KR6s0003 諸經要集-唐-道世 (TKD)


[31-0129c]


[31-0129c]
諸經
要集卷第十悵西明
寺沙門釋道世集六度
部第十八大度卽爲六篇布施
第一施別七緣述意
緣慳僞
緣財施
緣法施
緣擇施
緣福田
緣相對
緣述意
緣第一夫布
施之業乃是衆行之源旣摽六度之
初又題四攝之首所以給孤獨食散
黃金而不悋湏逵拏王施白象而无
惜尙能濟其厄難忘巳形軀故薩埵
投身以救飢羸之命尸毗割股以代
鷹鸇之餐豈况國城妻子何足經懷
寶貨倉儲寧容在意俗書尙云解衣
推食摩頭至踵車馬衣裘朋友共弊
莫不輕財重義愛賢好士且自財物
无常何關人事苦心積聚竟復
[31-0130a]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二張悵何
施四怖交煎五家諍奪何有智人而
當寶翫比見凣愚悋惜家財靡有捨
心而喪軀命但爲貪生恒憂不活遂
使妻兒角目兄弟䦧牆眷屬乖離親
朋隔絕良由慳因慳緣慳法慳業乖
菩薩之心妨慈悲之道不生救護之
意唯起損惱之情如是之諐寔由慳
貪爲本地慳
僞緣第二如
菩薩處胎經佛說偈言世
多愚惑人守慳不布施積財千萬億稱
言是我有臨欲壽終時眼見惡鬼神刀
風解其體無復出入息貪識隨善惡受
報甚苦辛將至受罪處變悔乞何及又
薩遮尼揵子經偈云貪
人多積聚得不生猒足无明顚倒心常
念侵損他現在多怨憎捨身墮惡道是
故有智者應當念知足惜財不布施藏
擧恐人知捨身空手去餓鬼中受苦飢
渴寒熱等憂悲常煎煮智者不積聚爲
破慳貪故又
分別業報經偈云修
行大布施急性多瞋怒不依正憶念
[31-0130b]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三張悵後
作大力龍又
菩薩本行經云若見乞者面目嚬蹙
當知是人開餓鬼門又
大集經云有四法障㝵大乘何等爲
四一不樂惠施二施巳生悔三施巳
觀過四不念苦施心復有四法一爲
欲而施二爲瞋而施三爲癡而施四
爲怖畏而施復有四法一不至心施二
不自手施三不現見施四輕慢施又
優婆塞戒經云佛言菩薩布施遠離
四惡一破戒二疑網三邪見四慳悋
復離五法一施時不選有德无德二
施時不說善惡三施時不擇種姓四
施時不輕求者五施時不惡口罵復
有三事施巳不得勝妙果報一先多
發心後則少與二選擇惡物持以施
人三旣行施巳心生悔恨復有八事
施巳不得成就上果一施巳見受者
過二施時心不平等三施巳求受者
作四施巳喜自讃歎五說无後乃與之
六施巳惡口罵詈七施巳求還二倍
八施巳生於疑心如是施主則不能
得親遇諸佛賢聖之人若以具足
[31-0130c]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四張悵
色香味觸施於彼者是名淨施
若偏爲良福田施不樂常施是人未
來得果報時不樂惠施
若人施巳生悔若刧他物持以布施
是人未來雖得財物常秏不集
若惱眷屬得物以施是人未來雖得
大報身常度苦
若人先不能供養父母惱其妻子奴
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惡人是假名
施不名義施如是施者名无憐愍不
知恩報是人未來雖得財寶常失不
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
又優婆塞戒經云无財之人自說無
財是義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無
不有雖是國主不必能施雖是貧窮
非不能施何以故貧窮之人亦有食
分食巳洗噐弃蕩滌汁施應食者亦
得福德若以塵麨施於蟻子亦得無
量福德果報天下極貧誰當无此塵
許麨耶極貧之人誰當赤露无衣服
者若有衣服豈无一線一鍼施人繫
瘡一指許財作燈炷耶善男子天下
之人誰現貧窮无其身者如其有身
[31-0131a]
諸經要集卷第十第五張悵見他
作福身應徃助執役掃灑亦得福報
故成實論云掃一閻浮僧地不如掃
一手掌佛地又四
分律及彌沙塞律云昔佛在世時跋
提城内有大居士字曰珉荼饒財珎
富有大威力隨意所欲周給人物倉
中有孔大如車軸穀米自出婦以八
升米作飯飼四部兵及四方來者食
故不盡其兒以千兩金與四部兵及
四方乞者隨意施猶不盡兒婦以一
裹香塗四部兵幷四方來乞者隨意
令足香故不盡奴以一犂田耕七壟
出米滋多其奴以八升穀與四部兵
人馬食之不盡家内良賤共諍各是
我福力珉荼詣佛請問是誰力耶佛
言汝等共有昔王舎城有一織師織
師有婦又有一兒兒又有婦有一奴
一婢一時共食有辟支佛來就舎乞
食各欲當分捨與辟支佛言各減少
許於汝不少在我得足卽共従之辟
支食巳於虛空中現諸神變方去織
師眷屬捨命生四天王天至于他化
展轉七反餘福此生果報齊等
[31-0131b]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六張悵又淨
業障經云若菩薩觀慳及施不作二
相持戒毀戒不作二相瞋恚忍辱懈
怠精進乱心禪定愚癡智慧不作二
相是則名爲淨諸業障財施
緣第三如大
寶積經云財施有五種一至心施二
信心施三隨時施四自手施五如法
施又菩
薩地持論云一切施者略說有二種
一内物二外物菩薩捨身是名内施
若爲食吐衆生食巳吐施是名内外
施除上所說是名外施菩薩内施有
二種一隨所欲作他力自在捨身布
施譬如有人爲衣食故繫屬於人爲
他僕使如是菩薩不爲利養但爲无
上菩提爲安樂衆生爲滿足檀波羅
蜜隨所欲作他力自在捨身布施二
隨他所湏支節等一切施與菩薩外
施復有二種一隨其所求受用樂具
歡喜施與二奉事彼故一切捨心一
切施與菩薩内外物非无差別等施
一切或有所施或有不施若於衆生
樂而不安不樂不安則不施與
[31-0131c]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七張悵
若於衆生安而不樂亦安亦樂是則
盡施
又大集經云菩薩有四種施具足智
慧何等爲四一以紙筆墨與法師令
書寫經二種種挍飾莊嚴妙座以施
法師三以諸所湏供養之具奉上法
師四无諂曲心讃歎法師
又優婆塞戒經云若以衣施得上妙
色若以食施得无上力若以燈施得
淨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樂若以舎
施所湏无乏
若以淨妙物施後得好色人所樂見
善名流布所求如意生上種姓是不
名爲惡
若爲自身造作衣服莊嚴之具種種
噐物作巳歡喜自未服用持以施人
是人未來得如意樹
若有人能曰曰立要先施他食然後
目食若違此要誓輸佛物犯則生愧
如其不違卽是微妙智慧因緣如是
施者諸施中最上是人亦得名上
施主
若給妻子奴婢衣食恒以憐愍歡喜
[31-0132a]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八張悵
心與未來則得无量福德若復觀田
倉中多有鼠雀犯暴穀米恒生憐愍
復作是念如是鼠雀因我得活念巳
歡喜无觸惱想當知是人得福无量
又大菩薩藏經云菩薩爲得阿耨菩
提故行陀那波羅蜜多時所修布施
又得十種稱讃利益何等爲十一者
菩薩摩訶薩以上妙五欲施故獲得
清淨戒定慧聚及以解脫解脫知見
聚無不具足二者菩薩以上妙戲樂
噐施故獲得清淨遊戲法樂无不具
足三者菩薩以具足施故感得圓滿
法義具足趣菩提座无不具足四者
菩薩以手施故感得圓滿清淨法手
拯濟衆生无不具足五者菩薩以耳
鼻施故獲得諸根圓滿成就無不具
足六者菩薩以支節施故獲得清淨
无染威嚴佛身无不具足七者菩薩
以目施故獲得觀視一切衆生清淨
法眼无有障㝵无不具足八者菩薩
以血肉施故獲得堅固身命攝持長
養一切衆生貞實善權无不具足九
者菩薩以髓腦施故獲得圓滿不可
[31-0132b]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九張悵破
壞等金剛身无不具足十者菩薩以
頭施故證得圓滿超過三界无上最
上一切智智之首无不具足舎利子
菩薩摩訶薩爲得菩提行如是施攝
受如是相貌圓滿佛法稱讃利益上
妙功德皆爲滿足陀那波羅蜜多故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行
施不求妙色財亦不願感天人趣我
求无上勝菩提施微便感无量福法
施緣第四述
曰此明財法相對挍量優劣故智度
論云佛說施中法施第一何以故財
施有量法施无量財施欲界報法施
出三界報財施不能斷漏法施清升
彼岸財施但感人天報法施通感三
乘果財施愚智倶閑法施唯局智人
財施唯能施者得福法施通益能所
財施愚畜能受法施唯局聰人財施
但益色身法施能利心神財施能増
貪病法施能除三毒故大集經云施
寶雖多不如至心誦持一偈法施最
妙勝過飮食又
未曾有經云天帝問野于曰施食
[31-0132c]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十張悵
施法有何功德唯願說之野干答曰
布施飮食濟一曰之命施珎寶財物
濟一世之乏増益繫縛說法教化名
爲法施能令衆生出世閒道
又大丈夫論云財施者人道中有法
施者大悲中有財施者除衆生身苦
法施者除衆生心苦財施愛多者施
與財寶愚癡多者施與其法財施者
爲其作无盡錢財法施者爲得无盡
智財施者爲得身樂法施者爲得心
樂財施者爲衆生所愛法施者爲世
閒所敬財施者爲愚人所愛法施者
爲智者所愛財施者能與現樂法施
者能與天道涅槃之樂如偈曰
佛智處虛空大悲爲密雲法施如甘雨
充滿陰界池四攝爲方便安樂解脫因
修治八正道能得涅槃果
又月燈三昧經云佛言若有菩薩行
於法施有十種利益何等爲十一棄
捨惡事二能作善事三住善人法四
淨佛國土五趣詣道塲六捨所愛事
七降伏煩惱八於諸衆生施福德分
九於諸衆生修習慈心十見法得於
[31-0133a]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十一張悵
喜樂
又菩薩地持論云菩薩知彼邪見永
法智者不授其法不與經卷若性貪
財賣經卷者亦不施與法若得經卷
隱藏不現亦不施與法若非彼人所
知義者亦不施與若是彼所知義於
此經卷巳自知義則便持經隨所樂
與若未知義自湏修學又知他人所
有如是經示語其處若更書與菩薩
當自觀心少有法慳者當持經與爲
法施故我寧以法施現世癡啞爲除
煩惱猶尙應施况作將來智慧方便
又優婆塞戒經云若有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能教化人具足戒施
多聞智慧若以紙墨令人書寫若自
書寫如來正典然後施人令得讀誦
是名法施如是施者未來天上得好
上色何以故衆生聞法斷除瞋心以
是因緣未來世中得成上色衆生聞
法慈心不煞以是因緣未來世中得
壽命長衆生聞法不盜他財寶以是
因緣未來世中多饒財寶衆生聞法
開心樂施以是因緣未來世中身得
[31-0133b]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十二張悵大
力衆生聞法離諸放逸以是因緣未
來世中身得安樂衆生聞法除瞋癡
心以是因緣未來世中得无㝵辯衆
生聞法信心无量以是因緣未來世
中信心明了戒施聞慧亦復如是故
知法施殊勝過於財施問旣知法施
勝過財施今時衆生但學法施不行
財施未知得不答爲不解財施迷心
而施苟求色聲人天樂報恐墜三塗
不成出世所以聖人慇懃歎法令其
悟解三事體空而行財施速成菩提
涅槃勝果自餘戒忍六度萬行皆藉
智慧開導成勝又
智度論云前五度譬同盲人第六般
若事同有目若不得般若開導前五
便墮惡道不成出世若聞法施過於
捨財愚人不解卽便秘財唯樂讀經
若行此法不如有人解心捨施一錢
勝過迷心讀經百千萬卷是以如來
設教意存解行若唯解无行解則便
虛若唯行无解行則便孤要具解行
方到佊岸若唯解無行如人有目無
足不能遠涉若唯行无解如人有足
[31-0133c]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十三張悵
无目不能見道又唯解無行譬同狂
花不結子實若唯行无解譬同子實
不依花發是故要湏解行雙行方成
佛果也
量施緣第五
述曰謂能施之人行有智愚若智人
行施要觀前人有益便施无益不施
故優婆塞戒經云若見貧窮者先語
言汝能歸依三寶受齋戒不若言能
者先授三歸及齋戒後則與施物若
言不能復語言能隨我語念一切法
无常无我涅槃寂滅不若言能者教
巳便施如其无財教餘有財令作是
施若其愚人貪著財物不知无常人
物屬他戀著慳惜菩薩見此无益之
物卽令急施廢修道業故大莊嚴論
云若物能令起惱則不應畜縦令寶
翫要必有離如蜂作蜜他得自不得
財寶亦如是又所施之財有是有非
非法之物縦將布施得福尠少如法
之財得福弘多如大寶積經云所不
應施復有五事一非理求財不以施
人物不淨故二酒及毒藥不以施人
[31-0134a]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十四張悵
乱衆生故三罝羅機網不以施人惱
衆生故四刀杖弓箭不以施人害衆
生故五音樂女色不以施人壞淨
心故
又地持論云菩薩亦不以不如法食
施所謂施出家人餘殘飮食便利涕
唾膿血汙食不語不知飯及麦飯不
如法和應棄者謂不蔥食雜汙不肉
食不酒飮雜汙如是和合不如法者
不以施人及畜
又智度論云若人鞭打拷掠閉繫法
得財而作布施生象馬牛中雖受畜
生形負重鞭筞羈靽乘騎而得好屋
好食爲人所重以人供給又如惡人
多懷瞋恚心曲不端而行布施當墮
龍中得七寶宮殿妙食好色又如憍
人多慢瞋心布施墮金翅鳥中常得
自在有如意寶珠以爲瓔珞種種所
湏皆得自恣无不如意變化万端无
事不辦又如宰官之人抂濫人民不
順治法而取財物以用布施墮鬼神
中作鳩槃荼鬼能種種變化五塵自
娛又如多瞋佷戾嗜好酒肉之人而
[31-0134b]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十五張悵行布
施墮地夜叉鬼中常得種種歡樂音
樂飮食又如有人剛懮强梁而能布
施車馬代步墮虛空夜叉中而有大
力所至如風又如有人妬心好諍而
能以好房舎臥具衣服飮食布施故
生宮觀飛行夜叉中有種種娛樂便
身之物若惱前人强求人物而營福
者反招其罪不如靜心修治内心得
利轉勝又地
持論云若菩薩布施令他受苦若彼
逼迫若彼侵欺及非法求自力他力
不隨所欲爲衆生故寧自棄捨身命
不隨彼欲令致逼迫則不施與非是
菩薩行淨施時菩薩外不施者若有
衆生求女火刀酒媒行作戲等一切
非法來求乞者菩薩不施若施與者
而多起惡墮於惡道不到彼岸若他
來索我之身分卽湏施與不湏量他
前人起退屈心又優
婆塞經云若惱眷屬得物以施是人
未來雖得大報身當病苦若先不能
供養父母惱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
施者是名惡人是假名施不名
[31-0134c]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十六張悵義
施如是施者名无憐愍不知恩報是
人未來雖得財寶常求不集不能出
用身多病苦以此文證强役人物營
修福者反招苦報何名出益今時末
世道俗訛替競興齋講强抑求財營
修塔寺依經不合反招前罪不如靜
坐内修實行出離中勝无過於此若
有淨心爲人說法前人敬誠求法捨
施卽湏爲說令成福智不得見有前
判雷同捻撥妄生譏謗抑遏前福又
無性攝論釋云謂菩薩見彼有情於
其財位有重業障故不施與勿令惠
施空无有果設復施彼亦不能受何
用施爲如有頌曰如
母乳嬰兒一經月無倦嬰兒喉若閉乳
母欲何爲寧
使貧乏於財位遠離惡趣諸惡行勿
被富貴乱諸根令感當來諸苦噐又
増壹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應時之施有五事益云何爲五一者
施遠來人二者施遠去人三者施病
人四者儉時施五者若初得新果蓏
若穀食等先與持戒精進人然後
[31-0135a]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十七張悵
自食是故欲行此五施當念隨時施
若應時淨施者還得應時果報謂隨
時所冝淨心而施若寒時施溫室氈
被薪火暖食等若熱時施涼室輕衣
水扇給物等渴時與奬飢時給食風
雨時供送天和請僧如是隨時應情
令悦未來獲福還受順
報福田緣第
六如優婆塞戒經云若施畜生得百
倍報施破戒者得千倍報施持戒者
得十萬倍報施外道離欲人得百萬
報施向道者得千億報施湏陀洹得
无量報向斯陀含亦無量報乃至成
佛亦无量報我今爲汝分別諸福田
故作是說若能至心生大憐愍施於
畜生專心恭敬施於諸佛其福正等
无有差別言百倍者得如願壽命色
力安辯施於彼者施主後得壽命色
力安樂辯才各各百倍乃至無量亦
復如是故我於契經中說我施舎利
弗舎利弗亦施於我然我得多非舎
利弗得福多也或有人說受者作惡
罪及施主是義不然何以故施主施

[31-0135b]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十八張悵爲
破彼苦非爲作罪是故施主應得善
果受者作惡罪自鍾巳不及施主問
若施聖人得福多者云何經說智人
行施不簡福田答今釋此意義有多
途明能施之人有愚智之別所施之
境有悲敬之殊悲是貧苦敬是三寶
悲是田劣而心勝敬是田勝而心劣
若取心勝施佛則不如施貧故像法
決疑經云有諸衆生見他聚集作諸
福業但求名聞傾家財物以用布施
及見貧窮孤獨呵罵驅出不濟一毫
如此衆生名爲顚倒作善癡狂修福
名爲不正作福如此人等甚可憐愍
用財甚多獲福甚少善男子我於一
時告諸大衆若人於阿僧祗身供養
十方諸佛幷諸菩薩及聲聞衆不如
有人施畜生一口飮食其福勝彼百
千萬倍无量无邊乃至施與餓狗蟻
子等悲田最勝又
智度論云如舎利弗以一鉢飯上佛
佛卽迴施狗而問舎利弗誰得福多
舎利弗言如我解佛法義佛施狗得福

[31-0135c]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十九張悵
若據敬法重人職位修道敬田卽勝
故優婆塞戒經云若施畜生得百倍
報乃至湏陀洹得无量報羅漢辟支
尙不如佛况餘類也若據平等而行
施者无問悲敬等心而施得福弘廣
故維摩經云分作二分一分施佛難
勝如來一分與城中最下乞人福田
無二也
又賢愚經云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
佛巳出家手自紡織預作一端金色
之疊積心係想唯俟於佛旣得見佛
喜發心髓卽持此疊奉上如來佛告
憍曇彌汝持此疊徃奉衆僧波提重
白佛言自佛出家心毎思念故手自
紡織規心俣佛唯願垂愍爲我受之
佛告之曰知母專心欲用施我然恩
愛心福不弘廣若施衆僧獲報彌多
我知此事是以相勸
又居士請僧福田經云別請五百羅
漢不如僧次一凣夫僧吾法中无受
別請法若有別請僧者非吾弟子是
六師法七佛所不可故知施有三種
故不可以一槪論也
[31-0136a]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二十張悵
相對緣第七
述曰此別有五種相對第一田財相
對有四一田勝財劣如童子施土與
佛等二財勝田劣如將寶施貧人等
三田財倶勝如將寶施佛等四田財
倶劣如將草施畜等
第二輕重相對有四一心重財輕如
貧如將一疊施大衆得福弘多二財
重心輕如王夫人心慢多將寶物施
衆得福尠少下二可知
第三空有相對一空心不空境如雖
學空觀然惜財不施還得貧報二空
境不空心知財施得富恒多樂捨得
福増多下二可知
第四多少相對如法句喻經云施有
四事何等爲四一者施多得福少者
如愚癡之人祭祠飮酒歌儛損費錢
寶无有福慧是爲施多得福少二施
少得福多者如能以慈心奉道德人
衆僧食巳精進學誦施此雖少其福
大是爲施少得福多三施少得福
少者如慳貪惡意施邪見外道兩俱
愚癡是故施少得福亦少四施多得
[31-0136b]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二十一張悵福
亦多者若有賢者覺世无常好心出
財起立塔寺精舎園果供養三尊衣
被履屣牀㩉廚饍斯福如五大河流
入于大海福流如是世世不斷是爲
施多其報亦多第
五染淨相對如智度論云佛法中有
四種布施一施者清淨受者不淨二
施者不淨受者清淨三施受俱淨四
施受倶不淨且偏解一句餘類可解
何等二倶清淨者如佛自供養佛故
是爲二倶清淨如東方寶積佛功德
力所生華寄十住法身普明菩薩送
此華來上散釋迦牟尼佛知十方佛
是第一福田是爲二俱清淨餘句可解
優婆塞戒經云佛言若人有財見有
求者言无言拒當知是人巳說求世
貧窮薄德如是之人名爲放逸自說
无財是義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
无不有雖是國主不必能施雖是貧
窮非不能施何以故貧窮之人亦有
食分食巳洗噐棄蕩滌汁施應食者
亦得福德若以塵麨施於蟻子亦得
无量福德果報天下極貧誰當无
[31-0136c]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二十二張悵
此塵許麨耶誰有一曰不食三搏麨
命不全者是故諸人應以食半施於
乞者善男子極貧乏人誰有赤體无
衣服者若有衣服豈无一線施人繫
瘡一指許財作燈炷耶天下之人誰
有貧窮當無身者如其有身見他作
福身應徃助歡喜無猒亦名施主亦
得福德或時有分或有與等或有勝
者以是因緣我受波斯匿王食時亦
呪願王及貧窮人所得功德等無差
別如人買香塗香末香散香燒香如
是四香有人觸者買者量者等施無
異而諸香不失毫釐修施之法亦復
如是若多若少若麤若細若隨喜心
身徃佐助若遥見聞心生歡喜其心
等故所得果報无有差別
若無財物見他施巳心不喜信疑於
福田是名貧窮若多財寶自在无㝵
有良福田内无信心不能奉施亦名
貧窮是故智者自觀餘一搏食自食
則生施他則死猶應施與况復多耶
智者復觀世閒若有持戒多聞乃至
獲得阿羅漢果猶不能遮斷飢渴等
[31-0137a]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二十三張悵若房
舎衣服飮食臥具病藥皆由先世不
施因緣破戒之人若樂行施是人雖
墮餓鬼畜生常得飽滿无所乏少雖
富有天地受无量樂猶不知足是故
我應爲无上樂而行布施不爲人天
何以故无常故有邊故若施
主歡喜不悔親近善人財富自在生
上族家得人天樂至无上果能離一
切煩惱結縛若施
主能自手施巳生上姓家遇善知識
多饒財寶眷屬成就能用能施一切
衆生喜樂見之見巳恭敬尊重讃歎
又大
丈夫論云若慳心多者雖復泥土重
於金玉若悲心多者雖施金玉輕於
草木若慳心多者喪失財寶心大憂
惱若行施者令受者喜悦自亦喜悦
設有美食若不施與而食噉者不以
爲美設有惡食得行布施然後食者
心中歡悦以爲極美若行施竟有餘
自食善丈夫者心生喜樂如得涅槃
无信心者誰信是語設有麤食有飢
者在前尙不能施與况餘勝物
[31-0137b]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二十四張悵而能
與人若人於大水邊尙不能以少水
施與衆生况餘好財是人於世閒糞
土易得於水慳貪之人聞乞糞土猶
懷悋惜况復財物如有
二人一則大富一則貧窮有乞者來
如是二人倶懷苦惱有財物者懼其
求索无財物者我當云何得少財物
與之如是二人憂苦雖同果報各異
貧悲念者生天人中受无量樂富慳
貪者生餓鬼中受無量苦若菩薩但
有悲愍心巳爲具足况與少物菩薩
悲心念施无有財物見人乞時不忍
言无悲苦墮淚設聞他苦尙不能堪
忍况復眼見他苦惱而不救濟者无
有是處有悲心者見貧芻衆生无財
可與悲苦歎息無可爲喻救衆生者
見衆生受苦悲泣墮淚以墮淚故知
其心受菩薩淚有三時一見修功德
人以愛敬故爲之墮淚二見苦惱衆
生无功德者以悲愍故爲之墮淚三
修大施時悲喜踊躍墮淚計菩薩墮
淚巳來多四大海水世閒衆生捨於
親屬悲泣墮淚不及菩薩見貧
[31-0137c]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二十五張悵
苦衆生无財施時悲泣墮淚菩薩聞
乞者聲爲之墮淚乞者見菩薩雨淚
雖不言與當知必得菩薩見乞者來
時極生悲苦乞者得財物時心生歡
喜得滅悲苦菩薩聞乞言時悲泣墮
淚不能自止乞者言足爾時菩薩修
行施巳衆生滿足便入山林修行禪
定滅除三毒財物倍多無乞可施我
今出家斷諸結便
持戒篇第二此別二緣
述意緣第一
竊聞戒是人師道俗咸奉心爲業主
凣聖俱制良由三寶所資四生同潤
故經曰正法住正法滅意在茲乎是
以持戒爲德顯自大經性善可崇明
乎大論或復方之日月譬若寶珠義
等塗香事同惜水越度大海号曰牢
船生長善牙又稱平地是以菩薩禀
受微塵不缺羅漢護持纖芥无犯寧
當抱渴而死不飮水虫乃可被繫而
終无傷草葉書云立身行道揚名於
後代言行忠信戰戰兢兢豈可放縦
心馬不加轡勒馳騁情猴都无制鎖
[31-0138a]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二十六張悵浮囊
旣毁前路何期德缾巳破勝緣長絕
或復要聚惡人朋結兇黨更相扇動
備造諐瑕无慚无愧不羞不恥曰更
増甚轉復沉浮似若葶藶艾蒿枝葉
皆苦訶梨果樹遍體尤甘従明入闇
无復出期刧數旣遥痛傷難忍於是
鑊湯奔沸猛氣衝天鑪炭赫曦爆聲
裂地鎔銅灌口則腹爛肝銷銅柱逼
身則骨肉倶盡宛轉嗚呼何可言念
如斯等苦寔由毀戒也勸持
緣第二如大
莊嚴論云若能至心持戒乃至歿命
得現卑報我昔聞難提跋提城有優
婆塞兄弟二人並持五戒其弟爾時
卒患脅痛氣將欲絕時醫語之食新
煞狗肉井使服酒所患必除病者向
言其狗肉者爲可於巿買索食之飮
酒之事願捨身命終不犯戒而服於
酒其弟極困急兄賷酒語弟捨戒服
酒以療其疾弟白兄言我雖病急願
捨我身命不犯戒而飮此酒卽說偈
言恠哉
臨命終破我戒瓔珞以戒莊嚴身
[31-0138b]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二十七張悵
不用殯葬具人身旣難得遭値戒復難
願捨百千命不毀破禁戒无量百千刧
時乃値遇戒閻浮世閒中人身極難得
雖復得人身値正法倍難時復値法寶
愚者不知取善能分別者此事亦復難
戒寶入我手云何復欲奪乃是怨憎者
非我之所親
兄聞是巳答其弟言我以親故不爲
沮壞弟白兄言非爲親愛乃是歿敗
卽說偈言
我欲向勝處毀戒令墮墜捨戒乃如是
云何名親愛我勤習戒根乃欲見刧奪
所持五戒中酒戒最爲重今欲强毀我
不得名爲親
兄問弟言云何以酒爲戒根本耶弟
卽說偈以答兄言
若於禁戒中不盡心護持便爲違大悲
草頭有酒滴尙不敢嘗觸以是故我知
酒是惡道因在家修多羅說酒之惡報
唯佛能分別誰有能測量佛說身口意
三業之惡行唯酒爲根本復墮惡行中
徃者優婆塞以酒因緣故遂毀餘四戒
是名惡行數酒爲放逸報不飮閉惡道
[31-0138c]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二十八張悵
能獲信樂心去慳能捨財首羅聞佛說
能獲无量益我都无異意而欲毀犯者
略說而言之寧捨百千命不毀犯佛教
寧使身乾枯終不飮此酒假使毀犯戒
壽命百千年不如護禁戒卽時身命滅
決定能使差我猶故不飮况今不定知
爲差爲不差作是決定心心生大歡喜
卽獲見眞諦所患得消除
又大莊嚴論云我昔曾聞有諸比丘
與諸估客入海採寶旣至海中船舫
破壞爾時有一年少比丘捉得一枚
板上座比丘不得板故將沒水中于
時上座恐怖惶懼恐爲水漂語年少
言汝寧不憶佛所制戒當敬上座汝
所得板應以與我爾時年少卽便思
惟如來世尊實有斯語諸有利樂應
先與上座復作是念我若以板用與
上座必沒水中洄澓波浪大海之難
極爲深廣我於今者命將不全又我
年少初始出家未得道果以此爲憂
我今捨身用濟上座正是其時作是
念巳便說偈言
我爲自全濟爲隨佛語勝无量功德聚
[31-0139a]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二十九張悵名稱
遍十方軀命極鄙賤云何違聖教我今
受佛戒至死必堅持爲順佛語故奉板
辵身命若不爲難事終不獲難果若捨
佛所教失於天人利及以大涅槃无上
第一樂旣說
偈巳卽輸板與上座旣捨板巳于時
海神感其精誠卽接年少比丘置於
岸上海神合掌白比丘言我今歸依
堅持戒者汝今遭是危難之事能持
佛戒海神說偈報曰汝眞
是比丘實是苦行者号爾爲沙門汝實
稱斯名我今當云何而不加擁護見諦
能持戒斯事不爲難凣夫不毀禁此乃
名希有比丘處安隱清淨自謹愼捨巳
所愛命護持佛禁戒難爲而能爲此最
爲希有又大
莊嚴論云我昔曾聞有一比丘次第
乞食至穿珠家立於門外時彼珠師
爲於國王穿摩尼珠比丘衣赤徃映
彼珠其色紅赤彼穿珠師卽入其舎
爲比丘取食時有一鵝見珠赤色其
狀似肉卽便呑之珠師持食以施比
丘尋卽覓珠不知所在此珠價
[31-0139b]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三十張悵貴珠
師貧急語比丘言得我珠耶比丘恐
煞鵝取珠當設何計得免斯患卽說
偈言我今
護他命身分受苦惱更无餘方便唯以
命代彼若言他持去此言復不可設自
得无過不應作妄語我今捨身命爲此
鵝命故故緣我護戒因用成解脫爾時
珠師雖聞斯偈語比丘言若不見還
汝徒受苦終不相置比丘卽向四望
无可恃怙如鹿入圍莫知所趣比丘
无救亦復如是爾時比丘卽自斂身
端正衣服彼人語比丘言汝今與我
鬪耶比丘答言不共汝鬪我自共諸
使鬪又說偈言我捨
身命時墮地如乾薪當使人稱羙爲鵝
能捨身時珠
師卽加打棒以兩手幷頭並皆被縛
四向顧望莫知所告而作是念生死
受苦皆應如是又說偈言捨此
危脆身以取解脫命我著糞掃衣乞食
以爲業住止於樹下以何因緣故乃當
作偸賊汝冝善觀察爾時
珠師語比丘言何用多語遂加
[31-0139c]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三十一張悵
繫縛倍更撾打以繩急絞耳眼鼻口
盡皆血出時彼鵝者卽來食血珠師
瞋忿打鵝卽死比丘問言此鵝死活
珠師答言鵝今死活何足故問時彼
比丘卽向鵝所見鵝旣死涕泣不樂
卽向鵝說偈言
我忍諸苦惱望使此鵝活今我命未絕
鵝在我前死我望護汝命受是極辛苦
何意汝先死我果報不成
珠師問比丘言鵝今於汝竟是何親
愁惱乃爾比丘答言不滿我願所以
不樂珠師問言欲作何願比丘以偈
答言
菩薩徃昔時捨身以貿鴿我亦作是意
捨命欲代鵝欲令此鵝命久住常安樂
由汝煞鵝故心願不滿足
爾時比丘更具說巳珠師卽開鵝腹
而還得珠旣見珠巳便擧聲號哭語
比丘言汝護鵝命不惜於身使我造
此非法之事卽說偈言
汝藏功德事如似灰覆火我以愚癡故
燒然數百身汝於佛摽相極爲甚相稱
我以愚癡故不能善觀察爲癡火所燒
[31-0140a]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三十二張悵願當
暫留住少聽我懺悔猶如腳跌者按地
還得起南无清淨行南无堅持戒遭是
極苦難能持禁戒者爲鵝身受苦不犯
於禁戒此事實難有又大
莊嚴論云有諸比丘曠野中行爲賊
刧掠剝脫衣裳時此羣賊懼諸比丘
徃告聚落盡欲煞害賊中一人先曾
出家語同伴言今者何爲盡欲煞害
比丘之法不得傷草今者以草繫諸
比丘彼畏傷故終不能得四向馳告
賊卽以草而繫縛之捨之而去諸比
丘等旣被草縛恐犯禁戒不得挽絕
身无衣服爲日所炙蚊蝱蠅蚤之所
唼嬈従旦被縛至於日夕轉到日沒
晦冥大暗夜行禽獸交撗馳走甚可
怖畏有老比丘語諸年少說偈誡言
若有
智慧者能堅持禁戒求人天涅槃稱意
而獲得伊羅鉢龍王以其毀禁戒損傷
樹葉故命終墮龍中是諸
比丘爲苦所逼不得屈伸及以轉動
恐傷草命唯當護戒至死不犯卽說
偈言
[31-0140b]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三十三張悵
我曾徃昔來造作衆惡業或得生人道
竊盜婬他妻王法受刑戮計筭不能數
復受地獄苦如是亦難計假使此日光
曝我身命乾我要持佛戒終不中毀犯
假使遇惡獸攫裂我身手終不敢毀犯
釋師子禁戒我寧持戒死不願犯戒生
諸比丘等聞老比丘說是偈巳各正
其身不動不搖譬如大樹無風之時
枝葉不動時彼國王遇出田獵漸漸
遊行至諸比丘所繫之處王遥見之
心生疑惑謂是露形尼揵子等遣人
徃看知是比丘王聞是巳深生疑恠
徃比丘所卽說偈言
靑草用繫手猶如鸚鵡翅又如祠天羊
不動亦不搖雖知處危難默住不傷草
如林爲火焚犛牛爲尾死
說是偈巳徃至其所以偈門曰
身體極丁壯无病似有力以何因緣故
草繫不動搖汝等豈不知身自有力耶
爲呪所迷惑爲是苦行耶爲自猒患身
願速說其意
於是比丘卽以偈答王曰
守諸禁戒故不敢挽頓絕佛說諸草木
[31-0140c]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三十四張悵悉是
鬼神村我等不敢違是以不能絕如似
呪塲中爲蛇畫境界以神呪力故毒蛇
不敢度牟尼尊畫界我等不敢越得聖
之槗津諸利之首目誰有智慧者欲壞
戒德缾爾時
國王聞說偈巳心甚歡喜卽爲比丘
解草繫縛而說偈言善哉
能堅持釋師子所說寧捨巳身命護法
不毀犯我今亦歸命如是顯大法歸依
離熱惱牟尼解脫尊堅持禁戒者我今
亦歸命忍辱
篇第三此別三緣述意
緣勸忍
緣忍益
緣述意
緣第一蓋聞
忍之爲德最是尊上持戒苦行所不
能及是以羼提比丘被形殘而不恨
忍辱仙主受割截而无瞋且慈悲之
道救拔爲先菩薩之懷愍惻爲用常
應遍遊地獄代其受苦廣度衆生施
心安樂豈容微有觸惱大生瞋恨乃
至角眼相看惡聲厲色遂加杖
[31-0141a]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三十五張悵木結
成怨或父子兄弟自相損害朋友
眷屬反更侵傷惡逆甚於鵄鴞含毒
逾於蜂蠆所以歷刧怨讎生生不絕
也勸忍
緣第二如成
實論云惡口罵辱小人不堪如石雨
鳥惡口罵詈大人堪受如華雨象行
者常觀前人本末因緣或於過去爲
我父母養育我身不避罪福未曾報
恩何湏起瞋或爲兄弟妻子眷屬或
是聖人昔爲善友凣倩不識何湏加
毀又攝
論云由觀五義以除瞋恚一觀一切
衆生无問於我者恩二觀一切衆生
但念念滅何人能損何人被損三觀
唯法无衆生有何能損及所損四觀
一切衆生皆自受苦云何復欲加之
以苦五觀一切衆生皆是我子云何
於中欲生損害由此五觀故能滅瞋
又報
恩經云假使熱鐵輪在我頂上旋終
不爲此苦而發於惡心又成
實論云行慈心者臥安覺安不
[31-0141b]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三十六張悵
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不
喪又四分律偈云
忍辱第一道佛說無爲最出家惱他人
不名爲沙門
又辵教經云能行忍者乃可名爲有
力大人
又經云見人之過口不得言巳身有
惡則應發露
又書云聞人之過如聞父母之名耳
可得聞口不得言
又經云讃人之善不言巳美
又書云君子揚人之美不伐其善
又經云布施不望彼報若得人惠毫
髮巳上皆當呪願慙愧奉受
又書云子有德於人願公子忘之人
有德於公子願公子勿忘
又云施人愼勿念受施愼勿忘
又經云恕巳可爲喻勿煞勿行杖
又書云巳所不欲勿施於人當知内
外之教其本均同雖形有黑白然立
行无殊若乖斯旨便同鄙俗何依内
外如經云佛爲衆生說法斷除无明
暗惑猶若良醫隨疾授藥是名内教
[31-0141c]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三十七張悵又書
云天道无親唯仁是與是名外教又若
出家之人能觀苦空无常无我遠離
生死志求出世是爲依内若乖斯行
翻爲外俗在家之人若能猒捨俗情
欣慕高志專崇三寶修持四德奉行
孝悌仁義禮智貞和愛敬能行斯行
翻同爲内若違斯旨還同外道在俗
之人能隨内教便悟眞理心常會道
漸進勝途至趣菩提旣知如是欲行
此行唯湏自卑推德與他如拭塵巾
攬垢向巳持淨與人故經云退而得
者佛道也故書
云君子讓而得之爲義故常湏進勝
他人恒湏剋責巳躬也忍益
緣第三如大
寶積經云忍辱有十事一不觀於我
及我所相二不念種姓三破除憍慢
四惡來不報五觀无常想六修於慈
悲七心不放逸八捨於飢渴苦樂等
事九斷除瞋恚十修習智慧若人能
成如是十事當知是人能修於忍又月
燈三昧經云佛言若有菩薩住於慈
忍有十種利益何等爲十一火
[31-0142a]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三十八張悵不能
燒二刀不能割三毒不能中四木不
能漂五爲非人所護六得身相莊嚴七
閉諸惡道八隨其所樂生於梵天九
晝夜常安十其身不離喜樂又私
呵三昧經云佛言忍有六事得一切
智何等爲六一得身力二得口力三
得意力四得神足力五得道力六得
慧力又六
度集經云復有四種忍辱具足智慧
何等爲四一於求法時忍他惡罵二
於求法時不避飢渴寒熱風雨三於
求法時隨順和尙阿闍梨行四於求
法時能忍空无相无願又比丘避女
人惡名經偈云雖聞
多惡名苦行者忍之不應苦自言亦不
應起惱聞聲恐怖者是則林中獸是輕
躁衆生不成出家法仁者當堪耐下中
上惡聲執心堅住者是則出家法不由
他人語令汝成刧賊亦不由他語令汝
得羅漢如汝自知巳諸天亦復知又五
分律云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阿練
若池水邊有二鴈與一龜共結親友
後時池水涸竭二鴈作是議言
[31-0142b]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三十九張悵今此
池水涸竭親友必受大苦議巳語龜
言此池水涸竭汝无濟理可銜一木
我等各銜一頭將汝著大水處銜木
之時愼不可語卽使銜之經過聚落
小兒見皆言鴈銜龜去鴈銜龜去
龜卽瞋言何預汝事卽便失木墮地
而死爾時世尊因此說偈言夫土
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斫身由其
惡言應毀反譽應譽反毀自受
其殃終无復樂佛言
龜者調逵是也昔以瞋語致有死苦
今復瞋罵如來墮大地獄又法
句喻經云昔者羅雲未得道時心性
麤撗言少誠信佛勅羅雲汝到賢提
精舎中住守口攝意勤修經戒羅雲
奉教作礼而去住九十曰慙愧自悔
晝夜不息佛徃見之羅雲歡喜趣前
礼佛佛告羅雲曰澡槃取水爲吾洗
足羅雲受教爲佛洗足訖巳佛語羅
雲此木可用食飮以不羅雲白言不
可復用此水本淨今以洗足受於塵
垢故不可用佛語羅雲汝亦如是雖
爲吾子國王之孫捨世榮祿得
[31-0142c]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四十張悵
爲沙門不念精進攝身守口三毒垢
穢充滿胷懷亦如此水不可復用縦
棄槃水槃亦不堪盛食曾受不淨故
汝亦如是口无誠信心性剛强不念
精進曾受惡名亦如澡槃不中盛食
佛以足指撥槃自跳數返汝惜之不
羅雲白佛洗足之噐雖惜不慇佛語
羅雲汝亦如是雖爲沙門不攝身口
多所傷衆身死神去輪轉三塗賢聖
不惜亦如汝言羅雲聞之慙愧怖悸
感激自勵剋骨不忘精進柔軟懷忍
如地卽得阿羅漢道略要
又羅雲忍辱經云爾時羅雲向一不
信婆羅門家乞食悋惜不與羅雲被
打頭破血出復撮沙鉢中羅雲含忍
心不加報卽持鉢至河洗頭鉢巳自
說云
我自行分衞无事撗忓我我痛斯湏
閒奈汝長苦何猶利劒割臭屍臭屍
不知痛非劒之不利又如天甘露飼
彼癡溷猪溷猪捨之走非是甘露之
不美我以佛眞言訓世兇愚兇愚不
思豈不然乎還巳白佛佛言是巳之
[31-0143a]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四十一張悵衰命
終當入无擇地獄獄鬼加痛毒无不
至經八萬四千歲其壽乃終更受蟒
身毒還自害復受蝮形常食沙土萬
歲乃畢以瞋恚意向持戒人故受毒
身以沙土投鉢中故世世食沙土而
死罪畢爲人母懷之時當有重病家
中曰秏兒生鈍頑都无手足其親驚
恠皆曰何妭來爲不祥卽取捐之著
四衢路來徃愕然競以瓦石刀杖擊
頭陷䐉窮苦旬曰乃死死巳魂靈卽
復更生鈍頑如前經五百世重罪乃
畢後生爲人常患頭痛所生之處不
値佛世常在三塗又新
婆沙論云曾聞過去此賢刧中有王
名羯利時有仙人号爲忍辱住一林
中勤修苦行時王除去男子與内宮
眷屬遊戲林閒經久疲眠内宮諸女
爲華果故遊諸林閒遥見仙人於自
所止端身靜思便馳趣之皆進其所
到巳頂礼圍遶而坐仙人卽爲說欲
之過諸姉生猒王窹不見諸女便作
是念將无有人誘奪去耶卽拔劒處
處求覓乃見諸女在仙人邊圍
[31-0143b]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四十二張悵遶而
坐生大瞋恚是何大鬼誘我諸女卽
前問言汝是誰耶答言我是仙人復
問在此作何事耶答言修忍辱道王
作是念此人見我瞋故便言修忍我
今試之復問言汝得非想非非想處
定耶答言不得如是次第責問乃至
汝得初靜慮耶答言不得王倍瞋忿
語言汝是未離欲人云何恣情觀我
諸女復言我是修忍辱人王言可申
一臂試能忍不爾時仙人便申一臂
王以利劒斬之如斷藕根墮於地上
王復責問汝是何人答言我是修忍
人時王復令申餘一臂卽復斬之如
前責問仙人亦如前答如是次斬兩
足復截兩耳又割其鼻一一問答皆
如前說令仙人身七分墮地作七瘡
巳王心便止仙人告言王今何故自
生疲猒假使斷我一切身分猶如芥
子乃至微塵我亦不生一念瞋忿終
无有二復發是願如汝今日我實无
辜而斷我身令成七分作七瘡孔我
未來世得阿耨菩提時以大悲心不
待汝請最初令汝修七種道斷
[31-0143c]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四十三張悵
七隨眠當知爾時忍辱仙人者今釋
迦牟尼佛是羯利王者卽今具壽憍
陳那是憍陳那見聖諦巳佛以神力
除彼闇障令其憶念過去世事憍陳
那聞巳極懷恥愧合掌恭敬
精進篇第四此別三緣
述意緣
怠惰緣
筞修緣
述意緣第一
夫忍行之情猶昧審的之旨未顯所
以筞惰令心不懈是故經曰汝等比
丘當勤精進十力慧日旣巳潛沒汝
等當爲无明所覆又言闡提之人屍
臥終日當言成道无有是處釋論云
在家懈怠失於俗利出家懶惰喪
法寶是以斯那勇猛諸佛稱揚迦葉
精奇如來述證書云夙興夜寐竭力
致身乃曰忠臣方稱孝子故知放逸
懈怠之所不尙精進劬勞无時不可
豈得恣其愚懷縦情憍蕩致使善根
種子不復開敷道樹枝条彌加枯萃
况復命屬死王名繫幽府奄歸長夜
[31-0144a]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四十四張悵
頓罷資糧冥曹拷問將何酬答當於
此時悔情何及是故今者勸諸行人
聞身餘力預備資糧常湏撿挍三業
勿令違於六時毎於晝夜従旦至中
従中至暮従暮至夜従夜至曉乃至
一時一刻一念一刹那撿挍三業幾心
行善幾心行惡幾心行孝幾心行逆
幾心行猒離財色心幾心行貪著財
色心幾心行人天善根業幾心行三
塗不善業幾心猒離名聞著我心幾
心貪求名聞著我心幾心欣修三乘
出世心幾心輕慢三乘深樂世閒心
如是善惡日夜相違行者常湏撿挍
勿令放逸墮於邪網恒省三業遞相
誡网心口相訓心語口言汝常說善
莫說非法口還語心汝思正法莫思
非法心復語身汝勤精進莫行懈怠
如是我心自制我口自愼我身自禁
如是自筞足得高升何勞他控撗起
怨憎故經曰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
定生善道身行惡口行惡意行惡定
生惡趣又如快馬顧影馳走不同駑
畜加諸杖捶若不自誡要假他呵反
[31-0144b]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四十五張悵
憎觸惱益罪尤深也
懈惰緣第二
如菩薩本行經云佛告阿難夫懈怠
者衆行之累居家懈怠則衣食不供
産業不擧出家懈怠不能出離生死
之苦一切衆事皆由精進而得興起
是時帝釋便說偈言
欲求最勝道不惜其軀命棄身如糞土
解了无吾我雖用財寶施此事不爲難
勇猛如是者精進得佛疾
又増一阿含經云若有人懈惰種不
善行於事有損若能不懈惰此最精
妙所以然者彌勒菩薩經三十刧應
當作佛我以精進力勇猛之心使彌
勒在後成佛是故當念精進勿有懈怠
又譬喻經云迦葉佛時有兄弟二人
俱爲沙門兄持戒坐禪一心求道而
不布施弟布施修福而喜破戒兄従
釋迦出家得阿羅漢果衣常不充食
常不飽弟生象中爲象多力能却怨
敵國王所愛金銀珎寶瓔珞其身封
數百戶邑供給此象隨其所湏時兄
比丘値世大儉遊行乞食七日不得
[31-0144c]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四十六張悵末
後得少麤食劣得存命先知此象是
前世弟便徃詣象手捉象耳而語之
言我昔與汝倶有罪也象思比丘語
卽識宿命巳前因緣愁憂不食象子
怖懼便徃白王王問象子先無人犯
此象不象子答曰無他異人唯一沙
門來至象邊湏臾便去王卽遣人覓
得沙門問言至象邊何所道耶沙門
答曰我語象云我與汝倶有罪耳沙
門白王具說如上王意便悟卽放沙
門又
佛說馬有八態譬人經云佛告諸比
丘馬有弊惡八態何等爲八一態者
解羈韁時便掣車欲走二態者車駕
跳踉欲齧其人三態者便擧前兩腳
掣車而走四態者便踏車軨五態者
便人立持軘摩身抄車却行六態者
便傍行邪走七態者便掣車馳走得
値濁泥止住不行八態者懸兜餧之
熟視不食其主牽去欲駕之時遽含
噏噬欲食不得佛言人亦有弊惡八
態何等爲八一態者聞說佛經便走
不欲樂聽如馬解羈韁掣車走時
[31-0145a]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四十七張悵二態
者聞說經意不解不知語所趣向便
瞋跳踉不欲樂聞如馬駕車跳踉欲
齧人時三態者聞說經便逆不受如
馬擧前兩腳掣車走時四態者聞說
經便罵如馬踏車軨時五態者聞說
經便起去如馬人立持軘摩身抄車
却行時六態者聞說經不肯聽低頭
邪視耳語如馬傍行邪走時七態者
聞說經便欲窮難問之不能相應答
便死扺妄語如馬得濁泥便止不復
行八態者聞說經不肯聽反念婬妷
多求不欲聽受死入惡道時乃遽欲
學問行道亦不能復得行道如馬懸
兜餧之熟視不肯食其主牽去欲駕
之乃遽含噏噬亦不得食佛言我說
馬有八態惡人亦有八惡態如是比
丘聞經歡喜作礼而去筞修
緣第三如譬
喻經云羅閱祗國沙門坐自誓曰我
不得道終不起欲睡眠作錐長八寸
刺兩髀痛不得眠一年得道又薄
俱羅經云薄俱羅稱言我従出家以
來八十年中未曾偃臥脅一著
[31-0145b]
諸經要集苐十苐四十八張悵牀背
有所倚又辵
教經云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无
者是故汝等常勤精進譬如小水
常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
廢譬如鑚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
難可得是名精進又智
度論云身精進爲少心精進爲大外
精進爲少内精進爲大復次佛說意
業力大故如仙人瞋時能令大國磨
滅復次身口作五逆罪大果報一刧
在阿鼻地獄受意業力得生非有想
非无想處壽八萬大刧亦在十方佛
國壽命无量以是故身口精進爲少
意精進爲大如是諸經廣歎精進一
心正念速得道果未必要湏多聞又毗
婆沙論云如二人倶至一方一乘疾
馬一乘鈍馬雖乘鈍馬以前發故先
有所至信解脫人勤行精進先至涅
槃卽是周利等也又六
度經云復有四種精進具足智慧何
等爲四一勤於多聞二勤於揔持三
勤於樂說四勤於正行又六
度集經云佛告弟子當勤精進
[31-0145c]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四十九張悵
聽聞諷誦莫得懈怠陰蓋所覆吾念
過去无數刧時有佛名一切度王是
時衆中有兩比丘一名精進辯二名
德樂止共聽法精進辯者聞經歡喜
應時卽得阿惟越致神通具足德樂
止者睡眠不覺獨无所得時精進辯
謂德樂止言當勤精進如何睡眠時
德樂止聞其教招便卽經行復住睡
眠不能自定詣泉側坐欲思惟定復
生睡眠時辯以善權徃而度之化作
蜂王飛趣其眼如欲蜇之時止驚覺
而坐畏此蜂王湏臾復睡時蜂飛入
腋下蜇其胸腹止驚心悸不敢復睡
時泉水中有雜色花種種鮮潔時蜜
蜂王飛住華上食甘露味時止端坐
視之畏來不敢復睡蜂王食味不出
華中湏臾之項蜂王睡眠墮汙泥中
身體沭浴巳復還飛住其華上時止
便向蜂說偈言
是食甘露者其身得安隱不當復持歸
遍及其妻子如何墮泥中自汙其身體
如是爲黠慧毀其甘露味又如此華者
不冝久住中日沒花還合求出則不能
[31-0146a]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五十張悵當湏
日光明爾乃復得出長夜之疲冥如是
甚勤苦時蜂
王向止說偈報言佛者
譬甘露聽聞无猒足不當有懈怠無益
於一切五道生死海譬如墮汙泥愛欲
所緾裹无智爲甚迷日出衆花開譬佛
之色身日入華還合世尊般涅槃値見
如來世當勤精進受除去睡陰蓋莫呼
佛常在深法之要慧不以色因緣其現
有著者當知爲善權善權之所度有益
不唐擧而現此變化亦以一切故時德
樂止聞其所說卽得不起法忍逮得
陀羅尼佛告阿難爾時精進辯者今
我身是德樂止者彌勒是也我於爾
時倶與彌勒共聽法故彌勒睡眠獨
无所得我不行善權而救度者彌勒
至今在生死中未得度脫又法
句喻經云昔者外國有清信士供養
三寶初无猒極時有沙門與共親友
逮得神通生死巳盡時清信士得困
疾痛醫藥加治不能得差時婦在邊
悲哀辛苦共爲夫婦獨受斯痛卿設
无常我何所依兒女孤單何所
[31-0146b]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五十一張悵
恃怙夫聞悲戀應時卽死魂神還在
婦鼻中化作一虫婦甚啼哭不能自
止時道人徃與婦相見知壻命過鼻
中作虫故欲諌喻令捐愁憂婦見道
人來増益悲哀奈何和尙夫壻巳死
時婦洟涕鼻虫便墮地婦卽慙愧欲
以腳蹈道人告曰止止莫煞是卿夫
壻化作此虫婦白道人我夫奉經持
戒精進難及何緣壽終墮此虫中道
人答曰因卿恩愛悲哀呼嗟起恩愛
心因是壽終卽墮虫中道人爲虫說
經應生天上在諸佛前但坐恩愛墮
此虫中亦可慙愧虫聞其言心開意
解更自剋責卽時壽終便得上生是
以省已爲人不得懈怠自損來報
禪定篇第五此別二緣
述意緣第一
夫神通勝業非定不生無漏慧根非
靜不發故經云深修禪定得五神通
心在一緣是三昧相書亦有言當使
形如枯木心若死灰不充屈於富貴
不隕穫於貧賤栖神冥漠之内辵形
塵埃之表故攝心一處便是功德叢
[31-0146c]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五十二張悵
林散意片時卽名煩惱羅刹所以曇
光釋子降猛虎於膝前螺髻仙人宿
巢禽於頂上是知太士常修宴坐不
斷煩惱而入涅槃不捨道法而現凣
夫事又能觀察此身従頭至足三十
六物八萬戶虫不淨无常苦空非我
但衆生心性譬若猕猴戲跳攀緣歡
娛奔逸不能冥目束體端心勤意剛
强難化⬤戾不調習近五塵流轉三
界黏外道之黐貫天魔之杖於是永
淪苦海長墜嶮獄皆由放散情慮擾
乱心神似風裡之燈譬波中之月搖
漾輕動浮游汎濫影旣不現照豈得
明所以衆惡頼此而興福善由斯併
廢良由不修斷惑常起貪瞋未服无
知偏多樂受遂令障定之惑重沓諍
來妨靜之緣交加競集五蓋覆心禪
門巳閉六塵在念乱想常馳類狂象
之無鉤似戲猿之得樹故湏念念筞
心新新集起豈前念皆惡遂剋苦而
靜塵後念起善便縦意而揚惡所以
論美四時經歎一慮然後方能正想
革絕凣懷若違此理聖亦不可今萬
[31-0147a]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五十三張悵境森
羅不能自觸要湏因倚諸根内想感
發何以知然今有心感於内事發於
外或緣於外起染於内心故知内外
相資表裡逆用君臣心識不可備捨
故經云心王若正則六臣不邪識意
昏沉則其主不明今悔六臣當各慙
愧制馭六根不令馳散也定相
緣第二如法
句經心意品說云昔佛在世時有一
道人在河邊樹下學道十二年中貪
想不除走心散意但念六欲目色耳
聲鼻香口味身受心法身靜意遊曾
无寧息十二年中不能得道佛知可
度化作沙門徃至其所樹下共宿湏
臾月明有龜従河中出來至樹下復
有水狗飢行求食與龜相逢便欲噉
龜龜縮其頭尾及其四腳藏於甲中
不能得噉水狗小遠復出頭足行步
如故不能柰何遂便得脫於是道人
問化沙門此龜有護命之鎧水狗不
能得其便化沙門答言吾念世人不
如此龜不知无常放恣六情外魔得
便形壞神去生死无端輪轉五
[31-0147b]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五十四張悵
道苦惱百千皆意所造冝自勉勵求
滅度安於是化沙門卽說偈言
藏六如龜防意如城慧與魔戰
勝則无患
又大寶積經云菩薩修定復有十法
不與二乘共何等爲十一修定无有
吾我具足如來諸禪定故二修定不
味不著捨離染心不求巳樂三修定
具諸通業爲知衆生諸心行故四修
定爲知衆心度脫一切諸衆生故五
修定行於大悲斷諸衆生煩惱結故
六修定諸禪三昧善知入出過於三
界故七修定常得自在具足一切諸
善法故八修定其心寂滅勝於二乘
諸禪三昧故九修定常入智慧過諸
世閒到彼岸故十修定能與正法紹
隆三寶使不斷絕故如是定者不與
聲聞辟支佛共
又佛言若有菩薩樂於頭陀乞食有
十種利益何等爲十一摧我慢幢二
不求親愛三不爲名聞四住在聖種
五不諂不誑不現異相又不慠慢六
不自高擧七不毀他人八斷除愛恚
[31-0147c]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五十五張悵九若
入人家不爲飮食而行法施十有所
說法爲人信受又智
度論云三昧有二種一佛三昧二菩
薩三昧是諸菩薩但於菩薩三昧中
得自在非於佛三昧中得自在又諸
佛要集經中說云爾時文殊尸利欲
見佛集不能得到諸佛各還本處文
殊尸利到諸佛集處有一女近彼佛
坐入於三昧文殊尸利入礼佛足巳
白佛言云何此女人得近佛坐而我
不得佛告文殊尸利汝覺此女人令
従三昧起汝自問之文殊尸利卽彈
指覺之而不可覺以大聲喚亦不可
覺捉手牽亦不可覺又以神足動大
千世界猶亦不覺文殊尸利白佛言
世尊我不能令覺是時佛放大光明
従下方世界是中有一菩薩名棄諸
蓋卽従下方出來到佛所頭面礼佛
足一面而立佛告棄諸蓋菩薩汝覺
此女人卽時彈指此女人従三昧起
文殊尸利白佛言以何因緣我動三
千大千世界不能令此女起棄諸蓋
菩薩一彈指便従三昧起佛告
[31-0148a]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五十六張悵文
殊尸利汝因此女人初發菩提意是
女因棄諸蓋菩薩初發菩提意以是
故汝不能令覺汝於諸佛三昧中功
德未滿是棄諸蓋菩薩於三昧中得
自在佛三昧中始少多入而未得自
在故耳述
曰且略引一二經文歎修定法自外
具明坐禪大小乘觀法儀式備存十
卷觀門内學者別尋非此明了智
慧篇第六此別二緣
意緣第一夫
二種莊嚴慧名最勝三品次第智日
无愚故經言五度無智似若愚盲所
以波若勝出世閒破除諸有釋論又
言佛是衆生母波若能生佛是則智
爲一切衆生之祖母故外書云叡哲
欽明乃稱放勛之德仁義禮智方曰
宣尼之道當惟智慧之法不可不修
出世之因无冝弗習能排巨暗譬滿
月之照三途巧遣衆毒似摩祗之除
萬惡豈可任其恒沒守此長迷取相
交緾我心縈結常多有愛恒富无明
未逵因緣不修對治所以鬱鬱慢
[31-0148b]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五十七張悵山
殆高嵩華滔滔愛水遂廣滄溟或橫
執斷常偏論卽離神黃神白我見我
知一腳恒翹五邊長炙食草學牛噉
糞如犬或盛談下諦寧識中道之宗
或封執四違豈悟大乘之旨或謂冥
初生覺其外不知世間家常唯此爲
貴或復言非有想是證涅槃計自在
天能成世界愚戇昬瞢庸昧頑踈看
指求月守株求免薰蕕未辯寧分菽
麦雖知歡笑將臼臼而不殊徒識語
言與狌狌而不異良由不識空理常
處无明凣是倒心皆名邪見五住煩
惱未減一毫百八使緾森然尙在是
故大士爲求八字不惜軀命恐在緣
中逢苦卽退故自剋心以牢其志
也求
法緣第二如
華嚴經云菩薩爲求法故能施法者
作是言若能投身七刃火坑當與汝
法菩薩聞此歡喜無量作是思惟我
爲法故尙不惜身命於阿鼻地獄諸
惡趣中受無量苦沈入人閒微小火
坑而得聞法
[31-0148c]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五十八張悵又集
一切功德三昧經云釋迦過去久遠
五通仙人名曰最勝又依智度論
云釋迦文佛本爲菩薩時名曰樂法
時世无佛不聞善語四方求法精進
不懈了不能得爾時魔變作婆羅門
而語之言我有佛所說一偈汝能以
皮爲紙以骨爲筆以血爲墨書寫此
偈當以與汝樂法卽時自念我世世
喪身无數不得是利卽自剝皮暴之
令乾欲書其偈魔便滅身是時佛知
其至心卽従下方踊出爲說深法卽
得無生法忍又涅
槃經云菩薩爲法因緣剜身爲燈疊
緾皮肉酥油灌之燒以爲炷菩薩爾
時受是大苦自呵其心而作是言如
是苦者於地獄苦百千萬分猶未及
一汝於無量百千刧中受大苦惱都
无利益汝若不能受是輕苦云何而
能於地獄中救苦衆生菩薩摩訶薩
作是觀時身不覺苦其心不退不動
不轉菩薩爾時應自深知我定當得
阿耨菩提菩薩爾時具足煩惱未有
斷者爲法因緣能以頭目髓腦
[31-0149a]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五十九張悵
手足血肉施於衆生以釘釘身投巖
赴火菩薩爾時雖受如是无量衆苦
其心不退不動不轉菩薩當知我今
定有不退之心當得阿耨菩提
又大集經云菩薩爲於一字一句之
義能以十方世界珎寶奉施法王一
偈因緣捨於身命雖於無量恒河沙
等刧修行布施不如一聞菩提之事
心生歡喜於正法所樂聞樂說常爲
諸佛諸天所念以念力故世閒所有
經典書論悉能通逵
又大方便報恩經云菩薩常勤求善
知識爲聞佛法乃至一句一偈一義
三界煩惱皆悉萎悴菩薩至心求佛
語時渴法情重不惜身命設踐熱鐵
猛火之地不以爲患菩薩爲一偈故
尙不惜身命况十二部經爲一偈故
尙不惜命况餘財物聞法利益故身
得安樂深生信心直心正見見說法
者如見父母心無憍慢爲衆生故至
心聽法不爲利養爲衆生故不爲自
利爲正法故不畏王難飢渴寒熱虎
狼惡獸盜賊等事先自調伏煩惱諸
[31-0149b]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六十張悵
根然後聽法
又華嚴經云菩薩如是方便求法所
有珎寶無貴惜者於此物中不生難
想若得一句未曾聞法勝得三千世
界滿中珎寶得聞一偈勝得轉輪聖
王釋提桓因梵天王位處菩薩作是
念言我受一句法故設令三千大千
世界大火滿中上従梵天而自投下
何况小火我尙盡受一切諸地獄苦
猶應求法何况人中諸小苦惱爲求
法故發如是心如所聞法心常喜樂
悉能正觀
又増一阿含經云若不成就六法則
不能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何等爲六
一不樂聞法二雖聞法不攝耳聽三不
爲知解四未得法不方便勤求五所
得法不善守護六不成就順忍反此
六種則能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又未曾有經云昔毗摩國徙陀山有
一野干爲師子所遂墮一丘野井巳
經三日開心分死自說偈言
一切皆无常恨不貽師子柰何死厄身
貪命无功死无功巳可恨復汙人中水
[31-0149c]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六十一張悵懺悔
十方佛願垂照我心前代諸惡業現償
皆令盡従是値明師修行盡作佛帝釋
聞之與八萬諸天到其井側曰不聞
聖教乆處幽冥向說非凣願便宣法
野干答曰天帝无訓不識時冝法師
在下自處其上初不修敬而問法要
帝釋於是以天衣接取叩頭懺悔憶
念我昔曾見世人先敷高座後請法
師諸天卽各脫寶衣積爲高座野干
升座曰有二大因緣一者說法開化
天人福無量故二者爲報施食恩報
無量故天帝白曰得免井厄功德應
大云何恩不及耶答曰生死各冝有
人貪生有人樂死有愚癡人不知死
後更生違遠佛法不値明師貪生畏
死死墮地獄有智慧人奉事三寶遭
遇明師改惡修善如斯之人惡生樂
死死生天上天帝曰如尊所誨全命
无功志願聞施食施法答曰布施飮
食濟一日之命施珎寶者濟一世之
厄増益生死說法教化者能令衆生
出世閒道得三乘果免三惡道受人
天樂是故佛說以法布施功德
[31-0150a]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六十二張悵
无量天帝曰師今此形爲是業報爲
是應化答曰是罪非應天帝曰我謂
是聖方聞罪報未知其故願聞因緣
答曰昔生波羅奈國波頭摩城爲貧
家子刹利之種幼懷聰朗特好學習
至年十二逐師於山不失時節經五
十年九十六種經書靡所不逵皆由
和尙之恩其功難報由先學慧自識
宿命由受王位奢婬著樂報盡命終
地獄畜生自下云云略而不述時帝釋與八萬
諸天従受十善今還天宮和尙何時
捨此罪報得生天上野于曰剋後七
日當捨此身生兜率天汝等便可欲
生彼天多有菩薩說法教化七日命
盡生兜率王宮後識宿命行十善道
又賢愚經云佛在波羅奈國於林澤
中爲諸天人四輩之類顯說妙法時
虛空中有五百鴈羣聞佛音聲深心
愛樂迴翔欲下獵師張羅鴈墮其中
爲獵師所煞生忉利天處父母膝上
若八歲兒端嚴无比光若金山便自
念言我何因生此卽識宿命愛法果
報卽共持華下閻浮提至世尊所礼
[31-0150b]
諸經要集卷苐十苐六十三張悵足白
言我蒙法音生在妙天願重開示佛
說四諦得湏陀洹果卽還天上
略出歎法功德若廣明求法方軌具在上第二卷敬法中也頌曰

川路
舟航彼岸津濟欲超生死先資
福慧鏡徹三輪珠清六蔽在馭
成勒爲金則礪坑跡流水齊鏖
草繫五忍必階四勤無替心波
洞潔情塵卷翳業途旣坦道塲
斯詣諸經
要集卷第十癸卯
歲高麗國分司大藏都監奉勅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