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21 歷朝釋氏資鑑-元-熙仲 (J)


歷朝釋氏資鑑卷第八
閩扆峯沙門 熈仲 集


唐下



穆宗 歲辛丑。改元長慶。正月。盧龍節度劉總。舉幽
燕二十餘郡歸朝。總既殺父。又殺其兄。心常自疑。數
見父兄。常於府舍飯僧數百。使晝夜為佛事。每視事
退。則處其中。或處它室。則驚悸不能寐。晚年懼甚。奏
乞弃官為僧。詔旨賜總名大覺。暑所居第。為報恩寺。
遣中使以紫僧服。及天平節鉞侍中誥并賜之。惟其
所擇詔未至。總巳剃髮為僧矣通鑑


白居易。初由中書舍人。出為杭州刺史。謁鳥窠禪師。
見之。栖長松上。居易問曰。師住處其險。師曰。大守危
險尤甚。曰。弟子位鎮山河。何險之有。師曰。薪火交煎。
識浪不停。得非險乎。又問佛法大意。師曰。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曰三歲孩兒。也解恁麼道。師曰。三歲孩兒
雖說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居易欽歎。


甲辰 四年。觀察使王智興。以上十二月生日。請於
泗州置戒壇度僧尼以資福。制可。自元和以來。勑禁
此弊。智興欲聚貨財。首請置壇。於是四方輻湊。江淮
尤甚。智興家貲累鉅萬。由是也。又詒言。天子誕月。請
築壇度人以資福。詔可。淛西觀察使李德裕。劾奏不
納。智興為壇。泗州願募度者輸錢二千。則不勘誥。自
淮而右戶三丁男。必一男為僧。規影猺賦。所度無筭。
蘇常齊民。十固八九。不如禁遏。則前至誕月。江淮失
[008-0207a]
丁。男六十萬。不為細變。有詔徐州禁止是年正月穆宗崩敬宗即
位通鑑


乙巳 敬宗。寶歷元年。尚書李翱。字習之。刺朗州。慕
藥山惟儼禪師之道。謁見。山誦經不[厂@?*頁]。李曰。見面不
如聞名。山呼太守。李應諾。山云。何得貴耳而賤目。李
謝之曰。如何是道。山以手指上。復指下云會麼。曰。不
會。山云。雲在青天。水在瓶。李忻然答以偈。煉得身形
似[鴳-女+隹]形。一株松下兩凾經。我來問通無餘事。雲在青
天水在瓶。又問。如何是戒定慧。山云。這裏無此閑家
具。李云。莫測玄旨。師云。欲得保任此事。真湏向高高
峯頂立。深深海底行。閩閤中物捨不得便成滲漏。李
辭去。一夕藥山。登峯頂見雲開月朗。大笑一聲。聲落
豐陽八九十里。翱聞之。寄以偈云。選得幽居愜野情。
終年無送示無迎。有時直上孤峯頂。月下披雲笑一
聲。李着復性書三篇。其一篇謂。情昏則性慝。忘情則
復性。誠則明。明則盡性命之道。二謂。無思則寂照。致
知在格物。三謂。昏而不思。終不明道○丞相于公頔。
謂紫玉山通禪師佛法至理。請師一言。師云。佛法至
理。須去其情理。公云。便請。師云。問將來。于云。如何是
佛。師召云。于頔。頔應喏。師云。更莫別求。公未省。藥山
禪師。聞之乃曰。可惜于家漢子。生向紫玉山中埋却。
于公聞其語。便躬去見藥山。山見乃問。聞相公在紫
玉。大作佛事是否。于云。不敢承。聞大師慈悲有語相
救。今日特來。山云有疑但問。于云。如何是佛。山召相
[008-0207b]
公。公應喏。山云是什麼。公乃有省。遂禮謝。


許侍郎到上藍僧堂內。問首座年多少。座云六十八。
許云僧臘多少。曰四十七。許曰。聖僧幾夏。首座云。與
虗空同受戒。許乃拍床云。下官喫飯不佀。首座喫鹽
多。


丙午 二年。越州沙門曇彥。與許詢元度同造一塔。
塔未就而詢亡。彥壽一百二十。猶待詢後身。為岳陽
王肅察。來撫越入寺見彥。彥曰。許元度來何暮。昔日
浮屠今如故。王忽悟前身造塔之事。如昨日焉。遂畢
其塔今應天塔是也。石刻○曇彥住龍興寺。大殿隳壞。眾請修
之。彥曰。非老僧緣力也。後三百年有緋衣功德主。來
興此殿。寺眾刻石記之。及是裴公肅守越。施俸修之。
彥師懸記。於是乎應緋衣裴字。蕭乃相國休之父也。


寶歷二年歲丙午。十二帝崩○文宗即位。


丁未 改元太和。


己酉 三年蘇州重玄寺。刊石壁經成。白居易為[石*白-日+田/廾]。
略云。夫開示悟入。諸佛知見。以了義度無邊。以圓教
垂無窮。莫尊於法華經。凡六萬九千五百五言。證無
生忍。造不二門。住不思議解脫。莫極於維摩經。凡二
萬七千九十二言。攝四生九類。入無餘涅槃。實無得
度者。莫先於金剛經。凡五千八十七言。壞罪集福。淨
一切惡道。莫急於尊勝陀羅尼經。凡三千二十言。應
念隨願生極樂國。莫急於彌陀經。凡一千八百言。用
正見觀真相。莫出普賢行法經。凡六千九百九十言。
[008-0207c]
詮自性認本覺。莫深於實相法密經。凡三千一百五
言。空法塵依佛智。莫過於般若心經。凡二百五十八
言。是八種經。具十二部三乘之要旨。萬佛之秘藏盡
本文集○樂天以所居為佛寺。畵阿彌陀佛像。而禮
事之。自為記曰。我本師釋迦如來說言。西方有世界。
號極樂。無八苦四惡道故也。其國號淨土。以無三毒
五濁業故也。其佛號阿彌陁。以壽無量功德相好光
明無量故也。弟子白居易。當衰暮之歲。中風痺之疾。
𦘕西方世界一部。稽首胡跪佛前而讚曰。極樂世界
諸淨土。無諸惡道及眾苦。願如我老我病者。同生無
量壽佛所龍舒淨土文○樂天白居易。被遇憲宗。為當路
所忌。文宗朝。太子大傅。贈左僕射。遂隱焉。志不得施
乃放意文酒。能順情自適。託佛生死之說。若忘形骸
者。經月不茹葷。後與弟行簡敏中友愛。所居履道里
疏沼。種樹架石。樓香山。鑿八節灘。號醉吟先生。與香
山僧如滿。結香火社。自稱香山居士。壽七十五。贈尚
書左僕射。


庚戌 大和四年五月。侍御劉軻。作福州東山聖泉
法華院記。略云。天下精剎。往往稱閩州勝絕。有東山
法華院。為東南法窟之一。景龍初。有神僧懷道。始卜
於愛同之西卓。一泉騰湧噴出。兩道分注。一注厨濯。
一流為池。乃記讖曰。縮去離亂。湧來太平。隣寺有泉。
此泉不靈。繼有懷一居之。一之後。智常居之。常有天
童密侍。舍利潛降。山神聽經。閩中佛法。實自三大師
[008-0208a]
始焉。是院不宿女子。不入葷血。真絕特也。


辛亥 五年。帝好嗜蛤蜊。一日御厨有劈不開者。帝
異之。焚香默禱。俄而乃開。有一菩薩像。帝驚異。有旨
送興善寺供養。因問侍臣。此何祥瑞。或對。終南山有
惟政禪師。深明佛法。請詔問之。常乃召而問之。奏對
曰。臣聞。物無虗應。此乃啟陛下之信心。經云。應以菩
薩身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帝曰。菩薩形今
見矣。未聞其說法何也。對曰。覩此以為常耶。非常耶。
信耶。不信耶。帝曰。希奇之事。朕深信之。師曰。陛下以
聞說法竟。帝大悅。詔天下寺院。並立觀音菩薩像供
傳灯


乙卯 九年七月。李訓奏。僧尼猥多。耗蠧公私。詔所
在試僧尼。誦經不中格。皆勒婦俗禁置寺及私度僧
通鑑○十月。鄭注欲収僧尼之譽。固請罷沙汰。從之仝上
○杜悰。太和之末。為鳳翔節度。有詔沙汰僧尼。時有
五色雲。現于岐山。山近法門寺。民間皆言。佛骨降祥。以
僧尼不安之故。監軍欲奏之。悰曰。雲物變色。阿祥之
有。佛若果愛僧尼。當現於京師。未幾獲白兔。監軍又
欲奏曰。此西方之瑞也。悰曰野獸未馴。且宜畜之。旬
日而斃。監軍又悅。以為掩蔽聖應。獨𦘕圖献之。及鄭
注代悰鎮鳳翔。注奏紫雲現。又献白雉。是歲八月有
甘露。降於紫宸殿前櫻桃枝上。帝親臨甞之。百官稱
賀○唐書所載。李訓字子垂。文宗朝。起於流人。一歲
至宰相。甞建言。天下浮屠避徭賦。耗國衣食。清行不
[008-0208b]
如者。令還為民。既莅政自白罷之。因以市恩。後因誅
宦官事泄。訓黨千餘人悉斬首。訓走入終南山。依浮
屠宗密。欲剃其髮而慝之。其徒不可。乃奔鳳翔。為[愍-民+幸]
屋將所執。械而束之。訓恐為宦者酷辱析監者曰。得
賞不如持首去。乃斬之。宗密因慝訓。為宦者所捕。將
殺之。宗密怡然曰。與訓游久。浮屠困則殺。死固其分。
乃壯而釋之。


丙辰 改元開成。


戊午 三年三月。僧統澄觀示寂。師生歷九朝。為七
帝門師。春秋一百有二。僧臘八十有三。身長九尺四
寸。垂手過膝。目夜發光。晝示不瞬。才供二筆。聲韻如
鐘。文宗以祖聖崇仰。輟朝三日。奉全身塔于終南山。
未幾有梵僧到闕奏稱。於葱嶺見使者。凌虗而過。問
之。答曰。北印土文殊堂神也。東取華嚴菩薩大牙。歸
國供養。有旨啟塔。果失一牙。唯三十九牙存焉。遂闍
維。舍利光明瑩潤。舌似紅蓮色。塔曰妙覺。裴休撰[石*白-日+田/廾]
本傳


庚申 開成五年正月。文宗崩。武宗即位。僧惟真齊
賢正簡說。上以禱祠求福。道士趙歸真說以神仙。皆
出入宮禁。上信任其言。九月。召道士趙歸真等入內。
修金籙道場。十月。帝昇玄壇。親受法籙。右拾遺王哲
諫云。王業之初。不宜崇信太過。帝不納通鑑○武宗名炎
此滅僧之第三武也。


辛酉 改元會昌。六月以道士劉玄靜。為光祿大夫。
[008-0208c]


甲子 四年以道士趙歸真。為左右街道門教授先
生。時帝銳意求仙。歸真乘寵。每對必排釋氏。宜盡除
去。帝深然之。歸真復請。與釋氏辨論。有旨召僧道於
麟德殿談論。法師知玄登論座。辨捷精壯。道流不能
屈。玄因奏。王者本禮樂一献。度吐納服氣。蓋山林匹
夫獨擅之事。願陛下不足留神。帝色不平。侍臣諷玄
賦詩以自釋。玄立進五篇。有[鴳-女+隹]背傾危龍背滑。君王
且住一千年之句。帝知其刺。特放還桑梓傳灯


乙丑 五年。上惡僧尼耗蠹天下。欲去之。道士趙歸
真為諫官。舉鄧元超與劉玄靜。愈排釋氏。先毀山野
招提。五月勑。併省天下佛寺。上都兩街各留四寺。每
寺留僧三十人。天下節度觀察使治所。及同華商汝
州各留一寺。分為三等。上等留僧二十人。中等留十
人。下等五人。餘僧及尼并大秦穆護祅僧祅興烟切胡僧也
皆勤歸俗。寺非所應留。立期令所在毀撤。仍遣御史
分道督之。財貨田產並沒官。寺材以葺公廨驛舍。銅
像鐘磬以鑄錢通鑑○八月詔。諫釋教之弊。宣告中外。
凡天下所毀寺。四千六百餘區。歸俗僧尼。二十六萬
五百人。大秦穆護祅僧二千餘人。毀招提蘭若。四萬
餘區。収良田數千萬頃。奴婢十五萬人。所留僧皆𨽻
主客。不𨽻祠部。百官奉表稱賀。又詔。東都只留僧二
十人。諸道留二十者減其半。留十人者減三人。留五
人者更不留。五臺僧多奔幽州。李德裕召進奏官謂
曰。汝趣白本使五臺為將何必不如幽州。將為卒必
[008-0209a]
不如幽。州卒何為虗取容納之。名染於如人口獨不見。
近日劉從諫招聚無筭。閑人竟有何益。張仲武乃封
二刀。付居庸關曰。有游僧入境則斬之。主客郎中韋
愽以為事。不宜大過。李德裕惡之。出為靈武節度副
使○是年十月。上受三洞法[竺-二+祿]於衡山道士劉玄靜通鑑


丙寅 六年三月。武宗不豫。因服金丹。發背遍體惡
瘡。以至躁悶失常。心生狂亂。旬日不能言而崩三十三歲
○武宗銳然除去浮屠之法。不免受道家之[竺-二+祿]。以此
見其非。明智不惑。特好惡不同耳通鑑○舊史贊曰。昭
肅削浮屠之法。懲桑門之流。志欲矯步丹梯。求珠赤
水。徒見蕭衍姚興之旁學。不悟秦王漢武之妄求。蓋
受惑左道之言。故偏斥異方之教。況西來之教。將及
千年。[山/一/虫][山/一/虫]之民。習以成俗。畏其教甚於國法。樂其徒
不異登仙。一朝隳殘金像。燔棄胡書結怨於膜拜之
流。犯怒於匹夫之口。帝稱其明斷。然聽斯蔽矣。


宣宗。是年三月即位。五月。宰相李德裕。以專權罷○
勑道士趙歸真劉玄靜鄧元超等十二人。蠱惑先朝。
排毀釋氏。賜朝堂杖。殺餘配嶺表。流羅浮山。


勑天下
上京兩街。先聽留兩寺外。更各增置八寺。僧尼依前
𨽻功德司。不𨽻主客。所度僧尼。仍令祠部給牒。


廢教
八月復興通鑑○三武之君。以循邪惡。下臣之請。說意
剪除。既廢之後。隨而愈興。猶霜風之肅物也。亦暫時
矣。如冬後有春之譬。欲盡殲草木者。使冬後無春則
可矣。荀知冬後有春。則何苦自當其惡。而障其為善
[008-0209b]
也。於巳何益哉護法論


蘇轍論曰。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自五帝三王。以形器治天下。導之以禮樂。齊之以政
刑。道行於其間。而民莫之知也。老子體道。而不嬰於
物。孔子至以龍比之。東漢以來。佛法始入中國。其道
與老子相出入。皆易所謂。形而上者。而漢之士大夫。
不能明也。魏晉之後。略知之矣。好之篤者。則欲施之
於世。嫉之深者。則欲絕之於世。二者皆非也。佛老之
道。與吾道同。而欲絕之。佛老之教。與吾教異。而欲行
之。皆失之矣。秦姚興區區一隅。招延緇素。譯經談妙。
至者數千人。而姚氏之亡。曾不旋踵。梁武江南。事佛
前世所未曾見。至於捨身為奴𨽻。父子皆陷於侯景。
議者觀秦梁之敗。為佛法不足賴也。後魏太武。深信
崔浩。浩不信佛。勸帝斥去僧徒。毀經壞寺。既滅佛法。
而浩亦以非罪赤族。武宗求長生。循於道士之私。夷
佛滅僧。不期年而丹毒遽崩。議者觀魏唐之禍。則以
為佛法不可忤矣。二者皆見其一偏耳。佛老之道。非
一人私說也。自在天地而有是道矣。古之君子。以之
治氣養心。其高不可嬰。其潔不可溷。天地神人皆將
望而敬之。聖人所以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用此道
也。道之於物。無所不在。而尚可非乎。誠以形器治天
下。導之以禮樂。齊之以政刑。道行於其間。而民不知。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泯然不見其
際。而天下化。不亦同孔子之遺意也哉三蘇文
[008-0209c]


宣宗 丁卯改元大中。憲宗第三子。武宗之叔也。微
時武宗嫉其賢。數欲弑之。宦者仇公武潛佑之。事迫
公武為之剃髮。作比丘。使遠游。故天下名山。多所登
覧。至杭之鹽官安禪師處。安乃馬大師高弟也。一日
預戒知事曰。當有異人至此明日行脚僧數人參禮。
安一見異之。待遇特厚。每接談話。益加貴氣。乃曰。寺
眾患齋不供。就求一供疏。帝即為製。安覽驚悚。知供
僧持化所獲豐厚。乃語帝曰。時至無滯泥蟠囑以佛
法後事。所留鹽官最久帝離杭到百丈山。題詩云。大
雄真跡枕危巒。梵字層樓峻萬間。日月每從肩上遇。
山河長左掌中觀。仙花不間三春秀。靈境無時六月
寒。更有上方人罕到。朝鐘暮罄碧雲端。


帝一日。與香
嚴間禪師。到棲賢上。方同看瀑布聯句。香嚴云。穿雲
透石不辭勞。遠處方知出處高。帝續云。溪潤豈能留
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本山石刻○帝到黃蘖。見運禪師。
運一日禮拜。帝問曰。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
用禮何為。蘖云。常禮如是事。帝曰。用禮何為。蘖便掌。
帝曰。太麤生。蘖又掌云。這裏說什麼麤細。又掌後來
雪竇顯禪師頌云。凜凜威風不自誇。端居寰海定龍
蛇。大中天子曾輕觸。三度親遭弄爪牙。帝為僧名瓊
僧傳○帝居藩邸。甞有異夢。如漢明故事。始龍躍之
年。朝宰百官迎立。即皇帝位。接對群僚。處決庶務。中
外翕然。方知其隱德焉。即位之初。思見鹽官安公。公
巳化去久矣。帝追悼以詩云。像季何教禍所鍾。釋門
[008-0210a]
光彩喪驪龍。香堦懶踏初生草。抵掌悲看異日容。玉
柄永離三教座。金鳴長鎮萬年蹤。知師下界因緣盡。
應上諸天第幾重。安公真贊亡名。巳將世界等微塵。
空裏浮華夢裏身。勿謂龍顏便分別。故應天眼識天
坡詩住


武宗信外道。忌叔之賢。沉之宮廁。仇公武。知宣宗聖
明。密衛為僧。同游天下。留鹽官安公會中最久。武宗
信外道之惑。盡毀吾教。未幾反毒其巳。宣宗登位。悉
復興之。雖佛法隆替。係於是。然庸詎知其力非安公
致之耶。仇公武之德不愧漢邴吉。而新史略之。獨班
班見於安禪師之傳。為嘆也林間錄


大中元年閏月敕。應會昌五年所廢寺。有僧能營葺
者。聽自居之。有司毋得禁止。是居相反會昌之政。故
僧尼之弊。皆復舊通鑑○三月。詔曰。釋氏之教。有資為
理之源。中國久行其道。前朝𨤲革過當。事體乖謬。其
天下靈山勝境。應會昌五年所廢寺宇可仍舊修復
住持舊史


戊辰 二年。觀察使裴休守宣城。甞與名緇講道。門
人謂公曰。敢問三界之言未立。人不知修行。不見因
果。介景福者。不為之少。洎斯教也。行乎中夏。愚人畏
罪捐其惡。賢人望福增其善。增之不巳。則至今當盡
善矣。捐之不巳。則至今當無惡矣。何昏迷暴虐。無減
於秦漢之前。福慧聦明。不增於魏晉之後。歸之者殊
途輻湊。立之者萬法雪興。宜使吾人盡升覺路。不宜
[008-0210b]
[山/一/虫][山/一/虫]庶類。由古及今。若斯之迷也。由此之固。庸非溺
乎。公笑謂之曰。大明肇啟。法不齊備。聖人繼出。代天
為工。結繩畫卦。文質滋改。一聖立一法生。天道人事
顯若符契。夫燧人氏之未有火也。則天無火星。人無
火食。龜無火兆。物無火災必矣。少昊氏之未理金也。
則天無金星。人無金用。龜無金兆。物無金灾必矣。及
聖人攻木出火。鍛石取金。於是乎精芒主宰。騰變上
下。則知世法人事。隨聖人也。考精神之源。窮性命之
表。作大方便。護於群生。群生受之而不知。蓋由天運
行。物以生茂。皆謂自巳。孰知其然也。於是問者廓然
自得佛教味。及詔許立寺而宣之。士民相皷以萬。請
先立之于宣郛。遂復新興寺焉○相國裴公。開元壬
戌初。刺筠州。入大安寺。問寺主。壁間何畵。云高僧真
儀。公云。真儀可觀。高僧何在。眾無對。公云。此間莫有
禪僧麼。云近有一僧。投寺執役。頗似禪僧。即請至。公
問適來。問諸禪德。眾各各辭。請上座。下一轉語。師曰。
便請問。公舉前話。師高聲召裴休。公應喏。師云。在什
麼處。公當下知歸。如獲髻珠。即希運師也。乃迎至州。
憩龍興寺問道。遂以所解一篇呈師。師接得便坐。却
乃云。任麼會。猶較些子。形於帋筆。何有吾宗。公少頃
復賦詩云。自從大士傳心印。額有圓珠七尺軀。掛錫
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濵。一千龍象隨高躅。萬
里香花結勝因。擬欲事師為弟子。不知將法付何人。
師酬云。心如大海無邊際。口吐紅蓮養病身。惟有一
[008-0210c]
双無事手。不曾祇揖等閑人。公遂造寺延之。師不納
云。閩黃栢有十二峯。彼欠一峯。公乃築一峯。師即居
焉。公一日捧一尊佛於師前云。請師安名。師云裴休。
公應喏。師云。與汝安名竟。公禮謝。又一日入寺。見僧
看經。乃問看什麼經。僧云。無言童子經。公云。有幾卷。
云兩卷。公云既是無言。為其却有兩卷。僧無對僧史
公一日見石霜和尚。霜云有一問。問相公。語不相當。
留下笏子。公云便請。霜乃奪其笏云。在天子手中為
主。在官人手中為笏。在山僧手中。喚作什麼。公無對。
乃留笏。後與圭峯密禪師。究圓覺宗旨僧史○相國。孟
州人。字公美。宣宗美其才。大中間。執政六年。次歷諸
鎮節度。為人醞藉。操守嚴正。帝曰。休真儒者。然嗜浮
屠法。居常不御酒肉。甞披毳衲於歌姬院。持鉢乞食。
自以為不為俗情所汩。可以說法。為人講求其說。尤
善屬文。著述數萬言。其圓覺經序。華嚴法界序勸發
菩提心文。傳心偈。圭峯禪師諸詮序。尤為精妙。雖當
世嘲薄之而所好不衰。後世雖有作者。無能過矣。懿
宗咸通元年庚寅歲薨。壽七十四唐書


辛未 五年正月。詔京兆弘辯禪師入內。帝問。禪宗
何有南北之名。對曰。禪門本無南北。自諸祖至弘忍
大師。有二弟子。一慧能。授衣法居嶺南。一神秀。在北
揚化。得法雖一。而開導發悟有頓漸之異。故曰南頓
北漸。非禪宗有南北之號。帝曰何名戒定慧。對曰。防
非止惡名戒。六根涉境心不隨緣名定。心境俱空照
[008-0211a]
覧無惑名慧。帝曰。何名方便。對曰。權巧之門。彼接中
下。曲施誘迪。謂之方便。設為上根。言捨方便。但說無
上道者。斯方便之談。乃至祖師玄言。忘功絕謂。亦無
出方便之跡。帝曰。何為佛心。對曰。佛者覺也。謂有智
慧覺照為佛心。帝曰。有人念佛如何。對曰。如來出世。
隨根器而說。為上根者。開最上乘。頓悟至理。中下根
者。未能頓曉。是以開觀門。令念佛生於極樂。帝曰有
持經呪求佛如何。對曰。如來種種說法。皆為一乘。如
百千眾流。莫不朝宗於海。如是差別諸緣。皆歸薩婆
若海。帝曰。祖師既傳心印。金剛經云。無所得法如何。
對曰。佛之一化。實無一法與人。但示各各自性同一
法藏。當時燃燈如來。但印釋迦本法。而無所得。方契
燃灯本意。如經所謂。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是法
平等。修一切善法。不住於相。帝曰。禪師既會祖意。還
禮佛看經否。對曰。沙門禮佛看經。蓋是住持常法。有
四報焉。依佛戒修身。參尋知識。漸修梵行。履踐如來
所行之迹。帝曰。何為頓悟。何為漸修。對曰。頓明自性。
與佛無二。然有無始染習。故假漸修對治。令順性起
用。如人喫飯非一口便飽。是日辯對七刻方罷。帝大
悅。賜號圓智禪師○是日有詔。增修天下祖塔。應未
經賜謚者。所在以聞。太常考行頌賜五灯○十月。中書
門下奏。今邊事巳息。而州府諸寺尚未畢工。望且令
成之其大縣遠於州府者。聽置一寺。其鄉村毋得更
置佛舍。從之通鑑
[008-0211b]


壬申 六年十二月。中書門下奏。度僧不精。或法隳
壞。造寺無節。損廢過多。請自今諸州。準元勑許置寺。
外有勝地靈迹許修復。繁會之縣。許置一寺。歲禁私
度僧尼。有闕則擇人補之。仍申祠部給牒。其欲遠□
尋師考。須有本州公驗。從之通鑑


□□□樵上言曰。百姓男耕女織。不自溫飽。而群僧
安坐華屋。美衣□饌。率以十戶。不能養一僧。武宗憤
其然。髮十七萬僧。是天下百七十萬戶。始得蘇息也。
陛下即位以來。修復廢寺。天下斧刀之聲。至今不絕。
度僧幾及其舊矣。陛下縱不納。如武宗除積弊。奈何
興之於巳廢乎。日者陛下欲修興東門。諫官上言。遽
為罷役。今所復之寺。豈若東門之急乎。所役之功。豈
若東門之勞乎。願早降明詔。僧尼未復者勿復。寺未
修者勿修。庶幾百姓獨得以息肩也。不納通鑑


七月。中書門下奏。陛下奉釋氏。群下莫不奔走。恐財
力有所不逮。因之生事。擾人望委。所在長吏量加撙
節。所度僧尼亦委選擇。有行業者。若容觕之人。則更
非敬道也。鄉村佛舍請罷興修。從之同前


甲戌 八年。終南山有一僧。住庵習定。一日僧失伽
梨。乃遍尋覔見。一獼猴被在岩間宴坐。又見群猴皆
習定。間有坐脫者。今有五猴塔。宣宗聞其事。有偈贊
云。嗟汝獼猴能入定。心猿不動幾千春。罷攀紅樹二
冬菓。休弄碧潭孤月輪。双眼巳隨青嶂合。兩眉猶對
百花顰。自從坐脫終南後。悟了浮生多少人詩話
[008-0211c]


丙子 十年。勑於靈感會善二寺。置戒壇。請有道僧
尼應填闕者。委長老選。擇給公據。赴兩壇受戒。兩金
各選大德十人主其事。有不堪者罷之。堪者貴之歸
州不見戒壇。公牒者。毋得私容。仍先選舊僧尼。舊僧
尼無堪者。乃選外人通鑑


翰林學士皮日休。移愽士成均書云。西域氏之教。其
徒日以講習。訣擇其法為事。吾徒之視。又足為西域
之羞矣。


己卯 大中十三年。宣宗崩。帝在位十四年。聰明仁
愛恭儉。天下稱為小太宗也。


懿宗 庚辰改元咸通。五月。撫州大守蔡京撰廬山
東林經藏記。有曰。後周武帝。以三教不同。詔逍遙公。
定其優劣。對以三教雖殊同歸於善。跡有淺深。理無
階級。京常以東。教泥跡者。徒見其異。玄解遠識者。必
會於同儒之忠恕。老之柔謙。佛之慈悲。蹈之則福。違
之則殃。君子之三教。無溺無毀。探其玄精。以翊真粹。
用之為治。理必茂矣。


壬午 三年夏四月。敕兩街四寺。各置戒壇度人三
七日。上奉佛至篤。於咸泰殿。築壇為內寺。尼受戒。兩
街僧尼。皆入豫焉。又於禁中設講席。自唱經題。手錄
梵夾。仍數幸諸寺。施與無度通鑑


司勳員外郎李欽明上言。古語云。一夫不耕。一婦不
織。必有飢寒者矣。聖化之內。且約十萬僧尼。每日人
食二升。十萬人日費二千石。以日繫月。其數可知。每
[008-0212a]
僧一歲中。頒絹五疋綿五兩。十萬人許絹五千萬疋
綿五千萬兩。此輩不耕不蚕。實斁大倫。臣謂聚僧不
如聚兵。僧富不如民富。經曰。聖人在上。國無幸民。民
之多幸。國之不幸也同前


庚寅 十一年十一月。帝誕晨。召兩街僧。入內講道。
帝悅賜曇顯等十人紫衣統紀


辛卯 十二年。帝幸安國寺。賜國師知玄沉檀寶座。
高二丈餘。珍麗絕甚。玄姓陳。世號陳菩薩。三學洞貫。
名蓋一時。異迹尤多。見舊唐史。


時宮中日齋萬僧。帝
自為贊唄。季蔚宗字茂林。拜監察。擢右丞。上言切諫。
不聽。


吏部侍郎蕭倣上疏云。玄祖之道。慈謙為先。素
王之風。仁義為首。垂範百代。必不可加。佛者棄位出
家。割愛中之至雜。取滅後之殊勝。非帝王所宜慕也。
願陛下時開延英。接對四輔。力求人瘼。虔奉宗祧思
謬賞與濫刑。其殃必至。知勝殘而去殺。得福甚多。罷
去講筵。躬勤政事。上雖加漿。竟不能從。


又唐書載。倣
字思道。後拜嶺南節度使。懿宗怠政喜佛道。引桑門
入禁中。為禱祠事。數幸佛寺。廣施與。倣諫。以為天竺
法。割愛取滅。非帝王所宜尚慕。今筆梵言。口佛書。不
若懲謬賞與濫刑震殃祈福。況佛者可以悟取。不可
以相求通鑑


癸巳 咸通十四年三月。上遣使。詣鳳翔法門寺。迎
佛骨。群臣諫者甚眾至。有言憲宗迎佛骨晏駕者。上
曰。朕生見之。死亦無憾。廣造浮屠。寶帳香輦。幡花幢
[008-0212b]
蓋。以迎之。皆飾以金玉錦綉珠翠。自京城至寺。三百
里間。道路車馬晝夜不絕。夏四月壬寅。佛骨至京師。
導以禁軍兵仗。公私音樂。沸天燭地。綿亘數千里。儀
衛之盛。過於郊祀。元和之時。不及遠矣。富室夾道為
綵褸。及無遮會。競為侈靡。上御安福門。降樓膜拜。流
涕霑臆。賜僧及京城耆老甞見元和事者金帛。迎佛
骨入禁中三日。出置安國崇化二寺。宰相以下𥪰施
金帛。不可勝紀。因下德音。降中外係囚唐史○詔曰。朕
以寡德。纘承洪業。十有四年。憂勤在位。愛育生靈。遂
崇釋教。至重玄門。迎請真身。為百姓祈福。載念陛牢。
寢興在慮。嗟我黎人。陷于刑辟。況漸當暑毒。繫于縲
絏。京畿及天下諸州。見禁囚[逅-口+巾]減死一等○十二月。
詔送佛骨。還法門寺。都人辭餞。皆鳴咽焉○帝七月
唐史


僖宗 甲午改元乾符 四年。黃巢宼河南。江浙
五年陷福建 六年陷廣南。荊湖。江淮。


庚子 廣明元年。黃巢陷東都潼關。帝駕出奔。十二
月巢據京師。國號大齊。建元金統。


辛丑 中和元年。僖宗幸蜀。親王宗室皆逃亡。帝第
三子下髮為僧。名普聞。逸游造謁石霜諸禪。師與語
嘆異曰。汝乘願力。來生帝王尊貴之家。來從我教。真
火中蓮花也。聞夜入室。問祖師別傳事。諸曰。待案山
點頭。即向汝道因。而契悟乃辭。遍游名山。諸曰。逢乾
即止。遇陳便住。至邵武大乾。瞻望。乃擲錫杖。隨其所
[008-0212c]
止處即住。有老人曰。彼有一陳嗣者。久隱其中。因悟
師言。撥草登山。陳嗣一見。乃分座同住。因乞菜種於
陳。求其斗斛。陳與一合。入山墾種。數日菜巳青矣。乃
山神猛虎為之役也。陳知師道勝。告別而去。師一日
宴坐。有老人來拜曰。弟子非人也。龍也。行雨不聀。得
罪上天。敢賴道力救脫。師曰。汝得罪上天。我何能為。
雖然可易形來。有頃小蛇尺許。緣入袖中。須臾風雷
裌座。天霽蛇去。老人又至。泣謝曰。自非大士血穢此
山矣。無以為報。即穴岩下為泉。他日眾多無水。此泉
筵師也。寺之右十五里。有隋義寧間歐陽太守福善
王廟食。至是二百七十餘年。祭無虗日。師至祠所。說
偈勸曰。悟道然同死。死中生不忘。虎用無心伏。人來
與慧降。殺生及祭祀。輪回萬劫殃。為報神人道。無遮
福最強。欲種當生果。今生是資粮。到處人驚怖。修齋
勸大王。昔年地獄裏。今日作天堂。復約曰。能素飡不
殺。乃可為隣。是夕父老夢神云。我今受禪師戒。不復
血食。祭當如比丘法足矣。又云。師與神觕力。廟旁有
巨松。稍參天。師拗下拂地三匝。神拂二匝。遂伏之。右
丞黃履作詩寄僧云。龍湖曾與祐民談。手轉松枝拂
地三。感得茹蔬今尚爾。聞師孤潔可追參。又有僧紹
新作詩云。古木寒鴉晝鎻烟。靈風長在劫頻遷。忽思
圓覺當年事。只與談因不論禪。審此未必然。爾□謚
圓覺禪師。誕晨乃上元日。龍必朝。有瑞氣祥雲之應
本傳
[008-0213a]


壬寅 二年。帝避巢宼幸成都。遣御史郭遵。賚詔知
玄國師。赴行在引對。賜紫衣師號悟達國師。總教門
唐史


癸卯 三年。國師知玄。自成都還九隴。忽定中見菩
薩摩項而慰之。俄一珠入玄左股。隆起楚甚。上有晁
錯二字。知夙債。即右脇而逝。世稱。知玄乃漢袁盎後
身。盎與晁錯有隙也。又云。玄名僧。德高難近。因受沉
香床錯即報之○是年。李克用敗巢復京師四年。克
用追巢斬之。


乙巳 光啟元年三月。帝歸京師。十二月兵亂。帝奔
鳳翔。


溫州法空寺僧惠升。結廬北岩。寫法華經。至普賢勸
發品。天雨舍利兩顆。郡以聞。賜額普賢懺院永定編年


戊申 文德元年二月帝歸京師。三月帝崩○王建
掠西川。


昭宗即位十六年。


己酉 改元龍紀。


庚戌 大順元年。


辛亥 楊行密。據楊州封吳
王。


甲寅 乾寧元年。禪月大師貫休。婺之蘭溪人。初見
石霜諸禪師。請為第一座。契單傳之旨。當世以詩名。
公卿士大夫皆望風從游。至是謁吳越王錢鏐。有一
劒霜寒十四州之語。鏐令改作四十州。休曰。詩不可
改也。孤雲野[鴳-女+隹]。何天不飛。乃入豫章之西山。後入蜀。
謁蜀主。王大王。陳情上詩云。河北河東處處菑。惟聞
[008-0213b]
全蜀勿織埃。一瓶一鉢垂垂老。萬水千山得得來。秦
苑幽棲多勝景。巴渝陳貢愧非才。自慚林藪龍鐘者。
亦得親登郭隗臺。王禮待甚厚。賜兩街都僧錄。御前
講唱大師禪月大師詳見西岳集○侍郎楊無為傑題禪
月大師真堂云。童子依師蘭水濵。聲名真是碧雲人。
定中傳得阿羅漢。十六身中第幾身○張拙秀才往
石霜訪禪月。齊巳太布衲石霜相接張略相[厂@?*頁]而巳。
即與三人。終日劇談。張忽問曰。三人中。何不推一人
作長老。禪月云。公宜謁堂頭。此是肉身菩薩。堂中五
百學徒。勝某甲者。二百五十人。張遂造方丈參禮。霜
問秀才何姓。云姓張名拙。霜云。覓巧了不可得拙自
何來。張於言有省。遂述偈云。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
含靈共我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纔動被雲遮。斷
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罣礙。
涅槃生死等空華○張拙。參西堂藏禪師。問云。山河
大地是有是無。三世諸佛是有是無。師皆言有。張云。
錯。師云。先輩參見甚人來。云曾參百丈。凡有問詰皆
云無。師云。先輩有甚血屬。云有一山妻兩个癡頑。師
曰百丈有甚血屬云。百丈古佛和尚莫謗渠好。師云。
待先輩得似百丈一切皆無。張俛首而去類鑑


釋齊巳。潭之益陽人。胡氏子。幼依大溈祐禪師下髮。
仰山寂同門友也。寂住豫章觀音。巳總寺務。撰粥疏
云。粥名良藥。佛所讚揚。義冠三檀。功標十剎。更所英
哲各遂。願心既備。清晨永資白業。後居西山金鼓龍
[008-0213c]
盤。乃其庵也○元祐間都運馬醇題其院壁云。支遁
逍遙不我逢。等閑下馬憩蓮。宮欲詢齊巳幽棲事。七
十山僧兩耳聾。


王常侍注信心銘。呈似仰山。山接得擲於地上。侍失
色。山云纔有是非紛然失心作麼注。侍無語。陸希聲
相公。參仰山。山出三門外接。公乃問。三門俱開。弟子
從何門而入。山云。從信門入。公便入。却問出魔界入
佛界時如何。山以拂抦點三下。公禮拜。又問。和尚持
戒否。師云。不持戒坐禪否。云。不坐禪。公擬議。山云。會
麼公云。不會。山乃云。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禪。釅茶
三五椀。意在钁頭邊。公乃歸客位。來日山去相見。便
問。昨日因緣還悟也無。公云。悟之一字亦不消得。山
云。悟之一字不為相公。公於此有省。


大尉王彬。入一寺。到佛殿。指鉢盂。問殿主者。个是什
麼鉢。云。藥師鉢。王云。只聞有降龍鉢。主云。待有龍即
降。王云。忽遇拏雲[爪*隻]霧來時如何。主云。他亦不[厂@?*頁]。王
云。話墮也○有一官人。入鎮州天王寺。覩神像問寺
主云。是什麼功德主。主云。護國天王。官云。只護此國。
徧護餘國。主云。在秦為秦。在楚為楚。官云。﨟月二十
九。打破蔡州城。天王向甚處去。主默然○有秀才。參
睦州和尚。州乃問。先輩所習何業。才云。會二十四家
書。州以拄杖點一點云。會麼。才云。不會。州云。又道會
二十四家書永字八法也不識○又一秀才來參師。
師問。治甚經。才云。治易。州云。易中道。百姓日用而不
[008-0214a]
知。知箇甚麼。才云。不知其道。州云。作麼生是道。才無
語。師云。果然不知○張百會。參南院。院問。莫是張百
會麼。張云。不敢。院以手於空畫一畫云。會麼。張云。不
會。師云。一尚不會。甚處得百來。


呂洞賓。參黃龍禪師。洞賓呂岩。乃神仙人也。一日從
黃龍山下過。逢一老人自南而來。遂揖之曰。甚處皷
響。老人曰。黃龍禪師謂眾說法舉揚般若。賓曰。何謂
般若。老人曰。參得透者。通達了然。頓超十地。永為佛
道。不墮輪回。賓曰。如何是參得透者。老人曰。一處透
百處千處透。謂之破黑闇之慧炬。斬羣邪之寶劒。渡
苦海之舟航。滅三塗之惡趣。六根非有。四大本空。不
以謗為嗔。不以讚為喜。善亦不修。惡亦不作。道本無
體。因道而名。道本無名。因名而立。觀一切法。明靈真
覺。此謂之參得透也。賓曰。豈不聞。老君玄元神妙。滋
養化身。修真煉性。保命全軀。吞日月於山林之前。伏
龍虎於翠岩之下。超凡入聖。變陽成陰。長生久視之
門。羽化飛昇之法。吾自鐘離之後。百有餘載。精神養
命。壽等天根。青城紫府。本是吾家。桑田變兮我常在。
日月去兮我長生。老君之道。豈不妙乎。老人曰。先生
之說。各立門風。據老夫之見。未為盡善。且大道之異
名。釋氏謂般若。凡言謂之大道。然有性而無形。有傳
而不授。有色而無形。無得而可見。本自無根。永堅永
固。天地有成壞之時。真覺無輪回之理。不增不減。無
始無終。不被三界之所拘。不著六塵之所染。先生之
[008-0214b]
道。如丘墟。般若之道。如泰山。天地相繚遠之遠矣。先生
久視延年之術。吾聞有成必有壞。有始必有終。有樂
必有苦。略而喻之。天地自然之理也。先生之法。縱經
千萬劫。終是落空亡。賓曰。弟子尚如此。何況其師乎。
老人曰。愚之所見。玄妙之處。變通未盡。請見黃龍。方
決其妙。未審如何。賓笑曰。恐黃龍不識我。老人曰。當
為相引。遂同至寺。值師昇堂為眾舉揚次。師巳知賓
在座下。提綱云。道無別道。迷人自立宗徒。門無別門。
惑者自生彼此。青城紫府。玄元透化之門。蓬鳥洞天。
應變隨機之處。恐乃悠悠之凡輩。不知大道之本宗。
擬將五慾之形軀。詐稱九霄之仙術。龍是群隊之獸。
[鴳-女+隹]乃負體之禽。服氣吞霞。終是世間之邪法。納火煉
形。皆是入𨞬之妖術。恍兮忽兮。如何是真術。杳兮冥
兮。如何是真道。恐乃以道求道。差之一毫。失之萬劫。
塵寰之裏。罕聞調御之音。華表之端。休聽令威之說。
鎮玄機於道表。知妄想於心田。略茲控[鴳-女+隹]之時。諦聽
真空之教。師說至此。洞賓於眾中出云。一粒粟中藏
世界。半升鐺內煑山川。此意如何。師曰。一粒粟中藏
世界即且止。如何是半升鐺內煑山川。賓退無語。師
曰。汝只煑得鐺裏底。且煑鐺外底不得。遂下禪床。把
定拳頭云。道得也打。道不得也打。賓怒而去。師告眾。
歸堂禪寂。今夜必飛劒來。取老僧頭。眾聞驚訝。師騎
坐入定。至三更。果飛劒來。周回尋師。劒至座前。被師
一喝。劒即入地。翌日賓來見師。師把定云。一粒粟中
[008-0214c]
藏世界。半升鐺內煑山川。速道速道。賓當時汗下。遂
禮師足。呈頌云。踏破葫蘆折却琴。劒鋒落地卒難尋。
而今一見黃龍後。始覺從前枉用心。又銕牛畊地種
金錢。刻石兒童把貫穿。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
煑山川。白鬚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僧手指天。欲向箇
中還會得。玄玄玄處更須玄。師云。好頌。即是一字不
穩。賓云。未審何字。師云。內字為外字。賓乃作禮而去。


待制王公。自漢江舟行。風濤大作。或謂帶珍異所致。
竭囊所有投于江。風作益甚。遂以平昔所誦金剛經
投之。風息至鎮江。舟後一物。出沒無時。令人取之。見
無數螺師團作一毬。剖視之。乃所□□也。毫□無損。
時此訪金山長老真歇了禪師。開板印施。師序曰。漢
水會九江。至南徐動數千里。乘舟來往不可鞕計。未
聞有持是經。自彼而至此者。螺師見而不舍。為名利
耶。為財色即。是必假此脫輪回免生死矣。嗚呼萬物
之中。惟人最靈。其有畢生不聞是經。聞而不見。見而
不信。信而為名利財色沒溺。而不能受持者。尚螺師
之不如。謂之最靈孰與。洞賓人中最靈。非螺師之數。
得神仙之秘訣。自謂出塵拔俗。無出其右。一聞黃龍
舉揚般若。初見之有項王之氣宇。次見信而屈伏。献
莫非□契般若而知所歸歟。脫輪迴而超生死歟。噫
玄之又玄。矢上加尖矣。雖然百丈竿頭。正好進步。


唐末至五代



丙辰 乾寧三年。馬殷據湖南 錢鏐兼鎮兩浙
[008-0215a]
 李茂貞焚長安宮殿。


丁巳 四年。閩師王潮薨 弟王審知。據閩稱王。


戊午 光化元年。二年。華岳玄偉禪師。編次貞元以
來宗師機緣。為玄門聖胄集。


辛酉 天復元年。


甲子 天福元年八月。昭宗崩 哀帝立。在位三年
 朱溫封梁王。


丁卯 天福四年三月。帝遜位于梁王朱溫。


五代


僣偽十國。自丁卯迄己未。


後梁


朱氏。都汴遷洛。二主。共十七年。


丁卯 梁開平元年。太祖本名溫。唐僖宗。賜名全忠。
至是受唐禪即位。更名晃。


戊辰 二年。興師再破張仁保於魚蕩方戰舟壞。矟
浮之。僅得濟。家人為飯僧千員以謝通鑑


閩王王審知。先於唐天復三年。請雪峯義存禪師。玄
沙師備禪師。入內。王問。佛祖究竟修何因果。乃得成
佛。峰云。須是見性。方得成佛。王曰爭得見性。峰曰悟
即剎那間。不悟塵沙劫。此事未可造次指示。山中千
百人眾。二三十年密用此事。未有一二人承當。況大
王為俗人天子。萬機繁冗。爭構得此真實法門。願大
王且為佛法主宰。於笔頭下。救護生靈。豈不是好事。
王大悅。


開平初。王再請雪峰與玄沙入內。求示心法。峰喚云。
大王。志心聽取。幻化空身。是大王法身。知見了總是
大王本源自性天真佛。大王。心如木石去。如虗空去。
[008-0215b]
觀心無心。從忘想起。我心自空。即悟實相。百千三昧
智慧。俱在大王心。大王今既知本性。一時放下。不可
別生毫髮許也。此名無功之功。功不虗棄。此是佛祖
玄旨。願大王發大弘願。保持取作佛去。受輪回不可
容易。王禮師曰。百生慶幸得逢指示。師向王言。但念
念常空寂。日用大果因。但布施廣作利益。並為助道
之門。不拘有無之見。一切自在。脩無功用。王拜謝。奉
金二十鋌。二師俱不受。王又問玄沙。此一真心。本無
生滅。今此一身。從何而有。沙云。此本源真性。遍週沙
界。為妄想故。有一點識性。從父母妄緣而生。便即傳
命。受千般苦。身有輪回。佛者覺也。大王既知覺了不
落惡趣。請王頻省妄念。歸真合道。大王於是作禮。信
受奉行。


閩王入萬歲寺。見佛像。問晏國師。是什麼佛。
師云。請大王鑒。王云。鑒不是佛。師云。是什麼。王無語。


閩王。請羅山閑禪師。開堂升座。才歛衣[厂@?*頁]視云。珍重。
便下座。王乃執師手云。靈山一會。何異今日。師云。將
謂大王是箇俗漢。


閩王。請建州夢筆和尚齋。王問。和尚將得筆來也。無
師云不是稽山綉管。慚非月裏兔毫。大王既垂[厂@?*頁]問。
山僧敢不通呈。又問。如何是法王。師云。不是夢筆家
風。王領旨。


已巳 開平三年。湖南楚王馬殷。因衡山道正表奏。
乞與僧論義。王請雲盖志安禪師。至茶罷。師就王借
劒一口。乃握劒問道正云。你本教云。恍恍惚惚。其中
[008-0215c]
有物。是什麼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是什麼精。道得
即不斬。道不得即斬。道正無語。拜求悔過。安師為王
曰。識此人否。王曰識。安曰誰。王曰道正。安曰不是。其
道若正。合。對得臣僧。只是箇無主孤魂。王大悅。因斯
道流不復紛紜。馬王常詔欽山文䆳禪師。入內問法。
時年二十六住山。一日與道士論義。道士立義曰。麤
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師曰。道士是佛家奴。士曰。太
麤生。師曰。第一義何在。道士無語。王大悅。


燕趙二王。謁趙州稔禪師。師端坐床上。不起身。燕王
問。人王尊邪。法王尊邪。州云。若在人人王中尊。若在
法法王中尊。王唯然而巳。良久云。阿那箇是鎮州大
王。趙王諾云弟子。師云。老僧濫在山河。不及趍面。左
右請為王說法。師乃為說法要。二王讚嘆彌敬。


庚午 四年。南岳惟勤頭陀。集光化以來宗師機緣。
為續寶林傳四卷。


壬申 改乾化元年。二年吳越王錢鏐。請杭州瑞應
幼章禪師於天台山。建金光明道場。諸郡黑白大會。
逾月方散。


乙亥 貞明元年。石門蘊禪師僧大奇和尚。住黃岳。遷夾
山。道由潭州。時楚王馬氏。出城延接。便問。如何是祖
師西來大道。師曰好大哥。御駕六龍千古秀。玉街排
仗出金門。王大喜。延入天𠕋府供養。


辛巳 龍德元年。蜀主。吳王。屢以書勸晉王稱帝。乃
令有司。市玉造法物。黃巢破長安。魏州僧傳真大師。
[008-0216a]
得傳國寶。藏之四十年。至是傳真以為常玉。將鬻之。
或曰傳國法也。真詣行臺献之。將佐稱賀通鑑


後唐


李氏存勗。都鄴遷洛。四主十四年。


癸未 春二月。莊宗即位于晉陽。改元同光。即龍德
三年。十月滅梁。


甲申 同光二年。五臺山誠慧。自言能降伏天龍。命
召風雨。帝尊信之。親師后妃皇弟太子拜之。誠慧安
座不起。群臣莫敢不拜。天時大旱。帝自鄴都。迎之至
洛陽祈雨。應期。士民朝夕瞻仰焉。


乙酉 三年。帝幸華嚴寺。問休靜禪師。這箇是什麼
神。師云。護法神。帝云。沙汰時向甚處去。師云。天垂雨
露。不為榮枯。帝悅。賜寶智師號。


丙戌 明宗即位。改元天成。四月莊宗崩。即同光四
年。


庚寅 長興元年。四年十一月。明帝崩。愍帝從厚即
位。


甲午 歲四月。潞王從珂。莊宗養子。兵至。愍帝出奔。
五月。潞王即位。改元清泰。


乙未 二年。金陵國主。迎法眼文益禪師問法。居報
恩。賜號淨慧禪師。次遷清涼。立法眼宗○王請師入
內庭。看壯丹花索詩。師云。擁[袖-由+毳]對芳叢。由來逈不同。
髮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艶□隨朝露。馨香逐晚風。
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乃頓悟其意。


清泰三年十月。石敬瑭兵至。而帝自焚死。十一月敬
[008-0216b]
瑭立。唐國滅。


後晉


石氏敬瑭。都汴。二主十一年。


丙申 高祖十一月即位。改元天福。


己亥 上竺僧道端。一夕見山間光明。往視之。得香
木。命工刻觀音像。白光煥發。夜亡列燭之光。晝掩大
陽之景。像成靈感尤盛。乾祐戊申。有僧從勳見曰。吾
游洛。得古佛舍利一顆。寶之久矣。今願置菩薩毫相
中。以助其神翊。師從之。至今舍利現頂冠肉䯻間萑音


庚子 五年。閩王曦。度民為僧。萬一千人。次年於城
南西埠。建石塔七層。功未半而光發如盖者三夕。既
成而光耀隆天者又三夕。王慰幸。遂勑額曰淨光。而
於其下建僧宇焉長樂集


辛丑 劉知遠。微時為晉陽李氏贅婿。甞牧馬。犯僧
田。執而笞之。知遠至晉陽。首召其僧。命坐慰諭。贈遣
特厚。眾心大悅通鑑


後漢


劉氏知遠。都汴。初即位太原。後都大梁。
二主共四年。


丁未 三月。高祖即位。更名暠。不忘晉。稱元天福十
二年。


戊申 十三年正月。漢高祖崩○隱帝立。改元乾祐。


庚戌 乾祐三年。遣使訪河中鳳翔。收瘞戰死及餓
莩遣骸。時有僧尼聚二萬矣。


後周


郭氏。都汴。三主共十年○勑聖節寺院。
[008-0216c]
建道場見前紀原


周太祖 辛亥正月即位。改元廣順。


吳越錢王。命永明道潛禪師。入府授菩薩戒。賜定慧
慈化禪師。一日潛欲請塔下羅漢銅像。過新寺供養
王曰善矣。昨夜夢十六尊者。乞隨入寺。何昭應之若
是於師號加應真二字。留潛兩月還山。


癸丑 三年。韶國師。因吳越僧義寂曰。智者之教。年
祀𥨊遠。必多散矣。唯新羅國有善本。願藉禪師慈力。
使再開東土人天眼目。師以聞王。王乃遣使航海。傳
寫以還。迨今天台俱備者。皆忠懿王。與韶國師之力
也。而韶適與智者同姓。疑其後身也僧史


甲寅 四年。太祖崩。紫世宗立。改元顯德。明年勑。天
下寺院。非勑額者併之。凡三千餘所。僧尼凡欲出家
者。必聽祖父母。父母。伯叔父之命。惟兩京大名俯。京
兆府。青州。聽設戒壇。禁僧俗捨身。斷手足。煉指炷香。
帶鉗之類。幻惑流俗通鑑


乙卯 二年。詔郡國。歲造僧帳。有死亡歸俗。皆隨時
開落。是歲寺存者。二千七百。廢三萬三百餘通鑑事物
紀原載。明皇開元十七年。八月十日勑。僧尼宜依十
六年舊籍。則僧尼供帳。始於此。又僧史略曰。唐文宗
太和四年。正月。祠部請。天下僧尼。具名申省。以憑入
籍。造帳自太和始也。


丙辰 有僧仁。及為節度使。周行逢信任軍府事皆
預之。亦加檢校。司空畜室。出入導從。如王者通鑑
[008-0217a]
秋七月。帝以縣官久不鑄錢。而民間多銷錢為器皿
佛像。錢益少。九月。始立監。釆銅鑄錢。自非州縣官。法
物軍器。及寺觀鍾磬鈸鐸之類。聽留。外自餘民間銅
器佛像。五十日內。悉令輸官。給其直。過期隱匿不輸。
五斤以上者。其罪死。不及者論刑有差○上謂侍臣
曰。卿輩勿以毀佛為疑。且佛以身世為妄。而利益人
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於世。尚欲割截布施。況此
銅像。若朕身可以濟民。亦非可惜也。由是群臣不敢
言○鎮州大悲觀音像極靈。州之士民。願以錢代之。
制不許。方毀其[曷-曰/月]。群力皆墮腕。而遂停其半○時沙
門法敏。苦諫不納。乃著顯驗論北山錄


已未 六年。世祖北征。疽發于[曷-曰/月]。夏六月。殂于道。年
三十九。時恭帝宗訓即位。方七歲。


庚申 顯德七年正月。恭帝禪位于點檢使趙匡胤。
是為宋太祖。


楊文公談苑。顯德三年。悉毀銅像鑄錢。世宗謂宰相
曰。佛教以頭目髓腦。利益眾生。尚無所惜。復以銅像
而愛之乎。宋太祖太宗。目擊其事。由是益信佛法。故
受命之初。復興天下佛寺歐陽公外傳


顏丙詩云。後漢明皇教始來。永平優鉢火中開。霜鍾
漸漸通三界。梵剎徐徐遍九垓。三武滅僧僧不滅。一
韓摧佛佛非摧。法門若也無靈驗。應作中華一聚[厂@火]。


劉煦授司空平章事撰舊唐史。佛祖異跡並載之。至
宋歐陽脩撰唐書。皆刪去。司馬光編通鑑。佛祖事跡。
[008-0217b]
有助國化者。悉刪去之亦不存。此亦一偏見。而獨班
然見於典籍。照垂于世。何慊乎哉統論


潭州道林沙門疏言。詣大原府。訪求藏經。高士李節。
餞以序曰。業儒之人。喜排釋氏。其論必曰。禹湯文武
孔子之代。皆無有釋氏。釋氏興於衰亂之際。宜革絕
之。使不得滋。此論者之言粗矣。抑能知其然。未知其
所以然也。吾請言之。昔有一夫。膚腯而色凝。氣烈而
神清。未甞謁醫。未甞禱鬼。恬然保順。罔有札瘥之患。
固善也。即一夫不幸。而有寒暑風濕之痾。於是攻熨
之術用焉。禳禬之事紛焉。是二夫豈特相返耶。盖病
與不病。勢異耳。嗟呼三代之前世康矣。禹湯文武。德
義播之。周公孔子。典教持之。道風雖衰。漸清猶存。詐
不勝信。惡知避善。三代之季世病矣。道風大衰。詐以
覆信。善以柔退。惡以強用。上下相仇。激為怨俗。釋氏
之教。以清虗為禪定。以柔謙為忍辱。故怨可得而息
也。以菲薄勤苦為修行。以窮達壽夭為因果。故賤陋
可得安也。故其云。必煩惱乃見佛性。則本衰代之風
激之也。夫衰代之風。舉無樂者也。不有釋氏以救之。
尚安所寄其心乎。論者。不責衰代之俗。而尤釋氏之
興。則是抱疾之夫。而責其毉禱攻療者也。徒知釋氏
因衰代而興。不知衰代須釋氏之救也。何以言之。夫
俗既病矣。人既愁矣。不有釋氏使安其分。勇者將奮
而思鬪。智者將靜而思謀。則阡陌之人。將紛紛而群
起矣。今釋氏一縷之分。不責於人。故賢智雋朗之士。
[008-0217c]
皆□心焉。其不能達此者愚人也。惟上所役焉。故罹
亂之俗。可得而安賴此也。疾其雕鎪綵繪之小費。吾
故曰。能知然不知其所以然也。會昌季年。武宗大剪
釋氏。天下祠宇。毀撤如掃。天子建號之初。雪釋氏之
不可廢也。詔徐復之。嘻釋氏之助世。既言之矣。向非
吾君洞鑒理源。其何能復立之耶。


山谷居士黃庭堅曰。夫沙門法者。不主資生。行乞取
足。日中受供。林不託宿。故趙州以斷薪續禪床。宴坐
三十年。藥山以篾繞腹。一日不作則不食。今也毀中
民百家之產。而成一屋集農夫十口之食。而飯一僧
不亦泰乎。不畊者燕居而玉食。所在常居千百數。是
以有會昌之籍沒。窮土木之好。龍象虎豹之區。化為
金碧。是以有廣明之除蕩。可不忘耶。主僧行瑛曰。然
會昌廣明之詔。其說不過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若
夫毗盧宮殿樓閣。充滿十方。於諸境界無所分別。彼
又安能廬吾居。有大經卷。量壽三千大千世界。藏於
一微塵中。彼又安能火吾書。無我無人。無佛無眾生。
彼又安能人吾人。庭堅曰。此上人者。如來藏中之說
客。菩薩位中之游俠耶開元修造記


歷朝釋氏資鑑卷第八



大唐而由五季。烈聖良輔。時英廣運檀心。聿脩淨業。
貝業之文。宣釋備圓。而結成大藏。拈花之旨。單傳密
[008-0218a]
付。而建立五宗。棋布講筵。星羅禪席。豈期會昌之變。
遽有魏宋之舉。恃賴春回梵苑。殿靄名香。象教[鬱-山+止]興。
聖儀編跱。瀚海天山之地。盡入提封。龍庭鳳穴之鄉。
咸霑聲教。公卿梵侶。衛教扶宗者。皆奈苑之龍麟。並
祇園之梓𣏌。謬隨笔而紀之。豈管窺而盡哉。必有英
毅挺枝。風格超倫之士。廣而述之。以明後代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