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092 宗鏡錄-宋-延壽 (TKD)


[44-0344a]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四分義以何爲體性荅相分所變色心
爲體性若內三分卽用現行心所爲體問
果位之中親證眞如無有境界若四智緣境
之時爲具四分不荅定有見分照前境故
有自證分通照見分亦有證自證分照自證
分故相分者佛地論云如是所說四智相應
心品爲有相分見分等耶若無應無所緣應不
名智荅無漏心品無障礙故親照前境無逐
心變似前境相以無漏心說名無相無分別
故又說緣境不思議故有義眞實無漏心品
亦有相分諸心心法法爾似境顯現名緣非
如鉗等動作取物非如燈等舒光照物如明
鏡等現影照物由似境現分明照了名無障
礙不執不計說名無相亦無分明妙用難測
名不思議非不現影若言無相則無相分言
無分別應無見分覩無相見應如虛空免
等應不名智無執計故言無能取所取等相
非無似境緣照義用若無漏心全無相分諸
佛不應現身土等種種影像乃至如是分別
但就世諦言說道理若就勝義離言絕慮旣
無相見不可言心及心法等離諸戲論不可
思議有義無分別智無分別故所緣眞如不
離體故如照自體無別相分此無分別若變
相分於眞如境便非親證若後得智有分別
故所緣境界或離體故如有漏心似境相現
分明緣照名緣前境是故此後得智定有相
分問只如安慧說一分不立見相等今護法
攝四歸一分時亦不別立見相等義勢旣同
[44-0344b]
宗鏡六十一卷苐二張輕
**何故言非安慧等諸師知見耶荅乍看似同
細詳理別且如安慧立一自證分全不說證
自證分雖說見相二分然一向判爲徧計所
執性此乃四分中一分分無二分有名無體
亦是其無唯立一依他自證分令護法雖攝
四歸一然不名自證分但摠名一心雖摠說
一心分而不失自證等四分義但以與心無
決定相離義名一分與彼別立自證分義別
乃至攝四歸三時內之二分雖互相緣其用
各別然其所緣不失自體故但名自證雖名
自證而互相緣二分之義不失不同陳那自
證但有證自見分之自證卽無證自證之自
證由此義故非諸師之知見問所變中是
相分色云何諸師說現識名爲色識荅古
師云現識名爲色識者此言色識是從境爲
名見分識變似色故名爲色識體實是識由
能變色故名色識比取見分識爲體由能緣
色或能變色故名色識又相分色不離識故
名爲色識此卽取相分色爲體相分之色實
非識由從識變不離識故名爲色識或相分
名色見分名識此雙取識境二法爲體以見
相同種故此許前念相分爲後念識所緣緣
義謂前念識之相分爲後念識之境卽本識
中生以自果功能念起卽前念識相爲後念
識境之所以謂因前念所緣故還熏得種由
種故生今念歷轉推功歸本乃是前念所緣
爲今識緣自果者相分現行也功能者種子
也謂由前念識相分爲能熏故熏引得生自
種子在本識中能生後念識相分色等與後
念識爲境由前念相熏種生後念境相
[44-0344c]
宗鏡六十一卷苐三張輕
說前念相分爲後識所緣緣也問前相種如
何生今識答由見相同種故問旣爾何不卽
說種爲緣荅種是因緣非所緣緣又古德問
如第六識緣龜毛免角等時此所緣境爲有
爲無若言有者聖敎不應指此喻於徧計所
執性是無若言無者無法無體非所緣緣緣
此意識闕所緣緣如何得起若言此心無所
緣緣者云何論言親所緣緣能緣皆有若龜
本無毛免本無角約此本無喻所執性由所
執我及所執法皆本無故其能緣心將緣此
等無法之時由無始來熏習力故依種生時
從識自證分上變起龜毛等相分及緣此龜
毛見分此相見分與識自證分同一種生旣
依種生是依他性非體全無不同本來無體
龜毛故得成所緣緣是故緣此之心亦得說
從四緣而生乃至如離藴計有實我實法等
亦復如是離藴性外都無實我亦無決定實
法但是有情虛妄執有以理推徵都無有體
故如本來無體龜毛然我法執心緣執此時
亦由無始虛妄熏習力故變起假我法相此
相與見等同種亦依他起成所緣緣是故論
云如是我執自心外藴或有或無自心内藴
一切皆有自心內藴者卽相分也若言獨影
境是徧計性者其體卽無猶如龜毛等卽此一
分相分無何得論言自心內藴一切皆有耶
巳上並護法義若安慧見相二分是徧計所
執性其體是無今相承多云獨影是徧計所
執性非所緣緣者此卽安慧宗護法一切四
分皆依他起於中妄執爲決定實者方名徧
計所執乃至於圓成性及五塵性境若堅執

[44-0345a]
宗鏡六十一卷苐四張輕實者
亦名徧計所執然本來無體龜毛免角等不
對執心卽非徧計性今亦多有妄認龜毛等
爲徧計性者非也又立況解自證分見相二
分者且如自證分起見相二分更執二分爲我
法如結巾成免手巾是有喻自證分結手巾
爲免頭手巾上本無免頭今結出之是故名
無如自證分上本無見相二分由不證實故
似二分起是故名無如所結手巾爲免頭巳
是一重假更結出二耳又是一重假如從自
證分變起見相二分巳是一重假更執二分
爲我法又是一重假則見相二分雖假似有
從種生故其我法二執非有是徧計妄執故問
唯心之旨一分尙無云何廣說四分荅四
分成心千聖同稟只爲安慧菩薩唯執自證
心體一分尙不識心爲難陀菩薩所破乃至
陳那菩薩執有三分體用雖具猶闕量果第
四證自證分唯護法菩薩唯識義圓四分具
足因製唯識論十卷西天此土正義大行製
此論終尋當坐蛻乃有空中神人告衆曰護
法菩薩是賢劫千佛之中一數故知非十方
大覺何以圓證此心若不達四分成心者斯
皆但念名言罔知成心實義體用旣失量果
全無終被心境緣拘無由解脫今時學者全
寡見聞恃我解而不近明師執巳見而罔披
寶藏故茲徧錄以示後賢莫踵前非免有後
悔問荅
章第二夫一
心妙門唯識正理能變所變内外皆通舉一
例諸收無不盡如衆星列宿匪離於空萬木
羣萌咸歸於地則可以拔疑根而開信
[44-0345b]
宗鏡六十一卷苐五張輕戶朗
智照⬤洗情塵若機思遟迴未成勝解須憑
問荅漸入圓通眞金尙假鍜鍊而成羙王猶
仗琢磨而出華嚴私記云正念思惟甚深法
門者有二種人能枯十二因緣大樹一者溫
故不忘二者諮受新法此之謂也問心
法不可思議離言自性云何廣與問荅橫剖
義宗荅然理唯一心事收萬法若不細窮
旨趣何以得至覺原今時不到之者皆是謬
解麤浮正信力薄玄關綿密豈情識之能通
大旨希夷非一期之所入若乃未到如來之
地焉能頓悟衆生之心今因自力未到之人
少爲開示全憑佛語以印凡心憑佛語以契
同渺然無際印凡心而不異豁爾歸宗又有
二義須說一若不言說則不能爲他說一切
法離言自性二卽說無說說與不說性無二
故又此宗但論見性親證非在文詮爲破情
塵助生正信若隨語生見執解依通則實語
是虛妄生語見故若因敎照心唯在得意則
虛妄是實語除邪執故起信論云當知一切
諸法從本巳來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無非
有畢竟皆是不可說相所有言說示敎之者
皆是如來善巧方便假以言語引導衆生令
捨文字入於眞實若隨言執義増妄分別不
生實智不得涅槃又若文字顯揔持因言而
悟道但依義而不依語得意而不徇文則與
正理不違何關語默故大般若經云若順文
字不違正理常無諍論名護正法問楞伽
經偈云從其所立宗則有衆雜義等觀自心
量言說不可得旣達唯心何須演說如大般
若經云佛告善現如是如是諸菩薩摩
[44-0345c]
宗鏡六十一卷苐六張輕訶薩
雖多處學而無所學所以者何實無有法可
令菩薩摩訶薩衆於中修學又云無句義是
菩薩句義譬如空中實無鳥跡荅若了自
心則成佛慧終不心外有法可說有事可立
只爲不迴光自省之人一向但徇文詮著其
外境以無名相中假名相說卽彼虛妄以顯
眞實旣不著文字亦不離文字所以天王般
若經偈云㧾持無文字文字顯揔持大悲方
便力離言文字說楞伽經云佛告大慧我等
諸佛及諸菩薩不說一字所以者何法離文
字故非不饒益義說言說者衆生妄想故大
慧若不說一切法者敎法則壞敎法壞者則
無諸佛菩薩緣覺聲聞若無者誰說爲誰是
故大慧菩薩摩訶薩莫著言說隨宜方便廣
說經法淨名經云夫說法者當如法說乃至
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法離好醜法無増損
法無生滅法無所歸法過眼耳鼻舌身心法
無高下法常住不動法離一切觀行唯大目
連法相如是豈可說乎夫說法者無說無示
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譬如幻士爲幻人說法
當建是意而爲說法當了衆生根有利鈍善
於知見無所罣礙以大悲心讃于大乘念報
佛恩不斷三寶然後說法故知非是不許說
法但說時無著說卽無咎如思益經云汝等
比丘當行二事一聖說法二聖默然但正說
時了不可得卽是默然不是杜口無說故昔
人云幻人說法幻人聽由來兩箇摠無情說
時無說從君說聽處無聽一任聽又若以四
實性自得法本住法約眞諦中卽不可說若
以四悉檀隨他意語斷深疑生正信有
[44-0346a]
宗鏡六十一卷苐七張輕孝林
因緣故則亦可得說又不可說卽可說眞理
普徧故可說卽不可說緣修無性故如楞伽
經云大慧復白佛言如世尊所說我從某夜
得最正覺乃至某夜入般涅槃於其中閒不
說一字亦不巳說當說不說是佛說大慧白
佛言世尊如來應正等覺何因說言不說是
佛說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是說云何二
法謂緣自得法及本住法是名二法因此二
法故我作如是說云何緣自得法若彼如來
所得我亦得之無増無減緣自得法究竟境
界離言說妄想離文字二趣云何本住法謂
古先聖道如金銀等性法界常住若如來出
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如趣彼城道譬如士
夫行曠野中見向古城平坦正道卽隨入城
受如意樂偈云我某夜得道至某夜涅槃於
此二中閒我都無所說緣自本住故我作如
是說彼佛及與我悉無有差別釋云此有二
因一卽緣自得法自所得法卽是證道證法
在巳離過顯德二卽緣本住法本住卽古先
聖道傳古非作此上是據理約證云不說若
但是自心聞則佛常不說如寶性論偈云譬
如諸響聲依地而得起自然無分別非内非
外住如來聲亦爾依心地而起自然無分別
非内非外住是以旣非内外所生亦不從四
句而起此約實智應須玄會若約權門亦不
絕方便如止觀云若言智由心生自能照境
諦智不相由藉若言智不自智由境故智境
不自境由智故境如長短相待若言境智因
緣故有此是共合得名若言皆不如上三種
但自然爾卽無因皆有四取之過皆不可說
[44-0346b]
宗鏡六十一卷苐八張輕孝林
隨四悉因緣亦可得說但有名字名字無性
無性之字是字不住亦不不住是爲不可思
議經云不可思議智境不可思議智照卽此
義也若破四性境智此名實慧若四悉赴緣
說四境智此名權慧則權實雙行自他兼利
方冥佛旨免墮巳愚問山河大地一一皆
宗五性三乘人人是佛何須宗鏡强立異端
荅諸佛凡敷敎跡不爲巳知者言祖師直
指人心只爲未明者說今之所錄但示初機
令頓悟圓宗不迂小徑若不得宗鏡之廣照
何由鑑自性之幽深匪因智慧之光豈破愚
癡之闇如臨古鏡姸醜自分若遇斯宗眞僞
可鑑豈有日出而不照燃燈而不明者乎故
華嚴記中述十種法明法卽是境明卽是心
以智慧明照一諦法故云法明雖然法無成
破此屬第一義門中且敎自有開遮寧無善
巧方便如大涅槃經云高貴德王菩薩品因
瑠璃光菩薩欲來放光佛問於文殊文殊初
入第一義荅云世尊如是光明名爲智慧智
慧者卽常住之法常住之法無有因緣云何
佛問何因緣故有是光明廣說無因緣竟末
後云世尊亦有因緣因滅無明則得熾然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燈是知因敎明宗非無
所以從緣入道終不唐捐方便之門不可暫
廢又夫宗鏡中纔說一字便是談宗更無前
後以說時有異理且無差如智度論云先分
別諸法後說畢竟空然但說之前後法乃同
時文不頓書空非漸次問但云方便說則
無妨若約正宗有言傷旨荅我此圓宗情
解不及豈同執方便敎人空有不融通體用

[44-0346c]
宗鏡六十一卷苐九張輕
分理事成隔說常住則成常見說無常則歸
斷滅斥邊則成邊執存中則著中理之此圓
融之旨無礙之宗說常則無常之常說無常
則常之無常言空則不空之空言有則幻有
之有談邊則卽中之邊談中則不但之中立
理則成事之理立事則顯理之事是以卷舒
在我隱顯同時說不乖於無說無說不乖於
說寶藏論云常空不有常有不空兩不相待
句句皆宗是以聖人隨有說有隨空道空空
不乖有有不乖空兩語無病二義雙通乃至
說我亦不乖無我乃至無說事亦不宗何以
故不爲言語所轉也釋曰常空不有者常空
則不因有而空若因有而空則成對待以他
爲體自無力故不自在故不得稱常常有不
空者亦不因空而有則一空一切空一有一
切有以絕待故乃得句句皆宗也空有旣爾
法法皆然可謂宗無不通道無不現云何簡
法取塵自生差別不爲言語之所轉者以知
宗故無一事而不隨實地無一法而不順無
生祖師云承言須會宗勿自立規矩何者若
立規矩則落限量纔成限量便違本宗但隨
言語之所轉也所以一切衆生不知眞實者
皆爲言語之所覆大寶積經云音聲語言中
若得不隨轉於義乃隨行是名求義者何者
名爲義應知秘密說秘密說者卽宗鏡旨矣
唯佛智之所知非情見之能解如勝天王般
若經云爾時衆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須眞
胝白勝天王言如來爲大王受記乎勝天王
荅善思惟菩薩言善男子我受記如夢相又
問大王如此受記當得何法荅曰善男子佛
[44-0347a]
宗鏡六十一卷苐十張輕孝林
授我記竟無所得又問無所得者爲是何法
荅曰不得衆生壽者我人養育陰界入悉無
所得若善不善若染若淨若有漏若無漏若
世閒若出世閒若有爲若無爲若生死若涅
槃悉無所得又問若無所得用受記爲荅曰
善男子無所得故則得授記又問若如大王
所說義者則有二智一無所得二得授記荅
曰若有二者則無授記何以故佛智無二諸
佛世尊以不二智授菩薩記又問若智不二
云何而有授記得記荅曰得記授記其際不
二又問不二際者云何有記荅曰通達不二
際卽是授記
又問大王住何際中而得授記
荅曰住我際得授記住衆生際壽命際人際
得授記又問我際當於何求荅曰當於如來
解脫際求又問如來解脫際復於何求荅曰
當於無明有愛際求又問無明有愛當於何
求荅曰當於畢竟不生際求又問畢竟不生
際當於何求荅曰當於無知際求又問無知
者爲無所知云何於此際求荅曰若有所知
求不可得以無知故於此際求又問此際無
言云何可求荅曰以言語斷是故可求又問
云何言語斷荅曰諸法依義不依語又問云
何依義荅曰不見義相又問云何不見荅曰不生
分別義是可依我爲能依無此二事故名通
達又問若不見義此何所求荅曰不見不取
故名爲求又問若法可求卽是有求荅曰不
爾夫求法者是無所求何以故若是可求
則爲非法又問何者是法荅曰法無文字亦
離言語又問離文言中何者是法荅曰文
[44-0347b]
宗鏡六十一卷苐十一張輕孝
林言性離心行處滅是名爲法一切諸法皆
不可說其不可說亦不可說善男子若有所
說卽是虛妄中無實法又問諸佛菩薩常有
言說皆虛妄乎荅曰諸佛菩薩從始至終不
說一字云何虛妄又問若有所說云何過咎
荅曰謂言語過又問言語何咎荅曰謂思量
過又問何法無咎荅曰無說有說不見二相
是卽無咎又問過何爲本荅曰能執爲本又
問執何爲本荅曰著心爲本又問著何爲本
荅曰虛妄分別又問虛妄分別以何爲本荅
曰攀緣爲本又問何所攀緣荅曰緣色聲香
味解法又問云何不緣荅曰若離愛取則無
所緣以是義故如來常說諸法平等是以法平
等故說無差別此方說法十刹皆然卽一處
徧一切處故所以同證同宣互爲主伴如華
嚴指歸問云如忉利天說十住時旣徧虛空
未知夜摩天等處亦說十住不設爾何失二
倶有過若彼不說則說處不徧若彼亦說何
故經中唯言忉利說十住法門夜摩說十行
等荅此說十住忉利天處盡徧十方一切塵
道是故夜摩等處皆有忉利卽於如此徧夜
摩等忉利天處說十住法是故忉利無不普
徧仍非夜摩夜摩等處說十行等皆亦徧於
忉利等處仍非忉利當知餘位亦爾若約十
住與十行等全位相攝卽彼此互無各徧法界
若約諸位相資卽此彼互有同徧法界又問
餘佛說處與舎那說處爲相見不設爾何失
二倶有過謂若相見卽乖相徧若不相見不
成主伴荅互爲主伴若性徧法界彼此互無
故不相見若相徧法界此彼互有故無不相
[44-0347c]
宗鏡六十一卷十二張輕孝林
見如舎那爲主證處爲伴無有主而不具伴
是故舎那與證處同徧法界謂於東方證法
來處彼有舎那還有東方而來作證一一遠
近皆同徧法界一切塵道無障無礙思之可
見問旣稱觀心自悟不假外緣云何廣讃
佛恩稱揚經敎荅若不因敎所指何由得
識自心設不因敎發明亦須憑敎印可若不
然者皆成自然外道闇證禪師直饒生而知
之亦是多生聞經熏種或乃諸聖本願冥加
所以台敎云夫一向無生觀人但信心益不
信外佛威加益此墮自性癡又一向信外佛
加不内心求益此墮他性癡共癡無因癡亦
可解自性癡人眼見世閒牽重不前者傍力
助進云何不信罪垢重者佛威建立令觀慧
得益又汝從何處得是無生内觀從師耶從
經耶從自悟耶師與經卽是汝之外緣若自
悟者必被冥加汝不知恩如樹木不識日月
風雨等恩經云非内非外而内而外而内故
諸佛解脫於心行中求而外故諸佛護念云
何不信外益也又若論至理無佛無衆生豈
云感應若於佛事門中機應非一若無衆生
機諸佛則不應豈可執自執他論内論外而
生邊見耶如法華玄義問云衆生機聖人應
爲一爲異若一則非機應若異何相交關而
論機應荅不一不異理論則同如是故不異
事論有機感是故不一譬如父子天性相關
骨肉辵體異則不可若同者父卽子子卽父
同又不可只不一不異而論父子也衆生理
性與佛不殊是故不異而衆生隱如來顯是
故不一不一不異而論機應也又同是非事
[44-0348a]
宗鏡六十一卷十三張輕孝林
非理故不異衆生事聖人得理又聖人得事凡
夫有理故論異問爲用法身應用身應若應身
應身無本何能應若用法身應應則非法荅
至論諸法非去來今非應非不應而能有應
亦可言法應亦可言應應法應則冥益應應
則顯益分別冥顯有四義如後說明機應相
者約善惡明機相約慈悲論應相若善惡爲
機爲單爲共解者不同或言單惡爲機承經
云我爲斷一切衆生瘡疣重病又云如有七
子然於病者心則偏重如來亦爾於諸衆生
非不平等然於罪者心則偏重又云如來不
爲無爲衆生而住於世又無記是無明終屬
惡攝此卽單以惡爲機或單絎善爲機承大
涅腰經云我觀衆生不觀老少中年貧富貴
賤善心者卽便慈念此則單善爲機或云善
惡不得獨爲機何者如金剛後心卽是佛衆
善普會善惡無過此何得爲機耶雖云佛佛
相念此是通語而無拔無與故知單善不得
爲機單惡不得爲機者如闡提極惡不能感
佛大涅槃經云唯有一髪不能勝身卽是性
得理善此是通機終不成感也或取善惡相
帶爲機者從闡提起改悔心上至等覺皆有
善惡相帶故得爲機是故約此善惡明其相
也次約慈以明應相者或單以慈應經云慈
善根力象見師子廣說如涅槃經或單以悲
爲應如請觀音經云或遊戲地獄大悲代受
苦或合用慈悲爲應何者良以悲心熏於智
慧能拔他苦慈心熏於禪定能與他樂經云
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論云水銀和眞金
能塗諸色像功德和法身處處應現往
[44-0348b]
宗鏡六十一卷十四張輕孝林
豈是水銀眞金單能度色像耶當知慈悲和
合論應也問衆生善惡有三世何世爲機聖
法亦有三世何世爲應過去巳謝現在不住
未來未至悉不得爲機亦不得爲應云何論
機應耶荅若就至理窮覈三世皆不可得故無
應故經言非謂菩提有去來今但以世俗文
字數故說有三世以四悉檀力隨順衆生說
或用過去善爲機故言我等宿福慶今得値
世尊又如五方便人過去集方便者發眞則
易不集則難是故以過去善爲機或可以現
在善爲機故言卽生此念時佛於空中現或
可以未來善爲機未生善法爲令生故又如
無漏無集因而能感佛也故智度論云譬如
蓮華在水有巳生始生未生者若不得日光
翳死不疑三世善若不値佛無由得成惡亦
如是或以過去之罪今悉懺悔現造衆罪今
亦懺悔未來之罪斷相續心遮未來故名之
爲救何者過去造惡障現善不得起爲除此
惡是故請佛又現在果苦報逼迫衆生而求
救護又未來之惡與時相値遮令不起故通
用三世惡爲機應亦如是或用過去慈悲爲
應故云我本立誓願欲令得此法或用現在
慈悲爲應者一切天人阿修羅皆應至此爲
聽法故未度令度也又用未來爲應者卽是
壽量中未來世益物也亦如安樂品中云我
得三菩提時引之令得住是法中若通論三
世善惡皆爲機別論伹取未來善惡爲正機
也何者過去巳謝現在巳定只爲拔未來惡
生未來善耳問若未來爲正機者四懃意云
何荅此以屬通意今更別荅者只爲過去惡
[44-0348c]
宗鏡六十一卷十五張輕孝林
遮未來善故勤斷過去惡只爲過去善不得
増長増長者卽未來善也是故四正勤中言
雖過去意實未來問未來有善惡佛云何照
答如來智鑑能如是知非下地知仰信而巳
何可分別問爲是衆生自能感由佛故感如
來自能應由衆生故應荅此應作四句自他
共無因破是性義悉不可無此四句故則無
性無性故但以世閒名字四悉檀中杯論感
應能所等無能應屬佛若更番疊作諸語言
名字則亂不可分別雖作如此名字是不住
是字無所有故如夢幻問旣善惡倶爲機者
誰無善惡此皆應得益耶荅如世病者近醫
而有差不差機亦如是如有熟不熟則應有
遠有近明機感不同者但衆生根性百千諸
佛巧應無量隨其種種得度不同故經云名
色各異種類若干如上中下根莖葉等隨其
種性各得生長卽是機應不同意也今略言
爲四一者冥應二者冥機三者顯機顯應四
者顯機冥應其相云何若修三業現在未運
身口藉往善力此名爲冥機也雖不相見靈
應而密爲法身所益不見不聞而覺而知是
爲冥益也二冥機顯益者過去殗善而冥機
巳成便得値佛聞法現前獲利是爲顯益如
佛最初得度之人現在何嘗修善諸佛照其
宿機自往度之卽其義也三顯機顯應者現
在身口精勤不懈而能感降如湏達長跪佛
往祇洹月蓋曲躬聖居門閫如卽行人道塲
禮懺能感法靈瑞卽是顯機顯應也四者顯
機冥應者如雖一世勤苦現菩濃積而不顯
感冥有其利此是顯機冥益若解四意一切

[44-0349a]
宗鏡六十一卷十六張輕孝林
頭舉手福不虛弃終日無感終日無悔若見
喜殺壽長好施貧乏不生邪見若不解此者
謂其徒功喪計憂悔失理釋論云今我病苦
皆過去今生修福報在當來正念無僻得此
四意也
宗鏡錄第六十一音
義鉗
巨淹反舒昞反蛻皮也丁貫反錬也陟角反普后反破
之隴反繼也時止反依也亡小反小長也丁尼反皮
厚也羽求反結病也下革反苦本反門限苦角反精也

所祐戶關反圜圍之也反又音覩
吉反問也戊申歲分司大

藏都監開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