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80 大乘莊嚴經論-唐-無著菩薩 (TKD)


[16-0907c]


[16-0907c]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九父
無著菩薩造
大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譯
供養品第十八
釋日巳說業所聚集諸行未說供養
如來此供養今當說偈日
依物緣迴向因智田依止如是八供養
供養諸如來
釋日略說供養如來有八種何謂爲
八一者依供養二者物供養三者緣
起供養四者迴向供養五者因供養
六者智供養七者田供養八者依止
供養問此八義云何偈日
現前不現前衣服飮食等深起善淨心
爲滿於二聚常願生佛世三輪不分別
成熟諸衆生最後十一種
釋日此二偈八句顯示前八義應知
現前不現前者謂依供養依現在及
過去未來諸佛而供養故衣服飮食
等者謂物供養以衣服等而供養故
深起善淨心者謂緣起供養以深淨
信心而供養故爲滿於二聚者謂迴
[16-0908a]
大乘莊嚴論第九卷苐二張父中守
向供養爲滿福智二聚而供養故常
願生佛世者謂因供養由有宿願願
生佛世令我有益不虛供養故三輪
不分別者謂智供養設供受供供具
三事不可得故成熟諸衆生者謂
供養衆生爲田教彼供養令種善根
故最後十一種者謂依止供養此依
止有十一種一者依止物由依財物
而供養故二者依止思惟由依味思
惟隨喜思惟烯望思惟故三者依止
信由信大乘發菩提心故四者依止
願由發弘誓願故五者依止悲由憐
愍衆生故六者依止忍由難行能行
故七者依止行由諸波羅蜜故八者
依止正念由如法不倒故九者依止
正見由如實覺了故十者依止解脫
由聲聞煩惱滅故十一者依止眞實
由得大菩提故問供養種差別云何
偈曰
因果及内外麤細與大小亦遠近差別
是名供養種
釋曰世等差別爲供養種差別彼過
去爲因現在爲果現在爲因未來爲
[16-0908b]
大乘莊嚴論第九卷苐三張父中守
果如是因果謂去來今應知内者自
供養外者令他供養麤者利供養細
者隨順供養小者劣供養大者勝供
養有慢者爲劣無慢者爲勝三輪不
分別故遠者欲後時供養近者卽今
時供養復次隔世供養者爲遠無間
供養者爲近復次發願於未來欲供
養者爲遠發願於現在卽供養者爲
近問何等供養如來爲最上供養偈日
供養諸如來最上由自意信心通方便
和合五勝故
釋曰五種自意供養如來應知此供
養爲最上供養何謂爲五一者淨信
二者深心三者神通四者方便五者
和合淨信者於大乘法說供養處生
淨信故深心者此心有九種一味心
二隨喜心三烯望心四無猒心五廣
大心六勝喜心七勝利心八無染心
九善淨心此九心如修諸波羅蜜中
說神通者謂依虛空藏等諸三摩提
故方便者謂無分別智方便攝故和
合者謂一切諸大菩薩和合一果入
一切果故供養品究竟
[16-0908c]
大乘莊嚴論第九卷苐四張父中守
大乘莊嚴經論親近品第十九
釋曰巳說供養如來云何親近善知
識偈曰
如前供養佛略說有八種親近於善友
應知八亦然
釋曰應知親近善知識亦有依等八
種問此中八義復云何偈曰
調靜除德増有勇阿含富覺眞善說法
悲深離退減
釋曰此偈顯示第一依親近若善知
識具足十種功德者應堪親近何謂
爲十一者調伏二者寂靜三者惑除
四者德増五者有勇六者經富七者
覺眞八者善說九者悲深十者離退
調伏者與戒相應由根調故寂靜者
與定相應由内攝故惑除者信念與
慧相應煩惱斷故德増者戒定慧具
不缺減故有勇者利益他時不疲惓
故經富者得多聞故覺眞者了實義
故善說者不顚倒故悲深者絕烯望
故離退者於一切時恭敬說故偈日
敬養及給侍身心亦相應願樂及以時
下心爲緣起
[16-0909a]
大乘莊嚴論第九卷苐五張父釋日
此偈上半顯示物親近下半顯示緣
起親近物親近有三一者財謂恭敬
供養二者身謂隨順給侍三者心謂
給侍時身心相應緣起親近亦有三
種一者願樂二者知時三者除慢偈
日爲離
於貪著爲求隨順行隨順如所教以此
令彼喜釋日
此偈上半顯示迴向親近下半顯示
因親近迴向親近者不爲貪著利養
故但爲隨順修行故因親近者菩薩
如所教授隨順修行爲親近善知識
因何以故菩薩以此隨順令彼善知
識心生歡喜故偈日善解
於三乘自乘令成就成生及淨土爲法
不爲財釋日
此偈顯示智田依止三種親近善解
於三乘自乘令成就者顯示智親近
善解三乘者由智故成生及淨土者
顯示田親近田有二種一衆生田二
佛土田問此二云何名田答自所聞
法於衆生相續中而建立故隨所住
佛土修清淨因故爲法不爲財
[16-0909b]
大乘莊嚴論第九卷苐六張父
者顯示依止親近菩薩但以法利具
足爲依止是故親近善知識不以財
利具足爲依止故問親近善知識種
差別云何偈日
因果及隨法内外與麤細勝劣亦遠近
是謂種差別
釋日因果差別者謂過去親近爲因
現在親近爲果現在親近爲因未來
親近爲果隨法差別者謂善知識所
流法門隨其差別而修行故内外差
別者自親近爲内令他親近爲外麤
細差別者自聽爲麤内心思惟爲細
勝劣差別者有慢親近爲劣無慢親
近爲勝遠近差別者現在趣中親近
爲近生報趣中親近爲遠復次生報
趣中親近爲近後報趣中親近爲遠
復次無閒親近爲近隔世親近爲遠
復次願於現在親近爲近願於未來
親近爲遠問何等親近善知識得爲
最上偈日
親近善友勝自意五如前信心通方便
和合等別故
釋日如前供養諸佛由五種自意故
[16-0909c]
大乘莊嚴論第九卷苐七張
父得爲最勝謂淨信深心神通方便
和合此中親近善知識最勝亦尒由
淨信者於大乘經說親近處生淨信
故由深心者心亦九種謂味心乃至
善淨心親近修行故由神通者謂依
虛空藏等三摩提而親近故由方便
者謂依無分別智攝故由和合者諸
大菩薩以一果入一切果故親近品究
竟大乘莊嚴經論梵住品第二
十釋日菩薩所修四梵住此云何偈
日梵住有四種一一有四相治障與合
智轉境及成
生釋日梵住者謂四無量卽慈悲喜
捨此中應知菩薩四無量一一各有
四種相一治障由所治斷故二合智
得無分別智對治勝故三轉境由衆
生緣法緣無緣故四成生由作勝業
成就衆生故問何等衆生爲衆生緣
何等法及無緣爲法緣及無緣偈
日樂苦喜煩惱如是衆生緣法緣說彼
法無緣卽彼
如釋日四種衆生聚是衆生緣一求
樂衆生聚二有苦衆生聚三有喜衆

[16-0910a]
大乘莊嚴論第九卷苐八張父聚四
煩惱衆生聚慈者於求樂衆生聚起
與樂行悲者於有苦衆生聚起拔苦
行喜者於有喜衆生聚起不離行捨
者於諸受起煩惱衆生聚起令離行
是名衆生緣法緣者卽是說彼四種
梵住法說名法緣無緣者卽是彼如
以無分別故說名無緣偈日及彼
如義故忍位得清淨身口業所攝亦盡
諸煩惱釋日
彼四種行應知無緣慈者以如緣故
八地無生法忍時得一切善根亦得
圓滿彼清淨故及慈所依身口二業
所攝者諸煩惱亦盡如煩惱所緣說
意自體諸煩惱斷斷所緣故如是修
多羅中說問彼四梵住何等行差別
偈日有動
及不動亦噉及不噉應知四梵住如是
行差別釋日
彼四梵住應知有四種行差別一者
動二者不動三者噉四者不噉動者
退分可退故不動者住分及勝分不
可退故噉者染汙貪著樂味無大心
故不噉者不染汙也此退等行
[16-0910b]
大乘莊嚴論第九卷苐九張父
是梵住差別諸菩薩住不動及不噉
中不住於動及噉中問梵住種差別
云何偈日
前六及前二下地亦下心相似等爲下
翻下則爲上
釋日下上差別者彼不定地自性前
六品爲下一切定地前二品亦爲下
謂而而而中下地亦爲下謂下七地
菩薩觀上地故下心亦爲下謂諸
聲聞故相似亦爲下謂未得无生
忍菩薩故如所說下翻此下則爲上
應知問此四梵住能得幾果偈
日所生欲界報滿聚亦成生不離及離
障具足五爲
果釋日菩薩住諸梵住爲因具得五
果一者欲界衆生中生是果報果二
者二聚圓滿是増上果三者成熟衆
生是丈夫果四者一切生處不離梵
住是依果五者所生之處恒離彼障
是相離果問此梵住中有何等事是
菩薩相偈
日設遇重障緣及以自放逸欲知菩薩
相梵心無退

[16-0910c]
大乘莊嚴論第九卷苐十張父釋
曰菩薩有二事梵心不動應知是爲
菩薩相一者設遇重障因緣心終無
異是菩薩相二者設自放逸謂能治
不現前時心亦無異是菩薩相况无
量現前時問梵住障㝵云何偈曰四
梵有四障瞋惱憂欲故菩薩具此障多
種過失起釋
曰彼四梵所對治具有四障如其次
第一瞋二惱三憂四欲由如此障梵
無體故若有此四復生多種過失問
多失云何偈曰如
是諸煩惱起則有三害自害亦害彼及
以尸羅害釋
曰此偈顯示三害過失一自害謂自
苦思作二他害謂他苦思作三尸羅
害謂俱苦思作偈日有
悔亦失利失護及師捨治罰幷惡名如
是六呵責釋
曰此偈顯示得六種呵責過失一者
自呵責由有憂悔故二者他呵責由
失利養故三者天呵責由失擁護故
四者大師呵責由大師所捨故五者梵
行呵責由智慧梵行人如法治罰
[16-0911a]
大乘莊嚴論第九卷苐十一張父故
六者十方人呵責惡名流出故偈日後
身諸難墮梵住今亦退心數亦苦得復
此三過生釋
日此偈顯示後得三種過失一者墮
難由此惡業得後世惡報故二者退
行由巳得退及未得退退失現在未
來梵住故三者苦生由心數法従波
生大憂苦故問巳說過失何者是功
德偈日善
住梵住人遠離彼諸惡生死不能汙不
捨濟羣生釋
日住梵住者得二功德一者捨煩惱
如前所說過失悉遠離故二者不捨
衆生爲成熟衆生生死不能汙故問
巳知功德此功德云何知最尊最上
偈日如
人有一子有德生極愛菩薩於一切起
梵勝過彼釋
日由過此譬則顯示菩薩四種梵住
最尊最上問大悲以何等衆生爲所
緣偈日熾
然及怨勝苦逼亦闇覆住險將大縳食
毒幷失道復有非道住及以瘦澁者
[16-0911b]
大乘莊嚴論第九卷苐十二張父
如此十衆生大悲心所緣
釋日菩薩大悲略以十種衆生爲境
界一是熾然衆生謂樂著欲染者二
是怨勝衆生謂修善時爲魔障礙者
三是苦逼衆生謂在三塗者四是闇
覆衆生謂恒行不善者由不識業報
故五是住險衆生謂不樂涅槃者由
生死險道不斷絕故六是大縳衆生
謂外道僻見者由欲向解脫爲種種
僻見堅縳所縳故七是食毒衆生謂
噉定味者譬如美食離毒則能害人
善定亦尒爲貪所著則便退失八是
失道衆生謂増上慢者由於眞實解
脫道中而迷謬故九是非道住衆生
謂於下乘不定者由有退故十是瘦
澁衆生謂諸菩薩於二聚未滿者如
此十種衆生是菩薩大悲所緣境界
巳說大悲境界次說大悲得果偈日
障斷及覺因與樂亦愛果自流五依故
是人去佛近
釋日障斷者是相離果彼障斷故覺
因者是増上果利益衆生故與樂者
是丈夫果丈夫所作故愛果者是果
[16-0911c]
大乘莊嚴論第九卷苐十三張父
報果得可愛報故自流者是依果與
未來勝悲故如是五果皆依大悲所
得當知如此菩薩去佛菩提則爲不
遠巳說大悲得果次說大悲不住偈日
生死苦爲體及以無我性不猒亦不惱
大悲勝覺故
釋日一切生死以苦爲體以無我爲
性菩薩於苦得如實知於無我得無
上覺如是得知覺巳由大悲故於生
死不生猒離由勝覺故亦不爲煩惱
所惱是故菩薩得不住涅槃亦不住
生死巳說大悲不住次說大悲功德

見苦自性時知苦生悲苦亦知捨方便
恒修不猒生
釋日菩薩觀世間苦見其自性時卽
生悲苦如彼遠離方便亦求如實知
知巳恒修不猒是名大悲功德巳說
大悲功德次說大悲差別偈日
自性與數擇宿習及障斷應知菩薩悲
如此四差別
釋日此大悲隨其次第有四差別一
者自性成自然故二者數擇見功德
[16-0912a]
大乘莊嚴論第九卷苐十四張父過
失故三者宿習由先世乆修故四者
障斷由得離欲斷所治惱障清淨故
復有六種差別偈日非
等亦非常非深亦非順非道非不得翻
六悲如是釋
日翻非大悲六種差別卽是大悲六
種差別一者平等二者常恒三者深
極四者隨順五者淨道六者不得平
等者於樂受等衆生所有諸受皆知
是苦故常恒者乃至無餘涅槃亦无
盡故深極者入地諸菩薩得自他平等
故隨順者於一切衆生苦如理拔濟
故淨道者所對治惱得斷除故不得
者得無生法忍時諸法不可得故巳
說大悲差別次說大悲如樹偈日悲
忍思願生成熟次第說大根至大果悲
樹六事成釋
日此大悲樹應知以六事成就一者
大悲二者忍辱三者思惟四者勝願
五者勝生六者成熟此卽是根莖枝
葉華果六位問此事云何答此樹以
大悲爲根以忍辱爲莖以利益衆生
思惟爲枝以勝生願爲葉以所得
[16-0912b]
大乘莊嚴論第九卷苐十五張父
勝生爲華以成熟衆生爲果問何故
六事先後如此偈日
無悲則無忍如是六次第勝生若不得
成熟衆生無
釋日若無大悲則不能起大苦難行忍
若無大苦難行忍則不能起利益衆
生思惟若無利益衆生思惟則不能
起勝生願若無勝生願則不能向勝
生處若不向勝生虥則不能成熟衆
生問前後相似如此成立相似復云
何偈日
根生以慈潤莖擢以樂廣念正則増枝
願續則長葉内緣成爲華外緣成爲果
當知悲根等如是次第成
釋日此中成立相似者悲以慈潤能
令滋生由有慈者見他苦巳生悲苦
故是故以悲爲根忍以樂想能令抽
擢由菩薩利他苦生樂想樂想生巳
能令忍辱得廣大故是故以忍爲莖
思以正念能令増進由忍廣巳能於
利他事中起正念故是故以思爲枝
願以相續能令長成由前滅後生譬
如葉長落故抽新是故以願爲葉生
[16-0912c]
大乘莊嚴論第九卷苐十六張父
以内緣成爲實由自身成熟則受生
不虛是故以生爲華成熟者以外緣
成爲實由他身成熟則利益不虛是
故以成熟衆生爲果如是次第成立
應知巳說大悲如樹次讃大悲功德
偈日
大悲利益作誰於他不起於苦勝樂生
樂生由悲故
釋日此義如偈所說巳讃大悲功德
次說大悲無著偈日
菩薩悲自在寂靜尙不住世樂及身命
此愛云何起
釋日一切世間皆愛世樂及自身命
一切聲聞緣覺雖不愛世樂及自身
命而於涅槃起住著意菩薩不尒大
悲自在故於涅槃尙不住何况住彼
二愛中巳說大悲無著次說大悲愛
勝偈日
貪愛非無障世悲亦世間菩薩悲愛起
障盡亦過世
釋日悲愛最勝自有二義一者障盡
二者過世愛親等貪則自體是障行
世間悲體雖非障而是世間菩薩悲
[16-0913a]
大乘莊嚴論第九卷苐十七張父善
愛自體障盡而復過世故爲最勝問
云何障盡偈日
有苦及無智大海及大闇拔濟以方便
云何不障盡
釋日有苦爲大海無智爲大闇能拔
濟方便是大悲此悲愛則障盡問云
何過世偈日
羅漢及緣覺如是悲愛無何况餘世閒
豈得不過世
釋日阿羅漢辟支佛尙無大悲愛况
餘世間而有可得若如是者豈不過
世乎巳說大悲愛勝次說大悲無猒
偈日
得悲諸菩薩捨苦而起苦彼初起苦怖
證時欣樂甚
釋日捨苦者謂諸菩薩以大悲故欲
捨他苦而起苦者由捨他苦則起自
苦彼初起苦怖者彼初謂信行地菩
薩彼於起苦中而生怯怖由自他平等
未見故由苦如實未觸故證時欣樂
甚者證時謂淨心地菩薩彼於起苦
中生極欣樂由見自他平等故由苦
如實巳觸故巳說大悲無猒次說大
[16-0913b]
大乘莊嚴論第九卷苐十八張父悲苦
勝偈日悲苦
最希有苦勝一切樂更樂悲生故辦非
有况餘釋日
悲苦最希有者謂従他苦而生大悲
従大悲而生自苦如是悲苦有何希
有而得過此故爲最希有苦勝一切
樂者卽此悲苦勝於一切世間之樂
問何故答更樂悲生故此諸菩薩更
以悲苦爲樂由此苦従大悲生故辦
非有况餘者彼樂所作巳辦者尙無
况餘世間而得有也巳說大悲苦勝
次說大悲施勝偈日施與
悲共起能令菩薩樂三界中樂受比此
無一分釋日
若布施與大悲俱生則能起菩薩勝
樂於三界中所作諸樂欲比大悲施
所作樂無有一分而得相似巳說大
悲施勝次說大悲忍苦偈日生死
苦自性不捨由悲故起苦利他因云何
捨不習釋日
一切苦悉入生死苦中諸菩薩不捨
生死由大悲故菩薩起苦是利他因
菩薩不捨生死時卽是不捨一
[16-0913c]
大乘莊嚴論第九卷苐十九張父切苦
巳說大悲忍苦次說大悲施果偈日
悲施
財三果悲者恒増長愛生及攝生資生
復三樂釋日
悲施財三果悲者恒増長者謂菩薩
大悲能増長三種果一者増悲由修
習故能令自體増長二者増施由
悲自在故能令施得増長三者増
財由施自在故能令財得増長愛生
及攝生資生復三樂者従是三果復
生三樂一者従悲爲因生愛生樂二
者従施爲因生攝生樂三者従財爲
因生資生樂巳說大悲増果次說大
悲酄進偈日悲
長及施増成生亦樂起牽來復將去大
悲酄如是釋
日大悲酄進菩薩行六種功德大悲
義言菩薩汝修習我令我滋長汝捨
資財令施増進汝應以施成熟衆生
汝應以施令自樂起汝若施者招引
大菩提二聚及餘令向已來汝若施
者將導二聚及餘令向大菩提去巳
說大悲酄進次說大悲樂勝偈日
[16-0914a]
大乘莊嚴論第九卷苐二十張父苦者
悲諸苦不施云何樂以令自樂故施樂
拔他苦釋日
苦者悲諸苦者諸菩薩以悲起諸苦
是故名苦者不施云何樂者菩薩大
悲故以他苦爲自苦若不施他樂云
何得自樂以令自樂故施樂拔他苦
者若菩薩施衆生樂拔衆生苦時卽
是菩薩自作樂巳說大悲樂勝次說
大悲教授偈日悲者
教自施施彼勿自求施報願不受有願
還以施釋日
此偈教行無求施悲者教自施施彼
勿自求者大悲義言汝施施施時莫
求自樂他樂若無自樂亦無何以故
樂不別故施報願不受有願還以施
者若我施果亦願不受設有果時還
以布施偈日施及
於施果普施於一切彼樂我樂故施彼
我無湏釋曰
此偈教行施果施謂施及施所得果
普施一切衆生何以故悲者以彼樂
爲自樂故是故菩薩所有施果皆應
布施一切衆生大悲作如是教
[16-0914b]
大乘莊嚴論第九卷苐二十一張父授
偈日輕
財而以施來多復來好不用而自來還
用展轉施釋
日此偈教行猒財施若人猒財而行
施者是人雖不欲財而財自來極廣
極妙道理如此以大心故若有如此
還用布施是則資財來而復來菩薩
則施而復施何以故非求自樂欲令
施施無窮故偈日悲
者以大悲盡施及常施應作如是施愼
勿求施果釋
日此偈教行無間施應知偈日若
我不樂施施果不施時施無一刹那以
無施愛故釋
日此偈教行無猒施應知偈日不
作不與果與果與作者是汝觀恩過與
我不相似釋
曰此偈教行捨恩施菩薩語施云若
人行汝者汝方與果是汝待報恩過
失我則不尒是汝不與我相似復次
若人行汝者汝但與此人果汝則是
待報恩者我則不尒所行施果與一
切衆生是汝不與我相似巳說大
[16-0914c]
大乘莊嚴論第九卷苐二十二張父火
悲教施次說大悲行施偈日
無障及淨句利彼亦自量無求與無著
悲者如是施
釋日無障者謂不奪他物行施故淨
句者以如法財行施謂不以毒物兵
杖酒等施故利彼者以施攝他時置
於善根故自量者不令自眷屬有乏
少故無求者謂前衆生或無心求或
無口求見彼乏少自然而施及不簡
福田故無著者不求報恩及以果報
故偈日
盡廣勝常喜離著亦清淨迴向於二處
菩提及善根
釋日盡者内外物施故廣者多物施
故勝者妙物施故常者恒施故喜者
離瞋施故謂乞求者作不饒益時忍
而喜施離著者無烯望故如前无著
說清淨者以如法故如前淨句說迴
向菩提者迴向大菩提故迴向善根
者迴向隨順善根器故巳說大悲行
施次說大悲受用差別偈日
有財而自用及用施衆生得喜施喜勝
三樂養心故
[16-0915a]
大乘莊嚴論第九卷苐二十三張父釋
日菩薩自受用財生喜及用財布施
衆生生喜二喜相比施喜爲勝何以
故三樂養心故三樂者一布施喜二
攝他喜三菩提聚滿足喜巳說大悲
受用差別次說大悲増長諸度偈日慳
惡瞋放逸緣著及邪著如是六蔽者悲
令六度増釋
日慳者少物不能捨故惡者破戒及
惱他故瞋者於少不饒益起大瞋故
放逸者於諸善法不勤行故緣著者
五欲乱心故邪著者外道無慧故如
是住六蔽者大悲憐愍爲說過失令
六波羅蜜而得増長說大悲増長諸度
巳此大悲従四緣生亦應顯示偈日苦
樂不苦樂因力及善友自體相續流大
悲四緣義釋
日苦樂不苦樂者顯示緣緣具緣三
受三苦俱起悲故問捨受云何苦答
由行苦故因力者顯示因緣善友者
顯示増上緣自體相續流者顯示次
第緣問大悲如是生巳云何得平等
偈日行
相及思惟隨順與離障不得亦清淨
[16-0915b]
大乘莊嚴論第九卷苐二十四張父
六義悲平等
釋日大悲平等有六種一者行相平
等由三受位衆生平等知是苦故二
者思惟平等由平等憐愍故三者隨
順平等由平等救濟故四者離障平
等由平等不惱故五者不得平等由
自他及悲三輪平等不可得故六者
清淨平等由八地無生忍時平等得
故問如是別說大悲巳此四梵住云
何修習得令無上偈日
慈等令無上自意修亦五信心通方便
和合如前說
釋日如前供養諸佛親近善友皆由
五種自意修習得令无上梵住亦尒
由淨信者於大乘經說梵住虥生淨
信故由深心者以九種心修梵住故
由神通者依虛空等定而修習故由
方便者依無分別智所攝故由和合
者以一果入一切果故梵住品究竟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
九癸卯歲高麗國大藏都監
奉勅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