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17 雜阿毘曇心論-劉宋-尊者法救 (TKD)


[28-0509c]
曇心論卷第十都尊者法救
造宋天竺三
藏僧伽跋摩等譯擇品第十
之一雖巳說多
法決定衆雜義於彼無量處當復擇其
要牟尼說見道疾故名法輪或說學八
支轉至於他心牟尼說見
道疾故名法輪者滅二種癡故說牟
尼寂滅滿足故說牟尼說者顯示也
彼見増故說見道以慧増故求爾炎
故至非品故說道疾者速進也見道
是捷疾道不起定故一品道頓斷九
品結是法故說法離衆生故捨此至
彼故說輪謂捨苦至集乃至捨滅至
道復次似輪故說輪如輪下轉至上
上轉至下如是見道輪下忍轉至上智
復轉至忍復次上下義故說轉如輪
下至上上至下如是見道輪緣欲
界巳上緣第一有緣第一有巳下緣
欲界復次降伏諦方故說輪如聖王
輪或說學八支轉至於他心者尊者
瞿沙說學八支轉至他心名轉法輪
是故說如來於波羅柰仙
[28-0510a]
雜阿毗曇心論卷第十苐二張都人住
處轉法輪以是義故別於二乘聲聞
辟支佛自力轉法輪雖拘隣等自轉
法輪自修道非他然由開悟因緣故
說世尊轉法輪雖苦法忍起巳轉但
道比智起說名爲轉以彼處具五因
緣故所謂捨曾道得未曾道結盡得
一味頓得八智一時修十六行拘隣
等五人及八万四千諸天見諦彼先
見諦故以拘隣爲因緣世尊及拘隣
起世俗心地神知故於大力尊天所
聞故踊躍歡喜故本常守護故近住
地神擧聲大唱遠住地神展轉宣告
非彼自力知見是常勝心非劣心境
界故如是湏臾湏虛空神天展轉唱
聲乃至梵天不至上地以彼自地耳識
非分故有說以梵名名阿迦膩吒天
聲雖念念滅而相續起故言聲至梵
天轉輪王出世以十善業道化導衆
生以十善業道欲界受報是故轉輪
王出世聲至他化自在天以未離欲
故不至離欲地梵天酄請世尊轉法
輪故是故聲至梵天淨居天酄發成
無上道故是故聲至淨居天成稱
[28-0510b]
雜阿毗曇心論卷第十第三張都業故
聲有齊限問云何爲梵輪答佛說
具足道廣大名梵輪齊輻輞具足對治
非梵行一切
八聖道共依廣大故名爲梵輪彼正
語正業正命不壞故名爲齊齊轂也
正見正思惟正方便依戒立故廣緣
故名爲輻正念正定攝正見正思惟
正方便輻故名爲輞煩惱名非梵不愛
果故道者對治非梵煩惱是故名梵
輪巳說梵輪賢聖八支成就齊
音優波婆素如下釋今當說謂優

波婆素受時他二說具足一日夜離嚴
飾威儀優波
者近婆素者住近盡壽三婆邏住故
說近住三者等婆邏者護謂等護一
切衆生一功經論中言律儀者悉應言等護是故說隨一功衆
生慈心住得律儀彼若作是念於此
受不於彼受不得律儀心不淨故別
受不得律儀律儀離増減故受者受
取由作故非發心而得時者謂眀相
出時受他者従他人受従衆生故不
従非衆生數不言語故非嬰孩非眠
非癡非狂不解齋法故彼此和
[28-0510c]
雜阿毗曇心論卷第十第四張都合故
得受若得犯戒及煩惱起能見過者従
彼受二俱說者授者受者二皆說授
者先說受者隨說若授者不說則不
成授授不成故受亦不成若受者不
說則不成受無受說故非無說而作
業生作不生故無作亦不生無作不
生故則無餘識俱生功德若二人一
時說者亦不成受無授故具足者聖
八支成就如比丘不具足律儀則非
比丘此亦如是一日一夜者第三分
齊非分故有二分齊如前說齋律儀
得日夜分齊餘律儀得盡壽分齊離
嚴飾威儀者謂纓絡被服爲嚴飾故
著者悉應捨離住威儀受以莊嚴爲
放逸足故調伏住則不放逸放逸者
不應作而作壞威儀者不恭敬故不
得律儀黃門時黃門無形二形不生
律儀何以故貪欲増故無慙媿増故
在人趣依三方非餘捷疾知覺故五
種清淨因緣修多羅品巳說問齋幾
是尸羅支幾是不放逸支幾是持支
答尸羅支有四不放逸支一餘則是持
支齋支慧所說前四是尸羅支尸羅譯言修習


[28-0511a]
雜阿毗曇心論卷苐十苐五張都
亦言正順三昧亦言清涼亦言安眠捨性罪自性戒故不飮酒
是不放逸支飮酒是放逸支令心失念
故是故離彼名不放逸支餘則是
支者隨順戒故有說離非時食是齋
餘者齋支復有說離非時食是齋亦
齋支餘者是支如等見是道亦道支
擇法覺是覺亦覺支彼亦如是若說
九支者不然何以故離高床大床塗
身香華共立一支俱莊嚴處起故如
老死立一有支俱熟故彼亦如是問離
兩舌惡口綺語等是離性罪何故不
立齋律儀耶答難護故常習近故出
家者尙難護以常行故况復在家如
是難護者諸威儀除不飮酒餘遮罪
亦不立齋支問巳知惡戒熱所燒
齋律儀栴檀塗今當說何故無不具
足律儀優婆塞何所疑俱見其過若
有不具足優婆塞律儀優婆塞者何
故無不具足沙弥律儀沙弥耶若無
者何故說一行等優婆塞何得所說非
無義答具律優婆塞比丘律儀一以彼
缺減義牟尼
說少分具律優婆塞比丘律儀一者有
一說具
[28-0511b]
雜阿毗曇心論卷苐十苐六張都
足優婆塞律儀名優婆塞非不具足
沙弥比丘亦如是如說我某甲歸依
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諸
衆尊我是優婆塞當證知盡壽捨衆
生受歸依心清淨乃至第三口作得
優婆塞律儀問此是離煞生口作云
何得餘律儀耶答當知除等故應說
我盡壽捨衆生等如戒等取除等故
名戒取彼亦如是復次捨衆生者謂
捨自衆生故従今乃至捨自衆生所
受戒終不毀犯復次波羅提木义律
儀於衆生處得彼作是說我従今日
不煞衆生亦於彼不盜不邪婬不妄
語以護彼故不飮酒是故一切遮罪
中離飮酒立優婆塞律儀以飮酒一
切放逸足故自所受難護故是故說離
他婬當知兩舌惡口綺語亦如是說
以彼聖人經生猶故知而不說犯若言
無一行等優婆塞者不然實有一行
等優婆塞建立此云何以彼缺減義
牟尼說少分佛以缺戒者故說少分優
婆塞彼具戒優婆塞若持一不持四
是名一行持二不持三是名少分餘亦

[28-0511c]
雜阿毗曇心論卷第十第七張都
是謂所得戒令知故爲說非無義問苦
人九歲若十歲受優婆塞律儀然後
取妻以彼女人爲妻分先於彼女人
所爲得律儀不若得者云何不犯戒
若不得者何得非少分荅得攴非具
足得不他婬處不得離非梵行處謂
爲妻分巳不起他婬所不應作亦如
是優婆塞受沙彌戒不捨優婆塞戒
得沙彌戒以勝爲名故不名優婆塞若
彼沙彌還俗時說言我作優婆塞當
證知卽是優婆塞若異者應更受優
婆塞律儀比丘亦如是巳說律儀律儀比
類今當說二
律儀妙行業道初解脫說業及尸羅如
是七種名波
羅提木叉律儀作時卽彼刹那無作
凡有七種名一名律儀二名波羅提木
叉律儀三名妙行四名業道五名波
羅提木叉六名業七名尸羅彼一切惡
戒對治故名律儀防護惡戒故入七
衆具故名波羅提木叉律儀於一切
衆生所得故善作故名妙行得愛果
故思願道故名業道思願從彼道
[28-0512a]
雜阿毗曇心論卷第十第八張都轉
故彼最初隨順解脫故名波羅提木
叉隨一切衆生慈心得故業者作所起
作故言是思者不然是說波羅提木
叉故以此當知亦非後三業道尸羅
者淳善義不害心起故後諸無作有
五種名除波羅提木叉及業道除波
羅提木叉者非前故除業道者在起
業思願後故巳說律儀類名謂身身
業成就不成就今當說成
就身非業或說業非身或有身業俱或
亦不俱說成
就身非業者謂或有凡夫人處
卵胎迦羅羅胞肉叚堅厚前身作
巳捨此身未成未能起作無麤心現
在前故麤心現在前能起身業而彼
細心現在前如是内向外向内事外事
盡當知復次彼分中極苦逼迫故不
能動轉何能起作若生欲界不住律
儀亦非不律儀處身無作若眠若狂
若醉無求無方便捨作因緣業品巳
說或說業非身者謂聖人生無色界
彼成就道共身業非身彼色非分故
或有身業俱者聖人處母胎迦羅羅

[28-0512b]
雜阿毗曇心論卷第十苐九張都肉
叚堅厚若生欲界處律儀波羅提
木叉禪無漏住不律儀不住律儀亦
非不律儀身有作有作不失若生色
界此諸身色衆生居故身業者或有
說律儀或說不律儀或不捨作故或
亦不俱說者無色界凡夫非身無色
故非身業凡夫故口業亦如是問世
尊說四種入胎此云何荅謂
入不正知及住與出胎乃至入正知住
出亦復然彼
少福衆生入母胎顚倒想轉顚倒解
所謂風飄雨雪大寒大闇多衆擾亂
聲入華閒林中草窟華窟樹下牆間
住於母胎亦顚倒想及顚倒解所見
如前說出胎亦顚倒想解所見如前
多福衆生見園林浴池殿堂樓閣跏
跗端坐餘如前說是名第一入胎第
二入胎者自知入胎不顚倒想不顚
倒解而住出顚倒如前說第三入胎
者自知我如是入胎如是住胎出則
顚倒如前說第四入胎者自知我如
是入胎住時自知我如是住胎出時
自知我如是出胎問此諸入胎者
[28-0512c]
雜阿毗曇心論卷第十第十張都說
何等人荅初者不淨業亦復不求智中
二各成一第四俱成就彼初者善業
不清淨亦不求智第二者業清淨而
不求智第三者求智業不清淨第四
者俱成就又說初入胎者一切衆生第
二轉輪王第三辟支佛第四如來問
湏陀洹有不善業邪若有者何故不
墮惡趣若無者應離欲離欲者無有
是處荅住
於初果者一種不淨業而不墮惡趣業
不具足故湏
陀洹雖有修道斷不淨業無見道斷
業無對事故是故不墮惡趣具不具
足故如車二輪具能有所運一輪壞
則無所堪彼亦如是鳥譬亦然愚者
墮惡趣非智者凡夫墮惡趣非聖人
犯戒墮惡趣非持戒惡心墮惡趣非
善心如修多羅品說食擇品當說今
當說四
食在欲界四生趣亦然三食上二界搏
食彼則無四
食在欲界者欲界有四食四生趣亦
然者四生五趣亦有四食地獄中
[28-0513a]
雜阿毗曇心論卷苐十苐十一張都鐵
丸洋銅雖復増苦壞飢渴故名食及
冷風觸身亦名爲食三食上二界搏
食彼則無者色無色界無搏食身輕
微故無色故問諸趣一一趣何食増
荅於
彼餓鬼趣意思食爲増及
與諸卵生三無色亦然於
彼餓鬼趣意思食爲増者餓鬼趣意
思食増以彼意行多故及與諸卵生
者彼亦意思食増以彼處卵生常念
母故得不爛壞三無色亦然者除非
想非非想餘三無色亦意思食増意
行多故胎
生搏食増謂彼人趣中地
獄識食増第一有亦然胎
生搏食増謂彼人趣中者胎生者人
趣中搏食増多以搏食持身故地
獄識食増第一有亦然者地獄識食
増識持名色故非想非非想亦識食
増以識持名故欲
天如人趣色界觸食増及
與畜生趣濕生亦復然欲
天如人趣者欲界天搏食増色界
[28-0513b]
雜阿毗曇心論卷苐十苐十二張都觸
食増者色界天觸食増受修禪故及
與畜生趣濕生亦復然者畜生趣中
濕生者觸食増持義是食義如榰持
甁安住不壞如是以食持身身則不
壞牽有故說食問若然者一切有
漏法是食牽有故荅増上故說力能
牽有故說食有二事故名食謂前方
便牽牽巳復長養問何故說四是
食荅此不應問一切難起但隨量
所應故說四彼搏食者長養諸根四
大故說食觸者長養心心法故說食
意思者長養當來有故說食識者長
養名色故說食是故說四食問若歸
依佛法僧者梵音中五寶名覆
護踊依趣向義應火歸趣佛覆護法僧亦如是爲何所歸三寶各二種佛有二

種身謂生身及法身法亦二種謂第
一義涅槃法及一切無我法僧亦
二種謂第一義僧及等僧爲歸何等
荅歸依彼諸佛所得無學法涅槃無
上法僧學無學法諸佛所
成就無學法名爲佛歸者
歸佛所得無學法名歸佛不歸佛所

[28-0513c]
雜阿毗曇心論卷苐十苐十三張都就無
諍等諸有漏法自性不解脫故以是
故當知亦除生身若言於如來所起
惡心傷足出血不得無間罪者不然
何以故起惡心故謂於佛所得無學
法起惡心而傷足故得無間罪復次
壞佛所得無學功德所依故所依壞
故依者亦壞如甁壞乳亦壞歸依
愛盡名歸法善故常故當知除餘
法以餘法無善及常故歸依僧所得
學無學法名歸僧不歸僧所成就
非學非無學法及生身以有漏故亦
非等僧可壞故問歸依以何爲自性荅有
說口業自性言說假合故復有說亦
身口業自性戒自性故問歸依有何
義荅覆護義是依義安慰義是依
義以是因緣故歸依是受律儀門修
多羅品說四不壞淨言擇品當廣說
今當說緣覺菩薩道
及與三眞諦於彼無垢信
是法不壞淨辟支佛所得
三根及眷屬一切菩薩所修行道及
苦集滅諦緣此諸法起無漏信是名
不壞緣法不壞淨壞緣
[28-0514a]
雜阿毗曇心論卷苐十苐十四張都後當
隨生
清淨戒佛僧如歸說此事
有二種說有四種名隨生
清淨戒者謂無漏隨生身口業是賢
聖所重戒是名戒不壞淨佛僧如歸
說者佛及僧當知如前歸依說彼緣
佛法無漏信是於佛不壞淨緣僧
法無漏信是於僧不壞淨若緣佛所
得無漏法及菩薩所得學法是名壞
緣法不壞淨如是緣佛辟支佛法聲
聞法乃至一切學無學法是亦名壞
緣法不壞淨問不壞淨有幾事荅此
事有二種謂信及戒信者心淨戒者
四大淨說有四種名者事緣建立故
有四以信緣別故爲三種知淨者若
知若得若持清淨問何所知荅四眞
諦復有說者名不壞淨如首羅長者
復次勇猛故不斷有說者名不壞淨
如依長者此二長者皆得初道魔不能壞不能斷各依巳自說
問云何次第荅佛知淨在前佛是根

本以說故問佛何所能荅日覺法問
誰持法荅日僧問彼僧云何得一味
荅日聖戒復次能說者爲佛何所
[28-0514b]
雜阿毗曇心論卷苐十苐十五張都
說謂法爲誰說謂僧誰持法謂戒復
次良醫者佛治病者法看病者僧藥
者聖戒是名次第說彼於苦集諦及
下根於道諦一因緣得不壞淨謂信
二根於若集盡生信猒下根於道未能是樂唯信也彼於滅諦及中
上根於道諦二因緣得不壞淨謂信
及欲樂三根於滅悉皆愛樂中上根於道乃能愛樂信俱有
修多羅品說沙門果擇品當
廣說今當說所謂沙門果
無爲亦有爲有爲學果三
無學果第四二種沙門果有爲及無
爲有爲學果有三有爲無學果第四
一切無爲悉
非學非無學八十九聖人
沙門無爲果亦說於有爲
一切沙門道彼見道八忍是沙門八
智是沙門有爲果八種煩惱斷是沙
門無爲果欲界修道離欲九無礙道
是沙門九解脫道是沙門有爲果九
種煩惱斷是沙門無爲果如是乃至非
想非非想離欲盡當知顯現故世尊說
四以此處五因緣具故謂捨曾道得
未曾道結盡得一味解脫頓得八智一時
修十六
[28-0514c]
雜阿毗曇心論卷苐十苐十六張都
行以此處道決定及決定究竟故若
斷者所作及所作究竟問頗一念頃
一智知一切法邪荅無也何以故
雖知一切空而非知一切
除其共相應自性亦復然
若此智生知一切法空及無我而不
知自巳自性不自顧如指端不自觸
此亦如是又無二決定故無有一智
二決定自知知他亦不知相應法共
一行一緣故一切相應品法同行同緣
不知共有法一果故同決定轉故此
智聞慧思慧非修慧何以故修慧
者分叚緣故是故說欲界色界以
無色界聞思非分故問對治幾種荅
所謂斷對治壞持及遠分
此四應當知是名對治種
有四種對治所謂斷對治壞對治持
對治遠分對治斷對治者無礙道斷
煩惱得故壞對治者於緣中作過行
故謂無常苦空非我等如是比持對
治者與煩惱斷得合謂解脫道及後
諸餘與煩惱斷得合遠分對治者解
脫道爲首苦法忍是見苦所斷煩惱
[28-0515a]
雜阿毗曇心論卷苐十苐十七張都斷對
治及壞對治於餘欲界繫法壞對治
若欲愛盡超昇離生苦法忍亦是遠
分對治如是一切道隨其義盡當知
修多羅品說修義擇品當廣說今當
說初得
若習行對治及斷修當知
此四種是名爲修義四種
修謂得修行修對治修斷修得修
者謂初得未曾得有爲功德習修者
謂曾得善法相續生對治修者謂修
四種對治名爲對治修是有漏法敵
對治道斷修者謂斷煩惱故修道是
斷煩惱得義上取能治能斷爲修今取所治所斷爲修依下
四句可知也有法得修及習修非對治修
斷修作四句初句無漏有爲法第二
句不善法無記有爲法第三句善有
漏法第四句無爲法有說六種修前
四及分別修防護修分別修者如修
多羅說謂此身髪毛瓜齒如是比防
護修者謂根如所說善調御六根如
是廣說如是好者謂四種修如前說
此二種修斷修對治修所攝巳說見
道修道決定相差別義今當

[28-0515b]
雜阿毗曇心論卷苐十苐十八張都
煩惱通三界若見斷二種
二斷則三種俱見道前行
若煩惱三界繫見道斷謂五見及疑
此見道前行二種五見疑定見道前斷受慢無眀與見俱滅實雖木盡
名巳悉攝隨見受名名爲前行下修道不待見道故修道前行或見道
斷或見道修道斷云何見道斷若
結非想非非想處繫隨信行隨法行
無間忍斷彼非想非非想處繫此以
地定故說隨信行隨法行此以人定
故說無間忍此以對治定故說斷者
此以所作定故說云何見道修道斷
謂八地若凡夫斷修道斷若聖人斷
見道斷問何故凡夫斷煩惱一向修
道邪荅凡夫不能部分捨煩惱如是
見斷如是修斷復次凡夫不能一種
道斷九種故若三界五種謂愛慢無
眀此見道前行三種或見道斷或修
道斷或見道修道斷若彼煩惱非想
非非想處繫隨信行隨法行無間忍
斷是見道斷若九地學見迹修道斷
是修道斷餘八地若凡夫斷修道斷
若聖人斷見
道斷若欲界煩惱五行有
二種
[28-0515c]
雜阿毗曇心論卷苐十苐十九張都彼修
齊限故說修道前行若欲
界五行彼修道前行二種或修道斷
或見道修道斷若學見迹修道斷
是修道斷餘若凡夫斷修道斷若聖
人斷見道斷彼決定前斷是故說
前行問前說緣此諸緣何時作事
荅次第
緣所作說彼法生時緣緣
所作業彼法滅時說次第
緣所作說彼法生時者生時是未來
與轉俱故亦應說轉時彼法生時次
第緣爲作業與處義故名次第緣彼
法生者得處故若言色及一切心不
相應行亦得處而生應說次第緣者
不然彼事行品巳說緣緣所作業彼
法滅時說者法滅時緣緣爲作業以
法滅時是現在能攝受境界非未來
未起故非過去巳滅故三因
所作業謂彼法生時二因
之所作當知滅時說三因
所作業謂彼法生時者法生時三因
作業所謂自分因一切遍因報因自
分因力故法生相似相續是故
[28-0516a]
雜阿毗曇心論卷苐十苐二十張都法生
時自分因作業一切遍因報因隨順建
立生法故彼法生時作業㧾說故說
法生時三因作業除初無漏餘善除
報餘不隱沒無記自分因作業染汙
者自分因一切遍因作業報者自分
因報因作業二因之所作當知滅時
說者有緣法滅時相應因共有因
作業業同故一果故不相應法共有
因無緣故増上緣者一切時不障礙
住是故不說不待說故所作因亦如
是問云何一切衆生等心起等心住等
心滅爲不邪所以問者有衆生身或
大或小爲身大則心大身小則心小
邪爲一切等又衆生進止遟速不同
爲遟行心遟速行心速爲悉等邪復
次衆生或有安靜知覺如山或有不
住動若飛塵爲靜者心遟動者心速
爲悉等邪荅一切衆
生類心起住滅等貪欲等
相應不相應亦然一切衆
生類心起住滅等者一切衆生心等起
等住等滅時無多少何以故刹那故
亦無大小非色故四大差別
[28-0516b]
雜阿毗曇心論卷第十第二十一張都
故身有大小身輕者速身重者遟
心轉多緣故則覺飄動心止一緣則
念安靜貪欲等相應不相應亦然
者若心有貪無貪彼一切心俱起俱
住俱滅刹那故貪心不作業故現重
無貪心作業故現輕乃至有解脫無
解脫盡當知有貪無貪如界品說
問巳說有心分一切衆生心俱起俱
住俱滅無心分復云何等謂入無想
滅盡正受者此心滅餘衆生心起還
從定覺此心生餘衆生心滅云何等
荅當知此說有心者然無心者亦同
謂入無想滅盡正受者彼餘衆生心
起此初正受刹那亦起從定覺時餘
衆生心滅此後正受亦滅若住定時
餘衆生心亦起亦滅此正受亦起亦
滅復有說言一切心起不必同或有
心起不滅作四句初句從無想滅盡
正受起第二句入正受時第三句有心
者第四句住正受時此無有小大無形
故巳說諸心起滅廣心義今當說欲
界中有四色無色各三亦
學無學心說此次第生
[28-0516c]
雜阿毗曇心論卷第十第二十二張都
欲界中有四色無色界各三亦學無學
心者有十二心所謂欲界繫善心不
善心隱沒無記心不隱沒無記心色
界繫善心隱沒無記心不隱沒無記
心無色界亦如是及學心無學心問
十二心云何建立荅繫不繫界種建
立繫及不繫立二心繫者界種分別
立十心不繫者種分別立二心是故說
十二心說此次第生者此諸心一一次
第生諸心今當說
欲界善生九亦復從入起
二穢汙生四亦從十心生
欲界善生九者欲界善心次第生九
心欲界四自地故色界善心謂初方
便入正受時彼隨順故此則㧾說非
色界一切有說未來禪攝非餘又說
未來及初禪又復說中間禪尊者
瞿沙說乃至第二禪如超越正受從
初禪起超第二禪及眷屬第三禪現
在前此亦如是色界穢汙心謂受生
時此善心命終彼穢汙心相續生無
色界穢汙心亦如是及學無學心彼
亦隨順故色無色界不隱沒無記心
[28-0517a]
雜阿毗曇心論卷第十苐二十三張都不
次第現在前心縛自地故無色界善
亦不現在前極相遠故此亦從八起
者欲界善心亦從八心次第生欲界
四自地故色界善及穢汙善心如
前說穢汙者謂初禪地煩惱所惱卽
依欲界善心防護故從學無學心起
欲界善心現在前二穢汙生四者欲
界不善心及隱沒無記心次第生自
界四心非上地相違故亦從十心生
者彼欲界二種穢汙心從十心次第
生自界四色無色界六謂受生時
無記
次生七亦復從五起色界
善十一亦從九心生無記
次生七者欲界不隱沒無記心次第
生七心自界四色界善謂變化心次
第生隱沒無記謂受生時無色界亦
隱沒無記心亦復從五起者欲界不
隱沒無記心從五心次第生自界四
色界善次第生謂變化心色界善十
一者色界善心次第生十一心除無
色界不隱沒無記心亦從九心生者
色界善心從九心次第生除
[28-0517b]
雜阿毗曇心論卷第十第二十四張都欲
界二穢汙心及無色界不隱沒無記
心色
界穢汙六亦從八心起無
記次生六從三次第生色
界穢汙六者色界隱沒無記心次第
生六心自界三欲界三除欲界不隱沒
無記亦從八心起者色界隱沒無記心
從八心次第生除欲界二穢汙及二
無漏無記次生六者色界不隱沒無
記心次第生六心自界三欲界二穢
汙無色界穢汙從三次第生者從自
界三心次第生無
色善生九亦從六心起穢
汙心生七彼亦從七生無
色善生九者無色界善心次第生九
心除欲界善不隱沒無記心及色界
不隱沒無記心亦從六心起者無色
界善心亦從六心次第生自界三色
界善及二無漏穢汙心生七者無色
界隱沒無記心次第生七心自界三
色界善心及穢汙欲界二穢汙心彼
亦從七生者無色界隱沒無記心亦
從七心次第生自界三欲色界
[28-0517c]
雜阿毗曇心論卷苐十苐二十五張都善
及不隱沒無記心無
記心生六亦復從三起學
心生於五亦從四心生無
記心生六者無色界不隱沒無記心
次第生六心自界三下界穢汙三亦
復從三起者無色界不隱沒無記
心從自界三心次第生非餘報數故
學心生於五者學心次第生五心二
無漏及三界善心非穢汙性相違故
非不隱沒無記性不捷疾故亦從四
心生者學心亦從四心次第生卽學
心及三界善心非無學是因故亦非
餘如前說無學心
生四亦從五心生巳說十
二心二十應當說無學心
生四者無學心次第生四心卽無學
心及三界善心非學是果故非餘如
前說亦從五心生者無學心從五心
次第生二無漏及三界善心巳說十
二心二十應當說者巳說十二心次
第生如此十二心分別爲二十今當說
二善二穢
汙報生及威儀
[28-0518a]
雜阿毗曇心論卷苐十苐二十六張都工巧
諸禪果欲界中八心欲界
八心謂方便生善心及生得善不善
及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者有四種
報生威儀工巧變化心除不
善工巧餘則在色界離禪
果威儀餘四在無色除不
善工巧餘則在色界者色界有六心
除不善及工巧餘如前說離禪果威
儀餘四在無色者無色界有四心除
威儀及變化心色無色界除工巧無
事業故除不善離無慙無愧故無色
界除威儀往來非分故除變化心支
所攝禪非分故學與
無學心此則爲二十彼心
次第生各隨其義說學與
無學心此則爲二十者學與無學心
及前十八是爲二十心繫不繫界種
分別此差別者前揔說善及不隱沒
無記今亦種分別彼心次第生各隨其
義說者謂此心展轉次第生今當說
欲方
便生十亦從八心起生得
次生九亦從十一生
[28-0518b]
雜阿毗曇心論卷苐十苐二十七張都
欲方便生十者欲界方便善心次第
生十心自界七除變化心以彼淨禪
次第生故色界方便善心及學無學
心亦從八心生者彼欲界方便善心
從八心次第生自界二善心及二穢
汙心色界方便善心穢汙心及學無學
心生得次生九者欲界生得善心
次第生九心自界七除變化心色
無色界穢汙心亦從十生者欲界生
得善心從十一心次第生自界七如
前說色界方便善心穢汙心及學無
學心二穢
汙生七亦從十四起報生
威儀八是亦從七生二穢
汙生七者欲界不善及隱沒無記次
第生自界七心除變化心亦從十四
起者此二穢汙從十四心次第生自
界七除變化心色界四種除方便善
心及變化心無色界三除方便善心
報生威儀八者欲界報生及威儀次
第生八心自界六除方便善心及變
化心色無色界穢汙心是亦從七生
者此欲界報生及威儀心亦從自
[28-0518c]
雜阿毗曇心論卷苐十苐二十八張都
界七心次第生除變化心
工巧心生六亦復從七起
變化心生二亦卽從二生
工巧心生六者欲界工巧心次第生
自界六心除方便善心及變化心亦
復從七生者彼亦從自界七心次第
生除變化心變化心生二者欲界變
化心次第生二心欲界變化心及色
界方便善心亦卽從二生者亦卽從
此二心次第生
色方便十二是亦從十起
生得次生八亦從五心生
色方便十二者色界方便善心次第
生十二心自界六欲界三方便善心
及生得善心變化心無色界方便善
心及學無學心是亦從十起者色界
方便善心從十心次第生自界四除
威儀及報生欲界二方便善心及變
化心無色界三方便善心穢汙心及
學無學心生得次第生八者色界生得
善心次第生八心自界五除變化心
欲界二穢汙心無色界穢汙心亦從
五心生者色界生得善心從自界五
[28-0519a]
雜阿毗曇心論卷苐十苐二十九張都
心次第生除變化心
色穢汙生九亦從十一起
威儀心生七從五次第生
色穢汙生九者色界穢汙心次第生
九心自界五除變化心欲界四二善
二穢汙心亦從十一起者色界穢汙
心從十一心次第生自界五除變化
心欲界三生得善威儀及報生無色
界三除方便善心威儀心生七者色
界威儀心次第生七心自界四除方
便善心及變化心欲界二穢汙無色界
穢汙從五次第生者色界威儀心從
自界五心次第生除變化心
當知色報生亦如威儀說
謂彼諸禪果當知如欲界
當知色報生亦如威儀說者色界報
生心次第生七心亦從五心生如威
儀說謂彼諸禪果當知如欲界者色
界變化心次第生二心色界方便善
心及變化心亦卽從此二心次第生
無色初生七是亦從六生
生得亦生七當知從四起
無色初生七者無色界方便善心次
[28-0519b]
雜阿毗曇心論卷苐十苐三十張都第
生七心自界四色界方便善心及學
無學心是亦從六生者無色界方
便善心從六心次第生自界三除報
生色界方便善心及學無學心生得
亦生七者無色界生得善亦次第生
七心自界四下界三穢汙當知從四
起者彼從自界四心次第生穢
汙生八心是從十心起報
心生於六是亦從四生穢
汙生八心者無色界穢汙心次第生
八心自界四欲界二穢汙色界方便
善心及穢汙心是從十心起者無色
界穢汙心從十心次第生自界四欲
界三生得善威儀及報生色界亦如
是報心生於六者無色界報生心次
第生六心自界三除方便善心下地
三穢汙心是亦從四生者彼報生心
從自界四心次第生學
心次生六從四次第起無
學心生五是亦從五生學
心次生六者學心次第生六心三界
方便善心欲界生得善欲界生得善强而利二界
弱而鈍也及學無學心從四次第起者

[28-0519c]
雜阿毗曇心論卷苐十苐三十一張都
心從四心次第生三界方便善心及
學心無學心生五者無學心次第生
五心三界方便善心欲界生得善及
無學心亦從五心生者三界方便善
心及學無學心問何故方便善心次
第生威儀工巧及報生心此諸心何
故不次第生方便善心邪荅威儀工
巧自樂所作故報生心羸劣故無所
作故謂威儀心樂習威儀故是故次
第不起方便善心出心不勤方便故
方便善心次第生威儀心工巧心亦
如是報生心羸劣無所作故本業所
種故是故入彼心者不能出心不勤方
便故從方便善心次第生若言穢汙
心樂著境界及羸劣故不應從穢汙
心境界次第生方便善心者不然何
以故境界不異故見過故不羸劣故
於彼境界過惡轉卽彼起功德是故
彼境界不異於彼行煩惱疲猒故卽
彼境界觀察生長夜習煩惱故穢汙
心不羸劣是故彼應次第生方便善
心欲界生得善心雖捷疾而非方便
以捷疾故從彼色界方便善心及學
[28-0520a]
雜阿毗曇心論卷苐十苐三十二張都無
學心次第生以非方便故不能次第
生彼諸心色界生得善心不捷疾亦
非方便不捷疾故不從學無學心及
無色界方便善心次第生非方便故
故不次第生彼諸心無色界亦如是
色界穢汙心次第生欲界生得善心
以捷疾故無色界穢汙心不次第生色
界生得善心不捷疾故問云何正
法荅經
律阿毗曇是名俗正法三
十七覺品是說第一義經
律阿毗曇是名俗正法者修多羅律
阿毗曇是言說正法依名處起故前
巳說佛語是語自性語則依名轉以
他處轉故是故名俗數顯第一義故
名正法以名顯義故三十七覺品是
說第一義者三十七覺品是第一義正
法離名起故有漏修慧雖離名轉有
故不說第一義正法如正法有二種
行法者亦二種修法及修修法者謂
誦習修者謂修禪彼俗數正法者是
修法是持義第一義正法是修是故
說修行法者住則正法住修行者
[28-0520b]
雜阿毗曇心論卷苐十苐三十三張都滅則
正法滅世尊酄發修行者故不說分
齊如前說金剛三昧擇品當廣說今
當說五十
二及餘亦復說八十或有
說十三是金剛三昧有說
五十二金剛三昧禪未來所攝若依
禪未來苦比智得阿羅漢果於非想
非非想處四陰無常苦空非我思惟
若集比智得者集諦四行一一行
思惟若滅法智欲界繫行滅滅諦
四行思惟若道法智斷欲界繫行道
道諦四行思惟若滅比智或初禪地
繫行滅思惟或乃至非想非非想繫
行滅思惟若道比智於彼九地比智
品道四行思惟得阿羅漢果如是智
行緣分别則五十二苦異故滅異情隔故觀別是以八地滅有
三十二行道則類爾通異地同性情無礙故觀通通觀九地唯有四行合前四諦十六行爲五十二
如禪未來乃至第四禪亦如是
空處二十八自地苦集八行四空滅諦十六行九地道四行於上滅漸少故隨處滅四
識處二十四無所有處二十以無
色無法智法智緣欲界故非無色下
地行滅緣下地苦非境界故下地對
治緣展轉因故有訟禪未來八十金

[28-0520c]
雜阿毗曇心論卷苐十苐三十四張都三昧
是中差別者說道比智亦二地對治
緣得阿羅漢果觀七地道比智地各四行有二十八合前
五十三爲八十也如禪未來乃至第四禪亦如是空
處四十識處三十二無所有處二十四
尊者瞿沙說禪未來所攝金剛三
昧十三見道四比忍相應四三昧修
道非想非非想離欲九無礙道相應
九三昧彼一切第一有對治金剛三
昧世俗道非境界故乃至第四禪亦
如是空處九乃至無所有處亦如是
此是揔說若說忍智行種緣分別禪
未來所攝則有一千四百九十二金
剛三昧乃至第四禪亦如是空處四
百六十八識處三百二十四無所有
處二百一十六問彼智品所說神通
彼神通爲一切善爲
非荅三通則說善餘二是
無記當知依欲色世尊說
慧性三通則說善者神足智他心智
宿命智此三通說善何以故愛果
故極方便所起故調伏他故不信樂
者令信樂故此三通令他極調伏故
歡喜歡喜心相應慧是善信心相
應故餘
[28-0521a]
雜阿毗曇心論卷第十第三十五張都二是
無記者謂天眼天耳此二神通是無
記愛果及極方便非分故又受色聲
起是故無記問何處現在前何等性
荅當知依欲色世尊說慧性此神通
欲色界現在前非餘依色故彼先欲
界起故後色界能現在前彼非初業
堪能非分故是智慧性從分別起故
依成依者故此釋通有眼名由眼起故如施設經說爾
時色界四大造眼處周圓天眼淨如
修多羅品說諸根事言擇品當廣說
今當說當知
彼諸根慧者善分別名有
二十二事則說十七佛說
諸根名有二十二事有十七以男女
根及三無漏根無別事故不立事餘
根攝故男女根離身根更無故是
故說云何男根身根少分女根亦如是
又一識依故若識依身根起卽依男
女根無異相根共生一識三無漏根
九根合成故九根者意根樂根喜根
捨根信等五根此九根道及人分別
故立三根道分別者見道說未知根
修道說巳知根無學道說無知
[28-0521b]
雜阿毗曇心論卷第十第三十六張都根人
分別者隨信行隨法行說未知根信
解脫見到身證說巳知根慧解脫俱
解脫說無知根問等及第一義有何相
荅若事
分別時捨名則說等分別
無所捨是則第一義若事
分別時捨名則說等者若事分別
時捨名者此則等事等事梵音云三比栗提譯
言等集亦言等積飛凡會有三無者名等集非第一義決定事不
可得故如甁分別色香味觸時捨甁
名亦非捨色香味觸別有甁名是故
名等事如是一切分別無所捨是則
第一義者若事分別時不捨名者是
第一義如五盛陰名苦諦若分別五
時亦不捨苦名以色是苦故乃至識
亦如是彼色復十一種一一入皆苦乃至
刹那及極微分別時亦不捨苦名彼
得相故如是一切如雜品說中陰擇品
當廣說問爲定爲不定荅
界趣地必定中陰五無礙
說名爲香食求有乘意行
界趣地必定者中陰界趣地不轉欲
界中陰必生欲界色界生色界如是
[28-0521c]
雜阿毗曇心論卷苐十苐三十七張都地獄
趣生地獄乃至人趣生人四天王生四
天王乃至阿迦膩吒天亦如是中陰
五者中陰五陰性有去來故非離色
有去來是故欲色界有中陰非無色
界色非分故無礙者極微故一切形
障所不能礙業力故住母胎若異者
不應住胎說名爲香食求有乘意
行者以香爲食故說香食若薄福者
食諸穢香若大力者餘諸淨香求於
生有故說求有從意生故說乘意行
此諸衆生或業生謂地獄如所說彼
諸衆生業所縛或煩惱生謂人及欲
界天或報生謂飛鳥或從意生謂色
無色界天及劫初人化及中陰二有中間
起離趣故是故說中陰問中陰幾時
住荅七日或
七七乃至彼和合或裸形
食香諸根悉具足七日者
有說中陰七日住身羸劣故問若和
合者應爾若彼父母異處者是人命
終當云何荅當觀是衆生業轉不轉
若於母可轉於父不可轉者彼父則
從地女人令中陰會於父緣
[28-0522a]
雜阿毗曇心論卷第十苐三十八張都可轉
者亦如是若二俱不可轉者此人未
死而彼先和合此說常行欲者若時
節行者彼衆生業因緣故令彼非時
亦行有說或於相似處生謂若應生
時行處者非彼時故則於相似常行
處生隨其類說七七者有說七七日
住乃至彼和合者復有說不定乃至
未和合間常住問中陰有衣無衣荅
或裸形色界中陰有衣色界慙愧増
故如彼法身不裸形生身亦爾欲界
菩薩及白淨比丘尼中陰有衣餘衆
生無衣無慙愧増故問中陰何食荅
香食欲界中陰以香爲食前巳說色
界離搏食貪身極微故唯三種食問
具諸根不荅諸根悉具足中陰具諸
根何以故中陰報淳故又彼衆生求
有故於六入門常求有問形爲云何
隨行
量不定或有見不見入則
從生門或生顚倒想隨行
者各如其趣地獄中陰如地獄形乃
至人天如人天形問中陰云何行身
量云何荅行量不定中陰行及身
[28-0522b]
雜阿毗曇心論卷第十苐三十九張都量
不定地獄中陰足上頭下而行天中陰
上昇如箭射空餘中陰側身傍去如
畫人飛量者色界中陰量如本有欲
界菩薩中陰亦如本有三十二相莊
嚴其身是故菩薩中陰光眀徹照百
億天下言白象身入母胎者不然巳
離畜生故菩薩從九十一劫來常離
畜生順相書故令菩薩母見如是夢
欲界餘衆生中陰身量如有知小兒
形諸根猛利故以顚倒想入胎問中
陰中陰爲相見不荅或有見不見或
中陰以中陰爲境界不一切有說地
獄中陰見地獄中陰如是一切又說
地獄中陰見地獄中陰畜生見二趣
餓鬼見三趣人見四趣大見五趣生
陰眼則不見若天眼極清淨者能見
問從何處入胎荅入則從生門彼從
生門入是故雙生者後生爲長問以
何想入胎荅或生顚倒想非一切衆
生顚倒想入母胎除近佛地菩薩彼
近佛地菩薩於母母想於父父想餘
衆生悉顚倒想入胎若男中陰者於
母染想於父恚想彼作是念若
[28-0522c]
雜阿毗曇心論卷第十苐四十張都無此
男者與此女會想見男去而與女會
見彼精時而謂巳有卽生歡喜生歡
喜故陰則漸厚陰漸厚巳依母右
脅向背蹲坐女則相違說中陰因
緣後當說雜阿
毗曇心論卷第十甲辰
歲高麗圈分司大藏都監奉勅彫

[28-0523a]
雜阿毗曇心論卷第十一都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蔵僧伽跋摩等譯
擇品下
問知法識法眀法此云何答
知者一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