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17 雜阿毘曇心論-劉宋-尊者法救 (TKD)


[28-0418b]
曇心論卷第三縻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譯
業品第三
巳說諸行展轉因緣力生彼諸行所
起種種生生生差別勝者唯業彼業
今當說
業能莊飾世趣趣各處處是以當思業
求離世解脫
業能莊飾世趣趣各處處者如是一
切五趣種種性生種種業莊飾以業
爲種彼有芽生業差別故生差別如
種差別故芽差別是以當思業求離
世解脫業於受生勝故是故欲背生死
者當善觀察問誰業答
身口意集業在於有有中彼業爲諸行
嚴飾種種身
身口意集業在於有有中者身業口
業意業此三業生種種果衆生住於
本有死有
中有生有中修集諸
業問云何立三業爲自性故爲依故
爲等起故若自性者應一業謂語業若依
[28-0418c]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二張縻者一切
依身亦應一業謂身業若等起者一
切従意起亦應一業謂意業答此亦
如是三事故彼自性者語業以語卽
業故依者身業以業依身故身作故
身合故身運故等起者意業雖身業
口業意業所起然不共受名如眼識問
如所說業何所爲答彼業爲諸行及
受種種身此說一切衆生増上果謂
外衆具名爲行若衆生形相壽命等
是彼業果問若彼内外分種種相者
此云何爲四大種種相爲造色種種
相爲業種種相答三種悉有生因依
因建立因養因長因故是四大種種
相自分因故是造色種種相報因故
是業種種相雖外分无報因然衆生
作善行彼得好色好處若作惡行得
惡色惡處以業種種故内外分亦種
種是業相今當略說身業當
知二謂作及无作口業亦如是意業當
知思身業當
知二謂作及無作者身業二種作性
及无作性作者身動身方便身作無
作者身動滅巳與餘識俱彼
[28-0419a]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三張縻性隨
生如善受戒穢汙无記心現在前善
戒隨生如惡戒人善无記心現在前
惡戒隨生口業亦如是者口業二種
作无作性如前說意業當知思者意
業是思自性有欲令意業是无作性
此則不然意非作性非色故及三種
故無作亦名不樂亦名離亦名捨亦
名不作以不作之名是无作言非業
者不然何以故作故若善不作不善
若不善不作善亦名作如捨覺支不
以名捨故捨修道止餘事故名爲捨
彼亦如是又復作因故作果故見因
說果如世尊說形質故是色無作亦
非色以作是色故彼亦名色彼亦如
是巳說五業如此業種種差別今當
說作當
知三種善不善无記意業亦如是餘不
說無記作當
知三種善不善无記者身作及口作
三種善不善無記彼善者淨心身口
動如施戒等不善者不善心身口動
如殺生等無記者无記心身口動意
業亦如是者意業亦三種善心
[28-0419b]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四張縻相應
是善不善心相應是不善无記心相
應是无記餘不說无記者餘二業身
无作及口无作彼二種善不善無无
記何以故無記心羸劣故强力心能
起身口業餘心俱行相續生如手執
香華雖復捨之餘氣續生非如執木
石等問巳知五業思非色性大地中
巳說故餘業有何性答色性
染不染不染汙五地隱沒繫在色不善
在欲界色者
一切身業口業是色性因四大故彼
身作可見有對口作不可見有對无
作俱不可見無對問身口業幾種答
染汙不染汙彼色二種染汙不染汙
染汙者煩惱所起彼有二種隱沒無
記及不善隱沒無記者無報无慚无
愧不相應一果煩惱等起不善者有
報無慚无愧相應二果煩惱等起不
染汙亦二種善及不隱沒無記善者
得愛果彼亦二種有漏及无漏此品後當廣
說不隱沒無記者不隱沒无記心等
起謂威儀工巧非報生强力心能起
身口業報生心羸劣故
[28-0419c]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五張縻
不起是故身口業非報性若報生心
能起身口業者彼身口業亦應是報
但不爾現在方便生故若報生心不
應名威儀工巧是故身口業非報問
幾地所攝答不染汙五地欲界及四
禪此則㧾說若善作唯至初禪非上
地問何故善身口作至初禪非上地答麤心
起身口作業彼心細故外向心起作
業彼心内向故覺觀起作業彼地無
故善无作者五地欲界及四禪有無
作禪律儀無漏律儀不隱沒無記身
作亦五地如前說差別者欲界作威
儀工巧心等起色界作威儀心等起
彼无工巧心問巳說上地無起作心
云何有作答彼初禪力起作心現在
前故起若說善亦應爾者不然以生
上地下地善心不現在前以彼劣故
隱沒繫在色者若隱沒無記身口業
在色界初禪非上地無起作心故非
生上地下地染汙心現在前離欲故
亦不在欲界修道斷煩惱等起身口
業而欲界修道斷煩惱一向不善故
見道斷心不起身口業此品
[28-0420a]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六張縻後
當說不善在欲界者若染汙中不善
者在欲界非色界何以故彼善心易
得故正受長養故無无慚無愧故無
苦受故不善者受苦受眷屬報色无
色界無无有色界業受欲界報界異
故因果斷界故巳說身口業自性種
地謂无作律儀差別今當說若
作無作戒略說有三種無漏及禪生依
別解脫戒若
作无作戒略說有三種者无作戒若
律儀所攝略說當知三種問何者是
答无漏及禪生依別解脫戒彼无漏
戒與道一果道俱行謂學无學禪生
者彼禪戒與禪一果禪俱行正語正
業正命正命者建立身業口業无別
體故身業口業従无貪無恚无癡生
無恚无癡生者名正語正業无貪生
者名正命雖一心中有三善根以増
上故說如貪等行如動風藥如字音
依別解脫戒者謂受戒式又尸羅隨
轉亦有斷律儀契經品當廣說問是
身業口業何等不隨心轉何等隨心
轉答
[28-0420b]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七張縻无
作在欲界作依於二有當知非心俱謂
餘心俱說欲
界無作不隨心轉謂受戒巳不善無
記心亦隨轉亦不與善不善无記心
隨轉異相故又復覆惡戒故由作故
不定故作者欲色界亦不隨心轉由
身故非心一果故謂餘心俱說者禪
律儀无漏律儀是餘彼隨心轉心一
果故由心故巳說建立業成就戒今當
說无
漏戒律儀得道則成就禪生在得禪持
戒生欲界無
漏戒律儀得道則成就者得道謂一
切聖道従苦法忍乃至無生智成就
无漏律儀此無漏律儀在六地未來
中間根本四禪彼湏陀洹斯陀含向
及果成就一地無漏戒阿那含向或
成就一地或六地阿那含果或三地
乃至六地阿羅漢六地禪生若得禪
者若得禪成就禪律儀謂得不失此
亦六地持戒生欲界者若受戒則成
就別解脫律儀此律儀謂欲界人非
餘無受分故巳略說成就戒世分
[28-0420c]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八張縻別
今當說
住別解脫無作於轉時當知恒成就盡
不捨過去謂
住別解脫無作於轉時當知恒成就
者別解脫律儀現在无作戒常成就
念念得未曾得盡不捨過去者住別
解脫律儀无作若滅而不捨則成就
過去捨事此品後當說若
有作於作卽時立中世巳盡而不捨當
知成過去若
有作於作卽時立中世者中世謂現
在住身口求受戒爾時成就現在身
口作巳盡而不捨當知成過去者若
作盡不捨爾時成就過去作非現在
以作不念念相續生故若
得禪无作成就滅未至中若入正受作
亦如前說若
得禪無作成就滅未至者若得禪彼
則成就過去未來禪律儀若初得禪
彼无始生死滅過去者今悉得之中若
入正受者如禪正受現在彼无作亦
爾隨心生故作亦如前說者如前別
解脫作求時成就現在若滅巳不
[28-0421a]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九張縻捨爾
時成就過去非現在住禪者作亦
如是問若生色界云何成就作答世
尊到色界色界諸天礼敬右遶乃至
未究竟爾時成就過去作悉
成就當知得道若未生中間道在心盡
不捨前世悉
成就當知得道若未生者一切聖人
一切時成就未來无漏律儀中間道
在心者若道現在爾時成就无漏無
作律儀盡不捨前世者前世是過去
若彼无作滅巳不捨是成就過去若
作不善業立戒成就二至彼緾所緾盡
巳盡當知若
作不善業立戒成就二者謂住別解
脫禪生无漏律儀若以不善極惱緾
起加捲等不善作无作此則成就作
无作此說未離欲行不善故問幾時
成就答至彼緾所緾乃至緾未捨住
非律儀盡巳盡當知者若彼緾盡作
無作亦盡若
住不律儀无作成就中能受不愛果或
復盡不捨若
住不律義无作成就中能受不愛
[28-0421b]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十張縻果者
住不律儀謂屠膾等彼一切時現在
成就不善无作不善無作念念生故
或復盡不捨者彼无作滅不捨則成
就過去若刹
那住作卽時說中世巳盡而不捨善於
上相違若刹
那住作卽時說中世者彼住不律儀
者受不律儀時成就現在作巳盡而
不捨者彼作滅而不失則成就過去
非現在不相續故善於上相違者如
住律儀說不善住不律儀說善若處
中所作是則立中世若盡而不捨或二
亦復一若處
中所作是則立中世者處中謂非律
儀非不律儀若受善時心不淳淨成
就現在善作若住不善時不極惱緾
成就現在不善作若盡而不捨者滅
巳不捨彼成就過去作非現在不相
續生故或二者若善淳淨心不善極
惱緾受彼現在成就作及无作亦復
一者謂第二刹那起唯
无作現在若過去現在分別若善不
善分
別亦爾
[28-0421c]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十一張縻隱沒
不隱沒二作俱非盡及淨不淨等一切
無生說隱沒
不隱沒二作俱非盡者若隱沒無記
及不隱沒無記作不成就過去羸劣
心等起故餘勢不强故若現在受作
時則成就現在刹那成就故亦不說
無作以无記無俱故及淨不淨等一
切無生說者若善不善隱沒无記及
不隱沒無記作悉不成就未來以无
住未來世受作故問何等爲律儀不
律儀答流注
相續成善及不善戒於一切衆生律儀
不律儀彼別
解脫律儀者謂受戒於一切衆生一
切時戒不斷或十二種或二十一種
隨轉不律儀者謂住不律儀於一切
衆生一切時惡戒不斷問何等住不
律儀答十二種住不律儀所謂屠羊
養雞養豬捕鳥捕魚獵師作賊魁膾
守獄呪龍屠犬司獵屠羊者謂煞羊
以殺心若養若賣若殺悉名屠羊養
雞養豬亦如是捕鳥者殺鳥自活
捕魚獵師亦如是作賊者常行
[28-0422a]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十二張縻刧害
魁膾者主殺人自活守獄者以守獄
自活呪龍者習呪龍蛇戲樂自活屠
犬者旃陀羅司獵者王家獵主若屠
羊者雖不煞餘衆生而於一切衆生
所得不律儀何以故若一切衆生爲
羊像在前者於彼一切悉起害心一
切衆生有作羊理故若復无作羊理
者於彼亦有害心故得不律儀如
慈心仁想普周當知住餘不律儀亦
如是若王若典刑若聽訟官有害心
者悉墮不律儀義問得律儀齋何時
答謂受
律儀戒盡壽或曰夜不律儀盡壽二俱
无増受謂受
律儀戒盡壽或曰夜者受別解脫律
儀有二種或盡壽者謂七衆七衆者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彌尼
優婆塞優婆夷曰夜者謂受齋有二
種時分齋曰夜及盡壽問不律儀復
云何答不律儀盡壽謂不律儀盡形
壽非曰夜問以何等故律儀得曰夜
非不律儀答律无受性故无有言我
曰夜受不律儀者以可羞猒故
[28-0422b]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十三張縻善律
儀有受性可欣慶故二俱無増受者
律儀不律儀俱无増受半月一月六
月善惡悕望不究竟捨曰夜戒亦如
是過者不然無分齋性故二種分齋
前巳說彼因緣故不律儀无曰夜受
是因緣前巳說問別解脫律儀云何
得答受別
解脫戒當知従他教隨心下中上得三
品律儀受別
解脫戒當知従他教者別解脫律儀
従他教得若衆若人若法衆者謂白
四羯磨受具足人者謂善來法者謂
佛及五比丘等又問樂謂湏陀耶律
毗婆沙說十種受具足所謂自起謂
佛超升離生謂五比丘善來謂耶舎
等師受謂摩訶迦葉問樂者謂湏陀
耶受重法謂摩訶波闍波提辵使謂
法與律師第五人謂邊地十衆謂中
國三歸三說問何等種得律儀答隨
心下中上得三品律儀若下心受別
解脫戒彼得下戒下心果故若極方
便行善乃至離色无色界欲種三乘
種子衆生種類相續彼猶下品
[28-0422c]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十四張縻隨轉
若中心受戒得中律儀若極方便行
善若不捨戒作諸惡行彼猶中品隨
轉若増上心受戒得上律儀乃至種
類相續猶増上隨轉或有年少比丘
得増上律儀雖復阿羅漢猶成就下
戒有別解脫戒従下中従中上謂先
以下心受優婆塞律儀次以中心受
沙弥律儀後以上心受比丘律儀従
中下上従上下中謂住律儀有於一
切衆生起非一切支非一切因有於
一切衆生起一切支非一切因有於
一切衆生起一切支一切因有於一
切衆生起一切因非一切支者無也
彼衆生者謂蝡動類枝者不殺生乃
至不綺語因者下中上心又說无貪
無恚无癡有於一切衆生起非一切
支非一切因者謂下心受優婆塞戒
下心受沙弥戒有於一切衆生起一
切支非一切因者謂下心受三種戒
或中或上或二有於一切衆生起一
切支一切因者謂三種心受三種戒
是故於一切衆生起一切因非一切
支者无有也若以初下心受曰
[28-0423a]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十五張縻夜
戒次中心受優婆塞戒後上心受沙
弥戒謂言應說於一切衆生起一切
因非一切支者此義不然彼爲盡壽
故說問住何等心得別解脫律儀答
於一切衆生起慈心若言我於此受
不於彼受不得律儀惡心隨故如言我
受不獵獸以少分故是善業不得律
儀以別解脫戒普於一切能不能所
得律儀故若異此者律儀應有増減
以能者生不能處不能者生能處故
如是有何過謂非捨時應捨別解脫
律儀應頓得別捨應不受而得別解
脫律儀於現在陰界入得衆生處所
得故非過去未來墮法數故以是故
應作四句有陰界入得別解脫律儀
非禪無漏律儀者謂於現在起前後
眷屬及制罪有陰界入得禪无漏律
儀非別解脫律儀者謂於過去未來
起根本業道有陰界入得別解脫律
儀亦禪无漏律儀者謂於現在起根
本業道有陰界入不得別解脫律儀
及禪无漏律儀者謂於過去未來起
前後眷屬於生草等得干時捨者
[28-0423b]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十六張縻不
然生草處起故謂能不能如是說者
不然衆生前後同性生草等後非性
於此論阿羅漢般涅槃同此說後非
性故此義擇品當廣說問巳說別解脫
律儀禪律儀云何得答得
色界善心得禪律儀戒是捨彼亦捨無
漏有六心得
色界善心得禪律儀戒者若有得色
界善心彼彼禪律儀以色界善心戒
常隨故除六心初禪三識身心聞慧
心起作業心命終心以不定故定心
戒常隨轉以三識身心外向起故起
作業心亦如是聞慧心名處起故死
時心羸劣故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
有二不定心謂聞慧心命終心問無
色界何故无戒耶答彼无色性故戒
者是色彼中無色无四大性故若彼
有四大者應有戒无色界無四大故
戒者惡戒對治非無色界惡戒對治
惡戒者在欲界无色界四遠遠故所
依遠行遠緣遠對治遠根本禪一
切比智品雖非斷對治然有持對治
及遠分對治若苦法智集法智有
[28-0423c]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十七張縻壞
對治根本禪攝故未來禪有斷對治
若滅道法智根本禪攝者非壞對治
無漏緣故問云何捨答是捨彼亦捨
若失色界心彼律儀亦失由心故問
無漏彼儀云何得答無漏有六心無
漏律儀六地心共得禪未來乃至第
四禪以六地有見道非上地上地不
廣境界故若依未來超升離生修一
地見道無間等邊修二地等智謂禪
未來所攝及欲界乃至依第四禪超
外離生修六地見道无間等邊修七
地等智問何故无色界無見道耶答
無忍及法智性故无拘舎羅善根故
拘舎羅者言業行也無戒故不緣欲界故問禪律
儀無漏律儀有何差別若禪律儀有
垢无漏律儀離垢又說禪律儀是根
本禪戒無漏律儀一切無漏戒此應
作四句或禪律儀非无漏者謂根本
禪世俗戒无漏律儀非禪者謂未來
中間無漏戒亦禪無漏律儀者謂根
本禪無漏戒非禪无漏律儀者謂未
來中閒世俗戒得四句亦如是問不
律儀云何得答
[28-0424a]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十八張縻
若作及受事而得不律儀隨心下中上
三品惡戒生
若作及受事而得不律儀者有二因
緣得不律儀謂作及受事作者謂不
律儀家生乃至未殺生未得不律儀
若殺生彼得不律儀受事者若生餘
家作是言我當作此業以自活彼卽
得不律儀問以何名住不律儀爲具
耶不具耶答有說不具亦名住不律
儀謂不律儀家生彼性不能語而殺
生得身業性非口業毗婆沙者說如
律儀不具足不名住律儀不律儀亦
如是但以惡悕望具故生不律儀家
雖性不能語而以身表語義故従彼
得不律儀問若住不律儀而受曰夜
律儀法爾時得律儀捨不律儀至明
相出彼復捨律儀還得不律儀耶答
有說得捨不律儀得律儀捨律儀得
不律儀有說不得若一身種類不殺
生乃至身種類盡不得不律儀無作
無受故捨不律儀得律儀捨律儀得
不律儀亦非不律儀問云何得不律
儀答隨心下中上三品惡戒生若初
[28-0424b]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十九張縻以
下心殺衆生若受事彼得下殺生無
作及下不律儀謂於餘一切衆生得
不律儀所攝彼後若以中上心殺生
彼得中上殺生無作不律儀先巳得
従中上起亦如是有住不律儀於一
切衆生起非一切支非一切因有於
一切衆生起一切支非一切因有於
一切衆生起一切因非一切支有於
一切衆生起一切因一切支有於一
切衆生起非一切支非一切因者謂
以下緾殺衆生若中若上而不作餘
業道有於一切衆生起一切支非一
切因者謂以下緾殺衆生乃至綺語
非中上有於一切衆生起一切因非
一切支者謂以下中上緾殺衆生非
餘業道有於一切衆生起一切因一
切支者謂以下中上緾殺衆生乃至
綺語彼說不具足不律儀不名住不
律儀者彼說於一切衆生起及一切
支而因不定問諸律儀幾時捨答別解
脫調伏是捨
於四時若捨及命終斷善二根生別
解脫調伏是捨於四時者別解脫
[28-0424c]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二十張縻
調伏當知四時捨問何時答若捨及
命終斷善二根生謂捨戒身種類滅
善根斷二形生持律者云法沒盡時
彼說戒結界羯磨一切息阿毗曇者
說法沒盡時先所受律儀相續生不
捨未曾得律儀不得是故說一切息
有說犯初衆罪名捨律儀此則不然
若捨律儀者犯根本罪巳還俗應得
更出家以捨律儀故佛言非比丘者
以非第一義比丘故此說無過也犯
初衆罪於別解脫律儀是比丘於无
漏律儀非比丘盡壽律儀有四時捨
齋律儀至明相起時捨謂住律儀而
犯律儀者是犯戒非捨戒當知彼人
住持戒犯戒也彼若悔者卽捨犯戒
住持戒也如富人負債名富者亦名
負債者若還債巳唯名富者彼亦如是
謂禪生律儀當知二時捨若起煩惱退
生上及下地
禪律儀二時捨問何時答若起煩惱
退生上及下地謂禪退時捨彼律儀
由禪故及生上生下時
無漏戒律儀是說三昧捨退及得聖果
[28-0425a]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二十一張縻増
益根當知無
漏律儀三時捨問何時答退及得聖
果増益根當知退者失勝功德得果
者謂得湏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増
益根者謂信解脫得見到時解脫得
不動問不律儀云何捨答不
律儀四時受戒及命終逮得諸禪定二
根生亦然不
律儀四時捨受戒時捨身種類時得
禪律儀時二根生時問住不律儀若
捨殺具名捨不律儀不答名爲止業
若不受律儀不名捨不律儀非對治
故如不服藥而捨病因病則隨生問
巳知律儀不律儀捨時彼俱離者作
善戒惡戒捨時云何答
謂彼限勢過及與悕望止亦捨於方便
是說善惡捨
彼俱離者若善戒惡戒三昧捨謂限
勢過悕望止捨方便限勢過者若欲
作善戒惡戒事時先作齊限限過則
止如陶家輪勢極則住悕望止者彼
發心念言後更不作捨方便者息身
口行彼俱離者作善行惡行盡身種
[28-0425b]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二十二張縻類
無作隨生謂作是誓言不供養佛終
不先食若以香華讃歎敬礼及餘種
種曰曰供養盡身種類无作隨生有
作是誓言不施他乃至一揣終不先
食彼亦盡身種類无作隨生若作定
期施若曰若月若歲作是誓言我盡
壽作卽出少物以供彼用彼盡身種
類無作隨生若起塔若四方僧舎若
僧舎若別房若園觀浴池若橋船如
是等有三因緣无作不斷若悕望若
身若事惡戒者彼亦作是誓言我當
曰曰於彼怨家常作不饒益事若一
打若一惡言彼盡壽不善无作隨生
巳說捨色業无色今當說善
無色捨時斷退生諸地穢汙唯離欲當
知是意業善
無色捨時斷退生諸地者若善有漏
無色法三時捨謂斷善根時退時生
諸地時穢汙唯離欲者穢汙无色法
離欲時捨若此品對治生卽捨此品
巳說諸業自性及成就如此業世尊
種種分別今當說若
業與苦果當知是惡行復有意惡行
[28-0425c]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二十三張縻貪瞋
恚邪見若業
與苦果當知是惡行者若身口業及
思不愛報果生故當知是惡行問唯
此惡行耶答復有意惡行謂貪瞋恚
邪見不善思是意惡行如前說復有
貪恚邪見是相
違妙行最勝之所說若於中増上說名
十業道是相
違妙行最勝之所說者惡行相違悉
是妙行若身善業悉是身妙行若口
善業悉是口妙行若意善業及无貪
無恚正見悉是意妙行隱沒不隱沒
无記業無報故非惡行非妙行若彼
不隱沒无記巧便者如行行如說說
與此相違不隱沒無記及隱沒名不
巧便問一切善行惡行皆業道所攝
耶答若於中増上說名十業道此諸
善行惡行中増上業勝者是業道彼
妙行増者說善業道惡行増者說不
善業道若言不定者不然以根本業
道多増上極逼迫故極恐怖故事究
竟故是故說増上者是根本業道問
何等爲業道答殺生乃至邪見
[28-0426a]
雜阿毗曇心論卷苐三苐二十四張縻彼
殺生今當說有
欲煞生心衆生想煞生是名爲煞生盜
婬亦如是有
欲殺生心衆生想殺生者謂欲殺他
衆生定不定衆生起衆生想殺彼衆
生名作无作或復一向名無作是身
業殺生非餘不具自在者口語及仙
人意所嫌而殺謂是口意業自性者
不然業自性異故事不究竟故若謂
有心无心煞彼衆生俱應得煞罪如
觸火食毒者不然非譬故若手執刀
若手擲刀若有心若无心觸火不燒
若呪毒若藥雜毒勝者若有心若無
心不死殺生不如是是故非譬若復
謂於火毒得不燒不死因緣而殺生
不得不煞因緣者不然得不惡心故
如彼刀呪衆藥等是不燒不死因緣
不惡心是不煞因緣亦如是以不惡
心煞生則非煞生如執刀觸火不燒
問无心害衆生不死耶答死雖煞生
不得煞罪无惡心故雖逼迫他不得
煞罪謂此非說者不然如不逼迫不
攝他而罪福長養故謂斷善根得慈
[28-0426b]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二十五張縻心
是故不非說盜者物他所有他物想
知不與欲取取作巳有想名作無作
或一向名無作是身業盜邪婬者父
母等護起護想道非道行无護者非
處非時是不應行而行名作无作是
身業邪婬謂
彼異想說別離不軟語无義不誠說是
則口業道見
聞等事顚倒不顚倒覆藏想起名作
无作或一向名无作是口業妄語或
身動或默然謂布薩事是亦名妄語
若言身意業性者不然業性異故著
身口業故譬如著身若身放作者
是身業譬如曾眼更後身觸得長等
譬如受戒時口作得身業譬如受具
足時若默然若无心得身業
別離者若壞若不壞欲壞想若巳壞
不令和合名作無作或一向名无作
是口業兩舌不軟語者惱乱心若惱
不惱名作无作或一向名无作是口
業惡口無義不誠語者不善心非義
非時不應法言隨入一切口惡行如
无明隨煩惱如音
聲隨字
[28-0426c]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二十六張縻
衆生相違害是名爲瞋恚他物巳想貪
邪見謂何見
衆生相違害是名爲瞋恚者於他衆
生惡心欲煞欲打與慈悲相違是名
瞋恚他物巳想貪者愛他物欲爲巳
有想名爲貪是一切欲界貪邪見謂
何見者於施等作無見名爲邪見問
何業道誰究竟答
煞生與惡口及瞋恚業道皆由瞋恚成
衆生處所起
煞生與惡口及瞋恚業道皆由瞋恚
成者煞生惡口瞋恚當知従瞋恚成
究竟時要與瞋恚俱問従何處生答
衆生處所起此三業道當知従衆生
處所起
身二業及貪貪欲所究竟皆由貪欲成
衆具處所起
身二業及貪貪欲所究竟皆由貪欲
成者偸盜邪婬及貪是三業道當知
貪究竟問此復何處起答衆具處所
起此三業道當知従衆具處所起
謂有餘口業是皆三所成従名處所起
明智之所說
[28-0427a]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二十七張縻謂有
餘口業是皆三所成者妄語兩舌綺
語當知従貪欲瞋恚愚癡究竟問彼
復従何處起答従名處所起明智之
所說此三口業道當知従名起邪見
名色起亦従愚癡成一切諸業道三種
爲方便邪見
名色起亦従愚癡成者謂邪見従名
色處所起問此誰究竟答亦従愚
癡成此邪見當知従愚癡究竟問一
切業道方便如根本究竟爲有異耶
答一切諸業道三種爲方便一切十
不善業道貪欲瞋恚愚癡悉爲作方
便貪煞者爲皮肉筋骨等故煞爲巳
故或爲親友故瞋恚煞者煞怨家及
怨親友令其憂惱愚癡煞者言煞諸
毒虫等因緣无罪以害人故煞諸禽
獸等因緣無罪爲人食故波私國說
如父母老若惡病應煞因緣无罪貪
盜者盜所湏物爲巳他故瞋盜者若
盜怨若怨親物令其憂惱癡盜者如
婆羅門說一切地所生物悉施婆羅
門婆羅門弱劣故刹利等受用是故
婆羅門言自取巳物无罪而彼取
[28-0427b]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二十八張縻時作
他物想故名盜貪邪婬者於衆生所
貪心方便若他所受及自所受若爲
財利非貪方便則瞋恚起謂於怨家
及怨親所受癡邪婬者如說橋船野
田華果道路女人一切衆生悉共受
用如婆羅門說婆羅門應有四婦刹
利應三鞞舎應二首陀羅唯一口業
若貪起當知従貪生若恚起當知従
恚生若癡起當知従癡生貪者若貪
次第起是卽従貪生若瞋所起是従
瞋恚生愚癡所起是従愚癡生瞋
恚邪見亦如是問云何業道定是作
無作非耶答根本
業无作或復說有作方便終則異貪不
貪等起根本
業無作或復說有作者色自性七業
道定无作或復作邪婬定有作以自
究竟故非他餘業道不定若自作則
有作若使他作者一向无作問頗非
身作而得煞生耶答有謂口作頗非
口作而得妄語耶答有謂身作頗非
身口作而得二罪耶答有謂仙人起
惡心謂布薩事若欲界色性善
[28-0427c]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二十九張縻業道
定有作及无作禪無漏律儀唯無作
非作由心故方便者有作若淳淨心
及極利緾作有无作若不淳淨心及
不極利緾作者唯有作無无作終則
異者業道終唯无作作業巳息故問
何等爲業道方便何等爲終答煞方
便謂屠羊者若捉若買若牽來一打
三打乃至命未盡悉名方便當斷命
時刹那頃作及无作是根本業道後
乃至於是處不善身所作及無作是
煞生終乃至綺語亦如是是名爲終
貪恚邪見无方便現在前則是根本
起有說身口業道一切十業爲方便
及終此云何如欲殺彼衆生煞此衆
生爲因然後煞彼謂煞生析請助力
煞彼或刧他財以資煞事或婬彼所
受令殺其主或於彼知友妄語惡口
兩舌綺語以離其親或貪彼財或復
瞋彼或起邪見長養殺法後煞彼子
復婬彼婦次第乃至十不善業道當
知是終如是一切盡當知貝不貪等
起者不善業道貝恚癡爲方便亦爲
終善業道以不貝不恚不癡起
[28-0428a]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三十張縻捨
不善業道方便卽是善業道方便捨
根本卽是根本捨終卽是終問此云
何答如沙弥受具足入戒塲周匝礼
僧求和上受衣鉢白一羯磨乃至二
羯磨皆是方便第三羯磨彼刹那湏
作及无作是根本業道次說四依如
是乃至於是處身口所作及无作是
名爲終問何處有幾業道答地
獄五業道鬱單曰後四餘方具有十及
餘惡趣天地
獄五業道者地獄衆生有五不善業
道惡口綺語貝恚邪見無相煞故無
煞業道无受財故无盜無執受女人
故无邪婬異想說故名妄語彼无異
想故無妄語常離故无兩舌爲苦所
逼故有惡口不時說故有綺語貪及
邪見成就而不行瞋恚者俱有鬱單
曰後四者有後四不善業道壽分定
故無煞生无受財故無盜无執受女
人故无邪婬欲行欲時將彼女人徃
詣樹下樹自曲枝而覆其上然後行
欲去巳還復若樹不覆並愧而離無欺
他故無妄語常和故无兩舌柔
[28-0428b]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三十一張縻
軟故无麤言有歌歎故有綺語意業
道雖成就而不行餘方具有十者除
鬱單曰餘三方有十業道或不律儀
所攝或離不律儀所攝及餘惡趣天
者畜生餓鬼及欲界天有十業道離
不律儀雖天不害天而害餘趣又
說天亦有截手足斷而還生若斬首
若中截則死展轉相奪等乃至十業
道一切悉有色无色天無有不善業
道問何處有幾善
業道答地獄鬱單曰有三善業道等現
於無色彼聖
成就十地獄鬱單曰有三善業道者
地獄有無貪无恚正見鬱單曰亦爾
等現於无色者无色界卽此三現在
前行彼聖成就十者无色界聖人成
就无漏十
善業道如此亦復異謂色界律儀畜生
餓鬼異餘如
是亦異如此亦復異謂色界律儀者
色界禪律儀所攝具十善業道亦成
就亦現在前聖人生彼則有无漏業
道畜生餓鬼異者畜生餓鬼亦有十
善業道
[28-0428c]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三十二張縻離律
儀亦離不律儀餘如是亦異者閻浮
提弗婆提瞿陀尼及欲界天說餘彼
有十善業道是律儀所攝或離律儀
謂欲界天唯有禪無漏律儀問幾不
善業道一時與思俱轉答不善
業道起一與思俱轉二三乃至八當知
次第増此身
自性三不善業道彼一一與思俱轉
謂殺生偸盜邪婬二俱轉者煞他衆
生而盜取三俱轉者辵二使巳自行
邪婬以此行自究竟非他故若彼種
類和合者則一切俱究竟口業道一
俱轉者謂綺語二俱轉者攝妄語非
時說綺語攝欲別離說非時說綺語
攝惡口說非時說綺語三俱轉者攝
欲別離說妄語非時說綺語攝惡口
妄語非時說綺語攝惡口欲別離說
非時說綺語四俱轉者攝欲別離妄
語惡口非時說綺語意業道者一
一俱轉行別故不二如是五六七八俱
轉辵六使自行邪婬不由他故若彼
種類和合者則一時俱究竟及貝現
在前如是八不善業道與思
[28-0429a]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三十三張縻俱轉
問幾善業道一時與思俱轉答所謂
善業道二三及與四六七九與十一時
思俱轉欲界
善五識身現在前初禪地三識及依
无色盡智无生智此二善業道與思
俱轉謂无貪無恚欲界善意識現在
前色界不定心及無色界又依無
色无漏正見三事與思俱轉優婆塞
及沙弥染汙及无記心受律儀四卽
此善五識住六卽此善意識住及比
丘染汙无記心非心七比丘善五識
住若依禪盡智无生智俱心九卽此
比丘善意識住及色界定心依禪無
漏正見現在前十善業道與思俱轉
問何業道有幾果答一
一果有三所謂爲報果依果及増上是
名業道果一
一業道皆有三果謂報果依果増上
果彼業道修習多修習生地獄中是
報果従地獄出來生人中受相似果
謂煞生者短壽盜者失財邪婬者妻
不貞良妄語者惡名譏論兩舌者親
友乖離惡口者常聞惡聲綺語者
[28-0429b]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三十四張縻言語
不正貪者増貪瞋者増瞋邪見者増
癡是爲依果此諸業道増上果者謂
衆具麤悴無有光澤多遭霜雹塵垢
汙濁臭穢不淨居處嶮曲茨蕀惡刺
果實零落尠少微細極大苦惱無有
花果問云何果相似答苦他
惡道苦傷壽則短壽外具不光澤壞彼
光澤故苦他
惡道苦者謂煞生令彼受苦得惡道
苦此是相似問煞何等陰爲色陰耶
爲五陰耶答有說色陰以色可斷壞
故四陰非觸有說五陰四陰雖非觸
彼依色陰轉煞色陰亦煞彼如甁破
則失乳問爲煞無記爲三種耶答有
說無記以無記受刀杖故餘二非觸
又說一切三種如前說問煞何陰過
去耶未來現在耶若過去者彼巳滅
若未來者不可得若現在者彼刹那
湏不住答有說未來現在世住壞
未來和合又說未來現在以現在受
刀杖不相續陰滅傷壽則短命者謂
彼煞者斷彼命故而得短壽外具不
光澤壞彼光澤故者謂彼煞者壞
[28-0429c]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三十五張縻彼光
澤故所得衆具悉不光澤一切業道
隨其所應當知盜及邪婬雖不令彼
苦以壞悕望故如不別離亦名兩舌
彼雖不惱亦名惡口巳說業道分差
別今當說謂現
法果業次受於生果後果亦復然當知
分各定三業
現受生受後受現法受業者若業此
生作卽此生熟名爲現受若第二生
熟者名爲生受第二生後熟者名爲
後受或有欲令四業前三及不定受
前三者不轉不定者轉轉者謂持戒
等護故譬喻者說一切業轉乃至無
閒彼說若無閒不轉者亦无有越第
一有若越第一有者故知無間業亦
轉彼有說現法業不必現報熟若熟
者現法受非餘如是說者說八業現
法報或定不定乃至不定受業亦如
是是故彼說分定熟不定應作四句
或分定熟不定或熟定分不定或分
定熟亦定或非分定亦非熟定問此
四業幾一身種類種答三除現法受
欲界四種業種色无色界亦如
[28-0430a]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三十六張縻是地
獄趣四種不善業種善者三種除現
受業餘趣俱四種生欲界凡夫欲愛
未盡欲界四種若欲愛盡梵天愛
未盡若不退種性法者欲界三種除
生受梵天亦三種除現受若退種
性法者梵天如前說欲界四種善業
種如是隨其義一切地生凡夫聖人
亦如是說巳說現受等樂受今當說
欲界
中善業及色界三地說名爲樂受此亦
定不定欲界
中善業及色界三地說名爲樂受者
欲界善業得樂受及衆具報色界乃
至第三禪業皆得樂報問禪中間業
得何等報答有說初禪樂報此非說
以阿毗曇說或業得心受非身耶答
有善無覺業又說禪中間業不得受
報唯有色心不相應行問此分亦定
耶答此亦定不定若定若不定此四
地中善皆有樂報得不
苦不樂是說爲上善半受於苦報是說
不善業得不
苦不樂是說爲上善者第四禪
[28-0430b]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三十七張縻地善
業及无色地善業說不苦不樂報
以彼得不苦不樂受及衆具故問下
地何故無不苦不樂報耶答有說下
地麤而彼受細故下地不寂靜而彼
受寂靜故若下地作善業皆爲樂受
故无有求不苦不樂受者雖不求苦
報以求樂故作惡行是故雖不求而
受苦報若受於苦報是說不善業者
不善業說苦報苦受果故非獨業受
報四陰五陰亦受報但業勝故說業
受報當知此亦定不定問幾種受答
所謂
自性受相應與報受現前及境界是說
五種受五種
受謂自性受相應受報受現前受境
界受自性受者受也相應受者受相
應法報受者樂受等業現前受者現
在受如大因經說若樂受現在前時
二受則滅境界受者眼觸生覺受色
是攀緣義此五種受中當知說報受
非餘問世尊說黑報等四業云何建
立答色有
中善業是白有白報黑白在欲中
[28-0430c]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三十八張縻
俱黑說不淨
色有中善業是白有白報者色界善
業一向无瞋恚離黑問无色界業勝
非色界何故不說答二報故色界受
中陰及生陰无色界唯有生陰如是
色無色可見不可見有對无對受報
又彼有三業五陰十善業道受報故
說黑白在欲中者欲界善業雜不善
業故是故說黑白又一身中二種業
可得亦二種報是故如是說非黑卽
是白黑異相故俱黑說不淨者不善
業說黑彼有黑報彼因穢汙穢汙故
說黑及鄙賊可惡故說
黑報唯鄙賊黑非穢汙黑不染汙故若
有思能壞彼
諸業无餘此說無閡道謂是第四業
若道能滅彼三業彼道相應思是第
四業此業不染汙故不黑不可樂
故不白不墮界故无報問何業幾思斷
說有十二
思斷於黑報業四思能斷白一思二
俱離說有十二思斷於黑報業者黑
業十二思斷見道四法忍相
應思及離欲
[28-0431a]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三十九張縻
界欲八无閡道相應思四思能斷白
者四思斷白業初禪離欲第九无閡
道相應思乃至第四禪離欲亦爾以
善有漏法最後无閡道斷故一思二
俱離者欲界離欲第九無閡道相應
思滅黑業及黑白業問世尊說曲穢
濁此云何答
曲者従諂起穢従瞋恚生欲生謂爲濁
世尊之所說
曲者従諂起者諂者說曲於曲相法
所起業名爲曲彼曲果故諂者以不直
故名爲曲以諂所閡難出生死難入
涅槃譬如曲木穢従瞋恚生者二種
穢穢自身及他身故瞋恚者名爲穢
於穢相法所起業名爲穢彼果故欲
生謂爲濁世尊之所說者欲者染性
故名爲濁若業欲所起名爲濁彼果
故果似因說問幾種等起答
等起有二種因及彼刹那如前所迴轉
此亦隨迴轉
等起有二種因及彼刹那者有二種
等起因等起者我當作所作彼刹那
等起者若心住作彼業問此二等起
[28-0431b]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四十張縻何等
爲轉何等爲隨轉答轉者謂彼前若
彼因等起者名轉後者說隨轉彼刹
那等起說隨轉問六識身何等
爲轉何等爲隨轉答
若識修道斷在意有二種五種心說一
餘則說有漏
若識修道斷在意有二種者修道所
斷意識亦轉亦隨轉以彼俱能起業
故彼亦善不善无記彼善轉卽善隨
轉不善无記亦如是無記者威儀工
巧彼威儀心轉卽彼隨轉善穢汙心
現在前去者不然以速起故如旋火
輪工巧心亦如是前巳說報生心不
起身口業五種心說一者五識身說
隨轉受自作故非轉無思惟故餘則
說有漏者見道斷心說餘彼是轉能
爲因等起故非隨轉不以見道斷心
等起身口業以微細故内向故若復
見道斷心等起身口業者彼業爲見
道斷爲修道斷爲俱道斷若言見道
斷者無有色見道斷明无明相違故
若言修道斷者修道斷法而見道斷
心等起者此則不應若言俱斷者則
[28-0431c]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四十一張縻有
可分此亦不然如契經說邪見人身
口業說是見彼亦說因等起問何等
爲淨答一
切妙行淨無學身口滿所謂意滿者卽
是無學心一
切妙行淨者若所有妙行一切說淨
若身妙行是說身淨如是比問有漏
法有垢云何說淨答煩惱相違故引
導第一義淨故問云何滿答无學身
口滿無學身口妙行說滿所謂竟滿
者卽是无學心無學心說意滿牟尼
相故問以何等故色陰識陰說滿非
餘答麤細故心者第一義滿以身口
業比知止息増廣故煩惱熱不損故
意語不壞故是故說阿羅漢滿非餘
問妙行淨滿何差別答所作善故說
妙行清淨故說淨牟尼故說滿復次
愛果故說妙行離煩惱故說淨離癡
故說滿巳說業業果今當說
相似說依果報則不相似淨及不淨果
是則說爲報
依果者謂善生善如是比當知說自
分因報果者謂淨不淨果如前說報
[28-0432a]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四十二張縻因與
果相似者謂依果不相似者善不善
因無記果所謂
解脫果離欲見眞說以功力所得是說
功用果所謂
解脫果離欲見眞說者解脫果謂斷
也以功力所得是說功用果者若果
以功力所招及斷是說功用果種種
相諸法其果唯一相是說増上果除前
所起法若多
相諸法相似不相似唯一果謂増上
果謂所作因除前所起法者除前生
於後生非果問増上果功用果何差
別答所作事成爲功用果受用爲増
上果謂種殖者有二果受用者有増
上果巳㹅說果若彼果是業有今當
說有漏
斷結業五果是有果无漏斷結道彼則
有四果有漏
斷結業五果是有果者世俗斷結道
彼業有五果彼後相似及増上是依
果彼業報是報果彼結斷是解脫果
彼所招及斷是功用果除自巳餘一
切法是増上果无漏斷結道彼
[28-0432b]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四十三張縻則有
四果者無漏斷結道彼業有四果除
報果餘果如前說不善
業四果亦餘善有漏餘无漏有三無記
業亦然不善
業四果亦餘善有漏者不善業四果
除斷結道諸餘善有漏業謂方便道
解脫道勝進道及聞等慧此諸業亦
有四果除解脫果餘无漏有三無記
業亦然者除斷結无漏諸餘無漏業
及无記業有三果除報果及解脫果
四二
及三果三四亦復二三二三淨等是說
爲業果善業
者以善法爲四果除報果以不善爲
二果功用及増上果以無記爲三果
除依果及解脫果不善業者以不善
法爲三果除報果解脫果以無記法
爲四果除解脫果自分因遍因以欲
界身見邊見无記法爲依果以善爲
二果功用及増上果无記業者以無
記法爲三果依果功用果増上果以
善爲二果功用果及増上果以不善
爲三果除報果解脫果
[28-0432c]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四十四張縻過去
一切四中未來亦然中於中說二未生
未生三過去
一切四者過去業以一切三世法爲四
果除解脫果不墮世故中未來亦然
者現在業以未來法爲四果如前說
中於中說二者現在業以現在法爲
二果功用果及増上果未生未生三
者未來業以未來法爲三果報果功
用果増上果自地自
地四或以他地二若正思惟地亦有解
脫果自地自
地四者自地業以自地法爲四果除
解脫果如欲界繫以欲界繫乃至非
想非非想亦如是或以他地二者他
地業以他地法爲二果功用果増上
果若无漏業以他地無漏爲依果若
正思惟地亦有解脫果者定地或有
解脫果謂无閡道所攝皆以一
切三三二一復五二二次第說謂是學
等業學業以
學爲三果依果功用果増上果以无
學爲三果亦如是以非學非無學爲
三果解脫果功用果増上果
[28-0433a]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四十五張縻无
學業以無學爲三果依果功用果増
上果以非學非无學爲二果功用果
増上果以學爲一果増上果非學非
無學業以非學非无學爲五果以學
爲二果功用果増上果以無學爲二
果亦如是謂
說三四一四三及與二四復一亦二是
說見等業見
道斷業以見道斷法爲三果依果功
用果増上果以修道斷法爲四果除
解脫果以無斷法爲一果増上果修
道斷業以修道斷法爲四果除解脫
果以无斷法爲三果解脫果功用果
増上果以見斷法爲二果功用果増
上果无斷業以无斷法爲四果除報
果以見斷法爲一果増上果以修道
斷法爲二果功用果増上果巳說業
有果身業口業四大造今當說自
地若有大身口業所依无漏隨力得此
卽是彼果自
地若有大身口業所依者若欲界身
口業卽欲界四大造色界初禪地身
口業卽初禪四大造乃至第四禪
[28-0433b]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四十六張
縻亦如是以墮界故煩惱合故無漏
隨力得此卽是彼果者无漏身口業
隨所依力得卽彼地四大造若生欲
界無漏初禪正受乃至第四禪彼身
口業卽欲界四大造一切地生亦如
是不墮界故非煩惱合故若湏陀洹斯
陀含阿那含果及向佛辟支佛聲聞
波羅蜜道法智比智品依欲界身現
在前彼一切業欲界四大造若依色
界身現在前彼一切業色界四大造
學生無色界依五地未來戒成就若
先彼地起无漏道卽依彼地過去若
彼得阿羅漢果彼捨學戒得無學未
來依五地戒問世尊說三障此云何
答無間无救業廣生諸煩惱惡道受惡
報障閡應當
知三障業障煩惱障報障謂障閡聖
道及聖道方便故說障除此三障餘
法雖爲障然此三障五因緣易見易
知所謂處趣生果人彼業障者五无
間業所謂害父害母害阿羅漢壞僧
出佛身血此業報无間必生地獄中
是故說无閒有二因緣故得无間背

[28-0433c]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四十七張縻義
及壞福田彼害父母是背恩无間餘
者壞福田无間罪最大者所謂壞僧
次出佛身血次害阿羅漢次害母次
害父此義雜品當廣說煩惱障者謂
勤及利煩惱有衆生煩惱勤而不利
應作四句勤而不利者數行軟煩惱
利而不勤者増上煩惱不數行亦勤
亦利者數行増上煩惱不勤不利者
不數行軟煩惱彼軟煩惱不利者此
說煩惱障以依軟結便有中依中便
増故若利煩惱不勤者非障以不數
行故若俱者一切惡不俱者一切勝
當知善根亦如是以行煩惱故建立
障非成就者以一切衆生等成就煩
惱故隨其所應彼煩惱障者當知黃
門氣噓富蘭那等又復說難陀央掘
魔鬱鞞羅迦葉如是比以說力故彼
得見諦舎利弗等非其境界報障者
惡道處鬱單曰無想天處問此障何
者最大惡答所
謂煩惱障是說最大惡无間業爲中報
障則爲軟三
障中煩惱障最大惡次業障次報
[28-0434a]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四十八張縻障
以煩惱障能轉業障業障轉報障故
又說報障最大惡以一切因時可轉
果時不可轉故此則不然彼或有煩
惱障成就或業障或報障或煩惱業
障或煩惱障報障無業障報障俱成就
以因果不俱故彼業障者三方煩惱障
報障者五趣問如所說无間業其罪最
大謂壞僧僧壞有何性答謂
不和合性當知是僧壞不隱沒無記是
不相應行僧
壞者是不和合性不隱沒无記不相
應行陰攝壞僧罪是妄語問何等誰
成就答壞
者則是僧罪則壞僧人彼受一刧報无
擇地獄中壞
者則是僧罪則壞僧人者僧成就壞
壞僧人成就罪彼受一刧報无擇地
獄中者壞僧罪无擇地獄中受一刧
報若作餘惡行種餘地獄報彼或無
擇彼後不能壞僧壞僧後作餘惡行
彼一切皆無擇地獄果若多行惡行
者所受身廣大而柔軟多受衆苦餘
无間業後不能壞僧者要族姓端
[28-0434b]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四十九張縻正戒
聞才辯如是之人乃能壞僧以彼自
立爲大師故犯戒者非増上問云何
壞僧答大師
及是道諸比丘異忍破壞和合僧所謂
見行増大師
及是道諸比丘異忍破壞和合僧者
謂比丘起如是悕望提婆逵多是我
大師非瞿曇彼所制五法是道非八
正當知是壞僧又說受籌見聞俱増
問何等人破僧答謂見行増上者見
行人壞僧惡悕望故非愛行人輕動
故問爲在家人壞僧爲出家答比丘
受具足比丘壞僧非在家非沙弥非
比丘尼若彼心住壞僧卽彼心是果
六識身一一現在前壞僧覺亦如是
問何處壞僧爲幾人答三方
極少八是則羯磨壞閻浮提至九是則
法輪壞三方
極少八是則羯磨壞者三天下羯磨
僧壞極少者至八以四人名僧非三
故若於一住處界内二部僧各別作
布薩羯磨當知是僧壞問何處壞法
輪爲幾人答閻浮提至九是則
[28-0434c]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五十張縻法輪
壞閻浮提法輪壞非餘處以此有道
則有異道若此有大師則有異師極
少至九人乃至二部各別有一人僧
所同者敎僧者僧隨順者敎无慚無
愧部謂提婆達也問爲壞聖僧爲凡
夫僧答凡夫壞非聖人以正定聚故
不壞淨故又說得忍凡夫亦不壞已
入決定聖僧世尊不壞眷屬故問住
何分僧不壞答不結
界前後牟尼巳涅槃息肉未起時及无
第一雙於此六時中則無壞法輪有六
時僧不壞謂不結界結界因緣前巳
說亦非前亦非後以此二分中僧一
味故亦非大師般涅槃後无異師故
亦非未起惡戒惡見息肉亦非未建
立第一雙以僧壞不經一宿別住第
一雙還和合故或有欲令七因緣不
壞謂大師在衆彼无威光故非一切
諸佛悉有壞僧由行故問此五無間
業何等最大惡答妄語
破壞僧於諸業最惡第一有中思是說
最大果妄語
破壞僧於諸業最惡者壞僧妄
[28-0435a]
雜阿毗曇心論苐三卷苐五十一張縻語是
爲最惡以轉法身故法者佛所重以
彼廣方便轉故壞僧者惱乱大衆故
若僧壞未超昇離生者不超昇離生
亦无得果亦無坐禪學問思惟業生
大千世界法輪不轉若僧還和合者
未超昇離生者超昇離生及得果離
欲漏盡坐禪學問思惟業生大千世
界法輪復轉問此說妄語最大罪又
餘處說意業及邪見是諸大罪有何
差別答五無間罪中妄語爲最大三
業中意業爲最大五見中邪見爲最大
復次報廣故妄語最大罪惱大衆故
意業最大罪斷善根故邪見最大罪
問何等業最大果答第一有中思是
說最大果以彼思於非想非非想處
八万刧壽以報果故說解脫果者金
剛三昧相應思最大以彼思永斷
切煩惱得果故又說一思種八万刧
然後多思成滿如晝師先以一色作
摸後布衆綵又說一時正受一行一
緣衆多思現在前於中或有思受十
千刧壽有三十千刧四十千刧壽者
此說大刧數雜阿
毗曇心論卷第三
[28-0435b]
雜阿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