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i0073 玉詮-- (CK-KZ-jye)


[09p001a]
正一天師
 天師姓張,諱道陵。甲戍年九月始降,是爲本壇袪邪法主。
正一天師曰:『三反法云,生我者氣,殺我者心。子等能解否。我昔
修煉時,亦祗做此工夫。人知生我者氣,則日用動靜之間,事事
不敢阻抑,此氣則氣舒;時時不敢溷濁,此氣則氣淸。氣淸而舒,
則陰陽調平,升降合度。午中則眞精出於絳宮,降三升一。子中
則眞精生於玄牝,升三降一。會於中宮,呈現性水,三品自然合
一,故能長生久視。然而養氣之道,莫大於制心。《日用經》云:神行
則氣行,神住則氣住,心是氣之帥也。譬如百萬雄兵,而爲之帥
者,不能智信仁簡,則雖多而易敗。况若縱此心於嗜欲之塲,馳
[09p001b]
是心於爭攘之域,心生氣動,氣逐心漓,猶之主帥不明,而䧟眾
於死地。故曰殺我者心也。我生本不藉心,無奈凡夫不曉,竟把
此心認作主人看待,又作宗子愛養。不知此心從氣而生,反揉
氣柄,乃檀奴耳。此心依精而立,反奪精權,乃刦賊耳。所以大道
無門,只要降得此殺我之心,留得此生我之氣,便是大丹之根
蒂也。心之惡種有五,一曰情合物而起謂之情,一曰欲任境而
立謂之欲,一曰想隨事而遊謂之想,一曰識依靈而幻謂之識,
一曰志離分而求謂之志。五種之中,又是志居其首。故先聖賢
欲降此心,必先以下人忍辱大法,磨滅此志,直磨滅到下極無
下,方能使神光透發上無上矣。是以煉心之人,非特聖賢不敢
[09p002a]
居,卽凡夫亦不自謂能並,非特福報不敢邀,卽罪報亦不自謂
能避。凡視天下一切愚夫愚婦,皆能勝予。一切禍患毁辱,皆堪
及予。存得此心,方始志不用事,心火降伏,而性水澄淸,神光透
發矣。所以古人有言,大道易成,唯心難伏,障業易盡,唯志難磨。
古來甚多累世精修,最後一身反託,受醜貌殘疾乞丐困窮,而
後上升者。葢上天欲滅其志,降其心也。三反大法,其妙如是。其
名曰反者,反凡心也,復聖體也。反曲學也,入直道也。反色相也,
歸眞玄也。
子等果能遵此鍊去,自然大法可𢌿。但路頭雖有,也要走得眞,
認得細,方爲入道之本。我所言殺去者,僞心也。僞心盡,眞心存。
[09p002b]
所謂心無其心,洗去五種惡,方見靈臺一點。提心者,提此靈明
也。若徒知去心,又何生氣。必要依傍得着,方知三品根源。氣爲
元始之母,母全子安。經云:神依氣生是也。子等下手工夫,先須
理氣。氣定則心海足,海波不揚,則十二河源皆歸故道,而無衝
突枯涸之患矣。氣定精充,其神自生。神不待養,專於道則爲道
光,入於法則爲法光,發於靈臺則爲心光,冺於知識則爲慧光。
所以大慧之人,不見人我。眞靈之人,不見凡身。行法之人,不見
夙解。至道之人,不見太極。如此方是眞人也。此等之事,本屬至
平至易,人人俱足。可歎凡夫不肯行耳,行之不肯眞耳。所以殺
之一字,我只指示與子等。若動刀,不能代子也。
[09p003a]
每日行持未有方,常將我訓自籌量。惡心須要防乘間,道氣時
將貫紫房。三反存中塵不惹,一眞把内骨先香。明燈照黑金宵
透,直指靈臺達帝鄕。』








[09p003b]











[09p004a]
太極右宮常道普應葛眞人。
 眞人諱洪。
 《玉書》曰:『敬稽眞人,於辛酉年八月初莅眞壇,奉勅證藏,首注
 照悟眞經,校定光音寶懴。嗣後傳科注法,頒懴釋經,不可枚
 舉。凡眞宮所傳秘妙經詮,八九出於眞人之筆。輔化之功,斯
 爲最矣。』
葛眞人曰:『提心三十法,壇中養心養光妙訣,諸子各宜奉行。從
來學道者,未有不從心而入心者。神明之宰,心不定則何以明
宗,心不淸則何以施教。所以三教聖人,皆以攝心爲首務。儒曰
正,正者不蹈於邪。釋曰明,明者不流於暗。道曰修,修者不混於
[09p004b]
俗。總是此心不出於腔子。行之永久,自然身與心化。然閑之在
於反照,衞之在於立誠。二種工夫操存罔間,其中卽具九還。所
以師眞說三十種大法,俾爾等就質之所近。永循一法,可以砭
頑起懦,可以扶教明宗,可以守玄證聖。莫謂之小乘,而不叅究
也。
提心莫用視爲先,收入瞳神絳室潛。五采不形眞耀發,玉光億
丈九重天。
提心莫把聽爲先,塞兌方聆玉語宣。天鼓一鳴魔盡伏,春韶處
處會羣仙。
提心守默始修玄,一粒丹珠照大千。何用鴟張簸箕舌,禪宗面
[09p005a]
壁本無言。
提心不是動功傳,一役形軀神不全。子夜蒲團茶鼎熟,梅花玉
液味珍鮮。』
葛眞人謂彭訪濓曰:『彭子欲知壇旨否?壇旨平直無奇,不過淸
塵貴性,含眞反元也。子能浮雲富貴,看徹世緣,已得淸塵之旨。
獨是貴性、含眞、反元三件,煞有細密工夫,非一時可以點悟。必
要從本壇眞詮妙法,漸次探求,方能性開道見。總之入門工夫,
先戒欲速,次戒自用,終戒退轉。三種之心,名爲障心,不可不除。
所以先戒欲速者,大道廣大精微,古先聖賢必經幾刦精修,方
始成眞成果。况子等身生禀賦天地之氣,已非湻厚,所禀道元,
[09p005b]
隨世漓薄,間有如目前諸子之能信道者,亦可謂漓中之湻,薄
中之厚矣。然不逮古人遠甚。所以不可欲速也。凡術家所言一
言指點,立剖玄關者,皆邪說也。子能除去欲速,則彼邪說不能
誘子,而大道之入門正矣。所以次戒自用者,非訓子以隨人也,
正訓子以隨天也。古先聖賢所以精義入神,存道成性,俱非自
用聰明,必本諸崇效卑法,繼述往哲大道,方有主領。若恃已靈
慧,自專自用,路頭未免三义,末後終無着落,故不可不戒也。所
以終戒退轉者,天下之理正而勝者常,少不正而勝者常多。子
今旣以明眼識認吾壇正宗,切不可再惑歧途。坦坦行之,自臻
妙境。况人生濁世,勝境難逢,春欲暖而風雪偏欺,月欲明而雲
[09p006a]
霾忽掩。善進道者,必能善遣風雪雲霾等境,則大月無時不明,
春臺無日不暖矣。此戒退轉之機闗也。』









[09p006b]











[09p007a]
許眞人
 眞人諱遜字敬之東晉時仕爲旌陽令
許眞人曰:『學道先要從實處立脚。我自曩刦,未證位時,卽以淨
明二字爲還元之本,忠孝二字爲入道之門。葢忠則不欺,孝則
不悖,不欺不悖,自然誠一由中,莊敬達外,縱有外魔内障,可披
雲霧而直上,豈非入道之門乎。淨則不污,明則不蔽,不污不蔽,
自然三品内湛,身入智珠,縱有三彭六氣,可固内鼎而不摇,豈
非還元之本乎。以此治已,卽以此度人,方是實實下手工夫。
侍鸞之道,不可言傳,唯在心授。傳心之法有三,一曰敬,二曰靜,
三曰覺。何謂敬?靈風浮浮,達於四周,藏於太極,守之維一,須持
[09p007b]
敬定心以迎眞,毋萌懈怠。何謂靜?靈精垂垂,眞貫希夷,一陽潛
伏,徐翕璇璣,須存淸靜心以事聖,毋雜念想。何謂覺?靈光赫赫,
𥝸光混一,循之無端,空明湛碧,須操覺悟心以達天,毋生昏倦。
勉之哉,靈不可恃也,亦不可不養。時不可失也,亦不可不待。』
許眞人曰:『化機之妙,猶如水中之月,鏡中之花,不可捉摸。故會
點有春風沂水之樂,顔子有在前在後之歎。世間癡人不知天
地流行之妙,徒以金塑木粧,朝夕磕頭禮拜,縱使磕到頭白,何
益自已性靈。或招來生福報而已,今生豈可不惜。若去問道求
僧,愈求愈遠。彼尙未曾立定脚根,何從指引迷途。可歎世間有
道心人,不知實處下手,反乞靈於色相,故終身求道,究無成功。
[09p008a]
吾勸世人,急將務外之心,密密内照。先除妄念,自然靈明現前。
從此漸漸涵養自然,頓復本來,與天地生生之機,呼吸可通,心
和氣舒,廣大寬平,便是眞實受用。仗此一心,希聖希賢,可以齊
家治國。叅禪學佛,可以修定修慧。煉玄行法,可以降魔救劫。若
舍自已性靈,而求三教,皆是糟粕,與元來並不交涉。果能養心,
不滯不執,鏡花水月,漸反自然,亦可隨寓而安,不爲境界所苦,
又何必求眼前之得失,着三生之因果乎。諸子各有靈光,請大
家和盤托出,獻爲二祖師夀。』
許眞人曰:『仙道貴虛,人道貴實。虛者元心元性,洞空自然,不着
一色,不染一私,名曰仙道。實者五倫五常,具足妙行,不欺暗室,
[09p008b]
不虧一理,是名人道。然人仙非兩途,虛實無二致。至虛爲至實
之體,而至實又爲至虛之基,若人不孝父母,不忠君王,不敬師
長,不友兄弟,不誠夫婦,則𦊱礙不空,有𦊱礙則罪垢不净。以此
脩仙,猶之煮沙作飯,雖名曰飯,而不可食。故學道者必須以忠
孝爲根本,净明爲始基。捨此他求,俱爲魔說。』
 本師言:善哉善哉。仙子之言,可以經世。今世間學道之人,着
 二種病。一者是頑空。病所以者何?彼粗見道體玄妙,元心洞
 朗,認空爲一定之相,冥念於無,而不知無生於有。此等人卑
 視倫常,率爲幻作,未得眞性。一者滯實病。所以者何。彼粗見
 道體眞實,認此形色爲一定之相,勞心於有,而不知有出於
[09p009a]
 無。此等人每視元心作空花想,未悟眞道。此二種人以未宗
 忠孝凈明,故以未遇明師指點。故若遇明師,示以大道,舍凈
 明忠孝,亦無由入我。故曰仙子之言,可以經世也。
許眞人曰:『修道之人,要知五種工夫。一曰温養。元化渾穆,無象
可求,無形可執,須於不睹不聞處,密密照管。更無他事,縈其志
慮,寂然虛空,光明洞徹,此養心之道也。欲爲温養工夫者,當杜
妄想心。二曰精進。至道平常,周行坦坦,非勤莫得,非恒莫成,守
心守道,日用操存,此精進之道也。欲爲之者,當杜速效心。三曰
細密。心有無明,非細不覺。事有背道,非細不知。玄理極深,而基
於淺。神功至大,而化於微。常思修道粗重是去,此細密之道也。
[09p009b]
欲爲之者,當杜執着心。四曰覺悟。修道之時,知修何道。養玄之
時,知養何玄。我之應物,以誰爲慮。我之作事,以誰爲作君。心元
妙卽同玉眞,此覺悟之道也。欲爲之者,當杜窒礙心。五曰虛空。
空明一點,化生萬殊。萬殊之理,不礙虛明。一切皆空,掃盡䝉翳。
眞如妙如,隨心而現,此空虛之道也。欲爲之者,當杜有爲心。子
等以此五種工夫,修我忠孝淨明之法,自然成眞,而見玉尊也。』





[09p010a]
韓眞人
 眞人諱湘。
韓眞人曰:『妙明妙覺本初心,圓滿當如寶月明。一覺漸開通八
識,性池香映九蓮根。冥冥無無寂中寂,六時内視靜元音。元音
不見靜可見,返還一粒鼎爐存。去煙去霧渾無底,箇中方見眞
崑崙。
劍子,靜爲基,虛爲應。眞靜不空,眞應常覺。子若一意想水,則水
爲狂流。一意想月,則月如重暈。俱爲妄境,心與神交恍矣。今後
須要無想得想,無玄悟玄,九年面壁,一旦超宗,方是金丹。
雲流水流,有何止息。春光秋光,遞往遞來。作一進修想已不可
[09p010b]
恃,况非非想乎。誠能空爾心,如大鵬奮翼碧海,何去何來。如明
霞樹標赤城,誰興誰冺。淡其欲,如謖謖長松,風過自嘯。如盈盈
玉樹,春動流香自然,災消病退,若一執境苦思,便同沾泥飛絮,
永無升上之日。』







[09p011a]
薩眞人
 乙丑年五月降。
薩眞人曰:『欲修出世法,先悟自然身。天地皆空洞,回陽一點春。
息息唯龜守,英英起龍伸。内想旣不存,外觸從何攖。勸君莫馳
逐,馳逐内丹傾。丹傾氣已逐,關元巳杜門。勸君莫近色,近色抽
命精。三田氣不交,三彭由此興,勸君莫饕嗜,饕食穢心神。絳眞
旣離宮,謁帝熟飛靈。勸君無縱酒,縱酒傷胃神。六腑旣反覆,曷
由整金身。勸君愼多言,多言耗九精。息殘元日減,台星不照臨。
溺世人易溺,汨喪沈寸眞。天堂旣無路,地獄自尋門。几前諸弟
子,靈根頗未淪。障重染又深,膠迷七寶城。微微眞胞系,惟藉道
[09p011b]
培成。身累不可盡,貴賤等浮雲。意累不可盡,斬識方超羣。孤雲
原自在,野鶴任縱橫。子來本空空,子去將何存。以空還太空,空
空憑子行。
來時本是一空空,智識生時空絕踪。能把空空還太極,遊行三
界送香風。
旣失眞空實理尋,一輪寶月䕶珠心。霎時月隱珠光暗,四大虛
無何處春。
人生在世,歸路要自去尋。紅塵相聚,不過浮寓。然子不要看得
浮寓虛,立丹成鼎,全在此浮寓。落劫墮塹,亦在此浮寓。斷無不
升不沈,放汝爲遊閒之鬼也。』
[09p012a]
高上紫霄玄玄妙感白眞人
 眞人諱玉蟾,本姓葛,諱應金。
 《玉書》曰:『敬稽眞人,於癸亥年六月公壇初建之時,奉命典教,
 首宣玉光大戒。庚午十月,又撰天供眞科。至癸酉六月,又傳
 示飛神禱雨秘法。涖壇至今,訓詮玄秘,發明甚多。是知眞人
 靖共典職,而教思罔倦也。』
白眞人曰:『月在靑霄照萬川,水中現月更蹁躚。源淸波靜方能
照,一點心珠皓魄圓。聖眞如月,子心如水,水若淸時,月光卽照。
月光如水水連天,一片澄波見月圓。天上水精本是月,聖凡同
在個中玄。月流爲水,水凝爲月。子本仙之支裔,仙卽子之本源。
[09p012b]
急急奉壇,自然透徹。
月之照水,以同一氣。水之成月,必須修煉。上聖高眞,已成皓魄,
昭昭在上矣。子等不過萬川中之一滴耳。風動塵暗,泥汨穢積,
一點眞水,如何得淸。子但淸心,月自然照。月一來照,水不受濁。
白眞人謂陳琮曰:性鸞詮曰中,中復中,混然上進,是道個甚麽,
無念之曰中。譬如子在堂中,不下庭,不窺牖,已是中了。又恐堂
中尙有偏於左右,倚於前後,必要於中之内,更尋極中之處,以
安子心,方能顯出元靈作用。混然者,卽極中也。上進者,混然之
内,不是一向昏惰去,有日新月異光景。非知也,非見也,非强作
聰明也。元靈生長,精氣會歸,光明日進,而不離於混然,故曰混
[09p013a]
然上進。卽如精鸞沈浮二字也,要細心會之。沈者,沈其神。浮者,
浮其光。神何以見?見之以定。光何由生?生之以精。葢以定養精,
以精輔光,如是方稱輔鸞之職。』
白眞人曰:『吾向年入道,只做一止字工夫。凡人馳名逐利,有鳥
盡弓藏而不信,是外不止也。患得患失,至精枯神槁而未休,是
内不止也。内外兼止,則形神不勞。形神不勞,則表裡明浄。表裡
明淨,則動靜合一。動靜合一,則五行生化。我之見道,如此而已。
子等且省察自已所偏,着處尋一件對証之藥,做工夫去。做到
五六分地位,自有眞聖仙師,撥開汝關捩。子便重門洞開,豁然
大醒,大安樂大自在了也。所以古德云:大道無難,唯嫌揀擇。子
[09p013b]
等向來不入道處,因多了揀擇心。纔說要空,又怕落了頑空。纔
說要定,又怕成了枯定。不知頑空枯定,亦不爲惡。堪笑汝等怕
頑怕枯,反不怕精㪚神離,洫焉長逝也。揀擇之念生,猶豫之念
起,昏惰之氣乘,所以大寶當前,不能出手,到底做了貧人,鳴呼。
人見子等皆貧,誰信大壇多寶。人見子等皆俗,誰信大道可修。
言念及此,能無痛心。』
白眞人曰:『止靜之方,莫如理氣。氣通則肢膚强健,氣貫則心志
恬愉。是以學道之人,必須抱元歸鼎,五氣朝元,方始成此身於
金剛不壞,煉此心爲美玉藏山。何謂抱元歸鼎?元者,先天一氣
眞陽,存於崑頂。聚則爲眞人,㪚則爲下鬼。學道之士,全在抱字。
[09p014a]
去安全之不言守,而云抱者。如父母之保赤,須要時時存養。毋
縱極欲,懼其入於陰也。毋縱嗔暴,懼其流於火也。母縱怠逸,懼
其喪厥眞也。毋多愁慮,懼其損厥光也。如此方能抱也,如此方
能歸也。若五氣朝元,卽一身之五臟眞氣也。金欲其堅,志從所
出。火欲其輝,神所從出。木欲其實,意從所出。土欲其厚,性所從
出。水欲其聚,精所從出。知五氣之所出,方能煉氣。氣一則混,氣
雜則漓。故云:混混沌沌天中天,含雄抱雌眞陽全。天鐘天鼓左
右應,絳眞子夜自朝元。是也此法不拘地,不拘時,皆可行持。但
不可間斷,不可起私意滅正意,不可戀世道忘大道也。』
白眞人曰:『凡養玄入手,先從調息,七日之後,方可内觀智海。觀
[09p014b]
至九日,必有光華流溢。再行九日,三花生香,神氣漸沛,環運三
車,不假思想,自然飛渡。行之四九,疾苦不來,魂魄守戸,金樓光
輝。然入手三日,最要調平氣息。先滅客火,後來方有效驗。不然
始初浮躁,鮮克奏功矣。』
白眞人曰:『靈光神水,淸靜方知。動而常靜,謂之眞靜。淆而不濁,
謂之眞淸。可以養靈,可以凝神。神居玄關,則眞水上潮,身中三
精,莫不灌注,而泥丸崑頂,明可流潤,故曰神水靈。存玄宫,則眞
光上接,身中五氣莫不調泰。則絳庭眞臺,慧日漸明,故曰靈光
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修持之道,總在洗去塵凡,䕶持聖性,日升
月恆,工夫愈久愈密,覺悟愈密愈明,内寶旣成,外功旣篤,上天
[09p015a]
錫保愈重,自然涵泳優游,入於至道,而不自知矣。所難者,塵之
不易洗,凡之未易脱也。本壇傳經授法千條共貫,上士悟之,居
簡御繁,得一化萬,原不甚費心思精力,而後入手,只須於仙塵
因起處,聖凡分界時,畧轉一鍼工夫,卽便順流而入。當其順流
而入之時,誦經如理楫,習法如掛帆,坐玄若乘風,宣化若破浪,
人事一二,天助八九,所願者得,所爲者成。如此修持,纔稱善道。
善其順流而入之時,一水清泓,左右逢,採蓮之棹扁舟。容與高
深,載日月之光。耳無雜響,所聞盡屬鈞和。目鮮穢形,所見罔非
珠彩。現前之景堪娛,未來之想何起。妄去凡空,境除塵滅,如是
修持,是名能士。主壇起化以來,弟子亦云多矣。或進或退,或懈
[09p015b]
或勤,俱未聞乎至道,可惜徒勞之不察也。』
白眞人曰:『修道之事,有天人之分。故《傅心錄》曰:伍直者謂之人,
米直者謂之天。天修旣全,斯入上乘。上乘旣入,不落自了之見,
而能發心度人,是爲大乘。大乘旣發,廣印諸天,度盡眾生,而無
度之之想。隨時隨縁,隨器隨量,無不充滿。如鑿井得泉,無有限
量。具大神通,是爲廣乘。然廣乘不從大乘入,雖欲廣而仍碍。大
乘不從上乘入,雖欲大而絕源。是故學道之士,先當究心上乘,
方可漸登聖域。然所謂上乘、下乘者,非分於經詮、訓法之中也。
一經一法之中,悟上者得其上乘,悟下者得其下乘而已矣。總
之上下之異,判於天人兩字。天人兩字,辨之以有欲無欲,有情
[09p016a]
無情,有爲無爲,有相無相,有間無間,有得無得而已矣。是故人
修之功備,可以爲天官,可以爲神曹,而不能易胎,爲金玉鍊骨
以輕舉。唯天修者,乃能搏陰陽,攅五行,御六子,役萬神,而證選
仙也。鸞理深微,可密而不可顯,可隱而不可彰。昔桐子顯之太
早,彰之者眾,故靈神之用,因此而阻。若能識深藏之道,則從心
鸞而得精鸞,從精鸞而得飛玄矣。所以《本願經》云:善藏勿傷,三
氣發芒。古來眞仙,從入道以至得果,其中易胎換骨,通神入妙,
無一不大竒異,無一不大快樂。若一一向人説了,則天機洩盡,
道豈可復成耶。所以《混元圖詮》曰:自然之光,上士含之。此言頂
項發光,尙欲其含,不欲人見而知也。何况心主發光,人本不見,
[09p016b]
而反自彰之。彰之者其心以爲有得也。有得之念,自滿之念也,
自喜之念也,自高之念因此而生,自畫之念亦因此而發。旣自
高矣,復自畫矣,則道氣全無,道行漸虧,帝心不眷,天魔乘隙,而
一點微光反爲致魔之因轉。不若默默無光,實修是務之爲美
矣。總之修行之道,首在不言。故太上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白
仙曰:有說者無說,無言者有言。皆入道之祕語,養玄之妙諦也。
此關一通,工夫步步近裡,則上乘、大乘庶可漸次進修。不然求
道雖殷,迄無成功矣。』
白眞人曰:『靈乘開宗教眞修,不二門,一丸火棗。耨三米,水珠澄,
欲掃心無滯。情空性自明,松牕欣晤對,拂塵弄瑶琴。
[09p017a]
弟子輩先必知求道次第,然後可以明道。能明道,然後可以入
道。所謂次第者,一曰養心。心不養則私欲乘之。得調䕶防閑之
術,時時顧諟,刻刻操存,自然聖月日增,米珠澄徹,而六欲七塵
頓然超脫矣。二曰發願。願力旣宏,此心卓有定見,而輔化宣勞,
步步契規,中玉天意,感孚在於俄頃間也。三日不倦,倦心一萌
則爲山,九仞功虧一簣。故必要抖擻精神,掃除昏怠之氣,而後
心地愈清,靈明益湛,所願皆實,所修曰上靈乘,法門洞窺無翳
矣。試更爲子等詳言之。夫心也者,秉乎坤乾之毓,得乎健順之
能,其體虛靈不昧,其用應乎萬事,湛然沈靜,寂而不動也。運變
無方,感而遂通也。圓陀陀,光爍爍,一點入人母腹中,然後成形
[09p017b]
成象。故凡屬有生,莫不具此靈明者也。儒曰明德,明此也。釋曰
圓覺,圓此也。道曰密嚴國法王成,卽謂此也。無奈人或拘於禀
氣,或累於私欲,好好清凉之地,化爲炎勢火坑矣,可不哀哉。在
弟子等,宜各自猛省已心,之所以不得其養者在於何處,各求
已之病源,而下之鍼砭。吾或志有所騖,則心馳於外,而不得其
養矣。吾或情有所偏,則心擾於私,而不得其養矣。吾或不能靜
一,以歛已之神明,則心猶若在若亡,而不得其養矣。如主教三
司者,功勲久著,性理自明,諒所謂馳外狥私之失,自不蹈此。而
究之一塵不染,念念皆純。俾心如太虛,包涵無際,照燭萬有。所
云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地位則尙有進也。然則養之之道,一在
[09p018a]
於寡欲,欲之旣寡,雖有不養者寡矣。一在乎主,一心有所主,則
事事皆敬,不言養而養在其中矣。又在乎常惺惺,偶有所觸,爲
彼所引,心爲之省,曰吾主人翁在否。如此操存,如此省察,而心
猶患其不養者,吾未之聞也。儒教正心復性之功在是,釋教明
心見性之功亦在是,道教之性命圭旨者,亦無不在是也。更有
說者,養心與願力相濟,而又相生。心活物也,得願力以資之,則
心曰在乎願力之中,漸可幾於純一不二,是不養之養也。若有
願力而不本諸眞心,則所願皆虛,用力亦僞,故有願力而心愈
拓,有眞心而願力皆誠。二者非相濟,卽以相生乎。爾弟子欲養
心者,必發願効力,使此心曰範圍於規矩準繩之内。則壇化自
[09p018b]
隆,而道心亦曰長矣。能發願矣,則倦氣自除。倦旣不生,心池自
徹,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可以日進無疆,漸晤重玄妙諦。若荏苒
晨昏,悠忽過去,將見日復日,𡻕復𡻕,虛度駒隙之光陰,難望一
丸之納手。何以昭朗性天,而合珠傳印耶。
朗朗性天不夜天,操存涵養悟眞玄。六時常掃輕輕霧,火宅俄
看現碧蓮。
願力能持百事亨,慧開英長露珠凝。無邊明覺登堂奥,寶鏡懸
天月一輪。
自强不息倦何乘,抖擻精神道味親。麗日再中春意暖,焚香靜
坐檢金經。
[09p019a]
白眞人曰:『我人一身天地具在,乾機活潑,坤土凝眞,水火調和,
金木並合,旣濟立其體,未濟示其用,震起於東,木慈而生;兌收
於西,金歛而死。靜也而動也,動也而靜也。互相環抱,生殺相依,
中五而樞機之然,一不能離其四,二可以合其三,顚倒用之,便
成大道。要知此理事事物物,未嘗有離。故人亦要死極方生。何
爲死極?念頭絕滅,方得眞生。無死不生,無生不死,全在完本追
根,始是眞功實學。今子等奉道者欲長生也,然念頭不死,何以
長生。長生者,非長生此血肉軀也,長生此一點靈光耳。其靈光
卽所謂無極也。生死包於中,乾坤混於内,慈不能形其慈,仁不
能示其仁,混混漠漠,太虛無際,其爲天乎,其爲道乎。於此中覔
[09p019b]
我,我亦不知何在也。道人學死之法,全在煉得心火下流,眞陰
騰舞,一點醍醐,滴入玄牝眞竅,凝箇堅牢,便是黃芽玉黍,抽添
進退,文武齊舒,旋轉囘環,互生諸妙,以大羅智慧之光網收包
入,涵之養之,存於彷彿,混於虛無,不知爲死,不知爲生,方是長
生。若念頭不淨,諸妄稍存,猶如春風一透,斬草復萌,便難剪除。
卽爐火所謂汞死鉛生,金丹成藥。若汞不死,見火卽飛,終爲廢
物。倘煉得永死,眞一自生,源源無盡,變化無窮矣。』




[09p020a]
經筵曰講文曲侍御九天採訪佑靈導覺宣文揚化冲靜眞人
 眞人姓羅,諱洪先,字達夫。一號三界總持文籍輔教恊化敬
 一温恭掌理學仙功過校文印月大眞人。於壬子年八月奉
 勅,莅壇典化。
羅眞人曰:『緣會丕昌星聚,識道風之振。宗燈朗照,鸞飛施化雨
之滋。人以壇而斯集,道以教而時聞。談玄飛玉屑花滿石牀,指
月摘瓊枝香浮寶鼎。往來師友,翩翩盡屬霞裾。侍御英賢,濟濟
解離塵網。自春徂夏,挹淸爽於蓮池。辭暑迎凉,問芬芳於庭桂。
玉磬敲煙,噪松巓之曉雀。金鐘擊月,聫槐末之歸鳥。人靜心閒,
不異羲皇以上。境。幽情適,何如蓬島之中。爲玉眞之弟子,顧名
[09p020b]
思義,當知夙夜氷兢,作塵世之津梁。循職報恩,務勵旦明淵惕。
况乎金宮重葺,法席莊嚴,玉笈初頒,聖慈浩蕩。時經籙新傳誠宜潔
已以進,庶幾無⬤曠之愆。切莫因物而遷,唯自保靖共之職。是
用粗成數則,以申規旨。一去奇異,以造眞常。法燈晃朗,懸在人
心。心無一日而不明,卽法燈無一日而不照。其他播弄神奇,昭
彰靈應之處,俱屬旁門末技,非本壇宗旨所在也。爲我弟子者,
當知眞常之道,不外乎心。心超萬物之上,便同日月之明。涇渭
立分,仙凡自別,循循涵養,大道有門可入矣。一絕歧,二以固眞
修聖。師立壇啟化,卽有無量寶光以維持。在壇弟子傳經傳法,
妙乘廣宣,非他處支流末學之比。爲我弟子者,但當專奉玉光
[09p021a]
皈神皈命,卽不能道成法就,猶堪於謝塵之時,乘光覺悟,不入
幽冥。若能稍解一徑,略窺一法,現生功名,⬤毫不漏,去世之後,
必返仙都。獨惜學人無慧,往往舍本壇大月之明,而尋他處螢
光之照。致使心無尃一,意念游移,勞擾一生,竟無歸宿。如能絕
此歧二之思,方解眞修之實,一破疑迷,以顯眞宗。會因時啟緣,
本因生下凡。識見淺常,與之語。玉光開化,則必啟疑,以爲未必
然之事。殊不知上帝降衷,厥有恒性。人之與天,何嘗間隔。所以
本壇自復師吳子,一字復菴。一誠昭時對,遂䝉玉聖無量垂光。合天度人,
本屬吾人性分中事。如是存心,疑於何起,祇緣庸士未解道源,
往往以禍福感應窺測上眞。故有一時未悟而起疑者,有終身
[09p021b]
懷疑而自迷者。上眞視之,皆可憐者也。爲我弟子者,當知本壇
雖不言福,若能依教奉事,福果自有。本壇雖不言靈,若能卽法
養心,靈通自具。破此一關,眞宗顯然而悟矣。一除虛僞,以宣眞
化。金闕開化,道演重玄,非實心無以接聖心,非實行無以契聖
行。是以古先聖賢,不論器量之大小,不論成就之高卑,要之俱
以務實爲本。務實者,不望聲名,不圖觀聽,惟以恪共事天,爲吾
職分當爲之事。無奈庸士不知,好大好勝,每每蹈虛僞之病,身
心不修,則心行不實。心行不實,則感化無由。雖欲宣化度人,人
每察其不實之處,而訾議之。由是正宗上乘,俱爲是人掩遏。爲
我弟子者,當知善善及人,譬之水月相照。月本無心,水自能鑒。
[09p022a]
妙化度人,其機在實。删去威儀語言文字機巧,秉一直心,奉事
玉光,自然一人遵之,二人順之,而大化可宣矣。一掃凡俗,以覔
眞源。道者至常之謂,而非庸俗之常也。庸俗之常,緣情逐相。大
道之常,見性合天。人生天地之中,與萬物所以不同者,因具有
一個至性,可以通眞,可以合天故也。若日以凡俗之性,羈絆眞
身;凡俗之情,膠迷眞慧,則雖有十萬寶航,焉能度汝。是以有志
學道者,必先認清源頭,湛明空寂,方知凡塵俗念實堪厭惡,念
念思掃除之,以期大月來萃。爲我弟子者,卽不能一刀斬盡葛
籐,亦務須學忙裏偷閒之法,尋個苦中得樂之趣。俾塵務漸漸
掃除,則光明漸漸生長,道源則日近日親,世路則日疎日遠,夙
[09p022b]
業清淨,登眞有基,一克憍慢,以蓄眞光。道宗玉光,下人忍辱。人
固宜下,而辱本當忍,非故爲此謙抑也。上聖高眞知人之不可
上也,故下之。知辱之不可𨚫也,故忍之。若欲上人而思去辱,則
先墮憍慢之過,去道遠矣。何况躬膺簡命,效職大壇。則是語言
容色之間,稍存憍慢之習,必致上失聖光,下阻信慕。爲我弟子
者,當如懷一寶珠,遊行㕓市,非特不敢炫耀,以招劫奪之虞。並
不敢閒覽閒探,以自分守䕶之念。如是存心,憍慢自然不起,而
我心與天心眞光,曰日相接,斯宏化之要圖也。一戒慵惰,以培
眞果。聖聖相傳,曰中曰正,曰誠曰明,惟此一點心珠耳。以其不
偏而言,則謂之中以其不邪而言,則謂之正。以其無妄而言,則
[09p023a]
謂之誠。以其無昧而言,則謂之明。然此一點心珠,最難體認,最
難操守。必能孜孜罔倦工夫,方有着落。若慵惰一乘,三尸六賊
窺伺播弄,縱能見徹重淵,悟通天表,而實行不修,終不脫凡夫
皮骨。爲我弟子者,務須兢惕,時存唯恐道心。一刻偶忘,卽眞果
一時摇撼。敏勉日加,慵惰自儆,如是工夫純一無間,眞米漸至
成熟矣。一滅貪妄,以積眞功。貪妄二字,最難滅盡。處俗有處俗
之貪妄,事道有事道之貪妄。貪妄一萌,眞功不積。葢緣貪則氣
濁,妄則神㪚,神氣有虧,資玄無本。所以古先聖賢,不但淡於處
俗,名利無求。必能一於事道,神奇不慕。如是貪妄絕源,氣淸神
聚,而後動靜語默,皆有一種眞機具存。爲我弟子者,且莫問功
[09p023b]
如何積,行如何修。但要克此貪妄之心,還我元素之體,自然神
光照耀,眞氣流通,候到功圓,丹凝寶鼎。此段工夫,庸子視爲常
談,道人以爲秘訣也。精思之一,割留戀以入眞門。古人十世精
修,未能割除愛戀,可見斯事之難忘,更甚於貪妄之難滅。有才
者戀才,有慧者戀慧,甚至一情一嗜,一事一業,爲吾生得意之
境,卽致懷念不忘,誦揚不輟。若此留戀,心識不空,縱能打坐蒲
團,終似磨磚作鏡,太空寶月何處發光。是使本壇宗印,究竟不
能洞見。爲我弟子者,當念吾身在俗,任有萬分快意,亦不過幻
花泡影,日月逝矣。逝不再來,惟此現在大壇,幸得乘緣附會,乃
是吾生命脉歸宿。潔志進修,蜎私不雜,平平直直,大道是由,方
[09p024a]
爲得覩眞門,徐俟升堂入室。已上數條,抒吾學之素悃,申規旨
之微詞,奇異去而常道光明,歧二絕而眞修奮勉,疑迷頓釋,信
合高穹,虛僞克除,誠通帝座,掃凡俗則心光同玉鏡之光,除憍
慢則德化輔瑶京之化。慵惰不生,庶進修之純一。貪妄已滅,斯
見道之淵宏。戀而不留,愛從斯割,不留一點凡情,永出千般魔
障。從此積功立行,總皆黍米分輝。憑兹成已度人,盡屬雲霄流
照。爾諸弟子,尙其勉之。』
羅眞人曰:『修道工夫不可紛雜,當從靜字下手。靜者,如閒雲一
片,來去無踪。如野鶴孤飛,長空不碍。修靜有原,原在寡欲。耳目
口鼻四支,俱爲欲本,悉是動因。有志求靜者,工夫不在遠求,只
[09p024b]
須於二六時中,目常返觀,耳常返聽,口常緘默,鼻常調息,手常
握固,足常結趺。把六種動因,悉攝歸於至靜,工夫成熟,大定現
前。如是修道,最爲徑直。大壇開化,設規範圍,不容弟子無事生
事,有妨靜體。故曰無爲,曰歸寂。徹始徹終,惟以好動爲戒。不奈
子等未明規旨,反因壇事之未釐,法教之未彰,而愈增其勞擾,
亦大非教心矣。』
羅眞人曰:『修道工夫,不外事天兩字。能事天,自然漸悟宗旨。樂
事天自然大顯法燈。是故能事天者,塵境不能絆其身。樂事天
者,塵愁不能入其心。身雖勤而不勞,心雖用而不苦,冲熈恬退,
無妄無望,一道眞如。如是養心,名爲合天。諸子聞道有年,未窺
[09p025a]
道本不識,天在我心。紛紛逐逐,境共心移。豈知塵機無盡,件件
不捨,應之酬之,何日得了。故太上曰: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此言一身終不能濟萬事。若必欲件件周旋,徒葬眞身於幻海
中矣。所以古仙入道,必先具决定心,掃除物欲。掃除物欲者,先
絕妄想。欲絕妄想者,先去期望。妻勿望其賢,子勿望其貴,家勿
望其饒,身勿望其康,衣勿望其華,食勿望其美,名譽勿望其來,
毁謗勿望其止,如此望心一空,妄想遂絕。故《易》曰:無妄者,無望
也。秉此太空之心,自使塵機漸寡。可已者已之,不可已者亦已
之,如是進修,專而不雜,工夫若此,是名一道眞如矣。惟能全此
眞如之性,故能仰不愧,俯不怍,任萬境之紛乘,而吾心之湛然
[09p025b]
者自在。縱物情之顚倒,而吾心之元素者常存。身居天地之中,
神超天地之上,靈運五官,精通百絡,則修道而道成,求玄而玄
得。』
羅眞人曰:『靜爲入道之門,一爲守道之則。所以學人進修之功,
未有不從靜字而入,未有不從一字而守。如是兩字,本屬道人
常談。然其中義旨,非深心不窺,非敏功不見。當把靜一兩字,時
時返照已心,方知所以不靜不一之因,皆出於人欲之私。欲性
若火,塵性若風,風火相搏,摇動難已,是以不能入靜也。靜旣不
入,理境易迷。理境旣迷,欲境易染。由是理欲相乘,心珠散亂,所
以不能守一也。修靜之功,莫先打坐。韓祖師云:蒲團蒲團,會打
[09p026a]
坐軟如緜,不會坐硬。如磚所謂會打坐者,一坐之時,先將已身
付之太虛,混空大定,方見一身,同於天地山河,日月運行,流峙,
二儀四象,變化自然。故凝神法曰:渾渾淪淪一氣中,山河日月
正西東。如是存想,造玄有基,四大漸調,久而不倦,故曰軟如緜
也。若不做此工夫,勉束其身,强制其心,則此身愈束愈疲,此心
愈治愈動,眾病至此時而益顯,諸慮至此時而益攖,心神𨁝跳,
血脉凝泣,唯知坐久生苦,不知坐久生樂,故曰硬如磚也。學坐
不能,更有方便。方便維何,經行是也。爲子等計者,每日早起課
誦方畢,卽靜室靜坐。久則一香,次則半香,卽起經行,不必立限,
以形氣調和爲主。如是每日無缺,則旦氣漸益淸明。旦氣漸益
[09p026b]
淸明,則暮氣漸離昏垢。旦暮交養,神明自充。向所謂硬如磚者,
亦必轉爲軟如緜矣。』
羅眞人曰:『一塵不染之謂靜,至純無間之謂一。靜一工夫,最爲
簡㨗。《清靜經》云:内觀其心,心無其心。此爲眞靜。是以有志修靜
者,必要萬緣放下,使此心同於太虛,無一點執着,中宮湛然,不
憶不思,玄功成而道法就矣。子等初學,必先致其含養之功,日
就月將,漸漸琢磨,自然向之,紛紜者徐轉而爲。寡思向之,雜乘
者徐轉而爲寡欲。寡欲寡思,曰臻妙境。故人惟無,志斯已耳。果
能習靜一爲之而心空,再爲之而心忘,到得忘字境界,非惟不
見有外物之誘,並不見有修靜之妙,自然而然,光華頓發,玄成
[09p027a]
法顯矣。旣知靜矣。苟久而生倦,時作時輟,則工夫有間雜,升墮
從此分。所以進道者,必要心無二志,向無歧趨,心心念念,惟知
習靜,以固丹基,守靜以全大月,二六時中,無敢少弛,無敢少懈。
不懈不弛,還元有自。所患者俗緣旣深,未能一片到底。果能打
破俗字關頭,一心不二,由靜而基,由一而入,造道成眞,指日而
待也。』
顧子問太丹始靑之義。曰:『太丹謂兩腎中也。兩腎之中,含藏眞
水,化而爲精,中有黍米,粒如圓珠。工夫旣深,則呼吸妙氣直注
兩腎。惟初學者呼吸,僅到中田耳。始靑者,肝中之氣也。肝應東
方,萬氣萬光,俱從此出,而後注兩腎,故曰始靑。始者,卽始氣也。
[09p027b]
始氣環回旣久,則肝中靑光微微透露,上燭天衢,故曰始靑也。
凡授法者,無論濟生度幽,必要消盡客火,以蓄眞水。然客火易
炎,眞水易涸。故非靜一工夫,則不能降眞水,以含眞火。所以凝
神法曰:分明一味水中金,須向華池着意尋。何謂水中金?金能
生水,水成甘露,只此一點金光,照耀萬天。華池在小腹之下。華
池精滿,萬魂超度,金田水溢,百神聽令。今顧子習煉有年,能使
客火不上炎乎,能使華池眞水洋洋充滿乎。故我指示靜一工
夫,爲子等入道之本,煉魂之基。有志者勉之。』
羅眞人曰:『下人忍辱四字,爲玉光大化宗旨。大眞人曰:寶光現
處空罪垢,容得他人卽善夀。千年萬劫無量修,不如一日能和
[09p028a]
柔。一日能和柔者,非言今日和柔,而明日便不和柔也。此一句
如孔子云,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之意。葢修道者,已先從
千生萬劫,廣種福田,普植慧本,福慧兩足,道性弘開,故能得此
和柔之一日。是此一日,卽爲寶光現處,三界十方充周無碍,而
厯劫罪垢從此一空,無纎毫之滯染,故曰寶光現處空罪垢。從
此罪垢旣空,則一身淸净,卽多身淸净。一人淸净,卽一世淸净。
如是則視彼五無間性,盡是聖因。十八獄果,盡同眞趣。到此地
位,善道獨存,則惡機絕滅。夀量無盡,則萬灾不干,故曰容得他
人卽善夀。大眞人以此下人忍辱四字,曠劫精修,已證無上法
王之位。而復下教人間,以爲立壇啟化宗旨。是故玉光弟子者,
[09p028b]
全此四字者也,故能淸净圓通,而弘宣聖道。性光弟子者,守此
四字者也,故能純修堅固,而不畏四眾三苦。道光弟子者,解此
四字者也,故能心行具足,而轉旋萬緣。法光弟子者,窺此四字
者也,故能志直功成,而普濟普度。四字功用,其廣若此。四字義
旨,其深若此。我今日姑爲子等淺言之。下人者,忍辱之門也。世
間蠢蠢眾生,莫不具有上人之念。此上人之念,卽是萬障根由,
而萬苦基本。惟禀有聖性者,方能知其非而返之。故《道德經》曰:
聖人知人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天下之不可先也,故後之。當
知聖人存心,未嘗自謂有德,直覺愚夫愚婦皆能勝我者,是以
雖欲上人,而自不敢也。况道德爲天下至貴,我取而居之,則人
[09p029a]
之忌疾者多矣。忌疾者旣多,中傷者必眾。患難禍害,人思投我,
我而得免,於是卽爲大幸。况此區區毁謗,爲辱無幾,而敢不忍
耶。金經云: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卽爲消滅。所以古來聖
賢,最後一身,是當證果,必託他爲至貧至賤,而後罪垢始空。所
以然者,有取乎貧賤則多辱,多辱則多忍,故性成至潔,而道成
無上。四尊師法注曰:得道得名,正也。得道不得名,幸也。不得道
而得名,不如速死。其所以欲速死者,葢虛名多受一年,則落一
世修力。故云然耳,非空言也。聖人惟見及此,故能依此四字修
行,飛玄洞玄,刻日而就。今人於道,稍有一隙光明,便自按捺不
住。稍有一縷善功,便是隱藏不得。對人分說,遇事舉揚,一點上
[09p029b]
人之心,化作萬層黑障。一遭謗口,怒髮冲冠,曰吾道至正,子何
毁我耶。如是則爭競滿腔,和忍絕踪,道氣何在。何况主司大職
天眞,所以託宣化者。又當知宣化之道,妙在忍辱。卽如我奉師
諭,欲以眞訓示人,其中亦有辱機焉。譬如訓着頑童,竟有將師
罵詈者,更有反訴父母,而謂其師無良者。所以文佛爲不輕菩
薩時,所過之處,至遭惡人鞭打。何况玉光大教,開化紅塵,氷炭
相投,爐雪相左,豈能一帆順利。如是觀之,宣化之難,難在多辱。
必要眞得無諍三昧,遇辱便忍,逢人卽下,然後大化可宣,薪燈
永繼矣。』
 白眞人曰:『忍辱二字,聖師心識得,源頭見妙燈大道。從來無
[09p030a]
 別徑,一珠晃朗接瑤京。』
 上人最是召魔因,能下方能見聖心。須守和柔眞妙諦,化人
 只在實躬行。
主壇韓耀宗,與諸子論陽明之學,以爲偏於知而略於行也。羅
眞人曰:『中無一物之謂虛,外無一障之謂明。欲求中無一物,先
求外無一障。所以陽明先生致知工夫,眞爲明新二字之滴血。
其在本壇宗旨,卽是月九經修慧入定之旨。可笑有一輩腐儒,
反以陽明之學爲偏於致知,而失於力行者,此眞蜀日之吠聲
耳。韓子身爲主壇,責任已重,不可仍守小儒陋習,迷錯大化宗
旨。玉規玉書,無量妙義,非深探不得。若文字之見未空,則精奥
[09p030b]
之理不顯。所貴乎主化者,爲能自度而後度人也。若已迷未除,
何以正人之迷。已覺未廸,何以啟人之覺。所以舍二玉而不叅
求,則大化原頭,終與子心未契。然能叅求者,又須知樂。不樂卽
不能行,不樂卽不能守。所以周、程二子,教人入門工夫,先要尋
着孔、顔樂處。樂處旣得,則行與守不待勉强,又何事致知之後,
再加力行一段耶。子等所以不能於道中得樂者,葢因知得未
透。知之未透者,思之未深耳。思之未深者,文習障其虛,欲境累
其明,外物未空,則内事不力,故曰致知在格物。格字訓至,非曾
氏本旨。曾氏本用止義爲格。格字有五義。正曰格,止曰格,改曰
格,通曰格,至曰格。所以朱子專主至義,自謂未妥,又加窮字,眞
[09p031a]
爲蛇足。』
『今日所言,韓子信得及否。』耀宗曰:『何敢不信。』曰:『我非慮子不能
信,只慮子不能疑。凡有志閱訓者,貴乎信中覔疑。若如可可先
生,會心之路阻絕矣。耀宗問陽明之學,與月九經旨,是同是異。
曰:子若計較同異,則會心之路更遠矣。吾前言非爲陽明樹幟,
乃借以闡眞宗耳。是同是異,吾亦不知。但覺工夫應如是做,方
是眞實下手。信裏尋疑不曰疑,言言回顧,這良知彼哉。文士矜
同異,一粒明珠墮黑泥。
疑中得信信方眞,知見無非大道因。但願致知能着力,管教慧
日現精神。
[09p031b]
子等讀規讀玉書者,要自起疑端,還自破除。自不能破,然後就
有道之友而正之。友不能正,然後再叩師尊以迪之。如是反覆
叅求直理,會到無可疑處,方是眞信。後來成眞證果,總不出此
一個信字上立基。所謂悟而後信也,非信而後悟也。所謂慧而
入定也,非定而後入慧也。此學也吾得之陽明,考諸先聖而不
謬,以俟後聖而不惑者也。
慧能生定是禪宗,理學源頭本大同。下手工夫眞滴血,良知一
透萬緣通。
人世忙忙總屬愚,眞知一散入迷途。若能跳脫庸凡想,天下原
來一事無。
[09p032a]
痴字原來病在知,眞知一病遂成疑。痴癡一字嬰兒落穽援須急,塞
坎塡泥太覺遲。
所以致知之學,一了百當。非若知了又行,存了。又察,費許多周
折也。本壇直上之門,亦猶是耳。
三教原來不是三,雙修單入在能叅。一針徑寸虛中轉,迷路方
能得指南。』
羅眞人曰:『蔣子德坤,學道一事,乃人生大吉祥路。有志學道,卽是
我命之厚,不當墮入紅塵,沈埋劫海。故能一旦發此大志。然志
有不同,子當自問厥心,務實抑虛,棄小就大,去迷卽悟。則從此
一志之堅,便可造於不惑知命之地。天命旣知,卽知無不盡,道
[09p032b]
光自發。所謂若火始然泉始達,皆是自然之機竅,全不費半分
氣力,而功行日進日深矣。世人通病有三,一日好爲人師,二日
見小欲速,三日因人成事。所謂好爲人師者,非必眞爲師也。卽
此對人談道之際,人順我者則喜,人拒我者則戚,少分知見,愛
吿人前,有此病者,工夫不實。所謂見小欲速者,大器晚成,豫章
出土十年,然後人始得見。彼欲速者,皆因見小,故不知眞玄實
理,不到自然不生,不到無心不會。故有欲速心者,所造不大矣。
所謂因人成事者,道在性分,賦之在天,不必助之在人。若因他
人不進,連自已亦欲遲回,是爲待文而興之士,非豪傑矣。今當
本壇法燈熹微之際,有志者卽當出頭肩任,曰我不忍玉光命
[09p033a]
脉,自我而歇絕也。此心一發,光透三淸,入道入玄,誠易易耳。若
終守因人成事之見,則是薄待已身,而漠視天化。志向之迷,莫
甚於此,子等愼之。』
德坤問曰:『觀心如太虛,或落於頑空否?』曰:『觀心者,只恐不能如
太虛耳,何慮頑空。《月九經》云:本淨眞空,空而非空。是言心體本
實,雖掃除殆盡,而無頑空之慮。正本英明,從此吐露,安得頑空。
故曰非空耳,非於心中,故留一物以實之也。且頑空云者,謂未
能致知,不知善惡邪正之分,而欲漫然守空,如吿子之不動心
也。若已經分別已心,得大根由,於觀照之際,事物一無所留,靈
明炯炯常在,虛皇寶月正須從此體認,奈何反謂爲頑空耶。所
[09p033b]
以妙喜禪師亦云:你等莫怕落頑空,且道你怕落空的,還空得
也無。《傅心錄》亦曰:若少之,有一米而猶多。觀此二法語,自得指
南,莫爲庸論所惑也。』
羅眞人曰:『欲修靜一之功者,必以七情得正爲始。情動於中,則
欲亂於外。元和之氣,欲盛則消。眞空之性,欲迷則昧。是故凡夫
之所以爲凡夫者,不過失於七情之正,而逐於五欲之染也。聖
賢之人知五欲之所以染,皆由於七情所自蔽。喜怒愛惡,是非
顚倒,名利食色,攀戀無休,從此一失眞空,永不能造靜一之域。
是以入手工夫制欲正情爲主。有事無事,臨行之想,不忘於心。
本師偈云:時時常作臨行想,不怕塵機不漸無。故能於情動之際,約之使正。欲境之交,
[09p034a]
制之使淡。如是正情淡欲,自然漸見眞空妙性。工夫簡易,直上
之機具藏於中,非如塵俗所稱譬死之謂也。庸俗所稱譬死者,
凡心熾盛,以此一言强制,猶以杯水救車薪之火也。時時常作
臨行想者,正念克持百慮,皆奉心王而動。猶寶月懸空,而分光
四照也。立言之旨,大不相同。眞人寶訓,可易視耶。大規曰:夫情
我所喜也,欲我所養也。可見情欲本自非惡,惟染於塵,則爲塵
情塵欲,方碍於道耳。所以談道,而必曰絕情斬欲者,非大中之
論也。若夫玉光教旨,全其固有之性,不絕其自然之情。復其本
來之心,不斷其必然之欲。及其至也,卽以欲地而起大悲之心,
卽以情緣而立大悲之化。情欲雙淸,性呈寶月,卽規約所謂入
[09p034b]
月工夫也。』
徐暄煉鸞法。羅眞人曰:『徐子,汝能扶得七日無字之鸞乎。有字
之鸞,名曰動鸞。扶者易生歡喜。無字之鸞,名曰靜鸞。扶者難除
厭倦。卽此厭靜喜動之一念,卽爲凡夫入俗離道之根由。昔何
眞曾侍元始五刧無字之鸞,而道益加進,位益加崇。所以者何?
動鸞之化人淺,静鸞之化人深。動鸞之指教以文,靜鸞之指教
以神。文能載道,猶舟車也,而不能使人,必乘神以易心。猶燭照
也,能使人不得不見。一悟靜鸞,便知已心之光,本自無死,充養
得宜,從微至著,萌芽於黃庭,周流於三田,洋溢於百絡,發舒於
五官,九英有其基,三華植其本,玄關開,丹鼎熟,一點靈眞之氣,
[09p035a]
結成無上金丹。五慧六通,飛玄飛步,從此而得。豈特能侍鸞軒,
宣眞訓而已哉。』
羅眞人謂徐暄曰:『徐子考試之事,未忘於中。故雖欲靜,而非眞
靜。置吾身於萬物之表,遊吾神於太虛之中,則不期靜而靜矣。
然不是勉强操持,可以到此地位。要發大慧,透我神識,方能得
此空洞之性。』暄問大慧如何可發?曰:『假如讀書之際,能體會聖
賢所憂何事,所樂何事。旣識其所憂,又悟其所樂,則於平日應
事接物,自然不與庸俗同類,而與天地同流。此心廓然,不牽於
物,不滯於境,不動於欲,不擾於情,其所安者土也,其所敦者仁
也。安土則樂天,敦仁則知命矣。樂天知命,情想俱空,空定發光,
[09p035b]
卽名大慧。總而言之,謂之大慧。細而分之,謂之神識。神識者,謂
於一事一物之微處之,各當悟之。咸宜如庖丁觧牛,迎刃而觧。
自有官止神行之妙。進此工夫,則何居不安,何行不舒,何服不
美,何食不甘,何人不親,何事不可,何得非失,何失非得,何樂非
苦,何苦非樂,何損非益,何益非損。子之見悟得到此,是名神識
已開也。以此神識,畧吐露於時藝之末,自然無往不利。不然求
名求利之念,擾於中。患得患失之心,苦其志。大慧不發,神識不
生,吾恐白首窮經,未必功名之垂手也。』羅眞人曰:『子等心雖好
道,未識從入之途。今示俚言十首,以爲進修之功。
静一工夫貴細研,話炎話俗大規傳。入門先把閒情掃,炎俗如
[09p036a]
山口不宣。』
昔人云:學道如心痛,一心在痛,那有工夫,思閑事說閒話。
靜一工夫貴細研,念頭起處守須堅。纔生便覺眞良藥,堪使凡
夫百病痊。
牧牛長老曰:『一回落草去,驀鼻拽將來。此段工夫最得力。』
靜一工夫貴細研,臨行一想日叅前。久之自使三彭絕,一道眞
光透九天。
大眞人云:『時時常作臨行想,不怕塵機不漸無。學道者,少此念
頭不得。』
靜一工夫貴細研,存胎一息不徒然。平時三毒除須盡,莫剩毫
[09p036b]
芒起幻緣。
人知一息不調,命非我有。則工夫自然不敢不靜,不敢不一。
靜一工夫貴細研,假身分散覺方圓。乘時歸化同如幻,縱有塵
緣不我⬤。
《圓覺經》云:諦思此身,四大假合。譬如骨肉歸土,血液歸水,轉動
歸風,煖氣歸火。今者妄身,當在何處。此卽我壇觀幻得性妙如
之旨,入門者不可不知。
靜一工夫貴細研,能叅太極始通玄。生生盡向無生出,一米圓
明大道全。
王師云:譬如混沌初開,止生一我,上則三光覆照,下則木石與
[09p037a]
居。斯時萬物未生,欲從何起。此名太極,觀取效最速。
靜一工夫貴細研,冺争化執慧光添。妙如忍辱時時守,上接玄
穹聖化綿。
爭生於執,執助其争。争執互⬤,難守淸靜。學道者須宗玉光忍
辱之法,則争執自化,眞常得性矣。
靜一工夫貴細研,知危知苦是眞詮。凡夫識見渾顚倒,人面瘡
成不自憐。
昔人云:苦莫苦於多欲,危莫危於不知足。能於一切事境之中,
看得出危苦兩字,自然心心愛道。不期心之静一,而自静一矣。
靜一工夫貴細研,養精惜氣亦須言。若教三品成虛耗,但煮空
[09p037b]
鐺火愈然。
《玄詮》云: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可見食必欲美,衣必欲華,亦
爲凡夫病相。若三品完固,則於奉養之事,一切能淡,而靜一工
夫可入。此卽《本願經》所云:一日無欲,一日心平之意。淸眞之始
事也。
靜一工夫貴細研,化人濟世總須捐。因緣自有天爲主,我相猶
存道未全。
古先聖賢,皆自修於已,而人自觀感而化。皆竭我一誠,而世自
被其澤。卽時數乖違,人不我知,亦不含愠。何也?無我相也。若於
斯世之中,而存一能濟之想,能化之心,卽是我見。未我見,旣
[09p038a]
存人見。斯起人我,交廹争執叢生,静一何時得手乎。諸子可細
味我言。
施元根任鸞職,眾有竊議者。羅眞人曰:『元子秉乩,言詞不無粗
淺。葢上眞無心於文,借靈光以達其意耳。所貴具心眼者,謂於
訓中辨其合規與否。若以詞句之雅俗,分其高下,便非明鸞理
者。白眞初降,其言不文,乃至句不堪讀。非上眞故爲是不文之
語也,亦以桐子初靈耳。然而金闕眞傳,實從此數篇,始可見妙
性。離乎文字,不可着也。大眞人有云:凡人識二百字,卽可輔天
鸞,傳正法矣。試思二百字中,凑得幾句好詩,成得幾行好文,𨚫
如何遂可以傳正法耶。是以《傳心語錄》,白眞於中只取一字,以
[09p038b]
爲心傳。一字者,上字也。上字一點,卽厯年所說寶月黍米也。上
字一𥪡,卽厯年所謂無曲無私,無岐無昧,大中至正之直道也。
上字一畫者,卽厯年所說能割能捨,能超能證,主一不二之妙
心也。故《混元圖注》曰:上下二字皆直,爲下者絕上,爲上者絕下。
是以修道工夫,皆從一畫始。子等心欲求上,而不畫其下,何由
能進直道。直道旣未能進,何由得成米珠。譬如佛心卍字,廣大
神通,從此而現。本壇上字,玉光教旨,由此而宣。故月九法中大
慧符,卽上仁兩字也。能事此者,當於念頭纔起時,便用一畫截
住,自然直道現前,眞光直透,涵養旣熟,寶月生英,上通元始,下
接萬眞。卽《本願經》云,毫末月生,月中眞現之密諦。工夫到此,神
[09p039a]
通可坐而致矣。是以前年大眞人曰:求亡羊者曰芉,求亡豕者
曰[口*賀]。奈何以本性之物,而求之文字哉。故紀錄尊師亦曰:悟機
深者言不文,著述多者神通少。子等宣揚聖化,首在引人聞訓。
而引人聞訓之間,不以此理宣明,吾恐新皈後進之子,各懷文
字氣習,雖或侍教一期兩期之後,必起疑心。疑心旣起,怠惰俱
乘。子等雖嘵嘵勸勉,彼必以爲多事矣。更有一種愚昧弟子,暫
發道心,聞期侍側,俟至終日不獲一語之及,惟見師眞,獨向主
司大弟講論於此等際,便起二疑。忠信之人卽疑曰,吾終日侍
鸞,而未獲一語之及得。毋根器淺小人不我重,上眞亦不我重
耶。作是念者,其愛鸞之心必不固。至於不忠信者,卽起疑曰,吾
[09p039b]
終日侍鸞,而不獲一語之及。可見吾平日操修,上眞未必知也。
平日功行,上眞未必盡也。惟此表表幾人,必䝉上眞喚及。由此
觀之人情勢利,天心亦勢利耶。此念一生,雖强之侍鸞,而中心
愈忿矣。故凡爲司教者,必當愈宣鸞理。或曰一人之訓,卽眾人
之訓。或曰訓他人者,咸當引爲訓已。或曰上眞每借一二弟子,
普宣大教。或曰上眞每因一事之小,普示大法。或曰侍訓之期,
譬如身到萬香林中,具聞性者,自得其香。譬如身詣廣月殿上,
具見性者,自被其照。譬如身登釣天之臺,具耳根者,自聆其音。
譬如身造香積之㕑,具舌根者,自嘗其味。初不在上眞之沾沾
訓已,而後得益也。司教能以種種言說,破人邪見,則宣化之上
[09p040a]
首矣。顧子勉之。』
羅眞人謂沈延齡曰:『沈子工夫,當以漸進。子欲煉乩,宜從觀心
調息入手。前年鍾祖觀心一叚,當奉爲入門之則。
煉鸞只煉太初心,全我眞如道自成。一息在胎九寶彙,俄然七
竅睹光明。
煉鸞只煉至虛心,心一空時乩便靈。靈體湛然何所着,手通霄
上接玄音。
煉鸞只煉妙無心,太極光中演大文。敬以合眞推上首,時時凝
定是眞門。
煉鸞只煉大明心,水湛光清雲不侵。撥去障因修至道,手宣玄
[09p040b]
梵步瑶京。』
延齡問靜坐時氣未順如何。曰:『氣未順者,病在着意調息也。動
合自然,心空而湛,則無此弊矣。
調息從來貴自然自然之妙息中傳。莫令玄液生珠口,有意成
聲亂寸天。
玄功一道,總在有意無意之間。』
細閱鍾祖訓,自觧觀心旨。先天眞妙氣,湛然何所滯。羅眞人謂
陳鵬曰:『人有四魔,惟嗔難克。嗔爲靜蠧,嗔爲道賊。蟊賊未去,何
自悟。存胎之旨,正須於萬難遏抑之時,萬難遏抑之事,萬難調
劑之勢,萬難調劑之人,而我偏能泰然,渾然方是道人體叚。故
[09p041a]
曰:有人於此,待我以橫逆,君子必自反也。存自反之心,嗔心自
絕矣。顏子克巳功深,沉潜淵粹,人自見爲不遷,彼實未嘗有怒。
陳子有志叅宗,細玩斯言可也。』
 四天君曰:『旨哉,念兄之言也。人唯洗淨嗔根,方能耨丹調米,
 入月還童,證妙成眞,轉神出化。苟非平日有專靜凝一之功,
 恬淡安閒之志,當境能無遽發。是故欲滅嗔根,先培性水。欲
 培性水,先悟慧空。見得一切世人,具有靈根夙慧,共承元始
 胚胎。彼因未識性宗,未通圓旨,所以橫逆時加,嗔心熾盛。然
 所以致此者,彼非不據一理,獨惜見之偏耳。我以憐憫心待
 之,人自不言而化。廣大心承之,人自不喻而從。胞與心受之,
[09p041b]
 人自不約而和。敬一心處之,人自不喻而悟。如是上心旣具,
 妙慧旣全,縱有强悍技何所施。到此地位,是名化俗。化俗之
 道,首貴忍辱。故曰百日靜養,一怒俱傾。從來嗔之一字,最碍
 修道。』
羅眞人曰:『定觀覺寂是眞玄,靜裏如如好去叅。叅到一輪明月
地,工夫先把念頭看。
子等撇去因循怠忽之念,自能一竿直上。奮我金剛不壞之操,
便可三極照了。把平日欣羡愛慕好惡取舍事事,皆以覺心照
之,定心觀之,寂心破之,方見一輪寶月,現於玄臺三寸之中。是
光所,發非白非靑。
[09p042a]
靑中有白白非靑,靑白俱無道始眞。從此定觀求大道,道無其
道露華新。
非白非靑靑白忘,忘忘忘裏是玄房。休從言象求眞諦,掃𨚫凡
心印始揚。
定其觀者,本乎心之澄靜。覺其寂者,因乎悟之密勿。寂而非寂,
覺量方全。觀而止觀,寂光自透。寂無所寂,方能照了。覺而宏覺,
不息自强。此種工夫至玄至奥,必能掃𨚫語言文字之見。確有
以,會於心,體於躬,存於念,措於爲。離象求宗,宗旨乃能洞晰。忘
言印道,道岸庶可誕登。由靜而一,由一而眞,由眞而空,由空而
湛。如是四種旣明,事事皆實,步步有據,行功圓滿,契合高眞,便
[09p042b]
爲陸地飛仙矣。』
羅眞人曰:『蕭蕭梧竹拂庭幽,雲洞初開玉鼎浮。不住丹頭堪見
道,一輪皓月慧光流。
二三子學道多年,亦知不住之說乎。人生濁世,俱受滯着之病。
住於境則有境風之擾,住於物則有物欲之牽。一境一物,累心
實多,安能超塵界以達天界,透珠宮而謁帝宮耶。所以求宗上
士,必須鍊眞英以保元,培素心以降心,掃盡執着念頭,撇開膠
固習態,然後鳶飛魚躍,頭頭是道,水面文章,俱堪見性。《本願經》
曰:中宮無着,不憶不思。蓋言不住之旨人知。不住居心,心光自
湛。能以不住應事,事無不宜。處俗奉眞,理無二致。苟有纎毫未
[09p043a]
悟,豈能到月落萬川,處處皆圓境地哉。
一部眞規,其旨甚嚴,而其機最爲圓通無碍。惟於圓通活潑之
處,悟得規矩凖繩之法,方是善承玉規,善宣天化之士。若尋章
摘句,拘泥文字語言,以求眞規精髓,則煌煌大寶,或有因此而
掩者矣。所以我欲子等悟道,先令子等知圓。欲使子等入規,先
教子等不住。住則滯,滯則着。滯着之念一生,圓通之旨安悟。以
此宣勞輔化,何以感神人而孚上下。故曰不住境,不住心,寶輪
活潑。無所固,無所必,珠體常圓。能如是者,方爲絕魔安善信可
衞而迷可啟。若稍有滯見,便非眞規之要旨也。』
羅眞人曰:『二三子,能叅息息調金宗旨乎。金藏其息,息歛其金。
[09p043b]
金息相生,生生不伐。然後能升聖水,而降凡火。火沉於下,下上
相凝,而玄丹始就,月米自盈。
息息沉沉金水澄,澄淸徹底掃塵情。花飛香馥玄關朗,月月懸
中不夜明。
調金功就道方成,成妙成通大覺門。休使片雲飛入戶,六時常
䕶寸珠明。
息欲其沉,金欲其霔。沉之久而息息歸中,中宫湛然,自有慧光
發現,靜之所由充也。霔之深而性水洋溢,智海澄淸,一切垢污。
撓我性天不得,一之所由宏也。旣充且宏,心光瑩徹。可以入妙
還童,蓮吐芳而月舒粹矣。
[09p044a]
人之眞性,本自光明湛然。無如七情動中,百物擾外,而我之眞
性失。眞性失,則我之金亦與之俱失。金爲水母,眞金失則眞水
亦與之俱竭。眞水失養,凡火用事,我之眞主,反退舍矣。所以修
養之士,必務掃塵沙一切,廓我神宫,涵漬性水,息息深深,調和
金鼎。俾龍潛海底,虎嘯山巓。養之旣久,坎離自然顚倒,水火會
合中黃。所謂金來歸性初,卽得稱還丹。金丹大道,不外此矣。
玄玄妙旨本無難,金水相融卽是丹。可惜人人具妙質,𨚫緣俗
網失眞傳。
在壇法子,有一回頭向此者,何患不登道岸。但俗障紛乘,塵緣
日擾,誰則能撇下乎。
[09p044b]
撇下撇下全撇下,打破三關方認路。一生死,二名利,三愛河,何
不聖賢,何不佛祖。只怕三關難打破,入道非無路。
凡欲修眞,必要打破此關,庶能造玄入妙。』
或言三關中,惟愛河一關最難打破。眞人曰:『愛河之關,旣打不
破,則生死名利,豈能豁開心障耶。此三關者,實同條共貫。打破
一關,卽可打破二關,勢如破竹也。我今日教爾等,不專去探求
玄妙,而必欲實踐躬行,處俗而存求道之心,居塵而求奉眞之
想,不起一貪心妬心,不起一淫心殺心,因循怠惰心日,盡我本
分之所當爲,卽不必静坐蒲團,𨚫勝叅玄說偈矣。』
羅眞人曰:『誦經有三要。一日密誦。不出口,而念念密存,是名密
[09p045a]
誦。行之久久,可𨚫塵染。二日止誦。心中毫無他事,惟此誦經,上
接天神,下超諸苦,恍乎有見,宛若有聞,是名止誦。行之久久,可
復眞性。三日炳誦。炳炳心光浹上下,行行字字吐仙音,個中眞
趣如泉湧,淸韻悠揚入暮雲,是名炳誦。如是三者兼優,方能感
眞格聖。所求者遂,所願者從,所禱者通,所禳者𨚫。
時時見我性中天,三誦能全入妙玄。一點慧光不夜朗,黍珠圓
潔映千川。』




[09p045b]











[09p046a]
南華眞人
 眞人姓莊,名周。甲辰年始降。
南華眞人曰:『無相門頭是釋空,有之一字顯玄宗。坐斷有無機
自活,今朝打破兩家風。
陳子,子所着者何物,着物者又何物。卽是汝生死根也。向來
煩惱因緣,俱從此起。吾在此一月,可以大破汝迷。
不要把我書看虛無了,奏刀砉然,時虛乎。』




[09p046b]











[09p047a]
赤松眞人
 壬子年始降,是爲本壇都天符法主。
赤松眞人曰:『學道只在内功,切不可於有境處着,亦不可於虛
無處求。只在非心非腎處,自有一座淸浄臺,眞仙眞佛俱在裏
面。若子坐玄門,想升降,修黃白,守步位,俱着了境。着境魔生,内
田枯燥,三品不生,百慮交至矣,何能得乎。今後須靜守内玄,不
作觀想,漸漸水火自交。若鹵莾作觀眞精,反爲客火所侵。譬如
育火烹茗,先聚水炭,方可烹煮。若有炭無泉,茗終不熟,鼎先破
裂矣。』


[09p047b]











[09p048a]
文昌化導全遁守元陶眞人
 眞人諱潜,字淵明。於癸酉年二月勅封文昌化導兼職三籙
 眞人,蒞壇典籙。
陶眞人謂陳子曰:『鶴子,十年未接,芝田苗熟乎。近來春水雖涸,
靈源自在,曷不反本内求。』陳子對:『方做懲忿窒欲工夫。』曰:『懲忿
窒欲,是强制工夫。忿欲之心未嘗絕也。養靈源,是復性第一着。
先機靈源,出於天一,發於崑峯,降於玄牝,長流不竭,無事於添,
自然傾注。只因忿字一乘,四炎交逼,靈源化爲沸水,由是則精
非本來之精,易致枯竭。神非原降之神,易致斷滅。氣非兩間之
氣,易致衰耗。况乎六欲朋從,三尸據吾眞宅,縱有眞光,從靈發
[09p048b]
出,無奈權非我操,悠悠蕩蕩,沉爲下鬼而已。迨至斯時,欲忿欲
窒,併强制而不可得。所以爲人,必先立基,立基必先尋本。知本
則基安,三品方固。心無事則源淸,俗不亂則源長,念不欺則源
靜,守此足矣,何必如枯禪打坐。』
陶眞人曰:『靈壇開化,亘古良緣。玉聖傳宗,尤深慶幸。葢由昔年
劍子愛道之深,敬鸞之至,是以肇建壇基,以垂後彦。首發三願,
直接玉光。其願曰:生生刼刼,常侍帝前。普化天下,皆爲善人。度
三惡道,悉得解脫。若以文字論之,不過狂士之心耳。不知劍子
此願,直從至性中湧出,連詞句亦不推敲,洞見飛鸞一道,直通
帝心。奉鸞不退,至於老死,必得身侍帝前。故曰願生生刼刼,常
[09p049a]
侍帝前者。葢從千魔不轉之性地中流出也。其曰普化天下,皆
爲善人者也。不是誇已有善,而能及人。眞見鸞音之妙,將來鸞
化大行開明正道,自然普化。此句願力,亦從愛鸞性中流出。其
度惡道一條,乃因新受煉度大法。恐自己奉行或懈,故立此誓,
以堅已心。其意曰惡道且須度脫,况常鬼乎。又其時性天開明,
實悟人鬼一氣之機,故立此二願。人鬼一氣者何?惡道充盈,則
生民暴厲短折。善人寡少,則惡道報復,刧苦更多。若不寔悟此
境,而立此願,猶是書生文字耳。曷足重哉。』



[09p049b]











[09p050a]
李眞人
 眞人諱泌
李眞人曰:『我今日爲子等,指玄破迷。玄從何生。玄者神之體。玄
從何顯?玄者性之光。故性着則玄機塞,神苦則玄路蕪。水月之
喻,所以破着鏡花之比,所以破苦由來。古仙教人學道,無不以
保性養神去着釋苦爲事。葢慮凡夫四苦之身,由於五着。五着
四苦,展轉牽⬤,則神性日凋,光體日减。雖欲攝心趺坐,制意守
玄,譬之槁壞爲爐,鑛鉛鑄鼎,丹安能不走,藥安能不漏。若會坐
玄者,先調於未坐之時,使神不苦亦不亂也。順事於方坐之際,
使性不着亦不昏也。再涵於已坐之後,使機常生而路常通也。
[09p050b]
是以六緣行立坐卧語作並調,則身魔不起。六塵齊攝,則心魔不乘。爐
則堅土之爐,鼎則精金之鼎,然後烹煉可言也,火候可講也,採
結浴化俱可詳也。而子等欲學玄功,不先理會爐鼎,所以精日
衰,氣日耗,神日昏。境動則三品逐境而漓,境靜則三品離境而
病。天雨不降,元金之病也。地雲不升,元土之病也。樞紐攣急,元
木之病也。山岳頽痿,元水之病也。猿馬驅馳,元火之病也。如是
五病,釀成四苦,欲望玄丹,不亦難乎。况經云:金全丹堅,土全丹
和,火全丹飛。堅也,和也,飛也,總皆要使五行之氣全而無虧,五
行之精全而無損,五行之神全而圓滿,方是三五合一。合一者,
卽大丹之異名。以要言之,凡作玄功,必要先明爐鼎。欲立爐鼎,
[09p051a]
必要先調神性。欲養神性,必要先去苦着。不苦所以玄機日生,
不着所以玄路日顯。此爲入手初法,凡學道者不可不知也。』









[09p051b]











[09p052a]
南宫三天大法總教丈人邲眞人
 眞人諱諴。
南宫司馬馮眞人
 眞人諱雷。
邲馮二眞人曰:『光明照四天,萬彙靡不被。廓然洞靈根,胞與挺
嘉瑞。丹臺一粒珠,邊現無邊際。珠毫接玉京,朗朗眞風霽。道心
旣已堅,正心無不𢌿。養神輔天勳,神存百邪避。上藥運台光,潜
精守玄契。眞教匪易逢,眞珠莫浪棄。眼看學道人,半爲浮生累。
四太一歸空,幽黑虛興涕。今我䕶正宗,爲子堅眞蒂。守身勿外
馳,守氣靜如絮。守口勿狂言,守一歸眞諦。毋以得而欣,毋以失
[09p052b]
而忌。得失兩俱忘,乾坤渾渾器。從此輔天人,靈壇億萬禩。
天地以一氣結成陰陽,人身以一氣煉成水火。陰陽水火,本非
有意作爲。只要不見巳心,天心始現。守丹守鼎,俱是有爲工夫。
子等切不可學。只須在日用尋常處,事事不亂我眞氣,便是丹
鼎天地元運,總在樞紐處,不損故高厚。常存眞氣眞原,只在發
洩處不滲,故魂魄自一。可笑世人捨了眞氣眞原,妄意搬運,纔
坐了一時半時,妄思雜想,無刻不乘。欲郤愈稠,欲掃愈積,坐至
一年半載,便誇有得。殊不知氣纔通,神已亂,病積五中,多至不
能救藥。此正信之士,尙且不可。更有心未澄淸,慾未斷絕,妄意
打坐。坐畢之後,或溢喜,或溢怒,或奔走應酬,或饑飽失度,行持
[09p053a]
久久,眞源日枯,眞氣日盡,百病交攻,中黃無主,多致殞身。故内
功雖當致力,然必淸了念頭,方可從事。我今教子,非阻子不坐
也。但要微微綿綿,尋了眞氣。恍恍惚惚,通了眞源。自然妄念息,
妄意消。一消一息,漸漸復得天地陰陽丹基水火矣。
如何喚作本來身,動靜隨時識性眞。保護明珠無別法,虛明二
字好追尋。
生死關頭豈易知,眞空不壞自能持。紅塵擾擾誰爲𨚫,先立根
基養玉池。寡慾也。
浮生貪戀肯相抛,眞氣眞源暗裏消。欲得此身常不死,莫將身
外自疲勞。保氣也。
[09p053b]
梅花片片落瑤琴,靜裏聲聲天地心。𨚫恠曉曉忙日夕,何如自
理太和音。戒多言。
空裏身來空裏尋,陰陽纔媾便成眞。如如本性時時在,莫學隋
庭剪綵春。守實也。
大道無邊須自肩,玉京正教豈言傳。會得心珠充法界,丹然陸
地透香蓮。
丹訣盡矣,子等勉之,無虛吾望。』




[09p054a]
祁眞人
 眞人諱顔,唐時人。壬子年正月掌玄宫内壇。
祁眞人曰:『陳子,修玄先去躁心。躁心平和,客氣不入,如春塘花
鳥。飲啄自如,心中何等快暢。一曰不爭彼是我非。争之而人不
信彼非我是,眾人自有公言。爭心一盡,如氷消於日,金爍於火,
不但無痕,抑且鎔而入化。平平坦坦,我心如寶鏡之明,研媸畢
照,如太空之高,巨細畢包,則淸明之氣與天爲一,自可直進上
乘。何必東馳西走,同跳丸之勞攘耶。一部《中庸》,只在誠明兩字
誠則不二,不二則知見不生。明則能覺,能覺則小慧不炫。』
祁眞人曰:『内功者所以攝性,非以攝心。葢性常在,心則時在時
[09p054b]
不在也。今勸坐玄功者,先以攝性爲入門第一件工夫。然亦有
次第。第一要空念。妄念不空,則不見眞性。欲除妄念,先戒多言。
第二要空身。四大假合,未識其來,焉知其往。凡一切離合悲歡,
與我身一毫不相干涉,纔是空身。欲空身者,先戒煩惱。第三要
空業。受身以來,一切七情六欲,妄作妄爲,不知幾許。若不立地
剗除,則更在業中造業,轉轉輪迴,性光滅矣。欲空業者,先戒造
事。第四要空緣。緣之所定,性之所依。性基旣淸,惡緣善緣,皆成
歡喜。欲空緣者,先戒愛憎。第五要空境。三界相通,本同黍米。若
必想境分神,便是滯神泥境。只須在性光中,現出眞境,始能直
接欝羅。欲空境者,先戒住着。子能守此五段定性工夫,心不攝
[09p055a]
而自降矣。如此以加進,久便與攝心枯坐者,霄壤矣。記之。』










[09p055b]











[09p056a]
靈梵天宫聯陽正化陳眞人
 眞人諱搏。於丁卯年正月奉勅蒞壇,觀察在壇弟子。
陳眞人曰:『世間的事,豈能盡郤。若存了要郤念頭,縳縶愈𦂳。只
要平平淡淡做去。事來之時,不要錯了先機一着。則大事化小,
小事化無。養靜在動處養,方見平日操存。養氣在卧時定,方見
平日澄淸。待人在無事時接,方見平日涵養。敬天在不見時畏,
方見平日寅恭守。此便是眞人地位。』
陳眞人曰:『夫觀心者,非空空視心也。心統性情,又兼意識。性如
海水。情如流,意如瀾,識如波,三種旣具於性水,而其動甚微。非
深察不能分別。然雖微而常有,故一觸事境,愛欲貪染,其勢厥
[09p056b]
張。譬如天風一振,濤浪山作。所以然者,水性具存故也。是以人
之善惡,皆本於性田種子。能理會自己種子,則入道自㨗。故《大
楞伽經》以分別自性,爲第一禪宗。
我向年入道,並未曾究心於升降水火之法,不過持定《心印經》
存無守有四字。有無二字,包括陰陽兩個字。無者,太極未判之
時一點太虛靈氣,所謂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是也。這點靈氣貫
入於心,則曰絳眞,流入於牝,則曰牝靈。全在我心承受,不可增
損。如何謂之增?增者,妄意坐玄,虛摹存想,使這點靈光漸染成
墨,不見本來,總使立功行善也,不能補還先天眞氣矣。損者,心
本靜也,念以牽之,使心搖撼而不能成其眞。腎本滋也,欲以耗
[09p057a]
之,使腎枯竭而不能廓其靈。所以說個存字,以養之。有者,見外
之三品也。内之三品,無形無色,唯有太虛一點眞英所化。英者,
竅之發。身之九竅,發爲九英。九英之靈,上合九星。故又曰身中
九靈,何不呼之。呼者,非呼其名,須時時呼䕶之。目欲常垂,有元
光也。鼻欲常按,有陽光也。耳欲常閉,有智光也。口欲常緘,有慧
光也。手欲常摩,有眞光也。足欲常歛,有靜光也。如是九竅生於
外,三品固於内,内固則外榮。故曰守有。四字中卽有無量眞訣。
後人誤以有無作龍虎觀,淺鄙可笑,更且悞人。子等從此四字,
細細做工夫去,一層進一層,自然絳眞與牝靈相合,水火暗交。
不要起爐作灶,自然眞氣日凝,九光日現,可以長生,可以濟世
[09p057b]
矣。』
陳眞人曰:『兩儀卽太極也,太極卽無極也。兩儀未判,鴻濛未開,
上而日月未光,下而山川未奠。一氣交融,萬氣全具,故名太極。
卽吾身未生以前之面目。二儀者,人身呼吸之氣也。鴻濛者,人
身無想之會也。日月者,人身知覺之始也。山川者,人身運動之
體也。故四者之用,運之則分爲四象,靜之則總歸太極。故修玄
無別法,只須冥心太無,體認生身受命之處,而培養之,扶植之,
保䕶之而已。故曰歸根,曰復命,要不出冥心凝神四字。所以必
欲冥心凝神者,葢觀法於天地而自得也。太上曰:飄風不終朝,
驟雨不終夕。孰爲此者,天地。天地尙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所以
[09p058a]
日月運久而昏荒,山川奠久而崩竭,人物厯久而衰敗,氣化傳
久而舛錯,總不如守一太極之可久也。此事本極平淡,極簡易,
而世人往往不能者,總壞於一點塵機。卽是太極中一點動性,
動而生陽,靜而生陰。生陰之靜非眞靜也,是動中舒緩處耳,亦
動也。是以生生不息,變化萬殊。萬殊旣成,吉㐫出焉。聖人作《易》,
所以指吉㐫,推變化,要之必以守貞爲主。故《易》者,戒動之書也。
子等從此入門,庶不失高眞妙旨。』
陳眞人曰:『還童爲入月丹頭,入月爲還童功効。渾渾淪淪,不知
不識者,童之體也。太虗無爲,莫滯莫着者,童之用也。春風秋月,
藹乎可親者,童之品也。純純穆穆,毫垢胥捐者,童之量也。人無
[09p058b]
論賢愚質,不分高下,俱可復全元始,洞見本來。所以然者,童相
未漓,一眞浩然,玄牝一穴,妙氣回旋,三品光中,潜符太極。先天
而生,後天而存。存存涵養,貫古徹今。觀心得月,入聖金莖,惟能
保此童之相,乃能辨理欲關頭。惟其還此童之質,始得判仙凡
界限。仙在心,心失養便非童。理寓玄,玄不悟難云童。童者不事
修飾,不爲欲誘,不爲人阻,不爲勢折。
渾渾淪淪始氣中,山河日月正西東。一丸大米由兹湛,貫徹玄
臺悟性功。
先天妙氣本皆全,還我童孩道可傳。傳月授心無別印,印燈燈
引改千川。
[09p059a]
童光晃朗似明蟾,雲去雲來體不⬤。掃盡葛藤心自瑩,存胎胎
就聖功圓。』
謂施元根曰:『眞陽子,可悟還童二字乎。』對曰:『大旨在無起分別。』
曰:『不特此也。稍務乎外,卽非還字工夫矣。苟非時靜時一,遂失
童之本眞矣。觀心得月,童之始基也。還童入月,修之要徑也。能
觀心自能得月,徒觀心未能入月。得月在乎靜一,而入月道在
還童。維此二字,一生修之而莫竟,累𡻕養之猶不足。固非無起
分別,所遂能幾也。』



[09p059b]











[09p060a]
桂香上殿考文掌冊輔宣宗教啟光佑靈通和上宰稽多核過極明洞慧眞人
 眞人姓蘇,諱軾,字子瞻,一號文昌内相琦印傳光掌理靈乘
 充靜致一佑覺含貞温醇毓粹導性立元總握文衡權侔紫
 極葆珍冲照善現大眞人。於庚辰年九月奉勅蒞壇專,督煉
 鸞弟子。
蘇眞人曰:『修道之要曰靜曰一,靜一之旨,羅白二兄言之詳矣。
而靜一之源,尙多藴義。人心有大月,當思於何處發光。人性有
三英,當思於何處吐秀。大月存兩腎,是爲眞水。三英在丹田,是
爲眞火。火不沉則水不浮,水不浮則火斯熾。是以善修之士,火
[09p060b]
降水升。善養之士,水浮火伏。善修之士,子擕母抱,善養之士,母
顧子全。母爲先天祖氣,子爲後天玄精。能知制火之道,則祖氣
乃完。能知蓄水之法,則精玄乃注。子母相抱,太極舒光,以此云
靜,靜之至也。以此云一,一之至也。是故全大月於身中,道成無
上。會三英於一忝,眞如頓復。塞其兌則聽斯聰,掩其明則見斯
眞。自有呼吸之源,不必資鼻爲呼吸。自有大明之具,不必藉目
而始明。得先天一點眞陽,陽生陰滅。貫太乙華池玄液,液注精
充。備於我者足,俗塵不期掃而掃矣。得乎天者全,靈丹不期結
而結矣。
叩制火蓄水之法。曰:『養此心同於太虛,客火漸消。鍊此神同於
[09p061a]
慧日,眞水徐沛。修之三年,而心神拱位,百病俱不得而侵。修之
六年,而形健神康,萬邪俱可以降伏。修之九年,而聖胎堅固,大
道卽從此而悟。修之十二年,而丹爐藥滿,指日成眞,是之謂大
成。不必有心於濟生,而所濟者大。不必有心於度死,而所度者
廣矣。』
蘇眞人曰:『靜明寶光,流㪚十方,能得之者,三氣發芒。寂淡玄宗,
洞開性天,能見之者,五藴生毫。毫末月呈,元珠燦潔,眞風遐著,
大道丕昌。
三氣之中,首曰祖氣,次曰元氣,三曰始氣。含光守雌,子母互交,
二六時中,常吸常呼。初無外物,足以動其心。初無他事,足以移
[09p061b]
其好。呼焉吸焉,唯覺天津之洋溢,不知其何自而生,莫測其何
自而止。恍乎其若可見,僾乎其若可聞行之久久,祖氣全而身
形安泰,五體調和,徐得靜中之樂境矣。所謂元氣者,乃我先天
一點梵陽之氣,與身俱生,不與身而俱。息與性相隨,能與心而
俱化,化此氣於身,塞乎天地之間。運此氣於心,超乎萬物之上。
充此氣於四體,百節康而四魔滅。歸此氣於牝玄,六陽現而三
神守。道此氣於華池,七障消而九英生。若一經物欲之污,便非
本然覺性。故號曰元,元者初也。氣必返其太初,元之名所由集
耳。何謂始氣?氣返於中謂之眞氣,入於心謂之晶氣,完其妙謂
之始。渾渾淪淪一氣中,此始字注脚也。人惟有此氣,則四光弟
[09p062a]
子可成。人唯具此氣,則五觀法門可入。故曰反身而誠,樂莫大
焉。萬理備於中而皆實,謂之誠。始氣全於内而無虧,亦謂之誠。
誠能操持有恒,積累有素,靜存動察,不混不淆,始氣克復,大道
何難,一蹴而至哉。所以《本願經》曰:善藏毋傷,三氣發芒。旣發其
芒,卽得大光。旣得大光,愈發其芒。光芒相長,一葦誕登。有志弟
子,尙其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