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i0073 玉詮-- (CK-KZ-jye)


[07p001a]
天部神威五雷都統劉大天君
 大天君諱蚪於戊申年三月奉命督教
劉天君曰:『覺光度世,法爲道根。明性見眞,道爲法本。我奉命開
教混元,惟道法兼持,性命彚一度世開緣印心植鼎。各當猛尋
星宿源頭,以副殊恩特典。不可授法不鍊,鍊法不純,以虛上意。
欲鍊法者,一在定基,丹光培護,息息貫中,辛虎庚龍,左旋右盼,
靜則爲月,月落長川;動則爲金,金飛火冶。勿以火候而强制,勿
以先時而預操,循循入彀,方爲定基。一在養靈,靈光奕奕,根在
絳宫,絳宫重重,升於金樓,金樓之中,萬神是宗。定則光聚,一則
光充,萬緣之息,神光隆隆,守心定氣,抱虎降龍,升三降九,息如
[07p001b]
條風,暖從臍下,乍伏乍從,是爲養靈。天地始通,一在息機。天高
四穹,體健斯空。日珠星璣,旋轉不窮。我有心珠,綰合蒼窿。心中
之眞,能見六通。一通於口,守牝和中。次通耳目,塞兌神融。鼻及
四肢,通於中宫。應機發運,左鼓右鍾。按此六通,機息神通。是爲
息機,與天同運。一曰潛志,志從心運。志一心平,志從心一。平心
在眞,峩峩七寶。觀心得金,無役我志。志堅道凝,無小我志。志大
法成,潛志之功。心心會明,潛養潛伏。慧眼洞眞,馘我三尸。滋我
三精,潛志旣極。道果斯成,一曰證神。神光所曁,照徹無邊。天有
萬神,雷爲法鞭。地有萬神,岳爲法源。身有萬神,玉爲法先。統合
三神,罡破風捐。證神之奧,道在目前。守眞見光,眞達萬天。功成
[07p002a]
黃籙,證神靈籤。』










[07p002b]











[07p003a]
先天主教䕶國衞道朱大天君
 大天君諱𩆝,於庚戌年三月奉命督教。
朱天君曰:『緣由心造,緣起心滅。緣滅心存,惟在空識。信道者心,
無所疑也,見道者心無所蔽也,知道者心無所昧也。能知道方
能見道,能見道方能信道。不能信道謂之障,不能見道謂之惑,
不能知道謂之愚。去愚莫如思,去惑莫如定,去障莫如慧。慧從
定中生,定從思中出。凡夫所以不能信道者,無慧故也。欲求慧
者,先求定。欲求定者,先求思。妙如寶月,從思中來。能思則能悟,
能悟則大行生。身有絳宫,非思不親。身有三品,非思不融。身有
善神,非思不見。身有陰魔,非思不滅。善思者如珠輪轉空,一⬤
[07p003b]
不著,如玉魄照世,運於自然,故謂之觀。觀非目觀也,反智内藏,
神機自發,其發也如車已推,舟已帆,自禁不能止,况他人乎。』









[07p004a]
先天猛火降邪輔正王大天君
 大天君諱善,於辛亥年十二月奉命督教。
 《玉書》曰:『敬稽本壇基化之始,斗玄二壇,止有先師掌教。自戊
 申三月劉大天君莅玄壇,始稱督教。事無大小,咸聽綜理。故
 傳懴頒科,施符治病,屢奏弘績,而於庚戌三月去任。朱大天
 君繼之,神威更肅,紏功核過,峻若嚴師。未滿二載,又於辛亥
 年十二月初三日,今督教王大天君莅任,綜理三壇,統裁眾
 務。或授法於壇員,或宣勞於齋醮,呼吸相通,知弘慈之迫切。
 性玄兼盡,識大智之圓明。更於壇事紛紜之日,論撰眞規,遂
 爲本壇萬世不易之模。總之三大天君,皆係先天一氣化生,
[07p004b]
 積功成聖,已經累劫,而於本壇因緣,尤爲浩大云。』
王天君曰:『凡身不可戀,亦不可棄。俗緣不可著,亦不可滅。總之
要尋本來面目,先掃一切偏見。若是漫然抛落,更從何處,參究
玄機。我與子一訣,
有事悟,無事除,偏見性真,本來無一物,何障與凡身。吾性卽元
始,元始卽眾生。三界理一貫,心明入貫門。心心妄且幻,何者爲
心明。改過改是主,淡欲淡是真。無止無不止,便得自然靈。郤笑
多識者,碌碌貪虛名。從來萬法千門,只求一悟,並無大小。若不
到此貫門,總使修菩提三昧,也是空花。』
王天君曰:『桐子,將來俗緣甚重,本來能勿昧乎。我等向望子爲
[07p005a]
龍沙眞種,不意尙戀凡緣。凡緣非外來也,皆因子有一線凡情,
留滯心内,所以境從心結。但未知吾子,何日此情了悟。
空緣本無相,一著便生緣。了緣方見本,忘本便隨緣。身世如電
光,功名眞幻泡,蹈履網羅中,禍機不可測。豈若安愚賤,悠然自
怡悅。桐子,豈不聞乎。剩凡情之一線,悵雲路之千層。從今以後,
欲結眞月成大丹,不亦難乎。
銛子,應俗不是道,能應能空方是道。子非不能空,以爲不必空
耳。我等初修時處富貴,猶看得甚壞。何也?諸境觸心,總是罪障。
惟看得壞了,所以能空。惟看得空了,所以能安。
身是行尸家是囚,生民攘攘負刑儔。憂悲苦楚時時現,方得眞
[07p005b]
心性地浮。
子等不要看得樂境是樂,苦境是苦。求得性來,苦樂皆假。所以
入道,當從空緣始。非不明本,心漫然空也。』
王天君曰:『煉法之根在精,守精之道在息。息有陰陽,出於玄牝。
玄牝之竅,貫於綘臺。心火熾則腎水𤍠,火熾水𤍠則起淫心,淫
心一起,則息不調而精不透月矣。欲煉法者,先寡欲。煉法之基
在氣。氣中有五行,各有繫絡。能守氣者,不必在心腎中取。要從
崑頂,注入中丹,方是先天祖氣。若止在五氣中添出,便是旁枝,
不能直上也。然須循循導引三車,而進八景。自有眞氣能下,不
必生尋一竅,反致日月失輪。欲煉法者,先定息。煉法之宅在神。
[07p006a]
神者身之主,道之源也。道源在天,身主在日。天光惟日能燭,曰
光惟天乃容。人中之神,上承天氣,中接日輝,所以無幽不燭,而
光被四表。然神光在宅,能養方充。韜晦始明,全在水中養,火中
韜,方是神光直透。故《度人經》云:氣月神日,眞靈混沌也。欲煉法
者,先求慧。具此三種,方可煉靑羅混元也。』
王天君曰:『大緣在本壇。緣者,造道之資。有道心者,可以授緣。上
天是以待人而傳道,擇時以開恩。擇非其時,雖有眞修,緣弗至
也。待非其人,雖遇運會,道弗隆也。故緣者道之符,道者緣之根。
能修乎道,可以感緣者,在我不患緣之不至也。其或與道相違,
可以敗緣者,在我勿望道之能隆也。天操其衡,人操其權。天人
[07p006b]
之會,一理貫通。感應之機,分毫不爽。金子,可將我言細參之。
光明洞照,提挈珠心。珠心在人,妙靜眞一。奈爲習尙所移,情緣
所絆,雖有珠光,如砌墻壁,不能吐露淸輝。可憐下土眾生,珠體
個個圓明,但因未聞正教,徑路多歧,以致圓者變而爲偏,明者
變而爲昧。珠心旣失,罪業無窮。罪大業重者,地獄隨之,苦報及
之。是以天眞哀憫,開鸞設教。俾有志者,聞教而自新。有罪者,聞
教而遷改。傳之其人,以廣天化。布之於法,以垂後人。此皆天眞
救世之慈,開化之本也。故規曰以性爲宗,以慈爲化。慈者非姑
息之仁,煦煦之愛也。教人以正,覺人之迷,使彼復其性天,保其
心珠,遠其罪垢,永脫苦報,而後謂之大慈。若非善人接引在壇,
[07p007a]
或有苦報,漫然哀之。至於代其禱禳,是名黨惡,不名大慈。其或
彼有悔悟之心,我無接引之力,言不足以開導,行不足以觀摩,
漫然不哀,而置之於相忘之地,是名負信,亦不曰大慈。其或一
言之微,足以開人。一事之小,足以澤物,爲善於莫知之地,立功
於不見之鄉,澤及於人而不以爲功,道被於物而不以爲德,中
心坦然無欲,昭然淨白者,是名大慈,可以奉化矣。
成道之人,一心不離道,一事不忘道,一言不悖道,行之有常,乃
能見道。今之人雖欲成道,合道之時甚寡。一杯之水,豈能勝車
薪之火哉。世人昏昧,不察乎此,便道修行無益,作善無功。不知
纎芥之善,必受善報。纎芥之惡,必受惡報。蒼蒼昊昊,自有主持,
[07p007b]
何况靈壇感應乎。丕弘善道,立壇之根,接引善人,度世之基。道
以人而顯,人以道而興。然後能使世間眾生,俱發善念,共乘元
始慈光也。桐子勉之。』
王天君曰:『紅塵萬丈,汨没性光。譬如寶珠爲諸穢氣所毒,非惟
光不能發,卽珠體亦將毁壞。諸子今日性光,亦如是也。若欲復
見本來,非痛加哀悔一番,洗滌一番,安能光輝如舊。我所謂哀
悔者,實實見得,俗塵可厭,靈珠可惜,故能哀悔。師前冀教,雨之
沾濡也。我所謂洗滌者,大心洗滌,斷制甚剛,收攝甚密,故能培
養道根,使玄風之流暢也。若不如是洗心懴悔,終日悠悠忽忽,
功行不積,道果何由而成乎。金子,汝知教行兩關否。侍真閱詮,
[07p008a]
所以聞教也。煉心養性,所以立行也。若聞教而不立行,終身奉
壇,亦無一得。若欲立行,而不知聞教,如瞎馬過山,動足卽碍。向
來諸子聞教已多,所以終不悟道者,皆因奉教之後,不能靜養
道根,功夫不足故也。若能躬行實踐,雖片言半偈,足以悟本,何
患法藏未充,寶詮未備耶。
金子,不要把道法兩字太看難了。本性不昏時頭頭是道,眞神
運用間處處皆法。修道修法者,總要看得源頭淸,大旨透。不如
小鳥啣花,東飛西啄也。汝等所以不能見原守道者,不在道不
守,而在塵不淸。不在心不明,而在欲不去。我千言萬語,不過要
汝等去欲。奈子等認欲作性,認俗作道,正覺旣不能生,偏見又
[07p008b]
敢於肆,若終如此,縱有十萬寶經,豈能度汝哉。』
王天君曰:『子等欲入道,先明性明。性非難也。善根發處,可見本
來。但守性爲難耳。守得一日,便是一日眞人。聖賢之路不雜不
煩,只明得一性。所以能定能安能慮能得得者,此性時時能明,
不間斷也。子等能見性,卽能見天。能見天,卽能觀物。能觀物,卽
能觀境。境忘而後相空,相空而後眞見。天心見已,心明道量,宏
身量消,其基在參玄也。玄者非空非虛,卽是我心極深處。所以
能守𢆯者,默然寡言,昏然守慮,粹然靜思,恬然順境,無觸無著,
但守虛明,此乃入法要道,修眞初路。苟能循循奉行自然,一旦
貫徹,心法兩空,得大智慧也。從此而淸靜圓通,謂之玉光。從此
[07p009a]
而純修堅固,謂之性光。從此而具足妙行,謂之道光。從此而廣
布慈愛,謂之法光。四果者,皆以明性而入也。性有二。耳之於聲,
目之於色,口之於味,類皆塵性也,宜空也。耳之能聞,目之能見,
口之能言,天性也,宜實也。何也?自然之才也。心亦有自然之才。
仁義忠信,四者不可忘也。人之所以忘者,不思耳。故曰心神丹
元,令我通眞。妙在思也。思之道有二。動則觀其應,觀諸物,觀諸
文。靜則觀其空,觀其萌,觀其存。能觀卽能思,能思卽能明。動而
常靜,靜而常思。思之直道也。子等能用力如此,何患果之不得,
化之不揚。各各盡心返照,我願畢矣。』
王天君曰:靈化無方,隨心而感。心有二三,化不能久。本壇可以
[07p009b]
垂久者,皆吳子一心所格。但化本無形,著之則障至。能輔化者,
心空見空。大事出於無事,大爲出於無爲。總之有爲之法,皆是
空相。聖賢事業,宜從本際點化,隨點隨化,俱成妙境。若二等人
於事爲中,生一我相。我相一生,貪著一切。以此立壇開化,未有
不敗者也。
修眞學道,總要一誠,若稍有爾我,便非一。稍存妄見,便非誠。諸
子爾我之生,妄見之起,皆從輕躁中出。心一輕則教語不受,心
一躁則事機不明。内忘教語,外舛事機。所以誠一之心,因此漸
失。殊不知靜中之樂,無待於外。心性之功,可以殺境。但要尋著
本眞,方能入手。本眞者,初念也。念起於心,追念見心。心生於道,
[07p010a]
空心見道。上根備此,卽爲頓門。下根修此,亦不失漸門。若曰大
法由頓,小法由漸,此人便終身不悟。何也,法無曲直,根之利鈍
使然也。且如飛𢆯妙品中有萬法,亦只一法。修飛𢆯者有一門,
而入門在何處。《淸淨經》曰:内觀其心。一句可以盡經義,亦可以
入飛玄矣。𢆯詮萬卷,不外觀心。然此心不可執也。精氣形骸,無
非心寶。卷之以大其體,煉之以發其光,眞身自見矣。』
王天君曰:『澄子,汝家道氣已齊,德心尙有未備,緣尙有一病未
去。如能去此,天福自來。道者,性之光也。理者,光之寓也。明理以
安性,性自不昏。見性以發光,光自常在。所以旣聞道法,尤當默
受。若一生著念,性光遂昏。吾欲勸汝家人,各求已性,毋談人短。
[07p010b]
縱使他人不能入道,與子入道無干,不可談也。只要修已之身,
安已之心,改已之過,自然家風丕振,嗣息賢良,可以傳此壇脉。
人言心要死,我言心要活。活則無所牽,愼勿死於物。境本無滯
形,心滯塵網結。將心返太空,境同水中月。一念參眞諦,棄死求
心活。道本無爾我,執我便非眞。善功由濟世,陰德在寛人。人孰
無情欲,人誰少愛憎。克已已所安,施人猶用恕。况以已所難,責
人期必至。非汝欲過求,累汝業有四。一者欲尙心,欲尙疏自治。
一者自見心,自見忘人志。一者不平心,不平嗔火熾。一者浮淺
心,浮淺懷聲勢。豈知大道中,無心亦無志。此身屬造工,如鐵入
爐中。鐵隨爐火轉,人隨天命通。若有一分我,究竟非眞空。
[07p011a]
此乃道人安心之法,見性之門,當以靜心會之。』
王天君曰:『眞𢆯洞虛現飛𢆯,靈極會靈天中天。香環雲護寶月
母塵沙世劫散空烟。非烟非雲抱飛斗,舞靈回光九氣綿。上守
崑頂下守牝,空空九神三九傳。一水一火運刀圭,中含無極金
光全。二乾一兌聖相具,朱嬰端坐火中蓮。一氣轉交神顧母,再
轉神充氣母安。三轉不離精上月,月盈月缺庚辛弦。三三之後
卽九九,水中生火見乾圜。此是先天受胎訣,何人能解月中天。
壇化欲彰,全在守玄。守玄之功,全在眞一。眞一之理,全在見心。
今觀子等,何人能見心。心不離道,道不執道,方能下手坐玄。若
道俗相間,則俗勝而道微,欲勝而私積,滿腔中皆三彭爲主矣,
[07p011b]
又安能見心悟道。』
金子問二乾之義。曰:『先天之精,後天之門。知其門,守其精,大月
自明。』
王天君曰:『復性之功,存乎守戒。性不明無以見道,戒不眞無以
復性。戒者,非徒在事爲上。桎梏一身,須要内觀。守戒之心,本自
光明,不染眾惡,如此纔能守。若不内求戒心,徒在外境約束,胸
中已無主子,譬如家中已無主人,誰爲防禦外㓂。所以守戒非
難,眞心爲難。眞心旣透,何戒不可守矣。』
王天君曰:『修圓則化開,感實則應速。我願奉壇諸子,皆敦本行,
自然無負上意。不必徒仗鸞沙,徒勞禮拜,以爲奉眞之具也。大
[07p012a]
凡道之一字,最難識取。天之一字,最難合一。人之一字,最難化
度。我以爲道可得,未必卽得,欲得卽迷。我以爲天可接,未必卽
接,欲接卽著。我以爲人可感,未必卽感,欲感卽紛。所以人之退
道,每從三者不效中,生出許多憂慮,許多煩惱,許多不平。殊不
知聖賢成已,故能成物。自度,故能度人。化障則緣從,神靈則法
顯,皆屬性分工夫。並不起一毫私念,爲我聲名,爲我利益,爲我
高尙,爲我智巧。只是平平實實,日進月躋,漸漸修證。譬如饑人
吃飯,安飽自知,不向他人賣弄。是以有貴而自喜,賤而自得,富
而自足,貧而自樂,此之謂和緣合道,是知道者也。至於增修上
法,尙有無窮妙境。或至神遊天府,去來自如。或至身現光明,千
[07p012b]
眞爲侣。或至曉達妙乘,玉質金姿。種種福緣,不可殫述,然皆要
從平實修證,自然而得,非可抛郤坦途,蹴至聖眞之域也。』
王天君曰:『道如山立,惟在歸宗。本壇係玉京開化,以明心見性
爲宗,何等直㨗。而子等不知大旨,東馳西逐,何益之有。譬如瞻
視日月,舉頭卽是,郤乃水中覓影,豈非枉費精神。原其障碍,只
爲二種夙習所牽。一者枯寂之病、天地人物,本同一性,子等只
知守定頑空,向空望道,而眞氣周流,反視爲若有若無;靈光相
照,反以爲恍恍惚惚,豈不遠之又遠。一者著相之病。大道深微,
全在無聲無色。子等只認色相莊嚴,神通感應處,求見聖眞。豈
非管窺蠡測,蕩蕩難名,巍巍無上,豈庸庸之士所能奉者乎。故
[07p013a]
曰道人入俗皆道,俗人奉道亦俗。識破二病,朗然頓見本體,如
同太虛。太虛眞體,落一色相耶。吾心靈明,著一色相耶。太虛與
心體,刻刻流通,又豈落於枯寂耶。從此悟去,便看見本壇宗旨。
此心與壇光時時相接,如同香雲之交互,水月之俱映,則玉壇
正教,豈非提醒人心,大玄宗乎。思子從今悟去,當發無上想,發
歡喜想,發哀悔想。哀痛自已,遇如此正教,而復徘徊顧忌,豈非
前生業重,今世障深。旣已自悔,更當哀人日光照於上,盲者不
見;雷聲震於耳,聾者不聞。旣同到寶山,又復疑畏交參,仍是一
雙空手。所以然者,汝等從文字悟入,不從性宗透也。上帝簡書
深重,眷注甚渥,須各打起精神,守定玄宫,勤參鸞訓。念我等爲
[07p013b]
上帝簡用之臣,非世俗役使之人。我一奮志,神光直冲霄漢。我
一退志,魂魄便落冥途。况過去日長,光陰漸短,豈可以片時之
苦樂,換厯劫之升沈乎。急宜痛定思痛,慟哭一畨,方不負今宵
提挈。』
王天君曰:『靈光無常,有覺卽接。靈通無常,有慧卽開。靈性無常,
有機卽悟。然有數存焉,通可進也而不可恃,光可待也而不可
强,性可循也而不可任。三者能具,方可言法言玄。
法無定本,執則膠,虛則妄。不膠不妄,只要於方寸中,靜養内基,
不爲外塵所擾,方可以眞見眞。内光直透,外光相激,於紫光中,
雷霆日月,任我號召,方可隨感隨應。至於玄之一字,尤不可執
[07p014a]
相尋想。所謂坎離鉛汞者,相也,非眞也。若落一相,守一門,縱使
得手,亦屬旁枝。宗壇正傳,不過要子等,修我本來一米。欲修米
光,當漸次去私復本,由外達内。米光充則内鼎堅,内鼎堅然後
可以行法度世。外境之擾,不在坐時可空,要平日立基堅固。譬
如大風撼古木,枝動而本不搖。平日工夫,當以淸心爲主。若一
涉煩惱,則空化爲大火,坐時愈覺焦熾。然淸心要平日從容處
境,如花之開落自然,中有天機相泊,暗合時緣,非若告子之强
制不動也。』
吳銛問入道之門曰:『觀心,心如天之日,隨在降光。然不可執日
在何處。此中一點丹頭,觀心之秘也。
[07p014b]
養氣爲根,守精爲門。復性存存,在於冥冥。勿撓我神,神守崑崙。
勿喪我珠,珠在玄牝。聖日聖月,炁炁資生。丹靈骨靈,日月昇騰。
是爲眞丹,夀同岡陵。光不可見,神不可昇。沈我碧虎,赤龍乘雲。
時時無間,手握天根。靜中有機,眞靜始凝。動中有括,眞動方甯。
動靜闔闢,乾坤大身。是爲眞訣,悟之長生。』
王天君曰:『眞實修行,行盡覺空。覺空所空,得大智樂。修行人最
重眞實,最惡浮僞。爲善於可爲之地,浮也。立功於有爲之時,僞
也。須要三心不牽,二意不掛,方是眞功實善。知此者鮮矣。
天化顯世,本非由人。人之能從化者,以其能自化也。化障則緣
會開,化隆則道光集。時而行之,我不有也。時而舍之,我不棄也。
[07p015a]
守者一,用者直,修者純,行者權,故能自化也。任大責重,不可畏
難也。慮善以動可耳,高眞妙果,不可自畫也。勤學以希可耳,世
情危迫,不可避脫也。修已以俟可耳,三關明萬善,足此之謂要
道。』
王天君曰:『汝汝我我,可謂一乎。汝我旣不一,可以一人乎。汝我
之生,情與非情。我本無我,汝二其心。情去心一,汝同我心。且求
己心,莫論人心。同見於我,同見於眞。眞人在上,非在玉京。玉京
眞人,是我心眞。我不見心,情想紛乘。情忘相絶,因我見心。心如
明月,亦若輕雲。雲流無踪,月體常淸。性光充足,故能守眞。
化人先化已,已化人自化。修身先修心,心修身自修。水之柔也,
[07p015b]
不得其性,尙能决隄而行,况人情乎。情生爲機,機成事成。故司
教者,有先機,有後機,有當機。觀於天人之會,察於動靜之端,始
能見機應物。機在事先,不可後也,後則不及。機在事後,不可先
也,先則淆亂。機在當機,不可或先或後也,先後則不濟。三者洞
明,可爲普化之本。三者不明,教人實難。人之心也,動而生情,好
惡各異,趣向不同。譬如河流,可導不可障。垢膩沾身,必以灰滌。
此雖物性,人性亦然。得性知機,教之能事畢矣。
天意深微,誰能知之。知之者亦不知之,不知之者亦曰能知。非
不可知,不可知知。非不可知知,以知求知,眞實不載,故莫知也。
能知者如童嬰然。童嬰不知有人,而人愛之。不知有已,而人保
[07p016a]
之。同於天眞,完其神志,與天合德,是謂知天。天心如何,平等是
也。天德如何,直上是也。直本無直,上本無上,人本無人,我本無
我,人我雙忘,直上之道也。
貴德尙仁,則人無爭。貴仁尙義,則人不忌。貴義尙能,卽不能以
無爭。貴能尙功,卽不能以無忌。大樸渾然,渾然不敝,知大樸之
所在,其可謂主化弟子矣。
迷者勿引人,昧者勿教人。怯者道之仇,俗者障之根。身者事之
本,行者言之符。靜而靜其心如淵,動又動其過如林。戒中戒其
戒在心,守中守其守在一。一時有一善,善功日積。一時省一罪,
罪過日消。不見其眞,雖智大迷。不窺其奧,雖明大昧。吾守一精,
[07p016b]
吾守一則,三者能守,可面玉光。』
王天君曰:『鴟鴞在山,鳳凰不至。匪類在壇,英賢不生。接引愈嚴,
人材愈廣。守壇愈歛,天化愈廓。歛者,必使人人知歛,無有爲心,
無好大心,無著相心,方可同其守壇。故主教二子,不在當事與
人爭執,全在平時,以天眞意旨,薰陶眾人,涵育眾心。使各心明
道見,自無背規逆理之事矣。然必始於自修,終於及物。二子自
修未純,遽思及物,非惟無益於世,而且有累於已。豈不知大道
平直,無心成感乎。豈不知躬行實踐,無爲成化乎。豈不知含光
守雌,應世眞如乎。總之大本大原,不外一心。心之相感,其變無
窮。狂心感者,狂爲同氣,而放蕩之人應之。妄心感者,妄爲同氣,
[07p017a]
而詭誕之人應之。勝心感者,勝爲同氣,而妄爲之人應之。隘心
感者,隘爲同氣,而偏謬之人應之。故同心相附,同氣相求,遂至
結成一氣,稍有不合於道,未有不干天和,而壞道紀。愼之愼之。
王天君曰:修道法門,非止一端。禮誦又爲,入道始基,不拘壇中
法寶,壇外經書,皆可聞道。但勿以速爲程,以多爲貴,總於禮誦
之時,得見淸明本體。内心不出,外緣不入,如如妙覺,朗朗元音,
非色非相,默然貫通,卽是眞禮誦也。』
王天君曰:『聖化無邊,聖心弘慈。聖教無方,聖道無適。聖行具足,
聖功莫測。神神神神非神,𢆯𢆯𢆯𢆯何𢆯。神𢆯神𢆯,𢆯神𢆯神。
𢆯神旣分,天地始剖。神𢆯合一,大道乃得。悟之則生,執之反失。
[07p017b]
知𢆯忘言,昧𢆯神窒。神明明神,神非身生。有無無有,妙𢆯自得。
𢆯𢆯無知,𢆯𢆯無道。無知無道,混然合一。神非身生,神非神得。
得之不得,失之永失。通三至九,返三還一。得是旨者,卽爲太極。
此返神法也。』
王天君曰:『道法興隆,不在俗人敬奉,而在法嗣賢能。古先聖賢
雖具普化大慈,亦未嘗家喻戸曉,使舉世之人奉之若狂也。蓋
道法兩字,甚難辨別。一經俗眼,大者亦小。一經俗口,精者亦粗。
卽如尼山弟子,尙有異聞之疑。旌陽之徒,未免色心之染。何况
未皈道者,耳不聞天眞訓誨,目不覩大道經書,内懷利欲之心,
外染塵囂之習。如此之人,雖欲竭力稱揚,反使聖心淪隱。故白
[07p018a]
仙云:炫惑凡俗謂之邪,炫惑鬼神謂之魔。常使世人疑之,吾道
庶幾不壞。妙哉是言也。所謂凡俗鬼神者,必非正覺淸信傳道
法門也。必因一時神通,禍福所感,傾心向慕。雖在彼亦云信心,
而以道觀之,止成炫惑而已。以炫惑之見,出讚嘆之口,眞道有
不淪隱者乎。無論在我之是非,而卽此炫惑一端,邪魔之名所
不免矣。是以上仙法旨,反取一疑,不取一信,此正救世大慈,保
道之秘妙也。此等眞訓,汝輩不參,每事好於稱說汝意何如,不
過曰使人敬我,使人信我耳。豈知敬信之中,卽謗毁之機也。興
隆之内,卽敗壞之由也。故五老啟法,元始慮其碍眞。如來示寂,
囑弟子以守默。上聖用心,如此久遠。而子等智慧未充,輕說道
[07p018b]
法。雖言言有本,豈能繫之人心乎。』
王天君曰:『子等未明虛明二字,便謂道法可以勇進之心求之,
而不知四大未破,趕前退後,俱是魔窟。當以空心破之,勿以必
心入之。所謂十劫坐道場,不能成佛道也。白大眞人云:靈非我
靈求不得,上前下去皆虛妄。此時見道見元身,不用苦修脫塵
網。此時者,於上前下去,忽然見此身,而破四大也。此是眞悟法
門,有志弟子各當留意。』
王天君曰:『上眞頒示戒條,所以啟人正性。若子等正性無虧,雖
不奉戒,戒卽在是。故守戒者,要見戒心,卽所謂圓明自然路也。
若能識取圓明,領會自然,則於諸戒,無起分别,何大何小,何難
[07p019a]
何易。寸天障掩,雖小而難。心地光明,雖難而易。總是戒者,諸法
之要,入道之階,聖眞之果。凡夫之防防者,防患於未然,防過於
未萌,防心於未兆。卽昔賢所謂惟精惟一,兢兢業業之道耳。一
日能守,一日能戒。一念不守,一念背戒。豈有旣戒而自恃,未戒
而可避之迹哉。』
王天君曰:『煉度有三要,一要者心合也,二要者氣合也,三要者
身合也。金尊大慈,救灾拔苦,旣傳斗煉,則以救拔之事任之。弟
子當是任者,便要體金尊慈救之心,去怠去疑,胞與爲念。是故
合心在於慈。慈者本也,輔之者炁也。凡夫濁氣,稍聞道則爲正
氣,修三品則爲精氣三品,彙一則爲𢆯氣。𢆯性交成,方爲梵氣。
[07p019b]
夫梵氣者,非外取可得,非部位可守,有有無無,氣入𢆯𢆯者是
也。當去濁使正,養正使精。精者忌諸穢以亂之,正者消諸邪以
凝之。是故合氣存乎養炁,旣養宜乎,身無不合矣,已無待操持
矣。所云身合者有三。一在平日之行也。欲代天尊行慈,先須不
殺。欲超冥魂苦惱,先須戒嗔。欲覺諸魂,先須自覺。欲宣大戒,先
須自受。此爲平日身行合也。一在登座之時也。身未登座,是名
汝身。身己登座,不名汝身。宜現三種色,三種容,三種音。三種色
者,神色、定色、愉色也。三種容者,端容、恭容、無倦容也。三種音者,
淸音、哀音、不躁音也。是爲登座身貌合也。習此三合,方可稱習
煉。一法旣通,萬法卽貫。子可專行煉度,便是入道階梯,不必更
[07p020a]
求别法矣。
人心和則道光昌,人氣靜則天心接。光昌天接,自然培得幾個
法種。若論目下氣象,諸子到壇,一參猶屬勉强,何睱言及傳法。
卽有志者不辭勞矣,而施伐之念未冺;肯向上矣,而自足之心
時萌。拾得唾餘,便誇靈藥;窺得皮相,便稱骨髓。總是諸子志願
不弘,三司教道不切。今後若聚大壇,談道談心。當從切實處說,
不可因欲聳聽,故作奇論。不可因欲壓人,故作高言。内無主則
言泛,詣不到則言浮,氣不平則言激,見不徹則言濫,四言皆病。
爲師長則不能教人,爲朋友則無所觀摩。
不見他心莫開口,自心昏處且無言。欲知開教須知已,三益功
[07p020b]
夫仔細參。』
王天君曰:『天教宏開,人羣萃集。欲求解脫,先須淸靜。淸以養神,
則神自充。靜以養心,則心自澄。自然臨事舒徐,出言合節。若隨
境卽躁,事必無成。惟不逆料於將來,不追求於旣往,渾然穆然,
是道之根。今子臨事,每紛紜議論,皆因平日無靜養工夫。子能
自然而然,則天下自合,人情鮮拂矣。操萬事之原者唯心,應萬
事之來者唯靜。靜以處之,天眞必豫。無躁妄之念生,則心自靜。
無搖亂之心生,則神自淸。陳子以之,日夜操持,應事能閒,心神
不妄動矣。
儒道有二否?對言:無二。曰:無二,孰爲主?對:道爲主。曰:無二,孰爲
[07p021a]
二。對言:儒言性,道修命。曰:成道者未嘗離性,學儒者何曾捨命。
惟人欲天理之分,不可强合。若去了人欲,止存天理,此時儒道
之名從何而立。名旣不立,二何由成。我說孰爲主者,正此純乎
天理主之也。但莫管他儒倫道法,儒性道命,凡有分别,便非眞
理。要取究聖賢明明白白空空蕩蕩地位,卽是下手工夫。便欲
成聖作仙,又失之矣。
陳子,化不易主,當思其道。其道惟何,唯在大慧。要知此箇大慧,
不是從耳聞目見生,不是從文字訓語生,不是從思量計度生,
不是從觀照知識生。此大慧者,從定而生。四大非有,何况名利。
貴賤非眞,何况得失。得失是幻,何况愛憎。我心雖眞,而識情非
[07p021b]
眞。我性是實,而思想非實。知此說者可入。《淸靜經》可云:三空之
門矣。念念相續,最是賊害。何也?使子精耗神疲,皆爲此耳。看得
破,斬得斷,方是眞實修力。其次主化之道,要不背眞規,不失人
情。天眞立規,本緣人情,未嘗逆人之說,以伸其說。不過於人情,
斟酌其中者,而用之耳。故善奉規者,要善取人情之中而推行
之,斯能天人恊一。目下人情不中極矣,子之情又未合於中,故
臨事每多紛亂。所謂主化者,以中主。夫不中也,若以不中主不
中,孰得而正之。何謂中,卽前言淸靜是也,解脫是也,天理是也,
大慧大定是也,所謂異名而同出也。今日中秋令節,可各把中
字來體騐。要問中不中,先騐和未和。中如寶月,和似金波。獨處
[07p022a]
時皓魄當空,萬象俱寂。接物時自能如桂花湛露,香氣襲人。一
種天機妙用,只在眼前,時時顯露。如是者人自觀化,而感望道
而興矣。天下無心外之物,有心斯有物應。物在無心,心空物我,
同一念歸眞靜。若說無心應物,要知無處亦非。三空照性。非空
主化,斯堪宏化。
三空之道,已詳之矣。至於守精之理,尙未悉也。三才之内,莫不
有精。日月星辰爲天之精,山川岳瀆爲地之精,元神氣海爲人
之精。天能保精,故光明常湛。地能孕精,故流峙常存。人能運精,
故長生久視。唯天地能導人之精,而使之化。人當效法天地之
精,而守其根。所以三品中,先用一精,以貫氣通神。精足則炁順,
[07p022b]
炁順則神充。不凋不殘者,能固守其眞精也。蓋人當十六而精
源始通,二十而足,從此學道,所謂天童也。此時五行旣調,六腑
正盛,養精之法,只在引氣歸元,太和納鼎。苟能卸塵,入道何難。
一日九還,三十至四十,血氣旣强。天氣降,地氣騰,卦至乾,陽剛
方健,精元圭露,氣溢神旺。此時守精,專保三田,勿以利欲耗其
眞,勿以貪戀失其元,勿以憂悲損其質,勿以玩好泄其源,從此
進修,亦可廓然返漓還淳,不失眞宗道果。若過五十六十,精旣
耗而神光不充,則氣海已漏,所存者三品之鞟耳。然人尙未知
此身是鞟,而貪戀之心更勝壯年,修道之念愈怠往日,自謂此
身之精與天地之精共,此不傾不滅,豈不重可悲嘆。天尊大慈,
[07p023a]
隨緣接引,原不分於老幼,只要共明此性宗。然年老之人守精
不易,但能持此正息,綿綿内降,不得學坐𢆯,亂此五行。不得專
禮誦,傷此筋骨。不得雜思慮,耗此絳神。不得混藥餌,破此眞府。
唯有堅守黃庭,調平氣血,守正訓以養神,行正事以濟事,持半
偈以歸元,苟能如此,亦可長生證果矣。雖然在天地間,果能有
擔當宇宙者。守精之法,又不以老幼分殊界。有一生奉道,一事
之失,致蹶從前。有一朝奉道,一事之善,遂躋層霄。一墮一升,只
在轉關一念,可不勗哉。
施子,教司天職甚重,必要善達天心,曲體人情。子之教人,非不
盡也,然未得其道。教人之道,必先虛已。虛已言和,言和人自樂。
[07p023b]
從勿多言以傷氣,勿守默以失教。至於教人,原在躬行。上士設
教,必先虛已。子功非不多矣,然行之有時,勿先時,勿後時,恰好
子可以道觀人,不可以道拂人。須觀人之候,審人之材,度人之
力。觀候而教者,猶一貫之傳,必量其功,候所至。若教失其宜,必
至躐等無序。審人之材者,陶鑄得宜。若不因材而篤,未免矯情
拂性。量人之力者,力可任重而教以輕,則失其重矣。力可任小
而教以大,則失其小矣。施子,教司之道,盡在於斯。勿虛吾此教
也。』
王天君曰:『淸靜爲入道之本,而淸中不可無欣悅之炁,靜中不
[07p024a]
可無生發之機。譬如嚴冬固宻,必待三陽旋復,芸芸品類,方得
向榮。人之身亦然,性亦然,道亦然也。故玉格曰:和爲天下通融
境界。通融者,非世所云無是非也。通則人人包我性中,能知彼
進退,知彼難易,知彼苦樂。知此三者,而後贈以教思,便如景風
膏雨生長萬物,風不鳴條,雨不破塊,無傷其形,而後可以達其
性,故曰通融。則事事合於大公,無執私見,無偏氣習,無著名相。
無此三者,乃能宣揚聖化,爲於無爲,事於無事。明鏡當前,人自
鑒之。夜光在室,人自珍之。故能得眾心之愛者,方能得眾心之
敬,故曰融我。自督教輔化以來,欲壇中弟子,人人到此境界。不
料子等無始以來,流入塵沙種子,誰能省察解脫。一塵未掃,卽
[07p024b]
一道未光。豈特一道未光,卽此一塵中醖釀染變,便成萬丈深
泥,何况多塵。然塵性之最惡者,尤在不和。子看從來三劫流行,
八難並作,非皆不和所致乎。子看人生五親相賊,百病交攻,非
皆不和所致乎。卽今壇員濟濟,法器森森,尤要相接以道,相待
以和,方能感格上穹。故曰:道氣卽和氣也,和氣卽靜氣也,靜和
之氣,卽天眞之氣也。以天眞之氣事天眞,雖澗毛蘋藻不加嚴
飾,猶可以上達萬天,下迎百福,何况諸子,竭誠備物乎。』
王天君曰:『聖賢懲忿窒欲工夫,本極細微,不是强制。祗因不善
修學之士,錯認懲窒二字,便覺工夫犯手難爲。不知天下能懲
忿人,必是天下極曠達人。天下能窒欲人,必是天下極活潑人。
[07p025a]
懲之愈透,則靈光愈遠。窒之彌堅,則神水愈潤。所以本壇要人
懲忿窒欲,先教之養靈御神。靈神日生,則忿慾日滅。忿滅則物
無攖,欲滅則境不轉。從此下手,步步得之於心。若錯認者,滿腔
積忿,郤以螢火照之;塡臆大欲,郤以滴水澆之。正力豈能勝邪,
邪旣不勝,正復增疑。所以塵障日錮,靈神日敗也。夫靈神若赤
子,忿欲是坎䧟。忿欲一生,譬如赤子已落坎䧟。善救赤子者,只
須輕輕舉手,將他扶起便得。若塡坎平䧟,以捄赤子,赤子已在
死徒矣。此是本壇立教之宗乘也。子能立志做工夫,自有效騐。
不須愁工夫不效,只須愁不做工夫。若能做時,大則大應,小則
小應,疏食膏粱,同於充腹,只患人不喫耳。或問活潑,恐不若恬
[07p025b]
淡之可以窒慾。曰:何名恬淡,何名活潑。活潑者,處處眞機發動。
時時天趣流行,能於最苦處見眞樂,最淡處得眞味,得此眞樂
眞味,世味自然不戀,欲樂自然不躭,卽孟子所云仁義禮智生
於心,不願人之膏粱也。若恬淡二字,以爲無欲之效則然,以爲
窒欲之把柄,吾恐其力薄,故甯用活潑兩字耳。
施子,日來道心非不篤實,而道光彌覺衰減。得無養心之法,少
得活潑乎。養心之法,不在靜坐,不在修持,只在心無其心,自然
天理流行,隨處充滿。所謂心無其心者,起念卽滅是也。然又不
可强制,要如梅花萬樹搖動,春風香來襲人,非有心去襲也。奈
何子尙未之審耶,卽如子爲教職弟子眾多,豈能一一啟廸,只
[07p026a]
須身爲道範,諸子莫不率從。時雨芝蘭,因機自發可也。最不可
以言以見動他,致使賢者不易服從,愚者反生訾議。愼之愼之。
王天君曰:我久未到壇,只道子等。道心加進,工夫純一。奈何絶
無眞光眞願,足以上格天心,下導眞侣。豈教迪多年,尙有凡緣
未了,塵障未斷耶。今日我再將凡緣塵障四字,爲子等一宣。此
四個字皆從一點無明而生,一切境空緣何能縳,一切事等障
何能乘,祗因子等内先具了一個凡心,所以現前諸境盡化凡
緣。又著了一個障識,所以一切事上轉增障礙。緣障互交,精神
暗鑠,眞光從何而生。光旣不生,眞願從何而發。須知本壇開化,
最重眞願。無量天眞,俱乘本願之光,所以降凡濟度。若無願者,
[07p026b]
卽落洞仙小乘,豈能體聖,慈揚妙化然。此願之一字,最難言之。
若凡心未去,塵障未開,强曰我願濟苦,我願度人,譬如乞兒妄
思濟眾。願非不佳,非乞兒之分也。所以願必在眞。眞願者從大
悲生,從大明生,從大圓生,從大通生。此四種心,皆合得天眞之
光,所以能運已身之光,更能引領眾生之光,是故名曰眞光。玉
規首言四光,本是一光。祗因凡心凡識,有多有少,所以中間畧
有差别。若子等果能修到性光地位,則凡心卽是天心,塵識變
成聖識,水疾無波,火明烟滅,從此合神通道,便造玉光地位,不
須有爲,直悟成就。今日有志者旣聞規教,直須於四光弟子中
著力,認做一光,方能合大壇宗旨。若隨緣逐隊禮拜瞻仰,便是
[07p027a]
世俗燒香一般心,仍是凡識,俱是障,豈能合得玉光啟教之願。
凡爲本壇弟子,貴乎能見眞宗。所謂眞宗者,道則玉光之道,心
則玉光之心也。心外無道,道以心凝。道外非心,心從道立。故凡
本壇一切經詮法訓,所以載道,卽所以載心。故善學道者,不離
字句,亦不粘字句。何以故?字句曰名,名生相,相生著,著生疑,疑
生障。所以《月九經》云:離法求眞,是爲眞玄。不奈世人心力浮淺,
雖有朝參夕誦,都作字句觀,而文人尤甚。所以道心兩字,終墮
雲霧,不知經詮所談,皆是我身中本具之道。法訓所教,皆是我
身中實有之心。從前聖賢,特先覺耳。若因字句,轉生名相,轉墮
著疑,如此人便是不會學道。不會學道,又安能成道。可慨凡夫
[07p027b]
俗子,於道原不知學獨是。旣爲壇弟於道,旣云知學矣,而卒無
一成之可望者,豈非不會之故耶。所以不會者,豈非離心問道
之故耶。然新皈且勿論,一二大弟子皆知以心求道矣,而亦無
一成可望者,豈非作字句工夫耶。今後汝等當,先認取眞宗,次
於四光中認定一光,次於五門中擇一門而入。五門者,一曰立行,二曰稽經,三
曰養靈,四曰審緣,五曰直悟。因彼弟子境緣不一,故列爲五。心行交修,純一無間,一門旣入,

五門盡通,一光旣成,四光咸備。此方是我壇大主腦,眞學問也。
我所言水疾二句,是性光弟子心行也。《本願經》云:性光弟子純
修堅固。這純修二字,最難形容。若云如玉之純,此是定體,與修
字不合。而性光之純純,在修道上見,故如水之就下,不期行而
[07p028a]
行,不期疾。而疾只因他源頭大,來路遠,取道直,立心勇。水能如
是,縱有刮地狂風,終不起掀天白浪。若微風,安得生波。故學道
人性光一透,便能親見玉光心印,是此源頭大也。便能把最初
元心,觀身觀物,此其來路遠也。不著字句,不取名相,此其取道
直也。順境不移,逆境不惑,見道如歸,莫歧莫阻,此其立心勇也。
故曰水疾無波。不透性光者,如少水注於曲霤,其行也艱,則多
渟滀瓦尖草蔓,障面生波。猶之小乘之修,其力怠緩,則境風易
於鼓盪,心水易於動搖。所以大道日迷,眞光日暗。至於火明烟
滅者,烟火本是一氣,氣未達則火伏烟生,達則光明一透,沈烟
頓消。猶之性光弟子,直悟一門走透,用以立行,不墮妄爲。用以
[07p028b]
稽經,不增枝見。用以養靈,不落異端。用以審緣,不逐色相。色相
滅則眞相直,異端滅則大道通,枝見滅則正覺露,妄爲滅則大
爲成。到此地位,方始成得一個性光弟子。若云火息烟空無悟
無修,此又是枯寂學問,未見眞宗者也。子等今後,且將已身。水
火來細參一番,得有省悟,卽是性光基幹,道心齊明。勿作淺輕
工夫,僅爲吾壇烟波弟子,可也。
靈從性出,是曰眞靈。行從性起,是曰眞行。有眞行斯有眞功,有
眞靈斯有眞化。汝等性光不透,事眞習法,止在色相上著眼,徒
以禍福感應。勸人徒以語言文字,詔人如此爲化,化安得眞。有
志者貪多聞以爲博,有願者兼邀福以爲誠,習法未究法源,濟
[07p029a]
苦未免偶中,參玄未探玄旨,丹基未免或傾。至於二三小子,徒
飾貌於壇中,屢改步於壇外,如此爲功,功安得眞。不知大道平
常,聖心時照。道惟平常,故斯須不可或違。道惟平常,故厯劫方
能永久。至於聖心之鑒,洞悉隱微。是以善養道者,必先養心。善
養心者,必先愼獨。莫謂無傷,積惡成殃。莫謂無害,積妄斯敗。子
等旣入吾壇,惡念雖無,而妄念人人俱有,所以性光暗昧。今欲
修煉性者,當先去此妄念。夫妄念者,非徒貪名逐利之爲妄,卽
此道法之中一有著心,或著於聲相,或著於詞華,或著於名譽,
或著於福祐,卽此種種著念,卽正心中之妄念矣。妄念一乘,則
神易驚,氣易漓,精易耗。三品先已不眞,妄曰玄理。如是法心,如
[07p029b]
是徒自矜炫,與本壇眞宗背謬殊甚。所以我規中有云:天人相
接,存乎一性。指子一個宗旨。不知者將謂本壇啟化,法鸞並通,
畢竟其中有多隱奧,有多奇異,有多高深。殊不知並無隱奧,不
過是平等耳。並無奇異,不過是常道耳。並無高深,不過是真修
耳。所以然者,存乎一性故也。故下文卽把妄因爲戒。曰巫覡,曰
外道,曰入山求仙,皆是舍了自已性珠,去弄他人瓦礫者也。若
能參見此旨,立誠去妄,存養於不見不聞之中,發現於共見共
聞之地,内外純白,顯微會一,此從來愼獨工夫,亦卽本壇性光
門戸也。是以言不貴多,言多則性光不蓄。行不貴矯,行矯則性
光不宏。志不貴高,志高則性光不實。思不貴深,思深則性光不
[07p030a]
正。學不貴博,學博則性光不純。聞不貴多,聞多則性光不一。要
在平平坦坦之中,用一番眞眞實實之力,知寸進寸,知尺進尺,
必到豁然貫通之時,方是妙覺顯露之地。不然吾未見,或免於
妄也。爲主壇甚難作。人之化,全要以身親之。故規曰:主壇之要
曰無爲,守曰靜正,用曰平等。子爲主壇,雖未能全此四句。然賴
汝立心本正。又子才懦,不能鋪張施設,反得無爲之意。然子之
無爲,非見道之無爲,不及道之無爲也。見道之無爲者,内不見
已,外不見人,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三司不敢有僣事,九職不敢
有曠司,人心和同,天意孚格。任有揚化之功,不存揚化之迹,故
曰無爲。欲到此無爲妙境,必須内有所守,外有所用。所守維何,
[07p030b]
靜正是也。壇之邪正,係乎人心。人心邪正,根於主心。培固壇根,
唯此正字最難執持,切不可畧有圭角。有圭角,則在已雖正,而
不能化邪爲正。又切不可畧有嚴厲,一有嚴厲,則不能使化和
同。所以必先之以靜,何謂靜,無爭曰靜。何謂爭,執我曰爭。何謂
我,已私曰我。總要先克盡已私,公其大道,不疑不畏,不做不作,
方能成得靜正二字。守者,守於已身。用者,施於壇弟。故必悟平
等二字,方能禁絶種種過患。一不平等,則壇眾之心,隨風而化,
漸至爾我,山高淸白異眼,大傷元和,以敗壇化。故主壇之用,在
於平等。雖然平等有源,靜正有本,總要明得性光,自然無欲,而
靜正可守。自然圓滿,而平等可用。非徒口中說平說正已也。
[07p031a]
王天君曰:陳子子何不看天乎,何不看心乎。甚矣。夫天之慈也,
湛然靈明,恒久不已,覆冒於萬國九州,而靡有所遺者,天之化
也。雨暘時若,而民無失所者,天之愛也。知天之化,而道自生。知
天之愛,而理自出。坦坦施施,何嘗上下相睽。無奈禮教衰微,民
情媮薄,徧及海隅,而天亦不能爲化爲愛,所以咎徵屢見,灾兆
疊興。玉光聖師開壇救劫,用化用愛,先及於夙緣大弟,以普聖
師之大慈也。不意數年以來,敬心失而朝參之禮爲具文,懼心
失而齋醮之儀爲赴應,行法氣淺,不能上達金門。煉度慈師,不
克廣拯泉路,主輔一體也,而微覺分形,三司股肱也,而每見殊
用。至於家庭之間,甚邇也。而父子之情不聯,兄弟之氣不屬。由
[07p031b]
是推之,沐浴於聖師之訓迪者,尙爾心同頑石。何况林林總總
之黎庶,未入大壇,未覩法訓,豈不墮斯灾劫乎。今欲汝等,將天
慈愛之仁,時時在心上安置。天化大公之道,刻刻在心上流通。
天眞開教之心,步步在心上輪轉。天訓啟迪之妙,念念在心上
潛修。果能如是,則功過自明,迷惑自解。妙悟日新,則道芽日長。
妙氣日積,則道幹日堅。妙行日光,則道果日進矣。妙行者,奉天
揚化之行也。行非妙氣不能成。妙氣者,奉天養玄之氣也。炁非
妙悟不能集。妙悟者,奉天不二之慧也。悟因一生,慧由二斷。一
則性體昭明,天光相接,故悟生。二則識塵紛起,天光遠隔,故慧
斷。一二之辨,細若毫芒,非下一番靜工,將已心細細理會,則日
[07p032a]
由二中行走,尙認做一中運用,如是工夫,豈不枉費。看天看心,
工夫一貫。天之所以爲天,人之所以爲人,皆出於一團眞理。不
從造作,不容假僞。是以人心,必見到無造作無假僞之地,方名
曰心。尋得此心,卽是心中之天。時時與蒼蒼之天,玄感默契。能
如是者,眞仙導之,神將護之,百邪避之,兆民信之。則法可行,玄
可悟,功可積,道可登。所以修行兩字,原極易明白,極易下手。只
因子等不從一貫處入門,遂覺千頭萬緒,顧此失彼,瞻前忘後,
便覺得奉道之難,習法之勞矣。殊不知符篆繪圖也,詮咒桴筏
也,經教筌蹄也。故誦經禮懴,謂之小小過渡。行科作法,謂之小
小補苴。靜坐養玄,謂之小小藥餌。皆要看得虛圓明活,方於三
[07p032b]
者之中,不成住著之病,不起疑退之障,不生煩惱之魔,不發狂
妄之習,不貪有欲之報,不入造禍之門。若不如是看,心天終不
見。天且不見,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
王天君曰:『今日因壇緣蹇阻,故䝉眞駕親臨訓示,復爲主壇,振
起人心。然聖慈雖大,不可苟萌恃念,惟宜推度。緣會浸衰之由,
化機漸隔之故,必使其故其由,了然洞明。先自主輔曁於三司,
皆能推度洞明,卽將己心爲合緣之本,已身爲承化之地,方能
使已衰之緣,復其全盛;將隔之化,重見光昌。故規曰:合天者人
功,合人者天性。子等平日未嘗不欲合天,奈不知人功兩字,所
以欲合愈違。人者,仁也。天地生此一人,便賦此生生之理於心。
[07p033a]
所以聖賢照得此心,便能發出慈善柔和四種功德。功者,公也。
人孰不事事皆逆天,事孰不力力皆由己。誰人肯以已之精力,
辦及公事。所以用事雖多,無功可稱。人功旣不能修,天心如何
可合。子等平日未嘗不欲合人,奈因不明天性二字,故欲合人
而人愈渙。性原在天人,所同具。只因私欲蔽之,便生彼我是非
種種不合。始而意見之不符,繼而言論之剌謬,再大而作事之
背馳,甚至互相訾議,大破元和。此無他,未明天性之故也。所謂
道化者,燈燈共引,性性相淑,開口是功,閉口是行,一語而具萬
法之體,萬言而不失一字之宗。故能善善及人,人從此合。今子
等上未知天,下未知性,内不自量,外不度人,朝聞一訓,夕卽備
[07p033b]
說,則與道聽塗說何異。勿論人將棄之,卽已心先自棄矣,如何
可以合人乎。故眞者所以誠,此天性也。定者所以保,此天性也。
一念虛僞卽非眞,一物淆亂卽非定。所以五倫五常,皆本一眞,
以爲進修之地。百思百想,皆以一定,爲敵魔之方。果能依此工
夫,自然化機可復,合緣會可永隆矣。』
謂陳子曰:『主壇所主何事?』對曰:『當明規心。』曰:『何處是規心?』對曰:
『先修已心,使有主。』曰:『無心之心,是爲規心。平直二字,從何發出。』
對曰:『從忠恕發出。』曰:『人心本平,七情溢於中則不平。人心本直,
五欲搖其内則不直。所以情欲兩邊,最背易規。萌於心則志向
不合矣,發於言則議論不合矣,見於事則動作不公矣。所以然
[07p034a]
者,只因未能體認規中平直二字。然平直二字,極難體認。必觀
察到心無其心地位,方見得事無不平,理無不直。譬如目司視,
耳司聽,各效其職,而無我相。若使耳目各有我相,則人專視之
時,耳則生怨,專聽之時,目亦當憂。如何專聽之時,目不期而閉。
專視之時,耳不期而忘。可見五官皆讓美,以成其美。所以然者,
五官統承於一心,猶三司九職統承主壇也。然主壇亦須統承
玉光,如心官主視聽,必合於道,方能得耳目之益。不然,雖專任
之能無邪乎。故主壇所主,主於道耳。輔壇所輔,亦在道耳。至於
三司,方有教糾科之名。究竟教紏科三事之實,初不在名,亦只
一道耳。故規曰:若有弟子已任司職,心懷驕傲,不能虛已,從眞
[07p034b]
者譴。可見從眞二字,必要從虛己生發。這虛已之虛字,又大難
講。己字又甚細密。須把前日施子不敢和詩,大師說他不憨一
個公案來參。司馬大師前降壇言:我在南城開教三十八人中,只度得一憨漢。可惜玉壇中,少一憨漢耳。因吟詩
一首,令諸子和之。時陳子欲和,施子云不可。一作詩則費時失教矣。大師云:施君議論甚是。但少憨氣,我不能度也。因論憨字
義云:憨者,酣也。女子醉心於夫壻,其愛則憨。文士醉心於詩書,其學則憨。武夫醉心於主帥,其勇則憨。憨之兒不别利害,而惟
適是從。憨之心不擇是非,而唯使之適。眞之至也,動乎情。情之篤也,成乎性。故曰憨。便見極正道處,尙有

一分己字未虛。故昔日劍子有一言,天眞深取之。其言曰:奉道
我無他能,唯能依上命耳。上命我行法濟人,我則行法濟人。上
命我閉門吃飯,我則閉門吃飯。上命我入地獄作榜樣,我則入
地獄作榜樣。雖入地獄,我心不苦,何也?到底抱著一個玉光心
[07p035a]
印。此雖劍子狂態,然天眞所憑,實在此志,故能開無上正宗。若
使劍子無此大願,無此大順,其玄修不及金子,奈何反先金子,
而見眞乎。金子之志則不然,其學法也因其便而習之,其參訓
也擇可能而爲之,其奉規也擇順人而行之,凡規之有拂於人
情者,皆不行也,凡訓之有難於從者皆弗守也,凡法之非有人
輔者皆弗習也。故身化之日,光明雖洞然覺照,無如慢法、背規
二罪,爲天神所呵斥,是以久淪冥界耳。陳子,自後當將此言時
時銘心,設有上命難從之處,亦當實任其未能。不可反將上言
文飾,引此抵彼,有逆天化輔司,亦當知之,且如應赴規所禁也。
忽命汝去應之,不得引別諭推郤,且如行符上所命也。有時忽
[07p035b]
命勿行,亦不得引慈濟等話頭,來逆上意。總是虛己從眞,一句
盡之矣。』
王天君曰:水火二字,性命之基。水火,先天之日月,後天之陰陽
也。體本空靈,不著𦊱礙,惟情欲動於中,則火炎水涸,性命之基
傾矣。觀心之妙用,慧眼内觀,不可强把肉眼閉了,便作觀心。其
法先從調息入門,調息久則内生精,精充則不倦,不倦則神旺,
精充神旺,肉眼化成慧眼矣。』
王天君曰:『塵世眷緣,生則聚首,死各浮沈。若同壇弟子,便是千
生以前,從一氣中來。千生以後,從一光中住。切不可因性情之
不若,志向之不同,議論之未諧,遂愛憎之各别。總之大道甚公,
[07p036a]
至善無我,各各存個我不如人之想,虛以受之。各各存個天眞
啟化之心,敬以接之。各各存個同甘共苦之願,愛以容之。自然
人心和而眞氣凝,眞氣凝而道功積,道功積而天心格矣。
淸靜道之根,眞誠道之本。不淸復不靜,斯道難得進。不眞又不
誠,厥修豈能證。可憐大寶筏,何不爭先趁。正性若一沈,百劫難
再拯。急用智慧刀,斬斷三毒眚。急用猛火鞭,打盡迷魂陣。尋我
第三目,覻看道中正。躡我足下輪,一程便厯盡。庶幾成正果,不
負開壇聖。勿因境苦疑,潛外初心信。勿因境樂牽,埋頭溺塵坌。
先後悟不齊,成道無利鈍。普願諸弟子,莫把他人論。彼非已不
非,自有天爲證。已非彼不非,誹謗徒逆命。閉此論人口,忍此苦
[07p036b]
樂境。將心反太虛,塵緣庶堪屏。念兹釋在兹,眞修眞學問。燈燈
互引傳,速踹函關乘。』
王天君曰:『施子,德浩眞誠,出於天性,慈和合於人心,吾壇之大
器也。但願力未弘,眞光所以不接。參求未猛,眞道所以不立。往
者有志煉鸞,正是子之道芽萌動。奈何不得有成,竟灰此志。不
知子之未接眞光者,皆由未發弘誓耳。上帝選才之心,如渴如
饑。只要下界之人肯發一超凡之念,救世之心,無論後日修爲
勤惰,卽此發心之時,無不卽降大寶光明,充其靈府。所以今日
若有新皈弟子,主師必當先以願力兩字,爲彼細細宣明。必要
使新皈者聞教之下,本性忽開,大願浡然生發,方是善於開導。
[07p037a]
又不得指著一事,要彼勉從,方能得其眞願。然眞願之生,又係
斯人夙植。子昔年一覩鸞書,發心皈教,卽是子之夙根好處,道
本萌動。然止於信道皈教而已,至於體聖宣慈成眞度世四字,
子若視爲分外,願且不發,何功可稱。他如韓子耀宗,顧子廷玉,
陳子源寛,文子輗,皆具有夙慧。但須俟其弘願一發,必能上靈
交感。各要在金神《本願經》中細繹微旨看上,使發願之時,必有
觸悟,必有緣會,必有因地,必有眞基。故其發願之時,自然眞篤
深摯,圓滿具足。譬之矢己在弦,砲已點火,豈不眞乎,豈不速乎,
豈不一乎。是願一弘則子之道功亦弘,天化亦乘子願而弘矣。
然不可悞認弘字也。弘於願者,必能愼於微。眞於願者,必能空
[07p037b]
於已。愼微所以成其弘,不然則堂堂之象也。空已所以保其眞,
不然則戚戚之情也。願四子各勉之。』
王天君曰:『大壇之立,靜修爲主。卽後日拯灾⬤苦,亦終不脫靜
修。所以我撰規文,首言有爲歸寂。建公壇者,不得徒事外飾,開
教濁世。不得不然。道愈神者跡愈韜,靈愈高者相愈晦,而後可
以養生,可以安弟子。若不務韜晦,而務彰施,使後來弟子無暇
靜修,多招毁謗。是猶愛其子弟,而飾以金珠,置之盜叢,而曰無
傷者,吾未之見也。所以近䝉金闕尊師頒授玉書,字字皆崇本
抑末之論。行之者先要戒空言,盡實事。事勿分於大小,當務爲
急。志無論其高卑,眞實爲要。慧姑亦曰:甯爲眞䳱,母爲假鵠。斯
[07p038a]
言可味也。道本至常,常則不壞。向來子等未曾理會常字之旨,
所以多遭磨折。在今日者,正是掃幻見常,勝進一層,不可反多
自悔之障,云是上眞爲拙改繩,不知主壇者主化也。化之一字,
非心非口。若以心爲化,人豈能盡從子心。若以口爲化,更不能
服從子口。所以善主化者,先去我心,則人從我心而化矣。先愼
我口,則人從我口而化矣。今日之事,譬猶䝉師指教初學,昔日
兒志未忘,暫賞果餅,欲其記字,示以花葱。俟其正性漸開,然後
示以書詩。此番之訓,授書詩也。子等莫戀昔日之花葱餅果,而
失上眞指點之大恩,更負已身眞實之歸宿,尤負後賢向往之
機關。所以今日爲主壇計者,莫如一味淸修,去我心始吐對越
[07p038b]
之心,去我口始出化人之口。如是爲之,子在六年之内,大可宣
揚聖化,而成眞有基矣。』
王天君曰:『法壇嚴肅,寶相煥巍。自大壇開化以來,今日可稱完
備矣。從兹以往,各修爲無上妙道。或閱訓以迪知,或持戒以立
行,或盡人倫以培無上正果,或濟物命以培無上福果,或勤養
玄以培無上眞果。知行相輔,福慧交修,庶幾漸合眞宗,而傳玉
聖宗燈於無盡。我之本願,如是廣大,豈爲一人一事,而時時臨
莅哉。我之所以能發廣大願者,以玉光之心爲心也,以玉眞之
心爲心若何,唯能洞見玉眞之心。何者是其存主處,何者是其
發現處,何者是其運行處,何者是其韜晦處,一一洞見。我心之
[07p039a]
存主發見,運行韜晦,自然與之符合,不錯一針,不間一芥。如此
爲心,則玉眞與我不二。是故一切聖賢,皆於不二法中,宣演無
上妙諦。皆於不二法中,進取無上妙道。皆於不二法中,修成無
上妙行。從得妙諦,漸進妙道,由進妙道,漸成妙行。三妙所證,是
曰妙果。在壇弟子,欲從事進修者,下手工夫首要思維玉光之
心。思維有道,先修助因,所謂齋戒是也。次修迪因,所謂閱訓是
也。次修攝因,所謂禮眞是也。次修養因,所謂靜坐是也。四因互
修,我之心旣無不正。俟。其旣正而後致思,則思而易通。俟其旣
正而後加維,則維而易達問思維何别?日:甚微之謂維。又四周日維,古字一也。思而四面營度故
日維。如此思維,方見玉眞大慈大悲之心,我亦如是,方見玉眞大

[07p039b]
覺大明之心,我亦如是。方見玉眞至淸至靜之心,我亦如是。方
見玉眞至廣至大之心,我亦如是。方見玉眞極平極直之心,我
亦如是。方見玉眞極虛極讓之心,我亦如是。總是萬善萬德之
玉眞,求之我心,靡不脗合,是稱能見玉光者。只要子等具有此
志,决定修爲,一日二日之後,便有眞師在上提接。或有光有色,
顯現神機。或隱光隱色,默啟玄竅。决不令子等暗中摸索,而有
困勉之苦也。』
施元根請習淸羅法。王天君曰:『我任教職以來,日以大法,期望
弟子成就。不料習者雖不乏人,悟者並無一士。至今晨星漸落,
茅彙無征,我志已灰,我心竊憫頃見主師一揭,乃知元根有此
[07p040b]
共協。後之學者性光昏鈍,便覺大法難行,大道難悟,見法戒則
畏其礙於俗情,見法律則慮其阻於人事,見法義則歎其浩溥
而難知,見法儀則嗟其煩瑣而難竟。此非法果難也,人自視爲
難耳。所以自視爲難者,卽凡心之萌動也,卽塵情之搖撼也,卽
業性之牽制也。善鍊法者,先將凡心塵情業性,打掃得乾乾淨
淨。譬如混沌初開以來,祗生一我。上則三光覆照,下則木石與
俱,縱有凡塵,因何而起。具得此種善悟,方知大戒所戒,戒我本
無。大律所禁,禁我所惡。大義所宣,宣我現有。大儀所行,行我自
然。如是則畏慮之念不萌於中,而嗟嘆之情冺滅於内,出門由
戸,何易如之,故曰易也。何謂簡?簡者少也。太上曰:多則惑,少則
[07p041a]
得。寶明曰:夫鳥啄粒充饑,如食斗粟則雖鴻鴈斃矣。今世學者
承俗儒凋敝之習,好涉獵而薄孤陋。殊不知眞儒以一心貫道,
眞釋以半偈通禪,所操者愈約,而所及者愈廣。何况法燈玄照,
靈非我靈,天𢌿我靈。神非我神,天賜我神。靈通之用,縱能到得,
移山塡海,飛形入石,亦非我欲。如然不過我一性常存,帝光攝
受所致。俗子良知迷昧,雖聞此言,不能信及。若有根之子,便知
此言是我等實心實意之語,毫無疑惑,一味信行,於法中推尋
歸根結穴至,簡至一之道,造次顚沛,守而不違。如是簡者旣悟,
則於法中一切繁文一切繁儀悟也。可不悟也,可能可也,不能
可也,不悟不能。而參贊之功仍具,故曰簡也。何謂直?直者自然
[07p041b]
也。道之用在法,法之體在玄。靜則金丹,動則霹𩆝,未有煉法而
不從事於煉玄者。然玄功一道,易僞難眞。先賢託象以立名,因
名而存義。後人卽因象以執名,循名而失義。何况眞玄妙用,大
法神機,卽義字尙不可著,乃至有不可思議之事,不可名言之
境,俱從一片帝乙眞光化現。是故明玄者寡,昧玄者多,故我指
一直字教子。天地之間,何莫非眞。仁之於父子,義之於君臣,智
之於賢否,聖之於天道,其當然所以然之。故稍容得一毫私曲,
否眞。所謂種蘭得香,種粟得糧者也。我卽曰種慧得光,種福得
昌者也。子若欲望道法之光昌,而昧於種慧種福之理,是失直
也。我等輔乎哉。』
[07p042a]
王天君謂陳源寛曰:『夫三田者,心主神,中黃主氣,下關主精。精
固則化氣,氣充則保神。精不足則氣不充,氣不充則神亦不凝。
故水爲天一之元,氣屬後天之本,而神則滋養於二物者。昔廣
成子吿黃帝有曰:毋搖爾精,毋勞爾形。形卽氣也。今所謂凝結
三田者,蓋聚結三者於中黃,以成丹鼎,而得會合先後二天,以
長生。卽廣成子之說也。今爾當思神鍊氣,以聚合中黃,久久自
然三田凝結矣。子聽我言做去,無得紛紛雜念,總在黃中做工
夫。夫黃中者,天地會合之處,萬物之母也。要專心養靜,目視寸
田,一塵不起,萬慮捐除,舌下津液不可耗失,必須鍊液下嚥,由
十二重樓,貫注心君,再傳送中下二田,自然三品能結。』
[07p042b]
源寛問用何時刻。曰:『不拘時。刻刻要做,刻刻要想黃中,行住坐
卧,不可須臾離也。雖是第一層工夫,然而成始成終之道,亦在
是也。』又問黃中所在。曰:『心之下,臍之上,一寸三分處也。
津乃下田之液,從舌下蓮泉玉液,而滋養乎上,人非此水不生。
今嚥下以潤丹田,卽子來顧母之義。夫玄功者,養玄之道,天玄
而地黃,故黃中爲天地交會之所。然玄者又水之色,北方之神,
天一生水,是以鍊津嚥下,亦此意也。久久精氣神會合乎此,漸
有勝境,所謂化而不可知之謂神也。如線穿針,汝去參去。四字
之中,指點甚深,不可以言語形容者也。
所謂如線穿針者,人人能之,卽人人不能之也。亦時時人可能
[07p043a]
之,卽時時人不可能之也。蓋人之幼時,目雖淸而手不能穿。人
之壯時,手雖强而氣不能穿。至於老耄之時,則目易昏手易怯。
氣亦在若有若無之間,則針針受線,幾難必矣。故曰如線穿針
也。幸而爾目能明,爾手能强,爾氣亦醕正不偏,則可以三品徐
調之,可以津液徐嚥之,勿執著,勿怠忘,時而然,日而然,而月而
𡻕,亦無不然。則雖有萬條之線,千針之孔,當必個個穿之也。古
云:玉磬聲聲徹,金鈴個個圓。此之謂也。陸地行仙之道,思過半
矣。』



[07p043b]











[07p044a]
太上神威眞元顯應關大天君
 大天君諱羽。全職曰督理萬法宗壇考校職員升降綜貫丹
 書黑籍伏魔收崇大元帥。
 《玉書》曰:『敬稽天君,於辛亥年九月涖玉壇。自云大願未滿,尙
 欲輔佐仙子,立功陽世。至辛未年十一月復膺玉命,涖壇監
 法。又於乙亥年五月請頒都天符法,九月又請頒北極寶懴。
 丁亥年八月又頒伏魔十二靈章。是知天君位證右垣,職同
 左廡,巍巍乎大願,弘而成功溥矣。』
關天君曰:『至道浩浩,萬天同光。去欲存眞,神識堂堂。於魔何有,
於崇已藏。出入唯諾,眼定正韁。五塵不惹,十善斯臧。迷開謬解,
[07p044b]
昻首春陽。
今日訓子等正性工夫,須要勇往直前,方能成個道種。若一起
念頭,思東顧西,便落歧門,不能親授正等正覺。所以三教大聖
人,莫不先以正性爲宗。儒道教人復性,復者復其固有,不爲雕
飾故作忠成孝,一觸卽現,不待轉念思維。所以三十三天中,由
忠孝而證位者不少,此儒道正性之門也。佛以定性爲主,性待
心而動,又隨心而滅。直將此心無動無滅,纔是菩提。所以禪流
入定時,先要一念不念,然後反觀五藴,洞達妙慧方開。故慧從
性生,悟從定出。慧以普濟眞慈,悟以直超淨界,此又佛家正性
之門也。至於元始天尊,於黍米光中包含萬化,攝度大千,其於
[07p045a]
正性之功瀰淪莫測。有三等教人。第一曰圓性。圓者,無所虧缺。
上天誕𢌿斯人,本是天位分身,親爲化度說法,以接有緣。故觸
處無礙,隨在應機,緣成之日,復返天位。第二曰明性。性在先天,
心居後天,旣入玄宗,知性功在先,心功在後。時時守一存中,將
假心盡情除去,方有眞心發現。可以超凡入聖,可以行法濟人。
外丹旣成,内丹自就,自然光明裹護,直達金闕。第三曰因性。天
尊憫念眾生,旣不能如圓性之人,四果謫降。又不能似明性之
人,斬斷情根。只得以因字勸勉之。因者,依也。天生一人,原有天
良依附他。只因聲色貨利,時刻紏⬤,所因之眞性日就衰落,將
來下鬼一沈,天光難近。所以玉光聖師開壇廣教,傳經垂訓,無
[07p045b]
非要人存個性胎,上以乘光闡教,中以接度慶緣,下以免得虛
生浪死。所以又將因性功夫,指點中材,然由因可進於明,由明
可進於圓,只在自已致力,非畫地以限也。鄭子樹璋,昏昏默默,原
是大道根本。但昏字底面是個明字,默字底面是個慧字,有了
明慧在中,不要把明慧播弄。故曰昏昏默默太無中。汝不昏昧,
將何所得乎。
蔣子,大壇難遇,大法難堅。必須發得眞進眞慈,方不負子宿
生大智。何爲眞進?凡有爲法,須要看是空花,不著於心,不厯於
目,心心步步,是玉光聖師,方不爲外物所誘。譬如行路一般,若
一步不勤,此夕便不能安息。一步不前,此夕便有無限驚惶。存
[07p046a]
了這個念頭,道何由而不進。何爲眞慈?慈者兹心發現也。兹心
本出天中,一毫無染,一毫無滯,所以結得一個慈字。天尊全體
此心傳經,示懺濟死超生,總在大慈中發出。可憐慾海眾生,不
知兹心卽是聖心,任情顚倒,恣肆妄行,心爲賊滅。或當生受報,
或來生受報,憂悲苦惱,難述難殫。受報眾生,只因不去顧這慈
字,是兹心件件背謬。心已非心,又結了一個悲字,所以天尊慈
心,是欲捄眾生之心,悲心是見了憂悲眾生,說法去救眾生之
心也。故法中之言,或激或勸,或解或消,無非從慈字發現。習法
者身代天任,口代天言,甯有心不體天尊之心,而可以膺法職
升法座乎。』
[07p046b]
關天君謂顧廷玉曰:『壇中有志於道,得如子者,能有幾人。惜乎
願未宏也,心未澄也,氣未細也。人能自知其病,方可發藥。願未
宏者,病於無力。竟不知力從志生,志堅則力自副。心未澄者,病
於念雜。大凡念頭是殺心之賊,不但妄念不可起,並正念亦當
絶之。何則,正念纔起,妄念便伏,兩念交戰,那得更有澄定日子,
終身成個鹵漢結束,可不急急治之。氣不細者,病於精浮也。精
充則氣靜,氣靜則呼吸自綿。欲知綿息之方,須養三田之水。水
盛則土滋,土滋則萬物遂長。丹經所謂培土築基,怕逢金削是
也。總之氣也,心也,願力也,總要基定得好。記之。』
關天君曰:『聖光徧達,無明不屆。人遂五通,卽能契合五通之精。
[07p047a]
兩瞳之英,左日右月,迴照天根。五通之神,絳臺之君,平治六府,
臨涖天庭。五通之氣,周環斗星,明則迪吉,暗則捐生。修是三品。
晝夜存存,微而若蟄,動而如雲,不沾不著,三顧三停。上存紫微,
護我身心。中存玄武,衞我生門。下存白豹,斬我業根。如是一朞,
五通化形。五通上飛,謁帝凝靈。五通下救,⬤濟含生。是名五通,
丹成鼎烹。三三九九,平步天程。
淸靜玄通,是爲玉光弟子。所謂玄通者,卽五通也。夫可以成通
者有五,可以成通而能决志進修者亦有五。一曰神定。神者通
之基也,定則基堅。所以大道淵微,唯誠樸者能人之,小慧者不
能也。一曰氣淸。氣者通之本也,淸則本立,所以道雖高妙,而寡
[07p047b]
欲者日近日親,而多欲者日遠也。一曰精冲。精者,通之源也。冲
則源長,所以道法深奥,必藉精英以貫之,必賴精明以洞之,必
賴精華以發之。若多思以敗其英,多言以耗其明,多欲以折其
華,三者不去,通何可成。一曰志專。志者,通之幹也。專則幹寔,所
以能修道者不阻於境緣,不染於物欲,不馳於玩好,不紛於動
作,聞道則思以身行之,聞法則思以神悟之,如是行之悟之,旣
久自然於平平坦坦之中,化現千神萬化,專之效也。而志雜者
不能也。一曰慧沈。慧者,通之體也。沈則體固,體固則光堅,光堅
則障冺,障冺則質化,質化則神全,神全而五通成矣。所以《月九
眞經》宣演大神通之道,必本於凝慧,體元全遁還童也。若使有
[07p048a]
人初皈我壇,慧心未沈,慧花摇動,未知曰知,未見曰見,不能聞
一知二,便曰一隅三反矣。未能窺豹半斑,便曰全牛己解矣。如
是之人眞患慧病,不知玉光大道何等精微高妙,而可以小慧
測之耶。故成通之子,必大智若愚,大明若昧,大巧若拙,大辯若
訥,所以然者,通非沈而不得也。黠巧㨗智,豈能成哉。夫能决志
進修者有五,何也?五愚之人也。一曰入世愚。愚則入而不入韁
鎖,易脫而不堅也。一曰謀身愚。愚則自待菲薄,少營少戀,奉養
不累其心,而嗜欲淺也。一曰信向愚。愚則信非所信,向所難向,
人皆疑之,我獨不移,人皆嘲之,我獨不搖,心志專一,神通自現。
一曰修爲愚。道形於上,其寔在心。道妙於神,其機在物。愚者不
[07p048b]
知形上之高妙故,不騖遠;但知形下之眞實,斯能力行,則成通
之門也。一曰見道愚。見道者本無所見,若執見爲見,於道體已
離。唯眞愚之人心已合道,而不自謂合道也。道無盡,其修爲亦
無盡,其信向亦無盡,於信向修爲之中,初不間一見道之想,如
是工夫純熟自然,一旦五慧開通,五通現前矣。』
 或問五通五慧。白眞人曰:精也,氣也,神也。三品合一成小通,
 三品化無成大通。若上聖高眞不待有形而一,不待有種而
 無,故曰具六通。五慧之具,在我先天元氣。氣具五行,每行不
 損,卽全一慧。而土爲行之根,命之蒂,修道之士善守刀圭,方
 能發生四氣,印合四時,貫千古。而眞身自在者,先培土氣是
[07p049a]
 也。培土之氣,唯在土上加土,以厚築其基,土培矣。培而不化,
 終爲頑土,必藉金以鋤之,方能發榮滋長,故曰刀圭。人身四
 行易動,而脾土最靜。以靜制動,如川之流而不止也。以動養
 靜,如山之峙而不騫也。所以黃庭爲身之膏腴,水耕火耨,須
 要按時,方能收穫。不然稂莠雜之,精不能固矣。潦水傷之,神
 不能旺矣。旱乾及之,氣不能敷矣。訣云:密密密,功夫一點中
 黃出。黃婆撮合未多時,朱嬰抱得金鷄立。立基也。又訣云:蠢
 蠢無知纔學仙,朱嬰在腹要迴旋。朝吸春曦宵吐月,坎離先
 在震宫懸。脫胎也。玄功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