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狀
吳純甫行狀
先生姓吳氏諱中英字純甫其先不知其所始曾祖傑
自太倉来徙崑山祖璇父麒母孫氏先生生而竒頴好
讀書父為致書千巻恣其所欲觀里中有黄應龍先生
[025-1b]
名能古文先生師事之日往候其門黄公竒先生留與
語貧不能具飯與啜粥語必竟日還先生以故無所不
觀而其古文得於黄公者為多先生童髻入鄉校御史
愛其文封所試巻檄示有司他御史至悉第先生髙等
開化方豪来為縣縣有重役召先生父先生以書謁方
侯侯方少年自謂有文學莫可當意得書以為竒引與
游甚歡其後方侯徙官四方見所知識至吳中者必以
先生名告之然先生意氣自負豪爽不拘小節父卒遺
[025-2a]
其貲甚厚先生按籍視所假貸不能償者焚其劵好六
博擊毬聲音婦人擁妓女弹琵琶歌謳自随散其家千
金久之迺更折節自矜飾顧不屑為齷齪小儒篤于孝
友急人之難大義落落人莫敢以利動令有迎館先生
者欲有所贈遺見先生竟莫能出一語先生之弟嘗以
事置對令閲其姓名疑問之乃先生弟先生不自言也
與其徒攷古論學庭宇灑掃潔清圗史盈几觴酒相對
劇談不休雖先儒有已成說必反覆其所以不為苟同
[025-2b]
後生有一善忻然如已出亟為稱揚里中人聞之輒曰
吳先生得無妄言耶某某者皆稚子何知也然往往一
二年即登第去或能自建立知名當世而吳先生年老
猶為諸生進趨學宫揖讓博士前無愠色年四十四始
爲南都舉人先生益厭世事營城東地藝橘千株市鬻
財自給日閉門不復有所徃還令兒女環侍几傍誦詩
而已少時所喜詩文絶不為曰六經聖人之文亦不過
明此心之理與其得於心者則六經有不必盡求也如
[025-3a]
今世之文何如哉嘉靖戊戌試禮部不第還至淮先生
故有腹疾至是疾作及家二日而卒是歳四月某日也
距其生𢎞治戊申月日得年五十有一娶陸氏蚤卒無
子側室某氏生子男一人原長女三人長適工部主事
陸師道其次皆許聘予于先生相知為深十年前嘗語
予曰子將来不忘夷吾鮑子之義吾老死不患無聞於
後矣於是先生弟中材使予爲狀不可以辭嗚呼先生
不用於世予所論次大略其志意可攷而知焉
[025-3b]
李南樓行狀
李府君諱玉字廷佩號南樓祖某父某妣某氏娶杜氏
生一子曰憲卿鄉進士孫男女若干生于成化丙午月
日卒于嘉靖乙未月日享年五十憲卿卜以卒之年月
日葬于新阡先期衰絰踵門而告余曰不肖不敢沒先
君之行將欲稍加撰次求銘于里之長者而哀荒無緒
毎一舉筆摧心裂腸欲作復止見吾子習太史公之書
願假手于子吾子弗吾拒也將為子言其略子其文之
[025-4a]
求賁先君于地下惟吾子焉賴余唯唯不敢辭憲卿嗚
咽流涕泣曰吾李氏居崑山之羅巷村百餘年矣家世
業農未有顯者先祖質菴生四子先君最少贅城中杜
氏學書不就為縣掾亡何謝去家居垂三十年專以不
肖為念延致師友惟力所及見邑中豪俊與俱即大喜
即不肖所與游稍不勝終不懌不肖素孱弱多病心獨
憐之而口不言為人忠實無他腸與人交洞見底裏審
取重諾尤好面折人過先祖考妣居伯父所時時徒走
[025-4b]
出城往省之或輿迎至家值宴㑹有不與必悽然不樂
比其沒也歛葬之具靡不悉心營辦所授田宅盡以與
諸父曰生吾不得盡其養沒吾何忍受其産耶且諸兄
貧亦自應得耳嘗掌區税不忍于斗槩間取圭撮之羡
寧自受累乃其心所樂也今年春忽病作意頗自危而
不肖尚阻水清源未即歸也心懸謂吾子未至病未即
愈旦暮見吾子来吾念已慰病當去五六矣因是令遍
訪醫藥不至為痼疾也詎意延緩踰時病與日積五月
[025-5a]
十日不肖方抵家色已非舊嵗人矣亟徃郡中謁醫已
不可起矣嗚呼痛哉先君以不肖之故聊欲營樹産業
俾不肖無所顧于衣食屹不自暇逸今日不肖獲上進
冀少息肩而背棄矣嗚呼吾與子言若是者吾悲而弗
詳也余聞而傷之余始與憲卿㳺見其丰儀俊清衣裳
整潔皎然不染坋埃時相過從談笑竟日醴膳豐嘉不
索而具憲卿一無所經意乃知府君所以縱其子逰學
如此俗今以學生得雋者謂之有成憲卿以去嵗發觧
[025-5b]
南都府君及見其成亦足慰矣抑其種之之勤獲其實
而不及于食可悲也己余惡夫世之撰事者弗核故弗
敢損益于憲卿之言俾銘者考焉
通議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李公行狀
曾祖茂
祖聰贈通議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父玉贈承徳郎吏部驗封司主事再贈奉政
大夫吏部驗封司郎中三贈通議大夫都察
[025-6a]
院左副都御史
公諱憲卿字廉甫世居蘇州崑山之羅巷村以耕農為
業通議始入居縣城獨生公一子令從博士學山隂蕭
御史鳴鳳竒其姿貌曰是子他日必貴吾無事閱其巻
矣先輩吳中英有知人鑑毎稱之以為瑚璉之器公雅
自修飭好交名俊視庸輩不屑也舉應天鄉試試禮部
不第丁通議憂服闋再試中式賜進士出身明年選南
京吏部驗封司主事厯遷郎中吏在司者莫不懷其恩
[025-6b]
居九年冡宰鄞聞公奉新宋公皆當世名卿咸賞識之
陞江西布政司左參議江右田土不相懸而税入多寡
殊絶如南昌新建二縣僅百里多山湖税粮十六萬廣
信縣六贛州縣十粮皆六萬南安四縣粮二萬三郡二
十縣之粮不及兩縣巡撫副都御史議均之公在粮儲
道為法均派折衷最為簡易盖國初以次削平僣偽田
賦往往因其舊貫論者謂蘇州田不及淮安半而吳賦
十倍淮隂松江二縣粮與畿内八府百十七縣埒其不
[025-7a]
均如此吳郡異時嘗均田而均止於一郡且破壞兩税
陰有増羡民病之不若江右之善而惜不及行也陞山
東按察司副使兵備臨清先是㓂薄京城又數聲言從
井陘口入掠臨清臨清綰漕道商賈所凑人情恇懼公
處之宴然或為公地欲移任公曰詎至於此境上屯兵
數萬調度有方冦亦竟不至師尚詔反河南至五河兵
敗散獨與數騎走莘縣擒獲之在鎮三年商民稱其簡
静甌寧李尚書自吏部罷還所過頗懈慢公勞送禮有
[025-7b]
加李公甚喜歎曰李君非世人情吾因以是識其人㑹
召還即日薦陞湖廣布政司右參政景王封在漢東未
之國詔命徳安造王府公董其役又以承天修祾恩殿
陞河南按察司按察使受命四月尋擢巡撫湖廣右僉
都御史奏水災乞蠲貸親行鄂渚雲夢間拊循之東南
用兵禦日本軍府檄至調保靖容美桑植麻寮鎮溪大
刺土兵三萬二千所過牢廩無缺公因奏土司各有分
守兵不可多調且無益徒麋粮廩其後土兵還輒掠内
[025-8a]
地人口公檄所至搜閲悉送歸鄉里顯陵大水衝壞二
紅門黄河便橋而故邸龍飛慶雲宫殿多隳撓奏加修
理建立元祐宫碑亭是時奉天殿災敕命大臣開府江陵
總督湖廣川貴採辦大木工部劉侍郎方受命以憂去
上特㫖陞公左副都御史代其任先是天子稽古制建
九廟而西苑神仙長年之殿及珍臺閒館嵗有興造頗
竭蜀荆之材公至則近水無復峻幹乃行巴庸僰道轉
荆岳至東南川徃来督責鈎之荒裔中於是萬山之木
[025-8b]
稍出然帝室紫宫舊制瓌瑰於永樂金柱圍長終不能
合公奏言臣督率郎中張國珍李佑副使張正和盧孝
達各該守巡參政游震得副使周鎬僉事于錦先後深
入永順卯峒梭梭江㕘政徐霈僉事崔都入容美副使
黄宗器入施州金峒㕘政靳學顔入永寧迤東蘭州儒
溪副使劉斯潔入黎州天全建昌董䇿入烏蒙㕘政繆
文龍入播州貞州酉陽僉事吳仲禮入永寧迤西落洪
班鳩井鎮雄程嗣功入龍州參政張定入銅仁省溪參
[025-9a]
議王重光入赤水猴峒僉事顧柄入思南潮底汪集入
永寧順崖而湖廣巡撫右僉都御史趙炳然巡按御史
吳百朋各先後親厯荆岳辰常四川巡撫右副都御史
黄光昇厯叙馬重䕫巡按御史郭民敬厯卭雅貴
州巡撫右副都御史髙翀厯思石鎮黎巡按御史
朱賢厯永寜亦水臣自趨涪州六月上瀘叙而巨材
所生必於深林窮壑崇岡絶箐人跡不到之地經數百
年而後至合抱又鮮不空灌昔尚書宋禮及近時尚書
[025-9b]
樊繼祖侍郎潘鑑採得逾尋丈者數株而已今三省見
採丈圍以上楠杉二千餘丈四五以上亦一百一十七
視前亦已超絶矣第所派長巨非常故圍圓難合臣奉
命初恐捜索未徧今則深入窮捜知不可得而先年營
建亦必别有所處伏望皇上敇下該部計議量材取用
庶臣等專心採辦而大工早集矣上允其奏命求其次
者其後木亦益出自江淮至於京師筏相接而天子
猶以皇祖時殿災後十年始成今未六七載欲待得巨
[025-10a]
材故殿建未有期而西工驟興漕下之木多取以爲用
三省吏民暴露三年無有休息期大臣以為言天子亦
自憐之將作大匠又能規削膠附極般爾之巧而見材
度已足用公懇乞興工罷採以休荆蜀民使者相望於
道詞㫖甚哀而工部大臣力任其事天子從之考卜興
工有日矣其後漕數比先所下多有竒羡凡得木一萬
一千二百八十九章公上最推功於三巡撫下至小官
莫不錄其勞今不載獨載其所奏兩司涉厯採取之地
[025-10b]
曰四川守巡督儒溪之木播州之木建昌天全之木鎮
雄烏䝉之木龍州蘭州之木湖廣督容美之木施州之
木永順卯峒之木靖州之木及督行湖南購木于九嶷
荆南購木于陕西階州武昌漢陽黄州購木于施州永
順貴州則于赤水猴峒思南湖㡳永寧順崖其南出雲
南金沙江云大抵荆楚雖廣山木少採伐險逺必俟雨
水而出而施州石坡亂灘迂迴千里貴陽窮險山嶺深
峭由川辰大河以達城陵磯蜀山懸隔千里排巖批谷
[025-11a]
灘急漩險經時厯月始達㑹河而吏民冒犯瘴毒林木
䝉籠與虺蛇虎豹錯行萬人邪許摧軋崩崒鳥獸哀鳴
震天岋地葢出入百蠻之中窮南紀之地其艱如此故
附著之俾後有考焉昔稱雍州南山檀柘而天水隴西
多材木故叢臺阿房建章朝陽之作皆因其所有金源
氏營汴新宫採青峰山巨木猶以為漢唐之所不能致
公乃獲之山童木遁之時發天地之藏助成國家億萬
年之丕圖其勤至矣是嵗冬徵還内臺明年考察天下
[025-11b]
官已而病作請告病益侵乞還鄉天子許之行至東平
安山驛而薨嘉靖四十一年四月乙亥也年五十有七
公仕宦二十餘年未嘗一日居家山東獲賊湖廣營造
東南平倭累有白金文綺之賜而提督採運之擢㫖從
中下葢上所自簡也祖考妣皆受誥贈母杜氏封太淑
人所之官必迎養世以為榮公事太淑人孝謹每巡行
日遣人問安還輒拜堂下太淑人茹素公跽以請者數
太淑人不得已為之進羞膳平生未嘗言人過其所敬
[025-12a]
愛與之甚親至其所不屑然亦無所假借在江陵有所
使吏遲至公問其故言方食市肆中又無馬騎故事臺
所使吏廩食與馬為荆州奪之公曰彼少年欲立名耳
竟不復問周太僕還自滇南公不出候葢不知也周公
鄉里前輩以禮相責誚公置酒仲宣樓深自遜謝而已
為人美姿容自少衣服鮮好及貴益稱其志至京師大
學士嚴公迎謂之曰公不獨才望逾人丰采亦足羽儀
朝廷矣所居官廉潔不苛採辦銀無慮數百萬先時堆
[025-12b]
積堂中公絶不使入臺門苐貯荆州府募召商販賞購
過當人皆懷之故總督三年地窮邊裔而民人不驚以
是為難是嵗奉天殿文武樓告成上製名曰皇極殿曰
皇極門而西宫亦不日而就天子方加恩臣下叙任事
者之勞績而公不逮矣娶顧氏封淑人子男五延植國
子生延節延芳延英延實縣學生女四適孟紹顔管夢
周王世訓其一尚㓜孫男七世彦官生世良世顯世達
餘未名孫女六余與公少相知諸子来請撰述因就其
[025-13a]
家得所遺文字㕘以所見聞稍加論次上之史館謹狀
勅封文林郎分宜縣知縣前同州判官許君行狀
君姓許氏諱志學字遜卿其先蘇州之嘉定人諱慶賜
者為崑山魏氏館甥遂為崑山人子文衡文衡生琮其
季曰瓚琮子翊承事郎瓚子翀羽林衛經厯平定州同
知承事生襄敕授登仕佐郎南京馴象所吏目君之考
也自慶賜始遷再世而有兄弟數人勤于治生多蓄藏
延禮耆儒沈同菴先生於家塾以教諸子當是時葉文
[025-13b]
莊公張憲副和張㕘政穆沈憲副訥一時名賢皆徃来
其家故許氏富而子孫多在衣之列君少勤學强記
善為文詞登仕葢晚而得子憐愛之故用貲升為太學
生六館之士推譲焉累舉不第以上舍選為同州判官
六年凡署州縣事五同州夏陽臨晉徴重泉同州以守
缺其餘諸縣即令去必以君攝士大夫皆為文紀之曰
承上使下悉有成度姦軌壹跡境内肅清不於分外徴
索以阿上官意修黌舍勵學者此朝邑之所紀者也釐
[025-14a]
前秕政革浮靡絶苞苴儲廩給足傳爰精明修啟聖名宦
祠此蒲城之所紀者也今世州縣官悉簡自天朝唯權
攝則監司得自用類前世之辟舉者故或其人不稱必
不以攝或少試之旋即牒去君之署篆至于四五可以
知其選矣其子給事君言今重泉臨晉間民有肖像而
拜祀者又言谿田馬公苑洛韓公皆關中名士毎見君
未嘗不加敬也既觧官則治亭圃於先塋之側而居之
嵗時食新先以奉親然後敢嘗與人交不設城府然不
[025-14b]
能容人過惡故亦往往寡合令有科徭及君家君自以
嘗任州縣為七品官與争論無所詘令欲重困之㑹給
事發觧報至以故得免君始為太學生逰間及官同州
沙苑登覽華山之勝甚自樂也至為鄉社㑹飲酒笑謔
無虚日吳中田土沃饒然賦税重而俗淫侈故罕有百
年富室雖為大官家不一二世輒敗許氏自國初至今
居邑之柴巷無改也有屋廬之美田園市肆之入又以
詩書紹續及給事君而貴顯初給事令分宜已敕封如
[025-15a]
其官及是人方賀君將更有加封之命而不幸已矣君
卒於嘉靖己未年六月初六日得年六十有三娶錢氏
封太孺人子男一人從龍户科給事中女一人適張必
顯孫男一人汝愚太學生女二人曾孫男女二人有光
髙大父時已與君家交好見家中文字有顧惟誠許鵬
逺者鵬逺即承事君而惟誠者太保顧文康父也髙大
父是以與兩家締姻而大父與登仕君又皆髙年為社
㑹而君與家君又同社社中君最年少癸丑之嵗給事
[025-15b]
同余北上道中聨轡嘗以登仕年老為憂念意獨謂君
壯盛未艾也而登仕卒裁踰六年君亦卒僅止於中夀
給事是以痛恨焉亟圖所以不朽者以予知其家世因
頗采示馮翊之政俾次其大略存之家乗他日墓隧銘
誌之文詞史館推封之制草庶於斯有徴云
封中憲大夫興化府知府周公行狀
公姓周氏諱書字存中其先汴人宋靖康末扈蹕臨安
至貴一公始家崑山之吳家橋貴一生思聰思聰生士
[025-16a]
賢士賢生顯顯生明是為耕樂翁有行誼學士吳文定
公銘其墓曰剛直君子生四子長諱璿是為樂清翁次
諱璣諱玉諱衡衡太學生家世孝弟力田至太學始用
儒雅登上舍然兄弟並以貲雄鄉里吳家橋在邑南千
墩浦上直橋並小溪以東獨周氏兄弟居之殆成聚落
無他族其南惟有晏翁云樂清生四子公其季也母張
氏公甫冠為晏翁壻雖在賓館猶東西家也每入定省
父母以其出壻憐愛之至則喜見顔色少有志於學為
[025-16b]
博士弟子益自砥礪以病不克卒業其病痰喘竟嵗不
瘉即瘉月復繼作然性孝友恭謹不以病廢禮居母張
碩人之憂號毁骨立諸兒為之勸觧哭愈哀惟見相随
擗踊則稍慰曰兒能助吾哀自是病日益深樂清晚得
末疾不能行又時時欲行公旦夕扶掖令諸兒讀書於
傍以更代樂清謂能將迎其意喜曰吾有子有孫死不
恨矣兄弟友愛甚篤不忍一日相離仲兄嘗病脹輿舁
至家晨夕不去側湯藥必躬調以進其他内外宗黨待
[025-17a]
之曲有恩禮見耆年特加敬讓人有犯輒自反曰吾其
有以召之也置不與較自為博士弟子不遂居常悒悒
故尤勤於教子延師禮費不少靳而䂓範之嚴諸子循
循未嘗識人間佻宕之習仲子憲副君自束髪至於貴
顯所至必與天下知名之士遊而居官律已當世士大
夫稱之繄公之教也其為興化知府政成上計得貤封
如其官金緋煌煌然惴惴不敢當自憲副君起進士出
守郡至持憲節專制海南積官十餘年依然故廬無一
[025-17b]
瓦一椽之增焉仲兄之歿也公已病亟力疾往哭甚哀
公自是遂不復起矣恭人姓晏氏父諱安母趙氏性端
重寡言笑與公伉儷五十年相敬如一日公自壯嵗嬰
病迄於夀考左右調䕶之功為多諸子自幼學時公出
外即為標識書額自督課之其勤儉出於天性至貴紡
績未嘗釋手晏翁蚤世諸孤纍纍皆庶出恭人相其母
撫之極有恩晏家業日圮趙母生養死葬悉出恭人又
與公謀置田守翁夫婦冡春秋祀焉公生于成化壬寅
[025-18a]
六月六日卒于嘉靖丁未十二月十七日得年六十六
恭人生于成化甲辰六月二十七日卒于嘉靖丁未閏
九月十一日得年六十四子男四大倫太學生大禮即
憲副君大賓大器女二適姚舜卿凌天惠孫男女十五
人初憲副君之在興化也數遣人迎養公興恭人相謂
曰居官以潔已愛民為本至彼有甘㫖之累且往来輿
馬皆民力也魚羮脱粟田中獨不能自具耶遂堅却不
往及誥封命下憲副君即馳疏於朝乞恩歸養其略云
[025-18b]
自守郡以来感激聖恩未嘗不矢心勵行以圖報効於
萬一不意搆成疾病雖勉强備位而精神消耗日不能
支伏念臣之父母皆年踰六十亦時患病相去二千餘
里山海阻隔音問不通誠恐旦暮客死重貽無窮之恨
臣嘗以是具達而巡按御史等仰體朝廷用人之意慰
留調治遷延至今臣憂思愈甚乃不得已昧死哀鳴於
闕下臣竊惟為國忘家人臣之道而亦臣生平之所自
誓也然病廢無用於時則聽其偃仰于父母之旁以親
[025-19a]
旦夕之養實國家教人以孝之道况若臣病即死則鞠
躬盡瘁臣之分願已畢若乃反復淹綿坐縻廩餼臣罪
益深亦非朝廷用人之意矣伏望陛下俯察微臣勅下
吏部容臣致仕幸不即填溝壑則扶杖進屨之年皆歌
詠太平之日也疏奏朝廷勉留之尋有廣南之命不欲
行公與恭人强之上道甫視事而恭人之訃至葢三月
之間再涉鯨波望國而公之訃又至憲副君以是自傷
云有光之先妣與公同祖不幸蚤逝嘗念少時之母家
[025-19b]
羣從諸舅每見輒哀憐慰藉為談光妣生平相與淚下
至今使人有戚戚渭陽之感而憲副君又同學相知愛
故以公恭人之遺事使予論次因謂憲副君既以卓然有
立於世而推周氏之淳德淵源葢有所本以附之家乗云
魏誠甫行狀
嗚呼予娶於誠甫之女弟而知誠甫為深孰謂誠甫之
賢而止于此葢誠甫之病久矣自吾妻来歸或時道其
兄輒憂其不久至于零涕既而吾妻死八年誠甫諸從
[025-20a]
昆弟三人皆壯徤無疾皆死而後誠甫乃死於誠甫為
幸然以誠甫之賢天不宜病之又竟死可悲也誠甫諱
希明姓魏氏世為蘇州人始居長洲後稍徙崑山之真
義里曾大父諱鍾大父諱壁以力穡致富甲於縣中是
生吾舅光禄典簿而誠甫之世父太常公以進士起家
為當代名儒誠甫為人少而精悍有所為發於其心不
可撓其少時頗恣睢莫能制也已而聞太常之訓忽焉
有感遂砥礪於學以禮自匡飭是時誠甫為縣學弟子
[025-20b]
員與其輩四五人晨趨學舍四五人者常自為羣皆裒
衣大帶規行矩歩端拱而立博士諸生咸目異之或前
戲侮誠甫不為動毎行市中童兒夹道譁然而誠甫端
拱自若也誠甫生平無子弟之好獨購書數千巻及古
法書名畫苟欲得之輒費不貲其樂善慕義常忻忻焉
以故郡中名士多喜與誠甫交毎之郡從之游者率文
學儒雅之流也去其家數里地名髙墟誠甫樂其幽勝
築别業焉枝山祝允明作髙墟賦以著其志誠甫補太
[025-21a]
學生三試京闈不第以病自廢居家猶日裒聚圖史予
時就誠甫宿誠甫蚤起移置紛然予卧視之笑其不自
閒誠甫亦顧予而笑然莫能已也雖病對人飲食言語
如平時客至出所藏繙閱比罷去未嘗有倦容終已不
改其所好至于生產聚畜絶不膺于心固承藉祖父亦
其性有以然也誠甫卒於嘉靖十九年十二月乙酉年
三十九娶龔氏裕州守天然之女子男二人長大順太
學生次大化女一人孫男一人
[025-21b]
先妣事略
先妣周孺人𢎞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歸踰
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
子殤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踰年生有尚姙十二月
踰年生淑順一嵗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
子加健然數顰蹙顧諸婢曰吾為多子苦老嫗以杯水
盛二螺進曰飲此後姙不數矣孺人舉之盡喑不能言
正徳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諸兒見家人泣則随
[025-22a]
之泣然猶以為母寢也傷哉於是家人延畫工畫出二
子命之曰鼻以上畫有光鼻以下畫大姊以二子肖母
也孺人諱桂外曾祖諱明外祖諱行太學生母何氏世
居吳家橋去縣城東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橋並
小港以東居人環聚盡周氏也外祖與其三兄皆以貲
雄敦尚簡實與人姁姁説村中語見子弟甥姪無不愛
孺人之吳家橋則治木綿入城則緝纑燈火熒熒毎至
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問遺孺人不憂米鹽乃勞苦若
[025-22b]
不謀夕冬月罏火炭屑使婢子為團累累暴階下室靡
棄物家無閒人兒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紉綴不
輟戸内灑然也遇僮奴有恩雖至箠楚皆不忍有後言
吳家橋嵗致魚蟹餅餌率人人得食家中人聞吳家橋
人至皆喜有光七嵗與從兄有嘉入學毎隂風細雨從
兄輒留有光意戀戀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覺寢促有光
暗誦孝經即熟讀無一字齟齬乃喜孺人卒母何孺人
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痾舅母卒四姨歸顧氏又卒死
[025-23a]
三十人而定惟外祖與二舅存孺人死十一年大姊歸
王三接孺人所許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補學官弟子十
六年而有婦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撫愛之益念孺
人中夜與其婦泣追惟一二彷彿如昨餘則然矣世
乃有無母之人天乎痛哉
請勅命事略
先人諱正世為吳中著姓先曾祖諱鳳中成化甲午鄉
試選調兖州城武縣知縣先祖諱紳縣學生為太常卿
[025-23b]
夏㫤之孫壻㫤以文學為一時名臣詩書之業以故世
有承傳先祖家教尤嚴先人蚤遊縣學屢試不第而有
光後出有名及舉郷試先人遂謝去先祖於諸父有分
獨退譲處其薄先祖以髙年篤老先人與伯父年亦皆
逾七十侍側日忻忻焉如少年兒子皆不知其老也日
閉門讀書每自喜以為有所得性坦率未嘗與人有争
與里中結社有香山洛社之風社中人尤敬其徳稱其
别號曰岫雲言如出岫之雲無心也嵗壬戌有光八上
[025-24a]
春官不第還先人遂以是年卒年七十有八又三年始
登第而先人不及見矣悲夫以有光之困於久試祖父
皆以髙年待之而竟不及及先人之方歿而始獲一第
曾不得一日之禄養所以為終天之恨也有光仕宦既
不遂獨幸以建儲詔得推封此亦可少慰人子之情于
萬一敢叙其大略上之史館
先妣姓周氏世家縣之吳家橋先外祖諱行太學生家
世以耕農為業外祖始遊成均而後其從孫大禮始舉
[025-24b]
進士為河南左參政先妣河南之從姑也先妣年十六
歸先君聰明勤儉生伯姊與有光先後僅一年先妣比
歿有光與姊年七八嵗已教之小學及女紅甚習常程
課不少借先人則怡怡然也不幸年二十六卒所生弟
妹又三人伯姊嫁河東都轉運使王三接其在禮部時
封伯姊為安人有光獨久不第而先人春秋髙先妣墓
木已拱有無窮之感也常默默自媿其姊云
先妻魏氏光禄寺典簿庠之女太常卿謚恭簡公校之
[025-25a]
從女也恭簡公為當世名儒學者稱為莊渠先生云先
妻少長富貴家及来歸甘淡薄親自操作時節歸寧外
家以有光門第之舊而先妻未嘗自言以為能可以自
給及病妻母遣人日来省視始嘆息以為姐何素不自
言不知其貧之如此也嘗謂有光曰吾日觀君殆非今
世人丈夫當自立何憂目前貧困乎事舅及繼姑孝敬
閨門内外大小之人無不得其懽人以為有徳如此不
宜夭歿而生一子甚俊慧又夭僅存一女天道竟不可
[025-25b]
知矣
繼妻王氏吳中王氏多自以為太原之後然實無攷獨
先妻家譜系最明逺有承傳曾祖益讀書吳淞江上時
海虞大理寺卿章公格及吏部左侍郎葉文莊公皆當
世名卿以文字往来為締姻好屬再世壯男子死家又
苦役先妻少喪父妻母教之甚脩謹年十八来歸不失
婦道撫前子愛甚已子前子死時哭之悲病遂亟其聰
明慈愛葢天性也魏氏生時有光方年少為諸生及王
[025-26a]
氏方鄉舉家益貧歴嵗嵗北上辦及下第之窮愁有
光自嘆生平於世無所得意獨有兩妻之賢此亦釋家
所謂随意眷屬者也今䝉恩封贈例當封妻前一人與
最後一人而恩詔乃許移封今妻費氏亦願推譲王氏
則泉壌之下亦被希世之曠典矣
予自臨安辭謝臺省還過弁山午飯後舟中無事因
書此當即遣人赴京受勅雖簡略數語下筆輒為哽
咽人生之痛無以加矣
[025-26b]
震川集巻二十五
[026-1a]
欽定四庫全書
震川集巻二十六
明 歸有光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