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e0208 石洞集-明-葉春及 (WYG)


[004-1a]
欽定四庫全書
 石洞集巻四
            明 葉春及 撰
 惠安政書三
   版籍考
夫土田財用而人司之余之為表者由户口而田地賦
税焉經也佐以屯及漁鹽新増浮糧皆國用所需以出
自祖宗之法稍變宜出于丁者而以米佐之宜出于米
[004-1b]
者而以丁當之丁米錯出則不可謂經矣且公上之派
靡定而私賦之復無常難以為表若料若徭若綱若驛
若兵若餉之屬各論之而數别具以萬厯之元為則庶
後日者之盈縮焉兹皆版籍出也
夫户以籍為定律令昭昭也邑志當嘉靖初户目凡七
曰民曰軍曰塩曰匠曰弓兵曰鋪兵曰醫至于壬戌以
兵燹奏得減除其實里胥為政版籍之弊極矣毋論民
户其目孔多即軍户塩户各有定籍者乃以軍塩為稱
[004-2a]
郡邑舊志無此也新志泉户多矣創為雜役人户内塩
户若干葢不特惠安為然嗟夫如令甲何第軍户清之
勾之不得分丁米鱗崪其徭實重故不得已而且避之
塩耳余為之牧寧能免於姑息且有舊貫亦難猝革焉
若它詭户則盡併之夫志稱宋役輒破産至父子兄弟
自立户或嫁遣孤孀求單丁以避重役版籍欺隠不足
憑信故其户之多視口上下今役視宋殊惟有力者善
避之是以貧户其役愈重要之民户安可輒分分之或
[004-2b]
自景泰始志謂洪武册式民得開析自為户則異乎余
所聞寧願有司之慎之也
洪武詔天下户置帖書其鄉貫丁口名歲編給于民其
籍藏部故册式以丁數多寡為次人弗敢欺法至重也
嗣而逓減將去其半葢户帖少存法網疎矣邑考之志
嘉靖元載户四千五百四十九口三萬八千八百二十
一至壬戌户五千五百五十口二萬二千二百一十五
時兵荒口耗帝憫元元損之貧口未減富户多析而其
[004-3a]
害益滋矧册與志又異故余請藩司所藏較之曩日科
料不成丁者無與鹽糧亦惟男之成女之大者比料以
不成半折之塩糧則全派豈丁之不足而故取盈之耶
夫男丁算賦幼待十年而登女大小口葢為給塩自塩
弗口給而鈔納如故徭且叢集視宋之身丁錢不減矣
故余所修版籍户減舊而丁稍加庶乎料與繇稍輕然
尚不及嘉靖之元以萬云
今之土田從人而魚鱗簿久廢里胥為奸盖益易矣余
[004-3b]
於邑者表之有兩端以地從人者曰在冊仍具所本在
者曰實地焉盖兩端總之而同則無隱漏飛洒而收割
兩有所據一也既有實土渰陷可稽墾增有凖駕迷失
包荒者無所遁其情二也在册者少則其土之人詘在
朋者多則其土之人饒因以定户之上中下三也其在
坊者實土為城廓市廛田僅數畝附于一二都之冊若
其它如版籍第實土之出者三曰租曰税曰糧故黄册
之例田地山塘而已夫地與山塘視田當殊科聞它郡
[004-4a]
分為三則泉與田概科故下户之地多者流移不可勝
數邑志陳其弊悉矣若海業非實土宜屬河泊所課之
旁考晉江雖不屬於所而蕩以畆科受米有則邑惟㮣
以所稱之官者一石民者二斗而不計其畝與滬箔皆
入黄册不知始于何年從輕以避重而又不知其畝數
則兼併者無制勢必漁奪網罟矣邑志云法久弊生莫
不援引版賦以為左驗自非精密小心傍推逺考未有
不為所眩者况以簿書應接之間乎故盡信書不如無
[004-4b]
豈不信哉豈不信哉余猶恐以志為左驗者將廢國法
而不知也
夫米别官民鈔分租税葢民田之則惟一官田有三有
七斗者有三斗上下者宣徳己酉以其重減之正徳己
卯御史沈公奏官米俱折銀而解每石三斗以下則三
錢六分三斗以上則三錢三分七斗則二錢五分耗半
於民且無它徭是由重而輕也民米折色者石銀五錢
驛傳機兵均徭在邑㮣有六錢况本色之米又難以五
[004-5a]
錢為則矣是若輕而重也故買者強欲以民為官賣者
急而從之亦有户本重則急作輕則鬻之收籍之日豪
強取其輕故租田増至頃餘而重者懸户其非官田者
以新墾收户而彼實米莫之推賠貱之苦盖由於此若
民田之弊余黄册條約詳之矣秋租税出於地田惟官
租有之盖昔以軍餉不足以鈔折米帶秋糧徴之其夏
税鈔官民田地皆有之昔與料同科而計丁米以出之
農桑絹亦為夏税邑方百里志僅一疋餘九尺九寸二
[004-5b]
分為銀三兩二錢非有業户主名可以徴納附之税與
料故表不列之
邑之屯共七所福州衛四泉州衛一永寧衛二田地見
于表邑志所載未及其半也余請督屯監司方得其全
數表雖據都而分乃惟其田地之數考其軍制四千三
百四十四名富者一户占田三百畝次者半之貧者或
一或半則多轉貸名多虚泉州永寧衛所其糧自徴而
徴于縣者唯福州二衛司屯移文亦虛實不一弊莫甚
[004-6a]
于屯甲余申而釐之矣其所徴之數别具它者在其衛

鹽引之當通也户之當徭也余詳于附錄自折徴行則
盤當毁不毁如故法亦難行耳余奉部檄覈其盤而又
議行引者盖覈盤非通法而行引乃裨國計又利于民
者不少第乆廢難猝興耳故紀倉盤者所以為通引之
地也具數于表文在附錄若夫課盡折銀閩之七塲始
于惠安引銀七分歲有定課𢎞治丁亥巡按御史陶公
[004-6b]
之奏也志之所紀及諸沿革之制多舛食鹽之鈔自嘉
靖之元于丁料内徴為銀之數如志所載行之三十二
年後乃别徴今户口既減故嵗額亦減十分之二矣
閩漁産自五代時課之矣邑者宋雖除之然有採捕之
税及僧童口食以補浮塩錢是也國朝置所專𣙜之志
亦詳矣盖魚課網罟與海扈等地本不相侵制具存也
為扈者曰所其米重為蕩者曰畝其米次之他為罟網
諸業同安志取之於潮既泛其得之有數利必薄故米
[004-7a]
尤輕是也今之扈蕩在課册者少而多入于黄册豈制
哉非有力不能蓄小民安知制之不相侵既課於所而
又納其地租故民償私而負公至煩縣而徴之加以澚
甲又餉于兵船不勝其苦余故鳴而蠲之矣且國初之
税其目㮣如志之所具自嘉靖來加以三十餘目繁瑣
矣余乃考洪武永樂舊籍而酌之再造為萬厯元年課
而列其新舊于表米皆歸之于縣徴焉
髙皇帝令税糧如有增續一體徴科荒田除豁其後有
[004-7b]
司率以造黄册為度十年之内未科者得私其利而未
豁者害已弗堪乃屢造未必科而豁也未科者益幸而
未豁者益苦且有冒為陷而墾輒渰者稍稍失覈其弊
曷已余觀嘉靖初年閩藩司議未嘗不嘆其鑿鑿可行
而以浮糧新墾俱載于青册俟再造黄册覈之可謂詳
審矣志不之載者其亦以非貢賦也夫今新増浮糧别
有籍余重覈之
米于倉也有本有折惟儒學全派之其實皆折之矣際
[004-8a]
留永寧金門昔有本折永寧邇者除之金門余請而折
之矣折者五錢凡本而折之以七錢惟崇武近則本折
兼焉盖其中官吏軍户䑕食飽蠧乆矣余初至革其弊
於是輸輓不絶於道積于庭者窮日夜不能入倉官無
賄時見輒泣今繼至安之余署其考曰心安于革弊之
餘腹枵於法嚴之日嗟夫誠去其太甚民何苦運而樂
折哉又預備倉初發糶時嵗適不稔而穀騰踊公有定
價難以請益抑民而從公非賑備元元之意也故價積
[004-8b]
于庫逾年大稔乃價減而倉盈矣但昔之守倉者不歲
覈積而乆耗當覈則并其舊者罪之余令嵗覈耗即取
償足其數以交于嗣守者庶責不得辭而不株連于昔

諸課漁塩已别論之鐵故所産也郡志卜坑黄崎礁頭
許埭港尾沙溜盧頭峰前牛埭皆有鐵砂置冶而今不
産矣課邑志頗詳閏月當載所加此本課洪武乙亥罷
官冶令民得採煉每分輸課三十八取二今附于料商
[004-9a]
税各有程郡新志詳之如酒醋窑冶等謂之正辦敷于
里甲宜于料内具之其商税窑冶等謂之帶辦出于徭
役編之巡欄是也邑志謂額派于料非矣若農桑絹雖
附于料而徴不宜列之于課故郡新志附之田税焉
貢今謂之料者盖具其物料云有額辦原有定額又有
謂之嵗辦其雜辦嵗無常數藩司承部不時之派也名
色孔多各志不同郡新志似詳之矣初本里甲所辦後
出之于丁舊謂之八分丁料自嘉靖末年米雖仍舊而
[004-9b]
丁口隠耗今省至七分矣但舊派成丁邑之不成亦派
非也内若夏税農桑絹鐵課咸在本税課而謂之料者
料多而并徴之耳初極繁瑣志詳之矣今民安之喜其
目之簡而不計其出入其上京者外有雜費藩司司其
盈縮邑惟承檄而辦之存留若厯之料及夏税備司所
用不特貢于上也第計偕諸費在内取士亦謂之貢矣
初者各有所派其目最多邇則通融之雖夏税農桑絹
亦派之它郡故不具其目惟於糧附見之
[004-10a]
夫昔之嵗費若繁乃立綱之名猶網之有綱一舉而盡
也始于正徳末年御史沈公云其時分正辦各祭鄉飲
是也餘者謂之雜辦其後名存實亡承者匪人因緣為
奸余家食時見里甲用十餘兩具數二三文者應役多
類赭衣之徒焉閩自隆慶之元變為十段以丁四糧六
總徴在官役者無可他費甲首絶迹于縣庭但令禮吏
司之而不稽其出入覈之則以未徴為解余來舉吏之
侵者罪之乃同各糧税徴于庫按次而給循環登簿覈
[004-10b]
于上官餘者貯之今元年都御史殷公斟酌減四之一
豈不良美奉而行之則在人耳瑣瑣者勿論未行綱法
之前有宜三年並用當未期而留乃年未至而銀先徴
侵匿者由兹啓矣余凡三年並用者皆貯之至期而取
其年所當用務必取徃者充之雖甚不足多方樽節不
敢預徴方得畫一邑志云著在令式則有常數惟官府
冗費不敢登載簿書㑹計者里甲支應無藝極令陳逅
痛節浮費直日辦錢十文官掌出入若日費有餘積備
[004-11a]
它日盡所積乃再科至有累日不科一錢者余三年不
用里甲一文盖綱銀之式行也固嘆陳公心獨苦矣乃
列近日所損益庶乎後人凖之
徭役志各不同郡新志詳矣舊志大約出力不過二十
日出銀不過八錢兹嘉靖初也續志每丁石銀三兩以
上官價又有隸兵等三四倍庫子等不啻四五其言濫
免詭寄那移花分賄買諸弊悉矣自隆慶元年十段法
行年編其一丁米平矣初力差皆為銀差不便仍分為
[004-11b]
二至三年每丁石尚編二兩六錢八分二釐今元年減
至二兩四錢比永春等縣猶加一倍豈非人力詘而差
額贏雖加節省亦無如之何哉始編塩户三之一亦寛
民力於萬一盖閩中徭之最重者無過于邑當平其政
安可以偏重也其力差當細較之以重者僉富室輕者
付之下户親自配之閉絶吏胥銀差序條以便追給支
用可也今舉萬厯之元為則其弓兵前充餉者二百五
十九名為銀一千八百六十四兩徃年復舊各應役它
[004-12a]
沿革之小者不敘
驛傳各志詳之續志隆慶四年已稱近簡時符節嚴于
上故其流稍清也自余來初年革廩頭置雜物平夫馬
價及它省銀不啻三之一但民間徴納不齊而各年支
費難期約而申減除丁免派以復舊制每米一石派銀
二錢所省不啻三之一舊額解府余請給自縣尤便未
嘗不足盖其實尚有餘法變至此亦可謂善矣邑志云
不嚴冒濫之禁去多索之奸使役夫疲徃來之跡館人
[004-12b]
勤止宿之饋是猶不絶其薪而欲湯之無沸也信然哉
信然哉
民兵者何弓兵也機兵也弓兵祖制以譏察若戰禦非
其所專任機兵因衛所之弊而縣各為守者也邇之所
養非所用故至于募兵紛紛矣取弓兵之食以募而其
昔之所逋者追之機兵舊二百五十每名加其餉三兩
六錢給募土兵又增五十其食如機兵乃昔鄉兵三百
六十名而逓革者追其所革者逋食余為請免一千四
[004-13a]
百兩又請免弓兵之逋餉其後食還如舊得以畫一應
役若不加訓練竟為民蠧也惟機兵半徴于兵備道别
募而練之半𨽻于縣練之其内以十名更畨守宿于府
焉又機兵之所加募凡九百兩與増兵之三百六十兩
皆不優免安得而畫一之乎
自嘉靖乙丑以前軍餉費煩倍追機兵之食加派均徭
之銀後軍門請如浙將丁米派而抵之丁以四錢米石
倍之議于三年之外地方寧日罷之至隆慶之元當罷
[004-13b]
五年減半六年始罷時海上宼起今又以丁二米四徴
之其出于租者有寺田八處廢者五田盡入官存者三
本以十分之四給僧今僧僅一人者各量一頃而已惟
承天尚以四給之法石之田官初履畝以三等徴之上
三錢六分中二錢四分下者二錢佃户告乞如全閩例
為白于上官今徴以二錢如諸寺
糧料萬厯元年徴糧案驗尚照舊冊丁糧今以新冊/丁糧凖元年案驗開派為二年後凖則詳附錄
 本縣官民秋糧等米一萬五千七百六十一石七斗
[004-14a]
   二升六合六勺内除查實浮糧一百三十石九
   斗四升七合三勺不派實徴官民米一萬五千
   六百三十石七斗七升九合三勺
  官米三千五百四十四石九斗六升一合四勺該
    銀一千二百二十七兩二分七釐三毫四絲
    二忽
   三斗以下則米二千九百六石九合六勺毎石
     派銀三錢六分該銀一千四十六兩一錢
[004-14b]
     六分三釐四毫五絲六忽
   三斗以上則米二百六十四石七升四合二勺
     每石派銀三錢三分該銀八十七兩一錢
     四分四釐四毫八絲六忽
   七斗則米三百七十四石八斗七升七合六勺
     每石派銀二錢五分該銀九十三兩七錢
     一分九釐四毫
  民五升則并秋租鈔折米一萬二千二百一十六
[004-15a]
    石七斗六升五合二勺内除查實浮糧米一
    百三十石九斗四升七合三勺不派又海渰
    米二百九石三升五合二勺全派折價該徴
    本折米一萬一千八百七十六石七斗八升
    二合七勺
   半納本色米五千九百三十八石三斗九升一
     合三勺五杪
   半納折價并加海渰共米六千一百四十七石
[004-15b]
     四斗二升六合五勺五杪每石派銀五錢
     該銀三千七十三兩七錢一分三釐二毫
     七絲五忽
  新増起科民米一百五十石一斗六升八合二勺
    每石派銀二錢五分共銀三十七兩五錢四
    分二釐五絲
   以上官民米折價銀四千三百三十八兩二錢
     八分二釐六毫六絲七忽内
[004-16a]
  凑補倉糧民米五千八百七十五石八斗六升七
    合三勺一杪六撮每石撥銀五錢共銀二千
    九百三十七兩九錢三分三釐六毫五絲八
    忽解各倉俱無耗撒數見下
  起解折色官米三千六百四十石五斗八升毎石
    撥正價銀二錢五分槓䌇銀五釐共該銀九
    百二十八兩三錢四分七釐九毫
  起解折料官米二百三十七石四斗五升五合八
[004-16b]
    勺毎石撥正價銀二錢七分四釐五毫九絲
    三忽該銀六十五兩二錢三釐三毫毎兩水
    脚銀四錢該銀二十六兩八分一釐三毫二
    絲共銀九十一兩二錢八分四釐六毫二絲
    内水脚一半銀一十三兩四分六毫六絲解
    司充餉其餘俱解京庫以上起解二項官米/多原額三百三十三
    石七升四合四勺者盖以銀之多寡乘米非也/以米之多寡乗銀其三等派銀則例未嘗改
  解司備用銀三百八十兩七錢一分六釐四毫八
[004-17a]
    絲九忽比案驗多銀一兩一錢九分六釐九
    毫二絲内官折餘銀二百七兩三錢九分四
    釐八毫二絲二忽民折餘銀一百七十三兩
    三錢二分一釐六毫六絲七忽
  派撥倉分
   遠儒學倉
    本色米三百五十八石八斗
   近本縣際留倉
[004-17b]
    本色米二十三石四升一合四勺八杪四撮
     今查本縣本色米尚溢二十石五斗九升
     九合八勺六杪六撮各倉已足本倉嵗支
     不敷應撥入支給官吏俸糧
    折價米五百七十石八斗一升七合三勺一
     杪六撮該銀二百八十五兩四錢八釐六
    毫五絲八忽
   遠崇武倉
[004-18a]
    本色米二千七百七十七石九斗五升又永
     寧倉撥補米五百九十五石七斗共米四
     千三百七十三石六斗五升
    折價米三千六百一十六石五升又永寧倉
     撥補米一千六十石共四千六百七十六
     石五升該銀二千三百三十八兩二分五
     釐
   遠金門倉
[004-18b]
    本色米六百六十八石又永寧倉撥補米四
     百九十四石三斗共米一千一百六十二
     石三斗
    折價米六百二十九石該銀三百一十四兩
     五錢
  魚課週嵗米九百二十八石九升今重編加米十
    石五斗六升毎石派銀三錢五分該銀三百
    二十八兩五錢二分七釐五毫
[004-19a]
  料鈔男成八千五百五十四丁除優免共丁五百
    八十九丁實差丁七千九百六十五丁民米
    并秋租鈔折米共一萬三千二百一十六石七
    斗六升五合二勺内除浮糧海渰米三百三
    十九石九斗八升二合五勺實徴米一萬一
    千八百七十六石七斗八升二合七勺每丁
    石派銀七分該銀一千三百八十八兩九錢
    二分四釐七毫八絲九忽尚少案驗銀六十
[004-19b]
    二兩二錢七分九釐零丁加七釐八毫一絲
    九忽乃足毎年嵗辦雜辦不同且與通省丁
    糧融派數難預定
  鹽糧男子成丁八千五百五十四丁婦女大一萬
    五百三十三口共一萬九千八十七丁口照
    案驗額銀三百四十八兩六分五釐零而以
    一分五釐四毫八絲六忽一微派之尚少銀
    五十二兩四錢八分二釐零每丁口加二釐
[004-20a]
    七毫四絲九忽七微乃足當與通省丁口融
    派數難預定

 隆慶元年行十段法丁米除優免海渰等實差人五
 千六百六十九丁半米一萬二千六十四石七斗三
 升一合五勺分為十段萬厯元年編至七段當十段
 畢乃照新冊編差然逓年丁米時有増減隆慶四年
 每丁石尚編銀二兩六錢八分二釐萬厯元年人差
[004-20b]
 六百三十五丁米差九百八十三石二斗六升九合
 七勺每丁石𣲖銀二兩三錢九分九釐四毫差額則
 照軍門所定每年編銀三千八百八十三兩二錢六
 分九釐六毫閏月加銀六十四兩九錢三分八毫節
 度守塚予所増也
 銀差
  布政司䕶表夫三名每名銀五兩共銀一十五兩
   中解户一名銀三十兩 清軍道書手二名每
[004-21a]
  名銀八兩共銀一十六兩 按察司加編借撥皂
  隸一名銀七兩二錢閏月加銀六錢 駐劄興泉
  道門子一名銀七兩二錢閏月加銀六錢 皂隸
  一名銀七兩二錢閏月加銀六錢 本府祗候一
  十名每名銀一十二兩共銀一百二十兩閏月每
  名加銀一兩 馬夫一十名每名銀四兩共銀四
  十兩 隸兵六名每名銀七兩二錢共銀四十三
  兩二錢閏月每名加銀六錢 本府儒學齋夫二
[004-21b]
  名每名銀一十二兩共銀二十四兩閏月每名加
  銀一兩 膳夫一名銀二十兩 本縣祗候九名
  毎名銀一十二兩共銀一百八兩閏月每名加銀
  一兩 馬夫四十名毎名銀四兩共銀一百六十
  兩 門子二名每名銀五兩四錢共銀一十兩八
  錢閏月每名加銀四錢五分 隸兵三十名每名
  銀六兩共銀一百八十兩閏月每名加銀五錢
  庫子六名每名銀二十八兩共銀一百六十八兩
[004-22a]
  閏月加銀一十四兩 本縣儒學齋夫六名每名
  銀一十二兩共銀七十二兩閏月每名加銀一兩
   膳夫二名每名銀二十兩共銀四十兩 門子
  二名每名銀七兩二錢共銀一十四兩四錢閏月
  每名加銀六錢 庫子二名每名銀七兩二錢共
  銀一十四兩四錢 斗級三名每名銀七兩二錢
  共銀二十一兩六錢 殿夫一名銀四兩 峯尾
  黄﨑小岞獺窟四巡司弓兵各一百名除借編徳
[004-22b]
  化縣三十名永春縣六名安溪縣二十五名外本
  縣實編三百三十九名每名銀七兩二錢共二千
  四百四十兩八錢 錦田驛館夫二名每名銀二
  十兩共銀四十兩 商税課鈔銀一十七兩一錢
  六分九釐六毫閏月加銀一兩四錢三分八毫
  朱文公祠門子一名銀八錢 林知縣祠門子一
  名銀八錢 山川社稷邑厲三壇共壇夫一名銀
  一兩二錢
[004-23a]
 力差
  本府司獄司獄卒二名每名銀七兩二錢共銀一
  十四兩四錢 廣平倉斗級二名每名銀四兩共
  銀八兩 本縣禁子六名每名銀三兩六錢共銀
  二十一兩六錢 預備倉斗級四名每名銀六兩
  共銀二十四兩 崇武倉斗級二名每名銀四兩
  共銀八兩 際留倉斗級一名銀三兩 布按二
  分司門子各一名毎名銀一兩五錢共銀三兩
[004-23b]
  上下水闗夫二名每名銀四兩共銀八兩 洛陽
  橋橋夫半名銀一兩五錢 鋪司兵縣前鋪六名
  白水塗嶺驛坂盤龍上田居仁六鋪各五名每名
  銀四兩前埔黄田青山崇武四鋪各二名每名銀
  三兩通共銀一百六十八兩 王節度守塚一名
  銀八錢

 隆慶元年行十段法實差人六千七百一十三丁民
[004-24a]
 米一萬五百一十九石三斗二升四合五勺五杪融
 為十段毎段該丁六百七十一丁三分米一千五十
 一石九斗三升一合四勺五少五撮年用一段以丁
 四米六派銀一千四百三十四兩一錢六分八毫七
 絲自未役七甲起盡六甲而更萬厯元年用至三甲
 軍門議減綱額每丁派銀四錢五分四釐米每石派
 銀六錢八分一釐共銀一千六十六兩五分七釐三
 毫二絲減銀三百六十八兩一錢三釐五毫五絲
[004-24b]
 正綱
  一本府進元旦聖壽等各表箋派縣每年四兩
    九錢七分七釐四毫減舊三兩九錢八分七
    釐
  一習儀拜賀救䕶香燭庭燎茶果五次年徴銀六
    錢
  一祭祀啓聖公祠二祭八兩文廟二祭五十兩社
    稷壇二祭一十五兩山川壇二祭二十一兩
[004-25a]
    鄉賢名宦二祭各七兩朱文公祠二祭七
    兩張公祠林公祠二祭各三兩五錢邑
    厲壇三祭二十二兩五錢青山祠一祭
    一兩八錢五分霜降祭祀銀四兩
    五錢共一百十兩八錢五分減舊一
    十七兩五錢
  一本縣儒學朔望行香紙燭并講書紙筆每
    次五分年徴一兩二錢減舊四兩八錢
[004-25b]
  一鄉飲二次銀二十兩減舊五兩
  一縣官陞遷應朝祭江并回任祭門祭品年預徴
    三錢四分減舊銀一錢
  一鞭春用三兩減舊三兩九錢五分
  一桃符門神花燈用銀二兩九錢五分減舊二兩
    二錢八分
  一考試
   生儒進學每次約五十五名每名花紅彩旗銀
[004-26a]
    一錢七分五年二次共銀十八兩七錢每年
    該銀三兩七錢四分減舊一兩七錢六分
   季考生員約三百七十八名每名試巻供賞銀
    一錢五分年該銀五十六兩七錢
   察院按臨考校生員每次約三百七十八名毎
    名試巻供賞約銀四分三年二次共銀三十
    兩二錢四分年徴銀一十兩八分
   提學道嵗考生員約三百七十八名試巻供賞
[004-26b]
    等用年該銀五十二兩一錢減舊二十兩八
    錢一分
  一嵗貢生員兩年一次徃京路費銀六十兩兩院
    各助銀三両旗扁五錢陪貢二名每名盤纏
    二両共七十両五錢每年徴三十五兩二錢
    五分減舊八両五錢
  一科舉三年一次
   應試生儒六十一名每名盤纏銀二両共一百
[004-27a]
    二十二兩年該四十兩六錢六分六釐七毫
   謄錄生一十名每名盤纏銀一兩四錢共一十
    四兩每年該四両六錢六分六釐七毫
   新舉人約以四名為率每名旗扁賀禮等項銀
    八兩共三十二兩每年一十兩六錢六分六
    釐七毫
   舊科舉人約以二十名為率每名盤纏銀三十
    兩酒席五錢共六百一十兩年徴二百三兩
[004-27b]
    三錢三分四釐
   新進士約二員賀禮牌扁等項銀八兩共一十
    六兩每年該徴五兩三錢三分三釐四毫
   武舉人約以三名為率每名盤纏銀一十五兩
    共四十五兩每年該徴銀一十五兩
  一解供應各衙門
   軍門家火二兩五錢
   總兵油燭柴炭九錢三分三釐五毫又勻加閏
[004-28a]
    月銀三分一釐一毫二絲
   監軍道吏書門皂等役米菜二兩三錢八分九
    釐一毫
   興泉道心紅紙劄等項二十一兩致送過徃鄉
    官使客下程一十兩五錢解晉江縣貯庫候
    支
   布按二司修理家火幃褥等九兩三錢三分一
    釐三毫減舊五兩八分二釐一毫五絲
[004-28b]
  一供應上司巡歴及徃來經過司道合用
   心紅紙劄約二十副每副銀二兩二錢八分五
    釐共四十五兩七錢
   下程約二十副每副一兩共二十兩
   内班門厨皂隸飲食蔬菜等項約二十分每分
    九錢三分八釐共一十八兩七錢六分
  一恤刑衙門五年一差合用一應家火供應等費
    銀五兩三錢解府候用以總筭之/各年皆𣲖
[004-29a]
  一新官到任祭
   知縣銀一兩縣丞主簿典史各銀三錢四分共
    用銀二兩二分三年𣲖每年銀六錢七分三
    釐三毫減舊四兩四錢八分
  一修理衙門大約三年一次照舊詳奪存銷
   察院布按二司府館等衙門或五年大修一年
    小修及什物幃褥等項大約每年徴銀四十
    兩用銀一十兩以上具申察院動支修葺如
[004-29b]
    不及者聽其處脩若有剩餘存庫作正支銷
   本府推官衙合用銀一十二兩年徴銀四兩解
    府支用
   知縣衙用銀十二兩年徴銀四兩
   縣丞主簿衙共銀一十六兩年徴銀五兩三錢
    三分三釐
   典史衙用銀五兩年徴銀一兩六錢六分六釐
   縣學教官三員共銀一十二兩年徴銀四兩以
[004-30a]
     上用雖不及十兩仍詳守巡道查覈方許
     動支若果估計十五兩以上者申請無礙
     官銀修葺若無新官存庫作正支銷
  一各衙門置辦一應家火三年一次
   推官定銀十兩知縣定銀九兩四錢八分縣丞
    主簿各銀五兩五錢五分典史銀四兩三錢
    五分教官三員各銀六兩共五十二兩九錢
    三分以三年派每年徴銀一十七兩六錢四
[004-30b]
    分三釐四毫減舊銀一十四兩七分
  一公座幃褥
   堂上公座知縣新任合用紗絹案衣等件用銀
    一兩四錢五分五釐以總數筭/毎年皆派其縣丞主簿
    典史裁革共減舊一十三兩一錢四分五釐
  一存恤孤老夏冬衣布年徴銀三十兩
 公買
  一查盤官合用心紅紙劄下程等用一兩五錢四
[004-31a]
    分照送一次以後二次每次只辦柴炭燭銀
    二錢九分及門厨皂隸柴米銀五錢二分五
    釐共用三兩一錢七分減舊七兩六分九釐
  一雇募聽撥門皂答應兩院守巡各道及總兵都
    司使客約用工食年徴銀一百二十兩
  一新官到任公宴
   知縣中上席五錢縣丞主簿各中席三錢又各
    三次陪席共六卓每卓銀二錢共二兩三錢
[004-31b]
    三年派徴每年銀七錢六分六釐七毫減舊
    二兩一錢
  一三年一次攢造朝覲須知等各册紙劄綾袱册
    廂等件又每年造憲綱吏農等各册書手工
    食量派綱銀一十九兩餘贓罰支用不足申
    請動支綱銀凑用減舊二十六兩三錢三分
    四釐
  一合用使客士夫下程三十五兩四錢五分并炭
[004-32a]
    油燭二十一兩共用銀五十六兩四錢五分
    減舊一百三十三兩四錢五分
 全減
  祈晴禱雨四兩遇用剩綱支 本府推官知縣縣
    丞主簿典史年例執事共一十六兩四錢
    興泉道閲操一十六兩 兩院守巡各道巡
    歴經過官吏迎送等銀七兩 上司各衙門
    取用巻箱鎖鑰等三兩 提學教條并司道
[004-32b]
    本縣榜文告示紙張工料四兩 本府佐二
    查盤紙劄工食分派銀七兩 本府首領心
    紅等分派銀八兩一錢 本縣縣丞主簿各
    心紅紙劄油燭銀一十二兩典史八兩四錢
     本縣差人投逓須知等冊盤纏一十一兩
     本府首領脚力派銀二兩

 原實差丁五千六百二十丁米九千六十八石三斗
[004-33a]
 四升四合二勺每丁派銀一錢二分三釐八毫五絲
 每石派銀一錢八分五釐七毫七絲五忽共銀二千
 三百七十九兩九錢三分七釐六毫六絲今丁免派
 米一石派銀二錢共銀一千八百一十三兩六錢六
 分八釐八毫六絲元年止用銀一千五百八十兩四
 錢一分六釐丁係/舊冊
  每月驛丞供給銀三兩六錢帶管官/减半 吏六錢
   紙劄銀三錢茶果三錢 書手工食銀六錢
[004-33b]
   跟官二名各六錢 夫馬甲三名各七錢五分
    館夫四名各六錢共加買辦銀九錢 馬夫
   二名并馬料各九錢 馬首六名各六錢 看
   監防夫一名銀六錢
    以上皆有定數
  夫一名至楓亭銀七分至晉安銀六分 馬一匹
   至楓亭銀七分至晉安銀六分 廩給清字銀
   三錢㢘字二錢四分介字一錢二分 口糧三
[004-34a]
   分 宿食二分 鄉官小夫每名日二分五釐
    以上有定例無定數
  鋪陳上二副各二/十事中四副各/八事下五副各/六
    以上如壞於本驛徒價并用剩站銀申覈再
    造荅應不敷即徭編館夫銀租賃

 機原二百五十每名年編銀七兩二錢共銀一千八
 百兩除優免外每丁派銀九分二釐七毫每石派銀
[004-34b]
 一錢三分九釐五絲又增鄉兵五十名該銀三百六
 十兩無優免每丁派銀五分三毫二絲每石派銀七
 分五釐四毫八絲共三百名半赴團練半存縣操守
 今團練盡革徴銀别募
 弓原四司各一百名近減至十二名又增至二十名
 元年復一百名二年又減二十名

 丁米人八千八百八十七丁米一萬一千八百四十
[004-35a]
   四石四斗八升二 合八勺每丁派銀二分毎
   石四分共銀六百五十一兩五錢一分九釐三
   毫一絲四忽七微二纖丁因舊冊兼不成折半
   故絶在内增減沿革見前
 糧剩備用三百七十九兩五錢一分九釐五毫六絲
   九忽見糧料内係舊/冊派
 倉折際留折價内扣二十八兩七錢二分九釐四毫
 魚課三百二十四兩八錢三分一釐五毫閏月有加
[004-35b]
   見糧料内係舊/冊派
 機兵原二百五十名除工食外每名加編募土兵銀
   三兩六錢共銀九百兩
 弓兵四司共四百名/萬厯元年每司除薪水二名全給工食餘
   各扣銀一兩八錢該充餉銀七百零五兩六錢
   工食銀二千一百七十四兩四錢本縣編三百
   三十九名共銀二千四百四十兩八錢申請上
   司除給兵外尚充餉銀二百六十六兩四錢其
[004-36a]
   徳化借編銀二百一十六兩永春借編銀四十
   三兩二錢安溪借編銀一百八十兩盡行充餉
   二年各兵全給工食共减八十名充餉該銀五
   百七十六兩其工食銀二千三百四兩本縣除
   給兵外充餉銀一百三十六兩八錢餘三縣銀
   盡行充餉
 折料水脚一十三兩四分六毫六絲見糧料内際留
 斗級原編三兩每兩加追三兩共一十二兩見徭内
[004-36b]
 寺租隆慶元年充餉僧存者四分給僧六分入官僧
 亡者盡數没之田每畝徴銀二錢官充餉五分糧差
 一錢五分民充餉一錢二分糧差八分地無論官民
 徴銀一錢充餉銀七分糧差三分山蕩徴銀五分充
 餉四分糧差一分法石分為三則上則田徴銀三錢
 六分中則及地皆徴銀二錢四分下則田徴銀二錢
 皆八分糧差餘俱充餉二年乃照各寺毎畝勻徴二
 錢八分糧差一錢二分充餉
[004-37a]
  見存三處
   承天庄田地山二十三頃二十三畝三分三釐
    除四分給僧外該餉一十三頃九十四畝内
    官田一十三畝四分四釐民田一十二頃八
    十九畝又地八十七畝九分山三畝六分六
    釐年該租銀二百六十九兩四錢六分一釐
    充餉銀一百六十一兩六錢五分一釐四毫
    糧差銀一百七兩八錢九釐六毫
[004-37b]
   華林寺田地山一十頃二十二畝據案驗稱
    止一人量給一頃該充餉九頃二十二畝今
    冊仍四分給僧充餉止六頃一十三畝二分
    内民田三頃七十三畝三分七釐四毫地二
    頃三十九畝八分二釐六毫年該租銀九十
    八兩六錢五分七釐四毫充餉銀六十一兩
    五錢九分二釐七毫糧差銀三十七兩六分
    四釐七毫
[004-38a]
   曾爐寺田地山一十一頃四十三畝六分海蕩
    一所據案驗稱僧止一人量給一頃該餉一
    十頃四十三畝六分今冊仍四分給僧充餉
    止六頃八十六畝一分六釐内官田三畝二
    分官地一十六畝二分民田四頃四十一畝
    二分四釐四毫地二頃二十五畝五分一釐
    九毫六絲年該租銀一百一十三兩六分四
    絲充餉銀七十兩二分九釐二毫二絲糧差
[004-38b]
    銀四十三両三分八毫二絲
  已廢五處
   金相院民田地一頃六十六畝六分内田五十
    四畝四分地一十二畝二分年該租銀二十
    二兩一錢充餉銀一十四兩三錢八分二釐
    糧差銀七兩七錢一分八釐
   普空寺民地四十畝九分年該租銀四兩九分
    充餉銀二兩八錢六分三釐糧差銀一兩二
[004-39a]
    錢二分七釐案驗稱租銀六兩/五錢四分四釐
   法石寺除我買并允學租外入官田地一十九
    頃九十九畝九分五釐一毫内除看守斗門
    中下則田各十畝官田九畝五分免餉外内
    上則田三頃七十一畝二分四釐六毫中則
    田并地三畝共九頃四十二畝九分一釐四
    毫下則田六頃五十六畝二分九釐一毫年
    共銀九百九十四兩七錢六釐一毫二絲二
[004-39b]
    年乃照各寺每畝勻徴二錢共租銀三百九
    十七兩一錢五分五釐九毫二絲一忽充餉
    銀二百三十六兩四錢九分四釐八毫四絲
    一忽糧差銀一百六十兩六錢六分一釐八
    絲
   離相院民田地九十三畝六分九釐二毫内田
    七十一畝九分七釐三毫地二十一畝七分
    一釐九毫年該租銀一十六兩五錢六分六
[004-40a]
    釐五毫充餉銀一十兩一錢五分七釐九絲
    糧差銀六兩四錢九釐四毫一絲今冊止開
    租銀一十五兩九錢七分九釐允餉銀九兩
    八錢六分三釐三毫四絲糧差銀六兩一錢
    一分五釐六毫六絲
   舍利寺民田地山二頃二畝八分六釐内田一
    頃三十四畝二分七釐地六十畝八分九釐
    山七畝七分年該租銀三十三兩三錢二分
[004-40b]
    八釐一毫充餉銀二十兩六錢八分二釐七
    毫糧差銀一十二兩六錢四分五釐四毫
    以上共租銀九百五十四両四錢一分八釐
    九毫六絲一忽充餉銀五百七十七兩八錢
    五分一釐九毫五絲一忽糧差銀三百七十
    六兩五錢六分六釐一絲

 一百六十一名内春季二十六名夏季七十五名秋
[004-41a]
 季二十七名冬季三十一名分為四班一年一班周
 而復始每季納工銀一兩八錢閏月加六錢除逃絶
 九名存留本府應工二名餘皆逐名解府納價今徴
 類解頗便解京盤費見附錄黄冊作一百五十/七名絶十一名
  一班六十七名寅午戌年納價内逃二名/絶二名
  一班一十名亥卯未年納價
  一班三十四名申子辰年納價内存留應工/二名絶五名
  一班五十名己酉丑年納價
[004-41b]
帶徴屯糧
 舊額每石徴正價銀三錢五分脚鞘銀二釐三毫三
   絲三忽三微三纎柴薪銀四釐五毫馬丁銀五
   釐耗銀一分二釐五毫公用銀八釐八毫三絲
   三忽三微共銀二錢八分三釐一毫六絲六忽
   六微三纎
 新増每石徴正價銀二錢五分脚鞘銀二釐三毫三
   絲三忽三㣲三纎公用銀三釐一毫六絲六忽
[004-42a]
   六微共銀二錢五分五釐四毫九絲九忽九微
   三纎
  福州右衛共銀四百四十九兩二錢六釐四毫五
     絲
   前所
    舊額糧四百三十八石銀一百二十四兩二
     分八釐五毫
    新増糧二十八石銀七兩一錢五分四釐
[004-42b]
   後所
    舊額糧七百一十四石銀二百二兩一錢八
     分三釐三毫
    新增糧七十五石銀一十九兩一錢六分二
     釐五毫
   中左所
    舊額糧三百二十四石銀九十一兩七錢四
     分七釐
[004-43a]
    新増糧一十九石三斗銀四兩九錢三分一
     釐一毫五絲
  福州中衛共銀一百三十六兩二錢六分一釐二
     毫
   左所
    舊額糧三百六十三石銀一百二兩七錢九
     分七毫
    新増糧一百三十一石銀三十三兩四錢七
[004-43b]
     分五釐
 恵安政書四
   恵安縣
縣距郡五十里葢其北鄙左支也自仙游及晉江至於
吳洋又至於盧田乃兹保界山川錯焉盧田北折林坪
東下菱溪溪左之岡負海回薄夾於峯﨑是謂左紀其
都有十自五之十四盧田而分鷄籠抵洛陽江沙溪沿
之出於谷口逆以江潮是謂右紀其都僅二十五十六
[004-44a]
鷄籠而東菱溪之隂沙溪之陽大冒為宫盤龍西馳瞰
於洛陽城山南轉抱於峯崎江海如帶是謂中紀凡二
十有二都邑部署於土中焉北隃日暴南渡獺窟袤六
十五里東窮黄崎西阻虎窟廣八十里四隅如其廣幅
員二百八十里制都首於郭右左旋於前右遶於後復
左為尾邑人狀之如蠡之盤圖而按之若繆篆蟲書也
所包众紀附以海隖都有併者圖存其舊中於坊鄉之
屬更表其大者戸口田賦為之表有上下則昈分之斷
[004-44b]
於萬厯之元自余更定版籍為始屯雖别為版籍産在
於兹者附之鹽之有戸也漁之有賦也各有専官課之
為其官守詳焉附之繇以時盈縮輸之難畫一不列糧
有新者浮者雖亦盈縮以時惟田賦攸關列之以俟君
子財擇焉列者亦既有條圖二十有八總之一表如之
[004-45a]


[004-46a]


[004-47a]


[004-48a]


[004-49a]


[004-50a]


[004-51a]


[004-52a]


[004-53a]
 
 
 
 
 
 
 
 
[004-53b]
 
葉封人曰余為圖表葢井井矣但風土所漸化條有槩
及本業苦樂大較豈甚相逺哉問之搢紳先生及士明
當世之務若張仲矩陳鍔江贄卿輩有當余心亦使綴
而不忘焉夫西北膏壤行田寛隨流可堰以灌耕逸而
收倍兼以林澤之利宜日富庶甲諸都也然版籍之耗
三合之四十二合之十三十四五六皆合之十七葢昔
然矣繇於兵革死徙者衆絶戸之業置屯九十餘頃衛
[004-54a]
卒當三百餘戸屬之扁列者幾何瀕北山多瘴溪隧﨑
嶇間數里有區亦罕十家之聚且半為屯卒及流庸者
是以戸口之耗累世不能復焉東北勢衍沃數百十家
而聚在海堧内地風濤無甚畏而有蠃蛤之饒故為樂
土七都八都十都原有上下籍今合之為一雖十一且
合十二三則戎伍等籍它日之弊滋矣如以兵故海隅
皆然况既休息不復其舊乎五六七都當溪之委灌溉
自贍人雜而頑原防偃豬不一彊潦淳鹵以殊崇福埭
[004-54b]
之最敝已配其田分水注之它堙塞亦通庶其有瘳矣
自八都迤北而十一其流弗羡其俗則勤力本擅幹交
資而其殖在海者多矣南方諸都無瘴風氣宜人尚有
先朝故家帶郭之前之左右一二都與三十四都也亦
有川流不及西北輞川地嗇盤龍人稀惟瓊田負郭便
利而其行田則儉也凡濵海溪流不逹者鑿井取汲至
以死爭涓滴鬬訟無已時易月不雨告災即有秋不及
西北之半地力然也難乎其為農矣第半業海及善畜
[004-55a]
牧歳暮販他郡以佐田事非山居呰窳無積聚者比十
八九都二十五八九都三十三都田差勝二十一二三
四六都地差勝亢爽産菽麥瀉鹵産盬鹽且女紅善織
作丁多者戸百十為常其男媍歲出不顓待田而贍鹽
籍諸徭不及田賦尤易供邇乃編之僅三之一二十七
及三十一二都風土與旁都類地獨浮於田一戸之賦
地居十七&KR0275風時作潮沒沙壓者數里彌望皆受産之
地雖㒺罟樵蘇傭作仡仡不足於箕斂都之愍隸有數
[004-55b]
戸焉今欲均之通邑勢難獨覈肥瘠而田與地别正賦
如故徭則減之浮多者倍減之縱不盡蠲甚者一二蘇
矣如海上稱兵有八澚為宼區守禦有崇武所巡檢有
峯尾黄﨑小岞獺窟司垾寨烟墩有二十三志稱五澚
重城守也崇武小岞各為區峯尾則沙格附之黄﨑則
輞川附之自沙合洛陽而附於獺窟峯尾在北黄崎在
東步行五六十里船行頃刻左右至倘抵竿嶼舍而夜
襲不十里至縣無兵攝其後危矣但當地形盡處山伏
[004-56a]
風猋船不利又南匿水軍扼其前賊入必經黄﨑﨑門
偪介椒號鐵戸絶其歸路殱之必矣若深入輞川勢尤
多磧故閩宼非賂水軍不入邇年倭人纔一登此尋轉
峯尾而去習水勢者駭之則地形限之也第申飭水軍
澚内無事矣所慮倭人陸至非水軍能制則此數澚膏
腴為所必據之區民䟦渉難而鹵掠慘比年城輞川可
為北方輻輳復有峯尾新城與黄﨑鼎立合八九都而
聚峯尾合五六七都而聚輞川水道通其糗粻賊何敢
[004-56b]
以乆屯白沙洛陽同為内江比年萬安橋中亭纍以重
闗晉之石湖祥芝重抱之於外外有岱墜為泉門戸之
島當如舊制與莆郡㑹師於此東西五澚不足慮也惟
獺窟孤城潮漲與内地絶小岞以外遥與島夷對壘崇
武之險既有重屯不能自守亦可寒心夫獺窟而下永
寧有衛小岞而上南日有寨烽火相通軍民互援制也
今司兵已復崇武後患宜毖警在小岞崇武當其南北
則南匿擣之警在獺窟崇武遏其北南則永寧截之崇
[004-57a]
武有警獺窟小岞急援兹三澚者亦可無虞第五澚中
區實維小岞南有牛嶼賊自湄州所必經或旬月不去
而襲我湄州水軍踐更不一必自募戈船於牛嶼備之
上而巡於峯尾下而巡於獺窟使南北風彼皆不得泊
而我列岸且多築土堡峯尾黄﨑既有輞川中鎮之三
澚之間若張坑前林青山諸處有堡鹽塲如輞川為東
南兩巨鎮各與五城鼎立但謹斥堠安枕矣西北之寨
元末宼起莆中始築白水東坑塗嶺轄其中巡檢雷燦
[004-57b]
死之虎窟外為晉地正統以遏沙漳餘孽邇者加以陳
竹亦為禦山宼設乃今倭人出没其衝矣惟三四都亦
為山海介區平可以突聚可以屯高瞭熢火邇同縣鎮
且柯溪要其道可出晉江諸縣内非地著者多安知無
奸盜所伏乎毋惟海外之憂而不為此過計也
   在坊
縣之縱横不能百里四方維均謡俗亦簡自閩都逹泉
漳為之孔道而設置郵斯亦稱繁焉平居頗通山海之
[004-58a]
利若有揭竿之盜島夷為梗未嘗不受其患害自宋創
邑來六百餘歲嘉靖癸丑始城之周三里後屢寇弗克
乃知作者之功而闉闍樓櫓稍備矣第西北山逼而瞰
之雖鑿濠為帶涸而反壤可隃宜移登高之顛以分其
險要鑿渠通潮而遶東南濠或以青龍本微白虎不宜
内距旣背髙陵雖左龍湫右龍津潮逆之弗便信斯言
也設險守國之謂何潮不可通以二渠穿城而出其勢
直其節短也因環都之溪承巨濟橋逹於北關承延壽
[004-58b]
橋逹於東闗不可便舟楫興民利乎猶恐北闗地卬而
工難集東雖稍平堤防亘阻年煩修築就或易塞民就
可與慮始令姑惟日孶孳焉爾居郭曰坊宻邇治所丁
多繫籍昔三啚今惟二亦兵燹之故也啚雖附郭戸散
於鄉徴輸疏捕難以猝應故寛而與之休息焉邇避宼
入居者雖衆率貴姓素封編民之地無幾也稍更事者
多避徭入官它則分區遣之輒有不均之嘆故嚴覈冒
濫壹切厮役糜費報罷不得已者計丁&KR0589更之庶乎乗
[004-59a]
城之日稱平而畫一也
[004-60a]


[004-61a]


[004-62a]


[004-63a]


[004-64a]


[004-65a]


[004-66a]
   在坊三圖
[004-67a]


[004-68a]
 
 
 
 
 
 
 
 
[004-68b]
 
 
 
 
 
   一都
縣之都首兹何其旁薄也自東平蓮華馬壠轉而青林
至於盤龍則東南之區皆宗之鬰然為都之望其水西
[004-69a]
入於沙溪者二前郭為大源於都北者二入為南㽘溪
都南之原逺自松洋而入寂光注之為洋㽘溪至盧邨
與南㽘合而東其間山𪋤東西錯出民居散處原隰漫
衍土力磽确故志坡塘頗多今之存焉者寡曠土雖多
而近郊坰若定墾之亦不難爾盤龍之東有封余則表
之為置守塚王節度之烈也其西纍然者非驃騎之封
乎陳節度表其世乃毋得而稱焉惟山川不改昔人物
色之者衆矣
[004-70a]


[004-71a]


[004-72a]


[004-73a]


[004-74a]


[004-75a]


[004-76a]


[004-77a]
 
 
 
 
 
 
 
 
[004-77b]
 
 
   二都
附郭東南隅疆界約束生齒最煩皆縣壤之餘也故支
麓培塿截以留山乃葳蕤畛隰間東北郊支壠與鄰都
共之其旁龍湫之左止於王孫村為埭龍津右循迤於
璚田西南數里之水悉過延壽橋與龍湫龍津會於埭
繞之其間民物殷茂有褎然衣冠之風餘者末作耕鋤
[004-78a]
賴埭為多其頗負沃壤之名以近郭而地利便耳自洋
宅溪塗塾而陂陳芹橋沙遏而堤稍旱則泉壅於上而
滛潦隆冬則洩之兹者既無優渥之利尤不免於漂溺
改歲不得暴其土膏以為發春之助終歲胥病乃攘奪
而嚚訟矣日者與西南都約涸月以三日為率参閼而
承之末流不足者藉金又&KR0908之餘潤可也或言留山本
自蓮華其支碗延其陽綿絡數里而舒且土深水厚可
以建邑居民旁因長溪疏注城塹引潮逹之不惟便舟
[004-78b]
楫興民利且險阻逺風氣獨聚奈何昔人不為今也則
難惟溪潮之疏實萬世利自水道不通歲一不登穀價
諸貨莫不翔貴以轉運艱而積聚少耳異時盜䧟莆中
環邑民而聚之城斗米百錢鄉閭數十倍於此而無三
日糧者半時皆取給海道自春抵夏輞川登岸計七萬
餘石日散五百擔簦囊槖登高阜而望逺海者不知幾
數百人邑葢岌岌矣使扼輞川其何以待之兹而通其
咽喉雖西北之陳陳皆可以給東南一潮而省百夫之
[004-79a]
運濵海不憂食之不足况邑之鱗崪乎或恐王孫埭鞠
為瀉鹵而隄岸十數里歲有修築之煩此特一埭之害
視一邑之利何如也若載溪流於高地分渠釃之永無
潦患且糞而穫之利於舟楫不小何妨於稼倘以修隄
為辭不觀捍海之為埭者乎矧兹近郊責在有司慮始
之難它何患焉
[004-80a]


[004-81a]


[004-82a]


[004-83a]


[004-84a]


[004-85a]
 
 
 
 
 
 
 
   三都
[004-85b]
山自大帽頓為雲峰喻於後吴縁東平卧龍至於蠡山
左而龍蹯右而龍角縣治扆之水自蠡山左出日龍湫
自卧龍右出曰龍津㑹於留山之陽與龍角南繞者抵
峯﨑入海自雲峯西馳之溪入洛陽江東馳為泗洲山
出巨濟橋其龍蟠之支龜山夾之雲峯之後抵於魚山
李林溪沿其左茭布溪旋其右與泗州溪㑹亦滙於峰
﨑而茭布為大其間山川欝盤有國故陳氏居焉今裔
孫鍔能以文學世其家
[004-86a]
   四都
惟兹大帽邑山之宗北有青楓嶺左隅觀音之支峙之
菱溪出其間其原甚逺與都之虎厨村者㑹而抵永濟
橋水石幽勝先賢盧琦游而記之矣其下為驛坂溪出
於大㡌之隂又下李林溪注之環溪而居者上為孔道
有虎岫石鏡諸山麓如縣指穿道東向其落最 而溪
資其田最博疏築以時永無旱憂惟負罔磽薄且&KR0008
不殖柞棫芻蕘民資以蘇近者漳之逋戸烈澤而藝作
[004-86b]
炭而售山且童矣&KR0516罔畬獵之利亦多它方有之而山
租水課與三都不下二百石若弛其禁歲輸日詘矣
[004-87a]


[004-88a]


[004-89a]


[004-90a]


[004-91a]


[004-92a]


[004-93a]


[004-94a]
 
 
 
 
 
 
 
 
[004-94b]
 
 
 
 
 
 
 
 石洞集巻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