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e0085 類經-明-張介賓 (WYG)


[035-1a]
  欽定四庫全書


  類經圖翼卷三


  經絡       明 張介賔 撰






[035-1b]
  十二經歌


  太陽小腸足膀胱陽明大腸足胃當少陽三焦足膽配
太隂手肺足脾鄉少隂心經足為腎厥隂包絡足肝方
此歌上者為手





[035-2a]
[035-2b]
  十二經納甲歌此歌諸府配陽諸藏配隂


  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庚屬大腸辛屬肺
壬屬膀胱癸腎藏三焦陽府須歸丙包絡從隂丁火旁
舊云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絡同歸入癸方雖三焦為
决瀆猶可言壬而包絡附心主安得云癸且二藏表
裏皆相火也今改正之


  十二經氣血多少歌


  多氣多血惟陽明少氣太陽同厥隂二少太隂常少血
[035-3a]
六經氣血須分明








[035-3b]
[035-4a]
[035-4b]
[035-5a]
  周身骨部名目


  巔頂巔也       腦頭中髓也


  &KR0479音信腦葢骨也嬰兒腦骨未合軟而跳動之處謂之顖門


  額顱顖前為髮際髮際前為額顱  顔額上曰顔説文曰眉目之間也


  頞音遏鼻梁亦名下極即山根也   䪼音拙目下為䪼


  顳顬顳柔涉切顬音如耳前動處葢即俗所云兩太陽也一曰鬢骨


  顑音坎又海敢切釋義曰饑而面黄與經義未合詳見經絡類十三


  頄音求顴頰間骨      頰耳下曲處為頰


[035-5b]
  頥音移頷中為頥      頷何敢切顋下也虎頭燕頷義即此


  目系目内深處脉也     目内眥目内角也


  目鋭眥目外角也     人中脣之上鼻之下也


  齒牙前小者曰齒後大者曰牙   舌本舌根也


  咽所以通飲食居喉之後    喉所以通呼吸居咽之前


  嗌音益喉也       㑹厭在喉間為音聲啓閉之戸


  肺系喉嚨也      頏顙頏音杭又上去二聲顙思黨切咽顙也


  頸項頭莖之側曰頸頭莖之後為頂又腦後曰項


[035-6a]
  天柱骨肩骨上際頸骨之根也  肩解膂上兩角為肩解


  肩胛胛音甲肩解下成片骨也亦名肩髆 巨骨膺上横骨


  膺音英胸前為膺一曰胸兩旁髙處為膺 胸中兩乳之間也


  膈膈膜也義詳經絡三膈上為宗氣之所聚是為膻中


  腋脇之上際       腹臍之上下皆曰腹臍下為少腹


  季脇脇下小肋      胠區去二音腋之下脇之上也


  鳩尾蔽心骨也      &KR1075&KR1711音結于即鳩尾别名


  眇中眇音秒季脇下兩旁空軟處也  脊骨脊音即椎骨也


[035-6b]
  胂音申膂内曰胂夾脊肉也    膂吕同脊骨曰吕象形也又曰夾脊兩旁肉也


  髃骨髃音魚端也肩端之骨   腰骨尻上横骨也


  腰髁髁苦瓦切中原雅音作去聲即腰骻骨自十六椎而下俠脊附著之處也


  毛際曲骨兩旁為毛際其動脉即足陽明之氣衝也


  睾音髙隂丸也      篡初貫切屏翳兩筋間為篡篡内深處為下極


  下極兩隂之間屏翳處也即㑹隂穴  臀音屯機後為臀尻旁大肉也


  機挾腰臗骨兩旁為機     髖音寛尻臀也一曰兩股間也


  尻開髙切尾骶骨也亦名窮骨   肛音工又好綱切俗作綱大腸門也


[035-7a]
  臑儒輭二音又奴刀切肩髆下内側對腋處髙起耎白肉也


  肘手臂中節也一曰自曲池以上為肘  臂肘之上下皆名曰臂一曰自曲池以下為臂


  腕臂掌之交也      兑骨手外踝也


  寸口關前後二手動脉皆曰寸口  關手掌後動脉髙骨處曰關


  魚際在手腕之前其肥肉隆起處形如魚者綂謂之魚寸之前魚之後曰魚際穴


  大指次指謂大指之次指即食指也足亦同


  小指次指謂小指之次指即無名指也足同


  髀比婢二音股也一曰股骨    髀關伏兔上交紋處曰髀關


[035-7b]
  髀厭捷骨之下為髀厭即髀樞中也  髀樞捷骨之下髀之上曰髀樞當環跳穴


  股大腿也       伏兔髀前膝上起肉處曰伏兔


  臏頻牝二音膝蓋骨也     膕音國膝後曲處曰膕


  輔骨膝下内外側大骨也    成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


  腨音篆一名腓腸下腿肚也    腓腸腓音肥足肚也


  胻骨胻音杭又形敬切足脛骨也  骭音幹足脛骨也


  脛形景形敬二切足莖骨也    絶骨外踝上尖骨曰絶骨


  㬷劬允切筋肉結聚之處也直音云腸中脂王氏曰肘膝後肉如塊者


[035-8a]
  踝骨踝胡寡切足跗後兩旁圓骨内曰内踝外曰外踝俗名孤拐骨手腕兩旁圓骨亦名踝骨


  跗附敷二音足面也     内筋内踝上大筋在太隂後上踝二寸所


  足岐骨大指本節後曰岐骨   跟骨跟音根足根也


  覈骨覈亥陌切又胡骨亥不二切一作核骨足大指本節後内側圓骨也


  踵足根也       踹音煅足跟也本經與腨通用


  臚閭盧二音皮也一曰腹前曰臚   三毛足大指爪甲後為三毛毛後横紋為聚毛


  骨度下文皆骨度篇古數然骨之大者則太過小者則不及此亦言其則耳


  頭部


[035-8b]
  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


  髮所覆者顱至項一尺二寸顱額顱覆者言前髮際至後項髪際也


  髮以下至頥長一尺頷中為頥頷顋也


  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耳上側旁曰角肩胛上際頸根曰柱骨


  兩顴相去七寸


  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三寸


  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完骨耳後髪際髙骨也


  項髮以下至背骨長三寸半自後髮際以至大椎項骨三節處也


[035-9a]
  頭部折法以前髪際至後髮際折為一尺二寸如髮
際不明則取眉心直上後至大杼骨折作一尺八寸
此為直寸横寸法以眼内角至外角比為一寸頭部
横直寸法並依此○督脉神庭至太陽曲差曲差至
少陽本神本神至陽明頭維各開一寸半自神庭至
頭維共開四寸半


  胷腹部


  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此以巨骨上陷中而言即天突穴處


[035-9b]
  缺盆以下至&KR1075骬之中長九寸


  &KR1075骬中下至天樞長八寸天樞足陽明穴名在臍旁此指平臍而言


  天樞以下至横骨長六寸半横骨横長六寸半毛際下骨曰横
骨 按此古數以今用上下穴法參較多有未合宜從後胷腹折法為當


  胷圍四尺五寸


  腰圍四尺二寸


  兩乳之間廣九寸半當折八寸為當


  兩髀之間廣六寸半此當兩股之中横骨兩頭之處俗名髀縫


[035-10a]
  胷腹折法直寸以中行為主自缺盆中天突穴起至
岐骨際上中庭穴止折作八寸四分自&KR1075骬上岐骨
際下至臍心折作八寸臍心下至毛際曲骨穴折作
五寸横寸以兩乳相去折作八寸胷腹横直寸法並
依此


  背部


  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長三尺膂骨脊骨也脊骨外小而内巨人之
所以能負任者以是骨之巨也脊骨二十四節今云二十一節者除項骨三節不在内尾骶骨男子者尖
[035-10b]
女人者平


  背部折法自大椎至尾骶通折三尺上七節各長一
寸四分一厘共九寸八分七厘中七節各一寸六分
一厘共一尺一寸二分七厘第十四節與臍平下七
節各一寸二分六厘共八寸八分二厘總共二尺九
寸九分六厘不足四厘者有零未盡也直寸依此横
寸用中指同身寸法○脊骨内濶一寸凡云第二行
夾脊一寸半三行夾脊三寸者皆除脊一寸外淨以
[035-11a]
寸半三寸論故在二行當為二寸在三行當為三寸


  側部


  自柱骨下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柱骨頸項根骨也


  腋以下至季脇長一尺二寸季脇小肋也


  季脇以下至髀樞長六寸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捷骨之下大股之上兩骨合縫之所
曰髀樞當足少陽環跳穴處也○髀樞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


  四肢部


[035-11b]
  肩至肘長一尺七寸○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臂之中節曰肘
脘至中指本節長四寸臂掌之交曰腕○本節至其末長


  四寸半指之後節曰本節


  横骨上亷下至内輔之上亷長一尺八寸骨際曰亷膝旁之骨突出
者曰輔骨内曰内輔外曰外輔○内輔之上亷以下至下亷長三寸

上亷下亷可摸而得○内輔下亷下至内踝長一尺三寸踝骨
足掌後兩旁髙骨也俗名孤拐骨内曰内踝外曰外踝○内踝以下至地長三

寸○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
[035-12a]
骨長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膝膕以下至
跗屬長一尺二寸膕腿灣也跗足面也膝在前膕在後跗屬者凡兩踝前後脛掌所交
之處皆為跗之屬也○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足長一尺二

寸廣四寸半


  手足折量並用後中指同身寸法


  同身寸説


  同身寸者謂同於人身之尺寸也人之長短肥瘦各自
不同而穴之横直尺寸亦不能一如今以中指同身寸
[035-12b]
法一槩混用則人瘦而指長人肥而指短豈不謬誤故
必因其形而取之方得其當如標幽賦曰取五穴用一
穴而必端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蓋謂并隣經而正一
經聯隣穴而正一穴譬之切字之法上用一音下用一
韻而夾其聲於中則其經穴之情自無所遁矣故頭必
因於頭腹必因於腹背必因於背手足必因於手足總
其長短大小而折中之庶得謂之同身寸法法附前各
條之下而後之所謂中指同身寸法者雖不可混用而
[035-13a]
亦有當用之處并列於後


  中指同身寸法


  以男左女右手大指中指圓曲交接如環取中指中節
横紋兩頭盡處比為一寸凡手足尺寸及背部横寸無
折法之處乃用此法其他不必混用


  古今尺寸不同説


  骨度篇曰人長七尺五寸者其骨節之大小長短各幾
何伯髙曰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葢古之尺小大約古
[035-13b]
之一尺得今之八寸其言七尺五寸者得今之六尺其
言二尺六寸者得今之二尺零八分也其餘放此然骨
大者必有太過骨小者必有不及乃用折法者但隨人
之大小而為盈縮庶盡其善





[035-14a]
[035-14b]
[035-15a]
[035-15b]
  經絡周流解


  人身正脉十有二經每於平旦寅時營氣始於中焦上
注手太隂肺經自胷中而出於中府至於少商以次行
於手陽明大腸等十二經終於足厥隂肝經而復始於
太隂之肺也凡手之三隂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
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隂從足走腹周流不息
如環無端前三圖者誦後十二經營行次序逆順歌則
其首尾一貫按圖可悉矣


[035-16a]
  十二經營行次序逆順歌


  肺大胃脾心小腸膀腎包焦膽肝續手隂藏手陽手頭
足隂足腹陽頭足此藏府相傳之序及上下所行之次也


  經絡次序出十四經發揮


  十二經絡始於手太隂其支者從腕後出次指端而交
於手陽明手陽明之支者從缺盆上挾口鼻而交於足
陽明足陽明之支者從跗上出大指端而交於足太隂
足太隂之支者從胃别上膈注心中而交於手少隂手
[035-16b]
少隂無支者直自本經少衝穴而交於手太陽手太陽
之支者别頰上至目内眥而交於足太陽足太陽之支
者從髆内左右别下合膕中下至小指外側端而交於
足少隂足少隂之支者從肺出注胷中而交於手厥隂
手厥隂之支者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扵手
少陽手少陽之支者從耳後出至目鋭眥而交於足少
陽足少陽之支者從跗上入大指爪甲出三毛而交於
足厥隂足厥隂之支者從肝别貫膈上注肺入喉嚨之
[035-17a]
後上額循巓行督脉絡隂噐過毛中行任脉入缺盆下
注肺中而復交於手太隂也


  十二經脉起止歌


  經始太隂而厥隂最後穴先中府而終則期門原夫肺
脉胷中始生出腋下而行於少商絡食指而接乎陽明
大腸起自商陽終迎香於鼻外胃厯承泣而降尋厲兌
於足經脾自足之隠白趨大包於腋下心由極泉而出
注小指之少衝小腸兮起端於少澤維肩後上絡乎聽
[035-17b]
宫膀胱穴自睛明出至隂於足外腎以湧泉發脉通俞
府於前胷心包起乳後之天池絡中衝於手中指三焦
始名指之外側從闗衝而絲竹空膽從瞳子髎六連竅
隂於足之四指肝因大敦而上至期門而復於太隂肺


  周身經絡部位歌


  脉絡周身十四經六經表裏督和任隂陽手足經皆六
督總諸陽任總隂諸陽行外隂行裏四肢腹背皆如此
[035-18a]
督由脊骨過齗交臍腹中行任脉是足太陽經小指藏
從跟入膕㑹尻旁上行夾脊行分四前繫睛明脉最長
少陽四指端前起外踝陽闗環跳裏從脇貫肩行曲髩
耳前耳後連眥尾大指次指足陽明三里天樞貫乳行
腹第三行通上齒環唇俠鼻目顴迎足有三隂行内亷
厥中少後太交前腎出足心從内踝俠任胷腹上亷泉
太厥兩隂皆足拇内側外側非相聯太隂内側衝門去
腹四行兮挨次編厥隂毛際循隂器斜絡期門乳肋間
[035-18b]
手外三陽誰在上陽明食指肩髃向頰中鑚入下牙床
相逢鼻外迎香傍三焦名指陽明後貼耳周回眉竹凑
太陽小指下行低肩後盤旋耳顴遘還有三隂行臂内
太隂大指肩前配厥從中指腋連胷極泉小内心經位
手足三陽俱上頭三隂穴止乳胷遊唯有厥隂由顙後
上巔㑹督下任流經脉從來皆直行絡從本部絡他經
經凡十四絡十六請君切記須分明


  十六絡者自十五絡之外復有胃之大絡名曰虚里
[035-19a]


  十二經流注時序歌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膀申腎酉心包戌
亥三子膽丑肝通


  此歌出子午流注等書及張世賢等註釋其以十二
時分配十二經似乎近理然而經之長短穴之多寡
大相懸絶又安能按時分配且失五十周於身之義
今亦録之以俟辨正


[035-19b]
  諸部經穴次序


  頭部中行前後凡十穴


  神庭  上星  &KR0479㑹  前頂


  百㑹  後頂  強間  腦戸


  風府  瘖門上俱督脉穴


  頭部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十四穴


  曲差  五處  承光  通天


  絡却  玉枕  天柱俱足太陽穴


[035-20a]
  頭部第三行左右凡十二穴


  臨泣  目窻  正營  承靈


  腦空  風池俱足少陽穴


  側頭部左右凡二十六穴


  頷厭  懸顱  懸釐  曲鬢


  率谷  天衝  浮白  竅隂


  完骨上俱足少陽穴   角孫  顱息


  瘈脉  翳風上俱手少陽穴


[035-20b]
  正面部中行五穴


  素髎  水溝  兑端  齗交俱督脉穴


  承漿任脉穴


  面部第二行左右凡十穴


  攅竹  睛明俱足太陽穴   迎香


  禾髎俱手陽明穴   巨髎足陽明穴


  面部第三行左右凡十穴


  陽白足少陽穴承泣  四白  地倉


[035-21a]
  大迎俱足陽明穴


  面部第四行左右凡八穴


  本神  瞳子髎俱足少陽穴  絲竹空手少陽穴


  顴髎手太陽穴


  側面部左右凡十六穴


  頭維足陽明客主人 聴㑹俱足少陽和髎


  耳門俱手少陽聴宫手太陽下闗  頰車俱足陽明穴


  頸項部左右凡十八穴中行任脉○二行足陽明○三行手陽明○四行手太陽○五


[035-21b]
  行足少陽無穴○六行手少陽○七行足太陽在項無穴○八行督脉


  廉泉任脉穴人迎嬰筋之前水突  氣舍俱足陽明穴


  扶突嬰筋之前天鼎俱手陽明天窻扶突後天容俱手太陽


  天牖天容後手少陽穴


  肩膊部左右凡二十八穴


  缺盆足陽明巨骨  肩髃俱手陽明肩中俞


  肩外俞 曲垣  秉風  天宗


  臑俞  肩貞俱手太陽穴   肩井足少陽穴


[035-22a]
  天髎  肩髎  臑㑹俱手少陽穴


  側腋左右凡八穴


  淵腋  輙筋俱足少陽天池手厥隂大包足太隂


  側脇左右凡十二穴


  章門足厥隂京門  帶脉  五樞


  維道  居髎俱足少陽


  胷部中行凡七穴


  天突  璇璣  華蓋  紫宫


[035-22b]
  玉堂  膻中  中庭俱任脉


  胷部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十二穴去中行任脉二寸


  俞府  彧中  神藏  靈墟


  神封  歩廊俱足少隂


  胷部第三行左右凡十二穴自氣戸夾俞府旁二寸去中行四寸


  氣戶  庫房  屋翳  膺窻


  乳中  乳根俱足陽明


  胷部第四行左右凡十二穴自雲門夾氣户旁二寸去中行六寸


[035-23a]
  雲門  中府俱手太陽周榮  胷鄉


  天谿  食竇俱足太隂


  腹部中行凡十五穴


  鳩尾  巨闕  上脘  中脘


  建里  下脘  水分  神闕


  隂交  氣海  石門  關元


  中極  曲骨  㑹隂俱任脉


  腹部兩旁第二行左右凡二十二穴自幽門夾巨闕兩旁各半寸循衝脉


[035-23b]
  下行至横骨


  幽門  通谷  隂都  石關


  商曲  肓俞  中注  四滿


  氣穴  大赫  横骨俱足少隂


  腹部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六穴自不容夾幽門兩旁各一寸五分去中行二寸


  不容  承滿  梁門  闗門


  太乙  滑肉門 天樞  外陵


  大巨  水道  歸來  氣衝俱足陽明


[035-24a]
  急脉足厥隂穴夾氣衝旁各半寸去中行二寸半


  腹部第四行左右凡十四穴自期門上直兩乳夾不容旁各一寸五分去中行三


  寸半


  期門足厥隂日月足少陽腹哀  大横


  腹結  府舍  衝門俱足太隂


  背部中行凡十三穴


  大椎  陶道  身柱  神道


  靈臺  至陽  筋縮  脊中


[035-24b]
  懸樞  命門  陽闗  腰俞


  長強俱督脉


  背部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四十四穴


  大杼  風門  肺俞  厥隂俞


  心俞  膈俞  肝俞  膽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腎俞


  大腸俞 小腸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環俞上俱夾脊去中行二寸上髎  次髎


[035-25a]
  中髎  下髎上俱夾脊骨兩旁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椎空中


  㑹陽夾尻骨兩旁上俱足太陽穴


  背部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八穴去脊中行三寸五分


  附分  夭戸  膏肓俞 神堂


  譩譆  膈關  魂門  陽綱


  意舍  胃倉  肓門  志堂


  胞肓  秩邊俱足太陽


  手太隂肺經行臂内左右凡十八穴起手大指端行三隂之上


[035-25b]
  少商  魚際  太淵  經渠


  列缺  孔最  尺澤  俠白


  天府


  手厥隂心包絡經行臂内左右凡十六穴起手中指端行三隂之中


  中衝  勞宫  大陵  内關


  間使  郄門  曲澤  天泉


  手少隂心經行臂内左右凡十八穴起手小指内側端行三隂之下


  少衝  少府  神門  隂郄


[035-26a]
  通里  靈道  少海  青靈


  極泉


  手陽明大腸經行臂外左右凡二十八穴起手食指端行三陽之上


  商陽  二間  三門  合谷


  陽谿  偏厯  温溜  下亷


  上亷  三里  曲池  肘髎


  五里  臂臑


  手少陽三焦經行臂外左右凡二十四穴起手名指端行三陽之中


[035-26b]
  關衝  液門  中渚  陽池


  外關  支溝  會宗  三陽絡


  四瀆  天井  清冷淵 消濼


  手太陽小腸經行臂外左右凡十六穴起手小指外側端行三陽之下


  少澤  前谷  後谿  腕骨


  陽谷  養老  支正  小海


  足厥隂肝經行足股内左右凡二十二穴起足大指端行三隂之前


  大敦  行間  太衝  中封


[035-27a]
  蠡溝  中都  膝關  曲泉


  隂包  五里  隂亷


  足太隂脾經行足股内左右凡二十二穴起足大指内側端行三隂


  之中


  隠白  大都  太白  公孫


  商丘  三隂交 漏谷  地機


  隂陵泉 血海  箕門


  足少隂腎經行足股内左右凡二十穴起足心行三隂之後


[035-27b]
  湧泉  然谷  太谿  大鍾


  照海  水泉  復溜  交信


  築賔  隂谷


  足陽明胃經行足股外左右凡三十穴起足三指端行三陽之前


  厲兑  内庭  䧟谷  衝陽


  解谿  豐隆  下巨虛 條口


  上巨虚 三里  犢鼻  梁丘


  隂市  伏兔  髀關


[035-28a]
  足少陽膽經行足股外左右凡二十八穴起足四指端行三陽之中


  竅隂  俠谿  地五㑹 臨泣


  丘墟  懸鍾  陽輔  光明


  外丘  陽交  陽陵泉 陽關


  中瀆  環跳


  足太陽膀胱經行足股後左右凡三十六穴起足小指外側端行


  三陽之後


  至隂  通谷  束骨  京骨


[035-28b]
  金門  申脉  㒒參  崑崙


  附陽  飛陽  承山  承筋


  合陽  委中  委陽  浮郄


  𣪞門  承扶





[035-29a]
[035-29b]
[035-30a]
[035-30b]
[035-31a]
[035-31b]
[035-32a]
[035-32b]
[035-33a]
[035-33b]
[035-34a]
[035-34b]
[035-35a]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其形四垂附著於脊之第三
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以行諸藏之氣為藏之長
為心之蓋○是經常多氣少血其合皮也其榮毛也開
竅於鼻○難經曰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主
藏魄○華元化曰肺者生氣之原乃五藏之華蓋○肺
葉白瑩謂為華蓋以覆諸藏虚如蜂窠下無透竅吸之
則滿呼之則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濁之運化為
人身之槖籥
[035-35b]









[035-36a]
[035-36b]
[035-37a]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迴腸當臍左迴十六曲
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受穀一斗水七
升半○廣腸傳脊以受迴腸乃出滓穢之路大八寸徑
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受穀九升三合八分合之
一○是經多氣血○難經曰大腸重二斤十二兩肛門
重十二兩○按迴腸者以其迴疊也廣腸者即迴腸之
更大者直腸者又廣腸之末節也下連肛門是為穀道
後隂一名魄門總皆大腸也
[035-37b]









[035-38a]
[035-38b]
[035-39a]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
○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横屈受水穀三
斗五升其中之穀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是經
多氣多血○難經曰胃重二斤一兩






[035-39b]









[035-40a]
[035-40b]
[035-41a]
  脾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形如刀䥥與胃同膜而附
其上之左俞當十一椎下聞聲則動動則磨胃而主運
化其合肉也其榮脣也開竅於口是經常多氣少血○
難經曰脾重二斤三兩廣扁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
主裹血温五藏主藏意與智○滑氏曰掩乎太倉○華
元化曰脾主消磨五穀養於四傍



[035-41b]









[035-42a]
[035-42b]
[035-43a]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
附著脊之第五椎是經常少血多氣其合脉也其榮色
也開竅於耳又曰舌○難經曰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
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心象尖圓形如蓮蕋其中
有竅多寡不同以導引天真之氣下無透竅上通乎舌
共有四系以通四藏心外有赤黄裹脂是為心包絡心
下有膈膜與脊脇周迴相著遮蔽濁氣使不得上薰心
肺所謂膻中也
[035-43b]









[035-44a]
[035-44b]
[035-45a]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後附於脊前附於
臍上左迴疊積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
三丈二尺受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小
腸上口在臍上二寸近脊水穀由此而入復下一寸外
附於臍為水分穴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濁水液
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是經多血少氣○難經曰
小腸重二斤十四兩


[035-45b]









[035-46a]
[035-46b]
[035-47a]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當
十九椎居腎之下大腸之前有下口無上口當臍上一
寸水分穴處為小腸下口乃膀胱上際水液由此别迴
腸隨氣泌滲而入其出其入皆由氣化入氣不化則水
歸大腸而為泄瀉出氣不化則閉塞下竅而為癃腫後
世諸書有言其有上口無下口有言上下俱有口者皆
非○是經多血少氣○難經曰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
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廣二寸半
[035-47b]









[035-48a]
[035-48b]
[035-49a]
  腎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腎附於脊之十四椎下是
經常少血多氣其合骨也其榮髮也開竅於二隂○難
經曰腎有兩枚重一斤二兩主藏精與志○華元化曰
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腎有兩枚形如豇豆相並
而曲附於脊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黄脂包裹
各有帶二條上條繫於心下條趨脊下大骨在脊骨之
端如半手許中有兩穴是腎帶經過處上行脊髓至腦
中連於髓海
[035-49b]









[035-50a]
[035-50b]
[035-51a]
  心包一藏難經言其無形滑伯仁曰心包一名手心主
以藏象校之在心下横膜之上䜿膜之下其與横膜相
粘而黄脂裹者心也脂漫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
相連者心包也此説為是凡言無形者非○又按靈蘭
秘典論有十二官獨少心包一官而多膻中者臣使之
官喜樂出焉一節今考心包藏居膈上經始胷中正值
膻中之所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實臣使也此一官者其
即此經之謂歟
[035-51b]








[035-52a]
[035-52b]
[035-53a]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是經少血多氣 中藏
經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總領五藏六府榮衛經
絡内外左右上下之氣三焦通則内外左右上下皆通
其於周身灌體和内調外榮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




[035-53b]









[035-54a]
[035-54b]
[035-55a]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難經曰膽在肝之短葉間
重三兩三銖長三寸盛精汁三合○是經多血少氣○
華元化曰膽者中清之府號曰將軍○主藏而不寫






[035-55b]









[035-56a]
[035-56b]
[035-57a]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居膈下上著脊之九椎
下是經常多血少氣其合筋也其榮爪也主藏魂開竅
於目其系上絡心肺下亦無竅○難經曰肝重二斤四
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刺禁論曰肝生子左○滑
氏曰肝之為藏其治在左其藏右脇右腎之前並胃著
脊之第九椎



[035-57b]









[035-58a]
[035-58b]
[035-59a]
  任督解


  任督二脉為人身隂陽之綱領任行於腹總諸隂之㑹
故為隂脉之海督行於背統諸陽之綱故為陽脉之海
二脉皆起於㑹隂啓𤣥子曰甲乙經圖經以任脉循背
者謂之督脉自少腹上者謂之任脉亦謂之督脉則是
以背腹隂陽别為名目耳然衝脉亦起於胞中並足少
隂而上行是任脉督脉衝脉乃一源而三岐者故人身
之有腹背猶天地之有子午任督之有前後猶二陸之
[035-59b]
分隂陽也








[035-60a]
[035-60b]
  心系七節七節之傍中有小心以腎系十四椎下由下
而上亦七節也


  舊圖有精道循脊背過肛門者甚屬非理而且無子宫
命門之象皆大失也今改正之





[035-61a]
  脣口喉舌腸胃尺寸數


  脣至齒長九分○齒至㑹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
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咽門重十兩廣二寸半至
胃長一尺六寸難經曰重十二兩○喉嚨難經曰重十二兩廣
二寸長一尺二寸計九節○腸胃自胃至腸總長五丈
八尺四寸受水穀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自脣所
入至肛所出共長六丈四寸四分小大迴腸共三十二
上義俱出腸胃篇詳藏象類二十六


[035-61b]
  内景賦


  嘗計夫人生根本兮由乎元氣表裏隂陽兮升降沈浮
出入運行兮周而復始神機氣立兮生化無休經絡兮
行乎肌表藏府兮通於咽喉喉在前其形堅健咽在後
其質和柔喉通呼吸之氣氣行五藏咽為飲食之道六
府源頭氣食兮何能不亂主宰者㑹厭分流從此兮下
咽入膈藏府兮隂陽不侔五藏者肺為華蓋而上連喉
管肺之下心包所護而君主可求此即膻中宗氣所從
[035-62a]
膈膜周蔽清虚上宫脾居膈下中州胃同膜聯胃左運
化乃功肝葉障於脾後膽府附於葉東兩腎又居脊下
腰間有脉相通主閉蟄封藏之本為二隂天一之宗此
屬喉之前竅精神須頼氣充又如六府陽明胃先熟腐
水穀胃脘通咽上口稱為賁門穀氣從而散宣輸脾經
而達肺誠藏府之大源厯幽門之下口聯小腸而盤旋
再小腸之下際有闌門者在焉此泌别之關隘分清濁
於後前大腸接其右導渣穢於大便膀胱無上竅由滲
[035-62b]
泄而通泉羨二隂之和暢皆氣化之自然再詳夫藏府
略備三焦未言號孤獨之府擅總司之權體三才而定
位法六合而象天上焦如霧兮靄氤氲之天氣中焦如
漚兮化營血之新鮮下焦如瀆兮主宣通乎壅滯此所
以上焦主内而不出下焦主出而如川又總諸藏之所
居隔髙低之非類求脉氣之徃來果何如而相濟以心
主之為君朝諸經之維系是故怒動於心肝從而熾慾
念方萌腎經精沸搆難釋之苦思枯脾中之生意肺脉
[035-63a]
濇而氣沈為悲憂於心内惟脉絡有以相通故氣得從
心而至雖諸藏之歸心實上系之聯肺肺氣何生根從
脾胃頼水穀於敖倉化精微而為氣氣旺則精盈精盈
則氣盛此是化源根坎裏藏真命雖内景之縁由尚根
苗之當究既云兩腎之前又曰膀胱之後出大腸之上
左居小腸之下右其中果何所藏蓄坎離之交姤為生
氣之海為元陽之竇闢精血於子宫司人生之夭壽稱
命門者是也號天根者非謬使能知地下有雷聲方悟
[035-63b]
得春光彌宇宙








[035-64a]
[035-64b]
  經脉篇止十五絡平人氣象論曰胃之大絡名曰虚里
是共十六絡也然足太隂絡曰公孫而復有脾之大絡
曰大包足陽明絡曰豐隂而復有胃之大絡曰虚里故
諸經之絡皆一而惟脾胃之絡皆二





[035-65a]
[035-65b]
  宗營衛三氣解


  宗氣積於胷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脉而行呼吸决氣篇
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
者是謂宗氣宗之為言大也


  營氣者隂氣也水穀之精氣也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
營氣營氣出於中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上注於肺
受氣取汁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其行始於
太隂肺經漸降而下而終於厥隂肝經隨宗氣而行
[035-66a]
於十二經隧之中故曰清者為營營行脉


  衛氣者陽氣也水穀之悍氣也其浮氣之慓疾滑利而
不循於經者為衛氣衛氣出於下焦漸升而上每日
平旦隂盡陽氣出於目之睛明穴上行於頭晝自足
太陽始行於六陽經以下隂分夜自足少隂始行於
六隂經復注於腎晝夜各二十五周不隨宗氣而自
行於各經皮膚分肉之間故曰濁者為衛衛行脉外


[035-66b]









  類經圖翼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