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巻三十一
魏 酈道元 撰
滍水 淯水 㶏水 灈水
瀙水 潕水 溳水
滍水岀南陽魯陽縣西之堯山
堯之末孫劉累以龍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
懼而遷于魯縣立堯祠于西山謂之堯山故張衡南
[031-1b]
都賦曰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祠于堯山堯山在太和
川太和城東北滍水出焉張衡南都賦曰其川瀆則濜發源巖穴布濩漫汗漭沆洋溢總括急趣
箭馳風疾者也滍水又歴太和川東逕小和川又東
温泉水注之水出北山阜七源竒發案近刻脫阜/字源訛作泉炎
熱特甚闞駰曰縣有湯水可以療疾案近刻疾/下有矣字湯側
又有寒泉焉地勢不殊而炎涼異致雖隆火盛日肅
若冰谷矣渾流同溪南注滍水案南下近/刻有流字滍水又東
[031-2a]
逕胡木山東流又會温泉口水出北山阜炎勢竒毒
痾疾之徒無能澡其衝漂救癢者咸去湯十許步别
池然後可入湯側有石銘云皇女湯可以療萬疾者
之近刻訛/作飯而道士清身沐浴一日三飲案近刻/訛作飯多少自
在四十日後身中萬病愈三蟲死學道遭難逢危終
無悔心可以牢神存志即南都賦所謂湯谷湧其後
者也然宛縣有紫山山東有一水東西十五里南北
[031-2b]
二百步湛然沖滿無所通會冬夏常温世亦謂之湯
谷也非魯陽及南陽之縣故也張平子廣言土地所
苞明非此矣滍水又東房陽川水注之水出南陽雉
縣西房陽川北流注于滍滍水之北有積石焉世謂
託勢以自逺四面壁絶極能靈舉逺望亭亭狀若單
楹插霄矣北面有如頽落劣得通步好事者時有扳
陟耳滍水又與波水合水出霍陽西川大嶺東谷俗
[031-3a]
謂之歇馬嶺川曰廣陽川非也即應劭所謂孤山波
水所出也馬融廣成頌曰浸以波溠其水又南逕蠻
城下蓋蠻别邑也俗謂之麻城非也波水又南分三
川于白亭東而俱南入滍水滍水自下兼波水之通
稱也是故闞駰有東北至定陵入汝之文滍水又東
山/字縣居其陽故因名焉王莽之魯山也昔在于楚文
子守之與韓遘戰案遘近刻作/搆下有難字有返景之誠内有南
[031-3b]
陽都鄉正衞為碑滍水右合魯陽關水水出魯陽關
外分頭山横嶺下夾谷東北出入滍滍水又東北合
牛蘭水水發縣北牛蘭山東南逕魯陽城東水側有
漢陽侯焦立碑牛蘭水又東南與柏樹溪水合水出
魯山北峽谷中東南流逕魯山西而南合牛蘭水又
東南逕魯山南闞駰曰魯陽縣今其地魯山是也水
所謂應侯順徳者也彭水注之俗謂之小滍水水出
[031-4a]
魯陽縣南彭山蟻塢東麓北流逕彭山西下有彭山
廟廟前有彭山碑漢桓帝元嘉三年杜仲長立彭水
逕其西北漢安邑長尹儉墓東冢西有石廟廟前有
兩石闕闕東有碑闕南有二獅子相對南有石碣二
枚石柱西南有兩石羊中平四年立彭水又東北流
直應城南而入滍滍水又左合橋水水出魯陽縣北
恃山東南逕應山北又南逕應城西地理志曰故父
[031-4b]
外傳稱周成王與弟戲以桐葉為圭曰吾以封汝周
公曰天子無戲言王乃應時而封故曰應侯鄉亦曰
應鄉按呂氏春秋云成王以桐葉為圭封叔虞非應
侯也汲郡古文殷時已有應國非成王矣戰國范睢
所封邑也謂之應水滍水又東逕犨縣故城北左傳
昭公元年冬楚公子圍使伯州犁城犨是也出于魚
齒山下春秋襄公十八年楚伐鄭次于魚陵涉于魚
齒之下甚雨楚師多凍役徒幾盡案役徒近/刻作徒役晉人聞
[031-5a]
有楚師師曠曰不害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
競多死聲楚必無功矣所涉即滍水也水南有漢中
常侍長樂太僕吉成侯州苞冢案近刻脫/成字州字冢前有碑
基西枕岡城開四門門有兩石獸墳傾墓毁碑獸淪
移人有掘出一獸猶全不破甚高壯頭去地減一丈
許作制甚工左膊上刻作辟邪字門表壍上起石橋
歴時不毁其碑云六帝四后是諮是諏蓋仕自安帝
沒于桓后于時閽閹擅權五侯暴世割剝公私以事
[031-5b]
生死夫封者表有徳碑者頌有功自非此徒何用許
亦甚矣水又東犨水注之俗謂之秋水非也水有
二源東源出其縣西南踐犢山東崖下水方五十許
步不測其深東北流逕犨縣南又東北屈逕其縣東
而北合西源水案源近刻/訛作流西源出縣西南頗山北阜
下東北逕犨城西又屈逕其縣北東合右水案右近/刻訛作
二/亂流北注于滍漢髙祖入關破南陽太守呂齮于
[031-6a]
犨東即于是地滍水之隂也滍水又東南逕昆陽縣
故城北昔漢光武與王尋王邑戰于昆陽敗之走者
溢案川近/刻作水虎豹皆股戰士卒爭赴溺死者以萬數水
為不流王邑嚴尤陳茂輕騎皆乘尸而度矣
東北過潁川定陵縣西北又東過郾縣南東入于汝
滍水東逕西不羮亭南亭北背汝水于定陵城北東
入汝郾縣在南不得過
[031-6b]
淯水出𢎞農盧氏縣支離山案支近/刻作攻東南過南陽西鄂
縣西北又東過宛縣南
淯水導源東流逕酈縣故城北郭仲産曰酈縣故城
樊鄧酈酈有二城北酈也案後魏析置南北酈湍水/逕南酈城東淯水逕北酈
城/北漢祖入關下淅酈即此縣也淯水又東南流歴雉
縣之衡山案近刻脫歴字/之下衍雉字東逕百章郭北又東魯陽
關水注之水出魯陽縣南分水嶺南水自嶺南流北
[031-7a]
水從嶺北注故世俗謂此嶺為分頭也其水南流逕
魯陽關左右連山插漢秀木干雲是以張景陽詩云
朝登魯陽關峽路峭且深亦司馬芝與母遇賊處也
關水歴雉衝山西南逕皇后城西建武元年世祖遣
人宿衞皇后道路歸京師蓋稅舍所在故城得其名
矣山有石室甚飾潔相傳名皇后浴室又所幸也關
水又西南逕雉縣故城南昔秦文公之世有伯陽者
[031-7b]
案伯陽近刻/訛作陽伯逢二童曰舀曰被案近刻/訛作彼二童二雉也
得雌者霸雄者王二童翻飛化為雙雉光武獲雉于
此山以為中興之祥故置縣以名焉關水又屈而東
南流注于淯淯水又東南流逕博望縣故城東案縣/下近
刻衍西/北二字郭仲産曰在郡東北百二十里案近刻/脫在字漢武
水草得以不乏元光六年封騫為侯國地理志南陽
有博望縣案志下近刻衍/曰字又脫博字王莽改之曰宜樂也淯水
[031-8a]
又東南逕西鄂故城東應劭曰江夏有鄂故加西也
昔劉表之攻杜子緒于西鄂也功曹柏孝長案柏近/刻訛作
伯/聞戰鼓之音懼而閉户䝉被自覆漸登城而觀言
勇可習也淯水又南案淯近刻/訛作清洱水注之水出𢎞農
郡盧氏縣之熊耳山東南逕酈縣北東南逕房陽城
北漢哀帝四年封南陽太守孫寵為侯國俗謂之房
有平子碑文字悉是古文篆額是崔瑗之辭盛𢎞之
[031-8b]
郭仲産並云夏侯孝若為郡薄其文復刊碑隂為銘
然碑隂二銘乃是崔子玉及陳翕耳而非孝若悉是
𨽻字二首並存嘗無毁壊又言墓次有二碑今惟見
一碑或是余夏景驛途案景近/刻作逕疲而莫究矣水南道
側有二石樓相去六七丈雙跱齊竦髙可丈七八柱
圓圍二丈有餘石質青緑光可以鑒其上欒櫨承栱
案欒近刻/訛作鑾雕簷四注案近刻/訛作柱窮巧綺刻妙絶人工題
[031-9a]
而家累千金父沒當𦵏女自相謂曰先君生我姊妹
無男兄弟今當安神𤣥宅翳靈后土冥冥絶後何以
彰吾君之徳各出錢五百萬一女築墓二女建樓以
表孝思銘云墓樓東平林下近墳墓案下近/刻作不而不能
測其處所矣洱水又東南流注于淯水世謂之肄水
案近刻脫/此二字肄洱聲相近非也地理志曰熊耳之山出
三水洱水其一焉東南至魯陽入沔是也淯水又南
逕預山東山上有神廟俗名之為獨山也山南有魏
[031-9b]
車騎將軍黄權夫妻二冢地道潛通其冢前有四碑
其二魏明帝立二是其子及臣吏所樹者也淯水又
西南逕史定伯碑南又西為瓜里津水上有三梁謂
之瓜里渡自宛道途東出堵陽西道方城案堵近刻/訛作赭西
訛作/而建武三年世祖自堵陽西入破虜將軍鄧奉怨
漢掠新野拒瓜里上親搏戰降之夕陽下遂斬奉郡
國志所謂宛有瓜里津案里下近/刻有野字夕陽聚者也阻橋
即桓温故壘處温以升平五年與范汪衆軍北討所
[031-10a]
營案所近刻/訛作列淯水又西南逕晉蜀郡太守鄧義山墓
滅申以為縣也秦昭襄王使白起為將伐楚取郢即
以此地為南陽郡改縣曰宛王莽更名郡曰前隊縣
曰南陽劉善曰在中國之南而居陽地故以為名大
城西南隅即古宛城也荆州刺史治故亦謂之荆州
城今南陽郡治大城其東城内有舊殿基案近刻重/一城字
周二百步高八尺陛階皆砌以青石大城西北隅有
[031-10b]
殿基周百步髙五尺案近刻脫殿/字尺訛作丈蓋更始所起也城
西三里案城近刻/訛作地有古臺髙三丈餘文帝黄初中南
淯水蕩其胷者也王莽地皇二年朱鮪等共于城南
㑹諸將設壇燔燎立聖公為天子于斯水上世語曰
張繡反公與戰敗子昂不能騎進馬于公而昂遇害
魏書曰公南征至宛案近刻/脫南字臨淯水祠陣亡將士案/近
刻脫/陣字歔欷流涕衆皆哀慟淯水又南梅溪水注之水
[031-11a]
出縣北紫山南逕百里奚故宅奚宛人也于秦為賢
大夫所謂迷虞智秦者也梅溪又逕宛西呂城東案/梅
近刻訛/作紫史記曰呂尚先祖為四岳佐禹治水有功虞
曰呂在宛縣髙后四年封昆弟子呂忿為呂城侯疑
即此也又按新蔡縣有大呂小呂亭而未知所是也
梅溪又南逕杜衍縣東故城在西案此下近/刻衍按字漢髙帝
七年封郎中王翳為侯國王莽更之曰閏衍矣土地
[031-11b]
墊下湍溪是注古人于安衆堨之令遊水是瀦案令/近刻
訛作/今謂之安衆港世祖建武三年上自宛遣潁陽侯
祭遵西擊鄧奉弟終案近刻/訛作衆破之于杜衍進兵涅陽
者也梅溪又南謂之石橋水又謂之女溪案女近刻/訛作汝
郡國志所謂南陽宛縣有南就聚者也郭仲産言宛
城南三十里有一城甚卑小相承名三公城漢時鄧
禹等歸鄉餞離處也盛𢎞之著荆州記以為三公置
[031-12a]
余按淯水左右舊有二澨所謂南澨北澨者水側之
濆聚在淯陽之東北考古推地則近矣城側有范蠡
祠蠡宛人祠即故宅也後漢末有范曽字子閔為大
將軍司馬討黄巾賊至此祠為蠡立碑文勒可尋夏
侯湛之為南陽又為立廟焉城東有大將軍何進故
斷金契貧無養親賃為阿街卒遣迎式式下車把臂
曰子懷道卒伍不亦痛乎嵩曰侯嬴賤役晨門卑下
[031-12b]
之位古人所不恥何痛之有故其讚曰仲山通達卷
舒無方屈身厮役挺秀含芳
又屈南過淯陽縣東
淯水又南入縣逕小長安司馬彪郡國志曰縣有小
長安聚謝沈漢書稱光武攻淯陽不下引兵欲攻宛
至小長安與甄阜戰敗于此淯水又西南逕其縣故
南陽典農治後以為淯陽郡省郡復縣避晉簡文諱
[031-13a]
更名雲陽焉案雲近/刻作云淯水又逕安樂郡北漢桓帝建
和元年案近刻訛/作六年封司徒胡廣為淯陽縣安樂鄉侯
今于其國立樂宅戍郭仲産襄陽記曰南陽城南九
十里有晉尚書令樂廣故宅廣字彦輔案此下/衍也字善清
言見重當時成都王廣女壻長沙王猜之廣曰寧以
一女而易五男猶疑之終以憂殞其故居今置戍因
以為名
[031-13b]
淯水又南入新野縣枝津分派東南出隰衍苞注案/苞
字近刻訛/在隰字上左積為陂東西九里南北十五里陂水所
溉咸為良沃淯水又南與湍水會又南逕新野縣故
城西世祖之敗小長安也姊元遇害上即位感悼姊
沒追諡元為新野節義長公主即此邑也晉咸寧二
年封大司馬扶風武王少子歆為新野郡公割南陽
五屬棘陽蔡陽穰鄧山都封焉案近刻五訛作伍脫/棘字又封焉訛作封
為/王文舒更立中隔案此句上下有脫誤三國志王/昶字文舒朱謀㙔以王字屬上
[031-14a]
句作封為/
朝水合水出西北赤石山而東南逕冠軍縣界地名
沙渠又東南逕穰縣故城南楚别邑也秦拔鄢郢即
以為縣秦昭王封相魏冉為侯邑王莽更名曰農穰
也案農近刻/訛作豐魏荆州刺史治朝水又東南分為二水
一水枝分東北為樊氏陂陂東西十里案西近刻/訛作四南
北五里俗謂之凡亭陂陂東有樊氏故宅樊氏既滅
庾氏取其陂故諺曰陂汪汪下田良樊子失業庾公
[031-14b]
昌昔在晉世杜預繼信臣之業復六門陂案近刻陂/上衍之字
見六門碑六門既陂諸陂遂斷朝水又東逕朝陽縣
故城北而東南注于淯水又東南與棘水合水上承
堵水案堵近刻訛/作赭下同堵水出棘陽縣北山案近刻/脫山字數源
並發南流逕小堵鄉謂之小堵水世祖建武二年成
安侯臧宫從上擊堵鄉案鄉近刻/訛作也東源方七八步騰
湧若沸故世名之騰沸水南流逕于堵鄉謂之堵水
[031-15a]
建武三年祭遵引兵南擊董訢于堵鄉以水氏縣故
有堵陽之名也地理志曰縣有堵水王莽曰陽城也
陽侯堵水于縣案近刻/脫于字堨以為陂東西夾岡水相去
五六里古今斷岡兩舌案朱謀㙔云當作左右斷岡/兩舌岡外下垂陂陀而出者
謂之/舌都水潭漲南北十餘里水決南潰下注為灣灣
分為二西為堵水東為滎源堵水參差流結兩湖故
有東陂西陂之名二陂所導其水枝分案其近刻/訛作俱東
[031-15b]
南至會口入比案原本及近刻並訛作泚下同/今改正比水見卷之二十九是以
地理志比水堵水皆言入蔡互受通稱故也二湖流
注合為黄水惟所受焉案惟近刻/訛作謂逕棘陽縣之黄淳
後/字甄阜等敗光武于小長安東乘勝南渡黄淳水前
營背阻兩川案背近刻/訛作皆謂臨比水絶後橋示無還心
漢兵擊之三軍潰案三近刻/訛作二溺死黄淳水者二萬人
又南逕棘陽縣故城西應劭曰縣在棘水之陽案近/刻脫
[031-16a]
水/字是知斯水為棘水也漢髙帝七年封杜得臣為侯
國後漢兵起擊唐子鄉殺湖陽尉進㧞棘陽鄧晨將
賔客㑹光武于此縣也棘水又南逕新野縣歴黄郵
聚世祖建武三年傅俊岑彭進擊秦豐先拔黄郵者
聚落悉為蠻居猶名之為黄郵蠻棘水自新野縣東
而南流入于淯水謂之為力口也棘力聲相近當為
棘口也又是方俗之音故字從讀變若世以棘子木
[031-16b]
為力子木是也案近刻訛作為/力子之木也淯水又東南逕士林
東戍名也戍有邸閣水左有豫章大陂下灌良疇三
千許頃也
南過鄧縣東案南近刻/訛作西
縣故鄧侯吾離之國也楚文王滅之秦以為縣淯水
陽縣東南流逕鄧縣故城南習鑿齒襄陽記曰楚王
至鄧之濁水去襄陽二十里即此水也濁水又東逕
[031-17a]
鄧塞北案近刻/訛作者即鄧城東南小山也方俗名之為鄧
塞案方俗近刻/訛作先後昔孫文臺破黄祖于其下濁水東流
注于淯淯水又南逕鄧塞東又逕鄾城東古鄾子國
也蓋鄧之南鄙也昔巴子請楚與鄧為好鄾人奪其
幣即是邑也司馬彪以為鄧之鄾聚矣
南入于沔案此四字近刻接前/
㶏水出㶏强縣南澤中東入潁
㶏水出潁川陽城縣少室山東流注于潁水案此即/潁水注
[031-17b]
内所謂中水導/源少室通阜者而亂流東南逕臨潁縣西北小㶏水
出焉案此即潁水注内所謂潁/水自縣西小㶏水出也東逕臨潁縣故城北
㶏水又東逕㶏陽城北又東逕㶏强縣故城南建武
二年案近刻訛/作元年世祖封揚化將軍堅鐔為侯國㶏水
東為陶樞陂案臨潁西北派分/之小㶏水終于此余按㶏陽城在㶏水
南然則此城正應為㶏陰城而有㶏陽之名者明在
南猶有㶏水故此城以陽為名矣潁水之南有二瀆
[031-18a]
無水也疑即㶏水之故瀆矣汝水于竒雒城西别東
派時人謂之大㶏水案此即汝水注内所謂濆/水世亦謂之大㶏水者也東北
流枝瀆右出世謂之死汝也别汝又東北逕召陵城
北練溝出焉别汝又東汾溝出焉别汝又東逕征羌
城北水南有汾陂俗音糞汾水自别汝東注而為此
陂水積征羌城北四五里方三十里許瀆左合小㶏
水案此别一小㶏水與上小㶏水同名異實上/小㶏水在潁水之北此小㶏水在潁水之南水上
承狼陂南流名曰鞏水青陵陂水自陂東注之案青/原本
[031-18b]
南流注于大㶏水大㶏水取稱蓋藉㶏沿注而總受
其目矣案沿近刻訛作/汾其訛作巨又東逕西華縣故城南又東
逕汝陽縣故城北東注于潁
灈水出汝南吳房縣西北奥山案奥近刻/訛作興東過其縣北
入于汝
縣西北有棠谿城案棠近刻訛/作堂下同故房子國春秋定公
五年吳王闔閭弟夫槩奔楚封之于棠谿故曰吳房
[031-19a]
也漢髙帝八年封莊侯楊武為侯國建武中世祖封
山羊漢武帝元封二年白羊出此淵案近刻此/訛作北畜牧
者禱祀之俗禁拍手嘗有羊出水野母驚拍案近刻/訛作扑
自此絶焉淵水下合灈水灈水東逕灈陽縣故城西
東流入瀙水亂流逕其縣南世祖建武二十八年案/近
刻訛作/元年封吳漢孫旦為侯國案旦近刻/訛作且其水又東入
于汝水
[031-19b]
瀙水出潕隂縣東上界山
山海經謂之視水也郭景純注或曰視宜為瀙出葴
水出潕隂縣旱山東北流注瀙瀙水又東北殺水出
西南大熟之山東北流入于親瀙水又東淪水注之
水出宣山東南流注瀙水案東南近/刻作南東瀙水又東得奥
水口水西出奥山東入于瀙水也
東過吳房縣南又東過灈陽縣南
[031-20a]
應劭曰灈水出吳房縣東入瀙縣之西北即兩川之
交會也
又東過上蔡縣南東入汝
山海經曰朝歌之山潕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滎案近/刻脫
南字/注字經書扶予者其山之異名乎滎水上承堵水東
流左與西遼水合又東東遼水注之俱導北山而南
流注于滎滎水又東北于潕隂縣北左會潕水其道
[031-20b]
稍西案其近刻/訛作之不出其縣南其故城在山之陽漢光
武建武中封岑彭為侯國漢以為陽山縣魏武與張
繡戰于宛馬名絶景為流矢所中公傷右臂引還潕
隂即是地也城之東有馬仁陂郭仲産曰陂在比陽
年變種境無儉歲陂水三周其隍故瀆自隍西南而
㑹于比潕水不得復逕其南也且邑號潕隂故無出
南之理出南則為陽也非直不究又不思矣潕水又
[031-21a]
東北澧水注之案澧近刻/訛作河水出雉衡山東南逕建城
東案東字近刻/訛在山字上建當為卷字讀誤耳郡國志云葉縣
有卷城其水又東流入于潕潕水東北逕于東山西
西流入潕案此四字/上有脫文潕水之左即黄城山也有溪水
出黄城山案近刻脫/有溪二字東北逕方城郡國志曰葉縣有
名方城東臨溪水尋此城致號之由當因山以表名
也苦菜即黄城也及于東通為方城矣世謂之方城
[031-21b]
山水東流注潕水故聖賢冢墓記曰南陽葉邑方城
西有黄城山案聖賢冢墓記原本及近刻並訛作地/理志考地理志南陽葉下云有長城號
曰方城更無此文又邑字訛在/方城下今據歸有光本改正是長沮桀溺耦耕之
所有東流水則子路問津處尸子曰楚狂接輿耕于
方城蓋于此也盛𢎞之云葉東界有故城始犨縣東
至瀙水達此陽界南比聫聫數百里號為方城一謂
此城之西隅其間相去六百里北面雖無基築案北/面近
[031-22a]
刻訛作/若南北皆連山相接而漢水流其南故屈完答齊桓
公云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郡國志曰葉縣
有長山曰方城案山近刻/訛作城指此城也潕水又東北歴
舞陽縣故城南漢髙祖六年封樊噲為侯國也
又東過西平縣北
縣故柏國也春秋左傳所謂江黄道柏方睦于齊也
漢曰西平其西呂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
[031-22b]
之曰新亭晉太康地記曰案地記近刻/訛作地理志縣有龍泉水
可以砥礪刀劒特堅利故有堅白之論矣是以龍泉
之劒為楚寶也縣出名金古有鐵官
又東過郾縣南
郾縣故城去此逺矣不得過
又東過定潁縣北東入于汝
漢安帝永初二年分汝南郡之上蔡縣置定潁縣順
帝永建元年案此六字近刻訛/作延光中三字以陽翟郭鎮為尚書
[031-23a]
令案鎮下近/刻衍之字封定潁侯即此邑也
溳水出蔡陽縣
溳水出縣東南大洪山山在隨郡之西南竟陵之東
北槃基所跨廣圓百餘里峰曰懸鈎處平原衆阜之
中案原近刻/訛作縣為諸嶺之秀山下有石門夾鄣層峻巖
髙皆數百許仞入石門又得鍾乳穴穴上素崖壁立
非人跡所及穴中多鍾乳凝膏下垂望齊冰雪㣲津
細液滴瀝不斷幽穴潛逺行者不極窮深以穴内常
[031-23b]
有風熱案近刻以訛作而熱訛作/勢又此句之下衍火字無能經乆故也案/能
舟栰巨川矣時人以溳水所導故亦謂之為溳山矣
溳水東北流合石水石水出大洪山東北流注于溳
謂之小溳水而亂流東北逕上唐縣故城南本蔡陽
之上唐鄉舊唐侯國春秋定公三年唐成公如楚有
兩肅霜馬子常欲之弗與止之三年唐人竊馬而獻
之子常歸唐侯是也溳水又東均水注之水出大洪
[031-24a]
山案近刻/脫大字東北流逕土山北案此下近刻有山上/土山四字係衍文又
東北流入于溳水溳水又屈而東南流
縣故隨國矣春秋左傳所謂漢東之國隨為大者也
楚滅之以為縣晉武帝太康中案近刻/脫帝字立為郡有溠
水出縣西北黄山南逕㵐西縣西又東南㵐水入焉
㵐水出桐柏山之陽吕忱曰水在義陽㵐水東南逕
㵐西縣西又東南注于溠案注近刻/訛作流溠水又東南逕
[031-24b]
隨縣故城西春秋魯莊公四年楚武王伐隨令尹鬭
祁莫敖屈重除道梁溠軍臨于隨謂此水也水側有
斷蛇丘隨侯出而見大蛇中斷因舉而藥之故謂之
珠丘南有隨季梁大夫池其水又南與義井水合水
出隨城東南井泉嘗湧溢而津注冬夏不異相承謂
之義井下流合溠溠水又南流注于溳溳水又㑹于
支水水源亦出大洪山而東流注于溳溳水又逕隨
[031-25a]
縣南隨城山北而東南注
又南過江夏安陸縣西
隨水出隨郡永陽縣東石龍山案隨近刻訛/作遼下同西北流
南迴逕永陽縣西歴横尾山即禹貢之陪尾山也隨
城也因岡為墉峻不假築溳水又南逕石巖山北昔
張昌作亂于其下籠彩鳳以惑衆晉太安二年鎮南
將軍劉𢎞遣牙門皮初與張昌戰于清水昌敗追斬
[031-25b]
于江涘案涘近刻/訛作夏即春秋左傳定公四年吳敗楚于
柏舉從之及于清發蓋溳水兼清水之目矣案近刻/脫此六
字/又東南流而右㑹富水水出竟陵郡新市縣東北
大陽山水有二源大富水出山之陽南流而左合小
富水水出山之東而南逕三王城東前漢末王匡王
不可復識其水屈而西南流右合大富水俗謂之大
泌水也又西南流逕杜城西新市縣治也郡國志以
[031-26a]
為南新市也中山有新市故此加南分安陸縣立案/近
刻訛作/立縣又王匡中興初舉兵于縣號曰新市兵者也
富水又東南流于安陸界左合土山水世謂之章水
水出土山南逕隨郡平林縣故城西俗謂之將陂城
與新市接界故中興之始兵有新市平林之號又南
流右入富水富水又東入于溳溳水又逕新城南永
陵之新陽縣東澤中口徑二丈五尺垠岸重沙端淨
[031-26b]
可愛靖以察之則淵泉如鏡聞人聲則揚湯奮發無
所復見矣其熱可以燖雞洪瀏百餘步冷若寒泉東
南流注于溳水又右得潼水水出江夏郡之曲陵縣
西北潼山東南流逕其縣南縣治石潼故城城圓而
不方東入安陸注于溳水
又東南入于夏
溳水又南分為二水東通灄水西入于沔謂之溳口
[031-27a]
[031-27b]
水經注卷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