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六
魏 酈道元 撰
汾水 澮水 涑水 文水
原公水 洞過水 晉水 湛水
汾水出太原汾陽縣北管涔山
山海經曰北次二經之首在河之東其首枕汾案近/刻其
下衍東字汾字/下有其名二字曰管涔之山其上無木而下多玉案/山
[006-1b]
海經作其上無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案西近刻/訛作而
十三州志曰出武州之燕京山亦管涔之異名也其
濛流耳又西南夾岸連山聯峯接勢劉淵族子曜嘗
隱避于管涔之山案避近/刻作居夜中忽有二童子入跪曰
管涔王使小臣奉謁趙皇帝獻劒一口置前再拜而
去以燭視之劒長二尺光澤非常背有銘曰神劔御
案御上近/刻有服字除衆毒曜遂服之劔隨時變為五色也後
[006-2a]
曜遂為胡王矣汾水又南與東西温溪合水出左右
近溪案近刻/脱左字聲流翼注水上雜樹交䕃雲垂烟接自
是水流潭漲波襄轉泛又南逕一城東憑墉積石側
城角倚翼枕汾流世謂之侯莫干城蓋語出戎方傳
呼失實也汾水又南逕汾陽縣故城東川土寛平峘
山夷水地理志曰案近刻作故地理/志衍故字脱曰字汾水出汾陽縣
北山西南流者也漢高帝十一年封靳彊為侯國後
[006-2b]
立屯農積粟在斯謂之羊腸倉山有羊腸坂在晉陽
西北石隥縈行案近刻/作縈委若羊腸焉故倉坂取名矣漢
永平中治呼沱石臼河按司馬彪後漢郡國志常山
南行唐縣有石臼谷案此十九字亦/注内之小注蓋資承呼沱之
案慮近刻/訛作盧將憑汾水以漕太原用實秦晉苦役連年
轉運所經凡三百八十九隘案三近刻/訛作二死者無算拜
鄧訓為謁者監䕶水功訓隱括知其難立具言肅宗
[006-3a]
肅宗從之全活數千人和熹鄧后之立案熹近刻/訛作憙叔
父陔以為訓積善所致也案原本及近刻並脱/陔字今據後漢書補羊腸
即此倉也又南逕秀容城東案近刻脱/此七字魏土地記曰
秀容胡人徙居之立秀容䕶軍治東去汾水六十里
案汾近刻/訛作㳂南與酸水合水源西出少陽之山東南流
新興郡西流逕洛隂城北又西逕盂縣故城南春秋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分祁氏七縣為大夫之邑以孟
[006-3b]
丙為盂大夫洛隂水又西案近刻脱/洛隂二字逕狼孟縣故城
南王莽之狼調也左右夾澗幽深南面大壑俗謂之
狼馬澗舊斷澗為城有南北門門闉故壁尚在洛隂
水又西南逕陽曲城北魏土地記曰陽曲胡寄居太
原界置陽曲䕶軍治其水西南流注于汾水汾水又
南逕陽曲城西南注也
太原郡治晉陽城秦荘襄王三年立案荘近刻/訛作昭尚書
[006-4a]
所謂既脩太原者也春秋説題辭曰高平曰太原原
端也平而有度廣雅曰大鹵太原也釋名曰地不生
物曰鹵鹵罏也案近刻罏訛作盧/脱一鹵字及也字穀梁傳曰中國曰
太原夷狄曰太鹵尚書大傳曰東原底平大而髙平
者謂之太原郡取稱焉魏土地記曰城東有汾水南
流水東有晉使持節都督并州諸軍事鎮北将軍太
原成王之碑水上舊有梁青荓殞于梁下案青荓近/
洴/豫讓死于津側亦襄子解衣之所在也汾水西逕
[006-4b]
晉陽城南舊有介子推祠祠前有碑廟宇傾頺惟單
碑獨存矣今文字剥落無可尋也
又南洞過水從東來注之案過近刻/作渦下同
汾水又南逕梗陽縣故城東故榆次之梗陽鄉也案/鄉
近刻訛/作縣魏獻子以邑大夫魏戊也京相璠曰梗陽晉
邑也今太原晉陽縣南六十里榆次界有梗陽城案/近
刻訛/作地汾水又南即洞過水㑹者也
又南過大陵縣東
[006-5a]
昔趙武靈王遊大陵夢處女鼔琴而歌想見其人呉
廣進孟姚焉即于此縣也王莽改曰大寧矣汾水于
縣左迆為鄔澤廣雅曰水自汾出為汾陂其陂東西
四里南北十餘里陂南接隖地里志曰九澤在北并
州藪也吕氏春秋謂之大陸又名之曰漚洟之澤俗
謂之鄔城泊案近刻/脱泊字許慎説文曰漹水出西河中陽
縣北沙案近刻/作之西南入河即此水也漹水又㑹嬰侯之
水山海經稱謁戾之山嬰侯之水出于其隂北流注
[006-5b]
于祀水案祀近刻訛/作汜下同水出祀山其水殊源共舎案近/刻訛
作
都水侯甲水注之水發源祁縣胡甲山案近刻源訛/作原祁訛作
平/有長坂謂之胡甲嶺即劉歆遂初賦所謂越侯甲
而長驅者也蔡邕曰侯甲亦邑名也在祁縣侯甲水
又西北歴宜歲郊逕太谷謂之太谷水出谷西北流
逕祁縣故城南自縣連延西接鄔澤是為祁藪也即
爾雅所謂昭餘祁矣賈辛邑也辛貌醜妻不為言與
[006-6a]
之如臯射雉雙中之則笑也案左傳魏子引叔向稱/賈大夫事杜預云賈國
之大夫是也此/誤以為賈辛王莽之示縣也又西逕京陵縣故城
語曰趙文子與叔向遊于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
誰與歸叔向曰其陽子乎文子曰夫陽子行并植于
晉國不免其身智不足稱叔向曰其舅犯乎文子曰
夫舅犯見利不顧其君仁不足稱案近刻脱此/二十三字吾其
隨㑹乎納諫不忘其師言身不失其友事君不援而
[006-6b]
進不阿而退案近刻脱/此十六字其故京尚存案故字近刻/訛在其字上漢
興増陵于其下故曰京陵焉侯甲水又西北逕中都
縣故城南城臨際水湄案城臨近刻/訛作臨城春秋昭公二年
帝元封四年上幸中都宫殿上見光赦中都死罪以
下侯甲水又西合于嬰侯之水逕鄔縣故城南晉大
夫司馬彌牟之邑也謂之鄔水俗亦曰慮水慮鄔聲
相近故因變焉又西北入鄔陂而歸于汾流矣
[006-7a]
又南過平陶縣東文水從西來流注之
汾水又南與石桐水合即綿水也水出界休縣之綿
山北流經石桐寺西即介之推之祠也昔子推逃晉
文公之賞而隱于綿上之山也晉文公求之不得乃
為介山故袁山松郡國志曰界休縣有介山綿上聚
子推廟王肅喪服要記曰昔魯哀公祖載其父孔子
問曰寧設桂樹乎哀公曰不也桂樹者起于介子推
[006-7b]
子推晉之人也文公有内難出國之狄子推隨其行
割肉以續軍糧後文公復國忽忘子推子推奉唱而
歌文公始悟當受爵禄子推奔介山抱木而燒死國
人葬之恐其神魂霣于地案霣近刻/訛作賈故作桂樹焉吾
父生于宫殿死于枕席何用桂樹為余按夫子尚非
石桐水又西流注于汾水汾水又西南逕界休縣故
城西王莽更名之曰界美矣城東有徴士郭林宗宋
[006-8a]
子浚二碑宋沖以有道司徒徵案此句有/脱誤未詳林宗縣人
也案近刻/脱人字辟司徒舉太尉以疾辭其碑文云將蹈洪
崖之遐迹紹巢由之逸軌翔區外以舒翼超天衢以
高峙稟命不融享年四十有二案近刻/作三建寧二年案/近
刻訛作/四年正月丁亥卒凡我四方同好之人永懷哀痛
乃樹碑表墓昭銘景行云陳畱蔡伯喈范陽盧子幹
年者如韓子助宋子浚等二十四人其餘門人著錫
[006-8b]
衰者千數案此下近刻衍/其碑文故四字蔡伯喈謂盧子幹馬日磾
曰吾為天下碑文多矣皆有慙容惟郭有道無愧于
色矣汾水之右有左部城側臨汾水蓋劉淵為晉都
尉所築也
又南過冠爵津
汾津名也在界休縣之西南俗謂之雀䑕谷數十里
間道險隘水左右悉結偏梁閣道纍石就路縈帯巖
[006-9a]
阜下臨絶澗俗謂之為魯般橋蓋通古之津隘矣亦
在今之地險也
又南入河東界又南過永安縣西
故彘縣也周厲王流于彘即此城也王莽更名黄城
漢順帝陽嘉三年改曰永安縣霍伯之都也
歴唐城東按此四字原本及近刻並誤入注内接霍伯/之都也下以體例考之乃經之書法與注異
今改/正
薛瓚注漢書云堯所都也東去彘十里汾水又南案/近
[006-9b]
刻訛作/又東與彘水合水出東北太岳山禹貢所謂岳陽
也即霍太山矣上有飛亷墓飛亷以善走事紂惡來
多力見知周武王伐紂案近刻/脱武字兼殺惡來飛亷先為
紂使北方還無所報乃壇于霍太山而致命焉得石
棺銘曰帝令處父不與殷亂賜汝石棺以葬死遂以
葬焉霍太山有岳廟廟甚靈鳥雀不棲其林猛虎常
守其庭乂有靈泉以供祭祀案近刻/作事鼔動則泉流聲
絶則聲竭湘東隂山縣有侯曇山上有靈壇壇前有
[006-10a]
石井深數尺居常無水及臨祈禱則甘泉湧出周用
過之從襄子也受竹書于王澤以告襄子襄子齋三
日親自剖竹有朱書曰余霍太山山陽侯天使也三
月丙戌余將使汝反滅智氏汝亦立我于百邑襄子
拜受三神之命遂滅智氏祠三神于百邑使原過主
之世謂其處為觀阜也彘水又西流逕永安縣故城
南西南流注于汾水汾水又南逕霍城東故霍國也
[006-10b]
昔晉獻公滅霍趙夙為御霍公求奔齊案霍公求近/刻作霍哀公
下/同晉國大旱卜之曰霍太山為祟使趙夙召霍君奉
穆王以封造父趙氏自此始也汾水又南霍水入焉
水出霍太山發源成潭漲七十步而不測其深西南
逕趙城南西流注于汾水
又南過楊縣東
澗水東出榖遠縣西山西南逕霍山南又西逕楊縣
[006-11a]
故城北案楊縣二字近/刻訛在霍字上晉大夫僚安之邑也案僚安/近刻訛
作僚公/去安應劭曰故楊侯國王莽更名有年亭也其水
西流入于汾水汾水逕楊城西不于東矣魏土地記
西南過髙梁邑西
黑水出黑山西逕楊城南又西與巢山水㑹山海經
曰牛首之山勞水出焉西流注于潏水疑是水也潏
水即巢山之水也水源東南出巢山東谷北逕浮山
[006-11b]
東又西北流與勞水合亂流西北逕高梁城北西流
入于汾水汾水又南逕髙梁故城西故高梁之墟也
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秦穆公納公子重耳于晉害懷
公于此竹書紀年晉出公十三年案近刻訛/作三十年智伯瑤
邑也案疥近刻/訛作介
又南過平陽縣東
汾水又南逕白馬城西魏刑白馬而築之故世謂之
[006-12a]
白馬城今平陽郡治汾水又南逕平陽縣故城東晉
大夫趙鼂之故邑也應劭曰縣在平河之陽堯舜並
都之也竹書紀年晉烈公元年韓武子都平陽漢昭
帝封度遼將軍范明友為侯國王莽之香平也魏立
平陽郡案魏近刻/訛作晉治此矣水側有堯廟廟前有碑魏
有堯神屋石碑永嘉三年劉淵徙平陽于汾水得白
玉印方四寸高二寸二分龍紐其文曰有新寶之印
[006-12b]
王莽所造也淵以為天授改永鳯二年為河瑞元年
汾水南與平水合案平水近刻/訛作平陽水出平陽縣西壺口
山案近刻/脱縣字尚書所謂壺口治梁及岐也其水東逕狐
谷亭北春秋時狄侵晉取狐厨者也又東逕平陽城
南東入汾俗以為晉水非也汾水又南歴襄陵縣故
城西晉大夫郤犨之邑也故其地有犨氏鄉亭矣西
作/名王莽更名曰幹昌矣
[006-13a]
又南過臨汾縣東
天井水出東陘山西南北有長嶺嶺上東西有通道
即鈃隥也穆天子傳曰乙酉天子西絶鈃隥西南至
盬是也案盬近刻/訛作鹽其水三泉竒發西北流總成一川
西逕堯城南又西流入汾案流字近/刻訛作南
又屈從縣南西流
汾水又逕絳縣故城北竹書紀年梁武王二十五年西絶于汾汾水西逕虒祁
[006-13b]
宫北横水有故梁截汾水中凡有三十柱柱徑五尺
裁與水平蓋晉平公之故梁也物在水故能持久而
不敗也又西逕魏正平郡南故東雍州治案近刻/脱雍字太
和中皇都徙洛罷州立郡矣又西逕王澤案原本訛/作王橋近
刻訛作正橋考原過受竹/書于王澤即此地今改正澮水入焉
又西過長脩縣南
汾水又西與古水合水出臨汾縣故城西黄阜下其
大若輪西南流故溝横出焉案溝横近刻/訛作横溝東注于汾
[006-14a]
今無水又西南逕魏正平郡北又西逕荀城東古荀
國也汲郡古文晉武公滅荀以賜大夫原氏也古水
又西南入于汾汾水又西南逕長脩縣故城南漢高
帝十一年以為侯國封杜恬也案杜近刻/訛作荘有脩水出
縣南而西南流入汾汾水又西逕清原城北故清陽
亭也城北有清原晉侯蒐清原作三軍處也汾水又
逕冀亭南昔臼季使過冀野見郤缺耨其妻饁之相
敬如賓言之文公文公命之為卿復與之冀京相璠
[006-14b]
曰今河東皮氏縣有冀亭古之冀國所都也杜預釋
與華水合水出北山華谷西南流逕一故城西俗謂
之梗陽城非也梗陽在榆次不在此按故漢上谷長
史侯相碑云侯氏出自倉頡之後踰殷歴周案歴近/刻訛作
立/各以氏分或著楚魏或顯齊秦晉卿士蒍斯其胄
也食采華陽今蒲坂北亭即是城也其水西南流注
于汾汾水又逕稷山北在水南四十許里山東西二
[006-15a]
十里南北三十里髙十三里西去介山十五里山上
有稷祠山下稷亭春秋宣公十五年秦桓公伐晉晉
又西過皮氏縣南
汾水西逕鄈丘北案鄈近刻訛/作鄧下同故漢氏之方澤也賈
逵云漢法三年祭地汾隂方澤澤中有方丘故謂之
方澤丘即鄈丘也許慎説文稱從邑癸聲案鄈近刻/訛作登
河東臨汾地名矣在介山北山即汾山也其山特立
[006-15b]
周七十里髙三十里文穎言在皮氏縣東南則可三
十里案則近刻/訛作側乃非也今準此山可髙十餘里山上
有神廟廟側有靈泉祈祭之日周而不耗世亦謂之
介山嗟文公而愍推兮勤大禹于龍門晉太康記及
地道記與永初記並言子推所逃隱于是山即實非
也余按介推所隱者綿山也文公環而封之為介推
田號其山為介山杜預曰在西河界休縣者是也汾
[006-16a]
水又西逕耿鄉城北故殷都也帝祖乙自相徙此為
河所毁故書叙曰祖乙圮于耿杜預曰平陽皮氏縣
東南耿鄉是也盤庚以耿在河北迫近山川乃自耿
遷亳案此下近/刻衍後字晉獻公滅耿案近刻/作滅之以封趙夙後襄
三晉此其一也漢武帝行幸河東濟汾河作秋風辭
于斯水之上汾水又西逕皮氏縣南竹書紀年魏襄
王十二年秦公孫爰率師伐我圍皮氏翟章率師救
[006-16b]
皮氏圍疾西風十三年城皮氏者也漢河東太守潘
係穿渠引汾水以溉皮氏縣故渠尚存今無水也
又西至汾隂縣北西注于河
水南有長阜背汾帶河阜長四五里廣二里餘髙十
丈汾水歴其隂西入河漢書謂之汾隂脽應劭曰脽
之于武帝武帝于水獲寶鼎焉遷于甘泉宫改其年
曰元鼎即此處
[006-17a]
澮水出河東絳縣東澮交東髙山
澮水東出絳髙山案絳近/刻作詳亦曰河南山又曰澮山西
逕翼城南按詩譜言晉穆侯遷都于絳暨孫孝侯改
絳為翼翼為晉之舊都也後獻公北廣其城方二里
又命之為絳故司馬遷史記年表稱獻公九年始城
絳都左傳莊公二十六年晉士蒍城絳以深其宫是
谷西南流逕翼城北右引北川水水出平川南流注
[006-17b]
之亂流西南入澮水澮水又西南與諸水合謂之澮
交竹書紀年曰荘伯十二年翼侯焚曲沃之禾而還
作為文公也案此句有/訛舛未詳又有賀水東出近川西南至
澮交入澮又有髙泉水出東南近川西北趣澮交注
澮又南紫谷水東出白馬山白馬川遁甲開山圖曰
絳山東距白馬山謂是山也西逕熒庭城南案熒近/刻訛作
榮/而西出紫谷與乾河合即教水之枝川也史記白
[006-18a]
川水合水出東溪西北至澮交入澮又有于家水案/于
近刻訛/作女出于家谷竹書紀年曰荘伯以曲沃叛伐翼
公子萬救翼荀叔軫追之至于家谷有范壁水出于
壁下並西北流至翼廣城昔晉軍北入翼廣築之因
即其姓以名之二水合而西北流至澮交入澮澮水
又西南與絳水合俗謂之白水非也水出絳山東案/此
下近刻/衍至字寒泉奮湧揚波北注懸流奔壑一十許丈案/一
十近刻訛/作十一青崖若㸃黛素湍如委練望之極為竒觀
[006-18b]
矣其水西北流注于澮應劭曰絳水出絳縣西南蓋
以故絳為言也史記稱智伯率韓魏引水灌晉陽不
没者三版智氏曰吾始不知水可以亡人國今乃知
之汾水可以浸安邑絳水可以浸平陽案原本及近/刻並訛作汾
水可以浸平陽絳水可以浸安邑/今據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鑑訂正時韓居平陽魏都
安邑魏桓子肘韓康子韓康子履魏桓子肘足接于
車上而智氏以亡魯定公問一言可以喪邦有諸孔
子以為幾乎余覩智氏之談矣汾水灌安邑或亦有
[006-19a]
之絳水灌平陽未識所由也案原本及近刻亦安邑/平陽互訛今據括地志
西過其縣南
春秋成公六年晉景公謀去故絳欲居郇瑕韓獻子
曰案原本及近刻六年訛作元年晉景公訛作/晉悼公韓獻子訛作魏獻子今據左傳改正土薄
水淺不如新田有汾澮以流其惡遂居新田又謂之
絳即絳陽也蓋在絳澮之陽漢髙帝六年封越騎將
軍華無害為侯國縣南對絳山面背二水古文瑣語
[006-19b]
曰晉平公與齊景公乗至于澮上見乗白驂八駟以
來有大貍身而狐尾隨平公之車公問師曠對首陽
于是水之上也案此有脱誤朱謀㙔云太平廣記引/汲冢瑣語晉平公至澮上見人乗白
驂八駟以來有貍身而狐尾去其車而墮公之車公/問師曠師曠曰貍身而狐尾其名曰首陽之神飲酒
于霍太山而歸其逢/君于澮乎君其有喜
又西南過虒祁宫南
宫在新田絳縣故城西四十里晉平公之所搆也時
[006-20a]
有石言于魏榆晉侯以問師曠曠曰石不能言或憑
焉臣聞之作事不時怨讟動于民則有非言之物言
也今宫室崇侈民力彫盡石言不亦宜乎叔向以為
兩川之交㑹也竹書紀年曰晉出公五年澮絶于梁
即是水也
又西至王澤注于汾水案澤原本及近刻並/訛作橋下注内不誤
晉智伯瑤攻趙襄子襄子奔保晉陽原過後至遇三
[006-20b]
人于此澤自帶以下不見持竹二節與原過曰為我
遺無䘏原過受之于是澤所謂王澤也
涑水出河東聞喜縣東山黍葭谷
涑水所出俗謂之華谷至周陽與洮水合水源東出
逕/字西流出謂之唅口又西合涑水鄭使子産問晉平
公疾平公曰卜云臺駘為祟案駘近刻訛/作台下同史官莫知
敢問子産曰髙辛氏有二子長曰閼伯季曰實沈不
[006-21a]
能相容帝遷閼伯于商丘遷實沈于大夏臺駘實沈
之後能業其官帝用嘉之國于汾川案近刻/脱于字由是觀
之臺駘汾洮之神也賈逵曰汾洮二水名司馬彪曰
洮水出聞喜縣故王莽以縣為洮亭也然則涑水殆
亦洮水之兼稱乎
其城南臨涑水北倚山原竹書紀年晉獻公二十五
年正月翟人伐晉周有白兔舞于市即是邑也漢景
[006-21b]
帝以封田勝為侯國案此下近/刻有也字涑水西逕董澤陂南
即古池東西四里南北三里春秋文公六年蒐于董
案此句下近/刻衍澤字即斯澤也涑水又與景水合水出景山
北谷山海經曰景山南望鹽販之澤北望少澤其草
多藷藇秦椒其隂多赭其陽多玉郭景純曰鹽販之
澤即解縣鹽池也按經不言有水今有水焉西北流
又西南過左邑縣南案左邑縣近/刻訛作其縣
[006-22a]
涑水又西逕仲邮□北又西逕桐鄉城北竹書紀年
曰翼侯伐曲沃大捷武公請成于翼案成近刻/訛作城至桐
乃返者也案近刻桐訛作/洞下衍庭字漢書曰武帝元鼎六年將
幸緱氏至左邑桐鄉聞南越破以為聞喜縣者也涑
水又西與沙渠水合水出東南近川西北流注于涑
水涑水又西南逕左邑縣故城南故曲沃也晉武公
自晉陽徙此秦改為左邑縣詩所謂從子于鵠者也
[006-22b]
城也王莽之洮亭也涑水自城西注水流急濬輕津
無緩故詩人以為激揚之水言不能流移束薪耳水
側即狐突遇中生處也春秋傳曰秋狐突適下國遇
太子太子使登僕曰夷吾無禮吾請帝以畀秦對曰
神不歆非類君其圖之君曰諾請七日見我于新城
西偏及期而徃見于此處故傳曰鬼神所憑有時而
信矣涑水又西逕王官城北城在南原上案近刻/脱城字春
秋左傳成公十三年四月晉侯使吕相絶秦曰康猶
[006-23a]
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故有河曲之戰
是矣今世人猶謂其城曰王城也
又西南過安邑縣西
安邑禹都也禹娶塗山氏女思戀本國築臺以望之
今城南門臺基猶存余按禮天子諸侯臺門隅阿相
降而已未必一如書傳也故晉邑矣春秋時魏絳自
魏徙此昔文侯懸師經之琴于其門以為言戒也武
侯二年又城安邑蓋増廣之秦始皇使左更白起取
[006-23b]
安邑置河東郡王莽更名洮隊案近刻/訛作陽縣曰河東也
又有閔仲叔隱遁市邑罕有知者後以識瞻而去涑
水西南逕監鹽縣故城案此縣即下文所云分猗/氏安邑置縣以守之者也城
南有鹽池上承鹽水案近刻訛作/水承之鹽水出東南薄山西
北流逕巫咸山北地理志曰山在安邑縣南案近刻/訛作東
海外西經曰巫咸國在女丑北案近刻/脱國字右手操青蛇
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羣巫所從上下也大荒西經
[006-24a]
云大荒之中有靈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
巫禮巫抵巫謝巫羅案近刻朌作盼/真作貞禮作孔十巫從此升降
蓋神巫所遊故山得其名矣谷口嶺上案口近刻/訛作曰有
巫咸祠其水乂逕安邑故城南又西流注于鹽池地
理志曰鹽池在安邑西南許慎謂之盬案近刻訛作/謂之盬鹽
長五十一里廣七里周百一十六里從鹽省古聲案/近
刻作廣六里周一百/一十四里從鹽古聲吕沈曰夙沙初作煮海鹽案近/刻訛
[006-24b]
作吕宿曰沈沙/煮海謂之鹽河東鹽池謂之盬案近刻訛作謂之/解鹽蓋後人所改
今池水東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渟潭而不
流案潭近刻/訛作渾水出石鹽自然印成朝取夕復終無減
鹽池用耗故公私共堨水徑防其淫濫謂之鹽水亦
謂之為堨水案近刻脱謂之二字此/句之下有也故二字衍山海經謂之鹽
販之澤也澤南面層山夭巖雲秀地谷淵深案近刻/訛作池
谷泉/深左右壁立間不容軌謂之石門路出其中名之
[006-25a]
曰徑南通上陽北暨鹽澤案暨近刻/訛作塈池西又有一池
謂之女鹽澤東南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在猗氏故
城南春秋成公六年晉謀去故絳大夫曰郇瑕地沃
饒近盬服䖍曰土平有溉曰沃盬鹽池也案此四字/
鹽盬也/三字土俗裂水沃麻案近刻訛作土人/鄉俗引水裂沃麻分灌川野
畦水耗竭土自成鹽即所謂鹹鹺也案鹹近刻/訛作鹽而味
苦號曰鹽田鹽盬之名始資是矣本司鹽都尉治領
兵千餘人守之周穆王漢章帝並幸安邑而觀鹽池
[006-25b]
故杜預曰猗氏有鹽池後罷尉司分猗氏安邑置縣
以守之
又南過解縣東又西南注于張陽池
涑水又西逕猗氏縣故城北春秋文公七年晉敗秦
于令狐至于刳首先蔑奔秦士㑹從之闞駰曰令狐
居也孔叢曰猗頓魯之窮士也耕則常饑桑則常寒
聞朱公富徃而問術焉朱公告之曰子欲速富當畜
[006-26a]
五牸于是乃適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之
間其息不可計貲擬王公馳名天下以興富于猗氏
故曰猗頓也涑水又西逕郇城詩云郇伯勞之蓋其
故國也杜元凱春秋釋地云今解縣西北有郇城服
䖍曰郇國在解縣東郇瑕氏之墟也余按竹書紀年
云晉惠公十有四年秦穆公率師送公子重耳圍令
秦至于廬栁乃謂秦穆公使公子縶來與師言退舍
[006-26b]
次于郇盟于軍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案曰字近刻/訛在春字上
桑泉臼衰並在解東南不言解明不至解可知春秋
之文與竹書不殊今解故城東北二十四里有故城
在猗氏故城西北鄉俗名之為郇城考服䖍之説又
與俗符賢于杜氏單文孤證矣涑水又西南逕解縣
故城南春秋晉惠公因秦返國許秦以河外五城内
及解梁即斯城也涑水又西南逕瑕城晉大夫詹嘉
[006-27a]
武謂秦穆公曰案近刻/脱穆字晉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
者也京相璠曰今河東解縣西南五里有故瑕城涑
水又西南逕張陽城東竹書紀年齊師逐鄭太子齒
奔張城南鄭者也案張城近刻/訛作城張漢書之所謂東張矣
髙祖二年曹参假左丞相别與韓信東攻魏將孫遫
軍東張案孫下近/刻衍林字大破之蘇林曰屬河東即斯城也
涑水又西南屬于陂陂分為二城南面兩陂左右澤
渚東陂世謂之晉興澤東西二十五里南北八里南
[006-27b]
對鹽道山其西則石壁千尋東則蟠溪萬仞方嶺雲
迴竒峰霞舉孤標秀出罩絡羣山之表翠柏䕃峯清
泉灌頂郭景純云世所謂鴦漿也發于上而潜于下
矣厥頂方平有良藥神農本草曰地有固活女疎銅
芸紫菀之族也是以緇服思元之士鹿裘念一之夫
代徃遊焉路出北巘勢多懸絶來去者咸援蘿騰崟
尋葛䧏深于東則連木乃陟百梯方降巖側縻鎖之
跡仍今存焉故亦曰百梯山也水自山案自近刻/訛作泉北
[006-28a]
流五里而伏云濳通澤渚所未詳也西陂即張澤也
積水亦時有盈耗也
文水出大陵縣西山文谷東到其縣屈南到平陶縣東
北東入于汾
文水逕大陵縣故城西而南流有泌水注之縣西南
山下武氏穿井給養井至幽深後一朝水溢平地案/近
刻訛/作流東南注文水文水又南逕平陶縣之故城東西
[006-28b]
逕其城内南流出郭王莽更曰多穰也文水又南逕
縣右㑹隱泉口水出謁泉山之上頂案近刻/脱出字俗云暘
絶險壁立天固崖半有一石室去地可五十餘丈爰
有層松飾巖列柏綺望惟西側一處得歴級升陟頂
上平地十許頃沙門釋僧光表建二刹泉發于兩寺
之間東流瀝石沿注山下又東津渠隱没而不恒流
故有隱泉之名矣雨澤豐澍則通入文水文水又南
[006-29a]
逕兹氏縣故城東為文湖東西十五里南北三十里
世謂之西湖案近刻訛/作西河在縣直東十里湖之西側臨
湖又有一城謂之瀦城水澤所聚謂之都亦曰瀦蓋
地道記太康地記西河有中陽城案近刻/訛作縣舊縣也文
水又東南流與勝水合水西出狐岐之山案西出近/刻訛作出
西/東逕六壁城南魏朝舊置六壁于其下防離石諸
胡因為大鎮太和中罷鎮仍置西河郡焉勝水又東
[006-29b]
合陽泉水水出西山陽溪東逕六壁城北又東南流
注于勝水勝水又東逕中陽故城南又東合文水文
水又東南入于汾水也
原公水出兹氏縣西羊頭山東過其縣北
兹同也魏黄初二年分太原復置西河郡晉徙封陳
王斌于西河故縣有西河繆王司馬子政廟案近刻/脱分太
原至故縣有凡二十字/又繆訛作恭政訛作盛碑文云西河舊處山林漢末
[006-30a]
擾攘百姓失所魏興更開疆宇分割太原四縣以為
邦邑其郡帶山側塞矣王以咸寧三年案近刻/作四年改命
爵土明年案近刻/作其年十二月䘮國臣太農閻崇離石令
宗羣等二百三十四人刋石立碑以頌勲德碑北廟
基尚存也
水注文湖不至汾也
洞過水出沾縣北山案魏書地形志作同過云五水/合道故曰同過近刻過作渦
[006-30b]
其水西流與南溪水合水出南山西北流注洞過水
洞過水又西北黑水西出山三源合舍案近刻訛作/三合源舍
同歸一川東流南屈逕受陽縣故城東案近刻/脱逕字按晉
太康地記樂平郡有受陽縣盧諶征艱賦所謂歴受
陽而總轡者也其水又西南入洞過水洞過水又西
蒲水南出蒲谷北流注之洞過水又西案近刻訛作/于洞渦又西
上有原過祠蓋懷道協靈受書天使憂結宿情傳芳
[006-31a]
後日棟宇雖淪攢木猶茂故水取名焉案故下近刻/有層毖二字
衍/其水南流注于洞過水也
西過榆次縣南又西到晉陽縣南
榆次縣故涂水鄉案涂近刻訛作/塗下涂陽同晉大夫智徐吾之
邑也春秋昭公八年晉侯築虒祁之宫有石言晉之
魏榆服䖍曰魏晉邑榆州里名也漢書曰榆次十三
州志以為涂陽縣矣王莽之太原亭也縣南側水有
[006-31b]
也案近刻頸訛作/頭摺訛作楷其水又西南流逕武灌城西北案/灌
近刻訛/作觀盧諶征艱賦曰逕武館之故郛問厥塗之遠
近案塗近刻/訛作墮洞過水又西南為淳湖謂之洞過澤案/澤
近刻訛/作津澤南案近刻/訛作而涂水注之水出陽邑東北大嵰
山涂谷西南逕蘿蘑亭南與蒋谷水合水出縣東南
蒋溪魏土地記曰晉陽城東南百一十里至山有蒋
谷大道度軒車嶺通于武鄉水自蔣溪西北流西逕
箕城北春秋僖公三十三年晉人敗敵于箕杜預釋
[006-32a]
地曰城在陽邑南水北即陽邑縣故城也竹書紀年
曰梁惠成王九年與邯鄲榆次陽邑者也王莽之繁
穰矣蔣溪又西合涂水亂流西北入洞過澤也
西入于汾出晉水下口者也
劉琨之為并州也劉曜引兵邀擊之案劉曜近刻/訛作劉淵合
戰于洞過即是水也
晉水出晉陽縣西懸甕山
縣故唐國也春秋左傳稱唐叔未生其母邑姜夢帝
[006-32b]
謂己曰余名而子曰虞將與之唐屬之參及生名之
授之曰吾以此封汝虞以告周公周公請曰天子封
虞乎王曰余戲耳公曰天子無戲言時唐滅乃封之
于唐縣有晉水後改名為晉故子夏叙詩稱此晉也
而謂之唐儉而用禮有堯之遺風也晉書地道記及
十三州志並言晉水出龍山一名結絀山案名近刻/訛作水
在縣西北非也山海經曰懸甕之山晉水出焉今在
[006-33a]
縣之西南昔智伯之遏晉水以灌晉陽案水以近刻/訛作以水
其川上後人踵其遺跡蓄以為沼沼西際山枕水
交䕃希見曦景至有淫朋密友羇遊宦子莫不尋梁
契集用相娯慰于晉川之中最為勝處
又東過其縣南又東入于汾水
沼水分為二派案近刻訛作汾/水分為二流北瀆即智氏故渠也
昔在戰國襄子保晉陽智氏防山以水之城不没者
[006-33b]
三版與韓魏望歎于此故智氏用亡其瀆乗髙東北
注入晉陽城以周灌溉案灌近刻/訛作園漢末赤睂之難郡
掾劉茂負太守孫福匿于城門西下空穴中其夜奔
塘之下伏流逕舊溪東南出逕晉陽城南城在晉水
之陽故曰晉陽矣案近刻/脱故字經書晉荀呉帥師敗狄于
大鹵杜預曰大鹵晉陽縣也為晉之舊都春秋定公
十三年趙鞅以晉陽叛後乃為趙矣其水又東南流
[006-34a]
入于汾
湛水出河内軹縣西北山
湛水出軹縣南原湛溪案近刻軹訛作/枳原訛作源俗謂之椹水
也案椹近刻/訛作湛是蓋聲形盡鄰故字讀俱變同于三豕
東過其縣北又東過波縣之北案波近刻/訛作皮
湛水南逕向城東而南注
又東過毋辟邑南
[006-34b]
原經所注案原近刻/訛作源斯乃湨川之所由案湨原本及/近刻並訛作
泪今改正湨水詳/見卷七濟水内非湛水之間關也是乃經之誤證
耳案近刻/脱乃字湛水自向城東南逕湛城東時人謂之椹
城案近刻訛/作湛城亦或謂之隰城矣溪曰隰澗隰城在東
言此非矣後漢郡國志曰河陽縣有湛城是也
平縣故城北又東湨水入焉此注云原經所注/斯乃湨川之所由不得為平隂明矣今訂正南入于
河
[006-35a]
湛水又東南逕鄧南流注于河故河濟有鄧津之名
矣案鄧津在孟津西河水自西而東先得清水次教/水次畛水次庸庸之水乃至平隂又得濝水次至
鄧得湛水次至平縣得湨水撰水經者叙清水于平/隂下叙湛水于平縣下皆于地望不協故道元辨其
非/
[006-35b]
水經注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