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1a]
水經注卷二十三
後 魏 酈 道 元 撰
隂溝水 汳水 獲水
隂溝水出河南陽武縣蒗渠案
近刻訛/作蕩下同
隂溝首受大河于卷縣案于字近刻/訛在大河上故瀆東南逕卷
縣故城南又東逕䝉城北史記秦莊襄王元年蒙驁
擊取成臯滎陽初置三川郡疑即驁所築也于事未
詳故瀆東分為二世謂之隂溝水京相璠以為出河
之濟又非所究俱東絶濟隧案近刻/訛作隊右瀆東南逕陽
[023-1b]
武城北案近刻訛作右溝/東西逕陽池城北東南絶長城逕安亭北又
東北㑹左瀆左瀆又東絶長城逕垣雍城南昔晉文
公戰勝于楚周襄王勞之于此故春秋書甲午至于
衡雝作王宫于踐土吕氏春秋曰尊天子于衡雝者
也郡國志曰卷縣有垣雝城即史記所記韓獻秦垣
雍是也又東逕開光亭南又東逕清陽亭南又東合
右瀆又東南逕封丘縣絶濟瀆東南至大梁合蒗
渠梁溝既開蒗渠故瀆寔兼隂溝浚儀之稱故云
出陽武矣案近刻訛作出/武陽又脫矣字東南逕大梁城北案近刻/脫東南
[023-2a]
二/字左屈與梁溝合案溝字近刻/訛在屈字下俱東南流同受鴻溝
沙水之目其川流之㑹左瀆東導者即汳水也蓋津
源之變名矣故經云隂溝出蒗渠也案渠近刻/訛作者
東南至沛為濄水
隂溝始亂蒗終别于沙而濄水出焉濄水受沙水
于扶溝縣許慎又曰濄水首受淮陽扶溝縣蒗渠
不得至沛方為濄水也案此二十五字原本及近刻/竝訛在後老子生于曲濄間
之下濄水又屈東逕/相縣故城南之上爾雅曰濄為洵郭景純曰大水
泆為小水也案近刻泆作溢/下有出别二字呂忱曰洵濄水也濄水
[023-2b]
[023-2b]
莊/字故圏稱曰大棘楚地案楚近刻/訛作也有楚太子建之墳
及伍員釣臺池沼具存濄水又東逕安平縣故城北
陳留風俗𫝊曰大棘鄉故安平縣也士人敦憃易以
統御濄水又東逕鹿邑城北世謂之虎鄉城非也春
秋之鳴鹿矣杜預曰陳國武平西南有鹿邑亭是也
城南十里有晉中散大夫胡均碑元康八年立濄水
之北有漢温令許續碑續字嗣公陳國人也舉賢良
拜議郎遷温令延熹中立濄水又東逕武平縣故城
北案近刻/脫北字城之西南七里許有漢尚書令虞詡碑案/近
[023-3a]
刻脱/令字碑題云虞君之碑諱詡字定安虞仲之後案近/刻脱
之/字為朝歌令武都太守文字多缺不復可尋按范曄
漢書詡字升卿陳國武平人祖為縣獄吏治存寛恕
嘗曰于公為里門子為丞相吾雖不及于公子孫不
必不為九卿故字詡曰升卿定安蓋其幼字也魏武
王初封于此終以武平華夏矣濄水又東逕廣鄉城
北圏稱曰襄邑有蛇丘亭故廣鄉矣案近刻/脫廣字改曰廣
世後漢順帝陽嘉四年封侍中摯填為侯國即廣鄉
也濄水又東逕苦縣西南分為二水枝流東北注于
[023-3b]
賴城入谷案注于二字近/刻訛在東北上謂死濄也濄水又東南屈
案近刻訛作/又南東屈逕苦縣故城南郡國志曰春秋之相也
王莽更名之曰賴陵矣城之四門列築馳道東起賴
鄉南自南門越水直指故臺西面南門列道徑趣廣
鄉道西門馳道西屆武平北門馳道暨于北臺濄水
又東北屈案東下近/刻衍而字至賴鄉西案近刻/脫西字谷水注之谷
水首受渙水于襄邑縣東東逕承匡城東春秋經書
夏叔仲彭生案近刻/脫仲字㑹晉郤缺于承匡左𫝊曰謀諸
侯之從楚者案近刻/訛作也京相璠曰今陳留襄邑西三十
[023-4a]
里有故承匡城谷水又東南逕已吾縣故城西陳留
風俗𫝊曰縣故宋也雜以陳楚之地故梁國寧陵縣
之徙種龍鄉也以成哀之世戸至八九千冠帶之徒
求置縣矣永元十一年陳王削地以大棘鄉直陽鄉
十二年自鄢隸之案近刻脫十二年/三字鄢訛作隱命以嘉名曰已
吾猶有陳楚之俗焉谷水又東逕柘縣故城東地理
志淮陽之屬縣也城内有柘令許君清徳頌石碎字
紊惟此文見碑城西南里許有漢陽臺令許叔種碑
案近刻臺字/種字互訛光和中立又有漢故樂成陵令太尉掾
[023-4b]
許嬰碑嬰字虞卿司隸校尉之子建寧元年立餘碑
文字碎滅不復可觀當似司隸諸碑也谷水又東逕
苦縣故城中水泛則四周隍壍耗則孤津獨逝谷水
又東逕賴鄉城南其城實中東北隅有臺偏髙俗以
是臺在谷水北案近刻/訛作比其城又謂之谷陽臺非也谷
水自此東入濄水濄水又北逕老子廟東廟前有二
碑在南門外漢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案中官近/刻作宦臣
命陳相邊韶撰文案近刻/脫文字碑北有雙石闕甚整頓石
闕南側魏文帝黄初三年經譙所勒闕北東側有孔
[023-5a]
子廟廟前有一碑西面是陳相魯國孔疇建和三年
立北則老君廟廟東院中有九井焉又北濄水之側
又有李母廟案李下近/刻衍老字廟在老子廟北廟前有李母
冢冢東有碑是永興元年譙令長沙王阜所立碑云
老子生于曲濄間濄水又屈東逕相縣故城南其城
卑小實中邊韶老子碑文云案文近刻/訛作又老子楚相縣
人也相縣虛荒今屬苦故城猶存在賴鄉之東案賴/下近
刻衍/游字濄水處其陽疑即此城也案疑近刻/訛作然自是無郭
以應之濄水又東逕譙縣故城北春秋左𫝊僖公二
[023-5b]
十二年楚成得臣帥師伐陳遂取譙城頓而還是也
王莽之延成亭也魏立譙郡沇州治沙水自南枝分
北逕譙城西而北注濄濄水四周城側城南有曹嵩
冢冢北有碑碑北有廟堂餘基尚存柱礎仍在廟北
有二石闕雙峙髙一丈六尺榱櫨及柱皆雕鏤雲矩
案近刻訛作炬朱謀㙔云當作烟非也/今考㶟水注内亦云柱側悉鏤雲矩上罦罳已碎
闕北有圭碑題云漢故中常侍長樂太僕特進費亭
侯曹君之碑延熹三年立碑隂又刋詔策案詔近刻/訛作石
二碑文同夾碑東西列對兩石馬髙八尺五寸石作
[023-6a]
麤拙不匹光武隧道所表象馬也有騰兄冢案近刻/作有兄
騰/冢冢東有碑題云漢故潁川太守曹君墓延熹九年
卒而不刊樹碑歲月墳北有其元子熾冢冢東有碑
題云漢故長水校尉曹君之碑歴大中大夫司馬長
史侍中案侍上近/刻衍引字遷長水年三十九卒熹平六年造
熾弟𦙍冢冢東有碑題云漢謁者曹君之碑熹平六
年立城東有曹太祖舊宅所在負郭對廛側隍臨水
魏書曰太祖作議郎告疾歸鄉里築室城外春夏習
讀書𫝊案近刻脫/春夏二字秋冬射獵以自娛樂文帝以漢中
[023-6b]
平四年生于此上有青雲如車蓋終日乃解即是處
也後文帝以延康元年幸譙大饗父老立壇于故宅
壇前樹碑碑題云大饗之碑碑之東北濄水南有譙
定王司馬士㑹冢冢前有碑晉永嘉三年立碑南二
百許步有兩石柱髙丈餘半下為束竹交文作制極
工案近刻訛/作乃士石榜云晉故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揚
州江州諸軍事安東大將軍譙定王河内温司馬公
墓之神道濄水又東逕朱龜墓北東南流冢南枕道
有碑案近刻重/冢南二字碑題云漢故幽州刺史朱君之碑龜
[023-7a]
字伯靈案伯近刻/訛作汨光和六年卒官故吏别駕從事史
右北平無終年化中平二年造碑隂刊故吏姓名悉
薊涿及上谷北平等人濄水東南逕層丘北丘阜獨
秀巍然介立故壁壘所在也濄水又東南逕城父縣
故城北案近刻/脫北字沙水枝分注之水上承沙水于思善
縣世謂之章水案章近刻作漳下同考章水/又見渠水注内亦無水旁故有章
頭之名也東北流逕城父縣故城西案近刻/脫縣字側城東
北流入于濄濄水又東逕下城父北郡國志曰山桑
縣有下城父聚者也濄水又屈逕其聚東郎山西又
[023-7b]
東南屈逕郎山南山東有垂惠聚世謂之禮城袁山
松郡國志曰山桑縣有垂恵聚即此城也濄水又東
南逕濄陽城北臨側濄水案注内言臨側者不一朱/謀㙔云當作側臨非也
魏太和中為濄州治案近刻/脫濄字以蓋表為刺史後罷州
立郡案朱謀㙔云舊本作立碑吳本改/為立郡今考原本作郡非吳所改衿帶遏戍濄
水又東南逕龍亢縣故城南漢建武十三年世祖封
傅昌為侯國故語曰沛國龍亢至山桑者也濄水又
屈而南流出石梁梁石崩褫夾岸積石髙二丈水歴
其間又東南流逕荆山北案近刻/脫北字而東流注也
[023-8a]
又東南至下邳淮陵縣入于淮
濄水又東左合北肥水北肥水出山桑縣西北澤藪
東南流左右翼佩數源異出同歸蓋微脈涓注耳東
南流逕山桑邑南俗謂之北平城昔文欽之封山桑
侯疑食邑于此城東南有一碑碑文悉破無驗惟碑
背故吏姓名尚存熹平元年義士門生沛國蕭劉定
興立案士近刻/訛作北北肥水又東逕山桑縣故城南俗謂
之都亭案此下近/刻衍城字非也今城内東側猶有山亭桀立
陵阜髙峻非洪臺所擬十三州志所謂山生于邑其
[023-8b]
亭有桑案亭近/刻作庭因以氏縣者也郭城東有文穆冢碑
三世二千石穆郡户曹史徵試博士太常丞以明氣
候擢拜侍中右中郎將遷九江彭城陳留三郡案近/刻訛
作四/部光和中卒故吏涿郡太守彭城吕䖍等立北肥
水又東積而為陂謂之瑕陂陂水又東南逕瑕城南
春秋左𫝊成公十六年楚師還及瑕即此城也故京
相璠曰瑕楚地北肥水又東南逕向縣故城南地理
志曰故向國也世本曰許州向申姜姓也炎帝後京
相璠曰向沛國縣今并屬譙國龍亢也杜預曰龍亢
[023-9a]
縣東有向城漢世祖建武十三年更封富波侯王霸
為侯國即此城也俗謂之圓城非又東南逕義成南
案成近刻/訛作城世謂之楮城非又東入于濄濄水又東注
淮經言下邳淮陵入淮誤矣
汳水出隂溝于浚儀縣北
隂溝即蒗渠也亦言汳受旃然水又云丹沁亂流
案沁原本及近刻/訛作泌今改正于武徳絶河南入滎陽合汳故汳
兼丹水之稱河濟水斷案濟近刻/訛作沛汳承旃然而東自
王賁灌大梁水出縣南而不逕其北夏水洪泛則是
[023-9b]
瀆津通故渠即隂溝也于大梁北又曰浚水矣故圏
稱著陳留風俗𫝊曰浚水逕其北者也又東汳水出
焉故經云汳出隂溝于浚儀縣北也汳水東逕倉垣
城南即浚儀縣之倉垣亭也案浚儀近刻/訛作大梁城臨汳水
陳留相畢邈治此征東將軍苟睎之西也案茍睎近/刻訛作荀
晞邈走歸京睎使司馬東萊王讚代據倉垣斷留運
漕汳水又東逕陳留縣之鉼鄉亭北陳留風俗𫝊所
謂縣有鉼鄉亭即斯亭也汳水又逕小黄縣故城南
神仙𫝊稱靈夀光扶風人死于江陵胡罔家罔殯埋
[023-10a]
之後百餘日人有見光于此縣寄書與罔案與近刻/訛作於
罔發視之惟有履存汳水又東逕鳴鴈亭南春秋左
𫝊成公十六年衛侯伐鄭至于鳴鴈者也杜預釋地
云在雍丘縣西北今俗人尚謂之為白鴈亭汳水又
東逕雍丘縣故城北逕陽樂城南西征記曰城在汳
北一里周五里雍丘縣界汳水又東有故渠出焉南
通睢水謂之董生決或言董氏作亂引水南通睢水
故斯水受名焉今無水汳水又東枝津出焉俗名之
為落架口西征記曰落架水名也續述征記曰在董
[023-10b]
生決下二里汳水又逕外黄縣南又東逕莠倉城北
續述征記曰莠倉城去大游墓二十里又東逕大齊
城南陳留風俗𫝊曰外黄縣有大齊亭又東逕科城
北陳留風俗𫝊曰縣有科稟亭是則科稟亭也案科/近刻
訛作/料汳水又東逕小齊城南汳水又南逕利望亭南
風俗𫝊曰故成安也地理志陳留縣名案近刻訛作/志曰陳留舊
名漢武帝以封韓延年為侯國汳水又東龍門故瀆
出焉瀆舊通睢水故西征記曰龍門水名也門北有
土臺髙三丈餘上方數十步汳水又東逕濟陽考城
[023-11a]
縣故城南為菑獲渠考城縣周之采邑也于春秋為
戴國矣左𫝊隱公十年秋宋衛蔡伐戴是也漢髙帝
十一年秋封彭祖為侯國陳留風俗𫝊曰秦之穀縣
也後遭漢兵起邑多災年故改曰菑縣王莽更名嘉
穀案此下近/刻有漢字章帝東巡過縣詔曰陳留菑縣案近刻/脫留字
其名不善髙祖鄙柏人之邑世宗休聞喜而顯獲嘉
應亨吉元符嘉皇靈之顧賜越有光列考武皇其改
菑縣曰考城是瀆蓋因縣以獲名矣汳水又東逕寧
陵縣之沙陽亭北故沙隨國矣春秋左𫝊成公十六
[023-11b]
年秋㑹于沙隨謀伐鄭也杜預釋地曰在梁國寧陵
縣北沙陽亭是也世以為堂城非也汳水又東逕黄
蒿塢北續述征記曰堂城至黄蒿二十里汳水又東
逕斜城下續述征記曰黄蒿到斜城五里陳留俗風
𫝊曰考城縣有斜亭汳水又東逕周塢側續述征記
曰斜城東三里晉義熙中劉公遣周超之自彭城縁
汳故溝斬樹穿道七百餘里以開水路停泊于此案/泊
近刻/作薄故兹塢流稱矣汳水又東逕葛城北故葛伯之
國也孟子曰葛伯不祀湯問曰何為不祀稱無以供
[023-12a]
祠祭遺葛伯葛伯又不祀湯又問之曰無以供犧牲
湯又遺之又不祀湯又問之曰無以供粢盛湯使亳
衆往為之耕老弱饋食葛伯又率民奪之不授者則
殺之湯乃伐葛葛于六國屬魏魏安釐王以封公子
無忌案安釐王近刻訛/作襄王忌訛作咎號信陵君其地葛鄉即是城
也在寧陵縣西十里汳水又東逕神坈塢又東逕夏
侯長塢續述征記曰夏侯塢至周塢各相距五里汳
水又東逕梁國睢陽縣故城北而東歴襄鄉塢南續
述征記曰西去夏侯塢二十里東一里即襄鄉浮圖
[023-12b]
也汳水逕其南漢熹平中某君所立案近刻脫/中某二字死因
葬之其弟刻石樹碑案近刻/脫其字以旌厥徳隧前有獅子
天鹿累塼作百達柱八所案近刻脫累/字達訛作樹荒蕪頽毁彫
落略盡矣
又東至梁郡䝉縣為獲水案獲原本訛作睢近刻訛作/濉考後獲水出汳水于梁郡
䝉縣北而睢水出梁郡鄢縣可/證此乃為獲水甚明今改正餘波南入雎陽城中
汳水又東逕貰城南案貰近刻/訛作貫俗謂之薄城非也闞
駰十三州志以為貫城也案貫近刻/訛作貰在䝉縣西北春
秋僖公二年齊侯宋公江黄盟于貫杜預以為貰也
[023-13a]
云貰貫字相似貫在齊謂貫澤也是矣案近刻/訛作以非此
也今于此地更無他城在䝉西北惟是邑耳考文準
地貰邑明矣非亳可知汳水又東逕蒙縣故城北案/䝉
原本及近刻竝/訛作違今改正俗謂之小䝉城也西征記城在汳水
南十五六里即莊周之本邑也為䝉之漆園吏郭景
純所謂漆園有傲吏者也悼恵施之沒杜門于此邑
矣汳水自縣南出今無復有水惟睢陽城南側有小
水南流入于睢城南二里有漢太傅掾橋載墓碑載
字元賓梁國睢陽人也睢陽公子熹平五年立城東
[023-13b]
百步有石室刊云漢鴻臚橋仁祠城北五里有石虎
石柱而無碑誌不知何時建也汳水又東逕大蒙城
北自古不聞有二䝉疑即䝉亳也所謂景薄為北亳
矣案北近刻/訛作此椒舉云商湯有景亳之命者也闞駰曰
湯都也亳本帝嚳之墟在禹貢豫州河洛之間今河
南偃師城西二十里尸鄉亭是也皇甫謐以為考之
事實學者失之如孟子之言湯居亳與葛為鄰是即
亳與葛比也湯地七十里葛又伯耳封域有限而寧
陵去偃師八百里案陵近刻/訛作陂不得童子饋餉而為之
[023-14a]
耕今梁國自有二亳南亳在穀熟北亳在蒙非偃師
也古文仲虺之誥曰葛伯仇餉征自葛始即孟子之
言是也崔駰曰湯冢在濟隂薄縣北皇覽曰薄城北
郭東三里平地有湯冢冢四方方各十步髙七尺上
平也漢哀帝建平元年大司空史郤長卿按行水災
因行湯冢在漢屬扶風今徴之迴渠亭有湯池徵陌
是也案池近刻/訛作地然不經見難得而詳按秦寧公本紀
云二年伐湯三年與亳戰亳王奔戎遂滅湯然則周
桓王時自有亳王號湯為秦所滅乃西戎之國葬于
[023-14b]
徵者也非殷湯矣劉向言殷湯無葬處為疑杜預曰
梁國蒙縣北有薄伐城城中有成湯冢其西有箕子
冢今城内有故冢方墳疑即杜元凱之所謂湯冢者
也而世謂之王子喬冢冢側有碑題云仙人王子喬
碑曰王子喬者蓋上世之真人聞其仙不知興何代
也博問道家案問近刻/訛作聞或言潁川或言産䝉初建此
城則有斯丘𫝊承先民曰王氏墓暨于永和之元年
冬十二月當臘之時夜上有哭聲其音甚哀附居者
王伯怪之明則祭而察焉時天鴻雪下無人徑有大
[023-15a]
鳥跡在祭祀處左右咸以為神其後有人著大冠絳
單衣杖竹立冢前呼採薪孺子伊永昌曰我王子喬
也勿得取吾墳上樹也忽然不見時令泰山萬熹案/近
刻訛/作喜稽故老之言感精瑞之應乃造靈廟以休厥神
于是好道之儔自逺方集或絃琴以歌太一或覃思
以歴丹丘案近刻覃訛作/譚丘訛作思知至徳之宅兆實真人之
祖先延熹八年秋八月皇帝遣使者奉犧牲致禮祠
濯之敬肅如也國相東萊王璋字伯儀案近刻/訛作羲以為
神聖所興必有銘表乃與長史邊乾遂樹之𤣥石紀
[023-15b]
頌遺烈觀其碑文意似非逺既在逕見案近刻作/既有經見不
能不書存耳案近刻/作存焉
獲水出汳水于梁郡䝉縣北
漢書地理志曰獲水首受甾獲渠案獲水下近刻有/也字又有十三州
志曰五字/竝係衍文亦兼丹水之稱也竹書紀年曰宋殺其大
夫皇瑗于丹水之上又曰宋大水案原本及近刻/竝訛作宋大夫丹
水壅不流蓋汳水之變名也獲水自蒙東出案近刻/訛作山
水南有漢故繹幕令匡碑匡字公輔魯府君之少子
也碑字碎落不可尋識竟不知所立歲月也獲水又
[023-16a]
東逕長樂固北已氏縣南東南流逕于䝉澤十三州
志曰䝉澤在縣東春秋莊公十二年宋萬與公爭博
殺閔公于斯澤矣獲水又東案獲近刻/訛作汳逕虞縣故城
北古虞國也昔夏少康逃奔有虞為之庖正虞思于
是妻之以二姚者也王莽之陳定亭也城東有漢司
徒盛允墓碑案近刻/脫碑字允字伯世案允近刻/訛作公梁國虞人
也其先奭氏至漢中葉避孝元皇帝諱改姓曰盛世
濟其美以迄于公察孝廉除郎累遷司空司徒延熹
中立墓中有石廟廟宇傾頽基構可尋獲水又東南
[023-16b]
逕空桐澤北澤在虞城東南春秋哀公二十六年冬
宋景公逰于空澤案近刻脫/宋景二字辛巳卒于連中大尹左
師興空澤之士千甲奉公自空桐入如沃宫者矣獲
水又東逕龍譙固案近刻脫東/字固訛作國又東合黄水口水上
承黄陂下注獲水獲水又東入櫟林世謂之九里柞
獲水又東南逕下邑縣故城北楚考烈王滅魯頃公
亡遷下邑又楚漢彭城之戰呂后兄澤軍于下邑案/兄
澤近刻訛/作弟周髙祖敗還從澤軍子房肇捐地之策收垓
下之師陸機所謂即下邑者也王莽更名下治矣獲
[023-17a]
水又東逕碭縣故城北案碭下近/刻衍山字應劭曰縣有碭山
山在東出文石秦立碭郡蓋取山之名也王莽之節
碭縣也山有梁孝王墓其冢斬山作郭穿石為藏行
一里到藏中有數尺水水有大鯉魚黎民謂藏有神
不敢犯神案近刻民訛作萌/犯神訛作犯之凡到藏皆潔齋而進不
齋者至藏輒有獸噬其足獸難得見見者云似狗所
未詳也山上有梁孝王祠獲水又東穀水注之上承
碭陂案碭近刻/訛作陽陂中有香城城在四水之中承諸陂
散流為零水瀤水清水也案為近/刻作謂積而成潭謂之碭
[023-17b]
水趙人有琴髙者以善鼓琴為康王舍人行彭涓之
術浮遊碭郡間二百餘年後入碭水中取龍子與弟
子期曰皆潔齋待于水旁設屋祠果乗赤鯉魚出入
坐祠中碭中有可萬人觀之案可近/刻作千留月餘復入水
也陂水東注謂之穀水東逕安山北即碭北山也山
有陳勝墓秦亂首兵伐秦弗終厥謀死葬于碭諡曰
隱王也穀水又東北注于獲水獲水又東歴藍田鄉
郭又東逕梁國杼秋縣故城南王莽之予秋也案予/近刻
訛作/子獲水又東歴洪溝東注案此下近/刻衍之字南北各一溝
[023-18a]
溝首對獲世謂之鴻溝案鴻近刻/訛作洪非也春秋昭公八
年秋蒐于紅杜預曰沛國蕭縣西有紅亭即地理志
之縣也景帝三年案近刻訛作/髙后三年封楚元王子富為
侯國王莽之所謂貢矣蓋溝名音同案音近刻/訛作是非楚
漢所分也
又東過蕭縣南睢水北流注之案此六字原本及近刻/竝訛入注内睢訛作獲
考注云即經所謂睢水也寔/指此經之文而言今改正
蕭縣南對山世謂之蕭城南山也戴延之謂之同孝
山云取漢陽城侯劉徳所居里名目山也劉澄之云
[023-18b]
縣南有冒山未詳孰是也山有箕谷谷水北流注獲
世謂之西流水言水上承梧桐陂陂水西流因以為
名也余嘗逕蕭邑城右惟是水北注獲水更無别水
疑即經所謂睢水也城東西及南三面臨側獲水故
沛郡治縣亦同居矣城南舊有石橋耗處案近刻訛/作處耗
積石為梁高二丈今荒毁殆盡亦不具誰所造也縣
本蕭叔國宋附庸楚滅之春秋宣公十二年楚代蕭
蕭潰申公巫臣曰師人多寒王巡三軍撫之士同挾
纊案近刻作拊而勉之三軍之士皆/同挾纊乃後人據左𫝊之文所改蓋恩使之然矣
[023-19a]
蕭女聘齊爲頃公之母郤克所謂蕭同叔子也獲水
又東歴龍城不知誰所創築也獲水又東逕同孝山
北山隂有楚元王冢上圓下方累石為之髙十餘丈
廣百許步經十餘墳悉結石也獲水又東淨淨溝水
注之水上承梧桐陂西北流即劉中書澄之所謂白
溝水也案溝近刻/訛作瀆又北入于獲俗名之曰淨淨溝也
又東至彭城縣北東入于泗
獲水自淨淨溝東逕阿育王寺北或言楚王英所造
非所詳也蓋遵育王之遺法因以名焉與安陂水合
[023-19b]
水上承安陂餘波北逕阿育王寺側水上有梁謂之
𤣥注橋水旁有石墓㝛經開發石作工竒殊為壯構
而不知誰冢疑即澄之所謂凌冢也水北流注于獲
獲水又東逕彌黎城北劉澄之永初記所謂城之西
南有彌黎城者也獲水于彭城西南迴而北流逕彭
城城西北舊有楚大夫龔勝宅即楚老哭勝處也獲
水又東轉逕城北而東注泗水北三里有石冢被開
𫝊言楚元王之孫劉向冢未詳是否城即殷大夫老
彭之國也于春秋為宋地楚伐宋并之以封魚石崔
[023-20a]
子季珪述初賦曰想黄公于邳圯勤魚石于彭城案/勤
近刻訛/作勒即是縣也孟康曰舊名江陵為南楚陳為東
楚彭城為西楚文穎曰彭城故東楚也項羽都焉謂
之西楚漢祖定天下以為楚郡封弟交為楚王都之
宣帝地節元年更為彭城郡王莽更之曰和樂郡也
徐州治城内有漢司徒袁安魏中郎將徐庶等數碑
案近刻/脫將字竝列植于街右咸曽為楚相也大城之内有
金城東北小城劉公更開廣之皆壘石髙四丈列壍
環之小城西又有一城案近刻/脫有字是大司馬琅邪王所
[023-20b]
脩因項羽故臺經始即構宫觀門閤案近刻/訛作閣惟新厥
制義熙十二年霖雨驟澍汳水暴長城遂崩壞冠軍
將軍彭城劉公之子也登更築之悉以塼壘宏壯堅
峻樓櫓赫奕南北所無宋平北將軍徐州刺史河東
薛安都舉城歸魏魏遣博陵公尉茍仁城陽公孔伯
恭援之邑閤如初案閤近/刻作閣觀不異昔自後毁撤一時
俱盡間遺工雕鏤尚存龍雲逞勢竒為精妙矣城之
東北角起層樓于其上號曰彭祖樓地理志曰彭城
縣古彭祖國也案古近/刻作故世本曰陸終之子其三曰籛
[023-21a]
是為彭祖彭祖城是也下曰彭祖冢彭祖長年八百
綿夀永世于此有冢蓋亦元極之化矣其樓之側襟
汳帶泗案近刻/脫襟字東北為二水之㑹也聳望川原極目
清野斯為佳處矣
水經注卷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