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58 水經注-後魏-酈道元 (SBCK)


[009-1a]
水經注卷九
     後 魏 酈 道 元 撰
  淸水 沁水 淇水
  蕩水 洹水
淸水出河内脩武縣之北黑山
 黑山在縣北白鹿山東淸水所出也上承諸陂散泉
 積以成川南流西南屈瀑布乘巖懸河注壑二十餘
 丈雷赴之聲案赴近/刻作扑震動山谷左右石壁層深案近/刻脱
石/字獸跡不交隍中散水霧合視不見底南峰北嶺多
[009-1b]
 結禪栖之士東巖西谷又是刹靈之圖竹柏之懷與
 神心妙遠案近刻/訛作達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更爲勝處
 也其水歴澗飛流案飛流近刻/訛作流飛淸泠洞觀謂之淸水
 矣溪曰瑤溪又曰瑤澗淸水又南案近刻/脱淸字與小瑤水
 合水近出西北窮溪案西下近/刻衍溪字東南流注淸水案注/下近
刻衍/之字清水又東南流呉澤陂水注之水上承呉陂于
 脩武縣故城西北脩武故甯也亦曰南陽矣案南近/刻訛作
馬季長曰晉地自朝歌以北至中山爲東陽朝歌
 以南至軹爲南陽故應劭地理風俗記云河内殷國
[009-2a]
 也周名之為南陽又曰晉始啓南陽今南陽城是也
 秦始皇改曰脩武徐廣王隠竝言始皇改瓚注漢書
 云案韓非書秦昭王越趙長平案近刻/脱趙字西伐脩武時
 秦未兼天下脩武之名久矣余案韓詩外傳言武王
 伐紂勒兵于甯更名甯曰脩武矣魏獻子田大陸還
 卒于甯是也漢高帝八年封都尉魏遫為侯國亦曰
 大脩武有小故稱大小脩武在東漢祖與滕公濟自
 玉門津而㝛小脩武者也大陸即呉澤矣魏土地記
 曰脩武城西北二十里有呉澤水案澤近刻/訛作溝陂南北
[009-2b]
 二十許里東西三十里案西近刻/訛作則西則長明溝入焉
案近刻訛作/蔡溝入焉水有二源北水上承河内野王縣東北
 界溝分枝津為長明溝案近刻訛作為/長明溝分枝津東逕雍城南
 寒泉水注之水出雍城西北泉流南注逕雍城西春
 秋僖公二十四年王將以狄伐鄭富辰諫曰雍文之
 昭也京相璠曰今河内山陽西案山上近/刻衍出字有故雍城
 又東南注長明溝溝水又東逕射犬城北漢大司馬
 張揚為將楊醜所害眭固殺醜屯此案眭近刻訛/作睢下同
 北合袁紹典略曰眭固字白菟或戒固曰將軍字菟
[009-3a]
 而此邑名犬菟見犬其勢必驚宜急去固不從案固/近刻
訛作/菟漢建安四年案近刻訛作/興平四年魏太祖斬之于此以
 魏种為河内太守守之沇州叛太祖曰惟种不棄孤
 及走太祖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汝置也射犬
 平禽之公曰惟其才也釋而用之案惟近刻/訛作難長明溝
 水東入石澗案長上近/刻衍故字東流蔡溝水入焉水上承州
 縣北白馬溝東分謂之蔡溝案謂近刻/訛作為東㑹長明溝
 水又東逕脩武縣之呉亭北東入呉陂次北有茍泉
 水入焉水出山陽縣故脩武城西南同源分派裂為
[009-3b]
 二水南為苟泉北則呉瀆二瀆雙導俱東入陂山陽
 縣東北二十五里有陸眞阜南有皇母馬鳴二泉東
 南合注于呉陂也次陸眞阜之東北得覆釡堆堆南
 有三泉相去四五里參差次合案近刻訛/作合次南注于陂
 泉在濁鹿城西建安二十五年魏封漢獻帝為山陽
 公濁鹿城即是公所居也陂水之北際澤側有隤城
案近刻訛作陂/澤側有隤地也春秋隠公十一年王以司寇蘇忿生
 之田攢茅隤十二邑與鄭者也案近刻訛作王以攢/茅隤十二邑與司寇
蘇忿生/者也京相璠曰河内脩武縣北有故隤城實中今
[009-4a]
 世俗謂之皮垣方四百歩實中高八丈際陂北隔水
 十五里俗所謂蘭丘也方二百步西十里又有一丘
 際山案山近刻/訛作陂世謂之勑丘方五百步形狀相類疑
 即古攢茅也杜預曰二邑在脩武縣北所未詳也又
 東長泉水注之源出白鹿山東南伏流逕十三里重
 源濬發于鄧城西北案此下近刻又有東/南伏流四字係衍文世亦謂之
 重泉水也又逕七賢祠東左右筠篁列植冬夏不變
 貞萋魏步兵挍尉陳留阮籍中散大夫譙國嵇康晉
 司徒河内山濤司徒琅邪王戎黄門郎河内向秀建
[009-4b]
 威參軍沛國劉伶始平太守阮咸等同居山陽結自
 得之遊時人號之為竹林七賢案此下近/刻有也字向子期所
 謂山陽舊居也後人立廟于其處廟南又有一泉東
 南流注于長泉水郭縁生述征記所云白鹿山東南
 二十五里有嵇公故居以居時有遺竹焉蓋謂此也
 其水又南逕鄧城東名之為鄧瀆又謂之為白屋水
 也昔司馬懿征公孫淵還達白屋即于此也其水又
 東南流逕隤城北又東南歴澤注于陂陂水東流案/陂
近刻訛/作泉謂之八光溝而東流注于淸水謂之長淸河
[009-5a]
 而東周永豐塢案近刻/訛作城有丁公泉發于焦泉之右次
 東得焦泉泉發于天門之左天井固右案近刻/訛作石天門
 山石自空狀若門焉廣三丈高兩匹深丈餘更無所
 出世謂之天門也東五百餘步中有石穴西向裁得
 容人案此下近刻有平/得二字係衍文東南入徑至天井直上三匹
 有餘扳躡而升至上平東西二百步案東字近刻/訛在平字上
 北七百步四面險絶無由升陟矣上有比丘釋僧訓
 精舍寺有十餘僧案有十近刻/訛作十有給養難周多出下平
 有志者居之寺左右雜樹疎頒案近刻/作挺有一石泉方
[009-5b]
 丈餘清水湛然常無増減山居者資以給飲北有石
 室二口舊是隠者念一之所今無人矣泉發于北阜
 南流成溪世謂之焦泉也案近刻/脱之字次東得魚鮑泉次
 東得張波泉次東得三淵泉梗河參連案河近刻/訛作柯
 㝛相屬是四川在重門城西竝單川南注也重門城
 昔齊王芳為司馬師廢之宫于此即魏志所謂送齊
 王于河内重門者也城在共縣故城西北二十里城
 南有安陽陂次東又得卓水陂次東案次近刻/訛作穴有百
 門陂案近刻作/北門陂陂方五百步在共縣故城西漢高帝
[009-6a]
 八年封盧罷師為共侯案近刻訛作封旅/罷師為共嚴侯國即共和之
 故國也共伯既歸帝政逍遥于共山之上山在國北
 所謂共北山也仙者孫登之所處袁彦伯竹林七賢
 傳嵇叔夜嘗採藥山澤遇之于山冬以被髮自覆夏
 則編草為裳彈一絃琴而五聲和其水三川南合謂
 之清川又南逕凡城東司馬彪袁山松郡國志曰共
 縣有凡亭案近刻訛/作汎亭周凡伯國春秋隠公七年經書
 王使凡伯來聘是也杜預曰汲郡共縣東南有凡城
 今在西南其水又西南與前四水總為一瀆又謂之
[009-6b]
 陶水南流注于清水清水又東周新豐塢又東注也
東北過獲嘉縣北
 漢書稱越相吕嘉反武帝元鼎六年巡行于汲郡中
 鄉得吕嘉首因以為獲嘉縣後漢封侍中馮石為侯
 國縣故城西有漢桂陽太守趙越墓冢北有碑越字
 彦善縣人也累遷桂陽郡五官將尚書僕射遭憂服
 闋守河南尹建寧中卒碑東又有一碑碑北有石柱
 石牛羊虎俱碎淪毁莫記清水又東周新樂城城在
 獲嘉縣故城東北即汲之新中鄉也案之近刻/訛作水
[009-7a]
又東過汲縣北
 縣故汲郡治晉太康中立城西北有石夾水飛湍濬
 急案此下近/刻衍也字人亦謂之磻溪言太公嘗釣于此也案/嘗
近刻訛/作常城東門北側有太公廟廟前有碑碑云太公
 望者河内汲人也縣民故㑹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
 曰太公本生于汲案本近/刻作甫舊居猶存君與高國同宗
 太公載在經傳今臨此國宜正其位以明尊祖之義
 于是國老王喜廷掾鄭篤功曹邠勤等咸曰宜之遂
 立壇祀為之位主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有
[009-7b]
 太公廟廟側高林秀木翹楚競茂相傳云太公之故
 居也晉太康中范陽盧無忌為汲令立碑于其上太
 公避紂之亂屠隠市朝遯釣魚水何必渭濵然後磻
 溪苟愜神心曲渚則可磻溪之名斯無嫌矣清水又
 東逕故石梁下梁跨水上橋石崩褫餘基尚存清水
 又東與倉水合水出西北方山案近刻/訛作上山西有倉谷
案近刻/脱有字谷有倉玉珉石故名焉其水東南流潛行地
 下又東南復出俗謂之雹水東南歴坶野自朝歌以
 南南暨清水土地平衍據臯跨澤悉坶野矣郡國志
[009-8a]
 曰朝歌縣南有牧野竹書紀年曰周武王率西夷諸
 侯伐殷敗之于坶野詩所謂坶野洋洋檀車煌煌者
 也有殷大夫比干冢前有石銘題隸云殷大夫比干
 之墓所記惟此今已中折不知誰所誌也太和中高
 祖孝文皇帝南巡親幸其墳而加弔焉刊石樹碑列
 于墓隧矣雹水又東南入于清水清水又東南逕合
 城南故三㑹亭也以淇淸合河故受名焉淸水又屈
 而南逕鳯皇臺東北案鳯近刻/訛作屬南注也
又東入于河
[009-8b]
 謂之淸口案近刻/訛作河即淇河口也蓋互受其名耳地理
 志曰清河水出内黄縣南無淸水可來所有者惟鍾
 是水耳蓋河徙南注清水瀆移匯流逕絶案匯近刻/訛作惟
 餘目尚存案近刻脱/此二字故東川有淸河之稱相嗣不斷
案此下近刻有目尚存故/東川六字係衍文重出曹公開白溝遏水北注方
 復故瀆矣
沁水出上黨涅縣謁戾山案涅近刻/訛作沮
 沁水即涅水也案涅近刻/訛作洎或言出穀遠縣羊頭山世
 靡谷三源奇注逕瀉一隍又南㑹三水歴落出左右
[009-9a]
 近溪參差翼注之也
南過穀逺縣東又南過陭氏縣東案陭氏屬上黨猗氏/屬河東原本及近刻
陭竝訛作猗注/内同今改正
 穀遠縣王莽之穀近也沁水又南逕陭氏縣故城東
 劉聰以詹事魯繇為冀州治此也沁水又南歴陭氏
 關又南與驫驫水合水出東北巨駿山乘高瀉浪觸
 石流響世人因聲以納稱西南流注于沁沁水又南
 與秦川水合水出巨駿山東帶引衆溪積以成川又
 西南逕端氏縣故城東昔韓趙魏分晉遷晉君于端
[009-9b]
 氏縣即此是也其水南流入于沁水
又南過陽阿縣東
 沁水南逕陽阿縣故城西魏土地記曰建興郡治陽
 阿縣郡西四十里有沁水南流沁水又南與濩澤水
 合水出濩澤城西白澗嶺下案近刻/脱濩字東逕濩澤墨子
 曰舜漁濩澤應劭曰澤在縣西北又東逕濩澤縣故
 城南蓋以澤氏縣也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九年晉
 取𤣥武濩澤者也其水際城東注又東合清淵水水
 出其縣北案縣近刻/訛作城東南逕濩澤城東案近刻作/經澤城東
[009-10a]
 南入于澤水澤水又東得陽泉口水出鹿臺山案水/字近
刻訛在/口字上山上有水淵而不流其水東逕陽陵城南即
 陽阿縣之故城也漢高帝七年封卞訢為侯國水歴
 嶕嶢山東案近刻訛作/焦燒山東下與黑嶺水合水出西北黑
 嶺下即開隥也其水東南流逕北鄉亭下案鄉近刻/訛作卿
 又東南逕陽陵城東南注陽泉水案注近刻/訛作逕陽泉水
 又南注濩澤水澤水又東南案此下近/刻衍又字有上澗水注
 之水導源西北輔山東逕銅于崖南歴析城山北山
 在濩澤南禹貢所謂砥柱析城至于王屋也山甚高
[009-10b]
 峻上平坦下有二泉東濁西清左右不生草木數十
 歩外多細竹其水自山隂東入濩澤水濩澤水又東
 南注于沁水沁水又東南陽阿水左入焉水北出陽
 阿川南流逕建興郡西案近刻/訛作而又東南流逕午壁亭
 東而南入山其水沿波潄石案其水二字近刻訛/在又東南流句之上
 澗八丈環濤轂轉西南流入于沁水沁水又南五十
 餘里沿流上下步徑裁通案徑近刻/訛作逕小竹細筍被于
 山渚䝉蘢茂密奇為翳薈也
又南出山過沁水縣北
[009-11a]
 沁水南逕石門案此下近/刻衍也字謂之沁口魏土地記曰河
 内郡野王縣西七十里有沁水左逕沁水城西附城
 東南流也案原本此下有南逕/石門四字係衍文石門是晉安平獻王
 司馬孚之為魏野王典農中郎將之所造也按其表
 云臣孚言臣被明詔興河内水利臣既到檢行沁水
 源出銅鞮山案鞮近刻/訛作堤屈曲周𢌞水道九百里自太
 行以西王屋以東層巖高峻天時霖雨衆谷走水小
 石漂迸木門朽敗稻田汎濫嵗功不成臣輒按行去
 堰五里以外方石可得數萬餘枚臣以為累方石為
[009-11b]
 門案近刻/脱累字若天暘旱案暘近/刻作亢增堰進水若天霖雨陂
 澤充溢則閉防斷水空渠衍澇足以成河雲雨由人
 經國之謀暫勞永逸聖王所許願陛下特出臣表勅
 大司農府給人工勿使稽延以贊時要臣孚言詔書
 聽許于是夾岸累石結以為門用代木門枋故石門
 舊有枋口之稱矣溉田頃畮之數間二嵗月之功案/間
二訛舛朱謀㙔/云當作間關事見門側石銘矣水西有孔山山上
 石穴洞開穴内石上有車轍牛跡耆舊傳云自然成
 著案著近刻/訛作者非人功所就也其水南分為二水一水
[009-12a]
 南出為朱溝水沁水又逕沁水縣故城北案沁水縣/近刻脱水
蓋藉水以名縣矣春秋之少水也京相璠曰晉地
 矣又云少水今沁水也沁水又東逕沁水亭北世謂
 之小沁城沁水又東案近刻/脱又字右合小沁水水出北山
 臺渟淵南流為臺渟水東南入沁水案東南近刻/訛作南東
 水又東倍澗水注之水北出五行之山南流注于沁
 水
又東過野王縣北
 沁水又東邘水注之案邘近刻訛/作刋下同水出太行之阜山
[009-12b]
 即五行之異名也淮南子曰武王欲築宫于五行之
 山周公曰五行險固德能覆也内貢&KR0158矣使吾暴亂
 則伐我難矣君子以為能持滿高誘云今太行山也
 在河内野王縣西北上黨關詩所謂徒殆野王道傾
 蓋上黨關即此山矣其水南流逕邘城西故邘國也
 城南有邘臺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王將伐鄭富辰諌
 曰邘武之穆也京相璠曰今野王西北三十里有故
 邘城邘臺是也今故城當太行南路道出其中漢武
 帝封李壽為侯國邘水又東南逕孔子廟東廟庭有
[009-13a]
 碑魏太和元年孔靈度等以舊宇毁落上求脩復野
 王令范衆愛河内太守元眞刺史咸陽公高允表聞
 立碑于廟治中劉明别駕吕次文案近刻/作父主簿向班
 虎荀靈龜以宣尼大聖非碑頌所稱宜立記焉云仲
 尼傷道不行欲北從趙鞅聞殺鳴鐸案近刻/作犢遂旋車
 而反及其後也晉人思之于太行嶺南為之立廟蓋
 往時迴轅處也余按諸子書及史籍之文竝言仲尼
 臨河而歎曰丘之不濟命也夫是非太行迴轅之言
 也碑云魯國孔氏官于洛陽因居廟下以奉蒸嘗斯
[009-13b]
 言是矣案是近刻/訛作至蓋孔氏遷山下案氏近刻/訛作因追思聖
 祖故立廟存饗耳其猶劉累遷魯立堯祠于山矣非
 謂迴轅于此也邘水東南逕邘亭西京相璠曰又有
 亭在臺西南三十里今是亭在邘城東南七八里蓋
 京氏之謬耳或更有之余所不詳其水又南流注于
 沁沁水東逕野王縣故城北秦昭王四十四年白起
 攻太行道絶而韓之野王降始皇拔魏東地置東郡
 衛元君自濮陽徙野王案濮近刻/訛作漢即此縣也漢高帝
 元年為殷國二年為河内郡案近刻/脱郡字王莽之後隊縣
[009-14a]
 曰平野矣魏懷州刺史治皇都遷洛案近刻/訛作治省州復
 郡水北有華嶽廟廟側有攢柏數百根對郭臨川負
 岡蔭渚青青彌望奇可翫也懷州刺史頓丘李洪之
 之所經構也廟有碑焉是河内郡功曹山陽荀靈龜
 以和平四年造天安元年立沁水又東朱溝枝津入
 焉又東與丹水合水出上黨高都縣故城東北阜下
 俗謂之源源水山海經曰沁水之東有林焉名曰丹
 林丹水出焉即斯水矣丹水自源東北流又屈而東
 注左㑹絶水地理志曰高都縣有莞谷丹水所出東
[009-14b]
 南入絶水是也絶水出泫氏縣西北楊谷故地理志
 曰楊谷絶水所出東南流左㑹長平水水出長平縣
 西北小山東南流逕其縣故城泫氏之長平亭也史
 記曰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
 軍長平使亷頗為將後遣馬服君之子趙括代之秦
 密使武安君白起攻之括四十萬衆降起起坑之于
 此上黨記曰長平城在郡之南秦壘在城西二軍共
 食流水澗相去五里秦坑趙衆收頭顱築臺于壘中
 因山為臺崔嵬桀起今仍號之曰白起臺城之左右
[009-15a]
 沿山亘隰南北五十許里東西二十餘里悉秦趙故
 壘遺壁舊存焉漢武帝元朔二年以封將軍衛靑為
 侯國案近刻/脱國字其水東南流注絶水絶水又東南流逕
 泫氏縣故城北竹書紀年曰晉烈公元年趙獻子城
 泫氏絶水東南與泫水㑹水導源縣西北泫谷東流
 逕一故城南俗謂之都鄉城又東南逕泫氏縣故城
 南案近刻/脱縣字世祖建武六年封萬普為侯國而東㑹絶
 水亂流東南入高都縣右入丹水上黨記曰長平城
 在郡南山中丹水出長平北山南流秦坑趙衆流血
[009-15b]
 丹川由是俗名為丹水斯為不經矣丹水又東南流
 注于丹谷即劉越石扶風歌所謂丹水者也晉書地
 道記曰縣有太行關丹溪為關之東谷途自此去不
 復由關矣丹水又逕二石人北案人近刻/訛作入而各在一
 山角倚相望南為河内北曰上黨二郡以之分境丹
 水又東南歴西巖下巖下有大泉湧發洪流巨輸淵
 深不測蘋藻茭芹案茭近刻/訛作冬竟川含緑雖嚴辰肅月
 無變暄萋案無變近刻/訛作燕麥丹水又南白水注之水出高
 都縣故城西所謂長平白水也東南流歴天井關地
[009-16a]
 理志曰高都縣有天井關蔡邕曰太行山上有天井
 關在井北遂因名焉故劉歆遂初賦曰馳太行之險
 峻入天井之高關太元十五年晉征虜將軍朱序破
 慕容永于太行遣軍至白水去長子百六十里白水
 又東天井溪水㑹焉水出天井關北流注白水世謂
 之北流泉白水又東南流入丹水謂之白水交丹水
 又東南出山逕鄈城西城在山際俗謂之期城非也
 司馬彪郡國志曰山陽有鄈城京相璠曰河内山陽
 西北六十里有鄈城竹書紀年曰梁惠成王元年趙
[009-16b]
 成侯偃韓懿侯若伐我葵即此城也丹水又南屈而
 西轉光溝水出焉丹水又西逕苑鄉城北南屈東轉
 逕其城南東南流注于沁謂之丹口竹書紀年曰晉
 出公五年丹水三日絶不流幽公九年丹水出相反
 擊即此水也沁水又東光溝水注之水首受丹水東
 南流界溝水出焉又南入沁水沁水又東南流逕成
 鄉城北又東逕中都亭南左合界溝水案左近刻/訛作又
 上承光溝東南流長明溝水出焉又南逕中都亭西
 而南流注于沁水也
[009-17a]
又東過州縣北案州原本及近刻竝訛作/周注内故州也同今改正
 縣故州也春秋左傳隠公十有一年周以賜鄭公孫
 段案此三字上有脱文當云昭公/三年晉以州田賜鄭公孫段六國時案此三字/誤當作其
後二/字韓宣子徙居之有白馬溝水注之水首受白馬
 湖湖一名朱管陂陂上承長明溝湖水東南流逕金
 亭西分為二水一水東出為蔡溝一水南注于沁也
案注近刻/訛作流
又東過懷縣之北案近刻作/過邢丘
 韓詩外傳曰武王伐紂到邢丘更名邢丘曰懷春秋
[009-17b]
 時赤翟伐晉圍懷是也王莽以為河内故河内郡治
 也舊三河之地矣韋昭曰河南河東河内為三河也
 縣北有沁陽城沁水逕其南而東注也
又東過武德縣南又東南至滎陽縣北東入于河
 沁水于縣南水積為陂通結數湖有朱溝水注之其
 水上承沁水于沁水縣西北自枋口東南流案枋近/刻訛作
奉溝水右出焉又東南流右泄為沙溝水也其水
 又東南于野王城西枝渠左出焉案出近刻/訛作水以周城
 溉東逕野王城南又屈逕其城東而北注沁水朱溝
[009-18a]
 自枝渠東南逕州城南又東逕懷城南又東逕殷城
 北郭縁生述征記曰河之北岸河内懷縣有殷城或
 謂楚漢之際殷王卬治之案卬近刻訛/作卭下同非也余按竹
 書紀年云秦師伐鄭次于懷城殷案此下近刻/重一殷字即是
 城也然則殷之為名久矣案近刻/脱則字知非從卬始昔劉
 曜案近刻/訛作聰以郭黙為殷州刺史督綠河諸軍事治此
案督上近/刻衍都字朱溝水又東南注于湖湖水右納沙溝水
 水分朱溝南派東南逕安昌城西漢成帝河平四年
 封丞相張禹為侯國今城之東南有古冢時人謂之
[009-18b]
 張禹墓余按漢書禹河内軹人徙家蓮勺鴻嘉元年
 禹以老乞骸骨案近刻/脱骨字自治冢塋起祠堂于平陵之
 肥牛亭案近刻陵下/又有平字衍近延陵奏請之詔為徙亭哀帝
 建平二年薨遂葬于彼此則非也沙溝水又東逕隰
 城北春秋僖公二十五年取大叔于温殺之于隰城
 是也京相璠曰在懷縣西南又逕殷城西東南流入
 于陂陂水又值武德縣南至滎陽縣北案近刻脱/此九字
 南流入于河先儒亦咸謂是溝為濟渠故班固及闞
 駰竝言濟水至武德入河蓋濟水枝瀆條分所在布
[009-19a]
 稱亦兼丹水之目矣
淇水出河内隆慮縣西大號山
 山海經曰淇水出沮洳山案洳近刻/訛作如水出山側頽波
 漰注衝激横山山上合下開可減六七十步巨石磥
 砢交積隍澗傾瀾漭盪案漭近刻/訛作渀勢同雷轉激水散
 氛曖若霧合又東北沾水注之案沾近刻訛作活/下沾臺訛作玷臺
 出壺關縣東沾臺下石壁崇高昂藏隠天泉流發于
 西北隅與金谷水合金谷即沾臺之西溪也東北㑹
 沾水又東流注淇水淇水又逕南羅川又歴三羅城
[009-19b]
 北案三原本及近刻竝訛作之考寰宇記其城縣治/西北六十里大山中有羅門即山峽陘束之所内
有南羅中羅北羅三城/可證之乃三字之誤東北與女臺水合水發西北
 三女臺下東北流注于淇淇水又東北歴淇陽川案/歴
近刻訛/作逕逕石城西北城在原上帶澗枕淇淇水又東
 北西流水注之水出東大嶺下西流逕石樓南在北
 陵石上練垂桀立亭亭極峻其水西流水也又東逕
 馮都壘南世謂之淇陽城在西北三十里淇水又東
 出山分為二水水㑹立石堰案近刻脱/一水字遏水以沃白
 溝左為菀水右則淇水自元甫城東南逕朝歌縣北
[009-20a]
 竹書紀年晉定公十八年案近刻訛作/二十八年淇絶于舊衛
 即此也淇水又東右合泉源水案近刻訛作/太和泉源水水有二
 源一水出朝歌城西北東南流案近刻/脱流字老人晨將渡
 水而沈吟難濟紂問其故左右曰老者髓不實故晨
 寒也紂乃于此斮脛而視髓也其水南流東屈逕朝
 歌城南晉書地道記曰本沬邑也詩云爰采唐矣沬
 之鄉矣殷王武丁始遷居之為殷都也紂都在禹貢
 冀州大陸之野案禹貢二字近/刻訛在紂都上即此矣有糟丘酒池
 之事焉有新聲靡樂號邑朝歌晉灼曰史記樂書紂
[009-20b]
 作朝歌之音朝歌者歌不時也故墨子聞之惡而迴
 車不逕其邑論語比考讖曰案近刻訛作/論撰考讖曰邑名朝歌
 顔淵不舍七十弟子揜目宰予獨顧由蹙墮車案蹙/近刻
訛作蹷/下同宋均曰子路患宰予顧視凶地故以足蹙之
 使墮車也今城内有殷鹿臺紂昔自投于火處也竹
 書紀年曰武王親禽帝受辛于南單之臺遂分天之
 明南單之臺蓋鹿臺之異名也武王以殷之遺民封
 紂子武庚于茲邑分其地為三曰邶&KR0352衛使管叔蔡
 叔霍叔輔之為三監叛周討平以封康叔為衛箕子
[009-21a]
 佯狂自悲故琴操有箕子操逕其墟父母之邦也不
 勝悲作麥秀歌後乃屬晉案此四字近刻訛/在有紂之餘風下地居河
 淇之間戰國時皆屬于趙男女淫縱有紂之餘風案/餘
近刻/作遺土險多寇案土近刻/訛作山漢以虞詡為令朋友以難
 治致弔詡曰不遇盤根錯節何以别利器乎又東與
 左水合謂之馬溝水水出朝歌城北東流南屈逕其
 城東案逕近刻/訛作至又東流與美溝合水出朝歌西北大
 嶺下案此即二/源之一東流逕駱駝谷案東流近刻/訛作更出于中逶
 迆九十曲故俗有美溝之目矣歴十二崿崿流相承
[009-21b]
 泉響不斷返水捍注捲復深隍案近刻訛作/倦後深隍隍間積
 石千通水穴萬變觀者若思不周賞情乏圖狀矣其
 水東逕朝歌城北案東近刻/訛作更又東南流注馬溝水又
 東南注淇水為肥泉也故衛詩曰我思肥泉茲之永
 歎毛注云同出異歸為肥泉爾雅曰歸異出同曰肥
 釋名曰本同出時所浸潤水少案近刻/脱水字所歸枝散而
 多案歸下近/刻有各字似肥者也犍為舍人曰水異出流行合
 同曰肥今是水異出同歸矣博物志謂之澳水詩云
 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毛云菉王芻也竹編竹也漢武
[009-22a]
 帝塞決河斬淇園之竹木以為用寇恂為河内伐竹
 淇川治矢百餘萬以輸軍資今通望淇川無復此物
 惟王芻編草不異毛興案近刻/訛作注又言澳隈也鄭亦不
 以為津源而張司空專以為水流入于淇非所究也
 然斯水即詩所謂泉源之水也案泉源近刻/訛作源泉故衛詩
 云泉源在左淇水在右衛女思歸指以為喻淇水左
 右蓋舉水所入為左右也淇水又南歴枋堰舊淇水
 口案近刻/訛作南東流逕黎陽縣界南入河地理志曰淇水
 出共東至黎陽入河溝洫志曰案此下近/刻衍在字遮害亭西
[009-22b]
 十八里至淇水口是也案近刻/脱也字漢建安九年魏武王
 于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東入白溝以通漕
 運故時人號其處為枋頭是以盧諶征艱賦曰後背
 洪枋巨堰深渠高堤者也自後遂廢魏熙平中復通
 之故渠歴枋城北案枋近刻/訛作楊東出今瀆破故堨案近/刻作
其堰悉鐵柱木石參用其故瀆南逕枋城西又南
 分為二水一水南注清水水流上下更相通注河清
 水盛案水有二源至此句清字止舊刻訛在㶟水/注内八風谷之緇石也緇字下原本不誤
 入故渠自此始矣一水東流逕枋城南東與菀口合
[009-23a]
 菀水上承淇水于元甫城西北自石堰東菀城西案/東
下近刻/衍注字屈逕其城南又東南流歴土軍東北案土軍/原本及
近刻竝訛作五軍考土軍漢書地理志屬西河郡北/魏立吐京郡吐京即土軍音聲之轉魏討九原西河
吐京諸叛部出配郡縣置吐京民於此/但魏書作吐京道元猶用土軍字耳得舊石逗案/近
刻訛/作沮故五水分流世號五穴口今惟通并為二水案/近
刻脱/水字一水西注淇水謂之天井溝一水逕土軍東分
 為蓼溝東入白祀陂又南分東入同山陂溉田七十
 餘頃二陂所結即臺隂野矣菀水東南入淇水淇水
 右合㝛胥故瀆瀆受河于頓丘縣遮害亭東黎山西
[009-23b]
 北㑹淇水處立石堰遏水令更東北注案令近刻/訛作今
 武開白溝因㝛胥故瀆而加其功也故蘇代曰決㝛
 胥之口魏無虚頓丘即指是瀆也淇水又東北流謂
 之白溝逕雍榆城南春秋襄公二十三年叔孫豹救
 晉次于雍榆者也案榆下近/刻衍城字淇水又北逕其城東案/近
刻脱又/北二字東北逕同山東又東北逕帝嚳冢西案又字/下近刻
有北逕其城東/五字係衍文世謂之頓丘臺非也皇覽曰帝嚳冢
 在東郡濮陽頓丘城南臺隂野中者也又北逕白祀
 山東歴廣陽里逕顓頊冢西俗謂之殷王陵非也帝
[009-24a]
 王世紀曰顓頊葬東郡頓丘城南廣陽里大冢者是
 也淇水又北屈而西轉逕頓丘北故闞駰云頓丘在
 淇水南案此下近刻有又屈逕頓/丘西六字係訛舛衍文爾雅曰山一成謂
 之頓丘釋名謂一頓而成丘無高下小大之殺也詩
 所謂送子涉淇至于頓丘者也魏徙九原西河土軍
 諸胡案土軍原本及近刻竝/訛作出軍係後人所改置土軍于丘側案此土/軍原本
及近刻竝訛/作五軍下同故其名亦曰土軍也案此上八十一字/近刻訛在前淇水
又東之下右合/泉源水之上又屈逕頓丘縣故城西案又屈二字/近刻訛在上
頓丘在淇/水南下古文尚書以為觀地矣蓋太康弟五君之
[009-24b]
 號曰五觀者也竹書紀年晉定公三十一年城頓丘
 皇覽曰頓丘者城門名頓丘道世謂之殷皆非也蓋
 因丘而為名故曰頓丘矣淇水東北逕枉人山東牽
 城西案枉近刻/訛作柱春秋左傳定公十四年公㑹齊侯衛
 侯于牽者也杜預曰黎陽東北有牽城即此城矣淇
 水又東北逕石柱岡東北注矣
東過内黄縣南為白溝
 淇水又東北逕并陽城西世謂之辟陽城非也即郡
 國志所謂内黄縣有并陽聚者也白溝又北左合蕩
[009-25a]
 水案近刻訛/作陽水又東北流逕内黄縣故城南縣右對黄
 澤郡國志曰縣有黄澤者也案近刻/脱也字地理風俗記曰
 陳留有外黄故加内史記曰趙亷頗伐魏取黄即此
 縣
屈從縣東北與洹水合
 白溝自縣北逕戲陽城東世謂之羛陽聚案近刻訛/作義陽郭
 春秋昭公十年晉荀盈如齊逆女還卒戲陽是也白
 溝又北逕高城亭東洹水從西南來注之又北逕問
 亭東即魏界也魏縣故城案近刻脱魏字縣故城/三字訛在應劭曰下
[009-25b]
 劭曰魏武侯之别都也城内有武侯臺王莽之魏城
 亭也左與新河合洹水枝流也白溝又東北逕銅馬
 城西蓋光武征銅馬所築也故城得其名矣白溝又
 東北逕羅勒城東又東北漳水注之謂之利漕口案/魏
志建安十八年鑿渠引漳/水入白溝以通河是也自下清漳白溝淇河咸得
 通稱也
又東北過館陶縣北又東北過清淵縣西
 白溝水又東北逕趙城西又北阿難河出焉蓋魏將
 阿難所導以利衡瀆遂有阿難之稱矣案遂近刻/訛作首
[009-26a]
 溝又東北逕空陵城西又北逕喬亭城西東去館陶
 縣故城十五里縣即春秋所謂冠氏也魏陽平郡治
 也其水又屈逕其縣北又東北逕平恩縣故城東地
 理風俗記曰縣故館陶之别鄉也漢宣帝地節三年
 置案近刻訛作/元康三年置以封后父許伯為侯國地理志王莽
 之延平縣矣其水又東過清淵縣故城西案其水近/刻訛作淇
水下/同又歴縣之西北為淸淵故縣有淸淵之名矣世
 謂之魚池城非也其水又東北逕榆陽城北漢武帝
案近刻訛/作昭帝封太常江德為侯國文穎曰邑在魏郡淸
[009-26b]
 淵世謂之淸淵城非也
又東北過廣宗縣東為淸河
 淸河東北逕廣宗縣故城南和帝永元五年案和帝/近刻訛
作順/帝封皇太子萬年為王國田融言趙立建興郡于
 城内置臨淸縣于水東自趙石始也淸河之右有李
 雲墓雲字行祖甘陵人好學善隂陽舉孝亷遷白馬
 令中常侍單超等立掖庭民女亳氏為后后家封者
 四人賞賜巨萬雲上書移副三府曰案副近刻/訛作列孔子
 云帝者諦也今尺一拜用不經御省案近刻/訛作者是帝欲
[009-27a]
 不諦乎帝怒下獄殺之後冀州刺史賈琮使行部過
 祠雲墓刻石表之今石柱尚存俗猶謂之李氏石柱
 淸河又東北逕界城亭東水上有大梁謂之界城橋
 英雄記曰公孫瓚擊靑州黄巾賊大破之還屯廣宗
 袁本初自往征瓚合戰于界橋南二十里紹將麴義
案麴近/刻作鞠破瓚于界城橋斬瓚冀州刺史嚴綱又破瓚
 殿兵于橋上即此梁也世謂之鬲城橋蓋傳呼失實
 矣淸河又東北逕信鄉西地理風俗記曰甘陵西北
 十七里有信鄉故縣也淸河又北逕信成縣故城西
[009-27b]
 應劭曰甘陵西北五十里有信成亭故縣也趙置水
 東縣于此城故亦曰水東城淸河又東北逕淸陽縣
 故城西漢高祖置淸河郡治此景帝中三年案此五/字近刻
訛作中元三/年景帝六字封皇子乘為王國王莽之平河也案平/河近
刻訛作/河平漢光武建武二年西河鮮于冀為淸河太守
 作公𪠘未就而亡後守趙高計功用二百萬五官黄
 秉功曹劉適言四百萬錢于是冀乃鬼見白日道從
 入府與高及秉等對共計校定為適秉所割匿冀乃
 書表自理其略言高貴不尚節畮壟之夫而箕踞遺
[009-28a]
 類研密失機婢妾其性媚世求顯偷竊很鄙有辱天
 官案近刻訛作偷竊/銀艾鄙辱天官易譏負乘誠高之謂臣不勝鬼
 言謹因千里驛聞付高上之便西北去三十里車馬
 皆滅不復見秉等皆伏地物故高以狀聞詔下還冀
 西河田宅妻子焉兼為差代以弭幽中之訟案弭近/刻訛作
案近刻訛作/旌漢桓帝建和三年延和元年改淸河為甘陵王
 國以王妖言徙其年立甘陵郡治此焉
又東北過東武城縣西
 淸河又東北逕陵鄉西應劭曰東武城西南七十里
[009-28b]
 有陵鄉故縣也後漢封太僕梁松為侯國故世謂之
 梁侯城遂立侯城縣治也淸河又東北逕東武城縣
 故城西案故字近刻/訛在縣字上史記趙公子勝號平原君以解
 邯鄲之功受封于此定襄有武城故加東矣淸河又
 東北逕復陽縣故城西漢高祖七年封右司馬陳胥
 為侯國王莽更名之曰樂嵗地理風俗記曰東武城
 西北三十里有復陽亭故縣也世名之曰檻城非也
 淸河又東北流案淸河下近/刻有水字逕棗彊縣故城西史記
 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云漢武帝元朔二年封廣
[009-29a]
 川惠王子晏為侯國也應劭地理風俗記曰東武城
 縣西北五十里案近刻/脱縣字有棗彊城故縣也
又北過廣川縣東
 淸河北逕廣川縣故城南案河近刻/訛作水闞駰曰縣中有
 長河為流案近刻/脱中字故曰廣川也水側有羌壘姚氏之
 故居也今廣川縣治淸河又東北逕歴縣故城南地
 理志信都之屬縣也王莽更名曰歴寧也應劭曰廣
 川縣西北三十里有歴城亭故縣也今亭在縣東如
 北案近刻訛/作如此水濟尚謂之為歴口渡也
[009-29b]
 又東過脩縣南又東北過東光縣西
 淸河又東北左與張甲屯絳故瀆合阻深堤高鄣無
 復有水矣又逕脩縣故城南屈逕其城東脩音條王
 莽更名之曰脩治案近刻訛/作治脩郡國志曰故屬信都淸
 河又東北左與横漳枝津故瀆合案横近刻/訛作黄又東北
 逕脩國故城東漢文帝封周亞夫為侯國故世謂之
 北脩城也淸河又東北逕邸閣城東城臨側淸河晉
 脩縣治城内有縣長魯國孔明碑淸河又東至東光
 縣西南逕胡蘇亭地理志東光有胡蘇亭者也案近/刻脱
[009-30a]
地理志東光有胡/蘇亭九字及也字世謂之羌城非也又東北右㑹大
 河故瀆又逕東光縣故城西後漢封耿純為侯國初
 平二年黄巾三十萬人入渤海案近刻/作北海公孫瓚破之
 于東光界追奔是水斬首三萬流血丹水即是水也
又東北過南皮縣西
 淸河又東北無棣溝出焉東逕南皮縣故城南又東
 逕樂亭北地理志之臨樂縣故城也王莽更名樂亭
 晉書地道志太康地記樂陵國有新樂縣即此城矣
 又東逕新鄉城北即地理志高樂故城也王莽更之
[009-30b]
 曰為鄉矣無棣溝又東分為二瀆無棣溝又東逕樂
 陵郡北案逕下近/刻有于字又東屈而北出又東轉逕苑鄉縣
 故城南案近刻訛作逕/宛鄉故城南又東南逕高成縣故城南案/高
成近刻/作髙城與枝瀆合枝瀆上承無棣溝案近刻脱枝/字瀆訛作溝
 逕樂陵郡西又東南逕千童縣故城東史記建元以
 來王子侯者年表曰故重也一作千鍾漢武帝元朔
 四年封河間獻王子劉隂為侯國應劭曰漢靈帝改
 曰饒安也滄州治枝瀆又南東屈東北注無棣溝無
 棣溝又東北逕一故城北世謂之功城也又東北逕
[009-31a]
 鹽山東北入海春秋僖公四年案近刻脱/此二字齊楚之盟
 于召陵也管仲曰昔召康公賜命先君太公履案賜/近刻
作/錫北至于無棣蓋四履之所也京相璠曰舊説無棣
 在遼西孤竹縣二説參差未知所定然管仲以責楚
 無棣在此方之爲近既世傳已久案近刻訛/作以文且以聞
 見書之淸河又東北逕南皮縣故城西十三州志曰
 章武有北皮亭故此曰南皮也王莽之迎河亭案迎/近刻
訛作/逆史記惠景侯者年表云漢景帝後七年案近刻/訛作文
帝後元/年中封孝文后兄子彭祖爲侯國建安中魏武擒
[009-31b]
 袁譚于此城也清河又北逕北皮城東案近刻/脱北字左㑹
 滹沱别河故瀆案近刻訛作左/㑹譚地别瀆謂之合口案近刻/脱口字
 謂之合城也案城謂近刻/訛作故謂地理風俗記曰南皮城北
 五十里有北皮城即是城矣案近刻脱此四字/作有北皮城也
又東北過浮陽縣西案過近刻/訛作逕
 淸河東北流案近刻脱/情字流字浮水故瀆出焉按史記趙之
 南界有浮水焉浮水在南而此有浮陽之稱者蓋浮
 水出入津流同逆混并淸漳二瀆河之舊道浮水故
 迹又自斯别是縣有浮陽之名也案浮陽近刻/訛作浮水首受
[009-32a]
 淸河于縣界東北逕高成縣之苑鄉城北案髙成近/刻訛作高
城苑訛/作宛又東逕章武縣之故城北案近刻/脱北字漢景帝後
 七年封孝文后弟竇廣國為侯國王莽更名桓章晉
 太始中立章武郡治此浮水故瀆又東逕篋山北魏
 土地記曰高成東北五十里有篋山長七里浮瀆又
 東北逕栁縣故城南漢武帝元朔四年封齊孝王子
 劉陽為侯國地理風俗記曰高成縣東北五十里有
 柳亭故縣也世謂之辟亭非也浮瀆又東北逕漢武
 帝望海臺又東注于海應劭曰浮陽縣案近刻/脱陽字浮水
[009-32b]
 所出入海朝夕往來日再案朝夕近/刻作潮汐今溝無復有水
 也淸河又北分為二瀆枝分東出又謂之浮瀆淸河
 又北逕浮陽縣故城西案近刻/脱縣字王莽之浮城也建武
 十五年更封驍騎將軍平鄉侯劉歆為侯國案近刻/脱驍字
 浮陽郡治又東北滹沱别瀆注焉謂之合口也案口/近刻
訛作/河
又東北過濊邑北
 濊水出焉案濊水詳濁/漳水注内
又東北過鄉邑南
[009-33a]
 淸河又東分爲二水枝津右出焉東逕漢武帝故臺
 北魏土地記曰案魏下近/刻衍氏字章武縣東百里有武帝臺
 南北有二臺相去六十里基高六十丈俗云漢武帝
 東巡海上所築又東注于海淸河又東北逕紵姑邑
 南俗謂之新城非也
又東北過窮河邑南案過近刻/訛作逕
 淸河又東北逕窮河邑南俗謂之三女城非也東北
 至泉州縣北入滹沱案州近刻/訛作周水經曰笥溝東南至
 泉州縣與淸河合自下爲派河尾也案原本訛作水/經曰笥簿泉周
[009-33b]
縣東南與淸河合者自下為清河下邑也近刻曰又/訛作白自又訛作目考沽河經文云又東南至雍奴
縣西為笥溝又東南至泉州縣與淸河合東入/于海淸河者派河尾也今據以訂此文之舛誤又東
 泉州渠出焉案近刻渠訛作泉泉/州渠詳鮑丘水注内
又東北過漂榆邑入于海
 淸河又東逕漂榆邑故城南俗謂之角飛城趙記云
 石勒使王述煮鹽于角飛即城異名矣魏土地記曰
 高城縣東北百里北盡漂榆東臨巨海民咸煮海水
 藉鹽為業即此城也淸河自是入于海
蕩水出河内蕩隂縣西山東
[009-34a]
 蕩水出縣西石尚山泉流逕其縣故城南縣因水以
 取名也晉伐成都王穎敗帝于是水之南盧綝四王
 起事曰案綝近刻/訛作林惠帝征成都王穎戰敗時舉輦司
 馬八人輦猶在肩上軍人競就殺舉輦者乘輿頓地
 帝傷三矢百僚奔散唯侍中嵇紹扶帝士將兵之帝
 曰吾吏也勿害之衆曰受太弟命惟不犯陛下一人
 耳遂斬之血汙帝袂將洗之帝曰嵇侍中血勿洗也
 此則嵇延祖殞命之所
又東北至内黄縣入于黄澤
[009-34b]
 羑水出蕩隂西北韓大牛泉地理志曰縣之西山羑
 水所出也羑水又東逕韓附壁北又東流逕羑城北
 故羑里也史記音義曰牖里在蕩隂縣廣雅牖獄犴
 也案近刻訛作廣/雅稱獄扞也夏曰夏臺殷曰羑里周曰囹圄皆
 圜土昔殷紂納崇侯虎之言囚西伯于此散宜生南
 宫括見文王乃演易用明否泰始終之義焉羑城北
 水積成淵方十餘步深一丈餘東至内黄與防水㑹
 水出西山馬頭澗東逕防城北盧諶征艱賦所謂越
 防者也其水東南流注于羑水又東歴黄澤入蕩水
[009-35a]
 地理志曰羑水至内黄入蕩者也蕩水又東與長沙
 溝水合其水導源黑山北谷案黑近刻/訛作里東流逕晉鄙
 故壘北謂之晉鄙城名之為魏將城昔魏公子無忌
 矯奪晉鄙軍于是處故班叔皮遊居賦曰過蕩隂而
 弔晉鄙責公子之不臣者也其水又東案其近刻/訛作淇
 之宜師溝又東逕蕩隂縣南又東逕枉人山案枉近/刻訛作
案近刻/柱東北至内黄縣訛作澤右入蕩水亦謂之黄雀溝
 是水秋夏則泛春冬則耗蕩水又逕内黄城南案近/刻脱
蕩/字陳留有外黄故稱内也東注白溝
[009-35b]
洹水出上黨泫氏縣
 水出洹山山在長子縣也
東過隆慮縣北
 縣北有隆慮山昔帛仲理之所遊神也縣因山以取
 名漢高帝六年封周竈為侯國應劭曰殤帝曰隆故
 改從林也縣有黄華水案近刻脱/華字下同出于神囷之山黄
 華谷北崖上案近刻/脱上字山高十七里水出木門帶帶即
 山之第三級也去地七里懸水東南注壑直瀉巖下
 狀若雞翹故謂之雞翹洪蓋亦天台赤城之流也案/近
[009-36a]
刻脱/之字其水東流至谷口潛入地下東北十里復出名
 柳渚渚周四五里是黄華水重源再發也東流葦泉
 水注之水出林慮山北澤中案山近刻/訛作川東南流與雙
 泉合水出魯般門東下流入葦泉水葦泉水又東南
 流注黄華水謂之陵陽水又東入于洹水也
又東北出山過鄴縣南案過近刻/訛作逕
 洹水出山東逕殷墟北案東近刻/訛作連竹書紀年曰盤庚
 即位自奄遷于北䝉曰殷案北蒙近刻/訛作此遂昔者項羽與
 章邯盟于此地矣洹水又東枝津出焉東北流逕鄴
[009-36b]
 城南謂之新河又東分為二水一水北逕東明觀下
案近刻脱/一水二字昔慕容雋夢石虎齧其臂寤而惡之購求
 其尸而莫之知案近刻訛/作莫知之後宫嬖妾言虎葬東明觀
 下于是掘焉下度三泉得其棺剖棺出尸尸僵不腐
 雋罵之曰死胡安敢夢生天子也使御史中尉陽約
案陽近/刻作楊數其罪而鞭之此蓋虎始葬處也又北逕建
 春門石梁不高大治石工密舊橋首夾建兩石柱螭
 矩趺勒甚佳案矩近刻/訛作短乘輿南幸以其作制華妙致
 之平城東側西闕北對射堂緑水平潭碧林側浦可
[009-37a]
 遊憩矣案側浦近刻訛作/浦側憩訛作意其水西逕魏武𤣥武故苑
案近刻其水下有/際其二字係衍文苑舊有𤣥武池以肄舟楫有魚梁
 釣臺竹木灌叢今池林絶滅略無遺跡矣其水西流
 注于漳南水東北逕女亭城北又東北逕高陵城南
 東合坰溝又東逕鸕鷀陂北與台陂水合陂東西三
 十里南北案此下有脱文下云注白溝河/溝上承洹水亦訛脱不可考注白溝河
 溝上承洹水北絶新河北逕高陵城東又北逕斥丘
 縣故城西縣南角有斥丘蓋因丘以氏縣故乾侯矣
 春秋經書昭公二十八年公如晉次于乾侯也漢高
[009-37b]
 帝六年封唐厲為侯國王莽之利丘矣又屈逕其城
 北案近刻訛/作北城東北流注于白溝洹水自鄴東逕安陽
 縣故城北徐廣晉紀曰石遵自李城北入斬張豺于
 安陽是也案近刻李訛作/孚豺訛作豹魏土地記曰鄴城南四十
 里有安陽城城北有洹水東流者也洹水又東至長
 樂縣左則枝溝出焉案近刻訛作/側則溝出焉洹水又東逕長樂
 縣故城南按晉書地理志曰魏郡有長樂縣也
又東過内黄縣北東入于白溝
 洹水逕内黄縣北東流注于白溝世謂之洹口也案/口
[009-38a]
近刻訛/作水許愼説文吕忱字林竝云洹水出晉魯之間
 昔聲伯夢涉洹水或與已瓊瑰而食之案已近刻/訛作其
 而又為瓊瑰盈其懷矣案為近刻/訛作與從而歌曰濟洹之
 水贈我以瓊瑰歸乎歸乎瓊瑰盈吾懷乎後言之之
 暮而卒案近刻/脱之字即是水也
[009-38b]


水經注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