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a]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二十一
山川五/
大同府
大同縣
小白登山在縣東七里髙一里盤踞三十五里上有白
登臺東北連採掠山一名馬舖山 服䖍曰白登臺
名去平城七里如淳曰平城旁之髙地若丘陵也師
[021-1b]
古曰在平城東山上去平城十餘里今其處猶存服
說非也 李穆叔趙記平城東七里有土山髙百餘
尺方十餘里即白登也 後魏皇始元年二月建祖
廟於白登嵗一嘗兼祀天帝以山神為配 天興元
年正月部署將帥以上陽侯奚斤為前軍將三萬騎
陽平王熙等十二將各一萬騎講武白登親臨校閱
四年二月以所獲髙車衆起鹿苑於南臺之隂北距
長城東包白登屬之西山廣輪數十里引武川水注
[021-2a]
之苑中疏為二溝分流宫城又穿鴻雁池 太祖田
於白登山見熊將數子顧謂冠軍于栗磾曰卿勇幹
如此寜能搏之乎對曰天地之性人為貴若搏之不
勝豈不虚斃一壯士自可驅致御前坐而致之尋皆
擒獲 永興四年立昭成獻明太祖廟於白登西祠
天神二十三左右立華隂公主廟於太祖廟垣後五
年八月甲寅上臨白登觀降民數軍實 泰常四年
九月築白登宫 太宗出遊於白登之東北内將軍
[021-2b]
都將元幹以騎從有䨇鴟飛鳴於上太宗命左右射
莫能中幹自請射之以二箭下雙鴟太宗嘉之賜御
馬弓矢金帶以旌其能軍中號射鴟都將 太和元
年四月丁夘幸白登山四年四月辛巳幸白登山太
祖廟兼祀昊天上帝以山神配旱則禱之多有效十
六年十月詔曰白登廟者有為而興昭穆不次故太
祖有三層之宇巴陵無方丈之室又嘗用季秋躬駕
展䖍今授衣之旦享祭明堂元冬之始奉烝太廟若
[021-3a]
復致齋白登便為一月再駕可令典神者攝行祭事
髙祖追思冝都丁公穆崇勲令著作郎韓顯宗與
崇曾孫真撰定碑文建於白登山
牛皮嶺在縣東六十里髙一里盤踞十里北連採掠山
南連土坡山下有牛皮闗
豐稔山在縣東百七十里髙三里盤踞十里山有一峯
四周土坡
遊越谷在縣南 後魏太和元年十月南部尚書鄧宗
[021-3b]
慶奏民李飛王顯前詣京南山採藥到遊越谷南嶺
下見青碧石柱數百枚長者一匹相接而上或方一
尺二寸或方一尺方楞悉就請付作曹採用奏可時
人神異之
鳯山在縣西南四十里遞高八里盤踞三十里西連土
嶺南連口泉峪北連左雲界雲岡諸山山一峯
七峯山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懐仁界高八里盤踞三十
餘里西南連禪房山北連口泉峪西連懐仁四老
[021-4a]
溝山山有七峯曰筆峯曰太史峯曰劒峯曰鰲峯曰
白雲峯曰摩天峯曰玉女峯七峯羅列摩天峯最髙
其脊有青石盤旋至巔逺視似龍壁有洞口名玉龍
洞又有天橋東壁鑿石梯百級援鐡絙而上一名玉
龍山
禪房山在縣西南六十里高七里盤踞四十里西連懐
仁馬石嶺北連七峯山暨七峯山南之月窟嶺南連
鵞毛山又連懐仁石井山一峯壁立土人名大人峯
[021-4b]
上建甎浮圖佛寺胥遼建
雙山在縣西南百三十里
牛心山在縣西南百八十里
勝山在縣西南二百三十里
拖皮嶺在縣西十五里
武州山在縣西二十里高二里盤踞三十里北連雷公
山一峯下有泉即武州川水之源也峪中有石窟寺
魏孝文帝嘗幸焉 後魏髙宗時僧曇曜請於城西
[021-5a]
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
十尺次六十尺彫飾竒偉冠於一世 顯祖皇興元
年四月丁酉行幸武州山石窟寺四年十二月甲辰
幸鹿野苑石窟寺 延興五年五月丁未幸武州山
太和四年八月戊申幸武州山石窟寺六年三月
辛巳幸武州山石窟寺賜貧老者衣服七年五月戊
寅朔幸武州山石窟寺 後魏景明初大長秋卿白
整準代京靈巖寺石窟為高祖文明太后營石窟二
[021-5b]
所于伊闕山窟頂去地三百一十尺則武州峪之石
窟其功費可知 明一統志山下有耿氏三冢金皇
統間建塔上有誌云父曰光禄子曰銀青孫曰昭勇
雙化嶺在縣西三十里高十里盤踞百餘里南連拖皮
嶺北武周山南北二峯南峯尤高嶺西有古寺蹟相
傳二僧化此 後魏天興中儀曹郎董謐獻服食仙
經數十篇於是置仙人博士立仙坊煮鍊百藥封西
山以供其薪蒸 青龍觀前有懸石絶頂少西有石
[021-6a]
洞援鐡絙而上鐫詩曰不知通得天台否鐡索懸崖
度石橋
高山在縣西八十里
雷公山在縣西北十五里高七里盤踞百二十里南連
武周山北至邊墻上有雷公廟下有龍亭泉禱雨多
應
丘家嶺在縣西北三十里
石碌山明一統志在府城西北五十里故平地縣東四
[021-6b]
十里山出石碌
彌陀山在縣西北九十里乃拒墻堡之北山也 金志
宣寜有官山彌陀山石碌山
野狐嶺在縣北二十六里
神山在縣北四十里
紇真山在縣北五十里髙三里盤踞十五里南連採掠
山北近邊墻 五朝志雲内有紇真山白登山武周
山有濕水 紇真猶漢言千里也山冬夏積雪一名
[021-7a]
紇干唐昭宗曰紇干山頭凍死雀何不飛去生處樂
方山在縣北五十里高三里盤踞四十里一峯壁立巔
有拓跋魏二陵乃方山官址 水經注羊水又東注
于如渾水亂流逕方嶺上有文明后陵陵之東北有
高祖陵二陵之南有永固堂 後魏太和元年三月
於方山太祖營壘之處建思逺寺嗣後頻幸方山三
年六月辛未起文石室靈泉殿於方山五年四月己
亥建永固石室於山上立碑於石室之庭又銘金册
[021-7b]
又起鑒元殿十三年四月丁亥幸靈泉池遂幸方山
七月丙寅幸靈泉池興羣臣御龍舟賦詩而罷 按
魏時幸方山亦頻幸靈泉池 初高祖於永固陵東
北里餘豫營夀宫有終焉瞻望之志及遷洛陽乃自
表瀍西以為山園而方山虚宫至後猶存號曰萬年
堂 顯祖獵方山有兩狐起於御前詔奏事中散山
強射之百步内二狐俱獲 高允年九十八被召在
方山作頌志氣猶不多損談說舊事了無所遺 魏
[021-8a]
太和中高祖賓禮舊老東平公畢衆敬與咸陽公高
允引至方山雖文武奢儉好尚不同然亦甚相愛敬
接膝欵洽有若平生 高祖曾幸方山平原劉文亦
大言於路側曰求見聖明申宣久屈高祖引見尋勅
酬叙 閹官王遇性巧彊於部分北都方山靈泉道
俗居宇文明太后陵廟皆遇監作 宋使劉纘指方
山曰此山去燕然逺近主客令李安世曰亦由石頭
之於番禺耳
[021-8b]
犲山後魏天興二年七月築犲山宫 天賜三年春正
月甲申北廵犲山宫校獵至屋狐山二月乙亥幸犲
山建五石亭三月庚子還宫四月庚申復幸犲山宫
占授著作郎王冝弟造兵法孤虚立成圖三百六十
時遂登定襄角史山又幸馬城甲戌還宫八月甲辰
幸犲山宫遂至青牛山丙辰西登武要北原觀九十
九泉造石亭遂之石漠九月甲戌朔幸漠南鹽池壬
午至漠中觀天鹽池度漠北之吐鹽池癸巳南還長
[021-9a]
川丙申臨觀長陂冬十月庚申還宫 天興五年蠕
蠕社崘聞太祖征姚興遂入參合陂南至犲山及善
無北澤時遣常山王遵以萬騎追之不及 道武北
狩犲山收定陵公和跋刑之路側後太武西廵五原
回幸犲山校獵忽遇暴風雲霧四塞世祖怪而問之
羣下僉言跋世居此土祠冢猶存其或者能致斯變
上遣建興公古弼祭以三牲霧即除散後蒐狩之日
每先祭之 大同紀犲山疑即方山按蠕蠕繇參合/陂南至犲山是
[021-9b]
必古雲附/近山也
岐王山在縣北九十里山上有岐王墓又有鬪雞臺李
克用嘗屯兵於此一名奚望山 金志大同有武周
山方山奚望山紇真山
三寳山在縣北百七十里
焦山在縣北明大同卒北保焦山
採掠山在縣東北四十里盤踞二百四十里東連陽高
雲門山西南連小白登山産良藥上有採掠大王廟
[021-10a]
採掠觀支峯 金志白登有白登臺採掠山有明代
藩諸墓 胡志大同有馬舖山橋頭山獨角岡齊家
山七里山合河山亦藩諸墓
東塘山有唐段文昌墓
武周山隋志有紇真山白登山武周山 縣西二十里
武周川水出焉 宋昇明元年五月魏主雩於武周
山澍雨大洽 魏太宗初祈福於武周車輪二山及
即位壇兆後因以為常祀嵗一祭牲用牛帝皆親之
[021-10b]
無常日
屋孤山魏天賜三年正月建五石亭校獵於屋孤山或
曰即夏屋
祥古山遼乾亨四年八月遼主至雲州獵於祥古山壬
子次焦山
青原岡後魏太和九年七月戊子幸魚池登青原岡
無榆坡有元學士許子遜墓
桑乾河繇應州東北流入縣境新橋村經城南古冢坡
[021-11a]
㑹如渾水東流經白登山南六稜山北古定橋徐疃
村余家寨西册田補村貴仁村大新莊東册田亂石
村晏頭村馬營兒南徐村入陽髙縣南川界𨽻縣境
凡百三十里 金志大同有御河如渾水桑乾河
晉義熙十四年魏建嶽瀆祠於桑乾之隂祀用牲幣
水磨河在東門外
三聖井在縣東百二十里沈家窊
栁港在城東南
[021-11b]
十里河在縣西三十里源發塞外之菱角海繇古雲内
城入殺虎口經右玉城西紅土堡祁河堡又經左雲
雲陽堡三屯堡雲西堡髙山城雲岡堡流入縣境青
磁窰舖經王家園村西東合河村至髙家店合御河
𨽻縣境凡六十里
石窰泉在縣西三十里石窰寺左 王逹善詩一脉元
從石罅來湛於秋鏡緑於苔
石窰寒泉在縣西三十五里石佛寺
[021-12a]
白道泉在城北 綱目集覽白道在古雲中郡今大同
府有白道泉即飲馬長城窟處
得勝河在縣北八十里東入御河
如渾水在縣東北八十里源出塞外之葫蘆海繇陽髙
開山口兩源合流入縣境得勝堡經榆澗村至𢎞賜
堡東南流經孤店村㑹得勝河又經馬站村白馬城
至縣東門外興雲橋折而南流又經郝家莊沙嶺子
村寺兒村舖南北獨覺寺至髙家店㑹十里河入桑
[021-12b]
乾河𨽻縣境凡百四十里 水經注濕水又東逕班
氏縣南如渾水注之水出凉城旋鴻縣西南五十餘
里東流經故城南北俗謂之獨谷孤城水亦即名焉
東合旋鴻池水水出旋鴻縣東山下水即成池北引
魚水水出魚谿南流注池池水吐納川流以成巨沼
東西二里南北四里今多涸 北對凉州地之南池
池方五十里俗名乞伏袁池雖隔越山阜鳥道不逺
雲霞之間常有西南流逕旋鴻縣南又合如渾水是
[021-13a]
總二水之名矣如渾水又東南流逕水固縣縣以
太和中因山堂之目以氏縣也右㑹羊水水出平城
縣之西苑外武周塞北出東轉逕燕昌城南按燕書
慕容垂轝過平城北四十里疾篤築燕昌城而還即
此城也故北俗謂之老公城也羊水又東注如渾水
亂流逕方嶺上有文明后陵陵之東北髙祖陵也羊
水又東注如渾水又南至靈泉池枝津東南注池池
東西百步南北二百步池渚舊名白楊泉泉上出白
[021-13b]
楊樹因以名焉其猶長楊五柞之流稱矣南靣舊京
北背方嶺左右山源亭觀繡峙方湖反景若三山之
倒水下如渾水又南分為二水一水西出南屈入北
苑中又逕平城西郭内又南屈逕平城縣故城南史
記曰髙帝先至平城史記音義曰在雁門即此縣矣
王莽之平順也魏天興二年遷都於此如渾水又南
與武周川水㑹又南流逕班氏縣故城東王莽之班
副也闞駰十三州志曰班氏縣在郡西南百里北俗
[021-14a]
謂之去留城也如渾水又東南流注於濕水今如渾/水枝津
暨泉池大概涸塞録之以見拓跋/魏建都之時其水道通行如此金志大同有御河
如渾水 明一統志上有石橋下有金大定中所立
邊元忠碑
武州川出武州山西白羊山溪谷中引為石渠流經城
南十五里東南合如渾水又名合河 水經注武州
川水出縣西南山下二源翼導俱發一山東北流合
成一川北流逕武周縣故城西王莽之桓周也又東
[021-14b]
北右合黄山水水西出黄阜下重北流聖山之水注
焉水出西山東流注於黄水又東注武州川又東歴
故亭北右合火山西谿水水導源火山西北流山上
有火井南北六十七步廣減尺許源深不見底炎勢
上升常若㣲雷發響以草㸑之則烟騰火發東五六
尺又有湯井廣輪與火井相狀勢熱又同以草内之
則不然皆霑濡露結故俗以湯井為目井東有文井
祠以時祀祭焉井北百餘步有東西谷廣十許步南
[021-15a]
岸下有風穴厥大容人其深不測而穴中肅肅常有
㣲風雖三伏盛暑猶須裘寒吹凌人不可暫停其水
又東北流注武周川水武周川水又東南流又東轉
逕靈巖南鑿石開山因崖結搆其容巨壯世法所締
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川水又東
南流出山魏土地記曰平城宫西三十里武周塞口
者也自山口枝渠東出入苑一水自枝渠南流東南
出火山水注之水發火山東谿東北流出山山有石
[021-15b]
炭火之熱間樵炭也又東注武周川逕平城縣東南
流注如渾水 魏太和八年六月戊辰武周水泛濫
壊民居舍
延水晉義熙四年正月魏主至延水遂幸犲山宫
九十九泉
懐仁縣
蘆子山在縣西南十五里蘆子口村舊有鐡冶
小峪山在縣西南二十里小峪口村上有張萬户洞最
[021-16a]
峻山險
鵓鴿峪在縣西南三十里
牙余山紅山峪在縣西南三十五里中有捨身崖 薛
家莊河通紅山峪
大峪山在縣西南五十里大峪口村盤曲二里連左雲
縣四峯山上有鵰窠寺山碫昔有鵰巢今尚存
金仙山在縣西南五十里王平村接山隂界上有洞
燕家山在縣西南六十里要寨村上有燕家洞石鑱燕
[021-16b]
洞賔重修五字
滴水崖在縣西南六十五里金仙洞南石壁有孔日滴
水數壺可供一人
金龍山在縣西南七十里山下有泉通馬邑金龍池
清涼山在縣西十五里悟道村髙二里巔有磗浮圖數
百里外可望見下有利國鐡冶北壁有石碫碫内有
金鑽約三寸許觸之輒動取之不出石堂内有地皷
石擊之聲似皷西有寒泉雖盛暑人不敢飲下有文
[021-17a]
殊院明一統志山有甎塔及利國鐡冶
石井山在縣西十五里峪有石井
錦屛山在縣西二十五里山峯聳翠 金志懐仁有黄
花嶺錦屛山清涼山金龍山 明一統志舊有磁窰
鐡冶
鵞毛口山在縣西北十五里
得勝山在縣西北二十里山脊﨑嶇鑿石梯數里攀援
而上
[021-17b]
陳家峪山在縣西北二十里土人傳楊業敗處
團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玉龍山在縣西北四十里北連大同坤雲山山有七峯
其峪青石盤旋至巔似龍形壁有玉龍洞洞口風聲
迅疾深杳莫測援鐡絙躋洞上山巖竦出中建恒嶽
行宫風雨不侵東壁石鑿百梯躋巔又東三里有黄
龍洞
灰泉在縣東二十五里脉通黒河邊外燒荒草灰自泉
[021-18a]
湧出元大徳乙已夏有聲如雷懐仁地裂二所湧黒
水漂出松柏朽木即此泉也
鎮子海在縣東南十五里髙鎮子堡海周四十五里産
鯉魚重至數十觔水禽蕃育後居民决水渠導流於
桑乾河水涸 水經注桑乾枝水又東流津委浪通
結兩湖東湖西浦淵潭相接水至清深晨鳬夕雁泛
濫其上黛甲素鱗潛躍其下俯仰池潭意深魚鳥所
寡惟良木耳俗謂之南池池北對□陶縣之故城南
[021-18b]
故曰南池也池水又東北注桑乾水以地形推之當
係鎮子海
聖水泉在縣東南二十里海子村北明志海子西北有
泉深不可測禱雨輒應
南沙河在南郭外昔無水明季始出泉
五里河在縣南五里水東流旱則涸
泥河在縣南十里有涓泉南流河多淤泥
水磨河在縣南十五里溝多廻曲
[021-19a]
宋家莊河在縣南二十里通紅山峪口水東流
鴛鴦河在縣南二十五里二水交滙
小峪河在縣南二十五里通小峪口水多流沙
薛家莊河在縣南三十里通紅山峪口水東流
大峪河在縣南四十里通大峪口水東流又東至大同
縣鄭家莊入桑乾河
南河在縣南五十里
新莊子河在縣南七十里發源新莊村西南經黄花嶺
[021-19b]
雙井在縣南九十里相傳地倐湧二泉
上石井在縣西南百里
下石井在縣西南百二十里
北沙河在北郭外昔無水明季始出泉按南北沙河舊/志所謂沙泉也
三里河在縣北三里
里八莊河在縣北二十里
神泉在縣北四十里泉二眼水甚清甘
莎泉明一統志在懐仁縣後魏嘗以此名縣
[021-20a]
山隂縣
青嶺在縣東南
香山在縣南三十里三峯齊列山下有沙家寺水冲碣
出得遼沙彦恂墓焉
龍門在縣南三十里一名隘門上有魏文成帝射御臺
碑隂刻從臣姓名
佛宿山在縣南三十五里一名覆宿山髙入漢表雲生
其上則雨名草垜山山東有磨笄石土人山下出水
[021-20b]
名何家泉 金王拱碑文殊大師經行留宿處 明
王文端家屛建復宿山房
余暗谷在縣南 宋宣和七年二月党項小斛禄迎遼
主延禧遼主趨党項又為金兵所襲遂走應州至余
暗谷金羅索執之以歸
余都峪在縣南 宋宣和六年遼主與金戰於奄遏下
水海師潰走山隂居此
化悲巖在縣西南四十里 王濬初化悲巖記恒西諸山
[021-21a]
惟書崖夏屋復宿最勝去復宿十餘里為化悲巖兩
峯嵯峨壁立千仭東巖有石窟深廣可避風雨中建
北嶽祠中霤聖水滴日盈缶以禱雨竒驗相傳有樵
夫初夏采薪至巖窟見二仙對奕奕罷東坐指西坐
者阿翁乃恒山神避朝嶽香火憩此共手談耳樵夫
急下拜倐不見留薪窟中識之歸告諸父老遂伐石
斵木搆祠四楹
樺皮巖在縣西南四十里石罅滴水
[021-21b]
黄花嶺在縣北四十里懐仁新莊村河南流繞其下古
名黄𤓰阜 齊天保五年四月柔然冦肆州時齊文
宣自晉陽討之至恒州黄𤓰堆菴羅辰兵已遁大軍
遂還文宣以麾下數百餘騎為殿遇柔然别部數萬
叩鞍而進四靣圍逼齊主安寢平明方起神色自若
指揮形勢彼衆披靡遂縱兵潰圍而出敵退走復追
擊之伏尸二十五里獲菴羅辰妻子及生口三萬餘
魏勅勒部斛律金統所部萬户詣雲州與兄平稍引
[021-22a]
南出黄𤓰堆為杜路周所破部衆分散 唐嗣聖四
年八月突厥冦朔州總管黒齒常之與戰黄花堆
冦敗追奔百餘里 元大徳四年以黄花嶺土沃發
軍民九千餘屯田其地
大于口在黄花嶺西
金仙洞在黄花嶺内
米家嶺在黄花嶺南
桑乾河源出馬邑流入縣境河陽堡南安銀子安居坊
[021-22b]
新舊岱岳諸村東流經城北又南經安昌寺麻家疃
東湖嶺至曹娘子南入應州界 水經注桑乾水又
東左合武周山水水出故城東南流出山逕日没城
縣北四十五里/俗名黄昏城南盖夕陽西頺戎車所薄之故城也
東有日中城城東又有早起城俗名雞/鳴城亦曰食時城
在黄𤓰阜北曲中其水又東流右注桑乾水桑乾水
又東南逕黄𤓰阜曲西又屈逕其堆南即後小/圪塔徐廣
曰猗盧廢嫡子曰利孫於黄𤓰堆者也 金志山隂
[021-23a]
有黄花嶺桑乾河 後魏天賜三年六月校獵犲山
遂至南平城即新/平城規度灅南欲於黄花堆之陽靣夏
屋建新邑乃發八部五百里内男丁於其地築灅南
宫門闕髙十餘丈外城方二十里引溝穿地廣闢苑
囿 後魏太宗嘗獵於灅南乘冰而濟冰䧟没馬王
洛兒投水奉太宗出岸水没洛兒殆將凍死太宗解
衣以賜之 龍灣諸峪流經應州西北七里入桑乾
河澇則泛旱則涸
[021-23b]
西伯渠水在縣南八里巡撫黎陽王越開渠東注白泥
河以殺復宿山諸峪水漲之害
黄水河源出朔州三泉流經辛村元英寖散亂復聚於
黑圪塔經縣南滙流桑乾明萬厯後自上河西奔潰
北徙廹城西址知縣劉以守改歸南行經流三門
寒潭在縣南三十里潭形似甕蓄水成泓深不可測
神泉在縣西北四十里一名沙家泉一泉三眼
白泥河源出榆林峪滙桑乾
[021-24a]
沙家泉明一統志在山隂縣
應州
龍首山在州東北三十里延袤千里北山之南跨雲中
此為山首明一統志雁門龍首相應故州以應名兩
鎮三闗志廣靈之六稜山源於龍首吳伯與評畧蔚
州北八十里襄山西接應州 宋趙與時賔退録朱
文公嘗與客談世俗風水之說因曰冀州好一風水
雲中諸山來龍也岱嶽者青龍也華山白虎也嵩山
[021-24b]
案也淮南諸山案外山也
趙覇岡在州東二十五里南北横卧右脇下即渾河
翠㣲山在州東南三十里東起北嶽恒山之右龍首山
西迤翠㣲峯茹越峯龍灣山香峯䕶駕岡西南聨勾
注山蜿蜒環疊袤二百里有竒横列州南似翠屛高
不可用勾股海島法量胥稱南山山下水分流東北
入渾河西北入桑乾河
牛槽峪在州東南三十里
[021-25a]
大石峪 小石峪胥在州東南三十里大小石峪水胥
自南山流至州西舊城外合入桑乾河有洌静山房
在溝東坡上唐田游巖嘗棲此名大覺精舍
北樓口在州東南四十里
康峪口 徐峪口胥在州東南五十里
䕶駕岡在州南三十里相傳魏孝文帝駐蹕於此
雲山在州南四十里山峯日有雲籠之
茹越山在州南四十里繁峙縣界東有龍王堂又東有
[021-25b]
白蟒神祠東北溝上有避静坡山壁立如屛
書堂巖在茹越山内龍灣山西金進士曹之謙講學巖
下故名
小山門口在州南四十里朱弁應州記南山之麓平坡
峻坂林木深秀
峙峪口在州南四十里
龍灣峪在州西南四十里西南為茹越嶺一名南山山
勢周環嵯峨灣曲上有龍池禱雨多應
[021-26a]
香峯山在州西南四十里茹越口龍灣之南上有香峯
寺暨石甃井
狼峪口在州西南四十里
馬蘭峪口在州西四十七里
水峪口在州西南四十七里通代州南山大小十餘口
東安峪在州西南五十五里東南為香峯山
西安峪在州西南六十里
胡峪口在州西南六十里西南有馬胡山
[021-26b]
雁門山在城西南南山之北與龍首山相望 後漢志
注隂館史記曰漢蘇意軍勾注應劭曰山險名也在
縣爾雅八陵西隃雁門是也郭璞曰即雁門山山海
經曰雁門山者雁飛出於其間
黄花岡在州西四十里山隂縣北四十里 金志金城
有黄𤓰堆復宿山桑乾河渾河崞川水黄花城崗旁
有金仙洞懸石如樓殿 秋日花耀金光張翰詩黄
花如散金李白詩張翰黄花句風流五百年可為是
[021-27a]
山賦矣
南山在州西四十里接山隂界
邊耀山在州東北祝志在西北三十里形類蝘蜓山東
𨽻渾源州山南𨽻應州山西北𨽻大同縣盤廻二百
里有竒山下水流入渾河
桑乾河在州西二十里源出馬邑洪濤山合金龍池水
繇馬邑山隂南東流經州西境涼亭村賈家寨曹娘
子村白塘子村劉霍莊鄭家莊凡二十里有竒東合
[021-27b]
渾河又北入懐仁縣界河不受橋亦不受艇怒漲則
奪橋而去縮流又淺不可方舟 魏太祖伐中山南
安公順守平城賀力劵等聚衆於隂舘順討之不克
乃從留宫自白登南入繁峙故城阻灅水為固以寜
人心太祖善之 魏定陵公和跋謂弟毗曰灅北地
瘠可居水南就耕良田廣為産業 魏中山仇洛齊
乘驢赴京盧魯元候知將至結從者百餘騎迎於桑
乾河見而下拜從者亦同致敬是後魏朝貴送迎以
[021-28a]
桑乾河為限也 後魏太和十五年八月戊戌移道
壇於桑乾之隂改曰崇虚寺
渾河在州東二十里源出渾源州西北流入州東北境
遶邊耀山經東小寨北馬莊南栁㑹諸村凡六十里
有竒北流入大同縣境西安堡入桑乾河
唐泉在州東二十里安邊鎮泉自石澗出以唐鑑墓其
地故名冬夏恒流入渾河
聖水泉在州東三十里平地湧出
[021-28b]
小石峪水在州東南三十里源出州南雲峯䕶駕岡諸
山旱則涸澇則溢繇城南五里過城西北入桑乾
大石峪水在小石峪北二里源出州東南茹越龍灣諸
山旱則涸澇則溢繇城東門遶流城北西北入桑乾
國朝康熙二十四年以水侵城址築堤下社村逼水北
流入渾河
馬跑泉在州南四十里朗嶺闗下相傳李存孝飲馬於
此
[021-29a]
金鳯井在舊城内東北隅舊志相傳晉王李克用生
時有金鳯飛入井也後唐明宗應州人後譌為李克
用耳
龍池在龍灣山
渾源州
北嶽恒山在城南二十里高十里周百三十里北連玉
華峯東連柏山南連鎗峯嶺山脉繇隂山南入朔平
大同府境繇朔州西折而東為句注覆宿夏屋茹
[021-29b]
越書厓突起于州南為恒山繇恒山南行為太行王
屋西南盡于河東行為紫荆居庸而東北盡於海山
巔建北嶽廟有十八景漢後祠曲陽
國朝順治十七年始祠北嶽於州 舜典至于北岳
禹貢太行恒山 周禮正北曰并州其山鎮曰恒山
爾雅恒山為北嶽 管子恒山北臨代南俯趙東
接河漢之間 周禮注在上曲陽漢祠常山於上曲
陽師古曰上曲陽常山郡之縣也 風俗通恒常也
[021-30a]
萬物伏北方有常也 白虎通北方隂終陽始其道
常久故曰常山 漢志上曲陽恒山北谷在西北有
祠并州山禹貢恒水所出東入莽曰常山亭應劭/曰
音/彄元和志漢改恒山為常山至周武平齊復曰恒山
唐志元和十五年更恒岳曰鎮岳 洞天記第五
洞北嶽鎮山周廻百三十里名總元之天在鎮州
福地記恒山周圍百三十里恒水出恒山北谷合於
入易又云恒山高三千三百丈上方二十里 名
[021-30b]
山記恒山高三千九百丈七尺上方三十里周廻三
千里 尚書大傳謂之𢎞山漢諱孝文帝名改常山
唐元和中名鎮岳宋諱貞宗名亦名常山水經注
謂之元岳又名隂岳紫岳葛洪枕中書謂之太恒山
亦稱恒宗命岳茂丘 括地志北岳有五别名蘭臺
府列女宫華陽臺紫臺太乙宫釋家謂之青峯埵道
家謂之總元洞天太乙洞天金城福地山一名大茂
山又名神尖山自州南十餘里入磁峽又五里至岳
[021-31a]
廟山門又十里涉巔 晉葛洪枕中書顓頊氏為黒
帝治太恒山 巔名天峯嶺最/高下建北嶽觀觀側有
飛石窟上建后土祠鎮之觀前風似虎吼名虎風口
去望仙亭三里路彌陡/峻上接巉巖下臨絶壑得一菴在虎風口上觀東南
五十里有潛龍泉在烟霞亭東泉二一甘/一苦禱雨輒應能愈疾福地記恒
山有太元云泉上建龍泉觀觀之東有夕陽巖在琴/棋臺
東日入崦/嵫巖獨明巖下有通元谷張果賜號通/元先生隠此巖東靣有碧
峯嶂在琴臺東/峻不容展東南有果老嶺在氣毬塲有驢蹄/跡 綿亘峻險嶺
[021-31b]
下有白虎峯在㑹仙府東/巋然蹲峙觀之北峯頂百餘步有琴
棋臺一峯突出峯秒少阜石几鑿棋局下視諸山如/攢㦸覆敦 昔有雙白鶴化為二神女舞于臺
上已而拊落霞之琴歌清/吳春波之曲遍山俱響㑹仙府在琴棋臺下即聚/仙臺
又東北有白雲堂在會仙府/東中有洞初入山有道名步雲路
在山門東/北三里行數里有翠雪亭亭下為自在林萬松/攢植林一名快活林上
亭坡名望仙嶺嶺上有望仙亭/去步雲路二里東半崖有集仙洞在/㑹
仙府/左東北有紫芝峪在得一菴西十明朱茝採取元/芝記嘉靖三 五年夏六月上
用北岳元芝維時正定守臣求于曲陽縣恒山不獲/乃上言古北岳在山西大同府渾源州請下彼處求
[021-32a]
之於是九月晦守臣登岳廟齋宿十月朔祭告令遍/索之果得真芝十二本狀如雲錦其勅文在曲陽廟
西南有石脂圖在岳廟西石阪作五色紋類/雲母彈丸明珠膩者可作散又有總
真洞龍湫滌井還元洞明總督鄭洛記山故有洞洞/蔽以神祠若特塞焉侍御黄
公撤而啟之題其額曰復/還天巧予名之曰還元洞白龍洞在太尉祠上/雲縷為雨徴懸空
寺在山門北二里磁硤西崖上壁/立如削鐡空中竅石結搆層樓嶽廟創自元魏太
武帝太延元年宣武帝景明元年災唐武徳間復建
唐末圯金復建天㑹大定間重修金末燬於兵元復
建元末燬明洪武中都指揮周立復建成𢎞間知州
[021-32b]
闗宗董錫重修𢎞治十四年勅擴修都御史劉宇以
古廟陿度地中峯之陽建朝殿改古廟為寢宫古廟
在山巔邃若霤中空若窟兩翼山削如壁去殿五丈
許左翼自前折而右如障不接右翼者裁丈許如箭
筈爰建門焉門内建小廡廡前二丈為殿臺臺陿不
克容陛然結搆窈窕殊類化工寢宫奉嶽神暨配小
廡暨門祀康太尉朝殿去宫一里 后土夫人廟在
寢宫右飛石窟前 唐志元和十五年恒陽縣更名
[021-33a]
曲陽又更恒嶽曰鎮岳岳有岳祠此即明曲陽岳廟
之始附記 尚書大傅維元祀廵守岳壇四奥沉四
海封十有二山肇十有二州樂正定樂名冬祀幽都
𢎞山貢兩伯之樂焉北岳冬伯之樂舞齊落其歌聲
比小謡名曰縵縵和伯之樂舞其歌聲比中謡 秦
祠官所常奉名山十二其二曰恒山 漢天漢三年
春三月幸北地㤗山修封還過祠恒山瘞𤣥玉 神
爵元年祠北岳恒山於上曲陽一禱而三祠祠上曲
[021-33b]
陽始此 後漢元和三年春二月章帝北廵至中山
遣使以太牢祠北岳於上曲陽見黄白氣有神魚躍
出 後魏㤗常三年四月幸代至雁門闗望祀恒岳
建岳瀆祠於灅隂祀用牲幣此即今渾源州之北嶽
也 四年正月南廵恒岳祀以太牢秋八月東廵遣
使祀恒山 延和三年春正月至代祠恒山 太延
元年春祠恒山建祠山上置侍祠九十人祠用牲牢
玉帛 魏書十二月癸夘遣使者以太牢祀北岳
[021-34a]
太平真君四年二月丙子車駕至於恒山之陽詔有
司刋石勒銘十一年冬十一月南征逕恒山祠以太
牢 和平元年春正月如中山過恒岳禮其神而返
二年南廵過石門遣使者用玉壁牲牢禮恒岳
太和十八年親為文遣使祭恒岳薦牲玉 景明元
年二月恒山祠災 隋大業三年有事于恒岳 四
年秋八月巡河北親祠恒岳西域吐谷渾十餘國咸
來助祭 隋大業中上幸晉陽因祭恒岳其禮頗采
[021-34b]
高祖拜岱宗儀增置二壇命道士女官數十人於壝
中設醮 唐貞觀十九年親為文以太牢祭北岳於
上曲陽一說貞觀間有石飛墮於曲陽因建祠自是
祭岳於曲陽祠 開元元年封北岳為安天王 唐
六典立冬日祭北岳於定州北鎮封始此張嘉貞撰
碣在曲陽 通考天寳五載偕中天王司天王同封
七載封北岳神為安天王碑辭李荃撰其隂則康傑
文書以八分者戴千齡也 宋乾徳六年後望祭北
[021-35a]
岳於定州北岳祠 大中祥符四年冬十月加封安
天元聖帝后加號靖明后真宗嘗撰碑記 政和三
年詔嶽鎮海瀆年别一祭北嶽常山及遥祀北鎮醫
巫閭山於定州界設位南向以西為上山川從祀西
向以北為上 紹興七年詔以立冬日祭北岳望/祭元
至元五年加號安天大貞元聖帝 明洪武三年夏
六月詔更北岳稱恒山之神 𢎞治十五年兵部尚
書馬文升䟽請釐正祀典改北嶽祭於恒山禮部尚
[021-35b]
書倪岳覆議曲陽廟祀已久當仍舊山在渾源者修
治其廟詔從之 明代即位祭告兵扎祈禱胥有祭
章碑碣在曲陽廟飛石殿左右碑樓内
國朝
聖祖仁皇帝御書化垂悠久匾敬懸殿内 東頂大茂山
碑舜皇廵狩詣此山谷正擬登祀值大雪弗能進而
遥祀之俄有石飛墜帝前遂以安王石名五載復狩
其石載飛曲陽帝命即其地祠祀焉其飛窟尺寸
[021-36a]
固安王石符劵也閭鉦飛石窟記飛石有窟在廟右/鉦遣人至曲陽量彼石長九尺濶
四尺厚一尺二寸與此石廣狹/不少爽差鉦題飛石窩三字曲陽舊志曲陽恒山
在縣西北一百四十里即阜平之大茂山也自渾源
州發脉繇蜚狐嶺逹曲陽 水經注上曲陽長星水
亂流東逕恒山下廟北漢末䘮亂山道不通此舊有
下階神殿中世以來嵗書法族焉晉魏改有東西二
廟廟前有碑闕壇塲相列焉其水東逕上曲陽縣故
城北本岳牧朝宿之邑也古者天子廵狩常以嵗十
[021-36b]
一月至於北岳侯伯皆有湯沐邑以自齋潔周昭王
南征不還廵狩禮廢邑郭仍存秦罷井田因以立縣
縣在山曲之陽是曰曲陽有下故此為上矣王莽之
常山亭也 上曲陽廟為恒山下廟非恒山上廟也
舊有下階神殿是漢神爵後祀上曲陽之殿也漢末
䘮亂山道不通是指漢靈獻後雲代人民流散魏武
不得已而立新興郡也 金大定七年或言前代都
長安及汴洛以太華等山列為五岳今既都燕當别
[021-37a]
議五岳名寺僚取崧髙疏周都豐鎬以吳岳為西岳
太常卿范拱以為非是議畧曰軒轅居上谷在恒山
之西舜居蒲坂在華山之北以此言之未嘗據所都
而改岳祀也後遂不改按拱言上谷在恒山西是以
曲陽祠址為恒山也然恒山定祀上曲陽當在漢末
時定祀曲陽當在唐元和時金趙秉文謁北嶽詩卜
地恒陽曲移祠㤗始元注謂晉移祠曲陽今北嶽志
暨尹耕三曲陽考胥不甚詳覈而志引韓魏公重
[021-37b]
修廟記曰考有唐以來記刻皆不載廢遷之由爰為
補之若安王石說其誣幻正無庸辨 韓琦岳廟碑
恒山一名大茂山也 大茂山在唐縣西北百五十
里山勢巃嵸登其巔俯視河北雲中諸山羅列兒孫
山隂冰雪盛夏不消黄帝問道大茂山即此 北都
賦云茂山恒嶽之别名 大茂山在阜平縣東北七
十里接曲陽界乃恒山之脊土人名神尖石石晉與
遼分界地也阜平曲陽唐縣皆縁大茂之麓 恒
[021-38a]
山在曲陽縣西北百四十里即舊阜平之大茂山也
自渾源州發脉繇飛狐嶺逹曲陽 寰宇記云一峯
自渾源州恒山飛來故名 輿地覽山有太元之泉
神草一十九種服之可以度世 沈存中筆談北岳
謂之大茂山岳祠舊在山下祠中多唐人故碑晉王
李存朂滅燕還過定州與王處直謁岳廟是也石晉
之後稍遷近裏今其地謂之神棚新祠之北有望岳
亭新晴氣清則望見大茂山 渾源州恒山距阜平
[021-38b]
縣大茂山三百餘里峯巒相接盖恒山周三千里渾
源南二十里與在曲陽西北百四十里者實一山也
五岳真形圖北嶽恒山在大同府渾源州天涯崆
洞二山為副岳神姓晨諱□宋封安天元聖帝明改
為北岳恒山之神主世界江河淮海兼四足負荷之
類 抱朴子凡修道之棲隠山谷須得五岳真形圖
佩之則鬼魅虫虎一切妖毒皆莫能近 後魏太祖
還代京次於恒嶺親登山頂撫慰新民適遇黄門侍
[021-39a]
郎崔元伯扶老母登嶺太祖嘉之賜以牛米因詔諸
從人不能自進者給以車牛 魏京兆王子推子恒
字景安涉獵書史以春秋之義為名不以山川表求
改名之後歴侍中諡宣 正定人楊洪裕少時嘗漁
於貂裘陂忽有馳騎至者以二石雁授洪裕一翼掩
左一翼掩右曰吾北嶽使者也言訖忽不見是年生
後周太祖楊淑妃明年生太尉廷璋家遂昌盛
翠屛山在州南七里高二里盤踞四里秀麗似翠屛南
[021-39b]
連玉華峯山水所源也一名高氏山一名石銘陘
金劉撝元蘓保衡胥讀書於此 水經水出代郡
靈丘縣髙氏山 水經注山上有石銘題言冀州北
界故世謂之石銘陘也 渾源州舊志翠屛山髙千
餘丈周十里即高氏之别名東南接靈丘界
龍山一名封龍山在州西南四十里髙三里遞髙二十
里盤踞八里有文殊巖巔有萱草坡夏日雨過山氣
如虹東北五里有玉泉山其東連柏山山之東北有恵
[021-40a]
嶺秀麗可愛又名秀麗嶺下有黒龍池雲氣上升不
三日而雨其東有五峯山上有三陽洞蟠踞又數十
里 陳方澤神州之神𨽻山西者太岳鎮龍門山壺
口山雷首山底柱山析城山王屋山梁山恒岳隂山
白登山太行山河水西海桑乾水呼沲水衛水沍水
而封龍山亦在列焉 龍兊漢書注即龍山有四穴
四時出風者 元初李冶元好問張徳輝嘗遊山時
號龍山三老 山中有劉京叔麻信之諸賢題詠
[021-40b]
五峯山在州東三十里高四里盤踞十三里西連恒山
五峯如削中有三洞
柏山在州東南十里髙一里盤踞五里西連恒山東有
恵嶺有黒龍池山多柏劉祁記黒龍池雲興即雨邑
人以為雨徴
逺望峪在州東南十里飛雲輒雨雨後漢雲似綃峪中
有水
鎗鋒嶺在州東南五十里高五里盤踞十六里南連孫
[021-41a]
臏山北連恒山嘔夷河經流山麓
孫臏山在州東南六十里高三里盤踞九里北連鎗鋒
嶺東有孫臏寨西有龎涓寨相去數里麓南有千佛
洞胥鑿石而成
玉華峯在州南十里雙峯似削玉高二里盤踞六里南
連恒山北連翠屛山
柏梯在州城南 朱弁記柏梯凌峙于南山之北南山
層巒疊巘林木深蔚而香爐峯孤起屹立此柏梯之
[021-41b]
竒觀也
玉泉山在龍山東北五里高半里盤踞三里有玉泉水
瑩潔似玉泉出石罅環玉泉寺所謂玉泉寒溜也西
有望景臺諸峯羅列川口原野分畫條列桑乾環繞
如玦金麻革有遊山記劉祁歸潛堂記鄉帥高侯為
築臺以居所居盖其故宅之北四靣皆見山若南山
西巖吾祖舊遊東為柏山代北名刹西則玉泉龍山
之西勝處故朝嵐夕靄千態萬狀其雲烟吞吐變化
[021-42a]
牕户間門前流水數枝每静夜㣲風有聲琅琅使人
神清不寐劉京叔記于玉泉山後以歸潛/堂門前流水乃玉泉之分支也
横山在州西二十里南北横亘如城故崞縣在其左髙
一里盤踞五里
鳯凰山在州西北七里高二里盤踞五里神谿水發源
山麓 明司務孫聰建鳯山書院於麓闢鳯鳴亭翠
㣲樓得月軒秋香圃藏書窟鼔琴洞奕棋臺釣魚
磯碧水竇彩雲巖金魚塘瑞蓮池號為佳勝
[021-42b]
晝錦山在州西北二十二里高二里盤踞六里以元工
部尚書孫公亮予告歸爰名山焉 吳伯與評畧八
山旋而環繞是馬鞍龍角在八山外也
馬鞍山連晝錦山形似鞍
龍角山在州北二十里高三里盤踞七里雙峯竦峙似
龍角
暄谷
水在州南七里源出翠屛山東南山麓東南合温泉
[021-43a]
入靈丘縣界出倒馬闗注唐河至河間為鏡河玉帶
河 山海經髙氏之山水出焉東流注於河 漢
志代郡靈丘縣河東至文安入大河過郡五行九
百四十里并州川 水經注水即温夷之水也出
縣西北高氏山山海經曰高氏之山水出焉東流
經於河者也其水東南流又南逕曰候候塘川名也
又東合温泉水又東泉水注之水導源莎泉南流水
側有莎泉亭東南入於水又東逕靈丘縣故城南
[021-43b]
元和志蔚州靈丘縣漚夷水一名水出縣西北
高氏山 水一名唐河西去唐縣百五十步 通
典衛水在今常山郡靈夀縣西山所出 舜以冀州
南北濶大分衛水為并州 水源發恒山東北流
至定州境㑹唐水南入於衡 唐水自定州南宋村
白龍泉東流而下合水以有清濁之分故亦名清
水河 薛士龍曰恒水東流合水至瀛州高陽縣
入易水 水經注云水東過上曲陽縣北恒水從
[021-44a]
西來注之自下水兼納恒川之通稱即禹貢所謂
恒衛既從也
嘔夷河在州東南五十里源出鎗鋒嶺東南流至金峯
石溝堂山水自西北來滙流經靈丘廣昌倒馬闗定
州界注於衛河乂名唐河 周禮職方氏并州川曰
滹沱嘔夷顔師古註嘔夷出平舒 唐河三源翠屛
山水鎗鋒嶺東嘔夷河陽頭舖温泉滙為
水經
唐山縣又為溏河水經注即温夷之水是水嘔夷
[021-44b]
河温泉并稱矣無庸析作二水繇鎗鋒至金峯石溝
堂山之水自西北來合流 太平寰宇記出靈丘縣
西北高氏山周職方曰并州川曰嘔夷謂此翠屛山
古名髙氏山鎗鋒翠屛實連山也尹九宫曰嘔夷源
靈丘西北謂出蔚高氏山下者非
亂嶺闗水在州東四十里西流至新莊西南流
逺望峪水在州東南十里出峪即伏至顧册村滙澤西
流
[021-45a]
温泉在州東南百里湯頭舖水似湯沭浴愈疾 水經
注温泉出西北暄谷其水温熱若湯能愈百疾故世
謂之温泉焉東南流逕興豆亭北亭在南源上欹傾
而不正故世以欹城目之東流注於水 後魏天
賜末鄴行臺賈彛請詣温湯療病 魏興光元年十
二月至靈丘駐温泉宫 魏顯祖即位司徒平原王
陸麗自湯泉入朝乙渾殺之 太和二年二月丁亥
行幸代之温泉三年二月辛巳上奉文明后幸代郡
[021-45b]
温泉 魏出帝時楊遵彦取急就雁門温湯療疾棄
衣冠於水濵若自沉者變易名姓自稱劉士安入嵩
山又東入田横島以講誦為業海隅謂之劉先生
磁窯峽水在州南十里東西分流
渾源河在州西南十里出漢土峪分流繞城西北西流
滙為大澤又西流滙神溪水曲折而西北至應州龍
首山又折而北入桑乾
李峪水在州西南十里西流
[021-46a]
凌雲口水在州西南三十里北流
玉泉出玉泉山瑩潔似玉繇石罅環繞古寺
黒龍池在州西秀嶺下雲氣升不三日而雨
乳泉在州西
西神谿水一名乳泉水在州西二十里横山嘴側南流
神谿水在州西北七里中有孤石方畆高丈餘上有律
呂神祠周環泉水歕出旁有煖水胥西南流一名神
徳湖遼應厯三年三月庚寅如應州擊鞠庚子觀漁
[021-46b]
於神徳湖
崞川水源出州東北二十里流經州西南十五里古崞
縣麻家莊 雲中志州西南源出應州西安鎮折而
北注於桑乾河 後魏太平真君五年九月上自河
西至馬邑觀於崞川 八水合而渾流故名渾河
水經注濕水又東流四十九里東逕巨魏亭北又東
崞川注之水南出崞山縣故城南王莽之崞張也縣
南面元岳有背崞山處三山之中故以崞張為名矣
[021-47a]
其水又西出山謂之崞口北流逕繁峙縣故城東王
莽之當要也又北逕巨魏亭又北逕劇陽縣故城西
王莽之善陽也按十三州志曰在隂舘縣東北百三
里其水又東注於濕水
靈丘縣
太白山在縣南二十里高極雲表為邑諸山之最石磴
十八盤綿亘數十里一山屛列鳥道挿天又名太白
嵬 山有鍾乳穴穴中乳滴如懸穂徑多叢木茂草
[021-47b]
巔産黄花蕨菜尤美虎狼錯跡樵採殊艱初夏積霰
古冰厚數尺而巔殊平雲翳時見樓閣空濛杳幻山
陽地亦廣衍 山脉自雁門東北亂山横迤繇山隂
應州至渾源起北嶽南入平刑闗突兀聚五臺東繇
靈丘太白隘門諸山騰躍入紫荆倒馬此燕雲分境
壤接山連之大勢也 靈丘南有山高四百餘丈魏
和平二年三月高宗過之詔從官仰射山峯無能踰
者高宗一發出山三十餘丈過山南二百二十步遂
[021-48a]
刋石勒銘合之覺山諸遺蹟當屬太白 高祖自洛
北廵至高宗射銘之所停駕詔諸弟及侍臣皆試射
逺近惟北海王詳箭不及髙宗箭所十餘步高祖嘉
之拊掌欣笑遂詔勒銘親自為制 遼太平二年三
月遼嵬白山裂有泉湧出 明萬厯時中使採礦民
騷苦不堪時亟震推驗者謂地脉泄裂所致後以入
不償出罷之 山産紅土可印印章 何士震詩興
豆亭前看山色太白平臨巔嵂崱
[021-48b]
覺山在縣東南三十里由隘門山峽入取道巖石間路
裁容騎右壁峭挿干霄左絶澗數百丈下有怒湍晴
雷起足下 覺山井四山環井深可三百尺邑志稱
塔井三竒又有懸鐘巖舍利洞覺山寺後魏孝文帝
建以報母恩招集禪衲五百餘衆仍勅六宫侍女長
年持月六齋其精進内典者並度為尼孝文帝母獻
文思后李氏中山安喜人南郡王恵之女也𦵏金陵
配饗太廟 遼碑記元魏太和七年二月二十八日
[021-49a]
孝文思答母恩於靈丘邑之東南溪行逶迤二十里
有山曰覺山巖壑幽勝闢寺一區賜額曰覺山寺重
熙七年五月二十五日記此即御射臺諸蹟遺事/失傳但以佛刹概之山
空月明巖際嘗聞棋子剥啄聲或笑語至夜分不息
土人以為飛仙徃來也
孤山在縣東十八里平野孤峙不接他山
鎗嶽嶺在縣東二十里直上千仞多野芍藥黄白色尤
繁一叢十數本蜂聲不輟
[021-49b]
三山在縣東二十五里平峯三 三山堡踞其前地多
渠壑路繁雜突入者不易辨
遺釵嶺在縣東二十五里廣昌界一名銀釵 高山旁
立嶺陡路曲相傳妲己過此墮釵故名 金大定五
年六月至銀山獵
隘門山在縣東南二十里 水經注水自縣南流入
峽謂之隘門設隘於峽以譏禁行旅歴山南髙峯隠
天深溪埒谷其水㳂澗西轉逕御射臺南臺在北阜
[021-50a]
上臺南有御射石碑南則秀嶂分霄層崖刺天積石
之峻壁立直上車駕㳂革每出斯游藝焉 宋起鳯
游覺山記將次隘門峪口河聲澎湃激湍飛雪兩山
虎踞不相下惟中容澗道數丈順水勢飛渡水逼仄
急於就下為峯崖所束排扼逆轉騰躍起轟然奔
奪而入水不遜石石又中砥遂覺深谷中彭彭若鉦
鼓甲兵聲衆山皆響行水石間里許漸及巖路路且
狹下臨無際峯頭一二塞垣石子纍纍從人謂胥楊
[021-50b]
延朗守三闗時遺址
鐡冠巖在覺山邃谷層坂湍激泉飛崇巖峻杳流雲冉
冉號鐡冠巖云
烟燻巖在縣南四十里樹木窅黒濃如墨漬石作火熆
色
柏巖在縣南四十里巖上有光相傳為佛珠後被竊巖
遂晦云
鵞毛嶺在縣南七十里
[021-51a]
野窩嶺在縣西南三十里鐡嶺口道多虎
枚廻嶺在縣西南蔚州古志高氏山在西北七十里滋
水出焉東三十八里有枚廻嶺山麓相接
鼔子山在縣西三十里平地突屼似石鼓
黒龍谷在縣西四十里下為黒龍河
流石山在縣西五十里石理斧劈
紅山在縣西六十里山石赭色
花山在縣西北十二里花茂如錯繡
[021-51b]
聖水山在縣西北三十里上有聖水泉濺珠舞雪禱雨
輒應
漫山在縣西北七十里山勢紓徐旋折
團山在縣北二十二里形似覆釡無草木山麓設郵遞
頗為孔路
黒山在縣北三十二里山石煤黛色
駱駝山在縣東北十五里兩峯似駝背
崿道山在縣東北二十里一名惡道﨑嶇險峻行旅苦
[021-52a]
之
龍泉山在縣東北三十里下有泉 龍泉水鐘猶元次
山之水樂也李渤石鐘山記南聲函壺北音清越殆
可參繹後有西域人鎚巖下石泉遂輟響云古志謂/聖水山
即龍泉山而邑志/分西北東北云
鄧峯山山以鄧隠峯名兩峯皆松翠浮霧縠所謂鄧峯
烟嵐也
水繇渾源州東南流入縣界又東南流入倒馬闗
[021-52b]
渾源志水在渾源城南七里出翠屛山東南流合
温泉入靈邱界注溏河
落水河在縣東十五里漲水轉石雨霽猶故道也
豐水在縣東南孤山湧泉東流為葫蘆河上有豐水神
祠
䭾水在縣南十里相傳僧畜驢馱桶下山鄉人酌水注
之自䭾而去故名
馬跑泉在縣南九十里北注溏河土人傳楊延朗跡
[021-53a]
滋水在縣西南五里枚廻嶺懸流五丈湍激之聲震動
山谷東流入溏河
黒龍河源出縣西四十里黒龍谷南入溏河上建黒龍
池廟
白龍池在縣西北三十餘里祈雨多應
白馬泉在縣西北四十里相傳漢文帝為代王時經此
乏水騶從罷困帝禱之有馬跑地得泉
甘泉相傳在縣治内
[021-53b]
廣靈縣
飛鳯山在縣東二十里一岡突兀下有西馬莊元侍郎
龎清居此清嘗任洗馬今訛洗為西
壺山在縣東南一里兀峙一山環山皆泉如萬斛珠璣
隨地湧出滙為沼廣數畆植栁環之
加斗山一名神峯山在縣東南二十里峯巒峭立内有
石孔似門明建寨其上名鐡裏腰封寨上又有圯城
蹟存山下加斗村乃元總管聶諒故里也
[021-54a]
遇逢山在縣南一里上有仙人足跡
直峪山在縣南十五里即直峪口下有小河注壺流水
留老山在縣南十五里羣峯似㦸接加斗山山下乃袁
表故里
榆杏山在縣南二十里石泉懸崖兩崖松翳所謂聖泉
松風也
天井山在縣西南二十里有天井寺故址寺有井深五
六尺雖旱不竭舊嘗引水入香積厨
[021-54b]
林管山在縣西南四十里上有勒漢砦下有石家泉入
壺流河 雲中志即臨灌山
社臺山在西闗内石岡似臺
鞍子山在縣西三里山有二阜
石梯嶺在縣西二十里石磴陡絶
黄龍山在縣西二十里
林闗山在縣西四十里
斷駕嶺在縣西四十里嶺左俗傳有竇建徳墓
[021-55a]
白羊山在縣西五十里停雲閣霧離竒窈幻昔有白羊
寺下有小河注壺流河
馬蹄嶺在縣西五十里石上有馬蹄跡
廻嶺山在縣西五十里渾源孔道下有牛口峪俗傳竇
建徳返乘
望狐山在縣西六十里土人傳有神語人曰予近居此
語訖人望見引狐入山故名
六稜山在縣西七十里山勢雄峻為廣靈冠前後各垂
[021-55b]
三 尹九宫記蔚北山名襄始脉應州而盡於蔚
城東耕嘗躡屐登之循跡而西至廣靈之六稜所經
多廢城址與塹劚之跡又其東盡也為小闗村亦有
廢城址而屬之滋水河踰河復有址而屬之東北柏
山
千福山在縣西北五里一名千夫山相傳前代遣千人
取花斑石先禱神祠今鄉民多祈福於祠
九層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上有九層崖産花/斑石
[021-56a]
火燒嶺在縣西北六十里
卧龍岡在縣北八里東向對龍伏巖山似二龍然
巧八山在縣北二十里一山居中四圍七山相向東南
袤十五里有滴水崖泉脉自穴中出滴水成池
大山一名平頂山在縣北三十里平頂以象形名
牛欄堝山在縣北三十里周廻有石欄杆
老山在縣東北三里山胥石間有草生
瓦房山在縣東北四十里形似瓦屋
[021-56b]
樺山在縣東北四十里産樺上有三岔砦
灃水 明一統志在縣東南平原山麓潨泉湧出上建
豐水神祠東流為葫蘆河以其水上狹下廣似葫蘆
故名東流入定安縣西界一作豐水
壺流河在南闗外發源縣西三十里莎泉東合壺川山
下水二水滙流其形似壺經蔚州城北注順聖川流
入桑乾河上狹下濶 古地理志祁夷水出平舒縣
北至桑乾入濕今壺流河勢近之
[021-57a]
神泉即壺川山下水也
枕頭河在縣南三里源出翟家疃東注壺流河
集興疃池在縣南五里東注壺流河水殊清湛冬夏不
竭
聖泉在榆杏山石泉臨澗飛瀑懸崖
雅兒滙在縣西南四里暑月有冰
灑雨泉在縣西南二十里直峪山源出石罅天旱使數
婦潑灑之遂雨北注枕頭河東入壺流河
[021-57b]
作疃河波池在縣西十三里西山麓汪洋數里東入壺
河池方十畆其水潛縮中約五畆天將雨雪則水輒
湧漲後寖涸
莎泉在縣西三十里廣一畆沸騰汹湧即壺河源 一
說滋水源出莎泉東注合壺川山下水名神泉二水
合流其形如壺 雲中志滋水有二一在蔚州西南
三十里南馬莊一名神水泉東北入壺流河一在靈
丘縣西南枚廻嶺懸流五丈湍激之聲震動山谷東
[021-58a]
流 水經注滋水導源莎泉南流水側有莎泉亭東
南入於水又東逕靈丘縣故城南今莎泉水不入
地勢似别 魏太延二年八月丁亥詔廣平公張
黎發定州七郡一萬二千人通莎泉道
瑞泉在縣西五十里白羊山泉瀑渀騰如唾玉
一斗泉在縣西北三十里九層崖水裁一斗可給百户
滴水巖泉在縣北十五里山半懸數丈由石隙注潭潭
周盈丈深尺不竭不溢禱雨多應
[021-58b]
壺泉 平原突出一石峯獅口噴泉一泓味甘東旋為
小池似半規新月
廣昌縣
孤山在縣東二十五里平地突出
湖山石在縣東三十里一名太虎石
浮圖峪在縣東三十里
鐡嶺在縣東三十里嶺上石象鐡
雕窩崖在縣東六十里古有銀洞所謂銀坊道也後塞
[021-59a]
牛心山在縣東南五里巔有巨石似牛心
鼻子嶺在縣南二十里白石山左險峻高脊似鼻
白石山在縣南二十五里山多白石上有雲臺 朝陽
洞碾磨水泉胥具棲隠地也 雲中志有白石谷路
通唐縣
揷箭嶺在縣南三十里
祭刀嶺在縣南四十里
烟薫嶺在縣南五十里崖多烟痕
[021-59b]
神仙山在縣南一百十里遞高四十里接唐縣境一名
尖山相傳仙人對奕於此
淶山在縣西南三里一名旗山相傳宋將楊景竪旗於
此七峯相連一名七山拒馬河源此
登梯山在縣西南三十里内有石磴木棧翠崖瀑布一
名登梯嶺以石級直上似梯也
香山在縣西十里卉木競芳上有香山古寺巔有龜龍
虎象石
[021-60a]
玉皇山在縣西十里
驛馬嶺在縣西四十五里
雕窩崖在縣西六十里古有銅洞後塞 廣昌舊置爐
鑄錢名銅山冶唐至徳以後廢元和間復鑄後又廢
九層巖在縣西北三十里
石門峪在縣西北
聚雲山在縣北十三里
黒石嶺在縣北五十五里山多黑石
[021-60b]
北口峪在縣北七十里峪中無村落
野狐山在縣東北十里狐常夜鳴
獅子崖在縣東北二十里有石獅一名獅子峪
栗山五朝志飛狐縣有栗山拒馬河
拒馬河發源縣南半里七山下少東合淶水 水經拒
馬河出代郡廣昌縣淶山 水經注即淶水也有二
源俱發淶山東逕廣昌縣故城南王莽之廣屛魏封
樂進為侯國矣 東漢桑欽水經書拒馬河則楊六
[021-61a]
郎在此拒戰金章宗馬跑河之説胥為無稽 漢志
注廣昌淶水東南至容城入河過郡三行五百里并
州浸莽曰廣屛師古曰淶音來 唐蔚州三河冶距
飛狐故監二十里而近河東節度使王鍔置鑪䟽拒
馬河水鑄錢工費尤省以刺史李聽為使以五鑪鑄
每鑪月鑄錢三十萬自是河東鑄錢皆廢 顔師古
註淶出廣昌
淶源泉在縣東半里又東合拒馬河
[021-61b]
淶水發源縣東一里北崖古塔下合七山水為拒馬河
東流經紫荆闗入易州淶水縣界一源發闗内東南
隅亦名淶水繇闗堡水竇流入拒馬河 周禮職方
氏正北曰并州其山鎮曰恒山其浸曰淶易 通典
淶水在今安邊郡飛狐縣界通考/同
烏龍溝在縣東九十里
木𤓰澗在縣東南四十里唐乾寜四年九月李克用擊
劉仁恭仁恭遣單可及逆戰楊師侃伏兵於木𤓰澗
[021-62a]
克用方飲酒不為備是日大霧不覺伏兵及戰伏發
克用大敗
搏虎澗在縣南五里相傳李存孝擲虎地
水一名湯河在縣南六十里源出渾源州南湯頭舖
東南流經靈丘又東南入縣境東流經直𨽻唐縣界
入倒馬闗又名唐河 水勢昔盛居民結筏以渡後
多淤涸成水田 水經注水東逕嘉牙川川有一
水南來注之水出恒山北麓雖川三合逕嘉牙亭東
[021-62b]
而北流注於水水之北山即廣昌縣界
水又東
逕倒馬闗闗山險隘是為深峭詩人髙罡之病良馬
傳險之行故闗受其名焉闗水出西南長溪下東北
歴闗注水水南山上起御坐於松園建祗洹於東
圃東北二靣岫嶂高深霞峯隠日水望澄明淵無潛
甲行李所逕鮮不徘徊忘返矣
馬跑泉在縣西南七十里相傳楊六郎屯兵馬蹄跑水
生魚活軍百日今北山石上有楊六郎題福勝地三
[021-63a]
硃字雨淋不湮磨云
一斗泉在縣西北三十里九層崖
聖母泉 杜昌詩碧淺映逺山瀠洄繞市肆
瀝靈泉
陽高縣
白登山在縣東南二十五里白登村南二十里乃白登
縣遺址有大白登小白登 雲郡諸山多源於陽高
之白登山又至伏鹿而西為陽高之斷頭山邐迤而
[021-63b]
南為採掠諸山 盤崖雄於西城源於陽和之白登
白登村名在陽和南或曰魏廣鹿苑遷白登之民
於此故名 金志白登縣本名長清大定七年更名
有白登臺採掠山 括地志平城東北三十里有白
登山白登臺在焉 通典雲中有白登單于臺漢武
自將待邊處 梁元帝横吹曲朝跋青陂道暮上白
登臺後魏延昌三年秋恒州上言白登山有銀鑛八
石得銀七兩錫三百餘斤其色潔白有踰上品詔置
[021-64a]
銀冶常令採鑄
虎頭山在縣東
西坦坡在縣東南
乳頭山 胡成嶺 南沙嶺 北沙嶺 羅家嶺胥在
縣西
雕窩崖在縣西十五里山半有石盆津漉滙焉崖遍開
黄花土人名金蓮花麓有青龍觀崖下東為石窰溝
西為大水溝
[021-64b]
虎兒山在縣西二十里
龍混山一名偏梁寨在縣西五十里山勢嵯峩石壁峭
立援鐡絙而上有石佛洞
採掠山在縣西八十里接大同界一名石㑹山魏明元
帝大閱東郊講武以奚斤行左丞相大蒐於石㑹山
斷頭山在縣西北十里大同府治介於斷頭馬頭二山
之間 三闗志斷頭山在陽和邊境外 明洪武五
年七月諸將北征指揮張存道從中山侯陽和守合
[021-65a]
墩不刺營至斷頭山或勸存道移軍不從遇冦力戰
死之
雲門山在縣北十里邊墻外即府志翠屛山青陂山也
唐地理志雲州有青陂道為出兵路 遼志長青
縣有青坡山 雲中志翠屏當靣如幃抱城 明高
陽孫文忠承宗嘗授經邊郡游飛狐拒馬間直走白
登又從紇干青坡故道南下結老將戍卒訪問要害
阨塞用是曉暢邊事
[021-65b]
清涼山在縣北十五里邊墻外巔為神谷有穴名風洞
邃不可測中似有風
堡子灣在清涼山南崖
樞宻寨西山迤南峯巒突屼有青龍觀觀前有懸石巔
有石洞援鐡絙而上西峯尤高名樞宻寨
西巖在斷頭山南有積雪為開山口虎峪之巔劈峽間
四月有殘雪 開山口一名墨谷口金崇慶元年元
帥左都監鄂屯襄救西京至墨谷口一軍盡殪襄僅
[021-66a]
以身免
㩖風崖西對西巖
猴兒山在虎兒山東守口河自兩山間出
虎耳山 龍門山 草垜山 天門山 盤道山 分
水嶺
桑乾河繇大同縣界東流入縣南川至馬營堡入天鎮
縣界又東入直隷西寜縣境
十里河自邊墻外繇守口堡之開山口入逶迤繞城而
[021-66b]
東折而東南入白登河
白登河在縣南二十里發源大同縣河兒頭村東流經
縣南境至蕭家屯㑹十里河又東北流入天鎮縣十
里河
龍泉在縣南四十里石洞連龕水自西瀠繞焉
馬邑河雲中志從西北山鑿石引出城北東流萬錦灘
園圃皆資灌溉焉
青龍恵水滙為石窰溝大水溝
[021-67a]
西山麓洞 水由山後鑿洞成渠
天鎮縣
枳兒嶺在縣東三十里
蕭墻山在縣東四十里山有黑龍背建寺有黑龍泉
盆山在縣東南八里一名盤山石巘參差名石蓮中峯
大石峭立百丈有竒中通一罅泉㵼澗底泉西有石
坪土人傳三仙奕此樵子馮氏見之至今石上留足
跡云巖上又有仙人掌
[021-67b]
秀峯山在縣東南十五里有天寜寺
玉泉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瀑布三胥高十丈中瀑彌
盛
神頭山在縣東南五十里一名浮雲山一名伸頭山一
名筆山有蟠龍卧虎二峯髙挿雲霄東南直接懐
仁縣界上有吕仙洞最幽邃純陽時遊此山側有罅
繇此登巔可望雁門一名小天門
晚霞山在縣東南日落後山中有霞形似蓮花一名蓮
[021-68a]
花山山中人又謂夜半有霞云
樺林坡在縣東南接玉泉山
武家山在縣東南
上隂山在縣東南有天落石
下隂山在縣東南
帷臺嶺在東陽河界 元世祖時納延平阿實克布哈言
大同興和兩郡當車駕所經有帷臺嶺者數十里無
居民詔有司作室嶺中徙邑民百户居之割境内實保
[021-68b]
齊牧地使耕種以自養從之阿實克布哈即以千户領
實保齊上復欲盡徙興和桃山數十村之民以其地
為實保齊牧地阿實克布哈固請存三千户以給鷹食
上皆聽納民徳之至今飲食必祭
沙梁坡在縣南十里
人頭山在縣南三十里蔚州北百二十里以形似名
米新闗山在縣南
小盤道山在縣南
[021-69a]
風神山在縣西南二十里孤峙周數里色似堆藍一名
孤峯山上有風神廟大風祈廟輒息
牛山在縣西南五十里有石洞三清溪環繞兩峯中有
龍泉
平頂山在縣西南六十里
青雲山在縣西南百里有驚峯寺寺有石鼓與西寜盤
崖寺石雞廣靈狗窩洞石狗齊鳴西有黒龍洞石乳
滴水下有石盆承之嵗旱取水輒雨
[021-69b]
火燒嶺在縣西南百十三里
五架山在縣西南
石梯山在縣西南
環翠山在縣北二十里袤亘四十餘里白羊口榆林口
胥山南麓也
二郎山附環翠山有甘泉不涸不盈雲生即雨旱禱輒
應
福禄山在縣東北八里相傳山伏白鹿名伏鹿山雲至
[021-70a]
此必斷一名斷雲山 伏鹿山而西為陽和之斷頭
山更西為鎮城之方山南垂為採掠白登山歴右玉
馬頭丫角以入偏頭而漸逹於牛灣黄河
桑乾河繇陽髙東流入縣馬營堡境經大石堡樓子屯
東西太保村至小鹽厰入直𨽻西寜縣白家泉界
河在順聖西城南二十里東南入蘆溝河
海子泉在城内沍寒不冰炎夏彌寒汲飲恒足
十里河一脉自陽髙後口入一脉自大同縣橋頭村滙
[021-70b]
於陽高之蕭家屯東流入縣境經十里舖七里墩繇
西北轉城東北過李家莊至永嘉堡入直𨽻懐安縣
李信屯界
黑龍泉在蕭墻山祈雨多應
温泉在城東南三里屯北晨似蒸霧
湧泉在城西南一里俗名海子萬人用之不竭終嵗不
用不溢
七股泉在湧泉南有暢流勢
[021-71a]
冰泉在城西南孫家園
八里井在縣西南八里屯水輕甘第一
沙河在縣西南十五里筆峯五架石梯三山水發源米
薪闗歴季沙河至宋家厰
天潮河發源城西南楊家屯清而味甘滙七股泉繇城
西入十里河
龍泉在牛山兩峯夾峙清澈可鑑常有物蜿蜒其中
玉泉在城北鄧家園水瑩似玉祈雨多取之
[021-71b]
甘泉在二郎山
五泉河發源温小堡定安營興隆堡龍池堡顧家營五
泉至鹹水皂合流而下經陽高坦坡村大同康石莊
復入縣境嘴兒頭入桑乾
李兒溝 張仲溝胥在邊垣下
山西通志卷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