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e0001 國語-吳-韋昭 (tls)


[007-1a]

7 吳語



7.1《越王句踐命諸稽郢行成於吳》
[007-2a]


吳王夫差起師伐越,
越王句踐起師逆之。
大夫種乃獻謀曰:
「夫吳之與越,
唯天所授,
王其無庸戰。
夫申胥、
華登𥳑報吳國之士於甲兵,
而未嘗有所挫也。
夫一人善射,
百夫決拾,
勝未可成也。
夫謀必素見成事焉,
而後履之,
不可以授命。
王不如設戎,
約辭行成,
以喜其民,
以廣侈吳王之心。
吾以卜之於天,
天若棄吳,
必許吾成而不吾足也,
將必寬然有伯諸侯之心焉。
既罷弊其民,
而天奪之食,
安受其燼,
乃無有命矣。」
[007-3a]


越王許諾,
乃命諸稽郢行成於吳,
曰:
「寡君句踐使下臣郢不敢顯然布幣行禮,
敢私告於下執事曰:
昔者越國見禍,
得罪於天王。
天王親趨玉趾,
以心孤句踐,
而又宥赦之。
君王之於越也,
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孤不敢忘天災,
其敢忘君王之大賜乎!
今句踐申禍無良,
草鄙之人,
敢忘天王之大德,
而思邊垂之小怨,
以重得罪於下執事?
句踐用帥二三之老,
親委重罪,
頓顙於邊。
[007-4a]


「今君王不察,
盛怒屬兵,
將殘伐越國。
越國固貢獻之邑也,
君王不以鞭箠使之,
而辱軍士使寇令焉。
句踐請盟:
一介嫡女,
執箕箒以晐姓於王宮;
一介嫡男,
奉槃匜以隨諸御;
春秋貢獻,
不解於王府。
天王豈辱裁之?
亦征諸侯之禮也。
[007-5a]


「夫諺曰:
『狐埋之,
而狐搰之,
是以無成功。』
今天王既封植越國,
以明聞於天下,
而又刈亡之,
是天王之無成勞也。
雖四方之諸侯,
則何實以事吳?
敢使下臣盡辭,
唯天王秉利度義焉!」
[007-6a]


7.2《吳王夫差與越荒成不盟》
[007-7a]


吳王夫差乃告諸大夫曰:
「孤將有大志於齊,
吾將許越成,
而無拂吾慮。
若越既改,
吾又何求?
若其不改,
反行,
吾振旅焉。」
[007-8a]


申胥諫曰:
「不可許也。
夫越、
非實忠心好吳也,
又非懾畏吾兵甲之彊也。
大夫種勇而善謀,
將還玩吾國於股掌之上,
以得其志。
夫固知君王之蓋威以好勝也,
故婉約其辭,
以從逸王志,
使淫樂於諸夏之國,
以自傷也。
使吾甲兵鈍弊,
民人離落,
而日以憔悴,
然後安受吾燼。
夫越王好信以愛民,
四方歸之,
年穀時熟,
日長炎炎。
及吾猶可以戰也,
為虺弗摧,
為蛇將若何?」
[007-9a]


吳王曰:
「大夫奚隆於越,
越曾足以為大虞乎?
若無越,
則吾何以春秋曜吾軍士?」
乃許之成。
[007-10a]


將盟,
越王又使諸稽郢辭曰:
「以盟為有益乎?
前盟口血未乾,
足以結信矣。
以盟為無益乎?
君王舍甲兵之威以臨使之,
而胡重於鬼神而自輕也?」
吳王乃許之,
荒成不盟。
[007-11a]


7.3《夫差伐齊不聽申胥之諫》
[007-12a]


吳王夫差既許越成,
乃大戒師徒,
將以伐齊。
申胥進諫曰:
「昔天以越賜吳,
而王弗受。
夫天命有反,
今越王句踐恐懼而改其謀,
舍其愆令,
輕其征賦,
施民所善,
去民所惡,
身自約也,
裕其眾庶,
其民殷眾,
以多甲兵。
越之在吳,
猶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夫越王之不忘敗吳,
於其心也侙然服士以伺吾閒。
今王非越是圖,
而齊、
魯以為憂。
夫齊、
魯譬諸疾,
疥癬也,
豈能涉江、
淮而與我爭此地哉?
將必越實有吳土。
[007-13a]


「王其盍亦鑑於人,
無鑑於水。
昔楚靈王不君,
其臣箴諫以不入。
乃築臺於章華之上,
闕為石郭、
陂漢以象帝舜。
罷弊楚國,
以閒陳、
蔡。不修方城之內,
踰諸夏而圖東國,
三歲於沮、
汾以服吳、
越。其民不忍饑勞之殃,
三軍叛王於乾谿。
王親獨行,
屏營仿偟於山林之中,
三日,
乃見其涓人疇。
王呼之曰;
『余不食三日矣。』
疇趨而進,
王枕其股以寢於地。
王寐,
疇枕王以墣而去之。
王覺而無見也,
乃匍匐將入於棘闈,
棘闈不納,
乃入芋尹申亥氏焉。
王縊,
申亥負王以歸,
而土埋之其室。
此志也,
豈遽忘於諸侯之耳乎?
[007-14a]


「今王既變鯀、
禹之功,
而高高下下,
以罷民於姑蘇。
天奪吾食,
都鄙荐饑。
今王將很天而伐齊。
夫吳民離矣,
體有所傾,
譬如群獸然,
一个負矢,
將百群皆奔,
王其無方收也。
越人必來襲我,
王雖悔之,
其猶有及乎?」
[007-15a]


王弗聽。
十二年,
遂伐齊。
齊人與戰於艾陵,
齊師敗績,
吳人有功。
[007-16a]


7.4《夫差勝於艾陵使奚斯釋言於齊》
[007-17a]


吳王夫差既勝齊人於艾陵,
乃使行人奚斯釋言於齊,
曰:
「寡人帥師不腆吳國之役,
遵汶之上,
不敢左右,
唯好之故。
今大夫國子興其眾庶,
以犯獵吳國之師徒,
天若不知有罪,
則何以使下國勝!」
[007-18a]


7.5《申胥自殺》
[007-19a]


吳王還自伐齊,
乃訊申胥曰:
「昔吾先王體德明聖,
達於上帝,
譬如農夫作耦,
以刈殺四方之蓬蒿,
以立名於荊,
此則大夫之力也。
今大夫老,
而又不自安恬逸,
而處以念惡,
出則罪吾眾,
撓亂百度,
以妖㜸吳國。
今天降衷于吳,
齊師受服。
孤豈敢自多,
先王之鍾鼓,
寔式靈之。
敢告于大夫。」
[007-20a]


申胥釋劍而對曰:
「昔吾先王世有輔弼之臣,
以能遂疑計惡,
以不陷於大難。
今王播棄黎老,
而近孩童焉,
比謀,
曰:
『余令而不違。』
夫不違,
乃違也。
夫不違,
亡之階也。
夫天之所棄,
必驟近其小喜,
而遠其大憂。
王若不得志於齊,
而以覺寤王心,
而吳國猶世。
吾先君得之也,
必有以取之;
其亡之也,
亦有以棄之。
用能援持盈以沒,
而驟救傾以時。
今王無以取之,
而天祿亟至,
是吳命之短也。
員不忍稱疾辟易,
以見王之親為越之擒也。
員請先死。」
遂自殺。
將死,
曰:
「以懸吾目於東門,
以見越之入,
吳國之亡也。」
王慍曰:
「孤不使大夫得有見也。」
乃使取申胥之尸,
盛以鴟鴺,
而投之於江。
[007-21a]


7.6《吳晉爭長未成句踐襲吳》
[007-22a]


吳王夫差既殺申胥,
不稔於歲,
乃起師北征。
闕為深溝,
通於商、
魯之閒,
北屬之沂,
西屬之濟,
以會晉公午於黃池。
[007-23a]


於是越王句踐乃命范蠡、
后庸,
率師沿海泝淮以絕吳路。
敗王子友於姑熊夷。
越王句踐乃率中軍泝江以襲吳,
入其郛,
焚其姑蘇,
徙其大舟。
[007-24a]


吳、
晉爭長未成,
邊遽乃至,
以越亂告。
吳王懼,
乃合大夫而謀曰:
「越為不道,
背其齊盟。
今吾道路脩遠,
無會而歸,
與會而先晉,
孰利?」
王孫雒曰:
「夫危事不齒,
雒敢先對。
二者莫利。
無會而歸,
越聞章矣,
民懼而走,
遠無正就。
齊、宋、
徐、夷曰:
『吳既敗矣!』
將夾溝而㢋我,
我無生命矣。
會而先晉,
晉既執諸侯之柄以臨我,
將成其志以見天子。
吾須之不能,
去之不忍。
若越聞愈章,
吾民恐叛。
必會而先之。」
[007-25a]


王乃步就王孫雒曰:
「先之圖之,
將若之何?」
王孫雒曰:
「王其無疑,
吾道路悠遠,
必無有二命,
焉可以濟事。」
王孫雒進,
顧揖諸大夫曰:
「危事不可以為安,
死事不可以為生,
則無為貴智矣。
民之惡死而欲貴富以長沒也,
與我同。
雖然,
彼近其國,
有遷;
我絕慮,
無遷。
彼豈能與我行此危事也哉?
事君勇謀,
於此用之。
今夕必挑戰,
以廣民心。
請王勵士,
以奮其朋勢。
勸之以高位重畜,
備刑戮以辱其不勵者,
令各輕其死。
彼將不戰而先我,
我既執諸侯之柄,
以歲之不穫也,
無有誅焉,
而先罷之,
諸侯必說。
既而皆入其地,
王安挺志,
一日惕,
一日留,
以安步王志。
必設以此民也,
封於江、
淮之閒,
乃能至於吳。」
吳王許諾。
[007-26a]


7.7《吳欲與晉戰得為盟主》
[007-27a]


吳王昏乃戒,
令秣馬食士。
夜中,
乃令服兵擐甲,
係馬舌,
出火竈,
陳王卒百人,
以為徹行百行。
行頭皆官師,
擁鐸拱稽,
建肥胡,
奉文犀之渠。
十行一嬖大夫,
建旌提鼓,
挾經秉枹。
十旌一將軍,
載常建鼓,
挾經秉枹。
萬人以為方陣,
皆白裳、
白旂、
素甲、
白羽之矰,
望之如荼。
王親秉鉞,
載白旗以中陳而立。
左軍亦如之,
皆赤裳、
赤旟、
丹甲、
朱羽之矰,
望之如火。
右軍亦如之,
皆玄裳、
玄旗、
黑甲、
烏羽之矰,
望之如墨。
為帶甲三萬,
以勢攻,
雞鳴乃定。
既陳,
去晉軍一里。
昧明,
王乃秉枹,
親就鳴鐘鼓、
丁寧、
錞于振鐸,
勇怯盡應,
三軍皆譁釦以振旅,
其聲動天地。
[007-28a]


晉師大駭,
不出,
周軍飾壘,
乃令董褐請事,
曰:
「兩君偃兵接好,
日中為期。
今大國越錄,
而造於弊邑之軍壘,
敢請亂故。」
[007-29a]


吳王親對之曰:
「天子有命,
周室卑約,
貢獻莫入,
上帝鬼神而不可以告。
無姬姓之振也,
徒遽來告孤。
日夜相繼,
匍匐就君。
今非王室不平安是憂,
億負晉眾庶,
不式諸戎、
狄、楚、
秦;將不長弟,
以力征一二兄弟之國。
孤欲守吾先君之班爵,
進則不敢,
退則不可。
今會日薄矣,
恐事之不集,
以為諸侯笑。
孤之事君在今日,
不得事君亦在今日。
為使者之無遠也,
孤用親聽命於藩籬之外。」
[007-30a]


董褐將還,
王稱左畸曰:
「攝少司馬茲與王士五人,
坐於王前。」
乃皆進曰:𠜲
於客前以酬客。
[007-31a]


董褐既致命,
乃告趙鞅曰:
「臣觀吳王之色,
類有大憂,
小則嬖妾、
嫡子死,
不則國有大難;
大則越入吳。
將毒,
不可與戰。
主其許之先,
無以待危,
然而不可徒許也。」
趙鞅許諾。
[007-32a]


晉乃令董褐復命曰:
「寡君未敢觀兵身見,
使褐復命曰:
『曩君之言,
周室既卑,
諸侯大夫失禮於天子,
請貞於陽卜,
收文、
武之諸侯。
孤以下密邇於天子,
無所逃罪,
訊讓日至,
曰:昔吳伯父不失春秋,
必率諸侯以顧在余一人。
今伯父有蠻、
荊之虞,
禮世不續,
用命孤禮佐周公,
以見我一二兄弟之國,
以休君憂。
今君掩王東海,
以淫名聞於天下,
君有短垣而自踰之,
況蠻、
荊則何有於周室?
夫命圭有命,
固曰吳伯,
不曰吳王。
諸侯是以敢辭。
夫諸侯無二君,
而周無二王,
君若無卑天子,
以干其不祥,
而曰吳公,
孤敢不順從君命!』」
長弟(
許諾)。
[007-33a]


吳王許諾,
乃退就幕而會。
吳公先歃,
晉侯亞之。
吳王既會,
越聞愈章,
恐齊、
宋之為己害也,
乃命王孫雒先與勇獲帥徒師以為過賓於宋,
以焚其北郛焉而過之。
[007-34a]


7.8《夫差退于黃池使王孫苟告于周》
[007-35a]


吳王夫差既退于黃池,
乃使王孫苟告勞于周,
曰:
「昔者楚人為不道,
不共承王事,
以遠我一二兄弟之國。
吾先君闔廬不貰不忍,
被甲帶劍,
挺鈹搢鐸,
以與楚昭王毒逐於中原柏舉。
天舍其衷,
楚師敗績,
王去其國,
遂至于郢。
王總其百執事,
以奉其社稷之祭。
其父子、
昆弟不相能,
夫概王作亂,
是以復歸于吳。
今齊侯壬不鑒于楚。
又不承共王命,
以遠我一二兄弟之國。
夫差不貰不忍,
被甲帶劍,
挺鈹搢鐸,
遵汶伐博,
簦笠相望於艾陵。
天舍其衷,
齊師還。
夫差豈敢自多,
文、武寔舍其衷。
歸不稔於歲,
余沿江泝淮,
闕溝深水,
出於商、
魯之閒,
以徹於兄弟之國。
夫差克有成事,
敢使苟告於下執事。」
[007-36a]


周王荅曰:
「苟,
伯父令女來,
明紹享余一人,
若余嘉之。
昔周室逢天之降禍,
遭民之不祥,
余心豈忘憂恤,
不唯下土之不康靖。
今伯父曰:
『戮力同德。』
伯父若能然,
余一人兼受而介福。
伯父多厤年以沒元身,
伯父秉德已侈大哉!」
[007-37a]


7.9《句踐滅吳夫差自殺》
[007-38a]


吳王夫差還自黃池,
息民不戒。
越大夫種乃唱謀曰:
「吾謂吳王將遂涉吾地,
今罷師而不戒以忘我,
我不可以怠。
日臣嘗卜於天,
今吳民既罷,
而大荒荐饑,
市無赤米,
而囷鹿空虛,
其民必移就蒲蠃於東海之濱。
天占既兆,
人事又見,
我篾卜筮矣。
王若今起師以會,
奪之利,
無使夫悛。
夫吳之邊鄙遠者,
罷而未至,
吳王將恥不戰,
必不須至之會也,
而以中國之師與我戰。
若事夸而從我,
我遂踐其地,
其至者亦將不能之會也已,
吾用禦兒臨之。
吳王若慍而又戰,
奔遂可出。
若不戰而結成,
王安厚取名而去之。」
越王曰:
「善哉!」
乃大戒師,
將伐吳。
[007-39a]


楚申包胥使於越,
越王句踐問焉,
曰:
「吳國為不道,
求殘我社稷宗廟,
以為平原,
弗使血食。
吾欲與之徼天之衷,
唯是車馬、
兵甲、
卒伍既具,
無以行之。
請問戰奚以而可?」
包胥辭曰:
「不知。」
王固問焉,
乃對曰:
「夫吳、
良國也,
能博取於諸侯。
敢問君王之所以與之戰者?」
王曰:
「在孤之側者,
觴酒、
豆肉、
簞食,
未嘗敢不分也。
飲食不致味,
聽樂不盡聲,
求以報吳。
願以此戰。」
包胥曰:
「善則善矣,
未可以戰也。」
王曰:
「越國之中,
疾者吾問之,
死者吾葬之,
老其老,
慈其幼,
長其孤,
問其病,
求以報吳。
願以此戰。」
包胥曰:
「善則善矣,
未可以戰也。」
王曰:
「越國之中,
吾寬民以子之,
忠惠以善之。
吾修令寬刑,
施民所欲,
去民所惡,
稱其善,
掩其惡,
求以報吳。
願以此戰。」
包胥曰:
「善則善矣,
未可以戰也。」
王曰:
「越國之中,
富者吾安之,
貧者吾與之,
救其不足,
裁其有餘,
使貧富皆利之,
求以報吳。
願以此戰。」
包胥曰:
「善則善矣,
未可以戰也。」
王曰:
「越國南則楚,
西則晉,
北則齊,
春秋皮幣、
玉帛、
子女以賓服焉,
未嘗敢絕,
求以報吳。
願以此戰。」
包胥曰:
「善哉,
蔑以加焉,
然猶未可以戰也。
夫戰、
智為始,
仁次之,
勇次之。
不智,
則不知民之極,
無以銓度天下之眾寡;
不仁,
則不能與三軍共饑勞之殃;
不勇,
則不能斷疑以發大計。」
越王曰:
「諾。」
[007-40a]


越王句踐乃召五大夫,
曰:
「吳為不道,
求殘吾社稷宗廟,
以為平原,
不使血食。
吾欲與之徼天之衷,
唯是車馬、
兵甲、
卒伍既具,
無以行之。
吾問於王孫包胥,
既命孤矣;
敢訪諸大夫,
問戰奚以而可?
句踐願諸大夫言之,
皆以情告,
無阿孤,
孤將以舉大事。」
大夫后庸乃進對曰:
「審賞則可以戰乎?」
王曰:
「聖。」
大夫苦成進對曰:
「審罰則可以戰乎?」
王曰:
「猛。」
大夫種進對曰:
「審物則可以戰乎?」
王曰:
「辯。」
大夫蠡進對曰:
「審備則可以戰乎?」
王曰:
「巧。」
大夫皋如進對曰:
「審聲則可以戰乎?」
王曰:
「可矣。」
王乃命有司大令於國曰:
「苟在戎者,
皆造於國門之外。」
王乃命於國曰:
「國人欲告者來告,
告孤不審,
將為戮不利,
及五日,
必審之,
過五日,
道將不行。」
[007-41a]


王乃入命夫人。
王背屏而立,
夫人向屏。
王曰:
「自今日以後,
內政無出,
外政無入。
內有辱,
是子也;
外有辱,
是我也。
吾見子於此止矣。」
王遂出,
夫人送王不出屏,
乃闔左闔,
填之以土,
去笄,
側席而坐,
不掃。
王背檐而立,
大夫向檐。
王命大夫曰:
「食土不均,
土地之不修,
內有辱於國,
是子也;
軍士不死,
外有辱,
是我也。
自今日以後,
內政無出,
外政無入,
吾見子於此止矣。」
王遂出,
大夫送王不出檐,
乃闔左闔,
填之以土,
側席而坐,
不掃。
[007-42a]


王乃之壇列,
鼓而行之,
至於軍,
斬有罪者以徇,
曰:
「莫如此以環瑱通相問也。」
明日徙舍,
斬有罪者以徇,
曰:
「莫如此不從其伍之令。」
明日徙舍,
斬有罪者以徇,
曰:
「莫如此不用王命。」
明日徙舍,
至於禦兒,
斬有罪者以徇,
曰:
「莫如此淫逸不可禁也。」
[007-43a]


王乃命有司大徇於軍,
曰:
「有父母耆老而無昆弟者,
以告。」
王親命之曰:
「我有大事,
子有父母耆老,
而子為我死,
子之父母將轉於溝壑,
子為我禮已重矣。
子歸,
歿而父母之世。
後若有事,
吾與子圖之。」
明日徇於軍,
曰:
「有兄弟四五人皆在此者,
以告。」
王親命之曰:
「我有大事,
子有昆弟四五人皆在此,
事若不捷,
則是盡也。
擇子之所欲歸者一人。」
明日徇於軍,
曰:
「有眩瞀之疾者,
以告。」
王親命之曰:
「我有大事,
子有眩瞀之疾,
其歸若已。
後若有事,
吾與子圖之。」
明日徇於軍,
曰:
「筋力不足以勝甲兵,
志行不足以聽命者歸,
莫告。」
明日,
遷軍接龢,
斬有罪者以徇,
曰:
「莫如此志行不果。」
於是人有致死之心。
王乃命有司大徇於軍,
曰:
「謂二三子歸而不歸,
處而不處,
進而不進,
退而不退,
左而不在左,
右而不在右,
身斬,
妻子鬻。」
[007-44a]


於是吳王起師,
軍于江北,
越王軍于江南。
越王乃中分其師以為左右軍,
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為中軍。
明日將舟戰於江,
及昏,
乃令左軍銜枚泝江五里以須,
亦令右軍銜枚踰江五里以須。
夜中,
乃命左軍、
右軍涉江鳴鼓中水以須。
吳師聞之,
大駭,
曰:
「越人分為二師,
將以夾攻我師。」
乃不待旦,
且亦中分其師,
將以禦越。
越王乃令其中軍銜枚潛涉,
不鼓不譟以襲攻之,
吳師大北。
越之左軍、
右軍乃遂涉而從之,
又大敗之於沒,
又郊敗之,
三戰三北,
乃至于吳。
越師遂入吳國,
圍王臺。
[007-45a]


吳王懼,
使人行成,
曰:
「昔不穀先委制於越君,
君告孤請成,
男女服從。
孤無奈越之先君何,
畏天之不祥,
不敢絕祀,
許君成,
以至于今。
今孤不道,
得罪於君王,
君王以親辱於弊邑。
孤敢請成,
男女服為臣御。」
越王曰:
「昔天以越賜吳,
而吳不受;
今天以吳賜越,
孤敢不聽天之命,
而聽君之令乎?」
乃不許成。
因使人告于吳王曰:
「天以吳賜越,
孤不敢不受。
以民生之不長,
王其無死!
民生於地上,
寓也,
其與幾何?
寡人其達王於甬句東,
夫婦三百,
唯王所安,
以沒王年。」
夫差辭曰:
「天既降禍於吳國,
不在前後,
當孤之身,
寔失宗廟社稷。
凡吳土地人民,
越既有之矣,
孤何以視於天下!」
夫差將死,
使人說於子胥曰:
「使死者無知,
則已矣;
若其有知,
吾何面目以見員也!」
遂自殺。
[007-46a]


越滅吳,
上征上國,
宋、鄭、
魯、衛、
陳、蔡執玉之君皆入朝。
夫唯能下其群臣,
以集其謀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