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楚語
6.1《申叔時論傅太子之道》
[006-2a]
莊王使士亹傅太子箴,
辭曰:
「臣不才,
無能益焉。」
王曰:
「賴子之善善之也。」
對曰:
「夫善在太子,
太子欲善,
善人將至;
若不欲善,
善則不用。
故堯有丹朱,
舜有商均,
啟有五觀,
湯有太甲,
文王有管、
蔡。是五王者,
皆有元德也,
而有姦子。
夫豈不欲其善,
不能故也。
若民煩,
可教訓。
蠻、夷、
戎、狄,
其不賓也久矣,
中國所不能用也。」
王卒使傅之。
[006-3a]
問於申叔時,
叔時曰:
「教之春秋,
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
以戒勸其心;
教之世,
而為之昭明德而廢幽昏焉,
以休懼其動;
教之詩,
而為之導廣顯德,
以耀明其志;
教之禮,
使知上下之則;
教之樂,
以䟽其穢而鎮其浮;
教之令,
使訪物官;
教之語,
使明其德,
而知先王之務用明德於民也;
教之故志,
使知廢興者而戒懼焉;
教之訓典,
使知族類,
行比義焉。
[006-4a]
「若是而不從,
動而不悛,
則文詠。
物以行之,
求賢良以翼之。
悛而不攝,
則身勤之,
多訓典刑以納之,
務慎惇篤以固之。
攝而不徹,
則明施舍以導之忠,
明久長以導之信,
明度量之導之義,
明等級以導之禮,
明恭儉以導之孝,
明敬戒以導之事,
明慈愛以導之仁,
明昭利以導之文,
明除害以導之武,
明精意以導之罰,
明正德以導之賞,
明齊肅以耀之臨。
若是而不濟,
不可為也。
[006-5a]
「且夫誦詩以輔相之,
威儀以先後之,
體貌以左右之,
明行以宣翼之,
制節義以動行之,
恭敬以臨監之,
勤勉以勸之,
孝順以納之,
忠信以發之,
德音以揚之,
教備而不從者,
非人也。
其可興乎!
夫子踐位則退,
自退則敬,
否則𧹞。」
[006-6a]
6.2《子囊議恭王之謚》
[006-7a]
恭王有疾,
召大夫曰:
「不穀不德,
失先君之業,
覆楚國之師,
不穀之罪也。
若得保其首領以歿,
唯是春秋所以從先君者,
請為
『靈』
若
『厲』。
大夫許諾。」
[006-8a]
王卒,
及葬,
子囊議謚。
大夫曰:
「王有命矣。」
子囊曰:
「不可。
夫事君者,
先其善,
不從其過。
赫赫楚國,
而君臨之,
撫征南海,
訓及諸夏,
其寵大矣。
有是寵也,
而知其過,
可不謂
『恭』
乎?若先君善,
則請為
『恭』。」
大夫從之。
[006-9a]
6.3《屈建祭父不薦芰》
[006-10a]
屈到嗜芰。
有疾,
召其宗老而屬之,
曰:
「祭我必以芰。」
及祥,
宗老將薦芰,
屈建命去之。
老曰:
「夫子屬之。」
子木曰:
「不然。
夫子承楚國之政,
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
上之可以比先王,
下之可以訓後世,
雖微楚國,
諸侯莫不譽。
其祭典有之曰:
國君有牛享,
大夫有羊饋,
士有豚犬之奠,
庶人有魚炙之薦,
籩豆、
脯醢則上下共之。
不羞珍異,
不陳庶侈。
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國之典。」
遂不用。
[006-11a]
6.4《蔡聲子論楚材晉用》
[006-12a]
椒舉娶於申公子牟,
子牟有罪而亡,
康王以為椒舉遣之,
椒舉奔鄭,
將遂奔晉。
蔡聲子將如晉,
遇之於鄭,
饗之以璧侑,
曰:
「子尚良食,
二先子其皆相子,
尚能事晉君以為諸侯主。」
辭曰:
「非所願也。
若得歸骨於楚,
死且不朽。」
聲子曰:
「子尚良食,
吾歸子。」
椒舉降三拜,
納其乘馬,
聲子受之。
[006-13a]
還見令尹子木,
子木與之語,
曰:
「子雖兄弟於晉,
然蔡、
吾甥也,
二國孰賢?」
對曰:
「晉卿不若楚,
其大夫則賢,
其大夫皆卿材也。
若杞梓、
皮革焉,
楚實遺之,
雖楚有材,
不能用也。」
子木曰:
「彼有公族甥、
舅,若之何其遺之材也?」
對曰:
「昔令尹子元之難,
或譖王孫啟於成王,
王弗是,
王孫啟奔晉,
晉人用之。
及城濮之役,
晉將遁矣,
王孫啟豫於軍事,
謂先軫曰:
『是師也,
唯子玉欲之,
與王心違,
故唯東宮與西廣寔來。
諸侯之從者,
叛者半矣,
若敖氏離矣,
楚師必敗,
何故去之!』
先軫從之,
大敗楚師,
則王孫啟之為也。
[006-14a]
「昔莊王方弱,
申公子儀父為師,
王子爕為傅,
使師崇、
子孔帥師以伐舒。
爕及儀父施二師而分其室。
師還至,
則以王如廬戢黎,
廬戢黎殺二子而復王。
或譖析公臣於王,
王弗是,
析公奔晉,
晉人用之。
寔讒敗楚,
使不規東夏,
則析公之為也。
[006-15a]
「昔雍子之父兄譖雍子於恭王,
王弗是,
雍子奔晉,
晉人用之。
及鄢之役,
晉將遁矣,
雍子與於軍事,
謂欒書曰:
『楚師可料也,
在中軍王族而已。
若易中下,
楚必歆之。
若合而臽吾中,
吾上下必敗其左右,
則三萃以攻其王族,
必大敗之。』
欒書從之,
大敗楚師,
王親面傷,
則雍子之為也。
[006-16a]
「昔陳公子夏為御叔娶於鄭穆公,
生子南。
子南之母亂陳而亡之,
使子南戮於諸侯。
莊王既以夏氏之室賜申公巫臣,
則又畀之子反,
卒於襄老。
襄老死于邲,
二子爭之,
未有成。
恭王使巫臣聘於齊,
以夏姬行,
遂奔晉。
晉人用之,
寔通吳、
晉。使其子狐庸為行人於吳,
而教之射御,
導之伐楚。
至于今為患,
則申公巫臣之為也。
[006-17a]
「今椒舉娶於子牟,
子牟得罪而亡,
執政弗是,
謂椒舉曰:
『女實遣之。』
彼懼而奔鄭,
緬然引領南望,
曰:
『庶幾赦吾罪。』
又不圖也,
乃遂奔晉,
晉人又用之矣。
彼若謀楚,
其亦必有豐敗也哉。」
[006-18a]
子木愀然,
曰:
「夫子何如,
召之,
其來乎?」
對曰:
「亡人得生,
又何不來為。」
子木曰:
「不來,
則若之何?」
對曰:
「夫子不居矣,
春秋相事,
以還軫於諸侯,
若資東陽之盜,
使殺之,
其可乎?
不然,
不來矣。」
子木曰:
「不可。
我為楚卿,
而賂盜以賊一夫於晉,
非義也。
子為我召之,
吾倍其室。」
乃使椒鳴召其父而復之。
[006-19a]
6.5《伍舉論臺美而楚殆》
[006-20a]
靈王為章華之臺,
與伍舉升焉,
曰:
「臺美夫!」
對曰:
「臣聞國君服寵以為美,
安民以為樂,
聽德以為聰,
致遠以為明。
不聞其以土木之崇高、
彤鏤為美,
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
囂庶為樂;
不聞其以觀大、
視侈、
淫色以為明,
而以察清濁為聰。
[006-21a]
「先君莊王為匏居之臺,
高不過望國氛,
大不過容宴豆,
木不妨守備,
用不煩官府,
民不廢時務,
官不易朝常。
問誰宴焉,
則宋公、
鄭伯;
問誰相禮,
則華元、
駟騑;
問誰贊事,
則陳侯、
蔡侯、
許男、
頓子,
其大夫侍之。
先君以是除亂克敵,
而無惡於諸侯。
今君為此臺也,
國民罷焉,
財用盡焉,
年穀敗焉,
百官煩焉,
舉國留之,
數年乃成。
願得諸侯與始升焉,
諸侯皆距無有至者。
而後使太宰啟彊請於魯侯,
懼之以蜀之役,
而僅得以來。
使富都那豎贊焉,
而使長鬣之士相焉,
臣不知其美也。
[006-22a]
「夫美也者,
上下、
內外、
小大、
遠近皆無害焉,
故曰美。
若於目觀則美,
縮於財用則匱,
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
胡美之焉?
夫君國者,
將民之與處;
民實瘠矣,
君安得肥?
且夫私欲弘侈,
則德義鮮少;
德義不行,
則邇者騷離而遠者距違。
天子之貴也,
唯其以公侯為官正也,
而以伯子男為師旅。
其有美名也,
唯其施令德於遠近,
而小大安之也。
若斂民利以成其私欲,
使民蒿焉忘其安樂而有遠心,
其為惡也甚矣,
安用目觀?
[006-23a]
「故先王之為臺榭也,
榭不過講軍實,
臺不過望氛祥。
故榭度於大卒之居,
臺度於臨觀之高。
其所不奪穡地,
其為不匱財用,
其事不煩官業,
其日不廢時務。
瘠磽之地,
於是乎為之;
城守之木,
於是乎用之;
官僚之暇,
於是乎臨之;
四時之隙,
於是乎成之。
故《周詩》曰:
『經始靈臺,
經之營之。
庶民攻之,
不日成之。
經始勿亟,
庶民子來。
王在靈囿,
麀鹿攸伏。』
夫為榭臺,
將以教民利也,
不知其以匱之也。
若君謂此臺美而為之正,
楚其殆矣!」
[006-24a]
6.6《范無宇論國為大城未有利者》
[006-25a]
靈王城陳、
蔡、不羹,
使僕夫子晳問於范無宇,
曰:
「諸夏不服吾而獨事晉,
何也?
唯晉近我遠也。
今吾城三國,
賦皆千乘,
亦當晉矣。
又加之以楚,
諸侯其來乎?」
對曰:
「其在志也,
國為大城,
未有利者。
昔鄭有京、
櫟,衛有蒲、
戚,宋有蕭、
蒙,魯有弁、
費,齊有渠丘,
晉有曲沃,
秦有徵、
衙。叔段以京患莊公,
鄭幾不克,
櫟人寔使鄭子不得其位。
衛蒲、
戚寔出獻公,
宋蕭、
蒙寔弒昭公,
魯弁、
費寔弱襄公,
齊渠丘寔殺無知,
晉曲沃寔納齊師,
秦徵、
衙寔難桓、
景,皆志於諸侯,
此其不利者也。
[006-26a]
「且夫制城邑,
若體性焉,
有首領股肱,
至于手拇毛脈,
大能掉小,
故變而不勤。
地有高下,
天有晦明,
民有君臣,
國有都鄙,
古之制也。
先王懼其不帥,
故制之以義,
施之以服,
行之以禮,
辯之以名,
書之以文,
道之以言。
既其失也,
易物之由。
夫邊境者、
國之尾也,
譬之如牛馬,
處暑之既至,
䖟䗽之既多,
而不能掉其尾,
臣亦懼之。
不然,
是三城也,
豈不使諸侯之心惕惕焉。」
[006-27a]
子晳復命,
王曰:
「是知天咫,
安知民則?
是言誕也。」
右尹子革侍,
曰:
「民,
天之生也;
知天,
必知民矣。
是其言可以懼哉!」
三年,
陳、蔡及不羹人納棄疾而弒靈王。
[006-28a]
6.7《左史倚相儆申公子亹》
[006-29a]
左史倚相迋見申公子亹,
子亹不出,
左史謗之,
舉伯以告。
子亹怒而出,
曰:
「女無亦謂我老耄而舍我,
而又謗我!」
[006-30a]
左史倚相曰:
「唯子老耄,
故欲見以交儆子。
若子方壯,
能經營百事,
倚相將奔走承序,
於是不給,
而何暇得見?
昔衛武公年數九十有五矣,
猶箴儆於國,
曰:
『自卿以下至于師長士,
苟在朝者,
無謂我老耄而舍我,
必恭恪於朝,
朝夕以交戒我;
聞一二之言,
必誦志而納之,
以訓導我。』
在輿有旅賁之規,
位宁有官師之典,
倚几有誦訓之諫,
居寢有褻御之箴,
臨事有瞽史之導,
宴居有師工之誦。
史不失書,
矇不失誦,
以訓御之,
於是乎作《懿》(
戒)以自儆也。
及其沒也,
謂之睿聖武公。
子實不睿聖,
於倚相何害。
《周書》曰:
『文王至于日中昃,
不皇暇食。
惠于小民,
唯政之恭。』
文王猶不敢驕。
今子老楚國而欲自安也,
以禦數戒者,
王將何為?
若常如此,
楚其難哉!」
子亹曰:
「老之過也。」
乃驟見左史。
[006-31a]
6.8《白公子張諷靈王宜納諫》
[006-32a]
靈王虐,
白公子張驟諫。
王患之,
謂史老曰:
「吾欲已子張之諫,
若何?」
對曰:
「用之寔難,
已之易矣。
若諫,
君則曰:
『余左執鬼中,
右執殤宮,
凡百箴諫,
吾盡聞之矣,
寧聞他言?』」
[006-33a]
白公又諫,
王如史老之言。
對曰:
「昔殷武丁能聳其德,
至于神明,
以入于河,
自河徂亳,
於是乎三年默以思道。
卿士患之,
曰:
『王言以出令也,
若不言,
是無所稟令也。』
武丁於是作書,
曰:
『以余正四方,
余恐德之不類,
茲故不言。』
如是而又使以夢象旁求四方之賢,
得傅說以來,
升以為公,
而使朝夕規諫,
曰:
『若金,
用女作礪。
若津水,
用女作舟。
若天旱,
用女作霖雨。
啟乃心,
沃朕心。
若藥不瞑眩,
厥疾不瘳。
若跣不視地,
厥足用傷。』
若武丁之神明也,
其聖之睿廣也,
其智之不疾也,
猶自謂未乂,
故三年默以思道。
既得道,
猶不敢專制,
使以象旁求聖人。
既得以為輔,
又恐其荒失遺忘,
故使朝夕規誨箴諫,
曰:
『必交修余,
無余棄也。』
今君或者未及武丁,
而惡規諫者,
不亦難乎!
[006-34a]
「齊桓、
晉文,
皆非嗣也,
還軫諸侯,
不敢淫逸,
心類德音,
以德有國。
近臣諫,
遠臣謗,
輿人誦,
以自誥也。
是以其入也,
四封不備一同,
而至於是有畿田,
以屬諸侯,
至于今為令君。
桓、文皆然,
君不度憂於二令君,
而欲自逸也,
無乃不可乎?
《周詩》有之曰:
『弗躬弗親,
庶民弗信。』
臣懼民之不信君也,
故不敢不言。
不然,
何急以其言取罪也?」
[006-35a]
王病之,
曰:
「子復語。
不穀雖不能用,
吾憖寘之於耳。」
對曰:
「賴君用之也,
故言。
不然,
巴浦之犀、
犛、兕、
象,其可盡乎,
其又以規為瑱也?」
遂趨而退,
歸,杜門不出。
七月,
乃有乾谿之亂,
靈王死之。
[006-36a]
6.9《左史倚相儆司馬子期唯道是從》
[006-37a]
司馬子期欲以妾為內子,
訪之左史倚相,
曰:
「吾有妾而愿,
欲笄之,
其可乎?」
對曰:
「昔先大夫子囊違王之命謚;
子夕嗜芰,
子木有羊饋而無芰薦。
君子曰:
違而道。
穀陽豎愛子反之勞也,
而獻飲焉,
以斃於鄢;
芋尹申亥從靈王之欲,
以隕於乾谿。
君子曰:
從而逆。
君子之行,
欲其道也,
故進退周旋,
唯道是從。
夫子木,
能違若敖之欲,
以之道而去芰薦,
吾子經營楚國,
而欲薦芰以干之,
其可乎?」
子期乃止。
[006-38a]
6.10《觀射父論絕地天通》
[006-39a]
昭王問於觀射父,
曰:
「《周書》所謂重、
黎寔使天地不通者,
何也?
若無然,
民將能登天乎?」
[006-40a]
對曰:
「非此之謂也。
古者民神不雜。
民之精爽不攜貳者,
而又能齊肅衷正,
其智能上下比義,
其聖能光遠宣朗,
其明能光照之,
其聰能聽徹之,
如是,
則明神降之,
在男曰覡,
在女曰巫。
是使制神之處位次主,
而為之牲器時服,
而後使先聖之後之有光烈,
而能知山川之號、
高祖之主、
宗廟之事、
昭穆之世、
齊敬之勤、
禮節之宜、
威儀之則、
容貌之崇、
忠信之質、
禋絜之服,
而敬恭明神者,
以為之祝。
使名姓之後,
能知四時之生、
犧牲之物、
玉帛之類、
采服之儀、
彝器之量、
次主之度、
屏攝之位、
壇場之所、
上下之神、
氏姓之出,
而心率舊典者為之宗。
於是乎有天地神民類物之官,
是謂五官,
各司其序,
不相亂也。
民是以能有忠信,
神是以能有明德,
民神異業,
敬而不瀆,
故神降之嘉生,
民以物享,
禍災不至,
求用不匱。
[006-41a]
「及少暭之衰也,
九黎亂德,
民神雜糅,
不可方物。
夫人作享,
家為巫史,
無有要質。
民匱于祀,
而不知其福。
烝享無度,
民神同位。
民瀆齊盟,
無有嚴威。
神狎民則,
不蠲其為。
嘉生不降,
無物以享。
禍災荐臻,
莫盡其氣。
顓頊受之,
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
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
使復舊常,
無相侵瀆,
是謂絕地天通。
[006-42a]
「其後,
三苗復九黎之德,
堯復育重黎之後,
不忘舊者,
使復典之。
以至于夏、
商,故重、
黎氏世敘天地,
而別其分主者也。
其在周,
程伯休父其後也,
當宣王時,
失其官守,
而為司馬氏。
寵神其祖,
以取威于民,
曰:
『重寔上天,
黎寔下地。』
遭世之亂,
而莫之能禦也。
不然,
夫天地成而不變,
何比之有?」
[006-43a]
6.11《觀射父論祀牲》
[006-44a]
子期祀平王,
祭以牛俎於王,
王問於觀射父,
曰:
「祀牲何及?」
對曰:
「祀加于舉。
天子舉以大牢,
祀以會;
諸侯舉以特牛,
祀以太牢;
卿舉以少牢,
祀以特牛;
大夫舉以特牲,
祀以少牢;
士食魚炙,
祀以特牲;
庶人食菜,
祀以魚。
上下有序,
民則不慢。」
[006-45a]
王曰:
「其小大何如?」
對曰:
「郊禘不過繭栗,
烝嘗不過把握。」
王曰:
「何其小也?」
對曰:
「夫神以精明臨民者也,
故求備物,
不求豐大。
是以先王之祀也,
以一純、
二精、
三牲、
四時、
五色、
六律、
七事、
八種、
九祭、
十日、
十二辰以致之,
百姓、
千品、
萬官、
億醜,
兆民經入垓數以奉之,
明德以昭之,
和聲以聽之,
以告徧至,
則無不受休。
毛以示物,
血以告殺,
接誠拔取以獻具,
為齊敬也。
敬不可久,
民力不堪,
故齊肅以承之。」
[006-46a]
王曰:
「芻豢幾何?」
對曰:
「遠不過三月,
近不過浹日。」
王曰:
「祀不可以已乎?」
對曰:
「祀所以昭孝息民、
撫國家、
定百姓也,
不可以已。
夫民氣縱則底,
底則滯,
滯久而不振,
生乃不殖。
其用不從,
其生不殖,
不可以封。
是以古者先王日祭、
月享、
時類、
歲祀。
諸侯舍日,
卿、大夫舍月,
士、庶人舍時。
天子徧祀群神品物,
諸侯祀天地、
三辰及其土之山川,
卿、大夫祀其禮,
士、庶人不過其祖。
日月會于龍𧱓,
土氣含收,
天明昌作,
百嘉備舍,
群神頻行。
國於是乎蒸嘗,
家於是乎嘗祀,
百姓夫婦擇其令辰,
奉其犧牲,
敬其粢盛,
絜其糞除,
慎其采服,
禋其酒醴,
帥其子姓,
從其時享,
虔其祝宗,
道其順辭,
以昭祀其先祖,
肅肅濟濟,
如或臨之。
於是乎合其州鄉朋友婚姻,
比爾兄弟親戚。
於是乎弭其百苛,
殄其讒慝,
合其嘉好,
結其親暱,
億其上下,
以申固其姓。
上所以教民虔也,
下所以昭事上也。
天子禘郊之事,
必自射其牲,
王后必自舂其粢;
諸侯宗廟之事,
必自射牛、
刲羊、
擊豕,
夫人必自舂其盛。
況其下之人,
其誰敢不戰戰兢兢,
以事百神!
天子親舂禘郊之盛,
王后親繰其服,
自公以下至于庶人,
其誰敢不齊肅恭敬致力於神!
民所以攝固者也,
若之何其舍之也!」
[006-47a]
王曰:
「所謂一純、
二精、
七事者,
何也?」
對曰:
「聖王正端冕,
以其不違心,
帥其群臣精物以臨監享祀,
無有苛慝於神者,
謂之一純。
玉、帛為二精。
天、地、
民及四時之務為七事。」
王曰:
「三事者,
何也?」
對曰:
「天事武,
地事文,
民事忠信。」
王曰:
「所謂百姓、
千品、
萬官、
億醜、
兆民經入垓數者,
何也?」
對曰:
「民之徹官百。
王公之子弟之質能言能聽徹其官者,
而物賜之姓,
以監其官,
是為百姓。
姓有徹品,
十於王謂之千品。
五物之官,
陪屬萬為萬官。
官有十醜,
為億醜。
天子之田九垓,
以食兆民,
王取經入焉,
以食萬官。」
[006-48a]
6.12《子常問蓄貨聚馬鬭且論其必亡》
[006-49a]
鬭且迋見令尹子常,
子常與之語,
問蓄貨聚馬。
歸以語其弟,
曰:
「楚其亡乎!
不然,
令尹其不免乎。
吾見令尹,
令尹問蓄聚積實,
如餓豺狼焉,
殆必亡者也。
[006-50a]
「夫古者聚貨不妨民衣食之利,
聚馬不害民之財用,
國馬足以行軍,
公馬足以稱賦,
不是過也。
公貨足以賓獻,
家貨足以共用,
不是過也。
夫貨、
馬郵則闕於民,
民多闕則有離叛之心,
將何以封矣。
[006-51a]
「昔鬭子文三舍令尹,
無一日之積,
恤民之故也。
成王聞子文之朝不及夕也,
於是乎每朝設脯一束、
糗一筐,
以羞子文。
至于今令尹秩之。
成王每出子文之祿,
必逃,
王止而後復。
人謂子文曰:
『人生求富,
而子逃之,
何也?』
對曰:
『夫從政者,
以庇民也。
民多曠也,
而我取富焉,
是勤民以自封,
死無日矣。
我逃死,
非逃富也。』
故莊王之世,
滅若敖氏,
唯子文之後在,
至于今處鄖,
為楚良臣。
是不先恤民而後己之富乎?
[006-52a]
「今子常、
先大夫之後也,
而相楚君,
無令名於四方。
民之羸餒,
日已甚矣。
四境盈壘,
道殣相望,
盜賊司目,
民無所放。
是之不恤,
而蓄聚不厭,
其速怨於民多矣。
積貨滋多,
蓄怨滋厚,
不亡何待。
[006-53a]
「夫民心之慍也,
若防大川焉,
潰而所犯必大矣。
子常其能賢於成、
靈乎?
成不禮於穆,
願食熊蹯,
不獲而死。
靈不顧於民,
一國棄之,
如遺迹焉。
子常為政,
而無禮不顧,
甚於成、
靈,其獨何力以待之!」
期年,
乃有柏舉之戰,
子常奔鄭,
昭王奔隨。
[006-54a]
6.13《藍尹亹避昭王而不載》
[006-55a]
吳人入楚,
昭王出奔,
濟於成臼,
見藍尹亹載其孥。
王曰:
「載予。」
對曰:
「自先王莫墜其國,
當君而亡之,
君之過也。」
遂去王。
王歸,
又求見,
王欲執之,
子西曰:
「請聽其辭,
夫其有故。」
王使謂之曰:
「成臼之役,
而棄不穀,
今而敢來,
何也?」
曰:
「昔瓦唯長舊怨,
以敗於柏舉,
故君及此。
今又效之,
無乃不可乎?
臣避於成臼,
以儆君也,
庶悛而更乎?
今之敢見,
觀君之德也,
曰:庶憶懼而鑒前惡乎?
君若不鑒而長之,
君實有國而不愛,
臣何有於死,◇◇
死在司敗矣!
惟君圖之!」
子西曰:
「使復在其位,
以無忘前敗。」
王乃見之。
[006-56a]
6.14《鄖公辛與弟懷或禮於君或禮於父》
[006-57a]
吳人入楚,
昭王奔鄖,
鄖公之弟懷將弒王,
鄖公辛止之。
懷曰:
「平王殺吾父,
在國則君,
在外則讎也。
見讎弗殺,
非人也。」
鄖公曰:
「夫事君者,
不為外內行,
不為豐約舉,
苟君之,
卑尊一也。
且夫自敵以下則有讎,
非是不讎。
下虐上為弒,
上虐下為討,
而況君乎!
君而討臣,
何讎之為?
若皆讎君,
則何上下之有乎?
吾先人以善事君,
成名於諸侯,
自鬭伯比以來,
未之失也。
今爾以是殃之,
不可。」
懷弗聽,
曰:
「吾思父,
不能顧矣。」
鄖公以王奔隨。
[006-58a]
王歸而賞及鄖、
懷,子西諫曰:
「君有二臣,
或可賞也,
或可戮也。
君王均之,
群臣懼矣。」
王曰:
「夫子期之二子耶?
吾知之矣。
或禮於君,
或禮於父,
均之,
不亦可乎!」
[006-59a]
6.15《藍尹亹論吳將斃》
[006-60a]
子西歎於朝,
藍尹亹曰:
「吾聞君子唯獨居思念前世之崇替者,
與哀殯喪,
於是有歎,
其餘則否。
君子臨政思義,
飲食思禮,
同宴思樂,
在樂思舊,
無有歎焉。
今吾子臨政而歎,
何也?」
子西曰:
「闔廬能敗吾師。
闔廬即世,
吾聞其嗣又甚焉。
吾是以歎。」
[006-61a]
對曰:
「子患政德之不修,
無患吳矣。
闔廬口不貪嘉味,
耳不樂逸聲,
目不淫於色,
身不懷於安,
朝夕勤志,
卹民之羸,
聞一善言若驚,
得一士若賞,
有過必悛,
有不善必懼,
是故得民以濟其志。
今吾聞夫差好罷民力以成私好,
縱過而翳諫,
一夕之宿,
臺榭陂池必成,
六畜玩好必從。
夫差先自敗也已,
焉能敗人。
子修德以待吳,
吳將斃矣。」
[006-62a]
6.16《王孫圉論國之寶》
[006-63a]
王孫圍聘於晉,
定公饗之,
趙𥳑子鳴玉以相,
問於王孫圍曰:
「楚之白珩猶在乎?」
對曰:
「然。」𥳑
子曰:
「其為寶也,
幾何矣。」
[006-64a]
曰:
「未嘗為寶。
楚之所寶者,
曰觀射父,
能作訓辭,
以行事於諸侯,
使無以寡君為口實。
又有左史倚相,
能道訓典,
以敘百物,
以朝夕獻善敗于寡君,
使寡君無忘先王之業;
又能上下說于鬼神,
順道其欲惡,
使神無有怨痛于楚國。
又有藪曰雲連徒洲,
金木竹箭之所生也。
龜、珠、
角、齒、
皮、革、
羽、毛,
所以備賦,
以戒不虞者也。
所以共幣帛,
以賓享於諸侯者也。
若諸侯之好幣具,
而導之以訓辭,
有不虞之備,
而皇神相之,
寡君其可以免罪於諸侯,
而國民保焉。
此楚國之寶也。
若夫白珩、
先王之玩也,
何寶之焉?
[006-65a]
「圍聞國之寶、
六而已。
明王聖人能制議百物,
以輔相國家,
則寶之;
玉足以庇廕嘉穀,
使無水旱之災,
則寶之;
龜足以憲臧否,
則寶之;
珠足以禦火災,
則寶之;
金足以禦兵亂,
則寶之;
山林藪澤足以備財用,
則寶之。
若夫譁囂之美,
楚雖蠻夷,
不能寶也。」
[006-66a]
6.17《魯陽文子辭惠王所與梁》
[006-67a]
惠王以梁與魯陽文子,
文子辭,
曰:
「梁險而在境,
懼子孫之有貳者也。
夫事君無憾,
憾則懼偪,
偪則懼貳。
夫盈而不偪,
憾而不貳者,
臣能自壽,
不知其他。
縱臣而得以其首領以沒,
懼子孫之以梁之險,
乏臣之祀也。」
王曰:
「子之仁人,
不忘子孫,
施及楚國,
敢不從子。」
與之魯陽。
[006-68a]
6.18《葉公子高論白公勝必亂楚國》
[006-69a]
子西使人召王孫勝,
沈諸梁聞之,
見子西曰:
「聞子召王孫勝,
信乎?」
曰:
「然。」
子高曰:
「將焉用之?」
曰:
「吾聞之,
勝直而剛,
欲寘之境。」
[006-70a]
子高曰:
「不可。
其為人也,
展而不信,
愛而不仁,
詐而不智,
毅而不勇,
直而不衷,
周而不淑。
復言而不謀身,
展也;
愛而不謀長,
不仁也;
以謀蓋人,
詐也;
彊忍犯義,
毅也;
直而不顧,
不衷也;
周言棄德,
不淑也。
是六德者,
皆有其華而不實者也,
將焉用之。
[006-71a]
「彼其父為戮於楚,
其心又狷而不絜。
若其狷也,
不忘舊怨,
而不以絜悛德,
思報怨而已。
則其愛也足以得人,
其展也足以復之,
其詐也足以謀之,
其直也足以帥之,
其周也足以蓋之,
其不絜也足以行之,
而加之以不仁,
奉之以不義,
蔑不克矣。
[006-72a]
「夫造勝之怨者,
皆不在矣。
若來而無寵,
速其怒也。
若其寵之,
毅貪無厭,
既能得人,
而耀之以大利,
不仁以長之,
思舊怨以修其心,
苟國有釁,
必不居矣。
非子職之,
其誰乎?
彼將思舊怨而欲大寵,
動而得人,
怨而有術,
若果用之,
害可待也。
余愛子與司馬,
故不敢不言。」
[006-73a]
子西曰:
「德其忘怨!
余善之,
夫乃其寧。」
子高曰:
「不然。
吾聞之,
唯仁者可好也,
可惡也,
可高也,
可下也。
好之不偪,
惡之不怨,
高之不驕,
下之不懼。
不仁者則不然。
人好之則偪,
惡之則怨,
高之則驕,
下之則懼。
驕有欲焉,
懼有惡焉,
欲惡怨偪,
所以生詐謀也。
子將若何?
若召而下之,
將戚而懼;
為之上者,
將怒而怨。
詐謀之心,
無所靖矣。
有一不義,
猶敗國家,
今壹五六,
而必欲用之,
不亦難乎?
吾聞國家將敗,
必用姦人,
而嗜其疾味,
其子之謂乎?
[006-74a]
「夫誰無疾眚!
能者早除之。
舊怨滅宗,
國之疾眚也,
為之關籥蕃籬而遠備閉之,
猶恐其至也,
是之為日惕。
若召而近之,
死無日矣。
人有言曰:
『狼子野心,
怨賊之人也。』
其又何善乎?
若子不我信,
盍求若敖氏與子于、
子晳之族而近之?
安用勝也,
其能幾何?
[006-75a]
「昔齊騶馬繻以胡公入於貝水,
邴歜、
閻職戕懿公於囿竹,
晉長魚矯,
殺三郤於榭,
魯圉人犖殺子般於次,
夫是誰之故也,
非唯舊怨乎?
是皆子之所聞也。
人求多聞善敗,
以監戒也。
今子聞而棄之,
猶蒙耳也。
吾語子何益,
吾知逃也已。」
[006-76a]
子西笑曰:
「子之尚勝也。」
不從,
遂使為白公。
子高以疾閒居于蔡。
及白公之亂,
子西、
子期死。
葉公聞之,
曰:
「吾怨其棄吾言,
而德其治楚國,
楚國之能平均以復先王之業者,
夫子也。
以小怨寘大德,
吾不義也,
將入殺之。」
帥方城之外以入,
殺白公而定王室,
葬二子之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