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s0093 開元釋教錄-唐-智昇 (master)





開元釋教錄卷第六


庚午歲西崇福寺沙門智昇撰


總括群經錄上之六



齊蕭氏都建業亦云南齊


自高帝建元元年己未至和帝中興二年壬
午。凡經七主二十四年。沙門七人。所譯經律
總一十二部三十三卷於中七部二十八卷見在五部五卷闕本



* 蕭齊沙門曇摩伽陀耶舍一部一卷經
* 沙門摩訶乘二部二卷經律
* 沙門僧伽跋陀羅一部一十八卷律
* 沙門達摩摩提二部二卷經
* 沙門求那毘地三部六卷經集
* 沙門釋曇景二部二卷經
* 沙門釋法化一部一卷經
* 無量義經一卷第二出見僧祐錄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曇摩伽陀邪舍。齊言法生稱。中印度人。悟物居情導利無捨。以高帝道成建元三年辛酉。於廣州朝亭寺譯無量義經一部。邪
[006-0535c] 舍手善隷書口解齊言傳受經人。武當山沙門慧表永明三年齎至揚都。繕寫流布。
* 五百本生經一卷見僧祐錄祐云未詳卷數房云一卷
* 他毘利律一卷齊言宿德律見僧祐錄祐云未詳卷數房云一卷
右二部二卷其本並闕。
沙門摩訶乘。西域人也。栖心妙道結志弘通。以武帝賾永明年中。於廣州譯五百本生經等二部。
* 善見律毘婆沙十八卷或云毘婆沙律亦直云善見律見道慧宋齊錄及僧祐錄
右一部一十八卷其本見在。
沙門僧伽跋陀羅。齊言眾賢。西域人。懷道放曠化惠無窮。師資相傳云。佛涅槃後優波離既結集律藏訖。即於其年七月十五日受自恣竟。以香花供養律藏。便下一點置律藏前。年年如是。優波離欲涅槃持付弟子陀寫俱。陀寫俱欲涅槃付弟子須俱。須俱付弟子悉伽婆。悉伽婆付弟子目揵連子帝須。目揵連子帝須付弟子旃陀跋闍。如是師師相付至今三藏法師不出其名三藏法師將律藏至廣州。臨上舶反還去。以律藏付弟子僧伽跋陀羅。跋陀以武帝永明六年戊辰房云己巳共沙門僧禕。於廣州竹林寺譯出。名為善見律毘婆沙。因共安居。以永明七年己巳歲房云庚午七月半受自恣竟。如前師法以香華供養律藏訖即下一點。當其年計得九百七十五點。點是一年。趙伯休梁大同九年於廬山值苦行律師弘度。得此佛涅槃後眾聖點記年月訖齊永明七年。伯休訪弘度云。自永明七年已後云何
[006-0536a] 不復見點。弘度答云。自此已前皆是得道聖人手自下點。貧道凡夫止可奉持頂戴而已。不敢輒點。伯休因此算。至梁大同九年癸亥歲。合得一千二十八年。昇依伯休所計推。至大唐開元十八年庚午之歲。合得一千二百一十六年。若然則是如來滅度遠近參差未堪取行此墨點記與法顯所傳師子國佛牙精舍唱記年歲全懸此云優波離集律藏竟自恣了已手自下點年年如是展轉相付流傳至今者此或不然尋此善見婆沙非是波離所集乃是部分已後二十部中隨彼所宗釋一家義撮要而解非全部毘尼也即此撰集已後年下一點此或如然若言波離手自下點者未可即為指南也
*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一卷今編入妙法華在第五卷初沙門法獻於于填國得梵本來見道慧宋齊錄僧祐錄云於高昌郡獲梵本未詳孰正
* 觀世音懺悔
* 除罪呪經一卷永明八年十二月十五日譯出見僧祐錄及寶唱錄
右二部二卷提婆達多品見在觀世音呪經闕本
沙門達摩摩提。齊言法意。西域人。悟物情深隨方啟喻。以武帝。永明八年庚午。為沙門法獻於楊都瓦官寺譯提婆達多品等二部。獻時為僧正。初獻以宋元徽三年遊歷西域。於于填國得經梵本并及佛牙。有迦毘羅神衛護還宋。經至齊永明中共沙門法意譯出。佛牙安置鍾山上定林寺佛牙可長三寸圍亦如之色帶黃白其牙端䆘凸若今印文而溫潤光潔頗類珠玉謹按內經佛有四牙一在忉利天一在龍王宮一在師子國一在烏萇國此即烏萇國牙也後忽失之乃現于填獻於于填請還
到梁普通三年正月。忽有數人並執器仗。初夜扣門稱臨川殿下奴叛。有人告云。在佛牙閣上請開閣檢視。寺僧從其言主帥至佛牙座前。開函取牙作三禮已。錦巾盛牙繞東山去。後尋却得還安定林。隋文併陳仍在鍾
[006-0536b] 岳。至仁壽三年內使令豫章王暕。從楊州將獻文帝。其年五月十五日勅送東禪定寺供養。佛牙靈異具如僧祐佛牙記。此不復廣。其東禪定寺即今大莊嚴寺是也。
* 須達經一卷一名須達長者經出中阿含第三十九卷僧祐云建武二年出異譯見長房錄及高僧傳
* 百喻經四卷亦云百句譬喻經或五卷天竺僧伽斯那撰永明十年九月十日譯見僧祐錄祐等並云譯成十卷此之四卷百事足矣
* 十二因緣經一卷第五出與貝多樹下經等同本祐云建武二年出見高僧傳及長房錄
右三部六卷前二部五卷見在後一部一卷闕本
沙門求那毘地。齊言德進。中印度人。弱齡從道師事天竺大乘法師僧伽斯。聰慧強記勤於諷習。所誦大小乘經十餘萬言。兼學世典明解陰陽。其候時逢占多有徵驗。故道術之稱有聞西域。建元初來至江淮止毘耶離寺。執錫從徒威儀端肅。王公已下競相請謁。初僧伽斯於天竺國。抄集修多羅藏十二部經中要切譬喻。撰為一部凡有百事以教授新學。毘地悉皆通誦兼明義旨。以武帝永明十年壬申秋九月。譯為齊文即百喻經也。復出須達及十二因緣。自宋大明已後譯經殆絕。及其宣流法寶世咸美之。毘地為人弘厚有識度。善於接誘勤躬行道夙夜匪懈。是以外國僧眾萬里歸集。南海商人悉共宗事。供贈往來歲時不絕。性頗福積富於財寶。然營建法事已無私焉。於建業淮側造止觀寺。重閣層門殿房整飾。養徒施化德業甚著。以中興二年冬卒。
[006-0536c]
* 摩訶摩耶經一卷第二出一名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亦云摩耶經或二卷見王宗寶唱法上等三錄
* 未曾有因緣經二卷度羅睺羅沙彌序亦直云未曾有經第二出見始興錄
右二部三卷其本並在。
沙門釋曇景。不知何許人。於齊代譯摩耶經等二部。群錄直云齊世譯出。既不顯年未詳何帝。
* 腹中女聽經一卷第五出與無垢賢女經等同本房云見右錄
右一部一卷闕本。
沙門釋法化。以廢帝寶卷永元年中。誦出腹中女聽經一部。眾錄相承並云誦出。未詳誦意依而列之。以有先譯故免疑失。
又長房內典等錄云。齊時江州沙門道政刪改彌勒成佛經一卷。此或不然。如後大乘錄中廣述。又房等復云。齊代沙門法度於楊都出灰河經一卷。毘跋律一卷。今以灰河經出雜阿含。其毘跋律隋法錄云。法度偽造以濫律名今廢不立。房等又云。齊代沙門釋法尼譯益意經二卷。今以此經即是齊末梁初僧法尼閉目誦出者。今見有本文理差舛不可流行。若言齊末出者。祐錄何故不載。今編疑部正錄不存。房等又云。齊代沙門道備出九傷等經五部五卷。群錄並疑。今依舊為定也


梁蕭氏都建業亦云前梁


自武帝天監元年壬午至敬帝太平二年丁
丑。凡經四主五十六年緇素八人。所出經律
論及諸傳記等并新集失譯諸經。總四十六
部二百一卷於中四十部一百九十一卷見在六部十卷闕本



* 沙門釋僧祐三部三十九卷譜錄集
* 沙門曼陀羅仙三部一十一卷經
* 沙門僧伽婆羅一十部三十二卷經論傳
* 沙門釋寶唱二部五十四卷經集尼傳
* 沙門釋明徽一部一卷尼戒
[006-0537a]
* 王子月婆首那一部一卷經
* 沙門波羅末陀一十一部二十四卷經論
* 沙門釋慧皎一部一十四卷僧傳
* 新集失譯諸經一十四部二十五卷經論集
* 釋迦譜十卷於齊代撰別有五卷本與此廣略異房云四卷恐誤見僧祐錄及長房內典等錄合入齊錄隨人附梁
* 出三藏記集十五卷祐錄自云十卷見有十五卷長房內典二錄云十六卷見僧祐長房內典等錄亦齊時撰
* 弘明集十四卷祐等三錄並云十卷今見十四卷見僧祐長房內典等錄
右三部三十九卷其本並在。
沙門釋僧祐楊都建初寺僧也。本姓俞氏。其先彭城下邳人。父世居建業。祐年數歲入建初寺禮拜。因踊躍樂道不肯還家。父母怜其志且許入道。師事僧範道人。年十四家人密為訪婚。祐知而避至定林投法達法師。達亦戒德精嚴為法門梁棟。祐師奉竭誠。及年滿具戒執操堅明。初受業於沙門法頴。頴既一時名匠為律學所宗。祐迺竭思鑽求無懈昏曉。遂大精律部有勵先哲。武帝衍深相禮遇。凡僧事顧疑皆勅就審決。年衰脚疾勅聽乘輿入內。為六宮受戒。其見重如此。及齊竟陵文宣王子良梁臨川王宏南平王偉儀同陳郡袁昂永康定公主貴嬪丁氏等。並崇其戒範盡師資之敬。凡白黑門徒萬有餘眾。祐洞明律藏兼善文藻。搜集記錄撰為部帙。庶尋覽之者功省而博達。實法門之綱要釋氏之元宗也。自蕭齊末爰及梁代。撰釋迦譜等三部。自外法苑集世界記師資傳等。以非
[006-0537b] 入藏故闕不論。並如三藏記等具顯。
*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二卷或一卷亦直云文殊般若波羅蜜經初出與僧伽婆羅出者及大般若第七會曼殊室利分同本亦編入寶積當四十六會見李廓錄及續高僧傳
* 法界體性無分別經二卷第二出今編入寶積當第八會見李廓實唱二錄及續高僧傳
* 寶雲經七卷初出與陳代須菩提大乘寶雲經及唐達摩流支寶雨經等同本異譯見東錄及續高僧傳
右三部一十一卷其本並在。
沙門曼陀羅仙。梁言弱聲。亦云弘弱。扶南國人。神解超悟幽明畢觀。無憚夷險志存開化。大齎梵經遠來貢獻。以武帝天監二年癸未屆于梁都。勅僧伽婆羅令共翻譯。遂出文殊般若等經三部。雖事傳譯未善梁言。故所出經文多隱質。
*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一卷第二出與前曼陀羅出者及大般若曼殊室利分同本房云少勝前曼陀羅所出二卷者
* 大乘十法經一卷初出與元魏覺定所出十法經同本普通年譯亦直云十法經
*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一卷第二出與元魏曇摩流支入佛境界經同本
* 八吉祥經一卷若人聞此八佛名號不為一切諸鬼神眾難所侵第四出與八吉祥呪及八陽神呪經等同本
* 孔雀王呪經二卷亦云孔雀王陀羅尼經第七譯與唐義淨大孔雀呪王經等同本見寶唱錄
* 舍利弗陀羅尼經一卷此呪有大神力若能持者雪山有八夜叉王常來擁護所欲隨心第九譯與支謙所出無量門微密持經等同本
* 文殊師利問經二卷亦直云文殊問經天監十七年於占雲館譯袁曇允筆受光宅寺沙門法雲祥定
[006-0537c]
* 菩薩藏經一卷
* 解脫道論十二卷亦云十三卷天監十四年於占雲館譯
* 阿育王經十卷或加大字第二出與西晉安法欽育王傳同本異譯天監十一年六月二十日於楊都壽光殿譯見寶唱錄
右一十部三十二卷。其本並在並見長房錄續高僧傳中都有部數名不備列
沙門僧伽婆羅。梁言眾鎧。亦云僧養。扶南國人也。幼而頴悟早附法津。雖經論具探而偏習對法。聲聞漸布垂譽海南。具足已後廣精律藏。勇意觀方樂崇開化。聞齊國弘法隨舶至都住正觀寺。為天竺沙門求那跋陀弟子。復從跋陀研精方等。未盈炎燠博涉多通。乃解數國書語。值齊曆亡墜道教陵夷。婆羅靜潔身心外絕交。故擁室栖閑養素資業。大梁御㝢搜訪術能。以天監五年被勅徵召。於梁都壽光殿華林園正觀寺占雲館扶南館等五處傳譯。即以天監五年景戌至普通元年庚子。譯文殊般若等經十部其梵本並是曼陀羅獻者長房等錄復云婆羅更出育王傳五卷者非也前育王經即是其傳不合重載初翻經日於壽光殿武帝躬臨法座筆受其文。然後乃付譯人盡其經本。勅沙門寶唱慧超僧智法雲及袁曇允等相對疏出。華質有敘不墜譯宗。天子禮接甚厚引為家僧。所司資給道俗改觀。婆羅不畜私財。以其嚫施成立住寺。太尉臨川王宏接遇隆重。普通五年因疾卒于正觀寺。春秋六十有五。
* 經律異相五十卷天監十五年奉勅撰錄云并目錄五十五卷今闕其目但五十卷其目但纂篇題應無別事見寶唱錄及長房錄
[006-0538a]
* 比丘尼傳四卷述晉宋齊梁四代尼行新編入錄
右二部五十四卷其本並在。
沙門釋寶唱。梁都莊嚴寺僧也。俗姓岑氏吳郡人。僧祐律師之高足也。博識洽聞罕有其匹。武帝甚相崇敬。天監年中頻勅撰集皆愜帝旨。十五年景申又勅撰經律異相一部。唱又別撰尼傳四卷。房錄之中復有名僧傳等七部。非入藏故闕不論。餘竝備在續高僧傳。
* 五分比丘尼戒本一卷亦云彌沙塞尼戒本見寶唱錄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明徽。梁都建初寺僧也。戒行精苦習彌沙塞部。徽以宋代覺壽譯彌沙塞律。但出比丘戒本而無尼戒。遂以武帝普通三年壬寅。於大律內抄出尼戒一卷。即今見行者是撰錄者曰檢此戒中眾學之後無七滅諍律本雖略准義合安豈可尼僧有諍不殄祇律正文與僧同有故彼律第四十云眾學法中唯除污草及水七滅諍法隨順法並同比丘彼師不安理不通也
* 大乘頂王經一卷亦云維摩兒經與西晉法護方等頂王及隨=隋【三】隨=隋【宋】【元】【明】隨崛多善思童子經等同本隨崛多善思童子經等同本第三出見長房錄及續高僧傳等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王子月婆首那。中印度優禪尼國王之子此優禪尼國或云在南天竺亦云在西天竺未能定矣或可此國據在中天之維博西近南故傳說差誤不定一方也
生知俊朗體悟幽微。專學佛經尤工義理。洞曉音韻兼善方言。先於東魏興和年中譯經三部。梁大同中從魏之梁武帝留住。勅遣總知外國使命。因譯頂王經一部。
* 金光明經七卷或六卷二十二品承聖元年於正觀寺及楊雄宅出涼世無讖出四卷者有十八品真諦更出四品足前成二十二分為七卷今在刪繁錄
[006-0538b]
* 無上依經二卷梁紹泰三年丁丑九月八日於平固縣南康內史劉文陀請令譯出見經後記房云陳代出者非也諸家年曆並無紹泰三年如別錄中會
*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一卷房云太清四年出檢諸年曆太清不至四年已下並同
* 決定藏論三卷中有梁言字是梁代譯尋其文句是真諦出也
* 大乘起信論一卷初出與唐實叉難陀出者同本承聖二年癸酉九月十日於衡州始興郡建興寺出月婆首那等傳語沙門智愷等執筆并製序見論序
* 如實論一卷初題云如實論反質難品房云太清四年出
* 仁王般若經一卷承聖三年於豫章寶田寺譯第三出與西晉法護等出者同本
* 彌勒下生經一卷承聖三年於豫章寶田寺譯第五出與羅什等出者同本
* 十七地論五卷與唐譯瑜伽師地論同本翻得五卷遇難遂輟見續高僧傳太清四年於富春令陸元哲宅為沙門寶瓊等二十名德譯
* 中論一卷房云太清四年出
* 三世分別論一卷房云太清四年出
已上並見長房內典等錄 右一十一部二十四卷如實論上六部一十五卷見在仁王經下五部九卷闕本
沙門波羅末陀。梁言真諦。或云拘羅那他。此曰親依。並梵文之名字也。本西印度優禪尼國人。婆羅門種姓。頗羅墮景行澄明器宇清肅。風神爽拔悠然自遠。群藏廣部罔不厝懷。藝術異能偏素精練。雖遵融佛理而以通道知名。遠涉艱關無憚夷險歷遊。諸國遂止中天。梁武大同中勅直省張氾等。送扶南獻使返國。仍遣聘中天竺摩伽陀國。請名德三藏并求大乘諸論雜華經等。真諦遠聞行化儀軌聖賢。搜選名匠惠益氓品。彼國乃屈真諦并齎經論恭膺帝旨。既素蓄在心渙然聞
[006-0538c] 命。以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達于南海。㳂歷險闊仍滯兩春。以太清二年閏八月始屆都邑。武皇面申禮敬安置於寶雲殿竭誠供養。帝欲傳翻經教不羡秦時。更出新文有逾齊日。屬道銷梁季寇羯憑陵法為時崩。不果宣述乃步入東土。又往富春令陸元哲創奉問津將事傳譯。招延英秀沙門寶瓊等二十餘人。翻十七地論適得五卷。而國難未靜側附通傳。至大寶年為侯景請還在臺供養。于斯時也兵飢相接法幾頹焉。會元帝啟祚承聖清夷。乃止于金陵正觀寺。與願禪師等二十餘人翻金光明經。三年二月還返豫章。又往新吳始興。復隨蕭太保度嶺至于南康。並隨方翻譯栖遑靡託。諦於梁代所出經論總十一部。梁末入陳復出經論如後所述。
長房內典等錄有十八部論一卷亦云諦譯。今尋文句非是諦翻。既與部執本同不合再出。今此刪之如別錄中述。復有金光明疏等六部二十六卷。並是真諦所撰亦並刪之長房內典等錄復云天監十五年木道賢獻優婁頻經一卷直云獻上不辯委曲且編疑錄此刪不載
* 高僧傳十四卷序錄一卷傳十三卷共成十四天監十八年撰見長房內典二錄
右一部一十四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慧皎。未詳氏族。會稽上虞人。學通內外博訓經律。住嘉祥寺春夏弘法秋冬著述。撰涅槃梵網義疏。又以唱公所撰名僧頗多浮冗。因遂開例成廣著高僧傳一部。始于漢明帝永平十年終至梁天監十八年。凡四百五十三載。二百五十七人。又傍出附見者二百三十九人。都合四百九十六人。開其
[006-0539a] 德業大為十例。其序略云。前之作者或嫌以繁廣刪減其事。而抗迹之奇多所遺削。謂出家之士處國賓王。不應傲然自遠高蹈獨絕。尋辭榮棄愛本以勵俗為賢。若此而不論竟何所紀。又云。前代所撰多曰名僧。竊謂名之與高如有優劣。至若實行潛光則高而不名。寡德適時則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紀。高而不名則備之今錄。故省彼名音代以高字。謹詳覽此傳義例甄著文詞婉約。實可以傳之不朽永為龜鏡矣。
* 新集失譯諸經
* 摩利支天經一卷或云小摩利支天經是陀羅尼集經第十卷初摩利支天經少分異譯
* 六字神呪王經一卷第二出與六字呪王經同本
* 虛空藏菩薩問佛經一卷亦云虛空藏菩薩問七佛陀羅尼呪經亦云七佛神呪經初出與隋譯如來方便善巧呪經同本
* 三劫三千佛名經三卷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卷上現在賢劫千佛名經卷中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卷下見長房入藏錄彼為三本經今合為一部
* 牟梨曼陀羅呪經一卷或無經字
* 阿吒婆拘鬼神大將上佛陀羅尼經一卷亦直云阿吒婆拘呪經
*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一卷
* 大普賢陀羅尼經一卷
* 大七寶陀羅尼經一卷
* 六字大陀羅尼經一卷
* 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一卷
* 菩薩五法懺悔文一卷亦名菩薩五法懺悔經
* 陀羅尼雜集十卷
* 大乘五陰論一卷婆藪盤豆菩薩造見陳朝大乘寺藏錄初出與唐譯大乘五蘊論同本
[006-0539b] 此論闕
右一十四部二十五卷除五陰論餘並入藏經房等失譯錄中闕而不載。尋其文句非是遠代。故編梁末以為梁代失源云。


魏元氏初都恒安。南遷洛陽後遷鄴亦云後魏


始從道武帝皇始元年丙申即東晉太元二十一年也終東
魏孝靖帝武定八年庚午。凡一十三帝一百
五十五年五帝都恒安至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南遷七帝都洛陽一主都鄴緇素一十
二人。所譯經論傳等。總八十三部二百七十
四卷於中七十三部二百五十五卷見在一十部一十九卷闕本



* 元魏沙門釋慧覺一部一十三卷集經
* 沙門釋曇曜三部七卷經傳
* 沙門吉迦夜五部一十九卷經論傳集
* 沙門曇摩流支三部八卷經
* 沙門釋法場一部一卷經
* 沙門勒那摩提三部九卷經
* 沙門菩提留支三十部一百一卷經論
* 沙門佛陀扇多一十部一十一卷經論
* 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一十八部九十二卷經戒論
* 王子月婆首那三部七卷經
* 沙門毘目智仙五部五卷論
* 沙門達磨菩提一部一卷論
* 賢愚經十三卷或十五卷或十六卷或十七卷亦云賢愚因緣經見道慧宋齊錄及僧祐錄
右一部一十三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慧覺。一云曇覺。祐云曇覺涼州人。牆仞連霄風神爽悟。戒地清拔慧鑒通微於于
[006-0539c] 闐國得經梵本。以太武皇帝太平真君六年乙酉。從于闐還到高昌國。共沙門威德譯賢愚經一部。見靖邁經圖按梁沙門僧祐賢愚經記云。河西沙門釋曇覺威德等凡有八僧。結志遊方遠尋經典。於于闐大寺遇般遮于瑟之會。般遮于瑟者漢言五年一切大眾集也。三藏諸學各弘法寶說經講律依業而教。覺等八僧隨緣分聽。於是競習胡音。析以漢義。精思通譯各書所聞。還至高昌。乃集為一部。既而踰越流沙齎到涼州。于時沙門釋慧朗河西宗匠。道業淵博。總持方等。以為此經所記源在譬喻。譬喻所明兼載善惡。善惡相翻即賢愚之分也。前代傳經已多譬喻故。因事改名號曰賢愚焉
* 大吉義神呪經二卷或四卷見法上錄
* 淨度三昧經一卷第四出見竺道祖錄及續高僧傳
* 付法藏傳四卷第二出見菩提流支錄及續高僧傳
右三部七卷吉義呪經一部二卷見在淨度經等二部五卷闕本
沙門釋曇曜。未詳何許人也。少出家攝行堅貞風鑒閑約。以魏和平年中住北臺。昭玄統。綏緝僧眾妙得其心。住恒安石窟通樂寺。即魏帝之所造也。去恒安西北三十里武周山北面石崖就而鐫之建立佛寺。名曰靈巖。龕之大者舉高二十餘丈可受三千許人。面別鐫像窮諸巧麗。龕別異狀駭動人神。櫛比相連三十餘里。東頭僧寺恒供千人。碑碣見存未卒陳委。先是太武皇帝太平真君七年。司徒崔皓邪佞謏詞。令帝崇重道士寇謙之拜為天師。珍敬老氏殘害釋種焚毀寺塔。至庚寅年太武感致厲疾方始開悟。兼有白足禪師來相啟發。生愧悔心即誅崔皓。埋之都市以口為廁令眾穢之。至壬辰年太武云崩。孫文成立。即起塔寺搜訪經典。毀法七載三寶還興。曜慨前陵廢欣今重復。以和平三年壬寅故於北臺石窟集諸德僧。對天
[006-0540a] 竺沙門譯吉義等經三部。流通後賢意存無絕。
* 大方廣菩薩十地經一卷第五出與羅什莊嚴菩提心經等同本見始興錄及道慧宋齊錄
* 稱揚諸佛功德經三卷亦名集諸佛華經亦直名集華經一名現在佛名經或四卷第三出與羅什等出者同本見道慧宋齊錄
* 方便心論一卷或二卷凡四品第二出與東晉覺賢出者同本見道慧宋齊錄及僧祐錄
* 付法藏因緣傳六卷或無因緣字亦云付法藏經或四卷或云二卷見道慧宋齊錄第三出與宋智嚴魏曇曜出者同本亦見僧祐錄
* 雜寶藏經八卷錄云十三卷未詳今只有八卷見道慧宋齊錄及僧祐錄
右五部一十九卷其本並在。
沙門吉迦夜。魏云何事。西域人也。遊化在慮導物為心。以孝文帝延興二年壬子。為昭玄統沙門曇曜譯大方廣十地等經五部。劉孝標筆受。
* 信力入印法門經五卷正始元年出華嚴眷屬經
*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二卷亦名如來入一切佛境界經景明二年於白馬寺出第一譯與梁僧伽婆羅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同本
* 金色王經一卷初出與瞿曇流支譯者同本正始四年出法上錄云菩提留支後更重勘
右三部八卷前二部七卷見在後一部一卷闕本
沙門曇摩流支。魏云法希。亦云法樂。南印度人。棄家入道偏以律藏傳名。弘道為務感物而動。宣武帝世遊化洛陽。以景明二年辛巳至正始四年丁亥。為宣武帝譯信力等經三部。沙門道寶筆受。見長房等錄。
* 辯意長者子經一卷或云辯意長者子所問經一名長者辯意經見法上錄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法場未詳何許人也。亦以宣武帝時
[006-0540b] 於洛陽譯辯意經一部撰錄者曰謹按高僧等傳並云晉時道安出家數載方啟師求經師創付辯意經一卷可五千言一覽便誦又安公失譯復載其名准此東晉之時辨意已行於世如何至魏宣武始云法場出也
* 妙法蓮華經論一卷婆藪盤豆菩薩造亦云法華經論侍中崔光僧朗等筆受見長房錄初出與菩提留支譯者大同小異題云妙法蓮華經優波提舍
* 究竟一乘寶性論四卷亦云寶性分別七乘增上論或三卷或五卷於趙欣宅出見寶唱錄第二譯與菩提留支出者同本
* 寶積經論四卷第二出與菩提留支大乘寶積經論同本見寶唱錄
右三部九卷前二部五卷見在後一部四卷闕本
沙門勒那摩提。或云婆提。魏言寶意。中印度人。學識優贍理事兼通。三藏教文凡誦一億偈。偈三十二字。尤明禪觀意存遊化。以宣武帝正始五年戊子初屆洛邑。遂譯法華論等三部。沙門僧朗覺意侍中崔光等筆受。當翻經日於洛陽內殿。菩提留支傳本。勒那扇多參助。其後三德乃徇流言。各傳師習不相訪問。帝以弘法之盛略敘曲煩勅三處。各翻訖乃參校。其間隱沒互有不同。致有文旨時兼異綴後人合之共成通部。見寶唱等錄所以法華寶積寶性等論各有兩本耳
初寶意沙門神理標異。領牒魏詞偏盡隅隩。帝每令講華嚴經。披釋開悟精義每發。一日正處高座。忽有持笏執名者形如大官。云奉天帝命來請法師講華嚴經。意曰。今此法席尚未停止。待訖經文當從來命。雖然法事所資獨不能建。都講香火維那梵唄咸亦須之可請令定。使者即如所請。見講諸僧既而法事將了。又見前使云奉天帝命故來下迎。
[006-0540c] 意乃含笑熙怡告眾辭訣。奄然卒於法座。都講等四僧亦同時俱逝。凡所聞見歎未曾有。
* 毘耶娑問經二卷長房等錄並云寶意於洛陽譯今按經序乃云與和四年瞿曇流支於鄴都譯今移在瞿曇錄中
* 十地經論十二卷注云初譯論時未善魏言名器世間為盞子世間後因入殿齋見諸宿德從弟子索器乃總授鉢幞因悟器是總名遂改為器世間此十地論長房等錄勒那菩提二處俱載今按崔光論序乃云菩提留支勒那摩提在洛陽殿內二人同譯佛陀扇多傳語帝親筆受二錄各存理將未可今合為一本在留支錄中
* 龍樹菩薩和香方一卷凡五十法今以非三藏教故不錄之
上之三部今並刪也。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永平二年於胡相國第譯是第二出僧朗筆受與秦世羅什及大般若第九會能斷金剛分等同本見法上錄
* 彌勒菩薩所問經一卷第二出與大乘方等要慧經同本於趙欣宅譯覺意筆受今編入寶積當第四十一會改名彌勒菩薩問八法會
*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六卷神龜元年於洛陽譯是第三出與法護持心羅什思益並同本異出見法上錄及續高僧傳
* 深密解脫經五卷全本初譯延昌三年於洛陽出僧辯筆受與唐譯解深密經及相續解脫節經等並同本見法上錄及續高僧傳
* 入楞伽經十卷延昌二年譯是第三出與宋功德賢四卷楞伽及唐譯大乘入楞伽經等並同本僧朗道湛筆受見續高僧傳
*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十卷或加受記無所說字或七卷或八卷一名菩薩境界奮迅法門經正光元年於洛陽為司州牧汝南王於第出第二譯與神通變化經同本
* 無字寶篋經一卷初出僧朗筆受與唐譯大乘離文字經等同本
* 伽耶山頂經一卷亦云伽耶頂經第二出與羅什文殊問菩提經等同本
* 謗佛經一卷第二出與西晉法護決定總持經同本
* 大方等修多羅王經一卷初出與覺定轉有經同本
[006-0541a]
* 文殊師利巡行經一卷初出與隋崛多文殊尸利行經同本覺意筆受
* 佛語經一卷初出與周世崛多出者同本僧朗筆受
* 佛名經十二卷或云十三卷或分為二十卷正光年於胡相國第譯見續高僧傳
* 法集經六卷或七卷或八卷延昌四年於洛陽出僧朗筆受見法上錄及續高僧傳
* 護諸童子陀羅尼經一卷亦云護諸童子請求男女陀羅尼經
* 差摩婆帝受記經一卷正光年於洛陽出
* 不增不減經一卷正光年於洛陽出七紙錄云二卷者誤
* 十地經論十二卷或十五卷天親菩薩造釋十地經永平元年四月於太極紫亭譯帝親筆受後付沙門僧辯等訖盡論文至四年夏首畢見崔光序
*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五卷或六卷或七卷或十卷釋彌勒所問經即寶積第四十一會是在洛陽趙欣宅出
* 大乘寶積經論四卷第一譯與寶意出者同本釋單卷寶積經即大寶積第四十三會普明菩薩會是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三卷天親菩薩造永平二年於胡相國宅出僧朗筆受第一譯與唐義淨所出能斷金剛論釋等同本
*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二卷一云伽耶山頂經論婆藪盤豆菩薩造天平二年在鄴城殷周寺出僧辯道湛筆受
* 法華經論二卷題云妙法蓮華經優波提舍或一卷曇林筆受並製序第二出與前寶意出者同本初有歸敬頌者是見續高僧傳
*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四卷或三卷普泰元年於洛陽元挑湯宅出僧辯僧朗筆受錄云十卷應誤見續高僧傳
* 無量壽經論一卷題云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婆藪盤豆菩薩造永安二年於洛陽永寧寺出僧辯筆受
* 十二因緣論一卷淨意菩薩造
* 百字論一卷提婆菩薩造
* 破外道小乘四宗論一卷提婆菩薩造
[006-0541b]
* 破外道小乘涅槃論一卷提婆菩薩造
* 寶性論四卷或五卷初出與寶意出者同本已上並見長房錄及內典錄
右三十部一百一卷前二十九部見在後寶性論一部闕本
沙門菩提留支。魏言道希。北印度人也。遍通三藏妙入總持。志在弘法廣流視聽。遂挾道宵征遠莅葱左。以魏永平之歲至止東華。宣武下勅慇懃敬勞。後處之永寧大寺供待甚豐。七百梵僧並皆周給。勅以流支為譯經之元匠也。其寺本孝明帝熙平元年靈太后胡氏所立。在宮前閶闔門南御道之東。中有九層浮圖架木為之。舉高九十餘丈。上有金剎復高十丈。出地千尺去臺百里已遙見之。初營基日掘至黃泉獲金像三十二區。太后以為嘉瑞奉信法之徵也。是以飾制瓖奇窮世華美。剎表置金寶瓶容二十五斛。承露金槃一十一重。鐵鎖角張。槃及鎖上皆有金鐸如一石甕。九級諸角皆懸大鐸。上下凡有一百三十枚。其塔四面九間六窓三戶。皆朱漆扉扇垂諸金鈴。層有五千四百枚。復施金鐸鋪首。佛事精妙殫土木之工。繡莊金鋪驚駭心目。高風永夜鈴鐸和鳴。鏗鏘之音聞十餘里。北有正殿形擬太極。中諸像設金玉珠繡。作工巧綺冠絕當世。僧房周接千有餘間。臺觀星羅參差間出。彫飾朱紫繢以丹青。栝栢楨松異草叢集。院牆周匝皆施㭬瓦。正南三門樓開三道三重。去地二百餘尺。狀若天門赫奕華麗。夾門列四力士四師子。飾以金玉莊嚴煥爛。東西兩門例皆如此。所可異者唯樓兩重北門通道但路而置。其四門外
[006-0541c] 樹以青槐亘以淥水。京師行旅多庇其下。路斷飛塵。不由渀雲之潤。清風送涼。豈藉合歡之發。乃詔中書舍人常景製寺碑文。故云須彌寶殿兜率淨宮莫尚於斯是也。外國所獻經像皆在此寺。寺既初成。明帝及太后共登浮圖視宮中如掌內。下臨雲雨上天清朗。以見宮中事故禁人不聽登之。時有西域沙門菩提達摩者。波斯國人也。越自西域來遊洛京。見金盤炫日光照雲表寶鐸含風響出天外。歌詠讚歎疑是神工。自云年一百五十歲。歷涉諸國靡不周遍。如此寺精廬閻浮所無也。訖佛境界亦無有比。口唱南無合掌連日。孝昌二年大風發屋拔樹。剎上寶瓶隨風而墮入地丈餘。復命工人更安新者。至永熙三年二月為天所震。帝登陵雲臺望火。遣南陽王寶炬錄尚書長孫稚將羽林一千來救。于斯時也雷雨晦冥霰雪交注。第八級中平旦火起。有二道人不忍焚燼投火而死。其焰相續經餘三月。入地剎柱乃至周年猶有煙氣。其年五月有人從東萊郡至云。見浮圖在於海中光明儼然。同覩非一。俄而雲霧亂起失其所在。至七月平陽王為侍中[百*升]斯椿所挾西奔長安。至十月而洛京遷于漳鄴。先時留支奉勅創翻十地經論。厥初命章宣武皇帝親自筆受。然後方付沙門僧辯等訖盡論文。佛法隆盛英俊蔚然。相從傳授孜孜如也。三藏留支從洛陽宣武帝永平元年戊子。至鄴都孝靖帝天平二年乙卯。將三十年相繼翻譯。出金剛般若等經十地等
[006-0542a] 論共三十部。帝又勅清信士李廓撰眾經錄。廓學通玄素條貫經論雅有標擬。故其錄云。三藏法師留支房內。經論梵本可有萬甲。所翻新文筆受[葶-丁+呆]本滿一間屋。然其慧解與勒那相亞。而神悟聰敏洞善方言兼工呪術則無抗衡矣。嘗坐井口澡灌內空。弟子未來無人汲水。流支乃操柳杖聊撝井中。密加誦呪纔始數遍。泉水上涌平及井欄。即以鉢酌用之灌洗。傍僧具見莫測其神。咸共嘉歎大聖人也。留支曰。勿妄褒賞。斯乃術法外國共行。此方不習謂為聖耳。懼惑世間遂祕不恒。
* 奮迅王問經二卷
* 不必定入印經一卷
* 一切法高王經一卷
* 第一義法勝經一卷
* 順中論二卷已上五部七卷長房等錄並云菩提留支所譯今按經初本譯序記並云瞿曇留支非菩提也今移在瞿曇錄中
* 寶髻菩薩四法經論一卷
* 三具足經論一卷
* 轉法輪經論一卷已上三部三卷房等亦云菩提留支所譯今按序記乃是毗目智仙故此三部亦移彼錄
* 眾經論目錄一卷此是留支所撰非是梵本別翻今目錄中敘此不復存也
* 菩薩境界奮迅法門經十卷寶唱錄云菩提留支譯今以即是薩遮尼乾子經異名故不別存也
* 十法經一卷元象二年於鄴都出第二譯與梁僧伽婆羅出者同本今編入寶積當第九會名大乘十法會
* 無畏德菩薩經一卷亦云無畏德女經元象二年於鄴都譯第五出與阿術達經等同本
[006-0542b] 今編入寶積當第三十二會曇林筆受

* 如來師子吼經一卷正光六年於洛陽出第一譯與唐日照方廣師子吼經同本
* 銀色女經一卷元象二年於鄴都譯第二出與西晉法炬前世三轉經同本
* 正恭敬經一卷一名威德陀羅尼中說經或名正法恭敬經元象二年於鄴都出第一譯與隋闍那崛多善敬經同本
* 轉有經一卷元象二年於鄴都譯第二出與菩提留支方等修多羅經同本
* 阿難陀目佉尼訶離陀隣尼經一卷第八譯與支謙無量門微密持經等同本
* 金剛上味陀羅尼經一卷正光六年於洛陽出第一譯與隋崛多金剛場經同本
* 攝大乘論二卷普泰元年於洛陽出與陳真諦唐玄奘所出攝論同本阿僧佉作
* 無字寶篋經一卷元象二年於鄴都出第二譯與留支等出者同本上十部並見隋費長房錄及唐內典錄等
右一十部一十一卷前九部十卷見在後一部一卷闕本
沙門佛陀扇多。魏言覺定。北印度人。神悟聰敏內外博通。特善方言尤工藝術。以孝明帝正光六年乙巳至孝靖帝元象二年己未。於洛陽白馬寺及鄴都金華寺。譯十法等經十部。沙門曇林等筆受。
* 得無垢女經一卷或無得字一名論義辯才法門興和三年於鄴都出第三譯與寶積無垢施會及法護離垢施經同本見長房錄
*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三卷興和三年於鄴城金華寺出曇林筆受第五譯或四卷與寶積善住意會及法護如幻三昧經等同本見長房錄
* 毘耶娑問經二卷初出與寶積廣博仙人會同本興和四年七月七日於尚書令儀同高公第譯三十日畢沙門曇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 奮迅王問經二卷第二出與羅什自在王經同本興和四年七月三十日於尚書令儀同高公第內啟挾創譯沙門曇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006-0542c]
* 不必定入定入印經一卷初出與唐義淨入定不定印經同本興和四年九月十九日於尚書令儀同高公第譯沙門曇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 一切法高王經一卷一名一切法義王經第三出與諸法勇王經等同本興和四年六月二十三日在竇太尉定昌寺譯沙門曇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 第一義法勝經一卷初出與大威燈光仙人經同本興和四年九月一日於尚書令儀同高公第譯沙門曇林筆受見經前序
* 金色王經一卷興和四年於金華寺出沙門曇林筆受第二出與曇摩流支出者同本見長房錄
* 八部佛名經一卷亦云八佛名經興和四年於金華寺出沙門曇林筆受見長房錄
* 順中論二卷無著菩薩造武定元年八月十日於尚書令儀同高公第譯沙門曇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 唯識論一卷一名破色心或云唯識無境界論在金華寺出天親菩薩造第一譯與陳真諦唯識論及唐譯二十唯識論並同本見長房錄
* 一輸盧迦論一卷龍樹菩薩造在金華寺出見長房錄錄云伊迦輸盧迦論
* 正法念處經七十卷興和元年於鄴城大承相高澄第譯曇林僧昉等筆授見長房錄
* 無垢優婆夷問經一卷興和四年出見長房錄
* 解脫戒本一卷出迦葉毗部武定元年在鄴都侍中尚書令高澄請出見經前序僧昉筆受并製序亦見長房錄
* 菩薩四法經一卷金華寺出曇林李希義等筆受見長房錄
* 寶意猫兒經一卷於金華寺為高仲密出見長房錄
* 犢子道人問論一卷於金華寺為高仲密出李希義筆受
右一十八部九十二卷解脫戒上一十五部八十九卷見在菩薩四法經下三部三卷闕本
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魏云智希。中印度波羅㮈城淨志之種。少學佛法妙閑經旨。神理標異領悟方言。以孝明帝熙平元年遊寓
[006-0543a] 洛陽。後京師遷鄴亦與時徙。以孝靖帝元象元年戊午至武定元年癸亥。於鄴城內在金華昌定二寺及尚書令儀同高公第內。譯得無垢女等經一十八部。沙門僧昉曇林居士李希義等筆受。
* 迴諍論一卷。業成就論一卷已上二論長房等錄皆云瞿曇流支譯今按經初本譯序記乃云毘目智仙今依經記為正
又續高僧傳云。當魏時有沙門菩提流支。與般若流支前後出經。而眾錄傳寫率多輕略。各去上字但云流支。而不知是何流支。迄今群錄譯目相涉難得詳定。今搜訪實錄件注如前。餘所未見者俟諸後進耳。
* 摩訶迦葉經二卷亦云大迦葉經或無大字興和三年於驃騎大將軍左僕射內侍中司徒公孫騰第譯見經前序今編入寶積當第二十三會
* 僧伽吒經四卷元象元年於司徒公孫騰第譯見續高僧傳
* 頻婆娑羅王問佛供養經一卷興和三年出增一阿含第二十六卷異譯
右三部七卷前二部六卷見在後一部一卷闕本
王子月婆首那。魏言高空。中印度優禪尼國王子。以孝靖帝元象元年戊午訖興和三年辛酉。於鄴都司徒公孫騰之第。譯迦葉等經三部。沙門僧昉筆受。首那從魏之梁。及於陳代更譯諸經。如別所述。
* 寶髻菩薩四法經論一卷題云寶髻經四法優波提舍天親菩薩造興和三年九月一日在金華寺為御史中尉高仲密譯沙門曇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 三具足經論一卷題云三具足經優波提舍天親菩薩造興和三年九月十三日在金華寺為驃騎大將軍高仲密譯沙門曇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 轉法輪經論一卷題云轉法輪經優波提舍天親菩薩造興和三年八月十一日在金華寺
[006-0543b] 為開府儀同三司勃海高仲密譯沙門曇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 業成就論一卷天親菩薩造初出與唐譯大乘成業論同本興和三年七月二十五日為高仲密於金華寺譯沙門曇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 迴諍論一卷龍樹菩薩造興和三年三月二十日於金華寺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御史中尉勃海高仲密譯沙門曇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右五部五卷其本見在。
沙門毘目智仙。北印度烏萇國人。剎利王種釋迦之苗裔。曩者毘流離王壞迦毘羅城誅殘釋種。當斯時也有四釋子。忿其見逼不思犯戒出外拒軍流離遂退歸還本國城中不受。告曰。吾為法種誓不行師。汝退彼軍非吾族也。既被放斥遠投諸國。本是聖胤競宗樹之。四釋支離皆王一國。今烏萇梵衍王等並其後也。嗣胤相承于今不絕。智仙法師即斯王種。妙閑三藏最善毘曇。與瞿曇流支同遊魏境。而瞿曇流支尊事為師。以孝靖帝興和三年辛酉。於鄴城內在金華寺。共瞿曇流支譯寶髻論等五部沙門曇林筆受。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御史中尉勃海高仲密為檀越啟請供養。並見經前序記。而智仙法師遊方弘化。踰越沙險志在利生。既啟梵文應多部卷。但余見淺狹尋覽未周。所覩五經件述如右。後進儻遇幸希續補。使法門無謬豈不善歟。自魏及唐傳錄非一。智仙法師未蒙編載。弘法之名莫著。高行之迹靡彰。傷哉悲哉深可嗟矣。
* 涅槃論一卷或云大般涅槃經論婆藪盤豆菩薩造略釋大經見內典錄初出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006-0543c]
沙門達磨菩提此云法覺。內典錄云。達磨菩提譯涅槃論。不顯帝代而編魏末。今亦同彼附於此中復有涅槃論三卷亦題達磨菩提譯尋文乃釋前論或疑是人造也


齊高氏都鄴亦云北齊


從文宣帝天保元年庚午至高恒無謚承光元
年丁酉。凡經六主二十八年。緇素二人。所出
經論八部五十二卷。



* 高齊沙門那連提黎耶舍七部五十一卷經論
* 居士萬天懿一部一卷經
* 菩薩見寶三昧經十六卷或十四卷天統四年於天平寺出今編入寶積當第十六會
* 大集月藏經十卷題云大集經月藏分或十二卷或十五卷或直云月藏經天統二年於天平寺出
* 大集須彌藏經二卷內題云大乘大集經須彌藏分第十五或直云須彌藏經天保九年於天平寺出
* 大悲經五卷天保九年於天平寺出大周錄云涅槃支派
* 月燈三昧經十一卷或十卷天保八年於天平寺出
* 施燈功德經一卷亦名然燈經天保九年於天平寺出
* 法勝阿毘曇心論經六卷大德優波扇多造或七卷或無經字或無法勝字或加別譯字或云法勝阿毘曇論河清二年於天平寺出並見長房錄
右七部五十一卷其本並在。
沙門那連提黎耶舍。齊言尊稱。北印度烏場國人。正音應云鄔荼茶音持耶反奘法師云烏仗那唐翻云苑謂昔輪王之苑囿也
其王與佛同氏。亦姓釋迦。剎帝利種齊云土田主也由劫初之時先為分地主因即號焉今所謂國王者是也舍年十七發意出家。尋值名師備聞正教。二十有一得受具篇。聞諸宿老歎佛景迹。或言某國有鉢某國有衣頂
[006-0544a] 骨牙齒神變非一。遂即起心願得瞻奉。以戒初受須知律相。既滿五夏發足遊方。所以天梯石臺之迹。龍廟寶塔之方。廣周諸國並親頂禮僅無遺逸。曾竹園寺一住十年。通履僧坊多值明德。有一尊者深識人機見。語舍云。若能靜修應獲聖果。恐汝遊涉終無所成。爾日雖聞情無領悟。晚來却想悔將何及。耶舍北背雪山南窮師子。歷覽聖迹仍旋舊壞。乃覩烏場國主真大士焉。自所經見罕儔其類。試略述之。安民以理民愛若親。後夜五更先禮三寶。香華伎樂竭誠供養。日出昇殿方覽萬機。次到辰時香水浴像。宮中常設日百僧齋。王及夫人手自行食。齋後消食習諸武藝。日景將昳寫十行經。與諸德僧共談法義。復與群臣量議治政。瞑入佛堂自奉燈燭。禮拜讀誦各有恒條。了其常業乃還退靜。三十餘年斯功不替。王有百子誠孝居懷。釋種餘風胤流此國。但以寺接山阜野火所焚。各相差遣四遠投告。六人為伴行化雪山之北。至于峻頂見有人鬼二路。人道荒險鬼道利通。行客心迷多尋鬼道。漸入其境便遭殺害。昔有聖王。於其路首作毘沙門天王石像手指人路。同伴一僧錯入鬼道。耶舍覺已口誦觀音神呪。至百步追及已被鬼害。自以呪力得免斯厄因復前行。又逢山賊專念前呪便蒙靈衛。賊來相突對目不見。循路東指到芮芮國。值突厥亂西路不通反鄉意絕。乃隨流轉北至泥海之旁。南距突厥七千餘里。彼既不安遠投齊境。天保七年屆於鄴都。文宣
[006-0544b] 帝洋極見殊禮偏異恒倫。耶舍時年四十。骨梗雄雅物議彈之。緣是文宣禮遇隆重。安置天平寺中請為翻經三藏。殿內梵本千有餘甲。勅送於寺處以上房。為建道場供窮珍妙。別立厨庫以表尊崇。舍從文宣帝天保八年丁丑至緯無謚天統四年戊子。於鄴城天平寺譯菩薩見實等經七部。勅昭玄大統沙門法上等二十餘人監掌翻譯。昭玄都瞿曇般若流支長子沙門達摩闍那齊言法智及居士萬天懿傳語。舍於齊時大興正法弘暢眾心。文宣重法殊異躬禮梵本。顧謂群臣曰。此乃三寶洪基故我偏敬。其奉信推誠為如此也。耶舍每於宣譯之暇時陳神呪。冥救顯助立功多矣。未幾授昭玄都俄轉為統。所獲供祿不專自資。好起慈惠樂興福業。設供飯僧施諸貧乏。獄囚繫畜咸將濟之。市𨴻鬧所多造義井。親自漉水津給眾生。又於汲郡西山建立三寺。依泉旁谷製極山美。又收養厲疾男女別坊。四事供承務令周給。又往突厥客館勸持六齋羊斷放生受行素食。又曾遇病百日不起。天子皇后躬問起居。耶舍歎曰。我本外客德行未隆。乘輿今降重法故爾。內撫其心愧懼交集。耶舍後至隋代更出諸經。備在隋錄具如彼述。
* 尊勝菩薩所問一切諸法入無量門陀羅尼經一卷第三出與無崕際持法門經等同本或直云尊勝菩薩所問經亦直云入無量門陀羅尼經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居士萬天懿。本姓拓跋。北代雲中人也。魏分十姓因為萬俟氏。世居洛陽故復為河南
[006-0544c] 人也。後單稱萬氏。少曾出家師婆羅門。而聰慧有志力。善梵書梵語兼工呪術。由是應召得預翻傳之數。懿以武成帝湛河清年中。於鄴都自譯尊勝菩薩所問經一部。見長房錄。
開元釋教錄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