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s0093 開元釋教錄-唐-智昇 (WYG)



[006-1a]
欽定四庫全書
 開元釋教録卷六
            唐 釋智昇 撰
總括羣經録上之六
齊蕭氏都建業亦云/南齊
自髙帝建元元年己未至和帝中興二年壬午凡經七主
二十四年沙門七人所譯經律總一十二部三十三卷於/中
七部二十八卷見/在五部五卷闕本
[006-1b]
 齊/蕭沙門曇摩伽陀耶舍一部一/卷經
  沙門摩訶乗二部二/卷經律
  沙門僧伽跋陀羅一部一十/八卷律
  沙門達摩摩提一部二/卷經
  沙門求那毗地三部六/卷經集
  沙門釋曇景二部三/卷經
  沙門釋法化一部一/卷經
無量義經一卷第二出見僧祐録荆/州隐士劉虬為序
[006-2a]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曇摩伽陀耶舍齊言法生稱中印度人悟物居情
導利無捨以髙帝道成建元三年辛酉於廣州朝亭寺
譯無量義經一部耶舍手善𨽻書口解齊言傳受經
人武當山沙門惠表永明三年齎至揚都繕寫流布
五百本生經一卷見僧祐録祐云未/詳卷數房云一卷
他毗利律一卷齊言宿德律見僧祐録/云未詳卷數房云一卷
  右二部二卷其本並闕
[006-2b]
沙門摩訶乗西域人也棲心妙道結志𢎞通以武帝賾
永明年中於廣州譯五百本生經等二部
善見律毗婆沙十八卷或云毗婆沙律亦直云善見/律見道惠宋齊録及僧祐録
  右一部一十八卷其本見在
沙門僧伽跋陀羅齊言衆賢西域人懐道放曠化惠
無窮師資相傳云佛涅槃後優波離既結集律藏訖
即於其年七月十五日受自恣竟以香華供飬律藏便
下一㸃置律藏前年年如是優波離欲涅槃持付弟子
[006-3a]
陀寫俱陀寫俱欲涅槃付弟子須俱須俱付弟子悉伽
婆悉伽婆付弟子目揵連子帝湏目揵連子帝須付
弟子&KR1482陀跋闍如是師師相付至今三藏法師不知/其名
藏法師將律藏至廣州臨上舶返還去以律藏付弟
子僧伽跋陀羅跋陀以武帝永明六年戊辰房云/己巳
沙門僧禕於廣州竹林寺譯出名為善見律毗婆沙
因共安居以永明七年己巳歲房云/庚午七月半受自恣
竟如前師法以香華供飬律藏訖即下一㸃當其年
[006-3b]
計得九百七十五㸃㸃是一年趙伯休梁大同九年於
廬山值苦行律師𢎞度得此佛涅槃後衆聖㸃記年
月訖齊永明七年伯休訪𢎞度云自永明七年已後云
不復見㸃𢎞度荅云自此已前皆是得道聖人手
自下㸃貧道凡夫止可奉持頂戴而已不敢輙㸃伯休
因此舊㸃下推至梁大同九年癸亥歲合得一千二十
八年庚午之歲合得一千二百一十六年若然則是如
来滅度逺近參差未堪取行此墨㸃記與法顯所傳/師子國佛牙精舍唱記
[006-4a]
年歲全懸此云優波離集律藏竟自恣了以手自下/㸃年年如是展轉相付流傳至今者此或不然尋此
善見毗婆沙非是波離所集乃是部分已後二十部中/隨彼所宗釋一家義撮要而解非全部毗尼也即此撰
集已後年下一㸃此或如然若言波/離手自下㸃者未可即為指南也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一卷今編入妙法蓮/華經在第四卷
中沙門法獻於于闐國得梵本来見道惠宋/齊録祐録云於髙昌郡獲梵本未詳孰正
觀世音懴悔除罪咒經一卷永明八年十二月十五/日譯出見僧祜寳唱録
  右二部二卷提婆逹多品見在/觀世音咒經闕本
沙門達摩摩提齊言法意西域人悟物情深隨方啟喻
[006-4b]
以武帝永明八年庚午為沙門法獻於揚都瓦官寺譯提
婆達多品等二部獻時為僧正初獻以宋元徽三年游歴
西域於于闐國得經梵本并及佛牙有迦毗羅神衛䕶
還宋經至齊永明中共沙門法意譯出佛牙安置鍾山
上定林寺佛牙可長三寸圍亦如之色𢃄黄白其牙端/䆘凸若今印文而温潤光潔頗頼珠玉按内
經佛有四牙一在忉利天一在龍王宫一在師子國一/在烏萇國此即烏萇國牙也後忽失之乃現于闐獻於
于闐/請還到梁普通三年正月忽有數人並執器仗初夜扣
門稱臨川殿下奴叛有人告云在佛牙閣上請開閣檢視
[006-5a]
寺僧從其言主師至佛牙座前開函取牙作三禮以錦巾
盛牙繞山東去後尋却得還安定林隋文併陳仍在
岳至仁夀三年内使令豫章王陳從揚州將獻文帝
其年五月十五日𠡠送東禪定寺供飬佛牙靈異具如
僧祐佛牙記此不復廣其東禪定寺即今大莊嚴寺
是也
湏達經一卷一名湏達長者經出中阿含第三十九卷異/譯見長房録及髙僧傳祐云建武二年出
百喻經四卷亦云百句譬喻經或五卷天竺僧伽斯那/撰永明十年九月十日譯見僧祐録等並
[006-5b]
云譯成十卷此之/四卷百事足矣
十二因緣經一卷第五出與具多樹下經等同本祐云/建武二年出見髙僧傳及長房録
  右三部六卷前二部五卷見在/後一部一卷闕本
沙門求那毗地齊言德進中印度人弱齡從道師事天
竺大乗法師僧伽斯聰慧强記勤於諷習所誦大小乗
經十餘萬言兼學世典明解隂陽其候時逢占多有
徴驗故道術之稱有聞西域建元初来至江淮止毗邪
離寺執錫從徒威儀端肅王公已下競相請謁初僧伽
[006-6a]
斯於天竺國抄集修多羅藏十二部經中要切譬喻撰
為一部凡有百事以教授新學毗地悉皆通誦兼明義
㫖以武帝永明十年壬申秋九月譯為齊文即百喻經也
復出須達及十二因緣自宋大明已後譯經殆絶及其
宣流法寳世咸美之毗地為人𢎞厚有識度善於接誘
勤躬行道夙夜匪懈是以外國僧衆萬里歸集南海商
人悉共宗事供贈往来歲時不絶性頗稸積富於財寶
然營建法事已無私焉於建業淮側造正觀寺重閣層
[006-6b]
門殿房整飾飬徒施化德業甚著以中興二年冬卒
摩訶摩耶經一卷第二出一名佛昇忉利天為母説法/亦直云摩耶經或二卷見王宗寳唱
法上等/三録
未曾有因緣經二卷度羅喉羅沙彌序亦直云未/曽有經第二出見始興録
  右二部三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曇景不知何許人於齊代譯摩耶經等二部羣
録直云齊世譯出既不著年未詳何帝
腹中女聽經一卷第五出與無垢賢女經/等同本房云見古録
[006-7a]
  右一部一卷闕本
沙門釋法化以廢帝寳卷永元年中誦出腹中女聽經
一部衆録相承並云誦出未詳誦意依而列之以有先
譯故免疑失又長房内典等録云齊時江州沙門道政/刪改彌勒成佛經一卷此或不然如後大
乗録中廣述又房等復云齊大沙門法度於揚都出灰/河經一卷毗跋律一卷今以灰河經出雜阿含其毗跋
律隋法經録云法度偽造以濫律名今廢不立房等又/云齊代沙門釋法尼譯益意經二卷今以此經即是齊
末梁初僧法尼閉目誦出者今見有本文理差舛不可/流行若言齊末出者祐録何故不載今編疑印正録不
存房等又云齊代沙門道備出九傷等/經五部五卷羣録注疑今依舊為定
[006-7b]
梁蕭氏都建業亦云/前梁
自武帝天監元年壬午至敬帝太平二年丁丑凡經四
主五十六年緇素八人所出經律論及諸傳記等并新
集失譯諸經總四十六部二百一卷於中四十部一百/九十一卷見在六
部十卷/闕本
 梁/沙門釋僧祐二部三十九/卷譜録集
  沙門曼陀羅仙三部一十/一卷經
  沙門僧伽婆羅一十部三十/二卷經論傳
[006-8a]
  沙門釋寶唱二部五十四/卷經集尼傳
  沙門釋明徽一部一/卷尼戒
  王子月婆首那一部一/卷經
  沙門波羅末陀一十部二十/四卷經論
  沙門釋惠皎一部一十/四卷僧傳
  新集失譯諸經一十四部二十五卷經論集
釋迦譜十卷於齊代撰别有五卷本與此廣略異房云/四卷恐誤也僧祐録及長房内典等録合
入齊録隨/入附梁
[006-8b]
出三藏記集十五卷祐録目云十卷見有十五卷長房/内典二録云十六卷見僧祐長房
内典等録/亦齊時撰
𢎞明集十四卷祐等三録並云十卷今見十/四卷見僧祜長房内典等録
  右三部三十九卷其本並在
沙門釋僧祜揚都建初寺僧也本姓俞氏其先彭城下
邳人父世居建業祐年數歲入建初寺禮拜因踊躍樂
道不肯還家父母憐其志且許入道師事僧範道人
年十四家人宻為訪婚祐知而避至定林投法逹法師
[006-9a]
達亦戒德精嚴為法門梁棟祜師奉竭誠及年滿俱戒
執操堅明初受業於沙門法頴既一時名匠為律學所
宗祐廼竭思鑚求無懈昏曉遂大精律部有邁先哲武
帝衍深相禮遇凡僧事顧疑皆𠡠就審决年衰脚疾𠡠
聽乗轝入内為六宫受戒其見重如此及齊竟陵文宣王
子良梁臨川王宏南平王偉儀同陳郡𡊮昻永康定公
主貴嬪丁氏等並崇其戒範盡師資之敬乃白黒門
徒萬有餘衆祐洞明律藏兼善文藻捜集記録撰為
[006-9b]
部袠庶尋覧之者功省而博達實法門之綱要釋氏
之元宗也自蕭齊末爰及梁代撰釋迦譜等三部自
外法苑集世界記師資傳等以非入藏故闕不論並如
三藏記等具顯
文殊師利所説摩訶般若波羅&KR0097經二卷或一卷亦直/云文殊般若
波羅&KR0097經初出與僧伽婆羅出者及大般若第七會曼/殊室利分同本亦編入寶積當四十六會見李廓録及
續髙/僧傳
法界體性無分别經二卷第二出今編入寳積當第八會/見李廓寳唱二録及續髙僧傳
[006-10a]
寳雲經七卷初出與陳代須菩提大乗寳雲經及唐達/摩流支寳雨經等同本異譯見陳録及續
髙僧/傳
  右三部一十一卷其本並在
沙門曼陀羅仙梁言弱聲亦云𢎞弱扶南國人神解超
悟幽明畢觀無憚夷險志存開化大齎梵經逺来貢獻
以武帝天監二年癸未届於揚都𠡠僧伽婆羅令共翻
譯遂出文殊般若等經三部雖事傳譯未善梁言故
所出經文多隐質
[006-10b]
文殊師利所説般若波羅&KR0097經一卷第二出與前曼陀/羅出者及大般若
曼殊室利分同本房云少/勝前曼陀羅所出二卷者
大乗十法經一卷初出與元魏覺定所出/十法經同本普通年譯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一卷第二出與元魏曇摩流/支入佛境界經同本
八吉祥經一卷若人聞此八佛名號不為一切諸鬼神/衆難所侵第四出與八吉祥咒及八陽
神咒經/等同本
孔雀王咒經二卷亦云孔雀王陀羅尼經第七譯與唐/義浄大孔雀咒王經等同本見寳唱
録/
[006-11a]
舍利弗陀羅尼經一卷此咒大有神力若能持者雪山/有八夜叉王常来擁䕶所欲隨
心第九譯與支謙所出無/量門微宻持經等同本
文殊師利問經二卷亦直云文殊問經天監十七年於/占雲館譯𡊮曇允筆受光宅寺沙
門法雲/詳定
菩薩藏經一卷
解脱道論十二卷亦云十三卷天監/四年於占雲館譯
阿育王經十卷或加大字第二出與西晉安法欽育王/傳同本異譯天監十一年六月二十日
揚都夀光殿/譯見寳唱録
[006-11b]
  右一十部三十三卷其本並在並見長房錄續髙/僧傳中都有部數
  名不/備列
沙門僧伽婆羅梁言衆鎧亦云僧飬扶南國人也幼而
頴悟早附法律雖經論俱探而偏習對法聲聞漸布垂
譽海南具足已後廣精律藏勇意觀方樂崇開化聞
齊國𢎞法隨舶至都住正觀寺為天竺沙門求那跋陀
弟子復從跋陀研精方等未盈炎燠博渉多通乃解
數國書語值齊厯亾墜道教陵夷婆羅静潔身心
[006-12a]
外絶交故擁室栖閒飬素資業大梁御㝢捜訪術能以天
監五年被𠡠徴召於揚都夀光殿華林園正觀寺占雲
館扶南館等五處傳譯即以天監五年丙戌至普通元
年庚子譯文殊般若等經十部其梵本並是曼陀羅獻/者長房等録復云婆羅
更出育王傳五卷者非也前/育王經即是其傳不合重載初翻經日於夀光殿武帝躬
臨法座筆受其文然後乃付譯人盡其經本𠡠沙門寶唱
慧超僧智法雲及𡊮曇允等相對䟽出華質有叙不墜
譯宗天子禮接甚厚引為家僧所司資給道俗改觀婆
[006-12b]
羅不畜私財以其嚫施成立住寺太尉臨川王宏接遇隆
重普通五年因疾卒於正觀寺春秋六十有五
經律異相五十卷天監十五年奉𠡠撰録云并目録/五十五卷今闕其目但五十卷其
目但纂篇題應無别事/見寳唱録及長房録
比丘尼傳四卷述晉宋齊梁四代/尼行新編入録
  右二部五十四卷其本並在
沙門釋寳唱揚都莊嚴寺僧也俗姓岑氏吳郡人僧
祐律師之髙足也博識洽文罕其有匹武帝甚相崇敬天
[006-13a]
監年中頻𠡠撰集皆惬帝㫖十五年丙申又𠡠撰經律
異相一部唱又别撰尼傳四卷房録之中復有名僧傳
等七部非此入藏故闕不論餘並備在續髙僧傳
五分比丘尼戒本一卷亦云彌沙塞尼/戒本見寳唱録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明徽揚都建初寺僧也戒行精苦習彌沙塞部
徽以宋時覺夀譯彌沙塞律但出比丘戒本而無尼戒
遂以武帝普通三年壬寅於大律内抄出尼戒一卷即
[006-13b]
今見行者是撰録者曰檢此戒中衆學之後無七滅諍/律本雖略准義合安豈可尼僧有諍不殄
祗律正文與僧同有故彼律第四十云衆學法中惟除/汙草及水七滅諍法法隨順法並同比丘彼師不安理
不通/也
大乗頂王經一卷亦云維摩兒經第三出與西晉法䕶/方等頂王及隋崛多善思童子經等
同本見長房録/及續髙僧傳等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王子月婆首那中印度優禪尼國王之子此優禪尼國/或云在南天
竺亦云在西天竺未能定矣或可此國據在/中天之維博西近南故傳説差誤不定一方生而俊朗
[006-14a]
體悟幽㣲専學佛經尤工義理洞曉音韻兼善方言先
於東魏興和年中譯經三部梁大同中從魏之梁武帝
留住𠡠遣總知外國使命因譯頂王經一部
金光明經七卷或六卷二十二品承聖元年於正觀寺/及楊雄宅出涼世無䜟出四卷者有十
八品真諦更出四品足前成二/十二分為七卷今在刪繁録
無上依經二卷梁紹㤗三年丁丑九月八日於平固縣/南康内史劉文陀請令譯出見後記房
云陳代出者非也諸家年厯/並無紹泰三年如别録中會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一卷房云太清四年出檢諸年同/厯太清不至四年已下並
[006-14b]
決定藏經三卷中有梁言字是梁代譯/尋其文句是真諦出也
大乗起信論一卷初出與唐實义難陀出者同本承聖/二年癸酉九月十日於衢州始興郡
建興寺出月婆首那等傳語沙/門智愷等執筆并製序見論序
如實論一卷初題云如實論返質/難品房云太清四年
仁王般若經一卷承聖三年於豫章寳田寺譯第/三出與西晉法䕶等出者同本
彌勒下生經一卷承聖三年於豫章寳田寺譯第/五出與羅什等出者俱同本
十七地論五卷與唐譯瑜伽師地論同本翻得五卷/遇難遂輟見續髙僧傳太清四年於
富春令陸元哲宅為沙門/寳瓊等二十名德譯
[006-15a]
中論一卷房云太清/四年出
三世分别論一卷房云太清/四年出
  已上並見房録内典等録
  右一十一部二十四卷如實論上六部一十五卷見/在仁王經下五部九卷闕本
沙門波羅末陀梁言真諦或云拘羅那他此曰親依
並梵文之名字也本西印度優禪尼國人婆羅門種姓
頗羅墮景行澄明器宇清肅風神爽拔悠然自逺羣
藏廣部㒺不厝懐藝術異能偏素諳練雖遵融佛理
[006-15b]
而以通道知名逺渉間關無憚夷險歴遊諸國遂止
中天梁武大同中𠡠真省張汜等送扶南獻使返國仍
遣聘中天竺摩伽陀國請明德三藏并求大乗諸論
雜華經等真諦逺聞行化儀軌聖賢捜選名匠惠
益氓品彼國乃屈真諦并齎經論恭膺帝㫖既素蓄
在心涣然聞命以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達於南海
沿歴險闊仍滯兩春以太清二年閏八月始届都邑武
皇面伸禮敬安置於寳雲殿竭誠供養帝欲傳翻
[006-16a]
經教不羨秦時更出新文有逾齊日屬道銷梁季&KR0034
羯馮陵法為時崩不果宣述乃歩入東土又往富春令
陸元哲創奉問津將事傳譯招延英秀沙門寶瓊等
二十餘人翻十七地論適得五卷而國難未静側附通
傳至大寳年為候景請還在䑓供養於斯時也兵
饑相接法㡬頽焉㑹元帝啟祚承聖清夷乃止於金
陵正觀寺與願禪師等二十餘人翻金光明經三年
三月還返豫章又往新吳始興復隨蕭太保度嶺至
[006-16b]
於南康並隨方翻譯栖遑靡托諦於梁代所出經論
總十一部梁末入陳復出經論如後所述長房内典等
録有十八部論一卷亦云諦譯今尋文句非是諦翻
既與部執同本不合再出今此刪之如别録中述復有
金光明疏等六部二十六卷並是真諦所撰亦並刪
長房内典等録復云天監十五年末道賢獻優樓/頻經一卷直云獻上不辨委曲且編疑録此刪不
載/
髙僧傳十四卷序録一卷傳十三卷共成十四天/監十八年撰見長房内典二録
[006-17a]
  右一部一十四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惠皎未詳氏族㑹稽上虞人學通内外博訓經
律住嘉祥寺春夏𢎞法秋冬著述撰涅槃梵&KR0224義疏
又以唱公所撰名僧頗多浮冗因遂開例成廣著髙
僧傳一部始於漢明帝永平十年終至梁天監十八
年凡四百五十三載二百五十七人又傍出附見者二百
三十九人都合四百九十六人開其德業大為十例其
序畧云前之作者或嫌以繁廣刪減其事而抗迹之
[006-17b]
竒多所遺削謂出家之士處國賓王不應慠然自逺
髙蹈獨絶尋辭榮棄愛本以勵俗為賢若此而不論竟
何所紀又云前代所撰多曰名僧竊謂名之與髙如有
優劣至若實行潜光則髙而不名寡德適時則名而不
髙名而不髙本非所紀髙而不名則備之今録故省彼名
音代以髙字謹詳覧此傳義例甄著文詞婉約實可
以傳之不朽永為龜鏡矣
  新集失譯諸經
[006-18a]
摩利支天經或云小摩利支天經是陀羅尼集/第十卷初摩利支天經少分異譯
六字神咒王經一卷第二出與六字/咒王經同本
虚空藏菩薩問佛經一卷亦云虚空藏菩薩問七佛/陀羅尼咒經亦云七佛神
咒經初出與隋譯如来/方便善巧咒經同本
三劫三千佛名經三卷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卷上現/在賢劫千佛名經卷中未来星
宿劫千佛名經卷下見長房入/藏録彼為三本經今合為一部
牟梨曼陀羅咒經一卷或無/經字
阿吒婆拘鬼神大將上佛陀羅尼經一卷亦直云阿吒/婆拘咒經
[006-18b]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一卷
大普賢陀羅尼經一卷
大七寶陀羅尼經一卷
六字大陀羅尼經一卷
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一卷
菩薩五法懴悔文一卷亦名菩薩五/法懴悔經
陀羅尼雜集十卷
大乗五隂論一卷婆藪盤豆菩薩造見陳朝大乗寺藏/經初出與唐譯大乗五藴論同本
[006-19a]
論/闕
  右十四部二十五卷除五隂論餘並入藏見長房
  等失譯録中闕而不載尋其文句非是逺代故編
  梁末以為梁代失源云
魏元氏初都長安南遷洛陽後遷鄴亦云/後魏始從道武帝
皇始元年丙申即東晉太元/二十一年也終東魏孝靖帝武定八年
庚午凡一十三帝一百五十五年五帝都長安至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南遷
七帝都洛陽/一主都鄴緇素一十二人所譯經論傳等總八十三
[006-19b]
部二百七十四卷於中七十三部二百五十五卷/見在一十部一十九卷闕本
 元/魏沙門釋惠覺一部一十/二卷集經
  沙門釋曇曜三部七/卷經傳
  沙門吉迦夜五部一十九/卷經論傳集
  沙門曇摩流支三部八/卷經
  沙門釋法場一部一/卷經
  沙門勒那摩提三部九/卷經
  沙門菩提留支三十部一百/一卷經論
[006-20a]
  沙門佛陀扇多一十部一十/一卷經論
  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一十八部九十/二卷經戒論
  王子月婆首那三部七/卷經
  沙門毗目智仙五部五/卷論
  沙門達磨菩提一部一/卷論
賢愚經十三卷或十五卷或十六卷或十七卷亦云賢/愚因緣經見道惠宋齊録及僧祐録
  右一部一十三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惠覺一云曇覺祐云曇覺涼州人墻仞連霄
[006-20b]
風神爽悟戒地清拔慧鍳通微於于闐國經得梵本
以太武皇帝太平真君六年乙酉從于闐還到髙昌國
共沙門威德譯賢愚經一部見靖邁經圗按梁沙門/僧祐賢愚
經記云河西沙門釋曇覺威德等凡有八僧結志遊方/逺尋經典於于闐大寺遇般遮於瑟之會般遮於瑟者
漢言五年一切大衆集也三藏諸學各宏法寳説經講/律依業而教學等八僧隨緣分聽於是競習梵音析以
漢義精思通譯各書所聞還至髙昌乃集為一部既而/踰越流沙齎到涼州於時沙門釋惠朗河西宗匠道業
淵愽總持方等以為此經所記源在譬喻譬喻所明兼載/善惡善惡相翻即賢愚之分也前代傳經已多譬喻故因
事改名號/曰賢愚經
[006-21a]
大吉義神咒經二卷或四卷見/法上録
浄度三昧經一卷第四出見竺道祖/録及續髙僧傳
付法藏傳四卷第二出見菩提留/支録及續髙僧傳
  右三部七卷大吉義咒經一部二卷見/在浄存等二部五卷闕本
沙門釋曇曜未詳何許人也少出家攝行堅貞風鍳閒
約以魏和平年中住北䑓為昭𤣥統綏緝僧衆妙得其
心住長安石窟通樂寺即魏帝之所造也去長安西北
三十里武周山北面石崖就而鐫之建立佛寺名曰靈
[006-21b]
巖龕之大者舉髙二十餘丈可受三千許人面别鐫像
窮諸巧麗龕别異狀駭動人神櫛比相連三十餘里東
頭僧寺恒供千人碑碣見存未卒陳委先是太武皇
帝太平真君七年司徒崔皓邪佞䛕詞令帝崇重道
士冠謙之拜為天師珍敬老氏殘害釋種焚毁寺塔
至庚寅年太武感致癘疾方始開悟兼有白足禪師
来相啟發生愧悔心即誅崔皓埋之都市以口為厠令
衆穢之至壬辰年武帝云崩孫文成立即起塔寺捜訪
[006-22a]
經典毁法七載三寶還興曜慨前陵廢欣令重復以和
平三年壬寅故於北䑓石窟集諸德僧對天竺沙門譯
吉義等經三部流通後賢意存無絶
大方廣菩薩十地經一卷第五出與羅什莊嚴菩提心/經等同本見始興録及道惠
宋齊/録
稱揚諸佛功德經三卷亦名集諸佛華經亦直云集華/經一名見在佛名經或四卷第
三出與羅什等出者/同本見道惠宋齊録
方便心論一卷或二卷凡四品第二出與東晉覺賢/出者同本見道恵宋齊録僧祜録
[006-22b]
付法藏因緣傳六卷或無因緣字亦云付法藏經或四/卷或云二卷見道惠宋齊録第四
出與宋智嚴魏曇曜出/者同本亦見僧祐録
雜寳藏經八卷録云十三卷未詳今只有八卷或可即/分此八為十三也見道惠宋齊録及僧
祐/録
  右五部一十九卷其本並在
沙門吉迦夜魏云何事西域人也遊化在慮導物為
心以孝文帝延興二年壬子為昭𤣥統沙門曇曜譯大
方廣十地等經五部劉孝標筆受
[006-23a]
信力入印法門經五卷正始元年出/華嚴眷屬經
如来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二卷亦名如来/入一切佛
境界經景明二年於白馬寺出第一譯與梁/僧伽婆羅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同本
金色王經一卷初出與曜曇流支譯者同本正始四/年出法上録云菩提留支後更重勘
  右三部八卷前二部一卷見在/後一部一卷闕本
沙門曇摩流支魏云法希亦云法樂南印度人棄家入
道偏以律藏傳名𢎞道為務感物而動宣武帝世遊化
洛陽以景明二年辛巳至正始四年丁亥為宣武帝譯
[006-23b]
信力等經三部沙門道寶筆受見長房等録
辯意長者子經一卷或云辯意長者子所問經一/名長者辯意經見法上録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法場未詳何許人也亦以宣武帝時於洛陽
譯辯意經一部撰録者曰謹按髙僧等傳並云晉時/道安出家數載方啟師求經師創付
辯意經一卷可五千言一覧便誦又安公失譯復載/其名准此東晉之時辯意已行於世如何至魏宣武
始云法/場出也
妙法蓮華經論一卷婆藪盤豆菩薩造亦云法華經論/侍中崔光僧朗等筆受見長房録
[006-24a]
初出與菩提留支譯者大同小/異題云妙法蓮華經優波提舍
究竟一乗寶性論四卷亦云寳性分别七乗增上論或三/卷或五卷於趙欣宅出見寶唱録
第二譯與菩提/留支出者同本
寶積經論四卷第二出與菩提留支大乗/寶積經論同本見寶唱録
  右三部三卷前二部五卷見在/後一部四卷闕本
沙門勒那摩提或云婆提魏言寶意中印度人學識優
贍理事兼通三藏教文凡誦一億偈偈三十二字尤明
禪觀意存遊化以宣武帝正始五年戊子初届洛邑遂
[006-24b]
譯法華論等三部沙門僧朗覺意侍中崔光等筆
受當翻經日於洛陽内殿菩提留支傳本勒那扇多
參助其後三德乃徇流言各傳師習不相詢訪帝以
𢎞法之盛略叙曲煩勑三處各翻訖乃參校其間隐沒
互有不同致有文㫖時兼異綴後人合之共成通部見
寶唱等録所以法華寶積寳性/等論各有兩本耳初實意沙門神理標異
領牒魏詞偏盡隅隩帝毎令講華嚴經披釋開悟精
義毎發一日正處髙座忽有持笏執名者形如大官
[006-25a]
云奉天帝命来請法師講華嚴經意曰今此法席尚未
停止待訖經文當從来命雖然法事所資獨不能建都
講香火維那梵唄咸亦湏之可請令定使者即如所請
見講諸僧既而法事將了又見前使云奉天帝命故
来下迎意乃含笑熈怡告衆辭訣奄然卒於法座都
講等四僧亦同時俱逝凡所聞見歎未曾有
毗耶婆問經二卷長房等録並云寳意於洛陽譯今按/經序乃云興和四年瞿曇流支於鄴
都譯今移在瞿曇流支於鄴/都譯今移存瞿曇等録中
[006-25b]
十地經論十二卷注云初譯論時未善魏言名器世間/為盞子世間後因入殿齋見諸宿德
從弟子索器乃總授鉢幞因悟器是總名遂改為器世/間此十地論長房等録勒那菩提二處俱載今按崔光
論序乃云菩提留支勒那摩提在洛陽殿内二人同譯/佛佗扇多傳語帝親筆受二録各存理將未可今合為
一本在留/支録中
龍樹菩薩和香方一卷凡五十法今以非/三藏教故不録之
  上之三部今並刪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永平二年於胡相國第譯是/第二出僧朗筆受與秦世羅
什及大般若第九會能斷/金剛分等同本見法上録
[006-26a]
彌勒菩薩所問經一卷第二出與大乗方等要慧經同/本於趙欣宅譯覺意筆受今編
入寳積當第四十一㑹改/名彌勒菩薩問八法會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六卷神龜元年於洛陽譯是第三/出與法䕶持心羅什思益並
同本異出見法上/録及續髙僧傳
深宻解脱經一卷全本初譯延昌三年於洛陽出僧辨筆/受與唐譯解宻經及相續解脱解節經
等並同本見法上/録及續髙僧傳
入楞伽經十卷延昌二年譯是第三出與宋功德賢四/卷楞伽及唐譯大乗楞伽經等並同本
僧朗道湛筆受/見續髙僧傳
[006-26b]
大薩遮尼乾子所説經十卷或加受記無所説字或/七卷或八卷一名菩薩
境界奮迅法門經正光元年於洛陽為司州牧/汝南王於第三出第二譯與神通變化經同本
無字寳篋經一卷初出僧朗筆受與唐譯/大乗離文字經等同本
伽耶山頂經一卷亦云伽耶頂經第二出與羅/什文殊問菩提經等同本
謗佛經一卷第二出與西晉法䕶/决定總持經同本
大方等修多羅王經一卷初出與覺定/轉有經同本
文殊師利巡經一卷初出與隋崛多文殊尸/利行經同本覺意筆受
佛語經一卷初出與周世崛多出/者同本僧朗筆受
[006-27a]
佛名經十二卷或云十三卷或分為二十卷正光/年於胡相國第譯見續髙僧傳
法集經六卷或七卷或八卷延昌四年於洛陽出/僧朗筆受見法上録及續髙僧傳
䕶諸童子陀羅尼經一卷亦云䕶諸童子請/求男女陀羅尼經
差摩婆帝受記經一卷正光年於/洛陽出
不増不減經一卷正光年於洛陽出/紙録云二卷者誤
十地經論十二卷或十五卷天親菩薩造釋十地經永/平元年四月太極紫亭譯帝親筆受
後付沙門僧辨等訖盡論文/至四年夏首畢見崔光序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五卷或六卷或七卷或十卷釋彌勒/所問經即寳積第四十一會是
[006-27b]
在洛陽趙/欣宅出
大乗寳積經論四卷第一譯與寳意出者同本釋單卷/寳積經即大寳積第四十三會普
明菩薩/會是
金剛般若波羅宻經論三卷天親菩薩造永平二年於/胡相國宅出僧朗筆受第
一譯與唐義浄所出/能斷金剛論釋同本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二卷一名伽耶山頂經論/婆藪盤豆菩薩造天
平二年在鄴城殷周/寺出僧辨道湛筆受
法華經論二卷題云妙法蓮華經優婆提舍或一卷曇/琳筆受并製序第二出與前寳意出者
[006-28a]
同本初有歸敬頌/者是見續髙僧傳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四卷或三卷普泰元年於洛陽/元於湯宅出僧辨僧朗筆
受録云十卷應/誤見續髙僧傳
無量夀經論一卷題云無量夀經優波提舍願生偈婆/藪盤豆菩薩造永安二年於洛陽永
寧寺出僧/辨筆受
十二因緣論一卷浄意菩/薩造
百字論一卷提婆菩/薩造
破外道小乗四宗論一卷提婆菩/薩造
[006-28b]
破外道小乗涅槃論一卷提婆菩/薩造
寶性論四卷或五卷初出與寳意出者同本/已上並見長房録及内典録
  右三十部一百一卷前二十九部見在後/寳性論一部闕本
沙門菩提留支魏言道希北印度人也徧通三藏妙入
總持志在𢎞法廣流視聽遂挾道宵征逺莅葱左以魏
永平之歲至止東華宣武下𠡠慇懃敬勞後處之永寧
大寺供待甚豐七百梵僧並皆周給𠡠以留支為譯經之
元匠也其寺本孝明帝熈平元年靈太后胡氏所立在宮
[006-29a]
前閶闔門南御道之東中有九層浮圖架木為之舉髙
九十餘丈上有金刹復髙十丈出地千尺去䑓百里已遥
見之初營基日掘至黄泉獲金像三十二軀太后以為
嘉瑞奉信法之徴也是以飾制&KR0606竒窮世華美刹表置
金寳瓶容二十五斛承露金盤一十一重鐵鎖角張
盤及鎖上皆有金鐸如一石甕九級諸角皆懸大鐸
上下凡有一百三十枚其塔四面九間六&KR0420三戸皆朱漆
扇扇垂諸金鈴層有五千四百枚復施金鐸鋪首佛
[006-29b]
事精妙殫土木之工繡柱金鋪驚駭心目髙風永夜
鈴鐸和鳴鏗鏘之音聞十餘里北有正殿形擬太極
中諸像設金玉珠繡作工巧綺冠絶當世僧房周浹
千有餘間䑓觀星羅參差間出雕飾朱紫繢以丹青
栝柏楨松異草叢集院牆周匝皆施椽瓦正南三門門
樓開三道三重去地二百餘尺狀若天門赫奕華麗夾
門列四力士四師子飾以金玉莊嚴煥爛東西兩門例
皆如此所可異者唯樓兩重北門通道但路而置其西
[006-30a]
門外樹以青槐互以渌水京師行旅多庇其下路斷飛塵
不由渰雲之潤清風送涼豈藉合歡之發乃詔中書舍
人常景製碑文故云須彌寳殿兠率浄宫莫尚於斯
是也外國所獻經像皆在此寺寺既初成明帝及太
后共登浮圗視宫中如掌内下臨雲雨上天清朗以
見宫中事故禁人不聽登之時有西域沙門菩提達
摩者波斯國人也越自西域来遊洛京見金盤炫日
光照雲表寶鐸含風響出天外歌詠賛嘆疑是神
[006-30b]
工自云年一百五十歲歴渉諸國靡不周遍如此寺
精廬閻浮無所也説佛境界亦無有比口唱南無合
掌連日孝昌二年大風發屋拔樹刹上寳瓶隨風
而墮入地丈餘復命工人更安新者至永熈三年二
月為天所震帝登凌雲䑓望火遣南陽王寳炬録
尚書長孫稚將羽林一千来救於斯時也雷雨晦冥
霰雪交注第八級中平旦火起有二道人不忍焚燼
投火而死其熖相續經餘三月入地刹柱乃至周年猶
[006-31a]
有烟氣其年五月有人從東莱郡至云見浮圖在於海
中光明儼然同覩非一俄而雲霧亂起失其所在至七
月平陽王為侍中斛斯椿所挾西奔長安至十月而洛
京遷於漳鄴先帝留支奉𠡠創翻十地經論厥初命
章宣武皇帝親自筆受然後方付沙門僧辯等訖盡
論文佛法隆盛英俊蔚然相從傳授孜孜如也三藏留
友從洛陽宣武帝永平元年戊子至鄴都孝靖帝天
平二年乙夘將三十年相繼翻譯出金剛般若等經十
[006-31b]
地等論共三十部帝又𠡠清信士李廓撰衆經録廓
學通𤣥素條貫經論雅有標擬故其録云三藏法
師留支房内經論梵本可有萬夾所翻新文筆受
藁本滿一間屋然其慧解與勒那相亞而神悟聰敏
洞善方言兼工咒術則無抗衡矣嘗坐井口澡罐内
空弟子未来無人汲水留支乃操栁枝聊撝井中宻
加誦咒&KR0138始數遍泉水上涌平及井欄即以鉢酌用
之盥洗傍僧具見莫測其神咸共驚嘆大聖人也留
[006-32a]
支曰勿妄褒賞斯乃術法外國共行此方不習謂為
聖耳懼惑世&KR0224遂秘不行
奮迅王問經二卷
不必定入印經一卷
一切法髙王經一卷
第一義法勝經一卷
順中論二卷已上五部七卷長房等録並云菩提留支/所譯今按經初本譯序記並云瞿曇流支
非菩提也今移/在瞿曇録中
[006-32b]
寶髻菩薩四法經論一卷
三具足經論一卷
轉法輪經一卷已上三部三卷房等亦云菩提留支所/譯今按序記乃是毗目智仙故此三部
亦移/彼録
衆經論目録一卷此是留支所撰非是梵本别/翻今目録中叙此不復存也
菩薩境界奮迅法門經十卷寳唱録云菩提留支/譯今以即是薩遮尼
乾子經異名/故不别存也
十法經一卷元象二年於鄴都出第二譯與梁僧伽婆羅/出者同本今編入寳積當第九會名大乗十
[006-33a]
法/會
無畏德菩薩經一卷亦云無畏德女經元象二年於鄴都/譯第五出與阿術達經等同本今編
入寳積當第三十/二會曇林筆受
如来師子吼經一卷正光六年於洛陽出第一譯與/唐日照方廣師子吼經同本
銀色女經一卷元象二年於鄴都譯第二出與/西晉法炬前三世轉經同本
正恭敬經一卷一名威德陀羅尼中説經或名正法恭/敬經元象二年於鄴都出第一譯與隋
闍那崛多善/恭敬經同本
轉有經一卷元象二年於鄴都譯第二出與/菩提留支方等修多羅經同本
[006-33b]
阿難陀目佉尼訶離陀隣尼經一卷第八譯與支謙無/量門㣲宻持經等
同/本
金剛上味陀羅尼經一卷正光六年於洛陽出第二譯/與隋崛多金剛場經同本
攝大乗論二卷普泰元年於洛陽出與陳真諦唐/𤣥奘所譯攝論同本阿僧佉作
無字寳篋經一卷元象二年於鄴都出第二譯與留/支等出者同本上十部並見隋費
長房録及唐/内典録等
  右一十部一十一卷前九部十卷見在/後一部一卷闕本
沙門佛陀扇多魏言覺定北印度人神悟聰敏内外博
[006-34a]
通特善方言尤工藝術以孝明帝正光六年乙巳至孝
靖帝元象二年己未於洛陽白馬寺及鄴都金華寺譯
十法等經十部沙門曇林等筆受
得無垢女經一卷或無得字一名論義辨才法門經興和/三年於鄴都出第三譯與寳積無垢施
會及法䕶離垢施/經同本見長房録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三卷興和三年於鄴城金華寺/出曇林筆受第五譯或四
卷與寳積善住意會及法䕶如/幻三昧經等同本見長房録
毗耶婆問經二卷初出與寳積廣博仙人會同本興和/四年七月十七日於尚書令儀同髙
[006-34b]
公第譯三十日畢沙門曇/林筆受本見經前序記
不必定入定入印經一卷初出與義浄入定不定印經/同本興和四年九月十九日
於尚書令儀同髙公第譯沙/門曇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一切法髙王經一卷一名一切法義王經第三出與諸/法勇王經等同本興和四年六月
二十三日在竇太尉定昌寺譯/沙門曇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第一義法勝經一卷初出與大威燈光仙人經同本興/和四年九月一日於尚書令儀同
髙公第譯沙門曇林筆/受其本見經前序記
金色王經一卷興和四年於金華寺出沙門曇林筆受第/二出與曇摩留支出者同本見長房録
[006-35a]
八部佛名經一卷亦云八佛名經興和四年於金華寺/出沙門曇林筆受見長房録
順中論二卷無着菩薩造武定元年八月十日於尚書令/儀同髙公第譯沙門曇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唯識論一卷一名破色心或云唯識無境界論在金華寺/出天親菩薩造第一譯與陳真諦惟識論及
唐譯二十唯智論/並同本見長房録
壹輸盧迦論一卷龍樹菩薩造在金華寺出見/長房録云伊迦輸盧迦論
正法念處經七十卷興和元年於鄴城大丞相髙澄第/譯曇林同僧昉筆受見長房録
無垢優婆夷問經一卷興和四年出/見長房録
解脱戒本一卷出迦葉毗部武定元年在鄴都侍中尚書令/髙澄請出見經前序僧昉筆受并製序亦見
[006-35b]
長房/録
菩薩四法經一卷金華寺出曇林李希/義等筆受見長房録
寳意貓兒經一卷於金華寺為髙仲/宻出見長房録
犢子道人問經一卷於金華寺為髙仲宻出/李希義筆受見長房録
  右一十八部九十二卷解脫戒上一十五部八十九/卷見在菩薩四法經下三部
  三卷/闕本
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魏云智希中印度波羅柰城
浄志之種少學佛法妙嫻經㫖神理標異領悟方言
[006-36a]
以孝明帝熈平元年遊寓洛陽後京師遷鄴亦與時
徙以孝靖帝元象元年戊午至武定元年癸亥於鄴
城内在金華定昌二寺及尚書令儀同髙公第内譯得
無垢女等經一十八部沙門僧昉曇林居士李希義等
筆受&KR0158諍論一卷業成就論一卷已上二論長房等/録皆云瞿曇留支
譯今按經初本譯序記乃云/毗目智仙今依經記為正又續髙僧傳云當魏時
有沙門菩提流支與般若流支前後出經而衆録傳
寫率多輕略各去上字但云流支而不知是何流支迄
[006-36b]
今羣録譯目相渉難得詳定昇今捜訪實録件注如前
所未見者俟諸後進耳
摩訶迦葉經二卷亦云大迦葉經或無大字興和三年/於驃騎大將軍左僕射内侍中司徒
公孫騰第譯見經前序今/編入寳積當第二十三會
僧伽吒經四卷元象元年於司徒公孫/騰第譯見續髙僧傳
頻婆娑羅王問佛供養經一卷興和三年出出増一阿/含第二十六卷異譯
見長/房録
  右三部七卷前二部六卷見在/後一部一卷闕本
[006-37a]
王子月婆首那魏言髙空中印度優禪尼國王子以孝
靖帝元象元年戊午訖興和三年辛酉於鄴都司徒公
孫騰之第譯迦葉等經三部沙門僧昉筆受首那從魏
之梁乃於陳代更譯諸經如别所述
寶髻菩薩四法經論一卷題云寳髻經四法優婆提舍/天親菩薩造興和三年九月
一日在金華寺為御史中尉髙仲/宻譯沙門曇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三具足經一卷題云三具足經優波提舍天親菩薩造/興和三年九月十三日在金華寺為驃
騎大將軍髙仲宻譯沙門/曇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006-37b]
轉法輪經論一卷題云轉法輪經優波提舍天親菩薩/造興和三年八月十一日金華寺
開府儀同三司勃海髙仲宻譯/沙門曇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業成就論一卷天親菩薩造初出與唐譯大乗成業論/同本興和三年七月二十五日為髙仲
宻於金華寺譯沙門曇/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迴諍論一卷龍樹菩薩造興和三年三月二十日於金華/寺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御史中尉
勃海髙仲宻譯沙門曇/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右五部五卷其本見在
沙門毗目智仙北印度烏萇國人刹利王種釋迦之苖
[006-38a]
裔曩者毗琉璃王壊迦毗羅城誅殘釋種當斯時也
有四釋子忿其見逼不思犯戒出外拒軍琉璃遂退歸
還本國城中不受告曰吾為法種誓不行師汝退彼
軍非吾族也既被放出逺投諸國本是聖𦙍竟宗樹之
四釋支離皆王一國今烏萇梵衍王等並其後也嗣𦙍
相承於兹不絶智仙法師即斯王種妙閑三藏最善毗
曇與瞿曇流支同遊魏境而瞿曇流支尊事為師
以孝靖帝興和三年辛酉於鄴城内在金華寺共瞿曇
[006-38b]
流支譯寳髻論等五部沙門曇林筆受驃騎大將軍
開府儀同三司御史中尉勃海髙仲宻為檀越啟請
供養並見經前序記而智仙法師遊方𢎞化踰越沙險
志在利生既啟梵文應多部卷但余見淺狹尋覧未
周所睹五經件述如右後進儻遇幸希續補使法門
無謬豈不善與自魏及唐傳録非一智仙法師未蒙
編載𢎞法之名莫著髙行之迹彌彰傷哉悲哉深可
嗟矣
[006-39a]
涅槃論一卷或云大般涅槃經論婆藪盤豆菩/薩造略釋大經見内典録初出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達磨菩提此云浩覺内典録云達磨菩提譯涅
槃論不顯帝代而編魏末今亦同彼附於此中復有涅/槃論二
卷亦題達磨菩提譯尋文/乃釋前論或疑是人造也
齊髙氏都鄴亦云/北齊
從文宣帝天保元年庚午至髙恒無/謚承光元年丁酉凡
經六主二十八年緇素一人所出經論八部五十二卷
[006-39b]
 髙/齊沙門那連提&KR0058耶舍七部五十/一卷論
  居士萬天懿一部一/卷經
菩薩見實三昧經十六卷或十四卷天統四年於天平/寺出今入寳積當第十六會
大集月藏經十卷題云大集經月藏分第十二或十二卷/或十五卷或直云月藏經天統二年於
天平/寺出
大集湏彌藏經二卷内題云大乗大集經湏彌藏分/第十五或直云湏彌藏經天保
九年於天/平寺出
大悲經五卷天保九年於天平寺出/大周録云涅槃支𣲖
[006-40a]
月燈三昧經十一卷或十卷天保八/年於天平寺出
施燈功德經一卷亦名然燈經天保/九年於天平寺出
法勝阿毗曇心論經六卷大德優婆扇多造或七卷或/無經字或無法勝字或加别
譯字或云法勝阿毗曇論河清/二年於天平寺出並見長房録
  右七部五十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那連提&KR0058耶舍齊言尊稱北印度烏萇國人正音
應云鄔茶茶音持耶切奘法師云烏杖那/唐翻云苑謂昔輪王之苑囿也其王與佛同
氏亦姓釋迦刹帝利種齊云田土主也由劫初之時/先為分地主因即號焉今所
[006-40b]
謂國王/者是也舍年十七發意出家尋值名師備聞正教二
十有一得受具篇聞諸宿老歎佛影迹或言某國有
鉢某國有衣頂骨牙齒神變非一遂即起心願得瞻
奉以戒初受須知律相既滿五夏發足遊方所以天梯
石䑓之迹龍廟寳塔之方廣周諸國並親頂禮僅無遺
逸曾竹園寺一住十年通履僧坊多值明德有一尊者
深識人機見語舍云若能静修應獲聖果恐汝遊渉
終無所成爾日雖聞情無領悟晚来却想悔將何及耶
[006-41a]
舍北背雪山南窮師子歴覧聖迹仍旋故壌乃睹烏萇
國主真大士焉自所經見罕儔其𩔖試畧述之安民以
理民愛若親後夜五更先禮三寳香華妓樂竭誠供
養日出陞殿方覧萬機次到辰時香水浴像宮中常
設日百僧齋王及夫人手自行食齋後消食習諸武
藝日景將昳寫十行經與諸德僧共談法義復與羣
臣量議治政暝入佛堂自奉燈燭禮拜讀誦各有恒
條了其常業乃還退静三十餘年斯功不替王有百子
[006-41b]
誠孝居懐釋種餘風𦙍流此國但以寺接山阜野火所
焚各相差遣四遊投告六人為伴行化雪山之北至於峻
頂見有人鬼二路人道&KR0189險鬼道利通行客心迷多
尋鬼道漸入其境便遭殺害昔有聖王於其路首作
毗沙門天王石像手指人路同伴一僧錯入鬼道耶舍
覺已口誦觀音神咒百歩追及已被鬼害自以咒力得
免斯厄因復前行又逢山賊専念前咒便蒙靈衛賊
来相突對目不見循路東指到芮芮國值突厥亂西路
[006-42a]
不通返鄉意絶乃隨流轉北至泥海之旁南距突厥七
千餘里彼既不安逺投齊境天保七年届於鄴都文宣
帝洋極見殊禮偏異恒倫耶舍時年四十骨梗雄雅物
議憚之緣是文宣禮遇隆重安置太平寺中請為翻
經三藏殿内梵本千有餘夾𠡠送於寺處以上房為
建道場供窮珍妙别立厨庫以表尊崇舍從文宣帝
天保八年丁丑至髙緯無/謚天統四年戊子於鄴城天平
寺譯菩薩見實等經七部𠡠昭𤣥大統沙門法上等二
[006-42b]
十餘人監掌翻譯昭𤣥都瞿曇般若流支長子沙門達
摩闍那齊言/法智及居士萬天懿傳語舍於齊時大興正
法𢎞暢衆心文宣重法殊異躬禮梵本顧謂羣臣曰
此乃三寳洪基故我偏敬其奉信推誠為如此也耶舍毎
於宣譯之暇時陳神咒㝠救顯助立功多矣未幾授昭
𤣥都俄轉為統所獲供禄不専自資好起慈惠樂興
福業設供飯僧施諸貧乏獄囚繫畜咸將濟之市&KR0768
閙所多造義井親自漉水津給衆生又於汲郡西山
[006-43a]
建立三寺依泉旁谷制極精美又收養癘疾男女别坊
四事供承務令周給又往突厥客舘勸持六齋羊料
放生受行素食又曾遇病百日不起天子皇后躬問
起居耶舍歎曰我本外客德行未隆乗輿今降重法
故爾内撫其心愧懼交集耶舍後至隋代更出諸經
備在隋録具如彼述
尊勝菩薩所問一切諸法入無量門陀羅尼經一卷第/三
出與無崖際持法門經等同本或直云尊勝/菩薩所問經亦直云入無量門陀羅尼經
[006-43b]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居士萬天懿本姓拓跋北岱雲中人也魏分十姓因為
萬俟氏世居洛陽故復為河南人也後單稱萬氏少曽
出家師婆羅門而聰慧有志力善梵書梵語兼工咒
術由是應召得預翻傳之數懿以武成帝湛河清年中
於鄴都自譯尊勝菩薩所問經一部見長房録
 
 開元釋教録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