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s0093 開元釋教錄-唐-智昇 (master)




開元釋教錄卷第十三別錄之三


庚午歲西崇福寺沙門智昇撰


有譯有本錄中聲聞三藏錄第二



聲聞藏者。小乘所詮之教也。能說教主。則示
生示滅應物隨緣。所詮之教。則九部四含
毘曇戒律。善男善女。稟之而脫屣塵勞。緣覺
聲聞。奉之而昇乎彼岸。蓋真乘之小駕。乃菩
提之化城。誘進初心莫斯為勝。始乎仙苑迄
彼金河。所詮半字之文。是謂聲聞之藏。洎乎
百川同會三車共適。齊登妙覺俱證泥洹。豈
有小大之異名。信為我尊之漸誘者也。始自
漢明丁卯之歲。終我開元庚午之年。小乘三
藏見流行者。總三百三十部。一千七百六十
二卷。一百六十五帙。結為聲聞法藏。科條別
顯具如後列。



* 聲聞契經藏 二百四十部 六百一十八卷 四十八帙
* 聲聞調伏藏 五十四部 四百四十六卷
[013-0610c]  四十五帙
* 聲聞對法藏 三十六部 六百九十八卷 七十二帙


小乘經重單合譯 一百五十三部 三百九


十四卷 三十一帙


四阿笈摩經小乘契經之本故標初首後列
餘經。



* 長阿含經二十二卷 二帙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單重合譯
右此部經凡有四分總三十經別僧肇序云長含四分四誦合三十經以為一部
* 中阿含經六十卷或五十八卷六帙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右此部經凡有五誦。都十八品。總二百二十二經別僧肇長含序云中含四分五誦
* 增壹阿含經五十一卷或五十卷或四十二或三十三五帙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右此部經凡有五十品。總四百七十二經別僧肇長含序云增一阿含四分八誦
* 雜阿含經五十卷五帙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單重合譯
右此部經。說事既雜。故無品次誦等差別僧肇長含序云雜含四分十誦
* 別譯雜阿含經二十卷二帙
失譯經中子註有秦言字雖不的知譯人姓名必是三秦代譯今附秦錄
右此部經與前經文雖先後不次。子細尋究。不出前經此但撮要。故為別部佛般泥洹下諸經並是四含中別經異譯
[013-0611a]
* 佛般泥洹經二卷或直云泥洹經
西晉河內沙門白法祖譯
* 大般涅槃經三卷或二卷
東晉平陽沙門釋法顯譯今為法顯譯如總錄中述
* 般泥洹經二卷或無般字
新為失譯 附東晉錄
右三經。出長阿含經。第二至第四卷。與初分遊行經同本異譯其般泥洹經群錄皆云宋代求那跋陀羅譯者非也尋其文句多是古譯與功德賢所翻全不相類諸藏之中但有上卷無其下卷今為失源編在晉錄或有經本其佛般泥洹經上卷與般泥洹經上卷文句全同者本錯也
* 人本欲生經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右出長阿含經第十卷。與第二分大方便經同本異譯此人本欲生經上代群錄皆編在大乘經中者誤也
* 尸迦羅越六向拜經一卷或云尸迦羅越六戶禮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右出長阿含經第十一卷。與第二分善生經同本異譯比於本經此稍略耳中阿含三十三卷中亦有此經
* 梵志阿颰經一卷一加佛開解字一名阿颰摩納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右出長阿含經第十三卷。與第三分阿摩晝經同本異譯。
* 梵網六十二見經一卷一名梵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右出長阿含經第十四卷。與第三分梵動經同本異譯。
* 寂志果經一卷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右出長阿含經第十七卷。與第三分沙門果經同本異譯。
上八經十二卷同帙。
[013-0611b]
* 起世經十卷一帙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出經題上第五譯
* 起世因本經十卷恐濫前本題下別云起世因本經一帙
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出內典錄第六譯拾遺編入謹按大唐內典錄及靖邁經圖並云笈多三藏大業年中於東都上林園翻經館譯起世經十卷。今大檢尋諸藏。乃有兩本大意雖同文句稍異。至於品目時有差殊。前經初云婆伽婆在舍婆提城。後經乃云婆伽婆在舍囉婆悉帝城。若據梵言後經為正。今謂崛多笈多各翻一本。又前經初首題云。崛多笈多二師同出。今以前為崛多所譯。後是笈多再翻。二經文既有殊。今故雙存二部。故緣生經亦云婆伽婆在舍囉婆悉帝城故知同是笈多譯也。恐二本相濫。題下別云起世因本焉
* 樓炭經六卷或云大樓炭經或五卷或八卷
西晉沙門釋法立共法炬譯第二譯
右三經出長阿含經第十八至二十二卷。與第四分記世經同本異譯。
* 長阿含十報法經二卷一名多增道章經或直云十報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右出長阿含經第九卷與第二分十上經同本異譯廣略少異
* 中本起經二卷或云太子中本起經經初題云出長阿含
後漢西域沙門曇果共康孟詳譯
上三經十卷同帙其中本起經題云出長阿含檢尋長含大本無此一經或恐梵文譯之未盡既云出彼且編於末大周錄云與過去現在因果修行本起瑞應本起經等同本異譯者誤也又此中本起經群錄咸云後漢代譯其經本中有翻梵語處乃曰晉言未詳何以
從佛般泥洹下一十三經並出長阿含中。別經異譯。
* 七知經一卷或云七智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右出中阿含經第一卷。與初善法經同本異譯。
[013-0611c]
* 鹹水喻經一卷或云鹹水譬喻今附西晉錄
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今附西晉錄
右出中阿含經第一卷。與水喻經同本異譯。
* 一切流攝守因經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右出中阿含經第二卷。與漏盡經同本異譯。
* 四諦經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右出中阿含經第七卷。與分別聖諦經同本異譯。
* 恒水經一卷亦云恒河喻經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右出中阿含經第九卷。與瞻波經同本異譯。
* 本相倚致經一卷亦云大相倚致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 緣本致經一卷
失譯今附東晉錄
右二經同本異譯出中阿含經第十卷。與本際經同本。
* 頂生王故事經一卷或直云頂生王經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 文陀竭王經一卷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拾遺編入
右二經同本異譯出中阿含經第十一卷。與四洲經同本。
* 閻羅王五天使者經一卷一名鐵城泥犁經
宋沙門釋慧簡譯
* 鐵城泥犁經一卷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
[013-0612a] 蘭譯拾遺編入
右二經同本異譯。出中阿含經第十二卷與天使經同本此於本經此稍略耳
* 古來世時經一卷
失譯今附東晉錄
右出中阿含經第十三卷。與說本經同本異譯比於本經此文稍略
* 阿那律八念經一卷一名禪行斂意經或直云八念經
後漢西域三藏支曜譯
右出中阿含經第十八卷。與八念經同本異譯。
* 離睡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拾遺編入
右出中阿含經第二十卷。與長老上尊睡眠經同本異譯。
* 是法非法經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右出中阿含經第二十一卷。與真人經同本異譯。
* 求欲經一卷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右出中阿含經第二十二卷。與穢經同本異譯。
* 受歲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拾遺編入
右出中阿含經第二十三卷。初與比丘請經同本異譯。
* 梵志計水淨經一卷失譯今附東晉錄拾遺編入
右出中阿含經第二十三卷。與水淨梵志經同本異譯。
* 苦陰經一卷
失譯在後漢錄拾遺編入
右出中阿含經第二十五卷。與前苦陰經同本異譯。
* 釋摩男本經一卷一名五陰因事經
[013-0612b]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 苦陰因事經一卷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拾遺編入
右二經同本異譯。出中阿含經第二十五卷與後苦陰經同本。
* 樂想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拾遺編入
右出中阿含經第二十六卷。與想經同本異譯。
* 漏分布經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右出中阿含經第二十七卷。與達梵行經同本異譯。
* 阿耨風經一卷晉言依次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拾遺編入
右出中阿含經第二十七卷。與阿奴波經同本異譯。
* 諸法本經一卷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右出中阿含經第二十八卷。初與諸法本經同本異譯。
* 瞿曇彌記果經一卷
宋沙門釋慧蘭譯
右出中阿含經第二十八卷。與瞿曇彌經同本異譯。
* 瞻婆比丘經一卷或云瞻波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拾遺編入
右出中阿含經第三十九卷。與瞻波經同本異譯。
* 伏婬經一卷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拾遺編入
右出中阿含經第三十卷。與行欲經同本異譯。
* 魔嬈亂經一卷一名弊魔試目連經一名魔王入目連蘭腹經
失譯在後漢錄
[013-0612c]
* 弊魔試目連經一卷一名魔嬈亂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拾遺編入
右二經同本異譯。出中阿含經第三十卷與降魔經同本。
上三十經三十卷同帙。
* 賴吒和羅經一卷一名羅漢賴吒和羅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右出中阿含經第三十一卷。與賴吒惒羅經同本異譯。
* 善生子經一卷
西晉沙門支法度譯拾遺編入
右出中阿含經第三十三卷。與善生經同本異譯。
* 數經一卷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拾遺編入
右出中阿含經第三十五卷。與算數目犍連經同本異譯。
* 梵志頞羅延問種尊經一卷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拾遺編入
右出中阿含經第三十七卷。與阿攝和經同本異譯。
* 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一卷 失譯今附東晉錄拾遺編入
* 須達經一卷一名須達長者經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出中阿含經第三十九卷。與須達哆經同本其慈心厭德經文句稍略或有題云出增一阿含十二者非也
* 佛為黃竹園老婆羅門說學經一卷
僧祐錄中失譯經今附宋錄拾遺編入
右出中阿含經第四十卷。與黃蘆園經同
[013-0613a] 本異譯。
* 梵摩喻經一卷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右出中阿含經第四十卷。與梵摩經同本異譯比於本經此稍略耳
* 尊上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拾遺編入
右出中阿含經第四十三卷。與釋中禪室尊經同本異譯。
* 鸚鵡經一卷亦名兜調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 兜調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今附西晉錄拾遺編入
右二經同本異譯。出中阿含經第四十四卷。與鸚鵡經同本。
* 意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拾遺編入
右出中阿含經第四十五卷。與心經同本異譯。
* 應法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拾遺編入
右出中阿含經第四十五卷。與後受法經同本異譯。
* 泥犁經一卷或云中阿含泥犁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右出中阿含經第五十三卷。與癡慧地經同本異譯。
* 優波夷墮舍迦經一卷
僧祐錄中失譯經今附宋錄
* 齋經一卷一名持齋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拾遺編入
右二經同本異譯。出中阿含經第五十五卷。與持齋經同本。
[013-0613b]
* 鞞摩肅經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拾遺編入
右出中阿含經第五十七卷。與鞞摩那修經同本異譯。
* 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拾遺編入
右出中阿含經第六十卷。與愛生經同本異譯。
* 十支居士八城人經一卷亦直云十支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右出中阿含經第六十卷。與八城經同本異譯。
* 邪見經一卷
僧祐錄中失譯經拾遺編入今附宋錄
右出中阿含經第六十卷與見經同本異譯。
* 箭喻經一卷
失譯拾遺編入今附東晉錄
右出中阿含經第六十卷。與箭喻經同本異譯。
* 普法義經一卷一名具法行經一名普義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第一譯
* 廣義法門經一卷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第三譯三譯一闕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廣義法門經初首題云是中含經一品別譯今檢中阿含大本無此一經或恐梵文譯之未盡既云出彼且編於末其大周入藏錄中編為大乘單本者誤也又普法義經作舍利日具法行經作舍利弗但此一字別餘文並無異
右七知經下五十三經。並出中阿含中。別經異譯
* 戒德香經一卷或云戒德經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013-0613c]
右出增壹阿含經第十三卷。地主品異譯。
* 四人出現世間經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拾遺編入
右出增壹阿含經第十八卷。四意斷品異譯。
* 波斯匿王太后崩塵土坌身經一卷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右出增壹阿含經第十八卷四意斷品異譯。
* 須摩提女經一卷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拾遺編入
右出增壹阿含經第二十二卷。須陀品異譯比於本經此稍文略
* 婆羅門避死經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拾遺編入
右出增壹阿含經第二十三卷增上品異譯。
* 食施獲五福報經一卷一名施色力經一名福德經
失譯今附東晉錄
右出增壹阿含經第二十四卷。善聚品異譯。
* 頻毘娑羅王詣佛供養經一卷亦云頗婆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右出增壹阿含經第二十六卷。等見品異譯比於本經此稍文略諸錄編在大乘藏中誤也
* 長者子六過出家經一卷宋沙門釋慧簡譯
右出增壹阿含經二十七卷聚品異譯本經稍廣
* 鴦崛摩經一卷或有作魔字一名指髻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拾遺編入
上三十二經三十二卷同帙。
* 鴦崛髻經一卷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出增壹阿含經第三十
[013-0614a] 一卷力品此文稍廣
* 力士移山經一卷或直云移山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 四未曾有法經一卷亦云四未有經或無法字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右二經出增壹阿含經第三十六卷八難品異譯本是一經別譯分二本經稍廣此出不盡
* 舍利弗摩目犍連遊四衢經一卷
後漢外國三藏康孟詳譯
右出增壹阿含經第四十一卷。馬王品異譯周錄編在大乘重譯中者誤也
* 七佛父母姓字經一卷一名七佛姓字經曹魏失譯
右出增壹阿含經第四十五卷。不善品異譯。
* 放牛經一卷亦云牧牛經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右出增壹阿含經第四十六卷放牛品異譯此文稍廣
* 緣起經一卷亦云十二緣起經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翻經圖
右出增壹阿含經第四十六卷放牛品異譯比於本經此文稍略周錄編為大乘單本者誤也
* 十一想思念如來經一卷或云十一思惟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拾遺編入
右出增壹阿含經第四十八卷。禮三寶品初異譯此十一想連有二經初十一事文意勘同後十一事尋之未見
* 四泥犁經一卷或云四大泥犁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拾遺編入
[013-0614b]
右出增壹阿含經第四十八卷。禮三寶品異譯本經稍廣
* 阿那邠邸化七子經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右出增一阿含經第四十九卷非常品異譯本經唯有四子餘意大同
* 大愛道般泥洹經一卷
西晉河內沙門白法祖譯
* 佛母般泥洹經一卷
宋沙門釋慧簡譯拾遺編入
右二經同本異譯。出增壹阿含經第五十卷。大愛道般涅槃品。
* 國王不犁先尼十夢經一卷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 舍衛國王夢見十事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今附西晉錄拾遺編入
右二經同本異譯。出增壹阿含經第五十一卷。大愛道般涅槃品。
* 阿難同學經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右阿難同學經經首題云出增壹阿含檢其大本無此一經既云出彼且編其末
從戒德香經下二十四經並增壹阿含中別經異譯。
* 五蘊皆空經一卷
大唐三藏義淨譯新編入錄
右出雜阿含經第二卷異譯此五蘊皆空經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第三十九卷中雖有此經然不例別生所以存而不廢此乃律引契經非是契經從律而生也
* 七處三觀經一卷或二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右出雜阿含經中異譯此經首末有三十經初是七處三觀後名積骨以初標名故也其初七處三觀經出第二卷後積骨經出第三十四卷餘者散在諸文不次第一處
[013-0614c]
* 聖法印經一卷亦直云聖印經亦云慧印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右出雜阿含經第三卷異譯。
* 雜阿含經一卷
失譯在魏吳錄
右出雜阿含經中。異譯此經首末有二十七經初之三經出第四卷中而先後不次七處三觀經居其卷末文句大同前經此中稍廣其積骨經亦在其中未詳何以二經相涉餘者散在廣文自古群錄皆云失譯尋閱文句與七處三觀辭理稍同似是安高所出未見實錄且依舊為失譯
* 五陰譬喻經一卷一名水沫所漂經亦云五陰喻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 水沫所漂經一卷一名河中大聚沫經一名聚沫譬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拾遺編入
右二經同本出雜阿含經第十卷。異譯。
* 不自守意經一卷或無意字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右出雜阿含經十一卷。異譯。
* 滿願子經一卷 晉代失譯今附東晉錄拾遺編入
右出雜阿含經第十三卷。異譯。
* 轉法輪經一卷或云法輪轉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 三轉法輪經一卷
大唐三藏義淨譯新編入錄
右二經同本。出雜阿含經第十五卷。異譯此三轉法輪經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第十九卷中離有此經然不例別生所以存而不廢此乃律引契經亦非契經從律而生也其轉法輪經與其本經後同前異未詳所以
* 八正道經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右出雜阿含經第二十八卷。異譯。
* 難提釋經一卷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右出雜阿含經第三十卷。異譯大本有二經此中合為一其文稍廣舊錄在單本中今編於此
[013-0615a]
* 馬有三相經一卷亦云善馬有三相
後漢西域三藏支曜譯
* 馬有八態譬人經一卷亦直云馬有八態
後漢西域三藏支曜譯
右二經並出雜阿含經第三十三卷。異譯。
* 相應相可經一卷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拾遺編入
右出前單卷雜阿含經中。異譯。
* 治禪病祕要經一卷或云法無經字或二卷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右一經初首題云尊者舍利弗所問出雜阿含經阿練若雜事中今尋雜含大本無此等文或恐梵經譯之未盡既云出彼且編於末然尋文理與大乘經微有相涉舊錄編在集傳中恐將乖僻也
上三十一經三十一卷同帙。
從五蘊皆空經下一十六經。並出雜阿含中。別經異譯。
* 摩鄧女經一卷一名阿難為蠱道女惑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第一譯
* 摩鄧女解形中六事經一卷
失譯今附東晉錄第五譯
* 摩登伽經三卷或二卷
吳天竺沙門竺律炎共支謙譯出法上錄第三譯
* 舍頭諫經一卷一名太子二十八宿經一名虎耳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四譯
右四經同本異譯前之二經但是後經一品前後五譯一譯闕本
* 鬼問目連經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第一譯
* 雜藏經一卷與前後經文理稍別
東晉平陽沙門釋法顯譯第二譯
* 餓鬼報應經一卷一名目連說地獄餓鬼因緣經
失譯今附東晉錄第三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前後四譯一譯闕本
[013-0615b]
*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一卷或名阿難問事經亦云事佛吉凶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第一譯
* 慢法經一卷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第二譯拾遺編入
* 阿難分別經一卷或直云分別經
乞伏秦沙門釋聖堅譯第三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其慢法經新為重譯前後四譯一譯闕本
* 五母子經一卷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第一譯
* 沙彌羅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關中異經在三秦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沙彌羅經大周錄云曇無讖譯出長房錄今檢房錄中無周錄誤也
* 玉耶女經一卷或云玉耶經
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今附西晉錄初出拾遺編入
* 玉耶經一卷一名長者詣佛說子婦無敬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第二譯
* 阿遬達經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第三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
* 修行本起經二卷一名宿行本起
後漢西域沙門竺大力共康孟詳譯第三譯
上十六經十九卷同帙。
* 太子瑞應本起經二卷亦名本起瑞應亦直云瑞應本起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第四譯
* 過去現在因果經四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第六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前之二經文略不備前後六譯三譯闕本
* 法海經一卷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拾遺編入第二譯
[013-0615c]
* 海八德經一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出法上錄第三譯拾遺編入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後三譯一譯闕本
* 四十二章經一卷
後漢天竺沙門迦葉摩騰共竺法蘭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 奈女耆域因緣經一卷或無因緣字或直云奈女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 罪業應報教化地獄經一卷或云地獄報應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 龍王兄弟經一卷一名難龍王經一名降龍王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 長者音悅經一卷或云長者音悅不蘭迦葉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上九經十三卷同帙其長者音悅經周錄之中編在大乘藏內今尋文理移之於此
* 禪祕要經三卷或云禪祕要法或四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二譯三譯二闕
右此禪祕要經古舊群錄之中皆編集傳之內今檢此經首末三分極以分明上下經文多明禪觀於中觀佛觀等明懺滅重罪事然與大乘微有相涉既非製撰故多於此又群錄中更有禪祕要經五卷云是宋代三藏曇摩蜜多所譯文甚交錯不可流行如刪繁錄中廣述
* 七女經一卷一名七女本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第一譯三譯二闕
* 八師經一卷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 越難經一卷一名曰難長者經一名難經
西晉清信士聶承遠譯第一譯三譯二闕
[013-0616a]
* 所欲致患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一卷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拾遺編入第二譯兩譯一闕
* 五苦章句經一卷一名五道章句經
東晉西域沙門曇無蘭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 堅意經一卷一名堅心正意經一名堅心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 淨飯王涅槃經一卷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 進學經一卷或云勸進學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拾遺編入第二譯三譯二闕
* 得道梯橙錫杖經一卷亦直云錫杖經失譯今附東晉錄
右此錫杖經大周錄云出雜譬喻經今大本既無難為定准且編於此
* 貧窮老公經一卷一名貧老經
宋沙門釋惠簡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 三摩竭經一卷一名恕和檀王經一名難國王經
吳天竺沙門竺律炎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右此三摩竭經大周錄云出增一阿含檢彼中無且編於此
* 蓱沙王五願經一卷一名弗沙迦王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第一譯三譯二闕
右此蓱王五願經大周等錄皆云出中阿含檢彼文無且編於此
* 瑠璃王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右此瑠璃王經大周等錄云出增一阿含其增一二十六中雖有琉璃王緣起文意全異故編於此
上十五經十七卷同帙。
* 生經五卷有五十五經或四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兩
[013-0616b] 譯一闕

* 義足經二卷有一十六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上二經七卷同帙合從四十二章經下二十二經雖是重譯今見流行但有一本餘並零落尋求不獲


小乘經單譯八十七部。二百二十四卷。一十


七帙



* 正法念處經七十卷七帙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右此正法念經大周錄中編為重譯云與善時鵝王經同本異譯者誤也其善時鵝王經從此經抄出彼是別生此為單本
* 佛本行集經六十卷六帙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右此佛本行經大周錄中編為大乘重譯云與七卷本行經同本異譯者誤也彼是偈讚與此懸殊諸錄或在大乘經中或編集傳之內恐將乖僻今移編此
* 本事經七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
* 興起行經二卷亦名嚴誡宿緣經題云出雜藏
後漢外國三藏康孟祥譯
右此興起行經大周錄中編為重譯云與木搶刺脚因緣經同本異譯者誤也比尋經本總有十緣其木槍刺脚經即十緣之一緣也鈔出別行如觀世音經等類既非再翻故為單本
* 業報差別經一卷
隋洋川郡守瞿曇法智譯
上三經十卷同帙其業報差別經大周錄云與罪福報應經同本異譯者非也尋其文句義旨懸殊差異不同故為單本
* 大安般守意經二卷亦直云大安般經安公云小安般或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右大周等錄更有大安般經一卷亦云安世高譯勘其文句即是安般守意經上卷文既全同故不重載
* 陰持入經二卷或作除字誤也或一卷
[013-0616c]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 處處經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 罵意經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拾遺編入
* 分別善惡所起經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拾遺編入
* 出家緣經一卷一名出家因緣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 阿鋡正行經一卷一名正意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 十八泥犁經一卷或云十八地獄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 法受塵經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 禪行法想經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 長者子懊惱三處經一卷一名長者夭惱經亦云三處惱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 揵陀國王經一卷或無國字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 須摩提長者經一卷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 阿難四事經一卷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 未生怨經一卷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 四願經一卷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 黑氏梵志經一卷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拾遺編入
* 猘狗經一卷祐云與𤢴狗同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拾遺編入
* 分別經一卷舊云與阿難分別經等同本者非也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拾遺編入
* 八關齋經一卷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拾遺編入
[013-0617a]
* 阿鳩留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經今附漢錄拾遺編入
* 孝子經一卷亦云孝子報恩經
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今附西晉錄拾遺編入
上二十二經二十四卷同帙。
* 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一卷或無自說字亦云本末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 大迦葉本經一卷或無大字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 四自侵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 羅云忍辱經一卷或直云忍辱經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 佛為年少比丘說正事經一卷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 沙曷比丘功德經一卷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 時非時經一卷或直云時經
外國法師若羅嚴譯莫知帝代出經後記
右此時非時經群錄皆云西晉沙門法炬所譯經後題云外國法師若羅嚴手執胡本口自宣譯涼州道人釬瑱城中寫記今依經記為正既莫知於帝代且附西晉錄中
* 自愛經一卷或云自愛不自愛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 中心經一卷亦云中心正行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拾遺編入
* 見正經一卷一名生死變識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 大魚事經一卷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 阿難七夢經一卷或直云七夢經
[013-0617b]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 呵鵰阿那含經一卷一名荷鵰或作苛字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 燈指因緣經一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 婦人遇辜經一卷一名婦遇對經
乞伏秦沙門釋聖堅譯
* 四天王經一卷
宋涼州沙門釋智嚴共寶雲譯
* 摩訶迦葉度貧母經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 十二品生死經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 罪福報應經一卷一名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右大周錄中更有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一卷今撿尋文句與此不殊但立名題廣略有異文既無別但存一本耳
* 五無返復經一卷一名五返覆大義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 佛大僧大經一卷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 耶祇經一卷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 末羅王經一卷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 摩達國王經一卷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 旃陀越國王經一卷或無國王字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 五恐怖世經一卷或無世字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 弟子死復生經一卷或云死亡更生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拾遺編入
* 懈怠耕者經一卷或云耕兒
宋沙門釋慧簡譯
* 辯意長者子經一卷或云長者辯意經或加所問字
元魏沙
[013-0617c] 門釋法場譯
* 無垢優婆夷問經一卷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上三十經三十卷同帙。
* 賢者五福經一卷
西晉河內沙門白法祖譯
* 天請問經一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
右賢者五福天請問二經大周等錄皆編大乘經中今尋文理頗涉小宗故移編此
* 僧護經一卷或有因緣字
失譯今附東晉錄
* 護淨經一卷
失譯今附東晉錄
* 木槵子經一卷或作患字又作檈
失譯今附東晉錄
* 無上處經一卷
失譯今附東晉錄
* 盧志長者因緣經一卷
失譯今附東晉錄
* 五王經一卷
失譯今附東晉錄
* 出家功德經一卷
失譯今附三秦錄拾遺編入
右出家功德經有三本流行餘二雖有廣略並從賢愚抄出云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中說今並載別生錄中此本佛在毘舍離國為梨車子鞞羅羨那說其中復云鞞羅羨那秦言勇軍雖不知譯人姓名必是秦朝譯也
* 栴檀樹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法上錄云羅什譯者非也今附漢錄
* 頞多和多耆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今附西晉錄
* 普達王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今附西晉錄
* 佛滅度後棺歛葬送經一卷一名比丘師經亦名師比丘經
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今附西晉錄
* 鬼子母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今附西晉錄拾遺編入
* 梵摩難國王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失譯今附西晉錄拾遺編入
[013-0618a]
* 父母恩難報經一卷亦云懃報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拾遺編入
* 孫多耶致經一卷或上加梵志字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 新歲經一卷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右父母恩難報等三經大周等錄皆云出中阿含經撿其中含大本無此等經其增一阿含第二十四中雖有受歲緣起文意全異故編於此
* 群牛譬經一卷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右群牛譬經大周錄云出增一阿含撿彼中無故編於此
* 九橫經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 禪行三十七經一卷或加品字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 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一卷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 比丘聽施經一卷一名聽施比丘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 身觀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拾遺編入
右九橫等四經大周錄云出雜阿含是異譯本其身觀經云是別生檢文並無故編於此
* 無常經一卷亦名三啟經
大唐天后代三藏義淨譯新編入錄
* 八無暇有暇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三藏義淨譯新編入錄
* 長爪梵志請問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三藏義淨譯新編入錄
* 譬喻經一卷
大唐三藏義淨譯新編入錄
* 略教誡經一卷
大唐三藏義淨譯新編入錄
右此略教誡經有云出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第十九卷者誤也彼中雖有略教文意與此懸殊既非別生故編於此
[013-0618b]
* 療痔病經一卷亦云痔瘻
大唐三藏義淨譯新編入錄
右此療痔病經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第二卷中亦有此呪或有編為重譯今謂不然彼云告諸苾芻此痔病經我於餘處已曾宣說而所為復別處亦不同此是重說非重譯也
上三十經三十卷同帙。


聲聞調伏藏五十四部四百四十六卷四十五




調伏藏者。經云。勝故。祕故。佛獨制故。如
契經中。諸弟子說法。或諸天說法。律則不
爾。一切佛說。自古群錄皆將摩得勒伽善
見論等。編為正毘奈耶藏。今者尋思恐將
非當。此等並是分部已後諸聖賢等依宗
贊述。非佛金口所宣。又非千聖結集。今之
撰錄分為二例。初明五部正調伏藏。次明
諸論奈耶眷屬。庶根條不雜本末區分。幸
諸達人重垂刊正。



* 摩訶僧祇律四十卷或云三十卷四帙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單本
右一經。是根本調伏藏。即大眾部毘奈耶也。佛圓寂後尊者迦葉集千應真。於王舍城竹林石室之所結也。
* 十誦律六十一卷六帙
前五十八卷姚秦三藏弗若多羅等共羅什譯後毘尼序三卷東晉三藏卑摩羅叉續譯
右一經。即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藏。佛圓寂後三百年。初從上座部之所出也此十誦律中毘尼序三卷或有經本編在第九誦後第十誦前從第五十五卷至五十七卷者錯也今檢古本皆在其末今者依古為正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五十卷五帙 大唐天后代三藏義淨譯新編入錄
*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二十卷

[013-0618c] 帙大唐三藏義淨譯新編入錄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四十卷四帙大唐三藏義淨譯新編入錄
*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譯十卷或八卷
一帙大唐天后代三藏義淨譯新編入錄
右四經與十誦律俱是說一切有部然其文理與十誦律非無有異。未詳所以。
* 五分律三十卷亦云彌沙塞律或三十四卷 三帙
宋罽賓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譯單本
右一經。即化地部毘奈耶藏。佛圓寂後三百年中。從說一切有部之所出也。
* 四分律六十卷或四十五或七十卷六帙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單本
右一經。即法密部毘奈耶藏。佛圓寂後三百年中。從化地部之所出也其飲光部但有戒本律藏未翻
* 僧祇比丘戒本一卷亦云摩訶僧祇戒本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 僧祇比丘尼戒本一卷亦云摩訶僧祇戒本
東晉平陽沙門法顯共覺賢譯單本
* 十誦比丘戒本一卷亦云十誦波羅提木叉戒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三譯三譯二闕
* 十誦比丘尼戒本一卷亦云十誦比丘尼波羅提木叉戒本
宋長干寺沙門釋法頴集出
* 根本說一切有部戒經一卷
大唐三藏義淨譯新編入錄
*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戒經一卷
大唐三
[013-0619a] 藏義淨譯新編入錄
* 五分比丘戒本一卷亦云彌沙塞戒本
宋罽賓三藏佛陀什等譯單本
上七經七卷同帙。
* 五分比丘尼戒本一卷亦云彌沙塞尼戒
梁沙門釋明徽於建初寺集出寶唱錄拾遺編入
* 四分比丘戒本一卷亦云四分戒本
大唐西太原寺沙門懷素依律集出新編入錄
* 四分比丘尼戒本一卷亦云四分尼戒本大唐西太原寺沙門懷素依律集出新編入錄
* 四分僧戒本一卷或云曇無德戒本或無僧字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譯單本
右此戒本初無稽首頌。有入堂等偈者是。
其四分僧尼戒乃有數本流行而皆不依正文妄生增減今留姚秦耶舍譯本及太原祖師依文纂者餘皆簡棄不載錄中
* 解脫戒本一卷出迦葉毘部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單本
* 沙彌十戒法并威儀一卷亦云沙彌威儀戒本 失譯今附東晉錄
* 沙彌威儀一卷或有經字與前威儀大同小異
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
* 沙彌尼離戒文一卷
失譯今附東晉錄
* 沙彌尼戒經一卷
失譯在後漢錄拾遺編入
* 舍利弗問經一卷
失譯今附東晉錄單本
上十經十卷同帙。
*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十卷一帙
大唐天后代三藏義淨譯新編入錄
* 大沙門百一羯磨法一卷出十誦律
僧祐錄中失
[013-0619b] 譯經今附宋錄
* 十誦羯磨比丘要用一卷出十誦律或二卷
宋沙門釋僧璩於楊都中興寺依律撰出
* 優波離問佛經一卷或云優波離律
失譯在後漢錄單本
* 五分羯磨一卷題云彌沙塞羯磨本
大唐大開業寺沙門釋愛同集新編入錄
* 四分雜羯磨一卷題云曇無德律部雜羯磨以結戒場為首
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譯拾遺編入
* 曇無德羯磨一卷以結大界為首或二卷
曹魏安息沙門曇諦譯
* 四分比丘尼羯磨法一卷祐云曇無德羯磨或云雜羯磨
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
上七經七卷同帙。
*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一卷
大唐崇義寺沙門釋道宣集新編入錄
* 四分僧羯磨三卷題云羯磨卷上出四分律大唐西太原寺
沙門釋懷素依律集出新編入錄
* 四分尼羯磨三卷題云尼羯磨卷上出四分律
大唐西太原寺沙門釋懷素依律集出新編入錄
上三經七卷同帙上六本羯磨並出四分然文有廣略先後異耳
* 大愛道比丘尼經二卷亦云大愛道受誡經或直云大愛道經
失譯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北涼錄單本
* 迦葉禁戒經一卷一名摩訶比丘經亦名真偽沙門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第二譯兩譯一譯
又群錄中更有真偽沙門經一卷云是宋代沙門慧簡所譯與迦葉禁戒經同本檢尋文句與禁戒經首末全同既無異文故不雙出
* 犯戒報應輕重經一卷出目連問毘尼經或云目連問經
[013-0619c]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拾遺編入單本
* 戒銷災經一卷或名戒伏銷災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單本
* 優婆塞五戒相經一卷一名優婆塞五戒略論
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右已上經律正調伏藏。已下論等為順前宗故名眷屬。其戒心羯磨但依文纂要。無增減故列之於前。其律攝等據其本文。屢有增減輒編於後。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頌五卷尊者毘舍佉造
大唐三藏義淨譯新編入錄單本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攝頌一卷
大唐三藏義淨譯新編入錄單本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尼陀那目得迦攝頌一卷
大唐三藏義淨譯新編入錄單本
* 五百問事經一卷 失譯今附東晉錄拾遺編入
上九經十四卷同帙。
*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二十卷尊者勝友集或十四卷二帙
大唐天后代三藏義淨譯新編入錄單本
* 毘尼摩得勒伽十卷一帙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譯單本
* 鼻奈耶律十卷一帙一名戒因緣經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於符秦代譯單本
* 善見律毘婆沙十八卷或云毘婆沙律亦直云善見律
蕭齊外國沙門僧伽跋陀羅譯單本
* 佛阿毘曇經二卷亦云佛阿毘曇論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單本
[013-0620a]
上二經二十卷二帙其佛阿毘曇論群錄並云九卷未詳所以今只有二卷舊錄編在大乘論中今者尋其文理多說度人受戒等事與此相應故移編此
* 毘尼母經八卷亦云毘尼母論
失譯今附秦錄單本
* 大比丘三千威儀經二卷亦云大僧威儀經或四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單本
上二經十卷同帙其毘尼母經。大周錄云。東晉太安年符蘭譯出法上錄。謹按帝王代錄於東晉代無太安年。其太安年乃在西晉惠帝代其法上錄尋之未獲年代既錯未可依憑。又檢文中有翻梵語處皆曰秦言。故是秦時譯也。今為失譯編於秦錄。其三千威儀經。僧祐失譯錄中分為兩部。部各二卷。房等諸錄並云兩本合之成其四卷。今只有二。餘二莫存
*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九卷
失譯今附秦錄單本
* 律二十二明了論一卷亦直云明了論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單本
上二經十卷同帙其明了論出正量部波羅提木叉論中。其大論未譯凡有六千頌。彼部法師阿那含人厥名覺護依律毘婆沙及是等造於中與律相應者略成一卷謂明了論。此論解釋律藏中二十二條真實要義。能除正法人迷闇心。通達律義故稱明了。隋沙門法經錄及長房入藏錄中並分為兩部律二十二卷編在律中。明了論一卷載於論錄。又律二十二乃是明了論半題。彼存二十二卷誤之甚也。誤之甚也


聲聞對法藏三十六部六百九十八卷七十二




此對法藏諸部不同。流布此方比諸為眾。
今者據其有部根本。身論為初。足論居次。
毘婆沙等支派編末。餘部既眾。難以科條。
以俟將來。此無先後。



* 阿毘曇八揵度論三十卷迦旃延子造或二十卷三帙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第一譯
* 阿毘達磨發智論二十卷迦多衍尼子造二帙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第二譯
右上二論同本異譯。即是說一切有部對
[013-0620b] 法藏之根本。佛圓寂後三百年中。論師迦多衍尼子之所造也。後代傳人本有廣略。此發智論文義具足。傳習之者號為身論。以餘六論各辯一支。有異於身故名為足。次編於後諸部繼焉。
* 一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十二卷尊者大採菽氏造一帙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單本
* 二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二十卷尊者舍利子說二帙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單本
* 三施設足論。有一萬八千頌
尊者大迦多衍那造迦多此云剪剃衍此云種那是男聲婆羅門中一姓其論未譯上三足論並佛在世時造
* 四阿毘達磨識身足論十六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單本
右一論佛圓寂後一百年中。尊者提婆設磨唐云天寂阿羅漢造。
* 五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十八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第二譯
右一論佛圓寂後三百年中尊者筏蘇蜜多羅唐云世友造。
* 眾事分阿毘曇論十二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共菩提耶舍譯第一譯
右二論同本異譯。
上二論三十卷三帙。
* 六阿毘達磨界身足論三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翻經圖單本
右一論佛圓寂後三百年中。尊者世友造。與上識身足論共十九卷二帙。
[013-0620c]
* 阿毘曇毘婆沙論六十卷六帙或八十四卷或一百九卷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第一譯
右此論創譯百卷成部。沙門道挺製序。屬魏併涼失四十卷。今唯六十卷在。但畢第三揵度下五揵度時闕其本。新譯之者八蘊並足。其八十四卷本及一百九卷者。後人分此六十卷成。非是元來不闕。又按涼僧祐法苑云。天監十一年二月敕僧伽婆羅更出婆沙餘五揵度。雖有此說本仍未覩也。
*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二百卷二十帙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第二譯
右上二論同本異譯。即釋上發智論。佛圓寂後四百年中。五百大阿羅漢等。於迦濕彌羅國造。
*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二十二卷婆藪槃豆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第一譯
* 阿毘達磨俱舍論本頌一卷尊者世親造或二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第二譯真諦譯者闕本
上二論二十三卷三帙。
* 阿毘達磨俱舍論三十卷尊者世親造三帙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第二譯
右二論及頌同本異譯。
*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八十卷尊者眾賢造八帙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單本
* 阿毘達磨顯宗論四十卷尊者眾賢造四帙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單本
[013-0621a]
右二部論與俱舍論頌同釋異並眾賢造眾賢尊者先述正理文廣難尋後造顯宗略而易曉所以重釋
* 阿毘曇心論四卷尊者法勝造或無論字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單本
* 法勝阿毘曇心論經六卷大德優波扇多造或七卷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共法智譯單本
上二論十卷同帙。
* 雜阿毘曇心論十一卷亦云雜阿毘曇毘婆沙尊者法救造或十四卷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譯第四譯四譯三闕
右上三論俱名阿毘曇心。然其所釋廣略有異雜阿毘曇心論第一卷初注云。諸師釋法勝。阿毘曇心義廣略不同。法勝所釋最為略也。優波扇多有八千偈釋。又有一師萬二千偈釋。此二論名為廣也和修槃頭以六千偈釋。又論初頌云。敬禮尊法勝。所說我頂受。我達摩多羅說彼未曾說故。上三論初四卷者是法勝本論。次六卷者是優波扇多釋。故彼論末云。大德優波扇多為利益弟子故。造此阿毘曇心論。故知此即釋法勝論。非法勝造而論外題有法勝字者。或恐不然。論卷中題無此二字。群錄皆云法勝阿毘曇。或云別譯法勝阿毘曇。後雜心論是法救造。比前二論文義稍廣
* 阿毘曇甘露味論二卷或云甘露味阿毘曇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譯失三藏名單本
* 隨相論一卷或云求那摩諦隨相論德慧法師造或二卷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單本
上三論十四卷二帙。
*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十卷尊者婆須蜜造或十四卷或十二卷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等譯單本
* 三法度論二卷或無論字或云經或三卷或云一卷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右此三法度論有本有釋本有三章九真度釋亦有九品廬山遠法師序云本是尊者山賢造釋是天竺大乘居士僧伽先撰經後記云大乘比丘釋僧伽先撰二說少殊未詳孰正
* 入阿毘達磨論二卷塞建地羅阿羅漢造
[013-0621b]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單本
上三論十四卷二帙。
* 成實論二十卷阿梨跋摩造凡二百二品或二十四卷二帙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單本
* 立世阿毘曇論十卷或無論字一帙或云十五卷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單本
* 解脫道論十二卷或十三卷 一帙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單本
* 舍利弗阿毘曇論二十二卷或二十卷或三十卷
姚秦罽賓三藏曇摩耶舍共曇摩崛多譯單本
* 五事毘婆沙論二卷亦云阿毘達摩五事論尊者法救造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翻經圖單本
上二論二十四卷三帙大周錄中別載阿毘達磨五事論者誤也
* 鞞婆沙論十四卷亦云鞞婆沙阿毘曇論阿羅漢尸陀槃尼撰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譯單本
* 三彌底部論三卷或無部字或云四卷
失譯三彌底者此云正量即正量部中論也今附秦錄單本
上二論十七卷二帙。
* 分別功德論四卷或云分別功德經或三卷或五卷
失譯在後漢錄單本
右此一論釋增壹阿含經義從初序品至弟子品過半釋王比丘即止法上錄云竺法護譯者不然此中牒經解釋文句並同本經似與增壹阿含同一人譯而餘錄並云失源且依此定僧祐錄云迦葉阿難撰者此亦不然如論第一卷中引外國師及薩婆多說故知非是二尊所撰
* 四諦論四卷婆藪摩跋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單本
* 辟支佛因緣論二卷
失譯今附秦錄單本
* 十八部論一卷
新為失譯附秦錄第一譯
[013-0621c]
右十八部論。撿尋群錄。並云梁代三藏真諦所譯。今詳真諦三藏已譯十八部論。不合更譯部異執論。其十八部論初首引文殊問經分別部品後。次云羅什法師集後方是論。若是羅什所翻。秦時未有文殊問經。不合引之。置於初也或可准別錄中文殊問經編為失譯。秦時引證此亦無疑。若是真諦再譯。論中子註不合有秦言之字。詳其文理多是秦時羅什譯出。諸錄脫漏致有疑焉。其真諦十八部疏即部異執疏。是雖有斯理未敢指南後諸博聞請求實錄
* 部執異論一卷亦名部異執論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第二譯
* 異部宗輪論一卷世友菩薩造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翻經圖第三譯
右三論同本異譯。
上六論十三卷同帙。


有譯有本錄中聖賢傳記錄第三



一百八部。五百四十一卷。五十七帙。


傳記錄者。佛圓寂後聖賢弟子之所撰
集。雖非三藏正典。然亦助揚玄化。於此之
中總為五類。一讚揚佛德。二明法真理。三
述僧行軌。四摧邪護法。五外宗異執。讚
佛德者。所行讚傳釋迦譜等也。明法理者。
修行道地經經律異相等也。述僧行者。龍
樹馬鳴法顯玄奘等傳也。摧邪護法者。辯
正弘明。破邪辯惑論等也。外宗異計者。數
勝二論是也。以類科分莫過此五。五中所
辯通大小乘。又於此中更開二例。梵本翻
譯者居先。此土傳揚者於後。庶東西不
雜。覽者除疑焉。


梵本翻譯集傳。六十八部。一百七十三卷。一


十五帙



* 佛所行讚經傳五卷馬鳴菩薩撰亦云佛本行經
[013-0622a]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單本
* 佛本行經七卷一名佛本行讚傳
宋涼州沙門釋寶雲譯單本
右大周錄編在大乘重譯經中。云與六十卷佛本行集經同本異譯者誤也。
上二集十二卷同帙。
* 撰集百緣經十卷一帙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出內典錄單本拾遺編入
* 出曜經二十卷或云出櫂論或十九卷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於符秦代譯單本
* 賢愚經十三卷或十五或十六或十七
元魏涼州沙門慧覺等在高昌郡譯出翻經圖單本
謹按梁沙門僧祐賢愚序云河西慧覺等八僧遊方問道到于闐大寺遇五年大會八人分聽各記所聞還至高昌乃集為一部即上賢愚經是上代群錄皆編經藏今以共集所聞則非慶喜本誦與餘集等亦復何殊編入正經理將未當故今移附集傳錄中其出曜百緣二經亦是別集還非本誦亦附此焉

上二集三十三卷四帙上三帙各八第四帙九卷
* 道地經一卷或加大字是修行經抄元外國略本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拾遺編入第二譯
右一經是後修行道地經之少分異譯准安法師序云沙門眾護撰述經要以為一部二十七章世高析護所集者七章以為漢文今以章名與數二種皆同故知即是安高所出此經七章總十八紙群錄皆云二卷者誤也
* 修行道地經六卷或直云修行經或七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三譯三譯一闕
右二經同本異譯。佛圓寂後七百年中。西域沙門眾護所撰眾護者是此方言天竺梵音名僧伽羅剎舊錄編入經者理不然也。與後僧伽羅剎集經撰人不殊。何得一載正經一編集內。例既如此
[013-0622b] 故附此中。
* 僧伽羅剎所集經三卷僧伽羅剎撰或五卷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等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上三集十卷同帙。
* 百喻經四卷僧伽斯那撰或五卷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毘陀譯單本
* 菩薩本緣經三卷僧伽斯那撰或四卷或三卷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單本
*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三卷
大唐至相寺沙門釋智嚴譯新編入錄單本
上三集十卷同帙。
* 付法藏因緣傳六卷或無因緣字或四卷或三卷
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曇曜譯第三譯三譯二闕
* 坐禪三昧經三卷一名菩薩禪法經或云禪經或二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又群錄中。復有阿蘭若習禪法經二卷。云與坐禪三昧經同本異譯。亦云羅什法師所出。尋閱文句首末全同。但為殊名分成兩部。既非別譯未可雙行。
* 佛醫經一卷亦云佛醫王經吳天竺沙門竺律炎共支越譯拾遺編入單本
* 惟日雜難經一卷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拾遺編入單本
* 佛般泥洹摩訶迦葉赴佛經一卷亦云迦葉赴佛般涅槃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單本
* 菩薩呵色欲法一卷亦云經第一譯二譯一闕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 四品學法經一卷或無經字
[013-0622c]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單本
* 佛入涅槃密迹金剛力士哀戀經一卷
失譯今附秦錄單本
* 迦旃延說法沒盡偈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失譯今附西秦錄單本
* 佛治身經一卷或云治意經一
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今附西晉錄單本拾遺編入
* 治意經一卷或云佛治身經
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今附西晉錄單本拾遺編入
上十一集十八卷同帙。
* 雜寶藏經八卷或云十三卷
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曇曜譯單本
* 那先比丘經二卷或直云那先經三卷
失譯在東晉錄第一本兩譯一闕
上二集十卷同帙。
* 五門禪經要用法一卷大禪師佛陀蜜多撰
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拾遺編入第二譯兩譯一闕
* 達摩多羅禪經二卷一名不淨觀禪經修行方便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單本
右達摩多羅及佛大先所造先罽賓人也彼國禪匠佛陀跋陀羅之師智嚴往遊西域亦於先所學禪從坐禪三昧下一十四經。周錄之中編在經內。今以並非佛說移之於此。其雜寶藏經雖集佛語兼雜餘緣。非全佛說故編集內。
* 禪法要解二卷一名禪要經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 禪要呵欲經一卷題云禪要經呵欲品
後漢失譯拾遺編入單本
* 內身觀章句經一卷後漢失譯拾遺編入單本
[013-0623a]
* 法觀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拾遺編入單本
* 思惟要略法一卷或加經字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拾遺編入第二譯兩譯一闕
* 十二遊經一卷東晉西域沙門迦留陀伽譯拾遺編入第二譯三譯二闕
* 舊雜譬喻經二卷亦云雜譬喻集經
吳天竺三藏康僧會譯拾遺編入單本
* 雜譬喻經一卷
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拾遺編入單本
上十集十三卷同帙。
* 雜譬喻經二卷一名菩薩度人經
失譯在後漢錄單本拾遺編入
* 雜譬喻經二卷比丘道略集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拾遺編入單本
* 阿育王譬喻經一卷
失譯今附東晉錄單本拾遺編入
* 阿育王經十卷或加大字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拾遺編入第二譯
上四集十五卷同帙。
* 阿育王傳七卷亦云大阿育王經或五卷
西晉安息三藏安法欽譯第一譯
右二傳同本異譯。佛圓寂後一百年餘。育王出世方有此傳。大周錄中編在大乘經中者誤也長房等錄復云僧伽婆羅更出育王傳五卷者誤也前經即傳不合重載
* 阿育王息壞目因緣經一卷一名王子法益懷目因緣經
符秦天竺三藏曇摩難提於姚秦代譯拾遺編入第二譯二譯一闕
* 四阿含暮抄解二卷阿羅漢婆索跋陀撰
符秦西域沙門鳩摩羅什佛提等譯拾遺編入單本
上三集十卷同帙。
[013-0623b]
* 法句經二卷亦云法句集尊者法救撰
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阿毘曇毘婆沙論第一云。如法句經。世尊於處處方邑。為眾生故種種演說。尊者達摩多羅此云法救於佛滅後種種說中。無常義者立無常品。乃至梵志義者立梵志品。故知此經是法救撰。周入藏錄編在大乘經中及集傳內。前後重載誤之甚也。
* 法句譬喻經四卷一名法句本末經或五卷或六卷
西晉沙門釋法立共法炬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右與前法句經明同異者。前經但纂偈句不兼長行。今此後經兼說偈之由起有某因緣世尊方說。比前偈文此略不備。又前後偈文互有增減。周錄編在大乘經中者誤也。
* 迦葉結經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拾遺編入第一譯三譯二闕
* 撰集三藏及雜藏傳一卷
失譯今附東晉錄單本遺遺編入
* 三慧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北涼錄拾遺編入單本
* 阿毘曇五法行經一卷亦云阿毘曇苦慧經或無行字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拾遺編入單本
*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一卷亦直云阿含口解經或名斷十二因緣經
後漢安息優婆塞安玄共嚴佛調譯單本
* 小道地經一卷
後漢西域三藏支曜譯拾遺編入單本
* 文殊師利發願經一卷或加偈字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拾遺編入單本
[013-0623c]
* 六菩薩名一卷房入藏錄云六菩薩名亦當誦持
後漢失譯拾遺編入單本
* 一百五十讚佛頌一卷尊者摩咥利制吒造
大唐三藏義淨譯新編入錄單本
* 讚觀世音菩薩頌一卷
大唐天后代佛授記寺沙門釋慧智譯出大周錄單本拾遺編入
上十二集十六卷同帙。
* 無明羅剎集一卷亦云無明羅剎經或二卷
失譯拾遺編入單本今附秦錄
* 馬鳴菩薩傳一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拾遺編入單本
* 龍樹菩薩傳一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拾遺編入單本
* 提婆菩薩傳一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拾遺編入單本
* 婆藪槃豆法師傳一卷此曰天親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拾遺編入第二譯兩譯一闕
* 龍樹菩薩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一卷
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出唐舊錄第一譯
* 勸發諸王要偈一卷龍樹菩薩撰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譯拾遺編入第二譯
* 龍樹菩薩勸誡王頌一卷
大唐天后代三藏義淨譯新編入錄第三譯
右三集同本異譯前二本偈諸經藏中連為一卷今分二軸
* 賓頭盧突羅闍為優陀延王說法經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單本
又有賓頭盧為王說法經一卷。文與此同。故不雙出。
[013-0624a]
* 請賓頭盧法一卷或加經字
宋沙門釋慧簡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 分別業報略一卷大勇菩薩撰或加集字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譯拾遺編入單本
* 迦丁比丘說當來變經一卷
僧祐錄中失譯經今附宋錄單本拾遺編入
* 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記一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單本
* 金七十論三卷亦名僧佉論或二卷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單本
右一論。外道迦毘羅仙人造。明二十五諦所謂數論經中云迦毘羅論是也長房內典二錄真諦譯中有金七十論三卷復有僧佉論三卷二目俱存者誤也
* 勝宗十句義論一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翻經圖單本
右一論勝者慧月造明十句義鵂鶹仙人本所造論但六句義慧月加四足成十句本末通論故名勝宗十句論也經中云衛世師論是也其數勝二論非是佛法諸外道宗此二為上欲令博學之者委悉異道之宗故譯之耳
上十五集十七卷同帙。


此方撰述集傳



四十部。三百六十八卷。四十
二帙



* 釋迦譜十卷別有五卷本與此廣略異
蕭齊建初寺沙門釋僧祐撰出長房錄新編入藏
* 釋迦氏略譜一卷或無略字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出內典錄新編入藏
* 釋迦方志二卷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出內典錄新編入藏
[013-0624b]
上三集十三卷二帙上帙七下帙六
* 經律異相五十卷五帙
梁天監十五年勅沙門寶唱等操出長房錄新編入藏
* 陀羅尼雜集十卷一帙未詳撰者今附梁錄
右一呪集大周錄中為大乘單本復云失譯者不然尋撿其文乃是此方抄集而非梵本別翻所以知者如七佛神呪經及陀鄰尼鉢經等並是入朝所翻護諸童子陀羅尼經元魏菩提留支所譯又陀隣尼鉢經共最勝燈王經二是同本如此等經並皆集入故非梵本所傳必是此方撰集未知的是何人所撰故此述也
* 諸經要集
二十卷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玄惲撰
新編入藏
上一集二十卷分為三帙上下各七中帙六卷
* 出三藏記集
十五卷
梁建初寺沙門釋僧祐撰
出長房錄新編入藏
* 眾經目錄
七卷
隋開皇十四年勅翻經沙門法經等撰
出長房錄新編入藏
上二集二十二卷二上帙十卷下帙十二
* 開皇三寶錄十五卷內題云歷代三寶記
隋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成都費長房撰出內典錄新編入藏
* 眾經目錄五卷
隋仁壽二年勅翻經沙門及學士等撰出內典錄新編入藏
上二集二十卷二帙。
* 大唐內典錄十卷一帙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出內典錄新編入藏
* 續大唐內典錄一卷
大唐西崇福寺沙門釋智昇撰新編入藏
* 古今譯經圖紀四卷
大唐翻經沙門釋靖邁撰新編入藏
* 續古今譯經圖紀一卷
大唐西崇福寺沙門釋智昇撰新編入藏
[013-0624c]
* 大周刊定眾經目錄
十五卷
大唐天后勅佛授記寺沙門明佺等撰
新編入藏
上四集二十一卷二帙上帙十一下帙十卷
* 開元釋教錄二十卷二帙
大唐西崇福寺沙門釋智昇撰新編入藏
* 一切經音義
二十五卷
大唐翻經沙門釋玄應撰
新編入薩出內典錄
* 新釋華嚴音義二卷
大唐淨法寺沙門釋慧苑撰新編入藏
上二集二十七卷四帙第一帙六卷下三帙各七
* 大唐西域記
十二卷
大唐三藏玄奘撰
出內典錄新編入藏
* 集古今佛道論衡四卷或三卷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出內典錄新編入藏
* 續集古今佛道論衡一卷
大唐西崇福寺沙門釋智昇撰新編入藏
上三集十七卷二帙上帙八下帙九
* 東夏三寶感通錄三卷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出內典錄新編入藏
* 集沙門不拜俗議六卷
大唐弘福寺沙門釋彥悰撰出內典錄新編入藏
上二集九卷同帙。
* 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十卷一帙
大唐西太原寺沙門釋慧立等撰新編入藏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二卷
大唐三藏義淨撰新編入藏
* 法顯傳一卷亦云歷遊天竺記傳
東晉沙門釋法顯自記遊天竺事出長房錄新編入藏
[013-0625a]
* 高僧傳十四卷一卷是目錄
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出長房錄新編入錄
上三集十七卷二帙上帙九下帙八
* 續高僧傳
三十卷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出內典錄新編入藏
上一集三十卷分為四帙第一第二各八第三第四各七
* 辯正論八卷一帙
大唐終南山龍田寺釋氏撰出內典錄新編入藏
* 破邪論二卷或一卷
大唐終南山龍田寺釋氏撰出內典錄新編入藏
* 甄正論三卷
大唐天后代佛授記寺沙門釋玄嶷撰新編入藏
* 十門辯惑論二卷或三卷
大唐大興善寺沙門釋復禮撰新編入藏
* 弘明集
十四卷
梁建初寺沙門釋僧祐撰
出長房錄新編入藏
上四集二十一卷二帙上帙十一下帙十卷
* 廣弘明集
三十卷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出內典錄新編入藏
上一集三十卷分為四帙第一帙十第二帙七第三帙七第四帙六
* 集諸經禮懺儀二卷
大唐西崇福寺沙門釋智昇撰新編入藏
* 大唐南海寄歸內法傳四卷
大唐三藏義淨撰新編入藏
* 比丘尼傳四卷
梁莊嚴寺沙門釋寶唱撰新編入藏
* 別說罪要行法一卷或無別字
大唐三藏義淨撰新編入藏
[013-0625b]
* 受用三水要法一卷或云要行法
大唐三藏義淨撰新編入藏
* 護命放生軌儀一卷或云軌儀法
大唐三藏義淨撰新編入藏
上六集十三卷同帙。
從釋迦譜下四十部。合三百六十八卷。並是此方賢德撰集。然於大法裨助光揚。季代維持寔為綱要。故編此錄繕布流行。若寫藏經隨情取捨。諸餘傳記雖涉釋宗。非護法者此中不錄。
都計小乘經律論及賢聖集傳見流行者。總四百三十八部。合二千三百三卷。二百二十二帙。
開元釋教錄卷第十三別錄之三



* 漢法本內傳五卷未詳撰者
* 沙門法琳傳三卷沙門彥悰撰
右二部傳明勅禁斷不許流行故不編載。
[013-062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