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137 弘明集-梁-僧祐 (master)



弘明集卷第三


梁楊都建初寺釋僧祐撰



* 孫綽喻道論
* 宗居士炳答何承天書難白黑論


孫綽喻道論



或有疑至道者。喻之曰。夫六合遐邈庶類殷
充。千變萬化渾然無端。是以有方之識各期
所見。鱗介之物。不達皐壤之事。毛羽之族。不
識流浪之勢。自得於窞井者則怪遊溟之量。
翻翥於數仞者。則疑冲天之力。纏束世教之
內。肆觀周孔之跡。謂至德窮於堯舜。微言盡
乎老易。焉復覩夫方外之妙趣。冥中之玄照
乎。悲夫章甫之委裸俗。韶夏之棄鄙俚。至真
絕於漫習。大道廢於曲士也。若窮迷而不遷
者。非辭喻之所感。試明其旨。庶乎有悟於其
間者焉。


夫佛也者體道者也。道也者導物者也。應感
順通無為而無不為者也。無為故虛寂自然。
無不為故神化萬物。萬物之求卑高不同。故
訓致之術或精或麁。悟上識則舉其宗本。不
順者復其殃放。酒者羅刑淄為大罰。盜者
抵罪三辟五刑。犯則無赦。此王者之常制。
宰牧之所同也。若聖王御世百司明達。則向
之罪人必見窮測無逃形之地矣。使姦惡者
不得容其私。則國無違民而賢賢之流必見
旌敘矣。且君明臣公世清理治。猶能令善惡
得所曲直不濫。況神明所莅無遠近幽深。聰
[003-0016c]
明正直罰惡祐善者哉。故毫釐之功錙銖之
釁。報應之期不可得而差矣。歷觀古今禍福
之證。皆有由緣載籍昭然。豈可掩哉。何者陰
謀之門子孫不昌。三世之將道家明忌。斯非
兵凶戰危積殺之所致耶。若夫魏顆從治
而致結草之報。子都守信而受驄驥之錫。齊
襄委罪。故有墜車之禍。晉惠棄禮。故有弊韓
之困。斯皆死者報生之驗也。至於宣孟愍翳
桑之飢。漂母哀淮陰之憊。並以一飡拯其懸
餒。而趙蒙倒戈之祐。母荷千金之賞。斯一獲
萬報不踰世。故立德闇昧之中。而慶彰萬物
之上。陰行陽曜自然之勢。譬猶灑粒於土
壤。而納百倍之收。地穀無情於人。而自然之
利至也。


或難曰。報應之事誠皆有徵。則周孔之教何
不去殺。而少正正刑二叔伏誅耶。


答曰。客可謂達教聲而不體教情者也。謂聖
人有殺心乎。曰無也。答曰。子誠知其無心於
殺。殺故百姓之心耳。夫時移世異物有薄
純。結繩之前。陶然大和。暨于唐虞禮法始
興。爰逮三代刑罔滋彰。刀斧雖嚴而猶不
懲。至于君臣相滅父子相害。吞噬之甚過於
豺虎。聖人知人情之固於殺不可一朝而息。
故漸抑以求厥中。猶蝮蛇螫足。斬之以全身。
癰疽附體。決之以救命。亡一以存十。亦輕重
之所權。故刑依秋冬。所以順時殺。春蒐夏苗。
所以簡胎乳。三驅之禮禽來則韜弓。聞聲覩
生肉至不食。釣而不網。弋不射宿。其於
昆蟲每加隱惻。至於議獄緩死眚災肆赦。刑
[003-0017a]
疑從輕寧失有罪。流涕授鉞哀矜勿喜。生育
之恩篤矣。仁愛之道盡矣。所謂為而不恃長
而不宰。德被而功不在我。日用而萬物不知。
舉茲以求。足以悟其歸矣。


難曰。周孔適時而殺。佛欲頓去之。將何以
懲暴止姦統理群生者哉。


答曰。不然。周孔即佛佛即周孔。蓋外內名之
耳。故在皇為皇。在王為王。佛者梵語。晉訓覺
也。覺之為義。悟物之謂。猶孟軻以聖人為先
覺。其旨一也。應世軌物蓋亦隨時。周孔救極
弊。佛教明其本耳。共為首尾其致不殊。即如
外聖有深淺之跡。堯舜世夷。故二后高讓。湯
武時難。故兩軍揮戈。淵默之與赫斯其跡則
胡越。然其所以跡者。何常有際哉。故逆尋
者每見其二。順通者無往不一。


或難曰。周孔之教。以孝為首。孝德之至百
行之本。本立道生通于神明。故子之事親。
生則致其養。沒則奉其祀。三千之責莫大
無後。體之父母不敢夷毀。是以樂正傷足。
終身含愧也。而沙門之道。委離所生棄親
即疎。刓剔鬚髮殘其天貌。生廢色養終絕
血食。骨肉之親等之行路。背理傷情莫此之
甚。而云弘道敷仁廣濟群生。斯何異斬刈根
本脩枝幹而言文頴碩茂。未之聞見皮之
不存。毛將安附。此大乖於世教。子將何以袪
之。


答曰。此誠窮俗之甚所惑。倒見之為大謬。
諮嗟而不能默已者也。夫父子一體惟命同
之。故母疾其指兒心懸駭者。同氣之感也。
[003-0017b]
其同無間矣。故唯得其歡心。孝之盡也。父隆
則子貴。子貴則父尊。故孝之為貴。貴能立身
行道永光厥親。若匍匐懷袖日御三牲。而不
能令萬物尊己。舉世我賴以之養親。其榮近
矣。夫緣督以為經。守柔以為常。形名兩絕
親我交忘。養親之道也。既已明其宗。且復
為客言其次者。夫忠孝名不並立。頴叔違君
書稱純孝。石碏戮子武節乃全。傳曰。子之能
仕父教之忠。策名委質二乃辟也。然則結纓
公朝者。子道廢矣。何則見危授命逝不顧親
皆名注史筆。事摽孝首。記注者。豈復以不
孝為罪。故諺曰。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明其
雖小違於此。而大順於彼矣。且𩨬放遐裔而
禹不告退。若令委堯命以尋父屈。至公於私
慼。斯一分之小善。非大者遠者矣。周之泰
伯遠棄骨肉託跡殊域。祝髮文身存亡不反。
而論稱至德書著大賢。誠以其忽南面之尊。
保冲靈之貴。三讓之功遠。而毀傷之過微
也。故能大革夷俗流風垂訓。夷齊同餓首陽
之下。不恤孤竹之胤。仲尼目之為仁賢。評
當者。寧復可言悖德乎。梁之高行毀容守節。
宋之伯姬順理忘生。並名冠烈婦德範諸姬。
秉二婦之倫。免愚悖之譏耳。率此以談。在
乎所守之輕重可知也。昔佛為太子。棄國學
道。欲全形以向道。恐不免維縶。故釋其鬚
髮變其章服。既外示不反內修簡易。於是捨
華殿而即曠林。解龍袞以衣鹿裘。遂垂條為
宇藉草為茵。去櫛梳之勞。息湯沐之煩。頓馳
騖之轡。塞欲動之門。目遏玄黃耳絕婬聲。口
[003-0017c]
忘甘苦意放休慼。心去於累。胸中抱一。載
平營魄。內思安般。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
還六淨。遊志三四出入十二門。禪定拱默山
停淵淡神若寒灰形猶枯木。端坐六年道成
號佛。三達六通正覺無上。雅身丈六金色焜
曜。光遏日月聲協八風。相三十二好。姿八十
形偉。群有神足無方。於是遊步三界之表。恣
化無窮之境。迴天舞地飛山結流。存亡倏忽
神變綿邈。意之所指無往不通。大範群邪遷
之正路。眾魔小道靡不遵服。于斯時也。天清
地潤品物咸亨。蠢蠕之生浸毓靈液。枯槁之
類改瘁為榮。還照本國廣敷法音。父王感悟
亦昇道場。以此榮親。何孝如之。於是後進
之士。被服弘訓思濟高軌。皆由父母不異
所尚承歡心而後動耳。若有昆弟之親者。則
服養不廢。既得弘修大業而恩紀不替。且令
逝沒者得福報以生天。不復顧歆於世祀。斯
豈非兼善大通之道乎。夫東隣宰牛西隣禴
祀。殷美黍稷周尚明德。興喪之期於茲著
矣。佛有十二部經。其四部專以勸孝為事。慇
懃之旨。可謂至矣。而俗人不詳其源流。未涉
其場肆。便瞽言妄說輒生攻難。以螢燭之見
疑三光之盛。芒隙之滴怪淵海之量。以誣罔
為辯。以果敢為名。可謂狎大人而侮天命者
也。


宗居士炳答何承天書難白黑論



何與宗書



近得賢從中朗書。說足下勤西方法事。賢者
志大。豈以萬劫為奢。但恨短生無以測冥靈
[003-0018a]
耳。治城慧琳道人作白黑論。乃為眾僧所排
擯。賴蒙值明主善救。得免波羅夷耳。既作比
丘乃不應明此白徒亦何為不言。足下試尋。
二家誰為長者。吾甚昧然。望有以佳悟。何承
天白。


宗答何書



所送琳道人白黑論。辭情致美。但吾闇於照
理。猶未達其意。既云幽冥之理。不盡於人
事。周孔疑而不辯。釋氏辯而不實。然則人事
之表幽闇之理。為最廓然唯空。為猶有神明
耶。若廓然唯空。眾聖莊老何故皆云有神。若
有神明復何以斷其不實。如佛言。今相與共
在常人之域。料度近事猶多差錯。以陷患禍。
及博奕麁藝。注意研之。或謂生更死謂死實
生。近事之中都未見有常得而無喪者。何以
決斷天地之外億劫之表冥冥之中。必謂所
辯不實耶。若推據事不容得實。則疑之可也。
今人形至麁人神實妙。以形從神豈得齊終
心之所感。崩城隕霜白虹貫日太白入昴氣
禁之醫。心作水火冷暖輒應。況今以至明之
智至精之志。專誠妙徹感以受身。更生於七
寶之玉。何為不可實哉。又云。折毫空樹無
傷垂蔭之茂。堆材虛空無損輪奐之美。貝
錦以繁彩發華。和羹以鹽梅致旨。以塞本
無之教。文不然矣。佛經所謂本無者。非謂
眾緣和合者皆空也。垂蔭輪奐處物自可
有耳。故謂之有諦。性本無矣。故謂之無諦。吾
雖不悉佛理。謂此唱居然甚安。自古千變萬
化之有。俄然皆已空矣。當其盛有之時。豈不
[003-0018b]
常有也。必空之實。故俄而得以空耶。亦如惠
子所謂物方生方死。日方中方晲。死晲之
實。恒豫明於未生未中之前矣。愚者不覩其
理。唯見其有。故齊侯攝爽鳩之餘。偽而位
戀其樂。賢者心與理一。故顏子庶乎屢空。有
若無實若虛也。自顏以下。則各隨深淺而味
其虛矣。若又喻下縱不能自清於至言以傾
愛競之惑。亦何常無髣髴於一毫。豈當反以
一大增塞而更令變嗜好之欲乎。乃云明
無常增渴廕之情。陳苦偽篤競辰之慮。其言
過矣。又以舟壑唐肆之論。已盈耳於中國。
非理之奧。故不舉為教本。謂剖析此理更由
指掌之民。夫舟壑潛謝。佛經所謂現在不
住矣。誠能明之則物我常虛。豈非理之奧耶。
蓋悟之者寡。故不以為教本耳。支公所謂未
與佛同也。何為以素聞於中國而蔑其至言
哉。又以效神光無徑寸之明。驗靈變無纖介
之實。徒稱無量之壽。孰見期頤之叟。諸若此
類皆謂於事不符。夫神光靈變及無量之壽。
皆由誠信幽奇。故將生乎佛土親映光明其
壽無量耳。今沒於邪見慢誕靈化理固天隔。
當何由覩其事之符乎。夫心不貪欲。為十善
之本。故能俯絕地獄仰生天堂。即亦服義蹈
道理端心者矣。今內懷虔仰。故禮拜悔罪。達
夫無常。故情無所悋。委妻子而為施。豈有邀
於百姓。復何得乃云。不由恭肅之意。不乘
無吝之情乎。泥洹以無樂為樂。法身以無身
為身。若本不希擬。亦可為增耽逸之慮。肇
好奇之心。若誠飡仰則耽逸稍除。而獲利於
[003-0018c]
無利矣。又何問利競之俗乎。又云。道在無
欲。而以有欲要之。俯仰之間非利不動。何誣
佛之深哉。夫佛家大趣。自以八苦皆由欲來。
明言十二因緣。使高妙之流。朗神明於無生
耳。欲此道者。可謂有欲於無欲矣。至於啟導
麁近。天堂地獄皆有影嚮之實。亦由于公
以仁活招封。嚴氏以好殺致誅。畏誅而欲封
者。必捨殺而修仁矣。勵妙行以希天堂。謹
五戒以遠地獄。雖有欲於可欲。實踐日損之
清塗。此亦西行而求郢。何患其不至哉。又嫌
丹青眩媚彩之目。土木誇好壯之心。成私樹
之權。結師黨之勢。要厲精之譽。肆凌競之
志。固黑蝗之醜。或可謂作法於涼。其弊猶貪
耳。何得乃慢佛云作法於貪耶。王莾竊六經
以篡帝位。秦皇因覲朝而搆阿房。寧可復
罪。先王之禮教哉。又云。宜廢顯晦之跡。存其
所要之旨。示來生者。蔽虧於道釋。不得已請
問其旨為欲何要必欲使修利遷善以遂其性
矣。夫聖無常心。就物之心以為心耳。若身
死神滅。是物之真性。但當即其必滅之性。與
周孔并力致教。使物無稟。則遷善之實。豈不
純乎。何誑以不滅欺以佛理。使燒祝髮膚絕
其胖合。所遏苗裔數不可量。為害若是。以
傷盡性之美。釋氏何為其不得已乎。若不信
之流。亦不肯修利而遷善矣。夫信者則必耆
域揵陀勒夷陀密竺法乘帛法祖竺法護于
法蘭竺法行于道邃𨵗公則佛圖澄尸梨蜜郭
文舉釋道安支道林遠和上之倫矣。神理
風操。似殊不在琳比丘之後。寧當妄有毀人
[003-0019a]
理落簪於不實人之化哉。皆靈奇之實引綿
邈之心。以成神通清真之業耳。足下藉其不
信遠送此論。且世之疑者咸亦妙之。故自力
白答以塵露眾情。夫世之然否佛法都是人
興喪所大。何得相與共處以可否之間。吾故
罄其愚思制明佛論。以自獻所懷。始成已令
人書寫。不及此信晚更遣信可聞。當付往也。
宗炳白。


釋均善難何承天



前送均善論。并諮求雅旨。來答周至。及以
為茲理興喪宜明。不可但處以可否之間。吾
雖不能一切依附。亦不甚執偏見。但求夜光
於巨海。正自未得耳。以為佛經者。善九流之
別家。雜以道墨。慈悲愛施與中國不異。大
人君子仁為己任。心無億必。且以形像彩飾
將諧常人耳目。其為糜損尚微。其所引益或
著。是以兼而存之。至于好事者遂以為超孔
越老唯此為貴。斯未能求立言之本。而眩惑
於末說者也。知其言者。當俟忘言之人。若
唯取信天堂地獄之應。因緣不滅之驗。抑情
菲食盡勤禮拜。庶幾廕寶稱之蓋升彌燈
之坐。淳于生。所以大謔也。論云。眾聖老莊皆
云有神明。復何以斷其不實如佛言。答曰。
明有禮樂幽有鬼神。聖王所以為教。初不昧
其有也。若果有來生報應。周孔寧當緘默而
無片言耶。若夫嬰兒之臨坎。凡人為之駭
怛。聖者豈猶不仁哉。又云。人形至麁人神
實妙。以形從神豈得齊終。答曰。形神相資
古人譬以薪火。薪弊火微薪盡火滅。雖有其
[003-0019b]
妙豈能獨傳。又云。心之所感崩城隕霜白虹
貫日太白入昂氣禁之醫冷煖輒應專誠妙感
以受身更生七寶之土何為不可哉。


答曰。崩城隕霜貫日入昂。不明來生之譬。非
今論所宜引也。又見水火之禁異其能生七
寶之鄉。猶觀大冶銷金冀其能自陶鑄終不
可知也。又曰。有諦無諦。此唱居然甚安。自古
千變萬化之有俄然皆已空矣。當其盛有之
時。豈不常有必空之實。愚者不知其理唯見
其有。答曰。如論云。當其盛有之時。已有必空
之實。然則即物常空。空物為一矣。令空有
未殊而賢愚異稱何哉。昔之所謂道者。於形
為無形。於事為無事。恬漠冲粹養智怡神。豈
獨愛欲未除宿緣是畏。唯見其有豈復是過。
以此嗤齊侯。猶五十步笑百步耳。又云。舟壑
潛謝。佛經所謂現在不住。誠能明之則物我
常虛。


答曰。潛謝不住。豈非自生入死自有入無之
謂乎。故其言曰。有駭形而無損心。有旦宅而
無憤死。賈生亦云。化為異物又何足患。此
達乎死生之變者也。而區區去就在生慮死。
心繫無量志生天堂。吾黨之常靈異於是焉。
又云。神光靈變及無量之壽。皆由誡信幽奇。
故映其明。今沒於邪見。理固天隔。答曰。今亦
不從慢化者求其光明。但求之於誠信者耳。
尋釋迦之教。以善權救物。若果應驗若斯。何
為不見其靈變以曉邪見之徒。豈獨不愛數
十百萬之說而悋俄頃神光。徒為化聲之辯。
竟無明於真智。終年疲役而不知所歸。豈
[003-0019c]
不哀哉。又云內懷虔仰故禮拜悔罪。達夫無
常故情無所悋。委妻子而為施。豈有邀於百
倍。答曰。繁巧以興事。未若除貪欲而息兢。
遵戒以洗悔。未若剪榮冀以全朴。況乃誘所
尚以祈利。忘天屬以要譽。謂之無邀。吾不信
也。又云。泥洹以無樂為樂。法身以無身為身。
若誠能飡仰則耽逸稍除獲利於無利矣。答
曰。泥洹以離苦為樂。法身以接善為身。所
以使飡仰之徒不能自絕耳。果歸於無利。勤
者何獲而云獲於無利耶。此乃形神俱盡之
證。恐非雅論所應明言也。又云。欲此道者。可
謂有欲於無欲矣。至若啟導麁近者。有影嚮
之實。亦猶于公以仁活致封。嚴氏以好殺致
誅。厲妙行以希天堂。謹五戒以遠地獄。雖有
欲於可欲。實踐日損之塗。此亦西行而求郢。
何患其不至。


答曰。謂麁近為啟導。比報應於影嚮。不亦善
乎。但影嚮所因必稱形聲。尋常之形安得八
萬由旬之影乎。所滯若有欲於無欲。猶是常
滯於所欲。夫耳目殊司工藝異業。末伎所
存慮猶不並。是以金石克諧。泰山不能呈其
高。鴻鵠方集。冥秋不能傳其旨。而欲以有欲
成無欲。希望就日損。雖云西行去郢茲遠。如
之何。又云。若身死神滅是物之真性。但當與
周孔並力致教。何為誑以不滅欺以佛理。使
燒祝髮膚絕其胖合。以傷盡性之義。答曰。
華戎自有不同。何者。中國之人。稟氣清和
含仁抱義。故周孔明性習之教。外國之徒。
受性剛強貪欲忿戾。故釋氏嚴五戒之科。來
[003-0020a]
論所謂聖無常心。就之物性者也。懲暴之戒
莫若乎地獄。誘善之歡莫美乎天堂。將盡
殘害之根。非中庸之謂。周孔則不然。順其天
性去其甚泰。淫盜著於五刑。酒辜明乎周
誥。春田不圍澤。見生不忍死。五犯三驅釣
而不網。是以仁愛普洽澤及㹠魚。嘉禮有常
爼。老者得食肉春耕秋收蠶織以時。三靈格
思百神咸帙。方彼之所為者。豈不弘哉。又甄
供灌之賞。嚴疑法之罰。述蒲宰之問。為勸
化之本。演焄蒿之答。明來生之驗。祇服盱
衡而矜斯說者。其處心亦誤矣。論又稱。耆
陀尸梨之屬神理風操。不在琳比丘後。足下
既明常人不能料度近事。今何以了其勝否
於百年之前數千里之外耶。若琳比丘者僧
貌而天靈。似夫深識真偽。殊不肯忌經護師
崇飾幻說。吾以是敬之。孫興公論云。竺法
護之淵達。于法蘭之純博。足下欲比中土何
士也。及楚英之修仁寺。笮融之賙行饉。寧復
有清真風操乎。昔在東邑。有道含沙門自吳
中來。深見勸譬甚有懇誠。因留三宿。相為說
練形澄神之緣。罪福起滅之驗。皆有條貫。吾
拱聽讜言申旦忘寢。退以為士所以立身揚
名著信行道者。實賴周孔之本。子路稱聞
之。而未之能行。唯恐有聞吾所行者多矣。
何遽捨此而務彼。又尋稱情立文之制。知來
生之為奢。究終身不已之哀。悟受形之難
再。聖人我師。周孔豈欺我哉。緣足下情篤。
故具陳始末。想耆舊大智誨人不倦。於此未
默耳。前已遣取明佛論。遲尋至冀或朗然於
[003-0020b]
心。何承天白。


答何衡陽難釋白黑論



敬覽來論。抑裁佛化畢志儒業。意義撿著才
筆辯覈。善可以警策世情。實中區之美談也。
觀足下意非謂制佛法者非聖也。但其法權
而無實耳。未審竟何以了其無實。今相與斷
見事大計失得略半也。靈化起於玄極之表。
其故糺結於幽冥之中。曾無神人指掌相語。
徒信史之[門@服-月+圭]文於焚燒之後。便欲以廢頓神
化相助寒心也。夫聖人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物。有不得其所若已納之於隍。今誑以不滅
欺以成佛。使髠首赭衣焚身然指。不復用天
分以養父母夫婦父子之道。從佛法已來。沙
河以西三十六國。末暨中華。絕此緒者億兆
人矣。東夷西羗或可。聖賢及由余日磾得
來之類將生而不得生者多矣。若使佛法無
實。納隍之酷豈可勝言。及經之權為合何道
而云欲以矯抂過正以治外國剛強忿戾之
民乎。夫忿戾之類約法三章交賞見罰尚不
信懼。寧當復以即色本無泥洹法身十二因
緣微塵劫數之言。以治之乎。稟此訓者。皆足
下所謂稟氣清和懷仁抱義之徒也。資清和
以疎微言。厲義性以習妙行。故遂能澄照觀
法。法照俱空而至於道。皆佛經所載。而足下
所信矣。至若近世通神令德。若孫興公所讚
八賢。支道林所頌五哲。皆時所共高。故
二子得以綴筆。復何得其謂妄語乎。孫稱竺
法護之淵達。于法蘭之淳博。吾不閑雅俗。
不知當比何士。然法蘭弟子道邃。未逮其師。
[003-0020c]
孫論云。時以對勝。流云。謂庾文秉也。是護
蘭二公。當又出之。吾都不識。琳比丘又不悉
世論。若足下謂與文秉等者。自可不後道邃
猶當後護蘭也。前評未為失言。誠能僧貌天
靈深識真偽。何必非天帝釋化作。故激厲以
成佛耶。白黑論未可以為誠實也。來告所疑。
若實有來生報應。周孔何故默無片言。此固
偏見之恒疑也。真宜所共明。夫聖神玄發感
而後應。非先物而唱者也。當商周之季。民墜
塗炭。弑逆橫流。舉世情而感聖者亂也。故
六經之應治而已矣。是以無佛言焉。劉向稱
禹貢九州。蓋述山海所記。申毒之民偎人而
愛人。郭璞謂之天竺浮屠所興。雖此之所夷。
然萬土星陳於太虛。竟知孰為華哉。推其偎
愛之感。故浮屠之化應焉。彼之麁者雜有亂
虐君臣不治。此之精者隨時抱道佛事亦
存。雖可有稟法性於伊洛。飡真際於洙泗。苟
史佚以非治道而不書。卜商以背儒述而
不編。縱復或存於複壁之外典。復為秦王所
燒。周孔之無言。未必審也。夫玄虛之道靈仙
之事。世典未甞無之。而夫子道言。遠見莊
周之篇。瑤池之宴。乃從汲冡中出。然則然
之五經。未可以塞天表之奇化也。難又曰。若
即物常空。空物為一。空有未殊。何得賢愚異
稱。夫佛經所稱。即色為空無復異空者。非
謂無有。有而空耳。有也則賢愚異稱。空也則
萬異俱空。夫色不自色。雖色而空。緣合而有。
本自無有。皆如幻之所作。夢之所見。雖有非
有。將來未至。過去已滅。現在不住。又無定
[003-0021a]
有。凡此數義皆玄聖致極之理。以言斥之誠
難朗然。由此觀物我亦實覺其昭然。所以曠
焉增洗汰之清也。足下當何能安之。又云。形
神相資古人譬之薪火。薪弊火微薪盡火滅。
雖有其妙豈能獨存。夫火者薪之所生。神非
形之所作意有精麁感而得形隨之。精神極
則超形獨存無形而神存法身常住之謂也。
是以始自凡夫終則如來。雖一生向麁。苟
有識向萬劫不沒。必習以清昇。螟蛉有子蜾
螺負之。況在神明廕寶積之蓋。升鐙王之
座。何為無期。又疑釋迦以善權救物。豈獨
不愛數十百萬之說。而悋俄頃神光不以曉
邪見之徒。


夫雖云善權感應顯昧各依罪福。昔佛為眾
又放光明。皆素積妙誠故得神遊。若時言成
已著之筌。故慢者可覩。光明發由觀照邪見
無緣瞻灑。今覩經而不悛其慢先灑。夫復何
益。若誠信之賢獨朗神照。足下復何由知之
而言者。會復謂妄說耳。恒星不見夜明也。
考其年月即佛生放光之夜也。管幼安風夜
泛海。同侶皆沒。安於闇中見光。投光赴島。闔
門獨濟。夫佛無適莫。唯善是應而致應。若王
祥郭巨之類不可稱說。即亦見光之符也。豈
足下未見便無佛哉。又陳周孔之盛。唯方佛
為弘。然此國治世君王之盛耳。但精神無滅
冥運而已一生瞬息之中八苦備有。雖剋儒
業以整俄頃。而未幾已滅三監之難。父子相
疑兄弟相截。七十二子雖復升堂入室。年
五十者曾無數人。顏夭冉疾由醢予族賜滅
[003-0021b]
其鬚匡陳之苦。豈可勝言。忍飢弘道諸國亂
流。竟何所救。以佛法觀之。唯見其哀。豈非世
物宿緣所萃耶。若所被之實理。於斯猶未為
深弘。若使外率禮樂內修無生。澄神於泥洹
之境。以億劫為當年。豈不誠弘哉。事不傳
後理。未可知。幸勿據麁跡而云。周孔則不然
也。人皆謂佛妄語。山海經說死而更生者甚
眾。崑崙之山廣都之埜。軒轅所之之國。氣
不寒暑。鳳卵是食甘露是飲。廕玕琪之樹歃
朱泉之水。人皆數千歲不死。及化為黃能入
于羽淵申生伯有之類。丘明所說亦不少矣。
皆可權此之麁以信彼之精者也。承昔有
道聞佛法而斂者。必不啻作蒲城之死士
可矣。當由所聞者未高故耶。足下所聞者
高。於今猶可豹變也。人是精神物但使歸信
靈極。粗稟教戒。縱復微薄亦足為感。感則
彌升。豈非脫或不滅之良計耶。昔不滅之實
事如佛言。而神背心毀自逆幽司。安知今生
之苦毒者非往生之故爾耶。輕以獨見傲尊
神之訓。恐或自貽伊阻也。


佛經說。釋迦文昔為小乘比丘而毀大乘。猶
為此備苦地獄經歷劫數。況都不信者耶。復
何以斷此經必虛乎。足下所詰前書中語。為
因琳道人章句耳。其意既已粗達。不能復一
二辯答。所制明佛論已。事事有通今付往。
足下力為善尋。具告中否。老將死以此續其
盡耳。此書至便倚索答。殊不容悉。宗炳
白。


何重答宗


[003-0021c]


重告并省大論。置陣如項籍。既足以賊漢
祖。況弱士乎。證譬堅明文辭淵富。誠欲廣
其利釋施及凡民。深知君子之用心也。足下
方欲影嚮以神其教。故宜緘默成人之美。但
常謂外國之事或非中華所務。是以有前言
耳。果今中外宜同。余則陋矣。敢謝不敏。雖然
猶有所懷。夫明天地性者。不致惑於迂怪。識
盛衰之逕者。不役心於理表。儻令雅論不因
善權篤誨。皆由情發。豈非通人之蔽哉。未緣
言對。聊以代面。何承天白。
弘明集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