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365 無異元來禪師廣錄--(法孫)弘瀚 (master)



無異禪師廣錄卷第二十二
住博山法孫 弘瀚 彚編
首座法孫 弘裕 同集


宗教答響二


願力品第六



問。發菩提心。最勝功德。利他自利。為菩薩行。如諸比
丘對佛菩薩。發大誓願。為是義故。其如宰官當權住
世。一切易辦。至或卑微分力歉薄。作何願力。而為功
德。


師云。法門無量。願為先導。世出世法。無願不成。願者
好也。欲也。欲捨離一切惡法故。欲破除無明結使故。
欲入諸菩薩甚深法門故。欲廣行善法。饒益有情故。
欲化諸眾生。同成佛道故。若無有願。如畵無膠。如馬
無轡。如陶家器。雖成其坏。未經火煆。終不堪用。是故
初心學者。及諸菩薩。以願為基本。故更以弘誓堅之。
弘者廣也。誓者制也。以弘誓願。廣制其心。令無退墮。
釋迦大師因地中。發四弘誓願。謂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
成。然發願度生。必能自度。入此法門。煩惱自斷。法門
自深。佛道自成矣。發此誓願。須以勇猛智力。資以自
[022-0321c]
強。如有力人無有怯弱。無有退轉。徑入佛道。斯誓願
最為有力也。是故金剛藏菩薩。於華嚴會上。令諸菩
薩憶念本所誓願。普大饒益一切眾生。皆令得入不
思議智慧之門。又諸菩薩。因地有大智力。發大誓願。
謂能摧怨敵故。不可屈折故。知是處非處。無因惡因
等。儒云終日乾乾。此亦剛毅之象。以自強不息。而入
道故。初心者。勇猛智力。降伏魔外。入深法門故。若無
願力者。譬如種子無陽。悉爛壞故。此願力非但比丘
能發。諸宰官亦當發。豈伹宰官有權位能發。即一切
長者居士。乃至最卑微無勢者。皆悉當發此誓願。自
度度人。將所修功德。悉皆回向大地眾生。同成佛道。
此即覺心。覺心者即菩提心也。此心不可分發。當全
發。又不可間發。當時時發。數數發。對佛發。對菩薩發。
對聖僧發。對善知識亦發。對一切僧友。及有情。一切
眾生前。悉當發。以此大心。直至成佛。皆願力故。故知
願力乃佛法先導。如有一人。我欲參禪。決不退墮。即
願力故。豈但善願。即世間所欲。皆以願力成故。昔有
一推車人。不信佛法。一日推車。至墖邊過。見火燒寶
墖。心不忍壞嚴飾故。進前救之。巳戲發願言。佛說有
果報法。我救此寶墖。願我來世。為一最長大有力者。
捨此身巳。即生阿修羅道。其身最長大而有力。此戲
發願。亦滿足不虗。況真實心。至誠心而發願。無有不
滿足者。如初心發願。慎不可生卑劣想。當發菩提心。
凡所修最微善根。及最殊功德。悉皆發願。回向於大
[022-0322a]
地眾生。同成佛道。縱於其中。顛倒退墮。亦藉願力相
資。如無目人有牽引者。能前進故。修淨土者。以信行
願為資糧。參禪者。安得不以願力為導引耶。在家欲
捨塵勞。欲離火宅。欲出生死。欲免輪迴。非願力堅強。
則不能也。是故當發大願。豈以卑劣。而不發大心乎。
若達平等實相。一微細眾生。與毗盧遮那佛。等無有
異。華嚴疏謂。遮那如來入一微細眾生身中入定。全
身不散。此眾生不覺不知。謂佛生同體故。理無分齊
故。維摩經謂。供養難勝如來。與最下乞者等。斯達實
相之理。無所分別。以此觀。人有貴賤。位有尊卑。而心
無高下也。是故當發大心。以願力維持。直成佛道。似
不可須臾有間然也。


懺悔品第七



問。懺悔二義。槩括過未眾生惡業。宜於自心皆悉懺
悔。今如請僧禮拜求懺。或復持般若諸經。皆懺悔義。
又復自心朝夕懺悔。此於法中。是一是二。有淺深否。


師云。業繫之身。眾苦逼迫。五陰熾盛。六賊交侵。心識
奔馳。無暫停息。起十惡之業因。償無窮之苦果。貪嗔
癡愛。猶如猛火。妄言綺語。疾於迅流。造殺盜婬。無底
畔之深坑。著見慢眠。沒涯岸之苦海。起六十二種邪
見。成八萬四千障門。障菩提心。障菩提道。障菩提行。
障菩提願。輪迴三有。不聞佛法僧之洪名。汩沒四生。
那識過現未之報應。殊不知因連於果。果徹於因。因
果相詶。絲髮不爽。因微果熾。慎身分造十習之愆。作
[022-0322b]
少償多。故地獄有六交之報。若不痛申懺悔悛革前
非。互造互償。無有窮巳。夫懺者。梵語懺摩。此云悔過。
懺謂永斷未來非。悔謂耻心於往犯。故云巳作之罪
願乞消除。未來之非更不敢造。洗心懺悔者。有二種
義。一者理懺。二者事懺。理懺者。如云罪從心起將心
懺。心若滅時罪亦亡。罪亡心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
懺悔。又云。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
日能消除。如云罪從業起。業從心起。心既無生。罪將
安寄。良以眾生業累深厚。剎那靜念。倐忽萬端。若不
深達實相之理。難以去除。不究緣生之法。何能滅罪。
永嘉大師云。觀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却阿鼻業。若真
實究理。惟參禪一門最為確當。單提一句話頭。大理
不明。如喪考妣。果有如喪考妣之心。自然識浪不生。
業不能繫。不然則遏捺妄心。令妄不起。謂之心亡。謂
之罪滅。大似隔[革*華-十*〡*十+人*〡*人]抓癢。欲滅罪愆。欲了生死。欲出輪
迴。無有是處。又如一心念佛。并修止觀法門。深達實
相。皆可滅罪。惟參禪一門。最為超拔。似滅罪疾。又不
可以諸法門為比對也。二者事懺。謂端對聖容。廣陳
供養。散花行道。稱佛洪名。五體投地。如大山崩。發露
披陳。求哀懺悔。或禮梁皇法華等懺。或禮千佛名經。
皆懺悔意。或七日乃至四十九日。百日三年。現諸瑞
像。乃能滅罪。此在自已力行。或自身德薄行淺。請戒
德名僧。二十四位。至四十八位。一百八位。鋪設齋筵。
亦當滅罪。如目連尊者。自不能救母。佛今於僧自恣
[022-0322c]
日。供養眾僧。及禮眾僧足。其母當日滅罪。脫餓鬼苦。
此仗修行之力。懺主敬眾僧。當作佛想。即得滅罪。不
可生怠惰心。輕慢心。如生此等心者。豈但不滅罪。只
恐反得罪。如請無戒行赴應演教之僧。斯即捨財功
德。僧尚得罪。非能與懺主滅罪也。又此懺悔一門。思
地獄苦。發菩提心。生大恐懼。生大慚愧。念地獄餓鬼
畜生道無邊眾生之苦。當為彼等。同求懺悔。脫惡道
苦。餐佛乘樂。使地獄空。不為我一人得出離故。此即
菩提心。若發此心。刀山劒樹盡作香林。爐炭鑊湯皆
為淨土。則無惡不去。無罪不消也。又懺悔者。思生死
無常苦空無我。一息不來。剎那異世。設墮惡道。苦不
可言。懼惡道苦。發菩提心。深心懺悔。如彼怖王懼死。
則無罪不滅也。怖王者。佛滅度一百年。波吒梨城有
王。名阿育。此云無憂。深信佛法。有弟名毗多輪。此云
除憂。深著邪見。信諸外道。無憂王愍弟邪故。遂設方
便。語大臣言。我今洗浴。入彼浴室。脫天冠衣服等。汝
當以我服飾。莊嚴我弟。令登王位。臣如教巳。弟方登
座。王出見弟。即命殺之。大臣等白王言。是王親弟。願
王息怒捨過。王言。是我親弟。於七日中。暫與國事令
其作王。待七日滿。即當殺之。即以種種妓樂及諸綵
女。供給侍衛。一切臣民。皆往問訊。行殺之人執刀門
立。日日白王。一日巳過。六日當死。如是乃至六日巳
過。餘一日在。至第七日竟。大臣諸人。將王弟共往阿
育王所。問弟言。汝七日為王。百種妓樂。皆恣汝意。無
[022-0323a]
數眾人。日日問訊呪願於汝。汝好見聞否。弟答云。我
為畏死。心怖懼故。都不見聞。復以偈答曰。我於七日
中。不見不聞聲。不嗅不甞味。亦不覺諸觸。我身莊嚴
具。及諸綵女等。思惟懼死故。不知如此事。妓女歌舞
聲。宮殿及臥具。大地諸珍寶。初無歡喜心。以見行殺
者。執刀門外立。又聞搖鈴聲。令我懷死畏。死橛釘我
心。不知玅五欲。既著畏死病。不得安穩眠。思惟死將
至。不覺夜巳過。我今歸依佛。佛面如蓮花。天人所歸
依。無漏法及僧。時王見弟回心歸向三寶。心大歡喜。
種種軟語。安存其弟。若懺悔者。有如此怖死之心。於
世間境。緣五欲玅樂。心不貪染。又觀緣生之法。畢竟
無我。誰為造者。誰為受者。心本不有。罪性自空。斯謂
真懺矣。又當翻前惡境。斷相續心。自愧尅責。將巳作
之罪。發露披陳。不復覆藏。稱十方諸佛洪名。觀罪性
空。不於幻化場中復造惡業。而明信因果。守護正法。
如此則無惡不消。無罪不滅。自懺他懺。一二淺深。俱
不可得也。


福報品第八



問。作福求報。此最劣根。然不作福。復何望報。今如罪
福。皆繇自心。種種報定差耶。


師云。福罪報應。如影隨身。如空答響。如人挑擔。重者
先墜。求其絲毫遠離。了不可得。又安可求報耶。然諸
佛悉具二嚴。謂福足慧足。而因地必當先布福田以
資慧種。福緣深厚。自得心開。非求報也。佛開六度。而
[022-0323b]
啟萬行。檀波羅密者此云施。而施者。達三輪體空。斯
不望報。報自隨之。尸波羅密此云戒。羼提波羅密此
云忍辱。毗梨耶波羅密此云精進。教中謂此四者悉
修福。後二度云慧。謂禪與般若。前四度皆含智慧。若
無智慧。安肯行布施及精進耶。然諸佛以此而證涅
槃。菩薩以此而行萬行。非求報也。實莊嚴法身。資養
性地。祇施之一法。直至菩提。況餘度乎。良以行人廣
行六度。必以願力相資。悉皆回向無上菩提。不求餘
果。如布施一法。諸佛因地。莫不皆然。後得淨佛國土。
富有法財。非求報也。昔摩訶迦葉尊者。為煆金師。善
明金性。使其柔伏。付法傳云。甞於久遠劫中。毗婆尸
佛涅槃後。四眾起墖。墖中像面金色有缺壞。時有貧
女。將金珠往金師所。請飾佛面。既而因共發願。願我
二人。為無姻夫婦。以是因緣。九十一劫。身皆金色。後
生梵天。天壽盡生中天摩竭陀國婆羅門家。名曰迦
葉波。此云飲光勝尊。葢以金色為號也。繇是志求出
家。冀度諸有。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除。袈裟著體。常
於眾中。稱歎第一。乃至付法傳衣為西天初祖。此因
果歷然。以嚴飾金故。而得身有金光。以願力相資。而
證極果。此不求報。而報自至。非求報也。余甞評之。菩
提心如種子。福如雨露良田。惡如火𦦨刀斧。假如種
苗生發之時。必得其雨露水土。方可成就。或遭其火
燒刀斫。又安可植耶。如成棟梁之材。刀斧俱非。水土
亦無用矣。七佛偈曰。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
[022-0323c]
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愚者謂善
惡俱幻。造諸惡業。似不相妨。殊不知幻人相織幻輪
圍。幻業能招幻所治。又云。一切眾生性清淨。從本無
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如成
棟梁。則不用刀斧水土。如佛成道時。無邊剎土。萬德
莊嚴。皆自心現量。悉無始巳來善根之所成就。故云
報圓極果豈非報。但因地中無求報之心耳。世間人
所行善惡。毫髮不爽。昔西域一樵夫。賣柴於市中。逢
一僧。將賣錢悉皆施與。遂此施心歡喜無量。行廿餘
里。捨此報身。後生人道。為大富長者。其廿餘里。金銀
寶藏。自然湧出。斯施利甚微。而施心勝故。感報亦勝。
以此觀之。不求福報。不可不作福。如不作福。生世貧
窮。為人役使。良可悲夫。或有引達磨大師。初見武帝
時。帝問曰。朕即位巳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
何功德。祖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祖曰。此但
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
是真功德。祖曰。淨智玅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
世求。斯皆深達法性入理之談。豈可以修行分中而
廢其因果耶。如未成佛時。人天小果。而不修者。是智
耶愚耶。國王大臣。人小果也。梵王帝釋。天小果也。此
無殊因。焉有勝報。但隨業緣受之。非求報也。然自心
之因。自心之果。如貪報地獄。嗔報餓鬼。癡報畜生。善
惡相雜。報以修羅。五戒人身。十善天道。財施者捨慳
貪而得富。法施者適機感以傳燈。此種種報緣。而有
[022-0324a]
差別。非心外之境也。


釋疑品第九



問。信心不具。大愚癡暗。近復始信。終成破毀。此何義
耶。良由業識易發現故。以何熏習而種善根。即如上
所陳諸義。能堅行之。永不壞否。


師云。不發信心。為障緣深故。如住世間者。自言我得
安身法。不必天地之葢載。陰陽所運行。非癡暗而何。
佛統華藏世界。如日月照臨。十二類眾生。皆生於此。
長於此。佛以慈光。照眾生故。佛以悲心。及眾生故。而
不信有佛。是報恩乎。是背恩乎。直饒不生信。不信因
果。不信報應。不信有佛。墮地獄。生餓鬼。於畜生道中。
千萬億劫。跳出不可思不可議世界之外。又何曾出
得世尊化育中耶。或始信者。藉少善因。終毀者。惡緣
障故。欲潔而偏染。欲進而偏退。非淨白心體有染退
義。是熏習障緣。出種種邪見。以邪見故。而生退毀。退
毀有二種義。一者因退。失信心。自慚自愧。自羞自恥。
遇同法門行道者。不欲見之。二者繇慚愧故。遮掩羞
恥。而生毀謗。或云。至道渺茫。無所見故。或云。諸佛菩
薩過去巳久。今歸向者是虗設故。或云。主法者不清
淨。自不清淨。云何教人。或云。清廉之士應見富饒。而
貧窮故。行善之人應見順適。而轗軻故。貪婪之徒應
見貧窮。而富饒故。行惡之者應見轗軻。而順適故。以
此四種。生疑生謗。使惡法流行。善門掩閉。殊不知。道
不遠人。而人自遠。非渺茫故。又當知。人人具有佛性。
[022-0324b]
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又云。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
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傅大士偈云。夜夜抱佛眠。
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終日不曾離。
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祇者語聲是。以此觀之。佛
菩薩現在。非久滅度故。主法者自不清淨。皆自不清
淨。而見他人不清淨故。豈不見。六祖大師云。若真修
道人。不見世間過。又云。他非我不非。我非却是左。若
果是道人。如同學百人中。以最善慧者為師故。如同
輩中無人。以住持法門為師故。如住持無人。以天下
善知識為師故。如天下善知識中無人。以釋迦老子
為師故。釋迦佛是主法者。是清淨者。當無疑惑。思之
可見。又廉者貧而善者轗軻。貪者富而惡者順適。以
三世推之。絲髮不爽。豈但三世。千萬劫之上下。亦有
報也。


昔阿難尊者病癰疽。大眾驚疑。佛命醫者剖開。以藥
敷治。仍說多劫中因緣。示之以偈曰。假使經百劫。所
造業不忘。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又五通僊人受
報偈曰。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
不受報。以此則知。清廉受貧。前生多慳悋故。善者不
如意。前生多惡因故。貪者受富。前生多惠人故。惡者
得順適。前生多和合人故。今生善惡貪廉。報之以將
來。知是幾多劫數也。自退者。雖墮地獄。非罪猶輕。生
毀謗而傷於法門者。生十方阿鼻地獄。世界壞。復寄
他方地獄受苦。深可憐愍。悲夫。又云。業識易發現。以
[022-0324c]
何熏習。而種善根者。以信向法門。是捨惡趣樂。最捷
最徑。而種善根。信向三寶。有大慈故。愛惜眾生。有大
悲故。救護眾生。而種善根。信善惡因果。如影隨形。必
詶償故。而種善。根信諸大乘經典。必脫苦海。必到彼
岸。而種善根。信念佛一門。必見佛必成佛。如下種喻。
因真果真。必生淨土故。而種善根。信參禪必悟大理。
必了生死。必脫輪迴。說法度人。無有窮巳。諸善知識
大有樣子故。而種善根。又果能具行上來所陳諸義。
永不退輪。此現世即名肉身菩薩。諸天善神。常為之
擁護。諸佛菩薩。常為之加庇。為人天眼目。為苦海舟
師。凡有一言一句偈。投入有情八識田中。如食金剛
喻。肚腸穿壞。金剛不壞。況自有壞乎。凡有疑者。教中
喻曰猶豫。其猶豫之心。疑自疑他。能障道故。疑自者。
謂根機劣弱。難以入道。殊不知。衣中之寶。肘後之符。
彼既丈夫。我胡不爾。疑他者。當信諸佛法教。皆真實
語。見聞思者。深入法趣。以四攝法。廣度眾生。達法性
空。無眾生可度者。是入金剛三昧也。


回向品第十



問。萬法歸一。是大總持。以上諸門。方便究竟淺深大
小。為不同耶。併乞慈旨。說回向義。


師云。萬法歸一。是大總持。謂一法總持一大藏教。如
佛所說八萬四千法門。當求一門深入。以一門故。攝
一切法。故云。一字法門海墨書而不盡也。以上諸門。
雖方便究竟淺深大小不等。只將一句話頭。真參實
[022-0325a]
究。一切法門無不收盡。參禪徹法身真理。法身理者。
無分齊故。欲生淨土。而淨土居法身之外乎。欲究向
上一事。知毗盧有師。法身有主。離佛而求師主者。是
大不然。念佛而求見佛。亦觀機之說。殊不知通身是
佛。舊佛新成。念佛見佛之義顯矣。而不名念佛。意在
向上一路也。坐斷十方。而不名淨土者。意在密移一
步也。如究理之人。念不分散。不但不分散。而逼拶入
理。念不生故。諸念不生。豈非止耶。全身入理。心境曠
然。豈非觀耶。具足止觀二法。而不名止觀。意在禪那
也。又諸念不生。惡無繇起。惡既不起。豈非戒乎。全身
是戒。而不名戒者。謂無所犯而曰持。是好肉剜瘡也。
身不我有。求其根塵器界。了不可得。將誰為能施。孰
為所施。既無能所。亦無身外眾生而受施者。而來乞
者。又云。見色非干色。眼布施也。聞聲不是聲。耳布施
也。香臭不交。鼻布施也。噉不知味。舌布施也。無男女
之分。無澀滑之相。身布施也。理無明徹。心不外緣。意
布施也。廢寢忘餐。不惜身命。全正報布施也。心外無
境。法戒理成。全依報布施也。然不名布施者。謂諸法
實相。無能所施之心也。發大勇猛。苦樂不受。寒暑不
遷。直究根源。以期大悟。期者願也。勇者力也。其願者。
雖百千障。而不能退屈也。其勇者。雖魔外侵擾。而不
能折伏也。自非願力堅持。安能成箇銅頭鐵額底漢
子。而不名願力者。是居正法而不彰導引赤幟也。如
肯心力究。是大福人。非世間福可比也。不求天樂。非
[022-0325b]
梵王福可比也。通身福緣。過三禪天樂。如入大海者。
通身是水。而不別求水。參禪者。通身是福所資持。而
不別求福。謂其福利廣也大也。而不名福報者。如宴
居者。忘情絕念。不見有身。又豈曰身調適。參禪人是
大福報。又豈別曰福報也。信此一句話頭。是出生死
關鍵。破塵勞利器。而諸疑盡釋。又豈待別釋疑乎。將
此一字法。不為已求。總皆回向大地中幻化有情。同
登覺岸。此禪正意也。行願品中說回向意。經云。從初
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盡法界虗空界
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
皆悉不成。所修善法。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
開示人天涅槃正路。此回向願力。則橫遍竪窮。同志
者。當勇猛。以所修善根。回向於大地眾生。不可生懈
惰想。諸菩薩見眾生苦惱。以身代受。況惜自已善根
耶。經云。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
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
上菩提。代受者。與物為增上緣。或留惑潤生。受有苦
身。為物說法。令不造惡。因亡果喪。即名為代。是菩薩
以善根回向。利有情故。使彼離苦趨樂。非以現身代
眾生受苦。縱代之。又安能普利耶。若菩薩為眾生說
法。了蘊界空寂。惡無繇生。求其生相。亦不可得。或頓
入圓明。遠離地獄餓鬼等。菩薩有大願力故。即名普
代眾生苦也。又回向者。必須先有所修善根。將自已
所修善根。回向於大地有情。同離苦趣。同生淨土。同
[022-0325c]
成佛道也。或但願自利之事。似不必回向。我自未種
善根。欲利生。亦當以願力相資。願與回向。合一之道。
無分別也。復以此流布居士所問博山所答。悉如夢
幻。無能所故。以無能所善根。普皆回向大地中夢幻
有情。同成佛道。同入無餘涅槃。十類眾生滅度盡。而
不見有滅度之者。方入斯羅陀尼法門無盡藏三昧
也。


無異禪師廣錄卷第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