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220 律宗會元-宋-守一 (master)



版本


【電子佛典集成】



目次


一諸文原教門


二諸文觀法門


三諸文心境門


四諸文戒法門


五諸文戒體門


六諸文戒行門


七諸文戒相門


八諸文持犯門


九諸文悔罪門


十諸文三歸門


諸文原教門


原佛化意通敘教宗


戒唯佛制不通餘人


事鈔十門顯意差別


第一序教興意


第二制教輕重意


第三對事約教判處意


第四用諸部文意


第五文義決通意


第六教所詮意


第七道俗七部


第八僧尼二部


第九下三眾隨行異同意


第十明鈔者


資持五例辨定教宗


初定宗者


二辨教者


三引用者


四破立者


五闕疑者


原佛化意使羯磨有歸


別明羯磨唯在攝僧


翻羯磨名顯其德用


濟緣十章詳辨業義


戒律木叉翻名略釋


別釋四分名義


廣略二教興意


廣略由機


兩教相成


二教時節


制廣補略使相易明


佛記滅後五師異執


執教雖殊會道無異


斥世妄執大小相違


約圓義敘教源


破古記不識今家宗旨


濟緣五門伸圓教義


初敘教本


二釋名者


三顯體者


四出立意


五示所據


○出家教意


出家以信智為本


出家元緣并料簡利鈍出沒之義


不為道求出


出家超世


沙彌五德


出家者先說苦事


○受戒教意


歎戒高勝受非苟易


此戒受須人道


諸根具足


問難來意


度尼教意


三衣興意


引示功能


制斷蚕帛緣起


又大教永斷之文


舉現事以斥妄行


示衣財體如非


示敬護法


示開制本緣


鉢制意


坐具教意


漉囊教意


衣藥受淨總意


衣藥說淨教意


引大教說淨以斥倚濫


結界教意


開結淨地意


住處開制教意


說戒教意


安居教意


制偏在夏


三種安居


示一季四月但結三月之意


敘律制詞句中須牒治房舍之意


示律制自恣教意


須制夏末之意


示須坐草謙下之意


敘滅諍藥病教意


列四諍病源


再明三諍各生事諍


次明七滅為藥用藥對病文長不錄


詳簡化行二教


遮性二戒教意


又明遮義通於性戒


顯遮性義有輕重


通以遮性約道俗分輕重


資持示遮性義


出家修道理觀為本


明上三觀境觀及理


小乘三學空慧理行


記文重明境理及教 同前資持下四


大乘三學唯識道行 先示戒學


大士智圓形行無局并對在家顯於同異


次示定慧此對小菩薩而分同異。定慧是同。空識為異。前戒學亦準此分


結略勸依


無生理懺隨機三別


性空


相空


唯識


理事相須化制俱遣


不淨治貪


陰入及界隨機乃分


鈔明比丘四儀作觀


用觀懲過過起形心


初修唯識明了真俗依通真記註之


通理達事利鈍由機


備明真俗以彰圓行


觀身唯識妙融謂實


發足行敬須觀真俗


顯示圓修遮疑立難


達理觀空禮敬中最


引古七禮顯觀有無


安住正觀發菩提心


三乘所修無越二空同前第七


釋法四依則見祖懷。究竟指歸。唯在了義


遣障淨心則見佛性


大小賢聖先修五停


觀身心相知妄求真


詳言結使修觀除障


示十八界為所觀境


達有即空常修有行


菩薩觀成智用無滯


釋諦緣度示輪迴本


欲見佛性略說十種


示佛果智顯能觀體


○靈芝觀經疏明淨土觀法


欲知觀妙先顯教圓


示觀經宗旨


因明理事一如


正明用觀


示諸文總觀諸法


通辯一代觀法


詳辯觀心觀佛


諸文心境門第三先錄二宗。乃據教限。後騰祖義。是今所〔豕〕


先示二宗 依成宗示能緣心


又示戒境


決戒防過未非。緣境通三世


依多宗示心境


戒須徧境


約境明戒量


示受前䇿導意


示緣境大意


正示境量顯戒法之廣


引證戒量之廣


正示發心


舉況結勸令識心分齊


決發大心違教限之疑


囑受者。須明心境及法


嘆戒法。囑受者用心


羯磨前總示戒法。令發上心


教開廣身心容納戒法


三羯磨前切要提示之語


諸文戒法門第四


四科之前敘意總列


戒法體相


示戒法功力


又列示諸義


約總相嘆戒法


撮略諸文以歎戒法


五乘之本並由戒法


三寶住持全由戒法


詳示戒法住持之相


佛在世時偏弘戒法


喻顯戒法


鈔以喻明記約法合


示戒法優劣


○論重受記云此章所明。意令行者審巳所受。更求增勝故也


有宗不立重受


空宗許重受


此土受戒元始 大僧受緣


尼眾受緣


諸文戒體門第五


約能領心明體顯心妙體妙。乃南山圓旨


通辨作無作


的示法體警於行者


先示空有所計深淺


通依諸論辨定名體


先依本宗假名出體 作戒體初示名義。并總


無作體初正示體相。後引諸文證


引證非心


引證非色


通證非二


以作戒立色難


次依實法假宗出作無作體


次列當世異執


立正義


有宗 先□□示體


疏引律顯正


斥前諸說


假宗


二戒先後


八種無作□□□□□□□□□□□□□□□□□□□□


僧體


羯磨體


界體昔□□□□□□□但□□□□□□□


諸文戒行門第六


依體起修名為戒行


約喻顯明受隨二戒


受巳示持壇上說相。須先誦此一段


受隨二能趣果優劣


以圓融會即小是大


記釋上文先示來意


重點即字的顯祖懷


重決一異顯無偏局


囑以惠持為成出離


唯修事福非出離道


立圓指據教有所憑


立圓濫宗釋疑防難


辨燒身指大小相違


持之則益毀之則損


身是法聚可得自輕


憶體攝持須先秉志


出家過惡與俗不同


起過之本應先觀察


五人持律佛法住世


戒即是佛體德同故


律制雜學以妨正業


解行無實反輕戒律


心未涉道濫倚聖言


五邪四邪並非正命


八財不淨長貪壞道


食是道緣制無自局


勸廣開懷利隨道擁


惡行汙家破戒廢道世中多然引示令改


諸文戒相文第七


約行明相


約法列相先敘列意


正明列相


次決篇聚五七不同


示僧尼戒相廣略


更推三性為列相本


諸文持犯門第八


律行雖廣持犯為宗


止作持犯先釋其名


示持犯體先出古義


次立今義先示能體


所持犯體先示制聽正論體相。即善惡事法。先明二教為攝法


○正出體狀


止持制門善惡事法


止持聽門唯善事法此門不通惡事法


作持制門亦唯據善


作持聽門事法局善


通明止作容皆迷忘


二犯體狀飜持可明


斥古定體妄濫無歸


大論持犯通別分二


心用教行二双持犯


止作持犯成就處所


次示行心成就四行


又明三業成就四行


上對身口次就意論


止作二心有通有塞此門四科。今但錄第二。餘見鈔中


心行持犯有漸有頓


止犯一位別明漸頓止犯有二事法。止犯唯慚非頓。此門唯明


不學無知罪有輕重


不學無知約教行根


持犯優劣約法位論此門甚廣。今乃略引


不學無知對學不學人有開有結


學不學人各有三品并詳示不學無知開


二九句法略示總義


復示事法及犯名義


不學無知事開犯結


遮性二戒二難否


諸文懺悔門第九


有犯雖懺無宜自拒


推罪因起生媿興治


定不定業可不可懺


化制業惑理事伏滅


窮究罪源理事行懺


理事相須行者正要


斥世行懺棄制取化


大小所明滅否之相


犯重開懺不足僧數


論犯重罪有戒無戒


因明重犯空有計異


諸文三歸門第十


歸敬興意


述情歸敬


示受歸意


三寶被世之益


求歸本意


求歸功益


三歸所發業體


別解三寶名義


列示三寶名相


略示四種體相


行宗釋理體


揀境勝劣


廣列四種體相


明理寶功高歸之益大


理寶常住隨相皆是


理寶常故滅而復興




律宗會元 1
律宗會元 2
律宗會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