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564 圓覺經夾頌集解講義-宋-周琪 (master)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夾頌集解講義


賢善首菩薩章


[012-0370a]


【四明聰講師曰。肇論云。以名求物。物無當名之實。
以物求名。名無得物之功。物無當名之實。非物也。
名無得物之功。非名也。賢善首因十一位大士各
問深義。雖釋尊開示圓覺。廼談性具圓覺。然未的
指。是故亦問立其名字。所以問名者。蓋有名物之
功。物有應名之得。圓覺即名也。陀羅尼即體。體即
物也。此則名體相副。故云陀羅尼門。流出圓覺。既
存名體。必須奉持。奉即取也。持即心也。以取圓覺。
持之於心。則眾生若身若心。念念圓覺。常以寂照
止觀。如護身符。即心純是法。與法相應。裴相國云。
血氣之屬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體。一經旨意。無
出於斯。】


「於是。賢善首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
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賢則亞聖。謂地前三賢位。次
十聖位地上菩薩也。善則順理。首是頭首。然欲使
萬善齊興。俱順真理。成因正位。亞次聖果者。必藉
經教流通經。教流通是賢善之首故。流通分中。當
此菩薩請問也。】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末世眾生。開悟如是不思議
事。」


【讚佛於前十一章。演說圓覺妙義。開悟眾生。皆是
不可思惟。不可擬議之事。


復菴暉禪師曰。不思議事者。近慶道場。遠慶一部
[012-0370b]
也。謂一部經內。世尊為上根人。開示二空觀。為中
根人。開示三觀諸輪。為下根人。開示道場加行。如
是種種法門。離於精粗之域。出於形質之外。脫於
言意之表。故云不可思議之事。而儒典尚云。夫子
之道上有出乎。天之高下有入乎。地之深瞻之在
前。忽然在後。不可以形皃求。不可以聰明得。與此
不思議同意也。】


「世尊此大乘教。」


【謂。此圓覺大乘經教。】


「名字何等。」


【請問。此等教法。是何名字。】


「云何奉持。」


【請問。眾生教法。如何受持。】


「眾生脩習。得何功德。」


【請問。眾生修此教法。獲何利益。】


「云何使我護持經人。」


【請問。如何使我衛護受持此經之人。】


「流布此教。至於何地。」


【請問。此圓覺經教。流轉分布。至於何處。】


「作是語巳。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然正宗分中。伹問所詮法義。
法義雖巳圓備。凡心難可任持。聞時領會分明。過
後恐還遺忘事。須持教貫穿文。既不遺隨文解義。
依義起觀。方成正修故。此問經名字也。云何奉持
[012-0370c]
者。前雖巳說。即持法也。今此所問者。即持教也。謂
自遵奉行為人持說也。流布此教者。此行十法行
也。謂若人一向於此了義經教。供養寫施聽受。讀
誦說釋思修。如是分布。流傳末代。未審。此人智慧
功德。畢竟至於何地。然地有菩薩地。有佛地也。


四明聰講師曰。名字雖是假名。無名則物無定名。
如筌蹄之取魚兔。非筌蹄則魚兔無所獲故。欲魚
必用筌。欲兔必用蹄也。猿鶴之類誰與安名。麒麟
鳳凰孰為作字。耕田鑿井。皆無名中立名。劫初萬
物無名無字。皆聖人依真以立名。如理能通。聖人
開疏為道。如理能該羅。依真以作網故。伏犧畫八
卦。神農甞草。藥后稷播。百穀伯益鑿井貨狄造舡。
奚仲作車。蚩尤制五兵。黃帝造冠冕。以至倉頡制
字。𨽻首筭數。蒙恬筆。蔡倫紙。如此之類。皆聖賢軌
真理造之。濟萬民也。一大藏教。百千三昧。皆立名
目。又如經卷。不以首題何以區分故。祖師云。假名
中具三千法門。是故名有召物之功也。名字既立
奉持脩習。神物護持。至於流通。他方世界脩之。直
至佛地。如斯五問。利益愽哉。】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
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經教功
德名字。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
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恒河
沙諸佛所說。」
[012-0371a]


【佛謂。此圓覺經教。無數諸佛。悉皆如是宣說。】


「三世如來之所守護。」


【佛謂。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悉皆守護此經。】


「十方菩薩之所歸依。」


【佛謂。法界諸菩薩等。無不敬信此經。】


「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佛謂。此經清淨明了。為十二部經之眼目也。十二
部經者。一名修多羅。二名祇夜。三名授記。四名伽
陀。五名優陀那。六名尼陀那。七名阿波陀那。八名
伊帝目多伽。九名闍陀伽。十名毗佛略。十一名阿
浮陀達磨。十二名優波提舍。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說此經佛既是真身。真身無
礙。塵沙同體故。一說即一切說。三世一時說。無說
無不說。如華嚴云。我不見有佛國土。不說此經。若
不知了義教者。則隨方有說不說也。三世如來之
所守護者。如華嚴云。我等諸佛。護持此法。令未來
世一切菩薩。未曾聞者。皆悉得聞。十方菩薩之所
歸依者。謂因行之中。無不從此法而成。佛十二部
經。清淨眼目者。良以推窮迷本。照徹覺源。是以理
貫群經。義無不盡。於此若解。則諸教煥然可見。如
指諸掌。云眼目者。如人有眼。一切境界歷歷可見
也。十二部經者。亦謂之十二分教。一契經。二應頌。
三授記。四諷誦。五因緣。六自說。七本事。八本生。九
方廣十未曾有。十一譬喻。十二論議。此謂之十二
[012-0371b]
部經也。今此經。即屬契經。及方廣二分所攝也。前
諸佛所說。如來守護菩薩歸依者。此印定圓覺之
法也。十二部經眼目者。此印定為一切經之宗也。
所以序云。以印定其法。為一切經之宗也。即指此
文也。問。此經對三時五時之教否。答。頓教不論。先
後處所。但遇頓機即說故。不對三時五時之教也。
又難云。既不對教者。法華經云。是法華經。諸佛神
力之所護。此又何如分耶。答。法華諸佛。神力守護
者。即屬正宗也。此經諸佛守護者。即屬流通分也。
若彼經守護。在流通分者。即許不可揀之。彼既居
正宗分。是知不同也。】


「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
祕密王三昧。亦名如來夫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
差別。汝當奉持。」


【佛謂。此經有此五名。汝等菩薩。應當奉持。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前問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
何奉持。此答之有五名也。然此經題者。乃佛自立
也。且諸經得名。有其多種。或以人為目。或以法為
名。人有請說等殊。法有法喻等別。或體或用。或果
或因。或能詮所詮。或真或妄。或境或智。乍複乍單。
不因今經五名巳含多種。大者體也。方廣者用也。
圓覺者果也。祕密者因也。王者喻也。三昧者法也。
修多羅了義者。是歎能詮也。餘皆所詮。如來是能
證人也。決定境界者。即所證境也。如來藏者。即屬
[012-0371c]
總乃在纏之名。則真妄和合也。又自性即空如來
藏也。差別即不空如來藏也。斯則人法總彰。法喻
皆舉。具體具用。有果有因。詮旨雙題。真妄俱顯。方
諸經目。莫備於斯了義之名。昭然顯矣。而世尊遂
勑令。依此名法而持。謂巳悟明心地者。文字性離。
即是解脫不妨。滿紙放光而持法也。若未悟明心
地者。迷一切諸法。真實之性。向心外取法。而起文
字之見。今還將文字。對治示其本來之性。如以聲
止聲。以楔出楔。以機奪機。以毒攻毒。無離文字如
說修行。而持義也。


四明聰講師曰。法華云。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
不相違背。縱非今佛所說。亦是過去諸佛曾說。何
況。今之圓覺。是如來藏性。故云恒沙諸佛所說也。
金剛經所謂。有佛性種子。人感諸佛之所護念。此
圓覺本元是如來成佛真體。佛體真實。安得不能
守護。故云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十二部經。亦云十
二分教。教能詮。理為義。部者部類為義。一修多羅。
此云契經。直說法相。即長行云散花也二祇夜此云重頌。亦應頌。即貫花也三和
伽那此云授記。即授記人天作佛也四伽陀。此云孤起。不重頌者名也。亦曰諷頌
優陀那。此云無問自說。亦云無我六尼陀那。此云因緣。說一切因起事七阿
波陀那。此云譬喻。用扇譬月也八伊帝目多伽。此云本事。此說他人之事
九闇陀伽。此云本生。此說菩薩行因本所行事十毗佛略。此云方廣談理無礙
十一阿浮達摩。此云未曾有。佛現種種神通。又云未有十二優婆提
舍。此云逐分別所說義。又云論義法華經云。我此九部法隨順眾
[012-0372a]
生說。小乘曰九部。大乘十二部也。其實大小相通。
此十二部經。非獨為清淨眼目。語其旨趣。則四種
悉檀。理妙域中。固非名號所及化擅繫表。又非情
智所尋。致於遣累忘筌。淘神盡照。近超生死。遠證
涅槃。播闡五乘。接群機之深淺。該明六道。辨善惡
之升沈。敻林正反期出世而法無不週。邇比王化而
事無不盡。能博能要不質不文。自非天下之至慮。
孰能與於斯教哉。清淨眼目。理出於此。經有五名。
一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大方廣即所立法也。大
方是體。廣即用也。此是空如來藏。具不空如來藏
之用。又可常遍曰大。執持曰方。包博曰廣。亦可配
法身般若解脫。亦如來藏之三德也。圓即寂。覺即
照。亦是止觀寂止也。照觀也。陀羅尼庶惡持善。圓
覺是從定立名。楞嚴亦是大定。二名修多羅了義。
翻契經。圓融定慧。非偏小所知。了義究竟顯說。指
權歸實。約開顯說。一切諸法皆是實相。亦有不了
義經。方圓不相入者。今即權是實。一念三千。三名
祕密王三昧如來。祕要之藏。定善慧之異名。祕密
王亦是能說之人。楞嚴云。妙蓮華王。十方佛母。以
密王三昧為人。即正心行處。淨覺亦以蓮華王為
人解。四名如來決定境界。即堅固為義。大涅槃更
無能過者。即不變義也。五名如來藏自性差別。圓
覺妙性。性不自守。隨緣作種種名。或云常住真心。
或云性淨明體。或云空如來藏。或云涅槃妙心。曰
[012-0372b]
諸法實相。曰王三昧。曰真如。曰法界。曰第一義諦。
曰無生妙理。此圓覺亦能入惡隨惡受名。為性惡。
為性善。為理毒害。為諸阿顛迦。為昏鈍性障。為生
老病死。為成住壞空。為钁湯爐炭。皆是圓覺隨惡
受稱。其實圓覺。非聖非凡。非善非惡。非生死非涅
槃。非色非心。非天堂非地獄。非佛非眾生。則凡所
有相。皆是虗妄。若見諸相非相。即名圓覺。如是則
終日圓覺。未嘗圓覺也。汝當奉持者。此五種名。名
雖差別。其實是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佛悉巳成
就。現在諸菩薩今皆入圓覺。未來修學當依如是
法。此是如來藏。無漏不思議法。如人因事。遠出未
得還家。今日明了歸家之路。父子相見團圓。寧不
欣樂奉持耶。】


「善男子。是經惟顯如來境界。惟佛如來。能盡宣說。」


【此經獨能顯示佛境。惟佛宣說。曲盡其妙。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前云是諸眾生清淨覺地。又
說無明貪愛四相四病。今云唯顯如來境界者。既
云唯顯佛之妙覺不思議境界。獨佛方能盡其所
說。其所說者何耶。謂。說眾生無明皆無所有止是
佛境。佛境若不顯現。眾生豈得皆空生。若不空豈
徹覺地。故華嚴信位即佛境。皆是此意也。然後代
淺識劣解之人。以謂。佛法止此者。請觀是說也。


四明聰講師曰。此圓覺。即如來藏妙明心。元離一
切相。即一切相。但世間眾生聲聞緣覺。欲以所知
[012-0372c]
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用世語言。入佛知見。猶如
藕絲懸須彌山。終不能舉。此言果人所證之法深
妙。非小乘凡夫之所能及。又此經非世間語言三
昧。亦非雕蟲篆刻之辭。非是外道典籍。非聲聞諸
小乘。偏圓權實之法。此是圓頓圓覺妙心。此法如
火聚。四邊不可取。若能取者。唯佛一人。到究竟即
佛。如十五夜月。蟾光桂影。圓滿無虧。出三惑。破二
死。百千三昧。無量行門。一時顯現。如百千燈光照
一室。其光圓無際故。一切世間種種諸病。惟佛能
醫。故云惟佛能盡宣說。】


「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於佛
地。」


【若依此經修行。漸漸增進。心至佛之地位。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前問流布此教至於何地。今
答云。良由此經惟顯佛境故。修十法行之者。必至
佛地。佛地即妙覺位也。所謂不住化城。便躋寶所
在。禪家謂之不動凡夫。便登佛位。


四明聰講師曰。今言菩薩乃因人。凡夫末世。依上
所立法制。用寂照止。心寂念專一。便不頓修亦可
漸次。只要道心堅固。加功進行。何患不成佛。其間
有聞而不修。修而不證者。此人有障。更須禮佛懺
悔。終久至於佛地。此非妙覺佛。乃登圓初住菩薩
名佛。亦百世界作佛。故云佛地。】


「善男子。是經名為頓教大乘。」
[012-0373a]


【此經名。為頓悟之教。大乘之法。】


「頓機眾生。從此開悟。」


【利根眾生。有圓頓之機者。皆因此經。而得開悟。】


「亦攝漸修一切群品。」


【鈍根眾生。須假漸脩。而此經教無不圓攝。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賢首國師。以一大藏教深淺
之義。判為五教。五教者。一小乘教。即四阿含經是。
二大乘始教。即八部般若是。三大乘終教。即楞嚴
涅槃寶積等是。四大乘頓教。即圓覺楞伽等是。五
大乘圓教。即華嚴是。令經乃屬頓教。獨被頓機眾
生。於頓機中。又分為上中下三根也。疏云。宗門是
頓教。事具漸門。既頓漸俱收。則遲速皆益。會與不
會。入與不入。皆可留心。所以脩山主云。會得甚奇
特不會也相許。


四明聰講師曰。此大乘教。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
增不減。無漸無頓。今云頓漸者。為修學人。根有利
鈍。障有重輕。雖精進。而開悟有遲速。立行有漸頓。
非教體有遲速。迷悟有機緣。名頓教漸脩。楞嚴云。
佛告富樓那言。譬如迷人於一聚落。惑南為北。此
迷為復因。迷而有因。悟所出。富樓那言。如是迷人。
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無根。云何因迷。
悟非生迷。云何因悟。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時。倐
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樓那。於意云何。此人縱迷於
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佛言。十方如來。亦復
[012-0373b]
如是。此迷無本性。畢竟空。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覺
迷迷滅。覺不生迷。亦如翳人見空中華。翳病若除。
華於空滅。忽有愚人。於彼空華所滅。空地待華。更
生汝觀。是人為愚為慧。富樓那言。空華無華。妄見
生滅。見華滅空巳。是顛倒。敕令更出斯實狂癡。今
此圓覺。亦復如是。本無頓漸。但上機先悟。漸機次
悟。若是圓覺之性。本無利鈍漸頓。今云。亦攝漸脩
者。非小乘之漸。今脩圓者。同緣實相。皆用止觀寂
照之法。機有利鈍。悟有遲速。為漸也。】


「譬如大海不讓小流。」


【大海者。諭頓教大乘。不讓小流者。論能攝一切漸
證。】


「乃至蚊蝱。」


【此諭漸脩眾生也。】


「及阿脩羅。」


【此諭頓機眾生也。】


「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此諭頓漸之徒。脩此經教。悉皆圓滿。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此舉諭也。大海諭頓教。小流
諭漸教。蚊䗈喻二乘。阿脩羅喻菩薩。飲其水等者。
諭三乘之人。受持此經者。皆得悟入。疏云。大海有
無量之水。而飲之者。則量腹多少。圓覺有無邊之
法門。而受持之者。隨器頓漸。


四明聰講師曰。阿脩羅此翻無酒。初欲採四天下
[012-0373c]
華。釀海水為酒。魚龍之業釀之不成。誓不飲酒。故
云無酒用。手掌遮月。人間謂之月蝕。有大力用。飲
海水不竭。何況蚊蝱。此大乘教。亦攝小乘漸脩人。】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以
用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


【以至七寶布施者。其福報有盡。聞此經義。而脩證
者。其智慧無窮。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此顯福也。法會既終。所談上
中下三根。及談因果法義。復恐後代眾生不信。脩
如是因。感如是果。遂於此流通分中。一道較量功
德。欲使後人生信忻樂也。如金剛經中。兩重因果。
三番較量之意。梵語檀波羅蜜。此云布施。謂運心
寬廣曰布。輟巳惠人曰施。此布施一度。眾行皆攝。
華嚴經說有十度。一布施。謂財法無畏。無不皆捨。
二持戒。謂防非止惡。內外無瑕。三忍辱。謂違順不
干諦察忍可。四精進。謂離身心相萬法增脩。五禪
定。謂念慮皆忘安心理境。六般若。謂心無分別善
達心空。七方便。謂涉有常空施為無礙。八願度。謂
上求下化。窮盡未來。九力度。謂思脩成功萬境不
動。十智度。謂決斷無惑證法頤神。今以布施一度。
以較量經福也。一句義者。此顯勝七寶也。意謂雖
以金銀琉璃赤珠等寶。不為自巳。求安樂之故。普
施與一切眾生者。是有為有漏之因。感得人天果
報。譬如仰箭射虗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
[012-0374a]
如意。今若聞此經一句合宜之義。如說脩行。斷障
遣疑。是無漏最上之因。便能超夢幻。出輪迴。直趣
無上佛果菩提。所以此功德。勝前七寶布施功德
也。疏曰。世珍盈剎。能為漏果之資。妙法一言。必獲
菩提之報。禪家亦云。識得一句。一生參學事畢在。
教家亦云。教典千一心能貫之。在書云。詩三百。一
言以蔽之。在記云。通於一萬事畢。在語云。吾道一
以貫之。古詩云。學雖不多。可齊上聖。如是則歸同。
反一一處。既通千處。萬處一時透脫。所以道一葉
落天下秋。一塵起大地收。一花開天下春。一事寂
萬法真。與此一句。義同意也。


四明聰講師曰。七寶者。金銀及琉璃玻瓈硨磲瑪
瑙真珠。三千大千可為眾多。盡以布施。比聞經一
句福皆不及。盖慧能趣菩提。施福不趣菩提也。】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眾生。得阿漢果。」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此顯劣智也。梵語阿羅漢。此
有三義。謂不生應供無賊也。恒河者。方四十里。其
沙細如麵。假饒教得一百箇恒河中。許多沙數之
人。剋獲成就。小果聖人者。其福非是究竟。故乃劣
也。】


「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


【阿羅漢果。蓋是小乘之法。此經與偈。乃是大乘之
教。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上文舉劣。此顯勝也。意謂設
[012-0374b]
使教百恒沙眾生。得阿羅漢果。所得功德。不如。有
人代佛。宣揚此經半偈之功德也。疏云。凡全偈者。
所謂四句。句有二種。一文句。二義句。若約文句。即
兩句為半偈。若約義句。即說一切法本來空寂。是
半偈也。顯相空體不空。是全偈也。


四明聰講師曰。藥王菩薩。為法焚身。雪山童子。捨
全身求得半偈。光明經云。滿城盛火。應從中過乃
為法亡軀也。波㖮打骨取髓。為求法故。世尊因地
剜身作千盌燈。求得半偈。今云勝阿羅漢。羅漢是
小乘。今是大乘頓機眾生。可聞法一超入如來地。
如龍女一生。便往南方成佛。不比小乘時長行遠。
此如靈丹點銕可成金也。】


「善男子。若復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此明聞信也。不惑即不疑惑
也。然大乘教法。無量劫來難見難聞。或時聞巳。不
信不順。不悟不入者有之矣。所以論語云。人而無
信。不知其可也。夫圓覺深旨一心妙門。非大智而
不能觀。非大根而不能信。觀即舉佛智也。信之即
入圓覺。但懇志無疑決取成辦也。】


「當知。是人非於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恒
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


【聞此經名。深信不疑者。蓋曾於無數佛處。種諸福
慧。及諸善根。方得聞爾。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比驗宿因也。如金剛經云。當
[012-0374c]
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巳。於
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
淨信者。諸善根者。不過是。斷貪瞋癡三毒。發聞思
修三慧也。然此經宗信者。必是即解之信。信該果
海。不是小緣故。驗其宿因。曾積信種。


四明聰講師曰。起信論說。未入正定聚眾生故。說
脩行信心。一信樂念真如法故。真如法。諸佛所師。
眾行之源。二信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近供養。發
起善根。求一切智故。三信法有大利益。常念脩行
諸波羅蜜。四信僧能正脩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
諸菩薩眾。求學如實行故。如高僧傳中。高僧有十。
科。世之難學雖有破群者。無麤不擇細。如韓昌黎。
始未信佛法時。上論佛骨表。因此貶潮。參大顛。顛
云。公雖過人。世智辨聦。是世間有之。汝勝晉時佛
圖澄否。韓曰。不及。汝比姚秦時鳩摩羅什否。曰不
如。汝尚不如此賢。況佛是大聖天人之師。又安可
破之。後於大顛。有以發明。張無盡初年時。遊僧寺
見佛書。梵夾嚴整。怫然怒曰。吾孔聖人。反不如胡
人人所仰重。欲造無佛論毀之。在書院中思惟。深
夜不睡。其妻云。如何不睡。張云。欲造無佛論。妻向
氏云。既是無佛。何論之有。當須著有佛論也。無盡
疑其言。遂閣筆。後因訪一同列。見佛龕前有維摩
詰經。信手開卷。見云。此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乃
歎曰。胡人之語。亦能爾耶。遂問有幾卷。曰有三卷。
[012-0375a]
借歸看。其妻問曰。讀者何書。曰維摩詰經。向日熟
讀此。可造無佛論否。無盡疎果其言。於是歸心佛
乘。後參兜率悅。大有發明。此皆宿下緣種。今日契
悟。起信云。復有五門。能成信心。一施門。二戒門。三
忍門。四進門。五止觀門。彼文稍廣。今錄止觀門。止
者。謂止一切境界。息諸外塵。念以圓覺寂照。照諸
塵勞。息諸攀緣。故云止。今之隨順奢摩他。體真止
也。觀者。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毗婆舍那此云
觀。昏即觀之。以此二義。漸漸脩習。不相捨離。又云。
若脩止者。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空。
不依地水火風。乃至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
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
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
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知惟心無外
境界。即復此心亦自無相。念念不可得。若四威儀
中。有所施作。於一切時。常念方便。隨順觀察。久習
淳熟。其心得住。如此脩行。聞經之人。非於一佛二
佛下種。乃至恒河沙佛。所以是無種。不植此經。又
安得不聞。】


「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脩行者。」


【佛令菩薩。衛護將來如是信心脩行之人。】


「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障礙覺性之事。皆為惡魔。非其同志之人。皆為外
道。今菩薩。護持此脩行者。不可令此二害惱彼身
[012-0375b]
心。使之退轉。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前問云何護持。今答云。但莫
令惡魔外道。惱其身心者。即是護持也。近有人撰
其偈詞。添入經中。蓋不知此是流通分。故閱者幸
勿疑焉。


四明聰講師曰。起信云。莫令此心墮於邪網。若眾
生無善根力。則為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亂。若於
坐中。現形恐怖。或現端正男女等相。當念惟心。境
界則滅。終不為惱。龍樹云。除諸法實相外。餘皆魔
事。逢此境界。當勤正念。不取不著。則能遠是諸業
障。應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離見愛我慢之心。貪
著世間名聞利養。正脩行人。善為分別。此吾佛最
後教誨。至此流通意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 賢善首當知
 是經諸佛說
 如來等護持
 十二部眼目
 名為大方廣
 圓覺陀羅尼
 增進至佛地
 如海納百川
 飲者皆充滿
 假使施七寶
 積滿三千界
 不如聞此經
 若化河沙眾
 皆得阿羅漢
 不如聞半偈
 汝等於來世
 護是宣持者
 無令生退屈」



【唐圭峯定慧禪師宗密頌賢善首菩薩章曰。


「 善首流通正法門
 五名於是為區分
 十二部經真了義
 百千諸佛共談論
 佛境佛地己開演
 頓教頓機令得聞
[012-0375c]
 儻解百川歸大海
 何妨一法備多根」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
萬金剛。并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
白佛言。世尊。若後末世一切眾生。有能持此決定大
乘。我當守護。如護眼目。」


【此諸金剛。欲守護受持此經之人也。決定大乘者。
謂此大乘經教。乃決定成佛之義。】


「乃至道場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眾。晨夕守護。
令不退轉。」


【金剛。又欲守護道場內修行此等大乘法處。令修
行者。無退轉心。】


「其家乃至永無災障。疫病銷滅。」


【金剛。又欲守護其家。令無災害。】


「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辦道資糧。常令不闕。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此下稟命加衛外護流通也。
火首者。此神頭有火焰。手中執金剛杵也。


四明聰講師曰。金剛梵語䟦闍羅波膩。此云金剛
手。波膩翻手謂手執金杵。以立名。正法念經云。昔有國
王。有二夫人。一生千子。欲試千子。當來成佛次第
故。俱留孫探得第一籌。釋迦第四籌。乃至樓至第
千籌。第二夫人生二子。一願為梵王。請千兄。轉法
輪。次願為密跡金剛神。護千兄教法。依經僧寺三
門。只合一身金剛一身梵王。今為對故。塑二金剛
[012-0376a]
非也。楞嚴云。十恒河沙金剛密跡。此八萬亦未為
多。火首摧碎等。未詳所譯。】


「爾時大梵王。」


【圓覺疏曰。即初禪天王也。】


「二十八天王。」


【欲界色界無色界。共有二十八天。每天各有一王。
其號曰四大天王。忉利天王。夜摩天王。兜率天王。
化樂天王。他化自在天王。梵眾天王。梵輔天王。大
梵天王。少光天王。無量光天王。光音天王。少淨天
王。無量淨天王。徧淨天王。福生天王。福受天王。廣
果天王。無想天王。無煩天王。無熱天王。善見天王。
善現天王。色究竟天王。無邊空處天王。無邊識處
天王。無所有處天王。非非想處天王。】


「并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
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安隱
心不退轉。」


【大梵王等。皆欲守護受持此經之人。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大梵王者。即初禪天王也。二
十八天王者。即三界主也。須彌山王者。即帝釋也。
護國天王者。即別指四天王也。


四明聰講師曰。梵語迦夷。此言淨身。居色界禪天。
梵是西語。此云離欲。因中脩梵行。不行婬穢也。今
為天主。統娑婆三千大千世界皆屬號令。有言語
覺觀世間。雖脩梵行者。多唯加脩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012-0376b]
故得為天主也。二十八天王者。欲界六天。色界十
八天。無色界四天。總二十八天也。護國天王等。即
護世四天王。光明云。護國四鎮。即帝釋天神。將常
領八部鬼神。護弘持人心不退轉。】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荼。」


【圓覺疏曰。吉槃荼者。亦云鳩槃荼。食人之精血。其
疾如風。變化稍多。住於林野。】


「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
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令不退屈。」


【諸鬼王等。亦欲守護受持此經之人。】


「其人所居。一由旬內。」


【藏經曰。一由旬者。四十里也。】


「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為護法故。盡其威力。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吉槃荼者。亦鳴槃荼。此鬼食
人精氣。其疾如風。管林野諸鬼眾。一由旬者。即四
十里也。


四明聰講師曰。鄭玄云。聖人精氣謂之神。賢人精
氣謂之鬼。又有云。天神曰靈。坤神曰祇。人神曰鬼。
鬼者畏也。虗祛多畏。又有威能令人畏。或云。希求
名餓鬼。從人求食。以活性命。光明疏云。神者能也。
大力者能移山填海。劣者能隱顯變化。肇云。神受
善惡雜報現。形勝人劣於天。其身輕微難見。鬼類
眾多。不能盡釋。今言吉槃荼。亦名鳩槃荼。亦名俱
[012-0376c]
槃荼。此翻甕形。舊云冬瓜。此神陰如冬瓜。行至肩
上坐便踞之。即厭魅鬼也。梵語烏蘇慢此云厭厭眠內不祥
本只作厭字後人厭下加鬼圭峯云。食人精血。其疾如風。變化
稍多。住林野間。管諸鬼眾。是號為王。故云大力鬼
王。與十萬鬼王。護持經人。不令鬼神侵惱。】


「佛說此經巳。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


【八部者。一天神。二龍神。三夜叉。四乾闥婆。五阿脩
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睺羅。】


「及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
受奉行。」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疏云。良由文殊所問經說。有
三種義。歡喜奉行。一能說者清淨。不取著名利。所
染故。二所說法清淨。以如實知法體故。三得果清
淨。即說益也。問。經首信成就。與此信是同是別耶。
答。前信淺。此信深。何以知之。大智論云。如是我聞
生信也。信受奉行生智也。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又
云。信為入法之初機。智為究竟之至要。雖深淺之
不同在。智信一貫則無別也。


四明聰講師曰。佛說經。通該凡聖。既聞圓覺妙心
實相常住。解圓即徧。同服醍醐。咸霑妙益。是故歡
喜奉行也。此經後有加重說偈者非也。圭峯不著。
諸家不留。況世尊說經。當機之人。故有重頌。今法
會將散。唯是天龍鬼神。各言護持流通。不須重說。
又重頌被晚來未至者。至此時安有晚來也。】
[012-0377a]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夾頌集解講義

No. 253-C


前住持靈隱禪寺癡絕老人跋


大光明藏。情與無情。咸處其中。無上法王。世間出世
悉歸所統。一時薄伽婆無說而說。十二大菩薩。不聞
而聞。況此經不涉言詮。諸講師如何註解。略通線路。
隨世刊行。據令而行。合投諸火。


淳祐丙午佛成道日 金陵玉山庵主道冲

No. 253-D


徑山長老圓照老人䟦


喚作圓虧缺了也。道箇覺迷昧了也。黃面瞿曇。十二
大士。密說顯演。巳是註解。其餘經師論師。於注解下。
又添解注。且正文畢竟在甚處恁麼問好與三十柱
杖。


覺如居士。倘能下手。徑山甘受不辭。


淳祐丁未二月三日  無準叟師範敬書
[012-0377b]

No. 253-E


靈隱長老石溪老人䟦


知而無知。是第二頭。不知而知。落第三首。請居士不
得動著還我圓覺。覺如底第一籌來。


丁未仲春旦日石溪老僧心月書于靈鷲一峯

No. 253-F


慶元府雪竇長老偃溪老人䟦


諸經。各標時處。惟圓覺一經。不標時處何耶。淳祐丁
未夏。覺如居士。書來乞圓覺講義䟦。是日千丈巖主。
方與湖海宿衲作安居。佛事未暇也。友上人歸日。試
問居士所集講義。巳到第幾菩薩。


千丈岩主廣聞書于叢竹小軒

No. 253-G


慶元府雪竇長老偃谿老人䟦


鈔解疏。疏解經。經解什麼。覺如居士窮諸家疏鈔。掇而
[012-0377c]
拾之。且道此經從何而出。忽若一語不玄。謗斯經故。


四明千丈嵓主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