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h0007 阿差末菩薩經-西晉-竺法護 (master)




《阿差末菩薩經》卷第六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阿差末言:「唯,舍利弗!菩薩功德業及聖慧業
亦不可盡。何謂德業?若能布施出身所有,持
戒之德、道慧之業,常行慈心,思惟定意,行無
極哀,奉眾善本。為己身施亦為他人,合集功
德勸施一切三世眾生,普及諸學及與不學、
諸緣覺乘,亦復勸助諸初發意學菩薩法,逮
入行者不退轉等一生補處,過去、當來、諸現
在佛普勸德本所行休祚,咸皆祝願諸佛
賢聖、講經法師,以是功德使得長存,壽命無
極。勸眾德本雖合福祚,其不發意勸發道心;
已發心者使度無極。若有貧匱救攝以財;其
身病者給與醫藥,隨時供養不懷諛諂;其羸
劣者勸立忍辱;其蔽藏罪令不匿過,常懷羞
[006-0605a]
恥列露殃舋。奉敬現在、諸過去佛,愛敬歸命
其師和上,常行法施化無師主,勤修精進
求法不懈。


「見諸法師視之如佛,聽法無厭抱
念心懷,聞遠有經十四千里,故自舉往不以
為勞。雖說經法不慕利養,孝順父母夙夜供
養不離左側,常念反復乳哺之恩。不以懷恨,
積德無厭,身行謹勅,體無綺飾。常護口辭,不
演麁言,自守其意,心不懷毒。建立佛寺、講說
精舍,所獲功報猶如梵天。何謂梵福?初成
佛時尋欲滅度,諸天儼然皆來勸助:『本為
一切欲度十方、五江、三源流泆不息。願守
本誓,開度一切迷惑、盲冥、顛倒、上下六十二
見、沈塞閉在九十六徑,唯須大聖以明濟之。』
佛言:『善哉,天王懷慈。五濁之世甚難開化,當
分三乘開化誘進,然後能入無上大道。』此梵
天福不可稱限,其興佛寺功德亦然,積無量
度因此功勳具足諸相三十有二;奉行若
干眾善之本,由是周滿八十種好。


「修行十
善而不自大,莊嚴其身端正姝好;棄捐一
切惡言麁辭,緣是莊嚴口演辯才;常有慈心
不懷毒害,則莊嚴心淨如明珠。莊嚴佛土神
通變化、莊嚴經典為他人說、莊嚴眾會令奉
道教,棄除兩舌、惡口、讒言、鬪人。諮受經典而
觀察之:『以何開度令至大道?』有所頒宣未
曾越次,亦無所抂,顏色和悅。眾人見之莫
不歡然,剪去陰蓋一心聽經。其意明利以
為莊嚴,稽首歸命諸佛正覺,莊嚴道場遵眾
德本以為元首,淨所生處將護罪福、愛欲、塵
勞。逮得寶掌皆能布施一切重寶故無所
[006-0605b]
望,以無極財而施與者得致無盡廣大寶藏。


「面常和悅不興慼顏,以故親友、伴黨、同學莫
不喜歡。等心眾生緣是得致平坦如掌。不輕
未學,喜然燈火貢上佛寺,父母、師友得淨光
明靡所不照,積德奉戒行無點污。世世所
生在清淨處不演他穢,若在胎藏常無垢
染,奉行十善生於天上,還在人間未曾想
念一切結網,以故獨步而無虛妄。


「訓無師法,
故於諸法最極尊豪。志性清淨,普世眾人視
之無厭,不惜身命,未曾欺中,無所侵枉。因
本諸願悉能具成諸佛道法,緣是之故備眾
德本。


「是,舍利弗!薄立德本將育隨時獲福
無量,復過於此不可稱限,吾粗舉要不悉
敷之。


「何謂慧業所從因由,受其神識知五
慧通。何謂為因?何謂為由?其多欲者常求佛
法,明慧親友常與其俱諮受、奉敬、執御佛
慧,不求聲聞、緣覺之乘,離於自大,奉如尊聖、
敬如正覺,志性和調覩諸親友,遵於慧義不
著言辭,見諸法師所行道品,不樂外形,聞所
說法勤修法教,斯行法者是為慧業。


「何謂法業?希求少欲不在汲汲,少辭尠言,常
自覺悟修行精進,有所聞義思惟稱量,飢
虛於法未曾懈惓。其心鮮明不為五蓋之所
覆蔽,悔其罪舋、消化眾殃,其意質朴而無
諛諂。以行為要,愛法、樂法,以法為本,舉動為
法,恒求經義,如救頭然髮索及肌。勤勤修身、
習行元元未曾違遠,馳趣殊勝捐棄亂會,獨
在一處樂於閑居,習仁賢行,限節知足未曾
退還。樂於法樂不慕世榮,求度世法志不忽
[006-0605c]
忘,舉動進止常樂要義,求柔順業積累堅要。
常懷慚恥,修敏念慧,遣諸無智,棄除愚癡、盲
冥羅網,慧眼清淨。其所覺了極為曠遠,以無
為慧聖意遠照,現在智慧當來功勳,不自揚
名嘆他功勳,善修聖業,不離罪福淨修道慧。


「復次,其慧業者有四事施而得致之:一曰、施
紙、竹帛,二曰、以筆施惠令寫經本,三曰、施與
好墨及以上硯,四曰、法師所演講若干法,因
從啟受一切世間諸可難致。供養法師、或以
頌偈施與於人、若有妙法授與法師、不懷
諛諂至誠布施,施此四事得致慧業,逮於五
事——信、戒、慧、解、度知見品。


「將護四慧而得自在。
何謂為四?一曰、將護法師以為師主,二曰、
將護種姓不起亂心,三曰、將護土地鄉邑人
意,四曰、自守護心令不馳騁,是為四事。


「復有
四事親近慧業令德成就。何謂為四?一曰、
以深經典奉進法師,二曰、晝夜慇懃親近慧
義,三曰、衣食供給所乏,四曰、漸近道場而不
退還,是為四。緣是之故致五力慧。何謂為五?
一曰、信力;二曰、解脫力,精進不廢,博聞無厭;
三曰、意力,不捨道心;四曰、定力,等視諸法;五
曰、智力,所聞不忘;是為五力。


「戒慧力業復
有四事。何謂為四?一曰、以法安諦奉行禁
本,二曰、思惟經典察義所歸,三曰、以法勸助
於正真道,四曰、務求要訓以法為戒,是為四。


「慧忍行業復有四事。何謂為四?一曰、精進
求法,若加惡者罵詈其身而皆忍之;二曰、愛
樂法者,若遇鬪訟、飢渴、寒熱悉能忍之;三曰、
奉敬善師,順和上命;四曰、元元思法,忍空無
[006-0606a]
想、不願之義;是為四。


「精進行業復有四事:一
曰、勤求聽經不以勞惓,二曰、聞則執持未曾
遺忘,三曰、精修說法不以懈廢,四曰、元元奉
行以為正業,是為四。


「禪定行業復有四事:一
曰、根心寂靜而無憒閙;二曰、常一其意,苦樂
無二;三曰、一心精專求諸神通;四曰、入于
佛慧消除俗智;是為四。


「智慧行業復有四事:
一曰、不住斷滅;二曰、不處有常;三曰、其心不
迷,曉了不亂緣起之本;四曰、信無吾我;是為
四矣。


「善權慧業復有四事:一曰、樂世法者隨
俗而化,二曰、計有人者隨之牽來,三曰、復以
經道因遂誘進,四曰、修慧解者因明而度
之,是為四。


「道慧之業復有四事:一曰、修六度
無極而得至道,二曰、以達歸盡遊于正化,三
曰、其學調心、調七覺意,四曰、常進遵行一切
智慧之本,是為四。


「無厭聖業復有四事:一曰、
聞法無厭,二曰、頒宣經典而無懈難,三曰、
試惱察原不以為勞,四曰、明達高節通利無
惓,是為四矣。」


阿差末復言:「其能周入,若布施者當正觀業,
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慈悲喜護。所以者
何?菩薩一切雖未成就,演智慧首為聖土地,
悉歸於道住于正慧,化無慧義使歸大乘,一
切諸魔不得其便,皆為諸佛所見建立至一
切智無上正真,是為菩薩聖慧之業而不可
盡。」


阿差末言:「唯,舍利弗!菩薩意止亦不可盡。彼
自觀身、觀他人身,觀身本行成精進業,察
身報應所從合成,知身無主、無可貪者。猶如
[006-0606b]
觀外草木、眾果、叢林、芻草,從因緣生悉無主
名;是身如是,猶如草木、牆壁、瓦石水中之影,
五陰,四大諸入所惑。觀己身空,無有吾我,不
得久常,無有堅固。危脆之物分離之法,以是
之故不當計身是我所也。以此危脆無堅固
身,當求要義。


「何謂為要?如來身者乃謂真要。
吾當勤求成佛聖體無極法身,猶如金剛不
可破壞,超越一切三界俗身。縱使此體瑕疵
無量,因是當除一切穢濁,當致如來空慧法
身,以勤修力合集眾德,真誠俱會察四大身,
吾以此身皆為眾生志求修道。猶如察外所
有四大,地、水、火、風,成若干形——門戶、井竈、造立
屋宅、生活之業——以安眾人;吾四大身亦復如
是,以若干事而依怙之,興若干便無量財貨,
爾乃得安養身之業。


「觀身苦痛不可稱限,觀
形無常、生死往反,不當復貪無極受形。觀
身無我,而眾生類不解本末,當訓誨之令患
厭此。觀身寂然,將至一定令修靜默,當觀
身空,無想、無願,便歸澹泊清淨本際。


「彼自觀身、觀他人身,無所慕樂,不計堅固,知不長
存。察內身行,不復聽從內諸塵勞、愛欲之患;
又觀外身未曾復與外塵俱合。身無勞穢,所
行清淨;身以清淨然後遂致像好體嚴;身像
已成,為過諸天及世間人,顏容巍巍無有
儔匹,是為菩薩自觀己身、觀他人身建立
意止。


「何謂菩薩自觀痛痒、觀他人痛痒而得意止?
菩薩發意觀察如是,所可經歷皆是苦惱。彼
察痛痒採求聖慧,選擇明智慕樂寂然,正使
[006-0606c]
遭樂不繫在欲,若存在欲緣致苦痛。見諸
眾生墮諸惡趣、三塗之難為興大哀,不以結
網而見繫縛;雖身以值不苦、不樂、諸痛痒者,
不為癡冥結網而見繫縛。雖在痛痒意故
寂定,從來所更不苦樂痛,則以聖慧顯示眾
生,棄捐痛痒無益之義,蠲除一切眾生痛
痒。被澹泊鎧,心自念言:『此等群黎歸在痛痒
不自覺知,縛在眾苦痛痒之地常懷憂慼,依
猗不苦不樂之痛為之迷荒,以是之故不入
智慧。』攝大哀者入于智慧,曉了休息一切痛
痒,因此大哀,使諸眾生免除眾難,為宣經典。


「何謂名之為痛痒也?心中懷惱或復成樂。何
謂選擇此無痛痒?無我、人、壽,又彼菩薩不猗
痛痒,亦無貪護。所受痛痒無反覆行、無倒
痛痒,亦無妄想諸見痛痒,亦無眼、耳、鼻、口、身、
心之痛痒,亦無色、聲、香、味、細滑之痛痒。眼所
屬者從因緣起,計於苦樂無苦無樂,是謂痛
痒。取要言之,內外亦然,從因緣生以致痛痒。


「苦樂善惡不苦不樂,其一痛痒因:一、心識,二、
痛痒者謂有內外,三、痛痒者隨過去教、從當
來行、因現在識,四、痛痒者謂從四種——地、水、火、
風,五、痛痒者從念五陰——色、痛痒、思想、生死、識,
六、痛痒者從六衰故,七、痛痒者從七識故,八、
痛痒者或從八邪而迷荒故,九、痛痒者謂九
神處,十、痛痒者謂十惡業。取要言之,一切
痛痒皆由貪樂、因從念欲而致眾痛,是故言
曰不可數人其痛無量。


「菩薩於彼觀己痛痒
觀他人痛痒,知眾群黎起分痛痒,當顯慧
業使諸眾生因痛痒慧覩見德本除去諸罪,
[006-0607a]
是為菩薩觀己痛痒、觀他人痛痒心意止也。


「何謂菩薩自觀己心、觀他人心其意止也?其
菩薩心未曾忽忘,舉動行步常自將護而復
察之,心適起已尋便消滅無常住處,不住在
內亦不在外,不兩間得。吾從初始發菩薩心
已來,彼心盡滅,離別星散悉無有處,其無無
處不可處之。心在某處,其心所集眾德之本,
是亦滅盡離別星散,無處不處不可分別,所
可因勸發道意者亦復自然,以是故曰心者
不知心、心者不見心、心心不相待。


「何謂其
心而發無上正真道意成最正覺?其道心者
不與善合、其善本心不與勸助意共俱合、其
清淨心不捨道心,其人觀此,不恐、不怖、亦不
懷懅。又復心念十二因緣甚為深妙,不失
報應所種果實,心亦不著於一切法。假使因
緣從報應致,一切諸法無有真諦亦無君主,
恣其所欲而自迷惑,吾當精進執其一心使
不迴轉。


「何謂心法?何謂迷惑?心如幻化,無能
淨者,是為心法;假使皆捨,解迷惑事、勸助
佛國是亦迷惑。心如夜夢覺不知處,是為心
法;若於禁戒而行謹慎,然後自勸是五神通,
是為化變。心如野馬,本末滅盡,是為心法;設
以順從一切忍力,安和正覺莊嚴其心而化
變矣,用勸助之是為化變。心如水月,究竟自
然寂靜澹泊,是為心法;若悉精進勸發具
足無數佛法,是為化變。心不可持亦不可見,
是為心法;若復備悉禪思脫門三昧正受、願
佛定意,是為化變。


「心者無形、無比、無教,亦無
像色,是為心法;若能頒宣分別智慧、勸助佛
[006-0607b]
道、推往古世,是為化變。心無因緣終不起生,
是為心法;若能導御一切德本,是為化變。設
無有對心終不起,是為心法;若因法報修於
道心,是謂為變。其心境界永離垢濁初無所
生,是為心法;若導御心得致報應至於佛界,
是謂為變。


「菩薩自觀己心、觀他人心,得神通
已其心一定,尋見一切眾生心念,因說罪
福皆自然矣。菩薩自見其心、見他心已則興大
哀,已興大哀教化眾生不以勞倦。其心不滅
亦復不盡,堅住其心,不與生死而俱同塵。能
自制心,以此聖慧通達之心,入於不起無所
生法,不墮聲聞、緣覺之地,常自御心堪任具
足諸佛道法,一心念頃以智慧心逮得無上
正真之道為最正覺,是為菩薩自察己心、觀
他人心得至意止。


「何謂菩薩自觀其法、觀他人法得法意止?以
明智眼普見諸法未曾中忘至成佛道。自觀
其法觀他人法,是時菩薩悉見諸法,其想於
空令脫空義,脫無想願度無所生,亦無所
滅而離諸行。等見諸法捨於緣起十二牽連,
觀法界行,菩薩察法不隨非法,不計吾我亦
不計人壽命處所,是謂為法。何謂非法?自見
吾我、計人壽命,覩於斷滅,計有常存而見
有無合散之事。


「一切諸法皆亦是法,一切諸
法亦復非法。所以者何?曉空無想及無願
義,是一切法皆為應法;自計吾我縛在諸見,
是一切法悉為非法。


「彼自觀法、觀他人法,菩
薩行此不見諸法。何所佛法?誰非佛法?其無
徑路、無有解脫、亦無生死,皆能開導一切諸
[006-0607c]
法。處於眾生逮得無蓋無極大哀,療諸塵勞
己心發念:『是無塵欲亦無不塵。』所以者何?是
所趣者開度平等,不疑塵勞、不畏貪欲,曉了
是者乃名曰佛。塵欲自然,道亦自然,立心如
是,雖有所住亦無處所,不住立意而名曰住,
是謂為住。


「立於法界,不住法界、不住人界,則
無所住名曰虛空,一切諸法等如虛空。若有
菩薩自觀身法、觀他人法,則能導御諸佛道
法。一切諸法皆歸解法,若曉了者乃能顯發,
盡於無為亦無所盡。道無生處、不生之處,觀
察眾生未曾捨離無生本際。趣法意止,意在
諸法而令堅住,不著聲聞、緣覺佛法。何謂不
著?何謂處當?心所在處常能堅住,其住不迷,
未曾忽忘,觀已來際其法所由,亦觀他法而
得意止。頒宣無量分別章句,所行無際等御
佛法,可悅一切眾生心念,降伏眾魔得自在慧,
乃謂道義。是為菩薩自見己法、見他人法得
至意止。


「何謂四意斷而不可盡?身諸惡法未
興起者令不起生,以生尋滅而修精進,自攝
其心所念順義,益加精勤,是謂平等奉精進
行。不失順節,習修平均,以能攝心觀於正諦,
此之謂也。所以者何?所念順義,惡不善法不
復重來。


「何謂不善?毀戒、亂定、惑於智慧。何謂
毀戒?欲生天上則謂毀戒;不從法教,其缺戒
品,是謂毀戒。何謂亂定?違失禮誼,行不專精,
心在他念,是亂定意。何謂惑於智慧?斷諸邪
見、見若干品、顛倒諸事、陰蓋礙法,其缺智慧,
是謂不善。假使諸惡如是像法興起來者而
不聽之,是一意斷。


「假使諸惡不善法興即尋
[006-0608a]
覺之,知之非法不善報應,了之損耗為行穢
矣。名之冥室修奉順義消不淨欲。則以慈心
而除瞋恚,解十二因緣而滅愚冥,其盡塵勞
是謂為斷。同因緣起,觀其所生不得本末而
無所斷,一切諸法從習行致,是二意斷。


「設令
善法未興起者勸令興發,顯使精進自攝其
心,嘆無量德。所以者何?善法無量,菩薩大士
所應修行,當樂慧根。眾德之本皆由精進致
諸福慶,顯揚通致德祚之原,是三意斷。


「所可
謂言,善法若興令得堅住,不畏失節、不忽忘
之,益樂元元,夙夜精進,自攝其心以勸助道
斯謂平等。所以者何?勸道心者德本不朽。所
以者何?其心清淨,雖處三界而無所著。若有
勸助,德猗三界則謂盡索;若能勸樂志一切
智謂通慧本終不損耗,是四意斷。


「何謂菩薩
而修神足?神足有四,已自發樂慇懃精進。彼
以何習興神足本?當行四等慈悲喜護,常當
遵習四無放逸,廣大其心而不貪身。以能治
心奉第一禪,如是至四以得禪定身心輕便,
身心已便所謂入神通,以入神通即生神足。


「勤修精進元元志道,以勤樂故輒親道義、以
精進故能成此法、以勤修故而致此義,一心
觀察以方便法曉致神通,故謂神足。常愛樂
故能有所變、以精進故能使成就、以專精故
能了廣大,聊自修德輒成於道。有計於彼菩
薩神足,緣是之故而得親近,有心自在所
欲至到無能違者。諦行所致究竟根原眾行
備悉,魔不能制,等如虛空,徹視無邊、洞聽
無際、定意無限、神足無底,見一切根自覩其
[006-0608b]
原,是為菩薩行四神足而不可盡。


「何謂菩薩修於五根而不可盡?何謂為五?一
曰、信根,二曰、精進根,三曰、意根,四曰、定根,
五曰、慧根。


「何謂信根?常信諸法。何謂為法?其
正見者信遊生死,隨其神足以成彼行,不樂
他神而解第一真諦之義、脫于深妙十二因
緣,無吾我、人,空無想願、無所著相,普信諸法
不墮諸見,信諸佛法,信於十力、四無所畏,不
懷狐疑亦無猶豫,合集佛法令無限際,是謂
信根。


「何謂精進根?所信法者因此精進,諸根
益明踰日月光,是精進根。


「所可用法修精進
根,由是之故不失意根。其意廣大,不住崖
際,是謂意根。


「斯意靜然不違意根,意廣如空,
以之意根專精不亂,是謂定根。


「其定意根
常住寂名而專守一,是謂慧根;觀察曉了,若
於此法如是色像分別無我,是謂慧根。


「如是
五根能具足者具諸佛法,其能具者住受決
地而不動移。猶如外學、五通仙人,雖視胎中
不能豫別男女之根。諸佛世尊亦復如是,菩
薩所學未成五根則不授決,五根已達然後
受決,是為菩薩五根無盡。


「何謂諸力?則有五力而不可盡。何謂為五?一
曰、信力,二曰、精進力,三曰、意力,四曰、定力,
五曰、慧力。


「何謂信力?常懷篤心,在一寂靜而
不迷荒,無有色像住見佛形,亦知他法一
心寂靜,所在信力未曾退轉,是謂信力。


「何謂
精進力?設常元元修於精進,在在修德勤於
經典,所生之處其心堅強,所修德本天上世
間無能毀者,亦不能制令不增益,由是之故
[006-0608c]
德本興盛至無限量,是精進力。


「何謂意力?所
在念法心不懈廢,愛欲眾難無能犯者,以此
意力越眾塵勞。其菩薩者意之所念,天上世
間無能亂者,是謂意力。


「何謂定力?若在眾會
遊憒閙中所在寂靜,頒宣道力進止行步。第
一禪者無能蔽礙,所修德本專精道行亦無
能毀;第二禪者修於歡悅,內清澹泊而不
有礙;第三禪者欲化眾生,將護正法無所觀
察;逮於四禪者亦無所礙。以此四禪修禪
品類無能踰者,所修定意無能亂者,定意自
在,是謂定力。


「何謂慧力?若處俗法及度世法,
悉能曉了所生之處,無能為師,悉知世俗章
句、文字、所造立業,神仙異術、五經、六藝、方俗
異書,菩薩不學自然知之,及度世法無所
不通。菩薩以此聖明之慧心能通暢,天上世
間獨步無侶,隨時頒宣,是謂慧力而不可
盡。
《阿差末菩薩經》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