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h0007 阿差末菩薩經-西晉-竺法護 (master)




《阿差末菩薩經》卷第二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阿差末菩薩謂舍利弗:「發菩薩心永無窮盡。
所以者何?不文飾故,亦不諛諂。其心質直,
故曰殊特,不為綺辭,用清淨故平正無邪。其
心柔軟而無麁獷,篤信真要未曾變改,所
立堅強而無動轉,正住不搖,無能憎嫉而嬈
害者。以何等故無能嬈者?其行治業莫能逮
故。有所建立無能誹者。所以莫能譏謗者何?
敢所興造,無根原故。所以無根,用中正故。
所言至誠終無有異,有所興功無所悕望、不
求名稱,為眾所歎咸共戴仰,無能得短。所以
無能得其短者,有所造作長安隱故。所以自
致永安隱何?所興功德無懈惓故,所以不
厭用愍一切眾生之故。所以愍念眾生者何?
用無極慈為懈惓者而興精進。所以者何?欲
以養育眾生之故。所以養育眾生者何?由斯
之便成功德故。所修效力不悕望福所以無
求,其心淨故,皆蒙法恩故無所求。人亦有力,
何謂為力?曰是佛力,以是之義護一切故;所
以護之,欲令群黎各得其所;所以欲令各得
[002-0587c]
所者,使無恨故;所以無恨,所作事業極安諦
故;所以諦者,由是之故無能制止、無能諫抑
令止寂然。猶若紫金而無點污,所以喻之如
紫金色;以無有穢,所以無穢,用本淨故;所以
為淨,本行去穢故;所以去穢,內以淨故;所以
消瑕,瑕已盡故,由是清淨。」


阿差末謂舍利弗:
「心已淨者貪欲轉消,其無貪欲是不可盡。其
諸惡心不能復亂,又其心明護於惡意,由是
之故曰不可盡。其心瞋怒有所眾貪,汲汲于
欲,貢高自大,諸所不可皆悉盡索。將為菩
薩常護是心,當曉是心而不可盡,捨無瞻勢
及諸垢濁,當達是心不令懈怠,則知其心為
不可盡。若憒亂者隨時將護,其無智者養
育使成,計於一切眾生之黨——有功德法、無
功德法——咸便度脫至於大安,則知其心而
不可盡。訓誨一切眾生之等,諸在厄難皆令
興立無極功德,則知是心永不可盡。」


阿差末菩薩謂舍利弗:「菩薩所習亦不可盡。
所以者何?用所布施故不可盡,諸可惠與,是
名曰習施度無極;於一切物多少取足不以
汲汲,是則名曰戒度無極;一切有嬈於菩薩
身,不起瞋心如毛髮者,是則曰習忍度無極;
所積功德常在眾前而不在後,是則曰習進
度無極;一切所學悉勤用心,是則曰習寂度
無極;諸所聽聞悉欲博達,是則曰習智度無
極。菩薩當學修于大慈。何謂大慈?若有厄
難來自歸者欲求救濟,寧亡身命不負要誓,
是則習慈。其行哀者等猶如稱,若有加益不
以忻悅、設誹謗者不以憂慼,是為菩薩隨時
[002-0588a]
等哀。


「菩薩所學則以三事淨身、口、心,終不傳
惡,未曾念邪愚惷之業。菩薩雖學獨步無師
亦不自大,其所學意不捨普智,諸通敏慧攬
諸佛法、菩薩之業。在人所求不逆其心,無所
短乏,致一切法而得自在。又習悔過,身有
罪惡未曾藏匿,用無量福勸助功德。菩薩修
學讚勸諸佛頒宣道義,奉習勤學正士之法;
所以學此正士之法,欲成覺故。其心堅固,
不捨弘誓無極德鎧,所以不捨,欲化一切眾
生之故。」


阿差末菩薩謂舍利弗:「菩薩有四為
不可盡。何謂為四?一曰、開示之心,二曰、法
施,三曰、訓誨眾生,四曰、積累功德;是為四。


「復有四:一曰、習在閑居山巖獨處,有施多少
趣足而已;二曰、於眾功德而無厭足;三曰、博
學不惓;四曰、所願智慧不以為勞;是為四。


「復有四:一曰、校計規度,二曰、思惟本末,三曰、
智慮通達,四曰、所念普具;是為四。


「復有四:
一曰、離于眾惡而修上脫,二曰、其上脫者是
菩薩教,三曰、解諸惡本,四曰、念于微妙無上
之脫;是為四。


「復有四事:一曰、解於五陰,二
曰、曉於四大——地、水、火、風,三曰、了六衰之原,四
曰、其所覩見十二因緣無有邊際;是為四。


「復
有四事:一曰、無常生死之語而不可盡,二曰、
苦痛之教,三曰、無吾我訓,四曰、寂寞無為之
業亦不可盡;是為四。」


阿差末謂舍利弗:「舉要
言之,諸菩薩學皆近佛道。以是之故,分別道
俗悉不可盡。」


阿差末菩薩謂舍利弗:「菩薩修行心不可盡。
所以者何?於諸功德而不懈怠,從次轉上
[002-0588b]
成就其處;所云處者,菩薩十地。其所修行
猶如大海所苞無厭,所以然者,多所救度一
切眾生。其所修行則為元首,所以然者,出其
上故,修行最上所可總攬,諸在下者令修專
行一切法故若持眾善。所以者何?用最尊
故。所以修度,因則受決皆由專精;用不退故
自致具足,因其專精所願輒成,以成大願。
其所修行永無所恃則是定意,依修柔軟所
造行者而不缺漏,修行伏意是其道業修行
自守。所以者何?以不復與眾惡從事故。


「專
精布施,菩薩不以身心有所貪愛,轉增上故。
專精奉戒亦為甚難,所以然者,教犯戒者
使不為惡故。專精忍辱亦為甚難,所以然者,雖在尊位、財富、極樂,不輕貧賤、羸劣、弱
者,是為忍辱。所修專行精進難及,坐佛樹
下若有人來言:『起,避去,我坐其處,先取佛道。』
即捨與處,是為精進。專精禪思所以難者,
莫能及逮,所修專精輒能成辦,無所悕望故,
是曰禪思。專智慧難。所以者何?積功累德
不以勞煩,是為智慧。


「出入行步安庠和雅,
威儀備悉,所以然者,其功祚強無能危者。
修無所畏,曉了深法,鈎玄致遠故。奉修尊心,
所以然者,其明極微,無不達故。行不可盡。所
以者何?所住堅固。


「何謂專精?其意坦然常
念一切,無所依者令得其依、若有闇冥使覩
道明、無所歸者悉受其歸、其無善友為之善
厚、其諛諂者令修質朴、見其麁獷顯示
忍辱、柔軟、和雅。所以者何?以德化故。在譎詭中而為列露真正之義,於校飾中不為綺
[002-0588c]
大,在無反復行報恩德,在眾惡處而修善行,
在廢退處奉修德祚,在欺慢處常行恭恪,在
貢高處不懷自大,在求便處無能得短,不念
人惡、不宣缺漏,若在不正輒往將護使入正
諦。


「一切眾生皆來到所,見之欣然無瞋恚心,
其有諫喻示進退宜、當然、不然,心無增減,
篤信禍福所作歸身。


「若在曠野山居巖處,如
法無異,不貪利害、不惜身命,心淨之故初不
增減。常護其口不忘傳語,不求奉敬。所以
者何?恒知節限,止足而已。其心柔和,不隨弊
惡、失禮義者,有功德故。度於生死、息眾苦
患。所以者何?由是之故,菩薩慧意永不可盡,
生死往反亦不可盡,以權方便明了,隨時
訓誨眾生迷於終始不可盡者,使求佛道
明不可盡。」


舍利弗問阿差末言:「乃有異不
可盡乎?」


阿差末言:「有。」


問:「何所是?」


阿差末曰:
「菩薩布施復不可盡。所以者何?六度無極不
可盡故,菩薩布施悉無有限。所謂限者:某是、
某非,當施與某、不施與某甲,施不普濟、不
應為施。」


舍利弗問言:「菩薩之法當云何施?」


阿差末曰:「飢者食之。所以者何?人依衣食
乃得存命,便能蘇息、坐起、言語,則為安隱、身
體康寧、氣力強盛。渴者施漿除其消渴。所以
者何?若在後世周旋生死常不渴乏。有求車
者輒隨意與,由是之報,後所生處神足飛行
在所至到。其無衣者因施與之,後世所生便
不抵突常抱慚愧。若於冥處施之燈火,則
得道眼通見十方。若於世尊師父寺舍、二親
長老前而作倡伎以娛樂之,後世所生得道
[002-0589a]
耳聽徹聞無極。若無香者則施與之,後世所
生逮致戒香、慧、定、解脫、知見品香,是身為被
德熏之香。若復有求雜香名熏即與所好,
後世所生身體香潔莫不悅豫。


「所有甘美殊
異之味,人來求者輒從意與,後世所生常得
餚饌,若不甘者入口即美,宿之所殖而得
是相。其無手巾因施與之,後世所生清淨無
垢、為人所護。其無護者為之將護,猶若屋
室,所以喻室覆蓋人故。隨其所乏而施與之,
後世所生悉獲所當,尋得周給。病與醫藥,後
世所生身常無病、不生、不死,無有眾患,恒獲
安隱,一切備足靡所不主。其無僕使給與奴
婢,後世所生自然具足。萬乘帝主制上御下
無所乏少,其求眾寶則能與之,後世所生備
悉成就三十有二大人之相。布施雜物若干
種品,後世所生得八十種眾好之姿。象馬施
者,後得大乘無極之意;以田施與因得具足
寂度無極;妻子施與、惠所珍愛,後無異心當
得佛道。所以者何?佛者極上,尊無儔匹。


「假
使有人從其菩薩求滿倉穀,即能與之未曾
貪悋,後逮法藏充備道慧無所匱乏。菩薩設
得為轉輪王主四天下、七寶盈滿,若有來
求而不愛惜輒能盡施,後所生處逮一切智,
諸通聖慧廣濟一切。以妙伎樂而施與者,後
得經典,樂以法樂,莫不歡然。若為勢位有忠
羽翼行菩薩法——猶如王者之忠臣——有人來求
以自輔政即能與之,由是之故,後佛法教欲
坐道場,於佛樹下降伏魔兵。


「以手施人,後為
一切道法之首;耳、鼻施者,後身具足無一缺
[002-0589b]
漏;以眼施者,後逮法眼為一切首道法之
眼;以頭施者,後所生處三世特尊,獨步
無侶,諸通敏慧;肌肉施者,後成佛道,人來聽
經;捨諸不要皆獲真正。菩薩破骨以髓施
者,後得佛道,身如金剛無能動搖。」


阿差末曰:「菩薩不以色故而有所施,用修正
故。若來求多、後人求少,悉遍與之使各得足。
若施與時,不恐、不怖、不畏、不懅,無貪行施,不
懷悔恨,心未曾變。菩薩無輕慢施,專心而與;
無諛諂施,不持惡物、無所中者以與人也。菩
薩布施,未曾觀察某有福祚、甲有罪殃,無
有狐疑、不別好醜,不中斷絕遺漏施也。何謂
中斷遺漏施?於大會中獨與一人、不與一人,
悉欲遍濟。所以者何?菩薩所施常懷篤信,不
念懈惓,無惱患施。


「菩薩布施不呼人至前,目
自見面乃與之也,亦不思惟某善、某惡,不必
選求得成道者,來者便與。施人之後不作是
念:『某已得道、某不得道。』菩薩施與,見奉持
戒人來受其物不以欣然、見無戒者亦無異
心,其所施與不望還報、有所施者不求名稱
使遠近聞,不自咨嗟、不惡誹謗。


「菩薩施與不
行煩擾、不懷恨施,無瞋恚施、不歡喜施。菩薩
布施不念後世當得其福、不起忿心罵詈愚
施,有來求者不前却彼乃施與之,不輕易施、
不倩他人持物往與。所以者何?手自酙酌。
亦不念言:『值吾前施,不當前者不施與之。』不
罣礙施,自用心施;不卒暴施,手自授之。不沈
吟施,乍與、乍不與。


「菩薩不念:『吾所可施,疲惓
勞極。』施從來者,不多、不少,不選擇物惡者與
[002-0589c]
之、好者留之。若有來求,如本言要未曾減損。


「菩薩所施愍念眾生,弘無偏黨,欲令受者常
獲安隱。若施與時則念:『其人是吾國界。』所以
者何?一切皆是菩薩之道地也。又所施者,
少不輕己、多不歡喜。雖布施多,不自察言:『我
今廣施所與如法。』無悕望故。菩薩所施,不念:
『是福當有所生受其功報。』所以者何?施於
一切眾生蒙恩故。所施人者亦不念之:『吾於
天上、天下、人中獨致尊勢。』其所施與普為眾
生,不以其福求慕四王釋梵之位,亦復不貪
轉輪聖王,不習聲聞、緣覺之心。菩薩施與心
不念言:『所施具足。』亦不惟少、足與不足。有所
施者,使一切眾不離於佛諸通敏慧;所施與
者,常得其時,無有不應。不以兵仗、毒藥施與;
以安施人,不加嬈害。


「菩薩布施從佛法教,所
可惠施知一切空,所以施者以為因緣有
所興發,由斯之故而不可盡。所施與者悉曉
無想,為諸想者建其因緣故不可盡。所可
施者皆達無願,為諸願者作善因緣,由是之
宜故不可盡。以道法意而有所施,其心堅強,
完具甚安,無所破壞。


「菩薩所施,其在三界無
能逮者,所可施與欲令其福歸流一切菩薩
之業,其志常建一切智心,以是之故為不可
盡。所施與者以脫諸想,總攬眾魔令不自在,
離諸煩苛故不可盡。菩薩所施與眾超異,明
泥洹故,所可施者決眾疑心故不可盡。所施
與者正住佛道不懷異心,所施等願故不可
盡。菩薩所施坐佛樹下得成正覺,所施與者
及無央數不可稱計眾生之類皆荷濟度故
[002-0590a]
不可盡。所施與者不可盡矣,其事廣大,所
施與者以得道處,無能動者、無能超踰,況復
施者?故不可盡。所施與者其心坦然,如一切
智故不可盡。」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仁者阿差末嘆菩薩
施及不可盡,快哉乃爾。願欲受聽菩薩戒禁不可盡誼。」


阿差末曰:「菩薩戒淨亦不可盡,
有六十四事。何謂六十四?菩薩行仁,不懷害
心加于眾生,身亦不殺、不取人物、不犯他妻。
若見菩薩及向眾生,常行至誠未曾兩舌,有
諍訟者常和解之,終無罵詈不為惡口。所
以者何?常有慚恥,所言護舌,不妄說事。於
一切人不念嫉妬,不興恚心向于眾生。所以
者何?由此能忍,後世端正。常正其心不事餘
學,恒抱悅心在於佛道。所以者何?其心清
淨,無有塵垢,愛樂佛法,所以然者,解無異
法能出上者,至心在道用慈仁故。


「若見沙門、
梵志,輒以五體而自歸禮。何謂為五?兩手、兩
膝及其頭腦,稽首足下。所以者何?因得佛
道一切歸故。心常柔軟,見人犯非慎己不為,
所不缺戒,無有聲聞、緣覺心故。於諸犯戒而
無所犯。所以者何?後世不欲生在於魚獵、
愚闇家故。常修精進而不懈怠。所以者何?
不與邪惡共從事故,戒禁完具未曾闕漏。


「親
近智德解深法者,不違遠故;篤信禁戒,所
奉正故;順戒如法,一切眾生皆歌嘆故;其護
戒禁清徹至真,本心快故;行持戒要無能傳
非說其瑕穢,無邪心故;其戒完具,不復迷
惑,從六衰故。所奉戒行莫不宣聞諸佛正覺
[002-0590b]
之所知故;戒無所求,如己樂故;戒知止足,無
所貪故;其戒純淑不雜眾惡,身意坦然無所
樂故;常好閑居,未曾喜樂於眾閙故;戒能備
悉如道法訓,不從他人有所受故。


「謹慎禁戒,
不以好服而為綺飾,德無能逮,誓如本願。不
以甘美而亂意也。所以者何?以有道力制眾
惡故。所行如戒,諸天人民莫不悅故。行慈心
戒,護眾生故;修悲哀戒,忍眾苦故;遵于護戒,
不懈怠故;以等心戒,為一切眾任於善惡,
無二心故。常察禁戒不為損耗,不聽其心為
馳騁故;戒不念惡、不傳人非,護一切故;堅執
持戒,不聽其意隨所欲故。順布施戒,養育一
切眾生之故;為忍辱戒,不起心故;志精進戒,
不迴轉故;禪思之戒,得安定故;奉智慧戒,博
聽正義無厭足故。


「修廣聞戒,覺要法故;隨善
師戒,達諸法故;捨惡師戒,離眾邪學、不真路
故;無猗身戒,知諸萬物皆無常故;不貪命戒,
其功德業如紫金故;無悔恨戒,其意淨故;無
虛飾戒,學清淨故。不煩苛戒,其意鮮明無垢
濁故;不焦然戒,不燒身故;不迷惑戒,不隨欲
故;不危燒戒,無所害故;無抵突戒,心不亂
故;伏心之戒,意無誤故;通寂靜戒,不為俗業
之所廢故;順真正戒,智如教故。具諸願戒,本
清淨故。如如來戒。所以者何?隨本要故。如
佛定戒,常懷等心度眾生故。從一切智入道
門戒。所以者何?不抱恨故。是為菩薩六十四
事清淨禁戒而不可盡。」


阿差末菩薩復謂舍利弗言:「菩薩復有淨戒:
不自貪身、不念一切,不想我人、不計壽命,不
[002-0590c]
思名色、痛、想、行、識,不猗四種:地、水、火、風。各
有四大戒:不有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心
法,無身、口、心,其戒向淨,是相一心而不迷
荒。諦觀諸法,戒以過空、無想、不願亦無形
像,過於三界,不著、不縛。其戒不念爾,故不為
已生。所以者何?無所生故,所以為戒,無作、
不作,本無所造。由是之故,戒無部界,此止
中間,亦無所止。


「意淨為戒,識無所住。所以
者何?無想念故。戒無所拘,所以然者,無
欲力故。亦不住色,亦不無色,而俱同塵,是
名曰戒。離婬、怒、癡,因愚冥脫,是故曰戒。不
著、不斷,捨十二緣,是故曰戒。不念我所,除我、
不我,不住欲故,是故曰戒。無作不求,不住色
想,亦不處在一切名色,是故曰戒。不隨因緣,
無煩、無苛,無我、非我,不與疑合,是故曰戒。亦
不貪福,不無功德以越諸惡、非法之事。所以
者何?愚者非法,是故曰戒。無有擾惱,其身
心止,是故戒相。奉慎戒者如病得愈,不斷
諸佛經典正籍;法身坦然,不可盡故不斷法
身。所以者何?無二業故:一者、不著,二者、不
斷。不斷聖眾,因用脫故。不斷諸學。所以者
何?順禁戒故。」


阿差末菩薩謂舍利弗:「因本清淨故不可盡。
何謂俗戒?謂生死處亦有盡矣。所以者何?在
于五趣故名曰盡。所以盡者,有往反故不住
一處。其外神仙、五通之戒、世俗之智求上長
壽,神足命盡。所以者何?戒禁盡故。人戒十
善亦復有盡。所以者何?違捨戒故。諸欲天子
戒亦有盡。所以者何?功德畢故。諸色天子
[002-0591a]
定戒亦盡。所以者何?其定亂故。無色天子寂
戒亦盡。所以者何?寂意荒故。其道迹學無
學羅漢戒亦有盡。所以者何?猗泥洹故。其緣
覺戒亦復有盡。所以者何?無大哀故。」


阿差末謂舍利弗言:「唯菩薩戒獨不可盡。」



利弗問:「以何等故戒不可盡?」


阿差末曰:「其
戒盡者,斯皆非戒;所以菩薩戒不可盡,其心
不捨一切智故,是正真戒,為不斷種故不可
盡。何謂果實道果無盡?所言種者,謂菩薩心;
所云果實,則佛十力至不可盡;故曰菩薩戒
不可盡。」


阿差末謂舍利弗言:「菩薩忍辱亦不可盡,有
三十二事。何謂三十二無盡?不著欲者,不
興此念:『是我妻子,身皆不犯、不令他犯。』是故
忍辱亦不可盡。不念眾惡、不恨一切,不恚眾
生、不惟人惡,不與人諍、不忘助人,有所毀擊亦不掩戲。自護身行,將護眾人,慎己心不
隨,常思善德,無愛欲意,得莊嚴身,信作善
惡當得報應,口不妄語,其心清淨。菩薩心強
不捨一切,諦自思計心所念邪即覺知之,心
和柔軟,將護其心令惡不生。修清淨行生于
梵天,從天上下還在人間,具足德相眾好八
十,逮致和音猶如梵天。脫婬、怒、癡,不以惡
顏、恚恨向人,所作功德未曾亡失,降伏外
學、眾邪異術,以捨眾病、不遭厄難,以順具足
諸佛道法,是為忍辱悉不可盡三十二事,是
菩薩忍辱。


「何謂忍辱?若罵詈身,默不和之;若
撾捶者,不念報之,是謂忍辱。所以者何?不
見撾者、不覩己身、杖本空故。若有瞋者亦不
[002-0591b]
懷恨,言若幻化,其起意來不生心逆,能伏意
故。若念惡者,心若不知自思惟之:『斯人齎
惡,吾不宜效。』有稱譽者不用悸喜。所以者何?
不生此念:『得利益也。』降伏心故,若有衰耗,不
以憂慼;己知足故,見人歎者不用為綺。若
有誹謗不以為動。所以者何?智廣大故。有
恭敬者不自貢高,修性安故。設禮拜者不用
悅豫,亦不說言:『卿宜當然。』若得勢位不以自
大。所以者何?心不動故。愍哀眾生,雖在勤苦
不以患厭,在於樂處不用歡喜,曉了俗事皆
無常故。


「不以世八事而見傾動。所以者何?
不處其中,為人所嬈終不還報,無敢犯者。假
使有人節節解身悉能忍之,因欲具足菩薩
業故。若害身者終無異意,了身四大合成、散
滅,何足可貪?所以者何?緣是忍故當得佛身。
悉忍眾惱不可計難。所以者何?緣是得致建
立大安至道力故。


「菩薩若在梵志學中,現身
入火無所傷害,欲令其人知心清淨,化于惑
意使志反真因得上天。其梵志學好喜火祠,
菩薩所現無所不變,道德超殊莫能逮者。所
以者何?諸梵、帝釋、四方天王稽首菩薩皆為
作禮。菩薩忍辱無有邊底,以是之故曰不可
盡。


「其罵者忍,不以為恨,亦不念之:『誰罵我者?』
因是寂然便入法忍。不思惟之:『罵吾眼、耳、鼻、
口、身、意。若罵心乎,罵所在耶?』則過諸衰便逮
法忍。不念一切誰來罵者,尋能得入無人之
忍。是諸忍者悉不為忍。所以者何?假有號
耳,諦計其忍猶山中響,有解此者入無常忍。


「不念得我及得他人,逮中和忍。亦不自念:『身
[002-0591c]
隨法教,某不住法,是名曰忍。我獨住道,其餘
人者不建立道。』不興斯念:『我念空、不念實,念
無思想、不念有想,念忍無餘、不念忍餘,念忍
無願、不念有願,忍無生死、不有終始,忍為可、
無不可,忍為有德、不為無德,念忍無生、不念
所生,忍度於世、不與世合,忍為入道、不為無
道,念忍為脫、不為無脫,解忍泥洹、不為生死。』
菩薩忍辱不生此念。所以者何?不平等故。


「菩
薩等忍為何謂也?解入空,無所斷、無所著,是
菩薩忍。亦不念生、不念不生、不念化生。若
無化生,不興念言有之與無,曉了此義至不
可盡,以是名曰不可盡。忍悉無所作,不思
當然及與不然,無有現者,無縛、無脫,亦無所
生、無造起者,故無所生而不可盡。其忍如斯,
是為逮得無所從生法忍。如計無所從生法
忍至于如來坐佛樹下,入此忍者應得受決,
曰不可盡。」


說是法忍品時,其在會者咸皆讚
曰:「善哉善哉!如阿差末所說誠無有異。」


時十
萬天悉以天華、名香、幡蓋供養,奉散阿
差末身諸菩薩上,諸天伎樂自然為鳴以娛
樂之,心各曠然懷寬弘意,一切皆言:「令諸眾
生普悉得明若如來忍,其聞此音不恐、不懼,
心不在懅。」


諸華、名香、幡蓋充滿遍于三千大
千佛土。
《阿差末菩薩經》卷第二
[002-059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