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120 華嚴懸談會玄記-元-普瑞 (master)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三十七
蒼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鈔三法無去來宗中言都有八全一少分者一大
眾部即窟外結集之大眾也或大天分部時凡僧
多者為大眾部二說轉部有本云雪轉部者非也
以上座部轉居雪山云雪山轉部此部在前法有
我無宗中收今正是說轉部也此師說有唯一種
子現在相續轉至後世故言說轉此部本名經量
部唯依經為比量不依律及對法凡所解義以經
為證名為經量亦說轉也然有本鈔都有七全一少分無此說轉部以根
本經部在第一宗中巳收則無者為正或約別義此宗又攝亦無妨也三鷄胤部者

上古有仙貪欲所逼遂染一鷄而生子從所生族
[037-0371c]
因名鷄胤即婆羅門中仙人種姓今部主其族也
故以為名文殊問經云是律主姓也四制多山部
者制多此云靈廟此多有制多因以立名纂玄記
云佛於一世初生成道轉法輪般涅槃四處皆有
靈廟此即一處山有制多人依山住從山立名即
後大天所居處也餘如上說五六二部者制多山西稱
曰西山既與大天不和因此別住北山亦爾制多
山北之一山也此上三部並從所住立名九法藏
部者或名法密部部主名也即目連弟子目連滅
後習師所說故也然密與藏義意大同此師含容
正法如藏之密故亦名為法護護亦防護即密藏
義也八飲光部者上古有仙身光明盛飲蔽餘光
令不現故今此部主是其苗裔故以為名言化地
者如上巳釋言敘雪轉云者非也應云說轉言四
分律法藏部義者梵云曇無德此云法藏即四分
律主名也言僧祇大眾部義者具云摩訶僧祇此
云大眾此部是總以行解虗通不生偏執順五部
所見故或云摩訶僧祇云大眾者此與大眾部不
同僧祇大眾即上座窟內大眾故不同窟外大部
也今詳既云僧祇律大眾部者是大眾部同於僧
祇律也如上四分律同曇無德法藏部故。


鈔說假部者此部所說世出世法皆通假名及真
實故言成實論先是數論弟子等者此論是訶梨
䟦摩造在僧法中巳造此論言以所造為能造者
[037-0372a]
彼宗以五塵為能造五大為所造即與我宗能所
造倒故後入佛法此論屬經部攝也言三藏云下
證成經部師是此宗攝也言細實而麤假者唯識
疏云經部十處十二處中除意法也麤假細實極微為實麤色等為假聚
細為麤故假大乘世俗麤實細假一切色等皆從種生由識變故相分收故
麤實極微但是觀心假想分析而有故細名假薩婆多等麤細俱實極微隨色
等處攝即和集色等細從麤攝故一說部等麤細俱假今當初句

與說假部義稍同故合為一宗言此說假下揀之
三部異別後二家所宗之論以釋說假名也此從
俗諦中皆有假實故不同一說部不同真俗一切
皆假不同說出世部真諦唯實俗諦皆假故此揀
之言蘊門中下釋成俗諦中有假實也若法在五
蘊門中攝時是實若分五蘊為十二處十八界謂開
色合心為十二處心色俱開為十八界既開五蘊色心為界處故是

假說也謂既開五蘊積聚為界處故界處名假積聚也。】


「疏世俗是假等者此部明世間法從顛倒生智是虗
妄故非實有悉是假名出世之法不從顛倒起有道
果故二空境是真實一空智亦真實真實境能生真
實智真實智能通真實境故是實有名出世也此約
所立為名此分通大乘故鈔云少似中論等鈔少似
中論等者謂少似中論前一半也以中論四諦品前
以空破有四諦品中以空立有今以二空為真實似
前一半義也或可世俗是妄少似因緣所生法出世
為真少似我說即是空不得全偈故云前半然此言
[037-0372b]
少似即有少分通於大乘破相始教之義或可以彼
世俗是妄出世為實望中論前半偈者亦不全同故
但云少似以中論前二句緣生之法即空者即世出
世法皆盡空也今第五宗唯空世間故世俗是妄不
空出世間故出世為實故中論前半偈中唯似其空
世間之一分故云少似及向前也若既全似則與大
乘何別思之疏一說部者名即是說名為一說說一
假名爾從所立為名前則出世是真今則出世亦假
名爾。」


【鈔既無世間者撿論應云既無有世間探玄記云
此亦通於初教之始即破相始教中初入方便。


鈔應理圓實宗者金光明經鈔云應者合也應正
道理圓滿成實非方便說顯了義故故名應理圓
實宗也今以彼雖自為圓實妄後三宗義非圓滿
故改名三性空有宗也。】


「疏謂心境兩亡者通但空破相之意及頓教絕相之
意言直顯體故者唯是頓義今以深從淺故為此次
若探玄記不立三性空有宗第七名一切皆空宗謂
大乘初教八名真德不空宗九名相想俱絕宗今以
第九合其第七為第八真空絕相加第七三性空有
以當相教移彼第八為今第九收義方足。


疏九空有無礙宗者然約大乘宗中第七是有雖云
徧計空此約情執空爾然依他似有圓成實有故為
有也故下立為二諦俱有宗第八即是空今第九融
[037-0372c]
取空有令無礙也。」


【鈔不壞相故等者前互融明空有不異次雙絕拂
空有之相今正雙拂時而不壞空有之相即遮其
斷滅也言真如隨緣下以疏中真如二字揀空宗
意謂既上言互融雙絕而不礙兩存足顯終教之
宗何必更言真如耶故今云前說空有無礙直據
空有而言若不更說真如則揀濫不盡以空有無
礙尚濫但空故故說真如即空空即真如問就言
真如巳揀第八宗何必更云隨緣二字耶答為揀
法相故又云隨緣問真如既唯隨緣何成真如之
義又異但凝然下答也唯以隨緣揀但凝然第七
宗也非無不變二義雙足方得無礙言具恒沙下
復揀空宗故圭山立空性十門之異然西域立性
宗以今空頓實圓皆名性宗今則以義分之淺深
有異。


鈔今迴第七為第八等者正明立意以賢首探玄
所立多順於彼以第七名一切皆空第八名真德
不空九名相想俱絕雖七始八終九頓有異七八
二宗皆依彼次但名有異以釋第八義云約奘師
持法輪中說三性及真如不空理等以此為終教
然與彼應理圓實之義有濫故今欲反彼所立故
以彼七為第八彼八為第七却加第九融彼七八
方順法性故問賢首順彼八宗何有玄妙答但以
後二宗超之爾今有三宗超勝以第八中有頓義
[037-0373a]
故言如前西域者前鈔云說假有故為第二時即
此第七宗顯理至空會緣相盡為第三時即此第
八宗等言符法性者如前四不了皆歸法相四了
皆歸法性故迴彼七八也。


鈔然五六立在小乘等者第五宗立在說出世部
第六宗立在一說部前鈔釋此二宗皆引中論明
通大乘故探玄記第一并教義云此通初教之始
問若云此立在小乘義通大小者第三宗中亦應
通大乘以大乘亦說過未是無現在是有故第四
宗中亦應通大乘現在色心等為實從自種子而
生起故不相應行為假依色心分位假建立故何
獨五六二宗耶答第三宗現在為有第四宗現在
之實皆離識實有故不通大乘疏約此義故不說
之或可與五六義齊疏舉一隅令准知之。】


「疏七即法相等者然准起信疏有五宗一隨相法執
宗即小乘諸師依阿含等經立造諸部小乘等論二
真空無相宗即龍樹提婆依般若等經立造中觀等
論三唯識法相宗即無著天親依解深密等經立造
唯識等論四如來藏緣起宗即馬鳴堅慧等依楞伽
等經立造起信等論五圓融具德宗即華嚴經天親
菩薩造十地論立六相圓融義初一即此前六宗二
三即此八七二宗四五即此後二宗也然法相猶存
假名故定是權無相有二若緣生即空平等一味故
是頓實若但明空不顯不空故是破相之權起信疏
[037-0373b]
以頓實從在破相權中故居唯識相宗前唯識明中
道故今清涼以破相權從在頓實之中會緣相盡故
居法相之後故次科云八即頓教者隱破相之義不
言也。」


【鈔以五教料揀者此約宗教相當之處配之不必
全取教之次第也問若爾應頓教淺於終教以前
云前前淺後後深故答真空絕相雖是頓教然亦
通始教但從多分及隱始義此配為頓也故清涼
云況復宗者從多分說今亦多分故配於頓前淺
後深未爽通理。


鈔即清辯菩薩所造者西域記云清辯論師外示
僧佉之服內弘龍猛之宗欲與護法論議清辯誓
不空見菩提樹見當作佛護法無暇離菩提樹故
不能相見論議乃云非慈氏成佛誰決我疑於觀
音像前誦隨心陀羅尼絕食飲水三歲菩薩現曰
何志曰留身待見慈氏云云如前巳述其掌珍論有二卷
唯釋此二量故言謂立云等者百法慈恩疏云彼
勝義諦中有為無為二俱是空第一量云諸有為
真性故空從緣故如幻事明鈔云為遮犯世間相違過故以諸有為學者
世間非學世間皆許有故諸無為法學者世間許是有故若不揀之故成此過今言真性依勝義諦不依
世間故無此過初量應云真性有為前揀定是空後說前陳後說互相差別不相離性合以為宗因云緣
生如幻事等喻問真性是勝義者世俗勝義其相如何答真性義諦一切都空世俗諦中可有色心修證
等法如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虗妄是世俗諦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是勝義相問此應有自教相違過以
違諸教不空義故如善戒經等云有為無為名之為有我及我所名之為無等答我亦有教如前所引又
[037-0373c]
問應有自語相違過謂吾宗言真性表依勝義汝宗勝義諸法都無復言有為乃是有義雖因明法似宗
之中無此有法自語相違之過於理既乖亦是過也答應知真性之言為防過故該通二量但遠指初過
總示非正是宗有法意先指云我依真性立有為是有法定空故宗或欲顯示無過道理故無違也故應
立量云有為是有法依真性皆空故宗便無過也故掌珍論云且如眼處一種有為就勝義其體空等


▲言此中因喻前却者三支次第先宗次因後喻今
頌中先宗次喻後因故云前却却猶後也或是譯者迴
文不盡故言二無為比量下百法疏云諸無為法
真性故非實以不起故猶如空華明鈔云揀過如
上又此後量元依勝義諦立不同前量或准前量
理亦無違因云不起故謂本不生起諸不起者皆
定無有實喻如空華掌珍論云不說遮止即不立
異喻然准明鈔二量皆有自教相違失今以自亦有教故不為失也彼雖以此宗之教為非了而此
宗亦以彼教為非了故如前西域四不了皆歸法相宗也故二量皆真能立亦真能破況頓是楞嚴經文
豈為似量耶故護法菩薩所造廣百論第七中亦云諸有為法隨緣生故猶如幻事非實有體諸無為法
亦非實有以不生故譬似龜毛明知造論之師情無去取者也鈔即般若三論中

一分之義下此言般若乃指諸部般若經爾三即
中百門也對前深密瑜伽爾言故有言下彈責他
人之言也此是法相宗破學龍猛依奘法師傳云正名龍猛舊云
龍樹宗失意之者非破龍猛宗不爾何用更加學字

今清涼言斯言可怖者亦遮學法相宗恐執此言
破龍猛宗也。
▲鈔即真不礙俗下如性相對辨中
巳釋然必融於前下如圓教具前四教故其第十
一宗即第十圓融具德之宗非是諸宗所競故疏
不言圭峰云十宗皆佛滅後弘顯佛經承習各異
[037-0374a]
遂各為一宗。】


「疏教則一經容有多教下若圭山大疏云謂一宗容
有多教一數容有多宗故又教約佛意權實有殊宗
約人心所尚差別然此二義料揀與今不同初則直
以宗教對論寬狹不同今疏以宗教就經說寬狹也
次約佛意人心亦不同今次段約位所尚也言若局
判下正是吾宗判教之意唯此義故勝於餘師今有
指於一經一部以為此是始此是終等者所失多矣。」


【鈔如一維摩等者明一部經通有五教云通然疏
中容有多者不必多或故一經有四教三教二教
等般若等亦具五者學者多云般若但名空教應
審此文具覽彼經方知不唯空義恐招謗法之𠍴
而影出宗局者如維摩經多明理事無礙以斯為
主是所尚故但名理事無礙宗言顯明宗通下以
一宗通多經故通而影出教局者一經之中所有
五教等義各互不相通故局也問餘經可爾華嚴
一經具五教之義為互通不互通通則違此文不
通則違前疏云斯則有其所通無其所局答此且
論餘宗不說華嚴若說華嚴約遮詮則非通非局
約表詮則通局無礙故云圓融具德也前云無其
所局且約遮他。】


「疏八輩者四果四向也。」


【鈔難云等者躡跡難也言宗不約此者宗不約此
斷證以論斷證無多故教但有五問若斷證無多
[037-0374b]
故但有五教者聲聞緣覺斷證階位各別何不分
為教答斷煩惱障證生空理大同雖有位次小異
相從合為一教又緣覺出無佛世以無教故不別
分也問破相始教說三乘同有十地與立相始教
明資糧加行等五位及斷證等亦別何不分為二
教答同許定性無性皆不成佛亦許三乘斷證階
位大同故合為一教問終教所立時位等亦同法
相何故別為一教答伏斷惑障證理起行等多異
故別為一教問頓教何有斷證階位而別為一教
答以無位之位為此教之位不同漸次不同圓融
故別為一教此上且為成五教故作如是說若如
前於大乘分為七類等乃至如來聖教意趣無邊
何須局執宗尚義別故有十宗前六宗所尚不同
而疏但言前五者疏約第六一切我法但有假名
而無實體通大乘義稍顯故言五鈔約前立在小
乘故故云六宗而據斷惑證理等義六宗不離四
果四向故合為一小教則教與宗互不相違。


鈔雖互有兼通者問法華豈無佛性等涅槃豈非
一乘等既是互通何故各別局定耶故此答也文
含縱奪可知。


鈔宗通自修行等者經云三世如來有二種法通
謂說通及自宗通說通者隨眾生心之所應為說
眾經自宗通者謂修行者離自心現種種妄想謂
不墮一異俱不俱品以超度一切心意意識自覺
[037-0374c]
聖境離因成見相一切外道聲聞緣覺墮二邊者
所不能知我說是名自通法通清涼釋云初了唯
心謂不墮下境界則滅超度一切下能所亦無自
覺下證悟自心不由他悟離三量成故離因成一
切外道下對他顯勝。】


「疏二裕法師者傳云靈裕姓趙氏定州鉅鹿曲陽人
年居童幻異行感人每見儀像沙門必形心隨教後
專華嚴涅槃地論律部有華嚴疏指歸合九卷十地
疏四卷廣有著述齊后染患願開華嚴諸統舉裕當
之時有雄鷄常隨眾聽逮于講散乃大鳴高飛西南
樹上經夕而終俄而齊后疾愈斯感通之應也齊安
東王婁叡致敬諸僧次至裕前不覺怖而流汗退問
知其異度即奉為戒師其潛德感人如此至大業元
年正月二十二日三更忽覺異香滿室奄終于演空
寺春秋八十有四然彼意初既以法界為所成法身
後復以法界為所證之境界故法界為宗爾。


疏五敏印等者釋法敏姓孫氏丹陽人也八歲出家
事英禪師為弟子後貞觀十九年會稽士俗請住靜
林講華嚴經六月未正講有蛇懸在敏頂上長七尺
許作黃金色吐五色光講終方隱至夏訖還一音寺
有赤衣二人禮敏曰法師講四部大經功德難量須
往他方教化故從東方來迎法師弟子數十人同見
八月十七日卒前三日三夜無故闇冥恰至將逝忽
放大光夜明如晝因爾遷化春秋六十有七身長七
[037-0375a]
尺六寸停喪七日異香不滅造華嚴疏七卷印師即
同判宗者遠師光統如前立教中巳敘。


疏笈多三藏者具云達磨笈多隨言法密本南賢豆
囉囉力加切國人剎帝利種姓獘耶伽羅此云虎氏開
皇十年冬十月至京城翻經論七部三十三卷即起
世緣生藥師本願攝大乘菩提資糧是也。


疏故賢首意取下探玄記云五依光統律師以因果
理實為宗即因果是所成行德理實是所依法界此
雖義具然猶未顯露今總尋名按義以因果緣起理
實法界為宗即大方廣為理實法界佛華嚴為因果
緣起因果緣起必無自性故即理實法界理實法界
必無定性無定性故即成因果緣起是故此二無二
唯一無礙自在法門故以為宗。


疏以事法界有事理等者謂事法界理法界事理無
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緣起體上之用故者依四法
界為體緣起是用即依總體起總用故。」


【鈔緣起是總下一者緣起是總該本有修生之別
但言因果即當緣起中修成緣起之一分如大方
廣者是總指也正取方廣業用為本有緣起非取
其體也或可大即本有之體方廣即本有之用以
業用本有之義不彰釋以稱體周徧故亦是本有
問本有可然緣起云何答體用互為緣起故若唯
約業用則一多大小等互為緣起也若修成則因
果一多互為緣起二者緣起即是義門總該萬法
[037-0375b]
故總因果但是位之一法故別。


鈔不應復存因果理實之言等者正改賢首意也
言若取次第等者以順一題次第也或可法界即
總體理實即別體緣起是總體之總用因果但緣
起中別義但就位說故以先總後別為次復以不
思議貫前四重口欲辯而詞喪心將緣而慮忘故。】


「疏觀其總題巳知別義者謂因前宗中差別之法攝
總題所以觀其總題却巳知一題差別之義或是巳
知一部差別之義前義為勝耳。」


【鈔故云法界總該前二者因上大方即法界體故
方廣即法界用故所以疏中云法界總該前理實
緣起二也。】


「疏所以龍樹指此下即疏主依龍樹立華嚴宗也既
不加不思議則濫於餘經故知成華嚴德用自在因
果法界皆不思議者出於龍樹而巳又賢首等師依
龍樹判華嚴為不共般若立為別教逈異餘宗則若
教若宗皆出於龍樹又始於龍樹於龍宮誦出流布
仍造大論於西竺故於西域建立華嚴以龍樹為初
祖天親為二祖以至相於大藏前立誓抽得華嚴第
一志欲弘通後遇異僧來謂曰汝欲解一乘義者其
十地中六相之義是也慎勿輕之可一兩月間攝靜
思之當自知爾言訖忽然不見因即淘研不盈累朔
於焉大悟遂立教開宗製此經疏時年二十七也廣
如傳說既立宗教由悟六相而地經唯有六相之名
[037-0375c]
而天親論中廣申義釋則天親為二祖矣後至此方
帝心雲華賢首清涼圭峯相承而來則華嚴之祖皆
有自也。


疏淨名但明等者天台補注破此義云清涼觀師云
淨名但顯作用不思議解脫蓋是一分之義未顯法
界融通不思議故不同華嚴經也天台學者敢謂清
涼此義不然請以教義判經方知法門有異淨名但
顯不思議用華嚴亦彰法界融通彼此圓妙皆不思
議復何優劣於其間哉別圓大乘法門正等但即不
即及具不具而分兩殊作此所判自然無滯不明斯
旨任運抑揚大乘經矣思之後昆慎之會解評曰義
師何謬至於此耶一不知他宗旨歸二又失本宗言
教不識他宗者且華嚴具二分義一者法界融通此是
德相二者作用解脫此是業用以淨名闕前義故云一分但

得華嚴業用一分義未顯法界融通故云爾也況真
諦謂西域記說此華嚴大不思議解脫經三本下本
十萬偈又波羅頗密多三藏云龍樹造大不思議論
釋亦十萬頌此方十住毗婆沙論十六卷即後秦耶
舍誦出什師譯文亦言是大不思議論中一分文也
既云大不思議明知形對淨名等為言如鈔說者是
也而謂法門正等者豈可得耶二失本宗言教者既
言但即不即具不具殊者由不即故不具故得一分
業用義失於融通斯亦見矣豈有教殊而法門正等
豈不法門隨教有異耶以不思議法門名同故云等
[037-0376a]
而具不具義異故教不同如汝宗中凡釋一法門皆
約四教義解豈以法門名同令教亦同耶故知法門
隨教有異故云一分爾思之後昆慎之又如涅槃玄
義解不思議以須彌內芥中義云小不自小亦不由
大故小大不自大亦不由小故大因緣故小大亦不
離小大在內外兩中間亦不常自有不可思議大亦
如是通達此理故即事而真唯應度者見不思議須
彌之高廣入於不思議芥中之微小是名不思議之
大入不思議之小住首楞嚴能建大義如經廣說若
一往明不思議用在於道後其理亦通評曰設作此
解亦未免一分之義何者彼先作三觀三諦即事而
真故大小不思議此是吾宗理事無礙故不思議即
同教一分義爾亦未至法界自在融通無盡德相故
以吾宗圓教有二分義一事事無礙別教義二理無
礙同教義又有二分一德相二業用彼涅槃玄義有
二義一即事而真二道後作用若即事是真即同教
一分義若道後作用即業用一分義豈得與華嚴同
日而語耶並名小不思議爾義師既不審他宗亦不
體自宗妄申破斥愚之甚也可不哀哉。」


【鈔有解脫等者作用解脫約法名業用菩薩住故
即入業用真如具德即約法稱德相佛身不分下
就人名德相故龍樹下如向所指若爾應更加大
字答彼淨名但彰業用不思議狹故為小今明法
界等皆不思議德用俱備則巳有大義故不假言
[037-0376b]
之。】


「疏若就題中等者大方則理實為體方廣即緣起為
用佛華嚴是因果為宗尋因果之宗令趣證理實體
故法界總攝體宗用三法界為總理實緣起因果皆
別舉一全收所以數配歸題者題為大部綱領宗要
不出一題故。」


【鈔若准天台下以天台玄義有其五重一釋名二
辯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故彼云尋名識體體
非宗不會會體自行巳圓從體起用利道含識今
是中三義也彼宗玄義十卷專明此五約通別以
釋經題於中釋體云體者一部之指歸眾議之都
會也今取佛所見為實相正體又云即一實相印
也引證序品云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又云諸
法實相義巳為汝等說乃至廣引云云二明宗者修行之
喉衿顯體之要路如梁柱持屋結網綱維提維則
目動梁安則柱存宗者要也所謂自行因果以為
宗也云何為要無量眾善言因則攝無量證得言
果則攝如提網維無目而不動牽衣一角無縷而
不來故言宗要然宗之與體不異而異約非因非
果而論因果故有宗體之別耳普賢觀云大乘因
者諸法實相大乘果者亦諸法實相即其義也云云
如彼三明用者用是如來之妙能此經之勝用秪二

智能斷疑生信生信斷疑由於二智約人約法左
右互論耳前明宗就宗體分別使宗體不濫今論
[037-0376c]
於用就宗用分別使宗用不濫何者宗亦有用用
亦有宗宗用非用用用用非宗用用宗非宗宗宗
宗非用宗言宗用者因果是宗因果各有斷伏為
用言用宗者慈悲為用宗斷疑生信為用用若論
於宗且置斷伏但論因果今明於用但論斷疑生
信且置慈悲若得此意則知權實二智皆斷疑生
信是今經之大用其義明矣乃至廣說評曰實相
即理實因果明同彼但以斷疑生信為用此中緣
起為用斯不同爾然次疏明理實因果緣起之義
對彼之義自然見皂白也。】


「疏今釋前義等者今釋前宗中十一字義也所以釋
名但釋法界者以法界名義差別故偏釋之或是略
故問釋名且爾二顯義中何故不具釋耶答實則理
實該於法界因果該於緣起今且約以理實法界之
性對因果之相以明無礙先顯性相無礙後因其性
相無礙起事事無礙故以無障礙法界而為宗趣故
不具釋也言法界名體廣如本品者如前第一卷中
巳明。


疏別開法界以成因果等者問法界何不對緣起以
明而對因果明耶答從文顯故或可體中舉總用中
舉別互影略故言謂普賢法界為因等者成就品疏
云發普賢心修普賢行信等諸位皆名普賢全依法
界分成此因明知此因體是法界還稱法界方名普
賢法界為因其果例然因果雖異不離理實及四法
[037-0377a]
界。


疏下當指文者即下疏云三以文從義科於初會中
先顯遮那果德後遮那一品明彼本因名所信因果
二從第二會至第七會隨好品名差別因果謂先二
十六品辨因後三品明果亦名生解因果三普賢行
品辨因出現品明果名平等因果非差別顯故亦名
出現因果四第八會初明五位因後顯八相果名出
世因果亦名成行因果五第九會中初明佛果大用
後顯菩薩起用修因名證入因果一一皆證入故。」


【鈔一者五周等者如修所信因為宗得所信果為
趣舉所信果為宗令修所信因為趣所信因果既
爾餘四因果亦然此即各自因果別別互為二番
宗趣總成十番宗趣乃至總修五周因為宗總得
五周果為趣總舉五周果為宗令修五周因為趣
此為盡理若能達此最後兩番前諸宗趣番番盡
理而復五門不同互不相濫前互為宗趣之處皆
可例知若於前數中取一番具餘等則無窮盡以
互為緣起不相離故又前一一因中有多因故一
一果中有多果故復互相望以成宗趣亦至無盡。


▲二者所信因果等者即五周因果各合互為宗
趣復應以所信因果為宗令得差別平等因果為
趣舉差別平等因果為宗令修成行所信因果為
趣乃至以所信因果為宗令得餘四因果為趣舉
餘四因果為宗令成所信因果為趣等以是具德
[037-0377b]
無盡法門故經云欲具演說一句法阿僧祇劫無
有盡而令文義各不同菩薩以此初發心等。】


「疏以辨義深等者由識辨義理深玄為宗令知言教
殊勝為趣言舉人為宗下法界品疏說即舉諸善知
識佛菩薩等為宗令知解脫等法為趣舉法為宗令
當根得作佛菩薩為趣言五對別明是宗之趣者約
行布說故五對相即為宗即趣者約圓融說故雖六
釋名同於法相而義全異爾。」


【鈔收前衍裕等者前疏云一衍法師以無障礙法
界為宗二裕法師以甚深法界心境為宗總為一
真無礙法界別悟性相即事理法界若失總義即
不能收此二師所立法界況因果無性既因果收
前四對今因果歸於理法界即前四對皆歸理法
界矣。


鈔餘四例知者後四對各以初一為宗後一為趣
問前何互為宗趣至此唯一往耶答但可以淺為
宗令至深為趣不可以深為宗令至淺為趣如以
出纏為宗不可却令在纏為趣或可舉出纏清淨
為宗令信在纏為趣乃至舉修顯果為宗令得修
生果為趣疏欲顯有一往之義不但互為顯前亦
應有一往之義義門無邊不應一准。


鈔由雙融故俱離者由因果之相與法界之性互
相不異云雙融俱離性相即下十門中初二門等
第五門但總別之異耳此有兩重理事無礙初二門一
[037-0377c]
重第五門一重由雙融故性相混然俱現即三四二門并

第六門亦總別之異此亦有兩重理事無礙三四中一
重第六門一重離不礙存下即七八二門總為第三重理

事無礙總由上理事無礙成後二門事事無礙則
後二門通由性相俱離性相混然存離自在無礙
故標章云爾法界雖通下釋妨可知。


疏一由離相故者行願鈔云此標所以也相是因
果此舉緣起如幻之因果非妄計定性之因果也
言因果不異法界等者正顯法界相也二由離性
故者舉其所以此明法界非因果外定空之法界
也言法界不異因果等者正顯因果相也三由離
性不泯性故者出所以也以第二門離性收第一
門不泯性言法界即因果時法界宛然者第二門
即第一門也言則以非下意取緣起無性之法界
非取因果外定空之法界也四由離相不壞相故
者出所以也此舉第一門離相收第二門不壞相
故言因果即法界時因果歷然者正顯法界時不
失因果言非因果下非取法界外定相之因果也
五離相不異離性故者出所以也即收一二兩門
同時故因果法界雙泯離相者即第一門中離相
故不異離性者即第二門明由離性故是以雙泯
又亦由三四兩門既不相失隨一泯時一切即泯
六由不壞不異不泯故者出所以也即收三四兩
門同時故因果法界雙存不壞者即第四門不壞
[037-0378a]
相不異不泯者即第三門中不泯性既不壞相不
泯性即隨一存時二皆存也七由五六存泯復不
異故者此標所以也第六明存第五明泯此二門
既其同時故無障礙也亦遠收三四及一二門言
超視聽及絕思議者即指離性離相也言通見聞
及未嘗礙於言念者即指不壞不泯也後三門如鈔中可知


鈔性則叵壞等者通妨也問何以性言不泯相言
不壞而不性云不壞相言不泯又何不俱言不泯
俱言不壞耶答性不可壞今取存義故翻云不泯
相則可壞今取存義故翻言不壞言二對皆不相
異下及次相字皆平聲呼言正存即泯故復不異
者行願鈔說展轉有三重理事無礙一初二門由
相即故性相俱離次第明無礙二第五門合初二
門同時故性相俱絕明無礙又一三四兩門由相
即故不礙兩存次第明無礙二第六門合三四兩
門同時故性相俱存明無礙三以第七門收第二
重俱泯次第明無礙合正存即泯同時故存泯無
礙入躡前事理無礙以為後二門事事無礙之所
以九躡事理無礙總以因果互攝十以前因果各
自有多差別若分若全乃至微細亦各具攝重重
無盡此與行願䟽鈔少異可對詳之
▲鈔舉相意欲令亡下以初
心行人未能亡相造極故舉因果之相為宗誘令
契入離相為趣舉者意欲令亡相故得不異法界
明本不在相故於正說因果相處勿昧此意此上初對
[037-0378b]
後對合上離相下准此釋詞疏中應云舉相離相
為宗則合上宗趣並為宗故言令亡因果者下准
此牒詞疏少一令字也言前離於相下揀前對後
對二趣之意別也或揀後對宗趣義別意云前言
離相明非遣之方離明因果之相本離此上約境
今令離取相之心故然其言猶略若具應云令離
取相心及取離相之心何者以宗中離相並為其
宗故或可但離取因果相之心也以上約離境為
宗今約離心為趣故異也下九准知


鈔二中應云等者鈔為補而續之舉法界性為宗
意欲令亡不在於性故得不異因果明法界之性
本離為趣即初對也離性下後對准前應云舉性
離性則合上宗趣為宗此上約境令離取著法界
性之心為趣也。
▲鈔三即離性為宗下法界即因
果故離性為宗正即因果時不泯性為趣以性本
自離故得即因果不待泯故法界宛然非斷無也
此上初對又離性下後對合上宗趣為宗此上約
境令離取亡法界不礙法界之心為趣。
▲鈔四以
離相為宗下因果即法界故離相為宗正即法界
時不壞因果相為趣相本自離故得即法界不待
壞故因果歷然非定有也此上初對又離相不壞
相下後對合上宗趣為宗此約境也令離取亡因
果不壞因果之心為趣。
▲鈔五離相為宗下以初
門離相為宗不異第二門離性為趣由性相下順
[037-0378c]
文釋成若異下反成可知此上初對又離相不異
離性下後對合上宗趣為宗此約境也今逈超取
說雙融性相俱不俱泯之心言為趣以此例前遣心亦遣於言

▲鈔六不壞相為宗下以第四門不壞相為宗
即此不壞不異第三門不泯性為趣若離下但反
釋成此初對又不壞下後對合上宗趣為宗約境
說也令離取俱存現前之心為趣。
▲鈔七雙存為
宗下以第六門不壞相不泯性故雙存為宗即此
雙存不異第五門離性離相故雙泯為趣以即泯
下釋成此上初對又雙存下後對合上宗趣為宗
此約境也令超常情眼視耳聽心思口議以雙泯
故通配離性離相不礙無念眼見耳聞口言心念
為趣由雙存故通配不壞不泯言然超視聽下更
別配之超視聽之妙法約離相說絕思議之深義
約離性說不礙見聞約不壞相說不礙言念約不
泯性說此上具依一相不爾豈相但超視聽不絕
思議等耶。
▲鈔八法界性融下以法界性為宗性
融不可分為趣此上初對後對合上宗趣為宗此
約境也理應令絕念知因果各攝法界為趣上皆
理事無礙。
▲九因果各全下合上第八後對宗趣
為宗即理事無礙為所以故也令因果下正明事
事無礙為趣此上初對後應合上宗趣為宗此約
境也行起解絕為趣。
▲鈔十二位下因果二位差
別之法皆各總攝法界為宗亦事事無礙之所以
[037-0379a]
也一一正明事事無礙為趣此上初對復應合上
宗趣為宗此約境也亦行起解絕為趣巳上三門
准鈔顯文雖各唯一重宗趣據理亦合具二重也
以前云下九准思故但文略爾思之可知。】


「疏又初一等者初以別因果全總緣起次別理實全
總法界巳上前後明三以前二同時後一總貫前三
皆不思議既以下明第四門中說因果法界融通之
義復深於前則融三門所說因果法界始末通明方
顯玄妙隨義說之似異一一通徹故皆一揆。」


【鈔會歸心觀下既以第四門融前故但會第四門
中十義歸心成觀也則顯前三門各十義皆亦成
觀言在法為離下對境釋心也在所觀境法因果
法界為離性本離故在能觀心冥符本離之性為
遮在所觀境法因果法界為不壞此是通相之意不同前約性相
分不壞不泯之異在能觀心照徹無謬為照巳上總明遮

即初之二門下別配釋也然有二義釋初約十門
別別配釋後又十門下總望十門釋今初遮即初
之二門者初門遮相次門遮性照即三四二門者
三門照性四門照相巳上四門單照單遮然字巳
下單遮單照互即融通五即合初二門為雙遮六
即合三四二門為雙照七即雙照雙遮互融八即
四門一揆等者以法界性融不可分故遮照雙遮
照之四門有以四門為四大門者非也即疏中即照之遮即遮之照雙遮照為四門
揆互通即事理無礙圓明一觀也九因果總句各
[037-0379b]
全攝法界具遮照雙遮雙照之四門為一事事無
礙觀十因果別法各各為一句全攝法界亦具攝
遮照雙遮雙照之四門為一事事無礙觀也。
▲鈔
又十門齊鑒下二總望十門釋也謂十門齊鑒非
無記曰照無心於十非妄想曰遮此遮照亦互融
即此釋疏中初二句雙照下謂雙照即照前十門
齊鑒無心於十雙遮即遮前無心於十十門齊鑒
即釋疏中雙照雙遮也言亡慮絕者即定之極了
了分明者即慧之極定慧既其玄極則為一總無
德不圓無法不照之觀能與如是觀行相應方契
十門之旨合上四大門之宗希諸學者領受於文
外之意趣也問既領於文外之趣何須廣說答本
圖領旨不為文字事業問既曰無心於十何須齊
鑒答非齊鑒無以增智慧非無心無以造玄極也。


鈔三慧齊備者餘說一向多聞猶涉方便言纂靈
記說者以華嚴傳記五卷本賢首集文有十章一
部類二隱顯三傳譯四支流五論釋六講解七[言*奉]
誦八轉讀九書寫十雜述此賢首初集後經修飾
至清涼時有二家並賢首弟子一靜法寺慧苑法
師修五卷名纂靈記二經行寺慧英法師修兩卷
名華嚴感應傳又近四明居士胡幽貞纂成一卷
今所引即靜法五卷者若賢首華嚴傳但云依智
度論諸大乘經多是文殊師利之所結集此經則
是文殊師利所集佛初去世賢聖隨隱異道競興
[037-0379c]
乏大乘器攝此經在海龍王宮六百餘年未能傳
於世龍樹菩薩入龍宮因見此經淵府誦之在心
遂出傳授因茲流布上傳記文但纂靈記經靜法修飾
故有增加也言未見其文者應是論本有其具闕
言金剛仙論者廣鈔第四云金剛仙菩薩造釋金
剛般若經既如其說驗必然也。


鈔纂靈記引真諦三藏西域記說者即傳第一部
類中說也彼乃云如真諦三藏云西域中傳記說
等非謂真諦自有西域記也言亦說入龍宮之緣
廣如別說者此傳即什師所譯今既指廣當略引
之傳云龍樹菩薩南天竺梵志種也天聰奇悟事
不再告在乳哺之中聞諸梵志誦四圍陀典各四
萬偈偈有三十二字皆誦其文而領其義弱冠馳
名獨步諸國天文地理圍緯祕讖及諸道術無不
悉綜後結友三人以隱身術入王宮事三人遭害
因悟欲為苦本眾禍之根敗德危身皆由此起即
入山詣一佛塔出家受戒九十日誦三藏盡更求
異經都無處得遂入雪山山中有塔塔有一老比
丘以摩訶衍典與之誦受愛樂雖知實義未得通
利周遊諸國更求餘經於閻浮提中徧求不得外
道諸師沙門義宗咸皆摧伏外道弟子白之言師
為一切智人今為佛弟子弟子之道咨承不足將
未足耶未足一事非一切智也辭窮情屈即起邪
慢心自念言世界法中律塗甚多佛經雖妙以理
[037-0380a]
推之故未盡未盡之中可推而演之以悟後學於
事不失斯有何咎思此事巳即欲行之立師教誡
更造衣服而有小異欲以除眾人情示不受學擇
日選時當與弟子授新戒著新衣獨坐靜處水精
房中巳上即是入龍宮之緣也大龍菩薩見其如是惜而憫之
即接之入海於宮殿中發七寶華函以諸方等深
奧深典無量妙法授之龍樹受讀九十日中通解
甚多其心深入體得實利龍知其心而問之曰看
經遍否答言汝諸函中經多無量不可盡也我可
讀者巳十倍閻浮提龍言如我宮中所有經典諸
處比此復不可數龍樹既得諸經一箱深入無生
法忍具足龍還送出天台學者疑上品華嚴大多龍宮無著處觀此傳一處函
中之經巳勝閻浮提十倍之多尚未得盡又云諸處比之不可數記而以情記惻龍宮不可思議事者亦
可笑矣於南天竺國大弘佛法摧伏外道乃至廣造

諸論等評曰此傳但有入海見經通說所誦并得
經而出雖不具說三部華嚴既見經無量亦可知
矣此但傳略故爾。
▲鈔能破有無宗者既佛記為
能破有無宗而法相學者以學龍樹宗為著空者
未之審也言唐三藏西域記者大意皆如前傳。


鈔案隋開皇三寶錄者即翻經學士費長房撰長
房城都人也房本出家周廢僧侶反俗隋及興復
仍習白衣時預參傳筆受詞義以歷代羣錄名唯
編經至於佛僧紀述蓋寡乃撰三寶履歷帝年始
自周莊魯莊至於開皇末歲首列甲子傍列眾經
[037-0380b]
翻譯時代准見綸綜號為開皇三寶錄今鈔依纂
靈記引也言都薩羅者此云喜出生言支法領等
者開元錄云秦晉以前出家者多隨師姓後彌天
道安云剃髮染衣紹釋迦種即無殊姓尊莫尊於
釋迦乃以釋命姓後增一阿含經至果云四河入
海無復河名四姓出家皆稱釋種又沙彌塞律云
汝等比丘雜類出家皆捨本姓同稱釋子既符經
律遂為永式今此領法師當晉代人則從師為姓
云支也捐棄也言即東晉朝所譯是也者始因法
領請至爾後因秦沙門智儼至罽賓國請覺賢至
此土至東晉安帝義熈十四年方於道場寺譯之
也。


鈔然而龍樹下以入海宮誦具本十萬偈法從於
人上昇天竺流布蓋聖人巳證妙窮梵音故獲全
寶法領所得其猶半珠遂行東土由凡夫未證不
善梵音邊遠之劣器未任故猶獲半珠淪沒也湑
相居切切韻云露貌即隱顯之間纔得其少半僅猶
纔也少也又案今于闐下西域記云唐言地乳無
憂王太子至此建國齒耆云暮未有胤嗣乃祈禱
毗沙門天神之廟像額上剖出嬰孩神前之地忽
然隆起其狀如乳神童飲吮遂至嗣位因為國號
言即上略本者此雖正釋下本兼明略本從此出
故。】


「疏四上本經等者探玄記說於可結集經分下中上
[037-0380c]
以此品偈廣多故前鈔引金剛仙論說召集羅漢八
十億那由他菩薩無量無邊恒河沙等結集此等經
也。


疏五普眼經等者謂能詮之經如眼照了普法故或
法如眼經詮普眼故故彼疏云詮普法故普詮諸法
故得此法者一法之中見一切法故言海雲所持者
彼疏云觀海為法門以普眼法雲潤一切故。」


【鈔如六十二經說者謂我住此海門國十有二年
常以大海為其境界乃至觀大海出寶蓮華佛坐
其上身至有頂為說此普眼法門於日日中以種
種陀羅尼力領受趣入分別開演等各無數品如
是千二百歲故知品偈尤多。】


「疏同說經者謂約同一類世界同以音聲所說之經
名同說經如不思議下引證可知。


疏七異說經謂約異類世界異類六塵所顯之經名
異說經。


疏故下云普眼等者毗盧遮那品云波羅蜜善眼莊
嚴王如來為威光說普眼修多羅世界海微塵數修
多羅以為眷屬此言佛剎微塵數者如一華藏為一
佛剎則別教所明非如前所引權實同許一三千界
為一佛剎然猶義引此且依揀義眷屬但是伴類非
即是伴以不能却為主故。


疏十圓滿經等者此約收義如海一滴具百川味等。」


【鈔晉經但名等者今經云以圓滿音說修多羅名
[037-0381a]
普照因輪既言普照即圓滿義或圓滿音說得名
圓滿言大願精進力下疏云無功用道任大願風
普救護故言善伏太子者即人壽一萬歲時勝光
王之太子應是潛蘊宿善遇緣當成太子悲救獄
囚王臣大怒母請半月行施纔畢就戮時至法輪
音虗空燈王如來入彼施會為說此經。】


「疏以晉經等者以晉經十地品後便至十通品則無
說經處會既連十地品便謂俱是他化天說巳下十
品經文由闕唐經第七會初十定品今經十定品云
於普光明殿說明是重會故別為一會則成九會彼
以離世間品為第七會法界品為第八會故。」


【鈔將欲命乎微言者命猶說也或請命也言舉其
問端者初海會舉四十問端也言口光遠召菩薩
來儀者第六經中如來即於面門眾齒之間放佛
剎微塵數光於十方一切菩薩眾會之前說偈爾
時十方世界一切眾蒙佛光明所開覺巳各共化
現諸供養雲來詣佛所作禮供養等言毫光普爥
等者經云放眉間光下疏云即光體也名一切菩薩智光
明普照曜十方藏辯光明也其狀猶如寶色燈雲顯光相也
徧照十方一切佛剎光業用中所照分齊其中國土及與眾
生悉令顯現光所現乃至顯示十方世界中普賢菩
薩道場眾會將說普法令知法王大願普周剎塵內故言震動剎網者
經云普震動諸世界網疏云光業用中動剎網也以諸世界重疊影現交互
相當如網孔故言佛前現華下經云爾時佛前有大蓮華

[037-0381b]
忽然出現其華具有十種莊嚴一切蓮華所不能
及等言白毫出眾者經云此華生巳一念之間於
如來白毫相中有菩薩名一切法勝音與世界海
微塵數菩薩俱時出現等䟽云表教從所證淨法界流為眾教源如白為
色本言端倪者端緒也倪者自然之分也今言端倪

取其由緒義耳。


鈔方舉依果者方者纔也於所信中分二上明所
信依報果下三品明正報果即下十類科中第四
前後襵疊科從後例襵總有十重其後二重云九就前亦二初明所信佛果法後問明
品下三品明能依能信號薩行十就前中復二初會明佛依報果後名菩等三品明正報果

四百億十千之名者准下疏云今一四天下一諦
有十千名四諦歷於百億故有四百億箇十千之
名也言故授之以光明覺品者光明體也覺者用
也此二各二謂光有身智二光覺有覺知覺悟又
光有能照所照覺有能覺所覺如來放身光照事
法界令菩薩覺知見事無礙文殊演智光雙照事
理令眾覺悟法之性相由事理俱融唯一無礙境
故得一事即徧無邊而不壞本相身智無二唯一
無礙光涅槃經琉璃光菩薩處云光明者名為智
慧知悟不殊唯一平等覺悟之心知無事非理故
又此二光不異覺境謂能照之光所照之境所成
之覺此三圓融唯一無礙之法界雖平等絕相不
壞光明之覺品中辯此故以名也言上之三品下
結歸前後襵疊科中第十重意也。
[037-0381c]


鈔謂十甚深者一覺首菩薩明緣起甚深二財首
菩薩明教化甚深三寶首明業果甚深四德首明
說法甚深五目首明福田甚深六勤首明正教甚
深七法首明正行甚深八智首明正助甚深九賢
首明一道甚深十文殊明佛境甚深互相激揚者
問者激發答者顯揚言賢首說此者賢首菩薩說
此一品從能說人以為名下疏云體性至順調善
曰賢吉祥勝德超絕名首賢即是首賢首之品以
當賢位之初攝諸德故偏舉賢名。


鈔體用無方等者以體無在無不在用無應無不
應不離覺樹故非動而昇釋天故非靜言顯住體
深玄者疏云體即佛智故將演住門先陳體性以
住性即佛智光讚如來是以三賢十地等皆依佛
智有差別故言信滿入位者十信位滿方入三祇
五位之數故言得正定心者依仁王經及起信論
即十千劫來修信行滿入位不退等十住名正定
聚故言別行不同者隨一住之行各各不同如前
十住品若欲通修復須皆修淨行言觀十種境者
所謂身身業語語業意意業佛法僧戒也疏云梵
是西域之音具正應云勃藍摩此翻為淨離染中
極故名為梵即梵為行故名梵行若爾何殊淨行
品答前信中之行隨事造修悲智兼導至此純熟
了心自性悲智無二故小不同言說於明門者疏
云明是智用法是理行及果又所修行法體離無
[037-0382a]
明等。


鈔夜摩天宮者下疏云夜摩此云時分論云隨時
受樂故名時分准大集經此天用蓮華開合以為
晝夜又云赤蓮華開為晝白蓮華開為夜故云時
分即空居之首以表十行涉有化物宜適其時時
而後言聞者悅伏時而後動見者敬從涉有依空
即事入玄記此而說也。
▲鈔兜率天宮者疏云此
云知足亦名喜足論云後身於彼教化多修喜足
之行故得少意悅為喜更不求餘為足處此說者
表位超勝是次第故又上下放逸此天知足表世
間行滿故居喜足之天又彼有一生補處表菩提
之心功行滿故又積功累勳知階未足迴勳授子
乃知有餘菩薩亦爾勤苦積行未見有餘迴向眾
生乃知自足又欲界六天此居其中表悲智均平
處於中故等。


鈔若四河入海下一兢伽河二信度河三縛蒭河
四私陀河經疏皆有法喻合今引其合文略示經
云佛子菩薩亦爾從菩提心流出善根大願之水
以四攝法充滿眾生無有窮盡復更增長乃至入
於一切智海令其充滿疏云菩提心合池流出善
根等合四河依菩提心修四攝行自善增長同入
如來一切智海言寶珠十德者經云譬如大摩尼
珠有十種性出過眾寶一者從大海出二者巧匠
治理三者圓滿無缺四者清淨離垢五者內外明
[037-0382b]
徹六者善巧鑽穿七者貫以寶縷八者置在琉璃
高幢之上九者普放一切種種光明十者能隨王
意兩眾寶物如眾生心充滿其願佛子菩薩當知
亦爾有十種事出過眾聖一者發一切智心二者
持戒頭陀正行明淨三者諸禪三昧圓滿無缺四
者道行清白離諸垢穢五者方便神通內外明徹
六者緣起智慧善巧鑽穿七者貫以種種方便智
縷八者置於自在高幢之上九者觀眾生行放聞
持光十者受佛智職墮在佛數能為眾生廣作佛
次第喻十地漸漸增廣修至第十地言大地十山者經云譬如十
大山王因地而有菩薩十地因佛智故而有差別
言嶷然高出者十定品文音義云嶷者宜力切山
峯貌也佛智如大地十山如十地之智山從地出十地之智皆從佛智而有故言大
海十德德德該通者經云譬如大海以十種相得
大海定果可移奪一次第漸深二不受死屍三餘
水入中皆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無量珍寶六無
能至底七廣大無量八大身所居九潮不過限十
普受大雨無有盈溢菩薩行亦復如是以十相故
名菩薩行不可移奪所謂歡喜地出生大願漸次
深故離垢地不受一切破戒屍故發光地捨離世
間假名字故𦦨慧地與佛功德同一味故難勝地
出生無量方便神通世間所作眾珍寶故現前地
觀察緣生甚深理故遠行地廣大覺慧善觀察故
不動地示現廣大莊嚴事故善慧地得深解脫行
[037-0382c]
於世間如實而知不過限故法雲地能受諸佛如
來大法明雨無厭足故海喻全一佛智之體而十德不同德非別物故云智
業又互相徧不同於山其乃無差別之差別差而無差巳上四喻皆從果品

地影像分中文初池喻修行功德二山喻勝功德
三海喻大果功德四珠喻堅固功德故下疏云四
喻喻四功德以顯圓融初一圓家漸次喻圓中漸
珠喻即是漸圓海喻即圓圓也四喻圓融鈔云此言自天
台生而小不同彼處漸圓是漸教家圓今亦圓教行布之極耳圓圓亦與彼不同乃是初後圓融名圓圓
非是圓教圓滿名圓圓也


鈔十定品者瑜伽五十云名無礙智三摩地是其
菩薩學道所攝金剛喻定彼疏云此明因滿菩薩
位中最後位也此位亦名等覺今經欲顯開合無
礙故存其義不彰其名第十定經說此菩薩同三
世佛明是等覺言非數去聲能數上聲者始從一百洛
叉為一俱胝是中等數洛叉是萬俱胝是億巳下
皆上等數法倍倍變之為俱胝俱胝為一阿庾多
乃至不可說即長行意言又積不可說以至十重校
量等者即偈中意一積不可說至不可說偈云不可言說
不可說二不可說劫中說不盡充滿一切不可說不可言說諸劫中說不
可說不可盡三上不可說一一是一剎皆碎為塵不可言說
諸佛剎皆悉碎末為微塵四前一一塵皆有不可說剎一塵中剎不可
說如一一切皆如是五將前諸塵中剎一念遍碎為塵此不可說
諸佛剎一念碎塵不可說六念念碎塵復盡多劫念念碎塵亦復然盡不可
說劫恒爾七前所碎塵復有多剎此塵有剎不可說八即此多

[037-0383a]
剎復碎為塵此剎為塵說更難九以多算數經於多劫數
上諸塵以不可說算數法不可說劫如是數十以是諸塵數劫一一
劫復各有十萬箇不可說劫以此諸塵數諸劫一塵十萬不可說
校量下經偈云爾劫稱讚一普賢無能盡其功德
量於一微細毛端處有不說諸普賢一切毛端悉
亦爾如是乃至遍法界疏云略舉三重一將上諸
劫讚一普賢之德不盡二況一塵中有多普賢三
況遍法界塵皆有多矣若不以稱性之心思之心
或狂亂等覺尚爾況佛德耶言阿僧祇為大數之
首者阿僧祇此云無數為十大數之首所謂無數
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
可說不可說不可說言念劫圓融下即是僧祇所
數之法上二句約時即當後壽量品下二句約處
即當後住處品言以劫為日者謂經中以前剎之
劫為後剎之日故後後倍前也言上就實說下即
指上塵剎該攝等也。


鈔即十門出現者一總明出現之法二身業三語
業四意業五境界六所行行七成菩提八轉法輪
九般涅槃十見聞親近此上皆有出現二字十門
皆從性起舉一全收故云圓融。
▲鈔近望上文者
即上第八會托法進修成行分也言遠取諸會者
信即第一會舉果勸樂生信分也解即第二會至
第七會修因契果生解分行即第八會托法進修
成行分言依人證入者即第四依人證入成德分
[037-0383b]
也此但總科一經始末大意以為四分若就行人
隨其品會皆容信解行證具缺隨根固難詳議。

鈔頓漸該羅者在文則本會唯頓末會則漸圓根
尅證頓漸混融亦不礙頓漸殊分披文之次無迷
玄旨使即心修證頓漸無在故法界品疏云夫圓
滿教海攝法無遺頓漸該羅本末交映人法融會
貴在弘通故非頓無以顯圓非漸無以階進非本
無以垂末非末無以顯本非人無以證法非法無
以成人故前明不異漸之頓多門而眾人同契後
明不異頓之漸一人而歷位圓修前則不異末之
本雖卷而恒舒後則不異本之末雖舒而恒卷本
末無礙同入法界又略以束云末會歸菩提場則
十會圓明言自此略畢者良以具本既末流於東
夏故且云略畢也。】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三十七



音釋





音南入聲


居吟切衣小帶也叉巨金切衣結


求癸切度也


渠鎮切餘也纔
也劣也少也



之涉切曲也


徂兗切欶也
[037-038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