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120 華嚴懸談會玄記-元-普瑞 (master)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十三
蒼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鈔即取最中無邊妙華光香水海中普照十方熾
然等者第八經說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
海在華藏世界海中如天帝網分布而住其最中
央香水海名無邊妙華光疏云以多華發光故亦由菩薩行華而為因故
[013-0175b]
以現一切菩薩形摩尼王幢為底出大蓮華名一
切香摩尼王莊嚴以香摩尼嚴此華故又從摩尼底而出生故約法即萬行圓明
之所成故海能有華故受華名華依於海取海底稱有世界種而住其上名

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約事寶光遠照故約法其世界種正是所含種子一
一皆有大智光明遍照法界義故以一切莊嚴具為體性德互嚴故

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於中布列等己下說二十重世界
後下至上列二十重第一重主剎有一佛剎塵數
世界圍繞八方過一佛剎塵數世界方至第二重
主剎如是至第十九重云過佛剎塵數世界方至
[013-0175c]
第二十重主剎其上下但有十九佛剎塵數主剎
第二十重有二十佛剎塵數世界圍繞總結主剎
伴剎有不可說等方是一箇剎種中事下鈔云下
狹上濶如倒立浮圖倒安象齒等急備引吞海集
中有此圖樣中央剎種既爾餘十不可說佛剎塵數剎種一一皆有二十重剎下狹上
濶形相亦然

[013-0175d]



[013-0176a]


鈔遍華藏者不同旨歸如文具之然華藏世界海
者廼是本師修因之所嚴淨准第八九十經略示
其相其下有須彌山微塵數風輪最下風輪名平
等住能持其上一切寶𦦨乃至最上風輪名殊勝
威光藏能持大海海名普光摩尼香水海海生蓮
華華名種種光明蘂香幢蓮臺面上邊有金剛輪
圍山中央至圍山臺面十方總有十不可說佛剎
微塵數小香水海一海有一剎種羅網臺面一一
小海外有一四天下微塵數香水河遶一一剎種
內皆上下二十重剎及圍繞剎最下一剎有一佛
剎塵數伴剎圍繞最上一剎有二十佛剎塵數伴
剎圍繞且增觀智一至二十據實上下皆二十也
如網孔故若論莊嚴一一佛剎雲臺寶網園林器
具一切眾寶有佛剎塵數之莊嚴一一莊嚴各放
佛剎塵數光明一一光明各皆互現如上華藏世
界及莊嚴事及現過去未來一切劫中剎海事中
餘者易知唯華臺上有十不可說剎塵數之剎種
經文長遠難以頓見今以圖示。
[013-0176b]



[013-0177a]


圖中乃至處經中皆是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言故
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也經中唯列一
百一十一箇而缺兩箇圖中白環者是也上下二
十重亦有列不列者據實皆二十重如網孔故若
續此圖先從中央種次讀次東種次讀次南種如
是右旋十種訖還讀東次下十種次南下十種如
是旋轉讀之方是經之次也檢經八九十三卷具
說下鈔喻如一盤中盛於十楪十楪之中各盛十
彈子一盤如剎海十楪如剎種彈子如一剎。


鈔六遍餘剎海下約華藏不壞分量義故有餘剎
海等剎依剎種種依剎海寬狹可知華藏之外下
現相品疏云是華藏隣次之剎海故云無間起自
十方十億佛剎塵數剎海而盡十方無盡剎海俱
為能遍法界為所遍。
▲鈔一一塵中皆有佛剎前
但取所成麤剎今說彼能成塵中復有剎也。
▲鈔
此不論成剎之塵但取容塵之處遍於空矣者意
云今明於處合約成剎之塵今第八但取容塵處
之空亦得名處故云兼於空矣言如二界中間者
如娑婆界東輪圍之外未至阿閦佛國輪圍之際
中間唯是虗空今不但取唯空無物處今取盡虗
空界但是容塵處佛皆遍其中說經。
▲鈔彼一一
微塵等者彼字二師異說助正云指前第七一一
微塵也所以不指第八者取虗空難顯重重之義
故若寂照云即指第八中一一塵各攝無邊剎海
[013-0177b]
即所含剎各各為塵復有剎海故至重重無盡前
義為正義八兼於空但取虗空一一容塵之處為
能攝耳不言一一塵也今云彼一一塵正指第七
問八中容塵之處則寬九唯塵中攝剎以至無盡
則狹如前也答前能攝似寬所攝但是一重今能
攝雖狹而所攝重重無盡亦不違從狹向寬之義。】


「疏然上十類等者問十中前七為能遍法界為所遍
可爾後三為能遍與所遍寬狹云何答所遍通四法
界能遍各是一義問前六事法界七九事事無礙法
界八若理空即理法界理空有剎即事理無礙法界
若事空有剎即事事無礙法界其第十例餘佛同總
例同前九則具四法界而為能遍更何是所遍法界
耶答總言四法界則無所不該此上雖有四法界而
但是器界且非是佛及眾生等處故下疏云此猶約
器世間說鈔云未說佛毛及眾生毛孔事問若云前
九正是遮那說經之處者何故前後皆云說處有十
答有二義一云以義相從自佗通收而有十處二云
別說前九是遮那處總合為一是餘佛處總不離別
皆為遮那說法之處也。」


【鈔若忉利等者先按定經說既遍下依前第八為
難也言處則雜亂者上違理也何以下違教也言
隱顯門者義分齊中云攝佗佗不盡不現即隱顯
門且是一相之言。


鈔若約為門等者躡跡難也如十住為門顯時與
[013-0177c]
十行等隱者為復相見否若相見者還成雜亂以
夜摩天等說十行等時亦說十住等故若不相見
何以知遍者以不見夜摩等說十住故何以知遍。


▲鈔餘位如虗空者非是斷滅但十住為能成十
行等為所成離能成外別無自體云廢巳同佗以
廢巳故非常是所成故非斷其能成者既有體能
成佗故非斷對所成方有能成故非常既皆非斷
常方是玄門以諸法極於有無故。
▲鈔而有主伴
者正明相入帶主伴門令明顯故顯文含多義故言但隱
顯不同者以隱顯料揀相即令易了故言亦名下
復以純雜門融即入二門恐二門定為天隔故。】


「疏十餘佛同者問處則佛佛德用說法皆同前依時
中何不說耶答影顯示故。」


【鈔故經云者即十地品文也疏中引橫遍今鈔證
竪窮。
▲鈔餘佛說處者如人人唯識所變之處繫
屬各別故為此問相宗自識緣佗變器乖唯識義故以為例言若相見
即乖相遍者廣鈔云則乖圓遍難也答中言二互
相見主伴義成者如遮那說處為主餘佛說處為
伴二互相見遮那亦遍伴處主伴無礙故圓遍義
成各遍如乳投水中但名水遍水遍之處乳豈不
遍以全一味但名水遍却以水投乳准上應知此
名不相見定非隔別同遍如眾燈光同在一室此
光遍餘光亦遍即相見不乖相遍。


鈔文具下消文為主須一為伴多故此正約主伴
[013-0178a]
門而兼帶隱顯如此佛為主顯時餘佛為主隱等
為伴隱顯亦然言非謂下遮妄解也上皆舉人顯
處於人明主伴如主伴重重處巳說。】


「疏又上十處下恐斯十義而定超然故此融之初句
緣起相由門後句法性融通門且初此閻浮提七處
而周法界收餘九者豈餘佛同不是遮那說經處耶
餘佛說處准遮那說而又餘佛不必初閻浮提等遮
那亦且約此界故則理出文外。


疏而隨前下有二初以別時望總處又字下別處具
總時言頓說此經者以十種時隨一圓收今具以一
念攝餘九故云頓說又以一一時各收餘九時遍別
別十處亦偏舉一處收餘九處又隨一一處各收餘
九處皆具前舉一全收之十時。


疏並是遮那說經之處者總攝三世間無盡之處皆
是遮那一佛說經之處問唯識道理佗變器界等相
分自識不能親緣如其緣者識外取法乖唯識義云
何佗變之處亦為自說經處答十通品疏說若不親
緣佗却失真唯識義以真心自性自佗不定異故經
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尚即心之自性豈不親緣耶
況六相十玄十所因中無有不融通之法也豈可局執。」


【鈔對時顯處者影取對處顯時義屬前段不爾此
義豈唯在處耶以互為能顯所顯故。
▲鈔普賢若
如下以等覺位第八識猶有漏故成趣生體故名
眾生世間以起二空無漏智故名智正覺世間前持
[013-0178b]
業此相違什又舉普賢下且舉因極以勝攝劣故。】


「疏夫真身寥廓者且對執迹非真名之為真非揀化
身等名真窮源莫二者且對下執迹多端為莫二故
下云一身亦在執迹之中設執十身亦非真故。」


【鈔唯一無障礙等者唯乃揀其多執一則破數之
稱故云無障礙身故貞元疏云一亦不為一為欲
破諸數故此總釋疏中真身乃至莫二也言隨機
教異一句總釋執迹多端巳下三句總相收束義
不出此自下乃隨文委曲指陳展演明之。
▲鈔若
以法界為身者此總含四法界為身既法界即身
不應言合體故普賢三昧疏云一依佛地論以清
淨法界為法身約理二依無性攝論以無垢無罣礙
智為法身約智三依梁攝論及金光明經如如及如如智
存名法身雙合四經云如來法身非心非境則境智
雙泯五此上四句合為一無障礙法身六此上總
別五句相融形奪茲說逈然無寄七通攝五分一戒
香謂道具無表戒二定香言即入地無漏定三慧香即別境五中無漏慧四解脫香謂盡智無生智俱時
勝解以能印證四諦理時離縛增故五解脫知見香者即本後二智謂與勝解心所同時離縛證理行相
增故自利利佗悲願所行恒沙功德無不皆收以修

生功德必證理故融攝無礙以報身歸法身二身無礙為佛身
攝論云通收報化色相百四十不共功德等通收報化
皆法身矣九通攝三世間具十身故唯此華嚴十身上

分權實唯第九屬此經若融攝及攝同教總前九
義為一總句是謂如來無障礙身隨義隱顯不可
[013-0178c]
累安達者尋文無生局見。
▲鈔今以無障礙下含
具前義無障礙智即第二義如字即第一義冥一
即第三義其四五六以義含之但依前三義別說
故言如如者不倒也以離依計二倒及如如智者
從境彰名或可智自不倒依主持業如次如收一
切智等亦如故復云唯智收一切如等亦智故云
獨存義各孤立故加及字二義無違曰共為真身
言即令色相功德者即七八二義亦金光明經意
也彼合部光明經云唯有如如及如如智是名法
身何以故離法如如無分別智一切諸佛無有別
法何以故一切佛智慧具足故一切煩惱究竟滅
盡得淨佛地故是以法如如法如如智攝一切佛
法故即今色相功德合如如佛身也。
▲鈔故令佛
身下即九十二義亦無不包影取亦無不在釋疏
羅字。
▲鈔以如來者一句全是出現品文言假言
齊者以一切法即是佛身法外無身今言齊者假
言齊耳。


鈔上二義下此總為體用釋之混萬化用即真體
故言會精麤一致者會無為功德之精妙有為功
德之麤顯為一真身之致也或報化為精麤或該
一切法之精麤言圓融無礙者歸前總束唯一無
礙身也。
▲鈔故次疏云下明知莫二非是定一謂
若下法喻皆遮異執釋莫二之言謂初二句法說
也問下句是喻何言法說答以喻顯法故不同後
[013-0179a]
四句唯是喻明喻中初二句喻攝末歸本下二句
喻依本起末言三江者准尚書地理誌中而有三
名一吳松江二錢塘江三浦陽江有本云千江者
無定名相也。
▲鈔不知多端下以不知應迹故成
執也了知則不執經論當根因隨成益即設教功
深餘劣見聞遂生局執故須遮遣故結云若識其
源一多無礙故普賢三昧品鈔云如說海水異於
百川不攝百川非海水故隨文布列乃有不同得
意而談一一融攝。
▲鈔故光明覺品下疏云初偈
變化智自在上半一多無礙下半隨器普現後偈
明一多無所從以無生智隨物而感謂一身多身
但由眾生分別心起故無積無從其猶並安千器
數步而千月不同一道長江萬里而一月孤影情
隔則法身成異心通則玄旨必均云云自佗於佛
何預。
▲鈔此經云下即問明品下疏云所證法界
體同為一八識心王俱不可知故一四智三智二
智一智皆無別故一十力四無畏亦無別故一此
五略攝諸德而言等者等此經中餘之經文如現
相品云諸佛同法身無依無差別下疏云體相皆
同同義有二一本住法身體同言無依者無住本
故體無二故此體同故諸佛同法身也二巳證法身相同力無
畏等皆無異故言相同者即相似名同非體故也今鈔亦具二同故云法身力無畏

▲鈔佛地論者論具云佛有二種身一者生身
二者法身若自性身若實受用俱名法身諸功德
[013-0179b]
法所依止故諸功德法所集成故若變化身若佗
受用俱名生身隨眾所宜數現生故今鈔云實功
德法故者唯釋實報是法身義也自性名法身義
易故不釋也。
▲鈔又般若等者即天親論釋金剛
經彌勒頌云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之義也。

鈔又云佛以法為身下現相品文華焰髻普明智
菩薩偈也下疏云上半是體客塵不染故下半是
用隨物見異故亦釋疑難謂雖為物現相不乖如
空若不現相云何悟於無相。
▲鈔金光明經又說
四下即合本經最勝王經亦說三身分別品正云分別三
身有四種有化身非應身如來巳般涅槃以願自
在故隨緣益物如是之身即是化身即隨六道化身無諸相好
有應身非化身是地前身決定能令受用法樂應用勝故不立化名

有化身亦應身住有餘依如來之身有非化身非
應身是如來法身彼說三身品中法身者皆是理智合說即為真身也今鈔
標名即隨釋也言四善根即暖頂忍世第一也以
為見道加行名順決擇分善根所見之佛王一三
千大千世界千丈大化身也言人天同類即丈六
金身也。
▲鈔佛地論中亦說有四者此所引全是
論文是則下揀別經論二四身義也言合法報下
此經後一是法身自報不說佗報化身開為三類
言今約下三身各別云俱開復於報身開自佗受
用故曰復重開於報也言雖有四義理不乖三者
唯釋佛地中雖四不乖三身也則失該揀光明之意有本鈔
[013-0179c]
云理不乖此者意云彼二經論雖各說四不乖此
之揀異也有本鈔云雖有四義理全乖者謂二經
論雖各說四經全乖論論全乖經謂經中合法報
為一身實教義也論開理智而為法報不得相即如
教義也又經無佗報論別立身全乖異也後義為正。


鈔然叡公下諸釋云云不可詳定今科之為二。



* 初列名然叡
* 二解釋

* 初叡公唯法身

* 初約體唯一詳而
* 後約義分五

* 初別釋三身義

* 初二約因

* 初正因何者
* 二緣因推其
* 後三約果

* 初應感就其
* 二彌綸稱其
* 三妙相語其
* 後逆次通妨難

* 初總通三果難

* 初牒難總答所以
* 二約喻以明何者
* 後別通二因難

* 初二皆為因

* 初通功德生三果難

* 初因果對明二如來
* 後別約果異

* 初二身別說功德
* 後體用無二是為
* 後通法性生三果難

* 初法以有

* 後喻如冥
* 後功德成果若直
* 後清涼歸三身若以


鈔詳而辨之一法身者隨義不妨分五據體則無
有二此實教理事無礙義也。
▲鈔本有之法性者
此涅槃生因亦是正因如乳有酪性故法性二字
即能生因身字即所生果即下三身也。
▲鈔推其
因是功德所成者即涅槃緣因及了因體即萬行
也上二身皆舉因目果故皆為佛身也。
▲鈔三就
[013-0180a]
其下三皆約果為佛身也然為約應大妙三字分
三義也體即無二。
▲鈔所以下問三果之中五四
二果既為佛身何有第三變化身耶前三句牒難
下一句總答意云後二約體雖即無相如空第三
約用就機應別何者下約喻顯也三有之形精麤
小大等喻變化身業因勝劣喻機緣勝劣也勝機
感則現細劣機感則現麤大小亦然准叡公意此通佗受用及
化身准清涼意唯化身也

▲鈔如來法身下約第二身通妨難
此有二重通難應先問言前云功德法身功德是
因何以名果法身初二句答也意云以法身功德
之果以因目果故號法身次問能成之因既一功
德所成果相何有三耶功德無邊下答也言功德
無邊者隨順法性修檀戒等萬行之因無有邊際
故虗空法身果亦無邊言功德無相者稱性之行
豈帶相耶如行施時三輪清淨業故得實相法身
逈絕諸相言功德方便者昔因善巧普應羣機故
今應身隨宜赴感。
▲鈔無邊故下約義則三身不
同是為下收歸體用無二即第三是後二體外無
用即後二是第三用外無體故云非有非無等也。


▲鈔以有此身下約第一身通難也問能生之因
既一法性者所生之果何有三耶故此答也意云
正因佛性以為生因理實唯合生一法身然以此
法身為萬化之本故有變化等身也如冥室下曦
光唯一喻所生法身隨孔萬殊喻變化等也。
▲鈔
[013-0180b]
若直指下上以功德為因今直指功德為果即實
功德法故名法身也亦通前功德中初重難也言
假說為身者身者體義聚義依義今但以依聚二
義假說為身非同法相以色相為功德報身也。


鈔若以下鈔主別配三身不同前叡公義也言初
二為報此不約因說唯就果明也初一佗報身起
信云所現之色無有分齊乃至非心識分別能知
以真如自在義用故今云法性生身義正同也功德法身即自
報身也即不空如來藏修成萬行功德為因方顯
為真實報下三配二身可知。
▲鈔又有義下寂照
云亦實教義會解指集玄云即天台四教中第三
別教義也三身體上各義說三然是歷別未會圓
融。
▲鈔如勝天王經說者彼經具云勝天王問菩
薩在何位中得如來十種身佛答住初地得平等
身何以故離諸邪曲通達法性得平等故住二地
得清淨身戒清淨故住第三地得無盡身離嗔恚
故住第四地得善修身常精進故住五地得法性
身說諦理故住六地得離覺觀身觀因緣非覺觀
所知故住七地得不思議身具足方便故住八地
得寂淨身離一切戲論無煩惱故住九地得等虗
空身遍不可量一切處故住十地得妙智身成就
一切種智故下九皆有何以故言問此明依主何明十地之
身答以彼經云菩薩行深般若十地能得如來十
身故天王問曰佛菩薩身應同答功德有異佛具
[013-0180c]
德故菩薩不爾今就佛說也。


鈔巳含前後者前即前段所敘後即下說正義處
皆不出真應一多故若真若應兩互相融或一或
多二俱無礙今以四義各別而徵。


鈔或云毗盧遮那者此云光明遍照義如前歸敬
中釋疏云舍那鈔云遮那者意顯但梵音小異不
同餘教約法報定分也釋迦牟尼者此云能仁寂
默能仁是姓我佛上代從劫初時立共計王至淨
飯王計八萬四千二百五十五王昔有懿師摩王
次夫人有四子並皆聰慧大夫人有一子頑薄醜
陋大夫人恐其四子奪其國祚以情惑王令驅四
子出國王依言驅擯時四子奉命其母共同生姊
妹咸願同去一切人民多樂隨從至雪山北舍夷
林中其地平廣遂築城居焉人慕德風歸者如雲
鬱成大國遂立小弟為王名尼樓數年之後王問
四子所在傍臣具答王歎曰我子釋迦從是巳後
姓釋迦也寂默是名契寂理故。


鈔餘三皆應第四句常在此處餘三句即佗處者
問中間二句既是應身却言即佗處者豈不違前
鈔云以應故在此耶答前約一相義說今亦應影
取真身在此處以理實真應皆在此處佗處故問
真應與一多如何配屬答真應盡具一多一多皆
有真應乃互通耳。


鈔又云下現相品文也疏云堅密者齊佛體用堅
[013-0181a]
即金剛之身決擇記云四相不遷三世不改密謂身祕密也三賢不測
十地莫量佛有三密所謂非色現色摩尼不能喻其多

非量現量應持不能窮其頂不分而遍一多不足
異其體全法為身一毛不能窮其際此身祕密也
佛言聲也非近非遠目連尋之而無際身子對之
而不聞非自非他若天鼓之無從猶谷響之緣發
無邊法海卷之在於一言無內圓音展之該於萬
類是謂佛口密也意則無私成事等覺尚不能知
密之至也今即初密故。


鈔光明覺品下疏說十義一多機於異處各見佛
身不同鈔云今寄五臺求見文殊以況法界見佛差別總有十義今初也如有五人名為多
機各在一臺名為異處一人南臺見菩薩一人西臺見師子一人中臺見萬聖一人東臺見化佛一人北
臺見聖僧是各感見一也二或同處各見如五人同在中臺故云同處一見菩薩一
見師子等故云各見也三或異時別見如一人朝見菩薩暮見化佛是也

或同時異見上異時別見不局一人多人今此要是多人謂二人同於晨朝一見化佛
一見菩薩五或同時異處見亦約多人同於晨旦一於東臺見一於北臺見所見
之境或同或異或同見菩薩亦是同時異處見或則一見菩薩一見化佛亦同時異處見也

或同處異時見同於中臺朝見暮亦見而能見亦通一人多人所見亦通一境異境
但取處同時異耳七或異時異處見時則朝暮不同處則東西臺別而能見亦
通一人多人謂或一人朝於東臺見菩薩暮於北臺見菩薩多人可知然多約一人其所見境亦通同異
同見菩薩如上巳明或一人朝於東臺見菩薩暮於北臺見師子然多分且約一境也八或

同時同處見亦約多人同在中臺同於中時見菩薩所見亦通同異且約同說
或一人於同異交互時處見多人所見謂同時異處異時同
處名交互時處然同時異處即是第五而要是多人異時同處即是第六通一人多人今唯一人頓見前
[013-0181b]
多人所見此機亦是不思議人能於同時異處見故謂一人於晨朝時在中臺見中臺或北臺多人所見
又於中臺於朝於暮見多人所見十或一人於同異俱時處見一

切人所見以是普眼機故謂同時同處異時異處名同異俱時處既是一
人時該多時處遍諸處見通諸境故是普眼機也然佛不分身無思普現

不分而遍無思普現頓應前十也今鈔中但有八七五六九之
義也等字等餘五句鈔中唯用第九一句餘皆非
用故不繁引也。
▲鈔一身圓滿即是真身者以真
無不在故言圓滿。
▲鈔如一身中現多頭者即不
思議品一身現不可說不可說頭等即所現分也
義如前引言頭中有佛下即法界品海幢比丘頂
出諸佛亦如前引頭字應是頂字以經說頭出菩
薩頂出佛故或但總相言頭亦得腰現仙人等者
能現之處分也今並揀之故云皆全現故即能現
所現皆要全也全義既成分現之義自立明非一
向遮分現也。


鈔以離心緣相故者此一句是起信論真如門中
文也。
▲鈔無能測身者離世間品文也下疏云即
是第十四如其勝解示現功德謂諸有情種種勝
解現金色等身雖現此身而無分別如末尼等故
無能測。
▲鈔第八十經下疏鈔云明平等法身波
羅蜜多成滿功德而具攝論五種相攝論釋法身具五種相故
初句白法相以是極果圓滿自在轉故次二句不
思議相謂真如清淨自內證故無有世間喻能喻
故非諸尋伺所行處故次一句無二相由一切無
[013-0181c]
所有故空所顯相是有故有即為無為無二相次
一句無依相雖無所依滅染分依佗無不住得淨
分依佗次句常住相雖無不至即應化普周受用
廣遍相續不斷二身常義而不去自性身凝然常
義五相相融為法身體次二句喻空畫喻無依相
夢喻有無無二相貞元經云如空白日亦如夢空
喻無依及常住二相白日喻白法相夢喻無二相
欲言其有覺竟無實欲言其無夢境歷然故非有
無為無二相其不思議相者即次經云三界有無
一切法不能與佛為比喻譬如山林鳥獸等無有
依空而住者。
▲鈔光明覺品下次前經云如來非
以相為體但是無相寂滅法身相威儀悉具足世
間隨樂皆令見乃至云非是和合非不合體性寂
滅無諸相等謂以佛為有成增益謗為無是損減
初偈遣也為亦有亦無是相違謗次二遣句為非有非無
成戲論謗此二句遣中論云戲論破慧眼是皆不見佛
故今遣之謂妄惑不生故非蘊聚起心則生便成
戲論。
▲鈔又云下亦光明覺品文疏鈔云無染無
所著是三念住一者一心聽法不憂二者一心聽
法不喜三者常住捨心謂有憂喜即染不住捨即
著今無憂喜之雜染安住捨故無所著言無想無
依止是三不獲一惡想都絕云無想二不依止名
聞三不依止利養云無依止次二句雖體叵量具
相好故稱歎。
▲鈔既云菩薩下問疏主下說平道
[013-0182a]
教根無論凡聖許見十身何故此中云菩薩不能
思明唯佛境答等覺巳下猶似隔羅縠觀月故此
云不能思以未窮源故下平道教根勝許分見十
身未必究盡其妙但容見耳。】


「疏融三世間為十身者如前教迹十身相作中說。」


【鈔前十身各有十相者下疏云別顯智相中十身
為八以三身合故然其類例應具十文或闕略且
從顯說上䟽科分顯意下引經示相逐段以疏鈔注之庶知其根本也經云此菩
薩知眾生身集業身報身煩惱身色身非色身疏云
眾生身有五相初三業生煩惱妄想染差別此約總明三界後二約上二界就報別開若總開三界五趣
則具十矣鈔云色身兼欲色二界加無色為三界集業煩惱為二報身即五趣報故為眾生身十相也

又知國土身小相大相無量相染相淨相廣相倒
住相正住相普入相方網差別相疏二國土身具有十相前八一
切相後二真實義相前中初三分齊相即小中大千次二染淨差別次廣即寬狹差別此略無狹次二依
住差別真實中一重頓入名為普入十方交絡故云方網又重重現故多同初地鈔云即初地如帝網差
別故為真實義故知業報身假名差別知聲聞身獨覺身

菩薩身假名差別疏三四二段共有四身皆云假名差別者但有自相同相差別
假名分別實無我人餘亦假名偏語此四者業因尚假苦果可知聖人尚假況於凡類又三乘聖人方能
知假佛德超絕不得云假知如來身有云云即疏所列疏五知佛身有
十相餘之九身既是佛身一一有此則巳成百若更相作則重重無盡菩提身者示成正覺故二[厂@既-旡-日+口*頁]生兜
率故三所有佛應化故揀異猿猴鹿馬等化故云應化即王宮生身四自身舍利任持故上四於三身中
皆化身攝五所有實報身無邊相海等揀三十二相等故云實報即三身中報身六所有光明攝伏眾生
故云威勢即通報化論經名光明身七意生身論云所有同異世間出世間心得自在解脫故者同謂同
類異謂異類世即地前出世地上謂若凡若聖若同若異由得自在解脫故隨意得生即種類俱生無作
[013-0182b]
行意生身也此通變化及佗受用八福德者所有不共二乘之福能作廣大利益因故故種少善根必致
佛果九法身者所有如來無漏界故斯即所證法體故離世間品十佛中有名法界佛諸漏永盡非漏隨
增性圓明故名無漏界是藏義生義含無邊德生世出世諸樂事故十智身者所有無障礙智謂大圓鏡
智巳出障垢證平等性故次云此智能作一切事者即成所作智彼事差別皆悉能知者即妙觀察智此
通四身但兩重十身一一圓融故異諸教鈔云智冥於理同法性身大圓鏡智現自受用平等性智現佗
受用成所作智現變化身則智通四身也又妙觀察智亦通四身知智身善思量

相如實決擇相及果行所攝相世間出世間差別
相三乘差別相共相不共相出離相非出離相學
相無學相疏智身有十一相攝為三初二約體分別初通聞思二即修慧俱通理教次果
行相因果分別行即是因通於三慧果唯證入相離前三餘有八智皆約位分別於中初一是總世間俗
智名之為世三乘聖智名為出世又道前名世見道巳去名出世五三乘者於出世中大小分別小乘十
一智中乘七十七智等大乘權實無礙六七二相於大乘中麤妙分別甚深般若不共二乘相似般若是
則名共八九二相通就三乘縛脫分別於新薰性智習未習故後二通於三乘修成分別知法

身平等相不壞相隨時隨俗假名差別相眾生非
眾生法差別相佛法聖僧法差別相疏知法身前能知智此所
知法並通一切智法不同前佛法智唯局如來又有五相一平等相即是法論云無量法門明等一法身
故者謂法門雖殊同詮平等法身生佛無二故揀理異事皆世諸門攝二不壞相即是行法論云如聞所
取故謂稱理起行名如聞取行符乎理則冥之菩提名不可壞三即教法隨所化生根性相應時說差別
故理本無言假言顯理若權若實皆是隨俗假名四即重顯理法所遍之境此通染淨平等法身遍情非
情五即果法唯約於淨論云第一相差別三乘同證第一義故隨智有異三種不同故所顯理亦說淺深
若約功德等異如常之所辯也知虗空身無量相周遍相無形相

無異相無邊相顯現色身相疏知虗空身文有六相無量相芥子中空
亦無量故二遍至一切色非色處故三不可見故今世人見者但見空一顯色想心謂見故涅槃經中廣
破見空又此含無為空故亦不可見四無異相者無障礙故不同色法彼此相異有障礙故五無邊相者
[013-0182c]
謂無始終起盡之邊故六能通受色相持所持故故下經云譬如虗空寬廣非色而能顯現一切諸色既
因色分別彼是虗空則知因空顯彼為色鈔空一顯色者謂青黃赤白等顯色成實論中虗空唯一不可
眼見世人見者但見空中光明之色想心於中知無實物作虗空解便謂見空其實不見涅槃中同成實
評曰據上十多闕略今云各有十相者理各合

十但文闕略爾十身相作前引釋竟言釋相並在
下文者即上引文正是釋相也。


鈔彼亦會釋者疏云然此十佛與下十種見佛名
義全同與前十身名有同異而義亦不殊一成正
覺佛示成正覺故是菩提身二願佛願生兜率故
是願身三業報佛萬行因感故是相好莊嚴身四
住持佛自身舍利故是力持身五涅槃佛化必示
滅故是化身六法界佛真無漏界故是法身七心
佛是威勢身雖光明亦能攝伏心伏勝故如慈心
降魔等八三昧佛常在定故是福德身定為福之
最故九本性佛了本性故是智身大圓鏡智平等
性智皆本有故故下云明了見十隨樂佛隨所欲
樂無不現故是意生身晉經云如意佛然佛就內
覺身多就相故立名不同耳。


鈔十種見佛者疏云一安住世間故不著涅槃成
正覺故不著生死乘無住道示成正覺故名無著
菩薩稱此而見無著之見依主為名非謂菩薩於
彼不著下九准知二乘願出生故故無不現又乘
此願能生功德故三報即相好莊嚴業即萬行之
因而深信為首故別言之四隨順眾生住持舍利
[013-0183a]
等故又隨眾生以圓音周遍三世住持佛法故五
化身示滅故名涅槃深入涅槃故能示滅深入生
死故示滅非真六法身充滿於法界故法界為佛
體故七湛然安住真唯識性是心佛故八寂然無
依心言路絕即三昧義觸類皆然故三昧無量九
平等性智了本性故本覺真性性本了故十隨自
佗意無身不受故依上十見則真見佛既知十佛
總別六相圓融則亦十見無有障礙又此十重五
對一所出能出對二正報住持對三真常普遍對
四內住外寂對五體深用廣對如文思之上十佛
十身類此成對。


鈔然無著等復有十義下無著十者離世間品云
於一切世間無著於一切眾生無著於一切法一
切作一切善根一切善處一切願一切行一切菩
薩一切佛上皆有於無著之言二出生十者如不
思議法品中說十種念念出生智三深信十者如
十藏品說十種信及十地中十種信也四隨順見
十者即不思議品十種為眾生作佛事五深入見
十者如出現品十種涅槃也六普至十者如至一
切處迴向說及不思議品十種普遍七安住十者
如不思議品十種無量住八無量無依十者如不
思議品說十種無量不思議佛三昧九明了見十
者四十七經世尊十種知一切法盡無有餘十普
受見十者四十六經諸佛有十種佛事此上諸十
[013-0183b]
經文繁廣不能具引要者尋檢故鈔云至下當明。】


「疏用周無礙者以佛即體之用周於上十重無礙之
時處疏鈔引證多是用周於處但恒轉二字中略言
周時無所不通故稱無礙經云下妙嚴品文疏鈔云
總佛身遍別塵中。」


【鈔佛身無去亦無來下疏云體用無礙無去來體
也現諸土用也亦總身遍總土中。
▲鈔如第六經
者身業用也法界及國土約處恒字約時又云下
亦現相品文意業用也疏云於染無礙塵中證法
而周行故又云佛演下語業用也如教迹中巳明。


▲鈔或現威儀者梵行品直釋記有十威儀一三
業勇猛名威三業調柔名儀二三業垢障盡魔怨
斬滅名威三業功德覺華榮茂名儀三佛戒智光
來燭名威佛戒慈澤來潤名儀四法門障滅名威
法海雲開名儀五聖眾悉加名威望眾悉喜名儀
六眾魔驚怖名威諸天恭敬名儀上唯自利下兼二利七摧
魔名威善化名儀八律儀名威攝善名儀九大智
益生名威大悲利物名儀十戒海清淨十身名威
戒海圓滿萬德名儀。】


「疏相遍無礙者相字平聲呼謂於前無邊用中互相
攝而遍也亦應各相攝無礙言各攝一切業用故或
正攝即遍故云無礙問如鈔中母胎一相八相皆具
萬德斯圓故云相遍者據此相字應去聲呼耶答若
但明八相互遍可作去聲今兼四儀三乘五道等互
[013-0183c]
攝相遍故平聲也其義甚明。」


【鈔如不思議品下是舉用周也表一坐成正覺故
跏者重也謂累足而坐一降伏坐以左押右二吉
祥坐以右押左智論云若結加趺坐身安入三昧
威德人敬仰如日照天下除睡懶覆心身安不疲
懈覺悟亦輕便安坐如龍蟠見畫跏趺坐魔王亦
驚怖何況入道人安坐不傾動言今明即此坐中
下顯其相遍義也。


鈔嵐毗尼下法界品文嵐毗尼者此云勝樂圓光
昔有天女下生此處因以為名此園在迦維羅城
東二十里是摩耶生佛之處言當我見下則橫竪
無窮但是一重之遍屬前用周無礙今明下方是
相遍無礙對前釋此令易了故言如三十一經者
迴向品文顯一相具多法門又離世間品云下正
顯一相具八相也准下疏云初一通顯地位後一
總結多門中間八相童子屬王宮相或出家屬苦
行相則為所現七相一住天二初生三處王宮四苦行五成正覺六轉法輪七
入涅槃並一相中同時齊現深密難知故名微細言

又上下示三乘即用周也一乘具三明相遍也五
道六塵例此可知。】


「疏寂用無礙者前二皆用中自明無礙今於前或一
重周遍之用或互攝相遍之用皆正用時恒寂正寂
時常用故云寂用無礙也。」


【鈔若取義顯等者無思惟之心而寂用無礙義得
[013-0184a]
成今用無私隱不偏在寂在用故亦以無方利物
而恒寂則無分別之心也言摩尼下旨歸云如摩
尼雨寶天鼓出聲皆無功用任運成就故言不思
議下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是唐經悉能示現乃至
不可思議境界是晉經由其梵本互闕故今鈔家
以義取之其理方足仍以此文勘晉唐二經亦有
數字加減不同但欲令人易解故晉經在三十二
卷初唐經在四十六卷初皆不思議品今證即定
即用即用即定也又第一經下疏鈔云依法身寂理
名寂而不礙化身也現應化色還如法身在此即是在彼不

待往來第四經下證入無生不礙嚴剎。


鈔無心頓現海印力故者下鈔作二釋謂雖寂用
無心下第一意也謂無心頓現是上寂用即當所
起所現也彼但無心成事別無所依海印力故一
句即當所依能現也正無心成事時不妨依海印
定力故問前鈔云常在三昧為寂即定即用豈非
所依定耶答前雖云定但取能入之心今取所入
定也或可前以無心為定即別定也今以海印頓
現為定即總定也總別異故言又正依下第二意
也謂無心即是海印以為所依頓現之用即是所
起二釋雖異同以第三為依第四為起謂正依海
印定時歸所依名依即起前寂用無礙所起名起
故云無礙則前別此總殊不相濫會解即以攝用歸寂為第三即
寂起用為第四是此第二意者殊失鈔旨鈔云依定起用是起寂用無礙之用故又此鈔文但釋疏中無
[013-0184b]
心頓現一句疏文含二意作兩解也非解依起二字為兩解也思之不爾寂用無礙

豈不依定而起用耶言賢首品下總證依起也現
十法界如前教迹中明阿修羅此云非天福力如
天無實天行故摩睺羅伽此云腹行蟒神之類。】


「疏應即同法者以此宗理智合為真身亦名法身故
云同法所以不言法同應者欲顯身為教主故下皆
例此。」


【鈔吾令此身下引佗經證成即涅槃中意也言第
五經下疏云初句性淨法身言無相者示真如相
身即體義在纏不染出障非淨凡聖必同故云平
等次句出纏法身即真如出煩惱障故云離垢出
所知障故云光明又塵習雙亡故云離垢真智圓
滿故曰光明淨法身揀於在染上二真身後半體用無
礙約因即止觀雙運故得果則寂照為身即用之
體故寂即體之用故智體用既無不在佛身何有
量耶故能普應十方第三句真應無礙第四句正明化用故經云水
銀和真金能塗諸色像智慧與法身處處應現往
金如法身水銀如般若以般若照根真身隨應言光明覺品下疏云上半
深隨一一相稱真無邊即無相故下半廣十蓮華
藏塵數之相無相之相故然以二義故廣一無限
因成故二應根普現故。


鈔法界品云下及妙嚴品下勘經皆現相品文第
六經中也以一毛下鈔出所以也理性融通故言
出現品下疏云一毛含多同類釋以不生則如理
[013-0184c]
而含言如一毛孔下上釋支分能現此釋支分能
遍即具遍攝二義也言又如來眼下即不思議法
品說一切諸佛有無邊際無障礙眼於一切法悉
能明見等耳鼻等亦然乃至結云是為如來普遍
法界無邊際法言若分與圓異下反顯以分圓無
礙下順明也言又法界品下上明佛分具圓此明
因分具圓雖有此義然非因果無礙但取分圓義
耳或普賢一毛之分具自普賢及諸菩薩之圓故
也不濫後義。


鈔一一毛孔等者謂佛果毛孔現自因行本生即
十二分之一數如大威光太子數數轉身值佛等
言所成事者即十二分之本事即行菩薩行所成
之事也如威光所成事業等言亦現下自果現佗
因第六經眉間出勝因者現相品文也亦現佗因
又第一經下通現自佗下疏云是力持身能持自
佗正報神謂妙智變謂現身轉變現俱名為變皆
能持之尚持於佗況自事耶若轉變佛身為菩薩
身自也因也變現佗菩薩為佛身佗也果也上寂照意
集玄解云光明中現過現佛神變即現果也若現
未來佛神變即現因也助正意云神變目因光明
目果即取神通乃因人修行利物故今以前解為
正既云未來諸佛及諸佛神變豈即因耶第五經
下現自因也第六經下現佗因也疏云海慧菩薩
能入勝處諸佛身中修淨國故說則自佗義異佛
[013-0185a]
心豈有隔耶故稱無礙。


鈔如上說因中釋者問既指同前因者因緣何異
答前約果德是所顯之法是佛所為故為因也今
明依正自目說主故為緣也故經云下即晉經賢
首品文。】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十三



音釋





虗宜切日光也


於屈切盛也


故谷切羅縠也


弋章弋尚二切風也


於六



於曷切


披萌切大聲也


苦闔切又苦蓋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