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120 華嚴懸談會玄記-元-普瑞 (master)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二十八
蒼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未知圓義等者問既云圓義豈有分齊既云分齊
豈得稱圓答下說四門皆隨其一門攝義無遺故各
立十門以顯無盡乃至一塵何所不具故迴向品云
得解義趣無盡藏善知諸法理趣分齊等。」


【鈔謂前教攝中不別明攝等者通妨也妨云如前
藏攝先明藏後明攝其教攝中唯明教不別明攝
何故今疏云巳知此經總屬圓教故此答也然唯
約彼五教攝於此經若約此經攝彼五教者則此
經總攝五教以能包含無量乘故故此疏云乃至
人天總無不包如前藏攝中疏云若約此攝彼乃
至聲聞亦此經攝此能包含無量乘故。】


「疏然此教海等者教海之言二說有異若決擇玄鏡
等記即指上圓教也以上徵圓義此牒釋圓義故若
寂照等則指此經為教海也謂此部經教所詮法門
如海宏廣深玄故云包含無外若此指圓教者何以
鈔釋其義云即下四門之二等以四門是此經之分
齊故前文雖徵圓義亦徵此經之分齊故思之言橫
收者約深廣以分橫竪也言五教者總相而言也。」


【鈔初二句總標下一節鈔文釋九句法說之疏口
科分三。
[028-0300c]



* 初二句總標深廣初二
* 次五句別釋深廣

* 初二句釋深

* 初標牒色空
* 二正釋

* 初一句具法喻明深

* 初標具法喻然言
* 後別釋法喻

* 初喻說

* 初第二門義如海
* 後第三門義空微
* 後法說

* 初第二門義總攝
* 後第三門義疏事
* 後一句別約法明深總用
* 後三句釋廣疏諸
* 後二句雙結深廣總無


鈔然上二句言含法喻者二字誤書應是一字言
含法喻者此段大意雖是法說然於此句言含法
喻也以前標中言教海故。
▲鈔如海等者此喻諸
說不同若決擇及寂照記連天一色者色即海色
空即天空下海上天相連一色一際難分取疏中
空色二字喻第二門攝歸真實若集玄記色即天
色空即海空相連一色為喻可知若會解記雙取
上二色則雙取天色海色謂海中所現天之青色
與天上青色上下相映混同一色非唯約海色亦
非唯取天色而空字亦雙取海中空淨與天色空
淨同一虗明故云一色也非正目海空亦非但約
天空等為喻同前。
▲鈔空徹海底者喻理不礙事
海映空天者喻事不礙理即疏中全取一句喻第
三門理事無礙。
▲鈔德用重重下問上巳標二句
釋深今又標即唯明深豈非重耶答此揀別前句
故言唯也廼有二意一前句兼喻顯之此深唯就
[028-0301a]
法說二前深兼通同教此唯就別教也通德相業
用二種十玄等故問下語深一乘中立四門何故
釋深但說後三門不言所依體事耶答理實圓教
事法界亦極深玄但於常情深義不顯故略不言
又初門是法後三是義義依法立明法不離義故
略不言故玄鏡云法界之相要唯有三而總具四
種其事法界歷別難陳一一事皆可成觀故略不
明總為三觀所依體事隨一一事皆為三觀之所
依止此釋法界觀意巳兼縱奪之義
▲鈔釋上廣也等者即此一
部經中全收五教之義問本以義分教不約部帙
而判今此經既有五教之義合分為五教中攝何
故只在圓教中收答以此經所說五教義與餘經
中五教義為本而皆混融無礙故總屬圓教言如
二地下指經說處經說十善戒法人天心受持名
人天乘戒聲聞緣覺菩薩如來准上言之但是一
戒隨心成五今唯取人天也等字等取初地明施
復顯人王即是人乘二地十善十善是欲天乘三
地八禪是色無色天乘明其最劣故疏云乃至人
天總無不包問人乘天乘五教何收若小乘中攝
既言全收五教何有人天教耶如其不攝五教何
能攝法盡耶答下宗趣中疏鈔說立教必須斷證
階位等殊位等無多故但有五人天乘既無斷證
等義故不別立為教以是漸入小乘方便從在小
乘中收今以世出世法異故於五教外特云乃至
[028-0301b]
人天等也思之。】


「疏其猶下正喻廣義然是即深之廣故異百川也。


疏前之四教不攝於圓圓必攝四教問上云教海即
指此經今法合中何故合於圓耶答雖舉圓教亦目
此經以此經總屬圓教故。」


【鈔以四教合於百川者問前法說中此經如海全
收五教之義為廣則應五教之義合於百川此經
合於大海云何不爾答若然則但能顯如前所說
一義今更彰異義故別合之意明此經所詮五教
義中有能同前四教義如海內百川之味所同前
四教義如海外百川圓教體無不備義無不周故
如大海。
▲鈔雖有戒善等者但戒善名同而一一
戒具德無盡稱法戒故如持一不殺戒殺等一切
惡俱能防慈悲等萬善咸發以事事無礙故稱十
玄無礙觀心行起解絕之時何惡不防何善不發
以一防一切防一發一切發等言以彼不能事事
無礙故者終教唯說理事無礙頓教唯明言思斯
絕之理故彼但不得事事無礙尚不同之況小乘
不得始教之二空始教不得終頓之事理無礙等
耶言其猶下江喻頓河喻終溝喻小洫喻始溝洫
者論語包氏註云深廣四尺曰溝深廣八尺曰洫。


鈔約其所通等者通者同也能同同彼所同故又
復互通方是能同所同不爾即不名通因緣即十
二因緣十如謂一徧行真如徧謂周徧行謂有為色心等為初地菩薩
[028-0301c]
達一切法無我證得二空真如此所證真如徧一切行無有一法不是真如者二最勝真

二地菩薩無漏智以離破戒垢染性遮二戒最勝功德皆悉具足故三勝流真如
由證此真如故便能流出殊勝教法也四無攝受真如若四地巳前有我執故即
有繫屬攝受若至四地斷彼我執所證真如非彼所依故五類無別真如若四地中
未證此真如未得無相觀見生死涅槃自他情類皆有別異至五地內後得智中巳得無相觀觀生死涅
槃等類而無差別所證真如從此彰名六無染淨真如依辨中邊論菩薩因證此
真如於諸法上得無染淨所證真如從此彰名若唯識論即當體彰名真如隨障不染隨智不淨如玉性
潔泥不能染七法無別真如依唯識說法即能詮教法無別即所詮真如真如不
隨能詮教法而有差別故若辨中邊論菩薩證此真如巳得妙無相道能達諸教法體差別故立名也

八不增不減真如如諸聖人斷諸染法時真如亦不減又諸人修諸淨法時真如
亦不增九智自在所依真如智即能依真如即所依能依之智證此所依真
如巳便於四無礙解而得自在故為名也十業自在真如業即菩薩事業謂神通陀
羅尼及三摩地并身等三業謂此菩薩隨欲化作種種利樂有情之事皆悉無滯名謂自在也如次

配於歡喜地等十地證得。


鈔如海有百川之水水義同也者謂海中百川之
水與海外百川之水水義同也海中所以有百川
水者由百川朝宗于海故也問此但收自圓教中
能同前四教義既不收所同何名全收答教義說
圓教具四教以攝方便故意以圓教中有同前四
教義欲引攝前四教根方便令入圓故根既入圓
教亦入圓如百川恒入於海依於本法恒流出前
四教末法漸化彼根如海恒流出百川恒出恒納
何有一滴非海水耶則無有一法而不收也故教
迹鈔云如海潛流四天下地有穿鑿者無不得水
[028-0302a]
則皆海水是知無有一法而不具德圓妙若不收
所同何以須言水義同也此言成無用故若擇決
記唯收能同此釋難依言無其所病下有本云局
字亦通無小乘唯證人空理唯行自利行之局病
無始教化五性之根說三乘法之局病無終教唯
明事理無礙不說德相業用該徹五收之局病無
頓教唯明絕待真理之局病如海外之百川不同
鹹味不具十德等可知。】


「疏語廣名無量乘者無量乘有二義一約一切法門
但有運載義者皆得稱乘故云無量乘二約事事無
礙一即無量等故云無量乘經云或有國土說一乘
或二或三或四五如是乃至無量乘今約初義此廣
義中從一至無量皆具故若語深玄唯顯一乘也問
教與乘何別答一由名義不同二則言教必是能詮
言乘乃是所詮但非所詮別義耳。


疏一乘有二等者然別教名義諸說義同同教名義
總有四說一若教章中謂同教一乘者要一乘三乘
和合不異若唯三名三乘教唯一乘即別教具三一
名同教也此約三一具故名同二若前總相會通分四教中第
三名同教一乘者要終頓二教同泯二故名同教一
乘也此約終頓一教泯二是同非只合終頓為同也正約終頓同無二乘故云同教一乘也
此中同教要圓教與終頓二教義類相似故云同也
此中圓覺同彼終頓故云同教不約終頓亦名同教若云終頓二教名同教者彼有其所病不能同此圓教以
此同中必有別義故若約終頓二教自相同者漸頓有異安得是同若約泯一是同自非今義亦不是合終頓
[028-0302b]
為同但約同泯二故同也所以辨此義決擇集玄所同二教亦得稱同教一乘是則江水應同海水現是江水
不鹹豈有同義故知海有江水可得稱同江無海水不得同也法中可知又知終頓二乘合為同教頓漸自殊
將何合耶此義甚顯宜得悉之四此中全揀前四不攝於圓約別義

說若此中全收圓必攝四約同教義說故行願鈔作
此指也此約圓教收前四教同成一教故云同也故
下鈔亦云若同諸乘約融通說乃至以圓教如海包
含無不具故此義亦同教章所詮差別中收前四教為同教也若以前四並是三乘亦是初
義以初義具三乘一乘故少異全收以全收必約如海具百川說收少異三一故以法華為同教也然大旨是
同故云少異然上四義收攝同教體勢略盡有同此類以

義收之則無所濫涉矣又餘三義諸祖共有同頓同
實清涼新加唯約一乘深義說也又泯二是同目法
華等餘三皆華嚴義也。」


【鈔謂終頓二教雖說下若一性一相無二無三此
通二教一性即因同一相即果同若理事無礙唯是終教言思
斯絕唯是頓教此中雖舉所同意取能同為同教
一乘也。】


「疏以別該同皆圓教攝者以華嚴皆是不共之旨於
中約義類雖同終頓而能同之教常自具德也問既
於一圓教分同別者應成三教耶答而同別但教揀
收二門爾由別教故逈異餘宗由同教故普收一切
自在也此約一乘深義且收終頓爾普收如前。」


【鈔如事理無礙必有事事無礙者乃有一類一者
圓教中理事無礙必有事事無礙如海內之江河
必有海故二者實教中事理無礙無事事無礙如
[028-0302c]
海外之江河無有海故今當初類不爾豈事理無
礙深於事事無礙且如事即理門即是事事無礙
者是諸法相即自在門也以十對體事中有理事
一對故此即相即故成事事無礙也問何故貞元
疏云若理事一對明無礙即事理無礙餘九對明
無礙豈事事無礙耶答且依顯相一義說故不爾
相即玄門豈闕理事一對耶問能同終教義可爾
能同頓教義如何答且如頓教中理體絕安立如
性雙遣與終教無性理不相礙亦名事事無礙乃
至頓理與餘四教理皆有無礙義以五理各別名
事故下云理廣狹等文理昭然復何疑也。】


「疏今顯別教下問今顯別教一乘應唯周徧含容那
得四門皆別教耶答有二義一者今云顯別教一乘
有四門者初門為十玄體故次欲得前十對體事皆
為十玄體者須攝歸真實既皆歸實方於實體顯無
礙用故得第四門正顯十玄此則前三門顯別教一
乘之由第四一門正顯別教一乘故今標云今顯別
教一乘也二者言別必該於同令同皆別如海中論
百川皆具鹹味也故結云各有十門以顯無盡。


疏教即能詮即五教等者問此名義理分齊何故能
詮教在所詮中收答為門別故亦猶百法論論是能
詮一百法是所詮其百法中聲名句文亦是所詮中
收彼既得爾此何不然問當教可爾何言五教豈此
一經盡詮一代時教答如前聲名句文豈只局當論
[028-0303a]
則一切聲名句文皆在中收若爾百法論所詮聲名
句文則寬不揀何等聲等故此唯局五教故自餘世
俗聲等應非此經所詮此乃收法不盡答彼設通一
切但是從種生始教聲等今言五教尚約顯處言之
實則無所不收故出現品云一切眾生種種語言皆
悉不離如來法輪等況十重教體無所不該故下疏
云未有一法而非教體若爾既皆是教何有所詮義
耶答此宗以教徹源則無法非教由義深玄則前教
皆義今又以經為門則前教義等皆名所詮於十對
中若通達教之一字何所不具耶是謂一言無不略
周殊說更無異盈一字法門海墨書而不盡也問若
此盡理何待於餘答若礙於餘何名盡理若一向離
此傍求何名稱性法門。


▲言理即生空等者問五教
之理何故皆名體事答約差別義則無法非事故貞
元疏云雖通於理取差別義又玄鏡云事法名界界
即分義無盡差別之分齊故問真理平等何名差別
答平等必對差別平等亦差別問頓教之理絕待豈
名差別答絕待亦對於對待何非差別故出現品鈔
云相待絕待尚是相待等是則以差別為門無法非
差別。」


【鈔十對法等者即前一乘三乘別一性五性別等。


▲鈔具五教理下若總相說但是五種理不收餘
法若盡理明且終頓教中理何有一法不是如耶
圓教理總融諸法無有障礙何有不收之法但是
[028-0303b]
以理為門亦不濫餘法。
▲鈔事即色心等者亦從
顯說但是有為之法細論如心有五教所明之心
等身亦十身在內六道四聖等聲聞緣覺菩薩如來則何所
不攝也下八對例准可解。


鈔他心等十智者離世間品明智章中引華嚴孔
目第四云小乘十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法智比
智等智他心智盡智無生智前四智四諦知欲法
名法智知色無色法名比智知一切法名等智即
有漏智也知他心法名他心智知煩惱盡名盡智
知煩惱不生名無生智問何故前藏教中說十一
智此但明十智耶答彼說六度菩薩成佛亦有第
十一智如實智觀中道諦今以六度菩薩成佛屬
始教收故但言十智。
▲鈔五教修行不同者小乘
四諦之行始教六度萬行終教亦然然皆理事無
礙頓教無行為行圓教一行一切行言得位差別
者小乘資加等五位始教亦然終教以三賢十聖
等六位為位頓教無位為位圓教一位一切位。


鈔如七方便下小教因果也七方便者一五停心
如天台立教中巳明二別相念觀涅槃疏云一觀身色蘊不淨二觀受蘊是苦三
觀識蘊無常四觀想行二蘊為無我此四次第者初於身處貪次忻樂受次由心不調後由未斷惑法中
攝惑故次第如是又於想行計我強於色計淨強於心計常強於受計樂強故名別想念觀如天台止觀
等廣說三總相念處觀涅槃疏云總就五蘊或十二因緣為四一不淨二苦三無
常四無我法華玄義云前別想念慧別破四倒今深細觀慧總破四倒或境總觀總境別觀總境總觀別
或總二三四五蘊皆名總相觀巳上皆外凡位四暖以別相念觀故能發似解觀苦諦無常苦
[028-0303c]
空無我集諦集因生緣滅諦滅淨妙離道諦道如行出得佛法氣分如鑽火煙起以慧鑽境發相似解也

五頂十六行相觀成滿如登山頂觀矚一方悉皆明了故名為頂六忍於四諦中堪忍樂欲
下中一忍皆名忍位七世第一緣欲界苦諦一行相唯一剎那即是上忍於凡夫所得善根中
最勝名世第一巳上內凡如俱舍二十三法華玄義第四說等言等取四向俱

為因也須陀洹此云預流初預入聖人之流類故
等字等後三果言等覺巳下為因妙覺為果者始
終二教因果也二教皆以等覺巳下為因妙覺為
果然有少異始教以圓明四智無漏五蘊為妙覺
果終教則以始本不二相盡理現體相二大不一
不異為妙覺果因則大同等字等取頓圓二教因
果也頓以非因為因寂照現前無果為果圓以徹
果六位為因該因十身為果。
▲鈔依即國土下若
隨五教說者小乘以變化土為依丈六佛及三乘
六道身等為正始教以變化受用法性土為依以
自他受用佛及眾生等為正終教通前三土及方
便有餘土為依佛生等身為正頓教無依為依非
正為正圓教以依正無礙為依為正如前可知。


鈔體則法報下亦總相說也若別明五教者小教
以五分法身丈六報身為體隨形六道為用始教
以凝然法身四智報身為體十三類相分身為用
終教以體大法身相大報身為體以用大十類相
分身為用頓教以非體為體絕用為用圓教則全
體全用。
▲鈔人即覺者下亦總相說也小教四聖
六道為人四諦理智等為法始終二教人即生佛
[028-0304a]
法即百法及九相染法三大淨法頓教以無人為
人非法為法圓教則全人全法也。


鈔九逆則婆須密下唯約圓教說也小乘以六羣
比丘為逆二人善解陰陽算數論說法義而性多欲難陀䟦難陀是二人善於音樂種種
戲笑說法論議而性多瞋馬師滿宿是也二人深通射道善解毗曇而性多痴迦留陀夷藏陀是也

十大聲聞等為順始終二教皆以大尼犍子為逆
尼犍此云離繫是外道露形不耻名為無慚本師稱離繫是彼之子故名子也諸菩薩等
為順頓教則非逆非順圓教如文言婆須者具云
婆須密多女此云世友亦云天友隨世人天方便
化故即善財第二十六善友也言無厭者即無厭
足王也如幻方便化無所著故無疲厭心即第十
七善友也等字等取第十善友勝熱婆羅門等也
或等取餘四教之逆也言觀音正趣者即二十八
二十九二善友也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正法適趣
眾生故以智正趣真如相故等字等取文殊普賢
彌勒等也或等餘四故順者如上可知。


鈔十應即赴感下亦總相說應謂聖人六通赴緣
攝利難思等感謂根熟善芽生長等若隨五教辨
差別者小教化身佛菩薩為應聲聞緣覺人天等
為感始教以真佛悲願起報化身等為應三賢十
聖等為感終教亦以如來大定智悲起報化身等
為應亦以賢聖等為感頓教非應非感圓教以十
身諸善知識為應最上利根圓器為感。
▲鈔各隨
五教以辨差別者由上別約五教唯釋前三對從
[028-0304b]
行位巳下鈔文略之具如上指。


鈔又此十對初一為總下是分總略也言即性及
相無法不攝者問性相與理事何別答通玄記云
性相則竪而狹理事乃橫而寬理具四義謂體性
空寂所依曰體不易曰性無相曰空離念曰寂事
者萬差之總名該羅一切故橫而寬也性相狹者
但依正中且取一人五蘊乃至毛孔分齊曰相無
性為性斯乃竪而狹也義門雖異今就體同故云
即也言若依後後下復重釋也言如是相望下似
有展轉開義不必全爾下遮妨也恐有妨云既有
如是之義疏中何不作此釋耶故此遮也謂只有
初一為總後後漸略之異故。


鈔以為十玄所依體事者且約顯處而說既彰其
無礙中依理事一對明無礙亦兼與理事無礙為
所依亦與攝歸真實為所依依此方顯彼故故玄
鏡云總為三觀所依體事又隨一一事皆為三觀
之所依止是知初一門是法後三門是義也。
▲鈔
如下勝音蓮華處說者即下現相品經云爾時佛
前有大蓮華忽然出現其華具有十種莊嚴一切
蓮華所不能及乃至此華生巳一念之間於如來
白毫相中有菩薩摩訶薩名一切法勝音菩薩與
世界海微塵數菩薩眾俱時出現勝音菩薩坐蓮
華臺諸菩薩眾坐蓮華鬚等疏云通表所詮佛華
嚴故別表華藏佛所淨故故於佛前出此蓮華既
[028-0304c]
通表華嚴亦具同時等十玄及教義十對言故下
但約等者即十玄初云如下文中一蓮華葉或一
微塵則具教等十對也。


鈔杜順和尚法界觀中者觀鈔云自晉至唐將四
百年此經未興以理出常情言驚凡聽初心成佛
舉眾咸疑善財一生但謂權設和尚即文殊化身
歎曰大哉法界之經特設觀門以為開示清涼造
玄鏡解釋等言一真空絕相觀者玄鏡云非斷滅
空非離色空即有明空亦無空相故名真空最後
結云總成真空絕相觀也。
▲鈔前二各四故為十
門者前二各四為八加第三第四故為十門鈔一
色不即空下揀斷空之情也言斷空者虗豁斷滅
也此有二種一謂離色明空空在色外如墻處不
空墻外是空二謂滅色明空如穿井除土出空須
要滅色此二皆為斷空也今正以下真空之法揀
之故中論云先有而後無是即為斷滅然外道二
乘皆有斷滅外道斷滅歸於太空二乘斷滅歸於
涅槃灰身滅智橃喪無餘若謂入滅同於太虗合
同外道故楞伽云若心體滅不異外道斷見戲論
今意謂諸經中言色即是空者不是即於此斷空
也以即真空故謂即於心體離念之真空也何者
謂諸色法本從真心所現故推之一一無體理合
還歸真心之空不歸斷空以本非斷空所現故也。


▲鈔二色不即空下揀實色之情也言實色者約
[028-0305a]
妄情計為確然實有自體故也不以形顯而非假
實約情計於形顯俱為實故今以下句青黃無體
幻色之法揀上句青黃實色之情謂諸經言色即
空者此色是真心所現虗幻之色非謂定有實色
可說空也以情計者聞色空不知性空使執色相以為真空故須揀之也由是真
心所現無體之色故下句云即是真空。
▲鈔三色
不即空下雙揀以逆次揀也上句揀實色下句揀
斷空言空中無色等者真空中無實色可即故云
色不即空揀實色也以會色無體歸於真空故云以即
空故揀斷空也
▲鈔上三以法揀情者廣鈔云法是所
執之境情是能執之心由見有境故執計之但揀
諸境本無了悟法空自無情執故云以法揀情今
解法是能揀情是所揀如以真空揀斷空幻色揀
實色等以能揀之真法揀去妄計之情執故云以
法揀情也。
▲鈔四色即是空下直顯理也下句出
其所以依他無性即圓成故。
▲鈔如色既然萬法
皆爾者例結諸法也玄鏡云上之四門但明色空
色即法相之首五蘊之初故諸經論凡說一義皆
先約色如大般若等從色巳上種智巳還八十餘
科皆將色例若略收法不出十對體事無不即空
皆須以法揀情顯即事歸理也。
▲鈔但翻云等者
玄鏡云但文勢相翻義則大同一空不即色下揀
斷空也以斷空不即幻色真空方即幻色故。
▲鈔
二空不即色下揀實色也以真空不即實色真空
[028-0305b]
必不異幻色故。
▲鈔三空不即色下雙揀也以真
空是幻色所依非與實色為所依故云空不即色
此句揀實色也以真空之理必與能依幻色為其
所依故云以即色故此句揀斷空也如鏡中之明
無實影像揀實而能現影揀斷思之可了問前云
空中無色可即空若翻彼應云色中無空可即色
今何不爾答空中無色有理真空絕相故如水中現火相時水中必無
火故有文經云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等也色中無空文理俱絕

未曾見有此經文故真體徧法界未曾於一法中無真空故故但約能所依持
而揀之也。
▲鈔上三揀情者如前可知。
▲鈔四空
即是色下直顯解上會色歸空故云顯理今明空即色只云顯解此下應
結例云如空色既爾一切法亦然鈔文略也。


鈔第三空色無礙觀下即般若云色不異空空不
異色言色舉體是真空者標無礙所以也色不盡
下出無礙之相以色不礙空故色不盡也即是色
之空故而現空也言空舉體不異色故者亦標無
礙所以也空即是色下出無礙之相以空不礙色
故空即色也而是盡色之空故空不隱也此中雖
有色空二字本意唯歸於空以色是虗名虗相無
纖毫之體故修此觀者意在於此故文中舉色為
首云空現舉空為首不言色現還云空不隱也故
雖有空色無礙但名真空觀也言不盡者准觀文
是色盡圭峰注云有本云不盡於理亦通。
▲鈔第
四泯絕下大意但拂迹顯圓若別消文者謂此真
[028-0305c]
空者總標也不可言即色不即色者逆次拂前第
二觀也不可言即色者正拂第四句不可言不即
色者拂前三句也以空非空故無可言即色不即
色也又理本絕言故約觀心則心真真極故言即
空不即空者以上不可言三字貫之拂前初觀也
不可言即空正拂第四句不可言不即空亦拂前
三句亦由色非色故無可言即空不即空等也言
一切法皆不可者拂上二重結例也非獨色空萬
化皆然言不可亦不可者又拂上不可之迹上二
字所拂下三字能拂亦無四句可絕之義當情故
言此語亦不受者重拂上亦不可也能拂却為所
拂此語者指上亦不可之語也言逈絕無寄者二
邊既離中道不存心境兩亡亡絕無寄般若現前
非言解之能到也言語道斷故言不及心行處滅
故解不及也以生心下釋成也可知。
▲鈔以前八
門下總結四門言揀情顯理者通玄記云雖言顯
理不及顯解辨心觀故言解終趣行者通玄記云
行是無分別正行然則解亦般若之行且約初二
句觀空未知有照有即違空初習未圓但名見解
至第三句空有齊照方明趣無分別之解言正成
行體者即正念圓成無寄對故然云前八門并前
總標中亦云四句十門皆句大門小今云第四門
亦應門句互通門大句小等。


鈔所以疏中不廣引下釋妨也妨云彼既如向廣
[028-0306a]
明何故疏不引之答有二意一恐濫故不引以于
疏第三空色無礙恐濫彼大門第二事理無礙觀
故問彼祖師所以立者彼所以下答也問准此疏
應但云泯絕無寄何言真空絕相耶今但取一門
下答也意云真空絕相亦即是泯絕無寄也二又
欲下為成四法界故不引可知。】


「疏然十對皆悉無礙等者此究竟實義今依排次且
約事理以顯無礙亦無法不攝故然前色空觀中亦
則事理無礙而不得此名者有四義故一雖有色名
事為成空理色空無礙為真空故二理但明空未顯
真如之妙有故三泯絕無寄亡事理故四不廣顯無
礙之相無為而為無相而相諸事法與理炳現無礙
雙融相故以上四義故不得名理事無礙至此獨受
其名。」


【鈔三行位無礙者應云三境智無礙四行位無礙
恐傳寫誤爾言是所詮法之中總故者即性及相
無法不攝故又諸教多明理事無礙今經亦多明
理事無礙為能同故又此并餘三為成四法界故。


鈔後會前義等者以能同同所同引劣根入勝故
會所同入能同究竟歸處故又明前所同十種之
義依此總門義別分之今會前十種別義入事理
無礙之總門故故此中重會也言或一門中會一
義者即事能顯理門中會三性相即以理奪事門
中會生佛不增減等或二門同會一義者如初二
[028-0306b]
門同會一性義兼一乘義以乘性相成合為一義
或一門會多義者如依理成事門中會具分唯識
直如隨緣等故云至文當知。


鈔謂理不可分下性空真理一相無相故不可分
即無分限事隨緣別下隨諸緣成分位差別而不
相離下釋成所以今明下正明遍義故經云法性
遍在一切處一切眾生及國土三世悉在無有餘
等。


鈔若不全遍下反顯非如浮雲遍空隨方可分言
事不全攝下以所遍望能遍反顯如遍一纖塵既
然諸塵等事亦爾。


鈔還如理故者謂前門理既遍事此門事還如理
若不全同下反顯極成之義法本真故至理應然
故彼此共許故言超情難見者以道理深故然難
字准觀文中是離字圭峰注云有本云難見似明
容有可見之分然不及離字何者下徵釋難見所
以今明下示正理若約事望理以非異即非一故
事全同理而不壞有分以非一即非異故雖不懷
有分而得全同真理約理望事反上可知二義同
時故得相徧言如海之波下借喻通玄以海喻理
以波喻事海雖寬廣猶存邊量豈能全喻法耶而
但以海喻理位喻寬廣故波指事位喻差別故非
全喻法但令識達者因小見大亡言領旨以海對
一波一波對海喻理對一事一事對理明大小無
[028-0306c]
礙文但舉喻略無法合若對說者一波何以全徧
大海以同海故一塵何以全徧於理以事同理故
事徧於理門也大海何以全在一波以海無二故
一理何以全在於事以理無二故理徧於事門也
大海何以全在一波亦全在諸波同一海故一理
何以全在一塵亦全在諸塵同一理故即前段正
徧此時不妨徧餘等。


鈔五性約事等者五性但依有情無漏種子有無
不同分為五類即事中別義理即乏爾總明說為
一佛性今理遍下釋相一性從緣新熏為五此五
豈有實性復令此五歸於一性故云互該徹也有
本手字應是互字。】


「疏故出現品等者疏鈔云同一性故故得現成既無
二性佛證一性而得成佛故生隨一性皆成佛矣又
妄性本虗生元是佛生自有妄見生非佛佛了妄虗
生何非佛又真性叵得非今始成若有可得令得成
佛證性叵得佛非始成佛非始成佛本是佛佛之本
佛何異生佛是故一成一切皆成以一性故一成一
切成亦不為當果之因性是果故明即此同中必有
別義。」


【鈔故證事理無礙等者佛依一性故得成佛今由
一切眾生隨能徧理俱在佛中理無二實故一切
皆成皆由理徧於事也。


鈔謂理無二實等者佛既證理至果云實由理體
[028-0307a]
徧該多事故說一切皆成故云理無二實而皆成
也理如虗空下約絕相義故無成。


鈔文云佛子下疏云體離虧盈虗空無生故問楞嚴云
迷妄有虗空依空立世界何云虗空無生耶答一唯識云假施設有謂曾聞說虗空等名隨分別有虗空
等相數習立故心等生時似虗空現此所現相前後相似無有變易假說為常準此則隨世俗故言生也

體無增減菩提無相成不寧殊無相無非相離二
邊故成遣之又遣之無一下不墮諸數故欲成下
但隨智說成與不成下唯成則壞以有成定壞故
唯不成無以仰求既不為二邊所縛故云自在無
礙。】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二十八



音釋





古侯切廣深各四尺曰溝


呼域切廣八尺曰洫


音活空也


補達切治也


口角切堅固也


音互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