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120 華嚴懸談會玄記-元-普瑞 (master)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二十四
蒼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以義分教者教章云就法圭山云法對能詮之文
總名為義對後展轉解釋之義即名為法也清涼云
法約自體義約差別是也今文正立教辯所詮當處
即明故直云以義分教探玄亦然故云法云義不無
所以然皆所詮之義但於所詮中約自體差別之異
故有法義之名是則雖云法云義皆約所詮深淺以
分能詮教殊也。


▲言教類有五者易曰各從其類則
於一代聖教以類相從唯有此五故無增減也。


▲言
即賢首所立者然草創雲華周流賢首而但言賢首
立以取文義大備故云爾也言賢首者傳云釋法藏
字賢首姓康康居國人也風度奇正利智絕倫薄遊
長安彌露鋒頴屬奘師譯經應名僧義學之選始預
其間後因筆受證義潤文見識不同而出譯場此段與纂
[024-0271c]
靈記異至下當會釋至天后朝實叉難陀賷華嚴梵夾至藏與

義淨復禮再登其職尋於義淨譯場又與勝莊大儀
充證義昔者燉煌杜順作華嚴法界觀傳弟子智儼
講授此晉譯之本儼後附藏嘗與則天說帝網義帝
於此茫然乃指鎮殿金師子為喻使徑挺易解帝聞
開悟洎諸梵僧罷譯帝於聖曆二年巳亥十月八日
詔藏於佛授記寺講新經至華藏世界品講堂及寺
中地皆震動都講維那僧弘景具表云云所以華嚴
一宗推藏為第三祖也。


▲言廣有別章者即華嚴一
乘教義分齊章也。


▲言大同天台但加頓教者以下
云初即藏教二即通教三即別教第五名圓唯頓教
新加故云爾也雖大同不無小異若圭山云相及三
四皆是別教自釋云始教中法相宗行布歷別而脩
故終教依一如來藏性顯戒定慧等歷別故頓教逈
顯真性不融通性相故評曰此約少分義同故作此
配今約大同故逐一別配各一義耳。


▲言今先用之
後總會通者今先用賢首五教後總會上來諸師違
順中順義顯不違前師如雲華創立名義未周故賢
首改之尚未全備至清涼別不立教但於賢首五教
中其未至者改諸庶反扶古德也此如始教中合深
密二時始分皆通空相後總會通易於探玄教章以
中間三教為三乘但判第三教為一乘爾又如下立
宗中餘易七八九門被機中以權為易於轉為如此
等義皆是為改易也易之令名義周備反成賢首教
[024-0272a]
也故下宗趣中亦云依後二師而頗為改易亦改賢
首義也二師一即光統也


疏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等者此約大小分二則大
乘字雖標始教之初義貫下之四教若圭山列云四
一乘頓教等此約前三為漸始終皆是大乘第四為
頓有異於漸故別標一乘也。


疏初即天台藏教者此約義同而名異故云初即等
至相立云愚法二乘教此約褒貶揀顯立名既言愚
法故即顯不愚人空此褒也又既云愚法是未達法
空此貶也所以貶也揀下始教中二乘分解法空故
也賢首教章中猶存此名至探玄中改為小乘今依
探玄也謂小大對立揀貶亦彰不必更加愚法也但
下釋所詮中此義自顯故。」


【鈔初小乘教易故不釋者如下四教皆有釋名一
科此小乘之名其名易見故疏不釋至如教章約
所詮義尚云小乘異大乘理無疑故不待說也同
今立名易故不釋。
▲言以見天台等者問彼立藏
教之名為有六度菩薩三十四心斷結成佛大乘
之義不名小乘乃云藏教今却立為小教小教其
義云何答若望大乘皆屬小教問廣鈔第三云但
不收六度菩薩故唯云小六度菩薩却入始教化
相中收若許爾者何以此說所攝法門不異於彼
答若據七十五法則同言總意別故又天台意云
義似大乘唯藏教中說故屬藏教大乘化相復深
[024-0272b]
於此賢首意云是大乘化相欲引小乘復淺說之
以二乘無分故屬始教此約奪之又探玄記云彼
宗所斷所證所入涅槃亦與小乘無差別故此約
與之不應一准。】


「疏深密二三時合為一教者然教章以深密第二時
為始教第三時說三性不空理立為終教與探玄中
方以第三時定有二乘與第二時合為始教今依探
玄故云爾也問深密三時中第二時說一乘何言同
許定性二乘具不成佛答以彼判般若為第二時教
今詳般若之中亦有五性之義故合為一也故圭山
云深密經中判三時教第二第三時教中皆說眾生
有五種性故也若爾彼第二時如何說眾生有五種
性耶答彼經第二云乃至更說法要謂相無自性性
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乃至諸聲聞乘種性有
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證得無上安隱涅槃一切聲
聞獨覺菩薩皆共此一妙清淨道皆共此一究竟清
淨更無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說言唯有一乘非於一
切有情界中無種種有情種性或鈍根性或中根性
或利根性有情差別解云此約三乘同一所觀無性
道故密意說此名一乘理實三乘各證涅槃非是一
也評曰此是深密第二時許二乘俱不成佛故與第
三合為始教也問深密第二時是破相前益物漸次
中皆許成佛今何爾耶答人法不同今疏直依深密
中自指二三兩時之教非是指兩宗之人為同許不
[024-0272c]
成佛義也又空宗人自說屬第三故非以智光宗為
深密第二也問智光宗說皆成佛正憑般若般若既
有五性豈不違自一性宗耶答兼正有異成佛一性
義正憑妙智經空義正明般若經問既宗般若般若
五性之義終違自宗一性義故答權實不同清涼會
云般若是權實雙行帶權說實之教權說五性實唯
一性問般若既有五性同深密第三時何却判為第
二時耶答彼從多少分故夫判教者就正不就兼就
多不就少般若空義多故在第二時五性義少不屬
第三時問准此則空相二宗皆是始教性宗在於後
三教攝何故前說此方性相二宗源出西域二師之
下應其空宗在於性宗何判為始答總相出彼不言
全同故無違也。」


【鈔以趣寂難成下闡提雖亦難成猶且有法體趣
寂二乘一向落空成義更難故偏舉耳其一分不
定亦不許成略故不言。】


「疏此既未盡下起信鈔說破相云始法相云分即賢
首意故起信疏云但說諸法皆空未盡大乘法理故
名為始但說一切法相有不成佛故名為分今此疏
清涼意破相法相各得始分之名故上云頗為改易
也謂各約法有未盡理名始各約人有不成佛名分
然探玄記第一云二始教者以深密第二第三時教同
許定性二乘俱不成佛故合之總為一教未盡大乘
法理故名始教准此亦非清涼新意清涼但加分義耳。」
[024-0273a]


【鈔謂何名初教等者科分為二。



* 初雙徵謂何
* 二雙釋

* 初釋成二皆名始

* 初別為解釋

* 初總答由合
* 二別釋言未
* 三總結故初
* 二種為徵釋

* 初破相名始云何
* 二法相名始若爾
* 二釋成二皆名分特由


鈔以法皷經中以空為始不空為終者問引彼經
證但說空理名有餘說唯是此經是無上說者何
不第二名有餘教第三名無上教而言始終耶答
諸祖皆言始終之名依法皷經立者正例同天台
通別二教依智論共不共立轉名通別二教今依
有餘無上轉名始終以天台欲兼通餘義故今欲
避妨難故何者若云有餘教應有難云三四二教
豈非有餘以未顯圓故何得第二獨受此名又小
乘亦是有餘故又若第三名無上教者應有難言
此後更有二教那云無上故轉名始終也今鈔皆
云初者即轉釋始名初也。
▲鈔特由此義者特由
第三時未顯一極為初不及第二時以空為初為
此義故加分教名意顯雖依第二時有不成佛立
分教名不及第三時有不成佛立分教也此中意
顯雖空相皆通始分約空始正分兼約相分正始
兼也思之問何故約空法與未顯一極法上不立
分名及約有不成上不立始名耶答人法異故人
上有分成義故立分名法上有未盡理義故立始
[024-0273b]
名疏文明有所屬不可相濫指玄以互通者非正義也。】


「疏定性二乘等者定性菩薩及不定性菩薩前教巳
許成佛故不言之定性二乘無性闡提前教不說成
佛故偏舉之又一分不定性亦許成佛以通從別故
略不言又從顯說故。」


【鈔亦對第二教二義下亦科分二。



* 初雙標能所對二中
* 二雙釋能所對

* 初牒所對二名由前
* 後釋能對二名

* 初終單對始今既
* 後實雙對二立實


鈔故名為分亦名為始者鈔家行文影略應言未
盡法理故名為始以影在能對之中故此略也諸
家外鈔不知此影略故言有不成佛之義義通始
名致今釋義繁雜誤之甚矣問上疏云二始教亦
名分教今何反之耶答今對疏中先言成佛後言
盡理故作此舉也。
▲鈔今既盡理所以名終者終
字唯對始字立故然若別對前空相二始者說但
空故名始說妙有盡理故名終說三乘隱一極故
名始顯說一極方盡理故名終然有說此終名亦
對分得名者非也。
▲鈔立實教名雙對前二者若
前終名亦對二者何故此中方標雙對前二以揀
異也故知終名單對於始實名雙對始分以前始
分雖別皆是權教故一實名雙對前二也。
▲言非
唯說空下對始名實然唯約空始說影相始也若
[024-0273c]
約對相始名實應言非唯說於三乘復說一極故
稱實理。
▲言既非分下對分為實通空相二義易
故可知問既始分二各皆對實名權何不前教亦
名權教答有深理故謂若三乘約為權一乘為實
前二教皆權非唯第二若約頓漸分權實則前三
皆權若約偏圓前四皆權所以第二不偏受權稱
也若爾其實教名亦通後二何獨第三受是稱耶
答以此教初盡理故獨受此名後二教雖不立是
名不妨是實也例如見道初照理故獨受見名非
後地不見道也權教不爾故不獨稱。】


「疏上二教下所以結前者初小大為對次始終為對
今以頓教雙對前二俱約地位為漸故第四無位名
頓此之頓漸直約化法以判也。


疏四頓教者但一念不生等者但者約截之詞也意
云約截而言最初一念根本妄心不生即此便名為
佛故經云離妄即覺亦無漸次即是頓義也。」


【鈔心有也等者妄心不有永不復生若得真實剎
那正覺復何疑耶恐但尋言生解故經遮云不可
得思量也。


鈔文顯易了者言得諸法正性者證前一念不生
義言不從下證前不依地位可知。
▲鈔於第一義
等者謂第一義中無有次第相續之所說既無所
說即是無所有妄相之寂滅法也或可說字屬下
其義甚妙言同證如矣者以此二地是因位證如
[024-0274a]
之始終故偏舉耳言初地不為煩惱所動者初地
分別煩惱不動八地俱生煩惱不動同不動故言
第九同第七無生忍者約仁王五忍配也一伏忍
當地前三賢二信忍當初二三地三順忍當四五
六地四無生忍當七八九地上之四忍各各分上中下故皆有三也
五寂滅忍當十地佛地此合等覺在第十地唯有上下二也今文所
用對此可知言七八二地同純無相觀者即唯識
意然有少異故分二地彼論云第七地中純無相
觀雖恒相續而有加行八地巳上純無相道任運
起故又無加行等言頌上經文者以頌對上長行
也可知言一句之要者以初句十地即為初深即
為淺難見超間之相唯第二句超間義顯故云要
也然正意在無所有何次謂本無所有何論次第
耶即是無位之義言等餘經文者謂上唯引四卷
楞伽中文等餘七卷十卷中文或等一代時教中
似此之文皆頓教中攝故。


鈔若詮三乘下廣鈔云先小後大先空後不空先
相後性等即是漸教若詮事事無礙何所不通故
云即是圓教今頓詮言絕之理立名頓教故皆從
所詮立名也言何得難言及迷之甚矣者二句鈔
主責刊定也中間更何是理一句牒其難詞有本
云是教然理字為正又復難言下更敘彼二種難
也亦是遮救可知言但用一句諸難皆破者但用
疏中頓詮此理名為頓教一句則諸難皆破何者
[024-0274b]
以賢首不約即言亡言等立故或前難既破遮救
自亡也。
▲鈔形雖入室等者論語云回也昇堂入
於室也由也昇堂矣未入於室也今反用此。


鈔四教分之者非是以賢首頓教分為四分各配
天台四教天台四教雖各有絕言之理隨教淺深
不同所以悟者得益勝劣亦異言並令亡詮會旨
者即當教下得意忘言猶得魚忘筌爾。
▲鈔今欲
下明於前四絕言之外別有甚深絕言頓理於彼
四教根外別為一類離念頓根也不爾豈天台預
分後人賢首義耶何言不有此門逗機不足耶。

鈔即順禪宗者禪源詮云經是佛語禪是佛意諸
祖相承觀風化物無定事儀未有講者毀禪禪者
毀講達磨見此方學人多未得法唯以名數為解
事相為行令知月不在指法在乎心故但以心傳
心不立文字顯宗破執故有斯言今時學禪者以
經論為別宗講說以禪門為別法聞談因果修證
便推屬經論之家不知修證正是禪門之本事聞
說即心即佛便推屬胸襟之禪不知心佛正是經
論之本意等。
▲鈔若不指一言等者謂標與其名
曰心直示其體曰知如達磨令二祖絕諸緣諸緣
絕巳問斷滅否答雖絕諸緣亦不斷滅問以何證
驗云不斷滅答了了自知言不可及師即印云秪
此是自性清淨心更勿疑也若所答不契即但遮
諸非更令觀察終不先言知字直待自言方驗實
[024-0274c]
是親證其體然後印之令絕餘疑故云默傳心印
問今鈔有即心是佛四字應非一言答然一言有
二義如子貢問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又五言四言詩等皆以一字為一言也二
如云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及如知為君
難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皆以多字為一言故知
指四字一字皆有理若約今文四字為正。


鈔南北宗禪下禪源諸詮聚玄記云慧能大師俗
姓盧氏少失其父負薪供母因店聞客誦金剛經
心有所悟感客奉銀供母令往黃梅參五祖忍大
師因呈心偈知有所悟密付衣法也神秀大師俗
姓李氏五祖門下眾之上首秀弟子普寂偽稱師
為第六祖為帝所重敕號大通禪師也此之二師
雖俱受達磨之心而所稟開導之門頓漸不同謂
能大師稟頓門而開示眾生自心本淨元無煩惱
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以此傳
心秀大師而稟漸門開示眾生雖本有佛性而無
始無明覆之不見故輪迴生死依師言教息滅妄
念念盡覺悟無所不知以此傳心故唐宣宗問弘
辯禪師曰禪宗何有南北之名師曰禪門本無南
北自如來附法傳至五祖忍大師東山開法有二
弟子一名慧能受祖衣法屬嶺南傳法一名神秀
北地揚化所得法雖是一開導發悟有頓漸之異
故曰南頓北漸問南宗是頓可爾北宗既漸云何
[024-0275a]
答此宗多漸少頓故又雖漸調伏然亦不住名言
地位故貞元疏云今諸禪宗多依此教被離念之
根理極顯故。】


「疏圓教中立名約位相即具足主伴而立者以立教
必須類證階位等殊故正約此亦由前漸教五位次
第不同頓教一向無位今此不爾故云一位即一切
位等也。


▲言十信滿心等者問既一位即一切位等
何不十信心皆攝五位須信滿耶答教義云若自別
教則不依位成今寄終教位說以彼教中信滿不退
方得入位今則寄彼得位處一時得此前後諸位行
相是故不於信初心說以未得不退不成位相但是
行相故若爾應云住位成佛何名信滿答由信成故
是行佛非位佛也故就能成信說非初住成佛也餘
如前教起因緣中說。


疏如此經等者等義有二義一等華嚴支流等經二
等一代時教中但有圓融具德之經皆此圓教中收。」


【鈔大同諸師圓教故者諸師所立圓教皆依晉經
顯現自在力為說圓滿經今既立圓亦取此耳然
義理分齊逈異諸師故但名同云大同也是知上
之五教小則劣於大大則深於小始則對於終終
則終於始分則權於實實則會於權漸則顯於頓
頓則融於漸偏則偏於圓圓則圓於偏上依總相
相待或作異門相待重數極多謂隔越對如小終小頓小圓始頓始
圓等隔二隔三相對也若依當相一一絕待五教一一不對餘四五也

[024-0275b]
對待而全絕待皆六句融之應結頌云行者住是
絕待法於中相待不可盡入此絕待甚深處待與
非待皆寂滅於諸教法應如是知以聖人垂教無
非甘露矣。


鈔五類法者一色二心三心所四不相應行五無
為此數不等故有多少也問列數次第何小乘先
色後心大乘先心後色耶答小乘心外別有色故
積微所成麤顯先說大乘之中心外無法故先心
後色也然此中七十五法全依俱舍頌文今依彼
論長行略釋名義。


初色法中言五根者頌云彼識依淨色名眼等五
根釋曰謂彼眼耳鼻舌身識所依五種淨色名眼
等根是眼等識所依止義故云五根言五境者即
是眼等五根境界所謂色聲香味觸頌曰色二或
二十聲唯有八種味六香四種觸十一色性釋曰
言色二者一顯二形或二十者謂青黃赤白此四顯色
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此八形色也雲烟塵霧影光

明闇此八顯色所攝差別也有餘師說空一顯色第二十一
言聲唯有八種者謂有執受大種為因如手等皷所發聲
無執受大種為因如風林河等所發音聲及有情名聲如語表業
非有情名聲除語表業餘聲是也此四為別復可意及不

可意差別成八於前情無情中各有此二故成八也言味六者謂甘
酢醎辛苦淡別故言香四種者謂好香惡香等不
等香有差別故言觸十一為性者謂四大種為四
[024-0275c]
滑性澁性重性輕性及冷饑渴言及無表者頌曰
亂心無心等隨流淨不淨大種所造性由此說無
表釋曰此無表雖以色業為性如有表業而非表
示令他了知故名無表此釋總名言亂心者謂此餘心
無心者謂入無想及滅盡定等言顯示不亂有心
相似相續說名隨流善與不善名淨不淨為揀諸
得相似相續是故復言大種所造言由此說無表
者略說無表業及定所生善不善色名為無表上釋
偈無表相謂無表色應不名色上問下答有釋表色有變礙

故無表隨彼亦受色名譬如樹動影亦隨動此雜心師
所立下論難云此釋不然無變礙故有表滅時無表應滅

如樹滅時影必隨滅上第一師義有釋所依大種變礙
故無表色亦得色名此有宗所立義若爾所依有變礙故
眼識等五應亦名色此外難下論主通云此難不齊眼識等
五所依不定或有變礙謂眼等根或無變礙謂無
間意無表所依則不如是故變礙名色理得成就
此論主成第二有宗雖有二義並依色成無表色也上依清涼注釋


言二心法一即是意識者圭山云雖云六識但是
一意識於六根中應用故名六也然以大乘各別
出體小乘心心所法同一體性故云爾也俱舍偈
云心意識體一釋云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
別故名識復有釋言淨不淨界種種差別故名為
心即此為他作所依止故名為意作能依止故名
為識故心意識三名所詮義雖有異而體是一心所
[024-0276a]
一體略不引也


言三心所有法等者頌曰心所具有五大地法等
異釋曰諸心所法具有五品一大地法二大善地
法三大煩惱地法四大不善地法五小煩惱地法
地謂行處若是彼所行處即說此為彼法地復有
此餘不定心所謂惡作等故鈔通說六類


初大地法即鈔徧大地也大法地故名為大地此中若法
大地所有名大地法謂法恒於一切心有俱舍踈云此言
大者目受想等十心所也以受想等通三性等一切心品故名為大言地者行處一即目心王是諸心所
行處故名為地是大之地依主釋法之一字還目心所是大地之法亦依主釋故論云此中若法是大地
所有名大地法也頌曰受想思觸等者釋曰如是十法諸

心剎那和合徧有此中受謂三種領納苦樂俱有
差別故想謂於境取差別相思謂能令心有造作
觸謂根境識和合生謂能有觸對欲謂希求所作
事業慧謂於法能有揀擇念謂緣明記不忘作意
謂能令心警覺勝解謂能於境印可三摩地謂心
一境性言遍於一切心者釋獨得大地法名也。


二善法地名大善地此中若法是大善地所有名
大善地法謂恒於諸善心有疏云大即遍義謂信等十心所法徧一切
善心得大善名心王名大善地者是大善法所行處故大善之地依主釋也故大善地言唯目心王也法
字還目信等心所是大善地之法亦依主釋也頌曰信及不放逸等釋曰

如是諸法唯徧善心此中信者令心澄淨有說於
諦實業果中現前忍許故名為信不放逸者修諸
善法離諸不善能守護心名不放逸輕安者謂輕
[024-0276b]
利安適於善法中心堪任性捨謂離諸沉掉心平
等性無警覺性慚愧二種謂於所造罪自觀有耻
觀他有耻於罪見怖二根者謂無貪無瞋其無癡
善根慧為性故前大地法中巳說此不重出言不
害者謂無損惱勤謂精進令心勇捍為性言唯遍
善心者一唯是善性二遍一切善心故名大善地
法也。


三大煩惱地此中若法大煩惱地所有名大煩惱
地法謂法恒於染污心有疏謂癡等六恒遍染心目之為大大即煩惱持
業釋也頌癡逸怠不信等釋曰此中癡者所謂愚癡

即是無明迷諸境起無智無顯逸謂放逸不修諸
善是修諸善所對治法怠謂懈怠心不勇捍是前
所說勤所對治不信者謂心不澄淨是前信所對
治惛謂惛沉即身重性心重性身惛沉性心惛沉
性也掉謂掉舉令心不靜此地法唯六唯徧染心
俱起非餘故言恒唯染者一唯染二徧染故獨得
大煩惱名也。


四大不善法地名大不善地此中若法大不善地
所有名大不善地法謂法恒於不善心有疏云謂無漸等
恒徧於彼不善之心是不善之大或大即不善依主持業隨應如次頌曰唯徧不善

心無慚及無愧釋曰唯二心所但與一切不善心
俱謂無慚愧故唯二種名此地法謂於所造罪自
觀無耻名無慚觀他無耻名無愧然有二義得大
不善名一唯不善性二遍一切不善心故。
[024-0276c]


五小煩惱地法名小煩惱地此中若法小煩惱地
所有名小煩惱地法謂法小分染污心俱疏云忿等十心
所不遍一切故名為小小即煩惱小煩惱即法持業釋也頌曰忿覆慳嫉惱等

釋曰如是類法一唯修所斷二意識地起無明相
應三各別現行俱此三義名為小煩惱地法謂依對
現前不饒益境憤發名忿於自作罪恐失利譽隱
藏為覆耽著法財不施名慳但欲自利不願他榮
妬忌為嫉忿恨暴熱很戾為惱於諸有情心無悲
愍損惱為害由忿為先懷惡不捨結冤為恨罔冒
於他矯設異形儉曲為諂詐現有德以求利譽名
之為誑心生染著醉慠為憍上地法下餘不定法


六不定法有八等者此八不同上五地以上徧大地法定通三性大善地唯善
性大煩惱通不善無記大不善性其小煩惱少分不善性故今此八法於三性容不定故不定入前五地
故彼鈔云此八不定入前五地名不定也且如惡作通二性故不定入初地及二地非不善故不定入三
地以通善故不定入四地不具三義故不定入五地睡眠等隨應准釋論曰巳說五

品心所復有餘不定心所惡作即悔也睡眠尋伺等
法此中應說於何心品有幾心所決定俱生頌曰
欲有尋伺故於善心品中二十二心所有時增惡
此善性所攝也然欲界心定有尋伺故善心品必二十二心所俱生謂十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及不
定二謂尋與伺非諸善心皆有惡作有時增數至二十三謂所善惡不作作中心追悔性為善與此相違
名為不善此二各依二處而起於不善不共見俱唯二十四煩惱

忿等惡作二十一此不善性所攝也謂若於不善不共心品有二十心所俱生謂
十大地法六大煩惱等地法二大不善地法并二不定謂尋與伺言不共心者謂此心品唯有無明無有
所餘貪煩惱等若於不善見相應心品亦有二十心所俱生名同上說言不善見相應心者謂此心中或
[024-0277a]
有邪見或有見取或有禁取若於四不定貪瞋慢疑煩惱品亦有二十一心所俱生二十如上加忿等隨
一若於不善惡作相應心品亦二十一心所俱生有覆有十八無覆許十

此無記性所攝也謂若於無記有覆心品唯有十八心所俱生謂十大地法六大煩惱地法并二不
定謂尋與伺欲界無記有覆心者謂與薩迦耶見及邊見執見相應故也若於餘無記無覆心品許唯十
二心所俱生謂十大地法并不定尋伺或惡作亦通無記便有十三心所也睡眠徧不

違若有皆增一應知睡眠與前所說一切心品皆不相違通善不善無記性故隨何
品有即說此增謂二十二至二十三至二十四不善無記如例應知上皆欲界所攝論更說上二界所攝
略不錄之上來不定性難見故略錄之勿厭繁文心所攝竟


四者不相應行法等者頌曰心不相應行得非得
同分無想二定命相名身等類論曰如是諸法心
不相應非色等性行蘊所攝是故名心不相應行
一得二非得者論曰得有二種一者未得巳失今
獲二者得巳不失成就應知非得與此相違三同
分者論曰有別實物名為同分謂諸情轉類等亦
名眾同分此復二種一無差別二有差別無差別
者謂諸有情有情同分一切有情各等有故有差
別者謂諸有情界地趣生種性男女近事苾蒭學
無學等各別同分一類有情各得有故四無想異
熟者論曰若生無想有情天中有法能令心心所
滅名為無想是實有物能遮未來心心所法令暫
不起如堰江河此法一向是異熟果五無想定論
曰如前所說有法能令心心所滅名為無想如是
復有別法能令心心所滅名無想定無想者定名
無想定或定無想名無想定由彼執無想是真解
[024-0277b]
脫為求證彼脩無想定前說無想是異熟故無記
性攝不說自成今無想定一向是善此是善故能
招無想有情天中五蘊異熟前無想異熟是果此無想定是因
滅盡定者論曰亦有別法能令心心所滅名滅盡
定如是二定差別相者前無想定為求解脫以出
離想作意為先此滅盡定為求靜住以止息想作
意為先前無想定在後靜慮即第四禪此滅盡定唯在
有頂即是非想非非想處前無想定唯異生得此
滅盡定唯聖人得七命根者頌曰命根體即壽能
持煖及識論曰命體即壽謂有別法能持煖識相
續住因說名為壽八生至十一滅者頌曰想謂諸
有為生住異滅性論曰由此四種是有為想法若
有此應是有為與此相違是無為法此中於諸法
能起名生能安名住能衰名異能壞名滅性是體
義十二名等者頌曰名身等所謂想章字總說論
曰等者等取句身文身應知此中名謂作想如說
色聲香味等想句者謂章詮義究竟如說諸行無
常等章或能辯了業用德時相應差別此章稱句
文者謂字云何名等身謂想等總說言總說者是
合集義。


五無為等者論曰虗空但以無礙為性由無障故
色於中行清涼云小乘說三虗空則就外空復記三皆實有擇滅即以離
繫為性謂諸有情法遠離繫縛證得解脫名為擇
滅擇謂揀擇即慧差別各別揀擇四聖諦故擇力
[024-0277c]
所得滅名為擇滅如牛所駕車名曰牛車永礙當
生得非擇滅謂能永礙未來生法得滅異前名非
擇滅得不因擇但由緣闕清涼云當來生法緣會則生緣闕之時得非擇
滅礙當生法令永不起名畢竟礙故偈云畢竟礙當生別得非擇滅言別得者謂非擇滅有實體性緣闕
住中起別得故非擇滅得不因擇滅但因緣闕名非擇滅。】


「疏但說人空等者或云我空或云生空具如圓覺鈔會釋雜阿含云十
二因緣從無明至老死若有人言是老死若言誰老
死即生邪見乃至無明亦復如是若說無誰老死當
知虗妄是名法空乃至無明亦復如是天台補注云他宗明小乘
但有生空請讀此文自知他悞評曰今既云縱少說法空亦不明顯正密用阿含以前將此破南中有教第四
鈔說義巳分明今但密用誰謂秪有生空但約多分顯了義說故云但說人空爾若補注引此證小乘雙具二
空不取少分多分義者與大乘說二空有何異也過歸自巳最可笑耳。」


【鈔根劣未堪聞說二空者釋成至相所立名中愚
法之義故引二論皆云鈍根即愚鈍而前立名不
云愚法者此中釋也以若加愚法乃至以義為名
故但改為小乘教也。
▲鈔起信云等者彼疏云一
執緣意明但知人無我故唯有法我見故次論云
以說不究竟見有五蘊生滅之法等疏云二執相
意明正是法執行相對彼人空以說引此以證小
乘但說人空問既縱其少說二空何不大乘中收
答而不分明說由斷法執等義名為法空但略標
其名在小乘中說故小教中收也。


鈔一計識心等者識字應是色字廣鈔第三云一
計色心如順正理論等以次釋云現在色心故然
[024-0278a]
彼論此卷通說十八界根境識三為染淨因故云
現在色相境識也也。
▲鈔二者三毒為因下如世有
冤毒能喪物命此三種法損害自他處寬長時為
患之甚且喻為毒故本行經云世間之毒莫過三
毒言以三毒因緣起於三業等者此但總說若別
說者謂感欲界人天善行名福業感四惡趣惡行
名非福業脩色無色定名不動業各感依正等法
故云有一切法言中論十二因緣頌等者頌行支
中文也言眾生癡所覆者既不明了猶物覆心造
有漏業受六道苦輪轉不息如昏夜時行曠野中
見杌木謂鬼等遂作方便欲敵而生恐怖等苦皆
因不明了故是故聖說無明發行行能感苦此明
發業故但說癡毒為染根本也起信鈔云影取三
善根為因斷煩惱出三界為淨根本之義三行亦
三業也。


鈔然似參經意者此小乘義有能所熏似參濫大
乘經意也而不同下揀之言縱說賴耶等者既但
有名即無其義故唯識論云復有一類即增一阿含中說也
謂簿伽梵所說眾生愛阿賴耶樂阿賴耶忻阿賴
耶喜阿賴耶謂阿賴耶是貪總別三世境故乃至
廣說此中五取蘊說名阿賴耶有餘復謂貪俱樂
受名阿賴耶有餘復謂薩迦耶見名阿賴耶此等
諸師由教及證愚於阿賴耶識故作此執如是安
立阿賴耶名隨聲聞乘安立道理亦不相應若不
[024-0278b]
愚者取阿賴耶識安立彼說阿賴耶名如是安立
則為最勝云何最勝若五取蘊名阿賴耶生惡趣
中一向苦處最可厭逆眾生一向不趣愛樂於中
執藏不應道理以彼常求速捨離故若貪俱樂受
名阿賴耶生第四禪靜慮以上無有具彼有情常
有厭逆於中執藏亦不應理若薩迦耶見名阿賴
耶於此正法中信解無我者恒有厭逆於中執藏
亦不應理故云但有名字皆不明賴耶正義也然
言非第八為所熏非第七為能熏等者反顯大乘
七八為能所熏如何熏耶雖非此中王義恐學者欲知故筆於此
鈔云相宗賴耶以為所熏所以得為所熏者具四
義故論云一堅住性若法始終一類相續能持習
氣乃是所熏習氣即種子也此遮轉識及聲風等性不堅
住故非所熏二無記性若法平等無所違逆能容
習氣乃是所熏此遮善染勢力強盛無所容納非
是所熏由此如來第八識唯帶舊種非新受熏此極
善位三可熏性若法自性非堅密能受習氣乃是所

熏此揀心所及無為法依他堅密故非所熏心所不自
在無為性堅密四與能熏共和合性若向能熏同時同處

不即不離乃是所熏此遮他身剎那前後無和合
義故非所熏唯異熟識具斯四義可是所熏非心
所等非八識同時五種心所等取所餘如上所揀前七轉識以為能熏
亦具四義故論云何等為能熏四義一有生滅若
法非常能有作用生長習氣乃是能熏此遮無為
[024-0278c]
前後不變無生長用故非能熏二有勝用若有生
滅勢力增盛能引習氣乃是能熏此遮異熟心心
所等勢力羸劣故非能熏彼疏云言用者謂前七識可是能熏揀前六識
異熟生者及第六心王心所雖是能緣而不強盛故不能為勝故非能熏三有增減若

有勝用可增可減能攝植習氣乃是能熏此遮佛
果圓滿善法無增無減故非能熏彼若能熏便非
圓滿前後佛果應有勝劣四與所熏和合而轉若
與所熏同時同處不即不離乃是能熏此遮他身
剎那前後無和合義故非所熏自他不得熏前後不得熏唯七
轉識及彼心所有此勝用而增減者具斯四義可
是能熏如是能熏與所熏識俱生俱滅熏習義成
令所熏種子生長如熏苣勝容有熏習苣勝即胡麻以諸華
香草和[ㄇ@人/音]苣勝子令香以壓油名為熏油此苣勝本不香由香草[ㄇ@人/音]故香故云熏苣勝。】


「疏未盡法源等者謂不達如來藏心未盡淨法之源
不了根本無明未盡染法之源尚不知七八況餘者
也圓覺鈔云以隨他語故說諸法數一向差別佛若
便說了義法云一切皆真即邪正不分真妄渾濫何
因改心悔過故說染淨之別善惡雲泥令知善淨可
忻染惡可厭知賢聖功德凡夫過患發心立志修因
證果言故多諍論者問教是佛說云何多諍答就佛
說有元是即空幻有真理隨緣故就佛意即通以隨
根故言教即隱後宗習者隨言執理隨相執體造論
弘傳相承不絕有二十部互執不同故多諍論。」


[024-0279a]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二十四



音釋





古畦切瑞玉也


古洽切近西廂也


昨朗切大也盛也


徒昆切火盛也


達鼎
切拔也



布刀切衣博裾也


七全切詮衡也


甫制切障也


於幰切壅水也


勤侶切苣勝即似胡麻也
[ㄇ@人/音]


於感切覆也
𨷂


音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