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179 金剛錍顯性錄-宋-智圓 (master)


No. 935
金剛錍顯性錄卷第一
孤山沙門釋 智圓 集


金剛錍者荊谿大師宗圓頓教所著論也發揮佛旨
擬議圓宗融萬法於一心息異論於千古抑又開後
昆之智眼喻金錍以立名敘前代之權疑寄野客而
興問其道甚大嘉言孔彰俾佛性昭昭無為昏情所
隱者其此論矣圓躭味沉翫有年數焉於是採摭群
言敷暢厥旨所期自照敢貽他人既錄本宗要文顯
此佛性妙義因命為顯性錄也時皇宋景德三年歲
次丙午秋望日序。


此論正由世人執涅槃權文謂瓦石無性故荊谿運
乎慈心愍斯倒惑乃依止觀不思議境所明剎那心
中具三千法染淨依正因果自他攝無不盡剎那既
徧佛性遂周則了瓦石唯我心性斯論興致其意如
此今泛例諸經仰則吾祖輙陳五義聊釋首題初總
示五義次別示五義。


總示為五一標名二生起三通別四引證五釋疑標
名者一譬喻為名二佛性為體三觀行為宗四破迷
[001-0515b]
為用五醍醐為教二生起者將談至理必也正名故
彰大教之功乃立金錍之號故先釋名聞名識體得
魚忘筌不滯譬喻之名要達佛性之理故次釋體雖
明佛性之體備顯圓融不論妙行之宗無由契會故
次明宗自行曰宗化他曰用自行既著外用乃彰故
次明用以四義指南復須教相區別不然則淄澠之
水莫分虎豹之鞹孰辨欲偏圓不濫時部甄分故後
明教相三通別者天竺諸祖震旦人師各申佛經俱
造諸論若解題目五章則通又宗釋不同大小有異
若解題目五章則別四引證者文云圓伊金錍以決
四眼無明之瞙故用譬喻為名文云今立眾生正因
體徧經文亦以虗空譬之故用佛性為體文云是而
思之依而觀之又云摩訶止觀所承法也故用觀行
為宗文云若思一問眾滯自消又云二者示性令其
改迷故用破迷為用文云搜求現未建立圓融現法華未
涅槃又云指的妙境出自法華故用醍醐為教相也五

釋疑者或曰論本通經經立五義論無聞焉今謂不
爾論有二種一者宗論二者釋論若釋論名與經同
義無別趣則五義措諸宗論名與經別義有別趣則
五章用矣此金剛錍即宗論也。


二別示五義初釋名者復分為二初合釋二離釋初
合釋者夫諸論立名各有所以今論即依涅槃金錍
喻以立名也故如如來性品云譬如百盲人為治目
故造詣良醫是時良醫即以金錍決其眼瞙以一指
[001-0515c]
示之問言見否盲人答言我猶未見復以二指三指
示之乃言少見一指示之答言不見者譬入真諦不
見佛性二指不見者譬空假二諦亦不見佛性三指
示之答言少見者此譬一諦三諦即空假中方見佛
性若准經文良醫即以金錍決其眼瞙一指示等即
金錍之喻猶通偏教是故論主復取二十三卷中金
剛三昧所擬無不碎壞之文乃於金錍之間義加剛
字金剛為錍決瞙最利有異常金以喻圓融方為盡
善今附文依義以能對所各成三意以能決金剛錍
喻圓頓教行理以所治之眼瞙喻偏淺教行理故文
云圓伊金錍以決四眼無明之瞙令一切處悉見遮
那佛性之指也或曰教詮三德故曰圓伊能破權疑
故喻金錍決瞙令見佛性故云三指豈非金錍但喻
於教何故復喻行理邪答三德之教能破偏執尚喻
金錍圓觀除惑圓理虗通決瞙之義亦何傷乎況聞
教破疑必因解理解理必修觀行故用三義釋金剛
錍又圓融教中開偏教成圓教故法華云皆為一佛
乘故即教有決瞙義開偏行成圓行如云汝等所行
是菩薩道即行有決瞙義開偏理成圓理如云開方
便門示真實相即理有決瞙義問見三指本喻三德
之理今既以金錍喻理三指復云何答了無明即佛
性即金錍決瞙義而此佛性即一而三即見三指義
必以義會文無以文害義也初喻教者且如此方孔
老二教唯談人及畜等稟氣而生傳體相續西方俗
[001-0516a]
教異說云云洎佛法肇興為最下機說於人天教明
乎三界依正皆由業力所感由善惡業異故感六道
依正差別不同此等尚未談於諸法無常況佛性周
徧耶皆是肉天二眼所見猶如眼瞙全在尚未以一
指示之固不見於三指也若藏通二教唯談心生六
道依正藏見六實通見即空覈其大旨唯詮真諦如
始決其瞙以一指示之稟教修行止得慧眼不見佛
性如答言不見別教乃談心生十界依正之法先滅
有入無次滅無入有雖談本有佛性不知本具三千
雖談中道妙理乃云至果顯發覈其教道唯詮二諦
如以二指示之稟教修行止得慧法二眼不見一念
三千正因佛性如答言不見總前諸教雖深淺有殊
據彼未談佛性未得佛眼俱如眼瞙耳圓教所談一
念三千心外無境即空即中三一相即如彼真伊此
教若興權說俱廢偏執咸遣眾滯自消故今圓教獨
得金錍之名能決諸教四眼無明之瞙也學大乘者
雖有肉眼名為佛眼達空假中如見三指故下文示
未稟權教者唯心具足乃決肉天二眼無明之瞙若
示巳稟權教者隨位體具乃決慧法二眼無明之瞙
故文云圓伊金錍以決四眼無明之瞙也次喻行者
稟俗教修五常等行稟人天教修五戒十善等行稟
藏通教修折空體空觀行稟別教修次第三觀行總
前諸行但得四眼全是無明譬如眼瞙若修圓行三
觀一心即偏淺行成圓頓行即四眼是佛眼但觀無
[001-0516b]
明即是佛性故今獨以圓行喻金剛錍能決諸行四
眼無明之瞙也三喻理者俗教及人天教所詮世間
之理藏通詮出世真空之理別教詮次第三諦之理
總前諸理即四眼所見全是無明障於佛眼譬如眼
瞙不見三德佛性之理如不見三指若見圓理即達
無明當體不變三千三諦徧一切處大經云見佛性
故諸結煩惱所不能繫故以圓理喻金剛錍能決偏
淺諸理無明之瞙能見三諦佛性之指離釋者謂離
三字對教行理也金喻圓理剛喻圓行錍喻圓教何
者佛性之理隨緣不變如金體無改若解此理稱理
而觀三觀一心能所不二無惑不破如金有堅剛之
用所擬皆碎也修一心三觀觀與境冥能以所證說
示於他令他破惑解三諦理如金剛為錍為他決瞙
見於三指故文云曾於靜夜久而思之不覺寱云無
情有性故以錍字喻圓教也前合釋約自行故先教
次行次理謂稟教修觀觀成契理次離釋約化他故
先理次行次教謂依理脩觀觀契於理能以巳心所
證說示於他又前合釋順義故先教後離釋順題故
先理於此離合釋中即具體宗用三義合釋中理金
剛錍即佛性體行金剛錍即觀行宗教金剛錍即破
迷用離釋中金字喻理即體剛字喻行即宗錍字喻
教即用釋名總論三法良在此矣問此論興致正破
弘大乘者執無情無性何故作以圓頓破偏淺釋邪
答縱弘圓頓教典儻不了性具三千徧一切處者則
[001-0516c]
全屬偏解然此猶是全與若全奪者尚不如小乘及
以外道如文中云云問何故但以三字為題而不安
論字邪答若問答研覈涅槃金錍喻者則金錍是所
評之義可安論字而今文三因佛性正是所評若題
為佛性論斯則可矣但為簡異古佛性論仍顯今論
能評之文有破迷用故取金剛錍為題是則三字全
是論字義不須復安論字也問若爾他論既亦破迷
可云金剛錍否答他論既不顯示無情有性豈堪當
此題邪又前後著述各自立名區以別矣豈宜混一
乎。


二佛性為體體者主質為義三德佛性為論主質而
此佛性即五陰是五陰不出色心色從心造全體是
心此之能造具足諸法所以唯指剎那妄心即是佛
性妙理遍攝一切不隔無情即今論正體也欲令顯
了三義明之一種性二體量三體德種性者三障即
三德障即德種如波為水種水即波性故名種性體
量者謂此心性非內外徧虗空同諸佛等法界如指
一波之水體徧百川故名體量體德者謂此徧性具
諸佛之身一身一切身如諸佛之感土一土一切土
身土相即能所互融有彼性故故名佛性如指水性
本具眾波此體德也世人唯立眾生本有淨性不了
具足三千則闕體德具斯三義方稱圓理當知體者
即名之所詮行之所詣用之所依教之所辨若江漢
之宗海如日月之麗天故以佛性為論正體也。
[001-0517a]


三觀行為宗宗者要義十法成觀為發真趣極之要
也夫十法對根則殊研其所以伹是用不思議三觀
觀不思議三諦耳若無十法名壞驢車正南而遊若
具十法名白牛車直至道場故用觀行為宗也。


四破迷為用用謂力用滅惡故言力生善故言用決
無明瞙力也見佛性指用也自行化他俱論力用自
行者始從名字信教仰理決無明瞙見佛性指終乎
究竟發真歸源決無明瞙見佛性指一一位中俱有
力用化他者名字位人既信教仰理即能愽教餘人
令他決瞙是力見指是用乃至究竟起教化他力用
亦爾囊括始終用義雖然而今論正約名字觀行位
人化他破迷之用教以破迷為用也。


五醍醐為教相教者聖人被下之言相者分別同異
今論雖伸涅槃瓦石之妨所宗之義通依一切大乘
如文云華嚴依正不二大集染淨融通等覈其文旨
正在二經一宗法華顯實二宗涅槃談常故文云今
搜求現未建立圓融也又雖正在二經然其要的唯
宗法華故文云指的妙境出自法華也是故雖用華
嚴三無差別涅槃虗空佛性皆為成於法華諸法實
相耳當知約時則正宗第五時約教則唯宗圓極教
故以醍醐為教相也二注文示意二初正釋二初明
題目指歸二初依經立圓伊者圓融三德如彼真伊
故曰圓伊大經云秘密之藏猶如伊字三點若並則
不成伊縱亦不成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乃得成伊
[001-0517b]
我亦如是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
摩訶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異亦非涅槃此乃三德
即一而三名大涅槃也金錍者此三德教能破權疑
故喻金錍也以決至之瞙者明教有滅惡用決破也
瞙者字統云目不明也四眼全是無明不見佛性如
眼有瞙今聞妙教達無明即佛性雖有四眼名為佛
眼故曰以決四眼無明之瞙令一至之指者明教有
生善用因聞妙教即了唯心若了唯心即見一切何
者依正皆由心造全體是心此能造心性具諸法生
佛互徧理事相融皆空假中如見三指如斯解者名
識正因故曰悉見遮那佛性之指委解如釋題中偏
權下二以義加經文但云金錍決瞙本無剛字論主
准師子吼品金剛三昧義以加剛字也故經云譬如
金剛所擬之處無不碎壞而是金剛無有損折金剛
三昧亦爾所擬無不碎壞而是三昧無有損折故以
金剛所擬皆碎堪喻圓教能破偏權又文字即解脫
即無有損折也依文淮義故加剛字非謂無文可據
為義加也故南山製鈔諸部無文淮文立義乃名義
補耳有本權字作摧字而云偏摧疑碎或通此義即
可以偏摧約偏教破疑碎約偏執亡也又有本權字
不改但以疑字作擬字謂偏權擬碎於喻似便若據
下文攻惑攻疑之文須作疑字既豕亥斯訛應以義
定剛者文選甘泉賦云攪道德之精剛剛金石中之
堅也假夢下二示本文興致夫欲示唯心以辨惑申
[001-0517c]
妙義以閇邪故假設睡夢寄寅野客賓主立矣問答
興焉觀者下二謙巳依經立題假夢發起欲申圓旨
以救迷徒覬觀覽斯文者容我此志也故曰恕之恕
尸預反蒼頡篇云恕如也聲類以心度物曰恕三能
作人號天台即所居之山沙門出家之通稱梵云沙
門那此翻勤息謂勤勞息斷煩惱故或翻乏道故大
經云沙門名乏那者名道斷一切乏斷一切道以是
義故名八正道為沙門那從是道中獲得果故名沙
門果是故沙門之名通乎因果今論主即圓中觀行
沙門因人明矣又經云如世下人能作上人是名沙
門今召沙門為上人者無乃有憑乎又應言釋方為
盡善何者有是沙門非釋者如西方外道有是釋非
沙門者如西方釋種非釋非沙門如二土之俗是釋
是沙門如二土之僧是故須云沙門釋也然此方外
道絕沙門之號俗士無釋迦之種單言沙門或單言
釋亦巳簡濫故今論主但稱沙門耳次名諱即別稱
也且西方以稱名為尊故子名有兼於父母者而後
世稱之中夏以避名為尊父母既亡聞名則心瞿音句
驚悲也故人與諱之然廟中不諱臨文不諱湛然者即

論主之名也華嚴云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法身
即佛性之殊稱依佛性理而立名矣事跡如皇朝高
僧傳述者真諦云佛說經曰撰菩薩造論直申佛經
曰述亦如仲尼述而不作也。


二釋本文泛例諸經以為三分明曠從文初至下凡
[001-0518a]
之一念為序分曾於下為正宗分於是野客下訖文
為流通分今謂曾於下正序緣起猶屬序文故從文
初至逼前平立為序分謂余下為正宗分流通同古。


序中分二初通序綱要分二初序佛性為教行所依
二初述巳所宗自從也詩云自西自東濫泛濫於水
不深也抱朴子云寸鮪泛濫於跡水之中則謂無四
海之廣今謂教海淵深不能盡究伹浮泛霑染而巳
蓋謙耳通指一代佛經名為釋與爾雅典經也積有
歲年者夏曰歲取歲星行一次商曰祀取四時一終
周曰年取禾一熟唐虞曰載取物終更始謂從泛染
佛經巳來至于今日年歲積疊故云積有歲年未甞
至經懷者正述所宗甞曾也經巡也謂權實大小之
經雖皆徧覽而未曾不以一家所立不思議境一念
三千正因佛性之義巡歷懷抱良由佛性是立教之
本意修行之大旨故論主臨終[厂@既-旡-日+口*頁]謂學徒云夫一念
無相謂之空無法不備謂之假不一不異謂之中在
凡為三因在聖為三德爇炷則初後同相涉海則淺
深異流善利利人在此而巳爾其志之佛性義經懷
彌為可信是故臨終只以此義曉示於他故輔行云
若不示人境觀不任依止又此義正是一家所傳之
的旨故輔行云南岳唯授天台圓頓之理也然此二
句既冠一文必有所擬且作四依義釋之夫不依人
語唯依教法故曰濫霑釋典即依法不依人而復不
滯言詮深求義理故曰佛性義經懷即依義不依語
[001-0518b]
又濫霑釋典者釋典名通通於大小佛性之義非大
不詮即依了義教不依不了義教又佛性義經懷者
佛性之義非智不鑑即依智不依識問何故爾邪答
人無常故不可依以法常故故可依法有小大大法
了義是故須依語若生著故不須依了語下義義體
無著是故須依識著智解是故依智故涅槃經云法
即法性義即如來常住不變智知一切眾生悉有佛
性了義了達大乘經典故此論文從始至末以了義
教為指南以常住法為歸趣按實義以印定用圓解
以分別四依無失妙理斯通。


恐不下二明所宗之意
所以但以佛性經懷者有二意故一者依之修行免
邪倒故二者大聖立教正為此理故儻不了之二義
俱失於中先明佛性為行本次明佛性為教本有人
於了之字下妄加者字若有者字則屬為他今據佛
性義經懷及思之觀之等言且在自行不覺寱云巳
去方屬為他徒為苦行者大經云有四法為涅槃近
因一親近善友二聽聞正法三思惟其義四如說修
行若言勤修苦行是大涅槃近因緣者無有是處故
知因聞解理依理起行修性不二正助合行理觀稍
明苦行可矣故薩埵飼虎藥王燒身並由內有理觀
之功外無邪僻之誚是故依理起行方免徒為又涅
槃之誡正為初心藥王等行俱在聖位故初心者且
脩理觀苦行未遲設內觀一無而投崖赴火者此乃
雖欲效嚬於聖人蓋不知嚬之所以美也大教下為
[001-0518c]
教本者茲此也謂建立圓融大教正為顯示此三千
正因之性也非由能詮之教方有所詮之理以有所
故令能有功還由於能令所可識故云功在於茲下
文云若不立唯心一切大教全為無用即此意也萬
派下二引喻釋成二初喻說文云水別流曰派途道
也王彪之水賦云委輸而作四海決道而流百川今
以萬派雖別同出於源眾流雖殊同歸于海故以萬
派喻教眾流喻行佛性之理如源如海依理立教如
源出於派修行詣理如流歸於海次合者然此合文
語約意廣今先對喻次重釋文諸法合萬派大旨合
通途造行合眾流所期合歸趣次更委釋言諸法之
大旨者此顯佛性為眾教所依諸法即眾教也偏小
諸教皆依此性故至法華無偏不圓眾麤成妙故知
佛性是諸教之大旨也此約跨節而論若當分說者
藏通二教唯示偏真別教雖談無情尚隔故知佛性
唯在圓教是則大經始終三德法華開顯十方三世
同說三軌三軌妙故故云妙法華嚴法界淨名解脫
不共般若與此一家所立三千三諦一體無殊若識
此意今文可了十方佛法在一剎那諸法大旨於斯
見矣言造行之所期者造七倒反說文云造就也廣
雅造詣也此顯佛性為諸行所依造修起行必須依
乎佛性也然造行之言泛通徧小的在圓融何者偏
小諸行順彼迷情雖各自謂實從佛本意但與作圓
頓佛性之方便耳故至法華就位開顯彈指合掌皆
[001-0519a]
成佛因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是知偏小造行亦以佛
性為所期也若的論者即圓人修三種止觀之行故
曰造行三行雖殊俱為佛性故曰所期故止觀云天
台傳南岳三種止觀謂漸次不定圓頓同是大乘俱
名止觀俱緣實相實相即佛性也是故漸次解頓行
漸不定解頓行或頓漸圓頓則解行俱頓三行雖殊
以解頓故初心俱知佛性近期分真開發遠期妙覺
究竟故曰造行之所期也。


問何故作二義釋教行耶答依下流通分中對巳稟
權教者隨其行位點示體具故須初義釋教行對未
稟權教者直示圓融故作次義釋教行。


若是下二序教行能顯佛性二初明教行有能顯之
功信教仰理聞而能思故曰是而思之如理而觀思
而能修故曰依而觀之義例云先了萬法唯心方可
觀心即斯意也又思之即如止觀前之六章依教開
解修之即正修依解立行此即論主自敘若依一家
所明依教開解依解而觀者則三無差別之旨於茲
可了無情有性之說無在致疑故下文云摩訶止觀
所承法也。


則凡下二約無差示解行所顯之理則者承上之辭
由依教而解依解而觀了於巳心具三千法彼彼生
佛心地各具三千以我三千徧彼三千三無差別斯
之謂矣文有六句初二句總明次四句別示初總明
即用淨名及大品經語淨名云一如無二如大品云
[001-0519b]
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於中初句明正報次句明依報
凡聖之名義通多釋凡謂六凡聖謂四聖又凡謂九
界聖謂佛界圓人名字巳上亦佛界收又凡聖者圓
中五即通名為凡故五凡夫論等覺菩薩名聖慧凡
夫普賢名賢其意亦爾則九界五即皆名眾生法也
唯取究竟果佛名聖即佛法也前二全非今意後義
雖的亦非今意今文意者欲令易解且以理即名凡
目彼彼眾生究竟名聖目彼彼果佛此言生佛正報
也色香即所對之塵略舉色香意該餘四謂眾生所
對之六塵果佛所對之六塵此言生佛之依報塵由
心造全塵是心即心具法即攝一切是以生佛無量
一一三千具足各各依正唯心然境法雖差今觀我
心三千攝無不徧了彼外境依正全成自心三千即
空即中故云一如及泯淨等生心佛心互融互攝其
意亦爾當知今文正序稱理而解稱理而觀三無差
別內外不二之旨也內謂巳心三千外謂彼彼生佛
心地三千故觀音玄義云他者謂眾生佛自者即心
而具不二門云外謂託彼依正色心餘文或以自巳
色等為外者蓋一往附法而言非的示觀境也問止
觀陰境既去尺就寸唯觀識心義例又云先觀內心
豈非自巳色身依報俱屬外耶答此但偶得止觀揀
境之文殊不了其旨今試論之所以止觀唯揀識心
者只由諸法皆由心變故故大意云色由心造全體
是心義例云當知一切由心分別諸法何曾自謂同
[001-0519c]
異是故止觀的揀識心義例仍示此旨故云先觀內
心既了此心具三千法則見自巳依正居乎一心是
故諸文咸指三千一心名為內境彼彼生佛依正乃
名外境當知內心三千唯是自巳依正是故了三千
一心者須知理體三無差別方名凡聖一如內外不
二故輔行云又復學者從知內心具三千法不知我
心徧彼三千彼彼三千互徧亦爾苟順凡情生內外
見應照理體本無四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能知此
者依俙識心比見有人以內心理具三千為內自巳
色質自巳依報及生佛依正俱名為外者得非失旨
乖文乎又若專據止觀揀境之文不求其旨者何必
依報色陰是外則三陰之心亦應屬外諸有智者一
為思之他人又據輔行理事二造及義例淨心遍歷
等文乃謂約教開解雖一切唯心若脩觀時唯觀內
心理造三千未關事造外境若修內觀恐心外向若
修外觀恐心內向如修內觀者須待內心理顯方以
理顯淨心遍歷外事若相似顯乃以相似淨心遍歷
若分真顯亦然如修內觀須待外色理顯方以一塵
淨色遍歷內心及餘塵等今問若心具三千不關事
造者則事造敻居心外理境但在身中正同外道器
果之計也若然者伐樹得根灸病得穴之喻甚為無
用何者既內心惑滅理顯不關外色須以內淨心徧
歷方泯合者此乃伐一根巳死枝條全生更須遍斬
千枝千枝方死灸一穴病差六分病全在更須徧燒
[001-0520a]
六分百病方差既千枝全活何名伐得其根既百病
全存何名灸得其穴豈唯止觀喻意虗設仍顯今論
全是徒施以今論文依不思議境介爾三千示草木
有性故故云依而觀之下文又云今立眾生正因體
徧又云良由自昔不善徧攬因界自他依正觀於巳
心等又云許唯心具復疑有無乃疑巳心有無又云
達唯心了體具者焉有異同乃至四十六問皆約觀
心具足三千而示無情有性又野客問云何能攝依
正因果乃答云一家所立不思議境於一念中具三
千等據此等文既觀心具三千便了無情有性何曾
理具不關事造邪況無情草木正是事造又論文始
終只談一念三千便收事造不離一念曾無一處言
觀成理顯方歷事造也問若觀理造即融事造者何
故義例云修觀次第必先內心內心若淨以此淨心
遍歷諸法即任運泯合既以內淨心遍歷諸法方云
泯合豈非觀理造時未融事造邪答先觀內心者蓋
依正之色皆由心造全體是心所以但觀內心本具
三千攝無不徧即空即中故云內心若淨既了心具
三千巳然後隨對事境若自巳依正若他生佛依正
皆了不出我心三千三諦三無差別故云徧歷及泯
合也故占察云依一實境界修二種觀一者唯心識
觀謂於外諸境界知唯是心二者真如實觀謂觀心
性無生無滅真如觀理唯識歷事理事相即二觀互
收一實境界即一心三千三諦也真如觀即內心若
[001-0520b]
淨也唯識觀即遍歷諸法也故真如觀成得心寂三
昧唯識觀成得色寂三昧應知二觀投足雖異所照
心性一體無殊觀事既須即理觀理豈不收事他人
見內心若淨之言便謂是入相似分真後方能徧歷
事造者甚為乖謬輔行云所言歷者謂巡撿也豈分
真位人巡撿觀察外境方泯合邪諒其所失尤多略
說有六謂枉凡誣聖背悟順迷乖文失旨初心所觀
一念三千該收無外故能隨對事境咸了唯心今謂
初心不觀事境則事在心外枉凡也三千分顯得其
事用如鑒現像任運周遍豈待將分顯之心遍歷方
泯合邪此誣聖也迷謂內外悟唯一心若謂內外懸
殊順迷也不許一心徧攝背悟也諸文不說理顯方
始徧歷今論仍談內具全攝事境若謂內具不關外
事理顯方乃徧歷乖文也伹見理事二造之文先內
次外之語不能一貫便謂條然失旨也所失既大不
覺文煩理事二造下文當釋。


次別示中初二句別示彼彼果佛心具三千的指究
竟故云極聖文從簡約舉重略輕於十界中別舉地
獄無間燒煑依正尚全在果佛心中況餘九界依正
邪豈非一心具足十界既具十界百界可知以界界
互具不出十故又百界之法不出依正即三世間依
即國土世間正即假實二種世間一一依正各有因
果因果之法不出十如是知文雖略舉果佛心中具
地獄依正其實三千具足義意宛然。


毗盧下次二句
[001-0520c]
別示彼彼眾生心具三千今以眾生之法別指理即
理即一位所攝寬多別教初心既未曉三千一心亦
是理即人也今於理即人中別指地獄界心耳毗盧
謂佛界之身寂光即佛界之土依正不二身即土故
故云毗盧身土土即身故亦可云寂光身土四土三
身體雖不二今從勝從體故指法身寂光也逾越也
地獄居六凡之下故曰下凡文亦從略以勝況劣佛
界依正最勝尚不越地獄一念之心況餘界依正邪
三千一心准前可見是故今文明眾生法約位則別
指理即義通諸位明佛法約位則別指究竟今了巳
心所具三千徧彼生佛心中所具三千是以言我三
千攝無不盡故向文云依而觀之則凡聖一如等又
果佛心具地獄依正由不斷性惡故地獄心具佛果
身土由不斷性善故當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一
家觀道之綱格諸文圓解之指歸名雖有三義不出
二何者以巳望他他名生佛巳從的示故名為心他
生望巳巳還名生佛對餘二只是生佛又復應知各
具三千者須言巳心眾生心佛心各具三千也何者
自巳依正及生佛依正皆由心造故皆由心具故文
云極聖自心下凡一念又云一一有情心徧又云彼
彼剎那不二門云三千同在心地與佛心地三千不
殊皆須指心方裨觀道他人不解皆本於心雖云不
但心造三千生佛亦造三千不知皆指生佛心也又
云國土自具三千不知國土全是心故此乃正同下
[001-0521a]
文迷者謂草木瓦礫各一因果也若了有情心徧性
遍則無情佛性無情成佛炳然易見請袪情滯細讀
斯文。


曾於下二別序緣起將欲顯示圓宗折衝異論故設
睡夢以發言立野客以興問皆託事明理寓言表法
爾於中分二初明發問之由靜夜者無明如夜三觀
圓觀達無明即佛性故曰靜夜依圓頓解修三觀行
達此一心具三千法研習巳久故曰久而思之前文
云未甞不以佛性義經懷也念念圓觀無有間斷故
曰思之未巳問前釋是而思之既約開解此文久而
思之何故作修觀釋邪答既久解此理豈不修觀邪
故以久思表觀行也下文斥野客云良由自昔不善
徧攬因果等觀於巳心既斥他不觀自觀明矣又前
文云依而觀之又若初脩妙觀則猶是名字位人若
觀道巳成則當觀行人也進退二途未敢的取恍焉
如睡者焉然也如而也謂至理寂滅本無言說亦非
自他為彼迷徒強興問答假立賓主猶如心本無夢
眠法法心乃成於夢心如自悟眠喻彼迷又如似也
醒以表悟睡以表迷迷故分情無情悟唯一性而巳
今言無情者語似於迷既云有性非實迷也猶如恍
惚似睡非實睡也故曰恍焉如睡也雖通兩釋前義
為正不覺寱云者寱牛世反通俗文夢語謂之寱說
文眠言也聲類不覺妄言也或作藝字非今所用無
說而說故曰不覺說而無說故曰寱云無情有性者
[001-0521b]
若一向就悟則但云有佛性理不論情與無情此如
圓宗所說若一向就迷則但分依正之別不論有佛
性理此如偏教所談今言無情復云有性者有二意
故一者示迷元從性變故曰無情二者示性令其改
迷故曰有性乃是令了所執無情全是我之心性也
故此一句為論文之大體作發問之元由也。


乃於下二明能問之者二初敘名字雖一性周徧而
彼昧者日用不知故曰忽見一人迷實執權心遊理
外故稱野客容儀下二述外儀容儀即容止謂威儀
也孝經云容止可觀進退可度詩云淑人君子其儀
不忒今進退失次威儀差忒故曰麤獷獷古猛及強
也說文獷犬不可附也又作穬穀芒也穬非字體進
退下示麤獷相易云進退無恒非離群也今但借其
語不用彼義此句總為下文外儀之張本也今文逼
前平立即進也下文恭退昃跪即退也執權難實故
曰逼前恃解輕他故曰平立。


謂余下二正宗分二初往復徵難正示佛性遍義四
初正述無情佛性六初總問定前所說述字下應作
邪字有作也字者誤。


余曰下二略答示適非虗然者謂向實言無情有性
也方言云誇吁然也郭璞注云皆應聲也誇呼瓜反
吁音干。


客曰下三執大經權文難忝辱也根源謂所詮之理
即佛性也忝尋薄究皆謙詞斯宗謂佛性盛談佛性
[001-0521c]
莫越涅槃雙林者即娑羅林此云堅固在俱尸竭城
四方各雙故曰雙林佛垂涅槃以二月十五日晨朝
於此林中聲光召眾開演常宗廣談圓極故曰最後
極唱是了義教故曰究竟之談而云至無情者而彼
經云為非佛性說名佛性非佛性者謂牆壁瓦礫如
此聖言依憑有在仁今獨謂無情有性頓爾違經固
難信順故曰仁何獨言等。


余曰下四以大小甄分答二初引古縱難古人者古
之法師不欲指斥其名但云古人耳下文云世人等
皆然一闡提者大經約七義釋初云一闡名信提名
不具不具信故名一闡提次約善方便進念定慧無
常善等解闡提名廣如初句是則闡提一名具含眾
惡古來諸德未見的翻唯河西道朗翻為極欲謂極
惡欲之邊故或云信不具則失餘義既含眾惡不可
偏翻況復經云最極惡者名一闡提一闡提是有情
古人尚云無性子執經文云牆壁無性不足可嫌然
古人俱見經文多明闡提不得作佛及云無有善根
等乃云無性且介爾有心三千具足正因之性其孰
無之況復經文自云一切眾生及一闡提悉有佛性
或云佛性闡提人無者蓋無修善耳故經云改惡修
善乃可得道也然以下二示大小甄分說大小教對
權實機以機宜不同故所談大異小教說心外有草
木無情之境則不論佛性也如正法念及阿含等經
大教說有情性徧心外無境不攝纖塵如華嚴及大
[001-0522a]
集等經故小教絕佛性之名大宗泯無情之稱然此
為成野客次難故且一往判其部類大小以定有無
至下領解文中請談四教方乃委用四教甄其情無
故知今云大教的在於圓小教之言兼乎通別。


客曰下五引大教濫小難問云小教不談佛性大教
不說無情者涅槃一經乃是大教只合純談佛性何
故亦說無情既二義雙陳則甄分何在故曰云何並
列。


余曰下六引經文示義廣答三初總斥敘意閑者爾
雅云習也佛性謂三因也經文於實教中唯談正因
故曰進不明緣了故曰否教部權實者明實正因徧
於一切說權緣了隔乎瓦石是故涅槃部雖是大而
部內之教有權有實故所談實教三因有進有否若
閑習此旨終不以部內並為疑也。


今且下敘立義之
意今委引經文區別同異者意令後代好別牆壁瓦
石之說證無情無性之人善得大經權實進否之旨
既得此旨知瓦石之說為權虗空之喻為實則不昧
實教正因理性徧一切也乃知我所立義符順經宗
宗本也主也部雖帶權而以實教正因為主為本故
今明正因體徧善順經宗也。


今立下二標立義宗符合經旨今立等者謂依止觀
第五陰境之初所立一念三千不思議境也當知彼
文是一家所傳之的旨論主發解脩觀既依彼文故
今樹立圓頓義宗顯示無情有性的依彼文也眾生
[001-0522b]
者揀異木石謂介爾有心三千具足三千無外依正
齊收故曰正因體徧雖性具緣了以無始來未曾發
心加行故同名正因也涅槃經文正談此性體量周
徧故以虗空喻之當知一家所立有情心具三千該
收依正者深窮佛旨也學斯教者既昧厥旨但見唯
色唯香及色外無法等言不了色心體一便謂草木
國土自具三千殊不求文始末之意且如今文初標
義宗乃云眾生正因體徧及下野客領解仍云只是
有情心徧性徧是故中間諸文凡有泛論皆可意得
況復明言色即心故又云一塵一心即一切生佛之
心性等豈非皆談有情心徧具三千邪是故止觀發
心明揀草木精要及以肉團唯取慮知之心至乎正
觀妙境仍指識心記文又云以生顯具若國土自具
三千者草木瓦石應有心生此則正同大經所破凡
夫眾生謂佛性離陰而有也況一代大乘唯談心性
故云凡有心者皆當作佛又云三界無別法唯是一
心作又云雖說無量諸法以為佛性然不離陰界入
也是以聖記罔沾於瓦石不輕唯禮於眾生一家圓
修唯觀識陰乃至九境皆名為心如云煩惱心病心
業心等伐樹得根之喻良可信哉矚斯聖言而猶迷
者深可悲也問若不許草木等自具三千者何故止
觀第七約識陰用十乘訖乃例餘陰入歷緣對境皆
修十乘若色若香俱云具法邪答彼文陰境之初先
示識心能造諸法而能造者由此妄心即三諦理理
[001-0522c]
具諸法方能遍造故於次文即示心性本具三千既
全色是心則知識心三千攝法巳徧十乘文末例餘
界入者但為欲融諸法示觀境徧耳況復餘陰餘入
若色若香只是陰境文初所明識心所造之法既全
色是心何妨色香一一具法當知色具即心具也故
義例明圓融所談三處具法三處謂內心內色外色故云既知
具法諸法徧攝豈隔色邪色攝入心心即是色當知
圓人既知心具三千豈隔外色唯心唯色旨在於茲
問若不許獨頭草木自具三千須了色即是心方能
具法者是則色法伹為能趣則非所趣經云一切法
趣色若為消通答色既即心色即所趣能趣所趣心
性何殊波水相收無非水濕問輔行引四念處云非
但唯識亦即唯色又下界著色制令觀心上界著心
制令觀色豈非依報等色自具三千邪答既言著色
著心者只是妄情計著色心之異故有取捨不了內
色外色全是自心儻宜觀色亦只了色即心色具三
千即心具也況輔行引念處正示止觀歷緣對境皆
是妙理大意既云色由心造全體是心當曉緣之與
境皆所造也皆即心也況輔行文即自結云心即菩
提諸佛解脫心行中求等色即心故何以固迷問輔
行既云非但唯識亦即唯色今若謂全色是心方云
具法何殊他宗但云唯識邪答今家既明心性具足
諸法諸法徧攝不隔於色故得圓轉而談乃云唯色
唯香等只由色香全是心性本具故也他言唯識但
[001-0523a]
得心生之義故無唯色等言義例云他人雖云一切
唯識不了身土居于一念問涅槃談佛性乃云非內
非外止觀示三千乃云非因非緣今專立內因心具
法豈非反經違教邪答涅槃云非內非外正指一切
無非有情心性故不可唯內專外緣而解止觀正示
心具三千徧該一切不可偏謂內因外緣是則約心
性體徧遣滯忘情故耳何者為彼迷徒則示云諸法
由心造全諸法是心既了一切唯心實無待對唯心
尚泯內外豈存故文云若云有性不合云無情又
云達唯心了體具者焉有異同不可謬解涅槃等文
便謂瓦石各各自能具法由心之義其言孔彰涅槃
云眾生佛性猶如虗空豈非有情性徧邪止觀云介
爾有心三千具足既揀草木無心豈非有情性徧邪
況念處所明上界觀色者只是令有情修觀體達外
色即是自心不然者則草木各一佛性各一因果也
於戲膠手易著寐夢難醒既昧一心終成兩派問若
不許草木自具三千者且如止觀既許觀心不悟仍
觀於色若色即是心更何所觀答借使有此機緣宜
觀色者即是體色即心豈見宜樂不同便謂心色永
異例如修觀不悟即令修止修止不悟即令修觀豈
止體離觀觀體體止邪又如於無生門不入者令依
生門豈二門體不相即邪當知心色雖則同時而色
由心造全體是心故觀能造即見諸法以諸法全是
心故所以止觀陰境十乘前之四法唯約識心不為
[001-0523b]
少通塞巳去具約五陰不為多以唯約能造識心即
攝所造諸法故如輔行云欲融諸法示觀境徧是故
下文例餘界入若論境體觀心即足通塞巳去雖具
約五陰以全所造之法是能造故如輔行云陰不離
心心不出陰陰從能覆心從能造造親覆疎並心為
境是以觀心觀色雖宜樂不同並了諸法唯心耳所
以若觀一心即攝一切當知不了有情心徧性徧而
謂草木自具三千依此所解而欲證道者其猶探鷲
巢而求鳳入坎井以捕鯨雖加至勤非其所也。


故三下三引經示義二初明佛性進否教部權實二
先明佛性進否次明教部權實進否約法權實約教
然進否文中非不明權實之教權實文中非不明三
因之法何者非權實無以定其進否非進否無以顯
其權實故也初明佛性進否三初正引經文委示義
趣二初引經示正因義二初明眾生正因二初引經
文三十三者誤文在三十一卷中然此經世有南北
二本初曇無讖於北涼玄始三年譯成四十卷凡十
三品傳於北方故號北本至宋文帝勑慧嚴慧觀謝
靈運更共治定成二十五品制三十六卷行於江南
故號南本今之南本藏外別行一家疏記擾引經文
指斥卷次皆以南本為定有不知者但撿北本見卷
次不同往往謂疏記所指乖誤今之所引虗空喻文
即南本第三十一卷迦葉品文也佛順迦葉難云一
切眾生雖復無常而是佛性常住無變是故我於此
[001-0523c]
經中說眾生佛性非內非外猶如虗空非內非外如
其虗空有內外者虗空不名為一為常亦不得言一
切處有虗空雖復非內非外而諸眾生悉皆有之眾
生佛性亦復如是經稱虗空非內非外者謂虗空徧
一切處非唯在眾生身內亦非唯在眾生身外一言
虗空依正攝盡眾生皆悉有之者謂一切眾生身中
有於空大也眾生既有餘處豈無餘處若無則不名
虗空合法者佛性非六根故非內非六塵故非外雖
非內外體徧內外而諸眾生定有此性故云悉皆有
之是知佛性該攝豈揀情無虗空周徧何專內外豈
隔牆壁瓦礫邪請觀下二釋經義既云虗空一切處
有則知心性徧收安隔瓦礫故云何所不收故知等
者不許執佛性唯在內六入中亦不許執佛性專在
外六入中故云非內外意顯佛性體徧內外故云徧
一切處有也文中云非內外等者等取一切處有句
故三十二經亦云我為眾生得開解故說言佛性非
內非外何以故凡夫眾生或言佛性住五陰中如器
中有果或言離陰而有猶如虗空是故如來說於中
道眾生佛性非內六入非外六入內外合故名為中
道是故宣說佛性即中道經稱佛性為中道者豈有
無真俗之中名為佛性邪是故佛性中道佛性咸徧
故一經多處論徧既言雙非復應雙是故經中又云
亦內亦外若無雙是云何言徧故斥凡夫或言佛性
如器中果及如虗空世言佛性唯在有情者如器果
[001-0524a]
耳尚未能計如虗空安能曉了非內非外況經文自
釋根塵合故乃名中道根塵合者豈非體一豈非相
即豈非性徧豈同器果今問佛性為是塵邪為是根
邪為二合邪為雙非邪若雙非者亦非五陰何但牆
壁及云如空者既云佛性猶如虗空空既徧收不專
內外既云下二結示在因既云眾生在迷明矣是知
非內非外亦內亦外之性只是有情心性遍耳不可
滯言而不求。


次迦下二明佛果正因二初引經文二初牒因義問
迦葉問云等者此文在第三十三因前第三十一卷
中如來以虗空喻正因佛性故迦葉至三十三卷中
方問此義也故經云迦葉菩薩言世尊如佛所說眾
生佛性猶如虗空云何名為如虗空邪。


佛乃下二佛
以果義答果地無礙等者然佛答迦葉經有三段俱
約果義先明佛性同虗空非三世攝故經云善男子
虗空無故非三世攝佛性常故非三世攝善男子如
來巳得三菩提所有佛性一切佛法常無變易以是
義故無有三世猶如虗空次明同虗空非內非外經
云善男子虗空無故非內非外佛性常故非內非外
故說佛性猶如虗空三明同虗空無罣礙經云善男
子如世間中無罣礙處名為虗空如來得三菩提巳
於一切佛法無有罣礙故言佛性猶如虗空以是因
緣我說佛性猶如虗空今文中但云果地無礙者正
引後段意兼前二以三段經文皆約果地為答故也。
[001-0524b]


豈非下二結不二良由因果互融三無差別故迦葉
問眾生正因佛以果義而答意顯因果不二故也。


由佛下二引經示權緣了難正因義二初明迦葉難
二初敘難意由佛果答者因佛以實教果地無礙答
其空喻也權智斷果者謂權教修得了因成智果修
得緣因成斷果即智果有了性斷果有緣性故云果
上緣了此之二果皆有證有見故云悉皆是有法喻
不齊者法即緣了是有喻即虗空是無有無大異即
不齊也此乃以別教緣了之法難圓教正因之喻即
迦葉正為末代根緣宜聞權教故此難也。


故迦葉下
二引經文如來即智果涅槃即斷果智果是了性斷
果是緣性故云佛性當知佛性之言更無別體所以
佛性居中義兼上下雖有三名只是緣了乃權教修
二也。


佛先下二佛答二初雙標二意迦葉執有既為末代
權機故順問而答仍為實機廣明理徧故復前宗明
虗空喻不同邪計也先順下二歷示經文二初順問
明有答二初引經文為對煩惱非寂滅說有涅槃寂
滅之理故云為非等餘二例爾。


今問下二示經義二
初牒計反質文有二句初句牒計次句反難難意者
若執瓦石永非佛性者則令二乘闡提永無成佛之
分有為煩惱永無寂滅之期以經文三皆云非故若
許煩惱體即涅槃二乘性即如來者何得專執瓦石
永非佛性邪須知經文皆權說耳。
[001-0524c]


故知下二判釋經意二初明帶權明實意二初正判
帶權寄方便教者涅槃正談圓實正因今對機宜暫
說權教緣了故云寄也說三對治者即折挫煩惱云
非涅槃折挫二乘云非如來折挫瓦石云無佛性即
對治也皆敦逼有情耳暫說三有者釋上寄方便教
句對機暫爾明權結文即明實義故云暫說斷煩惱
盡有涅槃果離二乘外有如來人佛性唯在有情此
皆權談故云三有以斥三非釋上說三對治也且據
經有三文故云三耳其實唯有緣了二性義巳如向
說又別教非但緣了佛性隔於瓦石正因亦然但迦
葉正以權果緣了難實正因耳故此下二引結文明
實二初引經文無非等者非猶不也謂世間無有一
物不是虗空所攝所以虗空絕於待對故云無非虗
空對於虗空也此乃還喻實教心性三千正因之理
徧一切處問既順權機說權緣了何故仍用實教正
因喻結邪答如來將護末代權機不宜聞於生死即
涅槃二乘是如來瓦礫是佛性故寄方便教說緣了
性忽有實機不可不說故以實教正因喻結之佛意
下二釋經意瓦石等三以為所對者謂瓦石二乘煩
惱是所對佛性如來涅槃是能對前對權機則謂所
對非能對今對實機則全所是能故知瓦石即佛性
二乘即如來煩惱即涅槃則佛性等三之外更無瓦
石等殊猶如虗空無有待對故云一切世間無非虗
空等又復應知佛性等三即三而一一三融即不出
[001-0525a]
自心三千即假是緣因性即涅槃也三千即空是了
因性即如來也三千即中是正因性即佛性也況此
三千三諦依正染淨攝無不周豈有瓦石等三唯在
心外虗空之喻豈不然乎故云一切無非如來等三
問前消經文虗空之喻但約正因因果不二今消結
文何以具含三法答前從合說合元具開今約開論
開不離合問果上豈唯正因性邪答且指究竟所顯
三千為果上正因耳其實緣了與性一合分證尚爾
況究竟邪。


迦葉下二難空成有二初迦葉據喻難三初標示復
以四大為並者因佛上答結云無非虗空對於虗空
即設並云如來向云虗空無對即是無者四大無對
亦應是無四大無對而是有者虗空無對亦應是有
故云令空是有故迦葉下二引經文世間亦無非四
大等者謂此四大之性徧一切處無有一處不是四
大而與四大作待對者此約四大性徧故得為難非
約四大相也是則四大性徧既得名有虗空體徧何
不名有迦葉下三示經意有之大者四大無對既得
名有虗空無對亦得名有此有無過故云有之大也
佛於下二佛捨喻答三初牒經以例三種俱權捨喻
從法者迦葉雖復以四大作並佛竟不答故云捨喻
但牒虗空以對涅槃故云從法問何故不答答亦有
深意迦葉本云四大無對是故名有虗空亦應無對
是有今明四大雖無外計非四大來對於四大而四
[001-0525b]
大中自有相待如地水等各自相對而虗空中更無
有物自相對者所以是無此並虗出故佛不答廣明
涅槃不同虗空者涅槃有十五義不同虗空如經言
善男子若言涅槃三世攝虗空亦爾者是義不然何
以故涅槃是有可見可證是色足跡
章向是有是相是緣是歸依處十一寂靜十二
光明十三安隱十四彼岸十五是故得名非三世攝虗空之
性無如是法是故名無若有離如是等法更有法者
應三世攝虗空若同是有法者不得非是三世所攝
巳上經文是則涅槃有十五句所以有虗空無十五句所
以無故云廣明涅槃不同虗空也若涅槃不同等者
經既廣談涅槃與虗空不同例知佛性與如來亦與
虗空不同涅槃十五句中意含餘二乃成三法俱有
與虗空之喻永異豈非寄方便教說邪故知下並向
結文是正因實義此中經文既云涅槃等與虗空不
同者則權教智斷之性與實教正因義殊也驗向結
文既云一切世間無非虗空對於虗空則知如來等
三與虗空之喻泯齊乃是就實教正因而結也。


一切
世間等者世間之言豈過五陰假名國土等邪況陰
界入色大小兩乘不唯正報是知經文經云一切世
間無非虗空對於空虗者國土等三無非佛性二乘
煩惱其旨可知既云一切豈不攝於煩惱二乘乎則
知煩惱即涅槃二乘即如來矣虗空等者虗空該廣
不可棄於牆壁瓦石則知瓦石即佛性矣然一切世
[001-0525c]
間無非虗空對於虗空本是一義伹顯虗空體徧如
向所說今以一切攝二乘虗空收瓦石者綺互其言
文體然爾問以虗空結喻則顯瓦石等三即佛性等
三豈非實教三因俱徧此中何以但云正因結難邪
答為對權教緣了且就合云正因爾況合必具開則
三因俱徧故大經第十三云虗空無為是故為常虗
空者即是佛性佛性即是如來如來即無為無為即
常經稱佛性即正因如來即了因無為是涅槃異名
即緣因此乃即一而三三性俱徧之誠證也佛後下
三更示實教正因異權緣了佛後復云等者即是廣
明涅槃不同虗空文此文在正因結難文後故云後
復云也經文如向引然文中所引經文止撮其梗槩
兼加義釋故與經文稍異今引經對釋令文旨可見
空與涅槃雖俱非世攝者經云涅槃是有下列十五
句訖乃云是故得名非三世攝又云虗空若同是有
法者不得非是三世所攝今文但云空與涅槃俱非
世攝也涅槃如來有證有見者即經中明涅槃十五
句中云是有可見可證也今更義加如來以由涅槃
是斷果如來是智果斷必具智故義加如來也虗空
常故者經云虗空之性無如是法是故名無今云常
者常即無義故章安云空只是無無即是常是故不
然者虗空無證無見也即經云無如是法豈非等者
涅槃如來有證有見即權教緣了虗空常故無證無
見即實教正因故云不同是知一段經文所談三因
[001-0526a]
權實對論以權修對實性則合權修為二故云緣了
以實性對修則合實性為一故云正因若權實各論
權修自三故前文云如來佛性涅槃是有實性亦三
故前文云一切世間無非虗空對於虗空然據經意
正對一分根緣合權修為二此二不徧容隔無情合
實性為一此一乃徧寧棄瓦石況復實教雖合合乃
具開即正因性具緣了性在性則全修成性起修則
全性成修故性三既徧修三亦然性徧故三千在理
故云無情佛性修徧故三千果成即是無情成佛因
果不二依正何殊請曉三千方知體一不應信於無
情有性而疑於無情成佛也。


金剛錍顯性錄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