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179 金剛錍顯性錄-宋-智圓 (master)



金剛錍顯性錄卷第三
孤山沙門釋 智圓 集


於是下四述智論名不互通再徵佛性二初問先敘
外儀次領解後咨疑外儀者前則逼前今乃恭退前
則平立今乃昃跪前則抗難今乃咨詢曉權實之文
省波水之喻不敢執權如恭退知所解偏局如昃跪
[003-0536a]
釋名恭拱也自持拱也跪危也體危倪也昃者傾也
旁也不正也爾雅咨謨也謂謨議耳波水下領解夫
以事喻法皆是分喻若喻事理相即波水最親故曰
實然。


[怡-台+噗-口]曾下咨疑曾聞等者此實彼宗章疏所說論
主護時人意不斥其名故下但云謬引章疏之言也。


仁何故下正問釋論既乃佛性之名局在有情仁何
故立無情有佛性耶。


余曰下二答四初指世謬傳泛為下二泛通其義縱
有此說蓋有義焉由不知義乃迷其名法名下正示
名下之義法名不覺者約理約性佛名為覺者約智
約脩故輔行云佛為能覺法為所覺以佛陀翻覺者
故云佛名為覺凡厥有情即具三千三諦之理故云
本有不覺之理但凡夫迷倒日用不知未有能覺之
智故云未有覺不覺知今欲令彼了知故且分能覺
之智屬於有情故名佛性所覺之理統於無情故名
法性良以眾生唯心具足欲敢逼令知故云令覺不
覺即是以修照性也豈覺不覺等者若覺了本具三
千之理依正唯心者則是全性成修依正無非佛性
也豈更存無情在心外邪故云不覺猶不覺耶有本
耶字作邪字者非反謂等者全能覺之心是所覺之
理故故大經云佛性者即是如來如來即無為無為
即常常者即法法即僧等三寶既其一體法性佛性
安可條然。


客曰下三牒義再徵爾猶如此也若云巳覺不覺無
[003-0536b]
非佛性者則知依正之法至佛果證得方乃會合唯
心之理約凡說言有情有性無情無性者何所乖背
邪。


余曰下四酬難廣釋二初斥非若也覺凡可客事異
既云覺佛須了體同故輔行云迷謂內外悟唯一心
制心從理無非心性他謂觀內心理造三千不收內
外之色者豈不自貽覺凡之責乎。


理本下二正釋二初略酬來難三初示迷悟理同二
初正示其義三千之理與佛無殊凡夫妄執依正差
別不了差即無差無差即差故示眾生有能覺性草
木有不覺性意令眾生覺彼不覺無非自心三無差
別即空即中故云自會一如故知下二結示立名覺
無不覺者由本具三千可覺知故故名佛性如睡夢
可覺故名睡覺不覺下二明二義相須不覺等者由
修照性故覺無等者由性發修故問若佛性屬修法
性屬性者何故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耶答佛名覺
者一切眾生雖皆在迷有可覺之性全修成性故名
佛性但欲令彼眾生覺自心故故且云真如在有情
名佛性耳此乃敦逼令修之旨也儻或覺之一念三
千依正收盡豈有無情非佛性也大經云一切覺者
名為佛性斯之謂矣大論設有此說意乃如此況復
無文況復真如及佛性法性名雖不同其實一貫。



則下三分判大小無佛性之法性者如身子云我等
同入法性此法性即小乘真諦非大乘佛性也即法
[003-0536c]
性之佛性者如華嚴云法性本空寂等此之法性即
佛性異名也。


故今下二廣釋義趣三初舉異名反難二初雙定實
相下應云真性有作真如者誤分為兩派者以他人
云真如在有情名佛性在無情名法性故若同下二
雙難二初難同真如謂法界等若同真如分兩派者
何故諸大乘經論中不見明有情法界無情法界等
邪若在下二難同法性二初牒所計若在無情等者
即翻前之難謂諸教無無情法界等名者只由法界
等是真如異名則知法界等若在無情同真如名法
性若在有情同真如名佛性是故佛性即真如法界
等在有情一邊之稱是故無情但有法性不名佛性
故牒云非佛性者也何故下二引文顯非盧舍那此
云淨滿即能覺之智名報身佛也豈非等者經文既
云了知一切法則見舍那者豈非諸法本有覺性豈
得云佛性唯有情邪本空寂者即中道第一義空以
一切境界從本巳來體性自滅但由妄心不了法界
一相乃見種種差別而一一取著也若了法性本空
無取無見即名為覺故云性空即是佛當知法性即
佛性也豈於無性等者豈於無佛性之法性又不修
習能見牟尼邪是知言法性唯無情中者非也無相
者無生死相無涅槃相方名佛體既真等者當知一
切法即佛性也巳上四段經文所談皆明有情心性
體遍即佛性名法性其義甚著故云請子思之進否
[003-0537a]
者大聖以圓理隨四悉機應立佛性之名令其獲益
故名進應立法性真如等名令其獲益乃隱佛性之
號故名否故大論云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隨諸
眾生類為之立異字當知佛性亦復如是。


故真下二正顯名異體同二初明名異體同二初明
真如與佛性體同二初正釋問今云佛之一字即法
佛者何異他人云眾生但有法身性邪答真如是理
法身就理名便故且會之究論其體具三身性法身
遍融豈隔報化當知今家所談真如體具諸法不同
偏指清淨真如法身理該報化不同但有法身之性
故法身與真如俱目三千三諦故云體一名異故佛
下二引證人法二空者謂十法界假名實法也是故
一家大小權實咸明二空者良由假實通於十界故
今言二空即圓人體達一心十界假實皆即空中是
則二空即能顯之觀智真如即所顯之理性也。


華嚴下二明法性等與真如體同二初引經明法性
與真如體同二初引經示義豈非等者眾生即正報
非眾生即依報故云情與無情良以不變隨緣故分
依正故云二俱隨緣隨緣不變依正無非心性故云
俱非有所以下二結例餘名一切者謂種種詮理之
名也皆有隨緣不變二義故云皆然故知下二結斥
然雖下二明體同義異二初通明義異立名不同三
初約三義立名小別者即義異也性名多在凡等者
謂亦通果等但諸經論多分在因所以然者凡夫理
[003-0537b]
有佛等性故假緣可顯如木有火性非巳有火也文
中略列五名體含三千通攝三德故名藏無有遷變
故言性餘名可解又涅槃疏云理惑合論名藏全不
論惑稱理不可改變稱性次通因果及唯在果諸名
讀者當以一心三千三諦精詳不煩筆墨所以下二
別示從因立名之意煩惱生死者謂煩惱之心生死
之色即五陰也是佛等性者眾生雖未成佛乃至開
藏而煩惱生死體即三諦有成佛之種性乃至有開
藏之種性如銅有明性木有火性修之乃證故名佛
性及藏性等問若言煩惱即四陰心者止觀何故陰
境現觀煩惱待發邪答因脩妙觀發宿習者名煩惱
境若尋常所起煩惱即現行四陰所收。


而諸下三約
立名興廢諸名不互立者蓋四悉隨機一名立則餘
名廢如法華一乘實相名立則法界佛性之名廢諸
經准知。


涅槃下二的示涅槃佛性體偏二初明偏示佛性所
以二初正明經意世人下二斥迷經旨而不從果者
如下文云但有清淨之性加修萬行至果乃有大用
及前文云凡離何乖等此蓋不知佛性之義何者佛
果既依正不二今云眾生有佛果之性性亦不二既
不知此名失體徧。


又云下二明真妄體徧二初正明體徧煩惱心性等
者心謂介爾之心性謂三千之性即事而理故此一
念具足三千性體常周執之成局是故云佛性遍者
[003-0537c]
由心性徧耳。


故知下二斥失二初不了妄心體徧失良由等者若
了即佛性之無明徧造諸法者方識即無明之佛性
依正該收也是故妄心則萬法永殊真心則一理無
外是故唯心之言即妄而真方為盡善故真心即徧
妄心亦徧以真妄相即如波水故所以離妄指真如
棄波求水耳。


子尚下二不了妄色體遍失二初舉易況難內外之
色俱名生死色何下二正示色徧三初標定色何以
徧者此問起之詞如義例問云外無情色不與心俱
如何復能具足三德即今問云色何以徧也色即心
故者即答詞如義例答云何但外色不與心俱內身
亦如草木若論具德不獨內心由心變故謂內心外
色心非內外故色無內外等大意云色由心造全體
是心皆此意也是故凡夫依正之色全是過去妄心
所造即是理性隨染緣也復由現在妄心所執故此
依正全是無明故占察云一切法皆不自有但依妄
心分別故有又云一切諸法皆從妄想生依妄心為
本今若體達全妄是真以妄心本無自性故由理本
具方有事用故是故即心之言該真妄也當知諸文
凡言唯色唯香等其意皆爾只由色香皆由心造故
心性本具色香故所以色香即心心外無法故言唯
色香等他昧由心之旨便謂草木自具悲哉傷哉。



者下二徵釋依報即外色大地山河一切眾生共依
[003-0538a]
止故由共造也正報即內色幽明異質巨細殊形由
別造也然唯識論明共別造凡有四句一共中共謂
大地皆是有情八識共變二共中不共謂雖是人畜
共變然受用不同如水魚見舍宅天見琉璃人見清
冷鬼見猛焰又如田宅各有其主是不共也此二句即共造
依報也三不共中共如男女身根種子各變名不共而

受用澀滑無殊即共也四不共中不共如男女五根
各種所變利鈍明暗一一不同此二句即別造正報也豈信等
者今責世人豈可但信唯識共造依報彼彼共居其
體周徧而不信別造正報中佛性亦徧邪須知約事
雖共別不同約理則體咸周徧能造下正示依正俱
徧義也能造即心性所造謂依正依正既由心造則
知依正即心如水波既由水成則知水波即水故云
既是唯心也心體即心性心性無差攝無不徧故占
察云眾生心體猶如虗空平等普徧無所不至須知
唯識即佛性異名依正既皆唯識所變不可謂佛性
唯在有情身內故云不可局方所故所以下三結示
以土由心造故心性本具故巳心三千徧彼生佛三
千故不二門云果雖未辨一切莫非遮那妙境故云
皆有理性心種也性既周徧故涅槃以虗空喻之一
十復次者即前所引十段破邪空顯佛性文也。


故知下三結示過失二初總示過失三初正示過失
名體同異者大小經論凡所立名或名同體異如法
性解脫中道等名大小俱有豈以名同令法一槩必
[003-0538b]
以理簡而使甄分或體同名異如真如法界佛性藏
性等名皆目三千三諦之理豈以名異令法差殊須
了體同而使一貫儻不知此則迷名失旨修行無分
學之大患豈虗言哉。


故身下二引證迷名同人法性
等者即身子於方等般若會中迷於名同體異也所
以法華之前不得入實誠由此矣子初下三明聞論
開解聞之驚駭者駭俟揩反驚也即文初聞無情有
性等言也。


故知下二別示過失二初牒計唯陰質內者謂世人
但云有情有佛性者豈非局遮那周徧之理在陰身
內邪問若爾今家談行唯觀陰心何異世人邪答既
觀內心具三千性則知外色全是內心何者由心變
故謂內心外色心非內外故色無內外而內而外隨
其心淨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智慧淨色心淨故諸
法淨諸法淨故色心淨故止觀破法遍中以識劑色
第七卷末若心若色無非大車當知一家若教若觀
皆云無情有性者只是指示諸法無非自心非謂一
一草木自具三千也所以一家教觀永異世人是故
云依報正報各具三千者深迷宗旨自樹迷情耳直
云者伹云無情而巳不云有性也。


則有下二示失二初比決示失二初約凡夫見計及
理教俱權可為比決三初不如外道失二種者一者
計我大色小及我徧虗空二者眾塵所成既云我大
色小色在我中則知神我該收依正我遍虗空者大
[003-0538c]
經引外云色非我乃至識非我我者遍一切處猶如
虗空此乃以遍一切處為我不取色等為我也既徧
一切豈隔無情眾塵所成者即順世外道計微塵生
麤果也微塵既能成身即知依報非真無情也二不
如析法失三不如體法失皆云造者一往有事造義
故則知六道依正皆由心生也若次下二約教權理
實不可比決問別教既不示一念三千無情無性明
矣何故言非所擬邪答且約別教所明十界依正皆
由心生故云非所擬耳以折體比決意亦如之只由
世人但云無情無性不云無情是心所造故望藏通
山毫相絕藏通造六尚自懸殊別教造十安可比擬
子聞下二總結。


客曰下正宗第二述解立疑複疎佛性遍義問何故
此段科為複疎邪答前第一段雖有心變性變及造
依正心具等語且為通諸違妨顯佛性圓融故一家
所立心具三千之目未暇指陳故至此段徵前所談
問出其義故答中約四十六問為指歸示一念三千
為標准方知無情有性之旨全依止觀不思議境也
是故若了三千則識一切圓融教中異名別說若事
若理如指于掌矣複踈之意其若是乎就文分二初
問二初述解巳開瓦石無性是權虗空周徧是實故
云仁善分別重疑者重字通二音若作平聲謂所疑
重沓如野客番番疑問論主一一解釋也若作上聲
謂所疑重大謂昔堅執瓦石無性等今破此執故曰
[003-0539a]
實壞重疑信一切法等者謂了依正不出唯心也而
云下二立疑聞向所說雖信瓦石無非自心而因聞
起疑復有四種一疑正中復有緣了二疑修徧三疑
果徧四疑一塵即彼彼生佛心性何者正因屬性緣
了屬修何故向云本有三種三理元徧豈可性中預
有修種二者性乃是理理徧可然修既屬事事云何
徧何故向云達性成修修三亦徧邪三者果成之時
必斷惑證理說法現通若依正不二者依報國土云
何能斷惑等邪既無此義何故向云果地依正融通
並依眾生理本邪四者依正皆是巳心巳自難信云
何一心一塵亦即彼彼生佛之心性邪聞斯四說疑
滯未通故云情由未決然此四意若解前文其旨可
見故記中一一以一念三千之義消文今為鈍者發
四十六問的示一家所立一念三千不思議境反知
祖承有在故立疑耳。


余曰下二答二初舉教觀斥失總前四疑以成二失
初斥不觀心具失為下約觀心六問張本遍攬等者
謂從無始盡未來際所造不出百界三千世間而能
造者由理本具今觀心性本具三千徧融彼彼生佛
俱歸一念名為遍攬因果等他人自昔既不善此旨
故疑三因種遍及一心一塵即一切生佛心性等說
也因果即十如性相至因緣屬因果報屬果百界千
如即百界因果也巳心三千名自依正生佛三千名
他依正若能觀巳心具百界三千法者則知生佛亦
[003-0539b]
具三千巳心三千遍彼三千是故伹觀巳心理具三
千則彼彼依正事理因果攝無不盡若能如是徧攬
觀於巳心者則見一心一塵即一切生佛之心性矣
請觀此文不應謂觀內心理造時不收事造也亦須
知一家談解明行皆內外事理該收若不爾者豈得
約觀說無情有性邪亦由下二斥不了教意失為下
約教義四十問張本亦由等者若了諸圓頓教所談
心性周遍三因離合說果現融之旨者終不疑於三
因種遍及心塵即生佛心性等佛說果德之意者佛
說果上依正融通周遍法界者良由無始一念三千
不見此意乃疑果徧不知諸法全是自心佛現互融
者謂轉依為正轉正為依也故大經云菩薩脩行大
涅槃者乃至觀實眾生為非眾生觀非眾生為實眾
生隨意成就無有虗妄疏解云非眾生者即草木若
眾生本來虗妄無所有者當知眾生有非眾生若言
諸法有安樂性即非眾生亦是眾生情與無情性與
無性准此可見論主於彼疏中私釋云私問若眾生
與非眾生實更互轉情作無情無情作情者是義難
修若不實轉聖力徒施總而言之只是諸佛菩薩自
既依正不二而二二而不二能令眾生亦復如是此
則永轉若暫轉者不無斯義亦令轉者不自覺知況
復慈即如來如來即慈慈即佛性佛性即諸法敬請
後德思之思之以上涅槃疏文當知佛現依正互融只由三
千理顯故不二門云若非三千空假中安能成茲自
[003-0539c]
在用是故若達此旨則不疑果遍也。


余欲下二立問喻疑七初明立問意以一一問皆約
一念三千該收生佛依正是故若曉一問則前之四
疑皆盪故云眾滯自消以我心三千三諦攝盡眾生
法界依正及佛界依正佛界心地三千三諦亦攝彼
彼眾生依正及我依正眾生攝二亦復如是故云法
界融通釋然者解散也春秋序云渙然氷釋今眾滯
自消若長川氷釋大觀者觀明也易有觀卦大明之
象今法界融通無幽不鑒如杲日當空也法界眾生
佛依正者謂彼彼果佛法界依正彼彼眾生法界依
正以我一念三千攝無不盡故云一念具足塵謂色
香等色香即心由心所造故一色一香之處無非生
佛之心性心性遍攝故云一塵不虧。


問佛下二正立問總立四十六問凡為九意初五問
約佛性二五問約無情三五問約唯心四五問約眾
生五五問約佛土六五問約果成七五問約真如八
五問約譬喻九六問約觀心又前四十問約依教開
解為問對前不了教旨失後六問約依解立行為問
對前不觀心具失又前四十五問是別問後一問是
總問故下文野客但答最後一問當知舉總兼別也
是故諸問尋下答意大旨可知今更隨文略消令義
無壅然須了一一問下皆破無情無性皆顯事造即
理不暇委記讀者詳之又前四十問約依教開解者
由世人不了大教所詮三千之理周遍一切全昧佛
[003-0540a]
性名乃至立譬喻意致疑無情即一切生佛性等故
今問以辨之。


初問佛性於中並先定次難從因等者以佛性二字
佛字在果性字屬因應知一切眾生雖無果佛三千
互融之事而心具三千互融之性即因人有果人之
性故名佛性所以從因從果二義並乖故下文云我
及眾生皆有此性故名佛性大經云佛性未來以當
見故故言眾生悉有佛性無常非性等者無常以遷
變為義性以不變為義若是無常安稱佛性若云是
常者五陰何故敗壞遷變邪是知佛性之理非常非
無常而常而無常約理則常住無變約事則生死遷
移今示無常即常事即理故故名佛性故大經云一
切眾生雖復無常而是佛性常住無變即妄而真斯
可信矣偏真偏妄俱為所遮別不名性者若一切眾
生各有佛性一一不同者不同即遷變性乃不變即
云佛性不應各別共不可分者謂一切眾生同一佛
性若如是者即混然不可分別若爾何故此眾生成
佛彼不成邪應知佛性不同而同同而不同故下文
云一一有情心徧性遍心具性具猶如虗空彼彼無
礙彼彼各遍又云一佛成道法界無非此佛之依正
一佛既爾諸佛咸然也喻如一室千燈光光涉入皆
遍室中而燈燈不雜同不同意准此可見對體辨異
等者應知佛性之名通於別圓二教圓教實說心具
三千周徧一切別教權說心生依正乃隔無情。
[003-0540b]


二問無情有權實邪者別教雖是大教理實教權以
教權故故有無情之名涅槃雖是大部以帶權故亦
有無情之說諸經部教可以例知無情為色等者問
意為色是無情故無性為非色是無情故無性為色
非色俱是無情故無性若色是無情者陰身亦色何
故有性若非色是無情者眾生惑心云何有性又無
情若是非色者草木是色則非無情何妨有性邪二
俱可知佛見爾邪等者應知眾生從迷情故分於依
正諸佛從理智故依即是正今既學佛何存無情下
文云因中若實慧實眼冥符亦全生是佛。


無情敗壞
等者若謂草木有生有滅塵礫隨劫有無故無性者
陰身亦爾故淨名云是身無知知草木瓦石既云陰
身有性陰身既敗壞佛性亦敗壞也。


無情是色者即
世人定執無情是色故無佛性唯取心有佛性也法
界處色者即十八界中法界十二處中法處皆少分
屬色故云法界處色問何名少分屬色答以法處中
有四類法謂無表色心所法不相應行三無為法是
則無表是色心所是心不相應行非色非心無為法
者非三聚攝以無表一類是色是故少分屬色此依
婆沙俱舍所說若依經部大乘法相等同時意識緣
現五塵及落謝五塵法處所收少分屬色少分屬心
今難意者若謂無情是色故無性者法界法處色為
亦無佛性為復有佛性若言無者即一切有心皆無
佛性豈唯草木若言有者草木亦是色法何云無性
[003-0540c]
故云為亦無邪為復有邪。


三問唯心唯只是心者以只是二字解唯字義以一
切法只是心故故云唯心也唯識云唯遮外境識表
自心語與今同伹他宗解義不了性具乃與今異異
不名唯者若言無情無性則成心外有法安稱唯心
也若聖若凡者聖即真心凡即妄心若唯真心則離
妄有真如避空求空是故不可偏指清淨真如也若
唯妄心者妄心徧計諸法永殊何名唯心邪故云二
俱有過是知近人偏指妄心其過非少應知煩惱心
性本具三千即妄而真體常周徧故前文云以由煩
惱心性體遍說佛性遍也。


無心即依報二俱有過者
例前可見應知心非依正而能造依造正是故依正
即非依正依正之處當體是心以本具三千故也故
立國土一千生陰二千在一心中者正由此也是故
能造即非真非妄本具真妄之一心也故所造色心
及以依正通於真妄若不唯色者牒所報也世人謬
解唯心之義彼謂既言唯心即獨在於心何關色邪
故今難云色非心邪良以色由心造全體是心故可
唯色四念處云非但唯識亦乃唯色唯香味等是則
六境無非心故大論云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占
察云一切諸法依心為本當知一切諸法悉名為心
色既是心豈草木無性邪能所異同者此有二重能
所一者心是能造十界依正是所造二者正報是能
住依報是所住今問此二重能所為同為異若同何
[003-0541a]
以甄別若異不名唯心應知即同而異依正自分即
異而同唯一心性故不二門云依正既居一心一心
豈分能所雖非能所依正宛然。


四問眾生眾生量異者謂巨細殊形善惡異類不爾
非內者若謂佛性不隨量異者何名有情身內有佛
性邪既云性在身內此性須隨形量大小也爾不名
性者若謂佛性實隨形量者此乃遷改不名佛性也
眾生惑心等者此一問自含兩難一難無明惑心之
性為遍為不遍二難無明惑心與外計色大我小等
四句為同為異若言惑心之性遍於依正者何謂無
情無佛性邪若謂惑心不遍依報者且四句中我大
色小色在我中此之惑心是小乘初果所斷尚遍依
報豈大乘所談之惑唯在有情又見惑但障偏空尚
徧依報無明障於妙理豈局有情故前文云以由煩
惱心性體徧云佛性遍眾生有性等者佛有三身世
云眾生有佛性者為有何身性邪故問云唯應等若
言有法身性者法身許遍何隔無情若言但有報應
性者況三身相即無暫離時既許法身遍一切處報
應未甞離於法身況法身處二身常在故知三身遍
於諸法何獨法身法身若徧尚具三身何獨法身是
故言有佛性者應具三身不可偏一本迷者謂無始
無明也當知無明即是法性但凡夫不覺故謂之迷
諸佛覺之故謂之悟是故諸佛覺巳依正融通者良
由無始理具也梁肅云一理而巳迷而為凡悟而為
[003-0541b]
聖迷佛下雙難若謂生迷不迷佛悟則迷應永迷若
謂佛悟不悟生迷則理應始有當知迷情如氷與水
今雖在凡既云學佛必信教順理不可獨云有情有
性也故輔行云從迷情故分於依正從理智故依即
是正如常寂光即法身土身土相稱豈隔無情眾生
一身幾佛性者應知我心具諸佛之果德一佛身中
幾生性者應知佛果具自他之因性當知眾生三千
理具不斷性善故具諸佛果德佛果三千理滿不斷
性惡故具自他因性是故生既具於果德果上既依
正不二生豈不然不可云無情無性也此中且以生
佛對間互攝若生攝彼彼生佛攝彼彼果者既三千
理同其意可見在下自辨故此未論。


五問佛土佛國土身者即華嚴十身中有國土身也
十身者謂智身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緣
覺身菩薩身如來身虗空身法身彼彼正等通名
為身故云十身盧舍那也若以三身通收彼十者
應開為四則以化身攝於業報智即報身虗空屬
法餘皆化攝當知三身即是三諦三諦不出三千
華嚴明如來十身互用者由心三千理顯故也今文
唯問國土身者為世人執國土無情無佛性故故獨
問之為始本邪者意問此國土身為因中本具為果
成始有若果成始有此乃本無今有相無常法又成
果不從因應知須云本具若也本具國土之身則眾
生有依正不二之理何得云無情無性邪始本同異
[003-0541c]
者應知因果理同隱顯事異國土身即國土一千也。


為一異邪者既十俱名身則依正不二不可云依正
異也一無能所者能即身所即土若言身土不二則
無能所若言身土有異則全同凡夫何名佛邪今言
佛性者乃凡夫有果人之性故知此性依正不二不
隔無情生亦下自含三問一問為是只一佛土眾生
居佛土中邪為各下二問生佛為各有土邪佛無下
三問為佛寄在眾生土中佛自無土邪應知只一佛
土生自計異下文云一佛成道法界無非此佛之依
正一佛既爾諸佛咸然眾生自於佛依正中而生殊
見苦樂升沉一一皆計為巳身土淨穢宛然成壞斯
在或云土唯在生等如別說非此中意遠近者同居
名近寂光名遠方便實報望前為遠望後為近問意
者佛土之言為止論同居亦攝寂光故云為遠近邪
何土體與生等此問佛於四土中何土與眾生一異
共別邪應知佛土之言具收四種寂光即一三土即
異一即異故生見三土差別異即一故寂光一體無
殊共別例爾故淨名疏四土相望十種差別以消天
器飯色不同一同居自異乃至第十云諸土非垢寂
光非淨前九明諸土不同非今問意第十明諸土之
體土雖差別不異寂光寂光雖寂不異諸土即正當
今問即一而異即異而一義也既乃即異而一不應
云無情無性也問佛佛等者前以生佛相對問同異
今以佛佛相對問同異土體即寂光娑婆下別舉同
[003-0542a]
居自異問之娑婆穢土為與諸佛共為別在釋迦應
知同居即寂光佛佛互徧即共義寂光即同居淨穢
自異別即別義也。


六問果成成廣狹者應知塵國即寂光體廣普周於
法界寂光即塵國事狹隨機而不同前遠近約四土
竪論今廣狹約十方橫論不成有過者略有二過一
違文二違義華嚴云以國土身成正覺若云土不成
者即違文世云唯心當知萬法無非是心此心若成
則依正俱成若云土不成者即違義見性舉生見處
同異者佛見性本同生見處計異理即事故國土處
殊事即理故如來性等事理相即其猶氷水離氷無
水離水無氷故云離二不可此中且與分證究竟對
理即明同異故云見性見處等若因中與實慧冥符
信教仰理者與佛見性全同彼彼不成者即未成佛
之眾生也意問果佛巳成之依正與一切眾生未成
之依正為同為異應知巳成之三千遍彼未成之三
千即同也彼彼三千即異也千燈一室可以比知又
迷悟不同亦是異義自他境者自境即佛果巳心三
千他境即彼彼三千初後之語通於自他自境初後
者以無始凡心為初究竟成佛為後他境以彼彼生
為初以彼彼果為後如何者問出其相應知成於佛
眼則五眼具足成於中智則三智圓融見巳心三千
自他具足初後不二如清濁水濕性無殊彼彼亦爾
具如自他不二門。
[003-0542b]


七問真如二俱如何者問出其相應知真如隨緣造
依造正隨緣不變咸即真如故舉正則全依是正正
外無法舉依則全正是依依外無法依正既皆是真
如故更互相攝當知真如即自心理具三千三諦而
此三諦三無差別他人但云清淨真如全乖佛意故
輔行問云世人云觀真如如何觀於身內等生等佛
之真如邪良為他人不了本具無差等義故也。


為永
無邪等者若言無情中無真如性何故佛果當成依
正融通邪既乃依正融通豈非無情有真如性故云
何當有邪隨巳與真為同異邪者應知真如隨緣即
同而異依正差別隨緣不變同一真如若言永隨此
大不可真如本有為本無邪等者應知三千三諦真
如佛性本自有之非適今也但眾生迷倒不自覺知
與惑共住等者此問在纏真如也應知雖無始本迷
而本迷之性即是佛性染淨不二門云濁雖本有而
全體是清既全體是清則無情有性明矣。


八問譬喻波水同異等者應知水濕元同為波則異
水為波也即同而異波即水也即異而同無有無波
之水未有不濕之波波之與水同時而有實無前後
若從悟從理則水本無波名名得從迷從事波無水
名名失真妄同異者以水喻真以波喻妄同異存沒
法譬如何者應知空本無華由眼病故見遍空華於
華名存於空名沒眼病若除華處本是於空實無華
可滅於空名存於華名沒空即是同華即是異於同
[003-0542c]
見異由眼有病於異見同由眼病除是則同異各有
存沒眼病喻妄情空喻佛性華喻依正迷真起妄見
依正異則妄存真沒了妄即真見佛性同則真存妄
沒鏡像明體者體觀以銅為體也鏡喻一心像喻應
明喻報體喻法通體是明遍明是像不並不別即一
即三不離一鏡以喻三身體性相即不出一心雖昏
明有異而體性常同以塵昏時常具生像之性故前
昏存則明沒以喻在迷全法性為無明法性無生處
則明沒也後明存則昏沒以喻在悟全無明為法性
無迷無作處即昏沒也昏明雖異銅性無殊迷悟雖
荖心性常一法譬當爾故問如何只由世人皆謂眾
生但有法身性須修萬行至果方有大用故今以喻
示法令知生佛體同佛果有用由生性本具明能現
像由昏性本具又可以鏡喻心性明喻理造像喻事
造雖像現有去有住而明性常具眾像雖事造有生
有滅而理性常造三千像現全在鏡明事造不離心
性事理不二明像常同前後存沒准說可解帝網者
謂帝釋宮中眾寶珠網一目一珠一一珠內現一帝
釋宮殿莊嚴如是數珠互相映入眾珠咸現一珠之
內一一珠內皆具眾珠音緩依正彼彼不離展轉無窮
雖復無窮隨舉一珠收之皆盡於一珠外更無餘珠
不現其中今家正喻一念三千彼彼相攝因果皆爾
果無因邪者若言帝網唯譬果上依正融通者果則
無因故云果無因邪應知果上事用融通並由無始
[003-0543a]
理具故不二門云三千在理同名無明三千果成咸
稱常樂既乃理具何隔無情如意珠身者謂果上隨
所應度現十界形譬如意珠玉隨意雨寶故名如意
珠身既現十界之身必各有所居之土不可有身無
土故云身有土邪又若謂如意珠身唯在分證果及
究竟果者此果豈得無因若也通因請陳其旨故云
通因如何應知只由本具百界三千在乎一念故初
住分顯即能隨類現形是故珠王身土一念具足不
應云無情無佛性也巳上四十問佛性乃至譬喻等名
皆出諸大乘經論故一一問之令知諸教大旨曉了一
心一塵無非生佛心性耳故此四十同是約教而問也。


九問觀心由世人雖亦觀心不善徧攝諸法觀於巳
心具足三千三無差別致疑一心一塵即一切生佛
心性等故次教義後約觀心問之夫一家所談三觀
觀心准義例所明唯有三種一者從行唯於萬境觀
於一心萬境雖殊妙觀理等此如止觀觀陰等十境
即其意二者約法相如法華玄約四諦五行之文入
一念心為圓觀三託事相如王舍耆山名從事立故
借事為觀以導執情亦如止觀方等普賢其例可識
故凡欲造修須依止觀約行觀心諸文託事附法既
未示三千為境未明十乘觀法故初心人未可依之
修習若巳依止觀觀乎三千三諦者則能以此三千
三諦正觀之心依諸文所明攝諸事法觀此事法不
出三千名修事法觀也當知事法觀心不出二意一
[003-0543b]
為未依止觀修習者無封文滯事之𠎝知依解起行
之旨數二為巳依止觀脩習者令攝事攝法入心成
觀不忘本習故所以諸文並未云一念三千具足也
尚未指示妙境初心修習可乎故輔行云止觀正明
觀法並以三千而為指南乃是終窮究竟極說故序
中云說巳心中所行法門良有以也今所問觀心義
者正示止觀約行觀心於一念中具三千法生佛互
遍不隔無情耳言觀心者觀謂不思議觀心謂不思
議境境為所觀觀為能觀所觀者何謂陰界入陰界
入不出色心色從心造全體是心此之能造具足諸
法所以伹觀六識妄心即三諦妙性假故三千宛爾
空故當體泯然中故心性不動而此一心三無差別
如是觀者名觀心性隨緣不變名為性不變隨緣名
為心故涅槃云能觀心性名為上定上定者名第一
義第一義者名為佛性佛性者名毗盧遮那此遮那
性具三佛性遮那遍故三佛亦遍故知三佛唯一剎
那三佛遍故剎那則徧如是觀者名觀煩惱名觀法
身是觀剎那是觀藏海是觀真如是觀實相是觀眾
生是觀巳身是觀虗空是觀中道故此妙境為諸法
本故此妙觀是諸行源若爾觀心即足何故止觀於
不思議境明觀心竟至第四破法遍文末更例觀於
餘陰界入答欲融諸法示觀境遍是故下文例餘界
入若示境體觀心即足以徧心故攝餘法故故義例
云先了萬法唯心方可觀心能了諸法則見諸法唯
[003-0543c]
色唯心當知一切由心分別諸法何曾自謂同異停
是故唯觀識心即了無情有性者其意如是能所得
名同異等者意問為即心以為能觀為心外別有能
觀若心外別有能觀則所觀境攝法不盡若只識心
以為能觀如何以心而能觀心故云同異云何應知
無始妄心本是理性妙境妙智而隨妄轉不覺不知
今既聞名知心即是即此陰心而能成觀是故以心
為境心亦能照能所俱心心體俱遍心心相照於理
甚明故止觀云不可思議境即是觀故雖即心是觀
而境觀宛然是故若了此問則方解因中境觀不二
之談果上法報相冥之旨也一多心境同異者應知
我之三千徧彼三千彼彼三千互遍亦爾差而無差
一多相即思之可見為唯觀心等者一言觀心即觀
身土百界依正不離一心故成道時稱此本理一身
一念遍於法界如是觀者詎隔無情同邪異邪者意
問他人觀三道即三德之理而此三道與三德為同
體為異體若言同者既不論性本具惡云何得同若
言異者何故亦談理事融即說隨緣不變邪只由他
人不知性惡雖云融即義且無歸故此問耳應知一
家所明三道即三德者乃約理而談的相翻對以身
對身以脫對縛等義便故爾實論三體更無前後且
論無始苦輪無際與業煩惱不並不別況復觀心約
於一念十界百界以論三道約此三道以論三德是
故三道及以三德並無前後即異而同性德三因無
[003-0544a]
時不具為本淨始淨者濁雖本有全體是清故知剎
那染體悉淨具如染淨不二門心佛眾生者華嚴第
十八如來林菩薩說偈云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
一切世間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
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
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今約此經為問者況一家
圓觀須觀三無差別彼彼互融無非心性豈存瓦石
非佛性邪心即巳心佛即彼彼佛生即彼彼生心定
在因佛定在果眾生一往通論諸因果二往則局不
通於佛及唯在因故此三法得名各別何者如眾生
身中佛法心法猶通因果況眾生名通通凡通聖若
佛身中眾生心法亦定在果心法之中佛法眾生法
此二在因而此三法各有身土今所問意若此差別
經何故云三無差別應知理體無差差約事用今觀
無差之理所以三法更相融攝是故一切咸同故云
法相融攝等相字平聲問既三法無差何故唯令行
者觀自心邪答生佛屬他於我何為是故須觀自巳
心性具足佛法及眾生法雖後具足心性冥妙不一
不多故釋籤云以心性觀則似可見若以眾生及佛
而為觀者似如不逮是故三法雖融若不自觀巳心
安知自他因果心妙唯觀巳心意在此也例如色心
俱云具法意在了色即心又如示真妄體性相翻意
在了達即妄而真耳當曉指歸無惑岐道問一家所
明觀能造心具三千法與占察二觀同異云何答即
[003-0544b]
是真如觀也故彼經云復次脩學如上信解者又有
二種一者利根二者鈍根其利根者先巳能知一切
諸外境界唯心所作如是等人即應修習真如實觀
其鈍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諸境界悉唯是心虗誑
不實故染著情厚蓋障數起心難調伏應當先學唯
心識觀此亦一往分對二人究竟而論二觀互顯故
輔行云修三昧者於此二途一不可廢也況占察一
經正為末代談其觀道而與一家觀淨宛爾相符故
論主於義例輔行二文皆示彼經二種觀相他人不
曉往往謬談。


如是下三指廣結略爾許者且至四十六也。


客曰下四明立問之數二初問余曰下二答三初明
問意該攝攻治也論語云攻其惡無攻人之惡惑深
疑淺惑即見思無明入相似分真所破也疑即學人
執彼權經於圓頓教而起猶豫如執瓦石無性難虗
空喻等即名字觀行所破行即修偏權觀行理即偏
權教下之理皆為今問所治教即圓頓教義即佛性
義自即巳心他即生佛一問亦足者以一一問意皆
示一念三千是故趣舉一問足以攻偏權通圓實也
問下文云必欲修習教法未周何故一問便能攻惡
答必也了問旨巳依止觀而修方能破惑然修觀破
惑始因此問開解故云政惑耳為對下二正示問數
二初約鈍根及對下二約圓位所以對六即者亦如
牟子三十七段以表佛經三十七品也故知今文法
[003-0544c]
於牟子四十六者非謂以問次第對位但以問數表
位數耳是故問問之意既皆約三千應於一一問下
以六即撿之無令叨濫故表對六即也應知下三明
互融亦皆能收餘四十五者若思一問眾滯自消故
向云一問亦足既以問表位此則巳當一位自具四
十六問也餘一一位中還以一問為能收四十五問
為所收故皆具四十六乃至立無量問能所亦然則
成一一位各具無量問也所以然者以一一問意不
出三千故能相收相攝。


客曰下五野客領解二初正述領解四初領今僕初
下二述昔初聞謂聞寱云無情有性之說也塵礫隨
劫有無者成住壞劫則有空劫則無恭請學者細讀
此文不應言獨頭依報自具三千性也余曰下三重
責何因等者因由也若云有性不合云無情故客曰
下四答領今意重述昔迷且云無情耳其實巳知唯
一心性也有情心徧等者請觀此文既云一一有情
心徧性遍云何輙謂國土自具三千邪云何謂觀心
時恐心外向觀色時恐心內向邪心遍性遍標體量
心具性具標體德心性之言即種性也種性謂指妄
心即理量謂心性周徧德謂性具三千止觀大意云不
變隨緣名心即剎那妄心也隨緣不變名性即三千
妙性也今了剎那性常妄即真故故佛性遍即剎那
遍佛性具即剎那具也大意云是觀剎那是觀真如
等故云心遍性遍心具性具猶如下釋出體量體德
[003-0545a]
猶如虗空者總舉喻虗空周遍喻體量虗空含萬像
喻體德彼彼下合法文有四句初二句合體量一一
有情心性融通故云彼彼無礙一一有情心性互遍
三無差別故云彼彼各遍身土下次二句合體德身
即生陰二千土即依報一千因果即十界百界因果
何者如云起一界心即具十界十如十如只是因果
法耳無所增減者謂一一有情各具三千三千互遍
性佛無殊故無增減問凡夫心中具有諸佛菩薩等
性容具三千中心後心界如漸減乃至成佛唯一佛
界如何後心亦具三千而云無所增減邪答一家圓
義言法界者須云十界即空假中初後不二方異諸
教若見觀音玄文意者則事理凡聖自他始終修性
等意一切可見彼文料簡緣了中云如來不斷性惡
闡提不斷性善點此一意眾滯自消以不斷性善故
緣因本有彼文云了是顯了智慧莊嚴緣是資助福
德莊嚴由二為因佛具二果元此因果本是性德性
德緣了本自有之今三千即空性了因也三千即假
性緣因也三千即中性正因也是故他解唯知闡提
不斷正因不知不斷性德緣了故知善惡不出三千
彼又問云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惡否答具有問闡
提與佛斷何等善惡答闡提斷修善但有性善在如
來斷修惡但有性惡在問性德善惡何以不斷答性
德但是善惡法門故不可斷一切世間無能毀者如
魔燒經卷豈能令性法門盡縱燒惡譜亦不能令惡
[003-0545b]
法門盡問闡提不斷性善故後時還起善如來不斷
性惡故應當後時還起惡答闡提不達性惡故後時
還起於修惡不了於性善故後時還為修善所染是
故修善還得起即以修善治修惡則令修惡不得起
佛雖不斷於性惡而能了達於性惡而於惡法得自
在不為修惡之所染是故修惡不得起故佛永無於
修惡自在用於惡法門闡提若能達脩惡則與如來
無差別故知於善於惡善達修性於修照性以性了
脩能知此者方可與論性德三因生死涅槃十二因
緣即是三德如是無量理無不通無所增減於茲可
識故法華下引證以常住故故無增減一言世間不
出三種界界咸然故云攝盡。


余曰下二令答前問以驗所解六初略印所解令答
前問客曰下二追引前義以申答意曰余下三令陳
答辭客曰下四約解為答向諸問意等者意字下多
答字傳寫訛耳余曰下五再徵答辭理數大統雖爾
非言無以表彰故云未曉子情客曰下六陳辭正答
二初謙巳請證。


豈非下二正答前問四初正明佛性互融以領大旨
但答最後問者前四十問專在於教次五問專在於
觀最後一問符教立觀則兼於教觀何者華嚴三無
差偈即教也依教而觀令與經合即觀也又前諸問
中或生佛對問或但問於生或但問於佛或但問於
心最後一問兼問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故但答此
[003-0545c]
問即得兼前諸問意也問若後能兼前前不兼後者
何故文云若思一問眾滯自消邪答教本詮觀觀乃
順教若了教中一問之下三千意者何患不知觀心
具三千邪故云為對鈍根故四十六然但據文相顯
著教觀兼明三種俱問者唯最後問耳故今答之先
正答三無差別次我及去結名佛性剎那者時之極
促即介爾心也謂我心及眾生心無始時來無間相
續未曾斷絕故云一一剎那無不與彼等者果成三
法皆常樂我淨故稱果德身心即佛界色心依即佛
界國土正即佛界假實此言果佛心地三千也自他
互論若與我生望果佛則果佛為他若與果佛望我
生別我生為他謂我及眾生纔一剎那三千具足即
空即中而此三千徧佛心之三千佛心三千亦遍我
心及眾生心之三千故云自他互融互入雖諸佛果
成眾生理具成之與理其性常等故云齊等以互融
互入故也故大意云諸法諸塵諸剎身其體寂然無
自性無他性本來隨物變所以相八事恒分故我身
心剎塵遍諸佛眾生亦復然也次結名佛性者我及
眾生以在迷故雖無果佛三千互融之用而有此三
千互融之性如木中火雖無遍燒之用而有遍燒之
性故名佛性也其性遍造遍變者由性具三千故能
變造百界依正故所變依正無非心性是知能變之
性即理造所變依正即事造也遍攝者以巳心三千
攝盡彼彼生佛依正也不二門云了外色心一念無
[003-0546a]
念唯內體三千即空假中即斯意也大教之體者體
即教下所詮唯心之理也。


了性下二約因果迷悟釋成了性遍巳者謂了心性
三千遍造遍攝等具自他因性者自即如來過去曾
為九界眾生他即彼彼九界眾生由不斷性惡故具
自他因性也前文云何鼻依正全處極聖之自心我
心具諸佛果德者前文云毗盧身土不逾下凡之一
念況我心乎又復應知佛果非但具自他因性亦具
彼彼果德我心非但具諸佛果德亦具自他未來之
果德亦具自他之因性初後百界三無差別故也今
文正為示凡夫有佛性故故且影略但以生佛對論
果上者即究竟果亦通分證果以分得佛眼佛智故
唯佛無生者佛見皆空假中故佛藏云佛見一切眾
生心中皆有如來結跏趺坐淨名云眾生如彌勒如
一如無二如故云唯佛無生究竟如佛藏分證如淨
名實慧實眼冥符者即觀行相似人未能分得故云
冥符符合也實慧實眼即佛慧佛眼綺文互異故立
二名故生外無佛者內體三千攝一切故眾生下謂
理即人也不知自心即真三德體徧法界唯隨妄我
慮知之執取著三界依正之相故云無佛唯生不二
門云但由迷因各自謂實初心能信教等者即名字
人以聞名識體故也亡之下想示三諦亡之無生等
者達百界即空中故照之因果照然者空中即假百
界宛然眾生在因諸佛居果當以此亡照文貫上果
[003-0546b]
上以佛眼巳下文令究竟乃至理即名字皆成三諦
故知此文雖略而具六即三諦之義是以四十六問
皆須六即撿之。


應知下三約事理釋成眾生但有非因非果迷中之
理諸佛得於因果化他感應等事又眾生伹有即理
之事諸佛證於即事之理迷中事理如濁水濁波悟
中事理如清水清波事理體一者以三千無改無明
即明彼彼互攝三無差故理事二造一體無殊譬如
清濁波水濕體常一故不二門云迷悟緣起不離剎
那剎那性常緣起現一也。


故一下四結示體同計異由其體一生佛常同故一
佛果成三千理顯融人彼彼生佛法界是故遍一切
處盡是此佛身土也彼彼果成周遍皆爾故云諸佛
咸然生殊見者由眾生迷故乃於諸佛依正不二清
淨境界中唯見三界六道差別之相故不二門云眾
生非局而局也苦謂三惡樂謂三善樂升苦沉一一
皆計等者地獄眾生自計為地獄身土乃至人天亦
然淨如安養穢如娑婆又六道互論淨穢依正悉有
成壞若了唯一心性互融互入咸空假中三無差者
即不見淨穢等相以不了故故云宛然斯在也此且
約六道消釋若二乘及徧菩薩亦於佛依正中生殊
見等苦樂乃至成壞例說可知豈不略爾者前文云
若思一問眾滯自消法界融通釋然大觀者其在此
矣。
[003-0546c]


余曰下六論主述成儻設百千萬問只為顯示心性
互融今之一答既明此旨則巳答百千萬問也。


金剛錍顯性錄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