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179 金剛錍顯性錄-宋-智圓 (master)



金剛錍顯性錄卷第二
孤山沙門釋 智圓 集


次佛下復宗明空三初明來意復宗者佛本以虗空
喻實正因由迦葉執權緣了而難並空令有故佛稱
末代權順彼難問說於三有以斥三非廣談涅槃不
同虗空其義既畢還復前宗顯示虗空非有為法故
云顯空非有復慮世人以外道世情眼所見空作佛
性喻故更十番委示遮防謬解應言一十復次言十
[002-0526b]
一者文誤下去例然。


初云下二引經二初正破邪計十初破空是心數三
初引經世人至不可見牒所執佛言下破此即心所
者經云若無色無對不可見者即心數法虗空若同
心數法者不得不是三世所攝若三世攝即是四陰
今文引用但撮大綱或改換言句貴令易解下九段
例爾。


語似下二釋經語似心所者非謂世人即計心
所為空但為談虗空無色無對之言與心所相濫以
心所亦無色無對不可見故恐人以佛性能喻之空
作此邪解故佛破之。


三世言下結同斥非佛以虗空
常住喻佛性理徧一切處而世人言佛性不徧瓦石
伹在有情身中者全同外計心所為空也以心所但
在身內故是無常故今山家學人不得意者謂觀理
具三千不收事境亦同此見。


二破空是光明二初引經於中先牒執次佛言下破
既言空是光明者即計虗空為色法也但此外道不
解空義云空是色乃是空中容於光色何得乃言空
是色邪又數家亦謂二十一色空屬明色是知空若
是色即屬無常亦非佛性喻也。


二結同斥非若謂佛
性有情則有無情則無者何殊光色明處即有暗處
即無。


三破空是住處二初引經經云復有人言夫虗空者
即是住處章安釋云言住處者謂虗空有處所如東
西二室一滿一空當知有處此中引經但引牒執闕
[002-0526c]
破辭經中具有經云若有住處即是色法而一切處
皆是無常三世所攝虗空亦常非三世攝若說處者
知無虗空二結同斥非世人執佛性伹在有情身內
不徧無情者此乃局佛性之空而有住處何殊二室
一滿一空乎。


四破空是次第二初引經經云復有說言虗空即是
次第章安釋云言次第者如簫管中及門向內數人
云窓內見於外間之空先於第一牕櫺中見復於第
二第三中見此是次第此中亦不引破辭經云若是
次第即是數法若是可數即三世攝若三世攝云何
言常二文皆不引破辭者住處是色法次第是數法
皆是無常三世攝故非佛性喻准光明中可見故不
煩文二結同斥非世人執佛性但在有情身內此性
既在身內必須隨身逐時遷變如是別何異計空為
次第邪。


五破空在三處二初引經於中先牒次破初牒者彼
計虗空有三一云空道在空處有中無空二云空在
有處無處無空三云在有無處如溼爛物無爛未爛
即名有空文云實者實即有也。


佛言下破經文一一
句皆云當知虗空是無常法初句經云若言空是當
知虗空是無常法何以故實處無故文二句例示今
文存略又改是字為者字實字為有字者令文易解
故有處無故者既言空在空處則知有處無空空處
無故者既言空在有處則知空處無空二處無故者
[002-0527a]
既言空在亦有亦無處則知空處并有處無空猶如
爛物物體壞巳勢不久停故亦無未是滅盡故亦有
既執爛物處有空則堅固物處及無物處無空也空
既不徧即皆無常非佛性喻之空也。


二結同斥非世
人執佛性在有情身內者於計空在三處中但是執
空在有處耳是故猶闕空在空處及空在有無處也
尚劣外計佛性如何。


六破空是可作二初引經亦但引牒不引破於牒中
其語稍略如經云有說虗空是可作法如說去樹去
舍而作虗空平作虗空覆於虗空上於虗空盡虗空
色如大海水是故虗空是可作法今云去舍等者等
取去樹乃至𦘕虗空色謂此外人計空非自然因造
作得如伐樹拆舍此處乃空則知虗空因作為得故
云空是作法經中云平覆等可解𦘕空等者只是外
人證虗空可作爾謂圖𦘕虗空色其狀渺漫如海水
相虗空之色既可圖𦘕驗是作法也經中佛自破云
一切作法皆是無常猶如瓦鉼虗空若爾應是無常
二結同斥非身沒等者謂若依身滅方與涅槃真理
相應若然者何異去舍方空邪故數論等各計穿地
斫樹等悉皆得空並是作空俱同邪計據此乃是斥
小乘師所執同邪非關大乘佛性之執也或恐別有
所屬其意未詳。


七破空是無礙處二初引經於中先牒次破先牒者
謂虗空無礙為性如竅隟等即名虗空經云世間人
[002-0527b]
說一切法中無罣礙名虗空佛言下破此中引文隱
約經中先二句定次難先定經云此無礙處於一切
所為具足有為分有邪即今文云有分有具也佛先
定意者只問無礙處為空者此空為具足容十方空
為不具足容十方空邪次難經云若具足有當知餘
處則無虗空若分有者則是彼此可數之法若是可
數異知無常今文云餘處無故者略舉一邊耳又文
似欠句合於有具字下云若具有者餘處無故文義
方足佛難意者若具十方虗空者當知十方則無虗
空若不併著亦是此有彼無。


二結同斥非世人執虗
空佛性有情身內則有無情則無者全同外計竅隟
中具十方空反令十方則無虗空故云餘處則無。


八破空與有並二初引經先牒經云若有人說虗空
無礙興有並合者。


佛言下次破經中先作三章門次
方解釋三章門者經云若言並合則有三種一異業
合如飛鳥集樹二共業合如兩羊相觸三巳合共合
如二雙指合在一處章安解云一異業合如飛鳥集
樹者唯鳥來棲樹樹不來棲鳥亦如物來合空空不
來合物二共葉合如兩羊相觸者空亦合物物亦合
空三巳合共合如二雙指合者物用與物巳合物只
是體用是物家動用此二事體用巳合空用與空巳
合空即是體用即是空所容受以此體用巳合復更
以物合空如兩指先巳合後更兩兩共合經中次釋
三章釋初章經文自作三難謂無常難常難亦常亦
[002-0527c]
無常難無常難者經云若言異業共合異則有二一
是物業二虗空業若空業合物空則無常若物業合
空物則不徧如其不徧是亦無常章安釋云一是物
業即是動業二虗空業即是空業言空業合物空則
無常者物既無常而空與其合豈不無常若物業合
空物則不徧者此既合彼應隨空亦徧復應物隨空
是常物既不徧云何合空物是無常者空亦無常邪
經中更作常難及亦常亦無常難云云釋第二章者
經云若共業合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虗空名徧若與
業合業亦應徧若是徧是應一切徧若一切徧應一
切合不應說有合與不合章安釋云若空與業合業
亦應徧者謂空體與用合用亦應徧若空用徧則應
徧與物合不得更有離物之空不應說有合與不合
釋第三章者經云若言巳合共合如二雙指合是義
不然何以故先無有合後方合故先無後有是無常
法是故不得說言虗空巳合共合如世間法先無後
有是物無常虗空若爾亦應無常章安釋云言先無
後有者謂空之與物先時不合後時方合則是本無
今有應是無常然此唯破後合不破前合所以然者
前空體與空業用物體與物業用不有則巳有則俱
時豈可得言先時無合後時方合而淺識者謂空是
體有若來時方有空用物亦如是體移動時方有動
用只此前合亦是本無今有破則應云無常只此先
無今有破者即具破於前後二合正破後雙合傍破
[002-0528a]
前單合二結同斥非如二指合者應云如二雙指合
文略雙字世人執佛性在有情身內者與此邪計空
同何者佛性即空體佛性容受即空業用此二指巳
合有情身即物體堪任動移即物用此亦即二指巳
合若謂有情有佛性者豈非空巳合體用與物巳合
體用復更相合邪即如二指先巳相合後更兩兩共
合也悉是先無今有皆屬無常非常住佛性也前之
二合於今破執其義乃疎故但云如二指合耳。


九破空在物中二初引經但引牒不引破經文具有
先牒者經云若言虗空在物如器中果次破云是義
不然何以故如是虗空先無器時在何處住若有住
處虗空則多如其多者云何言常言一言徧若使虗
空離空有住處者物亦應離虗空住是故當知無有
虗空章安釋云難文有二初作理責次若使下作並
難初又為三初正責云若言有器空在器中者本無
器時空在何處若有住處下第二難應有多空未有
器時巳有一空後有器時復有一空寧非多空如其
多者下第三結過凡有三過一不得言常謂先是無
器之空今是有器之空寧得是常二者不得言一可
解三者不得言徧有器時空非無器時空空寧得徧
若使下並難者若謂無器時空離有器時空而有住
處者物亦離空而有住處二結同斥非世人執虗空
佛性在有情身內者何殊器果然十破之中此破最
顯以法合喻亦應三番責難初正責者若言佛性在
[002-0528b]
陰身內者本無身時性在何處二者應有多性未有
身時若有一性後有身時復有一性寧非多性三結
三過者一不得言常者謂先是無陰身之佛性今是
有陰身之佛性寧得是常二不得言一者如第二難
亦可難云若謂陰身有性一切眾生各各陰身應有
多性三不得言徧者有陰身之佛性非無陰身之佛
性又有情則有無情則無寧得徧邪故二十三經云
凡夫眾生或言佛性如器中有果者良有以也。


十重破空是住處二初引經先牒經云若有說言指
住之處名為虗空次破云當知虗空是無常法何以
故指有四方若有四方當知虗空亦有四方一切常
法都無方所以有方故虗空無常若是無常不離五
陰要離五陰是無所有章安釋云所言指住處者若
言即指一切住處為虗空住處既有四方四方若異
者空應四方隨空住處二結同斥非世人謂佛性在
有情身中者豈非執虗空有方面邪既有方面安稱
常住佛性乎。


佛總下二結非顯是從因緣等者經文稍廣今先引
經次釋今文經云有法若從因緣生者當知是法名
為無常譬如一切眾生樹木因地而住地無常故因
地之物次第無常如地因水水無常故地亦無常如
水因風風無常故水亦無常風依虗空虗空無常若
無常者云何說言虗空是常徧一切處虗空無故非
是過去未來現在亦如兔角是無物故非是過去未
[002-0528c]
來現在是故我說佛性常故非三世攝虗空無故非
三世攝故今文云從因緣生皆是無常也從因緣生
至三世攝故是結非虗空下顯是經既結云有法若
從因緣生者名為無常是十番邪計謂虗空是心數
乃至是住處等盡是因緣生法皆屬無常此等虗空
不可為佛性喻也是無常故等者為三世所攝故屬
無常虗空異彼等者太虗空異彼邪計空者以由太
虗空徧一切處故是常住故非三世攝故故經云若
無常者云何說言虗空是常徧一切處又前文云無
非虗空對於虗空也然今論文消釋大經與章安疏
小異如前佛答迦葉云何猶如虗空經文章安科為
佛性同虗空義今文以為實教果地無礙答迦葉問
佛性涅槃是有下一段經章安科為佛性異虗空義
今文以為迦葉執權難佛順問答章安但云破外道
今以為復宗明空故知章安消經不分權實但云佛
性與虗空有同有異故將總結文中佛性常故非三
世虗空無故非三世為結同異謂同無三世異者性
常空無則知法喻有齊不齊正申迦葉之難若論主
意則謂虗空正喻實教正因體徧法喻泯齊伹迦葉
執權為疑故佛順問而答暫說三有以斥三非此乃
摧教緣了與虗空喻不齊也後還復宗明實教義是
知章安論主消釋經文各有深致後人覽之無見惑
也然若遣無情之妨明權實之義則論主消經為盡
美矣問論主消經虗空喻與實正因性同興權緣了
[002-0529a]
異者經中結云佛性常故虗空無故此豈非實教法
喻自不同邪答佛性常故無三世虗空無三世故常
文似殊途義歸一揆故經云虗空是常徧一切處又
三十一經云虗空無為即常此為良證若依章安則
空與性異問章安論主解義孰愈答佛意多含故二
師所解隨機釋義各盡其源故龍權解經義皆至十
此違下三結顯此違等者指前破外至于總結一段
經文符順空喻談實教正因法喻泯齊則違於迦葉
不齊之難也。


世人下總斥同邪不曉經旨二初斥所計同邪世之
講者既云瓦石無性則顯背虗空喻徧之教故云棄
佛正教若佛性唯在有情何殊心所等計則是朋黨
邪空也云何下二斥不曉經旨經言牆壁非佛性者
乃是權教智果斷果有緣了性言猶如虗空者乃實
教正因佛性權緣了則牆壁容非實正因則無情罔
隔雖俱云佛性而有實有權豈得執牆壁之權文而
難虗空之實義也如來下二委示經文二初對義經
云說為如來者即權教智德之果經云說為涅槃者
即權教斷德之果故大經第二十三佛自釋云諸佛
如來煩惱不起是名涅槃所有智慧於法無礙是為
如來故知如來涅槃即智斷二德也經云說為佛性
者即智斷果上有緣了性故云佛性如前記文所以
下二牒經智斷二果皆有證有見故云是有。


世人下三結示所引之意以斥野客世人多引涅槃
[002-0529b]
牆壁之文難無情有性之義故今廣引經文示其權
實以杜塞他人執牆壁無性之餘論也子應不見等
者正斥野客文初立難引涅槃云而云佛性非謂無
情仁何獨言無情有性故今責云子前作此難者應
不見涅槃之文有權有實徒學世人引瓦石無性之
文妨害實義也以權難實若水火碩乖故云殊不相
應不知等者經文前後雖俱名佛性而權實體別明
實故特談正因體徧故云猶如虗空帶權故不說緣
了體徧故云牆壁非性若了進否不同則不應以同
名而難別體也。


況復下二示教部權實二初正釋三初牒經標示經
中但說正因體徧不說緣了徧者正由部中帶權明
實對一分機耳。


如迦下二正判權實二初判屬權說如迦葉所引如
來佛性涅槃是有難佛空喻者此乃部中帶偏權教
門而說也部意正明圓實旁說偏權故云帶也佛順
迦葉者即先順問答也三皆是有者謂為非如來說
為如來等三也若頓下二顯示實義如下文云一代
巳多顯頓如華嚴依正不二等皆明修性各三因徧
之義即頓教實說也本有三種者謂無始本迷三道
流轉此三道事即三德理道即德種如波為水種故
云本有三種而此三理非因了達體元周徧故云三
理元徧此即理性三因也達性成脩者謂體達本具
之性成智行二修智行各三體咸周徧故云修三亦
[002-0529c]
徧智三謂如理而解即名字位行三謂如理而觀即
觀行相似位是則智行各三俱名達性成修也此就
開說若就合說即合性為一合修為二合理性三為
一正因法身德也合智三為一了因般若德也合行
三為一緣因解脫德也故開雖具九九只是三三九
雖殊其理常一一尚無一豈有九三就頓自論開合
常爾今文為對涅槃對權緣了合性為一所以頓教
且約開論又一家修性正義即約玄文前三妙也境
即性三智即智三行即行三行之所階即有諸位若
至初住名隨分果則分證三法也止觀修性其意亦
然序中聞圓法即性三謂聞理性本具之三也起圓
信即智三立圓行即行三入圓位即初住分證三法
轉前二修成智斷果修性一合無復分張是知修性
唯約住前以初住是所到涼池故是近期之地故若
以初住巳上名真修者非今所議是故諸文雖或以
初住為了因或以究竟為智三皆隨義進否未是的
為初心示修性也儻不了位次進否文義旁正則徒
談修性謾說開合如何消釋修性一門一門既乖十
門俱失欲委知修性位次者請尋行妙及感應妙初
釋籤文又一家離合位次非止一途下文當辨。


故示下三明帶權意文中先示部中談實意次故赴
下示部中帶權意言故示故赴者二處故字並誤應
作欲字謂欲示眾生理具正因佛性所以正因約實
教而說也欲赴末代機緣所以緣了約權而說也且
[002-0530a]
云正徧者於三因中從要而示故欲成迦葉執權之
疑故以順迦葉者謂末代一種機緣宜聞帶權之說
是故如來赴彼樂欲乃順迦葉不齊之難談瓦石無
性等豈非等者佛既順問而答足顯迦葉知機而問
也知機謂知末代帶權之機設疑謂設法喻不齊之
疑覆實謂隱覆三因俱徧之旨述權謂談述瓦石無
情之義。


此子下二結斥蓋不知經中瓦石無性是權教緣了
虗空喻徧是實教正因故執瓦石無性之文以難無
情有性之說。


故涅下二明佛性名通反質野客三初總標不唯一
種者隨機所說進否不同責其偏執一文也。


如迦下二正釋三初引佛性在果令有情亦無二初
引果不通因反破所執力無畏等即果上報應二身
故十住婆沙云念法門身即報身謂四十不共法即
力無畏等名法門也念相好身即應身令眾生亦無
者眾生在因既無力無畏等是則有情亦無佛性何
獨無情無性邪。


若言下二縱計轉破二初第一重二
初牒計此是果德者即指力無畏等此計由前難而
生前難云佛性既是力無畏等則眾生亦無豈唯瓦
石彼則救云經雖不談眾生有性既示果德是佛性
是知眾生雖無此德而有此性故有情有性瓦石無
此果性故無情無性果性下二破由立因有果性乃
生兩難初據正理破果德既依正不二眾生有此果
[002-0530b]
性亦應不二何故謂瓦石無佛性邪故云何不霑等
又若下引彼義破又若許眾生有果德性者則眾生
理具三身與諸佛果德三身理同世人何故但云諸
佛三身同不云眾生與佛同邪言同一法身等者即
成論師立義也彼云眾生各有佛性但成佛時權智
齊等同一法身力無畏亦爾此則但云諸佛道同不
了生佛理等以不知理具故也故曰而不云等也若
了理等即使一塵報色一念凡心皆是三身三德塵
心是果性之種故云性種若然者則三千一念依正
全收三無差別炳然可見終不謂無情無性也。


第二重二初牒執此執亦因前難而生謂眾生但有
正因性與法身等不與報化等故不得云生佛亦同
也何故下二破若謂不等報化者大經何故云佛性
者謂十力乃至相好力等豈非報身相好豈非化身
前既通此經文云是果德眾生有果性況經文正論
報化今何得言但有法身性邪應知眾生一心一塵
三身具足周徧一切不隔無情。


又復下二引四句有無令所執無歸四句辨性者大
經三十二云或有佛性闡提人有善根人無或有佛
性善根人有闡提人無或有佛性二人俱有或有佛
性二人俱無章安釋云闡提有修惡善根人無闡提
無修善善根人有二人俱有性德二人俱無不退性
未入似位故也為何眾生者汝但言眾生今問為善
根眾生為闡提眾生有何等性者汝但言有佛性今
[002-0530c]
問為有修善性為有修惡性為性德性為不退性若
言瓦石無四句故無佛性者且如二人俱有性德三
因三千三諦徧一切處經文以虗空為喻四句何會
不攝瓦石又何故云因有果性果既依正不二因具
此性豈得二邪故知瓦石不出四句。


又第下三引佛性差降道品名通斥彼專執第六云
凡夫如乳須陀洹如酪斯陀含如生蘇阿那含如熟
酥阿羅漢支佛佛如醍醐此約三藏第九云眾生如
牛新生血乳未別聲聞如乳緣覺如酪菩薩如生熟
酥佛如醍醐此約別教第三十二云眾生如雜血乳
須陀洹斯陀含如淨乳阿那含如酪羅漢如生酥支
佛菩薩如熟酥佛如醍醐此約通教此等經文皆於
無差別中作差別說佛性雖通約教約人其義則別
他不知此故以難之何故下難人並有情性何不等
此三處經文對教顯位如止觀偏圓中委說次明道
品名通二十七經云雪山有草名為忍辱牛若食者
即成醍醐草喻正道若修正道即見佛性此即圓教
八正也娑沙此云廣說亦云五百說俱舍此云藏皆
明三藏有門八正諸經道品隨其時部有大有小道
品之名既大小不同佛性之說亦偏圓有別不可以
名惑體必也以體定名令大小甄分偏圓無紊以他
人不得此意故今問云為修何八正等然上所引佛
性種種不同者皆為世人不曉權實因果進否之談
遂專執牆壁無性權文害虗空徧有實說故委引佛
[002-0531a]
性不同之文令識部中權實進否也。


故子下三結斥若曉佛性之說有進有否者終不執
牆壁無佛性也。


客曰下二述權教二因不徧亦是重明進否也文為
二初問由前釋經牆壁無性云是權教緣了佛性故
不徧無情故今問其所以余曰下二答二初正答三
初正明所以二初示經文帶權明實別教則三因俱
局圓教則三因俱徧今涅槃帶別教緣了說圓教正
因故有徧不徧計我我所者輔行云五陰即我所能
計即我橫計陰者名之為我眾生無始常計陰身故
涅槃中且示所計陰身有性瓦石則無隨彼便宜未
應說徧蓋權教之旨三因俱局也涅槃對一分機但
以虗空喻正因體徧說實也未以虗空譬緣了帶權
也故至三十三卷中迦葉執權而問如來順問而答
云瓦石無性等蓋對權機且從所計而示耳。


若教下
二示別教教道三因不徧以教權故雖談正因佛性
仍隔無情故云亦局藏性理性皆佛性異名也一切
俱然者謂佛性之名復有種種如中道法界第一義
等別教雖有諸說局在有情所以下示別教不徧所
以能造即心所造即依報依迷示迷等者依正當體
雖即唯心而執重惑深者未宜聞此故別教且示心
性能造依報國土但云能造之心即是佛性故陰身
有佛性之名所造國土則非佛性故有無情之說如
此說者猶是順彼迷情且從所計陰身而示故云陰
[002-0531b]
身是佛性國土非佛性所以然者良由別教但示心
生諸法不說心具三千隨緣不變之義雖有佛性之
名蓋附權而談耳。


又復下二引諸部明實華嚴至法
華皆談心具三千依正因果互攝互融此理若顯即
有不思議用等此等經文即三因皆徧之義也。


涅槃
下三結示涅槃帶權意唯防像末者謂如來滅後像
法末法之世人根既鈍不了即權是實遂乃執實謗
權欲令權實相融知佛方便故以權實分其三因明
實教正因示權教緣了庶免執實謗權之過方隅者
譬權實二教也四方曰方四維曰隅隅如權方如實
涅槃明正因義則在實如指方明緣了義則在權如
指隅也。


若執下二況斥執實尚失況執權邪執實謂執實教
為是謗權教為非不知權是即實而權名迷權不了
即權是實翻令實體不徧名失實問既迷於權何不
名失答雖迷即實而權知權是方便故雖迷而得實
雖究竟執之成失執權者執權教為是謗實教為非
如執瓦石文難虗空俞也不知實教是佛本懷名迷
實權實俱亡者既執於權非但失實亦失於權何者
不知權是方便謬執為實名失權實是究竟反斥為
非名失實是故執實則但失於實以知權是方便故
執權則權實雙失以不知權是方便故亡亦失也尚
昧小乘由心者今言佛性唯在有情心中者尚未曉
小乘之旨況大教乎何者如阿含云佛告比丘一法
[002-0531c]
攝一切法所謂心是正法念云心造於依正此皆小
乘經也又通別二教皆云心生心造唯不言具耳故
暗等者謂不了圓教一心三千徧一切也當知此論
前後諸文凡言大教唯指於圓。


客曰下三述涅槃兼偏帶半亦是廣明教部權實也
二初問豈唯等者意問部中為有單權單實之說否
余曰下二答二初通示權實二初約部示通云等者
論其部意意在重施故云一切兼帶也部中下二約
教示即部中橫辨也權實並明者只是一答而有權
實故云並明初順問答明權也次復宗明空明實也
又順問答中結云無非虗空亦是明實七種眾生者
一者常沒如大魚身重處深喻極重闡提二者暫出
還沒如大魚身重處淺喻凡夫眾生有少善根三者
出巳則住如坘彌音迷魚身處淺水樂見光明喻四念
處并得燸法人四者出巳徧觀四方如䱜音錯魚喻頂
位人及須陀洹五者如䱜魚觀四方巳為食故行喻
斯陀含六如䱜魚行巳復住喻阿那含七到彼岸者
喻阿羅漢辟支佛并佛猶如神龜水陸俱行如第三
十二三十三卷迦葉品所明故經云七人皆不能修
身戒心慧此乃以別破通故七人皆不能修身戒心
慧即以通教涅槃為河故云一向權也三點者外國
有新舊兩伊新伊字如此方草書下字細𦘕相連是
新伊相譬圓教三德法身即照亦即自在名一為三
三無別體故是不橫非前非後故是非縱一即三如
[002-0532a]
大點三即一如細𦘕餘如釋注文中此三點義如第
二卷哀歎品所明二鳥者經云鳥有二種一名迦鄰
提二名鴛鴦遊止共俱不相捨離古師多解章安釋
云生死具常無常涅槃亦爾在下在高雙飛雙息即
事而理即理而事二諦即中中即二諦是則雙遊義
成雌雄義亦成事理雙遊其義既成名字觀行乃至
究竟雙遊皆成橫竪具足無有缺減如第七卷鳥喻
品所明三慈者謂眾生緣慈法緣慈無緣慈經云善
男子慈若有無非有非無如是之慈非聲聞辟支佛
等所能思議慈若不可思議佛性如來亦不可思議
有即俗無即真雙非即中此乃三諦不縱不橫如梵
行品所明十德者即德王品所明十功德也初功德
具五事第二功德具六通乃至第十修三十七道品
此十德始終皆明三諦或可以十德對十地或可一
一地各具十德部中一向明實其文甚多故云等也。


如云下二別示實義二初引涅槃顯實文斥偏執如
云色常者經云捨無常色獲得常色又純陀施食獲
得五果常命色力等如此等文皆以非色為色吾今
此身即是法身當知色常之言徧一切處依正收盡
故涅槃疏云陰界入色大小兩乘不唯正報是知言
色常者色即內外之色常即佛性既言色常即依正
皆是佛性譬以虗空良由此也而言佛性唯在有情
者豈非抑制虗空令有局限邪此由不了牆壁無性
之說是權虗空等文是實耳。
[002-0532b]


如二下二正明實義二初明二經顯實義同二初明
法華顯實以況凡夫先正立況次悔來下引文證立
況者二乘位居小聖於方等般若備聞圓頓而耻躬
不逮尚至法華聞開權巳方悟巳性本具三千況復
凡夫豈易可了故至涅槃重談此性悔來等者此引
信解品文證成也小機於華嚴時不受大化但有退
大之意故云悔來至此至般若時雖說大法轉教菩
薩自謂我無其分故云財非巳有即經云都無悕取
一餐之意等也據此經文豈非法華之前於方等般
若會中雖聞圓頓未悟巳心所具三千與佛所證三
千不別故云子不知父性聞開權等者即至法華定
父子會天性方了巳心與佛無別即子知父性也故
身子云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
佛法分今文從略但云口生等口生即稟教而生化
生即意解其法由此則於佛法有分分即初住分真
位也如此妙理二乘解之尚難況愽地乎。


故涅下二
明涅槃顯實之意法華雖巳開顯此性猶恐末代一
分鈍根不信巳心三千具足及謂闡提不成佛等故
於涅槃重更顯說令知巳心與佛無異及了闡提不
斷性善若改惡修善有成佛期據經元意豈得云無
圓頓也。


今搜下明一家宗旨二初正明今意二初明依經建
立二初正明建立現謂法華顯實明過現常未謂涅
槃顯實明未來常然法華非不明未來涅槃非不明
[002-0532c]
過現但法華正為現在涅槃正為未來故也今明一
家止觀行法所立心性妙境搜此二經深旨故云建
立圓融故義例云文體正意唯歸二經一依法華本
迹顯實二依涅槃扶律顯常不弊性無者弊惡也介
爾有心三千具足本自有之故不惡其無性也伹因
理壅者困病之甚也謂不惡眾生無三千之性但病
迷者日用不知理本虗通迷情壅塞謂無性無性也
故梁肅云迷者自隔理不隔也失者自失性不失也
所以止觀之設意在示其迷救其失令了性順理耳
故云不弊等也故於陰入境中點示一念心性具足
三千故知心體即常寂光寂光諸土無二無別遮那
之身與土相稱法與報應一體無殊故云點示體徧
傍遮者立乎一念三千正為示其心體周徧傍為遮
防他人立理也偏指清淨真如者如下文云世人云
眾生唯有清淨性等所以他宗若解若觀皆偏指於
真今家所立離真無妄離妄無真指無明心即三諦
理故止觀觀乎陰心煩惱心病心等皆成不思議也
故輔行云今用陰等十法為境不同常途別立清淨
真如無生無漏如是觀者如離此虗空別更求空須
知一家所立心性即妄而真若解若觀其理咸爾偏
真尚失偏妄可知故下文問云佛性常無常邪常應
不變無常非性是以無常即常妄即真故二法一揆
方離偏指之失親見學斯宗者不了此旨乃云今家
偏指妄心為境未得言真遂偏立妄心為解行事理
[002-0533a]
之要不知即妄而真方為要也當知偏指於真似偏
指於水偏指於妄如偏指於波即波是水方為要的
寄言學者研詳得失在理或當何必求人尚失小真
者三藏初心亦不偏指真空為境何者因觀苦集而
得會真是故亦以真妄共為觀境但不能體妄即真
耳通別二教故非所擬他人既偏指真如為境尚失
小教之真況無常即常具足三千之佛性乎故云安
在問他宗亦云煩惱即菩提等豈唯偏指於真斷惑
方契邪答他言即者有言無旨何者既但立淨性不
云理具三千則無性惡之義理既不具惡性雖云體
即終成斷煩惱耳其猶雖了波即是水既不了氷具
波性終成斷波歸水若知性本具惡則惡何所斷其
猶了達水元具波則波何所斷須論體具即義方成
修惡雖除性惡不斷普現色身從此而立他未曉此
但云眾生本有清淨之性為煩惱覆等所以漫指真
如以為觀境有言無指其斯謂歟。


他不下二斥失二初總行不曉今宗性之有無者謂
無情無性有情有性也立義大旨者即止觀不思議
境立一念三千之旨也故義例總別例中明十乘意
有五釋第五與他所立永異釋中於十乘各具四意
妙境四者一於無情境立佛乘故二眾生性德具三
因故三者依正二報在一念故四佛本不斷性惡故
一三正當今意是以若了此旨則依正居乎一心一
心不分能所豈有情與無情之別故義例云次明所
[002-0533b]
立異於諸家及今學者讀文昧旨不知所立唯順圓
融若不了之修習無分據此應須具了此觀十章鈎
鎖相成十境現觀待發十乘隨時進否方名曉了一
家立義大旨矣今文唯示妙境而云立義大旨者以
餘乘諸境不離三千故也。


故達下二別示得失二初舉解者明得焉有異同者
若達一心體具三千者唯見一性周徧不見情與無
情故義例云於無情境立佛乘故若無佛乘佛法身
體為遍不徧亦不應云佛法身體同於無情及以不
同是故應云法名不覺佛名為覺佛即是法法即是
眾豈可條然故今文云焉有異同也。


若不下二明迷
者之失三初不立唯心失失體量也一切大教等者
如前所引華嚴大集等諸大乘經所談圓頓正詮此
唯心義故今若不立唯心則大教無用前文云大教
斯立功在於茲。


若不下二不許心具失失體德也圓
謂圓融圓滿頓謂頓極頓足若非心具三千安稱圓
滿頓足是則理不本具豈能變造諸法邪故往代人
師伹立淨理隨緣不許談其性具者則使大乘經論
所詮極理皆成空設他宗明理失在茲焉問大意云
不變隨緣名心是知心即所造之事何故今云心具
即是圓頓之理邪答妄心徧計灼然屬事此事即理
常具三千故約心性能造諸法須知心法通能通所
如過去造現即現在色心俱為所造若現造於現及
現造於當則現在之心復為能造迷心既爾悟心亦
[002-0533c]
然故法華玄義云一心成觀轉教餘心大師口決云
實緣次第生實實迭相注斯皆研一剎那既成觀巳
即以此觀復觀後心心心成觀所復成能後後相續
即事造也故知迷悟之心俱能俱所世世念念委作
可知然心性非迷非悟迷悟由緣故知心性終成能
造色等諸法既皆由心變終成所造雖分能所不出
唯心故觀所造唯見心具信唯下三心具有無失雖
信心具三千復謂有情有性無情無性者則是自疑
巳心耳何者既知心具依正復云無情無性者則成
國土一千在於心外豈非疑巳心邪今有學山家教
門者知一念具足三千而言無情無成佛義正當此
失故義例斥云及今學者讀文昧旨不知所立唯順
圓融也。


故知下二明心體用徧即一切生佛心性者以自他
三千互相徧故以共下釋出互徧所以塵由心造全
塵是心心性能造諸法者以心性本具諸法故是則
全所造法是能造心是故若塵若心無非心性我心
既爾生佛亦然自他心性互融互攝所以一塵報色
一念凡心即一切生佛心性也故云共造輔行云若
論有情何獨眾生一切唯心是則一塵具足一切眾
生佛性亦具十方諸佛佛性若謂無情無性則是謂
一切生佛無性故上句云何獨自心之有無邪也共
變者變亦造之異名即同不云門變名為造也然輔
行釋造不出二意故彼文云一者約理造即是具即能
[002-0534a]
造心性本具三千名造二者約事不出三世所造之事三世攝盡三世又

嫌人不曉更細陳之一者過造於現過現造當並指心之所造經云一切
唯心造論云唯是一心作如無始來及以現在乃至盡未來際一

切諸業不出十界百界千如三千世間從無始至成佛所造諸業
所感依正不出善惡大小此之四類三世迭造不出三千所以一家示能造心具三千性正由此也

者現造於現即是現在同業所感逐境心變名之為
且如同業所感人界依正復由現在妄心分別偏計不同只此偏計名為造現以心有故
一切皆有以心空故一切皆空釋成逐境心變也義例云當知一切由心
分別諸法何曾自謂同異占察云心生法生心滅法滅六道謂有二乘謂空菩薩可見如世一

宮所見不同是畏是愛是親是冤一官喻心性一官不同喻妄計差別
是畏如三途苦是愛如人天樂是親如菩薩入生死是冤如二乘出三界圓人了達心性無差取捨都泯如了
畏愛等別只是一官三者聖人變化所造即巳證心性稱物施為現土現身示生示
亦合眾生變心所見變心即向逐境心變也以妄想故逐於聖人融通依正而
生殊見並由理具方有事用此總示生佛無差不出一家唯觀心性之意眾生由
心性具三千故能徧造徧計聖人由心性具三千故能現土現身如清濁二水並由濕體無差具波性故方能
為波今欲修觀但觀理具既事境全由理變是故但觀理具三千則全事是理如波
浪全由水成是故但觀水具波性則全波是水一家點示唯觀心性意在此矣俱破俱立俱

是法界破即空立即假法界即中任運攝得權實所觀權謂聖人變化所造
實謂現造於現等今但觀能造心性本具三千三無差別任運攝其事造以全所造事是能造心性故如觀能
造之水任連攝得所造之波以全所造波是能造水濕故所以今論唯示剎那能造心中本具三千則所造瓦
石有佛理矣除注外皆輔行文因他謬解故此注之輔行

釋造既具二義釋變例亦應然謂理變事變也理即
不變之理以理常變造未始遷移故事即隨緣之事
以事境隨緣而有起滅故是故瓦石牆壁皆事變事
[002-0534b]
造即過造於現及現造於現也若不變隨緣則依正
差別理造即事造也若隨緣不變則心性同歸事造
即理造也波水相即比之易知瓦石有性煥然可見
物機無量不出三千故云同化境能應雖多不出十
果故云同化事是故一言自巳三千即攝一切生佛
之三千也總上三文亦可互論得失何者不立唯心
名失立唯心名得雖立唯心名得不許心具名失雖
知心具名得復疑有無名失應達一念本具三千心
外無境者乃可名得故文云達唯心了體具者焉有
異同當知他宗明圓得在唯心失於心具近人不曉
乃謂華嚴起信宗師所談圓極但是今家別教者謬
之甚矣誣彼深矣問向既自言他宗明即不論性惡
終成斷煩惱者豈非是別教義邪答但以不明性惡
即義無歸豈以理事無礙之談頓同歷別之說乎請
觀今文展轉得失優劣易明問既知一念具足依正
豈有經謂瓦石無性邪答若曉本具則唯一心但學
者得言迷旨而謂一念三千自是有情心具乃謂草
木是無情耳不知草木全是巳心又近人解無情有
性翻謂草木自具三千失之逾甚。


故世下二明失之所以所以有三失者良由不知佛
性之名唯從實教無情之稱局在權文遂執無情而
疑有性巳如前說者前文云若云無情即不應云有
性等。


余患下二明立論所以二初正明所以欲以一家所
[002-0534c]
立一念三千之義示彼迷徒故云恒思點示何謂下
明點示意釋出無情有性四字之旨一者示迷元從
性變者此釋無情二字以由迷者謂牆壁無情在於
心外故云無情無佛性也今示彼令知方執牆壁無
情之物皆從心性所變如水為波此即示不變隨緣
義故立無情之語二者示性令其改迷者此釋有性
二字既知無情元從性變如水之波須達無情即是
佛性如波之水此即示隨緣不變義故云示性隨緣
即事造三千不變即理造三千也若了隨緣不變則
伹見佛性不見無情故云改迷不二門云唯內體三
千即空假中即此義也對迷示理有此二意是故且
云無情有性若隨意論之既云有性即不合云無情
也。


若分下二約教分判二初正判大教唯圓子欲下二
並斥小道大逵者爾雅一達謂之道路九達謂之逵
螳螂者郭璞云有斧蟲也謂前長脚似斧而性怒而
勇為物忤必拒前兩足莊子云螳螂怒臂以當車寧
免碎於轍間井蛙者水黽之屬孫子云坎井之蛙不
知江海莊子云坎井之黽謂東海之鼈曰吾跳梁乎
井[車*夸]上休乎缺甃之岸坎井之樂亦至矣夫子奚不
來入觀乎今以小乘所談偏局如一達之道故曰小
道大乘所說圓融如九達之達故曰大逵今執小乘
木石無情之文拒抗大教依正唯心之義者只如螳
螂拒轍井蛙輕海耳。
[002-0535a]


故子下二結示勸信二初約法勸信二初明事理明
即顯失萬法謂十界依正之事也真如謂一念三千
之理也理即事故而有依正差別即不變隨緣事即
理故不出一念三千三諦即隨緣不變應知今言真
如隨緣等者永異他說以他但云清淨真如不知真
如具三千法言隨緣者有二義隨無明之染緣即造
九界依正隨教行之淨緣即造佛界依正若非本具
云何能造由內具故他境能薰是知真如常薰內具
他未曉此熏義徒施子信下顯失真如即佛性異名
耳故萬下二明事理周遍勸信彼謂生佛我謂巳心
眾生理具諸佛巳成成之與理莫不性等以心及生
佛各具三千互相攝故佛既不二生豈異乎下文云
果地依正融通並依眾生理本是則下二約喻勸信
二初共喻事理二初正釋二初喻水波喻事造三千
以波是假緣而有故水濕喻理造三千以水濕常具
波性故理造即體事造即用事理由來是一波濕未
曾暫分文有四句初二句明事理同時次二句示理
同事異初二句者初句明舉理即事無有無事之理
如水濕處即有波次句明舉事即理未有無理之事
如波處即有水濕事理同時彌為可信事理波濕雖
無前後然必須云波從濕生事因理變不二而二二
而不二思之可知次二句者初句示理同次句示事
異詎渠據反未也何也又渠呂反豈也間去聲隔也
混胡本反穢濁也在濕喻理造為波喻事造混濁喻
[002-0535b]
九界依正澄清喻佛界依正隨緣不變三千豈離於
一念故曰詎間混澄不變隨緣事造自分於淨穢故
云自分清濁。


雖有下二合三初提喻貼合先提喻一性即濕性清
濁雖別濕性無殊。


次貼合縱造正等者造即事造謂
隨染淨緣造十界依正也此即合有清有濁依理等
者理即理造謂事造十界依正雖殊當體不變同依
一理心性如千車共轍此即合一性無殊故不二門
云迷悟緣起不離剎那剎那性常緣起理一若許下
二舉法並斥無情有無者文誤應云情無有無情謂
有情無謂無情今於有情略其有字無情略其情字
故曰情無爾有無者即謂有情有性無情無性也既
許隨緣不變則依正無非佛性而云有情有性無情
無性者則有情有不變義無情無不變義一等不變
隨緣為依為正一等隨緣不變何故只在有情是則
無情但有隨緣而無不變故云自語相違世人共許
隨緣不變義故故此難也故知下三明因果理同勸
信果地等者巳證遮那一體不二良由無始一念三
千是故若非理性本具三千安能果成依正不二故
云並依等。


此乃下結示濕性喻理造清濁喻事造。


若唯下二各喻事理三初喻二初單喻理水本無波
者波是假緣而有故不得云波中無水者全波是水
故水如佛性波如依正只可云一佛性理本無依正
[002-0535c]
之殊不可云十界依正而無佛性之理如迷下重以
喻顯東如佛性西如依正若唯下二單喻事但見依
正差別寧論佛性混融此如權小所談當知權小全
在於迷故不二門云背性成迷也情性下二略合情
謂有情無情即依正也性謂佛性合譬者謂以情性
具合單理單事二喻也尋喻可見故云思之可知無
情下三例斥無情有無者謂無情有性無性也例之
可見者若例單約理者即但可云佛性無依正之名
不可云無情無佛性之理若例單約迷者則但存依
正差別俱無佛性之名亦不應云有情有佛性也是
故世人執有情有性無情無性者以前對論事理及
後單理單事三義勘之得失可見又此之三義若對
教者前之二義唯大唯圓單約迷者唯權唯小故云
有性即不合云無情等。顯性錄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