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179 金剛錍顯性錄-宋-智圓 (master)



金剛錍顯性錄卷第四
孤山沙門釋 智圓 集


客曰下七野客咨審三初咨審行門二初咨審四初
正咨審幾近也巨機反又居祈反又祈冀反皆通然
用去聲為雅必依此見等者謂定依向者所答而修
獲得分果及究竟果否。


余曰下二泛示行門二初明行門未備一家宗途者
脩行之門教法周備委窮始末者唯止觀耳教行至
心法總有六雙教謂大小諸教行謂偏圓諸行事理
即諸教真俗又體相是理體相所攝是事惑謂三惑
智謂權實諸智凡聖各有因果因果各有依正心謂
能生心法謂所生法輔行云心謂能計假名之心法
謂所計五陰實法若未善解止觀十章始末安能周
徧搜括六雙之義攝入巳心觀於心性三千融攝自
在以為初心行人修觀之端首乎又輔行云故須善
曉前諸大章鈎鎖冠帶收攝文旨攬入一心仍須十
法和合成乘一一調停境境研覈借使未悟可為妙
[004-0547a]
因是知未善止觀安可修心益見諸文託附觀心未
堪修習觀法旁正深可思量故義例云凡欲釋義先
思部類知法華玄雖諸義之下皆立觀心然文本意
明五重玄義出諸教相則教正觀旁託事興觀義立
觀心託事觀心既是義立豈可便堪修證況義例喻
疑示三種觀相明示託事未可修習故云十二部觀
寄事立名雖有三觀之名十境十乘不列一部名下
唯施一句豈此一句能申觀門古人非但別立頓頓兼謂事觀可修一句
者如十二部觀云觀心空假中名長行直說等若此一句足得修行十境十

乘便成煩芿今人謂事法觀心便可修習不假止觀
者豈不全同往代邪師謂十二部觀便可脩行邪況
復論主於釋籤及文句記中指示觀心須依止觀非
不分明仍於今論明其所以寄言學者當取信於宗
師無取信於未習然子下二與奪結示似虗其情者
謂據前答問所領之義但是圓解空其執情耳解猶
未備故曰似也觀道猶為罔像者以未聞止觀行門
故罔像亦可云仿像未審貌此即與其解奪其行也
客曰下三徵行門祖承文有三問一總問何名觀道
二問此觀道從誰傳授三問此觀道在何教法所明
余曰下四答行門祖承二初答祖承向問仁師誰邪
今答天台智者是我之師觀道從彼傳授也靈山親
承等具如別傳是余師也者智者滅後章安集成此
止觀法門傳于縉雲威縉雲傳東陽小威東陽傳左
谿朗左谿傳論主智者望於論主即第六代祖師耳
[004-0547b]
非父師也。


摩訶下二答行門二初示行法向問法依何邪今答
摩訶止觀即詮觀道之教法也指此教法為所傳故
云所承法也問若爾乃是傳言教何言傳心觀乎答
心觀在乎內證豈得相傳夫言傳授者伹傳其言令
學者體言見心其猶斵輸之藝其藝可傳其妙不可
傳也故有始聞即悟又有久習無成若心觀可傳不
應有久習無成者也有智思之故山家六代相承唯
傳十卷之文為行法耳問智者巳前止觀之法未形
文墨可云傳心否答既云北齊慧文依論立觀口授
南嶽口授豈非言教邪以二十五下宗示止觀行法
之意於十章中且置前五以全屬依教開解故方便
雖猶屬解以二十五法稍堪為行始故故今示之是
則一部之意正以二十五法而為前導十乘十境以
為正修境觀相融令有所到故義例云止觀縱用諸
教意在十法以成妙觀又云脩行俱須二十五法以
為方便十乘十境以為正修若無十境乘則無體若
無十法名壞驢車故今所答唯示正脩兼論方便耳
十法成乘者一觀不思議境二起慈悲心三巧安止
觀四破法徧五識通塞六修道品七對治助開八知
次位九能安忍十無法愛此之十法即能觀觀一念
三千三諦即所觀境為對三根故觀有十上根只觀
不思議境即入初住或內外凡中根更假發心乃至
對治下根復須善知位次乃至若入似位法愛不生
[004-0547c]
圓真方顯然次位下三只是乘之所涉若無所涉運
義不成是故十法通名乘也故云成乘經云乘是實
乘遊於四方直至道場斯之謂矣十境者一陰入二
煩惱三病患四業相五摩事六禪定七諸見八增上
慢九二乘十菩薩此十境通能覆障陰居初者二義
一現前二依經大品云聲聞人依四念處行道菩薩
初觀色等故不違經又行人受身誰不陰入現前是
故依經准行初觀陰境下之九境隨發而觀一一皆
用十乘觀法觀彼十境不離一心三千三諦也故云
觀於十境十境互發者陰境現觀則不論發陰解有
發義如觀煩惱境時於煩惱上圓解不生而却通達
五陰發於圓解名發境解此名互發共觀陰境發陰
解者則不名互發若觀陰境發煩惱等境或發煩惱
解等並名互發餘境例爾是則陰境不論發陰解得
論發餘九境境解俱論發若讀止觀九雙七隻互發
文須知此意觀時進否者餘之九境發時則觀不發
者則不觀故云進否是故博地初心唯觀陰境而巳
甞試思之止觀以陰境現觀九境待發者此約博地
初心大分而說若巳稟權教修行或在伏位或在斷
位忽聞圓法起圓信心若欲造修應先觀二乘菩薩
餘境待發方觀也又一種凡夫此世巳曾得四禪者
應先觀禪定若四大由來違反者應先觀病患若四
分巳自增多者應先觀煩惱故輔行釋修發中云況
復隨人作意欲修有發不發故下九境通名修發然
[004-0548a]
四分由來增多等既不因修觀而發則但是陰境所
收今言煩惱等境者必須因觀而發宿習方乃別受
境名大略者略不具也則止觀之文為初心修觀者
略舉綱格而統明大理耳。


諸問下二對顯今文諸問即前四十六問此四十六
問於止觀十境中且示陰境於十乘中且示觀不思
議境也故云且令識十乘初妙觀而巳餘乘即陰境
中起慈悲心等九乘諸境即煩惱等九境請觀今文
四十六問巳示不思議境尚云必欲修習觀法未周
況諸文託事附法曾未略示三千應知未可修習他
又救云講授諸文之次豈遏觀行之機故須懸取止
觀之境來消事法觀文所堪或曰槃特唯誦一偈尚
獲聖果事法觀心豈令彼機緣依而修習若然者乃
是以止觀隨機面授深違大師遺囑也遺囑云止觀
不須面授私記時為人說輔行釋云囑意正言隨機
面授非後代可不任脩證乎又百錄訓知事中備明
往人依事法脩觀得入也今試通之且槃特是佛世
機緣今論末代根性又槃特所證是小今之所取是
圓如諸聲聞位登極果方等彈斥般若被加來至法
華三請四止猶須廣略法譬因緣殷勤鄭重仍有未
了來至涅槃豈有末代鈍根唯依一二句事法觀心
便能證理邪況止觀十章備明行相取於妙理尚恐
難當故輔行云借使未悟可為妙因又百錄所明自
論宿習今之所議乃約現修況諸文觀心直列一二
[004-0548b]
句而巳十乘未辨造趣無方十觀未明異相安別闕
十乘則焉稱妙運迷十境則豈免隨邪自貽驢車之
譏公違慈父之囑若了諸文觀心止存二意自曉浮
沉信夫大小兩乘未有不修十乘而證道果者也安
知槃特而不用乎願捨異端審思大義。


客曰下二受旨。


客曰下二咨審迷者之由二初問為一別見者他謂
今宗無情有性之談非通方盡理之論故云別見此
乃當時弘大乘師未信斯教故設此問問其元由何
故不信故云何邪。


余曰下二答二初正答三初正釋二初正立所因曾
覩至之語者只由不知隨緣不變之說出自大教木
石無情之語生于小宗是故雖談佛性復說無情大
小不分因茲謬執。


亡其下二示迷倒二初失圓意謬
斆下二執權文謬斆者謂不斆所弘是大而謬斆小
宗說無情也部時出沒者法華涅槃雖俱是第五時
教而二部出沒不同法華立實廢權故云沒涅槃為
末代機仍帶權說故云出由二經對機不同故權教
出沒有異又涅槃部中自有出沒或出實沒權如三
點二鳥等或出權沒實如恒河中七眾生及瓦石無
性等又瓦石無性之文只據迦葉重難如來重答一
段經文即是出權沒實若望初段以果地無礙答迦
葉文及結無非虗空對虗空文此前後文既是實義
以望中間瓦石之說乃成帶權明實也他不見此專
[004-0548c]
執瓦石無性之權文以拒一切唯心之實義故云不
測也。


如福下二舉喻如福德子等者涅槃第二云譬如巨
富長者生子相師占之有短壽相父母聞巳知其不
任紹繼家嗣不復愛重視之如草弱喪徒歸者少失
覆蔭萍然異國謂之弱喪雖歸鄉黨既迷本族名空
歸也㽵子云弱喪而不知歸如受貴位等者梁史云
候景既篡位國號漢年稱太始王候請立七廟景問
何為七廟偉曰古者天子祭七代祖考故置七廟并
請七代諱太常具祭祀之禮景曰前代吾不復憶唯
記阿爺名史抵具在朔州伊那得來此噉之眾聞咸
笑此即不識祖宗也死人纓絡者月燈三昧經云譬
如死人著金纓絡多聞破戒亦復如是今以福德歸
鄉貴位纓絡喻所弘大教以無壽命迷本族不識祖
宗死人喻弘大教者不知心性周徧之義用是下略
結初後兩喻中間例者應云用歸鄉為用貴位為今
弘大教者既不達依正唯心用大心為皆言為者平
聲呼猶語助即問人待答之意論語云何以伐為漢
書外戚傳昭儀曰陛下自知是不食為。


法相下三結斥法相者即所弘大教中法相也如三
無差別虗空佛性等既不達依正唯心則所弘經論
中圓融法相皆成空設故云徒施依正唯心之理是
大教之根本今既不了故曰全迷其本如此弘通大
乘何殊死人而著纓絡。
[004-0549a]


忽遇下二教用對治如上諸意即四十六問也尚失
小乘者小乘尚云造遍三界故。


客曰下咨審四教四初領向所說願聞四教斯失者
眾即領向所說也。


余曰下二示文旨浩博難陳關涉等者鄭玄注禮記
云關境上門也月令章句云關在境所以察出禦入
涉謂津涉詩云濟有深涉郭璞注爾雅謂濟渡之處
四教橫在五時如關如涉言得其要也撈籠者撈取
也非今所用應作牢韻集云養牛馬欄也喻意可知
八教即化法化儀各四也化儀四頓漸秘密不定也
華嚴時即頓教鹿苑方等般若即漸教不定秘密更
無別體但於頓漸教中約化法四教而論是故藏等
四名能牢籠於八教也三藏即小乘法通別圓即大
乘法諸佛施教不出此四故云咸攝其中。


客曰下三再請略判四義無情有無等者請判四教
中何教無情有性何教無情無性幾教論造幾教論
變何教心具諸法何教不具等。


余曰下四許可答釋二初許可何者下二答釋二初
答無情有無義二初約四味泛論俱未稟性者未受
圓頓教故未了一念三千佛性之理也憚徒案反方
言云憚怒也又云憚惡也二乘以惡憚圓頓教故不
受佛性唯心之旨也如迦葉自敘云我等長夜於佛
智慧無復志願於所得法謂是究竟故云憚教也菩
薩不行者藏通菩薩雖聞圓頓無惡憚心而不依之
[004-0549b]
修行是故不通寶所所以兩教三乘俱未稟性別教
初心不知性具由教權也證道同圓由理實也所稟
未周者但了心生不了心具故云未周始謂名字末
謂究竟三千理同故云不二依正唯心故云心外無
境。


法華下二約開顯結責二初明開顯開前三教咸成
圓極九界即佛界故云一切不隔草木等者草謂三
草木謂二木總喻七善下草人天中草二乘上草六
度菩薩小樹通菩薩大樹別菩薩草木俱依一地色
香味觸與地無殊七善同會一如常樂我淨與如不
別皆趣寶渚者爾雅水中可居曰洲小洲曰渚今取
陸極水際曰渚也然寶渚喻本出大經與法華寶所
喻意泯同故諸文中多名寶所為寶渚也既開顯巳
知城是化乃了始於舉足期往寶所況巳行三百乎
彈指等即緣因類種開巳即成緣因故云咸成佛因
與一許三者此就語便若就義便應云許三與一許
三即宅中所許羊鹿牛三車也與一即諸子於宅外
露地坐時從父索所許三車乃各賜與諸子等一大
白牛車也無乖先志者釋其與一也如來出世本欲
示與一佛乘但為機宜未堪恐其謗法墮苦故於鹿
苑始說三乘後於法華會三歸一方暢出世本懷故
云無乖先志豈至下二結責法華開顯偏小皆圓教
被此方誰不受暢云何今講大乘者固執小教無情
之言邪。
[004-0549c]


言心造下二答造變具義二初標示大宗的指圓教
小乘兼於通別有言無理者三教雖有心造心變六
界十界之言而不談理變理造三千之義也。


然諸下二正釋初泛明三義通局二初正論展轉通
局諸乘謂偏小諸經論也其名等者謂造名雖同造
義則別也有共去正示別義共造別造等者謂三毒
擊意發動身口造一切業故受三界苦樂等處此即
同業所感故云共造依報受五道苦樂等身即別業
所感故云各造正報以同業故同感人身故云共造
正報以別業故所感貧富差殊窟宅優劣故云各造
依報諸趣例爾是知諸乘所說造義不出此之共別
也眾生去示外道所計造義自然造者此土如蒙莊
所計西方外道亦多計自然梵天等造者大經云所
謂梵天自在天八臂天性時微塵法及非法是造化
主也疏釋云梵即初禪主自在二禪主八臂護世主
性謂冥初性時謂計時生萬物塵謂計微塵生麤果
法及非法謂計善惡行生苦樂受各計所執為萬物
因故云是造化主今云梵天等者謂等取自在天乃
至法及非法也造巳去總結偏小諸乘及與外道其
間所見多執依正之別故云或謂情與無情造名猶
通者華嚴圓頓教中雖云心造諸如來一切唯心造
等造名既濫偏小及與邪外是故應以變名簡之心
變復通者楞伽雖云不思議變變名復濫別教心生
十界亦名變故是故須以心具簡之方顯圓理如大
[004-0550a]
集云一念具十二內緣楞嚴云若燒一塵具足眾氣
大論云一念具足六度及一切法起信云如來藏具
足無量性功德皆談圓頓之理也所以一家獨以心
具之名用簡偏小以無下二以遍義釋具以無始心
性本具三千徧彼生佛之三千故也是故言具方顯
性遍由生性遍者以果地融通並由眾生理本也寬
廣遍者即指性體三千徧一切處即狹遍者只指一
色一香亦遍一切何者色香元從性變故色香由妄
心分別不同故色香既即心性心性既遍一切色香
亦徧一切也上文云一心一塵即一切生佛之心性
又云生死色徧色何以遍色即心故皆即狹遍義是
知寬廣約理即狹約事事即理故即狹能遍。


所以下二結示三義通局二初示三義對教變下等
字恐誤應作義字即是唯圓者是字恐誤應云即具
唯圓以此文正揀造變具三義故如上文云心變復
通應云體具文句記亦云唯圓即觀一念三千三諦
具足是故須云即具唯圓也及別後位者以登地同
圓故故文句記云別教初心亦且破陰後心能見帝
網之土也。


故藏下二釋成三初約四教明造義以造名通於四
教故約所造多少更區別之別圓造十者須知所造
十界雖同而別教但有事造義圓教有理事二造義
然由理具方有事用觀事即理彼彼互融故圓教論
造即是具義廣如前說此六及十等者謂心造六界
[004-0550b]
依正如藏通所談心造十界依正如別圓所談括結
也大小乘法不出四教故云罄盡由觀去釋出四教
所以先標示觀解者謂依教開解依解起觀四種不
同故云異也各分二別者界內雖同以六道為境而
即不即有殊界外雖同以十界為境而一心異心有
異故云各分也藏見去釋出二別相狀藏見六實者
謂六道依正皆是實有折滅方空通見無生者謂體
六道當體即空如幻如化本自不生今則無滅別見
前後生滅者伹了心為迷解之本滅九方見正因也
事理一念具足者事境無邊三千收盡事由理變全
事即理三千一念故云具足二造相融此文可信。


論生下二對簡別圓由此二教俱以十界為境既易
相濫故須簡之論生者謂別圓俱明心生十界故云
似等既具不具異非齊等也輔行云大小乘俱云心
生以教權故不云心具當知心生即事變事造異名
而言論生不云論變造者略其文耳明具別教不詮
者心造十界雖通於別心具十界唯在圓融是以別
教心生伹是事變事造圓教心具三千方名理變理
造變造之名既濫故須以具簡之種具等義者種具
謂種性等即等取體量體德二義故云等義委在一
家教文故云非此可述又下文當辨此未暇言故云
非此可述滅九方見者別教初心亦了迷悟事理始
末自他同依一法界但謂真如在迷能生九界以覆
理無明為九界因故自行化他皆須斷九九盡方名
[004-0550c]
緣了具足足故方乃正因究顯所以然者由別教中
無性德九故自他皆斷別修緣了而嚴本有常住法
身故云滅九方見心生十界良在此矣即達九界等
者以圓教中具性德九故故達九界三道即佛界三
德三德性融具足一切故云體徧。


客曰下三再徵具義三初正問具義二初問問意者
前段諸文及以諸問雖言心體具攝依正因果三無
差別次云諸問且令識妙境而巳至此又云即具唯
圓並未點示具之所以故今問之。


余曰下二答答意者正由一念妄心即三諦理具足
三千所以能攝自他依正因果之法文復為三初示
三千該廣一家所立等者即指止觀陰境之初觀不
思議境文也理具三千者止觀問云一念具十界為
作念具為任運具答云法性自爾非作所成如一微
塵具十方分又行人必先了心生十界方信心具三
千心能生者良由體具體若不具云何能生其猶水
具波性方能生波是故先了水能生波方信水具波
性止觀以思議顯不思議即此意也故輔行云思議
乃作從心生說不思議作一心具說以生顯具也古
師既昧此旨遂棄思議之文如輔行委破故曰去正
申彼問由念具三千故是故前云具有因果等也是
知一家學者若不精解止觀不思議境若性若修若
結若譬七科文旨者云何談無情有性云何示一切
唯心云何了三無差別云何明諸法實相既猶昧此
[004-0551a]
若釋玄義文句任運失趣若曉斯旨諸文有歸良由
止觀正顯所傳所以委的明其心體諸文正明教義
曾未點示故須攬此妙旨往通諸文乃至止觀雖廣
開十章論其旨趣全歸妙境七科之義鹿幾後德一
以貫之因果只是界界十如六界為凡四界為聖於
四聖中二乘法界為小菩薩佛界為大依即國土一
千正即假實二千巳心三千名自生佛三千名他既
我三千徧彼三千所以一念具於自他依正等法不
二門云他生他佛尚與心同即此意也所變處無非
三千者一性本具是能變即理造也十界依正是所
變即事造也不變隨緣理即事故十界依正炳然差
別隨緣不變事即理故界界三千未始改移故云所
變處無非三千也當知言心性能造諸法者豈可如
匠造物有能有所邪是則全所是能能所俱泯故終
日隨緣終日不變變處無非三千意在此也若曉斯
旨始可與言心性巳矣。


而此下二示三千即三諦三千不離心性故是中理
輔行云心性不動假立中名也心若定有不可令無
心若定空不可令有故云不當有無以不定空故三
千宛然以不定有故當體亡泯故云有無自爾自爾
即自然也請觀今文全指事造即是心性故云所變
處無非三千等如此了知方識無情有性故觀音玄
云若觀心空從心所起一切皆空假中亦爾所起即
今文所變也良由所變全是心性所以觀心空假中
[004-0551b]
即諸法空假中也言觀理造時未收事造者幾許誤
哉幾許誤哉何以去釋成三諦相實相謂心性雖空
雖假不離心性三一本融故云俱實相故釋成中諦
也既三千即心性故知心性即是三千故云法爾具
足諸法釋成俗諦也而此三千當體亡泯故云法爾
性本無生釋成真諦也三諦一心怡然理順法爾亦
自然也。


故雖下三結體性融即有而不有者三千即空中故
輔行云空中二體二無二也心性不動假立中名亡
泯三千假立空稱是故今言不有即空中也共而不
雜者雖三法互遍而彼我宛然大意云一一身土體
常同何妨心佛眾生異離亦不分者如我一念具三
千法彼彼亦然所謂地獄眾生無量一一三千乃至
諸佛無量一一三千以我三千攝無不遍故大意云
故我身心剎塵遍諸佛眾生亦復然亦無所在者雖
各各互遍而遍無遍相故無所在大意云諸法諸塵
諸剎身其體寂然無自性也。


客曰下二問所依部教二初問於中先領解其理者
即指心具三千三諦之理也決定如是故云必然此
為憑教者謂信仰此說以作永劫依憑之教法也下
文云自爾永劫唯奉持之為通等者正問所依部教
也如上所談三千之法為通依諸部大乘立義為專
在一經立義邪。


余曰下二答二初明所依旁正於中先歎所問言甚
[004-0551c]
善者謂能問三千之理所依經教則令後代知一家
所立三千之義出自妙經非師巳見既與經合則使
聞此理者信心彌篤久久流通誠由此問故歎云甚
善雖則去正明旁正通依一切大部者謂華嚴依正
不二大集染淨融通乃至涅槃佛性周遍等文立此
一念三千之義也然諸部雖俱有此義文旨顯著其
唯法華良由開顯故也故今所立正依法華故云指
的。


故方下二正引法華二初引經文如是相等者等取
餘九如是謂如是性體乃至本末。


當知下二釋經意
即是轉釋諸法實相者既云諸法故實相即十既云
實相故十即實相故指十如名為轉釋此即天台大
師依義讀文凡為三轉初以如為句即空也次以相
性等為句相性不同即假也次以是為句如於中道
實相之是即中也以一一界具三諦故今文從便小
不次第實相無相等者只中道無二邊相名為空耳
當知空中體一名異問圓融三諦其體即一何但空
中體一邪答實爾今且就即假獨是建立空中俱是
亡泯故云空中體一也。


客曰下三問三千二初問謂所依部教十如之義雖
聞命矣三千之法今猶暗然故問云何三千。


余曰下二答二初正答二初正示三千三初正示三
千義二初依法華明界如實相必諸法者法華既云
諸法實相當知實相必具諸法如舉摩尼必具眾寶
[004-0552a]
諸法必十如者一言諸法不出十如因果法也以南
嶽讀文皆以如為句末故云十如也十如必十界者
若非十界約誰論於相性體力等既有十界必有陰
身及所居土諸法實相其意若是三千之說則可知
矣。


又依下二依大經大論立三世間十界雖必有身
土而法華無文故准大經大論立三世間故大論釋
百八三昧中至釋能照一切世間三昧云得是三昧
故能照三種世間謂眾生世間住處世間五陰世間
至釋一切住處三昧云得是三昧者樂住世間不樂
住非世間以世間有無常過故世間有三種亦如前
列非世間者無一切法大可畏處且指有漏名為世
間二乘所依名非世間故云可畏大經十六梵行品
釋十號中至釋世間解中云有六種世間一者世間
名五陰五陰世間又世間者十方阿僧祇世界國土世間又世
間者一切凡夫六界眾生又世間者名蓮華二乘又世間者
謂諸菩薩亦攝二乘又世間者名為五欲更立因法世間故知六
種雖加因法亦不出三以十如中含因法故今家依
義開十法界各三世間文云世界者間即界義故有
三千者夫一念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即
百法界一法界具三十種世間以三世間皆具相性
等故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若非三千攝則不徧
若非圓心不攝三千故三千總別空假中具如止觀
及廣記中者即指陰入境初觀不思議文並此段輔
行記文也今文略指三千出於經論廣引文義如輔
[004-0552b]
行中故云廣記。


故知下二結三千理徧因謂九界果謂佛界又因謂
五即果謂究竟凡謂六凡聖謂四聖恒具三千者止
觀云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巳介爾有心即具三
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
前一心在後故云恒具而此三千彼彼互遍。


是故下三引經結歎顯三千圓極唯佛即釋迦與佛
即十方三世三千究顯故故云究盡二乘謂兩教二
乘菩薩謂三教菩薩六度菩薩義同人天通教不退
斷界內惑不知別理別教地前亦有證位不退行不
退良以前三教人未聞開顯並不能知此一念中具
足三千三諦之理也。


是故下二結示三千二初結示三千理性為大教之
本二初正明法華當以是故二字貫下諸句謂七軸
之文若機若慈若法若喻本證迹施莫不皆以三千
三諦而為宗本是知身子三請由未解一念三千理
故如來略廣開權明出世意正為顯示此三千理故
諸佛既爾釋迦亦然故云仰同等復為中根舉高廣
大車為喻以廣喻其三千以高喻其三諦下根未曉
乃次宿世因緣示之謂昔大通佛時覆講法華正談
此理又以寶所而曉喻之唯證於此者明三千為本
久本者也謂復得長遠壽由證此三千理故根敗等
者次明為機緣獲益之本根敗適復者適近也始也
此乃法華之前謂二乘為根敗洎至法華開顯云汝
[004-0552c]
等所行是菩薩道根始還生故云適復受八相記故
云獲記皆由二乘本具三千理故故能適復及受記
等此即明三千為迹門得益之本也菩薩疑除等者
若除權疑則菩薩獲益通於迹門今文正約除近疑
耳故下句即云損生增道謂聞佛壽長遠損變易生
增圓妙道入真因位則分顯三千初發心即初住訖
補處即等覺如經云一生當得菩提等如分別功德
品疏文所明豈有餘途者謂除三千外更無別途故
云並託於此即明三千為本門得益之本若正宗可
識豈迷流通一句一偈之言彌可信也三德三軌之
說皎若目前若得此意廣演於八年不出乎一念經
五十小劫詎動於剎那例知一代逗機居于心性十
方佛事宛然矚目法界根性覽而易通隨宜所說咸
歸藏理由前下二簡前四味謂四味非不談圓頓三
千之理鹿菀雖復但小約秘密論有聞圓之者伹由
兼等未暢本懷故云部非究竟法華既其開顯故獨
推功所以向云指的妙境出自法華也涅槃雖是醍
醐為末代故兼權而說前文備明。


當知下二結示一家行法得大教之源謂一念三千
既是大教之本故知一家所立十乘觀法得其宗源
言一乘十觀者開顯圓乘具此十法是故大車唯喻
此十故曰一乘十觀三昧正體只是三千三諦之理
是知觀法非十對根有殊雖復根殊但是一不思議
觀觀不思議境乃至離愛不離境故況復不思議境
[004-0553a]
智即境是觀是故十法是其正體普現色身之所依
者由於十觀觀於三千三諦故成道時稱此本理一
身一念徧於法界由之果用者因用十觀觀一念三
千正因之理故至果上顯發有其大用緣了行性由
之能顯者此即修德緣了以十法成乘具兼脩性性
種正行為了助開為緣十法能成緣了故云由之能
顯性德緣了所開發也者性德雖本具緣了由未加
行但名正因若十觀圓觀即本具緣了自然開發以
其理具轉成修具一一脩具咸即理具故也真伊所
喻正喻所觀三千三諦之理也大車所至者所至即
極果究竟三千之理是知大車通該六即理性車體
具度資成白牛觀照如此三軌在一念心即理性也
聞名起觀名為等賜諸子乘乘入位不同故有觀行
相似等別乃至四方直至道場故指道場以為所至
當知文中七句雖顯十觀而能所不同正體所依所
開發所喻所至皆約十觀所觀三千之理由之果用
及由之能顯即全約能觀十觀能所交映其旨可知
諸大乘意准例可知者一家所立十乘觀法非但得
法華涅槃之宗極亦得華嚴大集諸圓頓經之宗極
也故云可知。


子得下二結勸可謂久種者沉運居像末聞此圓乘
自非宿植善根誠為難遇我等心遊理外即野客也
得聞此論由久種也再思良導永佩大恩中心藏之
何日忘之勤而習之者勸如說而觀令其成熟未來
[004-0553b]
相遇必定得脫。


於是下三流通分五初願傳此法欲報大恩悲喜交
集者悲昔不悟喜今得聞悲他不聞喜巳得悟故云
交集投身莫報者謂縱如雪山童子投身酬羅剎偈
者亦莫能報今日獎導之恩粉骨寧酬者縱如波崘
為見曇無竭出髓賣身者亦不能酬今日教授之德
也故涅槃後分須跋自敘云蒙如來因得入正法竊
自惟忖累劫碎軀未能報須臾之恩唯以此義等者
既投身粉骨不能酬報唯應以此一念三千之義隨
其方處轉為他說以報德耳故經云若不傳法化眾
生除此無能報恩者質其可否故云如何。


余曰下二為示流通方軌二初引聖教為證二初引
教明聖位鑒機泛證方軌然未下二引教明凡位未
鑒正證方軌亦可者不定之意謂末代凡師既未知
機應從容設化令彼獲益又有二意一者樂法難問
者即依安樂行二者不樂欲與結緣即依常不輕等
但以大答者經云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伹以大
乘而為解說故疏釋云若見無大機而說小得方便
益若不見無大而說小妨其大緣等是不見但說大
無咎不輕憙根而強毒之者法華云乃至遠見四眾
亦復故往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
等皆當作佛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惡口罵
詈乃至云彼時四眾以瞋恚輕賤我故二百億劫常
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千劫於阿鼻獄受大苦惱畢
[004-0553c]
是罪巳復遇常不輕菩薩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大論云過去師子音王佛滅後有二比丘一名憙
根二名勝意喜根容儀質直不捨世法亦不分別善
法惡法喜根弟子聰明樂聞深義其師不讚少欲持
戒頭陀等但說諸法實相語弟子言婬欲癡相即是
實相無所罣礙以是方便於眾人中無瞋無悔得無
生忍於意法中不動如山勝意持戒頭陀四禪弟子
鈍根多求分別乃至勝意語諸比丘當知喜根誑惑
諸人入邪見中其言婬欲是無礙法是時喜根作是
念言是人大瞋惡業所覆當墮大罪我今當為說甚
深法作後世因即集眾僧一時說偈云婬欲即是道
恚癡亦復然等七十餘行偈三萬天子得無生忍八
千聲聞皆得解脫勝意即時身陷地獄受千萬億歲
苦出生人中七十四萬世常被誹謗無量劫中不聞
佛名是罪漸薄得聞佛法出家為道而復捨戒如是
六萬二千世常捨於戒無量世中雖作沙門雖不捨
戒諸根暗鈍喜根今於東方作佛土號寶嚴佛號光
逾日月爾時勝意即我身是當知不輕喜根皆是疆
為宣說圓頓之法彼實不樂與作遠因初雖謗法墮
苦後終得脫猶如置毒食中心性正因譬之於食聞
了因法猶如置毒後時毒發必死無疑故而云而強
毒之首楞嚴者即首楞嚴三昧經羅什翻者今引此
經證不輕喜根強毒之事謗法墮獄如因地倒又因
果種未來得脫如因地起。
[004-0554a]


應運下二正示流通方軌二初勸誡應運大悲等者
謂起大悲愍傷未悟順彼所習點示心具若為勝他
以圓訶偏名惱他說何者既未知機儻本無大機疆
以圓訶乖心成惱偏既被訶圓復未解前疑後悔偏
圓俱失豈非惱他若在聖位善鑒機緣知因折伏而
得益者方可彈訶觀時進否者彼若信心順教即為
點示心具彼若憚教成諍應用不輕之法故云進否
順彼所習名護彼意故安樂行云不樂說人及經典
過況安樂行中正示末代流通之式示彼心具名順
本懷以佛出世本意在此。


若有下二正示方軌二初對順教求益者用安樂行
所示方法四初對未稟權教者直示大法二初直示
佛性妙理二初顯示三義三初示種性全是理性三
因者煩惱即了因性結業即緣因性苦道即正因性
此從當體敵對相翻即事理因果迷悟縛脫等始終
理一波水之義准望可知又復應知百界三道皆即
三因三一相融不離一念然百界即屬體德今且示
種性令其知有耳申未等者發心謂聞名識體即起
圓信也加行謂加修正助即立圓行也由未曾發心
故無脩德了因由未曾加行故無修德緣因上句省
曾下句省由文之體也由未或作由來者誤同名正
因者眾生無始性雖具三以在迷故從理立名故理
中三皆為迷攝故合性為一同名正因種類之三亦
為所合所以涅槃亦從合說故云正性問發心加行
[004-0554b]
為在何位答即名字位中依圓頓解立十乘行也若
爾何故前云智三是名字位合而為一是了因邪答
名字位既發心加行則實具緣了若望觀行成就入
五品中則名字但受了名五品十信別得緣稱與奪
雖爾其實緣了位位有之且如五品六根俱用十乘
即此十乘兼乎脩性性種正行為了助開為緣故緣
了所照即是正因斯則理性之三轉成修境智行各
三良由於此但從強受名並束三從一二修一性約
位如前是故諸文約修以說緣了各三或但論理性
始終具三如云三道三德三佛性等又一家緣了之
位深淺與奪非止一途若法華壽量疏文則住前通
是緣因初住真證顯了乃是了因以約聲聞聞經得記
即入初住故若藥草疏文至于究竟名為智三中間
四即悉為行三所攝以順經文究竟至於一切智地
故若玄文行妙之初以理即為性三名字為智三觀
行相似為行三以三法妙顯在初住故故以緣了並
在住前故不二門云境本具三依理生解故名智等
是故一家所談不出諸意若的示初心修性須依玄
文而與今文其意正等又修性之名通於別教別教
雖有修性之語三皆在性而不互融故成別義若三
皆在修前後而得道理成縱當知圓教若性若修三
皆圓妙此修性是一家喉衿之義後學多惑故此勤
勤問止觀十法成乘安忍唯約五品離愛但在六根
向何故云名字等位修十乘邪答有通有別通則位
[004-0554c]
位俱修十法即如法華玄義一實位中始自名字修
行十乘得入初品乃至分真皆須用十止觀為對三
根故作別說以通貫別彼此互明。


既信下二示體量先示種性如指一波即水次示體
量如示水遍百川內謂六根外謂六塵以心性體遍
外內不唯專內外故非內外遍虗空者虗空雖廣心
性亦遍與諸佛體同故云同諸佛與眾生性等故云
等法界故不二門云十方諸佛法界有情一切無殊
性體咸徧也。


既信下三示體德二初正示體德常具三千既了性
德須知本徧之性常具三千依正融通與佛無二如
了水遍百川須知一波水處本具百川眾波之性也
是知談法界指真如者意不及此具諸佛等者諸佛
巳成眾生但具諸佛得互融之用眾生具互融之理
故舉果成以示性具塵身與法身量同故一身即一
切身塵國與寂光無異故一土即一切土此即三身
不二四土體一身土相即者上之二句猶是依正各
自論融復須曉了依正不二四土即三身三身即四
土三四互融不離心性故身說時即名土說講者但
云剎說眾生說而不思剎及眾生皆為能說所被者
誰良由不思眾生剎性若得此意彼此互明大小一
多者即八自在中二也大經二十一云一者一多示
一身以為多身身數大小如微塵充滿十方如來身
實非塵以自在故現微塵身二者小大示一塵身滿
[004-0555a]
大千界三者輕重以滿大千之身輕舉飛空實無輕
重四者色心如來一心安住不動所可示化無量形
類五者根六根互用六者得得一切法如來之心亦
無得想七者說演一偈經無量劫義亦不盡八者身
如來徧滿一切處如虗空不可得見文中略舉前二
意該後六眾生雖無八種自在之用而具自在之性
例如具身土故云亦復如是諸佛得斯大用正由三
千理顯眾生理具三千與佛既等故云有性。


若世下二兼斥他宗唯立淨性三初第一重三初敘
唯有清淨性者伹謂真如自性清淨隨緣能為染淨
不了真如淨性本具三千染淨依正等法其猶但謂
水濕能為清濁波水不了水濕本具清濁波水之性
也加彼萬行者彼字恐誤應作修字為功用體者如
他云真如之法體性空淨被無明煩惱垢染故須持
戒定慧種種薰修至果方有淨用此即因中萬行為
果上功用之體也此乃當途宗教所談學者共知。



乃下二破佛果既只是本來淨性有用則反成佛有
生性果上大用既是修成則眾生在迷但有淨性淨
性既不具大用何名眾生有佛性邪況涅槃極唱正
示生有佛性云何立義特違彼經是知若了今家生
佛三千始終一貫既諸佛得互融之事故眾生有互
融之理則眾生有佛性之說坦然明白既了生具佛
性亦知佛具生性以生具佛性故遇緣善發成佛界
人以佛具生性故為機所擊起九界應他人明闡提
[004-0555b]
斷善盡為阿黎邪識所薰更能起善黎邪即是無記
無明善惡依持為一切種子闡提不斷無記無明故
還生善佛斷無記無明盡無所可薰故惡不復還生
若欲以惡化物但作神通變現度眾生耳此乃作意
方能起惡非任運化全是思議之事何異外道邪通
無謀而化之言翻成妄矣如鏡現像之喻無所用焉
諒此未聞性惡之名抑亦全昧性善之理須知佛果
有性惡故名不斷無修惡故名不常若脩性俱盡則
全是斷不得為不斷不常也是則闡提性善不斷還
生善根如來性惡不斷還能起惡雖起於惡而是解
心是故如來達而不染闡提染而不達此為異也一
家學者請以修性善惡之義不常不斷之言一一甄
分勤勤簡別則因理果用思過半矣不斷而斷旨在
其中三無下三勸華嚴既示心造諸法乃結會生佛
皆然豈非理性各造三千彼此互徧方名無差乃順
涅槃有性之義若謂眾生但有淨性佛果修成大用
者則差別宛然各造安在徵證也驗也今云生佛俱
具三千乃有無差之文為其證驗寄言於講說之者
勿負背此經而云但立淨性也問華嚴既云心造種
種豈非本有淨性能隨緣造作邪何須堅立性中具
諸法乎答性若不具云何能造當知能造全由性具
譬如水能造波只由水具波性是以一家所立永異
諸宗靈鷲親聞良在此矣故知他宗所談雖至融即
既不論具融義未明若望今宗非圓非別復非藏通
[004-0555c]
比斥雖然與而論之得一分圓義也。


若言下二第二重二初敘此由前難而生縱彼轉計
故云若言前有淨性至果有用既乖眾生有性之說
復背三無差別之文故轉計云凡言眾生有佛性者
乃是眾生本有正因淨性與果佛法身理等故云眾
生有性正因與法身既等三無差別其義亦成但不
等報化二身故云加修萬行至果方有大用也大用
即報化。


還成下二破猶是眾生者言果者正由有報
化大用故孤然法身何殊眾生縱正因等此法身者
雖免佛有生性之𠎝仍成生有生性之過未是眾生
有佛性義也。


又若下三第三重二初敘謂所等法身非是孤然乃
是等於有報化大用之法身故成眾生有佛性義其
如下二破既許法身有報化用是知法身非離報化
報化之處全是法身故普賢觀云釋迦牟尼名毗盧
遮那以是言之眾生之性悉具果佛三身是故不可
云但有淨性不具三千也須了性具三千故至果時
乃有大用以三千即假是應身性三千即空是報身
性三千即中是法身性眾生心具三千即三身性故
云眾生有佛性耳。


今此下二結示三名向云無始唯有煩惱業苦故云
示有即此全是理性三因故云是示種性此即三道
是三性之種故名種性有生性故故名為種生時此
種純變為修脩性一如無復別體始終理一故名為
[004-0556a]
性波是水種水是波性豈不信哉又種義復有二別
一者相對論種如向文中二者就類論種類謂類例
亦修得也眾生無始恒居三道於中誰無一毫種類
是故一切低頭舉手即解脫種一切世智三乘解心
即般若種夫有心者皆當作佛即法身種問若爾般
若解脫有於種類及以對論法身種類與對論種為
同為異答理一義異言理一者只緣理一是故性修
相對離合言義異者對生死邊名為相對理池本淨
名為種類又聞能觀智名為了種聞所緣理名為正
種即是理淨與事淨為類若約教者別教唯有種類
之種而無相對於中法身種類仍別始終常淨唯不
從覆故得種名藏通兩教全無此義但約當教其名
非無因時三學為五分種達分即為二解脫種念處
即為般若種也隱顯並別具如止觀第二記示遍者
即向云非內外遍虗空等此即示種性之體其量廣
大乃是無量而言量耳故云體量示具者即向云故
此遍性具諸佛之身等此即示種性之體非但周遍
而有具法之德故云體德此蓋論主依止觀不思議
境立此三義以為示他心性之式一義有闕心性未
明三義俱陳妙境方顯若望他宗唯立淨性者大用
既假修成顯無體德前之二義一往或通以彼有理
事無礙之談體用相即之說故也所以一家明義須
論體德簡顯方明故論主於此義中方斥他說當知
種等三名唯出今論足可揀餘宗未了之說足可顯
[004-0556b]
一家盡理之談後學牢知誠堪愍矣幸希同見常用
照懷。


既示下二勸依理起行一體三寶者即向所示種性
三因了因即佛正因即法緣因即僧即一即三不離
心性故云一體又此三寶有隱有顯我及眾生名隱
唯佛名顯今若緣之須了隱顯不二三無差別如此
三寶即是三諦融妙無縛無脫一法界耳而眾生於
此無縛法中而思想作縛謂有凡聖真俗有情無情
等於無脫法中而求解脫謂捨生死取涅槃離二邊
觀中道等所以起慈悲興誓願謂眾生無邊誓願度
生死即涅槃故煩惱無數誓願斷煩惱即菩提故法
門無盡誓願知即惑成智故佛道無上誓願成即生
成滅故故云發四弘誓此四弘誓即依無作四諦而
發四諦三諦同體異名既發誓巳必須脩行填願進
受大乘律儀修習十乘觀法皆緣三性事理齊融即
名修行填誓借使此生未證能令乘種不斷若聞而
不行但得為其遠種如淨名記所明具足十乘方名
乘種云云由持戒故獲人天身由乘種故值佛聞法
即乘戒俱急也相似分真俱名得脫問此云發誓與
十乘中發心何異答聞圓頓巳必先發心方乃進行
故止觀五略發大心在修大行之前也若十乘中發
心者乃由觀境未悟重為成觀故須緣理益他。


若有巳下二對巳稟權教者隨位開顯二初正示巳
稟方便教者者巳稟前三教修觀入位成三乘人若
[004-0556c]
散心信教者如次文所明若聞若行者約藏通是外
凡人若伏約藏通是內凡約別教者聞行伏俱在十
信以十信位能伏見思故若斷者藏通即聖人約別
即初住巳去斷見思故證道同圓理非所化隨其所
得等者若在凡位即點示凡心具足三千三諦令了
權實不離唯心聖位例然既知權實唯心則了即權
是實若依之修者兩教二乘應觀二乘境三教菩薩
應觀菩薩境若凡若聖隨位斟量經云聞巳諦思惟
得近無上道其斯謂乎故知不可一例觀五取陰也
止觀正為末代凡夫故云現觀陰境耳又若據通義
乃至無漏亦名五陰則三乘凡聖依圓修行亦觀陰
境然依別義方可甄分故經下二引證五章謂法華
方便品中五佛章也是法即指偏小之法是則雖施
偏小元為佛乘權既即實而權實乃即權而實當知
此二段經但明開顯不事彈訶故今引之故教他者
但可示權即實不應以實訶權若以實訶名惱他說
若示即實名護彼意。


散心下三對講授者示本習即是散心者謂未能修
觀入位也隨宜設化者若講方便大乘即為示大乘
之教不離心性以三千中本具菩薩法界故若竪立
清淨真如當如向文善為開示令了心性本具諸法
講小乘者為示小乘之教不離心性以三千中本具
二乘法界故。


一種下四對禪觀者示心具諸法暗證禪人雖復觀
[004-0557a]
心不了心具故令示彼心具三千故云從心示之此
亦隨宜也示彼稟權講授禪觀者應須具以種性等
三義示之委如前段於中種性乃屬類種以隨彼所
習而示故。


若有憚下二對執偏毀圓者用常不輕所用方軌二
初正明方法雖不彈訶於彼而彼權執既深怒憚圓
教如勝意破喜根若生諍競應起大悲當効不輕與
作遠種故大下二引文結勸判教末云者即淨名玄
義判教相後大師說偈也凡十六句初二句標難解
次十句示非凡所知後四句結勸於十句中初四句
舉聖況凡次六句正譬凡夫大師示居五品即外凡
人靈嶽親承道場契悟故云親證喻曉也大師判釋
時教妙盡佛心尚於判教文末露謙損之語曉喻後
學故令流通圓理以教於他他若成諍伹可撝謙用
不輕語恣彼訕謗亦為遠種故大經三十師子吼言
是大眾中有八萬五千億人於是經中不生信心是
故是經名不思議佛言如是之人於未來亦當信是
經典見於佛性得三菩提又善住天子經聞法生謗
雖墮地獄從地獄出還得聞法是故今雖未信亦為
未來熟脫之種。


余今下三結勸流通一家宗途等者即論主自敘尚
之所談一念三千互融互攝及示修習須依止觀等
者蓋依准天台宗途弉勸導引於予作此說耳依憑
有在故云非師巳見當順我所說以教於他使圓理
[004-0557b]
之水從今注當故云順教如是流行。


野客下四野客辭還圓信成就解三諦理是故歡喜
即名字歡喜也信心如頂信心領義即頂受也自從
爾此也謂從此日去當永永奉傳此法故云唯奉持
之所在者三蒼云所處也謂在處宣弘順所囑𠼱故
云不違尊命歛容等者敘外儀也斂容亦可云檢容
謂收斂撿束容儀皆恭敬之貌再拜安庠示斂容相
庠謂庠序安庠即徐緩次第之貌如經云安庠而起
安庠而坐故安庠字不應從言從言者乃審詳覆察
也覆察屬心非身儀也初刖容儀麤獷總表於迷今
則斂容總表於悟初則平立表持權輕實次則昃跪
表知權解偏局今則再拜表發生權實不二之解冥
伏實相唯心之地初云逼前表執權難實次云恭退
表權執漸薄今云安庠而出表權執盡除又恭及安
庠皆翻前麤獷也問前以野客表心遊理外今既開
悟何故猶存野客之號邪答且從本受名耳。


忽然下五明一性融泯至理一如本無言說及以自
他以他迷故故強興言說如眠法法心遂成於夢今
他迷既悟如眠法巳除故云忽然夢覺覺居效反問
者答者是人所問所答是法又問者所問是他他所
問之法故答者所答是自自所答之法故今他既悟
同了三千即空即中彼我互融語默咸一三無差別
唯一妙性妙性尚泯況復自他故云都無所得。


[004-0557c]
金剛錍顯性錄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