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89 法華經授手-清-智祥 (master)



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五
楚衡雲峯妙門 智祥 集


「授記品第六」


【品節云。此品來意。由前四大弟子領悟平等一味
之旨。巳解本無三乘之實。佛知見既開。則真因巳
具。乃為四人次第授記。故特以此名品。直指云。天
真自性。離相離名。報化雙超。迷悟不到。佛之一字
吾不喜聞。今云授記。正是夢中說夢。但因眾生循
塵巳久。背覺曰深。全心即境。全智成識。謬認身心。
變為火宅。故煩大悲接引。方便提擕。至此夢幻見
消。一真獨露。以心傳心。故曰授記。梵語和伽羅。此
云授記。聖言說與曰授。果與心期曰記。然記有多
種。廣如科註中釋。
△四正與作記。分二。一與中根
人授記。分二。一授迦葉記。又二。一長行。分六。一行
因。】


「爾時世尊說是偈巳廣宣諸佛無量大法。」


【爾時下。結前。告諸下。正授記飲光。知音云。上頌言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此則曰奉覲三百萬億諸佛。
福因巳植。廣宣大法。慧因巳成。正是漸漸修學菩
薩之道。此授第一因行記也。
△二得果。】


「於最後身得成為佛天人師佛世尊。」
[005-0697b]


【此明迦葉將來正報成就也。知音云。上頌言悉當
成佛。此則曰當得成佛。名光明佛。授第二果記。上
正等於諸佛也。如來等十號。為諸佛所護念。未發
心者不與。巳發心者有。此必為佛所護念也。大窾
云。光明別號也。由因中以紫金塗佛形像。世世生
生。身常金色。故為羅漢時名飲光。成佛時名光明。
又在此會。領得諸佛平等法光明故。
[△@△]以因招果。
誠然不昧。要知因名飲光者。謂自證未得。只以此
光自用也。直待因窮果滿。妙發圓明。則無所不燭。
故曰光明。然則最後之名。非由歷劫增修。曷能致
耶。
△三劫國。】


「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


【此授第三依報記也。知音云。依報不出兩儀。國屬
地理。劫屬天時。光德者。即常寂光也。大莊嚴者。即
實報莊嚴土也。
△四壽命。】


「佛壽十二小劫。」


【此明成正覺後所住之壽與法也。直指云。十二小
劫對應身言。葢報身佛三際平等。為應化二身隨
機而感。機盡而佛壽亦隱。約理。表根塵我法二執
而言。眾生著于我法二執。則佛住世以度脫之。若
透脫我法二執。佛即與授記。而示涅槃也。
△五正
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法本是一。曰正日像者。因眾生修持之深淺而分
[005-0697c]
耳。法即如來住世所宣示之三一小大法也。佛滅
後眾生。依教明理。依理起行。依行證果。故名正法。
若但明教理。而於行果。有修無證。名與實差。故名
像法。謂像者相似也。凡弟子中所修行者。不過存
其名。貌似佛而巳。實則不致也。二十小劫。但從教
理。破我法二執為言。此記住世久近。是下正覺于
眾生也。
△六國淨。】


「國界嚴飾無諸穢惡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


【此總明國界嚴飾。亦即實報莊嚴也。直指以理表
法。謂根塵識在。名穢惡。三毒八倒在名荊棘便利。
我法二執在。致國土不平。今幸一切俱轉。廓然清
淨。惟一真如。故得琉璃為地。萬行圓明。故有寶樹
參天。理智互融。故金繩界道。若依若正。一齊同轉。
若理若事。處處昭彰。故有寶華恒散。徧界清淨。此
因開佛知見萬行圓明而得也。菩薩下。授法屬記。
無魔下。授護法記。知音云。魔天臣民。為三界必有
之事。但在光明佛法中不能為害。以光明佛因中
行頭陀事故。果上亦不招魔。而魔返為護法也。然
身子記中。有授堅滿菩薩記。無魔護法記。各隨願
行。彼此互攝耳。此飲光未來成佛。一大事因緣。佛
一一授之。飲光一一記之矣。
△二偈頌。亦六。一頌
行因。】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告諸比丘我以佛眼修習一切無上之慧。」
[005-0698a]


【既授而復頌之者何。謂爾等最後成佛。以及獲報
之國土。佛法莊嚴淨界種種福慧。我皆以佛眼所
見。真實不虗。其意惟恐上智容有不信。下根聞之
多惑。所以重宣之。以致叮嚀也。則是佛眼見三字。
不但通貫迦葉全頌。直總冐後三大弟子與五百
弟子頌言中矣。淨修梵行。則身心清淨。無福不致。
修習一切無上之慧。則一切法門。無所不通。三覺
既圓。萬德巳具。佛果成矣。
△二頌得果。】


「於最後身得成為佛。」


【最後身。非二乘所證有餘之最後身也。乃是等覺
最後生相無明。劃然一空。自然成等正覺。故曰得
成為佛。
△三頌國淨。】


「其土清淨琉璃為地乃以天眼不能數知。」


【此頌國土嚴淨。長行但言菩薩聲聞。而頌中詳明
菩薩之德。皆調柔其心。具大神通。能隨類現身。奉
持大乘。廣宣法化。皆是補處大士。則知為光明如
來授記之眾。亦不可稱計也。繩音成
△四頌壽命。】


「其佛當壽十二小劫。」


【△五頌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住二十小劫。」


【△六頌總結。】


「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長文以果號居先。此則結後。正見始終皆正智如
如。中間則具足十力十願四無量心十波羅蜜。無
[005-0698b]
不圓滿完復。光明如來從因至果。一大事因緣如
是而巳。頌中缺劫與國名。乃前後互現成文。下三
段記文。一一準此可知。授迦葉記巳竟。
△二授三
人記。分二。一三人請記。分四。一正請。】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即共同聲而說偈言。


大雄猛世尊諸釋之法王見為授記者。」


【此明三人驚怖不得授記也。葢四人同聞同解。故
同以窮子喻之。所以迦葉述云。我等居僧之首。年
並朽邁。言等並者。即四人也。今見迦葉。于人天眾
前。得授上記。而三人皆惶悚驚慄。同聲說偈。到此
田地。則自信之心既切。而望證之念益切。非如前
謂身心疲懈念三三昧之時。觀等之一字。非徒為
巳請。而亦有如舍利弗作代請之意也。大雄猛者。
大。謂如來智慧威神超過一切。雄猛。謂有大智力。
能破一切眾生諸有。有大威力。能提拔九界人。同
歸實際。具此大雄大力。于諸釋中。為法王也。此是
讚佛智德。下即請記。謂哀愍我等。願於人天眾前。
賜微妙音。宣名與記。使驚懼頓息。此亦願也。若如
來憐我今日至誠請記之深心。便為授記。則又甚
願也。悚音聳。慄音栗
△二喻請。】


「如以甘露灑除熱得清凉然後乃敢食。」


【此以喻請見各不自安也。今見身子飲光。皆巳得
記。此中不勝熱惱。若亦得與記。正如灑以甘露。則
熱惱除而涼清得矣。況此曾所聞之言。所見之事。
[005-0698c]
歷然可信。我等聲聞。從前所證。皆非真實。此後決
定作佛。我等豈不十分信任。特未蒙親口授記。不
免獨懷饑渴之慕。正似有人從饑國中來。幸值大
王宴賜。雖珍饈盈案寶饌羅列。但未得王稱名宣
召。似不敢即食。若得綸音下賜然後方敢安心受
賞也。灑音酒
△三合喻。】


「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過爾乃快安樂。」


【此方陳明所以不自安之心也。惟思也。無心向大。
即小乘之過。謂我等安于小乘時。每常思惟如來
無上甚深之慧。不知當如何始得。今雖聞佛所說
言我等作佛。尚未親知其所以成佛之故。未免心
懷憂懼。若如來明與授記。此心始得快然無慮矣。


△四結請。】


「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間願賜我等記如饑須教食。」


【此決請必欲授記也。如來示相人間。如大雲起。本
欲為安穩一切世間。故出於世。今我等正在不安
穩中。豈如來而不明言。使我等如饑得食耶。三人
請記巳竟。
△二如來與記。分三。一授須菩提記。又
二。一長行。分五。一行因。】


「爾時世尊知諸大第子常修梵行具菩薩道。」


【此為因請而各與授記也。請中有云若知我深心。
此云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則知深心二字。與此
所念二字。非獨為自求授記。是代為千二百人。作
請主也。故弟子如是念。世尊如是記。便是以心印
[005-0699a]
心。真授真記之時也。常修梵行。具菩薩道。此即為
廣行六度萬行。得福智圓滿之時。
△二得果。】


「於最後身得成為佛天人師佛世尊。」


【此世尊親證須菩提也。果號名相。對因而言。須菩
提在母胎時。即知空寂。為羅漢時。名曰空生。乃因
中自利也。葢時際修行必令纖塵不立。若有一法
不空。不能得證無上菩提。今果號名相。乃又利人
為急也。當其繁與大用。必須向無相中。廣示諸相。
始不負一番應運而起。然則因中所貴真空。而果
中最尊妙有也。
△三劫國。】


「劫名有寶國名寶生無數千萬億那由他。」


【此從正名依也。須菩提又名善吉。故得劫名有寶
也。亦名善現。故得國名寶生也。其土平正。以至無
有便利等者。由達諸空寂。不立一塵也。人民皆得
處寶臺。居妙樓閣者。以自性眾生分得空性三昧。
是不忘因性也。聲聞菩薩皆無邊無數者。以真空
妙性無所不集也。
△四壽命。】


「佛壽十二小劫。」


【既居空性三昧。內得脫根。外得脫塵。不為根塵所
亂。故得住壽十二小劫也。
△五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眾。」


【此明彼佛說法度生也。其佛常處第一義空。而說
第一義諦。所以度脫諸菩薩也。又曰及聲聞眾。則
名相如來亦以方便說三乘法。故方便品云。未來
[005-0699b]
諸佛。亦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等。又豈
外此諸佛耶。
△二偈頌。分六。一誡聽。】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今告汝等皆當一心聽我所說。」


【此以頌誡聽祈其善領受也。能領納者。即為將來
成佛真因。不然。所謂一心聽受者何法也。
△二頌
因行。】


「我大弟子須菩提者隨佛所行漸具大道。」


【隨佛所行。即于佛佛無所違也。大道。即福智圓滿
之果海也。漸具者。正見其歷多劫侍多佛所由來
也。
△三頌得果。】


「最後身得三十二相端正殊妙猶如寶山。」


【此頌明正報。前後皆未有三十二相等文。乃互詳
互略也。寶山者。有光明義。凡佛身皆作紫金光色。
故此喻之。
△四頌國淨。】


「其佛國土嚴淨第一皆共合掌聽受佛語。」


【此頌國土依報。較長行猶詳明菩薩聲聞之德。及
佛現神通變化。與人天至心受法之事也。八解脫。
即八背捨。大智度論云。背是淨樂五欲。捨諸著心。
故云背捨。天台云。若發真無漏。斷三界結業盡。即
名解脫。言八背捨者。一內有色相外觀色。內有色
相者。不壞內色不滅內色相也。此初背捨位。在初
禪。能捨自他及下地一切諸著故。二內無色相外
觀色。內無色相者。壞內色滅內色相也。外觀色者。
[005-0699c]
不壞外色不滅外色相也。由行人入三禪。定境漸
深。內色巳滅。但欲界結使難斷。故猶觀外不淨之
相也。三淨背捨身作證。行者除外不淨相。但於定
中。練八色光明清淨皎潔。猶如妙寶之色。故名淨。
以無愛著心。而受三禪中徧身妙樂。故云身作證。
四虗空處背捨。若滅根本四禪色。一心緣無邊虗
空入定。而不受著也。五識處背捨。若捨虗空。一心
緣識入定。而不受著也。六無所有處背捨。若捨識。
一心緣無所有處入定。而不受著也。七非有想非
無想背捨。若捨無所有處。一心緣非有想非無想
入定。而不受著也。八滅受想背捨。背滅受想諸心
心數法。是為滅受想背捨。
△五頌壽命。】


「其佛當壽十二小劫。」


【△六頌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前此皆頌長行所有。至於其中有事佛起塔。以至
本佛傳法弟子舍利流布等事。前後互具。此不繁
述。
△二授迦栴延記。分二。一長行。分五。一行因。】


「爾時世尊復告諸比丘眾具菩薩道。」


【長阿含云。迦旃延善於議論。有外道執斷見。謂無
後世。延云。今之日月。為此世耶。為他世耶。若果無
他世。決定無明日矣。又云。我見人死不還。似無他
世。延云。如罪人被囚繫者。何可得歸。又云。生天上
者。無所拘牽。何亦不見有歸還者。延云。如人墮廁
[005-0700a]
既出。肯復還入廁乎。且天上一日。人間百年。彼三
五日。未遑計歸。設有歸者。汝復何存。又云。鑊煑罪
人。密葢其上。伺之不見神出。故知無有他世。延云。
汝晝眠時。或夢遠遊。傍人見汝有神出否。又云。我
剝死人。從足至頂。細分骨肉。求神不得。故知無有
他世。延云。柴本生火。細分其木。火亦何存。又云。我
秤死人。重于活者。若神出巳。其人應輕。故知無有
他世。延云。如火與鉄。火在則輕。火退返重。人死神
出。其重亦然。又云。我見人死。返轉求神。俱不可得。
故知無有他世。延云。如人吹角。聲從角出。返求其
聲。寧得聲否。又云。汝雖種種破我。我必不捨所執
之相。延云。如人見麻。即取其質。得麻取皮。得皮取
筋。得筋取布。得布取銀。得銀取金。捨劣取勝。人之
常情。汝何固執若是。又云。如我所執。其人甚深。豈
我一人作是執耶。延云。如兩商人。路行逢鬼。鬼作
人形。而語商云。前路豐米足艸。載之何為。一商俱
棄所載。人牛皆饑。鬼得其便。次商人言。若得新者。
可棄故物。于是人牛皆得不饑。鬼不得食。諸人妄
說。如鬼誑人。汝不受我語。必為鬼所噉。今得新者。
何不棄故。其人辯不能勝。即嗔罵云。無知愚人。何
苦勸我。延云。如人養魚。路拾諸糞。擎至頭上。路逢
大雨。汁污其身。傍人勸捨。返責他人。汝與愚人。無
二無別。於是外道敬伏其辯。故靈山會上。稱之議
論最為第一。迦旃延因中供佛起塔。文義甚明。但
[005-0700b]
前曰供八千億佛。後曰供二萬億佛。似斷我法二
執之功。由淺而深之意也。由旬此云限量。有三不
同。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小者四十里。
△二得
果。】


「當得作佛號曰閻浮那提金光天人師佛世尊。」


【此明正報。由因中勤掃佛地。盡除塵垢。故至羅漢
位中。感發辯才。然所以談鋒似箭。辯口如河者。以
心地清淨。不存塵垢。今感果號閻浮金光者。由身
光似閻浮金色。則知除塵去垢之功。大有益于將
來也。
△三國淨。】


「其土平正玻瓈為地無量萬億莊嚴其國。」


【此明依報。葢世人不修善法。惡道增盛。而人天減
損。今言無四惡道。則知其國人民。皆奉行閻浮如
來教化。深修戒善。故天人熾盛。又曰聲聞眾多。菩
薩無量。愈見其善法莊嚴不可思議。
△四壽命。】


「佛壽十二小劫。」


【佛之三身。法身無始無終。報身有始無終。今言佛
壽十二小劫者。乃應化佛。以根塵。作佛事故也。

五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正像巳具前釋。唯此科無劫國名。或譯人有脫耳。


△二偈頌。分四。一誡聽。】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皆一心聽如我所說真實無異。」
[005-0700c]


【△二頌行因。】


「是迦旃延當以種種亦以華香供養舍利。」


【△三頌得果。】


「其最後身得佛智慧成等正覺。」


【後文十方之所供養。至閻浮金光共六句。該在此
成等正覺下。其文更順。
△四頌國淨。】


「國土清淨度脫無量無量無數莊嚴其國。」


【以萬億眾生。接菩薩聲聞上。則文意俱到。為十方
所供養者。是普應供之名。當居上科。光明無能勝
者。始頌明閻浮金色之實。一切有。即二十五有。況
等覺位中無明未盡。亦謂之有。今謂菩薩斷一切
有者。無明亦盡也。
△三授目犍連記。分二。一長行。
分五。一行因。】


「爾時世尊復告大眾二百萬億諸佛亦復如是。」


【阿含經云。目犍連。因中曾助辟支佛剃頭浣染縫
袈裟。發願求神通。至羅漢果。始發諸通。有外道師
徒五百。用呪移山。經一月日。簸峨巳動。目連念言。
此山若移。多所損害。即於山頂虗空中。結跏趺坐。
山還不動。外道相謂。我法動山。計日可移。云何不
動。此必沙門神力所致。自知力弱。歸心佛道。其神
通事迹。廣如彼經。
[△@△]前科與此科。詳陳因中起塔
供佛之相。非徒謂事成。既侍多佛聞多法。則一華
一香。一動一靜。無不事到理到。塔之所表。前巳累
明。葢塔表一真智。即法身所在也。高千由旬。表十
[005-0701a]
度具足。廣五百由旬。表證五位理體。七寶莊嚴。即
七覺淨財以嚴法身也。事佛必曰八千。乃融八正
道於一法身。後復事二百萬億者。即廣融眾智。以
成正覺也。
△二得果。】


「當得成佛號曰多摩羅䟦天人師佛世尊。」


【果號以多羅香名者。由此香薰徧之力不可思議。
若燒一銖。普薰小千世界。此是因中神通速疾所
至。則知飛行輕舉。現火降龍等。皆如香力之不可
思議也。栴檀香。此云性無染。
△三劫國。】


「劫名喜滿國名意樂菩薩聲聞其數無量。」


【由因中神通廣大。故得劫名喜滿。運用不盡。隨處
隨現。無不稱心遂意。故國名意樂。真珠華者。天華
也。華既常散。香應常有。異色異。香。人誰不樂。況多
諸賢聖。則其國殊勝。倍可見矣。
△四壽命。】


「佛壽二十四小劫。」


【前佛但言十二小劫。此倍言壽量者。乃因果齊具
足也。眾生根塵即因。為淨一切根塵故。如來住壽
十二小劫。又住自根塵。以益九界眾生。亦壽十二
小劫。是總因果言之也。
△五正像。】


「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正像劫量兩俱倍者。一以因中神用超勝。一以果
中願力堅持。令法不絕。所以乘因乘願也。
△二偈
頌。分五。一頌行因。】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005-0701b]


我此弟子大目犍連而以供養諸佛塔廟。」


【金剎者。法苑云。阿育王取金幡金華。懸諸剎上。故
曰金剎。具云剎那。此云土田。此通取土名剎也。又
復伽藍亦號梵剎。又西域以柱表剎。示所居處也。
如此方縉紳巳上。皆竪幢以示居處。
△二頌果國。】


「漸漸具足菩薩道巳號多摩羅栴檀之香。」


【△三頌壽命。】


「其佛壽命二十四劫。」


【△四頌國淨。】


「常為天人演說佛道於佛智慧皆不退轉。」


【為人天說佛道。即權實雙運。長行但言國土。此頌
明眷屬。則三乘齊具也。
△五頌正像。】


「佛滅度後正法當住四十小劫像法亦爾。」


【正像法中。皆弟子奉行法藏之時。于中持法起塔
供養舍利等。此皆必然之事。俱不繁解。正與中根
授記巳竟。
△二許與下根說因緣。】


「我諸弟子威德具足吾今當說汝等善聽。」


【此巳與五百弟子。作授記矣。至五百弟子受記一
品。不過詳明因果劫國正像而巳。然必欲說宿世
因緣者。要見如來悲救之久。弟子受益之深。使人
知授記成佛原非偶然會合。良以塵點劫前。巳下
大種。于中世世受化。積累至今。故威德無不成就
也。為中根人。作喻說一周巳竟。


直指云。此品從方便品中第二止後。舍利弗再請
[005-0701c]
云。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百千萬億。世世巳曾從佛
受化。如此等人。必能敬信。長夜安隱。多所饒益。以
此發如來後二周說法之案。但彼時四大弟子。示
同凡小。頑然不解。而身子得記之後。乃為代請。故
如來重舉譬喻。廣明火宅危險。指點大小優劣。四
子始深心信解。自舉窮子。以陳返妄歸真之譬。但
為大小見量未忘。如來功德未能盡達。故世尊復
以藥艸一喻。盡情掃除。始與四人作記。以符身子
第二所請。師資如出一轍。完復始終喻說一周之
原案也。】


「化城喻品第七」


【品節云。此品來意。由前五人俱得授記。而復欲為
千二百人作記。故遠引塵劫前大通佛時為王子
教化之宿因。曾下一乘緣種。自是巳來。生生受化。
今緣巳熟。正是印許之時。以顯緣因佛性也。化城
一喻。原是虗設。以明三乘畢竟是權。為止怖遠疲
勞之眾。今眾暫息可進寶所。以此開發䇿進。頓悟
昔因。自信成佛。乃各得授記也。大窾云。本無忽有。
謂之化。禦敵防非。謂之城。此品雖與弟子說宿世
因緣。其實發譬喻藥艸之餘蘊。葢喻品意。在火宅
白牛。此品意。在化城寶所。由火宅而入化城。駕白
牛而歸寶所。兩相合而意始圓。又此品雖說如來
在大通智勝佛時為王子覆講法華。巳為汝等作
今日得度因緣。然正發明藥艸品中法雨等澍各
[005-0702a]
有所受。於諸法中。任力所能。漸得入道等文。所謂
如來復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汝等於無量億
劫。說不能盡者。此也。然喻品中身子纔悟。即為說
因緣。云我昔曾于二萬億佛所。常教化汝。汝亦長
夜隨我受學。其為因緣也近。此品為千二百羅漢。
說其因緣。在不可思議阿僧祇劫前。為十六沙彌。
巳曾開導教化汝等。其為因緣也遠。以因緣有近
遠故。各自言之。使交相發。而互相明也。文中首標
大通智勝佛者。是往昔為釋迦之父。所謂毗盧師。
法身主。不落方所。不涉數量者。是也。其成佛轉法
輪事。皆是逢場作戲耳。至於十六沙彌。纔出家時。
即請大法。代佛轉輪。其氣象又非𤨏𤨏者比。故能
即紹大通之位。與大通智勝。同一鼻孔出氣。豈同
下劣小乘。若跛驢駑馬。䇿之而不肯進者哉。世尊
所以援古證今者。亦是激發小乘。令彼奮發捨小
智。而入大通之智也。
[△@△]問。此品說因緣文廣。喻文
少分而巳。何不名宿世因緣品。既從喻立題。又何
不云寶所。返從化城之虗。是何意耶。答。因緣雖長。
總是結緣之義。皆非究竟。所以立名化城者。正以
完復從前之所謂因緣也。又此經首題。以蓮華喻
法。故此亦以喻立品也。不言寶所。而必曰化城者。
正欲人因權明實。即妄明真。既知城之是化。則知
寶所必實矣。斯正為本經開權顯實之大旨。當如
是知。
△三為下根說因緣。分二。一本品正說因緣。
[005-0702b]
分二。一先明知見久遠。分二。一長行。又三。一出所
見事。】


「佛告諸比丘彼佛滅度巳來甚大久遠。」


【此如來欲與未記者作記。使知記非虗妄。原於無
量劫來。巳下成佛種子。則是正因久植。而佛果當
圓矣。佛告下。標起過去久遠。特明劫數之多。爾時
下。舉智佛為釋迦之父師。見釋迦非智佛亦不得
以生成也。佛名大通智勝者。包括萬有曰大圓具
十界曰通。能破諸惑曰智。超過一切曰勝。又大即
如如理。通即如如智。理智圓融。故曰智勝。則下之
十號。皆不出此智勝之所具也。國名好城者。以智
勝之正。處妙好之依。可謂是依是正即體用一如
之寂光土也。劫名大相。即百界千如之無量相。亦
即智勝所本有也。離智勝外。豈復別有所謂好城
大相之莊嚴乎。彼佛滅度下。約智勝涅槃後言。以
起不思議之喻。故先標言甚大久遠。要解云。大通
智勝。即眾生本源之覺體也。眾生覺體。本來若此。
但為自迷色心之內。故小而不大。封滯無明之殻。
故礙而不通。潛伏妄識之陋。故劣而不勝。夫能了
色心之迷滯。破無明之封殻。則智勝現前。與佛無
別矣。言過無量不思議劫者。明此智體其來無始。
非情塵數量所及也。
△二喻明久遠。】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此下喻明彼佛滅度甚大久遠。乃以非喻為喻也。
[005-0702c]
此中有三翻較量。皆不可思議。一以地種為墨。而
點。如微塵。則墨數不可量。二盡地種墨所有之國。
是國數不可量。三將點與不點之國。盡作微塵。以
一塵為一劫。猶不能盡彼佛滅度之劫。是劫數不
可量也。地種者。由大千世界之地。皆能生長情無
情物。故云地種。假使者。即設喻之言。假若有人以
大千世界之地。磨作一池墨水。於是持此水。先從
東方行。過千國土。纔下一點。如微塵許大。又從東
去。過一千國土。再下一點。如是展轉者。或東方界
盡。展轉向南方。南方界盡。展轉至北方。但以盡此
大地種墨水點盡無剩。則止而不行矣。次下以汝
意云何為問者。欲人知此所點之國無量無邊。非
算師及算師弟子之所能知也。是人所經國土下。
又將所點之國并中九百九十九國之未點者。亦
如是展轉括盡。點與不點之國。盡抹微塵。然後以
一塵算一劫。彼智勝佛滅度巳來。復過微塵之無
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是知劫數甚不可思
議。久遠若斯也。要解云。智勝無古無今。未始滅度。
而云彼佛滅度如是久遠者。對下根迷情言之耳。
若論吾人。失滅智勝迷淪巳來。不知過若干劫。誠
不可以塵墨數之也。
△三見昔如今。】


「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因上明智勝如來滅度至今。劫數有如是塵點不
可思議。則一等據迹著相人。聞之而驚疑不信。故
[005-0703a]
世尊又言。以我佛眼心力見知。雖彼滅度如斯久
遠。亦只如在今日。要知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則上
來不可思量之塵點劫。與我此念。本無內外。亦可
見無邊剎境不隔毫端矣。即此自他不隔。是如如
智。古今不離。是如如理。推此二種廣大之境。總以
顯大通智勝之量也。直指云。方便品云。佛曾親近
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彼
中但標其總名。今略舉大通為因地發心第一之
本師。是為古今一念。故頌云。佛智淨微妙。無漏無
所礙。通達無量劫。益可見古今不離自他不隔也。
要解云。以眾生知見迷淪妄計。則智勝隔塵點劫。
以如來知見則古今一時。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此又釋迦之大通也。
△二偈頌。分三。一頌出所見
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無量無邊劫有佛兩足尊名大通智勝。」


【此四句。總標頌本因之主。我念者。即追憶遠大劫
前所覲之本師。次下出名。
△二頌喻明久遠。】


「如人以力磨三千大千土如是無量劫。」


【此頌以大喻明劫量也。非此大喻。孰能知此遠劫。


△三頌見昔如今。】


「如來無礙智知彼佛滅度通達無量劫。」


【無礙智。乃佛知見也。於久遠劫所知見者。一一明
了無礙。所謂不離當念。不隔毫端。若古今自他之
[005-0703b]
量不泯。則有礙矣。烏得有見昔如今之妙哉。知彼
佛滅度者。是知智佛滅度久遠不謬。又言及聲聞
菩薩者。謂不但知佛不謬。即彼佛所有聲聞菩薩
滅度。一一見知。無有錯謬。則今日當授記者之聲
聞菩薩。即彼佛之聲聞菩薩也。即此愈見其古今
不離。即彼即此。次言比丘當知者。當知我如來所
知所見。決定不謬。何故。由如來具四智故。佛智者。
即大圓鏡智也。淨者。平等性智也。微妙者。妙觀察
智也。無漏無礙。即成所作智也。具此四智。故能通
達無量劫猶今日矣。此由釋迦以四智合大通智。
如水合水。既合之為一。豈有古今自他久遠之分。
則知視久如今。其理益明矣。明知見久遠巳竟。

二正明宿世因緣。分二。一長行。又二。一結緣由。又
二。一出遠由。分二。一智佛成道。又曲分五。一佛壽
長遠。】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
劫。」


【此明智佛成菩提道從實垂權。直指云。先明本主
壽量長遠。見彼佛悲願彌深。故住世度生彌久。如
行願品云。惟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也。


[△@△]彼佛出於增劫。既壽命長遠。則成道必曰十小
劫。受請之後。欲說大經。待時待機。必曰過二萬劫。
然後正說法華之時。必曰八千劫。說經之後。入於
靜室。又曰八萬四千劫。及至此後。猶未見智佛唱
[005-0703c]
入涅槃。則知住世之長遠。與入滅巳來之長遠。皆
不可思議。且今釋迦出於減劫。壽僅八十年。而成
道只曰六年。待時待機。只四十年。正說此經只數
年。便於此會。唱入涅槃。雖二佛延促不同。其悲願
濟世。則無二無別矣。那由他。或云阿庾多。此云萬
億。
△二成道前事。分二。一佛坐道場。】


「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巳而諸佛法猶不在前。」


【此正明等覺正證也。本坐道場者。本即本覺。屬如
如智。道場即如如理。理本不動。為智所歸。故曰本
坐道場。此即無修無證之如如佛也。今欲接物利
生。於無身中示身。既欲現身。則魔事起矣。所謂魔
事者。有作之心也。破魔軍者。謂最後生相無明盡
也。據事。由菩薩功行逼極。震動三千。致諸魔軍而
來惱亂。菩薩以慈心三昧。一一摧伏。待破此魔後。
則成等正覺矣。言垂得者。正證之間也。諸佛法者。
即一理平等也。不現前者。無容擬議之也。況智佛
於此時間。理智融。始本契。上無佛可成。下無生可
度。中無行可修。煩惱菩提生死涅槃。俱不可得。盡
十方世界。赤洒洒。沒可把。從一小劫。至十小劫。身
心不動。所謂一念不生也。言諸佛法不現前者。是
本覺不動。未起利物之心也。問。既曰大通智勝佛
本坐道場。則本來是佛。何更欲經十劫而謂成道。
豈另有佛外之道而再欲成耶。答。豈不見。適來謂
為欲利生故。於無身中示身。則不妨依舊有修行
[005-0704a]
證此化身如來成始成終之必然事也。如今釋迦
降生成道轉法輪。以至三七思惟。籌量行止。故方
便品云。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又云如過去諸
佛說法之儀式。此便是釋迦之佛法現前矣。但此
曰三七。彼曰十劫。乃時節長短不同。總皆為出世
因緣。豈謂另有佛外之道。而再欲成哉。
△二諸天
供養。】


「爾時忉利諸天至於滅度亦復如是。」


【此明因果將契也。如來妙境。即事即理。若據事論。
佛坐道場入定。而諸天侍座供養。所必然也。據理
亦有深意。佛即一真法界之如如理。則真俗之智
融而不二。此為自受用。可謂常樂我淨無作無為。
今言破魔軍巳。即欲出生現形說法。既有作有為。
又必真俗齊到。體用兼行。故前曰如來結跏趺坐
身心不動。乃本覺真體顯露也。此言忉利諸天先
為彼佛敷師子座。高一由旬。是始覺俗用亦到也。
高一由旬者。表佛超十界。良以真非俗不顯。俗非
真不彰。此座者。乃真俗圓融之地。既至此地。何法
不圓。故向後佛坐此座。即諸法現前矣。不然。何忉
利諸天。便先知佛於此座得菩提耶。故知佛即真
諦。天為俗諦。座為天置。而佛坐于此。即得諸法現
前。又是何等明白。但前曰佛是如如理。真俗不二。
屬自利邊說。此言佛據座。乃真俗圓融。屬利他邊
說。故曰。諸佛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也。
[005-0704b]
次言梵天雨華。至於滅度而猶不止。諸天作樂。亦
至滅度而亦不止。此又有所謂也。凡言華。皆以表
因。以華供出於梵天。而供至佛滅。則知因因無盡。
前來佛坐天座。是以果徹因。今以華供佛。即以因
徹果。四面各散百由旬者。表因中四智俱嚴也。吹
萎雨新。表以妙因欲證妙果也。此段經文中。始本
具而因果彰。真俗融而體用足。則欲為出世利生
之事業。復何難乎。萎音威
△三明成道。】


「諸比丘大通智勝佛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明覺心圓滿也。必謂過十小劫者。劫乃數之總
名。十即一之終數。大窾云。正顯大通智勝始存一
念垂得之心。即與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之心異矣。
即此一念自生障隔。不得大通。而智亦不勝。直至
數量消忘。而平等佛慧方得現前。方得名為大通
智勝耳。然此亦不過為學家作引緣耳。況小乘守
滅定而不捨。躭小智而不忘。又烏能知甚深無量
平等之佛慧哉。故如來舉此意。使小乘知諸佛智
慧有如此甚深無量。是為未證作證者言耳。若據
大通智勝四字。於空劫巳前。那邊更那邊。早巳七
華八裂。更說甚麼佛法現前不現前。若於此中。有
一法不到。何謂大通。此外有一法不收。何謂智勝。
既曰大通智勝。則包無不容。攝無不盡。若有佛可
成。有生可度。皆兒孫邊事。所謂靈苗異艸。野父慵
鉏。豈智勝之尊。有如是事。學者更須細究。
△四道
[005-0704c]
後應供。】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瞻仰世尊以偈頌曰。」


【此明大用畢彰。日月燈有八子。皆以意名。而又皆
師妙光。受妙光教化。最後者曰然燈。是轉識成智。
乃光光相然之謂也。今智勝居俗時。有十六子。表
因果二邊共十六心。意在轉小智而成大智。故今
第十六位。即釋迦牟尼。是因果齊到也。故日月燈
八子為因。最後然燈。乃釋迦師也。故師資皆以光
言。今之十六。乃攝因歸果。故最後之佛。即然燈子
也。則師資皆以智稱。其第一名智積者。謂雖具大
智。尚有凝滯。未至大通也。諸子下。謂若欲捨俗入
真。應將平素所有寶惜愛護之心。盡情棄捨。若有
一念聖見不忘。即是金鎻玄關。況其餘耶。故曰聞
父出家。皆捨所珍。是一轉一切轉。即屬智德。又曰
諸母涕泣。經云。寔智菩薩母。言諸者非一母也。涕
泣者。割捨所愛。即屬斷德。隨送者。是智與理冥。一
切俱到也。大通智勝。今既現形益物。是大用顯發。
其祖轉輪聖王。與大臣等。親近供養。是全體契入
萬用畢具之際。故曰到巳一心瞻仰也。要解云。燈
明之子。止言領四天下。表上根唯四大為累而巳。
今言各有種種玩好者。表下根有種種欲深心所
著也。捨珍詣佛者。以其有積。則未能大通。能捨欲
著。可謂智勝矣。】


「大威德世尊為度眾生故歸命無上尊。」
[005-0705a]


【此是會眾讚頌。而利賴有準也。大威德下六句。頌
本坐道場等文。如來有折伏之威。攝受之德。故曰
大威德。為欲度脫一切眾生故。於無量億劫。修諸
苦行。而證菩提。既得成佛。而諸願滿足。故讚言善
哉吉祥無上士也。世尊甚希有下八句。頌如是十
小劫等文。大窾云。身體二句。讚身不動。其心二句。
讚心不動。如是身心不動。十劫用功。至生滅滅寂
滅現。方得名為究竟永滅。始得安住無漏大菩提
法矣。今者下四句。方出陳我等希遇之緣。謂今見
如來巳超三界。安隱得成無上佛道。實為我等得
度之緣。必應得大善利。以故今朝稱慶。而亦大歡
喜也。次下出陳歡喜之故。良由六道眾生常苦常
惱。處於無明大夜之中。如盲暝之不識道路。況乏
指示。不知盡苦之道。不知解脫之方。由是長夜昏
昏。無歸無救。所以惡趣增而諸天減。出沒三途。從
冥入冥。不唯不見佛。抑且不聞名。其失利也不勝
言矣。今佛既巳得最上道。必興大悲雲。普濟群品。
我等聞名見相。幸沾最勝利益。所以稱慶歡喜稽
首歸命大導師也。憺怕者安靜也。憺音淡。怕音薄


△五請轉法輪。】


「爾時十六王子偈讚佛巳諸天人民重說偈言。


世雄無等倫百福自莊嚴當轉無上輪。」


【此十六沙彌請轉法輪也。大窾云。十六沙彌。纔得
出家見佛。便有濟世之心。即時請轉法輪。其氣槩
[005-0705b]
雄視一世。真偉哉大丈夫也。言多所安隱者。能使
愚者智。不肖者賢。懦者立。弱者強。倒懸者解。故曰
多所安隱。饒益天人也。
[△@△]偈中。先讚佛具足諸智。
諸德。故曰。為世間第一雄猛。無有同等。無有倫類
之大丈夫也。等者同也。倫者類也。百福莊嚴。是福
足。得無上智慧。是慧足。既為兩足之尊。宜當普雨
法雨。度脫我等。與一切眾生。令人人得佛智慧。與
佛無殊。是謂皆悉到於一切智地。此處便見十六
沙彌本願所存。不為自求。便有興雲布雨。普濟群
乘之想也。世尊知眾生下。謂如來具足知見。能知
眾生種相體性。即知現前眾生深心所念是何事
也。當以何法教化。令行何等道法。必得何等智。樂
何等法。修何等福。又知過去作何等行業。此皆為
如來明見無有錯謬。應當隨機授教。此是十六沙
彌請說三乘之意。今我等志在大乘。世尊亦知我
等深心所念願。為轉無上輪。使我等具足二利功
德。亦轉法輪。如今釋迦。演大華嚴滿字法輪也。智
佛成道巳竟。
△二梵王請法分二。一威光照動。】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徧滿世界勝諸天光。」


【此敘智佛初坐道場。先現六瑞。十劫思惟。方便權
智現前。正垂三菩提利生之時也。十方各五百萬
億佛土。六種震動。總見十界依報同轉。示理無礙
也。五百萬億。明廣遠之極。又況十方各具是數而
廣遠。亦見其不可量也。幽冥之趣。日月不到。今承
[005-0705c]
佛光。而皆大明。此又見智勝之不可量也。獄中眾
生。背覺巳久。故無所見。今蒙光照。則彼此俱明。故
咸謂忽生眾生。此敘地獄三途之最苦處光明融
徹也。次言五百萬億佛國中六欲諸天。及色界梵
天。一一六種震動。大光普照。光勝諸天。此又敘三
界天道之最樂處光明融徹也。以上舉天地二道
中。巳攝人等諸道。良以一切眾生無明自覆故。被
眾塵隔越。今承佛力。則一一顯露。一一全彰。故至
十方各五百萬億佛土。而皆大明也。但智佛得菩
提下。該有即放眉間白毫相光徧照十方各五百
萬億諸佛世界之文。此或譯師及潤文者有脫耳。
何以知然。觀今釋迦欲說大法。即放眉間白毫相
光。而中古日月燈明說大法時。亦放是光。豈上古
智勝如來。說此大法之際。而不放是光明耶。故文
中疊疊言光。謂下照地獄。上徹天宮。橫徧五百萬
億佛土。則其光有不可甚言者。豈無放而云然也。
然釋迦光中。圓具十法界相。而此不言者。須知此
是我如來親舉遠因。前既具明十界之相。至此不
言可知。況智佛受請之後。初轉法輪。便有六百萬
億那由他人。得無漏解脫。此諸人眾。豈當時不於
智勝光中有見有聞。而纔聞三轉四諦。便頓然如
此悟入之深耶。既曰照五百萬億佛土。豈容不具
十界相乎。由此知必然放光而成六瑞也。但前二
佛先說法入定。而後有放光動地雨華眾喜。今此
[005-0706a]
先十劫入定。即雨華放光動地眾喜。而後說法。此
是從本垂迹。乃開張權實之始。明最初相也。日月
燈與釋迦。乃攝迹歸本。會融權實為終。是最後談
也。智佛光照十方各五百萬億者。明大通之量。是
餘不能及。故曰智勝。若據理表。萬八千土。表十八
界。此五百萬億。當表五陰。其實五陰與十八界。開
合名耳。是異其名。不異其體。何甞二也。則彼佛此
佛。據時論劫。似有今古。而此理智又何甞二。具眼
者審之。大窾云。釋迦放光。為末後一著。大通放光。
為最初一句。葢最初一句。不異末後一著。故其光
明。亦徹上徹下也。要解謂。夫人以五蘊眾相和合
有生。而封蔀無明。誠非日月威光所能照燭。及乎
智勝開明。乃知眾生之相。從芒芴間。忽然幻有。亦
若是矣。
△二十方梵請。分二。一九方。分四。先東方。
分七。一覩光瑞。】


「爾時東方五百萬億光明照曜倍於常明。」


【此敘智佛初成正覺光照十方梵天瑞動之相。因
佛中道智光一照。頓覺宮殿晃耀倍於常明。然梵
天巳不假日月光明。而諸天自有身光。及宮殿園
林。俱有光明。今以佛光勝萬萬倍故。各各驚疑恠
問也。
△二驚疑念。】


「諸梵天各作是念以何因緣而現此相。」


【△三共相問。】


「是時諸梵天王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005-0706b]


我等諸宮殿光明昔未有徧照於十方。」


【此是梵天各見光明有異。則疑念競生。共一處而
議。是光畢竟有何因緣也。梵中一梵。名救一切者。
此正顯為地上菩薩示應之名。眾天各疑。未及出
言議事。唯救一切天王。發聲告眾曰。莫是有大德
天人來生於此耶。莫是有佛出現世間而致有此
大光徧照耶。梵天修禪定。兼修四無量心。故曰大
德天。此天主欲統領諸天。尋光見佛。是為諸天中
之引導師。所謂應以天身得度者。現天身說法也。
設如來不放此光。諸天何緣見佛。則是光之放也。
慈濟曷窮。雖智佛入定十劫。而光照之處。所有人
天。生無限勝心。如此者。如來何甞不說法也。此處
妙在眾梵疑念。不疑何有尋光之舉。不尋光。何有
見佛之緣。不見佛。何得具大神妙智之用哉。
△四
尋光明。】


「爾時五百萬億國土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


【此敘東方五百萬億梵王來儀。與宮殿俱者。梵天
宿福深厚。故感宮殿隨身。如世間王者。尚有無窮
妙樂。況天王耶。衣裓盛華。以備作供養也。世間以
金寶為貴。天宮以華為貴。故凡獻供。皆以天華。共
詣西方者。乃尋光所向之處。如十方人各隨所向
之方。驀直尋之。必得見佛。而亦顯此光無處不周。
無往不在也。見佛處座。是親到親見。非彷彿知聞
者也。不唯見佛。而又見護法請法之眾。則亦將聞
[005-0706c]
轉法輪矣。由此光照之緣。便頓令梵人入佛知見。
則又何等徑捷。何等簡易。
△五興供養。】


「即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希有難可得值遇惟願哀納受。」


【梵天人等。既親見如來。則所獻之供。無不虔懇。頭
面禮。身至敬也。同聲說偈。口至敬也。散華奉殿。皆
共一心。意至敬也。須彌本高八萬四千由旬。各以
衣裓之華散。即與等。足見所來者眾。且復供樹者。
樹乃智勝之所依。亦所當供也。樹高十由旬。表智
超十界。各以宮殿獻者。由華供不足以盡其誠。故
復奉以宮殿也。況天人之殿。未甞須臾有間。而一
旦捐捨。表我執巳解。願佛處中。是轉凡依。而成慧
依。處字留也。偈中先歎佛權實二智。世尊甚希有
兩句。歎實。下二句歎權。總明大悲拔苦。故云能救
護。一切天人下四句。歎佛饒益廣大。總明大慈與
樂。故云普皆蒙饒益也。次下述來儀。謂我等所來
之方。巳經五百萬億國土。捨梵宮深禪妙樂。遠遠
至此。無非為見佛而來。據理從凡入聖。須經五十
位因行具足。方得親到佛境。捨深禪定。即是發迴
向心。頓希佛果妙樂也。
○問。雨華如山。樹座猶下。
其相如何。答。不思議事。彼此不礙也。
△六請說法。】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巳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世雄兩足尊惟願演說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惱眾生。」


【兩足者。定慧二嚴也。天台云。既云度苦惱眾生。即
[005-0707a]
是請轉。半字如今。佛鹿苑中。說三藏教。度五濁八
苦眾生也。
[△@△]長行曰開涅槃道。頌中云惟願演說
法。焉知定請半字。況地上應身之士。志願佛道。故
云以大慈悲力。且慈能與四聖之樂。悲能拔六凡
之苦。則請意槩可見矣。
△七佛默許。】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默許者。由梵天來意。所以合佛放光說法時至之
心。故口不言。而心允矣。知音謂。世說云。世尊以默
然為許可。初佛本坐道場。巳成佛矣。但由一乘實
相把住大緊。不唯諸佛不現。即親生十六王子。亦
不得能親近。況十方各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
而皆來乎。所以謂之垂得菩提也。及思惟過十小
劫巳。放開一線。以實開權。得其諸佛度生方便。則
王子來。而梵天亦來。始謂之得成菩提。可見得成
菩提之言。亦只使眾生見相作佛耳。方便權智。有
如此之妙。故諸佛成道。必欲先說三乘也。葢娑婆
世界教體如是。眾生利於耳根。從聞得入。是以下
文智佛受十方梵天請訖。即先轉四諦因緣。然後
乃為十六王子。說一乘實相也。此雖敘智佛成道
來十方梵天之事。其實發明方便品我釋迦始坐
道場觀樹經行諸梵天王請轉法輪之儀。下九方
文。雖有增損。皆不外此。可以例通。
△二東南方。分
七。一覩光瑞。】


「又諸比丘東南方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
[005-0707b]


【△二驚疑念。】


「昔所未有歡喜踊躍生希有心。」


【△三共相問。】


「即各相詣共議此事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是事何因緣而現如此相度脫苦眾生。」


【諸梵中首。有曰大悲者。亦是寄位示跡之稱。觀其
發言。皆是決定有知識者之語。謂當共一心求。又
曰多是佛出世。度苦惱眾生。其意可見。
△四尋光
明。】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


【東南方人。或向西方北方。亦未甞不可。而必曰西
北方者。所謂驀直去也。稍有增差。則不中矣。推尋
二字。是勤勇無間之功。雖尋至千萬億土外。得見
智勝如來。其實此光。亦即各各殿中。未出門時。所
見之光也。雖然。若不尋光。何能見佛。所謂知即得
也。
△五興供養。】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聖主天中王迦陵頻伽聲今得值世尊。」


【聖中之聖曰主。天中之天曰王。闞澤云。孔老之教。
奉天而行。不敢違天。釋迦之教。諸天奉行。不敢違
佛。故曰天中王也。迦陵頻伽。此云妙聲鳥。正法念
經云。山名曠野。其中多有迦陵頻伽。出妙音聲。如
是美音。若天若人緊那羅等。無能及者。唯除佛音。
此亦借之以況勝也。非佛音似之。直指云。一百八
[005-0707c]
十劫。表百八煩惱為眾生障。障重則惡多。惡多而
天減。是天之所憂也。今幸佛出作人天眼。為九界
所歸。真大慈悲父也。
[△@△]巳入惡道者。如來有種種
方便。救之令出。未入者。亦以種種方便護之不入。
故有大哀愍饒益眾生。今者遇佛。決非小緣。由宿
植福。有斯慶幸也。
△六請說法。】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巳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大聖轉法輪顯示諸法相忍善者增益。」


【既得見佛。必希聞法。若但見而無聞。亦何所益。故
必欲請說法也。諸法相者。即陰處界三。並諦緣度
等諸法之相。苦惱。即火宅六道諸眾生也。忍善者。
即七方便人。得諸法忍。善道增長。必至惡法減損
矣。
△七佛默許。】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三南方。分七。一覩光瑞。】


「又諸比丘南方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


【△二驚疑念。】


「昔所未有歡喜踊躍生希有心。」


【△三共相問。】


「即各相詣共議此事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光明甚威曜為佛出世間。」


【梵主之名。曰妙法者。似為巳得大通智者之名。故
能統眾尋光。所謂此非無因緣。而必欲求之。又謂
過百千劫。未曾見此相。則知百千劫前。曾巳見矣。
[005-0708a]
益知其為示應之跡也。
△四尋光明。】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請佛轉法輪。」


【△五興供養。】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難見破諸煩惱者惟願垂納受。」


【頌中先讚佛斷德。諸煩惱。即五住無明盡也。一百
三十劫。出陳難見之證。饑渴者。指六道眾生。謂佛
不出世。則無法喜禪悅解脫之漿濟之。今既出世。
使六道眾生。皆得法雨充滿。而熱惱清涼也。昔所
未覩下。讚佛智德。智慧希有。難可值遇。正如優曇
華。一切皆愛樂也。言宮殿蒙光嚴飾者。一一皆準
華嚴經說。有不可思議眾寶莊嚴。以此微妙宮殿
奉供如來。是知虔誠至矣。
△六請說法。】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巳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惟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當演深遠音。」


【梵王請法之心。不為自求。曰令一切世間者。總該
六道。別舉魔梵。是世間善惡一對。沙門與婆羅門。
是世間邪正一對。次結云皆獲安隱者。謂佛若轉
法輪時。使世間善惡邪正染淨智愚。無不皆獲安
穩也。擊皷。警其同臻寶所。吹螺。促其念念不退。雨
雨。澤其六道枯槁。此請開三。當演深遠音。乃請顯
一。以彰最極之談。始完復梵主本名葢為請說自
家妙法耳。
△七佛默許。】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005-0708b]


【△四總明六方。】


「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復如是。」


【乃至者。超略西方西北方北方東北方并西南與
下方共六方。亦復如是者。謂每方各五百萬億梵
天。於其光照。生疑共議。尋光見佛處座。及八部王
子請法修供等。皆如前式。故不必繁辭。槩如之也。
巳上明方力竟。
△二明上方。分六。一覩光瑞。】


「爾時上方五百萬億所止宮殿光明威曜。」


【△二驚疑念。】


「昔所未有歡喜踊躍生希有心。」


【△三共相問。】


「即各相詣共議此事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今以何因緣我等諸宮殿為佛出世間。」


【序眾科中。曾有尸棄。為娑婆世界主。此云頂髻。今
言向下方過五百萬億國。尋光見佛。或即此娑婆
主也。如華藏莊嚴香水海內蓮華中所有二十重
世界。此娑婆在第十三層內。彼中從一層。上至二
層。謂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種種香
蓮華。佛號師子光。二佛剎微塵數世界圍遶。至娑
婆。便謂過十三佛剎微塵世界。則五百萬億國近
之近矣。
△四尋光明。】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請佛轉法輪。」


【△五興供養。】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005-0708c]


善哉見諸佛救世之聖尊皆共成佛道。」


【善哉。是喜幸意。曰見諸佛者。顯佛佛道同。見一佛
即諸佛也。救世者。佛為大醫王。既瘳眾生身心等
病。以三界為獄者。即火宅中人。為煩惱諸結之所
囚繫。唯如來能勉令出于三界。此四句讚佛悲心。
普智下四句。讚如來智德。謂如來具無量智。為天
人所尊。以種種方便。哀愍一切也。群萌即群生也。
艸之初生曰萌。謂群生皆有善種。萌于心中。特無
緣以發之耳。今幸如來開甘露門。普潤群萌。使善
道發生也。次頌久不遇佛。善根不萌。謂此土從無
量劫來空過無佛。不蒙聖化久矣。至於智勝如來
未出巳前。十方眾生不覩佛光。皆在無明黑暗地
上。起惑造業。以惡業增熾。故惡道長。善不能修。故
天人滅。即有生于天上人間者。由善力輕微。色力
慧力。俱皆減少。此是薄福德人所招之苦果也。下
出苦因。由不見佛不聞法。故常行十惡。無明愈重。
則樂與樂想。二俱喪失。使智慧莊嚴。因忘果喪矣。
不具正知見。故住持邪見。以苦捨苦。不識善儀。其
死必墮惡道無疑矣。佛為世間眼下八句。慶佛出
世。開人天正眼。超彼群萌。出于三界。實為我等。深
生慶幸矣。次四句。貢殿求納。末四句。發心迴向。不
為自求。所謂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也。

六請說法。】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時諸梵天王而說偈言。
[005-0709a]


世尊轉法輪擊甘露法皷無量劫習法。」


【此敘諸梵正請法也。多所安隱。對前佛未出世十
方暗瞑惡道增長甚不安穩也。多所度脫。對前超
出成正覺。喜歎未曾有。令一切眾生普皆成佛。可
謂多所度脫也。頌文前四句。謂如來出世必說法
度生。曰開示涅槃道。似明權也。末四句。乃請顯實。
故曰哀愍敷演無量劫所習法也。直指云。從前所
敘。十方梵天來儀。雖分次第。而實十方一齊。同見
光照。同時共議。同時隨方尋光而至中央。同時見
佛。同時獻供。同時請法。則知光明圓照。其境界甚
不可思議也。結緣遠由巳竟。
△二結緣近由。分二。
一先轉半字法輪。又三。一如來受請。】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及十六王子請。」


【此正彰結緣之近由也。由佛受請說法。故十六王
子。後得覆講。此所以正作結緣也。
△二正轉法輪。】


「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


【此敘智佛初成正覺。受請出定。初轉小乘四諦十
二因緣法輪也。直指云。初標法相。應機不違。故曰
即時。因說法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成涅槃。故名
為轉。三度開示。故云三轉。法輪者。謂如來以法為
輪。運載眾生。出生死也。大窾云。先小後大。古佛恒
規。故先說四諦也。言三轉者。一示相轉。謂此是苦
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
修性也。言示相者。謂以四諦之相示之也。苦。有三
[005-0709b]
苦八苦。即三界內外六道生死。皆苦也。以逼迫為
義。由此身相。是生老病死之宅。因有此身。眾苦逼
迫。不得自在。故曰逼迫性也。集。謂此苦身皆由自
巳貪愛五欲之所招。即發業潤生無明。亦乃見思
二惑之所集。故曰招感性也。滅。謂欲出苦果。須是
證寂滅涅槃無為深法。故曰可證性也。道。謂欲證
寂滅。須修道品。即三十七品助道之法。故曰可修
性也。二勸修者。復以四法勸彼修進。謂此是苦。汝
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
修。三作證者。復以自巳所證。以勵之也。謂此是苦。
我巳知。汝亦應知。此是集。我巳斷。汝亦應斷。此是
滅。我巳證。汝亦應證。此是道。我巳修。汝亦應修。轉
必三者。以根有三等差別故也。十二行者。由示相
轉。得知苦集滅道有世間出世間因果。名見道行。
由勸修。得知苦集應斷滅道應修。名修道行。由作
證。得知有學研真斷惑為賢。無學真窮惑盡為聖
之階級。名證果行。每諦三轉。共成十二行法輪也。】


「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不能轉。」


【此料簡不能轉者也。直指云。沙門雖是佛子。初非
佛說。且不自知。婆羅門若非僧化。尚且不信諸天
正樂。魔尚破法。梵嗜禪寂。巳上通屬有漏。俱不能
轉。餘謂四果支佛。名智正覺世間。僅能奉佛自利。
俱不敢以轉為言。惟佛與佛乃能轉耳。】


「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
[005-0709c]


【此正示四諦。苦指身言。示有身則有生老病死等
苦。逼迫身心。非樂也。是苦集者。集乃招感也。示苦
果因。貪嗔痴慢等。見思為因。謂知苦則應斷集。此
為世間因果也。是苦滅者。滅謂法性寂滅。可證性
也。亦連苦言者。示此逼迫苦惱身心中。即具諸佛
菩薩不生不滅之真性也。是苦滅道者。道即八忍
八智三十七品。可修性也。連苦滅二諦言者。謂欲
斷諸苦。證寂滅樂。非修此道法。則不可也。此所謂
慕滅修道。為出世間因果也。此三轉中。最初示相
轉。業巳具勸修作證二轉故。四諦皆以是苦為言。
以集滅道三諦。皆由先知而得故也。】


「及廣說十二因緣法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此明十二緣法為流轉門也。前於序品中。曾巳略
釋。今依天台。謂展轉感果為因。互相由藉為緣。無
明者。過去一切煩惱。皆是無明。體即是痴。迷暗為
性。無所明了。故即是惑也。行。即過去世造作諸業。
作為運用。由惑造業。故曰無明緣行。此屬過去二
支因。識有了別義。以業成故。牽生三界意識妄動。
投托母胎。故曰行緣識。既托胎即有煖息識三事。
七日一轉而成心色。名即心。色即質。故云識緣名
色。六入。謂根為塵之所入。既有心色。即成就六根。
故云名色緣六入。觸。乃出胎巳後。由根對塵。而未
能了知。故云六入緣觸。受。即領納為名。由根觸境。
領受好惡等事。雖能了別。然未能起貪愛之心。故
[005-0710a]
云。觸緣受。自識至受。為現在五支果。愛。即貪求種
種勝妙資具及色欲等境。而起貪愛。故云受緣愛。
取。謂既於諸境起愛著心。必欲追求貪取。故云愛
緣取。有。謂既生取著。惑業重結。善惡因果。必受後
有。故云取緣有。此復為現在三支因。俱屬煩惱。與
過去無明緣行并同。生。謂六道中受生也。由現在
有此善惡因果。未來必定于三界受生。故云有緣
生。老死。謂受生之身熟壞也。此復為未來二支果。
憂悲苦惱。即老死中之苦境也。巳上緣緣相生。名
流轉門。所謂無明受取三煩惱。行有二支。屬業道。
從識至受并生死七事。同名一苦道。即惑業苦也。】


「無明滅則行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此為還滅門也。大窾謂。如無明一法。先用推因智。
以推其因。次用審因智。以審其因。次第推審。三世
皆無自體。方得除滅。一法既爾。諸法皆然。故無明
滅。乃至生死滅也。約苦集。則有無明。乃至有老死。
約滅道。則無明滅。乃至老死都滅也。
○問。無明有
界內界外粗細之無明。此滅何等無明耶。答。此斷
界內之粗相。即發業潤生之無明也。若界外無明。
初住分斷。至等覺方能永滅。
△三聞法得道。】


「佛於天人大眾之中無量無邊不可稱數。」


【此謂智佛說法。令聞者得利益也。說是法者。即前
三轉十二行法輪也。六百萬億等。明機益之多。不
受一切法者。即根境不偶。得入初果。不受諸塵迷
[005-0710b]
惑。成苦集流轉也。諸漏即三漏。得解脫者。謂于三
界諸漏既盡。則心無繫。子果雙脫。得無學道。故曰
心得解脫。既得無學。證寂滅果。必得具深妙禪定。
由定深故發諸通。謂三明八解也。義相一如前釋。
巳上敘第一會說法利益之眾。第二三四。再敘多
會說法。由說法久。故化機眾。但曰不可稱數。眾雖
多而得益不二。皆得不受一切法等。故曰從是巳
後等也。知音謂。此雖敘智佛說法之事。其實申明
方便品偈中我釋迦趣波羅奈為五比丘說是名
轉法輪等文。八解脫。即八背捨事。出大窾甚明。

二再轉滿字法輪。分七。一王子出家。】


「爾時十六王子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明十六王子聞四諦法捨俗為僧也。沙彌。此云
息慈。謂息惡行慈也。諸根者。由六根清淨。故云通
利。此敘夙植慧因也。巳曾下。敘夙植福因。求菩提
下。方敘明由夙植福慧故一出家即欲求上乘也。
知音云。準前請法偈云。度脫于我等。及諸眾生類。
為分別顯示。令得是智慧。則知上節是度脫眾生。
分別顯示諦緣之法。令得二乘智慧巳。此節是申
請度脫于我等。為分別顯示阿耨菩提。令得大乘
智慧也。
△二請佛說法。】


「俱白佛言世尊深心所念佛自證知。」


【此正請求大乘也。直指謂。彼無量聲聞。志願小果。
皆巳得遂。亦當遂我等大乘志願。說阿耨菩提之
[005-0710c]
法也。我等聞巳者。希聞慧為大乘因。皆共修學者。
希修慧。為大乘果。志願下。皆欲開示悟入佛之知
見也。深心所念。該六度四攝等法。為學大乘之本。
論云。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以求菩提。即真如
也。二者深心。樂集一切善法故。三者大悲心。願度
一切眾生苦故。三俱攝在所念二字中。佛自證知
者。謂我等所念。佛無不以現量證知也。此為下文
覆說伏案。
[△@△]王子纔出家。便有食牛氣矣。謂欲求
無上道。于四弘誓中。即佛道誓成。皆共修學。即法
門誓學。深心中有大悲心。即眾生誓度。所念二字。
即攝煩惱誓斷。謂如此弘誓。乃我等今欲成就者。
唯佛自知也。
△三隨眾求度。】


「爾時轉輪聖王所將眾中亦求出家王即聽許。」


【王子儲君。既能捨寶位出家。則下者宜勉矣。八萬
億。乃侍從之輩。既能操高尚之志。則上者加勵焉。
王即聽許。是因之而轉甚。適所懷也。直指云。約理。
前六百萬億人受益。表轉六識。今十六王子。表轉
八識。真妄同稱。以明真俗不二。轉輪聖王。表轉白
淨識。與本經妙莊嚴王同旨。所將八萬億人。表轉
八識心所。出家。表出十八界家。此又是智佛一會
大關要處。
△四如來受請。】


「爾時彼佛受沙彌請皆共受持諷誦通利。」


【此明智佛受請經劫而說也。然過二萬劫。爾乃為
說者。亦所謂久默斯要也。天台云。過二萬劫者。上
[005-0711a]
既為三乘說諦緣等教。後受諸子請說法華。故知
中間不容默然無說。於二萬劫中。必說方等般若
也。故下偈文云。說六波羅蜜及諸神通事。如今說
方等。多明不思議神通之事。又偈云。分別真實法。
即大品明實相般若也。直指謂。彼增劫出世。故過
二萬劫。此減劫只四十年。二俱是待機成熟。方顯
寔也。約理。釋迦先二十年說小教。以明出俗入真。
中二十二年說般若。以明真俗雙超。後七年說法
華涅槃。以明真俗一如。由此則知智佛二萬劫時。
以無說而顯說般若。為十六王子。蕩除真俗二執
皆盡。故曰過二萬劫巳。乃於四眾說法華經也。
[△@△]
說是經巳下。照上云我等聞巳皆共修學之文。見
行顧其言也。受者。領納於心。不遺一字。持者。拳拳
服膺。守而不失。諷誦者。諷讀而誦習也。通利者。於
權實理事。無不融通。而成利益也。
△五會眾開解。】


「說是經時十六菩薩沙彌千萬億種皆生疑惑。」


【此又明聞經者信力深淺有得不得之機也。天台
云。十六沙彌及二乘。即信解眾。是根巳成熟之上
機也。其餘千萬。生疑不解。即未熟之機。屬下根也。
由此復于十六王子聽覆講。作結緣遠因。
△六說
經時節。】


「佛說是經於八千劫未曾休廢。」


【日月燈明六十小劫說此妙法。謂如食頃。智佛八
千劫說此妙法。未曾休廢。未休廢者。不止息也。所
[005-0711b]
謂晝夜熾然。塵剎靡間。其實又促於食頃。也此莫
是溪聲不盡流今古。山色空濛綠大千麼。
△七說
巳入定。】


「說是經巳即入靜室住于禪定八萬四千劫。」


【智佛說經。何甞不與定俱。今言入靜室者。即入諸
法空室。是泯從前所有說相。欲十六沙彌忘能所
滅影相耳。入定必經八萬四千劫者。是欲令王子
成結緣事。而能益巳益人也。且疑惑之眾。機不在
佛。而在王子者。由佛境甚深。急難契會。故得於差
別智中漸漸修學為遠因也。天台云。智佛入定。正
是結緣近由。由佛入定故。千萬億種疑惑者。無所
詰問。始得十六沙彌。為其覆講。以結緣也。直指云。
入靜室者。表攝用歸體也。此時生佛一如。寂照不
二。故曰住於禪定。為十六王子我法二執未易融
化。故佛住定八萬四千劫。以待其八識體中生住
異滅四相無明漸次破除也。結緣之由巳竟。
△二
正與結緣。分二。一法說結緣。又三。一明昔結緣。又
四。一知佛入定。】


「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寂然禪定。」


【既曰菩薩。而又以沙彌名者。此為智佛所稱讚也。
據後云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為希有。況亦是不忘
根本。為童真應法之稱也有云。七歲至十三歲。為驅烏沙彌。十四至十九。
為應法沙彌。二十七巳上。為名字沙彌。準前曰皆以童子出家。即應法沙彌也。言知佛禪

寂者。可以得佛心矣。佛知疑惑者。機不在巳。故即
[005-0711c]
入室。欲令彼諸王子代為說法。使不信不解者得
信解耳。
△二王子覆講。】


「各升法座亦於八萬四千劫廣說分別妙法華經。」


【此是王子知佛入寂之意。乃乘時乘機。而廣說是
經也。知音曰。沙彌知不信者。機緣在巳。而不在佛。
故代佛揚化。各升法座覆講。各化眾多。令發大心。
使昔之生疑不信者皆信。化令下根成上根矣。

三眾得利益。】


「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三藐三菩提心。」


【各各於八萬四千劫。說法不輟。而所度如是眾多。
令發大心。足見前來請法聞經之騐。而利人之効。
速如此也。此中靈應在示教利喜四字。示教者。即
以佛知見開示之也。利喜者。即令悟入佛知見。而
致法喜充徧也。可見十六菩薩善繼化緣不負所
學。
△四佛從定起。】


「大通智勝佛汝等皆當數數親近而供養之。」


【此是智佛起定。喜歎其法通而得機也。直指云。按
文勢。先云說巳即入靜室等。如此會序品云。佛說
此經巳。入於無量義處。身心不動同。示實相體也。
智佛過八萬四千劫。從三昧起。讚十六王子。堪為
大乘法器者。即如此會方便品。世尊從三昧起。告
舍利弗。雙歎權實同。示實相用也。
○甚為希有一
句。是極讚之辭。正應此妙法蓮華時一現耳。諸根
通利兩句。即三明六通皆巳具足。供養多佛。歎修
[005-0712a]
福。受持佛智。明修慧。常修梵行一句。是兼修福智
也。由此則三覺將圓。萬德將具。而自利之功滿矣。
惟倒駕慈舟。利生為事。故曰開示眾生令入其中。
其中者。即佛智海中也。此之授記。不必更待未來
供多佛持多法。即現前巳等正覺矣。汝等下。屬囑
累。但文少唱滅一節。正顯智佛無始終相。不似今
釋迦化身作始終說也。言汝等皆當數數親近而
供養者。是欲成就未來諸佛轉識成智之相。故知
智佛決定無唱滅義。明矣。然前謂彼佛滅度巳來
甚大久遠者。乃世尊以古對今。為今會眾。明久遠
耳。非智佛親口唱滅如日月燈與今釋迦也。況偈
中明言。如來無礙智。知彼佛滅度。及聲聞菩薩。如
見今滅度。況今應身如來滅度尚爾非寔。豈智佛
有實滅耶。其所以示生滅者。對五濁眾生具足生
滅者為言。不然。既佛佛唱滅。何獨智佛不自唱滅。
學者審之。數音朔。】


「所以者何若聲聞辟支佛三菩提如來之慧。」


【知音云。上言汝等皆當數數親近。是勉聽眾學沙
彌植福因也。所以下。雖是徵辭。其實勉聽眾學沙
彌植慧因也。是人皆當下。為其聽眾授廣記。亦當
如沙彌成兩足尊之果也。此眾初不信受。佛即入
定。如醫師見子不肯服藥。即往他國示寂也。今一
信受。便與其記。亦如醫師見子肯服。仍舊還歸也。
此雖述智佛證十六沙彌深心本願。其實伸明方
[005-0712b]
便品我釋迦從三昧安詳而起因身子為諸聲聞
說妙法授廣記義也。是知智佛前受請說妙法。如
釋迦說華嚴般若方等之時也。以華嚴等皆妙法
故。十六沙彌為眾廣說。如須菩提等四大弟子轉
教付財之時也。智佛過多劫後。從定起。證沙彌。授
眾記。亦如釋迦末後說此經之時也。故此品訖。富
樓那亦有唯佛能知我等深心本願之說。然後法
師品首。即授廣記。宛相符契。思之可見。
△二中間
值遇。】


「佛告諸比丘得值四萬億諸佛世尊于今不盡。」


【十六沙彌。因智佛對眾。證讚其德。得其法喜故。常
樂說妙法。以度生也。一一下。知音謂。其聽眾亦因
智佛勸勉故。常隨沙彌。學植二因也。從其下。學植
慧因。以此下。學植福因。於今不盡者。謂其多眾尚
有學植二因未盡者。即後文所謂有住聲聞地者。
是也。此結完釋迦宿世曾為千二百人植大乘之
因。為下節成大乘緣牒文之伏案也。
△三還說法
華。分二。一結會古今。又二。一結古今師法。】


「諸比丘我今語汝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十六沙彌。由因中同求大乘。同說大法故。今同於
十方。成大果也。於十方有缺上下。以上下是八方
之上下故。知音云。此雖述十六菩薩果不昧因。有
願必成之義。其實申明方便品十方佛皆現。非別
有十方佛也。而結完前請轉法輪偈中若我等作
[005-0712c]
佛一句。故云其二沙彌東方作佛等也。向下諸比
丘我等為沙彌時起。至長行終。是結完眾生亦復
然一句。故此品後。千二百羅漢及有學聲聞。親如
羅睺。冤如提婆。乃至聞一字一句。皆得與記。乃是
完我世尊為沙彌時之本願也。方便品偈云。我本
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如我昔所願。今
者。巳滿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是也。如其十
方佛之名號國土。皆隨願力因行所成。大窾云。東。
震方也。震為雷。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歡喜亦動也。
佛名阿閦。此云不動。須彌此云妙高。峨然突出。亦
不動之象。正顯無明動處有不動智佛也。此依根
本智而得名也。東南。巽方也。巽為風。撓萬物者。莫
疾乎風。佛名師子音者。所說無畏。師子相者。所示
無畏。如師音一吼。百獸驚魂。巽風一鼓。萬竅怒號。
故易曰。巽以行權。謂佛以權寔二智。降魔伏外。此
以威嚴利物。震攝群邪。而得名也。南。離方。屬火。燥
萬物者。莫甚乎火。佛名虗空住。如日處空。無所不
照故。又名常滅。以有智日。無明常滅故。謂如來以
一真實智。處第一義空。照破群有。故名常滅。然此
依實智而得名也。西南。坤方。屬地。載萬物者。莫厚
乎地。佛名帝相梵相者。厚德載物。帝相也。統王大
千。梵相也。此依如來妙德為名。如來德統群機。慈
悲普被。故有如梵如帝之相也。西。兌方。為澤。悅萬
物者。莫越乎澤。佛名阿彌陀。此云無量壽。以慧澤
[005-0713a]
無窮故。又名度一切世間苦惱者。以慧澤及人。除
熱惱而得清涼故。此依如來真俗平等妙智得名。
以真諦相融得無量壽。俗諦全空度一切苦也。西
北。乾方。為天。始萬物者。莫神乎天。佛名栴檀香神
通者。不速而疾。不行而至故。又名須彌相。高出萬
物故。此依如來神力體用為名。由如來有無量神
通。能不動聲氣。而轉凡成聖。其體不動。如須彌山。
其用周徧。如栴檀之普熏無量也。北。坎方。為水。潤
萬物者。莫越乎水。佛名雲自在。又名雲自在王。以
無心潤物。如雲行雨施故。此依妙智得名。如來以
大悲水。潤枯槁眾生。隨處周徧。如雲自在。隨處稱
尊。如雲自在王。東北。艮方。為山。終萬物而始萬物
者。莫甚乎艮。佛名壞一切世間者。是能壞滅一切
世間法故。又名釋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是能成
就一切世間法故。所謂災火欲壞之時。一吹頓滅。
世界將成之際。舉念全收。此萬物之所以成始成
終也。此亦依智德彰名。且如來智德。如山如岳。能
仁寂默者。智德雙稱也。壞一切怖畏者。威德并運
也。以威德破一切有。以智德成一切無故。所謂成
始成終也。要解云。天地設位。道運乎其中。聖人法
之。以開成務。冐天下之道。故八方之佛。各依一方。
而示一德。所以開物。所以成務。原始要終。則天下
之道無不冐矣。或曰。八封乃中夏之書。引配竺教。
豈佛意耶。李長者用釋華嚴。呂觀文用釋此章。或
[005-0713b]
者非之。其義何也。曰。竺夏一天下也。疆畿所及。方
位所同。而卦乃天地之自然。而獨不同哉。伏羲畵
之以示人。吾佛象之以說法。各默其同耳。今經雖
無八封之文。顯有八方之象。借事明理。烏乎不可。
而必拘墟詆呰。非達士也。
[△@△]如云。借事明理。則可。
謂吾佛象之。則不可也。況經明言於十方國土現
在說法。今以八卦論方。解家意也。非佛定以八方
象八卦而示人也。若以伏羲示之。如來象之。則知
來所象。返出伏羲之下。豈理也哉。如來妙德廣大
無比。非思量分別所能知。安得定以八卦示如來
用耶。以所居之方。遇便說之。斯亦不妨。幸毋定言
佛意如是。
△二會古今弟子。分二。一會現在弟子。
又三。一不退者。】


「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牒上節宿植大因也。直指謂。世尊與十方諸佛。
為沙彌時。尚巳教化多眾。從佛聞法者。巳植菩提
大因。此為後譬喻五百由旬至欲過此難之案。

二退轉者。】


「此諸眾生於今有住應以是法漸入佛道。」


【向所植大因者。至今不盡成佛。或有住聲聞地。而
佛仍教以阿耨菩提為因。是諸人應以聲聞法。漸
入菩提。作成佛之緣也。此為後喻所將人眾中路
懈退生安隱想之案。】


「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
[005-0713c]


【此徵明既夙植大因。又常受化。何故不盡成佛。猶
在聲聞地耶。曰。雖下大種。由根鈍惑深。不能極領
佛之知見。葢因如來智慧難為信解。只得令其漸
入佛道也。
△三結古今。】


「爾時所化無量恒河沙等聲聞弟子是也。」


【自入本品巳來。費盡許多言語。至此。始將我及汝
等宿世因緣兩句顯出。謂我往昔為沙彌時。所化
無量恒河沙等眾生。皆非異人。即今現在汝等千
二百羅漢。及學無學人。并未來諸聲聞弟子是也。
以此結會三世弟子。則爾時所化等。明過去。汝等
比丘。正指現在。我滅度後。方舉未來。
△二會未來
弟子。】


「我滅度後復有弟子除諸如來方便說法。」


【此明證上節此諸眾生於今不盡有住聲聞地者
我常教化之常義。使知現在不盡得記成佛者。佛
又於未來世度脫成佛也。復有弟子者。亦即宿植
大因。今亦聞此妙法。未至究竟之四眾八部也。於
未來世。雖有是經。而不習聽。不知此經是菩薩道
故。不能得究竟成就也。不聞者。不領開示佛知見
也。不覺知者。未得悟入佛知見也。自於所得生滅
度者。由不聞此經故。不知有菩薩所行之深妙行。
即取證小果涅槃也。然則是人既不聞不知此經。
便入涅槃。則向去永無入大之時矣。雖然我於餘
國作佛。又以異名而教化之。亦即令能信能聞此
[005-0714a]
妙法華經。令其捨小而入大也。上言不聞是經。此
云得聞是經。上言於小乘功德生滅度想。此言唯
以佛乘而得滅度。皆小大相翻。見昔種不昧也。除
諸如來者。謂既無餘乘。則一皆大乘。何未來而亦
有聲聞等耶。謂此但諸如來因機說法。欲為大乘
作方便說。則有之也。結會古今竟。
△二還說法華。
分三。一時眾清淨。】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了達空法深入禪定。」


【此正為千二百人開權顯實也。直指云。如來涅槃
時到。謂能事將畢也。眾清淨者。則機緣亦熟也。前
聞因緣一周。開佛知見。故得信解堅固。而亦能達
我法二執皆空。入真俗並觀之禪。得體用一如之
定。根性既純。大事堪任。故下集諸菩薩。付佛法事
也。
△二正說法華。】


「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唯一佛乘得滅度耳。」


【直指云。此與上召集國王大臣而付囑國事同。世
間無二乘下。總結十方諦求惟一佛乘。以結大白
牛車之案。
△三釋前開意。】


「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是人若聞則便信受。」


【此承上文。意云。若世無二乘得滅度者。如來何故
施三。曰當知如來以方便智。深知眾生有樂小之
性。況著於五塵。弊於五濁。為是等故。先說三乘涅
槃。令破蔽免難。後始為說一乘也。此因愚小無智。
聞便信受。非如來故欲說三也。知音曰。此節雖敘
[005-0714b]
三世因緣。然實結完方便品十方國土中唯有一
乘法無二亦無三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之義。
法說結緣竟。
△二喻說結緣。分二。一開譬。又分二。
一導師譬。】


「譬如五百由旬。」


【天台云。五百由旬。譬上未度之眾。樂著諸有。即擬
火宅中之其家廣大。約土言之。三界同居土為三
百。方便土為四百。實報土為五百。約惑言之。見惑
為一百。思惑五下分惑為二百。五上分惑為三百。
塵沙惑為四百。無明惑為五百。此當依惑言為是。】


「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


【○此譬上未度之眾。煩惱垢重。即擬火宅中之火
起。分段變易二生死。即果險難。見思塵沙無明。即
因險難。由此因果。故言惡道。知音云。曠絕無人。所
以為險。二乘偏空是也。怖畏之處。所以為惡。三界
生死是也。】


「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


【○譬上王子所化百千萬億種。皆生疑惑不解之
眾生也。即擬火宅中三十子五百人。二乘斷見思
出三界。故言欲過此道。更斷塵沙無明。求至無上
菩提。故言至珍寶處。】


「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


【○導師譬第十六王子也。眼清淨曰聰。意清淨曰
達。一心三智曰慧。具足五眼為明。通塞者。妙樂云。
[005-0714c]
苦集及流轉因緣六蔽塵沙無明等。為塞。滅道及
還滅因緣六度一心三觀等。為通。知音云。聰慧明
達。所以為師。善知通塞。所以能導。故如來為沙彌
至成佛時。常為一切而作導師也。
△二將導譬。分
三。一所將人眾。】


「將導眾人欲過此難。」


【○譬本結緣未得度者。本緣不失。故為導師所將。


[△@△]將導者。誘引也。如來隨處示現。以種種方便。調
伏眾生。超凡入聖。故曰將導過此難也。
△二中路
懈退。分二。一退大。】


「所將人眾中路懈退。」


【○所將人者。正譬中間相值退大取小之人。中路
者。非是半途。但以發心為始。至佛為終。此兩楹之
間。而起退大之意也。】


「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畏。」


【○白導師者。正譬白結緣導師也。以其退大則大
滅。接小則小生。一生一滅。感於法身。呼此為白。由
導師知彼退大。即是聞其所白也。善根微弱。無明
所翳。故云疲極。憚生死。名為怖畏。】


「不能復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


【○前路猶遠者。喻見思塵沙無明難可卒斷也。
[△@△]
不能復進者。由小乘志弱多生恐怖。急欲其修道
證滅。無向大心。所謂於菩薩法。不生一念好樂之
心也。前路猶遠者。望佛果。尚去五十五位。豈能亟
[005-0715a]
至。但願希取涅槃一日之價。以無大得。是所以必
欲退還也。
△二接小。】


「導師多諸方便云何捨大珍寶而欲退還。」


【多諸方便。即譬隱勝現劣。從寔施權。說小乘法也。
次作念曰。唯此等不發大心。怯弱無志者。最為深
惜。只得驚入火宅。示同生滅也。】


「作是念巳以方便力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


【○此正譬用方便之教。詮諦緣之法。教化二乘。斷
見思惑。出三界苦。令其權證真空涅槃。故云過三
百由旬化作一城。】


「告眾人言汝等勿怖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


【○此譬擬上勸示證三轉也。汝等勿怖莫得退還。
是勸轉。勸令進入城也。今此大城隨意所作。是示
轉。示城可住也。若入是城二句。是證轉。證城安穩
也。前至寶所。亦可得去者。三藏教中。未論前進。義
在衍門。約共菩薩。寶所有二義。若用究竟。則以極
果為寶所。故上文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
相。若分入。即以初發心住為寶所。故上文云。無上
寶聚不求自得。又云得佛法分。佛子所應得者皆
以得之等義。
[△@△]觀若能前至兩句。則知如來方便
至此。真婆心周旋之苦也。】


「是時疲極之眾生巳度想生安隱想。」


【此譬小乘適所願也。
○大歡喜即聞慧。未曾有即
煖位。免惡道即頂位。快安隱即忍位。前入城即見
[005-0715b]
諦位。巳度想即無學位。此與火宅適子願故勇銳
推排出宅同也。生巳度想。如得我盡智。安隱想。如
得無生智。又具智德。如巳度。證斷德。如安隱也。

三即滅化城。】


「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此正喻法華會權歸實也。直指云。知無疲倦者。喻
三乘人。以二十二年般若之力。消融我法二執也。
即滅化城。喻會權也。寶處在近。喻歸實也。末三句。
結證前四十年來是權。
[△@△]化城既滅。則身無所寄。
是可催其前進矣。言去來二字各有意。去者。謂正
滅化城時。促令發行。則導師在後云。去寶處近矣。
此是令其慕新證。而前往正發足時也。來者。謂巳
離化城之地。躊蹰難前。則導師在先云。來故城休
戀。我化作耳。此是斷其戀故居。而速行乃逡巡時
也故寶處在近一句。應去字邊言。是顯實義。向者
大城等。應來字上說。是廢權義也。
△二合譬。分二。
一正合。又二。一合導師。】


「諸此丘如來亦復如是險難長遠應去應度。」


【此以法合喻。知佛意不二。故曰亦復如是。直指云。
如來導師。知五位聖道懸遠。志弱者不易得到。故
於三界外。別立偏空。為二乘眾。作小歇場。生死煩
惱。指見思苦集而言。惡道險難。指三界火宅而言。
長遠。指五位階級而言。大乘機應去者。從華嚴直
到寶所。小乘機應度者。從阿含而方便滅度也。知
[005-0715c]
音云。生死有分段變易。故曰諸。乃苦果也。煩惱有
見思無明之別。乃苦因也。惡道。地獄等三途。受苦
果之處也。險難者。二乘所證空理。一得而不迴心
於無上菩提。故為險難。然未來根境休息。不同分
段生死有其限齊。故曰長遠。應去應度者。謂佛知
此煩惱生死等。有應當去者去之。應當度者度之
也。
[△@△]應去應度句。直指依一代時教言。知音順煩
惱生死論。二說各有所長。
△二合將導。分二。一合
中路懈退。又二。一合退大。】


「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此正合前白導師等。直指云。彼以疲極遠道為艱。
此以長遠勤苦為難。
[△@△]若眾生者。乃汎指王子處
聞法之人。由大機不發故。聞一乘妙法。生艱難想。
如窮子謂我不相犯也。不欲見佛親近者。正如窮
子謂此或是王或是王等。若久住此。強使我作。疾
走而去。是也。況二乘人聞修菩薩道者。經無數劫。
植福植慧。非累經勤苦不可得成。所以不欲見佛。
恐其上求下化也。
△二合接小。】


「佛知是心怯弱下劣為止息故說二涅槃。」


【此合化作大城為止息也。天台云。三界惑盡。塵沙
無明未破。於此兩楹。判有餘無餘涅槃。故云中道
說二。亦是聲聞緣覺。故云二涅槃。又分段巳盡。變
易未除。二死之間。判為有餘無餘。故言中道說二。


△二合即滅化城。】
[005-0716a]


「若眾生住於二地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眾生住於有餘無餘二地之間。生安隱巳度之想。
足見此住字。便是悶守化城。無實證處。古謂百尺
竿頭坐的人。雖然得入未為真也。而如來豈忍令
作不了人生安隱耶。故促其前進云。汝等於無上
道。所作未辦。但所住之地。去佛慧亦近矣。慎勿自
謂巳得究竟。汝試當觀察看是何等境界。籌量看
是何等受用。雖證涅槃。原非寶所。此正為開示佛
知見也。既謂非真。何如來許其得入。云但是方便
之力。將此一乘。權分三說。豈實有二涅槃哉。
△二
帖合。】


「如彼導師為止息故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此重牒喻。以見法不異也。
[△@△]觀三周中。師資皆以
譬喻彰情。無不委屈詳盡。則知此經得力處。在譬
喻耳。故佛於火宅之先。便謂諸有智者。以譬喻得
解。喻說之後。四大弟子說巳說佛。其情狀何等懇
切。至於下根。如說本欲發明宿世因緣。而以化城
名品。使人易知其為權為妄。不致有留戀。於故居
不了之地。喻中既巳委細詳明。聞者無不了然。到
法合處。不勞多語。歷然可見。至此重提前喻。再以
帖明。則權實之情。顯然領悟。要知於一佛乘分別
說三之語。不但獨結化城。則三周之旨。統攝無餘。
沉思可見。
△二偈頌。分二。一頌結緣由。又二。一頌
遠由。又曲分二。一頌大通成道。又二。一頌道成未
[005-0716b]
成之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心皆懷踊躍。」


【此頌宿世大乘之本原由也。直指云。前四句舉佛。
巳該壽量。諸天神龍下八句。巳該六瑞。頌增香風
一瑞。萎華即先雨者。末四句。頌垂成正覺。諸天世
人。指好城國人天而言。葢智佛成道。以光照十方
各五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佛世界。應是此華藏
莊嚴世界毗盧之境。故非應化所論。
[△@△]不得成佛
道者。由佛法不現前故。所謂不現前者。由全身墮
在佛數。未透玄關。故長行解中云。盡十方世界。赤
洒洒。沒可把耳。所以雲門云。法執不忘。巳見猶存。
墮在法身邊為病者。此也。須知佛道巳成。但不得
現前。非謂几聖兩隔而不得成佛道耳。不然。何以
致諸天供養如此。然香風吹萎雨新。足見諸天至
敬之切。如萎者不去。返為不淨。過十小劫得成佛
者。乃十智圓融。滅心佛。泯數量。全身出現。起利濟
之心。故諸天世人。皆得見聞親近也。
△二頌眷屬
請轉法輪。】


「彼佛十六子皆與其眷屬充我及一切。」


【此頌十六王子返妄歸真。王所俱到。既得親見如
來。自應請轉法輪。自利利他。智悲并運。故云聖師
子法雨充我及一切。
△二頌十方梵請。又二。一頌
威光照動。】
[005-0716c]


「世尊甚難值久遠時一現為覺悟群生震動於一切。」


【此頌光照十方。各五百萬億世界。六種震動。其所
以放光動地。本為覺悟群生。超諸有海。故讚如來
興慈運悲度苦眾生甚難值遇也。
△二諸梵尋光。】


「東方諸世界五百萬億國轉無上法輪。」


【前三行。頌東方一處所見所尋所供所請。以至偈
讚諸節文意。并如來默然允許。向下九方。但以亦
復爾三字。該無不盡也。直指云。末四句。是總頌佛
出世難值。欠優曇華一喻。以甘露門補之。願以本
慈悲。轉無上法輪。頌悲智二門。此如華嚴世主妙
嚴品諸天偈讚同式。
△二頌近由。分二。一頌轉二
乘法輪。】


「無量慧世尊受彼眾人請汝等應當知。」


【此頌為眾依實垂權轉四諦法輪也。末句眾過患
三字。頌苦集二諦。應當知。頌勸修轉也。然既以無
量慧稱。則世尊受請。所宣諸法。染淨因果。無不明
了。如是眾過患一句。如是二字。指上說苦集所成
流轉生滅因緣也。由起惑造業生生不盡。故曰過
患。汝等應當知一句。正教知此過患。宜捨妄歸真。
當修當證也。】


「宣暢是法時六百萬億姟不能得其邊。」


【此頌受益廣眾。由如來具無量慧。使聞法者。轉凡
成聖。苦盡樂臻也。初於三轉四諦時。有六百萬億
姟人。證羅漢果。第二三四。展轉增多。以至萬億劫
[005-0717a]
算之不盡。斯皆由佛化所成。如今佛四十年中之
陶汰也。諸法不受者。能伏見思也。風俗通云。十萬
曰億。十億曰兆。十兆曰京。十京曰秭。十秭曰姟。
音該
△二頌轉大乘法輪。分三。一頌求出家請
法。】


「時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彌慧眼第一淨。」


【此頌王子既出家巳請演大教。下四句乃深心本
願。云小乘慧眼未免緣影。求其第一清淨。無如世
尊。故我與營從。皆願得之也。
△二頌說權實二教。】


「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如恒河沙偈。」


【此頌應請說法也。要解云。童子心。即前深心所念。
佛自證知也。說六波羅蜜等。即前云過二萬劫事
也。六波羅蜜。即般若教。諸神通事。即方等教。且分
別真實法。猶為大乘之始。過是巳後。乃說法華。然
有如恒沙偈者。妙法應機。廣略不同。故釋迦只說
一期。燈明說六十劫。智佛說八千劫。釋迦只二十
八品。常不輕聞威音王二十千萬億偈。喜見於日
月淨明德。則聞八百萬億阿閦婆偈。葢各隨其緣。
各稱其根。有廣略不同。其實稱性之法。無所終窮。
所謂一字法門。海墨書而不盡。則恒沙之偈。豈獨
為多哉。
△三頌說經巳入定。】


「彼佛說經巳靜室入禪定一心一處坐八萬四千劫。」


【古佛說經入定。今佛出定說經。要知智佛即慧之
定。故說而後默。今佛即定之慧。故默而後說。其實
[005-0717b]
定慧一體。無二致也。餘意準長行可知。
△二頌正
結緣。分二。一頌法說。分三。一頌昔日結緣。】


「是諸沙彌等知佛禪未出恒河沙等眾。」


【此頌十六王子覆講。直指云。頌文缺過二萬劫。佛
出定往詣法座。為十六王子授記一節。此單頌十
六菩薩轉化助揚。及各所化之機。明結緣也。
△二
中間值遇。】


「彼佛滅度後是諸聞法者在在諸佛土常與師俱生。」


【此頌所化之機師生常遇。直指云。世世生生。恒與
十六菩薩。共生一處。約教。表體用一如。約性。表真
妄一體。
△三頌今說法華。】


「是十六沙彌具足行佛道慎勿懷驚懼。」


【前四句。結證昔因。以成今緣。爾時下四句。廣明宿
世大乘之緣。今在諸佛本座之下。受教漸入佛道
也。我在十六數下六句。直指云。頌緣熟開權顯實。
引三百由旬之權。故曰是故以方便。茲當顯實。故
曰引汝趣佛慧。本因緣者。指大通為因。下種為緣。
由是因緣故。今復為說法華經。又自具者為正因。
下種為緣。因說法為了因。末二句是安慰斷疑。以
明大悲深重也。
△二頌喻說。分二。一頌開譬。又二。
一頌導師譬。】


「譬如險惡道逈絕多毒獸經五百由旬。」


【此頌喻則三界險惡中修行不易也。險惡道。即生
死路也。望涅槃城。甚為逈遠。不逢佛化。是謂之絕。
[005-0717c]
毒獸即三毒。能喪法身慧命。水以譬定。草以譬慧。
既無定慧。於生死道中。甚為可畏。故曰人所怖畏
處。無數眾。廣攝五道。欲過者。即發覺初心。以凡望
聖。中間歷五十位。故曰曠遠。由見思塵沙無明等
惑未斷。故曰經五百由旬。此總三乘未達之境。】


「時有一導師強識有智慧明了心決定在險濟眾難。」


【此頌如來能種種方便。調御三乘。故曰導師。真俗
並觀。曰強識。權實一如。曰有智。四智明了。曰決定。
冥應十方。曰在險。應病與藥。曰濟難。
△二頌將導
譬。分三。一頌眾人懈退。】


「眾人皆疲倦而白導師言我等今頓乏於此欲退還。」


【頌譬二乘見聖道長遠。而生疲勞。欲退大取小。

二權立化城。】


「導師作是念此輩甚可愍如何欲退還而失大珍寶。」


【頌如來傷失大乘。而動悲愍。由機不赴教。故三七
思惟設方便也。大珍寶。譬佛果一乘。】


「尋時思方便當設神通力男女皆充滿。」


【此頌從實垂權。隱勝現劣。直指云。諦緣是應變之
法。無中唱出。故曰神通力。巳轉八識見分。故喻大
城。三十七品互為正因。故曰莊嚴。天台云。諸舍宅
者。譬諸空觀境也。園林者。三乘總持無漏法林也。
九次第定為渠流。八解脫為浴池。重門是三空門。
又是重空三昧。盡無生智。為樓閣高出也。男女是
定慧。重空三昧者。大論云。無相無相。無作無作。無
[005-0718a]
願無願。是也。】


「即作是化巳慰眾言勿懼自謂巳得度。」


【此頌如來開權說二涅槃。二乘人如本所願生安
隱巳度之想。總明阿含方等般若三時也。
△三頌
滅城勸進。】


「導師知息巳集眾而告言當共至寶所。」


【正頌如來開權顯實。由前四十年淘汰巳成。機宜
亦純事。必欲引入佛乘。喻中謂知眾少安。勸其前
進。勿株守化城。況城之化也。原為疲極欲退。我以
方便。示其權法。汝今既得小安。須當復整初心。殷
勤䇿勵。必至寶所而後巳。
△二頌合譬。分二。一頌
正合。】


「我亦復如是為一切導師所作皆巳辦。」


【我亦下。合時有一導師四句。佛為世出世間引導
者。故曰一切。見諸下。合無數千萬眾四句。諸求道
者。指二乘人。謂佛道長遠。便起退大之心。故不能
度生死險道。如來只得設以方便。說二乘得度也。
為息說涅槃。據直指有二義。一為未出火宅眾生。
以道諦息三相續之苦。二為巳出火宅二乘。力不
及頓登。以權智暫息。漸進寶所。方便安慰。故言所
作巳辦。】


「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羅漢爾乃集大眾為說真實法。」


【前頌垂權。此頌顯實。召集。喻攝用歸體。真實。合付
囑家業。既知下。合諸人既入城四句。皆得羅漢者。
[005-0718b]
即于權說得證。可謂真實不虗矣。權既有證。則入
實不難。故集眾為說也。爾乃下。合導師知息巳四
句。】


「諸佛方便力分別說三乘唯有一佛乘息處故說二。」


【此頌合我見汝疲極四句。釋明權實一如。直指云。
即一而三。則三是假。即三而一。則一為真。三一是
數。真假是名。名數雙遣。是為寶所。方便品云。若以
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於
不可中而說三乘。皆方便耳。其實只一佛乘。然乘
既是一。不宜說二。為止息故。作是說也。】


「今為汝說實汝所得非滅乃是真實滅。」


【此頌合汝今勤精進等。直指云。揭示本具正因佛
性。故曰今為汝說貫。斥前小是權。謂汝今所得。終
非依正同轉當體如如之真實滅也。次二句。是勉
力䇿進也。一切智。是總統之辭。言欲得證佛妙智。
當起大精進力。欲祈徹證無上妙覺。必使具十力
十願四無畏四攝法神通三昧等法。必得相好嚴
身光明等用。然後始謂之真實大寂滅也。
△二頌
帖合。】


「諸佛之導師為息說涅槃既知是息巳引入於佛慧。」


【初引大通為息說涅槃。次引十六菩薩亦皆為息
說涅槃。今云。十方諸佛為十方導師。亦復為息說
涅槃。則知三世十方。法式無二。決定先權後實。本
末一如。俾乎開佛知見。以便授記。故曰引入於佛
[005-0718c]
慧也。大約三周。於應機處。而展演不同。究竟同處。
皆不出因一說三。攝三歸一。迷悟情亡。凡聖見謝。
便是歸家消息。直指云。此品重在遠因。若非遠因。
不遇近緣。故名因緣一周。二重在斥破化城。若不
斥破化城。則三乘人以少為足。終墜戲論。三重在
開佛知見。謂之寶所。前方便品云惟一佛乘。是約
教言。譬喻品則曰惟一大白牛車。是約理言。信解
品曰窮子是長者之子。是約行言。化城品曰惟一
寶所。此約果言。四處名異義同。總明佛之知見。知
見既明。即堪授記。正說因緣巳竟。】


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