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89 法華經授手-清-智祥 (master)



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三
楚衡雲峯沙門 智祥 集


「譬喻品第三」


【品節云。此品大意。由前品世尊直吐本懷。身子為
智慧上首。故先領悟。因悟證佛知見。故始識前愚。
悔過自責。遂蒙授成佛之記。夫聲聞人。久滯權乘。
今一聞便信。即得授記作佛者。由悟知一切法。即
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也。既許作佛。又必應
歷多劫者。以無明未盡。直須久遠。歷事多佛。磨煉
淨盡。方取實證。授記之義。大都如此。至於四眾。向
以小乘執情深重。懷疑不信。各各自謂。決無成佛
之分。亦無志願。今見身子得記。而一眾皆生歡喜。
故解衣供佛。以表解脫之意。身子智慧增勝。巳得
信入。而大眾尚多信不及者。故特請世尊。說其因
緣。令離疑悔。然世尊說火宅喻。以敘三界生死之
狀。明如來悲救之心。先許三車。而後等賜。正顯今
日廢權立實之意。諸聲聞人。縱有執吝涅槃而不
捨者。今聞其說。亦決定信向矣。故次以信解品名。
譬者比呪也。喻者曉訓也。借事比譬。以曉了法說
之意。故云譬喻品。
△二身子述承教開解。分二。一
經家敘儀。】
[003-0652c]


「爾時舍利弗踊躍歡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顏。」


【爾時者。即承上說法。開解一大事因緣。巳悟佛知
見時也。踊躍歡喜。由前聞法開解之所至。妙法既
得。而妙悟全彰。安得不喜。合掌瞻顏者。經家將述
其自陳。先敘容貌。巳見三業至敬也。躍音約
△二
身子自陳。分二。一長行。又三。一標喜。】


「而白佛言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踊躍得未曾有。」


【法音者。即上開三顯一。種種因緣。以及授記聲聞
成佛等之法音也。葢此法音。昔所未聞。今始聞之。
故得踊躍而未曾有也。
[△@△]須知身子此喜。不得于
今。而得于昨也。前品如來謂汝等既巳知諸佛方
便事。無復諸疑惑。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則歡
喜之懷。巳為如來預陳之矣。至于身子。此去如是
披肝露膽。說盡從前數十年迷態。正見今日得之
深。所以悔之極也。
△二特釋。分三。一釋。昔感傷。】


「所以者何我昔從佛失於如來無量知見。」


【昔字。指方等時也。意謂我今日踊躍歡喜。而謂得
未曾有者何。葢以如是之大法。我于方等時。何嘗
不聞。又何嘗不見如來授記諸菩薩成佛。但我在
會。似無所預。而竟不能及於斯事。真甚感傷也。夫
同居同處。同見同聞。而獨不同記。是自失於如來
無量知見矣。此葢述其自憤自責。所以有今日之
歡喜者。皆由昔日之感傷致之也。預者及也。參入
也。
△二釋昔懷念。】
[003-0653a]


「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此申明感傷不預之故。敘其平常所用心也。常獨
處者。非偶然處也。山林樹下。乃離喧別雜之地。行
坐。乃作思惟時也。每作是念者。非一翻思念也。法
性。即此妙法之實性。同入者。自謂與諸菩薩。共入
法性。謂我昔獨處時。或坐或行。常自思惟。我與菩
薩。同證是性。宜同與授記。何故如來獨以小乘法。
濟度乎我。復又思惟。此必是我心未廣。力未充。志
願不堪。而不勤求之罪。實是我咎。非世尊二其心
也。
△三釋昔不待。】


「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終曰竟夜每自尅責。」


【此申明自咎之由也。待字。有功力純熟時至氣化
之候。因字。是佛因二乘時未至。而不疾以授記也。
謂二十年前。如來忍待不言者。皆因我等功力未
純時未至也。若我等以此待意。而自待之。銳志精
脩。能忘舊劣。佛必以大乘。而度脫我矣。乃竟不識
如來方便開權。初聞所說。便孟浪信受。一著思惟。
便孟浪取證。緣此之故。在昔日夜。所以無時無處
不自尅責者也。
[△@△]遇便信受。乃形容不實之因。思
惟取證。是形容不實之果。每自尅責。雖是憤小向
大之志。其勤學勇敢之誠。又不啻如來因中之剜
燈割肉也。豈真以小乘目之哉。尅音客
△三結
成。】


「而今從佛聞所未聞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003-0653b]


【此方明今日得真知實證也。未曾有法。乃即權即
實之智慧也。斷疑悔者。既知權即實。不復更疑巳
疑人。葢疑有三。一疑法。謂如來所有之法。若果不
二。我今巳證也。何得獨記諸菩薩。豈我之證非真
法耶。二疑人。謂佛無不以等心濟諸子也。何今記
有差別。而獨不念吾儕耶。三疑巳。謂坐道場轉法
輪。事任非輕。或非吾輩所堪擔荷耶。悔有二。一悔
過不能改。二悔善不能遷。如是疑悔。今皆永斷。故
曰斷諸疑悔。泰然者。明身心徧歡喜也。若疑悔不
除。終嬰長嘆。曷克使身心徧樂。今快疑盡信真。始
脫然無慮。得安穩矣。信既真。則知巳與佛又何嘗
異。故吾即真佛子也。口生法化。為法身之所由生。
是知佛法即吾法。故得其分矣。
[△@△]身子謂今日乃
知。非泛常知也。正是徹頭徹尾。實悟實證處。所謂
豁頂門正眼。跨向上玄關。豈不曰未曾有而得法
分乎。
△二偈頌。分三。一頌標喜。】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聞是法音得所未曾有聞亦除憂惱。」


【此頌敘今得。而陳喜幸也。法音者。即聞上開顯佛
佛不二之權實法音也。得所未曾有。謂四十年來。
今纔聞得。故心大歡喜。然從前所紆絕分之疑網
悉除矣。昔蒙佛教。雖曰小乘。而大巳寓其間。是知
佛音圓妙。權實咸彰。故甚為希有聞之者。各得所
解。塵累斯脫。故曰。苦惱悉除也。如我今日。聞此法
[003-0653c]
音。諸漏俱盡。憂愁俱釋。其明騐也。
△二特釋。分三。
一頌感傷。】


「我處於山谷或在林樹下而我皆巳失。」


【此頌復明感傷。我處二句。標感傷之地。行坐句。標
感傷之時。思惟句。標感傷之由。嗚呼。哀歎聲。自責。
感傷之實。謂我不得預斯事。實恠不得佛。云何。自
問之詞。自欺。謂我不得授記。實自欺自昧。不肯勇
猛精進。皆標感傷之心也。所以感傷者何。謂我亦
佛子也。一解脫義。我亦得也。既與諸菩薩。同入無
漏。曷彼獨得記。而我獨不能於將來演無上道。具
相嚴身。以及十力等諸功德耶。此感傷之實也。無
漏乃前所謂思惟取證之有餘涅槃。非究竟無漏。
同共一法者。謂我與菩薩。同共入於一法性中。我
獨不得者。謂菩薩獨得也。如是等二句。結上所有
一切功德。而我皆失之矣。
○金色者。即佛全體。皆
紫金光色。三十二者。一足下安平如奩底。二足下
千輻輪相。乃至第三十一眉間白毫相。三十二頂
上肉髻相。十力者。始從是處非處力。乃至第十漏
盡力。諸解脫。即八解脫。八十種好。始從無見頂相。
終至手足有德相。十八不共法者。始從身業不失。
終至智慧。知三世無礙。皆不與二乘人共。
△二頌
懷念。又二。一懷不得佛。】


「我獨經行時見佛在大眾為失為不失。」


【前是自惟失佛自證功德。此是自惟失佛利生功
[003-0654a]
德也。謂每見如來。處於海會眾中。廣宣道法。我獨
不能說也。見佛名聞。周徧十方。我獨無此名也。見
佛能廣利群生。我獨無此利也。然每自思惟。未嘗
不撫心痛愧也。退思如來所證所宣所懷所示。我
皆有之。今不能證不能行。是自欺也。妄以有餘涅
槃。為有得有證。而不求無上乘。是自誑也。我昔常
于日夜。幾經思惟。不得此事。將欲請問。如來自利
利人一段妙用。我果失耶。我不失耶。此二十年前
之懷也。
[△@△]觀身子謂獨經行見佛之語。非徒謂見
今佛也。乃親見法身如是尊特。而法身所具之妙
用。如是廣大。從前不肯承當。乃自欺自誑也。思欲
求佛印可。而故以問世尊也。】


「我常見世尊稱讚諸菩薩令眾至道場。」


【常見者。言於方等會上。見如來彈斥小乘。而褒圓
妙。極讚諸菩薩也。是以我常曰夜。而籌量此大乘
妙境。我豈絕分耶。如來豈私我不施以大乘。而濟
之耶。今聞會權歸實之法音。始知昔所說者。乃隨
宜之妙應也。雖曰說小。其實無漏難思之一乘。意
巳建矣。而必使我等至道場矣。
[△@△]前曰常於曰夜
思惟是事。念不得佛。則是事。即名聞十方饒益眾
生之事也。此曰日夜籌量者。念不得法。則是事。即
為佛所稱讚付佛法事。無漏二句。明今皆得矣。則
無漏句。是得法。至道場。乃得佛也。
△二念證小果。】


「我本著邪見為諸梵志師得至於滅度。」
[003-0654b]


【此頌念昔証小。有負如來悲救之深心也。謂我昔
日本一著邪之人。不唯自著。而復為著邪之師。說
著邪之法。安知有此正知正見。世尊以佛眼。觀知
我後來決定作佛。目前不過著邪迷之耳。故為我
說諸空法。拔去邪根。我即因空得證。生安隱想。殊
不知如來說此空法。原是應病之藥。權巧方便。令
離諸著。而我遂謂得至涅槃。豈不負此一段深心
乎。梵志。即婆羅門外道也。
△三頌今得。分四。一頌
自覺。】


「而今乃自覺非是實滅度永盡滅無餘。」


【此頌述今覺。以明前非也。前自謂得至滅度。由不
覺耳。今得佛印可。始知非實。惟滅度非實。在我必
不能具種種相好。在人等必不志誠敬信。若得福
智圓滿相好嚴身。為天人恭敬。始可謂永滅無餘
之究竟大涅槃耳。身子至此。權執巳斷矣。
△二頌
除疑。】


「佛於大眾中說我當作佛我聞疑網斷。」


【此頌述今除疑。以表當日之多疑也。謂我昔請佛
宣揚此事。佛于人天眾前。說我等定當作佛。聞如
是法。言自省自責。積至今日。疑悔方得悉除。如初
聞此說。心大驚疑。意中自揣。莫非是魔現作佛。以
惱我之心。亂我之定耶。不然。何輕謂佛道人人可
得而成耶。佛又不惜婆心。以種種因緣。巧說諸法。
引導我等。我方痛自尅責。精進愈堅。今始得雲消
[003-0654c]
霧散。則此心安然如海。不復更有諸疑惑矣。身子
至此。權疑巳絕矣。
△三頌知權。】


「佛說過去世無量滅度佛謂是魔所為。」


【此頌明心安如海。由于知權即實也。從前尚有大
驚怖大疑慮。何故一旦心安如海。葢因我佛廣引
諸佛開權顯實。皆以種種方便。引接眾生。又如今
日世尊。示生出家得道。說法中間。一動一靜。一語
一默。無非以方便誘進。使人人如巳也。故知世尊
所說。一一皆稱真妙義。如實而說。彼波旬萬不能
到。而我前所謂魔來致惱者。定知我墮疑網。自心
沉孽。故作此語。今始知魔之與佛。皆吾自致之也。
身子至此。巳知權中實矣。
△四頌證實。】


「聞佛柔軟音深遠甚微妙教化諸菩薩。」


【此頌表疑悔永盡。自證作佛也。聞柔軟音者。說之
深遠故柔。歎之微妙故軟。則下句承上而有也。世
尊以此極柔軟之音。演極清淨之法。令我等聞之。
疑斷信生。安住于一乘實智之地。則身心徧喜。定
知當來決定成佛。亦如今日世尊。無二無別。仍為
人天所敬。仍轉如是法輪。仍于最後。開一乘道。教
諸菩薩。此皆是我親聞法音時。真知實證也。身子
至此。巳承當圓滿覺矣。述承教開解巳竟。
△三如
來述久修授記。分四。一昔曾教大。】


「爾時佛告舍利弗引導汝故生我法中。」


【前是身子述巳得證之由。其憂疑尅責。巳非一日。
[003-0655a]
今如來將欲授記。亦即于此。明教化之緣。其方便
引導。亦不自今日始。但此大事因緣。疑不盡不可
說。知不真不可說。故含忍至今。待其時至也。今幸
身子親自證得。所以在人天眾前。將彼遠本。盡情
吐露。以明當機之得解。由真積之巳久。至此始可
為真佛子也。二萬佛者。當佛在二萬億威音王佛
時為常不輕菩薩。求無上道所親近者。教汝者。謂
我為菩薩時。尚不以小乘化汝。況今日耶。長夜隨
學者。明身子從上劫來。巳親勤道法。不徒此生此
時也。但以長夜二字。表其不得大乘之實。由無明
未破。惑暗未盡也。我以方便等。謂我從前亦設權
設巧。引爾知歸。故爾根種未昧。今雖失足外道。我
但以方便引汝。汝便生我法中。為佛真子也。生字。
正應當機口生法化之意。
△二中忘取小。】


「舍利弗我昔教汝而便自謂巳得滅度。」


【昔教者。謂于二萬佛時。曾教汝立大志。發大願。求
成佛果。依依如昨。觀汝今來。竟爾悉忘。以致纔得
除邪證空三昧。便謂巳得滅度。此正為汝不思之
過。豈是我如來。真以小乘。故限汝哉。
[△@△]身子適來。
巳自陳滅度非實。自知佛果巳證。從前志願。那得
忘却。我佛之所以重宣者。借身子以啟諸聲聞之
疑也。
△三還為說大。】


「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還欲。對昔教言。憶念。對忘失言。謂我昔固以此教
[003-0655b]
汝。汝今既忘。我必還欲令汝憶昔本願之所行。原
不為求聲聞而止。本願所行無上道也。是以今對
人天。為爾輩住聲聞者。故說大乘妙法也。然喻如
蓮者。根莖華果。皆蓮自具。不待外求。此乃為教菩
薩法。非教聲聞法。此乃為佛所護念。非佛所彈斥
者。遡前騐今。原無兩事。汝試憶念本所行道。豈非
此耶。知音云。為諸聲聞下五句。一經文字之大關
鍵。一經義理之大肯綮。大關鍵者。上三句。自此品
直案。至授學無學人記品止。下二句。自法師品直
案。至普賢勸發品止。總為一經之關要也。大肯綮
者。謂諸佛出世。本為一大事因緣。開示眾生成佛
知見。原不為諸聲聞說小乘也。
△四正與作記。分
二。一長行。分十。一明時節。】


「舍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


【此正與授記。然作佛必經多劫者。以福智未具。行
解未圓。惑習未盡。無明未融故也。待時成道。理所
必然。天台云。若論圓發大解。自知成佛。何須授記。
所以欲作記者。有四意。一昔未記二乘。而今始記。
二中下未悟者。以作記勉之。三令聞者得結緣種。
四滿其本願。故須記也。
○又此下。正是為聲聞說
大乘經處。以結成世尊為一大事因緣出世。上節
述于二萬佛所為無上道。是佛與身子。述過去大
事之因。此節是佛與身子。成未來大事之緣也。

二行因。】
[003-0655c]


「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


【此先言行因。供養等。舉得福慧之深因。供養是福
門。供既多。福必廣也。奉法是慧門。法既持。慧必深
也。然此二種。皆是因中所當行者。故曰具足菩薩
所行之道。
△三得果。】


「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天人師佛世尊。」


【次言果德。直指云。華表如如理。光表如如智。以智
契理。故曰華光。此別號也。通號如常釋。
△四國土。】


「國名離垢其土平正七寶行樹常有花果。」


【次言國土。上明正報莊嚴。此彰依報莊嚴也。直指
云。國喻一真法界。離垢者。迷悟雙超也。平正。乃真
俗不二。此屬如如理境。清淨嚴飾。喻十度互融。安
隱者。謂安然而處。穩然而樂也。豐樂。喻方便具足。
人天。况戒善增盛。此屬如如智境。總以理智而得
是名也。琉璃。喻一真清淨。八交道。即大乘八正道。
乃遊戲法界之道路也。金繩。是琉璃地上縱橫之
界線。喻萬善之寶。以理統之。七行樹者。喻七覺支
傍嚴妙境也。華果。喻萬行莊嚴。因果具足也。此皆
由差別智所感。
△五說法。】


「華光如來亦以三乘以本願故說三乘法。」


【次明說法。亦以者。準諸佛儀式也。諸佛出濁惡世。
故說三乘。身子之國安隱豐樂。況且菩薩眾多。天
人又盛。何亦說三乘耶。本願故耳。準大悲空藏經
云。身子于六十劫。行菩薩道。因婆羅門乞眼唾而
[003-0656a]
踐之。身子起嗔。退作凡夫。發願成佛之日。開三乘
法。
△六劫名。】


「其劫名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


【次言劫名。劫名大寶者。以菩薩為出世大寶故。況
數不可記。豈易易得哉。記云。楚國無以為寶。惟善
以為寶是也。
△七眾數。】


「彼諸菩薩無量無邊如是菩薩充滿其國。」


【次言眷屬。直指云。華承足者。喻智為理載。福慧如
如。即德本也。能所不到。始謂淨修。由深契佛心。故
為佛所歎。況又常修佛慧。具大神通。由佛慧修。所
以諸法之門。無不善知也。由質直念堅。所以得神
通廣大也。有如是福智具足之大菩薩。充滿其國。


[△@△]菩薩非佛智而莫知。是見其不可數也。非徒不
可數。其為巳也智慧深。而福德廣。神運無方。質直
無偽。兼為至尊所歎。遠劫真修。如是者一亦可珍。
況數不可計耶。
△八壽量。】


「舍利弗華光佛壽十二小劫其國人民壽八小劫。」


【次言壽量。梵語劫波。此云時分。以劫初人壽十歲
時。子年倍父年。如是增至八萬四千歲。後百歲又
減一歲。如是又減至十歲。此一增一減。名一小劫。
二十翻增減。名一中劫。成住壞空。各二十翻增減。
名一大劫。空劫亦言二十翻增減者。且約住劫數
量言之也。今釋迦出世。正當二十小劫中第九減
劫也。
[△@△]今言華光壽十二劫。除為王子時。獨言成
[003-0656b]
佛之壽。後出人民八小劫。方是槩論。然則彼國人
之壽分。亦極長矣。
△九補處。】


「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其佛國土亦復如是。」


【次明華光轉記者。作補處大士也。堅滿是因名。華
足為果號。三德具足。而堅固圓滿者。始稱佛矣。多
陀阿伽等。解現序品。次言華足如來之依報國土
眷屬莊嚴。一皆與華光佛等。
[△@△]以華足安行。為佛
號者。顯即事即理因果具足也。觀今會不唯記授
華光。而堅滿亦得為釋迦親口作記。于無量無邊
劫前。豈非宿世因緣耶。
△十流通。】


「舍利弗是華光佛滅度之後亦三十二小劫。」


【次明法住久近。敘流通之記也。直指云。佛住時依
佛而修。則修證無二。佛滅後依教而修。亦得證果
故曰正法。像法之時。眾生但依教明理而巳。于中
起行証果者少。但知名相。不悟自心。故曰像法。三
十二者。由此法薰修。轉八識成智。轉八邪為正。轉
八苦為解脫。轉八倒為正見。則可為正法住世之
數。
[△@△]經文自佛說經入定放光動地巳來到此。方
為一結局。可見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開示
悟入之明證也。
△二偈頌。分二。一正頌。分九。一超
頌得果。】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舍利弗來世成佛普智尊號名曰華光當度無量眾。」


【此頌授第二果記十號之文。普智者。佛有正徧知
[003-0656c]
覺故也。
△二追頌行因。】


「供養無數佛具足菩薩行十力等功德證於無上道。」


【供佛行道。乃二嚴之因。具足者。無法不修也。由福
智俱修。使力無畏不共等諸功德。漸漸具足。則無
上道始證入矣。
△三超頌劫名。】


「過無量劫巳劫名大寶嚴。」


【頌明授依報莊嚴之記。既曰大寶莊嚴。當是實報
土也。
△四正頌國淨。】


「世界名離垢清淨無瑕穢常有花果實。」


【直指云。上二句。當是一真法界之相。故曰清淨無
穢。次二句。方成實報土境。末二句。顯萬行圓滿理
智一如也。
△五頌明眾數。】


「彼國諸菩薩志念常堅固善學菩薩道。」


【志念堅固。是廣行六度。不休息也。得根本實智。神
通。即六通。波羅蜜。即十度。為萬行之本。得差別權
智。故曰皆悉具足。權實既具。於諸佛所。始為善學
其道也。
△六正頌說法。】


「如是等大士華光佛所化。」


【如是等。指上不可稱數菩薩。雖眾多如是。皆是補
處一生。故曰大士。次句遡其原由。乃華光佛所化
也。
△七頌明壽量。】


「佛為王子時棄國捨世榮壽命八小劫。」


【凡佛必以王子出家者。亦以見其榮不可恃。貴亦
當修下。此者可悉知也。真指云。內不住根。曰棄國。
[003-0657a]
外不住塵。曰捨榮。始出十八界家。終出無明家。故
日最後成佛。
△八頌法久近。】


「佛滅度之後正法住於世像法三十二。」


【正法有教有行。果證不虗也。像法有教無行。但存
三寶像貌名字而巳。頌意照前可知。
△九頌供舍
利。】


「舍利廣流布天人普供養。」


【舍利流布。以顯法身常住世間。令無量眾作大佛
事。此又見真慈不盡也。正頌巳竟。
△二歎結。】


「華光佛所為其事皆如是宜應自欣慶。」


【所為者。謂從因至果。所作為事。皆如此也。下二句。
言福智雙滿。為世出世之最勝者。孰與之為倫匹
哉。後始結云。彼即是汝。正顯十世古今始終不隔
當念。豈離此而另有彼耶。至此始還復身子所問。
為是究竟法。為是所行道。故先與述明二萬佛中
之事。乃所行之道也。後與劫國莊嚴。即究竟之法
也。如謂汝云願出妙音。為如實說。汝之始終所為。
我巳如實說之矣。汝宜應寶惜自慶可也。如來述
久修授記巳竟。
△四會眾述歡喜求請。分二。一長
行。又二。一經家敘眾喜陳供。】


「爾時四部眾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以供養佛。」


【此眾乃序分中所列之人。見身子前有願樂。為天
人所敬。佛即對天人。與之授記。故今大眾皆生歡
喜。供養慶讚。而發回向。是亦希成佛道也。此歡喜
[003-0657b]
踴躍一句。便是會眾將來得記之原委。與身子之
大歡喜同意。脫上衣供佛。一以見虔誠之極。一以
表不執權疑。能解能脫也。此見四眾八部之自慶
如此。闥音答。緊音謹。踴音勇。躍音藥。】


「釋提桓因梵天王等一時俱作雨眾天華。」


【此述三界天子歡喜之狀。亦以妙衣為供養者。是
執習俱除也。衣乃一向著而不解者。況日上衣。是
可謂難捨者矣。今以供佛。則知有所重而捨也。直
指云。約理。見身子以二乘得記。各各自悟所依之
偏空。及人天十善幻福。與色界四禪八定八背捨
等。悉皆如夢。故假脫衣。以表捨凡小法執也。散四
花者。花乃天人所愛。此表捨諸愛見也。理契佛心。
曰供養佛。衣住而轉者。喜心感之也。意明迴小向
大。轉三為一耳。樂自作。花自雨。表眼色耳聲。皆成
大乘空相。
△二會眾解開權顯實。】


「而作是言佛昔於波羅奈無上最大法輪。」


【佛昔下。領解從前開權之意。今乃下。領解顯實之
心。無上最大者。領知前云但說無上道。又云。最妙
之法輪也。
△二偈頌。分二。一頌前開顯。】


「爾時諸天子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昔於波羅奈轉四諦法輪少有能信者。」


【前四句。頌昔權說。波羅奈。說小乘之地。五眾。得小
果之人。生滅。謂生滅四諦。異乎無生無作四諦也。
後四句。頌今實。法深奧故。難解難入。所以能信者
[003-0657c]
少也。
△二自述回向。】


「我等從昔來數聞世尊說最尊無有上。」


【此述陳從事世尊巳來。每常聞法。未有如今之甚
深難解。然世尊今日。說此妙法。幸我等得聞隨喜。
必有成佛之時。況世尊明言。但有聞法者。無不成
佛。且今見尊者。得受妙記。擬知我等必當作佛。於
一切世間天人之中。我亦必為最尊無上士矣。一
切世間者。即該三種世間。一器世間。二有情世間。
三至正覺世間。】


「佛道叵思議方便隨宜說盡回向佛道。」


【佛道下二句。申明法華之權實莫測。結上深妙之
義。末四句。是不住三世福業。亦不住現前慧業。以
福慧雙施。回小向大。而結成隨喜之義。為上根法
說一周竟。
△二為中根作喻說。分四。一譬喻開顯。
又二。一世尊述譬喻開示。又二。一當機述請。分三。
一自述無疑。】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三藐三菩提記。」


【知音云。此是身子要同列者。開佛知見。亦同巳之
除疑得記。故代為致請。以發起種種譬喻之端。亦
應方便品中知四眾心疑自亦未了之文。佛既與
授記。則自疑巳了。今為欲完四眾心疑。故作此請
也。
△二同輩有感。】


「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聞所未聞皆墮疑惑。」


【若論自巳。幸巳得記。不敢更問。今為會眾。潛疑深
[003-0658a]
篤。又不得不問也。心自在者。即真窮惑盡也。住學
地者。遠指過去。近指阿含方等時。故以言昔。教化
者。佛教以真窮惑盡得果之法也。生死。是世間之
苦。涅槃。是出世之樂。如來教彼離苦得樂。故曰我
法能離等。彼諸學人。即得承教開解。始離諸見也。
我見者。三界苦因。我見為本。即身見也。有無。即斷
常見。等字。即攝一切見。言離者。即諸見忘也。二乘
人纔離諸見。便謂巳得涅槃。無復進求。此是述前
權執之相。今聞下。方述有疑。由未至究竟。今聞開
權顯實。普令成佛之言。竟不識為何等因緣。故致
生疑欲請也。
△三普為四眾。】


「善哉世尊願為四眾說其因緣令離疑悔。」


【善哉者。乃身子代請懇切之誠也。謂我等巳蒙慈
濟。於如來所有方便。前權後實之因緣。業巳知矣。
而疑網亦斷矣。奈何今會四眾。促難領悟。故必欲
再請垂慈。重為敷演。使其疑悔消除。證真實道。始
不廢如來出世所為之大事因緣也。此欲完結方
便品中所謂何因何緣殷勤稱嘆之案。故至重舉
因緣而請也。當機述請巳竟。
△二如來委答。分三。
一發起。又二。一抑令憤勇。】


「爾時佛告舍利弗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


【我先不言。舉前以醒。今疑之。不當復作也。謂先巳
言諸佛橫說竪說。無非逗此一實。其間或許或呵。
無非引人了此一大事。是方便品中。業巳盡情吐
[003-0658b]
露。復有何疑何悔。云何更許如來再說。
△二引令
速進。】


「然舍利弗今當復以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然身子既以婆心為眾復請。佛亦只得垂手為眾
再說因緣。到此顯實。即無別因緣可語。譬喻借事
顯理何妨。又假喻以明斯義。古之覺物。不廢比況。
正以物之得解。因彼達此。易為明也。
△二譬喻。分
二。一長行。此去長文。并後一百行偈說譬喻。後六
十五行偈勸信。又分二。一開譬。又二一總譬。分六。
一大長者譬。又二。一出名位。】


「舍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


【此下總一譬喻。顯明如來出世本為一大事因緣。
由三界眾生著諸欲境。痴惑所蒙。不求出要。只得
開權拯接。如後文云。若我但以神力智慧。捨於方
便。眾生不能以是得度。故今因當機重請。再為中
根。說方便因緣也。於中事相配合。諸家各有所長。
但依文義契合者就之。若字。即假若設若也。乃立
譬喻之本。國邑聚落。皆自廣而狹。各能統攝也。國
能攝邑。邑攝聚落。論長者之宅。猶為聚落多宅中
之一宅也。今先明能度之主。以依正二報合舉。內
含隱勝現劣從實施權之義。既以一火宅喻三界。
則國應喻一真法界。邑喻實報莊嚴。聚落喻凡聖
同居。聚落中一宅。始喻一三界。則以宅中五百人。
喻五道。方為𠃔當。由寂光攝實報。實報攝同居。如
[003-0658c]
國之大小統攝。義無不明。以事合理。顯然可見。是
為能居之依土也。次出能化之主。長者。乃通稱之
名。作一宅主也。即喻佛化身。於同居土中。為引導
師。天台云。如世長者。具足十德。一姓貴。即三皇五
帝之裔。二位高。乃鹽梅阿衡之相。三大富。則銅陵
金谷。豐饒不盡。四威猛。如嚴霜隆重。不肅而威。五
智深。胸如武庫。而權奇超拔。六年耆。蒼蒼稜稜。而
物儀所伏。七行淨。如白圭之無玷。八禮備。見節度
以安庠。九上敬。為至尊之敬仰。十下歸。令四海以
瞻依。十德具足。故所稱大也。出世長者。即是如來。
姓從真如實際中生。位則九界眾生。為無有上。富
以萬德莊嚴。威具雄猛無敵。智則三智融。而正徧
具盡。年則亘古今。而塵沙莫計。行以智運三業。無
過無失。禮以道統恒沙。為模為範。上為十方智覺
之所稱。下使萬方含識之所戴。是名出世大長者
也。
△二論德業。】


「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僕。」


【衰邁句。所說不一。況此喻乃四十年後之言。又在
本會唱滅。當以化緣將終。涅槃時至為喻。不必另
喻多種也。財富無量。總喻萬德。如云無量知見波
羅蜜皆以具足。田宅與僮僕。云多有者。正出上財
富無量之義。田宅皆不能移動者。喻實智。所謂法
空為室也。僮僕。乃運用之人。喻權智。所謂權能作
事也。邁音賣。僮同音。僕音撲
△廣舍宅譬。】
[003-0659a]


「其家廣大。」


【前既以長者。喻佛化身。則此大家。當喻同居土。無
疑矣。家以廣大言者。由三界廣含萬有。無不包容。
則二十五有。皆藉之以安身命也。
△三惟一門譬。】


「惟有一門。」


【一門者。凡聖共遊之門。喻真心也。類中雖有聖凡。
心外別無出入。但眾生迷此。而成生滅。諸聖悟此。
即是真如。出入之迷悟不同。而聖凡總由一心。故
日惟有一門。
△四五百人譬。】


「多諸人眾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此槩舉二十五有而言也。直指云。多諸人眾。喻十
二類生。五百者。喻五道眾生。同居三界。止住其中
者。喻眾生各著我法二執。貪戀三界。不肯棄捨。知
音謂。此準化城喻。先以五百由旬為譬。是通喻三
界眾生。數合五百。至後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是
別喻二乘出三界得涅槃。
△五大火起譬。分二。一
明所燒宅相。】


「堂閣朽故墻壁隤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


【堂是下層。喻自地巳上至欲界。閣是上層。喻色界
朽故者。屬有漏無常也。墻壁。喻四大地水火風。況
三界皆依四大執持。而仍為四大所壞。隤落者。四
大減損也。柱根喻三界有為。福善腐敗者。善根微
弱也。梁喻欲界戒善福梁。棟喻色界禪定慧棟。傾
危者。喻福慧力薄而不能支撑也。是知三界所有
[003-0659b]
皆為幻化。隤音頹。敗音拜
△二出能燒火境。】


「周帀俱時歘然火起焚燒舍宅。」


【此譬三界中總八苦五濁煎逼之相。於頌中詳演。
言八苦五濁。徧在四生四大之間。故云周帀。以業
同同現。故云俱時。歘然者。本無今有也。焚燒舍宅。
即世界壞相。然古以堂閣等。喻一身皮肉毛髮。似
與前後諸文落落不合。況明以火宅。喻一三界。則
於此諸譬。似不敢多錄。歘音虗
△六三十子譬。】


「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此指聖凡共一處也。直指云。前曰多諸人眾。指五
道言。今曰長者諸子。是別舉三乘。受佛法分。故有
子義。一十喻菩薩。二十喻緣覺。三十喻聲聞。三乘
人同居三界。因細惑未除。根本無明未破。故同受
斯報。但與下凡。分麤細耳。人以百言。子以十言。見
三界五道眾生。受佛化為子者。僅十而矣。足知得
斯道。出三界者。無幾也。總譬竟。
△二別譬。分四。一
長者見火譬。】


「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


【長者見。乃標出能見之人。起同體大悲。示生三界。
應上文我以佛眼觀也。大火起者。即標所見之境。
應上見六道眾生也。大火。即五濁八苦。有煎逼義。
從四面者。下文明以生老病死為四面。但不恰火
起之義。且生死等。是苦果。由貪嗔痴等四分煩惱
所集。則火從貪等四分中起義為當。大驚怖者。示
[003-0659c]
垂慈拔苦之心。此等眾生。如來從久遠劫。教以大
乘。今一旦廢忘。故見而驚也。不但退失先心。而返
起種種重惡。故曰大怖。】


「而作是念我雖能於此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作念者。應前三七思惟。將欲隱勝現劣也。所燒之
門。即聖凡同具之一心。佛亦從凡夫地上。知生滅
為苦。修不生滅性。而證此心。故得成佛。觀我雖二
字。即是如來不忍捨諸眾生而自求安樂也。謂我
雖以智炤之力。於此所燒之門。則安隱至於菩提。
得不生滅。而諸子下。正是起悲救之心。後文云。三
界眾生。皆是吾子。於火宅內樂著嬉戲者。天台云。
著見名嬉。著愛名戲。即眾生貪著五欲。諸邪見執。
而不捨離。所謂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也。不覺
知者。失佛知見。不覺五陰八苦。而醉心役役塵勞
者也。不驚怖者。如諸天人。雖有天眼悉見諸苦。每
聞天皷法音悉知是苦。而不求出要。所謂深著於
五欲。以貪愛自蔽也。火逼等四句。謂三界中人。欲
界巳下。為三毒八苦之火所逼。是麤相。如果報火
業火等。色界巳上。為五陰熾盛。及細惑煩惱之火
所逼。至於苦惑當前。極難堪忍。實為切巳。而是中
眾生。竟不生一念厭患之心。而求出意。所謂不求
大勢佛。及與斷苦法也。
△二捨几用車譬。分二。一
先捨几譬。又二。一勸門擬宜。】


「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若以几案從舍出之。」
[003-0660a]


【應上觀樹經行。初作思惟時也。身譬神通。而能荷
負。手譬智慧。而能運為。有力者。由智慧神通具足。
是有力義。衣裓。是外國盛華之具。又云。胸前護衣
裓服也。几即香几。案即案牘。今取譬。如後文云。若
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讚如來知見力無畏者。眾
生不能以是得度。上既以神力為身。慧力為手。則
衣裓當喻佛知見。几喻十力。案喻無畏。謂我今衣
裓在身。几案在手。以吾之力。亦可以載諸子從舍
出之也。此是如來最初成道。擬用大法濟之。如華
嚴耳。裓音格。】


「復更思惟是舍惟有一門或當墮落為火所燒。」


【復更者。即受天王請。而又作思惟時也。應前若但
讚佛乘。眾生沒在苦。是舍唯一門者。謂三界生死。
苦樂升沉。所出入者。皆此一心也。由信力輕微。智
不廣大。故云狹小。幼稚者。以善根微弱。無大乘想
也。未有識者。因無明濃厚。乏佛知見也。此為善弱。
次明惡強。戀著戲處者。即深著諸見。而迷戀欲境。
以苦為樂。所謂眾生諸根鈍。著樂痴所蒙也。或當
墮落。應前破法不信故。墜墮三惡道。或當者。擬或
有之也。謂我雖身手有力。兼得濟勝之具。奈火大
門小。子幼無識。以無知好戲之子。出愴惶狹小之
門。不惟無益恐見其為火所燒也。應前云如斯之
等類。云何而可度。稚音治
△二誡門擬宜。】


「我當為說怖畏之事具告諸子汝等速出。」
[003-0660b]


【此正出陳作思惟之意。我當為說等句。即是世尊
為諸眾生。說眾患難也。此舍巳燒下四句。見其懇
切之甚。惟恐其錯。足失身也。作是念巳下。方是將
思惟巳成之念。出示於人。而具告諸子。有急急乎。
不能少待之意。故曰汝等速出。即此一語。斬釘截
鐵。有如春雷出蟄也。直指云。觀初云歘然火起。次
云四面火起。又云火來逼身。又云此舍巳燒。語意
何等至緊。又豈止有痛哭流涕之狀。如云一失人
身。萬劫不復也。下云。宜時疾出。無令為火之所燒
害。又不啻有捶胸頓足之情也。】


「父雖憐愍善言誘諭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巳。」


【此喻一往迷理逐妄之狀。直指云。如來屢經接引。
而三界眾生。全不肯信。且不以生死為驚。不以五
陰為畏。業識茫茫。了無超出之想。不知三毒為火。
不識三界是大牢獄。亦復不知各各本具之佛性。
如何喪失。但任其從劫至劫。馬腹驢胎。死此生彼。
而無休息。輪迴六道。以苦為樂。故云東西走戲也。
如華嚴有眼不見。當面錯過。不得大法受用。故云
視父而巳。
△二用車譬。分四。一擬宜三車。】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令諸子等得免斯害。」


【應上尋念過去佛所行諸方便從一立三之意。前
言苦痛切巳。猶是近死。今云必為所焚。即有死義。
當設方便。是隱勝現劣。說三乘法也。我及諸子等。
喻說無議法說。似難通會。須知佛以對機而言。如
[003-0660c]
來以慈心。徧視一切。猶如巳子。眾生病即佛病也。
若獨以眾生分中而言。雖在最迷最苦之間。而此
靈明不昧之佛性。未曾暫捨。是我及諸子義。
△二
父知子心。】


「父知諸子先心奇異之物情必樂著。」


【天台明有小乘得度之機。先心各有所好者。是遠
劫受薰種子。大小不同。而性欲各別也。又智曾習
大。故曰先心。中厭老死。是各有所好。珍玩奇異。喻
證偏空等理。觀以宿因。投其所好。是知情必樂著。
所謂隨順方便也。
△三歎車希有。】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汝若不取後必憂悔。」


【此歎車希有。譬上正施三乘。思惟是事巳。即趣波
羅奈。示苦集滅道之相。此最初示相轉也。】


「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


【聲聞人聞四諦法。而出三界。喻羊車。緣覺人觀十
二因緣性空。而出三界。喻鹿車。中乘菩薩。修六度
行。出三界。喻牛車。車喻所證之理。獸喻能證之智。
三車雖指現成。其實要他依法修行。斷見思惑。越
分斷生死。出離火宅。方得一一受用。故曰今在門。
外。可以遊戲。此第二作證轉也。要解云。車表果法。
不屬三界。故云在門外。可以遊戲者。喻法樂自娛
也。牛乃服乘之有力者。正譬大根以任大乘。羊鹿
非可服乘。徒以像牛。為幼稚玩好之具。權譬小根。
以任小乘。知羊鹿非可服乘。徒為玩好之具。則二
[003-0661a]
乘不足致道。徒為戲論之法而巳。】


「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


【宜速出者。䇿進之辭。末二句。含有大白牛車之意。
此第三勸修轉也。直指云。門外無車。而云三車並
在。三車無一。而云隨汝所欲。皆示以方便之智也。
故向後有非為虗妄之證。
△四適子所願。】


「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競共馳走爭出火宅。」


【天台云。適願者。機教相稱。即聞慧也。心勇銳者。思
心動慮。即思慧也。互相推排者。推四真諦理。排伏
見惑。由邪正未決。故名互相。此入脩慧。屬煖頂位。
競者。競所勝理。初則徧觀上下八諦。歷十六行相。
競趣真諦。後則縮觀。至欲界苦諦下趣苦法忍。名
忍法位也。共者。是世第一位。同觀欲界苦諦。與忍
位不別。故云共也。馳走者。入見道十五心。速疾見
理也。既斷見惑。分得涅槃。合上有涅槃音也。爭出
者。即修道位。爭出三界。成無學果。斷思惑盡。合上
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別名也。知音云。經文讀之。雖
似平淡。而敘事脉胳。自有輕重。如初云。歘然火起。
次云。或當墮落為火所燒。雖有歘然所燒之患。而
曰起。曰或。何等緩頰。至是則曰巳為大火所燒。而
曰我及諸子必為所焚。則又何等愴惶。先曰了無
出心。東西走戲。視父。而巳。何等怠頑。今曰心各勇
銳。互相推排。爭出火宅。則又何等精勤。可見方便
力用。而實相容易難言也。銳音胃
△三等賜諸子。
[003-0661b]
分四。一喜子免難。】


「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其心泰然歡喜踊躍。」


【正喻開權顯實也。直指云。見思既盡。分斷巳離。不
被三毒五欲所逼。故曰。安隱得出。正應前我能於
所燒之門安隱得出也。至此則四諦皆是真常。故
曰四衢道中。爾雅云。四達謂之衢。偏空是其所守。
故為露地而坐。言露者。巳不為諸惑所被。而十八
界籓籬巳撒。故無障礙。賴耶習盡。故謂泰然。得六
通自在。故踊躍歡喜。然心泰然者。即當歸於父言。
據前見火起於四面。即大驚怖。今幸得安隱而出。
故泰然矣。前云。若不時出必為所焚。何等痛惜。見
諸子東西走戲。何等憂慼。今見露地坐故。歡喜矣。
足見父子天性相關色身法身體俱不二。衢音渠


△二諸子索車。】


「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


【天台云。應前我見佛子等。志求佛道者。咸以恭敬
心。皆來至佛所。文中雖無索字。就此即明索車之
意。據二乘之索意有三。一機索。即於鹿苑證小之
後。至方等中。冥有大益。每被斥不謗。則索意有在
也。二情索。於般若中。領知大法。而樂大心起。縱未
彰言。而索義亦切矣。三口索。即本會發言三請。誠
然欲乞門外三車。原為假立。諸子未出。擬必得車
于門外。一出乎門。則父之權設方便。不喻而知矣。
既跨足門外。即父果有三車。與之諸子。亦無可用。
[003-0661c]
是知此處索車。正所以得父心矣。故謂夢裏明明
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也。但所言各白者。由悟
有深淺。智者知本無車。而故從父索。如獅子兒有
返躑之踪也。或滯迹者。欲究其底蘊。亦容有斯索
意。
△三等賜無二。分三。一正標等賜。】


「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應前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天台云。既言賜諸
子。則視子無二。譬觀一切眾生。等有佛性。於車亦
等者。皆是一相一種。聖所稱歎。教菩薩法也。直指
云。此隱伏三周普記之案。本具之理。如天普葢。故
喻以大車。諸子迷故索三。慈父開故等一。是知前
品三乘。原止一乘。此中三車。原是一車。以其法等
人等。正等正覺。故曰等賜。
△二廣明車相。又二。一
敘車體。】


「其車高廣眾寶莊校重敷婉筵安置丹枕。」


【此正喻無量義定。以理得名也。唯理能載物。故以
車喻之也。直指云。真俗並持。故曰大車。竪窮三際
名高。橫徧十方曰廣。萬行修飾。如眾寶莊校。周帀
欄楯。喻總持。持萬善。遮眾惡也。四面懸鈴。喻四無
礙辯。下化眾生也。幰葢。喻慈悲普覆也。雜寶嚴飾。
喻萬善。以嚴慈悲。大經云。慈若具足十力無畏等。
名如來慈。寶繩交絡。喻四弘誓。堅固大慈心也。垂
諸華瓔。喻四攝。神通等。悅動眾生也。重敷婉筵者。
譬五十七位。真如理境。安置丹枕。喻妙覺果海。正
[003-0662a]
寢絕待也。天台云。枕乃休息身首者。譬一行三昧。
息一切智一切行也。巳上總明車上莊嚴。喻如如
理。寂而常照。從體起用。是一為無量。成理無礙法
界。幰音顯。婉音宛。】


「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又多僕從而侍衛之。」


【此正喻無量義經。從根本智得名也。直指云。智為
前導。故曰駕。此智不受一塵。曰白牛。體具萬德。如
膚充。煩惱不染而色潔。又實智能出生一切差別
智。故曰膚色充潔。權實二智。不離其體。曰形體姝
好。具十如是大義。曰有大筋力。全體即用。全俗即
真。因果一如。曰行步平正。智無內外剎那三世。曰
其疾如風。又多僕從者。譬方便波羅蜜。隨處運用。
即二乘小行。眾魔外道。皆隨方便智用。又果地神
通運役。亦僕從義。姝音樞
△二釋車由。】


「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財富無量種種諸藏悉皆充溢。」


【此喻佛自住大乘。終不以小乘教人。直指云。財富
無量者。即權實二智。禪定解脫力無畏等。皆具足
也。種種諸藏者。即行藏理藏。空不空藏。自行圓滿
名充。以之化物名溢。】


「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各各與之不宜差別。」


【天台云。正明以等心與之之故。由財物無極。於子
無偏。安得不等與大車。七寶無量者。喻今經開顯。
若教若行。皆摩訶衍法。幼童皆子者。即三無差別
也。等賜大車。是法無差別也。】
[003-0662b]


「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何況諸子。」


【釋成財富無量之意。此物。即喻佛知見。乃如來普
為人天所開所示之物。周給者。徧該善惡信不信
種。於無緣尚度。況機熟有緣。而曾受大法薰習者
耶。
△四得車歡喜。】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譬上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巳除也。天台云。三乘之
人。本求羊鹿牛車。期出分段。今得大白牛車。盡於
變易。過本所望。豈不歡喜。
△四無所虗妄譬。分三。
一問。】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珍寶大車寧有虗妄不。」


【此承上等賜一大車來。直指謂。前許三車在門外。
其事似虗。今所賜等一大車。乃昔未許者。而今與
之。其實似妄。你試看。如此者。果虗妄耶。非虗妄耶。
正喻三乘之設。不過藉以出三界而巳。究竟非實。
故先有而後無。一實之理。雖先未說。而開佛知見。
究竟是實。故先無而後有。以此虗妄二字。打通前
後關鍵。從非本所望一句生來。
△二答。分二。一免
難不虗。】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於彼火宅而拔濟之。」


【身子因問。領知不虗之意。謂前云。長者所設方便。
令諸子等得免斯害。則三車之設。乃方便耳。今諸
子爭出火宅。意在於車。而長者之意。本在脫苦。今
苦難既脫。則方便之驗正著。豈返受虗妄不實之
[003-0662c]
咎哉。何也。全身免火。巳得玩具。譬得小乘五分法
身人空慧命。則為巳得心所好也。況此本是如來
方便拔濟之心。何成虗妄。
△二過望不虗。】


「世尊若是長者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


【此明大車之錫非本所望也。即使長者到火宅之
外。一車不與。尚非虗妄。何故。以車為免難之由。今
免難後。不唯與車。而且與大車。是諸子所不望者。
豈反責父。有虗妄罪乎。此喻世尊雖說三乘。而作
念實在大乘。是絕無虗妄之意。身子於此證成不
虗。巳為四大弟子千二百人立斷疑生信之案。故
品後則自陳信解矣。
△三歎。】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如來欲當機自陳賜車之意。故以虗妄不虗妄。發
彼所見。幸而身子同聲相應。即函稱之以善哉也。
如云誠如所言。即此一語。便知身子謂從佛口生。
得佛法分。果為不妄。開譬一科巳竟。
△二合譬。分
二。一合總譬。分五。一合大長者。】


「舍利弗如來亦復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


【天台云。因前品單以法說難明。故許以譬喻得解。
至喻後再將法合。是欲為中根開解。而亦顯如來
說法理事兼至也。舉一切世間者。約處以定名位
也。上云。國邑聚落。今合譬直言一切世間。則該攝
三土。皆是妙色心果報之處。如來福應三土。故為
一切世間之父。】
[003-0663a]


「於諸怖畏衰惱憂患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此言如來獨得真常。而起利生之悲智也。怖畏下
三句。皆世間苦境。如來於因中。五住盡。二死忘。無
惡不斷。故曰永盡無餘。而悉成就等。皆出世妙樂。
如來於果上。權實融。智悲運。萬德具備。故曰利益
一切。正合上財富無量。而冥應眾機也。知見言無
量者。即權實諸智。應有無量力無畏。皆智德中攝。
合上財富。明矣。大神力亦應有無量二字。如本經
彈指謦欬三變淨土放光現瑞等。皆神力中少分。
合上田意。全權即實。全實即權。是智慧之力。智為
一切所寄託處。合上宅意。具足方便等。即十度諸
智。合上及諸僮僕意。慈悲。乃施化之本。無懈。即不
盡之心。此等功德而悉成就也。此明自證。下方出
利物之心。來生三界也。恒求善事。即應機濟物。利
益一切。即誓度眾生也。
△二舍宅。】


「而生三界朽故火宅。」


【天台云。三界者。自地獄巳至人間。名五趣雜居。自
人間至他化天。名欲界。四禪十八梵天。皆有形色。
名色界。四空天。惟識性安居。名無色界。三處各有
界限種族。故曰三界。
[△@△]生三界者。即承上無倦之
心。為利益故生。非有所感招而生也。朽是壞劫相。
故是住劫相。三界乃如來行化之場。曰故宅。合上
其家廣大。
△三合五百人。】


「為度眾生。」
[003-0663b]


【眾生乃諸聖之根本。佛不度生。聖何從立。故佛佛
成道。誓度眾生。乃化化不絕之意也。眾生之性。本
來是佛。由諸惑染。覆彼心靈。所以如來隨其根性
而度脫之。則三乘五性。總曰眾生。故五百人與三
十子。并此合也。
△四合大火起。】


「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痴闇蔽三毒之火。」


【生老病死。是盡世間所不免者。天之與人。但分麤
細。是根本苦。憂悲苦惱四字。總言即一切苦。別論。
憂即怨憎會。悲即愛別離。苦即五陰熾盛。惱即求
不得也。以愚痴暗蔽為苦者。葢一切眾生。本具如
來德用。由愚痴暗故。失佛見。愚痴蔽故。失佛知。因
失佛知見。所以枉受輪迴也。是知生死苦果。及三
毒苦因。皆從愚痴建立。則愚痴為苦大矣。三毒者。
謂以迷心對一切順情之境。引取無厭。名貪。以迷
心對一切違情之境。而生恚怒。名嗔。迷一切事理
之法。無明不了。起諸邪行。名痴。三皆名毒者。因能
壞出世善根故。以此合上歘然火起。
△五合惟一
門。】


「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提覺道。似難以合一門。但諸聖所證。凡愚所迷。
亦不外此也。今如來出世。以巳所證。發彼所迷。多
方巧示。使諸眾生。念念熏脩。轉生滅。成一真如。出
離生死。而證涅槃。唯此一門而巳。故合上一門。

二合別譬。分四。一合長者見火。分三。一合能所見。】
[003-0663c]


「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如是等種種諸苦。」


【見諸眾生的見字。是能觀智。諸眾生下。方是所觀
境。合上大火從四面起。火既大。則所聚之患必多。
故如來以佛眼。見諸眾生。為種種患之所燒煑。總
三苦八苦為火也。八苦者。生死等是四。貪著等。是
求不得苦。地獄天上受生。有五陰熾盛苦。加冤會
愛離為八。三苦者。憂悲燒煑及地獄三途。是苦苦。
捨所愛境而別離。是壞苦。五陰不停。是行苦。一切
眾苦。從四顛倒生。故合上四面火起。
△二合廣所
見。】


「眾生沒在其中雖遭大苦不以為患。」


【直指云。如來見三界五道三乘諸子。恒被八苦所
燒。乃為總標苦本。稍有福者。為財色名食睡五欲
所醉。受種種苦。無福德者。追求五欲之因。後受三
塗之果。三途報盡。生人間天上。又不免貧窮困苦。
於父母妻子之間。有愛別離苦。於水火盜賊債主
讐家。有冤憎會苦。仍復生老病死。輪迴六道。苦不
可窮。而此諸子。返以為樂。遊戲四生。于本具之佛
性。不覺不知。於生死之危險。不驚不怖。明知是苦
而不生厭離。明知有佛而不求解脫。甘於此三界
火宅。隨業受報。東西馳走。雖遭如是大苦。而不以
為患。此即誠為可憐愍者。正合上苦痛切巳心不
厭患無求出意。
△三合起驚怖。】


「舍利弗佛見此巳佛智慧樂令其遊戲。」
[003-0664a]


【合上身手有力一節。然眾生以愚痴自蔽。固為三
毒等火。煎逼不巳。我既為彼父。豈不當為救濟之
方。與拔其苦難耶。即以大悲力。化諸眾生。拔五濁
苦也。若但拔苦。而不令至樂。則父道亦有缺焉。故
又與佛智之樂。令其遊戲。是以大慈力。令諸眾生。
得二嚴樂也。火宅中之諸子。以五欲樂。歡喜遊戲。
乃自取之耳。此以佛智慧樂。令其遊戲。乃佛與之
也。雖苦樂之境不同。惟其心之一轉耳。
△二合捨
几用車。分二。一合捨几。又二。一合擬宜。】


「舍利弗如來復作是念眾生不能以是得度。」


【天台云。上譬有勸誡二門擬宜。今但合勸門者。勸
是正修。而誡乃傍助之耳。今擬宜中。神力合身。智
慧合手。如來知見合衣裓。力無畏合几案。眾生不
能以是得度者。由法大機小不相投也。】


「所以者何是諸眾生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此釋成所以不得度之故。合上諸子幼稚未有所
識戀著戲處一節。其所以不能得度者。由五濁障
深。正為諸火所逼。大乘微玅難思之法。何由得解。


△二明息機。】


「舍利弗如彼長者然後各與珍寶大車。」


【此重舉前文。以明用權顯實之意。
△二合用車。分
四。一合擬宜三車。】


「如來亦復如是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


【以法對喻。一一可見。故知如來隱勝現劣。以一說
[003-0664b]
三。于三界火宅。用方便者。豈得巳耶。
△二合父知
子意。】


「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此明佛說三乘也。乘以運載為義。天台云。聲聞以
四諦為乘。緣覺以十二因緣為乘。菩薩以六度為
乘。運出三界。歸於涅槃也。六度菩薩。於當教內。亦
稱大乘。今名佛乘者。菩薩三十四心。頓斷見思習
氣。而得成佛。故亦名佛乘。
△三合歎車希有。】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樂住聲聞辟支佛佛乘。」


【此明佛諭捨貪取樂也。天台曰。三界火宅。是指明
苦諦。色聲香等。是集諦。皆由五塵積聚增多。而有
火宅諸苦也。五塵俱有親疎。色親者。為男女美好
之色。疎即世間玄黃赤白等。聲親者。即男女歌詠
之聲。疎如絲竹環珮及種種聲等。香親者。即男女
身香。疎如世之沉檀龍麝種種香等。味親。如肴[貝*善]
飲食等種種美味。疎如藥艸果食等。觸親。即男女
身分柔軟諸觸。疎如冷煖澁滑等。此名五塵。亦名
五欲。為諸苦所因。故為集諦。速出三界。即指出滅
道二諦。示三界外有智斷三乘之果。故令速出。當
得三乘。合上三車。今在門外。於三轉四諦中。此即
示相轉也。】


「我今為汝保任此事如來以是方便誘進眾生。」


【保任者。是擔當不失也。由此行徑。俱為巳歷之途。
今使汝等勤行于中。所有一切關要。我皆為汝擔
[003-0664c]
當保任。必至得此聲聞辟支佛佛乘而後巳。豈復
有悞於汝等哉。但諸子當專志前行。勿生退墮可
也。如此語意。何等苦切。何等緊要。此是第二作證
轉也。】


「復作是言汝等當知便得無量安隱快樂。」


【此合上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一節。天台云。如
此三乘。是諸佛方便引物儀式。故曰聖所稱歎。得
無生智。曰自在。得無盡智。曰無繫。我生巳盡。不受
後有。名無所依。所作巳辦。梵行巳立。名無所求。此
皆序權智之功。乘是三乘下。方序實智。以無漏二
字。總下力無畏等。皆是無漏。非權乘之有漏智也。
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四禪八定八解脫及正
定等。總屬實智。故便得無量安隱快樂。此是第三
勸修轉也。
△四合適子所願。分三。一合羊車。】


「舍利弗若有眾生為求羊車出於火宅。」


【此明諸子從化而證道果也。先明聲聞乘。直指云。
若有眾生。是汎指六道而言。宿習有三乘種子。故
曰內有智性。今從佛聞三乘聖教。即便信受。即聞
慧也。殷勤精進者。指三十七品助道功夫。見思惑
盡。方出三界。即思慧也。自求涅槃者。得人空慧。證
有餘涅槃。即修慧也。從教生解。故名聲聞乘。聲聞
力弱。只能自利。如諸子求羊車出火宅也。
△二合
鹿車。】


「若有眾生從佛世尊為求鹿車出於火宅。」
[003-0665a]


【此明緣覺乘也。梵語辟支迦。此云緣覺。亦名獨覺。
出無佛世。以宿習智種。自知生死是苦。自發斷苦
之慧。今從佛聞十二因緣。則深增慧種。返覆推窮
十二緣理。況此緣理。本自有之。非佛天所作。故曰
自然慧。好樂獨居。直下照了緣理如幻。證偏寂境。
故曰善寂。深知諸法因緣者。能于流轉還滅二門。
觀因緣理。諸法。即十二緣法也。緣覺人從他聞法
少。自推義多。取喻如鹿不依人也。又性兼通教。有
回顧之慈。亦如鹿之回顧群類也。
△三合牛車。】


「若有眾生從佛世尊為求牛車出於火宅。」


【此明別教菩薩乘也。直指云。約所破之惑。始從陰
處界三。以至七大同轉。約能破之智。始從信位。及
住行向地等妙二覺。一切皆欲了達。故云。求一切
智。真俗并觀。曰佛智。權實雙融。曰自然。以本玅明
應物。曰無師。如來知見十力等。即法身般若。屬實
智。慜念安樂等。屬權智。由權實雙運。故曰大乘。名
為摩訶薩者。以自他俱利故。此菩薩體用相稱。自
在雄猛。有普載之德。故取喻牛車。若約時判。羊鹿
二車。是序方等阿含前二十年事。牛車。是序般若
會上後二十年事。若約機判。則前後互顯。
△三合
等賜大車。分二。一雙牒二喻。】


「舍利弗如彼長者等以大車而賜諸子。」


【此明等賜無二心也。前喻中。有免難索車等賜歡
喜四科。今合唯二者。以到無畏處。兼索車意。以等
[003-0665b]
賜中。兼歡喜也。
△二雙合二譬。分二。一合免難。】


「如來亦復如是怖畏險道得涅槃樂。」


【此以如來亦復如是。應成等賜大車之義。天台云。
如來以一乘妙法。為大車。則體具萬德。空有雙持。
真俗並駕故耳。以佛教門者。即四諦十二因緣六
度等法也。怖畏者。即三界火宅。險道者。即六趣升
沉。極險惡道也。
△二合等賜。】


「如來爾時便作是念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此合其車高廣眾寶莊嚴。以至種種諸藏悉皆充
溢一節。如來作念。正是法華。廣集諸王。付囑家業
之時。無量智慧力無畏等者。即此諸法。便是如來
大法寶藏等。與大乘者。即將上無量智慧等三德
秘藏。付囑諸子也。不令有人獨滅度者。即三周普
記。令一切人普皆成佛。如至此會。攝三乘歸一。收
權小入實。則人無異人。法無異法。生佛不二。聖凡
一致。是名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也。】


「是諸眾生脫三界者能生淨妙第一之樂。」


【此合我財物無極。并各乘大車非本所望一節。直
指云。先舉三乘眾生依權智而出三界。如諸子於
露地坐矣。悉與諸佛禪定等。即等心賜與之意。諸
佛之禪。真俗一體。屬般若德。諸佛之定。空有一如。
屬法身德。諸佛之解脫。權實並運。屬解脫德。三德
體具。四智圓明。是為佛娛樂之具。悉皆與三乘諸
子。名付家業。如上所付之法。皆是一相一種。斷非
[003-0665c]
權小可得。而持一相一種者。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成一真法界。故曰一相。十方諦求。更無餘乘。故曰
一種。然此諸法。皆為眾聖。共相守護者。直至常樂
我淨薩婆若海。故曰能生淨妙第一之樂。
△四合
無虗妄。】


「舍利弗如彼長者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


【此明權實無虗妄也。牒喻可知。如來無虗妄者。是
總結權實不虗也。初說三乘權。引眾生出於三界。
是如來施權不虗。後以大乘。而度脫之。普令三根
同成正覺。是與實不虗也。】


「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慧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何以故。乃徵釋無虗妄之故。謂何故如來必欲先
權後實耶。以如來智慧禪定諸法寶藏。本無窮極。
而先說權教者。由機小不能領受。今皆盡與大乘
之法。雖如來盡與。而眾生不能盡受故。只得於一
佛乘。說二說三也。身子前問。願為四眾。說其因緣。
故今曰以是因緣也。汝前謂千二百人。聞所未聞
皆墮疑惑。汝等今日。當知皆是諸佛方便之力。其
實元一佛乘。但分別而說三也。如來如此委曲垂
慈。則疑者之心。應氷判矣。長行譬喻巳竟。
△二偈
頌。分二。初一百偈頌前。又分二。一頌開譬。又二。一
頌總譬。分四。一頌大長者。】


「佛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長者。」
[003-0666a]


【此頌明能救之人。為一宅主也。天台云。頌上位號。
亦兼名行。德業為國邑聚落所崇。乃年德俱高之
長者。喻舍那如來為三土之大教法王也。
△二頌
廣舍宅。】


「有一大宅其宅久故周障屈曲雜穢充徧。」


【大宅。喻三界之總相。久故者。由眾生從曠大劫。迷
真逐妄。幻成此三界妄境也。頓弊者。喻壞劫將至。
總標三界不牢固之相也。堂舍下。至雜穢充徧。總
明三界火宅成住壞空之四相也。色界為堂。欲界
為舍。不免墮落。故曰高危。柱根。乃業識命根也。以
業運識。曰摧朽。梁棟傾危者。即善福減損也。基陛。
乃運生運業之無明。隤毀者。即久故深沉也。墻壁
𡉏坼。即四大減損也。泥塗。乃四大中雜染之心。陁
落者。即雜染紛縈也。覆苫。乃以障四面之風雨。喻
我人四相念念生滅。故曰亂墜。一切散善戒法。乃
三界覆護之椽梠。差脫者。即廢忘不修也。周障。是
六識周迴障隔也。屈曲。是六根屈折不合也。由識
依根。而取諸塵。故曰雜穢充徧。良以三界雖廣。乃
一切眾生妄惑所成。所謂迷妄有虗空。依空立世
界。則所譬皆不離眾生虗妄成就也。若以之喻人
一。體雖甚相當。不若喻明三界之相為切。此世界
相續也。𡉏音痞。坼音冊。阤音矢。苫閃平聲。椽音傳
音呂。差音雌
△三頌五百人。】


「有五百人止住其中。」
[003-0666b]


【三界分二十五處。以所依之處不同。則能依之類。
亦種種矣。總皆為五道眾生。則三十子亦攝于其
間。此眾生相續也。
△四頌大火起。分四。一明地上
火譬欲界。又四。一明所燒之類譬十使。又二。一正
明所燒。又曲分二。初明禽獸被燒譬五鈍使。


且三界眾生。形由業感。業由妄生。于中善惡升降。
橫竪大小。雖報受不同。有種種千萬。其展轉輪迴
皆由無明三毒并五濁十使之所運。則成業果相
續矣。如來今欲詳陳三界所有一切弊惡之相。使
人知此皆是眾生迷惑所成。若一念頓發妙智。翻
染成淨。始信其清淨本然中。由諸眾生不守自性。
則忽生山河大地及諸眾生之有為相也。故自此
下。詳明三界中極苦眾生。受三途苦報。有如此情
狀。先出畜生報。為貪嗔痴慢疑五鈍使。所招感也。
此下多依天台釋。但以圓圈代之。科分為二。一
別開五鈍。分五。一慢使。】


「鴟梟鵰鷲烏鵲鳩鴿。」


【○慢者。自舉輕他。如鳥之陵高視下也。故以八鳥
譬之。陵他為慢。自貴為憍。依文殊問經。有八慢。壯
盛憍如鴟。性憍如梟。富憍如鵰。自在憍如鷲。壽命
憍如烏。聰明憍如鵲。行善憍如鳩。色憍如鴿。是八
者。皆慢之所使也。鴟音笞。梟音驕。鵰音貂。鷲音袖
鴿音閤
△二嗔使。】


「蚖蛇蝮蠍蜈蚣蚰蜒。」
[003-0666c]


【○嗔者。不忍諸惡也。有三種。一非理嗔。不問可否。
歘然而起也。二順理嗔。謂人實惱我而起也。三爭
論嗔。謂以巳為是。以他為非也。蚖蛇最大而毒。不
觸而螫。如非理嗔。蝮者復也。觸之則復。怒時毒在
於頭。又云蝮蛇。鼻反。其上有針。此唯胎生。生時輙
坼其母蝮。觸之其毒不可當。喻執理嗔。蜈蚣。一名
蝍蛆。見大蛇。緣而食惱。莊子中。有蝍蛆甘帶者。是
也。蚰蜒即蜈蚣類。頸赤者為蜈蚣。頸不赤者名蚰
蜒。有百足。亦名馬蚿。亦名商距。莊子謂商距馳河
者。是也。喻戲論嗔。且世之懷嗔毒人者。雖異其形
不異其嗔。聞此當須知悔。蚖音元。蝮音福。蠍音歇
音吳。蚣音公。蚰音尤。蜒音延
△三痴使。】


「守宮百足鼬貍鼷鼠𧏙蜋諸蟲而集其上。」


【○痴者。於境不了。即無明也。有二種。一獨頭。二相
應。守宮者。即蜥蜴也。亦名蝘蜓。以朱飼之。其體盡
赤。擣之萬杵。以點女身。終身不滅。與人交則隱矣。
俗謂蠍虎。善緣籬壁。此譬獨頭無明也。鼬。即野鼠。
赤黃色。善食群鼠。貍。善卜者也。行則止。而擬度之。
鼷鼠。最小之鼠。一名甘口鼠。傷人不知痛。此譬相
應無明也。諸惡蟲者。從痴根本。備起諸結使也。交
橫句。明諸使相緣。或緣三界。如交橫起之速疾。如
馳走屎尿句。明痴心所著之境。皆不淨也。𧏙蜋亦
名蛣𧏙。衝波。傳曰𧏙蜋。無鼻而聞香。經營穢場之
下。故曰。𧏙蜋之智。在於轉丸也。世人著諸欲境。痴
[003-0667a]
心延綿。不少異也。鼬音右。貍音離。鼷音奚。𧏙音腔
音良
△四貪使。】


「狐狼野干咀嚼踐蹋饑羸慞惶處處求食。」


【○貪者。迷戀不捨也。有二種。一有力。二無力。狐乃
妖媚之獸。禮北斗而致靈。善于變化者。狼大如狗。
野干即狗類。夜鳴而為恠。此為獸中著妖著魅者。
麤嚼曰咀。細嚼曰嚼。嚌者啖其肉。囓者齒其骨。此
譬有力貪。以威勢競取。如狐狼等。無力貪。但能從
他乞索麤弊。如野干等。況貪心取境。有用不用。有
用而取。如咀嚼。無用而取。如踐蹋。又貪心取境。或
取一物。或取多物。如嚌齧也。骨肉狼藉者。積聚五
塵。不知止也。群狗摶撮者。譬以有力奪無力者之
狀。兩足翻尋曰摶。收聚一處曰撮。狐狼所食之餘。
狗來摶撮也。曰群狗。曰競來。形容無力妄奪者。可
發一咲。貪不知足。如饑。求不能得。如羸。慞惶者。種
種營覔也。處處求食者。馳逐五塵之境也。又慞惶
者。恐懼不安。多貪之人。雖富而貧。故曰慞惶處處
求也。干音岸。咀雎上聲。嚼墻入聲。蹋音踏。嚌音齊
音孽。摶音團。撮鑽入聲。羸音雷。慞音張。惶音黃
△五
疑使。】


「闘諍摣掣啀喍嘷吠。」


【○疑者。猶豫二邊也。向前相奪曰摣。往後相扯曰
掣。乃鬪諍之狀。䘖物死爭。曰啀喍。失物潑呌。曰嘷
吠。此爭鬪之聲。喻世人持疑不決。發言爭論彼我
[003-0667b]
是非之相。有如此者。別開五鈍巳竟。摣音楂。掣
音徹。啀音崖。喍音柴。嘷音豪
△二總結變狀。】


「其舍恐怖變狀如是。」


【此總結上五使也。其舍喻三界。言三界人心。具此
貪嗔痴慢疑。可恐可怖。其變態真如上鳥獸蟲蛇。
莫能測度也。
△二明鬼神被燒譬五利使。分二。一
總明利使。】


「處處皆有魑魅魍魎。」


【此以三界中鬼趣。譬眾生具足五利之心。形狀如
此。前貪嗔痴慢疑。尚只使得凡夫。故曰鈍。惟此身
邊邪見戒。這五樁無論凡夫逃脫他不得。即四諦
五陰。觸著皆有。如我欲學佛學聖。他便在學佛學
聖中。令人不知不覺。使你差錯了路頭。故曰處處。
以其利于上五使也。魑魅者。物之精。山澤之恠也。
西京賦云。山神虎形曰魑。宅神猪頭人形曰魅。魍
魎者。木石變恠也。此四者。能隱能顯。若有若無。巧
恠百種。變幻不一。故以此譬眾生身邊邪見戒之
心也。
△二別開五利。分五。一邪見。】


「夜叉惡鬼食噉人肉鬪諍之聲甚可怖畏。」


【○此譬邪見。由計斷常。不信因果。故名邪見。夜叉
此云捷疾鬼。譬邪見者。撥無因果也。人是善報。譬
出世因果。邪見之人撥無善報。如食人肉也。毒蟲
是惡報。譬世間因果。邪見之人撥無惡報。如噉毒
蟲也。孚乳句。廣雅云。孚亦生也。乳者養也。卵屬以
[003-0667c]
爪護所生曰孚。胎屬以身藏所產曰乳。凡世間之
法。善惡各從其類。從同類因。生同類果。藏護者。因
能有果名藏。必得不失名護。此言世間善惡。各有
所藏所護也。夜叉爭食者。譬邪見人撥無善惡因
果。是爭取食之也。食既飽者。乃邪見之心成就也。
惡心轉熾者。增廣邪見之心也。鬪爭聲者。內心成
就。外彰言教。宣無因果之法致令聞者墮落三途。
故言甚可怖畏。
△二戒取見。】


「鳩槃茶鬼蹲踞土埵往返遊行縱逸嬉戲。」


【○此譬戒取。執邪為道。名非因計因。如外道持牛
狗等戒也。鳩槃茶此云甕形。亦名可畏。即無常殺
鬼。譬修有漏善。能勝諸蟲也。虗坐曰蹲。實坐曰踞。
土捶。即壟斷也。譬外道修十善戒。能生六欲天高
處。如土埵也。離地一二尺者。增修諸禪。得色界定。
如上一尺。得無色定。如二尺也。得升上界為往。退
墮下界為返。妄起戒取之見。如縱逸嬉戲。蹲音存
音據。埵音朵。】


「捉狗兩足撲令失聲以脚加頸怖狗自樂。」


【○狗即苦果。足譬苦因也。邪戒本非是因。虗妄計
之為因。堅持不捨。如捉狗兩足也。又謗世間無苦
因果。是撲令失聲。返著邪戒為正修。以苦捨苦。如
以脚加頸。將苦為樂。持說不定。如怖狗自樂也。
[△@△]
問。佛令人持十善戒法。為生天因。亦是方便。此何
故作鳩槃茶譬答。因不同也。佛教正因。久令增進。
[003-0668a]
必得正果。今外道所持邪戒。又謗世間無苦因果。
由其因果差錯。故作此譬也。頸音景
△三身見。】


「復有諸鬼其身長大發大惡聲呌呼求食。」


【○此譬身見。於陰入界中。妄計為身。名身見。竪入
三世計我名長。橫徧五陰計我名大。計我自在。不
修善法。即無慚愧。名躶形。以惡莊嚴故黑。無功德
資故瘦。計我者。不出三界。故言常在其中。計我在
心。發言宣說有我之相。故言發大惡聲。冀因此說。
望得道果。故言呌呼求食也。躶音裸。瘦音𠻳
△四
見取。】


「復有諸鬼其咽如針。」


【○此譬見取。謂因此妄見。通至非想。名見取。非想
無常。而計涅槃。如咽細命危而保其壽。故言其咽
如針。
△五邊見。】


「復有諸鬼首如牛頭饑渴所逼呌喚馳走。」


【○此譬邊見。於身見上計我。復計斷常。執常非斷。
執斷非常。隨執一邊。名邊見。斷常二邊。如牛頭二
角。為身是我。為我是身。依我見起邊見。如頭兩角
也。計斷常之過。能斷出世善根。如食人肉。能斷世
善根。如復噉狗。或時計常。或復計斷。前後迴轉。如
頭髮髼亂。計常即破斷。計斷即破常。如殘害𠒋險。
無有智定飲食自資。如饑渴所逼。各陳一見。如呌
喚馳走也。正明所燒巳竟。髼音蓬
△二總結利
鈍。】
[003-0668b]


「夜叉餓鬼諸惡鳥獸如是諸難恐畏無量。」


【○初二句總結欲界煩惱之相。上句結利使。下句
結鈍使。次二句通結利鈍。並是有漏之心。無道味
充食曰饑。生死速疾曰急。四向者。見惑雖多。不出
斷常有無四句也。窺窻牖者。窺小視也。明其邪觀
空理。雖有觀察。非為正見。所以不得廣大真空之
境。故如窺窻見空也。後二句收廣總結。由眾生不
修正法。邪解成非。故至墮苦。所以恐畏無量也。明
所燒之類。譬十使巳竟。窺音奎。牖音有
△二明火
起之由。譬五濁。】


「是朽故宅屬於一人其人近出未久之間。」


【○三界是佛應化之處。往來八千返。豈非久故耶。
大窾云。此譬如來在世教化眾生。令伏煩惱。由應
化他方。暫時不在。致令眾生煩惱火起。問。上纔言
屬。此便言出。既屬則不出。既出則不屬也。此義何
如。答。上不言屬。則於巳無干。何有救濟之情。下不
言出。則并巳被焚。何有救濟之功。則屬與出。皆有
關係也。
△三明火起之勢。譬濁相。】


「於後宅舍忽然火起摧折墮落墻壁崩到。」


【此去正明三界壞劫之相。又前敘畜鬼。二道境界。
巳如是矣。此似明地獄境界。況地獄諸苦。唯火為
重。又獄乃囚繫之所。況三界九地眾生。無時解脫。
豈不成囹圄之場。故知凡有繫處。獄義在也。天台
云。三界為宅。五陰為舍。四面是處所。即身受心法
[003-0668c]
也。於四法中。起四倒見。則五濁八苦俱作。故云一
時。相續漸增。故云俱熾。後宅舍者。應即壞劫時至。
由眾生無明濃厚。五濁渾深。則四大四相。我人熾
盛。則將三界有為福善。并皆毀盡。便是棟梁等震
裂之相也。爆音報
△四明被燒之相。譬眾苦。】


「諸鬼神等揚聲大呌周慞惶怖不能自出。」


【○壞劫既至。眾生福盡。而起種種惡業。與諸邪見。
是皆為業火之所逼也。上以鬼神。譬利使。今言揚
聲大呌者。如計常者。謂法定常。以有還無。無即是
所計之常也。計斷者。謂法定斷。唯此一死。更無復
續。各執一見。皆成決定宣說。故云揚聲大呌。鵰鷲。
譬鈍使。鳩槃茶。乃利使中戒取。本不計斷。今見無
常。但生疑怖。而利鈍諸使。并著不知出離之方。故
云惶怖不能出也。明地上火起。譬欲界竟。
△二明
穴中火。譬色界。】


「惡獸毒蟲藏竄孔穴毗舍闍鬼亦住其中。」


【○四禪之定。如孔穴不深。雖出於欲界。不及門外
虗豁。猶得免於欲界之麤惡猛燄。利使眾生。亦得
禪定。故曰毗舍住中也。毗舍。即噉精氣鬼。初二句
鈍使。次二句利使。以十使麤細。分高下也。竄
音㸑。】


「薄福德故為火所逼。」


【此方出其被燒之由。然所以被燒者。由薄福德故。
惡業增熾也。天台云。孔穴中。雖無猛𦦨。猶有熱惱。
[003-0669a]
如四禪中人。亦為喜樂等愛細相煎逼也。】


「共相殘害飲血噉肉臭烟熢㶿四面充塞。」


【○利鈍眾生。得禪是同。所計各異。互相是非。是共
相殘害也。既于禪定中起諸見。則不能生無漏定
慧。躭著禪味。如飲血。著觀等五支。如噉肉。野干。譬
欲界貪。於欲界修未來定。巳斷此貪。故曰前死。禪
定之貪。如大惡獸。能吞欲界諸貪。故曰競來食噉。
欲界四倒八苦。如猛𦦨。色界四倒八苦。如臭烟。以
輕重分上下也。又通身受心法。及以四大。故云四
面充塞。㶿音孛
△三明空裡火。譬無色。】


「蜈蚣蚰蜒毒蛇之類為火所燒爭走出穴。」


【○前欲界中。以蜈蚣譬嗔。今無色界中。亦以蜈蚣
譬嗔。色界中言毒蟲。即蜈蚣類。故知嗔通三界。毒
蛇等。厭色界定。貪向無色。厭色麤境。觀無色法。亦
業運遷流。是火燒出穴義。
[△@△]問。上二界不行嗔。何
得言無色亦有蜈蚣等也。答。但言二界不行。非謂
二界絕無嗔也。今言爭走出穴。是猶為業火所逼。
厭有趨空。正是斷嗔之相。】


「鳩盤茶鬼隨取而食饑渴熱惱周障悶走。」


【○若得無色定。以滅下界緣。故云隨取而食。非想
居於最頂。尚不免顛倒諸苦。如頭上火然。非想亦
有八苦。心生異念。名生苦。念念不住。名老苦。行心
擾擾妨定。名病苦。退定是死苦。求定不得。是求不
得。求定不得。皆緣有障。是怨憎會。失定之時。名愛
[003-0669b]
別離。四陰心。即五陰盛。無無漏飲食所資。故為饑
渴所惱。猶是輪迴。故慞悶走。
△四總結眾難非一。】


「其宅如是甚可怖畏毒害火災眾難非一。」


【此總結三界上下。從麤至細。俱不免為三毒諸惑
之所逼迫。是皆眾生情思萬變。則所感之毒害火
灾。非一種也。此中諸家。譬合新新特出。唯天台所
釋。理事不背經。既以火宅喻三界。則鬼畜火難。皆
宅中所有之事。若或以三途及事相。隨情釋者。只
能盡五趣雜居人間之相似。不能盡釋三界也。故
余從天台而參。以三相續。及三途之相。則可完火
宅眾生所有之事。而亦見一三界情境。宛如畵矣。
頌總譬巳竟。
△二頌別譬。分三。一頌長者見火。】


「是時宅主在門外立長者聞巳驚入火宅。」


【○宅主。是能見之人。門外立者。如來在法身地上。
常懷大悲。欲救眾生。不處第一義空法座。故云立
也。聞人言等。即十地菩薩。作梵王帝釋。而請轉法
輪也。又文句引經云。十方諸佛。語釋迦佛云。汝有
緣諸子。在三界中。善根將滅。汝往濟之。皆是聞有
人言之義。因遊戲等句。乃是聞人所語之言也。三
乘諸子。本未出三界。何言來入。曰。或在大通佛時。
曾發大心。是將出。而尋即廢忘。則又入矣。如人出
門。纔至門側而返。亦名出而復入。約理。自性本淨。
非三界可拘。因無明不覺起諸戲論。便成生死。故
云遊戲來入也。昔結緣淺。大善未著。名稚小。退大
[003-0669c]
巳後。流轉三界。無明所覆。名無知。躭三界有為善
法及五欲樂。名歡喜樂著。長者聞而驚入者。應前
四面火起。前曰見。此曰聞。乃全佛知見之義。驚入
者。即智悲雙運也。
△二頌捨几用車。分二。一捨几。】


「方宜救濟令無燒害此苦難處況復大火。」


【方宜者。以大教擬宜。是權實並行也。告喻者。即是
說眾患難。而教誡之也。長行中。但言火來逼身。苦
痛切巳。今頌中。廣陳火相。前四句。明如來擬宜欲
救。惡鬼毒蟲。總出利鈍見思之惑。灾火蔓筵。是所
燒之勢。蔓筵者。連綿不斷也。毒蛇蚖蝮下。廣明燒
相。文中雜列利鈍。不復次第。皆是總陳三界苦因
苦果。令人極生厭離。而求出三界也。蔓音萬。】


「諸子無知雖聞父誨猶故樂著嬉戲不巳。」


【○頌上諸子不肯信受。妙樂云。不受即無知。亦是
稚小。無知之文略耳。猶故樂著嬉戲不巳者。即躭
戀見思。而不求出要也。無有大乘心願。如來只得
施小教也。
△二頌用車。分三。一擬用三車。】


「是時長者而作是念即便思惟設諸方便。」


【初四句。明擬宜之意。益愁惱者。眾生不受教化。則
如來悲心轉甚。舍宅無樂者。明三界因果無一法
可樂也。躭湎嬉戲者。出其用小教之由。良以眾生
深著五欲。如𤛆牛愛尾。由見思深重。只得于一佛
乘。分別說三。若不用小。則大小俱亡。必為火害。而
身命皆失矣。躭音單。湎音勉
△二歎車希有。】
[003-0670a]


「告諸子等我有種種隨意所樂可以遊戲。」


【妙寶者。即權中蘊實。乃方便中之妙寶也。在門外
者。如示四諦。令知出世。即初示相也。汝等出來。即
勸修也。吾為下。即作證也。既曰造作。則門外之車。
明權矣。但如來以無數方便。隨眾生樂欲。因機與
教。以見所說不謬。亦證成所賜之不虗也。
△三適
子所願。】


「諸子聞說如此諸車到於空地離諸苦難。」


【此應長行諸子聞說心勇銳一節。奔競馳走。喻二
乘見諦三十七品助道工夫。前巳釋明。空地。指偏
空。苦難。即五趣諸苦。
△三頌等賜大車。分四。一頌
免難歡喜。】


「長者見子得出火宅住於四衢坐師子座。」


【○向言在門外立者。以子未出故。今子既出。故得
安坐。又大機未會。故云立。小機巳周。故言安坐。則
立是冥利。坐乃顯益也。四諦俱屬真常出世大道。
曰四衢。貪著滅諦。不前進寶所。故曰住。
[△@△]師子以
表無畏。見子免難。可以施化。故言今我喜無畏。是
不畏諸子墮苦也。】


「而自慶言我今快樂是故諸人我今快樂。」


【○自慶者。慶其得所化之機也。佛于二萬億佛所。
曾教大乘緣種。是生。中間常熏小果成熟。是育。經
多劫教道。是長養甚難。由大種弱微。故云愚小。妄
起五濁。故云無知。由因感果。故云入險宅。多諸二
[003-0670b]
句述其所起見思之火。大火二句。述其被燒之勢。
而此二句。正合著二惑之心。我巳下。明歡喜之由。
是故下。結歡喜之意。
△二諸子索車。】


「爾時諸子知父安坐今正是時惟垂給與。」


【此處見彼父子機投好光景也。父云隨汝所欲。子
云惟垂給興。如是一許一索。多少切實。直指云。約
理。諸子出界。巳悟性體。故曰知父。了知性無來往。
曰安坐。以人空智。向真空理。曰皆詣父所。不因索
權。無以開實。此正是伊父子抑揚縱奪妙境。切不
得作死句讀。
△三等賜大車。】


「長者大富庫藏眾多金銀琉璃硨磲碼碯。」


【如來藏中。徧含一切。未發現者。故曰藏。巳發現者。
貯于庫中。如前謂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
即庫中所有微少之物。非如來藏中之廣有也。今
總庫藏之所有。故言大富。下言金銀等。乃七支法
財具足充滿也。屋盛稱庫。地盛稱藏。】


「以眾寶物造諸大車四面懸鈴金繩交絡。」


【○因果之法。總名眾寶。約教。修得有造義。行多子
多。故車非一。所以造諸車而復大也。又須示方知。
起行修習名造。以性泯修。造還本有之理。即諸大
車之義。餘皆如前釋。】


「真珠羅網張施其上眾彩雜飾周匝圍遶。」


【○真珠等。出幰葢之相。喻慈門非一。猶如網孔。一
一孔中。皆一真珠。如眾慈門。並稱於實。前文但云
[003-0670c]
垂諸華瓔。秪是直令見者欣悅。今云處處垂下。乃
明眾機徧悅也。眾彩雜飾。譬垂化之處設應不同。
周匝圍遶。譬攝物之宜無所闕少也。】


「柔輭繒纊以為茵褥以是妙車等賜諸子。」


【前文曰重敷。今加柔輭者。以喻諸禪自在也。又以
細氎覆上。乃增勝妙禪。是以妙冠麤也。茵者。說文
云。車中重席。喻具足事禪。異諸分小。故云蘚白淨
潔。餘皆如前釋。繒音曾。纊音曠。茵音因。褥音肉。氎
音牒
△四得車歡喜。】


「諸子是時歡喜踴躍嬉戲快樂自在無礙。」


【○歡喜者。得非所望之大乘。故喜也。遊四方者。乘
中道慧。橫遊四種四門。四種四諦。竪遊四十一位。
究竟常樂我淨四德。隨處侍佛。隨處度生。故曰自
在無礙也。頌開譬巳竟。
△二頌合譬。分二。一合總
譬。】


「告舍利弗我亦如是眾聖中尊世間之父。」


【○上二句合位號。下二句合名行。兼合歎德義。如
來是七種方便。賢聖中尊。九種世間之父。七方便
者。于九界中。除四惡趣。開藏通別三教菩薩。共為
七。以子義通于一切故。為九界之父。由結緣者不
多故。方便只言七處也。】


「一切眾生皆是吾子深著世樂無有慧心。」


【以佛眼等觀一切眾生。皆有子義。由世樂深著。則
慧心不發。所以不肖佛也。此合五道眾生兼三十
[003-0671a]
子。又通論三乘五性。皆無其實。故曰無有慧心。】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合上其家廣大。試觀三界中。何事可樂。猶之火
宅。不可躭戀也。】


「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如是等火熾然不息。」


【○初二句。總標諸苦。次二句。釋成三苦八苦。即大
火起之相。末二句結成。熾然者。念念增盛也。不息
者。念念生長也。
△二頌合別譬。分四。一頌合長者
見火。】


「如來巳離三界火宅寂然閑居安處林野。」


【合上如來安隱得出。寂則無著。苦因除也。安處無
生。苦果忘也。此所以得五住盡矣。正由寂然無事。
方見五濁諸子為火所逼。起救濟之心。安處林野
者。乃居他受用土。與慈運悲之處。】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而今此處多諸患難。」


【此合上見火譬。上四句。明是處是人。皆係屬我矣。
既為我有。得不設方便而救濟耶。下二句如前。文
云。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之所燒煑。】


「惟我一人能為救護。」


【合上佛見此巳便作是念。我為眾生之父。應拔其
苦難一節。
△二頌合捨几用車。又二。一合捨几。】


「雖復教詔而不信受於諸欲染貪著深故。」


【合上未免生老死等。教詔不信。是法大機小。貪著
深者。是情戀諸欲也。由戀諸欲。所以不信教詔。

[003-0671b]
二合用車。】


「以是方便為說三乘開示演說出世間道。」


【以是方便一句。正擬用車之方便也。合上但以智
慧捨方便。眾生不能得度。示出世道者。即三乘權
小有餘涅槃也。】


「是諸子等若心決定有得緣覺不退菩薩。」


【○若心決定者。從苦法忍巳上。是真決定。此一句。
總頌三乘馳走之位。具足下四句。各頌三乘爭出
之位。三明者。輔行引婆沙論云。宿命知過去苦。生
大厭離。天眼知未來苦。生大厭離。漏盡能作正觀。
斷諸煩惱。此三名明。神境通。但工巧而巳。天耳通。
但聞聲而巳。他心通。但緣他別想而巳。故不名明。
不退義通。亦兼三藏菩薩也。此三乘人。有聞演說
四諦因緣者。即具足三明六通。成聲聞緣覺之出
世間道。有聞演說六度者。即得不退菩薩之出世
道也。
△三頌合等賜大車。分二。一正明等賜。】


「汝舍利弗我為眾生一切皆當成得佛道。」


【說一佛乘。合上悉與諸佛禪定解脫等。汝等下。合
上是諸眾生脫三界者一節。是語者。即說一佛乘
之語。一切皆當成佛者。由決定信也。又見如來語
無虗妄。】


「是乘微妙清淨第一所應稱讚供養禮拜。」


【此合上皆是一相一種聖所稱歎。直指云。真俗融。
權實會。故曰微妙。超能所。泯聖凡。故曰清淨。世出
[003-0671c]
世間無有過者。曰第一。十方諦求。更無餘乘。曰無
有上。如妙蓮華。故佛所悅可。
[△@△]言此一乘。於三界
中。為第一者。過去現在巳成之諸佛。由乘此而出
三界。是為佛所悅可也。一切眾生。皆未成之諸佛。
亦將乘此而出三界。則宜乎所應稱讚供養也。是
則三世十方一切諸佛。唯乘此故。而得出離。豈不
曰無有上耶。】


「無量億千諸力解脫禪定智慧及佛餘法。」


【合上我有無量無邊智慧等。此釋成所以有一乘
之由。皆由如來具足諸力解脫禪定等。故能普為
一切眾生。說一佛乘。
△二合得車歡喜。】


「得如是乘令諸子等乘此寶乘直至道場。」


【○日夜者。初得佛知見中道智。如日。由一分無明
未盡。如夜。又自具中道智光。如日。以慈悲入生死
濟物。如夜。劫數者。常行二法。從劫至劫。利巳利人。
于此界他方。故云遊戲。三乘之人。同入佛智。是謂
乘此寶乘。直至者。中間更無屈曲回還。自發大心
直至成佛。】


「以是因緣十方諦求更無餘乘除佛方便。」


【此方結勸信受。我唯說一乘。更無二三者。何也。以
我本願。元為此一大事因緣。使一切人決定成佛。
豈實有二三乘法。為眾生說耶。任汝向十方審諦
誠求。唯一佛乘。更無餘法。唯除諸佛作方便說。容
有之耳。
△四頌合無虗妄。分二。一正合不虗。】
[003-0672a]


「告舍利弗汝諸人等我皆濟拔令出三界。」


【至此始出成不虗之言。從前許三。而今普與一乘
者。為其皆吾子也。既皆是子。則賜應平等。況汝輩
累劫受苦。而我累劫救濟。必令脫諸苦。而至於樂。
始完我為父者之職也。】


「我雖先說汝等滅度今所應作唯佛智慧。」


【先說者。即佛于阿含。巳許滅度也。謂我雖先說汝
等巳得滅度。但不過盡分段出三界而巳。其實變
易未忘。故非真滅。今所應作者。即悟入佛知見道。
始融真俗。歸第一義。則一色一華。舉手低頭。皆為
成佛正因。總皆融入佛智。而證一乘實相也。
△二
合釋不虗。】


「若有菩薩於是眾中所化眾生皆是菩薩。」


【直指云。此應長行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
至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一節。長行先敘羊鹿。後及
牛車。今頌先牛車。以見小大互融權實不二也。自
未度先度人。乃菩薩發心也。其發心之初。貴在直
心。正念真如。真如之理。即是實相。達實相則權實
可融。故曰皆是菩薩。
[△@△]又若有菩薩者。即指發大
心之人。於是眾中。即于此法華眾中。一心聽者。是
無異緣也。實法者。即一乘妙法也。末四句。明此諸
人從前雖因權得入。未是菩薩。迄今會。則權亦成
實矣。故言皆是菩薩。】


「若人小智深著愛欲佛說苦諦真實無異。」
[003-0672b]


【此下明有作四諦也。佛所說法。本無大小。由人機
不同。故法亦有異。先明苦諦。以逼惱為義。總不出
六道生死。諦者。審實不虗。聲聞人怖畏生死。不慕
大乘。故曰小智。然所以無慕大之心者。由深著愛
欲。著愛既深。苦曷以盡。故為之宣示苦諦也。心喜
者。以機教相契也。既曰小智。非無智者。但於大乘。
不生忻樂。今見投以苦諦。稱適所懷。故至心喜。得
未曾有也。真實無異者。佛說苦。決定是苦。而不能
令樂。】


「若有眾生不知苦本諸苦所因貪欲為本。」


【前四句明集諦。以招感為義。則集是苦因。眾生集
諸欲。而不能捨。豈識其為苦本。故如來以方便力。
說諸苦因。皆以集諸欲。而致諸苦果也。方便說道
之道字。非謂道諦。如云方便說與。此是世間因果
也。】


「若滅貪欲無所依止滅盡諸苦名第三諦。」


【此明滅諦。以可證為義。眾生由諸苦所逼。不忘貪
欲。則涅槃永失。若集盡苦滅。則滅諦之理。可證入
矣。欲之一字。攝法甚寬。該三界所有一切諸欲。貪
字。即攝嗔痴。為三毒。則貪欲二字。總六道輪迴之
本。是生因也。滅字。即永息輪迴之義。是轉生死為
涅槃也。若貪欲滅盡。則六道因亡。因亡而苦果永
息。生死何依。苦盡而滅諦證矣。故曰滅盡等。】


「為滅諦故修行於道。」
[003-0672c]


【此明道諦。以可修為義。欲證滅諦。須修諸道品也。
略則戒定慧。廣則三十七品。此為出世因果也。】


「離諸苦縛名得解脫我意不欲令至滅度。」


【此出陳三乘非實之故。初二句重舉得脫也。集為
能縛。苦為所縛。今但離苦集。名得解脫。其實非真
也。次二句。徵云。是人於何法得解脫。而曰非真。下
二句。謂但離虗妄也。況無明巳是虗妄。而見思依
無明起。則更為虗妄。今二乘見思惑斷。是但離虗
妄。稱解脫也。此秪脫分段。而未脫變易。故不得一
切解脫。一切解脫者。即無作無滅之四諦也。佛說
未實滅度者。以未得無上道故。況如來出世。本欲
令人至無上菩提。方稱本懷。原不欲令人至有餘
涅槃。但斷見思而便謂巳得滅度也。今欲普令三
乘同歸實相。故唯說一佛乘。】


「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安隱眾生故現於世。」


【此明佛欲使人必至究竟。然我本為三界大法之
王。於權實諸智。皆得自在。所謂舉權則實在其中
矣。今乘此無礙輪。示生三界。無非為欲安隱眾生。
而出現於世。豈忍人不至究竟。而便謂滅度。此結
前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之案。百行偈頌前長行巳
竟。
△二六十五行勸信。分二。一標章。又二。一標可
說不可說。】


「汝舍利弗我此法印為欲利益世間故說。」


【此正囑付身子。於法當鄭重也。法印者。即如來三
[003-0673a]
昧海印。所謂森羅萬象一法所印也。況如來持此
法印。印定九界眾生必至佛果。以利益世間故。特
為開示演說。但非機不說。說之恐至起謗法因緣。
此為如來鑑機妙用。汝當知也。
△二標可通不可
通。】


「在所遊方勿妄宣傳。」


【此方囑身子等。他後須觀機逗教。勿亂通也。或在
此界天上人間五道類中。或他界乘通乘願。隨處
行化。皆是所遊之方。勿妄宣者。非機勿說也。勿妄
傳者。是機當授也。若非機為說。必至生謗墮苦。則
失自拔苦之悲心也。是機不與。必悞玅嚴之樂。是
失自與樂之慈門也。此是囑持法印者之當慎。

二釋義。分二。一釋可說不可說。】


「若有聞者隨喜頂受當知是人阿惟越致。」


【此下總標三種能信之人。即得大利益也。直指云。
先出一類大乘之機。聞此生佛平等之法。一念隨
喜者。即現生證不退果。以顯頓教頓機之利益也。
須知此中更有況顯之意。言隨喜頂受。不過暫時
聞經生信樂者。隨喜尚得阿惟越致。況一心誠求
者。況專心修習者。其益可較。】


「若有信受此經法者恭敬供養亦聞是法。」


【此明中乘之機。一念信受此生佛平等之理者。是
久遠劫。曾種大乘之因也。見佛是緣因。供養是福
因。聞法是慧因。遠因既深。一聞即信。此以顯昔緣
[003-0673b]
之不昧也。】


「若人有能信汝所說及比丘僧并諸菩薩。」


【此又明一種大心凡夫。從身子處。聞此生佛平等
之理。能深信者。便得入四聖流矣。一見佛。二并汝
者。即聲聞。三比丘僧。攝緣覺。四并諸菩薩。巳上三
段。見承法華之力。而開佛知見。深達實相。便見心
佛眾生三無差別矣。則知信字。即根本智。以顯信
為入道之本。信能開佛知見。故信真則悟入無難。】


「斯法華經為深智說隨順此經非巳智分。」


【此總結三乘淺深。以明法因機別也。深智。即實相
根本智。如文殊等。淺識者。即五趣識情。如不覩不
聞等。迷者不信。由識所使也。悟者深信。因智而契
也。一切聲聞下四句。揀三乘人。偏空力弱。不及受
大。汝舍利下四句。指當機。以信解而得親證。是初
住位。末四句。指千二百人。因聞譬喻。乃依佛語。隨
順法性。而得證入。終非巳力所能入也。三乘聖眾
尚於此經。信分深淺。況凡夫耶。可見如來智慧甚
深難入。但以如來知見力故。知一切三乘五性之
機。若深智聞而生信。即可說也。淺智不信。則不可
說。
△二釋可通不可通。又二。一用大悲門惡人莫
說。】


「又舍利弗憍慢懈怠聞不能解亦勿為說。」


【此詳明勿妄宣傳之誡。憍慢者非他。即是聞法未
證之人。妄謂有所取證。故多憍[怡-台+居]慠慢也。懈怠者。
[003-0673c]
亦即是不勤求無上乘人。此等既著我見。必無樂
欲之心。若強為說之。是妄宣說。此為計我取證者。
不可說也。次明凡夫人但知著欲為樂。況深著者。
迷之猶甚。必不欲聞。縱聞無心領解。如此者說之
何益。此為凡夫無智者。不可說也。且而妙法實相。
為諸佛之所護念。豈容妄宣。故以此兩種不聞不
信人。對前三種能聞能信者。罪福皎然。如上文。纔
能隨喜頂受。便現生住不退地。續佛慧命。則知為
親近諸佛者。必成佛子。暫時隨喜信受之人。其利
益廣大如此。況久修實證者耶。今以此不信受者。
必生毀謗。由謗故苦。故下出陳不信之罪。亦甚苦
甚重也。要知玅法功力不可思議。致令信者之福。
與不信者之罪。皆不可得而思議也。】


「若人不信毀謗此經汝當聽說此人罪報。」


【此言毀謗經斷佛種。是大惡。不啻出佛身血也。不
信者。即自斷善根。雖則如來廣大知見智慧神通
種種三昧無量方便本自具足。由不信故。則皆失
之。因失其樂。必致墮苦也。毀謗者。毀其無有將來
成佛之因。謗其無有將來出世之果。因果雙亡。是
斷滅義。一切世間者。此經為九界之根本也。既謗
此經。即斷九界成佛之因。故曰斷一切世間佛種。
顰蹙者。謂顰眉蹙額。不欲聞也。不信二字為總。毀
謗。是不信之言。顰蹙。是不信之貌。疑惑。是不信之
心。以三業俱犯故。感報不輕。顰音貧。蹙音足。】
[003-0674a]


「若佛在世若滅度後此人罪報汝今復聽。」


【上明斷世佛種。罪巳難逭。此又兼謗三寶。故共陳
罪相。若佛在世一句。是謗佛兼謗佛所說之法。佛
滅度後。乃單謗其所說經也。見有讀誦書持經者。
或輕賤。或憎嫉。或懷恨。此皆謗持法華之弟子。故
曰罪報復聽。向下總前謗佛謗法謗僧之罪。共出
陳之始。不致文繁也。誹音斐。嫉音疾。】


「其人命終入阿鼻獄如是展轉至無數劫。」


【然謗經不信之邪人。多是法中假名冐竊者。所謂
師子身中蟲也。非世俗無知識者。能致謗法因緣
也。此償報中。依直指。分為十段。一明謗經者。初生
地獄報。由現生不信妙法謗佛法僧。皆是輕毀最
上最尊之果。故死墮地獄。亦墜最下最苦之塗。由
生謗時。迷巳迷人。故感報劫數。展轉增長也。問。何
故不陳地獄苦狀。答。以受罪不一。地獄不一。而況
劫數長久。謗能盡說。】


「從地獄出當墮畜生斷佛種故受斯罪報。」


【二明謗經者。轉入畜生報。照常論謗大乘經者。從
地獄出。墮餓鬼中。此不標鬼趣。理應有之。或文略
耳。又則鬼道受報。人無知者。如地獄苦報。亦不詳
陳。況鬼但受苦。畜生兼償債。故今以人所共知見
者為言。使人必當敬信大乘經典。勿毀謗也。然所
以墮畜生者。由前生憍慢之時。披師子服。作野干
鳴。故今作如此報也。正當誑妄說法之時。不知三
[003-0674b]
德一心之正宗。故感形𩑔瘦。權實不明。報之黧黮。
將俚語外飾。故報以疥癩。假法虗妄。損正信故。感
人觸嬈。恃法惡賤他賢。仍報之為人惡賤。過受利
養。故報之饑渴。失人正慧。故報骨肉枯竭。生時自
無實益。故受楚毒。死後移污於人。故被瓦石。此為
謗經所招之畜生。報應一也。𩑔音窟。黧音離。黮
音坦。嬈音饒。】


「若作馲駝或生驢中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三明負重畜生報。馲駝與驢。惟以負重為用。是謗
法之人。還其憍慢自重之報。因中毀謗之言加人。
果上杖捶之苦加巳也。因中多諸邪解。誑惑于人。
果上但念水艸。無別所知也。馲音洛。】


「有作野干來入聚落受諸苦痛或時致死。」


【四明病苦畜生報。先世於聚落中。妄自稱尊。受人
恭敬。故今還來於此。作野狐精。以昔不明法體。故
感疥癩。昔時權實未融。故感一目。昔時皷弄妖惑。
烏合群黨。無法利於人。故感童子無知者打擲之。
昔時惑人。不知休止故感受痛苦。而致於死。】


「於此死巳更受蟒身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五明嗔毒畜生報。因中見持經者。而懷結恨。故感
蟒身。況妙法具五分法身。真理由謗。故感五百由
旬之量。聞大法而顰蹙不喜。故感聾騃無足。腹行
用酬多伎。咂食以償貪饕。因中假法終身受樂。果
中受苦應無休息也。蟒音莾。騃涯上聲。】
[003-0674c]


「若得為人諸根闇鈍若有所得尋復忘失。」


【六明轉生人道報。償理智無知。報有三種。一六根
不具。二悞醫增疾。三橫罹他殃。因中法眼不明。故
報以諸根暗鈍。三身不能別白。故報以矬陋。權實
不明。報以兩手𤼣曲。正信不立。報以兩足躄折。無
擇法眼。故盲。厭聞玅法。故聾。不信常住法身。故背
傴。因中以妄語惑人。故感人不信。法說非法。故口
臭。教惑愚人。故為魑魅所著。虗受恭敬。故貧賤。理
行俱虧。故多病痟瘦。理智俱失。故無所依怙。憎嫌
持經之人。故感人不在意。不以法為懷。故尋復忘
失。總為不明大法。妄談般若。以謗法故。感報如是。
坐平聲。陋音漏。𤼣音連。躄音碧。傴於上聲。痟
音宵。】


「若修醫道順方治病設服良藥而復增劇。」


【七明貪利謬說報。佛為三界醫王。能瘥五趣三乘
生死等病。瘥病之藥。悉具此經。凡人一受師教。便
得悟佛知見。則身心病盡。頓出輪迴。邪見眾生。不
信佛大乘正法。為利養故。謬妄宣傳。自悞悞人。故
報以為醫。但知順方治病。不得藥理。不識病原。而
返增他疾。如眾生本求妙果。而貪利者。妄說空相。
致令聞者錯亂脩習。喪法身。斷慧命。故報以醫人
致死。巳實未得。而返不受人教化。故自病無人救
療。設有以正法開導。即生嗔惱。故服良藥。而增他
疾也。】
[003-0675a]


「若他反逆抄劫竊盜生輙聾啞根不具。」


【八明展轉訛傳報。前人為利妄說。後人遞相沿習。
故感報橫殃。宜矣。以下總結。如上三種謗經墮苦
之人。以因中謗佛故永不見。謗法故永不聞。因嫌
恨眾僧。故常生難處。失三寶種。則狂亂。遠離正法。
故長劫受苦。邪見眾生。因無慧目。甘心不聽。而起
謗法因緣。故生時即便聾啞。輙音懾。】


「常處地獄如遊園觀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九明復處地獄報。以償背法自適之愆也。由不向
正理。故常居地獄。以正法為戲。故如遊園觀。戲法
之心不捨。故報之如巳房舍。所作不淨。故與畜生
同處。】


「若得為人聾盲瘖瘂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十明再生人道報。以酬所餘之業也。若得者。不定
之辭。謂罪重必更生地獄。設若罪苦稍輕。或得為
人。依然六根不具。四事俱衰。因中假法得富樂莊
嚴。果中得貧苦眾病莊嚴。智人弘法。以三身四智
六度萬行。而為衣服。邪人謗法。以水腫乾痟。而自
莊嚴。弘法之人。口吐華香。身心皎潔。謗法之者。身
常臭處。垢穢不淨。智人悟佛知見。四相頓空。三毒
永息。邪者迷佛知見。深著我人。三毒增長。戀著生
死。故婬欲熾盛。智性昏迷。故不擇禽獸。以上十段
總屬謗經之報。故一一結云。獲罪如是。悲哉。謗法
者可不懼乎。疥音戒。癩音賴。癰音雍。疽音苴。】
[003-0675b]


「告舍利弗謗斯經者無智人中莫說此經。」


【此結前謗者莫說。起後信者當說也。前十段。既將
罪相一一出陳。使人知謗經乃眾罪根本也。故告
當機領旨。且云。此但略說耳。若盡為說者。劫可窮。
而罪相不可窮也。末四句。照應章初。我此法印。在
所遊方。無智者勿妄傳也。妙樂問。謗經生罪。則經
返為致罪之緣。何益於人。答。罪福皆由心自起。佛
意本為接濟眾生。出生死海。在聞經之人。一念真
信。當下妙契本心。即是成佛之緣。不信之人。反生
謗毀。便是不信自心是佛。失其根本。轉無量妙樂。
而成極苦。此唯自心取致也。於經何涉焉。如迷方
者。乃迷者過。非聚落過也。
△二依大慈門。善者當
說。分二。一分五對釋。】


「若有利根智慧明了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此以過現作對。雖標五雙。不出十度。唯行十波羅
蜜法者。可以為說。前六句明現在機。直指云。以智
度為體。故首言利根。性相雙融。故曰明了。差別了
了萬行圓明。故曰多聞強識。此為求經緣也。若人
曾見下。方是明過去因。以施度為體。億千佛所植
福修善。則其施殊勝。無以喻也。能所兩忘。曰深心。
施不退轉。曰堅固。知音云。所施植福。不求人天小
果。故云深心堅固。由此因緣具足。故當為說也。】


「若人精進常修慈心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此以上下作對。精進脩慈。是愍下也。以進度為體。
[003-0675c]
知音云。常修慈心。勤與樂也。不惜身命。勤拔苦也
恭敬無異。是尊上也。以禪度為體。無異心。是心定。
離愚處山。是身定。又無異心。是入息不居陰界。乃
一理恭敬也。離愚處山。是出息不涉眾緣。為無染
恭敬也。】


「又舍利弗若見有人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此以內外作對。捨惡近善。是外求。以方便度為體。
捨惡。是離俗方便。得近權智。近善。是趨真方便。得
近實智也。清淨持戒。是內護。以戒度為體。知音云。
持戒如珠。成六根清淨之因。求大乘經。得開佛知
見之緣。】


「若人無嗔質直柔輭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此以自他作對。愍眾敬佛。是自行。以忍度為體。知
音云。質直柔輭。不為人所辱也。愍眾敬佛。是不辱
於人也。質直者。心如直弦。一切真實。以真實故。不
為人嗔。以柔輭故。自亦無嗔。自既證得柔順忍三
昧。故常愍念一切嗔恨虗假眾生也。自既知諸佛
所證如是三昧。故常生恭敬也。淨心說法。方是化
他。以慧度為體。於眾中得心淨。是以慧自利也。譬
喻說法。以慧利人也。問。此人既能於大眾中。以淨
心說法。可謂具真慧矣。況又能以種種因緣譬喻
言辭。說無礙法。似乎自利。巳得何言。如是之人。乃
可為說。答。豈不聞諸佛開權。但曰以種種因緣等。
隨宜說法。此雖曰譬喻言辭說法無礙。但得權乘。
[003-0676a]
未竟實理。故須當為說此玅法也。】


「若有比丘為一切智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此與下段始終作對。四方求法。乃參請之始也。以
力度為體。知音云。為智求法。則信力甚深也。樂大
不小。乃慧力甚大也。一切智者。實智乃為一切智
之本。今所求者。求如來妙智也。四方求者。是廣求
福慧。合掌頂受。乃受持之切也。求大乘經。是欲趨
佛果。不受餘經者。欲起利人之行。故不習小乘以
求自了也。】


「如人至心求佛舍利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頂受專修。是歸憑之終也。以願度為體。知音云。不
求餘經。願不欲小也。未嘗外典。願遠諸邪也。舍利。
乃佛身之分。正求之當切。故言如人志心。謂求經
之心。如求舍利等也。如是至誠求得。一心頂受。如
獲至寶。既得深信大乘。豈復有志念小乘。而更欲
外道典籍者乎。
△二總結應說。】


「告舍利弗我說是相汝當為說玅法華經。」


【是相者。即上十種善相。然亦略言之耳。若廣說持
經得益者。窮劫不致盡也。前教勿妄說者。由不信
不解。返為墮苦之緣。故歷舉謗者十種罪相令聞
之。縱不信不解。亦勿生謗。則於將來。亦為漸入佛
慧之緣也。此舉十種信解者。必得成就聖智。繼佛
妙果。須當為說妙法華經也。然世尊將信毀二種。
善惡果報。顯然舉出。使人知疑信善惡。翻覆成敗。
[003-0676b]
有如此者。斯可謂分別解說之極矣。此六十五行。
以罪福勸信巳竟。直指云。此品因千二百不悟佛
知見。乃重煩世尊入泥入水。立此譬喻。由此喻。知
三界空華。知眾生如夢。知定業難迯。知惡習當斷。
知權實不二。知真俗一如。知心佛平等。知佛為一
大事因緣出世。知深信定入佛乘。知毀謗定當墮
落。知信解必得受記。惟此一品。前含方便。後攝因
緣。黑白二門。皎如日月。善哉譬喻。真不可得而思
議者也。】


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