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67 法華經要解-宋-戒環 (master)


妙法蓮華經解卷第七之一
溫陵開元蓮寺比丘 戒環 解


「妙法蓮華經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四妙行流通二。
初標敘科名。


妙音者深體妙法。能以妙音隨應演說。而流通是
道者也。名雖妙音實彰妙行。觀其往昔植因。於雲
雷音王佛所獻樂奉鉢。蘄在妙音說法妙行隨應。
故報生宿智佛國。果能有是神力。今使學者體其
妙行。而隨應說法闡揚斯道。故說妙音品為妙行
流通。夫體妙音則不滯言詮。能隨應則不局心迹。
不滯不局所以為妙行也。繼此復有圓行常行。而
次前苦行說者。將欲以行成德必精心苦志然後
造妙。造妙然後能圓。能圓然後真契普賢常行。巳
如前解。
△二釋其文義九。
初釋尊光召。】


「爾時釋迦牟尼佛諸佛世界。」


【開會及召分身。但放眉間毫相。今召妙音乃兼放
肉髻光者。肉髻為無見頂相。為最上果光。葢將宣
示妙圓之行乃極果行相。故以極果之光召現也。
佛有九十七種大人相。肉髻頂其一。】


「過是數巳有世界徧照其國。」


【華嚴與菩薩所從來國表所行之行。本所事佛表
所證之果。淨光莊嚴即依智之行也。淨華宿智即
依行之智也。智行互嚴因果合體。妙音妙行依此
示現。
△二妙音玄應七。
初經家敘德。】
[007-0351a]


「爾時一切淨光莊嚴國中諸大三昧。」


【植德供佛成就深智。言福慧兩足。三昧此云正定。
圓覺云。三昧正受者。謂正定中受用之法簡異邪
受。非謂梵語三昧此云正受也。故寶積云三昧及
正受。妙幢相者。摧邪表正而不住相也。法華三昧
深入一乘證諸實相。淨德三昧眾德真淨物莫能
染。宿王戲者本智自在無所滯著。無緣則照而常
寂。智印參合萬法。解一切語言謂了皆真說。集一
切功德謂萬德圓備。清淨三昧纖塵不立。神通遊
戲變現自在。慧炬以能破癡暗。莊嚴王以總攝妙
行。淨光明者得妙智明。淨藏者得法眼藏。不共謂
二乘不及。日旋則大千圓照。得如是等河沙三昧。
謂交徹融攝重重無盡。皆妙音所具也。由具此故
能成妙行流通妙法。
△二妙音發迹二。
初白彼
佛。】


「釋迦牟尼佛光照其身藥上菩薩。」


【此皆靈山法眾。】


「爾時淨華宿王智佛如來功德智慧莊嚴。」


【娑婆佛身乃隱勝現劣。比光嚴勝身。在分別心遂
生劣想。如來正見本絕異同。故宿王以彼此異迹
為告。而妙音以如來三德而答。示無劣想也。三德
皆稱如來者。謂今我所往其力用其神變其莊嚴。
皆假如來之德。皆出如實之道。則於一切法無不
如矣。何復勝劣之異哉。是以現種種形說種種法。
[007-0351b]
而於神通智慧無所損減。為如故也。
△二現此瑞。】


「於是妙音菩薩不起於座甄叔迦寶以為其臺。」


【將與八萬菩薩俱共發來。故先現此瑞。甄叔迦此
云鸚鵡寶。赤如其觜故。
△三文殊問瑞。】


「爾時文殊師法王子甄叔迦寶以為其臺。」


【此皆行境依智示現。故假文殊智體而問。
△四釋
尊垂答。】


「爾時釋迦牟尼佛亦欲供養聽法華經。」


【△五文殊願見。】


「文殊師利白佛言彼菩薩來令我得見。」


【請問之辭皆為機發。
△六多寶為現。】


「爾時釋迦牟尼佛欲見汝身。」


【文殊願世尊以神通力為現妙音。而世尊反命多
寶者。多寶以神通願力在處證經。欲假其神通願
力故也。
△七妙音來覲。】


「於時妙音菩薩於彼國沒百千天樂不鼓自鳴。」


【與八萬四千菩薩俱來者。示妙行隨應廣化塵勞
也。蓮華徧雨天樂自鳴。表妙行隨處示現妙音離
於作意。】


「是菩薩目如那羅延堅固之身。」


【此言其四萬二千由旬之相好也。和合猶聚集也。
肇法師云。那羅延天力士名。端正殊妙志力雄猛。】


「入七寶臺上昇虗空頭面禮足奉上瓔珞。」


【示以法寶莊嚴法身。】
[007-0351c]


「而白佛言眾生能降伏諸魔怨不。」


【問示居堪忍事也。貪恚癡慢等皆堪忍難度之事。
五情言五欲。諸魔言五陰。】


「久滅度多寶如來堪忍久住不。」


【上皆宿王傳問之辭。】


「世尊。我今欲見多寶佛身故來至此。」


【寶塔高遠仗佛求見。表尊敬耳。佛於囑累品。從法
座起時巳出塔。故云多寶佛塔還可如故。舊謂二
佛至此尚同座。而妙音能見釋迦不見多寶。徒搆
疑難。
△三華德問因。】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有是神力。」


【華德即妙莊嚴王後身。欲助揚妙因故發此問。

四釋尊答示五。
初敘往因。】


「佛告華德菩薩劫名喜見。」


【佛名雲雷音者。一音利潤開覺群動也。國名現一
切世間。若根身器界皆能隨應也。劫名依上而立。
由利潤隨應故時眾喜見。】


「妙音菩薩於萬二千歲有是神力。」


【樂宣法皆。鉢為應器。樂獻十萬種伎者。示欲廣宣
妙法也。鉢奉八萬四千者。示欲應化塵勞也。故今
果有妙音隨應之神。
△二顯今迹。】


「華德於汝意云何今此妙音菩薩摩訶薩是。」


【△三明德本。】


「華德是妙音菩薩百千萬億那由他佛。」
[007-0352a]


【△四明應化二。
初總舉。】


「華德汝但見妙音菩薩說是經典。」


【△二別明二。
初略敘。


妙音觀音應化應化皆能現十界。身自天人獄鬼
畜修羅名六凡。聲聞辟支菩薩佛名四聖。是為十
界。
△二隨釋。二初應六凡眾八。
初應諸天眾。】


「或現梵王身或現毗沙門天王身。」


【△二應王臣士庶。】


「或現轉輪聖王身或現婆羅門身。」


【△三應入道四眾。】


「或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


【△四應主婦童真。】


「或現長者居士婦女身或現童男童女身。」


【△五應八部類。】


「或現天龍夜叉而說是經。」


【△六應三惡趣。】


「諸有地獄餓鬼畜生及眾難處。皆能救濟。」


【諸應皆言現身說經。獨於惡趣不言者。惡趣方沈
幽昏無由聞經。但以神力救濟而巳。
△七應宮禁等。】


「乃至於王後宮變為女身。而說是經。」


【△八牒前廣顯。】


「華德是妙音菩薩亦復如是。」


【此有三節。初牒在此娑婆救濟。二牒神變智照之
功。三牒此方如是十方亦然。是謂廣顯也。言種種
[007-0352b]
變化而神智無損者。前所謂得如來三德能一切
如故也。言智慧明照者。方便開導也。各得所知者。
隨類各解也。
△二應四聖位。】


「若應以聲聞形得度者示現滅度。」


【△五總結答。】


「華德妙音菩薩摩訶薩其事如是。」


【△五請問三昧。】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度脫眾生。」


【△六佛答所問。】


「佛告華德菩薩能如是饒益無量眾生。」


【如淨摩尼隨方現色。妙行流通期至於此。
△七大
根同證。】


「說是妙音菩薩品時亦得三昧及陀羅尼。」


【及解一切語言陀羅尼也。諸菩薩皆具體而微者。
故因說是品皆得發明。
△八妙音還歸。】


「爾時妙音菩薩摩訶薩作百千萬億種種伎樂。」


【於彼發來所經亦爾。示來往經行不離是道。】


「既到本國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菩薩舉措自他兼利。
△九聞品成行。】


「說是妙音菩薩來往品時華德菩薩得法華三昧。」


【無生法忍者。證妙法之體。法華三昧者。得實相之
用。此所謂以妙行成實相之德。】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五圓行流通二。
初略敘科儀。
[007-0352c]


單發為聲。雜比為音。於世間眾苦襍聲齊觀並救。
號觀世音妙圓之行。自一心出應無不徧。號曰普
門。此繼前品說者。妙音現形說法救濟眾難。與觀
音無異。但略而未普妙而未圓。觀音不離是行。而
能觀其音聲隨響而答。大千圓應無去來相。所謂
自在之業普門示現則進於妙音。其實二聖一道
相為始終耳。故後頌觀音之德而兼云妙音。是知
二聖一道也。即妙音之行而演為普門。是知相為
始終也。夫欲體前之法須兼二行。從妙而普有始
有終然後圓備。故繼妙音說普門品。為圓行流通。
文殊於華嚴會終現法化巳。南歷人間說普照法
界修多羅門。所以圓彰前法體用。善財歷百城巳
到普門國。成就阿僧祇法門。遂能於諸有中普現
其身。斯皆以行成德使圓而普也。觀彼設法次序
名義。與此宛同。
△二依科正解十。
初無盡發問。】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將顯普門而因無盡意發起者。表普門圓行應現
無盡也。若愚讚云。世界無邊塵擾擾。眾生無數業
茫茫。愛河無底浪滔滔。是故我名無盡意。觀音之
行亦若是矣。
△二佛答名緣二。
初答總相。


從此至受持名字。名十四無畏功德。】


「佛告無盡意菩薩皆得解脫。」


【此於眾苦襍聲齊觀並救也。於音言觀者。以觀智
應物之謂。觀即真觀淨觀智慧慈悲是也。觀觀之
[007-0353a]
體聞聞之性。本無苦樂。眾生不能返聞。循聲流轉
故受諸苦惱。觀音不隨聲塵妄起知見故一切解
脫。而令苦眾生持其名。蒙其觀者亦得解脫。實真
淨慈悲觀力加被故也。昔琳法師稱名七日而免
難於唐。孫敬德誦經千徧而全生於魏。即脫諸苦
惱之驗也。
△二答別相三。初脫外業五。
初脫三
災。】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名觀世音。」


【楞嚴明十四無畏功德。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
觀者。令苦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夫不自觀音
以觀觀者。即離塵復性之真觀也。離塵復性則諸
妄自脫。故能令苦眾生蒙我真觀即得解脫。二者
知見旋復則火不能燒。三者觀聽旋復則水不能
溺。葢見覺屬火聞聽屬水。知見旋則離火塵。聞聽
旋則離水塵。幻塵既離真性斯復。所以無能燒溺
也。能旋見聽則煩惱之火貪愛之水皆無能燒溺
矣。四者滅妄斷殺則鬼不能害。皆由離塵復性之
觀力加被也。昔于相國問黑風漂墮之義於紫玉。
玉呼名諷之。公悖然變色。玉曰。便是黑風漂墮。則
凡不能離塵循聲流轉。一念漂墮皆如是也。
△二
脫刑戮。】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而得解脫。」


【此由菩薩以六根消復。同於聲聽之力。加之以同
聲聽無復形礙。故使刀兵猶割水吹光。性無損動。
[007-0353b]


△三脫鬼害。】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況復加害。」


【此假聞熏精明之力。爍諸癡暗故鬼不能視。斷滅
妄想心無殺害。故害不能加。
△四脫囚繫。】


「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此由音性圓消離諸塵妄之力加之。塵妄既離則
身相不有。故枷鎻自脫。
△五脫怨賊。】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此由滅音圓聞徧生慈力加之。葢因聞兩立則物
我成敵。滅音圓聞則內外無待。故能徧慈而却敵也。】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結外業也。
△二脫內業三。
初婬。】


「若有眾生多於婬欲便得離慾。」


【此由熏聞離塵色所不劫之力加之。葢眾生以欲
習合塵故為色劫。一蒙妙力則欲愛乾枯根境而
不偶。雖有妖色不能劫動。故便得離慾。
△二恚。】


「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


【此由根境圓融無能所對之力加之。葢嗔由違情
而起對境而生。圓融則無違無對。則不嗔矣。
△三
癡。】


「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此由消塵旋明朗徹無礙之力加之。以癡由妄塵
所蔽無明所覆。消塵則無蔽朗徹則無覆。故能旋
復真明永離癡暗也。內業有十。而壞滅法身唯婬
[007-0353c]
怒癡為甚。故舉三以兼餘。上皆依楞嚴漸說。自頓
言之。三毒水泡元無自性。知觀觀者豈不便離。】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結內業也。
△三示福應。】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
力。」


【融形涉世徧事諸佛。為法王子之力加之。即生男。
圓通合界承順如來。受領法門之力加之。即生女。】


「若有眾生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此第十四無畏功德也。楞嚴云。此大千界現住世
間有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修法垂範方便利生。
持名供養得無量福。而持觀音名其福齊等。葢由
觀音得真圓通。一多平等彼我無二故也。】


「無盡意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總結十四無畏之福。
△三問現形說法。】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其事云何。」


【△四佛答所現二。
初且略敘。


即三十二應也。觀音於楞嚴會上自說。我昔供養
觀音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
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始自
佛身終至人非人等。為三十二。皆以無作妙力自
在成就。
△二正科釋二。
初現四聖。】


「佛告無盡意菩薩而為說法。」


【但舉三聖者。妙音品開菩薩位。此則合在佛位。應
[007-0354a]
讀為膺。當其根而應之也。
△二現六凡眾三。

現天。】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而為說法。」


【梵王為初禪天主。帝釋為忉利天主。自在天居欲
界頂。大自在天居色界頂。天大將軍統領鬼神。四
天王統領世界。毗沙門居北方為最尊。初二從顯
舉。以梵釋常隨佛故。次四從總舉。謂欲界之總。色
界之總。鬼神之總。世界之總也。
△二現人三。

現王臣士庶。】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而為說法。」


【妙音品先言輪王。次言小王。乃總別兼舉。此從總
舉。合依正法華言輪王。輪王統四天下。小王治一
邦國。長者族姓推尊。居士清節養素。宰官判斷邦
邑。婆羅門術數攝衛。
△二現入道四眾。】


「應以比丘比丘尼而為說法。」


【前二出家持大戒。後二出家持五戒。
△三現主婦
童真。】


「應以長者居士而為說法。」


【△三現神。】


「應以天龍夜叉而為說法。」


【手執金剛護佛法者。六凡止舉天人神三類者。舉
得度者而巳。若地獄鬼畜方沈幽昏未應得度。則
漸滅其苦。於頌見之。
△三結所現。】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度脫眾生。」
[007-0354b]


【△五勸興供養。】


「是故汝等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六無盡興供。】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受此法施珍寶纓珞。」


【妙音供養釋迦特奉纓珞。無盡供養觀音亦奉纓
珞。皆表法寶莊嚴。故曰法施。】


「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一分奉多寶佛塔。」


【普門性中本無施受。但為物故施愍物故受也。分
奉二尊者。示為四眾莊嚴福聚也。
△七總結前文。】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遊於娑婆世界。」


【結答云何遊此之問。
△八以偈重頌二。
初無盡
重聞。】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


【△二釋尊偈答二。
初總敘。】


「具足妙相尊能滅諸有苦。」


【△二別答八。初頌脫外業五。
初頌三災。】


「假使興害意波浪不能沒。」


【於水言漂。浪則兼風災。自此至電雹消散。皆頌外
業。在長行為十四無畏。而頌文事相不同。又加傍
頌者。十四無畏特舉大略。實具一切功德故也。次
傍頌險難。】


「或在須彌峯不能損一毛。」


【言峻利之極尚不能損。況其小難。
△二頌怨賊。】
[007-0354c]


「或值怨賊遶。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


【△三頌刑戮。】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四頌囚繫。】


「或因禁枷鎻。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


【次傍頌詛毒。】


「呪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


【具正念者橫逆莫加。出爾反爾自貽伊戚。
△五頌
鬼害。】


「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


【次傍頌蛇獸。】


「若惡獸圍遶尋聲自回去。」


【信謂兕無所投角兵無所投刃也。次傍頌災變。】


「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雷電調適為常。鼓掣為變。陰包陽則為凝雹。陰過
陽則為大雨。是皆災變故欲其消散也。
△二頌脫
內業。】


「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眾生由無妙智力故。為欲恚癡之所困逼。
△三頌
現形說法。】


「具足神通力以漸悉令滅。」


【智方便即所謂有慧方便也。雖三惡趣方沈幽昏
未應得度。亦與漸滅其苦。
△四結顯觀智。】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007-0355a]


【其所以觀音脫苦能施無畏現形度生。皆五觀之
力。故此結顯也。真以息妄。淨以治染。智以破惑。悲
以拔苦。慈以與樂。以是五觀加被群迷故。妄染惑
苦應念息滅。所以常願仰而依之。然性本圓澄。因
迷起妄。惑染既生故觀智繁設。苟無妄染則真淨
不立矣。葢以真息妄等事。皆聖人不得巳也。故楞
嚴曰。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
△五重歎觀智。】


「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無垢慧日歎觀智之體。伏災普照歎觀智之用。伏
災言脫苦。普照言現形。
△六總歎說法。】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燄。」


【戒教戒也。法身無體以悲為體。故教戒所行如雷
作動。聖人無意以慈為意。故利澤之興如雲潤覆。】


「諍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眾怨悉退散。」


【此亦傍頌施無畏德。
△七頌名勸念。】


「妙音觀世音念念勿生疑。」


【觀音之行不異妙音。由能從妙而普故兼二號。以
說法不滯為妙音。尋聲救苦為觀音。音性無著為
梵音。應不失時為潮音。此所以勝世間音也。具是
眾德故須常念不間不疑。則觀行智力無不相應
矣。
△八頌德勸歸。】


「觀世音淨聖是故應頂禮。」


【觀聽反入離諸塵妄。是謂淨聖。乘彼正念假之福
力。是謂依怙。具一切德則隨所求而應之。不止十
[007-0355b]
四無畏也。慈視眾生則擇可度而度之。不止三十
二應也。其福聚如海利澤不窮。故應歸命。
△九持
地讚顯。】


「爾時持地菩薩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持地菩薩昔遇毗舍浮佛。教之平持心地則一切
皆平。是能以妙法內平自心。使外患自平。不能為
害者也。故聞此品深讚其功。意顯自在之業普門
之行。實為心地法門。聞持之人苟能以是平持心
地。則外患自平不能為害。可以於諸怖畏能施無
畏。由是自在之業普門之行遂為巳有。故曰若有
聞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觀音之號或曰觀世音。
或曰觀自在。其行或曰普門。或曰圓通者。依悲觀
慈觀應物之德言之。故號觀世音。依真觀淨觀照
心之功言之。故號觀自在。自一心而出應無不徧
則謂之普門。自萬物而反照無不融則謂之圓通。
其實一而巳。故或以自在為號。或以自在名業。以
自在為號。言心得自在。如心經稱觀自在菩薩是
也。以自在名業。言行得自在。如楞嚴無作妙力是
也。然諸法行無非示使平持心地。故此終以持地
讚顯。
△十聞品成行。】


「佛說是普門品時三菩提心。」


【無等等者。無等即物無與等。等者俱物為等。既物
無與等而能與物為等。此如來最上德也。觀音體
此以成普門行。隨類應化與物為等。故聞其風者
[007-0355c]
皆能發如是心。此所謂以圓行成最上之德。】


妙法蓮華經解卷第七之一
妙法蓮華經解卷第七之二
溫陵開元蓮寺比丘 戒環 解


「妙法蓮華經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六弘護流通二。
初且略敘科。


前品從妙而圓。既備成德。然無以守衛。恐魔事或
作妄沮成功。故二聖二天十神說陀羅尼呪。誓以
駈辟魔障消除衰患。故名陀羅尼品。而為弘護流
通也。然成德之行既妙而圓。烏有魔事耶。楞嚴曰。
本覺妙明昧為頑空。一切魔鬼皆依空昧。明能破
暗。故一人發真彼皆消殞。況彼群邪戀此塵勞。恐
其隳裂。於三昧時僉來惱亂。是為奢摩他中微細
魔事。故須防衛。茲實流通之助也。陀羅尼此云總
持。即念慧妙力諸佛密語。有一字多字無字之異。
能以一字總無量法持無量義。摧邪立正殄惡生
善。皆能總而持之之謂也。其體名陀羅尼。其用名
呪。呪祝也。以是法而祝之。使從所祈也。呪或諸佛
密語。出於心術妙用冥加之功。不可得而思議。或
鬼神王名。呼其王則妖魅竄伏。以密語神名不應
[007-0356a]
翻譯。故或謂之真言。
△二依文正釋七。
初藥王
問福。】


「爾時藥王菩薩即從座起如說修行功德甚多。」


【藥王即喜見後身。苦行持經志存弘護。故發起此
品。然持經功德前品屢明。如法師品比功不過供
十萬億佛隨喜品比功不過施諸外物及得少果
而巳。至此比功則勝供八百萬億河沙佛者。明持
行益深獲功益勝也。將伸弘護先問得福者。使後
世知其持行益深獲功益勝。而遞為弘護耳。
△二
藥王說呪。】


「爾時藥王菩薩白佛言即說呪曰。


安爾阿磨若荏者反那多夜四十三


世尊是陀羅尼神呪則為侵毀是諸佛巳。」


【由彼諸佛所授故也。次釋尊印讚。】


「時釋迦牟尼於諸眾生多所饒益。」


【△三勇施說呪。】


「爾時勇施菩薩白佛言而說呪曰。


誓螺反涅梨墀婆底三十


世尊是陀羅尼神呪則為侵毀是諸佛巳。」


【妙音欲詣娑婆禮覲釋迦及見藥王勇施。當知勇
施乃此會上首。故特說呪諸佛亦皆隨喜者。亦隨
喜擁護也。富單那熱病鬼。吉蔗起屍鬼。鳩槃茶可
畏鬼。伺窺察也。
△四毗沙天說呪。】


「爾時毗沙門天王即說呪曰。
[007-0356b]


阿梨拘那履


世尊以是神呪令百由旬內無諸衰患。」


【△五持國天說呪。】


「爾時持國天王即說呪曰。


阿伽禰浮樓莎抳頞底


世尊是陀羅尼神呪則為侵毀是諸佛巳。」


【毗沙北方天王力護佛法。持國東方天王為四方
首。
△六十神說呪。】


「爾時有羅剎女等而說呪曰。


伊提履㝹醯十九


寧上我頭上莫惱於法師亦復莫惱。」


【害人之鬼無甚於羅剎女鬼子母。亦誓護持則餘
神可知。此呪皆鬼神之名。毗陀羅等即食精氣為
殃害鬼。若一日等皆熱病鬼。若男形等皆魑魅類。】


「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若不順我呪當獲如是殃。


諸羅剎女說此偈巳白佛言消眾毒樂。」


【此偈所以勑呪使嚴警也。阿梨樹枝墮地自成七
片。弑父母破僧為三逆。壓油多殺虫命。弄斗躡秤
或為雷霆震殺。皆重罪也。調達曾於佛會。將五百
比丘散去為破和合僧。次釋尊印讚。】


「佛告諸羅剎女應當擁護如是法師。」


【△七聞品成行。】


「說是陀羅尼品時。六萬八千人得無生法忍。」
[007-0356c]


【因總持妙力。得忍成行也。】


「妙法蓮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七轉邪流通二。
初且略敘科。


妙圓之行既獲弘護。又說轉邪者。弘護所以衛外。
轉邪所以正內。外衛內正乃可安於妙圓。而進於
普賢常行故也。天台云。昔四比丘結契山林精持
妙法。以餒乏故一人分衛。見王威仗忽生愛著。壽
終。因是俗念感生為王。號妙莊嚴。其三友得道欲
救其失。以其邪著非愛緣無能感動。於是一為端
麗婦。二作聰明兒。托生設化。轉其邪心令歸正覺。
以致法華會上為華德菩薩。今敘其本事。欲使行
人以道自衛。外防見魔內絕惡覺。消息邪緣入佛
知見。故為轉邪流通。此實諸佛究竟進修最後垂
範也。楞嚴法會將終。說過去佛覺明分析微細魔
事。使行人諸識心垢洗除諸魔褫魄。直至菩提無
諸乏少。於大涅槃不生迷悶。其意同此。
△二依文
正釋四。初敘本事二十五。
初化導之佛。】


「爾時佛告諸大眾劫名喜見。」


【△二父子之名。】


「彼佛法中有王名妙莊嚴二名淨眼。」


【淨德者雖示染身其德本淨。淨藏者妙理之所蘊。
淨眼者妙智之所顯。皆其德所具也。以具妙淨理
智故能轉邪而為華德。
△三二子之德。】


「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皆悉明了通達。」
[007-0357a]


【方便非六度之數。而通濟六度。慈悲喜捨名四無
量心。大乘行法以四心為體。六度為用。道品為助。
乃成佛果。而二子皆悉明了通達。三十七品者。身
受心法為四念處。斷惡生善為四正勤。欲勤心觀
為四神足。信進念定慧為五根。五根伏魔外為五
力。念擇覺喜輕安定捨為七覺支。見思語業命進
念定為八正道也。念以觀法。勤以進修。足以趣證。
根能不拔。力能不屈。覺能決了。正能總攝。皆相因
而設也。心性如大地。念處如種子。正勤如種植。神
足如抽芽。五根如根。五力如莖。七覺如華。八正如
果。二子悉具所謂具體者也。】


「又得菩薩淨三昧於此三昧亦悉通達。」


【淨三昧者。淨藏淨眼之所本也。日星宿表本智別
智之照用也。淨光能現眾像。淨色不為形礙。淨照
照了萬法。長莊嚴非素法身。大威德藏具大神用。


△四宿王說經。】


「爾時彼佛愍念眾生故說是法華經。」


【△五二子勸母。】


「時淨藏淨眼二子到其所宜應聽受。」


【△六母遣化父。】


「母告子言汝等應往白父與共俱去。」


【△七二子生悔。】


「淨藏淨眼而生此邪見家。」


【△八淨德再勉。】
[007-0357b]


「母告子言或聽我等往至佛所。」


【△九二子現變。】


「於是二子念其父故令其父王心淨信解。」


【得果人能現十八變。即此類也。
△十父發淨信。】


「時父見子神力如是可共俱往。」


【△十一子喜報母。】


「於是二子從空中下到其母所三菩提心。」


【△十二子請出家。】


「我等為父巳作佛事以偈白母。


願母放我等願聽我出家。」


【△十三母即聽許。】


「母即告言。聽汝出家。所以者何。佛難值故。」


【△十四勸親覲佛。】


「於是二子白父母言諸佛難值時亦難遇。」


【阿含云。妙高山下海中有一眼之龜一孔之木。龜
得木孔可濟沈溺。然其木流遶須彌三千年乃一
相值。且以一眼趍一孔為至難。喻佛法難值如此。
葢眾生偏見自溺而聖人且不世出故也。
△十五
敘合宮德。】


「彼時妙莊嚴王後宮能知諸佛祕密之藏。」


【此敘合宮有德易為勸化也。後宮之德根機純利。
淨眼之德妙達實相。淨藏之德善能接濟。夫人之
德深知法要。王及後宮為當機。淨藏淨眼為能教。
機教相契所以易化也。集三昧者。諸佛會要三乘
[007-0357c]
指歸也。故得是三昧則能知祕藏。
△十六合宮從
化。】


「二子如是以方便力遶佛三匝却住一面。」


【△十七佛為說法。】


「爾時彼佛為王說法示教利喜。王大歡悅。」


【△十八捨愛迴心。】


「爾時妙莊嚴王以散佛上。」


【△十九佛力示現。】


「於虗空中化成四柱寶臺放大光明。」


【所施珠纓化成法空之座。柔忍之衣。寶覺之體。乃
佛力示現以發其正念也。
△二十邪心頓絕。】


「爾時妙莊嚴王作是念成就第一微妙之色。」


【時王一覩勝相。頓覺世間幻惑之色無可愛樂。故
深讚佛身微妙之色。此則邪心拼絕正念現前。故
得授記。
△二十一佛與授記。】


「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其國平正功德如是。」


【佛號取廣蔭群生。國名取破諸邪暗。劫名取超諸
貴高。皆符其因行。以一念淨信風化臣妾使皆得
法利。即廣蔭行破邪行也。由是捨王位得佛位。即
超諸貴高也。
△二十二捨國得道。】


「其王即時以國付弟得一切淨功德莊嚴三昧。」


【於八萬四千歲修法華行。所以淨治塵勞也。過是
巳後。謂塵勞既淨則三昧現前。遂轉邪見染莊嚴。
為功德莊嚴也。
△二十三感善知識。】
[007-0358a]


「即昇虗空高七多羅樹饒益我故來生我家。」


【二子神變即現十八變事。宿世善根即四人結契
事。
△二十四宿王印證。】


「爾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三菩提心。」


【印證前言之當也。】


「大王汝見此二子不令住正見。」


【為陳二子轉邪遠因也。言歷事恒沙多佛愍念邪
見眾生。則不獨今日轉妙嚴之邪耳。
△二十五妙
嚴讚謝。】


「妙莊嚴王即從虗空中下唇色赤好如頻婆果。」


【歷讚相好妙德者。深悟昔所愛著皆幻惑也。功德
智慧讚福智二嚴。】


「爾時妙莊嚴王說是語巳禮佛而去。」


【前讚福報。此讚法化也。言具足成就等者以巳一
聞正法遂能轉邪。一得三昧遂能神變。是如來之
法能具足成就不可思議妙功德也。言教戒所行
安隱快善者。喜蒙法化慶所成就也。不隨心不生
邪。皆法化教戒之力。故讚而謝之。
△二示今緣。】


「佛告大眾今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是。」


【△三讚二子德。】


「是藥王藥上菩薩一切世間諸天人民亦應禮拜。」


【△四聞品成行。】


「佛說妙莊嚴王本事品時得法眼淨。」


【塵謂邪見垢謂邪染。外遠見塵內離垢染。則法眼
[007-0358b]
圓明絕諸瑕翳矣。此以正力助成德行也。】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八常行流通二。
初略敘科名。


窮妙法之始終。然後盡出興大事。合諸佛之智行。
然後見如來全身。是經之作。始於文殊問答。終於
普賢勸發。二十八品條理一貫。乃所以窮始終合智
行大事因緣於是乎畢。如來法身於是乎全也。葢
智能發覺所以作始。行能成德所以成終。而中間
事法無非智行互相資發也。華經最初因門以文
殊發信。以開進修之序。最後果門以普賢結法。以
示果後之行。今經意義㳷然同矣。普賢者德無不
徧曰普。佑上利下曰賢。即徧具妙德。上佑佛化下
利群物之號也。勸發者勉進義也。前雖開佛知見
明因地心。顯佛本跡成果地覺。洎明妙圓之行猶
是等覺行相。若坐於此而不進。則有虧妙覺成德。
未極向上之道。故復勉而進之。庶德無不徧而佑
上利下。以成果後常行。以盡妙覺之道。故名普賢
勸發。而為常行流通也。華嚴至十一地。佛功德海
一切滿足。然後說普賢常行。名善入世間三昧與
萬法相應不二真實法門。即此意也。所謂常行者。
泯覺觀無作任。冥物我同染淨。一切平常恬然自
在。此妙覺向上之事。遮那平道之教。乃所謂平實
者也。然須詳斯經依佛知見海順流而入。滿足一
切佛功德海。然後逆流而出乃可蹈此。哀今之人
[007-0358c]
望涯逐塊。以世俗愚陋之見。而擬妙覺平實之行。
於諸教門專事呵毀。縱脫不修確守無時。枉受輪
轉。楞嚴所謂譬如平人妄稱帝王自取誅滅。可不
慎哉。使學佛者皆如逐塊之流。呵教執俗棄智絕
行。直謂無修。則妙法始終復何所明。大事因緣亦
幾乎息矣。然則始於佛之知見。終於普賢常行。極
而示之存乎教。備而證之存乎人。達者宜盡心焉。


△二依科略釋四。初普賢勸發八。
初來儀軌範。】


「爾時普賢菩薩從東方來。」


【普賢統事法界圓具萬行。即事而真。其應身無乎
不在。且於法會之終。示從東方來者。東方震帝之
所出也。以法會至此。因地智圓果地覺滿。十一地
妙圓之行備。則進修之功巳盡。妙覺之體巳成。於
是依無功用行出震利物。故示從東來。華嚴過十
一地說佛海功德既終。即說如來出現利世間行。
即此意也。以不離常行無為應物。故曰自在神通。
以德無不徧名無不聞。故曰威德名聞。與無邊菩
薩俱來者。示萬行圓攝無盡也。】


「所經諸國普皆震動種種伎樂。」


【妙音來儀亦雨蓮華作伎樂。皆所以彰顯妙行宣
流法音也。】


「又與無數諸天龍右遶七匝。」


【△二請問顯法。】


「白佛言世尊云何能得是法華經。」
[007-0359a]


【寶威德上王者。利行自在之號也。普賢既具自在
威德。又言從寶威德上王佛國來者。明其示現葢
體諸佛自在利行。普賢心聞能洞十方故曰遙聞。
得者得之以成德行也。前之所問唯修持讀說而
巳。獨此問云何能得是經。欲人人自得也。
△三示
普賢行。】


「佛告普賢菩薩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為佛護念謂道契佛心。植眾德本謂福慧兩辦。入
正定聚即體佛妙體也。發救生心即行佛妙行也。
四法成就乃能真得是經。以成普賢常行。
△四發
行流通。】


「爾時普賢菩薩白佛言皆不得便。」


【普賢常行無復巳利純是利他故。自此皆則流通
法化。護持經人無別行相。毗舍闍惱害鬼。韋陀羅
厭禱鬼。】


「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還令通利。」


【普賢乘象表行儀庠序也。言若行若立若坐者。示
於四威儀中念念常見普賢妙行。】


「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得如是等陀羅尼。」


【由此經故。真見普賢常行之體。於一切法返本還
源。名旋陀羅尼。既能旋末返本即復旋體入用。於
一塵一法一切時處。方便利生逆順自在。名百千
萬億旋陀羅尼。此即普賢徧一切處之行也。前旋
為轉物。所謂旋假入空。後旋為應物。所謂旋空入
[007-0359b]
假。轉物為體應物為用。若未能轉物而遽然應物。
則為物所轉矣。然則二旋異用而相需也。法音方
便即隨應說法之行。
△五說呪護持。】


「世尊若後世而說呪曰。


阿檀地遲賣反辛阿毗吉利地帝二十


【利智修觀凡以三七日為期以求感應。故滿三七
日普質即現。楞嚴云。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
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古今修觀屢有瑞應。亦屢
有不應者。或不精誠或非利智故也。楞嚴云。欲坐
道場先持淨戒淨衣清心。若本戒師及同會中一
不清淨。如是道場終不成就。圓覺云。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懺。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
△六自述
願力。】


「世尊若有菩薩皆是普賢威神之力。」


【後世聞呪持經。皆藉普賢流通願力也。
△七勸正
憶念。】


「若有受持讀誦為諸如來手摩其頭。」


【持經要行在正憶念。葢憶不正則雜想變亂。念不
正則邪習汩擾。欲成深行難矣。故普賢於此特明
正憶念行。而下文再三言之。憶念既正則所行無
非普賢妙行。故為如來摩頂印證。】


「若但書寫解其義趣如說修行。」


【持經五功書寫為下。若但書寫即生忉利況具五
功。又正憶念其福倍勝。如下所明。】
[007-0359c]


「若有人受持讀誦正憶念如說修行。」


【此牒上文明倍勝之福也。忉利乃第二天所共唯
天人。兜率即第四天所共乃菩薩。倍勝可知矣。授
手提接義也。內宮天女皆以化生無有淫欲。
△八
總結流通。】


「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使不斷絕。」


【△二釋尊助揚四。
初嘉讚普賢。】


「爾時釋迦牟尼佛讚言普賢菩薩名者。」


【△二助揚正福四。
初冥證妙利。】


「普賢若有受持讀誦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此助宣正憶念福。以成普賢前說也。則見釋迦如
從口聞等者。謂能正憶念則即是經而見佛。不滯
於名相。即是法而造妙。不異於親聞也。是為供佛
謂能作佛事。為佛所讚謂深契佛心。摩頂言得果
有期。衣覆言成柔忍行。皆由憶念之正故。冥證若
此。
△二自具妙樂。】


「如是之人不復貪著世樂能修普賢之行。」


【此皆正憶念力也。有正憶念自然具足安樂行法。
而三毒妬慢所不能惱。真能修普賢行。當知正憶
念力實妙行真要。所以普賢再三言之。釋尊又復
助揚。意使後世知普賢所以勸發成行不在多術。
唯正憶念足矣。行人識之。
△三當成妙果。】


「普賢若如來滅後師子法座上。」


【巳得正因故。
△四得清淨生。】
[007-0360a]


「普賢若於後世亦於現世得其福報。」


【憶念既正。趣操自高所願自遂。
△三明讚毀業。】


「若有人輕毀之言諸惡重病。」


【報應之理出乎性命之微。葢由性生心由命制業。
心以內感業以外召。各從其類毫末不忒。意報應
之於心業。猶萬形之於模範焉。吉凶美惡類自為
範莫不相肖。是以毀持經之正見則世世無眼。供
養讚歎則得現果報。出其過惡則得惡疾。輕笑之
者則獲醜狀。若手脚之繚曲乖戾。眼目之角擘倒
視。皆醜狀也。又加之臭惡瘡膿鼓喘重病。凡皆心
之模範。以類自召故也。世之艱窮醜陋癃殘百疾
者。不無宿因。昧者雖覩其然。莫知其所以然。故或
不覺愆失而行將自及。為可悲者。此佛所以助揚
普賢利行而因言報應之端。使人以類推之。知自
防閑庶無愆失之患。葢亦利行之緒餘也。易道彰
往察來明得失之報。因貳以濟民行。其意同此。

四結勸崇尚。】


「是故普賢。若見受持是經典者。當起遠迎。當如敬佛。」


【毋召毀業也。
△三聞品成行。】


「說是普賢勸發品時具普賢道。」


【萬億旋陀羅尼即徧一切處之行也。普賢道即徧
一切處之體也。說普賢品無量菩薩皆得是行。剎
塵菩薩皆具是體者。妙法終談智行體用一切圓
備。故聞品成行若此其至。即所謂以常行成不德
[007-0360b]
之德。是乃法華實相之極證也。自藥王品進至於
此。為以行契智常然大用之門。華嚴法終善財復
見文殊普賢。為以行契智果法大用常然之門。其
意同此。彼經云。善財遊百城巳。到普門國見文殊。
文殊告言。若於一善生住著。於少功德以為足。不
能善巧發行願。不能究了諸法門。善財因是成就
阿僧祇法門。即見普賢。普賢告言。我於塵劫行菩
薩道求一切智。得究竟平等法身。復得無上色身。
入一切剎徧一切處。隨機應現。善財因是具足普
賢諸願行海。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此皆最後勸發
使得萬億旋陀羅尼及具普賢道也。
△四總結法
會。】


「佛說是經時受持佛語作禮而去。」


妙法蓮華經解卷第七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