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h0150 欽定四書文-清-方苞 (master)


[024-1a]
  詩云不愆不忘  一節    王錫爵


  即詩人之論治而得保治之道焉夫法者治之具也法
立而能守則於保治之道得矣何過哉且夫治天下以
仁行仁以法法之裕於治也葢自古記之矣假樂之詩
曰不愆不忘率由舊章夫所謂舊章者先王之法也仁
心由此行仁澤由此溥是萬世無弊之道也聰明亂之
則有過而愆焉積習隳之則有過而忘焉夫惟善保治
之主為能守法亦惟善守法之主為能無過六官之典
[024-1b]
即方册而其人存也吾之議法於朝廷者循是而經綸
之則朝廷正矣九牧之政繼治世而其道同也吾之布
法於邦國者循是而張弛之則邦國安矣故詩之言不
愆也則守法之一效也何也法立於先王而天理順焉
人情宜焉其在後世但一潤色間而畫一之規模自有
四達不悖者何愆之有詩之言不忘也則守法之又一
效也何也法立於先王而大綱舉焉萬目張焉其在後
世但一飭新間而精詳之條理自有咸正無缺者何忘
[024-2a]
之有信乎心法合而成治作述合而保治自堯舜以來
所以置天下於寡過之域者皆是物也而詩人豈欺我
哉後之有仁心仁聞者可以得師矣


  義綜其大典舉其要俱從經術得来較張江陵辛未程
文惟古厚之氣有所未逮要亦風氣使然不可强也




[024-2b]









[024-3a]
  孰不為事  一節      歸有光


  大賢原事守之要而深探其本焉夫親親乃百行之原
而身則萬化之所由基也然則親身非事守之要乎而
其道之大葢可見矣且天下之道求之於散殊則浩博
而難盡會之於本原則要約而可循所謂親身為事守
之大者果何謂哉葢自天下以分相維而有所謂以卑
承尊之道焉凡崇事於君親兄長之間而因嚴以致敬
者夫孰非事之類也而非其本也求其本則惟事親焉
[024-3b]
盡之葢愛隆於一本而良心之發自昭懇惻之誠由其
懇惻之不容已者而以時出之則禮擴於因心而隨在
著欽承之節情切於天親而眞性之形自極愛慕之至
由其愛慕之不可解者而以義起之則道昭於所値而
無往非敬應之忱以之事君而忠道形也而孝之理形
於君矣以之事長而順性成也而孝之理移於長矣雖
分因人異不可以强同而運此心以達之則自成聨屬
之勢事親非事之本乎自天下以道相守而有所謂制
[024-4a]
節謹度之義焉凡斂約於身心家國之餘而循分以自守
者夫孰非守之類也而亦非其本也求其本則惟守
身焉盡之葢天下之感遇不齊而皆由吾身以立其本
吾惟愼厥身修範圍其則而不過則本原自正而儀刑
之道存焉而所以式和民則以務為定保之圖者取則
於吾身而不遠吾人之倫類不一而皆由我以神其化
吾能克愼明德陳之藝極而無愧則標凖既立而軌物
之道在焉而所以錫汝保極以懋建安寧之術者順成
[024-4b]
於觀感而無難自是而閑有家則敦睦九族而守家之
道因於此矣自是而均邦國則平章百姓而守邦之道
因於此矣雖勢因分異不可以强一而由吾身以出之
自有嘿成之感守身非守之本乎夫知事親為事之本
則事之大者無有過於此者矣知守身為守之本則守
之大者無有過於此者矣君子於事守可不知所先務


  歸震川文有二類皆髙不可攀一則醇古疎宕運史
[024-5a]
記歐曾之義法而與題節相會一則朴實發揮明白
純粹如道家常事人人通曉如此篇及堯舜之道二
句文他家雖窮思畢精不能造也






[024-5b]









[024-6a]
  仁之實  一章       瞿景淳


  大賢言道之實而統同於孝弟欲人知所重也甚矣孝
弟盡天下之道也知道之實皆統於此則所以務其實
者惡容已哉孟子慮人之遠以為道也故言此以詔之
曰良心每妙於各足而至道不假於旁求人之求道而
不自孝弟始殆未免於徇其華而遺其實也何則立人
之道有仁焉仁固無乎不愛矣然而非實也究其實之
所存則惟在於事親焉立愛自親而天下之異文合愛
[024-6b]
者皆統於斯矣立人之道有義焉義固無乎不敬矣然
而非實也究其實之所存則惟在於從兄矣立敬自兄
而天下之殊事合敬者皆統於斯矣根柢於一心而充
拓於萬化此事親從兄所以為仁義之實也然豈惟是
哉人之所以知此道者有智焉智也者知也而智之實
不必徧物以為知也亦惟知此二者弗去而已矣由良
知以發覺而不失其本物誘有所不能遷也終身有所不
能易也斯則天下之眞知而凡所以通天下之故者胥
[024-7a]
此啟之矣所以履此道者有禮焉禮也者履也而禮之
實不必盡飾以為節也亦惟節文斯二者而已矣因良
能以致用而不失夫天然之中聨之以情而不凟也秩
之以分而不離也斯則天下之至禮而凡所以嘉天下
之會者胥此推之矣所以樂此道者有樂焉樂也者樂
也而樂之實不必極音以為樂也亦惟樂此二者而已
人誠樂於斯也則天機自動於有感而生意之油然者
殆不可得而已也四體自喻於不言而舞蹈之在我者
[024-7b]
吾不得而自知也斯則天下之至樂而凡合生氣之和
道五常之行者孰非此為之造端也哉此孝弟之所以
為至德要道也人誠求之孝弟則天下之道一以貫之
而無遺矣不然其如本之先撥何哉


  章妥句適無他竒特而題義完足瞿浮山文不使力
不使機充裕優閒亦時文家正派



[024-8a]
  有故而去  五句      唐順之


  先王於去國之臣而待之曲盡其禮焉甚矣先王之能
體羣臣也雖於去國之臣而亦無所不盡其禮焉則人
臣固宜有以厚報之矣此孟子援古以見今之不然也
想其告宣王之意若謂王知舊君之有服固也而亦知
舊君之所以遇其臣者乎何則人臣義有不合而不容
不去者所以明進退之節而不敢茍也人君聽其去而
不必其留者所以成人臣之志而不敢强也則臣之去
[024-8b]
也固非悻悻然薄其君而君於其臣之去也亦豈能恝
然自處其薄乎於是慮其或不免於致冦也則使人導
之出疆而豫防其患焉庶乎即次之無所虞而懐資之
無所戀也蓋禮義以為干櫓固君子之所以自衛也而
曲為保護以使之利有攸往者亦君心之不能自己者
耳又慮其無以為之先容也則先之於其所往而稱道
其賢焉庶幾見用於他國亦猶見用於吾國也蓋出疆
必載贄固君子之所以自進也而曲為汲引以使之喪
[024-9a]
不速貧者亦君心之不能自己者耳至於臣之在國也
有田里以養其廉焉必待其去之三年不反也然後從
而收之茍三年之内而幸其或反也則将以其未收之
田里而與之可也茍三年之外而尚幸其或反也則雖
以其既收之田里而復還之亦可也蓋其反與不反雖
人臣之所自為去就而非人君之所能必也但人君之
心則固嘗冀其必反耳夫導之出疆則恐其行之弗利
也况有執之而使不得行者乎先於所往則惟恐其國
[024-9b]
之不用也况有極之而沮其見用者乎三年而後收其
田里則於心猶以為速也况有方其去而遽絶其來者
乎此則雖謂之舊君而其視臣如手足者固自在也安
得而不為之服也哉


  深明古者君臣之義由熟於三經三禮三傳而又能
以古文之氣格出之故同時作者皆為所屈蓋或識
不及遠或才不逮意雖苦心營度終不能出時文蹊
徑也


[024-10a]
  武王不泄邇  一節     瞿景淳


  聖人之心合遠近而一於敬也夫聖王以天下為度而
遠也近也皆其敬之所及也武王兼之而一無所忽焉
此其有得於心法之精歟孟子叙羣聖之統而及於武
王蓋曰帝王之統一天下也天下之事皆其事天下之
人皆其人而處之有未當者則以心學之不講而為勢
所移也武王其善治心者乎蓋天下之不一者遠近之
勢也至一者吾心之理也自夫人之有見於遠無見於
[024-10b]
近也則以其勢之親而狎昵之私或生其間矣唯我武
王則雖人之所易泄者莫如邇也而亦不之泄焉敬以
勝怠而不安於燕僻之私義以勝欲而不移於積習之
溺綴衣虎賁皆知恤也而燕朝無惰容刀劍户牖皆箴
銘也而幽獨無惰行蓋雖耳目之習見而此心之愼以
密者則惟恐細行之不矜以累夫大德者矣又安知其
為邇而泄之耶自夫人之有見於邇無見於遠也則以
其勢之隔而遺忘之弊或乘其後矣唯我武王則雖人
[024-11a]
之所易忘者莫如遠也而亦不之忘焉道濟天下而常
切夫範圍之思知周萬物而每軫夫曲成之慮建侯樹
屏所必飭也而計之為甚詳燕翼貽謀所必預也而慮
之為甚遠蓋雖事機之未形而此心之重以周者則惟
恐先事之不圖以貽夫後悔者矣又安知其為遠而忘
之耶夫無忽於遠易能也近而不忽則非德之盛不能
矣無忘於近可能也遠而不忘則非仁之至不能矣此
固武王之聖而亦孰非此心之憂勤者為之哉


[024-11b]
  於註所云德盛仁至皆傅以經義各有歸宿瞿浮山
文髙者不過貼切通暢殊不遠時文家數當時以並
王唐未可為定論也






[024-12a]
  天下之言性也  一節    諸 燮


  大賢因言性者止於已然而進之以自然也蓋性不可
知而情則其已然者也言性者求之於已然之故已矣
而又孰知故之本於利耶孟子懼用智者之自私而性
之不明於天下也故其言曰人具乎性雖天下之同得
而性原於天實無形而難知因其難知而求之於窈㝠
昏黙之間則非所以論性矣蓋性雖無形而情則易見
天下之言性也因其已然之迹而推其秉彝之初即其
[024-12b]
發見之端而探其本然之妙則因外可以達内而藴之
自中者有莫掩之誠由顯可以通微而性之難知者無
終晦之理言性而求之於故固可謂得其㫖矣然止於
故而不求之於自然之勢又論性之常也孰知已然之
本於自然乎蓋性原於天下之一而情效天下之動者
也順其性之所止則善端在我隨感而見非有所為而
為之者其勢則然也拂其性之本然則愛惡相攻因感
而異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亦其勢使然也於此而無以
[024-13a]
辨之而徒曰吾之所言者是故也是可以盡夫性矣則
凡天下之人無有不善而小人放辟邪侈所以悖之而
凶者不可不謂之故也而謂人之性本如是也可乎以
是言性則人之性愈晦而人之紛爭辨論者徒勞而無
益矣是知因故而驗性可也而認性於故不可也謂故
本於利可也以故而為利不可也因其本然之勢而利
導之則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何性之不明也哉


  孟子指情以證性此故之説也但情也有不好一邊
[024-13b]
須指其一直發出未經矯揉造作者如乍見孺子入
井嘑爾蹴爾不受不屑之類纔見得情之正性之眞
此利之説也看得四通八達而筆力又足以發之歸
唐而外作者亦能自樹立非瞿薛二家所能肩隨也





[024-14a]
  匹夫而有天下者  二節   唐順之


  大賢兩推聖人不有天下之故以見天與子也蓋聖人
之有天下不獨以其德亦以天子之薦與繼世之不賢
耳不然其如德何哉此孟子歴舉羣聖之事以證禹之
非德衰也想其告萬章之意若謂吾子謂禹為德衰者
蓋徒知益之為舜禹而不知啟之非朱均也且自古聖
人之不有天下者亦多矣豈獨益哉何則匹夫而有天
下者非曰德為聖人而天遂與之也功不得違勢而獨
[024-14b]
立名不得背時而獨彰必也德如舜矣而又有薦舜如
堯者而後可以帝於虞德如禹矣而又有薦禹如舜者
而後可以王於夏舜不遇堯一耕稼之夫而已矣禹不
遇舜一崇伯之子而已矣是故仲尼雖有舜禹之德而
所遇非堯舜也孰委之以國焉孰授之以政焉蓋其德
則是其位則非天亦何從而與之天下哉若夫有德矣
有薦矣而亦不有天下者何也蓋匹夫以有天下者與
繼世以有天下者其勢常相低昂者也繼世而有天下
[024-15a]
者非曰德不如聖人而天遂廢之也先王之澤未冺天
心之眷未衰必也大惡如桀而後有南巢之放大惡如
紂而後有牧野之誅禹之天下茍不遇桀未亡也湯之
天下茍不遇紂未亡也故益伊尹周公雖有舜禹之德
有天子之薦而所遇非桀紂也啟之賢足以繼夏而商
則太甲焉太甲之賢足以繼商而周則成王焉蓋雖與
子也猶與賢也天亦奚必奪此而與彼哉夫伊尹周公
孔子皆聖人也而不有天下其何疑於益商周皆繼世
[024-15b]
者也其何疑於禹比類觀之天意見矣而獨謂禹為德
衰哉


  此題仍是一串意不應兩對行文開中有闔其妙可
以意求原評


  理精法老語皆天出幾可與韓氏對禹問相方




[024-16a]
  天子一位  六節      瞿景淳


  周室班爵祿之制皆以次而降焉者也夫爵祿之班先
王公天下之心而等級之明所以嚴天下之防也此制
定而周家有道之長其基於此矣孟子告北宮錡蓋曰
先王之治天下也有爵以馭其貴有祿以馭其富此固
公天下之大端也所以秩其分而平其施有不可踰焉
者矣試以其畧言之天下之所其宗者一天子也天子
之一位其尊尚矣自是則有公有侯有伯有子男而各
[024-16b]
一其位焉以一人而撫萬邦以萬邦而戴一人五等之
施於天下者所以大一統而示天下之有王也國中之
所其宗者一君也君之一位其尊至矣自是則有卿有
大夫有上中下士而各一其位焉貴以臨賤賤以承貴
六等之施於國中者所以辨上下而示國中之有君也
此其班爵之制也而祿之班則又視其爵矣在天子則
有方千里之國焉在公侯伯子男則有百里七十里五
十里之國焉又有不能五十里之附庸焉是君非獨豐
[024-17a]
也王章也所以固天下之本也臣非獨薄也侯度也所
以立天下之準也此其通於天下者也祿之班於王畿
也卿之受地視夫侯矣大夫所受亦不失夫伯之地焉
元士所受亦不失夫子男之地焉是重内臣者所以尊
王室也比外封者所以制祿入也而千里之畿又将以
之其官天子不欲專之以自私矣祿之班於侯服也大
國君卿之祿蓋已厚矣次國殺其一而大夫以下不為
之殺焉小國又殺其一而大夫以下不為之殺焉是儉
[024-17b]
於君卿者義之裁也優於大夫士者仁之施也而百里
七十里五十里之國又将以之待下諸侯亦不敢專之
以自奉矣夫其爵之班也而貴賤之相承有以嚴天下
之分焉祿之班也而大小之各足有以公天下之利焉
吾是以知周室班爵祿之制法天而不私也


  以義制法文成而法立整練中有蒼渾之氣稿中所
罕見者


[024-18a]
  天子一位  六節      王世懋


  大賢舉周室之班爵祿合内外而盡其制也夫爵祿通
於内外此聖人之所以盡制也大賢舉以為時人告殆
亦王制之遺意歟蓋謂爵以馭貴祿以馭富固帝王公
天下之大端而爵有崇卑祿有隆殺又先王所以綜理
天下而治之者也周室之班爵祿不有大畧之可言乎
以班爵言之君詔爵者也而臣則得君之爵以為爵者
也天子之位其爵尚矣天子而下公侯伯各一位焉子
[024-18b]
男同一位焉夫固所以大一統而聨屬乎天下也至其
國中之爵豈獨無其等乎一國之共宗者君一位焉自
是而卿而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其名不同而其位亦不同也
一國之經綸又何異於天下之大勢耶要之先王非侈
名號而相與為榮也蓋王章侯度自有不容混者故錯
壤以居而天下無孤立之患分職以治而國中無偏任
之嫌則内外之相維大小之相制而爵於是乎有常矣
以班祿言之君詔祿者也而臣則得君之祿以為祿者
[024-19a]
也天下之地方千里矣天子而下則有百里七十里五
十里之國焉又有不能五十之附庸焉夫固所以立民極
而共理乎天下者也至於國中之祿豈獨無其次乎天子
之卿大夫士比外封焉自是而大國而次國而小國卿
祿漸殺而大夫以下不為之殺也一國之常祿又何異
於天下之定賦耶要之先王非私天下而相與為賜也
蓋以爵詔祿自有不容紊者故建邦啟土而天下不以
為厚敬事後食而國中不以為薄則隆殺之得宜小大
[024-19b]
之各足而祿於是乎有定矣夫其爵之班也而天下不敢
日志於尊榮祿之班也而天下不敢日競於富侈周室
之制此其大畧吾子其亦聞乎


  以五節對一節妥貼排奡或合或分或鈎連或總斷
動中窽要法律之細氣息之古與歸震川一節文畧



[024-20a]
  天子一位  一節      歸有光


  大賢詳周室班爵之制内外各有其等也夫爵者先王
所以列貴賤也内外異等而天下之勢成矣且夫有天
下者不以自私而選賢與能以與天下共焉兹明王所以
奉若天道者也而制盡於成周矣自其通於天下者言之
蓋無所不統謂之天子天子無爵也而爵之所尊也六合之
内無以加矣於是乎天子端冕於内六服承辟於外錫
之命而重藩翰之寄胙之土而同帶礪之盟公也侯也
[024-20b]
伯也各一位也名異而等不同也子也男也同一位也
名異而等不異也合之凡五等矣要之先王非私天下
而相與為賜也顧寰宇之廣億兆之衆茍非聞見之所
及則智慮有所不周而天下之情必有壅而不通者矣
故為之衆建諸侯而使之錯壤以居以大弼成之義而
内外相統遠近相維則運臂使指之勢以成而五服之
長外薄四海矣然則有天子必有諸侯有諸侯必有公
侯伯子男者勢也此先王所以聨屬天下而盡其大者
[024-21a]
也自其施於國中者言之蓋自天子至於子男皆謂之
君君詔爵者也而爵之所先也域中之大無以加矣於
是乎各君其國則各統其臣論官材而俾之咸熙庶績
亮天工而俾之弼予一人卿也大夫也各一位也官異
而秩亦異也上士也中士也下士也各一位也士同而品不
同也合之凡六等矣要之先王非侈名號而相與為榮也
顧委寄之重幾務之叢茍非耳目之所寄則聰明有所
不及而天下之事必有偏而不舉者矣故為之廣置官
[024-21b]
屬而使之分職以治以盡協恭之責而上下相承體統
相係則絲聨繩牽之勢以成而九牧之倡阜成兆民矣
然則有君必有臣有臣必有卿大夫士者亦勢也此先
王所以經理一國而盡其細者也是知合六等以治五
等之國合五等以一天下之勢周室班爵之制有如此


  其議論則引星辰而上也其氣勢則決江河而下也
其本根則稽經而諏史也故自有歸震川之文制義
[024-22a]
一術可以百世不湮








[024-22b]









[024-23a]
  詩曰天生烝民  一節    陳 棟


  大賢引詩及聖人説詩之詞所以明性善也夫物則同
禀而懿德自好性之發乎情者則然也觀此而性善之
義不有足徵乎孟子答公都子之意蓋謂以情之善而
徵性之善此非予之私言也詩嘗言之而孔子亦嘗道
之者也詩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夫先言降衷之德而發其固有之良繼言好德之同以
驗其所稟之善非達性命之原者不足以語於斯也孔
[024-23b]
子讀而贊之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夫物之與則雖判
於顯微而微乃顯之所以立也秉之與好雖分於寂感
而感乃寂之所以形也是以天生蒸民有形而下者以
為之器必有形而上者以為之理凡形器之所運者皆
物也而皆有則焉以為此身之主自有生以來固分定
而不易者也凡綱常之所著者皆物也而皆有則焉以
為日用之常自受衷以來固有恒而可執者也非民之
秉彝而何夫是秉彝也即所謂懿德也惟其善原天下
[024-24a]
之一是故好同天下之情可愛可求之美不惟知德之
深者而後能好也雖陷溺其心亦必有觸之而即動者
焉蓋吾之所好即吾之所秉自孚契之若此耳至精至
粹之眞不惟全體是德者而後知好也雖牿亡之甚亦
必有油然而莫遏者焉蓋則之所具即情之所鍾自忻
慕之若此耳向非有是則也則何所秉以為彝而非秉
是彝也又何所為而同好哉此詩人之所以為知道也
是知有物有則即吾所謂性善者也秉彝好德即吾所
[024-24b]
謂情善者也則夫情之可以徵性不既益明乎而為不
善者果非才之罪矣子尚何惑於三説者哉


  清眞流暢堆疊處能運以圓逸而非後此機趣之文
可同日語者學之粹也原評





[024-25a]
  詩曰天生烝民  一節    歸有光


  大賢引詩與聖人之言所以明人性之無不善也夫性
出於天而同具於人者也觀詩與孔子之説而性善之
言不益信矣乎孟子告公都子之意至此謂夫性善不
明於天下蓋自諸子之論興而不能折衷於聖人也昔
孔子嘗讀蒸民之詩而贊之矣詩言天生烝民有物有
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是詩人所以為知道而通於性
命之理者也蓋造化流行發育萬物者莫非氣以為之
[024-25b]
運而眞精妙合所以根柢乎品彚者莫非理以為之主
惟其運乎氣也而物之能成焉惟其主乎理也而物之
則具焉肖形宇宙謂之非物之象則不可而有不囿於
象者即此而在其本然之妙若有規矩而不可越是聲
色象貌皆道之所麗焉者也稟氣隂陽謂之非物之形
則不可而有不滯於形者隨寓而存其當然之法若将
範圍而不過是動作威儀皆道之所寄焉者也有一物
必有一物之則天下之生乆矣天不變而道亦不變蓋
[024-26a]
有不與世而升降者矣有萬物必有萬物之則生人之
類繁矣同此生則同此理蓋有不因時而隆汙者矣是
以懿德之好協於同然而好爵之縻通於斯世仁統天
下之善義公天下之利天下均以為仁義而孜孜焉樂
之不厭以為其出於性耳不然一人好之而千萬人能
保其皆好之乎禮嘉天下之會知别天下之宜天下皆
以為禮知而忻忻焉愛之無窮以為其性之所同耳不
然則好於一人而能保其達於天下乎可見天下之情
[024-26b]
一也而同出於性天下之性一也而同出於天性善之
説折衷於孔子而諸子紛紛之論不待辨而明矣


  舉孔子以折服諸子不是單引詩詞故歸重孔子贊
與詩同詞故但直出詩詞而重發下文此先輩相題
最精處文之渾雄雅健在稿中亦為上乘原評




[024-27a]
  牛山之木嘗美矣  二節   唐順之


  大賢舉山木例人心而著其失養之害焉夫有材者山
之性有才者人之情顧所養何如耳然則人之良心與
山木而俱斃也哀哉孟子之意若曰天下之事貴乎防
患於未然尤貴乎補弊於已然始之也無所防終之也
無所補而可以無弊者無有也吾甞揆之物理騐之人
情而得之矣今夫山草木之所聚也而其所以觀美於
人者恃有此也乃若牛山則有不然者矣斧斤者往焉
[024-27b]
既不能保其美於始牛羊者往焉又不能養其美於終
此其郊於大國而求牧與芻之所便故也是故昔之美
者此山也今之濯濯者亦此山也無怪乎人之以未嘗
有材者視之也殊不知山之性能生之而不能全之雨
露之所潤者無幾而人力之為害者已至雖曰地道有
敏樹之機而所存不能補其所亡不至於濯濯不已也
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心仁義之所管也人之所以異
於禽獸者恃有此也凡今之人則有不然者矣其始也
[024-28a]
物交之攻取而所謂良心者則寡之又寡以至於無其
繼也肆情於旦晝則所謂夜氣者将梏之又梏以至於
不能勝此則放其心而不知求有其端而不知充故也
是故初之具此仁義者固若人也今之不逺於禽獸者
亦若人也無怪乎人以未嘗有才者目之也殊不知人
之情可以放之而亦可以求之人心之惟危者愈危而
道心之惟微者愈微雖曰吾心有不死之妙而夜之不
足以勝晝不至於禽獸不已也吾亦且奈之何哉欲免
[024-28b]
禽獸之歸者可以省矣立志如為山循序如登髙而由
小以髙大可也不然則茅塞其心荒蕪其學其不為槁
木也者幾希矣


  依題立格裁對處融鍊自然有行雲流水之趣乃知
板活不在製局苐於筆下分生死耳




[024-29a]
  物交物  二句       唐 龍


  惟欲與形交斯形為外誘矣夫易溺者欲易感者形物
我相交而弗為其所誘者幾希孟子明小體之不可從
也及此蓋謂有小體焉不可從也有小人焉不可為也
彼耳不能思惟以聽為職而知覺弗具是亦囿於形而
已矣耳非一物乎凡物之有聲者從夫耳焉目不能思
惟以視為職而神明弗通是亦囿於形而已矣目非一
物乎凡物之有形者從夫目焉聲無迹以虚入者也而
[024-29b]
耳之虚有以受天下之聲故五聲並取劇然而交之有
不强自合者矣色有象以明見者也而目之明有以受
天下之色故五色並著雜然而交之有不期自集者矣
夫物交物如此引而去之抑何難哉蓋期於聲者天下
之耳皆相似也故聲一交而耳即随内若有将外若有
迎矣期於色者天下之目皆相似也故色一交而目即
隨前若有挽後若有推矣逐物之迹窮於俱化之境吾
見志氣移於物昏然而㒺念也從欲之形流於忘返之
[024-30a]
域吾見聰明昏於欲㝠然而莫知也是則交之於前實開
引之之端引之於後實固交之之迹君子於此當慎所
擇矣


  前刷交字後寫引字皆由輕而重由淺而深入理周
密立言次第




[024-30b]









[024-31a]
  堯舜之道  二句      歸有光


  聖人之道不越乎庸行之常也夫庸行之常性之所能
也循性以行而聖之所以為聖者在是矣而豈可求之
髙逺乎孟子所以起曹交之懦也意謂天下之望聖人
也太髙而居聖人于絶徳而不知其道之易也是故堯
大聖人也後世無及焉舜大聖人也後世無及焉語其
神聖文武之盛欽明濬哲之懿而其道之廣博包涵悠
遠纖悉而無所不盡也語其光被充格之極至誠感應
[024-31b]
之妙而其道之丕冒洋溢漸積流行而無所不際也宜
其望而畏之矣殊不知天下一性而已而帝降之衷出
於付授之公而衆人無所不與性一孝弟而已而知能
之良與于夫婦之愚而聖人于我無加洒掃應對積實
于庭除而充之可以達天德宮庭隱約之際而道之簡
易明白不可離也雍睦愷悌敷和于閨闥而出之可以
極神化行止疾徐之間而道之切近精實不可逺也行
吾孝而孝焉孝之盡而為聖人焉率吾性之仁而已耳
[024-32a]
仁吾之所同具也孝吾之所同得也仁具而眞愛形孝
立而天性遂凡天下之有親者胥能之矣堯舜蓋盡天
下為子之職者也行吾弟而弟焉弟之盡而為聖人焉
率吾性之義而已耳義吾之所同具也弟吾之所同得
也義藏而至敬顯弟立而天機達凡天下之有兄者胥
能之矣堯舜蓋盡天下為弟之職者也先王有至德要
道而流行于百姓之日用聖人非絶世離羣而徐行乃
舉足之可能求道于堯而堯不可為求堯于孝弟而堯
[024-32b]
不逺矣求道于舜而舜不可幾求舜于孝弟而舜邇矣
然則曹交之徒猥以形氣自限者眞暴棄之流也耶


  堯舜之道與孝弟交關處探源傾液而出之樸實醇
厚光輝日新





[024-33a]
  宋牼将之楚  一章     歸有光


  大賢聞時人有以利説君者因遏其欲而擴之以理也
夫拔本塞源聖賢教世之心也觀其于時人問答之間
可槩見矣昔宋牼将為適楚之行孟子遇于石丘之地
邂逅之際見此大賢可謂遭逢之幸矣孟子未知其所往
故問其所之而欲得其説也牼則曰吾聞秦楚交惡兵
民重遭其困吾将入楚則説楚入秦則説秦庶幾失此
在于得彼二王期于一遇也兵民于此獲休息乎牼之
[024-33b]
志如此孟子欲攻其所蔽故不求其詳願知其指也牼
則曰吾謂秦楚搆禍彼此兼失其利秦固為失楚亦未
為得使知不利之為非将謂利之是從也吾言舍是無
餘䇿矣牼之號如此孟子于是揭諸古聖賢之道人心
天理之不可冺滅者告之曰天下紛紛于爭而先生從
而欲息其爭志則大也人心滔滔于利而先生從而和
之以利號則不可且義利之辨嚴矣先生以利説乎二
王上悦而下從之由是國之有臣家之有子弟爭以利
[024-34a]
心事其君親天理亡而人欲肆不奪不厭其亡也忽焉
天下自此多事矣先生以仁義説乎二王則上倡而下
從之由是臣之於君子弟之於父兄莫不以仁義激于
中人欲冺而天理明不後不遺其興也勃焉天下自此
太平矣先生何必以大志而用乎小舍仁義而求之于
利哉是則誤其説則其害甚大擴以理則其效甚速解
紛息爭莫有要于此者先生行矣其以吾言告諸秦楚
吾将拭目而望太平之有日也


[024-34b]
  此自來選家所推為至極之作其清醇淡宕之致自
不可及但必以此為稿中最上文字則尚未見作者
深處也






[024-35a]
  無曲防  三句       茅 坤


  䘏鄰而尊王五霸同盟之辭也夫鄰封者兄弟之國而
王朝者爵賞所出也曰䘏之曰尊之其斯五霸之善乎
昔孟子述其同盟之辭而終之以此若曰自周室既衰
諸侯放恣不復知有修睦之典與共主之義也乆矣凡
我同盟其可不亟反之乎今夫天災流行旱乾水溢國
之常也而况在鄰服則利不相先害不相後所謂脣齒
之國其情尤當體者故為之濬其畎澮時其瀦㵼斯則
[024-35b]
猶有古者與國之意存焉無徒以四境為悦旱則為之
閉其泉若以自溉也而不與人同其利也水則為之障
其川若以自固也而不與人同其害也如此者謂之曰
曲防曲防者吾同盟勿與也嵗時薦飢有無懋遷國之
制也而况在鄰服則以我之贏濟彼之縮所謂賑弔之
邦其義尤當急者故為之持其委積達其道路斯則猶
有古者卹災之意存焉無徒以一國為利或以告飢則
為之厲禁于川梁而不為通也或以請輸則為之設譏
[024-36a]
于關市而不與易也如此者謂之曰遏糴遏糴者吾同
盟勿與也以至建邦錫姓興廢繼絶天子所以一四海
而非諸侯之所得耑也自命卿以上猶必請之而况分
茅胙土之大乎故卿大夫之功所當賞公族之世所當
續必請之天子斯則猶有古者一統之義存焉無曰東
遷以後政不在王室也非一日矣土地吾有也吾所剖
符而食之也天子不得而知也人民吾有也吾可分籍
而授之也天子不得而知也如此者謂之封而不告封
[024-36b]
而不告吾同盟勿與也吁夫如是一則卹鄰而諸侯之
在當時猶不至于相夷矣一則尊君而王室之在當時
猶不至于盡廢矣豈非彼善于此乎若夫今之諸侯如
之何其可幾也


  典碩中具疎宕之致故爾超然越俗




[024-37a]
  所以動心忍性  二句    錢有威


  大賢原天困聖賢之意無非成其大受之器而已甚矣
困之進人也動心忍性而不能者曾益焉大受有不可
勝哉孟子之意以為富貴福澤所以厚夫人也天欲降
大任于是人固将以厚之也而必先之以困者果何以
哉殆有深意存焉耳彼聖賢之生仁義禮智根于心
者也若無待于動之而後有者然道心惟㣲茍晏安之
習勝則警覺之意荒雖聖賢亦不能必其無也天之困
[024-37b]
之正欲其窮則反本而良心發於歴試之餘勞則思善
而天理存于憂勤之後惕然萌動殆有若或啓之者焉
聖賢之心氣禀食色不謂性者也若無待于忍之而後
節者但人心惟危茍順適之事多則縱恣之意起雖聖
賢亦不能必其無也天之困之正欲其求焉不得而撙
節以成寡欲之功欲焉不遂而澹泊以為養心之助截
然限制殆有若或遏之者焉夫義理之心良能之所由
出也不有以動之則天機日淺将并其所能者而失之
[024-38a]
矣况有所益乎今則義理昭著而疑懼可消自覺猷為
之易達氣質之性良能之所由蔽也不有以忍之則嗜
慾日深将并其已能者而汩之矣况于未能乎今則氣
質清明而艱難備悉不覺智勇之日生向固有所能有
所不能也至是而無所不能凡其上之而為聖次之而
為賢皆其砥礪之深而養之裕如者也此非天之摧抑
而何以有是哉向固有能勝有不能勝也至此而無不
能勝凡大之而為君次之而為相皆其閲歴之乆而處
[024-38b]
之裕如者也非天之激發而何以有是哉即此而觀可
見困窮拂鬱天固未嘗薄于人也人亦何為不力而自
處其薄耶


  義理精醇詞語刻露講増益不能即從動忍勘出尤
見相題眞切惟後半精力少懈




[024-39a]
  有安社稷臣者  一節    歸有光


  大臣之心一於為國而已矣夫大臣以其身為國家安
危者也則其致忠于國者可以見其心矣其視夫溺于
富貴者何如哉且夫富貴為豢養之地榮祿啓倖進之
媒人臣之任職者或不能以忠貞自見矣而世乃有所
謂安社稷臣者何如哉蓋惟皇建辟而立之天子非以
為君也以為社稷之守也惟辟奉天而置之丞弼非以
為臣也以為社稷之輔也人臣之寄在于社稷而已顧
[024-39b]
縻戀于好爵則移其心于徇利嬰情于名位則移其心
于慕君而社稷之存亡奚計哉惟夫有大臣者敦篤棐
之忠凡所以夙夜匪懈者不惟其已之心而以君之心
為心充靖恭之節凡所以旦夕承弼者不惟其君之心
而以天下之心為心謨謀于密勿者必其為宗社生靈
長乆之計入以告于爾后茍無與于社稷者不言也經
營于廊廟者必其為國家根本無窮之慮出以施于天
下茍無與于社稷者不為也其憂深而其慮長前有以
[024-40a]
監于先王而後有以垂諸萬世而相與維持之者不敢
有茍且之意蓋有所謂國存與存國亡與亡者矣其志
遠而其守固上不奪于權力下不顧于私家而所以自
樹立者不敢有委隨之心蓋有所謂招之不來麾之不
去者矣故天下無事則為之培養元氣調理太和而不
遑啓處以置國家于磐石之固天下有變則為之消弭
禍亂攘除災害而不動聲色以措天下于泰山之安不
以其身也以社稷也其心之切切也猶夫懐祿者之情
[024-40b]
也得之而以為喜失之而以為憂矣不以其君也以社
稷也其心之眷眷也猶夫慕君者之衷也不安則以為
憂安之則以為悦矣吁此大臣之心也


  從悦字生意易見巧雋此文止将社稷臣志事規模
切實發揮不呫呫於悦字而精神自然刻露與所謂
大臣篇同一冩照而氣象又别○觀杜詩可知其志
節慷慨觀震川文可知其心術端慤故曰即末以操
其本可八九得也


[024-41a]
  子莫執中  一節      唐順之


  時人欲矯異端之偏而不知其自陷于偏也蓋不偏之
謂中而用中者權也子莫欲矯楊墨之偏而不知權焉
則亦一偏而已矣此孟子斥其弊以立吾道之準也且
夫吾道理一而分殊而為我之與兼愛固皆去道甚逺
者也吾道以一而貫萬而執其為我與執其兼愛者固
皆執一而不通者也于是有子莫者知夫楊墨之弊而
參之于楊墨之間以求執乎其中焉蓋曰其孑孑然以
[024-41b]
絶物如楊子者吾不忍為也但不至于兼愛而已矣其
煦煦然以徇物如墨子者吾不暇為也但不至于為我
而已矣自其不為為我也疑于逃楊而歸仁自其不為
兼愛也疑于逃墨而歸義子莫之于道似為近也然不
知隨時從道之謂權以權應物之謂中而楊墨之間非
所以求中也徒知夫絶物之不可而不知稱物以平施
則為我固不為也而吾道之獨善其身者彼亦以為近
于為我而莫之敢為矣徒知夫徇物之不可而不能因
[024-42a]
物以付物則兼愛固不為也而吾道之兼善天下者彼
亦以為近于兼愛而莫之肯為矣雖曰将以逃楊也然
楊子有見于我無見于人而子莫有見于固無見于通
要之均為一曲之學而已知周萬變者果如是乎雖曰
将以逃墨也然墨子有見于人無見于我而子莫有見
於迹無見于化要之均為一隅之蔽而已泛應不窮者
果如是乎夫為我一也兼愛一也故楊墨之為執一易
知也中非一也中而無權則中亦一也故子莫之為執
[024-42b]
一難知也非孟子辭而闢之則人鮮不以子莫為能通
乎道者矣


  止将題所應有義意一一搜抉而出之未嘗務為髙
竒而人自不能比並古文老境也





[024-43a]
  君子之於物也  一節    歸有光


  君子所以施仁于天下者惟其序而已矣夫仁所以濟
天下而不以其序則有所不達也序行而仁之體為無
病矣且夫君子之于天下凡所與者孰不思一視而同
仁顧其分之所在勢有所不能合而天之所秩人有所
不能淆于是乎分殊之説起而善推之道行焉是故其
于物也言有愛而已加于愛而謂之仁者君子勿之行
也非固狹之以示不廣也使于物而仁之則于其所當
[024-43b]
仁者又将何以待之耶貴賤不明而人與物之道混吾
之仁将有所窮也故君子不敢紊也其于民也言有仁
而已加于仁而謂之親者君子勿之予也非固小之以
示私也使于民而親之則于其所當親者又将何以處
之耶厚薄無等而民與親之道混吾之仁又将有所窮
也故君子不敢易也要之隨物付物屈伸俯仰觀乎彼
之所當得者以順其天以事處事而錯綜斟酌即乎吾
之所當施者以循其勢親不以施于民而有親焉仁不
[024-44a]
以施于物而有民焉物無所與親與仁而有愛焉推理
以存義始于家邦而終于四海以其親事親而以其親
之餘為天下之民恩之不可解者天之合也化之不可
已者人之合也辨親與仁而疎戚之道著矣别生而分
類始于匹夫匹婦而洎于一草一木以其仁為民而以
其仁之餘為天下之物可以盡如吾之意者類之同也
不能盡如吾之意者類之殊也辨仁與愛而貴賤之義
昭矣吁此君子之道所以仁義相濟本末兼舉無尚同
[024-44b]
兼愛之失倒行逆施之弊而卒不廢于天下也


  上截於分劃處見輕重權衡下截於聨遞處見施行
次第各還分際確實圓融 文之疏達者不能遒厚
矜重者不能優閒惟作者兼而有之





[024-45a]
  盡信書  一章       唐順之


  大賢言書不可以盡信而質以周書之誣也蓋書不可
以盡信而周書之可疑者乃其證也君子觀于書也容
可以無見哉孟子因世之泥書而害理者故其好古之
下有感而為之言曰書所以錄當世之迹而垂後世之
規固不可以不信者但傳疑本史氏之體容非綜核之
眞愛憎出一時之情或有揄揚之過蓋學者誦其言而
斷之以理無病于書也茍不度其是非而盡信之則不
[024-45b]
道之心滋于見聞之誤而私意之惑起于影響之慿以
古人垂世之迹而反為誤世之文則又不若無書之為
愈矣他固未暇辨也武成之書所以紀武王之事者宜
若皆實錄矣吾觀其始終顚末之詳而稽其㑹文切理
之要其可取者僅二三䇿而已焉他固未足信也是何
也蓋仁者好生之德足以得民神武之威至于不殺無
敵于天下者乃其理之常也今武王至仁也紂至不仁
也以至仁伐至不仁而猶曰血之流杵則聖人之取天
[024-46a]
下必假于殺戮之功而仁人之于天下不見乎無敵之
驗矣吾固以知書之不足盡信也學者能因言而會之
以心考迹而斷之以理則天下之書皆吾益矣不然寧
不反為書之所誤也哉


  題本前斷後案文亦前整後疎筆力圓勁神似歐蘇
論辨



[024-46b]









[024-47a]
  口之於味也  一章     瞿景淳


  大賢于性命而伸抑之所以嚴理欲之防也甚矣欲不
可縱而理則當自盡也欲以命勝理以性勝而君子自
修之道畢矣孟子蓋懼人之不知也故曰性之在人也
所當盡而有不必徇者性之欲也命之在人也所當安
而有不必拘者命之理也此理欲消長之機而辨之必
早辨者也是故自人之形生神發而欲于是乎出焉口
善味而目則欲色也耳善聲而鼻則欲臭也四肢之于
[024-47b]
安佚亦有惟意所便者矣此則與形俱賦而絶之不能
使之無不可謂非性也然有命焉貧賤者此命也固不
可違也富貴者此命也亦不可越也大欲所存而命實
行乎其間若有為之節制者矣君子于此思養心之要
而自甘于澹泊勵克己之勇而無即乎慆淫亦惟聽之
于命耳而敢諉之于性哉何也人心易危也而又諉之
性焉則将無所不至矣是故君子貴順命也自人之有
物有則而理于是乎出焉仁存于父子而義則所以正
[024-48a]
君臣也禮存乎賓主而智則所以辨賢否也聖人之于
天道亦有獨契其全者矣此其分量不齊而强之不能
使之一不可謂非命也然有性焉清且厚者此性也固
未始有加也濁且薄者此性也亦未始有損也生禀萬
殊而性實存乎其中固有為之各足者矣君子于此務
致曲之學而因以會其全致反身之誠而因以踐其實
亦惟必之于性耳而敢諉之于命哉何也道心易微也
而復諉之命焉則将無所不已矣是故君子貴盡性也
[024-48b]
吁人之所必求者而故抑之人之所不求者而故伸之
孟子此言其諸正人心之大綱與


  和平朗暢不溢不虧文章有到恰好地位者此類是





[024-49a]
  逃墨必歸於楊  一章    胡 定


  異端之漸歸于正也當待之以恕而已甚者失之也蓋
恕則人樂為善而求人而至于叛者患生于已甚也君
子之遇異端之歸也固不可以不重與楊墨之禍天下
也始于斯人之不慎而成于吾儒之不恕孟子憂之也
蓋曰凡人之有所不幸也皆可待之以自新而其忍自
絶其身者常始于有以激之也楊墨之不吾信此豈盡
斯人之罪哉而或者吾儒亦與有責焉故也夫二者非
[024-49b]
中道固皆不可以乆而人情雖甚溺亦必有時而悟故
各有所蔽則必期于無弊是故厭外者思實而惡簡者
求中其勢然也但以有所溺未可責其遽復是故墨不
繼而後楊楊不足而後儒其漸然也此其失之于始而
猶救之于終蓋有以識乎斯道之美而于吾人固已無
惡矣是當即其新不究其舊惟懼其不得為善之利而
于斯人亦又何求哉今之君子則不然蓋嘗惡其異已
也而辨之矣辨之誠是也然皆不能忘其既往之愆而
[024-50a]
厚以為罪何其示人不廣也有可以入于吾儒之機而
又棄不取亦不成人之美矣是追放豚者之智也彼其
入于笠也以無至于放焉而不反亦已幸矣至又從而
招之而待之以無所容不已過乎則其曠逸之素必不
樂就于繩檢而情不自勝猶将務適其外志矣繩之太
急雖放豚有所不堪而拒而不釋将使楊墨孰從而入
哉夫既已禁其去矣而顧又絶其歸其責之亦已詳而
待之亦已不恕矣亦何怪乎二氏之忿戾而不可解攻
[024-50b]
之而愈堅也吁為異説者固有罪矣而致激成之禍者
亦不得謂之無過吾誠楊墨之惡而忍為是哉


  以比偶為單行以古體為今製唯嘉靖時有之實制
義之極盛也此文渾浩中又極細入生動故為絶唱
原評


  程子謂當時新法亦是吾輩激成之文本此立論窮
極追放豚之流弊與註意不相背而相足也至章法
之入古則原批盡之


[024-51a]
  可以言而不言  二句    唐順之


  大賢于人之黙非其時者而推其情欲其充義之盡也
蓋心無所為則當言而必無不言者矣若彼及時而故
默焉者豈非匿已以探人乎哉孟子言人必悉此而去
之然後為能充無穿窬之心也意豈不謂隱㣲雖人所
易忽而脩辭固所以立誠是不可以不察也然豈特不
可以言而言者為以言餂人者哉乃若擬議既足于已
于時不可以不言而理義或疑于心于事不容以不言
[024-51b]
當此而言謂之含章時發發皆順理也謂之時然後言
言皆由衷也顧乃深潛以匿其志而中心之藏若弗能
發其端時之可言弗暇計焉隱默以緘其機而心術之
蘊惟恐或洩其秘事之當言弗暇恤焉若此者非擬之
而後言以求免夫口過也非縝密而不出以求至於無
咎也養辨于默固将以售奸于人焉耳蓋人之兩相與
而意之未相入也必資于言以示之情而達其機顧其
機之所發不先于我則先于彼未有能相持而兩無所
[024-52a]
示者也今也我之不言固若示之以無意矣其或彼有
疑焉而滯于吾之未有所决也彼有見焉而激于吾之
未有所叩也滯于吾之未有所决則彼将不能自釋而
急于自發其所疑而吾固可以逆知其情之所在矣激
于吾之未有所叩則彼将不能自忍而急于自售其所
見而吾固可以預知其情之所在矣是吾之所以秘其
情于不可窺者乃其所以深洩乎人之情也吾之所以
伏其機于不可測者乃其所以深發乎人之機也向使
[024-52b]
可以言而遂言之彼将因吾言而不為之言其情固有
所隱而不盡露者矣即因吾言而亦為之言而吾又方
混于兩言淆亂之中則又何以深察乎彼之隱也哉士
可以言而不言其用心蓋如此謂其為穿窬之類也亦
宜矣


  此荆川居吏部時筆縱横竒宕大類韓非子原評
抉摘餂者隱曲纎毫無遁指事類情盡其變態而止
管荀推究事理之文亦如是但氣象較寛平耳


[024-53a]
  惡佞恐其亂義也  二句   胡 定


  聖人兩惡乎言之亂正者所以嚴天下之辨也甚矣信
義自有眞也自佞與利口出而信義失其眞矣聖人得
不惡之以嚴其辨與孟子原夫子惡鄉愿之意而述其
言也以為天下有眞是則不疑于非天下有眞非則不
疑于是惟似是而非者出焉始足以眩乎天下矣吾
寧不重惡于斯乎今夫君子所以制天下之事者以其
有本然之義而已義固不可一日亂焉者也使為佞者
[024-53b]
而不足以亂義則無惡于佞矣然而君子必惡夫佞者
何哉蓋其恃才以有言而所言者似有得于物理之宜
舞智以立論而所論者似有合乎人心之正義之所以
為是者本自若也彼則曲為之説使其出于非焉而天
下遂不知夫眞是之所在也義之所以為非者本自若
也彼則旁為之証将以成其是焉而天下遂不知眞非
之所在也方其佞之未著則天下猶知有義而自斯人
之售其佞焉人将以非義為義而義始亂矣吾懼夫義
[024-54a]
之終息于天下也寧不于佞而惡之哉君子所以通天
下之志者以其有本然之信而已信亦不可一日亂焉
者也使為利口而不足以亂信則無惡于利口矣而君
子必惡夫利口者何哉蓋其言之偽而辨也有若由衷
以達于外辭之巧而文也有若修辭以達其誠其與人
者本無是實心也而甘悦之辭若可以乆要而不忘者
天下将信其心而莫之疑也其應物者本無是實事也
而諄切之語若可敦行而不怠者天下将信其事而不
[024-54b]
之察也方其利口之未施則天下猶知有信而自斯人
之逞其利口焉人将以非信為信而信始亂矣吾懼夫
信之終亡于天下也寧不于利口而惡之哉是則惡佞
之亂義也然後天下知佞之非義而本然之義明矣惡
利口之亂信也然後天下知利口之非信而本然之信
明矣聖人為斯道之防也其無所不至也


  義是義信是信佞是佞利口是利口一字不可移易
題難在分别四項如此畫然可據非先輩不能原評
[024-55a]









[024-55b]










[024-56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隆萬四書文總目


  巻一


  大學


  巻二


  論語上


  巻三


  論語下


[024-56b]
  巻四


  中庸


  巻五


  孟子上


  巻六


  孟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