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h0032 宋文選-宋-闕名 (master)


[024-1a]
欽定四庫全書
 宋文選巻二十四
  張文潜文
   論法上
古之善為天下者不患法不立而患不能為法不患法
不足而患法宻而不勝舉然則天下之治亂不係法之
存亡歟夫亦有推本而後知其至也夫法之所生不生
于無事事起而不可理則法從而經之事日益多法日
[024-1b]
益周事日益新政日益工並起而相制則不勝者受其
患故法不勝事則天下之亂紛然而起故治天下者非
無法之尚也為其無事之可貴也非法備之可削也為
其事變之可慮也昔者三代之治不若堯舜商周之治
不如夏后孔子曰後世有作者虞帝不可及也又曰虞
夏之道寡怨于民商周之道不勝其弊夫舜之禮比于
夏后之時則略矣商周之禮比于夏后之時則備矣夫
四代之治否豈禮不具之罪哉制度日多淳粹日衰矣
[024-2a]
天下之勢譬如人之一身夫世之人有不畏寒暑不治
藥石恣口之所食肆體之所安夫如是者問其年必壯
者也深居奥處愛養備至藥石百物毒烈並進而炙艾
鍼砭遍膚而無遺問其年則必老者也夫虞夏之道壯
者也其不治可為也其不足可補也壯者之疾易治也
其成質未虧而可以有為也商周之道老者也其不治
難為也以其嘗治之而不信故也其不足難補也以其
嘗補之而不滿故也彼之疾方來而吾之術已窮彼之
[024-2b]
變未休而待之道已盡如是則死繼之矣嗟夫天下之
不願取辦于法也如此而世之君子撫事制變而尤法
之不足豈不悲哉夫法度之弊起于徳不足而求勝其
民而敗于啟民之邪心而多怨夏之繼舜也豈不知舜
之為不可及也商周之繼夏也豈不知其弊之將不勝
也然而明見其弊而為不已何也豈其世變日繁而徳
有不足故耶徳不足以還民之初熟視其亂而莫之禁
則將以智加之故曰法起于徳不足而求勝其民夫上
[024-3a]
以智勝其下則下亦以智勝其上不絡馬首則毁銜竊
轡之馬終身而不知不立門户則穿窬竊發之盗終身
而不為法之于民常制其一而開其一制之者易見而
開之者難防上下以智相勝而姦邪詭偽不可勝究故
天下之人始忘其歡欣戴君之心而有怨怒忌上之仇
故曰敗于啟民之邪心而多怨嗚呼夏之後為商商之
後為周三代之治未甚相變也其治亂之迹未甚相逺
也周亡而為秦天下大亂三王之治掃㓕而無餘治世
[024-3b]
之迹卒不能復先王之絲毫而三代之俗遂以不見于
後世何也夫法未極則俗之變未足夏商之法嘗若極
矣然民未大厭也民有未厭之心則其淳氣美質猶有
存者周之法詳矣不可以復加其俗之變已窮而民之
姦心邪態靡不畢岀其智備其質盡其惡足其美殫故
周之亡而不可復為矣此聖人所以深悲之而曰周人
之末瀆神而貴爵刑罰窮矣此後所以為秦也歟
   論法中
[024-4a]
古之有天下者必得于紛争放亂之後夫人之情岀于
亂亡之後則其情苦而思安夫惟其情苦而思安故其
事簡而易教夫下有易教之俗則上無難立之法故有
國家者其初下常綏静而易治安平之日乆而民之侈
心生嗜欲之動無窮而罪過繁故居其上者乃始日夜
補完其缺敗而調伏其崛彊曲為之防多為之制法度
繁興刑政畢舉文勝而質不足名美而實不稱故大抵
有國者中世以後天下之事常多而國家之觀美益冺
[024-4b]
民之過日滋而有司之文加備而世之惑者以謂能完
上世之不足而務求前人之所未成以為成功而不知
其不若使上世之質未散而前人之樸常在也天下之
物其勢相激而後變生焉觀美者實之所由亡文備者
偽之所自起蓋嘗以漢之事考之髙祖取天下於秦民
岀于百戰夷傷之餘父子兄弟僅相保聚以安其生故
其氣帖然静愿而少事而髙祖文景得以畫一之法羈
縻而安輯之歴數世而天下安妥内有大亂而豪傑不
[024-5a]
作此民淳而法簡之效也至于武宣天下之勢乆習于
無事民意日縱豪俠盗賊稍起于里閭而二帝乃修明
制度收納天下之才講政備物以與天下戰于才智之
中才者奮而姦者隨之强者勝而亂者因之紛紛籍籍
以傳于不肖之子孫而漢以大壊此則事衆而法備之
弊也故天下之難治不在于剏始鹵莽之初而常在于
積安大備之後是故君子必觀其兆而審其宜解其甚
而不激其變使其勢不為周人之已甚而務使後世可
[024-5b]
以有加嗚呼其本果安在哉蓋天下之弊好極治者必
召天下之大亂務窮利者必貽天下之大害汙尊而抔
飲蕢桴而土鼓天下之人苟未厭其為禮樂也則吾之
禮樂雖足以備天下聲容藏而勿陳可也搆巢營窟之
居衣薪不封之𦵏天下之人苟未失其為生死之所安
也則我之制度雖足以建九筵之堂五稱之衣棄而不用
可也不亂則已不必邀其敬不欺則已不必盡其忠是
謂不求備于民矣可乆之道起于不求備而效于人不
[024-6a]
厭譬之萬金之家責之千金其力亦足以供我之求然
吾日取一金焉于是有不得已而取之百金彼猶樂輸
而不怨何則彼惟所有者未竭而不厭故也故禮樂刑
政之設于下使民有未厭之意則後世有作者得以復
加焉故其弊也可以有救而不至于術窮智竭而無繼
嗚呼惑者徒見法度宻而民不化文理具而功不立日
夜從而加之嗚呼亦失其本矣天下之勢不可以激而
民之智不可窮激之以所欲者必得其所不欲窮之以
[024-6b]
所能者必報之以其所不能徐導其欲激之勢而不扶
其未用之智則天下可以乆安而無虞然則周人其未
足以知此歟彼或者遭其㑹而有不得已焉故也
   論法下
鳴呼治天下之難也其為物也大而難舉其為情也雜
而不類為之不得其要用之不中其節用力勞而功不
成是故聖人本諸道而明于術凡吾所以為術者制物
以使入於吾之道也然則何其不直致吾之所欲而為
[024-7a]
是委曲紆緩而使之從也夫人之情使之從我而刼之
以刑則成功難隂有以役其心使之不得不從我則成
功易今夫欲天下之畏也而陳之以刀鋸欲天下之愛
也而陳之以金帛此直致其畏愛者也夫刑戮賞賜非
不足以立畏愛也使必陳其物設其具則刀鋸玉帛亦
不給矣且天下固有不愛金帛之賞者則賞之所不能
悦也天下有不畏刀鋸之刑者則刑之所不能懼也故
欲求吾欲而直遂焉者其事煩其教粗吾與物以力相
[024-7b]
勝而物之從之也内有不服之心而吾力之所不周者
亂之所從起夫駟馬之于車也奔驟舒遲至難齊也夫
人之于馬必待夫躬臨之而後如意耶則一車而四馭
未能也今以一御而四馬之遲速惟十指之聴者以我
所執者轡也以一轡之約制四馬之節者執馬之要雖
欲不我聴而不可得也是先王之所以役天下者執天
下之轡也今夫橋衡之舉水也右仰則左俯左抑則右
揚夫曷不欲俯則卑之而仰者何與焉欲揚則舉之而
[024-8a]
抑者何與焉夫惟卑者有不能使之卑而後仰者用也
舉者有不能使之舉而後抑者用也先王知天下之卑
髙有不可以形為也故其為所以卑髙者而不為具形
古之知是道者執天下之所必從者如轡而制物理之
必應者如衡四凶天下之巨蠧也商容比干箕子商之
望也舜能使天下不犯于有司而度罪之不可以盡刑
也取天下之巨蠧者而擊之天下雖有悍强不化者知
所畏矣舜非徒能施刀鋸也能沮其不畏之情也武王
[024-8b]
得商而善者未可盡賞也取世之望者三人而尊禮之
而商之為善者恱矣夫武王非徒知尊賢能也能動其
說我之心也故舜武王執天下之轡者也昔梁惠王以
利問孟子而孟子非之然其終曰未有仁而遺其親者
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何必曰利夫使不遺其親不
後其君利之大者也梁惠王以為利而孟子非之何也
孟子者以謂不求不遺于民而後民守之不求不後于
民而後民先之彼以利而責望于民則民散而惟利之
[024-9a]
從而卒不獲吾之所求梁惠王之術踈而孟子之術精
梁惠王之事拙而孟子之事微老子之道拙術者也其
言曰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又曰非
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夫將翕之而合之將取而奪
之行其私以成其私是以暑徴暑以寒致寒隂陽之所
不能為也天之將寒也不以霜雪為之也金石烈土
山焦者所以為今日之霜雪也天之將暑也不以蒸鬱
為之也震風積雪者所以為今日之炎烈也故邀其及
[024-9b]
物之功不能逺守其復物之情不能復故孟子之術低
昂天下之衡者也夫術有小大道有邪正天下之士徒
見夫世之淺人執小術踽邪徑而流於譎詐之域而曰
聖人無術直道而已矣嗚呼亦惑矣聖人之所謂直道
非無術之言也過乎術者之言也故其道平易而有成
惑者之所謂直道不及乎術者之言也故其道踈魯而
多敗文王以仁義而王宋襄公以仁義而亡均為仁義
而存亡異何也烏獲之力弛而不用遇盗而三揖之則
[024-10a]
盗知服矣無烏獲之力遇盗而揖焉則死矣文王過乎
術者也宋襄公不及乎術者也而况乎聖人之未必不
岀乎術也
   本治論上
治天下之道有歴萬世而可知者有朝不可以知夕者
自三代以來至于今蓋已數千百年事勢之變雜岀而
不可期然而如是而為仁如是而為義得之則安失之
則危者未始有改也此雖萬世而吾能知之者也雖然
[024-10b]
仁與義者我能知之其所以為仁義者吾不能必也今
天下之所謂仁義者有生之而為仁亦有殺之而為仁
有刑之而為義亦有宥之而為義彼聖人之治天下其
可必者我之所為未有岀于不仁不義者而已矣必將
求其所以致仁義之迹則雖聖智我知其不能前知夫
天下之事未始一也循之則弊激之則變反復相代而
不可知今夫質之與文是無以異于氷炭之不可同也
然質之弊則文必至是何也勢之所激故也故隂極不生隂
[024-11a]
而生陽寒極不生寒而生暑故物有以同相戾有以異
相使此之謂激之而變者也彼先王之法其初固未嘗
不善也而至于後世而不能行何也循之故也譬之水
也决之而注于海則有所避有所就縱横委曲而不可
一而後海可至也有賤丈夫焉不知其為如此以謂水
岀于西則决而西水岀于東則導而東當避而不知避
當就而不知就則力可竭而海不可至也夫聖人之法
何為而立也無乃岀于此時去矣而法不改則雖聖人
[024-11b]
之法有所不能為區區而循之堅守而不變時日益異
而吾方倀倀然抱已陳無用之物而求施之則亦何施
而可哉此所謂循之而弊者也惟其循之而弊是故隨
其所激而變從之天下之事如此而不可一也而世之
惑者猶將舉腐餘已棄之空文而求為之無乃已踈乎
凡此者朝不可以知夕者也治天下者必求至于仁義
而無禍猶治身者必求至于安樂而無疾也夫求安樂
而無疾則必察夫寒暑之動而為之應故狐貉以御冬
[024-12a]
而絺葛以去暑凡晦明燥濕之變吾皆有以制之而我
初不能自必夫如是而後安樂可為也寒而為裘暑而
不易暑而御葛寒而不變如是則疾而死耳尚何安逸
之有哉嗚呼知此而後可以語治天下也
   本治論下
或曰三代以來天下之未大治豈非天下之勢有不便
歟嗚呼是未達夫變者之論也且天下之勢果何為而
起也方三代之時列而諸侯為自王畿之外皆侯國也
[024-12b]
當其盛也藩翰屏蔽而王室以之彊及其衰也分裂四
岀更為雄彊而不可制而後天下之勢合于一而秦始
為郡縣一收天下之權而其弊也天子孤立于上匹夫
横行而莫之禁至于漢而天下之勢雖或不同然當其
改也必有所懲當其立也必有所利蓋自唐之末始有
藩鎮之彊而唐以亡歴五代而不能改至于今而藩鎮
之禍遂大去而不復今天下之勢委于守令而分于監
司緫于朝廷自三代以來至于今何其屢改而不一耶
[024-13a]
其無乃岀于有所激歟故堯舜之不得不為諸侯猶今
之不得不為郡縣也故兩岀于不得不為則勢者因有
所定而不可變故天下之政有是非而天下之勢無可
否譬如人之自少而之壯自壯而之老也夫三者固未
始同而各有所養亦各有所樂茍不知所以待老之具
而必曰壯而後可則惑矣按今之勢而善為之其誰曰
不可而必曰唐虞三代之勢而後可則天下卒不可得
而治也然則三代以來其難于治者其病果安在哉蓋
[024-13b]
有二說一曰尚虚名而忘實利二曰謹小過而失大患
何謂虚名好堯舜三代之名是也世之學者圜坐而議
政未有不曰唐虞三代者也其言當時之病未有不曰
不如唐虞三代者也夫唐虞三代之法豈誠有所不足
哉時易而事遷世變而勢異譬之鑄金琢玉以為飲食
雖美而無所用之矣有一人焉强立而不顧則必羣笑
而競排之以謂臆說而不學而不知吾之于堯舜三代
固相期于仁義之地而吾何求其名哉蓋昔夏為貢法
[024-14a]
以取其民至商而為助孟子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貢
嗚呼使世之惑者必曰禹之法豈有不善哉而不知夫
末世之利聖人不能預為而已去之時聖人不能强至
也嗚呼使堯舜三代之聖人復岀于今而反顧當時之
所為余知其必不復為之矣故夫天下之不治未始不
自好名始也昔日王莽之井田後周之周官房琯之車
戰嘗試之矣譬如病狂䘮心之人越行妄作而不顧是
果何益哉此之謂好虚名而忘實利者也何謂小過夫
[024-14b]
世之人有好種植者一日種之一日溉之一日培之朝
俟其長夕伺其蕃一日百至而不倦是其愛之亦至矣
然木不加盛而日槁又有一人焉既植而去之行三年
而返而木之大可拱矣是何也凡物之性不擾則樂而
滋數治則殘而槁且秦之吏比漢之初則勤矣逺邦小
邦之民其知秦之政令則熟矣秦之命令布于田野閭
里之間者亦至矣而民益怨苦而漢初之吏雖不如秦
之勤而民樂之何則秦之所急者不過簿書文法之間
[024-15a]
謹嚴其細而勞擾之民固已不勝其弊矣此無以異于
愛木而日擾也彼漢之初雖號為文濶而網踈然不過
少弛于簿書期㑹纎悉委曲之間而民乃不至于勞擾
則何怪乎天下之治哉彼一溉一培之失時于木之性
未害也彼不求政之所病而乃尤天下之勢嗚呼其亦
不知治本哉
   法制論
昔者聖人之立法告天下以其意而已故常立其大防
[024-15b]
而其節目委曲所以施于事者聴夫人之自為而不求
其一切先立于我是故法立而意行意行而利至蓋天
下之事繁細𤨏屑其情狀變故不可以一致以吾一人
區區之聰明而先為之經畫于此而使之一從于我則
事將有格而不得成者夫其勢不可以有成而必求行
焉則物有受其弊者矣天下之法常壊于此而世之惑
者未之或知也今夫世之敢戰者其為行列什伍亦不
過數者而已彼豈不欲盡歟勢有所不可也何則敵人
[024-16a]
之智百岀而不可測而我安能委曲而預測之耶必曰
如是而後勝如是而後敗其委曲𤨏屑一切先為之所
使無顧於敵者之何如而惟我之為聴夫如是則必敗
而已矣善教人者曉之以其道而不示以其事故告天
下使無違吾意則其委曲𤨏屑雖小不盡而吾之意猶
在也嗚呼三代之聖人其聦明聖智足以深見天下之
賾隠然其制法也亦何以異於此欲均天下之田而為
之井田欲分天下之地而為之諸侯九夫為井人得百
[024-16b]
畆而耕之使夫大之不得以兼小彊之不得以并弱而
後又為溝洫之制自一夫而積之至于萬夫公之地方
五百里而男之地方百里使之大小有序而又列為九
服之逺近夫分田建國之法如是而已矣夫天下之地
髙卑之不齊廣狹之不一水泉畎畆之差殊與夫名山
大川汙池藪澤之地常居十五則亦安能較然如畫於
一枰之上哉彼聖人之法不為之纎悉𤨏屑以盡之而
特設其大端而已何也蓋聖人之告天下者特其意而
[024-17a]
已蓋當是時公卿凡當其職者皆得岀其智以盡天下
之變因規而為之規因矩而為之矩使之各稱其宜而
不亂是以天子恭已優游於上而所以均齊天下之理
亦莫不如意而天下安享其利人人皆得措手足於其
中初若莫可據依而吾之法卒立乎天下此先王之所
以有所動作而天下樂之雖天下之大事而為之無難
者也不善為法者則不然窮析天下之理於一身之聦
明持區區目前之智而斷萬里未來之勢故其法不患
[024-17b]
於不詳而天下卒不能行而不知其患乃岀於好詳是
故善用法者有違法無違意不善用法者有違意無違
法法可違也意不可違也夫天下之情常樂於有所為
而困於齟齬而不得放夫使人人足以自致而其終不
失我之所欲則亦足矣何必區區乎使之從我而後可

   治原論
昔者堯舜三代之時天子拱已優游於上至於無為不
[024-18a]
言而天下向風百官有司夙夜以治職赴功而天下之
務無有不成及其至也至廣之於人至幽之於神山川
草木之無情天地隂陽之不測皆能制其動静而導其
和時其消息而治其變不至者能格之不順者能柔之
蓋非特辨目前正人事茍為治安而已天地之功而與
有力焉鬼神之造而與有制焉故堯舜三代之治至於
匹夫匹婦皆有仁人君子之風者非過論也所至者然
也九官之治莫不為萬世法蓋嘗更數聖人而莫之或
[024-18b]
加矣何則彼之所建立者極天下之理者也嗚呼自堯
舜三代以來更秦漢數千載世之君子有意於治者仰
望先王之時而俯視後世之莫及也咨嗟嘆息以謂卒
不可至者衆矣蓋亦不原其本甚矣天下之理在我者
有所不修而物無不可治立誠者有所不至而俗無不
可善先王之時公卿大夫修身以裕格物而至精神以
治職不過是二道而已嘗試言之君子之道至於言岀
而物應事舉而人喻者君子之末節而非其至也必也
[024-19a]
不言而物從泯事而人勸心正於内身修於外天下化
之而不知所以化者君子之盛也故曰所過者化所存
者神夫人之情不可誣也言之有不應者矣諭之有不
勸者矣去言屏事而天下治者何也吾身之修故也吾
身之所以能修者何也吾之誠立故也吾誠之所以能
立者何也吾之性盡故也能盡性則能立誠能立誠則
能修身能修身而後能正物蓋正物以迹者功淺而有
窮故聲不能使聾者聴色不能使瞽者視彼其所及者
[024-19b]
盡其迹之所至者耳迹之所不至雖近而不感何則力
治其外而無以鼓舞其内故也夫惟至誠積於心發於
身其聲不待言其象不待事故其及物也得吾之所不
期者焉譬之日月也日月之為光非期於辨是物也然
日月無勞於上而天下之物茍有形者皆效其影於前
枉直大小纎悉必察而日月豈固與是物辨哉譬之江
海也注渟潤澤者吾之事固若是而已其于生物未數
數然凡在吾澤之所及者槁者滋瘠者充而江海豈固
[024-20a]
澤是物哉故日月不期於明而明之所及者不能逃江
海不期於潤而澤之所被者不能外君子修身立誠於
上則其道大而化之矣凡物之在吾化者亦莫能逃養
者自遂枉者自正未嘗怒也而惡者悛未嘗喜也而善
者勸悠然使萬物莫不得其職而我初未嘗與物期也
堯舜三代之治其能格物若此者何也修身之功也古
之君子其治職也不恥有所不能而所能恥其不盡不
恥有所不學而所學恥其不成王良之不能射不恥也
[024-20b]
車不正馬不順則恥之矣羿之不能御羿不恥也射而
不能中則恥之矣故先王之因任也因能以授之而人
之受之也無喜心則我之所當處也無侈慮何則終身
由之猶懼其不能何暇外慕哉且物之在天下者人無
不可為也有形之與無形有情之與無情至大而至毫
釐至顯而至鬼神其初皆物也其動一至其事一理然
判而别之使不相為異而絶之使不相通非其理然也
世之淺術末智者不能盡其理之所通則其物也有所
[024-21a]
窒矣智之所窒者術之窮術窮於其智而天下無能事
矣龍之為物世之所神而不可見者也然其初豢而御
之也何以異於馬牛使人神之而不可見也非龍為之
也人之智不足以致之而自絶之也故曰人實不智非
龍實智天下之事舉何以異是哉先王之官其能致物
者皆如龍也後世仰望而不可得者皆如以龍為神而
不可見者也故先王之臣不求多能而能極其能修其
官治其事有毫釐之不知則且以為辱矣夜以思之朝
[024-21b]
以行之父以是傳之子子以是傳之孫索之以極其微
鉤之而窮其深是以百官皆修其方而能致其物凡在
天地之間吾之力無有不能為者焉故善治者役物而
不善治者役於物役物者物制於我故可慘可舒可翕
可闢吾所欲致者物聴命焉役於物者聴命於物而我
不能制故其緩也或急之其行也或止之惟物之所為
而已故堯舜三代之官所以能治職而後世莫及者致
精之功也嗚呼三代之政既亡刑名刻薄而為秦王覇
[024-22a]
雜揉而為漢天下之士知學者鮮矣雖或學焉得其正
者亦鮮矣汙其身而望人以潔枉其身而望人以直何
怪乎應者之不如其欲也官設於上而人覬於下不能
其事而貪其名職廢於朝而咎不及其身敗其官而公
冒其禄何怪乎物之不順令而至故身不脩誠不充則
雖有善教而民不從聾者之言宫商瞽者之言黑白聴
者笑之矣何望其信之也何則彼言之者非其任矣人
有樂進之心而殆其事與殆其事而不任其恥則是牛
[024-22b]
羊瘠而牧者無罪也幾何其牛羊之不盡斃矣身不修
則妻妾違之一國一邑之衆而望其不我違也難矣學
奕而志鴻鵠猶不足以勝其偶欲以滅裂之誠而成天
下之務也亦難矣故秦漢不如三代也失其本矣故正
學以脩身明恥以致精而庻乎先王之治也天下之學
有小大有本末隆其大建其本而使小者末者從之而
後學之道正矣顔子之好學學其本也子游子夏之文
學學其末也後世儒者非不務脩身也惟其學者不知
[024-23a]
其本而趨其末先其文而後其實是以儒者接踵於上
而無補於天下之治亂楊綰唐之君子也其望聖人也
亦逺矣然綰至誠能儉而已一致其誠於儉而為相之
日天下化之宿將大臣為之悛萃而不終日綰之學未
必皆知本也獨於儉則有本矣有本之效至於如是之
速則天下之不吾聴豈非士之脩身本未立歟故格物
在立本立本在脩身脩身在致誠致誠在盡性盡性在
正學正學在乎隆本以抑末然後教化以行之勸沮以
[024-23b]
厲之官師以涖之而後所隆者人勸所沮者人畏此先
王隆本抑末之政也將明恥者有道無隆人之所重無
卑人之所輕均天下之事於一域而榮其能辱其不能
則士有恥矣人之所輕而卑之則人恥習之矣人恥習
之望其不能而知恥不可得也人之所重而隆之則事
有輕且賤者矣使人恥賤而羞卑者未有不自此始也
禹為相而䕫為樂工伯夷典禮而臯陶治囚論其所處
則有貴賤精粗矣而舜之於數人者未嘗有輕重之别
[024-24a]
也均為朝廷之事耳是數人者知恥其職之不脩而已
不聞其有精粗貴賤之間其心也天下未嘗無竒才異
能之士也惟其心侈大而不肯自守於一隅治職者不
恥職之不修執技者不羞技之不工是天下之事卒以
汗漫而無成蓋鯀不能抑洪水而罪至於殛死羲和廢
時亂日而刑至於征故罰不至則罪不彰罪不彰則恥
不明故嚴不職之刑者先王明恥之道也故正學明恥
而先王之治其庻乎可為矣
[024-24b]
   至誠論
昔先王之為天下非徒為政刑以齊天下之民苟為無
事而已也必有禮樂以成之禮行而天下無違俗樂作
而萬物無邪心無違俗故恭遜孝悌行於匹夫匹婦之
愚無邪心故蕃阜和樂至於昆蟲草木之細至於如此
而後天下大治純被而無有可間矣先王之為是禮樂
者豈與後世異哉其存乎形名見乎度數者典之有司
著之文字雖歴千百年可考也舜之大韶周之衰猶能
[024-25a]
奏也三代之車服老師宿儒能說也後世之君曷嘗不
舉先王之禮樂以施之宗廟朝廷哉然而先王用之而
能治寓意於迹迹脩而意行示教於物物陳而教達後
世之君能用之而不能化能舉之而不能治迹脩矣而
人不化其意物陳矣而下不諭其教是何說也誠與不
誠異也先王之為禮樂豈以為備故事修文物而已哉
其心之於禮樂既已誠矣操至誠無間之心於内則其
動於外也心之所存必能發之於器器之所示必能致之
[024-25b]
於物故人望其齋莊恭肅之容而無慢心聞其和豫雅
正之音而無邪氣夫豈特容與聲之所能為哉其誠之
所動物雖欲不感不可得也故物之於誠不能逃也立
誠於此物遭而不化者非物之罪也是其中必有不足
者矣物之化於誠猶氷雪之消於火火至矣而冰雪不
息者非冰雪能拒之也其炎有不足故也故誠薄於此
而求物之應不可得也誠至而物欲不從亦不可得也
宗廟之間不恭而肅墟墓之間不哭而哀堯舜之政不
[024-26a]
令而從以夫在此者不欺故也後世之為禮樂者其心
之於禮樂既已判然為兩矣舉是物曰此為禮也奏是
音曰此為樂也心之所存不在器器之所作非其誠故
禮樂之動也如偶人焉有其形而無其神如象龍焉有其
似而無其威夫禮之為容樂之為聲譬之人則其形譬
之龍則其象也至誠以主之者先王所以為其神與威
也夫人不畏人之形而畏人之神不畏龍之象而畏龍
之威神是而畏威加焉則何怪乎見者之變哉内無至
[024-26b]
誠無間之心而特備禮樂之聲容何以異偶人象龍以
求人之畏之也故三代之亡歴數千百年而禮樂之效
卒不如先王之時者豈其刑名度數不足之罪哉所以
行之者其誠與昔之人異矣故曰熊渠子夜行見寢石
以為伏虎張弓而射之滅矢飲羽下視而知其為石也
却復射之矢摧無迹弓矢未改也石猶是也而一中一
否者所為射之心不同故也而衰世之士方且區區於
綴緝先王之道文補完經師之故說掩巻長息而傷禮
[024-27a]
樂之不明嗚呼是亦愚矣心誠恭歟酌水而獻之見者
不敢慢矣先王之禮其在後世者未少也心誠正歟撡
弦而鼓之聴者肅然矣先王之樂其在後世者尚多也
故不取之心而求之物欲望禮樂如先王之時何可得
哉昔者子思為中庸之說以導孔子之意始之於天命
之謂性而其本一言以盡之曰誠而已故曰誠者天
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又曰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
性而卒於參天地贊化育夫君子為善豈以謂人以為
[024-27b]
此善也吾行之人以為彼惡也吾去之歟其心之於善
也無有驅而納之者忽然自至矣於惡也無有畏而刼
之者判然不為矣凡此者吾心之於善誠好之其於不
善誠惡之故也心誠之而無隙則物不可得而間物不
可得而間則心一一心以格物則物為之動物為之動
則天地之逺化育之微鬼神之無形隂陽之不測吾從
役之矣故傳之所載古之為禮樂者其能交鬼神致異
物調寒燠而育動植者非髙論也至誠之說曰不見而
[024-28a]
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禮樂之
本蓋岀諸此而已矣
 
 
 
 
 
 
[024-28b]
 
 
 
 
 
 
 
 宋文選巻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