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f0015 兼濟堂文集-清-魏裔介 (master)


[015-1a]
欽定四庫全書
 兼濟堂文集巻十五
            大學士魏裔介撰
 記 説 䟦 募疏文
  平山縣三門寨新修天柱山北武當宮殿記
天地間一氣之所融結而已矣峙而為山流而為川結
而為日月星辰散而為人物草木莫非此真氣也而神
得之以為神聖得之以為聖仙得之以為仙佛得之以
[015-1b]
為佛不知者二之知者一之矣顧帝王治天下者必得
山河之勝宅中以圖大而仙佛之修道者必選靈秘之
區絶塵以棲真如五嶽五臺終南峩眉天台鴈宕九華
廬山盤山㸃蒼海内名山指不勝屈此雖在塵世實無
異碧落天宫也余少年常欲煉龍虎修鉛汞結黍米之
金丹証無為之妙訣而遭世多難蒼生倒懸遂易其自
了之心奮為濟物之願潦倒名利塲中三十餘年牙齒
摇落而鬚髮蒼皓矣夙昔意中所願往者竟為虚談惟
[015-2a]
於卧遊草堂中覽圖畵峯巒岩岫以自適而已同邑有
僧類隨者本姓王氏城南之駐駕村人出家於趙州之
觀音院住錫於平山之覺山寺堅持戒律禪心湛寂知
人法之兩空悟定慧之相依凌霜冐雪肩頭一杖訪余
於樗林曰先生知平山縣有異境乎余曰不知也類隨
曰是山在平山之西九十里初名三門寨由坡陁而行
漸入崗阜逶迤﨑嶇復歴數里入寨有摩呵堂長廊洞
遂過仙人橋惟見青黛壁立髙至百仞濶處可容萬馬
[015-2b]
陿處僅可容舟竒花異草散漫山谷間四季不絶松栢
橡栗之樹大者數圍參天而起泉流瀠洄而曲折珍禽
異獸唼喋噳呦多不知名惟南北東三門可入其西如
芙蓉翠屏隔絶不可通矣中有𤣥帝殿三間前列廊廡
後倚重峯直侵雲霞觀者瞻悚有逕可陟爰建玉霄之
宮所以事上帝也而烟火廚庫修真煉性之室亦俱整
潔而幽䆳左有金牡洞靈雲洞右有土府洞三眼洞冬
燠煖而夏涼爽可以誦丹經迓髙真養谷神餐沆瀣逺
[015-3a]
隔濁世頤養天和驂鸞駕鶴計日成功焉其外環而遶
之者則喻珈寺覺山寺揷旗腦石板廬前所朝對者清
風窟也住持者為中貴林公本河間府任丘縣人俗名
重華明季原任内官監順治初年出家法名清徳别號
真隠子日日静坐今年七十矣改此山為天柱山北武
當蓋以配南武當也余嘗讀道書𤣥帝紀欽禮修真始
末八十三化頓應事蹟太和紫霄五龍玉虚等宮圖如
身在天宫日月風雷之傍而拜伏金闕玊陛之下也𤣥
[015-3b]
帝乃元始化身三皇時下降黄帝時復下降於浄樂國
孕十四月而生越海東來修道於翼軫之下七十二峯
之間今之均州太和武當山是也山自乾兌起跡盤旋
五萬餘里上冲紫霄天下無雙是山雖遜其幅貟然自
北嶽而來迢迢奔騰忽開竒峻正在坎位洪荒以來莫
有具眼識之者今始發其瑰瑋之光吐其&KR1071泱之觀矣
𤣥帝躡坎離之真精攝𤣥武而鎮北方以是為行宫也
即擬之為天一真慶宫豈不可乎余故述其顛末不特
[015-4a]
表此山之神異顯帝徳之廣逺庶幾修道之士堅心厲
志銷去邪障養其浩然之氣㧞宅飛昇世豈遂無其人

  南和邑侯錦雯吳公廟碑記
余嘗讀漢書見朱邑桐鄉之事病且死屬其子曰死必
葬我桐鄉後世子孫奉嘗我不如桐鄉民其後果然民
為起冡立祠至今不絶又讀五代史而見汝州防禦使
劉審交吏民上書乞留葬汝州詔許之太師馮道論之
[015-4b]
曰劉君為政非能減其租税除其繇役也但推公廉慈
愛之心以行之耳此亦衆人所能為但他人不為而劉
君獨為之故汝人愛之如此上下二千年間僅見此兩
事耳今者南和錦雯吳公既死而民思之不絶為立祠
歲時享之殆與前二事並之而為三也南和當燕趙之
衝官其地者往往得志邢州縣有九譚吏治於此若渉
虎尾履春氷能勝其任而愉快哉獨吳侯之来尹也為
政三月而頌聲作和之士農商賈暨父老子弟相與揚
[015-5a]
旌樹幡曰真父母前此未之見也朔望謁廟曰瞻望弗
及歡聲如沸以為常栢邑去南和僅四舍余聞之問侯
之治行何以致此其邑之人曰侯能去無名之征侯能
盡除火耗侯能捐一應雜𣲖侯能無以衙前伍伯下於
鄉侯能不以票帖米鹽酒醋擾於市侯能理寃獄侯能
恵學校是數者侯之所以治也余曰美哉侯之治也信
其為古之遺愛矣今
天子憫念民生所以加意二千石墨綬吏者甚重然吏
[015-5b]
治未盡登於古或有若束濕若乳虎若蒼鷹飾虚聲干
進多乾没以潤槖者有能為聖天子愛養斯民者乎宜
急㧞擢之以風示海内既聞侯之治有聲迹則志之弗
敢忘而孰意天不憗遺俾長逝於此土也邑之士農商
賈暨父老子弟號咷哭泣若䘮考妣然不特邢州各邑
也又旁及於鷄澤永年隆平余栢鄉之人亦有賫楮帛
而往哭者士大夫哀之無不失聲嗚呼使非侯之公㢘
慈愛何以致此侯死數月其民痛之思之考地於縣治
[015-6a]
之南為廟以祀堂三楹廊廡皆具嵗時以祭將立碑周
子茗柯來請記余曰是余昔所聞賢父母也是余生平
慕朱邑劉審交殆有相符者也凡近人所為去思碑與
生祠者我知之矣或上之人邀譽于百姓以揜蔽其劣
跡或下之人希其膴仕以求媚焉以此相習為故事故
碑與祠往往不足重也今侯勞於邑而死非有所邀譽
於百姓也又非下之人希其膴仕以求媚也侯之愛民
至矣民之愛侯亦至矣愛之不得見則思思之不已則
[015-6b]
為廟以崇之若侯之日臨於邑也豈非出於至誠而不
可解哉以此見人心不滅循吏不可為而可為也邑人
欲葬侯于和而不遂廟之猶葬之矣列之史冊與朱邑
劉審交嫓美千秋可也侯錢唐人壬午孝㢘善詩賦古
文辭所著有娱暉堂集嶺西集蘭陵草白門草諸刻行
於世前任蘇州肇慶二府司理名最著今特舉其及於
南和者為勒一片石而記之
  崇福寺記
[015-7a]
釋氏生於周昭王庚戍之嵗漢明帝時始入中國迄於
今尸祝而社稷之者奔走無停晷夥矣哉雖然佛道盛
孔氏之道衰也今使聖人在上道徳明禮樂興五倫正
風俗醇則夭扎疵厲之害銷而萬物皆融融焉以遊於
和所謂勝殘去殺也必世而仁也以言清淨真清淨矣
以言慈悲大慈悲矣奚用披緇薙髪以求出世之説哉
故余嘗論釋氏之敎有體而無用者也而其體亦釋氏
之體孔氏之道體而兼乎用者也而其用則生人之用
[015-7b]
自世道交䘮横目之民既不達夫孔氏之體而兼乎用
者又罔㕘乎釋氏之體而不合于用者于是輪廻報應
三途六道之説膠固于人之肺脾而不可解雖其化導
末俗不為無助而要非天理人心大中至正之極也鄗
之北有村曰河頭村之北有寺曰崇福相傳創於明昌
四年大定初僧了殊修葺維新元末圯廢明景泰間鼎
建加擴隆慶四年復修至今日又八十年滄桑異運頺
然剥落村人袁公諱汝霖耆年而長者也募諸檀越庀
[015-8a]
材鳩工煥然改觀不日落成而求余文以記余嘗考之
史傳髙邑與栢鄉皆為古鄗地而余又常往来泲槐二
水之濱樂其風土之美人情之厚買田於村之西將追
柴桑處士之遺躅而家焉他日歲時伏臘與野老樵牧
過兹寺而談為善之事五倫風俗漸漬以入將啟其愚
昧而引之歸於大中至正之極是亦納約自牖之義也
可不記乎乃書而載之石
  栢鄉縣重修學宮記
[015-8b]
吾邑侯萊山章公浙之君子有徳者也研精經學探藻
蓺苑既下車之次年民習其教吏懾其威桴鼔不驚賦
税如額訟簡矣刑清矣環顧黌宫泮水而嘆曰是何其
偪側而湫隘乎與廣文先生謀是宜拓其規模治其傾
廢廣文先生雀躍而前曰善顧貲財匱乏何所取給適
余請告歸里首捐以為之倡好義者趋集不倦維日躔
實沈之次宮中之池澄如也池外之牆翼如也牆表之
坊儼如也咸告竣侯偕廣文先生暨諸弟子落成走北
[015-9a]
京師求余文以記余聞而嘉嘆不已爰述侯修之之指
以告邑之博士弟子曰昔古帝王之治天下也莫不以
建學為首務孟子曰設為庠序學校以敎之皆所以明
人倫也故天子辟雍諸侯泮宫泮宫者半於辟雍之宫
今邑壤地雖小泮宮之來乆矣拓而修之豈但踵事増
華以為觀美乎將以國家風勵學宮之義而成其徳業
者也將以先王禮樂詩書之意而淑我髦士也將以胡
安定之經義治事朱考亭之居敬窮理許魯齋之明善
[015-9b]
習禮而措之於躬行實踐也雖然吾於斯有所慨矣夫
陽宗不曜則爝火争暉時雨不沛則灌溉尸利聖人之
道不明則異端邪説羣起而眩瞀天下之目簧鼔天下
之耳蠱惑天下之心自三代以後如老莊楊墨管商申
韓荀楊皆足以害道而天竺之害為尤甚若夫雕鏤詩
賦記誦辭章揣摩帖括窮年兀兀接踵比肩從事於利
禄之途而不知天命人心仁義之本然者尤近代學人
之通弊也嗚呼岐趋者吾無論矣峩峩廟貌洋洋泮宫
[015-10a]
奔走趋蹌伏其几而襲其裳字之曰仲尼之徒果仲尼
之徒哉董仲舒曰上之化下下之從上猶泥之在鈞惟
甄者之所為金之在鎔惟冶者之所鑄為民父母者𢎞
甄冶之化非學則何所從事耶今邑侯思敷教於諸生
諸生得受教於邑侯闡性命之微言繼見聞知之統緒
誠千載一時也執經問難大儒輩出禮樂在躬斐然可
觀旦暮俟之若紆青拖紫能為時文以取科目焜燿一
時而不志其逺者大者猶非邑侯今日君子學道愛人
[015-10b]
之本指也是役經始於丙午之陽月告成于丁未之午
月捐助縉紳士民及督工生員耆老等人書石碑隂以
勸來者故為之記
  重修闗帝廟記
建大義於頺朝扶綱常於草昧當時服其英雄萬世頌
為聖賢者誰乎闗聖帝君也帝君在漢則前將軍耳生
為漢臣沒享漢爵何為而以帝君稱以帝君稱者從明
代之褒封也夫天下嚮往之謂王天下主宰之謂帝帝
[015-11a]
君何以得此隆稱哉嗚呼是殆非淺見薄識之所能測
也當漢室傾危奸臣竊命魚龍混淆羣醜鴟張即稍有
才識如荀文若張子布軰無不失身䘮節唯帝丹心炳
炳百折不回志吞華夏興復炎劉其視孫曹直牧竪䑕
軰卒也皇穹厭漢天命難移白衣蔽於江上鼔聲死於
麥城而漢室不可復振矣故吾謂漢不亡於鄧艾縋蜀
之日而亡於荆州星殞之日也然自有帝君以身任春
秋之統君臣大義燦然復明褫曹操之魂延獻帝之祚
[015-11b]
一時臣子無不悼漢而欲食曹之肉惜漢而欲飲曹之
血是漢雖亡卒未嘗亡也且令天下萬世尸祝之社稷
之禋祀鐘皷奔走恐後惴焉有斧鉞之恐凛焉若師保
之臨雖窮髪龍燭之國鳥言卉服之鄉無異於神州赤
縣由是觀之帝君之神如白日曜午震雷在天無一息
而不赫赫若揭也夫人君之治天下有深恩厚澤加於
百姓者不過數十年即服教畏神亦二三百年而止耳
若帝君之以神治天下而為天下宰者雖萬世可也余
[015-12a]
栢人之有帝君廟尚矣莫攷其所從來明萬厯二年張
玳等修之前進士懷堂趙公為之記其文瑰瑋奇倔可
與燕京正陽廟焦澹園碑文頡頏今順治庚寅兵燹之
後棟折壁圯岌岌大壞庠生馮學古等紏合闔邑捐貲
修葺貢生白玠請余為記余惟帝君之行實在漢青史
威德在人耳目述之則累紙難盡且近於複也乃為闡
揚帝君之所以有功於當時及萬世而享此隆稱者勒
之豐珉俾後人入廟而祀覽之有感相與勉為正人無
[015-12b]
忘此日修復之義焉
  擬待漏院記
國家簡㧞俊乂置之鵷班明光趨讌清覽披雲固非徒
紆青拖紫為交遊光寵閭里炫燿已也一日立乎其朝
則一日盡乎其職此即退食委蛇之際未嘗不有天威
咫尺之思而况閶闔𢎞開青鎻追陪尤宜凛凛者與兹
待漏院之設非無因也人臣進退文石之陛天子既已
改容而禮之矣從容坐論夏屋渠渠奚不可然聖主在
[015-13a]
上未明而思衣既旰不遑食脱簮致警鷄鳴示誡不敢
稍自暇逸百爾君子焉得不夙興恐後而以顚之倒之
為畏耶而要非碌碌因人毫無建明苐俛仰朝列遂可
為卸擔地也居宰輔之位則思格君心之非司錢榖之
籌則思寛窮簷之力兵刑未靖何以黙銷夫寇賊奸宄
禮樂未興何以振起乎文章學校至於職經筵者成就
君徳莫移於宫妾宦官居臺諌者講求國是要期於乆
安長治總之位不論大小凡一命以上膺朱紱之榮顧
[015-13b]
此院者皆當齋心滌慮以靖獻於天子固不特鼎鼐鹽
梅望而矜式已也不然星臨户動鳴珂建章雖識龍鱗
之顔不聞羔羊之節其亦聽漏聲而捫心自恧已其慎
之哉是為記
  甘泉亭記
井者泉之所自出人所恃以養也易曰改邑不改井往
來井井井養而不窮也井之為義大矣哉是以古之為
城郭者必相其山川形勢氣脉之所在而後建邑濬隍
[015-14a]
以安其人民社稷至於水泉之甘者則尤為飲食烹飪
之所需不可一日缺焉吾栢之城為真定南境邢襄北
境固咽喉重地也地之龍脉自賛皇縣五馬山蜿蜒而
來水曰泲河自髙邑縣南由栢城之北里許東趨於寜
昌之葫蘆河亥龍入首水隨之而行地理之自然也北
郭之西十數武爰有井焉清而且甘實為一邑之最每
曉鐘既動關鑰初啓則邑人之汲者數十百人争往井
上如取如擕歸而貯之若盎若甗若甕若釡以薪以爨
[015-14b]
酒漿餅餌子弟以供父兄僕𨽻以奉長上蓋以為固然
矣然是井也自戊申年大水衝决四傍之土皆已傾圮
獨有中央尚全無恙倘不及時修葺秋水泛濫一旦淹
没甚可惜也且吾邑人既嘗飲於斯矣吾邑人之祖若
父暨厥髙曾亦莫不飲於斯矣而忍聽其廢而不修乎
哉於是衆議僉同曰是誠不可以不修修而砌之以石
覆之以亭愚者享其利智者思其徳渫而用汲並受其
福飲水思源自今日始遂請余文以記其事余因名之
[015-15a]
曰甘泉昭其實也
  玉泉記
水之為用大矣哉生於陽成於隂傾注四海灌輸六合
其在地也無處不有而發源於星宿海者黄河其大也
李白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復廻東海有尾
閭沃焦故海水歸焉然入於尾閭者復見於天上則銀
漢為章夫天至陽之積也太虛之府也非有滔滔汨汨
如四瀆之汪洋浩瀚也亦曰水之至精之氣所發露耳
[015-15b]
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銀漢者水之象也太平之世
雨澤節甘露降若危亡之世則河竭山崩河竭者國將
亡之兆消渴者人將死之候也昔見友人嘗患此疾日
飲茶數十杯而渴不止彼其水之源已竭也崇禎庚辰
辛巳間赤地數千里迨癸未甲申滹沱之水褰裳而度
天地之水豈竭哉良由氣之閼塞反常耳黄庭經曰玉
池清水上生肥故修道者以舌下神水謂之曰華池謂
之曰泉糧常用赤龍擾水之法自重樓絳宫而納於丹
[015-16a]
田則百脉有所滋息通體為之潤澤如天之雲行雨施
而品物流形也其法多於子前及寅時行之東坡所謂
勾當自家公事也昔孔子在川上而嘆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晝夜天地之水無一息之停人身之水上下流通
亦無一息之停一有停焉則病矣人身之有疾或寒或
熱水之滯而不通也息煩勞薄滋味戒情慾勤咽納則
痰化為水而為身之用譬如寇化為民而為國之用也
或謂水屬隂咽之無益夫水天一之所生而乃専謂之
[015-16b]
隂耶易曰山下出泉君子以果行育徳能知泉之出於
何所也則知隂陽之㑹而可以事内養之功矣
  達公作字記
商之興也以伊尹周之興也以呂尚漢之興也以張良
明之興也以劉基伊尹之出䖏子輿氏言之詳矣呂商
釣於渭水而應非熊之夢三畧六韜為兵法祖雖曰禦
敵應變之方而帝王致治之大畧亦載其中此黄石公
所以授子房於圯上或謂戰國時人所偽作者殆非也
[015-17a]

朝起於東方八旗之制暗合於黄帝八陣圖而余聞之
學士禪布云其祖達公海聰敏頴悟逈異於人年十二
能學習漢書盡窮五經増减蒙古字而為清字追蒼皇
之鳥跡鄙程邈之𨽻書遂為一代文字之師其學於天
文地理無所不窺攻城掠地望雲氣知吉凶人之善惡
邪正言之皆騐其傳乃得之廣寜山中一道人後道人
不知所往則其與圯上授書者同一轍也異哉
[015-17b]
  貢院夜談記
邵堯夫史稱其范陽人余向以為在定興涿州耳丁未
主試武闈與冢宰杜純一談乃知其在寳坻至今有邵
家莊其族姓尚繁盧照隣賈島之墓亦在寳坻盧家&KR0008
其墳上常有霧氣之所結形如林木有河百餘丈深五
六十尺通天津衛冬月出銀魚白如脂玉京師嗜味者
美之以配鮮筍入春則無矣此一異也賈島墓荒圯已
久有縣令為之立碣以祀未幾即為村人所踣曰島詩
[015-18a]
人非我鄉人所知是骨朽已乆而吏人數來落吾事廢
之如故不封不樹嗟乎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浪仙
有知豈復覬此一盃水一盂飯耶又云碣石今尚在永
平海潮髙則隨之亦髙潮落如故其淪於海者非的語
也余嘗慕堯夫之逺悲照隣之窮喜浪仙之棄浮屠而
從學於昌黎也記此以為談資
  龍宮取木記
上棟下宇以待風雨取諸大壯此人生之制也龍居於
[015-18b]
海羣水滙瀦宜無事此者以余所聞則有異蓋龍雖以
海為窟宅長子孫於其中而所寢䖏之宫室則以人間
之木為之毎至夏小滿後雨水連綿正其鳩工庀材時
也天津之北古曰北海之濱與永平遵化諸邉口接壤
中有滦河元人運糧以達上都應昌者是為龍宮運木
之通渠矣每三年一伐木口外其伐木者水族人貌形
如老叟布衣毳㡌幽谷之中丁丁不絶羣山響應倐忽
之間雷轟電掣風雨晦㝠岫峪湧溢木皆矗起直抵闗
[015-19a]
隘守闗者稔識其汛也開闗而放之入水中木乃魚貫
而進由滦河東南行達于海無一仆而浮者河上居人
皆耳而目之又有移人之樓以去者午夜望之燈火熒
熒至曉則滅海濱之薪每三年一次龍宮焚震方習習
颷起候之海壖木之榱者桷者棟者楹者皆半赭黝而
焦朽擁凑海岸岸人拾以給爨供數月説者曰龍火自
燒也余數詢之博物者非誣
  南遊記
[015-19b]
歲在乙酉余將南遊以閏六月二十六日憇東汪村墅
南距鉅鹿北通束鹿古大陸澤也滏陽漳洨三水出其
間夏月雨霖泛漲水濶數百里次晨登舟逆風而行見
晩禾黍榖盡䧟没於波臣唯髙秫顆顆然出水上如人
在墻内而露其髻者土人乗舟刈之為炊爨計余詢之
曰爾等沈竈產蛙擔石不獲終歲之計將若何舟子曰
連嵗荒殘寇盗旁午十室九罄我等小人未知所税駕
也余默然良久念若軰木食草衣弱者塡溝壑强必挺
[015-20a]
而走險能免為釜中泣乎越新河城窪下水决可灌幸
有堤民頗淳簡有司安静可卧而理也晩宿南宮聖門
敬叔之所遊入其境田畝墾闢市[門@里]喧閧百貨咸備東
行七十里無荒蕪者壯哉縣乎次清河城極小外有舊
城基址盡瓦礫古所稱清河郡者趙宋時以滄定等州
為邉圉清河乃舟車輓輸之區人物輻輳雄於河北今
亦稍僻矣二十九日至臨清當明之盛時繁華擬于廣
陵姑蘇自崇禎癸未後大半焚毁縉紳驅車而過者寥
[015-20b]
寥但隔河青帘摇摇猶聞歌聲嗚嗚然九十里至博平
縣小而荒七月初三日至東阿戰國時齊之西鄙也東
南兩面山色青翠松栢疎峙風氣甚美產阿硯阿膠阿
井距城一舍餘井製造即非法管夷吾三歸臺存焉六
十里為東平州梁灝故里也通衢有狀元坊閭左有梁
氏門自晉天福漢周宋金元明以至於今七百餘年矣
其子孫猶有為茂才者故塜纍纍其博物君子之報耶
七十里至汶上夜渡板橋見汶水西流浩浩大觀也猶
[015-21a]
有聖人流風初五日至濟寜州水陸襟帶乃南北衝要
初六日至鄒縣荆棘塞路尋土人作嚮導始達城城之
東南門閉塞者三年門内蓬蒿丈餘狼狐之類白晝縱
横人立而嚎見者毛髪為竪也土人拾𤓰蔞以充饑鵠
面鳩形不忍正視余與二三犮人乃盥沐齋戒瞻拜於
孟林古木㕘天廟貌嚴肅累朝勅命士夫讚咏勒諸貞
珉不可殫述信乎七篇仁義之旨有功萬世可以繼響
塗山也然斷機堂述聖祠皆傾圮不治賢聖委草莽俯
[015-21b]
仰檻宇令人太息九十里至滕縣河流涓涓瀠廻境内
榜曰善國文公行井田處也邑人世祠之戰國若秦楚
齊梁諸君汨没於聲色貨利之交攻伐捭闔之術當時
何赫赫也千年之後既已化為白楊衰草矣求陌錢盂
飯之享不可得文公獨血食兹土仁人之言其利溥所
謂附驥尾而名彰者歟初八日至夏鎮夜宿逆旅小樓
上見運河中左弁船千餘艘絡繹不絶中載婦女割肉
扇枕甚有畵眉自若者或有淡衣舊帕哭聲哽咽掩靣
[015-22a]
於船艙中窺其形則絶不可得也余既已倦於長途乃
舍陸登舟夜泊丁家集菰蘆中蚊如指頂大羣飛嚙人
目睫不得交起坐者乆之南望豐沛西望蕭碭氣佳哉
鬱鬱蔥蔥念龍凖公以泗上亭長豁達大度卒能創炎
漢四百年之業也過徐州崇崗複嶺數十百週散而復
合觀曹劉戰處低徊不能去一百五十里至邳州子房
受書老人處也今尚有功成身退託遊赤松若而人者
乎一百二十里至宿遷謁項羽祠悲其以喑啞叱咤之
[015-22b]
資不務逺畧而惑於衣錦夜行之説也此數百里皆於
黄河内行舟怒浪觸天驚濤湧日每至波湍瀠廻閒飄
忽上下從者變色予披圖嘯歌澹如也自此而清河桃
源淮揚淼淼然水國巨澤矣凡余之所遊者固人之所
共遊然憑弔俯仰亦各有懐聊以志一時聞見而已若
夫訪五岳探奇勝煙月雲霞盡入吟槖則請俟之異日
  魏氏先塋記
魏氏先塋記者記魏氏之先塋也先塋則何為記之吾
[015-23a]
祖宗之魂魄棲於此故不可不記也魏之得姓久矣肇
於周封於晉大於戰國盛於漢唐宋其支𣲖不可得考
矣在有元之季有寒臘公者居路村因葬於彭水之陽
髙廟之東北今石碑刻魏氏始祖之墓是也魏氏自始
祖分而為二所謂東西支也六傳而至司訓公司訓公
名儒也實生澄齋南郭東樓三人而澄齋公遂受封為
都憲澄齋公生慎齋公槐川公一為縣令一為總督晉
大司馬而魏始昌然發源在司訓公始祖之塋西數十
[015-23b]
武居中而葬者為司訓公次則封僉憲澄齋公而慎齋
則澄齋公嫡子樂吾公又慎齋公之嫡子也皆葬于澄
齋公之前矣司馬公既貴没乃𦵏於始祖之東今所立
大司馬魏公塋坊是也其南郭公諸子孫則稍遷於塋
之前後而東樓公一支僅有一二子孫矣樂吾公宗子
福伯早没無嗣侍御贈總憲乾仲公樂吾公之仲子也
以貴復遷於城北泲水之原子孫之從者半宗子封總
憲拙菴公没遺命復塟於司訓公祖塋之左其他大小
[015-24a]
塋兆不可勝記或因貧乏荒歲卜居他邑流離外省死
而塟其地者又不能勝數也拙菴公既修家乗介復踵
増補述其源流本支亦既燦然可睹今聊記二塋之大
畧刻之貞珉使後世子孫有所考據庶幾過墓生哀而
不忘仁孝誠敬之意若我祖澤之深逺鬼神福佑雖千
秋萬禩此地蒸嘗繼續亦必無陵谷變遷之憂詩不云
乎無念爾祖聿修厥徳是則余作記之志也夫
  關夫子送木記
[015-24b]
昔余先祖乾仲公為諸生時苦志讀書常在於夜或至
四皷大暑之月尚親燈火以温水置足下熱極則濯濯
已復讀常立課程誦抄講課未嘗一日有間也樂吾祖
住南街其宅之後門闗夫子廟也於萬厯甲午之嵗夢
闗夫子降臨入大門樂吾祖肅迎至一北小屋屋内供
祖先神主樂吾祖置椅㸔坐闗夫子斜僉其椅曰爾祖
先在上也坐定茶訖闗夫子曰有大木二根送與令郎
一根樂吾祖拜而受之是嵗遂中鄉試其後屢上公車
[015-25a]
不第先祖乾仲公敎授生徒益加淬厲至癸卯之冬樂
吾祖復夢闗夫子至其迎候之禮如初坐定樂吾祖敬
問尊神何以降臨關夫子曰先許令郎那一根大木如
今送来樂吾祖仍拜而受之甲辰遂中㑹試是可見先
曾祖與先祖徳行淳備學問優贍是以感神明之臨有
賜木之瑞今之子孫繁昌科第綿逺皆功徳之所遺也
余自垂髫時聞之於先子拙菴公蓄於中心乆矣故志
之於籍後之子孫永念之哉
[015-25b]
  聖學知統合録説
吾序述知統録自伏羲至薛瑄而止吾序述知統翼録
自伯夷至髙攀龍而止有生而知之者有學而知之者
有困而知之者及其知之一也虞廷言中成湯言性論
語言仁大學言止中庸言誠孟子道性善知之理備矣
周濓溪作太極圖通書程伊川作易傳朱晦菴作四書
集註通鑑綱目薛文清作讀書録蔡虛齋作蒙引林希
元作存疑知之理復大備矣老子之空虚佛氏之寂滅
[015-26a]
告子之無善無惡管商之襍伯功利荀子之性惡楊雄
之善惡混王通之以佛為聖人王陽明之性無定體李
贄之詆毁聖賢褒頌奸雄皆知之蠧也夫道者天地人
物之所不能外也知道則知天矣知天則知性矣知性
則知仁矣知仁則知義禮智信矣知仁義禮智信則知
誠明之合一知誠明之一則知明徳新民止至善為千
古聖學之極則格物致知其求知之方也正心誠意脩
身其守知之要也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充知之量也究
[015-26b]
其歸則體用兼該顯微一貫窮以淑身達以濟世歸於
仁而已矣無用之體非體也無體之用非用也後世之
學者知性之本性而格物致知主敬存誠不為私欲所
染不為物累所牽則明徳新民止至善有合一之理而
惟賢希聖惟聖希天盡人盡物參贊位育皆不外此而
得之矣
  吾齋説
吾齋之中除四書五經孝經小學外其次應覽之書曰
[015-27a]
左傳也史記也前漢書也後漢書也五代史也蘇子由
古史也司馬温公資治通鑑也朱文公通鑑綱目也皇
明通紀也皆史之要者也此外史尚多存之以備考焉
昭明太子文選也真西山文章正宗也八大家文鈔也
陸宣公文集也韓昌黎文集也皮日休文集也歐陽文
忠文集也蘇東坡文集也方正學文集也袁中郎文集
也趙儕鶴文集也皆文集之佳者也此外文集尤多有
則存之以備數焉無亦不必購也四書大全也五經大
[015-27b]
全也性理大全也二程全書也朱文公文集也河洛淵
源録也近思録也陸象山文集也薛文清讀書録也髙
子遺書也皆理學之要者也此外論學書尚多有則存
之以備參焉無亦不必購也而詩集之中又有佳者則
陶淵明王摩詰韋蘇州杜工部李太白陸放翁李空同
若唐詩品彚宋元詩選古詩歸唐詩歸李于鱗詩選以
及唐人選唐詩中州詩之類以備詩之一班而已夫古
今之書汗牛充棟即窮年矻矻不能竟也譬如海内名
[015-28a]
山即抱濟勝之具者能遍為登陟乎故書吾取其身心
之有益者而已山吾取其目力之可及者而已陳眉公
曰吾有三願一願識盡天下好人二願讀盡天下好書
三願閲盡天下好山水夫盡則不能但相遇時莫輕易
放過耳此可謂之知言矣
  借書説
書可借乎曰可書以言理也彼人之借書者將以求明
乎理以書為鑑弗借則無由開發之書何可以不借書
[015-28b]
可輕借乎曰不可書以言理也彼人之借書者未必求
明乎理以書為郵輕借則如同捐棄之書何可以輕借
故凡借書者當視其人其人為吾性命之友也則可以
性命之書借之其人為吾經濟之友也則可以經濟之
書借之其人為吾文章之友也則可以文章之書借之
否則雖稗官小説且不可假手而况於帳中之秘乎吾
讀字彚而知瓻為盛酒之器大者一石小者五斗古人
借書以此盛酒酬之故語云借書一瓻還書一瓻宣城
[015-29a]
梅誕生曰今人誤以瓻為癡遂云借書與人為一癡還
書為一癡夫借書還書理也何癡之有余獨以為不然
古人之借書者是必如吾所謂性命之友也不則經濟
之友也又不則文章之友也故借以一瓻還以一瓻以
酬酢為欣賞耳今借書未必同於三者之友或髙閣數
月以致缺少傷損竟為破甑者有之况借之也無一瓻
還之也無一瓻而輕借輕還是非癡乎是有感而言之
非誤也
[015-29b]
  三大火聚説
李卓吾曰余老歸空門患目疾與妄思設三大火聚以
待世間之書一曰炎祖龍之火以待儒書凡儒林道學
剽賊無根者投畀於是一曰然湏彌之火以待釋典凡
文句語録駢贅無依者投畀於是一曰扇丁甲之火以
待𤣥文凡經方符籙誕謾無稽者投畀於是蓋嘗用是
法以銷歸世間文字雖大地為紙微塵為墨而吾以灰
心閉目㝠置之而有餘余則謂儒林道學剽賊無根者
[015-30a]
固宜投畀祖龍之火而近世酬應惡詩腐文及淫穢小
説為人心之害尤甚其投畀祖龍之火更急也文句語
録經方符籙大約為乞丐僧道為衣食計而妄作者不
必寓目即宜付之須彌火丁甲火矣然卓吾之老歸空
門但以斷除妄思亦豈遂為知道乎
  跋張魏公小像巻後
才與運㑹遘而後得成其功徳與學問合而後得著其
業自古名臣往往若此若宋室大臣如張魏公者誠所
[015-30b]
謂卓爾不羣之豪傑也觀其屢膺重任鋭意恢復部分
諸將不主和議雖未能進取中原然臣子之義固無負
矣孝宗曰朕倚魏公如長城不容浮言摇動尤可謂知
公之深也其子敬夫又與晦菴朱子同衍孔孟正學之
傳宜今日子孫之篤實而昌盛也余瞻其遺像不勝𬗟
懐矜式又何必以成敗論之哉
  選詩選跋
選詩選者何選昭明太子之選詩也詩以言志兼才與
[015-31a]
情與其才勝於情也寜情勝於才詩三百篇皆以情勝
者也情而要之於性故纒綿肫摰之什無不與五倫相
闗即降及鄭衛風斯下矣而懲惡勸善猶足引人於勝
地焉兩漢詩極近古乃選中寥寥僅及蘇李贈答及古
詩十九首等作未免遺珠之恨曹氏父子以縱横激發
之才横槊馬上慷慨興歌非仲宣公幹諸人所能方駕
晉宋之際騖華忘實開綺靡陋習之濫觴而左陸三謝
與鮑顔諸人駘蕩俊腴華不掩質亦各有可觀者若乃
[015-31b]
優柔温厚曠識逸懐淵明當為獨歩餘子𤨏𤨏人或一
二篇篇或一二句雖一臠足快恐全豹未盡窺也此其
選詩之梗槩乎余先君拙菴幼讀選詩晩年始加澄汰
去取精嚴列於四家之首不肖省垣之暇再四較閲因
付之梓蓋將使讀詩者因晉宋以遡漢魏因漢魏以遡
三百篇攝才歸情攝情歸性以相引於勝地而不眩於
綺靡之習是謂為選詩别開生靣由此以登堂入室詎不
易哉
[015-32a]
  古鄗北三十里舖雨花菴募疏文
佛者覺也所以覺人之迷而使之悟也故曰苦海無邉
回頭是岸震旦西域一也自震旦西域以至大瀛海之
内小瀛海之外四大部洲億萬國土風俗不同其人情
之馳逐於名利一也如來乃以慈悲心開清淨門示解
脫義度人一切苦厄而諸經流傳於世誠有得於禪定
之道不論在家出家如蓮花亭亭出於汚泥而不染豈
非大安樂法自達摩西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一花五
[015-32b]
葉之傳盛行于世迨後之衲子遂欲棄文字圜墻枯坐
合眉閉眼枉自誤却一生去西天路不啻十萬八千里
矣不知宗之與教不可相離達摩因人溺於文字以云
救耳豈如今人叅話頭之謂哉若有善知識以慈悲心
開清淨門示解脫義不離如來所説不執如来所説十
八界藴空三十二相不墮色與聲音即此是妙明圓覺
之心無量安穩功徳所謂終日嚙飯不曾咬着一粒米
説法四十九年實無一法可説然亦何一法不可説耶
[015-33a]
古鄗城在戰國趙武靈王時為邉境重鎮與中山相鄰
其後光武即位於其城南五成陌千秋亭郊壇鬱鬱北
八里為三十里舖槐水在其北封龍在其西癭陶在其
東水甘而土平有沙門蓮也者江右人幼薙髪於匡廬
長問法於維揚遍覽經典深通禪悦北遊京師受戒持
淨偶過雨花菴誦持貝葉之文宣揚大乗之義演説三
車分晰六道逺近善信聞之咸豁然解悟留之住錫蓮
也曰吾縁其在此乎菴雖小是亦布金吉地也是亦鹿
[015-33b]
苑遺踪也是亦度老病死海堅牢&KR0657是亦照無明黑闇
大慧燈也是亦醫一切病者之良劑是亦伐煩惱樹之
利刃也乃種樹乃葺垣乃設象乃請經乃具香火乃鳴
鐘皷毎晨雞唱曉暮鴉集昏木魚之聲隱隱達於長揚
廣陌間有名利之客或乗鋒車或馳駿足王程廹急星
火奔趋聞之未嘗不憬然發深省焉嗟乎古今旦暮也
生死朝夕也富貴浮雲也皓齒蛾眉鶯聲燕語乃伐性
之斧畵棟雕梁山節藻棁乃築怨之府山珍海錯熊掌
[015-34a]
駝峯乃腐腸之藥象簡金魚丹書鐡劵乃黄梁之夢古
今明眼人于熱閙塲中撒手歸來早尋閒静即士農工
商于勞碌活計時一念猛醒認取根源視財利如糞土
化煩惱為菩提則能仁之敎益人豈淺鮮哉顧梵刹成
則淨土可見於俄頃貲財詘而妙相莫彰其形容所望
宰官之往來者檀越之滋殖者大發施捨之願絶去貪
癡之私以共成盛事片語扼要等于寶筏一念直了即
脫迷津故蓮也自題其册曰因果不昧欲知来世因今
[015-34b]
生作者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因滅果滅因生果
生生者未始不滅滅者未始不生生滅何窮因果何已
不昧斯者為入三昧古云一片白雲横谷口幾多歸鳥
盡迷巢吾續之曰撥轉頂門闗棙子維摩方丈本非遥
大衆湏各自努力撑持早登彼岸
  募修崇光寺藏經閣大藏經疏文
自漢明帝時佛敎始入中國白馬傳經乃有四十二章
其大指在于離欲寂静娑羅雙樹將入湼槃畧説法要
[015-35a]
以戒為正順解脫之本戒則能生諸禪定也故曰能持
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徳皆不得生雖
然欲持淨戒當得安穩功德住處功徳住處不必天竺
靈鷲也不必清凉五臺也不必天台鴈宕也不必熊耳
少室也不必白岳九華也不必青城峨眉也不必日觀
蓬萊也即此塵寰市[門@里]之間而有叢林勝地二六時中
節身時食清淨自活常勤精進折伏其心乆之心如虛
空即此便是極樂世界吾嘗見今世之學禪者不閲法
[015-35b]
華金剛楞嚴揑槃等經詳其文義悟其深味顧乃東奔
西馳瓢笠掛搭闖入講堂受喝受棒此如今之士人不
向四書五經求聖人之道而日日背諷時文嘔心苦思
染翰操觚雕䖝篆刻雖得功名終是富貴利達中人於
道無與也鵝山大徳者栢邑人也嘗為士子蜚聲黌序
有年矣偶以探親至于湖南忽遭吳逆變亂阻不得歸
與余春山諸子游寶蓋源諸名山逢異僧説法有契於
心慨然嘆曰大千茫茫人生碌碌妻子火宅轉盼成空
[015-36a]
年過耳順不思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直待臘月三十日
閻王老子來呼喚時四大無主眼光入地如螃蠏落湯
渺渺游魂作何歸着耶於是决意披剃博覽經藏兼修
宗敎未及三載頓而圎通洞庭以南蒼梧以西凡善知
識咸來參正㑹王師平定寇亂道路得通令子永生趼
足尋親得之寶蓋源山中痛哭求還鵝山漠然曰吾以
天地為室廬以山水為供養以生死為旦暮尚何以家
為哉乃永生必不肯歸且告之邑令及紳士令暨紳士
[015-36b]
咸促之北歸以為有子如是何忍負之且明心見性隨
地淨土豈必戀戀於此山也鵝山無以拒之遂歸歸而
不見其妻栖於崇光寺之藏經閣下時而禪定時而唪
誦鐘皷隱隱梵音清徹逺邇居士咸慕而親炙之鵝山
為之畧説佛法大意無生微言聞者生大歡喜心以為
得未曾有於是善人張如生王體宋維商常進友等以
寺之隳廢久矣即閣亦傾欹不蔽風雨經多散失盍募
以修葺之鵝山曰是吾夙志也閣必宏大莊麗而後可
[015-37a]
以棲神經必補殘序失而後可以度世雖歲儉貲乏徐
徐而為之一年不竣願三年三年不竣願五年五年不
竣願十年兹願既發豈可已乎愚公移山洵可師也余
聞而韙之曰天下事以如是處之無有不辦自度度人
咸在于斯遂述其顚末以告四方諸檀越之好善樂施
者其認菩提之根以成般若之義
 
 
[015-37b]
 
 
 
 
 
 
 
 兼濟堂文集巻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