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e0230 劉蕺山集-明-劉宗周 (master)


[011-1a]
  欽定四庫全書


  劉蕺山集巻十一


  明 劉宗周 撰


  箴説


  學戒四箴


  人生大戒酒色財氣四者予問學有年日嘗從
事於斯而未之有得將終身擾擾已乎爰不憚
與諸生發憤讀書共究大業時相交儆遂勒成
[011-1b]
箴言數則深切觀省用以警厲諸生庶幾為改
過遷善之地云耳


  酒箴


  翼翼聖脩靖恭朝夕豢口維㫖曰疎儀狄一獻之禮百
拜終席賔主孔嘉令儀令色傲述竹林五斗一石匪疚
厥躬亦沉神室矧予小子三爵不識謔浪笑傲百爾㒺
極為貪為嗔或為淫慝絶囮去媒登先殺賊元水在御
齋明有赫懿哉初筵衞武之德


[011-2a]
  色箴


  莫毒匪鴆莫威匪虎誰謂袵席而憑斯侮螓首蛾眉伐
性之斧豈無傾城鑒於往古克己先難如狂如蠱有儼
者思於所不睹夙興夜寐神明為伍寡之又寡以至於
叶舞非曰尊生葆兹靈府勇埒上蔡識超忠武學聖之
和男子系魯禮義亷耻永言配祜


  財箴


  茫茫千古一闗天塹曰義與利壯夫色痁不有呼蹴曷
[011-2b]
徵本念餓死事小失節甚玷毋曰暮夜鬼神所闞凡若
穿窬語鈎黙餂擴而充之作聖之漸苦節惟貞奢也寧
儉原憲敝幃黔婁薄殮亦有童子不因人焰朂哉先民
夙夜無忝我心匪石孰可以砭


  氣箴


  浩然之氣與天地調蹶而趨之其焚如燎裂眦指髪或
呼歊歊日食彗竟雹擊風飈上天徵咎於人曰妖妖德
之棄厥心孔囂辟彼攻疾不於其標君子至止握符斗
[011-3a]
杓靜觀氣象動直以擾叶饒擴兮証性法在日消有所忿
懥曾不崇朝膂絶推山强哉其矯叶驕


  自朂箴


  客有目我以狷者又有目我以狂者因憮然而自命曰
似狂非狂似狷非狷二者之間亦中亦愿夫夫也殆有
志於道而實無所踐不免自囿於鄉人碌碌浮沉去禽
獸之一間者耶噫可不勉與


  獨箴


[011-3b]
  聖學夲心惟心本天維元維黙體乎太虚因所不見是
名曰獨獨本無知因物有知物體於知好惡立焉好惡
一機藏於至靜感物而動七情著焉自身而家自家而
國國而天下慶賞刑威惟所措焉是為心量其大無外
故名曰天天命何命即吾獨知一氣流行分陰分陽運
為四氣性體乃朕率為五常殊為萬事反乎獨知獨知
常知全體俱知本無明暗常止則明紛馳乃暗故曰闇
章的然日亡君子知之凛乎淵冰於所不睹於所不聞
[011-4a]
日夕兢兢道念乃凝萬法歸一不盈此名配天塞地盡
性至命此知無始是為原始此知無終是為反終死生
之説晝夜之常吾生與生吾死與死夷彼萬形非我得
私猥云不死狂馳何異


  尋樂説


  先儒每令學者尋孔顔樂處所樂何事或曰樂貧貧無
可樂也或曰樂道樂道不足以盡顔子而况仲尼乎畢
竟道亦無可樂故也此中下落直是深微不可凑泊近
[011-4b]
儒王心齋先生所著學樂歌則曰人心本是樂自將私
欲縛私欲一萌時良知自然覺一覺便消除人心依舊
樂又曰不樂不是學不學不是樂又曰學則樂樂則學
天下之樂無如此學天下之學無如此樂可為一箭雙
鵰學樂公案滿盤托出就中良知二字是吃𦂳為人處
良知之在人本是惺惺從本體上説即天理之别名良
知中木無人欲所謂人欲亦從良知受欺後見之其實
良知原不可欺也吾自知之吾自致之此之謂自謙只
[011-5a]
此是人心真樂地子云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
在其中矣正謙此良知之謂也顔子之樂亦然故曰有
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聖人直是無所不知
耳然致知工夫又自有説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
浮雲義利一闗正是良知當判斷處於此判斷得分明
便是致知工夫然信如子所言則將擇富貴之義者而
取之將擇不義之貧賤而去之乎是終身無疏水曲肱
分也窮人欲而滅天理孰大於是子常言非道之富貴
[011-5b]
則不處至非道之貧賤又不去可見道義總是無定衡
全憑良知判斷良知安處便是義不安處便是不義至
此方是義利闗頭最精密處亦便是致知工夫最精密
處必去富貴處貧賤者只為利之溺人莫甚於富貴學
者合下從堅苦刻厲中做起便將那人欲之根一齊砍
斷因顯得良知真面目出來前輩常言天下無成見良
知是也孔門當時敎人一則曰求飽求安再則曰惡衣
惡食又曰懷居又以顔氏之屢空斥子貢之貨殖而子
[011-6a]
路縕袍則直美之曰何用不臧至到頭一著猶然以人
不知不慍為君子作斷案可為深切著明且夫子明以
疏水曲肱言樂雖謂之樂貧也可疏水曲肱而可樂雖
謂之樂道也可但昔賢不可分明説破故懸此公案示
人要人思而自得之他日有無欲作聖之㫖已是分明
説破在只是説得太高了不若心齋尤為稳當語曰如
凡人飲水冷煖自知人人此良知則人人此天理人人
此樂地惟反求而自得之者能識此中意所謂只可自
[011-6b]
怡悦不堪持贈君即學樂一歌亦豈有是處乎


  人説一示汋兒


  予與塾師陳子夜集兒汋侍謂之曰汋乎汝年漸長矣
而質庸甚吾縱不敢望汝以學道好脩將不克為庸人
乎塾師曰先生言過矣苟庸人也何克為之有正患此
子庸庸耳願先生有以進之予曰兒得為庸人幸矣世
之學道者如麟鳳騶虞不可多見或累世一出而惡人
往往徧天下不得已而思其次則如庸人者其立心制
[011-7a]
行雖不免猶有鄉人之累而已浸遠於惡矣是故庸未
易言也然則學為庸人乎曰非然也謂學人必自庸人
始也語有之雖高必以下為基雖貴必以賤為本是故
好高而欲速者躐也飾詐以近名者奸也道聽而塗説
者誕也知見凑泊者妄也此四者皆學道者之失也庸
人無是也由庸人而進德脩業若築室於基而為山於
平地也説在夫子之思有恒矣然則庸亦有道與曰淺
言之饑食而渇飲夏葛而冬裘男女而居室莫非道也
[011-7b]
深言之飲食之知味室家之宜妻孥之樂葢亦有至焉
者矣仲尼之聖也而學於庸曰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
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
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則庸德之至聖人猶病故
曰庸未易言也若夫心不存慎終之規口不道先王之
訓不擇賢以託其身不力行以堅其志見小闇大圖近
忘遠欲敗度縱敗禮以速戾於厥躬此古之所謂庸人
者也而實予所謂惡人也則亦不學為庸者以致是耳
[011-8a]
使庸人而庸學焉又烏知其不進於士人且進於君子
乎庸之未可忽也如是師聞之曰進之時義大矣哉遂
舉以示兒


  人説二


  他日兒跪而請曰為人之序亦旣聞命矣敢問學之方
曰於已取之而已矣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
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子
庸質也姑為子試庸法夫庸者必闇闇則宜矯之以哲
[011-8b]
庸者必懦懦則宜矯之以强庸者必流流則宜矯之以
貞庸者必隘隘則宜矯之以寛庸者必淺淺則宜矯之
以沉類而推之隨其所病而矯之皆為人之方也然則
其矯之也將若何曰闇不自知也試之以是非而闇見
則哲者亦見懦不自知也試之以利害而懦見則强者
亦見流不自知也試之以嗜欲而流見則貞者亦見隘
不自知也試之以忿懥而隘見則寛者亦見淺不自知
也試之以言語而淺見則深者亦見是故窮理所以啓
[011-9a]
覺也斷義所以養勇也窒欲所以貞操也懲忿所以擴
量也謹言所以沉幾也然而不必求之於逺且大也日
用之間有是非焉起居之常有利害焉衣服之地有嗜
好焉睚眦之交有忿懥焉唯諾之際有言語焉積小所
以致大也毖近所以及遠也故君子一日用而不敢忽
所以窮天下之理也一起居而不敢苟所以斷天下之
義也一衣飲而不敢恣所以貞天下之操也一睚眦而
不敢加所以懲及親之忿也一唯諾而不敢輕所以謹
[011-9b]
天下之言也窮天下之理而闇者有天下之大覺矣斷
天下之義而懦者有天下之大勇矣窒天下之欲而流
者有天下之特操矣懲天下之忿而隘者有天下之大
量矣謹天下之言而淺者有天下之淵衷矣則學問之
能事畢矣此謂天下一人而已矣語曰作之不止乃成
君子其始也出之以矯强則庸人之所事事也矯之不
已而體於自然非學道君子之成德乎小子朂之然則
其不能矯也又將如之何曰在立志


[011-10a]
  人説三


  他日又問曰矯治之法譬之治病者首療首足療足分
投而應不勝窮也將亦有一言而操調元之七者乎予
乃喟然而嘆曰是非汝所知也是非汝所知也無已汝
姑識人而已乎夫人者天地之秀也萬物之靈也將謂
其能饑食渇飲夏葛冬裘男女居室而已乎則亦與禽
獸無以異也而何以稱焉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
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夫此幾希何物耶以為非
[011-10b]
口體不離口體也以為非男女不離男女也以為在一
身仍不離天下也微乎希乎正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
見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也其禀乎命也則元之善
也其具於性也則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
謂之和也其宰於身也為視聽言動視曰明聽曰聰言
曰忠動曰敬也其率之於人倫也在父子謂之仁在君
臣謂之義在夫婦謂之别在長幼謂之序在朋友謂之
信也其達於天下則民之胞也物之與也其俯仰於天
[011-11a]
地之間則乾之健也坤之順也日月之代明四時之錯
行而鬼神之柄也而孰知日囿於七尺之軀者則䜿首
之禽也獸也然則人也禽獸也合體而分之者也忽然
而去之人即獸忽然而存之獸即人是以君子有存之
之法擇之精守之一也本吾獨而戒懼之所以致中和
也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存之之極功也堯舜之所以帝
三王之所以王伊周之所以相孔孟之所以師濓洛闗
閩之所以斷斷辨説焉而儒皆是物也然而庶民未嘗
[011-11b]
不存也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
焉有時而去耳知其去斯存矣是以君子有存之之法
以戒慎還不睹以恐懼還不聞以中和還喜怒哀樂以
仁義還父子君臣以位育還天地萬物如斯而已矣故
孟子又舉舜以為法而曰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
行非行仁義也其㫖微矣後世學術不明有二氏者既
欲棄倫物槌仁義而逃之於虚無若申韓之刑名管商
之富强蘇張之短長汨沒於功利者無論矣其有稍知
[011-12a]
聖人之道如楊墨荀楊馬鄭之流又或失之頗僻附㑹
影響支離而幾希之脉薄蝕於人心久矣幸有宋諸子
起而紹絶學一綫相傳為濓溪之立極伊洛之識仁考
亭之居敬窮理指示最為親切又數百年我明有陽明
子者特掲致良知之㫖為幾希寫照而人益有以識尋
真之路决起死之功此真所謂良醫折肱一劑當調元
而紛紛隨病補治之方亦有所不必用矣學者欲為人
不必問庸人與聖賢等級但自反吾身中所謂幾希者
[011-12b]
存乎否乎存則人人即聖人之人更無所以為之之法
去則非人非人即為禽為獸亦更無所以為之之法於
是兒起而茫然曰敢問幾希為何物曰此予終身所從
事於斯而未之得也將何以答汝乎汝還問之幾希從
讀書而證之乃再拜而退


  讀書説示汋兒


  粤自天地旣判萬物芸生時則有三綱五常萬事萬化
以為之錯而約之不外於吾心聖人因而譜之以敎天
[011-13a]
下萬世後之人佔畢而守之始有以儒學名者故讀書
儒者之業也曾子曰所遊必有方所習必有業豈其徒
事乎文勝也哉而太史公列九家謂儒者博而寡要當
年不能究其蘊累世不能殫其功則亦因其不能詳説
反約從此以得吾之心而求道故耳堯舜禹湯文武而
旣沒矣其間暴君汙吏更相蹂躪横政之所出横民之
所止至春秋而極典謨微言不絶如綫於是仲尼起而
脩明之刪詩書定禮樂脩春秋贊周易以憲萬世而尊
[011-13b]
之曰經使天下後世復知有唐虞三代之道故語聖而
儒以博鳴者莫仲尼若也而非仲尼之得已也乃時有
&KR1451出而譏之曰六經聖人之陳迹也而豈其所以迹
哉審如其言以之獨為學可矣以之為天下萬世則吾
不知也孔孟而旣沒矣其間異端曲學更相簧鼓邪説
之所淫暴行之所壞至五季而極洙泗微言不絶如綫
於是朱子起而脩明之著集註或問補小學脩綱目纂
濓洛之説以敎萬世而定之曰傳使天下後世復知有
[011-14a]
六經之道故語賢而儒以博鳴者莫朱子若也而非朱
子之得已也乃象山出而譏之曰支離又曰六經註我
我註六經審如其言以之獨為學可矣以之為天下萬
世則吾不知也然則生於孔孟程朱之後者舍孔孟程
朱之書不讀又何以自達於道哉夫人生蠢蠢耳此心
熒然喜而笑怒而啼惟有此甘食悦色之性耳迨夫習
於言而言習於服息居處而服息居處而後儼然命之
人則其習於學而學亦猶是也人生而有不識父母者
[011-14b]
邂逅於逆旅亦逆旅而過之一旦有人指之曰此爾父
母也爾即子也則過而相持悲喜交集恨相見之晚也
吾有吾心也而不自知也有人指之曰若何而為心又
若何而為心之所以為心而吾心恍然吾心以為是矣
人復從而指之曰此若何而是則為善也不亦勇乎吾
心以為非矣人復從而指之曰此若何而非則去惡也
不益決乎吾心習以為是非矣人又指之曰此是而非
此非而是則遷善而改過也不益辨乎由是而及於天
[011-15a]
下其是是而非非也不亦隨所指而劃然乎夫書者指
示之最真者也前言可聞也往行可見也多聞擇其善
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所以牖吾心也先之小學以立
其基進之大學以提其綱次之中庸以究其蘊繼之論
語以踐其實終之孟子以約其㫖而所謂恍然於心者
乃隨在而有得矣於是乎讀易而得吾心之陰陽焉讀
詩而得吾心之性情焉讀書而得吾心之政事焉讀禮
而得吾心之節文焉讀春秋而得吾心之名分焉又讀
[011-15b]
五子以沿其流讀綱目以盡其變而吾之心無不自得
焉其餘諸子百家泛涉焉異端曲學誅斥之可也於是
乎博學以先之審問以合之慎思以入之明辨以析之
篤行以體之審之性情隱微之地致之家國天下之遠通
之天地萬物之大而讀書之能事畢矣儒者之學盡於
此矣故曰讀書儒者之業也自後世有不善讀書者專
以記誦辭章為學而失之以口耳且以為濟惡之具於
是有志之士始去而超然即心証聖以聞見為末務而
[011-16a]
佛老之徒益從而昌熾其説其究至於猖狂自恣以亂
天下嗚呼溺者挾一瓢而濟一瓢千金也葢亦有不善
挾而終以沒其身者矣見者不咎其挾之不善而以為
瓢固不足以濟人也其亦率天下而歸於溺也夫


  予嘗從陽明子之學至拔本塞原論乃以博古今事
變為亂天下之本性有然乎充其説必束書不觀而
後可夫人心不敢為惡猶恃此聖賢經傳為尺寸之
堤若又束之高閣則狂瀾何所不至偶閲一書為江
[011-16b]
陵欲奪情盡指言者為宋人爛頭巾語此事唯王新
建足以知之夫江陵欲奪情與新建無涉何至以新
建之賢而動為亂臣賊子所藉口則亦良知之説有
以啓之故君子立敎不可不慎也予因有感而著讀
書説


  中庸首章説


  盈天地間皆道也而統之不外乎人心人之所以為心
者性而已矣以其出於固有而無假於外鑠也故表之
[011-17a]
為天命云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天之所以為天也天即
理之别名此理生生不已處即是命以為别有蒼蒼之
天諄諄之命者非也率此性而道在是道即性也脩此
性而敎立焉性至此有全能也此三言者子思子從大
道紛紜薄蝕之後為之探本窮源以正萬世之道統然
則由敎入道者必自復性始矣道不可離性不可離也
君子求道於所性之中直從耳目不交處時致吾戒慎
恐懼之功而自此以往有不待言者矣不睹不聞處正
[011-17b]
獨知之地也戒慎恐懼四字下得十分鄭重而實未嘗
妄叅意見於其間獨體惺惺本無須㬰之間吾亦與之
為無間而已惟其本是惺惺也故一念未起之中耳目
有所不及加而天下之可睹可聞者即於此而在沖漠
無朕之中萬象森然已備也故曰莫見莫顯君子烏得
不戒慎恐懼兢兢慎之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此獨
體也亦隱且微矣及夫發皆中節而中即是和所謂莫
見乎隱莫顯乎微也未發而常發此獨之所以妙也中
[011-18a]
為天下之大本非即所謂天命之性乎和為天下之達
道非即所謂率性之道乎君子由慎獨以致吾中和而
天地萬物無所不貫無所不達矣達於天地天地有不
位乎達於萬物萬物有不育乎天地此中和萬物此中
和吾心此中和致則俱致一體無問極之至於光岳効
靈百昌遂性亦道中自有之徵應得之所性而非有待
於外者此脩道之敎所以為至也合而觀之遡道之所
自來既已通於天命之微而極敎之所由至又兼舉夫
[011-18b]
天地萬物之大推之而不見其始引之而不見其終體
之動靜顯微之交而不見其有罅隙之可言亦可為奥
衍神竒極天下之至妙者矣而約其㫖不過曰慎獨獨
之外别無本體慎獨之外别無工夫此所以為中庸之
道也後之儒者謂其説昉之虞廷信矣乃虞廷言心則
曰人曰道而中庸直指率性之道無乃混人道而一之
乎此言心言性之别也虞廷言心非分言之則不精不
精無以為至一之地中庸言性性一而已何岐之有然
[011-19a]
性是一則心不得獨二天命之所在即人心之所在人
心之所在即道心之所在此虞廷未發之㫖也或曰有
氣質之性有義理之性則性亦有二與為之説者正本
之人心道心而誤焉者也程子曰論性不論氣不備論
氣不論性不明二之則不是若既有氣質之性又有義
理之性將使學者任氣質而遺義理則無善無不善之
説信矣又或遺氣質而求義理則可以為善可以為不
善之説信矣又或衡氣質義理而並重則有性善有性
[011-19b]
不善之説信矣三者之説信而性善之㫖復晦此孟氏
之所憂也須知性只是氣質之性而義理者氣質之本
然乃所以為性也心只是人心而道者人之所當然乃
所以為心也人心道心只是一心氣質義理只是一性
識得心一性一則工夫亦一靜存之外更無動察主敬
之外更無窮理其究也工夫與本體亦一此慎獨之説
而後之觧者往往失之昔周元公著太極圖説實本中
庸至主靜立人極一語尤為慎獨兩字傳神其後龜山
[011-20a]
門下羅李二先生相傳口訣專敎人看喜怒哀樂未發
時作何氣象朱子親受業於延平固嘗聞此而程子則
以靜字稍偏不若專主於敬又以敬字未盡益之以窮
理之説而曰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朱子從而信之
初學為之少變遂以之解大中謂慎獨之外另有窮理
工夫以合於格致誠正之説仍以慎獨為動屬省察邊
事前此另有靜存工夫近日陽明先生始目之為支離
專提致良知三字為敎法而曰良知只是獨知又曰惟
[011-20b]
精是惟一工夫博文是約禮工夫致知是誠意工夫明
善是誠身工夫可謂心學獨窺一源至他日答門人慎
獨是致知工夫而以中為本體無可着力此却疑是權
敎天下未有大本之不立而可從事於道者工夫到無
可着力處方是真工夫故曰勿㤀勿助未嘗致纎毫之
力此非真用力於獨體者固不足以知之也大抵諸儒
之見或同或異多係轉相偏矯因病立方盡是權敎至
於反身力踐之間未嘗不同歸一路不謬於慎獨之㫖
[011-21a]
後之學者無復向語言文字上生葛藤但反求之吾心
果何處是根本一著從此得手方窺進步有欲罷不能
者學不知本即動言本體終無着落學者但知即物窮
理為支離而不知同一心耳舍淵淵靜深之地而從事
於思慮紛起之後泛應曲當之間正是尋枝摘葉之大
者其為支離之病亦一而已將持此為學又何成乎又
何成乎


  第一義説


[011-21b]
  朱夫子答梁文叔書曰近看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此是第一義若於此看得透信得及直下便是聖賢便
無一毫人欲之私做得病痛若信不及孟子又説個第
二節工夫又只引成覸顔淵公明儀三叚説話敎人如
此發憤向前日用之間不得存留一毫人欲之私此外
更無别法此朱子晩年見道語也學者須占定第一義
做工夫方是有本領學問此後自然歇手不得如人行
路起脚便是長安道不患不到京師然性善堯舜人人
[011-22a]
具有學者何故一向看不透信不及正為一㸃靈光都
放在人欲之私上直是十分看透遂將本來面目盡成
埋沒驟而語之以堯舜不覺驚天動地却從何處下手
來學者只是克去人欲之私欲克去人欲之私且就靈
光初放處討分曉果認得是人欲之私便即是克了陽
明先生致良知三字正要此處用也孟子他日又説道
二仁與不仁不為堯舜則為桀紂中間更無一髪可容
混處學者上之不敢為堯舜下之不屑為桀紂却於兩
[011-22b]
下中擇庸謹自便之途以為至當豈知此身早已落桀
紂一途乎故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學者唯有中
立病難療凡一切悠悠忽忽不激不昻漫無長進者皆
是看來全是一團人欲之私自封自固牢不可破今旣
捉住病根便合信手下藥學者從成覸顔淵公明儀説
話激發不起且急推向桀紂一路上果能自供自認否
若供認時便是瞑眩時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正為此
等人説法倘下之不為桀紂上之又安得不為堯舜


[011-23a]
  求放心説


  程子曰心要在腔子裏此本孟子求放心而言然則人
心果有時放外耶即放外果在何處因讀孟子上文云
仁人心也乃知心有不仁時便是放所謂曠安宅而不
居也故陽明先生曰程子所謂腔子亦只是天理至哉
言乎程子又曰吾學雖有所授然天理二字却是自家
體認出來夫旣從自家體認而出則非由名相凑泊可
知凡仁與義皆天理之名相而不可即以名相為天理
[011-23b]
謂其不屬自家故也試問學者何處是自家歸宿須切
已反觀推究到至隱至微處方有著落此中無一切名
相亦並無聲臭可窺只是維元維黙而已雖維元維黙
而實無一物不體備其中所謂天也故理曰天理纔著
人分便落他家一屬他家便無歸宿仔細檢㸃或以思
維放或以卜度放或以安排放或以智故放或以虚空
放只此心動一下便是放所放甚微而人欲從此而横
流其究甚大葢此心既離自家便有無所不至者心齋
[011-24a]
云凡有所向便是欲有所見便是妄既無所向又無所
見便是無極而太極無極而太極即自家真底蘊處學
者只向自家求底蘊常做體認工夫放亦只放在這裏
求亦只求在這裏豈不至易豈不至簡故求放心三字
是學人單題口訣下士得之為入道之門上智得之即
達天之路


  靜坐説


  人生終日擾擾一著歸根復命處乃在向晦時即天地
[011-24b]
萬物不外此理於此可悟學問宗㫖只是主靜也此處
工夫最難下手姑為學者設方便法且敎之靜坐日用
之間除應事接物外苟有餘刻且靜坐坐間本無一切
事即以無事付之既無一切事亦無一切心無心之心
正是本心瞥起則放下粘滯則掃除只與之常惺惺可
也此時伎倆不瞑目不杜聰不趺跏不數息只在尋常
日用中有時倦則起有時感則應行住坐卧都作坐觀
食息起居都作靜㑹昔人所謂勿㤀勿助間未嘗致纎
[011-25a]
毫之力此其真消息也故程子每見人靜坐便嘆其善
學善學云者只此是求放心親切工夫從此入門即從
此究竟㑹得時立地聖域不㑹得時終身只是外馳更
無别法可治不㑹靜坐且只學坐學坐不成更論恁學
學者且從整齊嚴肅入漸進自然詩云相在爾室尚不
愧於屋漏又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應事説


  學者靜中旣得力又有一叚讀書之功自然遇事能應
[011-25b]
若靜存不得力所讀之書又只是章句而已則且敎之
就事上磨練去自尋常衣食以外感應酬酢莫非事也
其間千變萬化不可端倪而一一取裁於心如權度之
待物然權度雖在我而輕重長短之形仍聽之於物我
無與焉所以情順萬事而無情也故事無大小皆有理
在劈頭判個是與非見得是處斷然如此雖鬼神不避
見得非處斷然不如此雖千駟萬鍾不囘又於其中條
分縷晰辨個是中之非非中之是似是之非似非之是
[011-26a]
從此下手沛然不疑所行動有成績又凡事有先著當
圖難於易為大於細有要著一著勝人千萬著失此不
著滿盤敗局又有先後著如低棋以後著為先著多是
見小欲速之病又有了著恐事至八九分便放手終成
決裂也葢見得是非後又當計成敗如此方是有用學
問世有學人居恒談道理井井與言世務便疎試之以
事或一籌莫展此疎與拙正是此心受病處非闗才具
諺云經一跌長一識且須熟察此心受病之原果在何
[011-26b]
處因痛與之克治去從此再不犯跌庶有長進學者遇
事不能應只有練心法更無練事法練心之法大要只
是胸中無一事而已無一事乃能事事便是主靜工夫
得力處又曰多事不如少事省事不如無事


  處人説


  應事接物相為表裏學者於天下不能遺一事即於天
下不能遺一人自有生以後此身已屬父母及其稍長
遂有兄弟與之比肩長而有室又有妻子與之室家至
[011-27a]
於食毛踐土君臣之義無所不在惟朋友聨合於稠人
廣衆之中似屬疎濶而人生實賴以維助合之稱五倫
人道之經綸管於此矣然父子其本也人能孝於親未
有不忠於君與友於兄弟信於朋友宜於室家者夫婦
一倫尤為化原古來大聖賢多從此處發軔故曰刑于
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葢居室之間其事最微渺
而易忽其惡為淫僻學者從此闗打過便是真道德真
性命真學問文章不然則是偽也自有五倫而舉天下
[011-27b]
之人皆經緯聨絡其中一盡一切盡一虧一切虧其要
在時時體認出天地萬物一體氣象即遇惡人之見横
逆之來果能作如是觀否彼固一體中人耳稍有絲毫
隔絶即為斷滅性種至於知之之明與處之之當皆一
體中自然作用非闗權術人苐欲以術勝之未有不墮
其彀中者然此際極宜理㑹陸象山先生曰除了人情
事變無可做工夫要知做工夫處果是何事若不知此
事只理㑹人情事變仍不是工夫學者知之


[011-28a]
  向外馳求說


  今為學者下一頂門針卽向外馳求四字便做成一生
病痛吾儕試以之自反無不悚然汗浹者凡人自有生
以後耳濡目染動與一切外物作緣以是營營逐逐將
全副精神都用在外其來舊矣學者旣有志於道且將
從來一切向外精神盡與之反復入身來此後方有下
手工夫可説須知道不是外物反求即是故曰我欲仁
斯仁至矣無奈積習已久如浪子亡家失其歸路即一
[011-28b]
面回頭一面仍作舊時緣終不知在我為何物方且自
以為我矣曰吾求之身矣不知其為軀殻也又自以為
我矣曰吾求之心矣不知其為口耳也又自以為我矣
曰吾求之性與命矣不知其為名物象數也求之於軀
殻外矣求之於耳目愈外矣求之於名物象數外之外
矣所謂一路向外馳求也所向是外無往非外一起居
焉外也一飲食焉外也一動靜語黙焉外也時而存養
焉外也時而省察焉外也時而遷善改過焉亦外也此
[011-29a]
又與於不學之甚者也是故讀書則以事科舉仕宦則
以肥身家勲業則以望公卿氣節則以激聲譽文章則
以動聽聞何莫而非向外之病乎學者須發真實為我
心每日孜孜汲汲只辨在我家當身是我身非闗軀殻
心是我心非闗口耳性命是我性命非闗名物象數正
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非
唯人不可得而見聞雖吾亦不可得而見聞也於此體
認親切是起居食息以往無非求在我者及其求之而
[011-29b]
得天地萬物無非我有絶不是功名富貴氣節文章所
謂自得也總之道體本無内外而學者自以所向分内
外所向在内愈尋求愈歸宿亦愈發皇故曰君子之道
闇然而日章所向在外愈尋求愈決裂亦愈消亡故曰
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學者幸蚤辨諸


  讀書説


  朱夫子常言學者半日靜坐半日讀書如是三五年必
有進步可觀今當取以為法然除却靜坐工夫亦無以
[011-30a]
為讀書地則其實亦非有兩程候也學者誠於靜坐得
力時徐取古人書讀之便覺古人真在目前一切引翼
提撕匡救之法皆能一一得之於我而其為讀書之益
有不待言者矣昔賢詩云萬徑千蹊吾道害四書六籍
聖賢心學者欲窺聖賢之心遵吾道之正舍四書六籍
無由夫聖賢之心即吾心也善讀書者苐求之吾心而
已矣舍吾心而求聖賢之心即千言萬語無有是處陽
明先生不喜人讀書令學者直証本心正為不善讀書
[011-30b]
者舍吾心而求聖賢之心一似沿門持鉢無益貧兒非
謂讀書果可廢也先生又謂博學只是學此理審問只
是問此理慎思只是思此理明辨只是辨此理篤行只
是行此理而曰心即理也若是乎此心此理之難明而
必假途於學問思辨則又將何以學之問之思之辨之
而且行之乎曰古人詔我矣讀書一事非其導師乎即
世有不善讀書者舍吾心而求聖賢之心一似沿門持
鉢苟持鉢而有得也亦何惜不為貧兒昔人云士大夫
[011-31a]
三日不讀書即覺面目可憎言語無味彼求之見聞者
猶然况有進於此者乎唯為舉業而讀書不免病道然
有志之士卒不能舎此以用世何可廢也吾更惡夫業
舉子而不讀書者


  氣質説


  聖賢敎人只指㸃上一截事而不及下一截觀中庸一
書可見葢提起上截則其下者不勞而自理纔説下截
事如堂下人斷曲直莫適為主誰其信之形而上者謂
[011-31b]
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人生而有此形骸便有此氣質
就中一㸃真性命是形而上者惟形上不離形下所以
上下易混作一塊學者開口説變化氣質却從何處討
主腦來通書曰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矣中便是變化
氣質之方而中庸曰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却又無可
著力處從無可著力處用得工夫來正是性體流露時
此時剛柔善惡果立在何處少間便是個中節之和此
方是變化氣質工夫若已落在剛柔善惡上欲自剛而
[011-32a]
克柔自柔而克剛自惡而之於善巳善而終不之於惡
便落堂下人伎倆矣或問孟子説善養浩然之氣如何
曰纔提起浩然之氣便屬性命邊事若孟施舍北宫黝
告子之徒只是養個蠢然之氣正是氣質用事處所以
與孟子差别


  習説


  或有言學問之功在慎所習者予曰何謂也曰人生而
有習矣一語言焉習一嗜欲焉習一起居焉習一酬酢
[011-32b]
焉習有習境因有習聞有習聞因有習見有習見因有
習心有習心因有習性故曰少成若性並其性而為習
焉習可不慎乎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猶生長於齊
楚不能不齊楚也習可不慎乎曰審如是又誰為專習
之權者而慎之其人不能答予曰學在復性不在慎習
或曰何謂也予告之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渾然至善
者也感於物而動乃遷於習焉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
惡斯日遠於性矣無論習於惡者非性即習於善者亦
[011-33a]
豈性善之善乎故曰性相近習相遠葢敎人尊性權也
然則學以復性也如之何曰性不假復也復性者復其
權而已矣請即以習証習於善則善未有不知其為善
者習於惡則惡未有不知其為惡者此知善而知惡者
誰乎此性權也故易曰復以自知旣已知其為善矣且
得不為善乎既已知其為惡矣且得不去惡乎知其為
善而為之為之也必盡則亦無善可習矣無善可習反
之吾性之初本無善可習也知其為惡而去之去之也
[011-33b]
必盡則亦無惡可習矣無惡可習反之吾性之初本無
惡可習也此之為渾然至善依然人生之初而復性之
能事畢矣然則習亦可廢乎曰何可廢也為之語言以
習之則知其語言以慎之為之嗜欲以習之則知其嗜
欲以慎之為之起居以習之則知其起居以慎之為之
酬酢以習之則知其酬酢以慎之如是則即習即性矣
凡境即性境凡聞即性聞凡見即性見無心非性無性
非習大抵不離獨知者近是知之為言也獨而無偶先
[011-34a]
天下而立以定一尊而後起者禀焉是之謂性權或者
乃恍然而觧曰吾乃知慎習之功其必在慎其獨乎


  苫次說示汋兒


  喪禮苫有次以志哀也君子之居喪也齊衰之服飦粥
之食亦既足以表哀矣而非其至也又求之於居處之
節必寢苫枕塊以示不遑寧處即夢寐之間若將見吾
親竟三年如一日則非其根心之痛有天生而不可觧
者詎能幾是故曰所以志哀也嗟乎喪禮之壞也即齊
[011-34b]
衰之服世俗亦有寛之者進而飦粥之食千百中不得
一二又進而苫塊之處舉世不得一二豈古道之難行
亦流俗之敗壞然也曽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
者也必也親喪乎而朱子又申之曰於此不用其誠烏
乎用其誠本朝理學之儒惟胡敬齋先生於此最有聞
又陳孝亷先生茂烈五十無子居喪人多觧之者而先
生竟歿於喪次近世吾年友劉靜之職方居母喪哀毁
過禮誠信可泣鬼神此數君子夫非盡人之子與按禮
[011-35a]
親喪服成男女各歸喪次男子出次於中門之外無故
則不入内室其女子亦不得輒至男子喪次所以辨嫌
明微也昔晉陳壽居喪有疾偶使侍女治藥弔者見之
遂殞其名行終身坐廢乃知嫌疑之際尤為君子所致
謹誠有見於天下之惡莫不始於微而造於苟且故一
念之失而或遂醸為無窮之疚一舉動之忽而或遂積
為不白之疑如夀者往往而是也嗚呼可畏哉詩云戰
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氷曾子嘗取以明守身之學
[011-35b]
如此後之君子可以知所用力矣予少而懵且未學不
能以禮事親至今抱厥悔遺之終天今也不能無望於
後人庶幾葢我前愆念爾汋生有父師之訓久矣借曰未
知亦旣抱子爾其慎勉之


  良知説


  陽明子常言良知最有功於後學然只是傳孟子教法
於大學之説終有分合古本序曰大學之道誠意而已
矣誠意之功格物而已矣格物之極止至善而已矣止
[011-36a]
至善之則致良知而已矣宛轉説來頗傷氣脉至龍溪
所傳天泉問答則曰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
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益增割裂矣即
所云良知亦非究竟義也知善知惡與知愛知敬相似
而實不同知愛知敬知在愛敬之中知善知惡知在善
惡之外知在愛敬中更無不愛不敬者以叅之是以謂
之良知知在善惡外第取分别見謂之良知所發則可
而已落第二義矣且所謂知善知惡葢從有善有惡而
[011-36b]
言者也因有善有惡而後知善知惡是知為意奴也良
在何處又反無善無惡而言者也本無善無惡而又知
善知惡是知為心祟也良在何處且大學所謂致知亦
只是致其知止之知知止之知即知先之知知先之知
即知本之知唯其知止知先知本也則謂之良知亦得
知在止中良因止見故言知止則不必更言良知若曰
以良知之知知止又以良知之知知先而知本豈不架
屋叠牀之甚乎且大學明言止於至善矣則惡又從何
[011-37a]
處來心意知物總是至善中全副家當而必事事以善
惡兩糾之若曰去其惡而善乃至姑為下根人説法如
此則又不當有無善無惡之説矣有則一齊俱有既以
惡而碍善無則一齊俱無且將以善而疑惡更從何處
討知善知惡之分曉止因陽明將意字認壞故不得不
進而求良於知仍將知字認粗又不得不退而求精於
心種種矛盾固巳不待龍溪駁正而知其非大學之本
㫖矣大學開口言明德因明起照良知自不待言而又
[011-37b]
曰良知即至善即未發之中亦既恍然有見於知之消
息惜轉多此良字耳然則良知何知乎知愛而已矣知
敬而已矣知皆擴而充之達之天下而已矣格此之謂
格物誠此之謂誠意正此之謂正心舉而措之謂之平
天下陽明曰致知焉盡之矣予亦曰致知焉盡之矣




  劉蕺山集巻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