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j0049 古今攷-宋-魏了翁 (master)


[024-1a]
  欽定四庫全書


  古今攷卷二十五


  元 方囘 續


  漢書異姓諸侯王表


  始漢元年不書義帝其次序楚分為四至韓分為二凡
十八王髙祖為帝後追書漢元年為一王也


  孟堅表曰昔詩書述虞夏之際舜禹受䄠積徳累功洽
於百姓攝位行政考之于天經數十年然後在位殷周
[024-1b]
之王乃繇卨稷修仁行義歴十餘世至于湯武然後放
弑秦起襄公章於文繆獻孝昭嚴囘曰子長云秦起襄公章于文繆獻孝之
後今孟堅添昭襄王莊襄王為昭嚴而章之下次一于字似欠沽法稍蠶食六國百有餘

載至始皇乃并天下以徳若彼用力若此其艱難也秦
既稱帝患周之敗以為起於處士横議諸侯力爭四夷
交侵以弱見奪於是削去五等墮城銷刅箝語燒書内
鉏雄俊外攘胡越用一威權為萬世安然十餘年間猛
敵横發乎不虞適戍强于五伯閭閻偪于戎狄嚮應&KR0146
[024-2a]
于謗議奮臂威于甲兵鄉秦之禁適所以資豪傑而速
自斃是以漢無尺土之階繇一劔之任五載而成帝業
書傳所記未嘗有焉何則古世相革皆承聖王之烈今
漢獨収孤秦之弊鐫金石者難為功摧枯朽者易為力
其勢然也故據漢受命譜十八王月而列之天下一統
乃以年數迄于孝文異姓盡矣


  紫陽方氏曰子長之文痛快孟堅之文補綴雖造語工
不及子長抑揚嗟嘆意味有餘也其謂虞夏殷周秦積
[024-2b]
累而後興子長本意也子長先言陳涉項羽髙祖所以
驟興最有意次敘五代之興必悠乆艱難而始皇事兵
革不休以有諸侯于是無寸尺之封而欲圖萬世之安
陳涉之所以起也項羽之所以起也作難二字貶涉虐
戾二字貶羽而撥亂誅暴四字稱高祖此不惟見髙祖
之驟興承秦之弊亦以見涉羽為漢驅除彼皆不仁而
漢獨仁故也孟堅之文密不如子長之文踈也發此一
例學者當細攷之


[024-3a]
  史記漢興以來諸侯年表


  索隠曰應劭云雖名為王其實如古之諸侯 紫陽方
氏曰子長作漢興以来諸侯年表不書曰諸侯王故索
隠引應劭注如此孟堅乃為異姓諸侯王表同姓者单
曰諸侯王表只此一着子長髙于孟堅多矣


  論史記諸侯年表漢書諸侯王表之異


  子長表曰殷以前尚矣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然封伯
禽康叔于魯衛地各四百里親親之義褒有徳也太公
[024-3b]
于齊兼五侯地尊勤勞也武王成康所封數百而同姓
五十五地上不過百里下三十里以輔衛王室管蔡康
叔曹鄭或過或損厲幽之後王室闕侯伯彊國興焉天
子㣲弗能正非徳不純形勢弱也


  紫陽方氏曰子長此一節意謂周之封建魯衛地多以
親親褒有徳太公地多以尊勤勞皆非常也他所封數
百同姓五十五地上不過百里下三十里乃當然也厲
幽之後侯伯彊國興焉天子㣲弗能正周之徳亦未衰
[024-4a]
而平王東遷形勢弱矣故侯伯彊國興而周衰㣲嘆周
之東不能强榦而弱枝也乃後歴叙漢事諸侯地大者
或五六郡連城數十置百官宫觀僭於天子漢獨有三
河至内史十五郡公主列侯頗邑其中嘆夫法之未善
也故曰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廣疆庻孽髙祖之權宜
也于是再論漢興百年之間諸侯踈屬驕奢淫亂叛逆
不軌殞身亡國然後天子觀于上古推恩分子弟國
邑諸侯稍㣲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數十里而漢
[024-4b]
郡八九十犬牙相錯强本榦弱枝葉故曰尊卑明而萬
事各得其所矣序漢初至武帝大初年間諸侯為一
表謂初封之地太廣非悠乆之計叛逆亡隕分王子弟之
後漢始有八九十郡而諸侯㣲此東萊所謂論封建之
大意非孟堅所及者也孟堅表意全反此


  孟堅表曰昔周監于二代三聖制法立爵五等封國八
百同姓五十有餘周公康叔建于魯衛各數百里太公
於齊亦五侯九伯之地所以親親賢賢褒表功徳關諸
[024-5a]
盛衰深根固本為不可㧞者也囘謂改子長意而用其事全相反子長以齊魯
衛地太廣為非故盛則周召相其治致刑錯此亦非周之太平周召為相之力非
諸侯之力二公不之國衰則五伯扶其弱與共守惟齊桓公有功于周晉文公無
禮矣自幽平之後日以陵夷河洛之間分為二周有逃責

之臺被竊鈇之言然天下謂之共主彊大弗之敢傾既
于王赧降為庻人用天年終號位已絶于天下尚猶枝
葉相持莫得居其虚位海内無主三十餘年此孟堅稱美諸侯所
以衛周之事謂為封建之力然不知地大上僭亦所以亡國


[024-5b]
  孟堅又曰秦據埶勝之地騁狙詐之兵姍笑三代盪滅
古法竊自號為皇帝而子弟為匹夫内無骨肉本根之
輔外無尺土藩翼之衛陳吴奮其白梃劉項從而斃之
此謂秦廢封建而暴亡囘謂秦之虐雖封王子弟及侯國亦亡


  孟堅又曰漢興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懲戒亡秦孤
立之敗功臣侯者百有餘邑尊王子弟大啟九國天子
自有三河至内史凡十五郡公主列侯頗邑其中而藩
國大者跨州兼郡連城數十宫室百司同制京師可謂
[024-6a]
矯枉過其正矣囘謂矯枉過其正此一句方是全文畧改子長語而意不同


  孟堅又曰然髙祖創業日不暇給孝惠享國日淺髙后
女主攝位而海内晏如亡狂狡之憂卒折諸吕之難成
太宗之業者亦頼之于諸侯也囘謂折諸吕之難乃平勃交懽之力朱虚侯之
初心在齊非灌嬰連衡齊適為京師患耳七國之變政以濞國大盛却不言


  紫陽方氏曰孟堅之言雖叙事本末如子長意却不然
子長之意欲衆建諸侯而少其力天子之地大諸侯之
地小則上足以制下孟堅顧謂漢祖封諸侯雖矯枉過
[024-6b]
正折諸吕之難成太宗之業亦頼諸侯殊不知諸吕之
誅非全是諸侯之力鼂錯為景帝忠謀而踈斬之以謝
七國而吳濞無上之心不輟非周亞夫絶其糧道濞不
敗也所謂文帝采賈生之議分齊趙景帝削吴楚武帝
施主父之筞下推㤙之令齊趙梁淮南之分皆文子長
語而失子長之意至謂武有淮南衡山之謀作左官之
律設附益之法諸侯惟得食衣租税至于哀平與冨室
亡異而王莽生其奸心遂據南面之尊漢諸侯王厥角
[024-7a]
稽顙奉上璽韍豈不哀哉囘竊惟王莽假母后之勢以
簒國乃元成哀帝積弱而無剛徳孔光張禹之徒有以
成之孟堅乃謂分王子弟左官附益之制有以弱諸侯
于外而生大奸于内愚意决不敢謂之然也此前輩先
儒所以不與班史謂其不如遷史也


  齊趙梁淮南之分


  漢表武帝施主父之䇿下推恩之令使諸侯王得分戸
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齊分為七師古曰
[024-7b]
謂齊城城陽濟北濟南淄川膠西膠東也趙分為六謂
趙平原真定中山廣川河間也梁分為五謂梁濟川濟
東山隂濟陰也淮南分三謂淮南衡山廬江 紫陽方
氏曰齊悼惠王肥最盛九子為王哀王襄嗣至子絶孝
王將閭治封立孫絶城陽景王帝以朱虚侯立傳十世
絶濟北王興居以東牟侯立二年謀反誅淄川懿王志
以安都侯祈為濟北王後改封淄川傳九世絶淮南王
辟光淄川王賢膠西王卭膠東王雄渠皆與七國同反
[024-8a]
誅城陽景王章有功最逺九王而武王以謀反誅


  以曹叅為齊相國


  東萊曰按本傳髙祖以長子肥為齊王庻長子也而以參為
相國齊七十城七十三縣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參盡
召長老諸先生問所以安集百姓者而齊故諸儒以百
數言人人殊參未知所定聞膠西有葢公善治黄老言
使人厚幣請之既至葢公為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
推此類具言之參于是避正堂舍葢公焉其治要用黄
[024-8b]
老術故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參入相漢屬其
後相曰以齊獄市為寄慎勿擾也後相曰治無大于此
者乎參曰不然夫獄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擾之奸人
安所容乎 紫陽方氏曰參本沛獄掾從沛公起百戰
將也而知學問乃如此孝惠二年入相故相齊九年惠帝
除諸侯相國更為齊丞相黥布反參從悼惠王将車
騎十二萬與髙祖㑹擊黥布軍大破之齊七十三縣軍
興車騎十二萬衆强大之國也宜髙祖以愛子信臣鎮
[024-9a]
之參文武全才所謂黄老之學别攷


  以太原郡三十一縣為韓國徙韓王信都晉陽


  韓王信故韓襄王孽孫也長八尺五寸沛公使張良以
韓司徒徇韓地得信從漢王入漢中説曰士卒皆山東
人竦而望歸及其鋒東鄉可以爭天下漢王還定三秦
乃許王信拜為韓太尉略韓地急攻韓王鄭昌昌降立
信為王信與周苛守滎陽楚拔之信降楚已亡歸漢漢
復以為韓王從破項籍與韓剖符王潁川六年春以信
[024-9b]
壯武天下勁兵處以太原郡為韓國徙都晉陽信上書
徙馬邑匈奴冒頓大入信數使使求和觧上賜書責讓
之恐誅以馬邑降匈奴七年冬上自往擊之有白登之
圍具見信傳


  作元功十八人位次


  漢書功臣表於重以白馬之盟後書曰又作十八侯位
次不書何年孟康曰唯作元功蕭曹等十八人位次耳髙
后乃詔作位次下竟師古曰謂蕭何曹參張敖周勃
[024-10a]
樊噲酈商奚涓夏侯嬰灌嬰傅寛靳歙王陵陳武王吸
薛歐周昌丁復蠱逹從第一至十八下文曰髙后二年
復詔丞相陳平盡差列侯之功錄第下竟藏諸宗廟副
在有司


  紫陽方氏曰東萊大事記書此在髙帝六年定功行封
之後偶接續書之耳非此年也張敖位次第三史記表
曰張耳為常山王走歸漢漢定趙為王卒子敖嗣漢六
年春也漢九年四月坐相貫髙為不善廢為宣平侯則
[024-10b]
焉得六年已定位次為元功列侯之三乎今史詳書于


  酇侯蕭何第一   平陽侯曹參第二


  宣平侯張敖第三  綘侯周勃第四


  舞陽侯樊噲第五  曲周侯酈商第六


  魯侯奚涓第七   汝陰侯夏侯嬰第八


  潁陰侯灌嬰第九  陽陵侯傅寛第十


  信武侯靳歙第十一 安國侯王陵第十二


[024-11a]
  棘蒲侯陳武第十三 清河侯王吸第十四


  廣平侯薛歐第十五 汾陰侯周昌第十六


  陽都侯丁復第十七 曲城侯蠱逹第十八


  東萊曰張敖以髙帝九年廢王為侯葢今年有詔作元
功十八人位次及位次之定乃在九年以後也顔師古
曰張敖無大功以魯元之故吕后曲升之也東萊又曰
髙后二年詔丞相陳平盡差列侯之功錄第下竟然則
自十九以下皆平所定也平之第在四十七其自處固
[024-11b]
善而留侯之第尙在六十二何耶葢平以智自恃固不
與功臣爭先若留侯淡然事外雖序曲逆之前亦所不
願也髙帝深諒其雅意在當時必略有定次至髙后世
特因其舊而銓品之耳


  紫陽方氏曰所謂位次者何也朝廷有定序如丞相太
尉之類有一定之班而列侯無官職入朝則不可以無
先後之班上殿侍宴則不可無次序之坐所以因其功
之髙下而次序之也當時雜亂失次豈惟班序未定六
[024-12a]
年春剖符封侯亦止三十餘人耳髙祖之封侯至一百
四十七人表書百五十三人淮陰侯無位次以十一年
謀反誅也芒侯耐耏跖無位次以六年封二年薨無後
也陽夏侯陳豨無位次以十二年謀反誅也元功十八
人位次必在張敖廢王為侯之後其百餘人之位次則
在髙后二年且髙祖六年尚有長沙王吴芮趙王張敖
燕王盧綰九江王英布梁王彭越韓王信王爵貴于侯
獨無位次乎同姓王為一班異姓王為一班功臣列侯
[024-12b]
為一班必各有位次謂十八人定于髙帝六年張良陳
平何以不在位次之列其列侯之未封者源源而來當
是盡髙祖之世但定訖十八人位次陳平張良不爭髙
后時定位次則反而誅者與蚤死者無位次也張蒼計
相位次六十五吕馬童位次一百一同取項羽王翥楊
喜吕勝百二百三百四張相如一百一十八恐又是以
先後封論嗚呼士大夫爭名爭利絲毫必計千古一瞬
今安在哉


[024-13a]
  雍齒汁防侯音什方地名


  汁防音什方史記表如此寫或但書曰什方地屬廣漢
其位次五十七傳五世 紫陽方氏曰世有人主所怨
而不死者乎漢髙祖萬乘之貴不能必殺雍齒乃從而
封之是故君子知命


  諸侯得自除御史大夫羣卿以下如漢朝


  紫陽方氏曰囘續魏鶴山古今攷用漢書帝紀為題而
所引書不一偶參用吕東萊大事記凡觧釋漢事為題
[024-13b]
不專用帝紀也非其時而事出前後代則曰附攷附論
此一節東萊取漢書齊悼惠王傳贊為題 東萊觧曰
髙五王傳贊曰悼惠之王齊最為大國以海内初定子
弟少激秦孤立無藩輔故大封同姓以填天下時諸侯
得自除御史大夫羣卿以下衆官如漢朝漢獨為置丞
相自呉楚誅後稍奪諸侯權左官附益阿黨之法行其
後諸侯惟得衣食租税貧者或乗牛車 史記齊悼惠
王世家太史公曰諸侯大國無過齊悼惠王以海内初
[024-14a]
定子弟少激秦之無尺土封故大封同姓以填萬民之
心及後分裂固其理也 史記五宗王世家太史公曰
髙祖時諸侯皆賦徐廣曰國所出賦皆入于主也得自除内史以下漢
獨為制丞相黄金印諸侯自除御史廷尉宗正博士擬
于天子自呉楚反後五宗王世漢為置二千石去丞相
曰相銀印諸侯獨得食租税奪之權其後諸侯貧者或
乘牛車也 紫陽方氏曰五宗王者景十三王也孟堅
合兩世家贊為髙五王傳贊子長所謂大國無過齊悼
[024-14b]
惠王惡其過制也又云及後分裂固其理也言過制之
事不可乆逺也所謂諸侯皆賦亦惡諸侯全有國賦也
當是時惟吴王濞尤富鑄山煑海鹽鐡既饒不賦于民
遂生叛心除吏一事漢獨置相而已此尤子長所惡也
吴楚叛後奪之權貧者牛車之嘆譬如父母愛驕子至
其不肖狼狽無及於教誨矣此意皆髙孟堅之意甚卑


  作左官之律


  漢諸侯王表景遭七國之難抑損諸侯減黜其官武有
[024-15a]
衡山淮南之謀作左官之律設附益之法服䖍曰仕于
諸侯為左官絶不得使仕于王 應劭曰人道尙右今
捨天子而仕諸侯故謂之左官也師古曰左官猶言左
道也皆僻左不正應説是也漢時依上古法朝廷之列
以右為尊故謂降秩為左遷仕諸侯為左官也 紫陽
方氏曰如王國人不得入宿衛是也古尚右故主人坐
東面西曰左賔坐西面東曰右儀禮公食大夫禮公坐
其中主人者謂公主此客任賔主百拜酒三行之勞坐
[024-15b]
其左而尊賔于右今世人入門分左右主坐左客坐右
猶尊客也而自唐以來左相班右相之上如近世時亦
然尚書左丞相右相之上左右正言司諌皆先左后右
又有以出身文官為左後去之漢置左右内史左馮翊
右扶風則尚左矣今日始又尚右右丞相左丞相中書
左丞右丞是也


  設附益之法


  張晏曰律鄭氏説封諸侯過限曰附益或曰阿媚王侯
[024-16a]
有重法也師古曰附益者盖取孔子云求也為之聚斂而
附益之之義也皆背正法而益于私家也


  諸侯王初置金璽盭綬


  百官公卿表諸侯王髙祖所置師古曰蔡邕云漢制皇
子封為王其實諸侯也周末諸侯或稱王而漢天子自
以皇帝為稱故以王號加之總名諸侯王也金璽盭綬音戾
别攷掌治其國有太傅輔王内史治國民中尉掌武職丞

相統衆官羣卿大夫都官如漢朝景帝中五年令諸侯
[024-16b]
王不得復治國天子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
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謁者即諸官長丞皆損其
員武帝改漢内史為京兆尹中尉為執金吾郎中令為
光禄勲故王國如故損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僕曰僕
亦千石成帝綏和元年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
郡都尉 紫陽方氏曰此表所書比東萊所引髙五王
傳贊詳甚故特書之


  附攷璽印組綬


[024-17a]
  公卿百官表相國丞相太尉太傅太師太保前后左右
將軍大司空金印紫綬武帝宣帝大司馬無印綬成帝
初賜哀帝去之又復御史大夫銀印青綬成帝更名大
司空改金紫哀帝復為御史大夫諸侯王金璽盭綬如
淳曰盭音戾綠也以綠為質晉灼曰盭艸名也出瑯琊
平昌縣似艾可染綠因以綬為名也師古曰晉説是也
璽之言信也古者印璽通名今則尊卑有别漢舊儀去
諸侯王黄金璽槖駝鈕文曰璽謂刻云某王之璽
[024-17b]
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銀印青綬師古曰漢舊儀云
銀印皆龜鈕其文曰章謂刻曰某官之章也光禄大夫


  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銅印黑綬大夫愽士御史謁者郎
無其僕射御史尚書尙符璽者有印綬


  比二百石以上皆銅印黄綬師古曰漢舊儀云六百石
四百石至二百石以上皆銅印鼻鈕文曰印謂鈕但作鼻
不為虫獸之形而刻文曰某官之印成帝綏和元年長
[024-18a]
相皆黑綬哀帝建平二年復黄綬


  朱買臣傳拜㑹稽太守衣故衣懐其印綬步歸郡邸守
邸與共食少見其綬引其綬視其印㑹稽太守章也
昌邑王傳受皇帝璽綬霍光傳光曰皇大后詔廢安得
天子廼即持其手解脱其璽組奉上太后 紫陽方氏
曰髙祖紀秦王子嬰奉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曰璽曰
符曰節前已詳攷而論之矣今璽印組綬亦不可不攷
如后


[024-18b]
  禮記玉藻古者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天子
佩白玉而𤣥組綬公侯佩山𤣥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
蒼玉而純鄭𤣥為緇組綬世子佩瑜玉而綦組綬士佩瓀而兖
而緼組綬鄭𤣥注綬者所以貫佩玉相承受者

也純當作緇或作絲旁才綦文襍色也孔子佩象環五
寸而綦組綬正義孔子以象牙為環廣五寸以綦組為
綬也失魯司宼謙不復佩徳佩及事佩示巳無徳事也
象牙有文理言已有文章也而為環者示己文教所循環
[024-19a]
無窮也囘謂佩古宗廟冕服朝覲弁服皆有左右玉佩
秦廢之而經傳佩之可攷者陳祥道禮書備矣自秦及
漢璽印組綬之法亦可攷而組綬二字祖于古之玉佩
而不同故著之古人玉佩不惟宗廟朝覲有之而燕居
亦然玉藻所謂無故玉不去身乃燕私之佩非祭服之
佩朝服之佩也後世印綬則秦漢君臣無時而不佩于
身此尤異于古而秦法佩玉帶劒乃左帶劒右佩印綬
故有曰左右劒佩相當荆軻之變秦王𢃄劒則人主坐
[024-19b]
殿亦左帶劒右佩璽綬也羣臣曰王負劒者呼令秦王
移所帶劍負之于背則一拔而出也蕭何帶劒履上殿
則宰相亦左𢃄劒右佩印綬也漢儀諸臣𢃄劒至殿階
解劒晉世始代之以木則知兩漢羣臣背帶劍佩印綬
此制之廢又當别攷


  印劉熈釋名印信也所以封物為驗也亦言因封物相
因付也漢舊儀璽皆白玉螭虎紐曰皇帝行璽皇帝之
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凡六璽又有秦傳國
[024-20a]
璽不知霍光脱昌邑王璽組果何璽也或謂天子璽方
四寸則如之何佩之亦大重矣璽書二字初見季武子
取卞使公冶問襄公璽書追而與之鄭松皆曰璽印也
偶讀漢淮陽王傳璽書謝奏有詔䇿二字書即詔也以
竹䇿書之而以天子玉璽封之也


  侯董巴輿服志曰戰國解去紱佩留其絲襚以為章表
秦乃以采組連結于襚光明章表轉相結綬故曰綬乗
輿黄赤綬四采黄赤縹紺純黃圭長二丈九尺五百首
[024-20b]
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皆同又漢官儀乗輿綬黃地骨
白羽青綘緑五岳四百首長二丈二尺王赤綬一等諸
國貴人相國主公封君丞相御史大夫匈奴綠綬又一
等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綬或青緺綬又一等自青
綬已上縌音逆皆長三尺二寸與綬同采而首半之縌者
古佩襚也佩襚相迎受故曰縌紫綬之間得施玉環玦
千石六百黒綬又一等四百至百石黄綬又一等囘初
讀頗難曉以汴京刋本初學記及陳祥道禮書細攷
[024-21a]
然後知凡先合单紡為一絲四絲為一扶五扶為一首
五首成一文文采淳為一圭首多者絲細少者麄皆廣
尺六寸初學記無尺字囘按韵書組總五切綬屬小者為冕纓
亦綸組也綬上去二首注紱維祥道所記唐制今不書
何以言之今人無此制乆矣組今巧索之類所以穿印
璽之竅繫之于腰其文采顔色織組之工丈尺廣博祥
道亦不能畫為圖其謂漢承秦制加以雙印佩刀之飾
囘謂冠有纓佩有組而綬又脩博纒于腰圍之間者内
[024-21b]
則男女左右佩謂之事佩而左右珩璜琚瑀衝牙蠙珠
之佩為徳佩古人先事佩後徳佩一身之所繫亦多端
矣秦漢易之以印綬而組綬二字祖出玉佩非實有所
似也不過今人綵絲䋲索之義而其制不傳未知何時
廢印綬不佩而祭服朝服之復古始漢明帝今人用匣
盛印以銀為龜長官花押藏之紫袱包匣又封押之牌
入印出印出牌入以公裳為綬全與秦漢不同有朝服
箱幞頭匣笏囊祭朝一服之佩宋時三年一大禮用之
[024-22a]
他不過曰公裳公服紫緋綠三色而士大夫民庻貴玉
絛環以絲為絛多用道服腰之為美觀襍佩七寳箆刀
便袋皮革之囊無所不有皆非古制而腰帶有玉有犀
有金有魚袋有角以繫公服也寳玉犀象皮條皮飾亦
無所不有世變無窮古學不講吁


  漢朝服


  東萊曰秦漢車服並見通典車未全攷服色通典節本
未見


[024-22b]
  張良封留隨入闗閉門不出


  張良以六年正月丙午朔封在大功臣二十餘人之類
已書今再書者為子房不爭而善讓也史記世家良未
嘗有戰鬬功髙帝曰運籌帷幄中决勝千里外子房功
也自擇齊三萬户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㑹留此天以
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
當三萬戸乃封為留侯良之為人與請為假王拔劔擊
柱日夜爭功不决者異矣功臣表曰留文成信侯張良
[024-23a]
以廐將從起下邳以韓申徒下韓入武闗决筞降秦王
嬰解上與項羽隙請漢中地常為計謀侯萬戸此必漢
封功臣時定封之策所書也師古曰韓申徒即韓王信
楚漢春秋作信都古信申同字囘謂史書兩韓信焉知
韓王信之信不讀曰申乎師古又謂蕭何位第一户唯
八千張良食萬户而位過八千或以才或以功勞亦無
定也囘謂良唯不爭而善讓故十八侯元功位次與陳
平俱不與焉史記書良從入闗中在劉敬説上即日駕
[024-23b]
西都闗中之後此時必無不從之理而漢書帝紀書婁
敬之説在五年六月前史記髙祖本紀亦同但史記良
傳于從入于闗之後書道引不食榖杜門不出歲餘即
恐不然漢書張良傳書西都長安在六年封功臣之後
自與紀違然漢傳是也史記良世家書西都闗中亦在
六年封功臣之後亦自與紀異漢書婁敬傳書西都闗
中在五年假如果然良從入闗中又再從出闗擊臧荼
利幾幸陳執韓信乃後又再入闗也通鑑書良杜門不
[024-24a]
出在六年而東萊大事記書良杜門不出于六年三月
後五月前從傳從世家從通鑑不從二紀云


  夏五月尊太公為太上皇


  上歸櫟陽五日一朝太公太公家令説太公曰天無二
日土無二王皇帝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奈何
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行後上朝太公擁篲迎
以郤行上大驚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奈何以我亂
天下法于是上心善家令言賜黄金五百斤師古曰晉
[024-24b]
太子庻子劉寳云善其發悟己心因得尊崇父號非善
其令父敬己夏五月丙午詔曰人之至親莫親于父子
故父有天下傳歸于子子有天下尊歸于父此人道之
極也前日天下大亂云 云此皆太公之教訓也諸侯通
侯將軍羣卿大夫已尊朕為皇帝而太公未有號今上
尊號曰太上皇師古曰太上極尊之稱也皇君也天子
之父故號曰皇不預治國故不言帝也 紫陽方氏曰
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號曰皇帝追
[024-25a]
尊莊襄王為太上皇注裴駰案漢髙祖尊父曰太上皇
亦倣此也


  史記髙祖本紀注蔡邕曰不言帝非天子也索隠曰按
本紀秦始皇既尊莊襄王為太上皇已有故事矣葢太
上者無上也皇者徳大于帝故尊其父號太上皇也
東萊大事記曰葢用秦追尊莊襄王之制也囘謂天下
豈有無父之國哉皇帝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此家令無識之言也感悟上心追
[024-25b]
尊太公家令可以賞知有君臣不知有父子一時失言
衆弗之察家令可以無賞舜攝天子位瞽瞍猶存遂不
拜乎拜則豈可謂之人主拜人臣乎但知以子拜父可
矣家令不學漢朝蕭曹之徒皆不學武王追王太王王
季文王有舊比而况秦始皇追尊莊襄王相去未逺一
時君臣懵然可勝嘆哉史漢注索隠最佳


  立大市于長安


  史記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分五列自上而下第一
[024-26a]
列書皇帝元二年數第二列大事記書誅伐封建薨叛
及初事大事第三列相位第四列將位第五列御史大
夫位其大事記髙帝六年書曰尊太公為太上皇劉仲
為代王立大市更命咸陽曰長安東萊大事記書曰立
大市于長安解題曰既治長樂宫復作大市朝市之制
備矣 紫陽方氏曰子長此表妙不可言孟堅之為百
官公卿表而無大事記殊不及子長之髙而吕城公大
事記之名出此帝紀所無表而出之書大市事以見蕭
[024-26b]
何堅髙祖定都長安之意前朝後市既備不可舍而他
之也周以前制度建國左宗廟右社稷前朝後市市之
説周官尤詳上旌思次等語尤竒陳祥道禮書可攷


  立西市


  史記大事記孝惠六年七月立太倉西市史漢記髙七年昔已書立
武庫大倉東萊曰大市蕭何所作葢所謂東市也太倉子長

兩書東萊一亦但從漢紀前一書


  附論棄市


[024-27a]
  五刑始見舜典孔傳五刑墨劓剕宫大辟漢刑法志以
剕為刖而盡第四師古曰則斷足也書曰五服三就孔
傳謂行刑當就三處大罪于原埜大夫于朝士于市正
義謂孔本魯語魯語云刑五而一無有隠者大刑用甲
兵次刑斧鉞中刑刀鋸其次錢筰薄刑鞭朴以威民故
大者陳之原埜小者致之市朝馬王鄭合市朝為一而
增甸師氏頴逹不然之又謂惟死罪分就處所墨劓剕
宫無常處可就囘謂唐虞肉刑五流刑鞭刑朴刑三共
[024-27b]
為八而以流宥乎犯五刑者當亦分五等王荆公不然
孔安國三就之説謂朝非用刑之所或重或輕或輕重
之中曰三就如五流三居孔傳謂大罪四裔次九州之
外次千里之外荆公亦不然以或逺或近或逺近之中
為三居王晦叔然之漢志謂殺人者踣諸市則墨劓宫刖
不于市乎説命下言伊尹弗克俾厥后為堯舜其心愧
恥若撻于市則鞭朴之刑亦于市也世謂春秋片言之
貶辱過市朝之撻則朝亦用刑若後世杖之朝堂監司
[024-28a]
太守當㕔杖罪人是也秦始皇紀李斯燒書有敢偶語
詩書棄市以古非今者族然棄市之名已見秦昭王五
十二年王稽棄市此死刑也其亦斬刑之罪也古未有
絞刑今之决重杖二十處死加以索繫其頸曰絞笞杖
徒流刑皆五等絞斬死刑二等絞且杖全其屍並于市
曹行刑古之棄市殆非絞也墨劓剕宫皆用刀鋸以此
知棄市者斬也周穆王吕刑以死罪為大辟而漢志改
剕為髕師古注髕謂去膝骨頭又與斬左趾右趾異何
[024-28b]
也漢文帝十三年五月除肉刑當斬右趾及殺人先自
告及吏坐受賕枉法守縣官財物而即盗之已論命復
有籍笞異者皆棄市其後外有輕刑之名内實殺人師
古謂斬右趾者棄市故入于死以笞五百代斬左趾笞
三百代劓笞數既多死亦多也先時笞背笞未畢而死
景帝笞五百減為三百笞三百減為二百又改三百為
二百二百為一百定箠令箠長五尺其本大一寸其竹
也末薄半寸皆平其節當笞者笞臀毋得更人畢一罪
[024-29a]
乃得更人景紀中二年二月改磔曰棄市勿復磔師
古曰磔謂張其屍也囘謂他注皆非是合以改磔為句
其詔之之辭曰棄市勿復磔免張其屍也若以棄市為
句則又有此刑非改磔始於此時也近世笞刑五十至
七十小木杖杖刑五六十至百大木杖立而杖臀學舍
夏楚用竹箆徒刑五流刑三坐而杖皆笞不于市杖一
百始或于市徒流亦不皆市監司太守斷事不檢法但
决脊杖若干刺配某州軍耳今笞杖用七數自七至百
[024-29b]
单七十一等伏而决臀視前代輕而五决或更一人則
無賄而犯私怒者不能當







  古今攷卷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