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b0037 書經大全-明-胡廣 (master)


[006-1a]
欽定四庫全書
 書經大全卷六
           明 胡廣等 撰
 周書
  周文王國號後武王因以為有天下之號書凡三
  十二篇史記后稷封于邰别姓姬氏𫝊十三世至/季歴季歴生昌為西伯西伯崩太子發立
  是為武王侯陳氏曰文王二十四年生武王四十/八年即諸 位在位五十年年九十七而終武王
  年七十三而嗣位嗣位十三年而伐/紂為天子七年而終年九十三也
[006-1b]
  泰誓上
   泰大同國語作大武王伐殷史錄其誓師之言
   以其大會孟津編書者因以泰誓名之上篇未
   渡河作後二篇既渡河作今文無古文有 按
   伏生二十八篇本無泰誓武帝時偽泰誓出與
   伏生今文書合為二十九篇孔壁書雖出而未
   𫝊於世故漢儒所引皆用偽泰誓如曰白魚入
   于王舟有火復于王屋流為烏太史公記周本
[006-2a]
   紀亦載其語然偽泰誓雖知剽竊音/切經傳去/聲
   引而古書亦不能盡見故後漢馬融得疑其偽
   謂泰誓按其文若淺露吾又見書𫝊多矣所引
   泰誓而不在泰誓者甚多至晉孔壁古文書行
   而偽泰誓始廢 吳氏曰湯武皆以兵受命然
   湯之辭裕武王之辭迫湯之數音/所桀也恭武之
   數紂也傲學者不能無憾疑其書之晚出或非
   盡當時之本文也朱子曰文王之事紂惟知以/臣事君而已都不見其他兹
[006-2b]
   其所以為至徳也若謂三分天下紂尚有其二/未忍輕去臣位以商之先王徳澤未亡厯數未
   終紂惡未甚聖人若之何而取之則是文王之/事紂非其本心蓋有不得已焉耳若是則安得
   謂之至徳哉至于武王之伐紂觀政于商亦豈/有取之之心而紂罔有悛心武王灼見天命人
   心之歸己也不得不順而應之故曰予弗順天/厥罪惟鈞以此觀之足見武王之伐紂順乎天
   而應乎人無可疑矣此處不容有毫髪之差天/理人欲王道霸術之所以分其端待在于此爾
   易王氏炎曰古文泰字只用大字今文遂以泰/ 大泰者大之至 吳氏曰按帝辛本紀稱紂
   書稱受或二/字古通用
惟十有三年春大會于孟津
[006-3a]
 十三年者武王即位之十三年也春者孟春建寅之
 月也孟津見音現/下同禹貢 按漢孔氏言虞芮如税反/二國名
 虞在陜之平/陸芮在馮翊質成為文王受命改元之年凡九年而
 文王崩武王立二年而觀去/聲兵三年而伐紂合為十
 有三年此皆惑於偽書泰誓之文而誤解九年大統
 未集與夫音扶/下同觀政于商之語也古者人君即位則
 稱元年以計其在位之久近常事也自秦惠文始改
 十四年為後元年漢文帝亦改十七年為後元年自
[006-3b]
 後説春秋因以改元為重歐陽氏曰果重事歟西伯
 即位已改元年中間不宜改元而又改元至武王即
 位宜改元而反不改元乃上冒先君之元年并去/聲
 居喪稱十一年及其滅商而得天下其事大於聽訟
 逺矣而又不改元由是言之謂文王受命改元武王
 冒文王之元年者皆妄也歐陽氏之辨極為明著但
 其曰十一年者亦惑於書序十一年之誤也詳見序
 篇又按漢孔氏以春為建子之月蓋謂三代改正朔
[006-4a]
 必改月數改月數必以其正為四時之首序言一月
 戊午既以一月為建子之月而經又係之以春故遂
 以建子之月為春夫改正朔不改月數於太甲辨之
 詳矣而四時改易尤為無藝法制/也冬不可以為春寒
 不可以為暖固不待辨而明也或曰鄭氏箋詩維暮
 之春亦言周之季春於夏為孟春曰此漢儒承襲之
 誤耳且臣工詩言維暮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畬音/余
 於音/烏皇來牟將受厥明蓋言暮春則當治其新畬矣
[006-4b]
 今如何哉然牟麥將熟可以受上帝之明賜夫牟麥
 將熟則建辰之月夏正季春審矣鄭氏於詩且不得
 其義則其攷之固不審也不然則商以季冬為春周
 以仲冬為春四時反逆皆不得其正豈三代聖人奉
 天之政乎朱子曰泰誓序十有一年武王伐殷經云/十有三年春大會于孟津必差誤説者乃
 以十一年為觀兵尤無義理舊有人引洪範十有三/祀王訪于箕子則十有一年之誤可知矣問子丑寅
 之建正如何曰此是三陽之月若秦用建亥之月為/正直是無謂大抵三代更易須著如此更易一畨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越我御事庶士明聽誓
[006-5a]
 王曰者史臣追稱之也友邦親之也冢君尊之也越
 及也御事治平/聲事者庶士衆士也告以伐商之意且
 欲其聽之審也
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亶丹上/聲聰明作元后
元后作民父母
 亶誠實無妄之謂言聰明出於天性然也大哉乾元
 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天地者萬物之父母
 也萬物之生惟人得其秀而靈具四端備萬善知覺
[006-5b]
 獨異於物而聖人又得其最秀而最靈者天生聰明
 無待勉强上/聲其知先知其覺先覺首出庶物故能為
 大君於天下而天下之疲癃殘疾得其生鰥寡孤獨
 得其養舉萬民之衆無一而不得其所焉則元后者
 又所以為民之父母也夫音/扶天地生物而厚於人天
 地生人而厚於聖人其所以厚於聖人者亦惟欲其
 君長上/聲乎民而推天地父母斯民之心而已天之為
 去/聲民如此則任元后之責者可不知所以作民父母
[006-6a]
 之義乎商紂失君民之道故武王發此是雖一時誓
 師之言而實萬世人君之所當體念也朱子曰氣質/之性古人雖
 不曾説著考之經典却有此意如惟人萬物之靈亶/聰明作元后天乃錫王勇智皆此意也湯武征伐皆
 先自説一段義理父新安陳氏曰萬物莫不禀氣於/天受形於地乾稱 坤稱母此天地所以為萬物一
 大父母也也孫氏曰天地能生萬物而不能成所以/成之者君 唐氏曰配天地以作民父母與易象
 言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者/一也 陳氏經曰人者萬物之一也物得氣之偏人
 得氣之全此人性所以獨靈于物然人雖有此靈有/不能保此靈者必得聰明之君以父母之斯民始得
 以各全其靈聰明亦靈也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而為靈之靈者耳 吕氏曰此雖誓師之辭乃六經
[006-6b]
 之統攝百王之標凖子碧梧馬氏曰作民父母一語/武王以之首泰誓箕 以之終皇極 陳氏雅言曰
 造化生物之仁聖人養民之仁亶聰明作元后者天/之意也作民父母者君之責也天地為萬物之父母
 聖人為萬民之父母武王於誓師之首言此以/見人君當與天地同其徳而盡君師之責也
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災下民
 受紂名也受是酉反孔𫝊云受紂也音相亂馬氏曰/受讀曰紂鄭氏云紂帝乙之子帝乙愛而
 欲立之號曰受後/時人轉稱為紂言紂慢天虐民不知所以作民父
 母也慢天虐民之實即下文所云也
沈湎音/免冒色敢行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惟宫室臺
[006-7a]
榭陂班糜/反池侈服以殘害于爾萬姓焚炙之石/反忠良刳
音/枯它歴/反孕婦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肅將天威大勲未

 沈湎溺于酒也冒色冒亂女色也族親族也一人有
 罪刑及親族也世子弟也官使不擇賢才惟因父兄
 而寵任子弟也土高曰臺有木曰榭澤障曰陂停水
 曰池侈奢也焚炙炮烙音庖/洛刑之類刳剔割剝也皇
 甫謐音/宻云紂剖比干妻以視其胎未知何據紂虐害
[006-7b]
 無道如此故皇天震怒命我文考敬將天威以除邪
 虐大功未集而文王崩愚謂大勲在文王時未嘗有
 意至紂惡貫盈武王伐之叙文王之辭不得不爾學
 者當言外得之問諸儒之説以為武王未誅紂則稱/文王為文考以明文王在位未嘗稱
 王之證及既誅紂乃稱文考為文王然既曰文考則/其諡定矣若如其言將稱為文公耶朱子曰此等事
 無證佐皆不可曉闕之可也文武無伐紂之心而天/與之人歸之其勢必誅紂而後已故有肅將天威大
 勲未集之語但紂罪未盈天命未絶故文王猶得以/三分之二而服事紂若使文王未崩十二三年紂惡
 不悛天命已絶則孟津之事文王亦豈得而辭哉以/此見文武之心未嘗不同皆無私意視天與人而已
[006-8a]
 便因説文王事商曰文王且是做得從容不迫武王/ 去伐商太猛耳文王伐崇伐宻戡黎等事又自顯
 然書説王季勤勞王家詩云太王翦商都是他子孫/自説不成他子孫誣其父祖春秋分明説泰伯不從
 是不從甚底事若泰伯當武王之世也只是為諸侯/但時措之宜聖人又有不得已處横渠云商之中世
 都棄了西方之地不管他所以戎狄復進入中國太/王所以遷於岐然岐下也只是箇荒涼之地太王自
 去立箇家計如此雖陳氏大猷曰敬者萬善之本不/敬者萬惡之本人 至愚猶知敬天今紂天且不敬
 宜其衆惡/日深也
肆予小子發以爾友邦冢君觀政于商惟受罔有悛音/筌
心乃夷居弗事上帝神祗遺厥先宗廟弗祀犧牲粢音/咨
[006-8b]
音/成既于凶盜乃曰吾有民有命罔懲音/澄其侮
 肆故也觀政猶伊尹所謂萬夫之長可以觀政八百
 諸侯背商歸周則商政可知先儒以觀政為觀兵誤
 矣悛改也夷蹲踞音存/句也武王言故我小子以爾諸
 侯之向背觀政之失得於商今諸侯背叛既已如此
 而紂無有悔悟改過之心夷踞而居廢上帝百神宗
 廟之祀犧牲粢盛以為祭祀之備者皆盡于凶惡盜
 賊之人即箕子所謂攘竊神祗之犧牷牲者也受之
[006-9a]
 慢神如此乃謂我有民社我有天命而無有懲戒其
 侮慢之意朱子曰伊川謂無觀政之事非深見文武/之心不能及此非謂存名教而發也若有
 心要存名教而於事實有所改易則夫子之錄泰誓/武成而不存名教甚矣近世有存名教之説大害事
 將聖人心迹都做兩截看了殊不知聖人所行便是/名教若所行如此而所教如彼則非所以為聖人矣
 今程子曰觀政之説必無此理如今日天命絶則紂/ 日便是獨夫豈容更留之三年今日天命未絶便
 是君也為之臣子者敢以兵脅君乎不林氏曰夷如/原壤夷俟之夷紂不祀武伐之如葛 祀湯伐之也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有
罪無罪予曷敢有越厥志
[006-9b]
 佑助寵愛也天助下民為之君以長之為之師以教
 之君師者惟其能左右上帝以寵安天下則夫有罪
 之當討無罪之當赦我何敢有過用其心乎言一聽
 於天而已朱子曰這箇道理雖人所固有若非聖人/如何得如此光明盛大你不曉得我説在
 這裏教你曉你不會做底我做下様子在此與你做/只是要持守這箇道理教他常立在世間上柱天下
 柱地常如此端正纔一日無人維持便顚倒了少間/腳柱天頭柱地顚倒錯亂便都壞了所以説天佑下
 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天只得/生你付得這道理與你做與不做却在你做得好也
 由你做得不好也由你所以又為之立君師以作成/之既撫養你又教導你使無一夫不遂其性如堯舜
[006-10a]
 之時真箇是寵綏四方只是世間不好底人不定疉/底事纔遇堯舜都安帖平定了所以謂之克相上帝
 蓋助上帝之所不及也自秦漢以來講學不明世之/人君固有因其才智做得功業然無人知明徳新民
 之事君道間有得其一二而師之道則絶無矣道陳/氏經曰後世之君刑政徒尚教化不立不知師 不
 盡則不足以盡君道矣武王之意謂紂既不能當君/師之任則任君師獨不在我乎我當相天以討紂之
 有罪而綏定天下之無罪者所不得而私也使陳氏/雅言曰天能與人以耳目口鼻之形而不能 之無
 飢餓凍餒之患天能賦人以仁義禮智之性而不能/使之無氣禀物欲之蔽故立之君以養之為之師以
 教之為君師者當曰天之命我者非以君位而貴我/非以師位而尊我惟其能相上帝之所不及撫養之
 使無一之不遂其生教導之使無一之不成其性然/後可以無負乎上天立君師之意蓋是時紂暴虐君
[006-10b]
 師之道廢故武王誓/師之際首及乎此
同力度徳同徳度義受有臣億萬惟億萬心予有臣三
千惟一心
 度量度也徳得也行道有得於身也義宜也制事達
 時之宜也同力度徳同徳度義意古者兵志之詞武
 王舉以明伐商之必克也林氏曰左氏襄三十一年
 魯穆叔曰年鈞擇賢義鈞以卜昭二十六年王子朝
 曰年鈞以徳徳鈞以卜蓋亦舉古人之語文勢正與
[006-11a]
 此同百萬曰億紂雖有億萬臣而有億萬心衆叛親
 離寡助之至力且不同況徳與義乎林氏曰凡勝負/之理力同則有
 徳者勝徳同則有義者勝度徳校善惡也度義校曲/直也 介軒董氏曰行道有得於身身當作心按孟
 子曰道若大路然邵子曰道猶路也萬古在前萬世/在後誰能不由此道而行凡日用事物當然之理決
 不可不由者是之謂道道乃衆人公共之路必須能/行此道而有得於吾心然後可謂之徳禮記鄉飲酒
 曰徳者得也得於吾身也朱子暮年榜公堂取據於/徳一條改有得於身為有得於心仍俾六經用此為
 通例禮記其身已是切己終必曰心益見向裏下工/夫耳 新安陳氏曰此謂百萬曰億洛誥中又謂十
 萬曰億韋昭注楚語曰十萬曰億古數也秦改制始/以萬萬為億今解尚書合主十萬為億之説百萬為
[006-11b]
 億未見/所本
商罪貫盈天命誅之予弗順天厥罪惟鈞
 貫通盈滿也言紂積惡如此天命誅之今不誅紂是
 長惡也其罪豈不與紂鈞乎如律故縱者與同罪也
 唐孔氏曰紂之惡如/繩貫物其貫已滿
予小子夙夜祗懼受命文考類于上帝宜于冢土以爾
有衆底天之罸祗音/支
 底致也冢土大社也祭社曰宜上文言縱紂不誅則
[006-12a]
 罪與紂鈞故此言予小子畏天之威早夜敬懼不敢
 自寧受命於文王之廟告于天神地祗以爾有衆致
 天之罸於商也王制曰天子將出類乎上帝宜乎社
 造七到/反乎禰受命文考即造乎禰也王制以神尊卑
 為序此先言受命文考者以伐紂之舉天本命之文
 王武王特禀文王之命以卒其伐功而已陳氏經曰/紂之惡在
 不敬上天文王之徳在肅將天威武王之徳/在夙夜祗懼敬與不敬聖狂分焉興亡判焉
天矜音/京于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爾尚弼予一人永清
[006-12b]
四海時哉弗可失
 天矜憐於民民有所欲天必從之今民欲亡紂如此
 則天意可知爾庶幾輔我一人除其邪穢音/畏永清四
 海是乃天人合應之時不可失也林氏曰天之立君/専以為民故武王
 於一篇之中三致意焉首言元后作民父母以見紂/之不能為民父母也次言作之君師以見紂之不能
 為君師也末言民欲天必從以見民之欲亡紂而伐/之必克也去一紂則惡根除故永清四海堯授舜舜
 授禹天實與之則堯舜不可失其與之之時湯放桀/武王伐紂天實奪之則湯武不可失其取之之時故
 韓獻子曰文王率商之叛國以事紂惟知時也禮運/亦曰堯授舜舜授禹湯放桀武王伐紂時也 陳氏
[006-13a]
 經曰君源也民流也源清則流清四海本清紂汙濁/之伯夷太公所以避之以待天下之清也去紂而除
 其穢惡則清其/源而天下清矣
  泰誓中
惟戊午王次于河朔羣后以師畢㑹王乃㣘循去/聲師而
戊音/茂
 次止徇循也河朔河北也戊午以武成考之是一月
 二十八日唐孔氏曰左莊三年凡師一宿為舍再宿/為信過信為次此直取止舍之義非春秋
 三日例也子林氏曰漢律歴志曰周師初發以殷之/十一月戊 後三日得周正月辛夘朔至戊午渡孟
[006-13b]
 津孟津去周九百里師行日三十里凡三十一日渡/河三日三誓師上篇不言日以中篇攷當是丁巳日
 在河南將渡孟津時誓而後渡河也中篇是戊午既/渡而次河北所誓下篇戊午明日將趨商郊誓而後
 行也三令五/申謹之至也
曰嗚呼西土有衆咸聽朕言
 周都豐鎬其地在西從武王渡河者皆西方諸侯故
 曰西土有衆吕氏曰上篇言友邦冢君御事庶士先/諸侯而後西土之人所以明尊卑之分
 也中下篇先及西土立法自近者始誓新安陳氏曰/伐紂之誓凡四上篇併諸侯凡從者 之中下篇惟
 誓西伯所統者至牧誓又併諸/侯凡從者誓之篇末軍法甚明
[006-14a]
我聞吉人為善惟日不足凶人為不善亦惟日不足今
商王受力行無度播棄犂老昵比音溺/備罪人淫酗音/煦
虐臣下化之朋家作仇音/求脅權相滅無辜音/孤音/喻天穢
徳彰聞
 惟日不足者言終日為之而猶為不足也將言紂力
 行無度故以古人語發之無度者無法度之事播放
 也犂黧通黑而黄也微子所謂耄遜于荒是也老成
 之臣所當親近者紂乃放棄之罪惡之人所當斥逐
[006-14b]
 者紂乃親比之酗醉怒也肆縱也臣下亦化紂惡各
 立朋黨相為仇讐脅上權命以相誅滅流毒天下無
 辜之人呼天告寃腥穢之徳顯聞于上吕氏曰為善
 至極則至治馨香為惡至極則穢徳彰聞
惟天惠民惟辟奉天有夏桀弗克若天流毒下國天乃
佑命成湯降黜夏命
 言天惠愛斯民君當奉承天意昔紂不能順天流毒
 下國故天命成湯降黜夏命
[006-15a]
惟受罪浮于桀剝喪去/聲元良賊虐諫輔謂己有天命謂
敬不足行謂祭無益謂暴無傷厥鑒惟不逺在彼夏王
天其以予乂民朕夢協朕卜襲音/習于休祥戎商必克
 浮過剝落喪去也古者去國為喪元良微子也諫輔
 比干也謂己有天命如答祖伊我生不有命在天之
 類下三句亦紂所嘗言者鑒視也其所鑒視初不在
 逺有夏多罪天既命湯黜其命矣今紂多罪天其以
 我乂民乎襲重平/聲也言我之夢協我之卜重有休祥
[006-15b]
 之應知伐商而必勝之也此言天意有必克之理張/氏
 曰即所謂商鑒不逺在夏后之世邑林氏曰其者未/定之辭猶曰天其永我命于兹新 言之于未然之
 前辭當如此戎新安胡氏曰蔡𫝊言/伐商以伐訓 謂以兵戎伐之也
受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徳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徳雖
有周親不如仁人
 夷平也夷人言其智識不相上下也治亂曰亂十人
 周公旦召音/邵公奭音/式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夭散
 上/聲宜生南宫适其一文母孔子曰有婦人焉九人而
[006-16a]
 已劉侍讀以為子無臣母之義蓋邑姜也九臣治外
 邑姜治内言紂雖有夷人之多不如周治臣之少而
 盡忠也周至也紂雖有至親之臣不如周仁人之賢
 而可恃也此言人事有必克之理朱子曰馬氏云亂/治也或曰亂本作
 乿古/治字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百姓有過在予一人今
朕必往
 過廣韻曰責也武王言天之視聽皆自乎民今民皆
[006-16b]
 有責於我謂我不正商罪以民心而察天意則我之
 伐商斷都玩/反必往矣蓋百姓畏紂之虐望周之深而
 責武王不即拯己於水火也如湯東面而征西夷怨
 南面而征北狄怨之意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或問此若有不同如何朱
 子曰天豈曾有耳目以視聽只是自民之視聽便是/天之視聽如帝命文王豈天諄諄然命之只是文王
 要恁地便是理合恁地便是帝命之也又曰若一件/事民人皆以為是便是天以為是若民人皆歸往之
 便是天命之也此處甚微故其理難看亦問天視天/聽謂天即理也曰天固是理然蒼蒼者 是天在上
 而有主宰者亦是天各隨他所説今既曰視聽即理/又如何會視聽雖説不同又却只是一箇知其同不
[006-17a]
 妨其為異知其異不害其為同/有過恐只如萬方有罪之意耳 新安陳氏曰百姓/王氏曰在予一人
 蓋以其身任天下之責不/如是不足以為天吏也
我武惟揚侵于之疆取彼凶殘我伐用張于湯有光
 揚舉侵入也凶殘紂也猶孟子謂之殘賊武王弔民
 伐罪於湯之心為益明白於天下也自世俗觀之武
 王伐湯之子孫覆湯之宗社謂之湯讐可也然湯放
 桀武王伐紂皆公天下為心非有私於己者武之事
 質之湯而無愧湯之心驗之武而益顯是則伐商之
[006-17b]
 舉豈不於湯為有光也哉朱子曰武王威武奮揚侵/彼紂之疆界取其殘賊而
 殺伐之功因以張大比/於湯之伐桀又有光焉
勗哉夫子罔或無畏寧執非敵百姓懔懔力錦/反若崩厥
角嗚呼乃一徳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
 勗勉也夫子將去/聲士也勉哉將士無或以紂為不足
 畏寧執心以為非我所敵也商民畏紂之虐懔懔若
 崩摧其頭角然言人心危懼如此汝當一徳一心立
 定厥功以克永世也林氏曰考之孟子疑此二篇必/有所增損潤色其字大抵相同
[006-18a]
 其意㫖則有不同者蓋康誥伏生所𫝊泰誓孔壁續/出孔氏為隸古定其聞必有不能曉而以意増損者
 則今泰誓康誥與孟子所舉不同者以此倖董氏鼎/曰勗哉數語固不以至仁伐至不仁而萌 勝輕敵
 之心亦不以羣臣同心同徳而忘一徳一心/之戒聖人之重用民命臨事而懼也如此
  泰誓下
時厥明王乃大巡六師明誓衆士
 厥明戊午之明日也古者天子六軍大國三軍是時
 武王未備六軍牧誓叙三卿可見此曰六師者史臣
 之詞也
[006-18b]
王曰嗚呼我西土君子天有顯道厥類惟彰今商王受
狎侮五常荒怠弗敬自絶于天結怨于民
 天有至顯之理其義類甚明至顯之理即典常之理
 也紂為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典常之道褻狎侮慢荒
 棄怠惰無所敬畏上自絶于天下結怨于民結怨者
 非一之謂下文自絶結怨之實也林氏曰君子統上/下而言越王句踐
 伐吳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為中軍則士卒亦可言君子
音/酌朝涉之脛形定下/定二反剖賢人之心作威殺戮毒痡音/敷
[006-19a]
四海崇信姦回放黜師保屏音/丙棄典刑囚奴正士郊社
不修宗廟不享作竒技淫巧以悦婦人上帝弗順祝降
時喪去/聲爾其孜孜奉予一人恭行天罰
 斮斫也孔氏曰冬月見朝涉水者謂其脛耐寒斫而
 視之史記云比干强諫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
 遂剖比干觀其心痡病也作刑威以殺戮為事毒病
 四海之人言其禍之所及者逺也回邪也正士箕子
 也郊所以祭天社所以祭地竒技謂竒異技能淫巧
[006-19b]
 為過度之巧列女傳紂膏銅柱下加炭令有罪者行
 輒墮炭中妲己乃笑夫欲妲己之笑至為炮烙之刑
 則其竒技淫巧以悦之者宜無所不至矣祝斷音/煅
 言紂於姦邪則尊信之師保則放逐之屏棄先王之
 法囚奴中正之士輕廢奉祀之禮專意汚褻音烏/泄
 行胡孟/反悖亂天常故天弗順而斷然降是喪去/聲亡也
 爾衆士其勉力不怠奉我一人而敬行天罰乎
古人有言曰撫我則后虐我則讐獨夫受洪惟作威乃
[006-20a]
汝世讐樹徳務滋除惡務本肆予小子誕以爾衆士殄
殱乃讐爾衆士其尚迪果毅以登乃辟功多有厚賞不
迪有顯戮
 洪大也獨夫言天命已絶人心已去但一獨夫耳孟
 子曰殘賊之人謂之一夫武王引古人之言謂撫我
 則我之君也虐我則我之讐也今獨夫受大作威虐
 以殘害于爾百姓是乃爾之世讐也務専力也植徳
 則務其滋長上/聲上/聲惡則務絶根本兩句意亦古語
[006-20b]
 喻紂為衆惡之本在所當去故我小子大以爾衆士
 而殄絶殱滅汝之世讐也迪蹈登成也殺敵為果致
 果為毅爾衆士其庶幾蹈行果毅以成汝君若功多
 則有厚賞非特一爵一級而已不迪果毅則有顯戮
 謂之顯戮則必肆諸市朝音/潮以示衆庶西山真氏曰/武王舉古人
 之言以明民之常情如此若君民之分豈以虐我而/遂讐之哉然君民之分不可恃而民之常情不可不
 察/也
嗚呼惟我文考若日月之照臨光于四方顯于西土惟
[006-21a]
我有周誕受多方
 若日月照臨言其徳之輝光也光于四方言其徳之
 逺被也顯于西土言其徳尤著於所發之地也文王
 之地止於百里文王之徳達于天下多方之受非周
 其誰受之文王之徳實天命人心之所歸故武王於
 誓師之末歎息而言之陳氏雅言曰此武王稱文王/聖徳輝光被于逺而著于近
 故能受天命/而得民心也
予克受非予武惟朕文考無罪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
[006-21b]
惟予小子無良
 無罪猶言無過也無良猶言無善也商周之不敵久
 矣武王猶有勝負之慮恐為文王羞者聖人臨事而
 懼也如此林氏曰聖人至誠畏懼之心充實於中則/發于言自然如此非有一毫作偽於其間
 也小董氏鼎曰事幸而集則文考之功不幸不集則/予 子之過善則稱親過則稱己禮所當然也又按
 三篇三數紂之惡發舒萬民之氣天怒已極人怨已/深不待牧野之戰而天下已無商矣嗚呼豈非萬世
 之永/鑑哉
  牧誓
[006-22a]
   牧地名在朝歌南即今衛州治之南也武王軍
   於牧野臨戰誓衆前既有泰誓三篇因以地名
   别之今文古文皆有陳氏曰禹征苖誓只數語/甘誓湯誓則一篇武王之
   誓至四篇世愈/降而文愈繁也
時甲子昩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黄鉞音/越
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
 甲子二月四日也昩冥爽明也昧爽將明未明之時
 也鉞斧也以黄金為飾王無自用鉞之理左杖以為
[006-22b]
 儀耳旄軍中指麾白則見逺麾非右手不能故右秉
 白旄也按武成言癸亥陳于商郊則癸亥之日周師
 已陳牧野矣甲子昩爽武王始至而誓師焉曰者武
 王之言也逖逺也以其行役之逺而慰勞去/聲之也林/氏
 曰言日不言月上本泰誓文也/孔氏曰牧野紂近郊三十里也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
夫長百夫長
 司徒司馬司空三卿也武王是時尚為諸侯故未備
[006-23a]
 六卿唐孔氏曰司徒主民治徒庶之政令司馬主兵
 治軍旅之誓戒司空主土治壘壁以營軍亞次旅衆
 也大國三卿下大夫五人士二十七人亞者卿之貳
 大夫是也旅者卿之屬士是也師氏以兵守門者猶
 周禮師氏王舉則從者也千夫長統千人之帥百夫
 長統百人之帥也
及庸蜀羌髳音/矛微盧彭濮音/卜
 左傳庸與百濮伐楚庸濮在江漢之南羌在西蜀髳
[006-23b]
 微在巴蜀盧彭在西北武王伐紂不期㑹者八百國
 今誓師獨稱八國者蓋八國近周西都素所服役乃
 受約束以戰者若上文所言友邦冢君則泛指諸侯
 而誓者也陳氏曰文王化行江漢自北而南故八國/皆來助舉其逺則近者可知 蘇氏曰楚
 飢庸與百濮伐之庸上庸縣濮即百濮又楚伐羅羅/與盧戎兩軍之蓋南蠻之屬楚者羌先零䍐开之屬
 彭今屬武陽有彭亡髳微缺/則知此數國皆西南之夷
稱爾戈比去/聲爾干立爾矛予其誓
 稱舉戈㦸干楯豎尹/反矛亦㦸之屬長二丈唐孔氏曰
[006-24a]
 戈短人執以舉之故言稱楯則並以扞音/旱敵故言比
 矛長立之於地故言立器械嚴整則士氣精明然後
 能聽誓命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音/品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昔/洛
反/
 索蕭索也牝雞而晨則陰陽反常是為妖孽而家道
 索矣將言紂惟婦言是用故先發此
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
[006-24b]
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上/聲是信
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姦宄音/軌于商

 肆陳答報也婦妲丹入/聲己也列女傳云紂好去/聲酒淫
 樂音/洛不離音/利妲己妲己所舉者貴之所憎者誅之惟
 妲己之言是用故顛倒昏亂祭所以報本也紂以昏
 亂棄其所當陳之祭祀而不報昆弟先王之𦙍也紂
 以昏亂棄其王父母弟而不以道遇之廢宗廟之禮
[006-25a]
 無宗族之義乃惟四方多罪逃亡之人尊崇而信使
 之以為大夫卿士使暴虐于百姓姦宄于商邑蓋紂
 惑於妲己之嬖音/閉音/佩常亂理遂至流毒如此也孫/氏
 曰泰誓言紂之惡終于悦婦人牧誓言紂之惡始於/用婦言豈非紂之終始出於此乎 臨川吳氏曰四
 方多罪之人逃亡而歸紂者乃尊寵而任用之以之/居顯位俾毒民為毒也此言紂反人道之常天罰所
 宜加也傳新安陣氏曰厥遺王父母/弟如左 所謂先君之遺姑姊妹
今予發惟恭行天之罰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
止齊焉夫子勗哉
[006-25b]
 愆過勗勉也步進趨也齊齊整也今日之戰不過六
 步七步乃止而齊此告之以坐作進退之法所以戒
 其輕進也
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勗哉夫子
 伐擊刺也少不下四五多不過六七而齊此告之以
 攻殺擊刺之法所以戒其貪殺也上言夫子勗哉此
 言勗哉夫子者反覆成文以致其丁寧勸勉之意下
 倣此王氏炎曰六步七步足法也六伐七伐手法也/ 吕氏曰大司馬之法伍兩卒旅各有其長使
[006-26a]
 止齊之者使其部伍之長各自止其止各自齊其/齊故當戰時井然有序不失紀律三軍如一人
尚桓桓如虎如貔音/皮如熊如羆音/卑于商郊弗迓克奔以
役西土勗哉夫子桓胡/官反
 桓桓威武貌貔執夷也虎屬欲將去/聲士如四獸之猛
 而奮擊于商郊也迓迎也能奔來降音/杭者勿迎擊之
 以勞役我西土之人此勉其武勇而戒其殺降也陳/氏
 大猷曰用兵以制節為尚以武勇為主武王慮其或/拘故喻以虎貔之勇又慮過于勇而妄殺故以殺降
 為/戒
[006-26b]
爾所弗勗其于爾躬有戮
 弗勗謂不勉於前三者愚謂此篇嚴肅而温厚與湯
 誓誥相表裏真聖人之言也泰誓武成一篇之中似
 非盡出一人之口豈獨此為全書乎讀者其味之王/氏
 曰功多厚賞前誓已言此不再言而獨言有戮者軍/事以嚴終亦威克厥愛之意 董氏鼎曰此臨戰誓
 師之辭杖鉞秉旄所以肅己之容稱戈比干立矛所/以肅人之容軍容既肅然後發命則又無譁而聽者
 審矣自古人有言至恭行天罰所以聲罪致討而激/士卒之義也自今日之事至乃止齊焉所以明審法
 令而示行陣之禮也自勗哉以下又勉之以臨陣之/勇撫衆之仁也以至仁伐至不仁而謹畏戒懼尚如
[006-27a]
 此斯其為王/者之師歟
  武成
   史氏記武王往伐歸獸祀羣神告羣后與其政
   事共為一書篇中有武成二字遂以名篇今文
   無古文有問武成一篇諸家多以為錯簡然反/覆讀之竊以為自王若曰以後皆是
   史官歴叙以前之事雖作武王告羣臣之辭而/實史官叙述之文故其間如有道曽孫周王發
   及昭我周王之語皆是史官之言非武王當時/自稱如此也亦如五誥中王若曰以下多是周
   公之語若如此看則是不必改移亦自可讀又/既生魄恐是晦日既者言其魄之既足也以厯
[006-27b]
   推之當為四月晦未知此篇先生尋常如何看/朱子曰王若曰以下固是告羣臣之辭兼叙其
   致禱之辭亦與湯誥相類但此辭却無結殺處/只是叙其功烈政事之美又書戊午癸亥甲子
   日辰亦非誥命之體恐須事有錯簡然自王氏/程氏劉原父以下所定亦各不同舊嘗考之劉
   以為王語之末有缺文似得之彼有七經小𫝊/否可檢看又漢書厯志謂是嵗有閏亦是也
   吕氏曰武成見武王有取商之規模有定商之/規模取商以至公大義定商以常典成法秦晉
   隋亦能一天下而亡不/旋踵蓋無以定之也
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

[006-28a]
 一月建寅之月不曰正而曰一者商建丑以十二月
 為正朔故曰一月也詳見太甲泰誓篇壬辰以泰誓
 戊午推之當是一月二日死魄朔也二日故曰旁死
 魄翼明也先記壬辰旁死魄然後言癸巳伐商者猶
 後世言某日必先言某朔也周鎬京也在京兆鄠縣
 上林即今長安縣昆明池北鎬陂是也朱子曰漢志/引武成篇惟
 一月壬辰旁死魄若翌日癸巳武王乃朝步自周于/征伐商又曰越若來三月既死魄粤五日甲子咸劉
 商王紂又曰惟四月既旁生魄粤六日庚戌武王燎/于周廟翌日辛亥祀于天位粤五日乙卯乃以庶國
[006-28b]
 祀馘于周廟又畢命豐刑曰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王命作策豐刑今按伏生今文尚書無武成獨孔
 氏古文尚書乃有此篇今顔氏註劉歆所引兩節見/其與古文不同遂皆以為今文尚書不知何所考也
 諸家推厯以為此年二月有閏四月丁未為十九日/庚戌為二十二日然二日皆在生魄之後則古文為
 倒而此志所引者為順但其言燎于周廟似無理耳/況古文此篇文皆錯謬安知既生魄庶邦冢君暨百
 工受命于周十四字非本在示天下弗服之下丁未/祀于周廟之上而王若曰以下乃大告武成之文耶
 此王氏日休曰翼輔也以此日為主則明日為輔翼/ 日者故以明日為翼日 唐孔氏曰舉事貴早朝
 故皆/言朝
厥四月哉生明王來自商至于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
[006-29a]
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華去/聲
 哉始也始生明月三日也豐文王舊都也在京兆鄠
 縣即今長安縣西兆靈臺豐水之上周先王廟在焉
 山南曰陽桃林今華陰縣潼關也樂記曰武王勝商
 渡河而西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復乗牛放之桃林
 之野而弗復服車甲衅釁/同而藏之府庫倒載干戈包
 以虎皮天下知武王之不復用兵也 此當在萬姓
 悦服之下唐孔氏曰生明死魄俱是月初上云死魄/此云生明互言耳 吕氏曰但歸放用以
[006-29b]
 伐紂之牛馬耳天子十二閑與丘甸之賦自不廢與/晉武平吳而去武備唐穆平兩河而銷兵不同 王
 氏曰軍行戰車用馬任載之車用牛服乗用也/急於偃武如此見以兵定天下非其本心也
丁未祀于周廟邦甸侯衞駿荀俊/反奔走執豆籩越三日
庚戌柴望大告武成
 駿爾雅曰速也周廟周祖廟也武王以克商之事祭
 告祖廟近而邦甸逺而侯衛皆駿奔走執事以助祭
 祀豆木豆籩竹豆祭器也既告祖廟燔柴祭天望祀
 山川以告武功之成由近而逺由親而尊也 此當
[006-30a]
 在百工受命于周之下陳氏曰歸馬放牛此偃武之/事祀于周廟以下皆修文之
 事男唐孔氏曰六服侯/甸 采衛要此舉其要
既生魄庶邦冢君暨百工受命于周
 生魄望後也四方諸侯及百官皆於周受命蓋武王
 新即位諸侯百官皆朝見新君所以正始也 此當
 在示天下弗服之下問生明生魄如何朱子曰日為/魂月為魄魄是黯處魄死則明
 生書所謂哉主明是也老子所謂載營魄載如人載/車車載人之載月受日之光魂加於魄魄載魂也明
 之生時大盡則初二小盡則初三月受日之光常全/人望在下却在側邊了故見其盈虧不同或云月形
[006-30b]
 如餅非也筆談云月形如彈丸其受光如粉塗一半/月去日近則光露一屑漸逺則光漸大且如月在午
 日在酉則是近一逺三謂之弦至日月相朢則去日/十矣故謂之朢日往西而月在東人在下面得以望
 見其光之全月之中有影者蓋天包地外地形小日/在地下則月在天中日甚大從地四面光起其影則
 地影也地礙日之光所謂山河地影是也如星亦受/日光凡天地之光皆是日光也自十六日生魄之後
 其光之逺近如前之弦謂之下弦至晦則日與日相/疊月在日後光盡體伏矣 新安陳氏曰諸家多謂
 生魄朢後也而不察既字以朢與既朢例之則哉生/魄十六日既生魄十七日也夏氏又謂既盡也與舜
 典既月同謂盡此生魄以後之日殊不知此既字乃/已然之辭與食之既既月不同其實十七日受命十
 九日丁未祀周廟簡倒耳所以云此當在示天下弗/服之下而丁未祀于周廟當在百工受命于周之下
[006-31a]
 也/
王若曰嗚呼羣后惟先王建邦啓土公劉克篤前烈至
于太王肇基王迹王季其勤王家我文考文王克成厥
&KR0564誕膺天命以撫方夏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徳惟九
年大統未集予小子其承厥志
 羣后諸侯也先王后稷武王追尊之也后稷始封於
 邰故曰建邦啓土公劉后稷之曾孫史記云能修后
 稷之業太王古公亶父也避狄去邠音/賓居岐邠人仁
[006-31b]
 之從之者如歸市詩曰居岐之陽實始翦商太王雖
 未始有翦商之志然太王始得民心王業之成實基
 於此王季能勤以繼其業至於文王克成厥功大受
 天命以撫安方夏大邦畏其威而不敢肆小邦懷其
 徳而得自立自為西伯專征而威徳益著於天下凡
 九年崩大統未集者非文王之徳不足以受天下是
 時紂之惡未至於亡天下也文王以安天下為心故
 予小子亦以安天下為心 此當在大告武成之下
[006-32a]
 問先生近定武成新本朱子曰前輩定本更差一節/王若曰一段或接于征伐商之下以為誓師之辭或
 連受命于周之下以為命諸侯之辭以為誓師固當/錯連下説了以為命諸侯之辭者此去祭日只爭一
 兩日無縁有先誥命之理某看郤諸侯來便教他助/祭此是祭畢臨遣之辭當在大誥武成之下比前輩
 只差此一節下周自積累以來其勢日大又當商家/無道之時天 趨周其勢自爾至於文王三分天下
 有其二以服事商孔子乃稱其至徳若非文王亦須/取了孔子稱至徳只二人皆可為而不為者也 問
 文王更在十三四年將終事紂乎抑為武王牧野之/舉乎曰看文王亦不是安坐不做事底人如詩中言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豐則武功都/是文王做來詩載武王武功郤少但卒其伐紂耳觀
 文王一時氣勢如此度必不終竟休了一似果實文/王待他十分黄熟自落下來武王却似生拍破一般
[006-32b]
 王商紂之世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商至武/ 十三年乃伐紂而有天下張子曰此事間不容髪
 一日之間天命未絶則是君臣當日命絶則為獨夫/然命之絶否何以知之人情而已諸侯不期而會者
 八百武王安得而止之哉詳考詩書所載則文武之/心可見若使文王漠然無心于天下則三分之二亦
 不當有矣此等處難説孔子謂可與立未可與權到/那時事勢自是要住不得後來人把文王説得忒恁
 地郤做一箇不做聲不做氣如此形容文王都没情/理以詩書考之全不是如此如伐崇一節不是一項
 小小侵掠又如説侵自阮疆看見都自據有其土地/這自大段施張了事勢自是不可已只當商之季七
 顛八倒上下崩頽忽于岐山下突出許多人也是誰/當得 歐陽氏曰漢儒謂西伯受命稱王十三年者
 妄也以紂之暴虐西伯不難遂執而囚之至其叛已/稱王反優容不問者十三年此豈近于人情乎孔子
[006-33a]
 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使西伯不稱臣而稱/王安能服事商乎謂西伯稱王起于何説而孔子之
 言萬世之信也夷齊義士也方其辭國而去聞西伯/之賢共往歸之使西伯稱王是僭叛之國二子不以
 為非依之久而不去至武王發紂始以為非不非其/父而非其子此豈近於人情耶泰誓稱十有三年説
 者因謂文王受命九年及武王居喪三年并數之爾/故以西伯聽虞芮之訟謂之受命以為元年古者人
 君即位必稱元年西伯即位久矣中間不宜改元而/又改元至武王即位宜改元而反不改元乃上冒先
 君之元年并其居喪稱十一年及其滅商而得天下/其事大於聽訟逺矣而又不改元由是言之謂文王
 受命改元武王冒文王之元年者皆妄也學者知西/伯生不稱王中間不再改元則詩書所載燦然不誣
 矣孔子當衰周之時患衆説之紛紜惑亂當世故修/六經以示信萬世孔子没去聖稍逺諸家小説復興
[006-33b]
 與六經相亂自漢以來莫能辨正今卓然一信於六/經則十有三年武王即位之十三年爾復何疑哉
 新安陳氏曰后稷稱先王如周語云昔我先王后稷/又云我先王不窋韋昭註王之先祖故稱王商頌亦
 以契為𤣥王是也武王告諸侯謂周之基業自后稷/公劉太王王季文王建之篤之基之勤之成之有自
 來矣我不過承先志而為之耳意謂十五六世數千/百年積徳累功前作後述以有今日非一朝一夕之
 崛起以聳動諸侯之聽也文陳氏曰大邦以力自强/遇文王而力無所施故以 王為可畏而有以畏其
 力小邦以徳望人遇文王而獲適所願故以文王為/可懷而有以懷其徳文王初無心於徳力之辨也
底商之罪告於皇天后土所過名山大川曰惟有道曾
孫周王發將有大正于商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
[006-34a]
虐烝民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音/叟予小子既獲仁人敢
祗承上帝以遏亂畧華夏蠻貊音/陌罔不率俾
 底至也后土社也勾龍為后土周禮大祝云王過大
 山川則用事焉孔氏曰名山謂華大川謂河蓋自豐
 鎬往朝歌必道華涉河也曰者舉武王告神之語有
 道指其父祖而言周王二字史臣追增之也正即湯
 誓不敢不正之正萃聚也紂殄物害民為天下逋逃
 罪人之主如魚之聚淵如獸之聚藪也仁人孔氏曰
[006-34b]
 太公周召之徒略謀畧也俾廣韻曰從也仁人既得
 則可以敬承上帝而遏絶亂謀内而華夏外而蠻貊
 無不率從矣或曰太公歸周在文王之世周召周之
 懿親不可謂之獲此蓋仁人自商而來者愚謂獲者
 得之云爾即泰誓之所謂仁人非必自外來也不然
 經傳豈無𫝊乎 此當在于征伐商之下林氏曰稱/有道曾孫
 本其祖父而言言己乃有道之人之曾孫明周之世/世修徳有道非一世也 復齋董氏曰下言受無道
 故於此言有道亦對稱之辭曾孫主祭者之稱曲禮/外事曰曾孫某侯某詩甫田曰曾孫不怒左哀二年
[006-35a]
 蒯瞶臨戰禱辭亦稱曾孫曰葉氏曰湯伐/桀曰聿求元聖武王伐紂 既獲仁人
恭天成命肆予東征綏厥士女惟其士女篚厥𤣥黄昭
我周王天休震動用附我大邑周
 成命黜商之定命也篚竹器𤣥黄色幣也敬奉天之
 定命故我東征安其士女士女喜周之來筐篚盛其
 𤣥黄之幣明我周王之徳者是蓋天休之所震動故
 民用歸附我大邑周也或曰𤣥黄天地之色篚厥𤣥
 黄者明我周王有天地之徳也 此當在其承厥志
[006-35b]
 之下朱子曰商人而曰我周王猶商書所謂我后也/ 陳氏曰成命一定不易決於伐商也肆遂也
 武王為西伯紂在東故曰東征士/女猶曰男女詩中士多連女言之
惟爾有神尚克相予以濟兆民無作神羞既戊午師逾
孟津癸亥陳于商郊俟天休命甲子昩爽受率其旅若
林會于牧野罔有敵于我師前徒倒戈攻于後以北血
流漂杵音飄/處一戎衣天下大定乃反商政政由舊釋箕
子囚封比干墓在衛州/汲縣式商容閭散鹿臺之財發鉅橋
之粟大賚來去/聲于四海而萬姓悦服
[006-36a]
 休命勝商之命也武王頓兵商郊雍容不迫以待紂
 師之至而克之史臣謂之俟天休命可謂善形容者
 矣若林即詩所謂其會如林者紂衆雖有如林之盛
 然皆無有肯敵我師之志紂之前徒倒戈反攻其在
 後之衆以走自相屠戮遂至血流漂杵史臣指其實
 而言之蓋紂衆離心離徳特劫於勢而未敢動耳一
 旦因武王弔伐之事始乗機投隙奮其怨怒反戈相
 戮其酷烈遂至如此亦足以見紂積怨于民若是其
[006-36b]
 甚而武王之兵則蓋不待血刃也此所以一被兵甲
 而天下遂大定乎乃者繼事之辭反紂之虐政由商
 先王之舊政也式車前横木有所敬則俯而憑之商
 容商之賢人閭族居里門也賚予也武王除殘去暴
 顯忠遂良賑音/振窮賙乏澤及天下天下之人皆心悦
 而誠服之帝王世紀云殷民言王之於仁人也死者
 猶封其墓況生者乎王之於賢人也亡者猶表其閭
 況存者乎王之於財也聚者猶散之況其復籍之乎
[006-37a]
 唐孔氏曰是為悦服之事 此當在罔不率俾之下
 朱子曰血流漂杵孟子説盡信書不如無書者只縁/當時恁地戰鬭殘戮恐當時人以此為口實故説此
 然看上文自説前徒倒戈攻于後以北不是武王殺/他乃紂之人自蹂踐相殺荀子云所以殺之者非周
 人也商人也觀武王興兵初無意于殺人所謂今日/之事不愆于六伐七伐乃止齊焉是也武王之心非
 好殺也杵或作鹵楯也一戎衣言一著戎衣以伐紂/也 唐孔氏曰周語曰王以二月癸亥夜陳未畢而
 雨是雨而畢陳清蔡氏元度曰詩云肆伐大商會朝/清明蓋謂雨止 明也 林氏曰武云臨戰不敢以
 勝自必俟天之佑已而勝之此謂俟天之休命先儒/雨止畢陳蓋過論也周師未嘗血刃而紂衆自相屠
 僇人心之叛啇歸周如此是即天命去商佑周之驗/也天之休命豈不昭然在此哉 陳氏曰先驅商之
[006-37b]
 平民陳後乃紂之惡黨民怨之深遂因此易鄉反攻/之 李氏曰湯伐夏曰纘禹舊服武王伐商曰反商
 政政由舊禹湯所行桀紂棄之湯武服之適所以為/之資耳 新安陳氏曰萬姓悦服實總結乃反商政
 以下數句大學平天下一章不過好惡財用二者與/天下為公而已釋箕子至發粟賚四海皆反商政之
 大者釋箕子以下好惡與民為公也散財以下財用/與民為公也 董氏鼎曰漢高入關除苛解嬈與父
 老約法三章得武王反商政之意獨不能由舊/襲用秦法所以周不愧商而漢有愧于周也
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建官惟賢位事惟能重民五教惟
食喪祭惇信明義崇徳報功垂拱而天下治
 列爵惟五公侯伯子男也分土惟三公侯百里伯七
[006-38a]
 十里子男五十里之三等也建官惟賢不肖者不得
 進位事惟能不才者不得任五教君臣父子夫婦兄
 弟朋友五典之教也食以養生喪以送死祭以追逺
 五教之事所以立人紀而厚風俗聖人之所甚重焉
 者惇厚也厚其信明其義信義立而天下無不勵之
 俗有徳者尊之以官有功者報之以賞官賞行而天
 下無不勸之善夫分封有法官使有要五教修而三
 事舉信義立而官賞行武王於此復何為哉垂衣拱
[006-38b]
 手而天下自治矣史臣述武王政治之本末言約而
 事博也如此哉 此當在大邑周之下而上猶有缺
 文按此篇編簡錯亂先後失序今考正其文于後新/安
 陳氏曰所重教食喪祭四者證以堯曰可見重五教/而次以食則斯民日用飲食徧為爾徳否則君不君
 臣不臣雖有粟吾得而食諸食足矣即繼以慎終之/喪報本之祭皆所以感發斯人之良心而維持天下
 之教化也天王氏曰惇厚其信使天下不趨于詐顯/明其義使 下不徇於利崇徳使人知所以尚賢報
 功使人知所以勸忠見吕氏曰武王至此夫何為哉/無為而天下自治以 武王能還唐虞風俗於千載
 之下武王與堯舜氣象不同矣終篇一語堯舜無為/之治乃恍然若存焉 陳氏雅言曰聖人詳於有為
[006-39a]
 然後可以享夫無為蓋有為者所以致無為之本無/為者所以收有為之效吕氏言武成篇末有堯舜氣
 象信斯/言也
  今考定武成
 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
 伐商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過名山大川曰惟
 有道曾孫周王發將有大正于商今商王受無道暴
 殄天物害虐烝民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予小子既
 獲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亂略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006-39b]
 惟爾有神尚克相予以濟兆民無作神羞既戊午師
 逾孟津癸亥陳于商郊俟天休命甲子昧爽受率其
 旅若林會於牧野罔有敵于我師前徒倒戈攻于後
 以北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乃反商政政由舊
 釋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閭散鹿臺之財發鉅橋
 之粟大賚于四海而萬姓悦服厥四月哉生明王來
 自商至于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
 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既生魄庶邦冢君暨百工受
[006-40a]
 命于周丁未祀于周廟邦甸侯衛駿奔走執豆籩越
 三日庚戌柴望大告武成王若曰嗚呼羣后惟先王
 建邦啟土公劉克篤前烈至於大王肇基王迹王季
 其勤王家我文考文王克成厥勳誕膺天命以撫方
 夏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徳惟九年大統未集予小
 子其承厥志恭天成命肆予東征綏厥士女惟其士
 女篚厥𤣥黄昭我周王天休震動周附我大邑周列
 爵惟五分土惟三建官惟賢位事惟能重民五教惟
[006-40b]
 食喪祭惇信明義崇徳報功垂拱而天下治
  按劉氏王氏程子皆有改正次序今參考定讀如
  此大畧集諸家所長獨四月生魄丁未庚戌一節
  今以上文及漢志日辰推之其序當如此耳疑先
  儒以王若曰宜繫受命于周之下故以生魄在丁
  未庚戌之後蓋不知生魄之日諸侯百工雖來請
  命而武王以未祭祖宗未告天地未敢發命故且
  命以助祭乃以丁未庚戌祀于郊廟大告武功之
[006-41a]
  成而後始告諸侯上下之交神人之序固如此也
  劉氏謂予小子其承厥志之下當有缺文以今考
  之固所宜有而程子從恭天承命以下三十四字
  屬音/燭于其下則已得其一節而用附我大邑周之
  下劉氏所謂缺文猶當有十數語也蓋武王革命
  之初撫有區夏宜有退托之辭以示不敢遽當天
  命而求助於諸侯且以致其交相警勅之意畧如
  湯誥之文不應但止自序其功而已也列爵惟五
[006-41b]
  以下又史官之辭非武王之語讀者詳之朱子曰/武成月
  日以孔註漢志參考大抵多同但漢志二月既死/魄越五日甲子為差速而四月既生魄與丁未庚
  戌小不同耳蓋以上文一月壬辰旁死魄推之則/二月之死魄後五日且當為辛酉或壬戌而未得
  為甲子此漢志之誤也又以一月壬辰二月甲子/并閏推之則漢志言四月既生魄越六日庚戌當
  為二十二日而經以生魄居丁未庚戌之後則恐/經文倒也歴法雖無四月俱小之理然亦不過先
  後一二日耳不應所差如此之多也宗廟内事日/用丁巳漢志乃無丁未而以庚戌燎于周廟則為
  剛日非所當用而燎又非宗廟之禮且以翌日辛/亥祀于天位而粤五月乙卯又祀馘于周廟則六
  日之間三舉大祭禮數而煩近于不敬抑亦經文/所無有不知劉歆何所据也顔註以為今文尚書
[006-42a]
  則㐲生今文二十八篇中本無此篇顔/氏之云又未知其何所据也讀者詳之
  洪範
   漢志曰禹治洪水錫洛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
   史記武王克殷訪問箕子以天道箕子以洪範
   陳之按篇内曰而曰汝者箕子告武王之辭意
   洪範發之於禹箕子推衍增益以成篇歟今文
   古文皆有朱子曰洪範一篇首尾都是歸皇極/上去蓋人君以一身為至極之標準
   最是不易又須斂是五福所以斂聚五福以為/皇極之本又須是敬五事順五行厚八政協五
[006-42b]
   紀以結裹箇皇極又須乂三徳使事物之接剛/柔之辨須區處教合宜稽疑便是考之於神庶
   徴便是驗之于天五福是體之于人這下許多/是維持這皇極 讀洪範且各還他題目一則
   五行二則五事三則八政四則五紀五則皇極/至其後庶徴五福六極乃權衡聖道而著其驗
   耳得説洪範曰看來古人文字也不被人牽强/説 出只是恁地熟讀少間字字都自㑹著實
   又曰今人只管要説治道這是治道最切𦂳處/這箇若理㑹不通又去理會甚麽零零碎碎
   陳氏大猷曰箕子之陳洪範文王/之演易嘗當殷之末周之初也
惟十有三祀王訪于箕子
 商曰祀周曰年此曰祀者因箕子之辭也箕子嘗言
[006-43a]
 商其淪喪去/聲我罔為臣僕史記亦載箕子陳洪範之
 後武王封于朝鮮史記索隠音潮仙/以有山水故名而不臣也蓋箕
 子不可臣武王亦遂其志而不臣之也訪就而問之
 也箕國名子爵也 蘇氏曰箕子之不臣周也而曷
 為為去/聲武王陳洪範也天以是道畀之禹𫝊至於我
 不可使自我而絶以武王而不𫝊則天下無可𫝊者
 矣故為箕子之道者𫝊道則可仕則不可朱子曰柯/國材言武
 王伐殷序謂十有一年書謂十有三年序不足憑洪/範謂十有三祀則十三年明矣必是當年初克商便
[006-43b]
 釋箕子囚而問之若十一年釋了十三年方問他不/應如此遲遲此説有理 伊川説周書惟十有三祀
 與惟十有一年三與一須有一字錯泉州高某説一/字錯 孔氏曰箕子稱祀不忘本 張氏曰稱祀不
 稱年稱王訪箕子而不稱箕子朝王稱王乃言而後/箕子乃言深見箕子為天下萬世大法不得已之意
 稱陳氏經曰稱祀者存商之舊見箕子義當不屈也/ 訪者就而見不敢屈而致見武王義當有所屈也
 箕子之不屈其守正不撓當如是也武王之有所屈/其尊徳樂道不如是不足與有為也 新安陳氏曰
 武王下車之初以道統為重即就問箕子孟子所謂/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者也雖封朝鮮終稱箕
 子而洪範終篇稱武王曰而曰汝而自稱我終不臣/周也不臣周所以正萬世君臣之大法陳洪範所以
 𫝊萬世天人之大法歟想陳氏雅言曰十有三祀即/泰誓載武王伐紂之年 其散財發粟之後偃武修
[006-44a]
 文之時箕子之囚既釋而其罔為臣僕之志終不渝/也武王於此知其賢不可得而臣而其道則當師也
 於是不遑他務首屈身以訪之誠以為君而不知為/治之道何以為君可謂知所先務矣史臣録其問答
 以為此篇不稱十有三年而稱十有三祀不稱箕子/朝于王而稱王訪于箕子蓋深見箕子不臣周為天
 下萬世大計而為武王陳洪範之意亦深見武王遂/箕子不成之志為天下萬世大計而就見箕子以訪
 道之意可謂善記載者矣唐孔氏謂此篇不是史官/叙述必是箕子既對武王之問退而自撰其事故稱
 祀夏氏謂古者史官於人君言動無不書者豈有武/王訪箕子其事如此之大史乃不錄而箕子自錄之
 理此説極是且如孔説則於惟十有三祀一句雖説/得通而於王訪于箕子一句説不通矣此亦可辨
王乃言曰嗚呼箕子惟天陰騭音/陟下民相去/聲協厥居我
[006-44b]
不知其彝倫攸敘
 乃言者難辭重其問也箕子稱舊邑爵者方歸自商
 未新封爵也騭定協合彝常倫理也所謂秉彝人倫
 也武王之問蓋曰天於㝠㝠之中黙有以安定其民
 輔相保合其居止而我不知其彝倫之所以叙者如
 何也朱子曰彝倫指洪範九疇而言切意箕子在商/潛心九疇之學如文王之潛心于八卦殷滅之
 後武王恐其學不𫝊故訪而問之且退托于不知以/發其言 新安陳氏曰斯民之生其上棟下宇羣居
 聚處是孰使之然哉天意之陰騭黙相蓋存乎其間/而常理即寓乎其間理雖高出乎無極太極之表而
[006-45a]
 其實不離乎日用常行之間武王於陰騭相協而繼/以彝倫之所以叙攸者何也即所以然之意武王其
 黙識之矣姑退托於不知以問耳陰陳氏雅言曰此/武王訪於箕子之辭武王意謂天 騭下民而相協
 其居人君代天理物必仰承天意以治民而使其居/之順其常得其正以無負上天陰騭相協之心者其
 道在於叙其秉彝人倫也我欲叙之不知所以叙之/之道當如何此問箕子以為治之道也箕子於是告
 以洪範九疇為為治之大法蓋/九疇之叙即彝倫之所叙也
箕子乃言曰我聞在昔鯀陻音/因洪水汩音/骨陳其五行帝
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音/妬鯀則殛音/擊死禹乃
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叙
[006-45b]
 乃言者重其答也陻塞汩亂陳列畀與洪大範法疇
 類斁敗錫賜也帝以主宰言天以理言也洪範九疇
 治天下之大法其類有九即下文初一至次九者箕
 子之答蓋曰洪範九疇原出于天鯀逆水性汩陳五
 行故帝震怒不以與之此彝倫之所以敗也禹順水
 之性地平天成故天出書于洛禹别之以為洪範九
 疇此彝倫之所以叙也彝倫之叙即九疇之所叙者
 也 按孔氏曰天與禹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
[006-46a]
 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易言河出圗洛出書
 聖人則之蓋治水功成洛龜呈瑞如簫韶奏而鳯儀
 春秋作而麟至亦其理也世𫝊戴九履一左三右七
 二四為肩六八為足即洛書之數也問洪範之書林/氏以為洛出書
 之説不可深信又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猶言天奪之監也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叙
 猶言天誘其衷也又云洪範之書大抵發明彝倫之/叙本非由數而起又曰天乃錫禹洪範九疇猶言天
 乃錫王勇智耳不必求之太深也某竊謂易明言河/出圗洛出書豈得不之信耶未知林説如何望折衷
 朱子曰便使而今天錫洛書若非天啓其心亦無人/理會得兩説似不可偏廢也 鯀禹皆治水天不以
[006-46b]
 開發鯀而以開發禹故言畀不畀要之洛書乃天下/之至理鯀不順是理自無可得之道禹順是理自有
 可得之道畀不畀一歸之天者特言理之至公無私/爾 問鯀既被誅禹又出而委質不知如何曰蓋前
 人之愆又問禹以鯀為有罪而又蓋其愆非顯父之/惡否曰且如而今人其父打碎箇人一件家事其子
 買來填還此豈是顯父之惡中問箕子為武王陳洪/範言彝倫攸叙見事事物物 得其倫理則無非此
 道非道便無倫理曰便是裏劉氏歆曰河圗洛書相/為經緯八卦九章相為表 蘇氏洵曰五行一疇
 耳一汨而九不畀蓋五行綱九疇目綱壞而目廢也/ 吕氏曰洪水陻而五行汨便見五行一源以堯舜
 之時法度彰禮樂著彝倫何嘗斁此只就鯀身上説/自斁一身之彝倫爾 陳氏曰九疇謂之彝倫蓋天
 下自然之理也聖人推之天下則為彝倫勒之於書/則為洪範 西山真氏曰龜所負者數爾大禹聖人
[006-47a]
 心與天通見其數而知其理因次之以為九類即今/九疇是也 新安陳氏曰帝即天也天者理而已水
 五行之首鯀乃陻之一行汨而餘皆汨是逆理而獲/罪於天故天不畀以九疇謂洛不為之出書天錫禹
 九疇即洛出書也且天錫之惟有洛書之九數自禹/則之則為洪範之九疇推道之大原出於天故謂之
 天錫禹云爾日節初齊氏曰彝倫乃天理之自然而/人類之所一 不可無者也 問天乃錫禹洪範九
 疇或謂是即洛書不知經何取證潛室陳氏曰天以/洛書之數闡道之秘聖人以洪範叙道之用道非數
 不闡數非疇不叙疇非聖人不能明其用也易大𫝊/曰洛出書聖人則之今觀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
 數自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而五/則居其中各有定位而縱横錯綜其數皆十五非有
 次第之叙也自禹欲因之以明大法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疇而洛書之序始有條而不紊故以洛書之一
[006-47b]
 居初而則之曰此五行也以洛書之二居次而則之/曰此五事也以其三又居次而曰此八政也以其四
 又居次而曰此五紀也以其五乂居次曰此皇極也/下四疇皆自然要之自一至九洛書之本數加初次
 於上者乃禹之所以次第之疇凡言數者未有言初/次其上既次其數又復加初次者非贅也蓋别初次
 為禹之次第而九者之數則洛書之本文也洛書之/文具此章而讀者不明其讀洛書當以初一次二為
 讀槩以為禹叙九疇而不悟其中含洛書至以洛書/為不經無據之誕説是不精洪範之學者孔安國註
 九疇為洛書註初次為禹所第次法則註一五行以/下為箕子所演最為得之 臨川呉氏曰洛書不出
 於鯀治水之時而出於禹治水之時是天不以畀鯀/而以錫禹也洛書不出洪範不作人不得見此常道
 之次序所謂斁也洛書出洪範作人皆得見此常道/之次序所謂叙也然洛之出書不過龜背有一二三
[006-48a]
 四五六七八九之文而已五行至六極皆禹所分配/則洪範之書禹所自作也今曰天錫禹何也蓋禹心
 得此道前此未嘗為書因龜文有九感觸其心遂作/洪範九疇雖禹之自為然實因龜文發之若天啓其
 衷云爾故為/天所錫也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
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徳次七
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徴次九曰嚮用五福威用
六極
 此九疇之綱也在天惟五行在人惟五事以五事參
[006-48b]
 五行天人合矣八政者人之所以因乎天五紀者天
 之所以示乎人皇極者君之所以建極也三徳者治
 之所以應變也稽疑者以人而聽於天也庶徴者推
 天而徴之人也福極者人感而天應也五事曰敬所
 以誠身也八政曰農所以厚生也五紀曰協所以合
 天也皇極曰建所以立極也三徳曰乂所以治民也
 稽疑曰明所以辨惑也庶徴曰念所以省息井/反驗也
 五福曰嚮所以勸也六極曰威所以懲也五行不言
[006-49a]
 用無適而非用也皇極不言數非可以數明也本之
 以五行敬之以五事厚之以八政協之以五紀皇極
 之所以建也乂之以三徳明之以稽疑驗之以庶徴
 勸懲之以福極皇極之所以行也人君治天下之法
 是孰有加於此哉問洪範諸事朱子曰此是箇大綱/目天下之事其大者大槩備於此
 矣又問皇極曰此是人君為治之心法周禮一書只/是箇八政而已 初一次二此讀也全讀是以一二
 為次第不見洛書本文又不見聖人法象之義故後/人至以此章總為洛書本文皆為句讀不明也 洛
 書本文只有四十五㸃班固云六十五字皆洛書本/文古字畫恐自有模様但今無所考漢儒説此未是
[006-49b]
 恐只是以義起之不是數如此蓋皆以天道人事參/互言之五行最急故第一五事又參之於身故第二
 一身既修可推之於政故八政次之政既成又驗之/於天道故五紀次之又繼之以皇極居五蓋能推五
 行敬五事厚八政修五紀乃所以建極也六三徳乃/是權衡此皇極者也徳既修矣稽疑庶徴繼之者著
 其驗也又繼之以福極則善惡之效至是不可加矣/皇極非大中皇乃天子極乃極至言皇建此極也東
 西南北到此恰好乃中之極非中也但漢儒雖説作/中字亦與今不同如云五事之中是也今人説中只
 是含糊依違善不必盡賞惡不必盡罰如此豈得謂/之中 凡數自一至五五居中自九至五五亦居中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五亦在中若有前四者則方可/以建極前四者乃一五行二五事三八政四五紀是
 也後四者却自皇極中出三徳是皇極之權人君所/嚮用五福所威用六極此曾南豐所説惟此説好
[006-50a]
 箕子為武王陳洪範首言五行次便及五事蓋在天/則是五行在人則是五事 五氣運行而人禀之以
 成形於是有五事故次二曰敬用五事用者人所有/事也凡用皆主人君而言 徳雖應變無方而事又
 有非人謀所能決者故當謀之鬼神故次七曰稽疑/ 洛書者大禹治水之時神龜負文而列於背禹則
 之而為疇也洛書本無文字但有竒耦之數自一至/九其數如此禹叙而次第之以其一居初而為五行
 以其二居次而為五事三又次之而為八政四又次/之而為五紀五又次之而為皇極六又次之而為三
 徳七又次之而為稽疑八又次之而為庶徴九居次/之末而為福極自一至九洛書之本數初次者禹次
 第之文五行以下即禹法則之事蓋因洛書自然之/數而垂訓于天下復世也若其效法次第之義大抵
 因洛書之位與數而為之洛書一位在子其數則水/之生數氣之始也故為五行五行則陽變陰合交運
[006-50b]
 而化生萬物則為人事之始矣二位在坤其數則火/之生數氣之著也故為五事五事則五氣運行人之
 禀形賦色妙合而凝修身踐形之道立矣三位在卯/其數則木之生數氣至此而益著也故為八政八政
 則脩身不止於貌言視聽思之事而立經陳紀創法/立度舉而措之天下矣四位在巽其數則金之生數
 氣至此而著益久也故為五紀五紀則治不止於食/貨政教之事而察數觀象治厯明時仰以觀於天文
 矣五居中央為八數之中縱横以成十五之變蓋土/之冲氣所以管攝四時故為皇極耳則人君居至尊
 之位立至理之準使四方之面内環觀者皆於是而/取則所以總攝萬類也六位在乾其數則水之成數
 氣合而成形也故為三徳三徳則不徒立至極之準/而臨機制變隨事制宜且盡其變於人矣七位在酉
 火之成數氣合而形已著矣故為稽疑稽疑則不徒/順時措之宜而嫌疑猶豫且決之人謀鬼謀而盡其
[006-51a]
 變於幽明矣八位在艮木之成數氣合而形益著矣/故為庶徴庶徴則往來相盪屈伸相感而得失休咎
 之應定矣九位在午其數則金之成數氣合而著已/久矣故為福極福極則休咎得失不徒見於一身而
 通行於天下矣其事廣大悉備故居終焉大抵九疇/之序順而言之則五行為始故五行不言用不言用
 者乃衆用之所自出錯而言之則皇極為統故皇極/不言數不言數者乃衆數之所由該以五行為始則
 自一至九愈推愈廣大衍相乗之法也以皇極為統/則生數主常成數主變太極動靜之分也九疇本於
 洛書者如此後學不悟此章具洛書之文例以空談/而説之則陋矣 孔氏曰此以上禹所第叙一五行
 以下箕子所陳五陳氏大猷曰五氣運行於天地間/未嘗停息故名 行 西山真氏曰五行者天之所
 生以善乎人者也其氣運於天而不息其材用於世/而不匱其理則賦于人而為五常以天道言莫大於
[006-51b]
 此故居九疇之首五事天之所賦而具於人者貌之/恭言之從視之明聽之聰思之睿皆形色中天性之
 本然也必以敬用之則能保其本然之性不以敬用/之則貌必慢言必悖視聽則昏且窒思慮則粗且淺
 而本然之性喪矣五者治心治身之要以人事言莫/切於此故居五行之次 史氏曰劉歆以初一曰至
 威用六極六十五字皆洛書本文豈知洛之所出者/其數也禹之所叙者今之九疇也箕子所陳洪範則
 九疇之義疏也則張氏曰九疇雖多人君所守惟在/敬用五事心敬 貌言視聽思極於肅乂哲謀聖其
 精神所運上而五行下而福極無不得其所洪範之/要在於敬而已 王氏曰皇極立本三徳趨時 新
 安陳氏曰建用皇極為九疇之宗主而敬用五事乃/建極皇極之本根敬以用五事則身脩而極建而天
 人之道備矣不敬以用五事則身不脩而極不建而/天人之道胥失之矣此九疇之樞在皇極而皇極之
[006-52a]
 要在五事五事之要又在敬之一字也又曰自嵗至/厯數五者如綱之有紀天時所以相維者也故曰五
 紀民政既舉則欽天授人有不可緩推步占驗以人/合天故五紀居八政之次庶徴驗吾之得失於天也
 福極驗吾之得失於民也五事之得失極之所以建/不建也何從而驗之觀諸天而已雨𤾉燠寒風皆時
 建極之驗也五者恒而不時不極之驗也此人君所/當念念省察者也皇極建則舉世蒙其澤而五福應
 之此君所當嚮用以為勸者也極不建則舉世蒙其/禍而六極随之此君所當威用以為懲者也嚮與威
 蓋君心所畏慕而兢業以致生民之命者故以福極/終焉 徽庵程氏曰九疇圗説曰朱子曰洛書九數
 而五居中洪範九疇而皇極居五順五行敬五事以/脩其身厚八政協五紀以齊其政皇極之所以立也
 又謂成就此極權之以三徳審之以卜筮驗其休咎/於天考其禍福于人皇極之所以行也又謂維持此
[006-52b]
 極竊謂在天為五行言其所自然在人為五事言其/所當然厚乎人而為八政言其利不言其弊占乎天
 而為五紀言其常不言其變序其目於皇極之先者/皆皇極之本也皇極建則乂之以三徳而威福玉食
 出於上否則三徳失其宜而威福王食移於下矣皇/極建則明之以稽疑而龜筮臣民從之而吉否則稽
 疑有不審而龜筮臣民逆之而凶矣皇極建則肅乂/哲謀聖而卿士師尹舉其職庶民遂其生五氣順而
 四時和否則狂僭豫急蒙而卿士師尹失其職庶民/傷其生五氣戾而四時舛矣皇極建則斂五福以錫
 民為夀富康寜攸好徳考終命否則斂六極以厲民/為凶短折疾憂貧惡弱矣序其目於皇極之後者皆
 皇極之驗也本之前四疇以立其體至嚴至密而無/一毫之或失驗之後四疇以達其用至寛至廣而無
 一物之或遺信乎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可以/參天地而贊化育矣此大禹則龜文以叙九疇箕子
[006-53a]
 本禹疇以陳洪範必以皇建為天地人之宗主歟極/復齋董氏曰董仲舒劉向洪範𫝊以五行五事皇
 庶徴福極五者牽合相從雖其援引春秋經傳以發/明其説粗者可信然其所配止於五者而八政五紀
 三徳稽疑四者則不可得而配此其為説固已拘泥/不通至于庶徴分配五福而六極衍其一而無所當
 則于咎徴各増其一曰皇之不極厥咎眊厥罰常陰/厥極弱此則於箕文之外别立此以遷就其説其失
 箕子之意逺矣眉山蘇氏雖不若漢儒之鑿然相配/亦止於五疇而已 蘇氏曰威畏也古者畏威通用
 六極之極窮也苦也則張氏曰福極之柄以人主論/之則在天以民論之 在人主 臨川吳氏曰數之
 初為一一洛書文之在後者一之次為二二洛書文/之在右前者凡言用者有所待於人而後然也蓋主
 於君人者而言人禀五行之氣而成形故以五事配/數之二二之次為三三洛書文之在左者先身而後
[006-53b]
 及於人故以八政配數之三三之次為四四洛書文/之在左前者先人而後及於天故以五紀配數之四
 四之次為五五洛書文之在中者皇極居天下之中/洛書之五亦居中故以皇極配數之五五之次為六
 六洛書文之在右後者惟皇作極民所視效日遷善/而不知無所事乎治也或有未然則治之各有所宜
 故以三徳配數之六六之次為七七洛書文之在右/者徳雖應變無方然有疑事非人謀所能決者必須
 謀之鬼神故以稽疑配數之七七之次為八八洛書/文之在左後者雖聽命於鬼神猶不敢自是也必驗
 吾之得失於天故以庶徴配數之八八之次為九九/洛書文之在前者五福人心所同嚮慕也君之所向
 在此而常願民之獲此福則凡可以致福者靡不勉/矣六極人心所同畏避也君之所畏在此而常恐民
 之至此極則凡可以致極者靡不戒矣自五行至庶/徴皆得其道則協氣成象人蒙休祥而五福應之或
[006-54a]
 失其道則乖氣成象人罹殃咎而六極應之故以五/福六極配數之九而為九疇之終 陳氏雅言曰此
 大禹因洛書之數而敘洪範之疇初一次二次三次/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八次九此神龜所負之數也曰
 五行曰敬用五事曰農用八政曰協用五紀曰建用/皇極曰乂用三徳曰明用稽疑曰念用庶徴曰嚮用
 五福威用六極此大禹所第之疇也蓋數之出於天/者九前一後三左七右四前左二前右八後左六後
 右五居中此天然之數也大禹於此見其數之一二/三四五則以五行五事八政五紀皇極當之見其數
 之六七八九則以三徳稽疑庶徴福極當之夫五行/五事八政五紀皇極固非至是而始有三徳稽疑庶
 徴福極亦非至是而始具特聖人因/其數而叙是疇以立萬世為治之法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
[006-54b]
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
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此下九疇之目也水火木金土者五行之生序也天
 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唐
 孔氏曰萬物成形以微著為漸五行先後亦以微著
 為次五行之體水最微為一火漸著為二木形實為
 三金體固為四土質大為五潤下炎上曲直從革以
 性言也稼穡以徳言也潤下者潤而又下也炎上者
[006-55a]
 炎而又上也曲直者曲而又直也從革者從而又革
 也稼穡者稼而又穡也稼穡獨以徳言者土兼五行
 無正位無成性而其生之徳莫盛於稼穡故以稼穡
 言也稼穡之不可為性也故不曰曰而曰爰爰於也
 於是稼穡而已非所以名也作為也鹹苦酸辛甘者
 五行之味也五形有聲色氣味而獨言味者以其切
 於民用也朱子曰一五行者次第之辭與前章異後/倣此 五行質具於地而氣行於天以質
 而語其生之序則曰水火木金土以氣而語其行之/序則曰木火土金水 問水火木金土竊謂氣之初
[006-55b]
 温而已温則蒸溽蒸溽則條達條達則堅凝堅凝則/有形質五者雖一然推其先後之序理或如此曰向
 見吳斗南説五事庶徴皆常依此為序其言亦有理/ 自水曰潤下至稼穡作甘皆是二意水能潤能下
 火能炎能上金曰從曰革從而又能革也有潤下潤/濕而下流炎上炎熱而上升曲直謂生而 曲有直
 從革謂可因可革無定體種曰稼斂曰穡土性發生/稼穡乃所生之大者 問如何是金曰從革是從人
 之革否曰不然是或從或革爾從者從所鍛制革者/又可革而之他而其堅剛之質依舊自序故與曲直
 稼穡皆成雙字炎上者上字當作上聲潤下者下字/當作去聲亦此意 金曰從革一從一革互相變而
 體不變且如銀打一隻盆便是從更要别作一件家/事便是革依舊只是這物事所以云體不變 從革
 作辛是其氣辛辣曲直作酸今以兩片木相擦則齒/酸是其驗也 陳氏雅言曰此箕子所衍之疇此一
[006-56a]
 字與初一之一字不同初一之一乃洛書之數此所/謂一乃次第之辭箕子於此將衍五行之疇而先以
 一五行之辭總之蓋目中之綱也陽介軒董氏曰大/抵天地之間太極判而為陰陽陰 分而為五行太
 極理也陰陽五行氣也理必寓乎氣氣不離乎理故/天一生水天三生木天五生土三者皆陽之所生地
 二生火地四生金二者皆陰之所生析而言之為五/行對而言之為二氣豈無其理而自爾哉五行之質
 形於地是以潤下之水炎上之火曲直之木從革之/金稼穡之土五行之神運於天則為春夏秋冬土寄
 旺於四季而名曰沖氣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本未嘗相離也五行之質存于人心者為肝心肺
 腎脾五行之神舍於人身者為仁義禮智信質者其/粗也神者其精也亦未嘗相離也 徽庵程氏曰五
 行者八疇之體八疇者五行之用造化之初一濕一/燥濕之流為水燥之爍為火濕之融為木燥之凝為
[006-56b]
 金其融結為土自輕清而重濁先天之五行其體也/四時主相生六府主相尅後天之五行其用也其體
 對立其用循環地陳氏經曰洪範所言則五行生數/必得地六天七 八天九地十成之然後陰陽各有
 匹配然五行之生一二三四五亦未始無其序蓋有/生於無著生於微自無而有自微而著五行之體水
 為至㣲自無而始入有者也火則漸著故火次水木/則性實故次於火金則體固故次於木土則質廣大
 故次於金行陳氏大猷曰物之生其初皆為水其終/皆為土五 之相生所以相繼也其相剋所以相治
 也潤以質言炎以氣言上下以位言曲直以形言從/革以材言稼穡以用言土非止於稼穡以生民粒食
 之用言之也即稼穡而推五行則潤下用之於灌溉/也炎上用之於烹飪也曲直之斵削從革之鎔範用
 之於宫室器用也/行以土榖合為一 唐孔氏曰六府以土榖為二五/陳氏雅言曰曰者本然之體作
[006-57a]
 者修為之用至夏氏曰五味必言作者水之發源未/嘗鹹也流而 海凝結既久而鹹之味成則鹹者潤
 下之所作火之始炎未嘗苦也炎炎不已焦灼既久/而苦之味成則苦者炎上之所作木之初生金之初
 鑛土之始稼穡亦然酸董氏鼎曰草木之實多/酸雖甘者至乾壞亦 木擦齒酸之説恐未然
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貌曰恭
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恭作肅從作乂明作哲
聰作謀睿作聖
 貌言視聴思者五事之序也貌澤水也言揚火也視
 散木也聽收金也思通土也亦人事發見先後之叙
[006-57b]
 人始生則形色具矣既生則聲音發矣既又而後能
 視而後能聽而後能思也恭從明聰睿者五事之徳
 也恭者敬也從者順也明者無不見也聰者無不聞
 也睿者通乎微也肅乂哲謀聖者五徳之用也肅者
 嚴整也乂者條理也哲者智也謀者度也聖者無不
 通也朱子曰自外而言之則貌外於言自内而言之/則聽内於視自貌言視聽言之則思所以為主
 於内故曰貌曰言曰視曰聽曰思彌逺者彌外彌近/者彌内此其所以為次序也 洪範五事以思為主
 蓋不可見而行乎四者之間也然操存之漸必自其/可見而為之 物則切近明白而易以持守故五事
[006-58a]
 之次思最在後容貌言視聽思皆只以次第相屬問/貌如何屬水曰 貌光澤故屬水言發於氣故屬火
 眼主肝故屬木金聲清亮故聽屬金問凡上四事皆/原於思亦猶水火木金皆出於土也曰然又問禮如
 何屬火曰以其光明問義之屬金亦以其嚴否曰然/ 問視聽言動比洪範五事動是貌否如動容貌之
 謂曰思也在裏了勤容貌是外面底心之動便是思/又問五行比五事曰曾見吳人傑説得順他云貌是
 水言是火視是木聽是金思是土將八庶徴來説便/都順問貌如何是水曰他云貌是濕潤底便是水故
 其徴便是肅時雨若洪範乃是五行之書看得他都/是以類配 問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曰視曰明是
 視而便見之謂明聽曰聰是聽而便聞之謂聰思曰/睿是思而便通之謂睿 恭作肅恭屬水水有細潤
 意思人之舉動亦欲細潤聰作謀謀屬金金有靜宻/意思人之為謀亦貴靜宻 乂謂理治 恭作肅至
[006-58b]
 睿作聖此學問之極功盡性踐形之事漢伯謨云老/蘇著洪範論不取五行𫝊而東坡以為 五行𫝊不
 可廢此亦自是既廢則後世有忽天之心曰漢儒也/穿鑿如五事一事錯則皆錯如何却云聽之不聰則
 某事應貌之不恭則某事應一西山真氏曰貌言視/聽思各有攸主而總以敬之 言何哉蓋敬者五事
 之主也敬不存於中則形於貌者必輕且慢無由而/能恭發於言者必易以肆無由而能從視聽蔽於物
 何由而明且聰思慮汩於多端何由而通於微故敬/則五事皆得不敬則五事皆失程子曰聰明睿智皆
 此出信哉陽勉齋黄氏曰水貌雨太陰火言暘太陽/木視燠少 金聽寒少陰四者或偏於陽或偏於陰
 惟土思風也通乎四者而不同焉質陰氣陽身之全/體故貌言為大耳目聰明體之虚者故視聽次之又
 曰以造化生人之初驗之便自脗合天一生水水便/有形人生精血凑合成形亦若造化之有水也地二
[006-59a]
 生火火便有氣人有體便能有聲者氣之所為亦若/造化之有火也水陰而火陽貌亦屬陰而言亦屬陽
 也水火亦有形質然乃造化之初故水但能潤下火/但能炎上其質終是輕清至若天三生木地四生金
 則形質已全具矣亦如人身耳目既具則人之形成/矣木陽而金陰亦猶視陽而聽陰也只以此配之則
 人之身便是一箇造化理自分明也洪範五行五事/皆以造化之初及人物始生而言 造化之初天一
 生水而三生木地二生火而四生金蓋陰陽之氣一/濕一燥而為水火濕極燥極而為木與金也人物始
 生精與氣耳大𫝊曰精氣為物子産曰物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此皆精妙之語人物之生如此而
 已精濕而氣燥精實而氣虚精沈而氣浮故精為貌/而氣為言精之盛者濕之極故為木為肝為視氣之
 盛者燥之極故為金為肺為聽大抵貌與視屬精故/精衰而目暗言與聽屬氣故氣塞而耳聾此曉然易
[006-59b]
 見者也然精衰則氣衰精盛則氣盛又初無間隔也/若以醫書所屬而疑之則不知變之論也 徽庵程
 氏曰人之始生精與氣耳精之凝為貌氣之出為言/精之顯為視氣之藏為聽其主宰為思又曰洪範五
 事配五行與素問五行𫝊不合自西京以來說者不/一牽合𫝊會莫能相通千有餘年至黄勉齋而後定
 其言曰配與屬不同配者比並之謂屬者管屬之謂/嘗得其説而推之配與屬不同配者對峙而為體猶
 易之先天卦圗也屬者流行而為用猶易之後天卦/圗也洪範之五事配水火木金土乃先天之五事言
 其體也素問屬土金木水火而相生五行𫝊屬木金/火水土而相克乃後天之五事言其用也配與屬不
 相妨體與用不相悖千古之疑於是判矣按素問言/相生亦有不合木水易置乃可五行𫝊言相克亦與
 六府五行五事之序自上克下者不同乃倒相克自/下克上耳 陳氏經曰五事以思為主猶五行以土
[006-60a]
 為主土居中央心亦虚中而居中者也恭李氏杞曰/曰者自然之理作者修為之效貌之必 以至思之
 必睿有物必有則也作肅以至作聖聖人而後可以/踐形也 新安陳氏曰五事皆當以敬用之能以敬
 為主則物循其則而貌言視聽思皆能盡性以踐形/恭從明聰睿充而極於肅乂哲謀聖矣不以敬為主
 則物失其則性不盡而無以踐形矣盡性踐形之學/貴乎内外交盡以致夾持之功五事固以思為主而
 思必以貌言視聽為先貌言視聽在外而可見者也/思在内而不可見者也於外而可見者先致持守之
 功則百體各職其職於内而不可見者復致操存之/力則百體於天君而從其令一敬之功内外夾持庶
 幾其無滲漏乎又按五事以思為終四勿不言思真/氏曰勿云者正指思而言乃人心所以為主而勝私
 復禮之機也或曰動兼貌與思而言貌是動於外思/是動於内引程子動箴誠之於思守之於為以證之
[006-60b]
 愚以為五事自五事四勿/自四勿不必牽合强説也
二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
曰司宼七曰賓八曰師
 食者民之所急貨者民之所資故食為首而貨次之
 食貨所以養生也祭祀所以報本也司空掌土所以
 安其居也司徒掌教所以成其性也司宼掌禁所以
 治其姦也賓者禮諸侯逺人所以往來交際也師者
 除殘禁暴也兵非聖人之得已故居末也唐孔氏曰/八政用於
[006-61a]
 民以緩急為次食貨祀賓師指事為名三卿舉官為/名者三官所主事多若以一字為名則所掌不盡故
 舉官名以見義曰陳氏經曰八政或言事或言官互/見也 史氏漸 政莫大於是舜總之九官周分之
 六卿箕子列而為八名雖異實無殊也可陳氏大猷/曰八政以緩急為序民可百年無貨不 一朝有飢
 養生莫急於食而貨次之養生矣當事死報本故次/祀然皆貴安居故次司空不可逸居無教故次司徒
 教不從而刑之刑以弼教故次司宼内治舉而後外/治興故次賓師賓諸侯而或不庭則不得已征之故
 師終焉乎吕氏曰衣食足則教以祀所以報本反始/教已行 其中矣司宼以上皆内治賓師為外治
 徽庵程氏曰食貨與土亦出於五行皇極之政必先/有司三卿率庶官以理其政者也 臨川吳氏曰民
 生所最急者務農重穀以足其食有食則種樹阜通/以殖其貨既有以養生必有以事死故祀以報本追
[006-61b]
 逺養生事死在乎安居故司空掌土以定其居居既/得安不可無教故司徒掌教以導其善教之不從則
 齊之以刑故司宼掌禁以懲其惡内治舉而後及外/故賓以親邦國往來交際有其禮師以平邦國立武
 足兵有其備用師非得已故最後先陳民雅言曰人/之生不可以無養故君之治民莫 於以政養之此
 八政所以厚民生而居五事之次也八政之目自一/曰食至六曰司宼此治内之事也七曰賓八曰師此
 治外之事也治内之事則必致其/詳治外之事則不過兩端而已
四五紀一曰嵗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厯數
 嵗者序四時也月者定晦朔也日者正躔度也星經
 星緯星也辰日月所會十二次也厯數者占步之法
[006-62a]
 所以紀嵗月日星辰也孔氏曰嵗所以紀四時月所/以紀一月日紀一日二十八
 宿迭見以叙氣節十二辰以紀日月所㑹厯數節氣/之度以為厯敬授民時 唐孔氏曰五者為天時之
 經紀也五陳氏曰五紀即堯典羲和所掌者焉徽庵/程氏曰 紀四經而一緯五氣順布四時行 嵗月
 日星辰經也厯數者推步嵗月日星辰之數以為厯/者也厯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緯也與庶徴相通而
 不同彼以證王與卿士師尹庶民之得失此特主於/授時 臨川吳氏曰嵗自冬至至來嵗冬至凡三百
 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日行天一周也以分至啓閉/定嵗之四時是為一嵗之紀月自合朔至來月合朔
 凡二十九日六辰有竒月與日一會也以晦朔弦望/定月之大小是為一月之紀日自日出至來日日出
 歴十二辰日繞地一匝也以晨昏出入定晝夜長短/是為一日之紀星謂二十八宿衆經星辰謂天之壤
[006-62b]
 因日月所會分經星之度為十二次觀象測候以驗/天之體也是為星辰之紀厯謂日月五緯所歴之度
 數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七政行度各/有盈縮疾遲立數推算以步天之用也是為厯數之
 紀也陳氏雅言曰紀者如綱之有紀天時所以相維/者 嵗者紀周天之度故居一月者紀月行之數故
 居二日者正天與日月之躔故居三星者在天之象/辰者在天之舍故居四四者皆係於天天之示乎人
 者也天與日月五星之運雖有遲速順逆之不同而/皆有數以稽之有厯以紀之使四時以定而嵗無不
 成晦朔以辨而月無不協甲乙以審而日無不正經/緯以彰而星辰無不著是厯者所以紀嵗月日星辰
 之數以人而合於天者也嵗月日星辰此/天道之所有厯數此人事之所不可無
五皇極皇建其有極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惟時厥
[006-63a]
庶民于汝極錫汝保極
 皇君建立也極猶北極之極至極之義標準之名中
 立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言人君當盡人倫之至
 語父子則極其親而天下之為父子者於此取則焉
 語夫婦則極其别而天下之為夫婦者於此取則焉
 語兄弟則極其愛而天下之為兄弟者於此取則焉
 以至一事一物之接一言一動之發無不極其義理
 之當然而無一毫過不及之差則極建矣極者福之
[006-63b]
 本福者極之效極之所建福之所集也人君集福於
 上非厚其身而已用敷其福以與庶民使人人觀感
 而化所謂敷錫也當時之民亦皆於君之極與之保
 守不敢失墜所謂錫保也言皇極君民所以相與者
 如此也朱子曰皇極一章乃九疇之本極今人將皇/極作大中解都不是皇建其有 不成是大
 建其有中時人斯其惟皇之極不成是時人斯其惟/大之中皇須是君極須是人君建一箇表儀於上且
 如北極是在天中喚作北中不可屋極是在屋中喚/作屋中不可人君建一箇表儀於上便有肅乂哲謀
 聖之應五福備具推以與民民皆從其表儀下文凡/厥庶民以下言人君極此表儀又須知天下有許多
[006-64a]
 名色人須逐一做道理區處著始得於是有念之受/之錫之福之類隨其人而區處之大抵皇極是建立
 一箇表儀後又有廣大含容區處周備底意思無偏/無陂以下只是反覆歌詠若細碎解都不成道理
 皇指人君極便是指其身為天下做箇樣子但縁聖/人做得樣子高大人所難及而不可以此盡律天下
 之人故雖不協於極者君亦受之至於而康而色自/言好徳者亦錫之福 皇極不可以大中訓之只是
 前面五行五事八政五紀是已却都載在人君之身/包括盡了五行是發源處五事是操持處八政是修
 人事五紀是順天道就中以五事為主視明聽聰便/是建極如明如聰只是合恁地三徳亦只是就此道
 理上權衡或放高或捺下是人事盡了稽疑又以卜/筮參之若能建極則推之於人使天下皆享五福驗
 之於天則為休微若是不能建極則其在人事便為/六極在天亦為咎徴其實都在人君身上又不過敬
[006-64b]
 用五事而已此即篤恭而天下平之意以是觀之人/君之所任者豈不重哉如此則九疇方貫通為一若
 以大中言之則九疇散而無統人極有凑會之義所/謂三十六輻共一轂福錫民聖 亦豈别有福以錫
 之只取則於此各正其身順理而行則為福也孟子/謂君仁莫不仁亦此意人君先正其身故又有五事
 之説若以皇極為大中則與五事似不相干漢儒如/谷永書建大中正五事猶相通説今之所謂皇極者
 只是順從無所可否説漢儒説中字只是五事之中/猶未為害最是近世 中字不是近日之説只是含
 糊苟且不分是非不辨黑白遇當做底事只畧畧做/些不要做盡此豈聖人之意 極盡也因指前面香
 卓四邊盡處是極所以謂之四極四邊視中央中央/是極也堯都平陽舜都蒲坂四邊望之一齊看著平
 陽蒲坂如屋之極極高之處四邊到此盡了去不得/故謂之極宸極亦然至善亦如此應于事到至善是
[006-65a]
 極盡了更無去處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書之皇極/亦是四方所瞻仰者皇有訓大處惟皇極之皇不可
 訓大皇只當作君所以説遵王之義遵王之路直説/到後面以為天下王其意可見蓋皇字下從王 問
 先生言皇極之極不訓中只是標準之義然無偏無/黨無反無側亦有中意曰只是箇無私意問標準之
 義如何曰此是聖人正身以作民之準則問何以能/斂五福曰當就五行五事上推究人君修身使貌恭
 言從視明聽聰思睿即身自正五者得其正則五行/得其序以之稽疑則龜從筮從卿士從庶民從在庶
 徴則有休徴而無咎徴和氣致祥有仁夀而無鄙夭/便是五福反是則福轉為極矣 自皇建其有極以
 下是總説人君正心修身立大中至正之標準以觀/天下而天下化之之義無偏無陂以下乃是反覆贊
 嘆正説皇極體段曰皇極之敷言以下是推本結煞/一章之大意 東坡書𫝊中説得極字亦好 洛書
[006-65b]
 九數而五居中洪範九疇而皇極居五故自孔氏𫝊/訓皇極為大中而諸儒皆祖其説余獨以經之文義
 語脈求之而有以知其不然也蓋皇者君之稱也極/者至極之義標凖之名常在物之中央而四外望之
 以取正焉者也故以極為在中之準的則可而便訓/極為中則不可若北辰之為天極脊棟之為屋極其
 義皆然而禮所謂民極詩所謂四方之極者於皇極/之義為尤近顧今之説者既誤於此而並失於彼是
 以其説展轉迷謬而終不能以自明也即如舊説姑/亦無問其他但即經文而讀皇為大讀極為中則夫
 所謂惟大作中大則受之為何等語乎今以余説推/之則人君以眇然之身履至尊之位四方輻凑面内
 而環觀之自東而望者不過此而西也自南而望者/不過此而北也此天下之至中者也既居天下之至
 中則必有天下之絶徳而後可以立至極之標準故/必順五行敬五事以修其身厚八政協五紀以齊其
[006-66a]
 政然後至極之標準卓然有以立乎天下之至中使/夫面内而環觀者莫不於是而取則焉語其仁則極
 天下之仁而天下之為仁者莫能加也語其孝則極/天下之孝而天下之為孝者莫能尚也是則所謂皇
 極者也由是而權之以三徳審之以卜筮驗其休咎/於天考其禍福於人如挈裘領豈有一毛之不順哉
 此洛書之數所以雖始於一終於九而必以五居其/中洪範之疇所以雖本於五行究於福極而必以皇
 極為之主也皇建其有極云者則以言夫人君以其/一身而立至極之標準於天下也斂時五福用敷錫
 厥庶民云者則以言夫人君能建其極而為五福之/所聚而又有以使民觀感而化焉則是又能布此福
 而與其民也惟時厥庶民于汝極錫汝保極云者則/以言夫民視君以為至極之標準而從其化則是復
 以此福還錫其君而使之長為至極之標凖也以蘇/氏曰至而無餘之謂極 林氏曰皇極居中可 包
[006-66b]
 括上下程馮氏曰皇極居中上總下貫與八疇為九/ 徽庵 氏曰皇極者九疇之樞紐五行之統會
 新安陳氏曰五行之統會者五居中故合五行之數/而極者仁義禮智信之至五性亦合五行之理五行
 散見諸疇中皇極一疇以五行之理統會之也皇建/其有極者君尊為天子徳為聖人能建實有之極以
 為天下之標凖也有極當借無極對觀自至理之妙/而無形可見者言之曰無極自至理之實有言之曰
 有極斂時五福五福即第九疇之五福九疇雖至五/福而終五福實自皇極而出第九疇之五福豈捨皇
 極疇中所斂之五福而他有所謂福哉錫汝保極蔡/西山曰民享君之福所以歸於君之極而與君保此
 極也九峯蓋用父説而畧師説蓋師説有析錫汝/與保極為二義者然語録一條又與蔡説合云
凡厥庶民無有淫朋人無有比音/備徳惟皇作極
[006-67a]
 淫朋邪黨也人有位之人比徳私相比附也言庶民
 與有位之人而無淫朋比徳者惟君為之極而使之
 有所取正耳重言君不可以不建極也朱子曰凡厥/庶民無有淫
 朋人無有比徳惟皇作極云者則以言夫民之所以/能有是徳者皆君之徳有以為其至極之標準也
 新安陳氏曰書之知人安民詩之宜民宜人皆以人/為有位者民為下民此亦當然證之三徳疇人用側
 頗僻民用僭忒可見朱子單言民大約言之耳民人/所以然惟在君建極故也作有扶植振起之意建立
 作興大畧相似不建不作則斯道廢墜矣道陳氏雅/言曰人君在上而能示之以大公至正之 則臣民
 在下相率而為大公至正之行此孟子所謂君正莫/不正者也作極與建極大約相似而微有不同建者
[006-67b]
 植立之謂作則有鼓舞振起之意匡直輔翼之/意提撕警覺之意欲其無一時一事之不作也
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汝則念之不協于極不罹音/離
于咎音/舊皇則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去/聲徳汝則錫之
福時人斯其惟皇之極
 此民庶民也有猷有謀慮者有為有施設者有守有
 操守者是三者君之所當念也念之者不忘之也帝
 念哉之念不協于極未合于善也不罹于咎不陷於
 惡也未合于善不陷於惡所謂中人也進之則可與
[006-68a]
 為善棄之則流於惡君之所當受也受之者不拒之
 也歸斯受之之受念之受之隨其才而輕重以成就
 之也見於外而有安和之色發於中而有好徳之言
 汝於是則錫之以福而是人斯其惟皇之極矣福者
 爵禄之謂或曰錫福即上文斂福錫民之福非自外
 來也曰祿亦福也上文指福之全體而言此則為福
 之一端而發苟謂非祿之福則於下文于其無好徳
 汝雖錫之福其作汝用咎為不通矣朱子曰有猷有/為有守是有徳
[006-68b]
 之人罹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汝則念之不協于/極不 于咎皇則受之云者則以言夫君既立極於
 上而下之從化或有淺深緩速之不同其有謀者有/才者有徳者人君固當念之而不忘其或未能盡合
 而未底乎大戾者亦當受之而不拒也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徳汝則錫之福時人斯其惟皇之極云者則
 以言夫人之有能革面從君而以好徳自名則雖未/必出於中心之實人君亦當因以自名而與之以善
 則是人者亦得以君為極而勉其實也好陳氏雅言/曰見於外而有安和之色發於中而有 徳之言此
 其好善之誠見于色辭之間所謂容貌辭氣乃徳之/符者也時人即指上三等之人言廣收樂育使皆知
 所以自勉則人莫不觀感興起因其所已/能而益勉進其未至皆歸於皇之極矣
無虐煢獨而畏高明
[006-69a]
 煢獨庶民之至微者也高明有位之尊顯者也各指
 其甚者而言庶民之至微者有善則當勸勉之有位
 之尊顯者有不善則當懲戒之此結上章而起下章
 之義孔氏曰煢單無兄弟也無子曰獨云新安陳氏/曰煢獨如云孤寒指民言高明如 高明之家
 指人/言
人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去/聲而邦其昌凡厥正人既富
方穀汝弗能使有好去/聲于而家時人斯其辜音/孤于其無
好徳汝雖錫之福其作汝用咎
[006-69b]
 此言有位者也有能有才智者羞進也使進其行則
 官使者皆賢才而邦國昌盛矣正人者在官之人如
 康誥所謂惟厥正人者富禄之也穀善也在官之人
 有祿可仰然後可責其為善廪禄不繼衣食不給不
 能使其和好于而家則是人將陷于罪戾矣於其不
 好徳之人而與之以祿則為汝用咎惡之人也此言
 祿以與賢不可及惡徳也必富之而後責其善者聖
 人設教欲中人以上皆可能也朱子曰無虐煢獨而/畏高明人之有能有
[006-70a]
 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云者則以言夫君之於民一/視同仁凡有才能使皆進善則人才衆多而國賴以
 興也凡厥正人既富方穀汝不能使有好于而家時/人斯其辜于其無好徳汝雖錫之福其作汝用咎云
 者則以言夫凡厥正人者必先有以富之然後可以/納之於善不能使之有賴于其家則此人必將陷于
 不義至於無有好徳之心而後始欲教之以修身勸/之以求福則己無及於事而其起以報汝惟有惡而
 無善矣蓋人之氣禀或清或濁或純或駁有不可一/律齊者是以聖人所以立極乎上者至嚴至宻而所
 以接引乎下者至寛至廣雖彼之所以化于此者淺/深遲速其效或有不同而吾之所以應於彼者長養
 涵育其心未嘗不一也猷西山蔡氏曰進其行者進/於皇之極也 陳氏大 曰上一節是廣大以奬育
 人才此一節是公平以拔用人才官新安陳氏曰正/人有四説引康誥惟厥正人以為 之長者為妥於
[006-70b]
 人民之分及上下文理相協此疇首言建極錫福皆/為民言至此則錫之福雖錫之福皆為有位之人言
 然於此三四節首以庶民與人對言繼而念之受之/為民言也則錫雖錫為人言也雖若雜舉而實有條
 理大意欲君於建極之餘於民則隨才以成之於有/位之人則隨才而富以禄之不特斂福以錫庶民且
 錫福於有位之人也又按朱子欠分别民人三徳疇/人頗僻民僭忒其證甚明 陳氏雅言曰朝廷有以
 福君子則君子有以福斯民此富之禄之/雖所以為君子計而實所以為斯民計也
無偏無陂音/祕遵王之義無有作好去/聲遵王之道無有作
去/聲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
音/駢無反無側王道正直會其有極歸其有極
[006-71a]
 偏不中也陂不平也作好作惡好惡加之意也黨不
 公也反倍常也側不正也偏陂好惡己私之生於心
 也偏黨反側己私之見音/現於事也王之義王之道王
 之路皇極之所由行也蕩蕩廣逺也平平平易也正
 直不偏邪也皇極正大之體也遵義遵道遵路㑹其
 極也蕩蕩平平正直歸其極也會者合而來也歸者
 來而至也此章蓋詩之體所以使人吟詠而得其情
 性者也夫音/扶歌詠以協其音反覆以致其意戒之以
[006-71b]
 私而懲創其邪思訓之以極而感發其善性諷詠之
 間恍然而悟悠然而得忘其傾斜狹小之念達乎公
 平廣大之理人欲消熄天理流行會極歸極有不知
 其所以然而然者其功用深切與周禮大師教以六
 詩者同一機而尤要者也後世此意不𫝊皇極之道
 其不明於天下也宜哉朱子曰無有作好無有作惡/謂好所當好惡所當惡不可
 作為耳偏曰王道蕩蕩又曰王道平平曰無黨無偏/又曰無 無黨只是一箇道反覆説 無偏無陂遵
 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
[006-72a]
 道正直會其有極歸其有極云者則以言夫天下之/人皆不敢徇其己之私以從乎上之化而會歸乎至
 極之標準也蓋偏陂好惡者己私之生於心者也偏/黨反側者己私之見於事者也王之義王之道王之
 路上之化也所謂皇極者也遵義遵道遵路方會其/極也蕩蕩平平正直則己歸於極矣 孫氏曰老子
 云大道甚夷而民好徑王之道王之路所謂甚夷者/也蕩蕩通達之意平平坦夷之意 張氏曰天下有
 公好惡不必作也作則非公矣趨陳氏大猷曰此承/上文言人君能作成人故人皆 極以申第一節凡
 厥庶民惟皇作極之義後吕氏曰會如會聚之會歸/如歸宿之歸有所會然 有所歸 唐孔氏曰天下
 歸仁焉此歸意與彼同皇新安陳氏曰六王字即指/皇極之君義路道即指 極互辭協韻耳遵猶有不
 敢違之意至王道蕩蕩三句則自合乎王道無事於/遵矣會合于君所建之有極結遵義六句歸宿于君
[006-72b]
 所建之有極結蕩蕩六句二有極字與章首皇建其/有極之有極相應實有之極亦君民同有之極也
 陳氏雅言曰會極者如行者之赴家食者之求飽與/極猶二也歸極者如行者之到家食者之得飽與極
 為一/也
曰皇極之敷言是彝是訓于帝其訓
 曰起語辭敷言上文敷衍之言也言人君以極之理
 而反覆推衍為言者是天下之常理是天下之大訓
 非君之訓也天之訓也蓋理出乎天言純乎天則天
 之言矣此贊敷言之妙如此朱子曰皇極之敷言是/彜是訓于帝其訓云者
[006-73a]
 則以言夫人君以身立極而布命于下則其所以為/常為教者皆天之理而不異乎上帝之降衷也 夏
 氏曰二曰字皆箕子更端之言而蘇氏曰天錫禹九/疇不能如是諄諄也粗有象數 已禹與箕子推而
 廣之至皇極尤詳曰此皆非帝之言也皇極之敷言/也帝以象數告而我敷廣其言為彝訓耳與帝言無
 異故曰于帝其訓復陳氏雅言曰聖人在上既建極/而以身教于天下 敷言而以言教於天下蓋身教
 者示以躬行踐履之實言教者使其歌誦吟詠而得/二者不可偏廢也天下惟理為至常惟理為至大皇
 極之敷言純乎一理故謂之常理故謂之大訓是理/也本之於天惟皇上帝降衷之理也言而不異於降
 衷之理是豈可以君之訓視之哉乃天之訓也天者/其不言之聖人聖人者其能言之天一而二二而一
 者/也
[006-73b]
凡厥庶民極之敷言是訓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
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光者道徳之光華也天子之於庶民性一而已庶民
 於極之敷言是訓是行則可以近天子道徳之光華
 也曰者民之辭也謂之父母者指其恩育而言親之
 之意謂之王者指其君長而言尊之之意言天子恩
 育君長乎我者如此其至也言民而不言人者舉小
 以見大也朱子曰凡厥庶民極之敷言是訓是行以/近天子之光云者則以言夫天下之人於
[006-74a]
 君所命皆能受其教而謹行之則是能不自絶逺而/有以親被其道徳之光華也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
 下王云者則以言夫人君能立至極之標準所以能/作億兆之父母而為天下之王也不然則有其位無
 其徳不足以首出庶物統御人羣而履天下之極尊/矣是書也原於天之所以錫禹雖甚茫昧微眇有不
 可得而知者然箕子之所以言之而告武王者則已/備矣顧其詞之宏深奥雅若有未易言者然試嘗虚
 心平氣而再三反覆焉則亦坦然明白而無一字之/可疑但先儒未嘗深求其意而不察乎人君所以修
 身立道之本是以誤訓皇極為大中又見其詞多為/含洪寛大之言因復誤認中為含糊苟且不分善惡
 之意殊不知極居中而不可直謂之中中之得名又/以其無過不及至精至當而無有毫釐之差亦非如
 其所名之義也乃以誤認之中為誤訓之極不謹乎/至嚴至宻之體而務為至寛至廣之量其弊將在人
[006-74b]
 君不知修身以立政而墮于漢元帝之優游唐代宗/之姑息卒至於是非顚倒賢否貿亂而禍敗隨之尚
 何斂福錫民之可望哉嗚呼孔氏則誠誤矣然迹其/本心亦曰姑以隨文解義為口耳佔畢之計而已不
 知其禍之至此也而自漢以來迄今千有餘年學士/大夫不為不衆更歴世變不為不多幸而遺經尚存
 本文可考其出於人心者又不可得而昧也乃無一/人覺其是非而以一言正之者使其患害流于萬世
 是則豈獨孔氏之罪哉不吕氏曰此彜此訓非我所/自作乃帝之訓也庶民 可視為空言必當踐行此
 訓可也不言近皇極而言近天子之光天子既建極/則天子即皇極也 陳氏雅言曰近者非親近之近
 乃性相近之近譬之水焉天子之光則如水之至清/庶民則未免少有查滓者也譬之鏡焉天子之光則
 如鏡之至明庶民則/未免少有昏翳者也
[006-75a]
六三徳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彊弗
友剛克燮友柔克沈潛剛克高明柔克
 克治友順燮和也正直剛柔三徳也正者無邪直者
 無曲剛克柔克者威福予音/與奪抑揚進退之用也彊
 弗友者彊梗弗順者也燮友者和柔委順者也沈潛
 者沈深潛退不及中者也高明者高亢音/抗明爽過乎
 中者也蓋習俗之偏氣禀之過者也故平康正直無
 所事乎矯拂無為而治是也彊弗友剛克以剛克剛
[006-75b]
 也燮友柔克以柔克柔也沈潛剛克以剛克柔也高
 明柔克以柔克剛也正直之用一而剛柔之用四也
 聖人撫世酬物因時制宜三徳乂用陽以舒之陰以
 斂之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所以納天下民俗於皇
 極者蓋如此朱子曰沈潛剛克高明柔克克治也言/人資質沈潛者當以剛治之資質高明
 者當以柔治之此説為勝行張氏景曰三徳馭臣之/道見下文 唐氏曰以徳 權則威福不下移 陳
 氏經曰皇極以體常三徳以盡變而林氏曰三徳者/聖人所以臨機制變為皇極之用 權其輕重也正
 直剛克柔克此三徳之目自平康正直而下則釋三/徳之用以盡其義也三徳乂用之得其宜平安無事
[006-76a]
 之世則用正直以治之彊禦弗順之世則用剛克以/治之和順之世則用柔克以治之一於剛則失之亢
 一於柔則失之懦聖人宰制天下之權可謂盡矣潛/新安陳氏曰習俗之偏以彊燮言氣禀之過以沈
 高明言剛徽庵程氏曰三徳一經而四權正直之用/一經也 柔之用四權也四權之中其二政以治之
 其二教之自治也平臨川吳氏曰平康者治之以正/直如周官所謂刑 國用中典也彊弗友者治之以
 剛克如周官所謂刑亂國用重典也燮友者/治之以柔克如周官所謂刑新國用輕典也
惟辟必益/反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無有作福作威
玉食
 福威者上之所以御下玉食者下之所以奉上也曰
[006-76b]
 惟辟者戒其權不可下移曰無有者戒其臣不可上
 僭也林氏曰此三者人主之利勢所操以用夫三徳/者也此三者苟人君能自操持則威福在己名
 分謹嚴故能操縱予奪以用乎三徳其或假於臣下/則權勢下移紀綱紊亂其何以操縱三徳而為皇極
 之用哉也呉氏曰玉食非帝王所急足以觀王威之/不下移 陳氏經曰三徳之用莫易于正直莫難
 於剛柔君道主剛剛之失其過小柔之失其過大故/又言威福玉食之柄在君惟恐失之柔而柄下移如
 漢元/成也
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國人用側
頗僻民用僭忒特入/聲
[006-77a]
 頗不平也僻不公也僭逾忒過也臣而僭上之權則
 大夫必害於而家諸侯必凶于而國有位者固側頗
 僻而不安其分去/聲小民者亦僭忒而踰越其常甚言
 人臣僭上之患如此新安陳氏曰此所謂臣大臣也/大臣僭天子則次而邦君次而
 大夫次而小臣次而庶民皆效而陵僭無一安其分/者夫皇極立本者也三徳趣時者也皇極建則三徳
 適時措之宜而權出於上皇極不建/則三徳失時措之宜而柄移于下矣
七稽疑擇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
 稽考也有所疑則卜筮以考之龜曰卜蓍曰筮蓍龜
[006-77b]
 者至公無私故能紹天之明卜筮者亦必至公無私
 而後能𫝊蓍龜之意必擇是人而建立之然後使之
 卜筮也朱子曰龜嵗久則靈蓍生百嵗一本百莖亦/物之神靈者卜筮實問鬼神以蓍龜神靈之
 物故假之以驗其卦兆卜法以明火爇柴灼龜為兆/筮法以四十九蓍分掛揲扐凡十有八變而成卦
 孔氏曰考正疑事當選擇卜筮人而建立之使為卜/筮之事 西山蔡氏曰皇極之君以人謀未免乎有
 心有心未免乎有私此所以洗心齋戒以聽天命而/無所容其心也擇建立卜筮人者非其人則不可非
 其職則不專必得其人而立之然後乃可命之/卜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非細事也
曰雨曰霽曰蒙曰驛曰克
[006-78a]
 此卜兆也雨者如雨其兆為水霽者開霽其兆為火
 蒙者蒙昩其兆為木驛者絡驛不屬其兆為金克者
 交錯有相勝之意其兆為土朱子曰易占不用龜而/每言蓍龜皆具此理也
 蓍短龜長者謂龜惟鑽灼之易而蓍有扐揲之煩龜/之兆一灼便成亦有自然之易洪範卜五即龜用二
 即/蓍
曰貞曰悔
 此占卦也内卦為貞外卦為悔左傳蠱之貞風其悔
 山是也又有以遇卦為貞之卦為悔國語貞屯悔豫
[006-78b]
 皆八是也問貞悔不止一説如六十四卦則毎卦内/三畫為貞外三畫為悔如揲蓍成卦則正
 卦為貞之卦為悔如八卦之變則純卦一為貞變卦/七為悔朱子曰是如此 胡叔器問内卦為貞外卦
 為悔曰貞悔出洪範貞是正底便是體悔是過底動/則有悔又問一貞八悔曰如乾夬大有大壯小畜需
 大畜泰内體皆乾是一貞外體八卦是八悔餘倣此/ 貞訓正事方正如此悔吝皆是事過後方有内卦
 之占是事正如此外卦之占是已如此二字有終始/之意 西山蔡氏曰内卦曰貞貞者事之幹也外卦
 曰悔悔者生乎動也六爻不動以内卦為貞外卦為/悔見左傳蠱之貞風其悔山是也有動爻者以遇卦
 為貞之卦為悔見國語/貞屯悔豫皆八是也
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
[006-79a]
 凡七雨霽蒙驛克貞悔也卜五雨霽蒙驛克也占二
 貞悔也衍推忒過也所以推人事之過差也朱子曰/衍推忒
 變也上七者卜筮之大凡而其變則無窮皆當推衍/以極其變卜之變在經兆之體百有二十其頌千有
 二百體色墨拆方功義弓之類筮之變如老陽變為/少陰老陰變為少陽一卦變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
 可變為四千九十六卦之類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其變無有終窮 衍疑是過多&KR1233底意思忒是差錯
 了之高氏曰有心未若無心之為公有情未若無/情 為信故盤庚遷都成王東征皆以卜筮為主
立時人作卜筮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
 凡卜筮必立三人以相參考舊説卜有玉兆瓦兆原
[006-79b]
 兆筮有連山歸藏周易者非是謂之三人非三卜筮
 也唐孔氏曰三人從二善鈞從衆也卜筮各有三人/如金縢乃卜三龜儀禮士喪卜葬占者三人 周
 禮大卜掌三兆之法杜註玉兆顓帝之兆瓦兆堯之/兆原兆周之兆 西山蔡氏曰恐非是禹叙洛書之
 時未有原兆與周易也人徽庵程氏曰皇極雖建不/敢自是國有大事參諸 謀鬼謀以決其疑人謀本
 陰陽五行之理鬼謀則以陰陽五行之象數參之一/從一逆可以驗其得失矣然稽疑以卜筮為重而龜
 為尤/重也
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
 朱子曰卜筮處末者占法先斷人志後命於蓍龜之/靈不至越於人也周禮卜人國之大事先筮而後卜
[006-80a]
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從庶民從是之謂大同身其康
彊子孫其逢吉
 朱子曰心者人之神明其虚靈知覺無異於鬼神雖/龜筮之靈不至踰於人故自此以下必以人謀為首
 然鬼神無心而人有欲人之謀慮未必盡能無適莫/之私故自此以下皆以龜筮為主人雖不盡從不害
 其為吉若龜筮而逆則凶咎必矣此條無/問尊卑其謀皆配於龜筮故為大同之吉
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逆庶民逆吉
 朱子曰此條惟君/謀配於龜筮亦吉
卿士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庶民逆吉
[006-80b]
 朱子曰此條惟卿士/謀配於龜筮亦吉
庶民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卿士逆吉
 朱子曰此條惟民/謀配於龜筮亦吉
汝則從龜從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
 朱子曰此條龜筮一從一違本不可以舉事但筮/短龜長又尊者之謀配合故内事則可外事則凶
龜筮共違于人用靜吉用作凶
 稽疑以龜筮為重人與龜筮皆從是之謂大同固吉
 也人一從而龜筮不違者亦吉龜從筮逆則可作内
[006-81a]
 不可作外内謂祭祀等事外謂征伐等事龜筮共違
 則可靜不可作靜謂守常作謂動作也然有龜從筮
 逆而無筮從龜逆者龜尤聖人所重也故禮記大事
 卜小事筮𫝊去/聲謂筮短龜長是也自夫子贊易極著
 蓍卦之徳蓍重而龜書不傳云朱子曰此條龜筮皆/逆人謀縱有從者動
 則凶矣進王氏曰周官有大事衆庶得至外朝與羣/臣以序 而天子親問焉 張氏曰決疑主於筮龜
 故進於卿士庶民之上龜筮既從而卿士庶民逆亦/吉者以我心與鬼神合也我與庶民雖逆而亦吉者
 以卿士與龜筮同也我與卿士逆而亦吉者以庶民/與龜筮同也 高氏曰舜之禪禹朕志先定詢謀僉
[006-81b]
 同龜筮協從此大同也故厯數在躬啓能敬承成王/宅洛周召營相四方和會卜惟洛食此大同也故卜
 世卜年卒過其厯也吕氏曰五者之中三從三逆從/之理多吉之所在 然三從之中必龜筮之從乃可
 蓋龜筮無心既已皆從卿士庶民或别有私心未可/知也如盤庚遷都心已無疑卜稽如台獨臣民懷居
 而不欲遷何妨於吉哉汝與民逆而吉者如周公東/征成王既不知周公民有不靖反曰艱大惟在朝大
 臣與二公及卜筮從故亦吉也聖人假至公無私之/物以寓吾之誠惟龜筮皆從庶足驗吾無一毫之未
 盡苟龜從而筮不從必尚有未盡者故内事猶可外/事則否苟我與臣民皆從而龜筮皆違則是於理必
 有未盡人己雖從終未免於人為靜而不為則吉動/為則凶矣此義至精微雖天下舉以為然不知又自
 有不然者故林氏曰卜筮天所示也人事盡而後可/以求之天 必皇極建三徳乂至於有疑然後盡人
[006-82a]
 謀而斷之卜筮苟人事不盡而惟卜筮是拘雖吉何/補故龜筮稽疑必次皇極三徳之後不可驟語也
 董氏鼎曰舜命禹曰朕志先定詢謀僉同鬼神其依/龜筮協從蓋所謂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龜若此
 言謀及乃心卿士庶民然後及卜筮亦初不以卜筮/為先也事之可否固已黙成于胷中而人謀又協矣
 猶有待于鬼神不敢率意而行故卜之此見聖人謹/重之至亦所以示於民使之信從其事而不懼與惑
 也若人謀未從惟龜是聽誠有如吳氏所慮矣然天/下之事有我所欲為而人不悦有人所欲為而已不
 從亦有已與人皆疑其不可而天地鬼神自以為可/者是皆當於卜筮決之蓋人則有欲而卜筮無私筮
 猶出于人而龜純乎天矣此稽疑一疇尤/以龜為重非茫然無底止而聽於卜也
八庶徴曰雨曰𤾉曰燠音/郁曰寒曰風曰時五者來備各
[006-82b]
以其叙庶草蕃廡音煩/無
 徴驗也廡豐茂所驗者非一故謂之庶徴雨𤾉燠寒
 風各以時至故曰時也備者無缺少也叙者應節候
 也五者備而不失其叙庶草且蕃廡矣則其他可知
 也雨屬水𤾉屬火燠屬木寒屬金風屬土吳仁傑曰
 易以坎為水北方之卦也又曰雨以潤之則雨為水
 矣離為火南方之卦也又曰日以烜火逺/反之則𤾉為
 火矣小明之詩首章云我征徂西二月初吉三章云
[006-83a]
 昔我往矣二月方燠夫以二月為燠則燠之為春為
 木明矣漢志引狐突金寒之言顔師古謂金行在西
 故謂之寒則寒之為秋為金明矣又按稽疑以雨屬
 水以霽屬火霽𤾉也則庶徴雨之為水𤾉之為火類
 例抑又甚明蓋五行乃生數自然之叙五事則本於
 五行庶徴則本於五事其條理次第相為貫通有秩
 然而不可紊亂者也朱子曰自五行而下得其道則/有衆休之徴失其道則有衆咎
 之徴得失在於身休咎應於天匹夫尚然況人主乎/ 五者備叙則庶草滋蕃豐廡即下文之休徴也有
[006-83b]
 無相反常雨則無𤾉常燠則無寒則草木不茂百穀/不成即下文之休徴也 問八庶徴曰時林氏取蔡
 氏説謂是嵗月日之時自五者來備而下所以申言/雨𤾉燠寒風之義自王省惟嵗而下所以申言曰時
 之義某切謂此時字當如孔氏五者各以其時之説/為長林氏徒見時字與雨𤾉燠寒風五者並列而為
 六則遂以此時字為贅不知古人之言如此類者多/矣且仁義禮智是為四端加一信字則為五常非仁
 義禮智之外别有所謂信也故某以為時之在庶徴/猶信之在五常不知是否曰林氏之説只與古説無
 異但謂有以嵗而論其時與不時者有以月而論其/時與不時者有以日而論其時與不時者可更推之
 寒問吳斗南説如何曰舊謂雨屬木𤾉屬金燠屬火/ 屬水與五行相配皆錯亂了雨只屬水自分曉怎
 生屬得木問寒如何屬金曰他引左傳金寒之證甚/佳又曰貌言視聽思皆只以次第相屬 孔氏曰雨
[006-84a]
 以潤物𤾉以乾物燠以長物寒以成物風以動物五/者各以其時所以為衆驗 林氏曰雨與𤾉對燠與
 寒對風行于四時之間而陳氏大猷曰陰陽之氣交/則蒸而成雨氣散則開 成𤾉陰退陽進則成燠陽
 退陰進則成寒陰陽吹扇則成風雨𤾉風則遊氣之/聚散飛揚者為之燠寒則二氣之循環往來者為之
 備謂皆有而不缺敘謂應期而不亂氣陳氏曰燠熱/涼寒四時之氣也雨𤾉風佐四時之 以生育者也
 止言燠寒者燠者熱之始寒者涼之極也甚新安陳/氏曰雨𤾉燠寒吳氏引證其屬水火木金 當風之
 屬土獨缺其證當如莊子風生於土囊之口及大塊/噫氣其名為風證之風為土氣豈不章章明矣乎
 葵初王氏曰按吳斗南以雨𤾉燠寒風屬水火木金/土序與五行五事相符引諸證甚明但風土無所證
 今以陳氏之説補極合造化氣陳氏雅言曰庶徴之/效獨言庶草蕃廡者草木得 之先庶草又為易瘁
[006-84b]
 者也觀庶草之微蕃廡/如此則大者可知矣
一極備凶一極無凶
 極備過多也極無過少也唐孔氏曰雨多則澇勞去/聲水
 淹/也雨少則旱是極備亦凶極無亦凶餘準是朱子曰/一極備
 凶一極無凶多些子/不得無些子不得
曰休徴曰肅時雨若曰乂時𤾉若曰哲時燠若曰謀時
寒若曰聖時風若曰咎徴曰狂恒雨若曰僭恒𤾉若曰
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風若
[006-85a]
 狂妄僭差豫怠急迫蒙昧也在天為五行在人為五
 事五事修則休徴各以類應之五事失則咎徴各以
 類應之自然之理也然必曰某事得則某休徴應某
 事失則某咎徴應則亦膠固不通而不足與語造化
 之妙矣天人之際未易言也失得之機應感之徴非
 知道者孰能識之哉朱子曰今人讀書麄心大膽如/何看得古人意思如説八庶徴
 這若不細心體識如何會見得肅時雨若肅時恭肅/便自有滋潤底意思所以便説時雨順應之乂時𤾉
 若乂是整治便自有開明底意思所以便説時𤾉順/應之哲時燠若哲是昭融便自有和煖底意思所以
[006-85b]
 便説時燠順應之謀時寒若謀是藏宻便自有寒結/底意思所以便説時寒順應之聖時風若聖是通明
 便自有爽快底意思所以便説時風順應之符舜功/云謀自有顯然著見之謀聖是不可知之妙不知於
 寒於風果相關否曰凡看文字且就地頭看不可將/大底便來壓了箕子所指謀字只是且説宻謀意思
 聖只是説通明意思如何將大底來壓了便休如説/喫棗固是有大如瓜者且就眼下説只是常常底棗
 如煎藥合用棗子幾箇自家須要説棗如瓜大如何/用得許多人若心下不細如何讀吉人書洪範庶徴
 固不是必定如漢儒之説必以為有是事多雨之徴/必推説道是某時做某事不肅所以致此為此必然
 之説所以教人難盡信但古人意思精宻只於五事/上體察是有此理如王荆公又却要一齊都不消説
 感應只把若字做如似字義説了做譬喻説了這也/不得荆公固是也説道此事不足驗然而人主自當
[006-86a]
 謹戒如漢儒必然之説固不可荆公全不相關之説/亦不可古人意思精宻恐後世見未到耳 人主之
 行事與天地相為流通故行有善惡則氣名以類而/應然感應之理非謂行此一事即有此一應統而言
 之一徳修則凡徳必修一氣和則凡氣必和固不必/曰肅自致雨無與於𤾉乂自致𤾉無與於雨但徳修
 而氣必和矣分而言之則徳各有方氣各有象肅者/雨之類乂者𤾉之類求其所以然之故固各有所當
 也咎徴亦然中問休徴咎徴諸家多以義推説舉切/以為此猶易 取象相似但可以髣髴看而不可以
 十分親切求也庶徴雖有五者大抵不出陰陽二端/雨寒陰也𤾉燠風陽也肅謀深而屬靜陰類也故時
 雨時寒應之乂哲聖發見而屬動陽類也故時𤾉時/燠時雨應之狂反於肅急失於謀故恒雨恒寒應之
 僭則不乂豫則不哲蒙則不聖故恒𤾉恒燠恒風應/之未知如此看得否曰大槩如此然舊以雨屬木𤾉
[006-86b]
 屬金燠屬火寒屬水而或者又以雨屬水𤾉屬火燠/屬木寒屬金其説孰是可試思之 林氏曰五者中
 節為五福之證不中節為六極之證來備以敘非其/自爾是君休嘉之證也極備極無亦非自爾是君咎
 過之證也休咎在此而徴驗在彼肅乂哲謀聖者休/之本五者之時休之徴也狂僭豫急蒙者咎之本五
 者之恒咎之徴也氣一失其和則必自省曰是吾之/咎歟故思去其咎而反其休五者之咎聖人雖無之
 其徴則不可不自省也反陳氏大猷曰肅之反為狂/狂則蕩故常雨若乂之 為僭政不治則僭差也僭
 則亢故常𤾉若哲之反則猶豫不明故為豫豫則解/緩故常燠若謀之反則不深宻而急躁急則縮栗故
 常寒若聖之反則蔽塞不通而為蒙蒙則㝠其心思/無所不入以濟四者之惡故常風若又曰天地之間
 有必然之理有或然之數周末無寒嵗秦亡無燠年/理之常也堯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數之變也
[006-87a]
 理者聖賢之所守數非聖賢之所泥然堯舜雖不能/無水旱之變而卒能消水旱之災蓋或然之數終不
 能勝必然之理聖人所以能回天地之造化也蔡李/氏祀曰休咎之分皆起於君一念之微 西山 氏
 曰君即五者之應以察吾之得失一事得則五事從/休徴無不應矣一事失則五事違咎徴無不應矣鯀
 湮洪水水失其性爾而五行為之汨陳以是理也漢/儒不得其意而自為之説驗之於古則鑿而不經推
 之將來則膠而不應又以福極强配五行而以弱配/皇之不極非鑿歟 復齋董氏曰將以防其君之失
 適以啓其/君之惑
曰王省悉井/反惟嵗卿士惟月師尹惟日
 嵗月日以尊卑為徴也王者之失得其徴以嵗卿士
[006-87b]
 之得失其徴以月師尹之得失其徴以日蓋雨𤾉燠
 寒風五者之休咎有係一嵗之利害有係一月之利
 害有係一日之利害各以其大小言也朱子曰王省/惟嵗言王之
 所當省者一嵗之事卿士所當省者一月之事以下/皆然 問王省惟嵗三句曰此但言職任之大小如
 此自林氏曰自五者來備以下申言曰雨至曰風之/義 王省惟嵗以下申言曰時之義或以曰王省惟
 嵗以後為五紀一疇之𫝊錯簡在此非也九疇雖别/為九實更相經緯故庶徴有五事而皇極有五福
 新安陳氏曰周禮太宰嵗終受百官之會而詔王廢/置小宰月終受羣吏之要宰夫旬終正日成以證此
 章亦一説但王卿尹省休咎于嵗月日之時者所包/甚大安止此哉曰字更端而言庶徴之候王之得失
[006-88a]
 其徴以嵗故王者所省察惟一嵗之時之休咎卿士/得失其徴以月故卿士所省察惟一月之時之休咎
 師尹放此卿士不言省蒙上文也嵗統月月統日猶/王統卿士卿士統師尹尊者所理大而要卑者所理
 小而詳也雨𤾉燠寒風之休咎實行乎嵗月日之中/五者時若則嵗月日之時無易而休徴見矣五者恒
 若則日月嵗之時既易而咎徴見矣/氣行乎候之中非氣自氣候自候也
嵗月日時無易百穀用成乂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
 嵗月日三者雨𤾉燠寒風不失其時則其效如此休
 徴所感也
日月嵗時既易百穀用不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
[006-88b]
用不寧
 日月嵗三者雨𤾉燠寒風既失其時則其害如此咎
 徴所致也休徴言嵗月日者總於大也咎徴言日月
 嵗者著其小也朱子曰此覆説時之徴嵗統月月統/日職尊者所理大而要職小者所理
 小而詳取蒙于嵗月日也君秉君道臣行臣職君君/臣臣猶嵗月日時之不易則休徴可致反是則為咎
 徴/矣
庶民惟星星有好去聲/下同風星有好雨日月之行則有冬
有夏月之從星則以風雨
[006-89a]
 民之麗乎土猶星之麗乎天也好風者箕星好雨者
 畢星漢志言軫星亦好雨意者星宿皆有所好也日
 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也北至東井去極近
 南至牽牛去極逺東至角西至婁去極中是也九行
 者黑道二出黄道北赤道二出黄道南白道二出黄
 道西青道二出黄道東并黄道為九行也日極南至
 于牽牛則為冬至極北至於東井則為夏至南北中
 東至角西至婁則為春秋分月立春春分從青道立
[006-89b]
 秋秋分從白道立冬冬至從黑道立夏夏至從赤道
 所謂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也月行東北入于箕則
 多風月行西南入于畢則多雨所謂月之從星則以
 風雨也民不言省者庶民之休咎係乎上人之得失
 故但以月之從星以見所以從民之欲者如何爾夫
 民生之衆寒者欲衣飢者欲食鰥寡孤獨者之欲得
 其所此王政之所先而卿士師尹近民者之責也然
 星雖有好風好雨之異而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之
[006-90a]
 常以月之常行而從星之異好以卿士師尹之常職
 而從民之異欲則其從民者非所以徇民矣言日月
 而不言嵗者有冬有夏所以成嵗功也言月而不言
 日者從星惟月而可見耳問庶民惟星一句解不通/并下文星有好風星有好
 雨意亦不貫朱子曰家用不寜以上自結上文了下/文却又説起星之意似是兩段 庶民衆多衆星之
 象也當在師尹惟日之下但其致證不同故各發此/義以互相見 二十八宿環遶日月行道之側故月
 行必經歴之經于箕則多風歴于畢則多雨蓋二星/各有所好月經行其處順時當候則陰陽和而風雨
 時應言無差忒也按星非有嗜好但氣類相感月亦/非有順從但行度所次耳今曰好曰從乃假設以諭
[006-90b]
 人事民之情性莫不有所好上之人能順其所好所/欲與聚所惡勿施則和氣致祥猶如風雨之應上言
 職分明則至治成此言人心順則和氣應皆庶徴之/事也 問箕星好風畢星好雨曰箕是簸箕以其簸
 揚而鼓風故月宿之則風古語云月宿箕風揚沙畢/是义網漉魚底义子亦謂之畢漉魚則其汁水淋漓
 而下若雨然畢星名義蓋取此今畢星上有一柄下/開兩义形象亦類畢故月宿之則雨漢書謂月行東
 北入軫若東南入箕則風者蓋箕是東南方屬㢲㢲/為風所以好風恐未必然 唐孔氏曰箕東方木宿
 畢西方金宿也詩云月離于畢俾滂沱矣經箕多風/傳記無其事鄭氏引春秋緯云月離于箕則風揚沙
 若西山蔡氏曰王卿士師尹其得失驗之于嵗月日/ 庶民之得失則在君所謂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故
 此以庶民省之於星以驗其安與不安而已漢志言/日行陽道多風旱行陰道多雨水日象人君之行不
[006-91a]
 可指而知以正行言之冬則南夏則北然君行急則/日行疾君行緩則日行遲疾則過乎中道遲則不及
 乎中道日之所行月之所隨也日失中道則月亦變/行故去中道移而東北入于箕則多風為旱移而西
 南入于畢則多雨為水所謂月之從星則以風雨也/蓋民之安否省之于星星之風雨本之于日月月之
 九道本之於日故庶民惟星繼之以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月之從星則以風雨也雨𤾉燠寒風既徴於
 貌言視聽思又以所職大小别之於嵗月日又以民/之安否參之於星于以見皇極之君視履考祥如此
 之周旋而不敢忽也以新安陳氏曰按前漢五行志/元光中天星盡摇上 問候星者對曰星摇者民勞
 也又云五星同色天下偃兵百姓安寧歌舞以行以/此觀之則以庶民省之於星以驗其安否之説信矣
 此息齋余氏曰庶徴者合五事五紀以參驗者也於/ 不言厯數者厯數所以推天運之常庶徴所以參
[006-91b]
 人事之感其進退飛伏有出於厯數所推之外者矣/唐一行日食議中有厯與占之説甚精 沈存中曰
 厯法天有黄赤二道日月有九道此皆强名而已非/實有也亦猶天之有三百六十五度天何嘗有度以
 日行三百六十五日而一期强謂之度以步日月五/星行次而已日之所由謂之黄道南北極之中道最
 均處謂之赤道月行黄道之南謂之朱道行黄道之/北謂之黑道行黄道之東謂之青道行黄道之西謂
 之白道黄道内外各四并黄道為九日月之行有遲/有速難可以一術御也故因其合散分為數段每段
 以一色名之欲以别算位而已如算法用赤籌黒籌/以别正附之數厯家不知其意遂以為實有九道甚
 可嗤/也
九五福一曰夀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去/聲徳五曰
[006-92a]
考終命
 人有夀而後能享諸福故夀先之富者有廪禄也康
 寧者無患難也攸好徳者樂其道也考終命者順受
 其正也以福之急緩為先後朱子曰休咎徴于天則/禍福加于人福極通天
 下人民而言蓋人主不必一身為福極而以天下為/福極民皆仁夀堯舜之福也民皆鄙夭桀紂之極也
 五福以人所尤好者為先二孔氏曰夀百二十年有/唐孔氏曰世有長夀云百 十年故𫝊言之未必
 正文言林氏曰唐李泌云天命他人皆可言惟君相/不可 君相造命者也民命雖禀於天君實制之自
 五行至庶徴各得其叙則民歸於五福矣五福雖天/所畀實自造命者嚮而致之也自五行至庶徴失其
[006-92b]
 敘則民陷於六極矣欲民不陷於極亦造命者威而/避之也使民享五福而不知六極此治道之極功也
 故九疇以是終焉代陳氏大猷曰人莫不好生惡死/夀則生之長者四 皆尚齒故五福夀為先雖夀不
 可無以養其生故富次之壽且富或不免於憂患則/身心不安故康寧又次之形康心寧安之至也夀富
 康寧而不好徳則老而不死為富不仁作偽心勞何/足貴哉攸好徳則心逸日休自求多福福之本實在
 此其為福大矣故好徳又次之考成也諸福備矣必/成其正命則全而歸之順受其正然後為福之至使
 年雖壽而死非正命雖夀何補非福矣故考終命終/焉此之五福即皇極疇之五福五福以攸好徳為根
 本五福之目雖至第九疇而列而五福之根本則已/於第五疇而基曰予攸好徳汝則錫之福是也好徳
 則必得其夀為世耉老無徳而夀罔之生也好徳則/得祿而富無徳而富怨之府也好徳則心廣體胖無
[006-93a]
 入不自得無徳則小人長戚戚非安也至於考終命/又未有不由徳而能戰兢以全歸者諸福固必本於
 好徳而好徳又豈非本於建皇極哉憂凶者考終命/之反短折者夀之反貧者富之反疾 者康寧之反
 惡弱者好徳之反陷于不善者惡也雖欲為善而不/能自强者弱也 王氏炎曰年未六十死以正命雖
 考終不得謂之夀年過六十而死非正命雖夀不得/謂之考終故夀與考終命各一福也 王氏曰富貴
 人所欲貧賤人所惡而福極不言貴賤何也曰玉福/者自天子至庶人皆可使慕而嚮六極亦皆可使畏
 而逺若貴賤則有常分矣使自公侯至庶人皆慕貴/欲其至而不欲賤之在己則陵犯簒奪何有終窮詩
 曰寔命不猶蓋王者之世欲賤者之安其賤如此者/顧氏臨曰不言貴雖以嚴分然貴者未必為福賤
 未必為極故桀紂貴為天子而不得其死顔回原憲/到今稱之 徽庵程氏曰夀富康寧考終命全五行
[006-93b]
 之氣攸好徳者/全五行之理
六極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

 凶者不得其死也短折者横夭也禍莫大於凶短折
 故先言之疾者身不安也憂者心不寧也貧者用不
 足也惡者剛之過也弱者柔之過也以極之輕重為
 先後五福六極在君則係於極之建不建在民人則
 由於訓之行不行感應之理微矣朱子曰六極以人/所尤惡者為先
[006-94a]
 三衢夏唐老作九疇圗因執以問讀未竟至所謂皆/天也非人之所能為也遂指前圗子云此乃人為安
 得而皆天也洪範文字最難作向來亦將天道人事/分配為之後來覺未盡遂己之直是難以私意安排
 若只管外邊出意推將去何所不可只是理不如此/蘇氏以皇極之建為雨𤾉寒燠風之時皇極不建則
 反此漢儒之説尤疎如以百般皇極配庶徴却外邊/添出一箇皇極或此邊減却一箇庶徴自增自損皆
 出己意然此一篇文字極是不齊整不可曉解如五/福對六極一曰壽正對凶短折二曰富正對貧三曰
 康寧對疾與弱皆其類也攸好徳却對惡參差不齊/不容布置如曰斂時五福錫厥庶民不知如何斂又
 復如何錫此只是順五行不違五事自己立標準以/示天下使天下之人得以觀感而復其善耳今即以
 皇極為大中者更不賞善亦不罰惡好善惡惡之理/都無分别豈理也哉説夏唐老九疇圖五福六極也
[006-94b]
 是配得但是略有不齊問皇極五福即是此五福否/曰使即是這五福如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斂底
 即是盡得這五事以此錫庶民便是使民也盡得這/五事盡得五事便有五福 王氏炎曰比干死刑仇
 牧死亂狼瞫死戰亦凶乎楚執晉解揚揚曰下臣獲/考死又何求死而合義雖不斃牖下非凶也惡者小
 人之剛自暴者也弱者小人之柔自棄者也自吕氏/曰弱何以與六極蓋弱人之大患人所以不 强於
 善或牽引入於惡而不能自拔皆弱故也故特以居/六極之終 息齋余氏曰六極大率五福之反好徳
 無反者求在我者也九董氏鼎曰自初一曰五行至/威用六極禹之本文 疇之經也自一五行至篇終
 箕子之叙論九疇之𫝊也先經以明其綱後𫝊以詳/其目洪範可得而讀矣蓋天地之所以為造化者陰
 陽五行而已聖人不能違也天地以其氣生育民物/而理行乎其中聖人以其理脩己治人而氣參乎其
[006-95a]
 上大抵一二三四皆經常之疇法天以治乎人者也/六七八九皆權變之疇即人以驗諸天者也而五皇
 極一疇則守常制變之主與天為徒為民之則者也/伏羲本河圖而畫八卦八卦一陰陽也神禹本洛書
 而叙九疇九疇一五行也然易不言五行範不言陰/陽蓋陰陽一五行也五行一太極也河圖洛書相為
 經緯八卦九章相為表裏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洪範/法之大不出九疇外則彜倫道之常即在九疇中矣
 舍是何以/敘彝倫哉
 
 
 
[006-95b]
 
 
 
 
 
 
 
 書經大全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