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b0037 書經大全-明-胡廣 (master)


[000-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二
 書經大全      書類
  提要
    臣/等謹案書經大全十卷明胡廣等奉勅撰
    書以蔡沈集𫝊為主自延祐貢舉條格已然
    然元制猶兼用古注疏故王充耘書義程式
    得本孔𫝊立義也明太祖親驗天象知蔡𫝊
    不盡可據因命作書𫝊會選參考古義以糾
[000-1b]
    其失頒行天下是洪武中尚不以蔡𫝊為主
    其専主蔡𫝊定為功令者則始自是書其說
    雖不似詩經大全之全鈔劉瑾詩𫝊通釋春
    秋大全之全鈔汪克寛胡𫝊纂疏而實亦非
    廣等所自纂故朱彝尊經義考引吳任臣之
    言曰書𫝊舊為六卷大全分為十卷大㫖本
    二陳氏二陳氏者一為陳櫟尚書集𫝊纂疏
    一為陳師凱書蔡𫝊旁通纂疏皆墨守蔡𫝊
[000-2a]
    旁通則于名物度數考證特詳雖回䕶蔡傳
    之處在所不免然大致較劉氏説詩汪氏説
    春秋為有根柢故是書在五經大全中尚為
    差勝云乾隆四十六年五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校 官 臣/ 陸 費 墀
[000-3a]
書說綱領
 程子曰看書須要見二帝三王之道如二典即求堯
  所以治民舜所以事君
 横渠張氏曰尚書難看葢難得胸臆如此之大只欲
  解義則無難也書稱天應如影響其禍福果然否
  大抵天道不可得而見惟占之於民人所悦則天
  必悦之所惡則天必惡之只為人心至公也至衆
  也民雖至愚無知惟於私已然後昏而不明至於
[000-3b]
  事不干礙處則自是公明大抵衆所向者必是理
  也理則天道存焉故欲知天者占之於人可也
 朱子曰古史之體可見者書春秋而已春秋編年通
  紀以見事之先後書則每事别記以具事之首尾
  意者當時史官既以編年紀事至於事之大者則
  又採合而别記之若二典所記上下百有餘年而
  武成金縢諸篇其所紀理或更嵗月或歴數年其
  間豈無異事葢必已具於編年之史而今不復見
[000-4a]
  矣
  聖人千言萬語只是說箇當然之理恐人不曉又
  筆之於書自書契以來二典三謨伊尹武王箕子
  周公孔孟都只如此可謂盡矣只就文字間求之
  句句皆是做得一分便是一分工夫非茫然不可
  測也但恐人自不子細求索之爾須是量聖人之
  言是説箇什麽要將何用若只讀過便休何必讀
  尚書初讀甚難似見於己不相干後來熟讀見堯
[000-4b]
  舜禹湯文武之事皆切於己
  某嘗患尚書難讀後來先將文義分曉者讀之聱
  牙者且未讀如二典三謨等篇義理明白句句是
  實理堯之所以為君舜之所以為臣臯陶稷契伊
  𫝊輩所言所行最好綢繆玩味體貼向自家身上
  來其味自别先生問鄭可學尚書如何看曰須要
  考歴代之變曰世變難看唐虞三代事浩大濶逺
  何處測度不若求聖人之心如堯則考其所以治
[000-5a]
  民舜則考其所以事君且如湯誓湯曰予畏上帝
  不敢不正熟讀豈不見湯之心大抵尚書有不必
  解者有須著意解者有略須解者有不可解者如
  仲虺之誥太甲諸篇只是熟讀義理分明何俟於
  解如洪範則須著意解如典謨諸篇稍雅奥亦須
  略解若如盤誥諸篇已難解而康誥之屬則己不
  可解矣
  問尚書難讀葢無許大心胸他書亦須大心胸方
[000-5b]
  讀得如何程子只說尚書曰他書却有次第且如
  大學自格物致知以至平天下有多少節次尚書
  只合下便大如堯典自克明俊徳以親九族至黎
  民於變時雍展開是多少大分命四時成嵗便見
  心中包得一箇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底天
  方見得恁地若不得一箇大底心胸如何了得
  學者須是有業次且如讀堯舜典厯象日月星辰
  律度量衡五樂五禮之類禹貢山川洪範九疇須
[000-6a]
  一一理會令透今人只做得西漢以下工夫無人
  就堯舜三代原頭處理會來又曰且如做舉業亦
  須苦心理會文字方可決科讀書若不苦心去求
  不成業次終不濟事
  尚書前五篇大概易曉後如甘誓𦙍征伊訓太甲
  咸有一徳説命此皆易曉亦好此是孔氏壁中所
  藏之書又曰看尚書漸漸覺得曉不得便是有長
  進若從頭尾解得便是亂道髙宗肜日是最不可
[000-6b]
  曉者西伯戡黎是稍稍不可曉者太甲大故亂道
  故伊尹之言緊切髙宗稍稍聰明故說命之言細
  腻又曰讀尚書有一箇法半截曉得半截曉不得
  曉得底看曉不得底且闕之不可强通强通則穿
  鑿
  語徳粹云尚書亦有難看者昨日嘗語子上滕請
  問先生復言大略如昨日之説又云如㣲子洛誥
  等篇讀至此且認微子與父師少師哀商之淪喪
[000-7a]
  已將如何其他皆然若其文義知他當時言語如
  何自有不能曉矣
  問書當如何看先生曰且看易曉處其他不可曉
  者不要强說縱說得出恐未必是當時本意近時
  解書者甚衆往往皆是穿鑿如吕伯恭亦未免此
  也
  尚書中盤庚五誥之類實是難曉若要添減字硬
  說將去儘得然只是穿鑿恐終無益耳
[000-7b]
  書中易曉處直易曉其不可曉處且闕之如盤庚
  之類非特不可曉便曉得亦要何用如周誥等篇
  周公不過説周所以合代商之意是他當時說話
  其間多有不可解者亦且觀其大意所在而已
  書中不可曉處先儒既如此解且只得從他説但
  此一段如此訓詁說得通至别一段如此訓詁便
  說不通不知如何
  周公不知其人如何其言聱牙難曉如書中周公
[000-8a]
  之言便難讀立政君奭之篇是也最好者惟無逸
  一書中間用字亦有譸張為幻之語至若周官蔡
  仲等篇却是官様文字必出於當時有司潤色之
  文非純周公語也
  尚書只是虚心平氣闕其所疑隨力量看教浹洽
  便自有得力處不須預為計較必求赫赫之功也
  道夫請先生點尚書以幸後學先生曰某今無工
  夫道夫曰先生於書既無解若更不點則句讀不
[000-8b]
  分後人承舛聴訛卒不足以見帝王之淵懿曰公
  豈可如此說安知後來無人道夫再三請之先生
  曰書亦難點如大誥語句甚長今人却都碎讀了
  所以曉不得某嘗欲作書說竟不曾成如制度之
  屬秖以疏文為本若其他未穏處更與挑剔令分
  明便得
  尚書頃嘗讀之苦其難而不能竟也註䟽程張之
  外蘇氏說亦有可觀但終是不純粹林少穎說召
[000-9a]
  誥以前亦詳備聞新安有吳才老禆𫝊頗有發明
  却未曽見試并考之諸家雖或淺近要亦不無小
  補但在詳擇之耳不可以篇帙浩汗而遽憚其煩
  也
  荆公不解洛誥但云其間煞有不可强通處今姑
  擇其可曉者釋之今人多說荆公穿鑿他却有此
  好處若後來人解書則又却須要盡解
  元祐說命無逸講義及晁以道葛子平程泰之吳
[000-9b]
  仁傑數書先附去可便參訂序次當以注疏為先
  疏節其要者以後只以時世為先後可也西山間
  有發明經㫖處固當附本文之下其統論即附篇
  末也記得其數條理會點句及正多方多士兩篇
  可并攷之
  或問諸家書解誰者最好莫是東坡書為上否曰
  然東坡書解看得文勢好又筆力過人發明得分
  外精神問但似失之簡曰也有只消如此解者
[000-10a]
  向在鵝湖見伯恭欲解書云且自後面解起今解
  至洛誥有印本是也其文甚閙熱某嘗問伯恭書
  有難通處否伯恭初云亦無甚難通處數日間却
  云果有難通處今只是强解將去耳
  書說未有分付處因思向日諭及尚書文義貫通
  猶是第二義直須見得二帝三王之心而通其所
  可通毋强通其所難通即此數語便已㕘到七八
  分千萬便撥置此來議定綱領早與下手為佳諸
[000-10b]
  說此間亦有之但蘇氏傷於簡林氏傷於繁王氏
  傷於鑿吕氏傷於巧然其間儘有好處如制度之
  屬祇以疏文為本若其間有未穏處更與挑剔令
  分明耳
 婺源滕氏和叔/曰書之大意一中字而已允執厥中
  書所以始咸中有慶書所以終以此一字讀此一
  書迎刃而解矣
 程氏去華/曰前輩謂讀書要識聖賢氣象某謂讀尚
[000-11a]
  書亦當識唐虞三代氣象唐虞君臣交相儆戒夏
  商以後則多臣戒君耳禹臯陶戒君儆於未然辭
  亦不費夏商以後則事形而後正救之如太甲髙
  宗肜日旅獒等篇且反覆詳至不憚辭費矣觀啓
  與有扈戰于甘野以天子之尊統六師與一强諸
  侯對敵前此未聞也湯之伐夏自湯誓湯誥外未
  嘗數桀之惡且有慙徳武王伐紂則有泰誓牧誓
  武成凡五篇歴歴陳布惟恐紂惡不白己心不明
[000-11b]
  略無回䕶意矣伊尹諫太甲不從而放之前此無
  是也使無尹之志則去鬻拳無幾然太甲天資力
  量逺過成王太甲悔悟尹遂可以告歸周公則讒
  疑交起雖風雷彰徳之餘宅中圖大之後不敢去
  國且切切挽召公以同心輔佐用力何其艱也堯
  以大物授舜舜以大物授禹此豈細事而天下帖
  然無異辭盤庚以圯于耿而遷國本欲安利萬民
  而臣民讙譁至勤三篇訓諭而僅濟然盤庚猶可
[000-12a]
  也周之區處商民自大誥以後畢命以前藥石之
  飲食之一以為龍蛇一以為赤子更三紀之久君
  臣共以為國家至大至重之事幸而訖於無虞視
  堯舜區處苗頑又何甚暇而甚勞也精一執中無
  俟皇極之煩言欽恤明刑何至吕刑之滕口降是
  而魯秦二誓見取於經而王迹熄霸圖兆矣世變
  有隆汙風俗有厚薄固應如此引而伸之觸類而
  長之讀書者其毋苟乎哉
[000-13a]
書經大全原序
漢孔安國先聖十/二世孫曰古者伏羲氏之王去/聲天下也始畫
八卦乾坎艮震/巽離坤兑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陸氏曰伏羲風姓以木徳王去/聲即太皥也書契刻木
 而書其側以紀事也易繫辭云上古結繩而治後世
 聖人易之以書契文文字也籍書籍也禓氏易𫝊曰/☰☷古之天
 地字也曷由知之由坎離知之偃之為☵☲立之為/水火若雷風山澤之事亦然故漢書坤字作巛八字
 立而聲畫不可勝窮矣豈待鳥跡哉後世草書天字/作□即☰也 新安胡氏曰黄帝時始有字則黄帝
[000-13b]
 以前皆無字也今則有之/者文籍既生之後而作也
伏羲神農黄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音/專
朂/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
書雖設教不倫雅誥奥義其歸一揆是故歴代寳之以
為大訓
 陸氏曰神農炎帝也姜姓以火徳王去聲下/並同黄帝軒
 轅也姬姓以土徳王一號有熊氏墳大也少昊金天
 氏名摰音/至己姓黄帝之子以金徳王顓頊高陽氏姬
[000-14a]
 姓黄帝之孫以水徳王高辛帝嚳音/谷也黄帝之曾孫
 姬姓以木徳王唐帝堯也姓伊耆氏帝嚳之子初為
 唐侯後為天子都陶故號陶唐氏以火徳王虞帝舜
 也姓姚氏國號有虞顓頊六世孫以土徳王夏禹有
 天下之號也以金徳王商湯有天下之號也亦號殷
 以水徳王周文王武王有天下之號也以木徳王揆
 度唐入/聲問三皇所説甚多當以何者為是朱子曰/無處理會當且依孔安國之説五峯以為
 天皇地皇人皇而伏羲神農黄帝堯舜為五帝却無/顓頊高辛之數要之也不可便如此説又曰只依孔
[000-14b]
 安國之説然五峯以羲農黄唐虞作五帝云據易繫/辭當如此要之不必如此 黄氏鼎曰周禮外史掌
 三皇五帝之書左氏亦謂楚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則三皇有書明矣而孔子則云包羲氏始畫八卦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是包羲以前/且未有字安得有書如此則三墳為伏羲神農黄帝
 之書安國之説近是自伏羲至堯舜八聖人者固皆/主宰天下之帝也而以其道之大則羲農黄又謂之
 三皇其實一也少昊以下為君莫盛於堯舜故書惟/取二典堯舜以前立法蓋始於伏羲故易兼言五聖
 而黄帝亦曰帝皇之與帝初非本有定名而不可通/稱也王氏曰君天下之號有三皇言大帝言諦王言
 公不過以殊徽號而非有所優劣也惟邵子經世乃/有皇帝王霸之分然亦以論其世耳朱子曰當且依
 孔安國斯/言盡之矣
[000-15a]
八卦之説謂之八索音/色求其義也九州之志謂之九丘
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
春秋左氏傳曰楚左史倚相去/聲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
丘即謂上世帝王遺書也
 陸氏曰索求也倚相楚靈王時史官也唐孔氏曰丘/索不知在何
 代故直總/言帝王
先君孔子生於周末覩史籍之煩文懼覽之者不一遂
乃定禮樂明舊章刪詩為三百篇約史記而修春秋讚
[000-15b]
易道以黜八索述職方以除九丘討論墳典斷音/煅自唐
虞以下訖于周芟音/衫夷煩亂剪截浮辭舉其宏綱撮其
機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所以
恢𢎞至道示人主以軌範也帝王之制坦然明白可舉
而行三千之徒並受其義
 程子曰所謂大道若性與天道之説聖人豈得而去
 上聲下/並同之哉若言陰陽四時七政五行之道亦必至
 要之理非如後世之繁衍末術也固亦常道聖人所
[000-16a]
 以不去也或者所謂羲農之書乃後人稱述當時之
 事失其義理如許行為神農之言及陰陽權變醫方
 稱黄帝之説耳此聖人所以去之也五典既皆常道
 又去其三蓋上古雖已有文字而制立法度為治有
 迹得以紀載有史官以識音/志其事自堯始耳 今按
 周禮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周公所録必非偽妄而
 春秋時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之書猶有存者若果全
 備孔子亦不應悉刪去之或其簡編脱落不可通曉
[000-16b]
 或是孔子所見止自唐虞以下不可知耳今亦不必
 深究其説也問書斷自唐虞以下須是孔子意朱子/曰也不可知且如三皇之書言大道有
 何不可便刪去五帝之書言常道少昊顓頊高辛有/何不可便刪去此皆不可曉也 典謨之書恐是曾
 經史官潤色來如周誥等篇恐只是如今榜文曉諭/俗人者方言俚語隨地隨時各自不同林少頴嘗曰
 如今人即日伏惟尊候萬福使古人聞之亦不知是/何等説話 尚書諸命皆分曉蓋如今制誥是朝廷
 做底文字諸誥皆難曉蓋是與下民説話後來追録/而成之 書難曉者只是當時説話自是如此當時
 人曉得後人乃以為難曉爾若使古人見今人俗語/却理會不得也以其間頭緒多若去做文字時説不
 盡故只宜記其言語而已周書有兩體有極分曉者/有極難曉者某恐如盤庚 誥多方多士之類是當
[000-17a]
 時召之來而面命之而教告之自是當時一類説話/至於旅獒畢命微子之命君陳君牙冏命之屬則是
 當時修其詞命所以當時百姓都曉得者有今時老/師宿儒所不曉也今人之所曉者未必當時之人識
 其詞義也之問周誥詞語艱澀如何看曰此等是不/可曉林擇 説艾軒以為方言曰只是古語如此竊
 意當時風俗恁地説話人便都曉得如這物事喚做/甚物事今風俗不喚作這物事便曉他不得如蔡仲
 之命君牙等篇乃當時與卿大夫語似今翰林所作/制誥之文故甚易曉如誥是與民語乃今官司行移
 曉諭文字有帶時語在其中者今但曉其可曉者其/不可曉者則闕之可也 唐孔氏曰安國是孔子十
 一世孫上尊先祖故曰先君孔子周靈王時生敬王/時卒故云周末職方即周禮也 董氏鼎曰陸氏以
 六體分正攝蓋以典謨訓誥誓命名篇者為正不以/名篇而在六體之類者為攝然古之為書者隨時書
[000-17b]
 事因事成言取辭之達意而已豈如後之作文者求/必合體制也孔氏以六體言大槩已舉雖不以六字
 名篇合其類則是亦正也何以攝為至若唐孔氏以/征貢歌範足為十例亦不必從善乎林氏謂讀書在
 求帝王之心以充修齊治/平之道體例安足言哉
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去/聲
散我先人用藏其家書于屋壁
 秦國名始皇名政并六國齊楚燕/趙韓魏為天子自號始皇
 帝焚詩書在三十四年坑儒在三十五年顔師古曰
 家語云孔騰字子襄畏秦法峻急藏尚書孝經論語
[000-18a]
 於夫子舊堂壁中而漢記尹敏傳去/聲云孔鮒所藏二
 説不同未知孰是唐孔氏曰秦紀始皇三十四年因/置酒於咸陽宫丞相李斯奏請天
 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制曰可
 三十五年以方士盧生求仙藥不得以為誹謗諸生/連相告引四百六十餘人坑之咸陽又衛宏古文竒
 字序云秦改古文以為篆𨽻多誹謗者秦患天下不/從而召諸生至者皆拜為郎凡七百人又宻令冬月
 種𤓰驪山硎谷中温處瓜實乃使人上書曰冬瓜有/實詔天下博士諸生説之人人各異則皆使往視之
 而為伏機諸生方向論難因發機填以土史記孔子/世家云孔子生鯉伯魚鯉生伋子思伋生白子上白
 生求子家求生箕子京箕生穿子高穿生慎子順為/魏相慎生鮒為陳涉博士鮒弟騰子襄為惠帝博士
[000-18b]
 長沙太守騰生中中生武武生延陵及安國安國為/武帝博士臨淮太守 新安陳氏曰按鮒騰兄弟爾
 藏書必同謀謂鮒藏/可也騰藏亦可也
漢室龍興開設學校旁求儒雅以闡大猷濟上/聲南伏生
年過九十失其本經口以傳授裁二十餘篇以其上古
之書謂之尚書百篇之義世莫得聞
 漢藝文志云尚書經二十九卷註云伏生所授者儒
 林傳去/聲云伏生名勝為秦博士以秦時禁書伏生壁
 藏之其後大兵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
[000-19a]
 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於齊魯之間孝文時求能治
 尚書者天下無有聞伏生治之欲召時伏生年九十
 餘老不能行於是詔太常使掌故晁錯音/措往受之顔
 師古曰衛宏定古文尚書序云伏生老不能正言言
 不可曉使其女傳言教錯齊人語多與潁川異錯所
 不知凡十二三略以其意屬讀而已陸氏曰二十餘
 篇即馬鄭所註二十九篇是也孔頴達曰泰誓本非
 伏生所傳武帝之世始出而得行史因以入於伏生
[000-19b]
 所傳之内故云二十九篇也 今按此序言伏生失
 其本經口以傳授漢書乃言初亦壁藏而後亡數十
 篇其説與此序不同蓋傳聞異辭爾至於篇數亦復
 不同者伏生本但有堯典臯陶謨禹貢甘誓湯誓盤
 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範金縢大誥康
 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方多士立政無逸君奭顧
 命吕刑文侯之命費誓秦誓凡二十八篇今加泰誓
 一篇故為二十九篇耳其泰誓真偽之説詳見音/現
[000-20a]
 篇此未暇論去/聲問尚書古文今文有優劣否朱子/曰孔壁之𫝊漢時人却不𫝊只是
 司馬遷曾師授如伏生尚書漢世却多傳者晁錯以/伏生不曾出其女口授有齊音不可曉者以意屬成
 此載於史者及觀經傳及孟子引享多儀出自大誥/却無差只疑伏生偏記得難底却不記得易底然有
 一説可論難易古人文字有一般如今人書簡説話/雜以方言一時記録者有一般是做出告戒之命者
 疑盤庚之類是一時告語百姓盤庚勸諭百姓遷都/之類是出於記録至於蔡仲之命微子之命冏命之
 屬或出當時做成底詔誥文字如後世朝廷詞臣所/為者又問尚書未有解曰便是有費力處其間用字
 亦有不可曉處當時為伏生是濟南人晁錯却潁川/人止得於其女口授有不曉其言以意屬讀然而傳
 記所引却與尚書所載又無不同只是孔壁所藏者/皆易曉伏生所記者皆難曉如堯典舜典臯陶謨益
[000-20b]
 稷出於伏生便有難曉處如載采采之類大禹謨便/易曉如五子之歌𦙍征有甚難記却記不得至如泰
 誓武成皆易曉只牧誓中便難曉如五步六步之類/如大誥康誥夾著微子之命穆王之時冏命君牙易
 曉到吕刑亦難曉因甚只記得難底却不記得易底/便是未易理會 唐孔氏曰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
 書此文繼伏生之下則知尚字乃伏生之所加也尚/訓為上 夏氏曰此上代之書為後世所慕尚故曰
 尚書筆臨川呉氏曰書者史之所記録也從聿從日/聿古 字以筆畫成文字載之簡冊曰書若諧聲伏
 羲始畫八卦黄帝時蒼頡始制文字凡通文字能書/者謂之史人君左右有史以書其言動堯舜以前世
 質事簡莫可考詳孔子斷自堯舜以後/史所記録定有虞夏商周四代之書
至魯共音/恭王好去/聲治宫室壞音恠/下同孔子舊宅以廣其居
[000-21a]
於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書及傳去/聲論語
孝經皆科斗文字王又升孔子堂聞金石絲竹之音乃
不壞宅悉以書還孔氏科斗書廢已久時人無能知者
以所聞伏生之書考論去/聲文義定其可知者為𨽻古定
音/庚以竹簡寫之增多伏生二十五篇伏生又以舜典
音閤/下同於堯典益稷合於臯陶謨盤庚三篇合為一康
王之誥合於顧命復浮去/聲出此篇并序凡五十九篇為
四十六卷其餘錯亂磨滅弗可復浮去/聲知悉上送官藏
[000-21b]
之書府以待能者
 陸氏曰共王漢景帝子名餘傳謂春秋也一云周易
 十翼非經謂之傳科斗蟲名蝦蟇音瑕/麻子書形似之
 為𨽻古定謂用𨽻書以易古文呉氏曰伏生傳於既
 耄之時而安國為𨽻古又特定其所可知者而一篇
 之中一簡之内其不可知者蓋不無矣乃欲以是盡
 求作書之本意與夫音/扶本末先後之義其亦可謂難
 矣而安國所增多之書今篇目具在皆文從字順非
[000-22a]
 若伏生之書詰曲聱牙至有不可讀者夫四代之書
 作者不一乃至二人之手而遂定為二體乎其亦難
 言矣二十五篇者謂大禹謨五子之歌𦙍音/孕征仲虺
 音/毁之誥湯誥伊訓太甲三篇咸有一徳説音/悦命三篇
 泰誓三篇武成旅獒音/敖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官君
 陳畢命君牙冏音/炯命也復浮去/聲出者舜典益稷盤庚
 三篇康王之誥凡五篇又百篇之序自為一篇凡五
 十九篇即今所行五十八篇而以序冠去/聲篇首者也
[000-22b]
 為四十六卷者孔疏以為同序者同卷異序者異卷
 同序者大甲盤庚説命泰誓皆三篇共序凡十二篇
 只四卷又大禹臯陶謨益稷康誥酒誥梓材亦各三
 篇共序凡六篇只二卷外四十篇篇各有序凡四十
 卷通共序者六卷故為四十六卷也其餘錯亂摩滅
 者汩音/骨作九共音/恭九篇槀飫帝嚳釐沃音/屋湯征汝鳩
 汝方夏社疑至臣扈典寳明居肆命徂后沃丁咸乂
 四篇伊陟原命仲丁河亶甲祖乙高宗之訓分器旅
[000-23a]
 巢命歸禾嘉禾成王政將蒲姑賄肅慎之命亳姑凡
 四十二篇今亡朱子曰書有古文有今文今文乃伏/生口傳古文乃壁中之書大禹謨説
 命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泰誓等篇凡易讀者皆古文/況又是科斗書以伏生書字文攷之方讀得豈有數
 百年壁中之物安得不訛損一字又却是伏生記得/者難讀此尤可疑今人作全書解必不是 唐孔氏
 曰凡書非經則謂之傳言及傳論語孝經正謂孝經/論語是傳也漢武帝謂東方朔云傳曰時然後言人
 不厭其言又漢東平王雲與其太師策書云傳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又成帝賜翟方進策書云傳曰高
 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是漢書通謂孝經論語為傳/也聞金石絲竹之音懼其神異乃止不敢壞宅 或
 曰孔子子孫雖遭壞宅而不廢禮樂之常如漢兵欲/屠魯而猶聞絃誦聲共王所以有感而不壞宅也
[000-23b]
承詔為五十九篇作傳去/聲於是遂研音/年精覃音/談去/聲
考經籍採摭音/隻羣言以立訓傳去/聲約文申義敷暢厥㫖
庶幾平/聲有補於將來書序序所以為作者之意昭然義
音/現宜相附近故引之各冠去/聲其篇首定五十八篇
 詳此章雖説書序序所以為作者之意而未嘗以為
 孔子所作至劉歆班固始以為孔子所作
既畢會國有巫蠱事經籍道息用不復浮去/聲以聞傳之
子孫以貽音/移後代若好去/聲古博雅君子與我同志亦所
[000-24a]
不隠也
 陸氏曰漢武帝末征和中江充造蠱敗戾太子 今
 按安國此序不類西京文字疑或後人所託然無據
 未敢必也以其本末頗詳故備載之讀者宜考焉朱/子
 曰書序恐不是安國做漢文粗枝大葉今書序細膩/只是六朝時文字小序斷不是孔子做 又曰只是
 魏晉人文字陳同父亦如此説尚書孔安國註某疑/決非孔安國所註蓋文字圓善不是西漢人文章安
 國漢武帝時文章豈如此但有太麤處決不如此圓/善也亦非後漢文 因説書云某常疑孔安國書是
 假書比毛公傳如此高簡大段爭事漢儒訓釋文字/多是如此有疑則闕今此却盡釋之豈有千百年前
[000-24b]
 人説底話收拾於灰燼屋壁中與口傳之餘更無一/字訛舛理會不得如此可疑也兼小序皆可疑堯典
 一篇自説堯一代為治之次序至讓于舜方止今却/説是讓于舜後方作舜典亦是見一代政事之終始
 却説歴試諸艱是為要受讓時作也至後諸篇皆然/況他先漢文章重厚有力量他今大序格致極輕却
 疑是晉宋間文章況孔書至東晉間方出前此諸儒/皆不曾見可疑之甚 小序決非孔門之舊安國序
 亦決非西漢文章向來語人人多不解惟陳同父聞/之不疑要是渠識得文字體製意度耳 又曰書序
 不可信伏生時無之符唐孔氏曰蠱者恠惑之名指/體則藥毒害人與行 厭俗為魅令人蠱惑夭年傷
 性者皆是也以蠱皆巫之所為故曰巫蠱所元城劉/氏曰今之書乃漢所謂尚書若復求孔子 定之書
 今不見矣漢承秦火之後諸儒各以所學談經或得/或失然各自名家自濟南伏生以降不獨一人就其
[000-25a]
 中取之獨孔安國古文尚書尤勝諸家則今尚書是/也 林氏曰孔𫝊成遭巫蠱而不出杜預註左傳韋
 昭註國語趙岐註孟子凡所舉書出二十五篇中皆/指為逸書實未嘗逸也賈馬鄭服亦皆不見古文尚
 書至晉齊間其書漸出及隋開皇二年求遺書得舜/典然後五十八篇方備孔子書始出皆用𨽻書至唐
 天寳三載詔衛衡改古文從今文今之所傳乃唐天/寳所定本也 董氏鼎曰世傳古文尚書吕汲公跋
 謂天寳前本字多竒古與/蔡𫝊及諸書所引皆合
漢書藝文志云書者古之號令去/聲號令於衆其言不立
具則聽受施行者弗曉古文讀應爾雅故解古今語而
可知也
[000-25b]
 括蒼葉夢得曰尚書文皆竒澀非作文者故欲如此
 蓋當時語自爾也今按此説是也大抵書文訓誥多
 艱澀而誓命多平易音/異蓋訓誥皆是記録當時號令
 於衆之本語故其間多有方言及古語在當時則人
 所共曉而於今世反為所難知誓命則是當時史官
 所撰櫽括潤色粗有體製故在今日亦不難曉耳
孔頴達曰孔君作傳去/聲值巫蠱不行以終前漢諸儒知
孔本五十八篇不見孔傳去/聲遂有張霸之徒偽作舜典
[000-26a]
汨作九共九篇大禹謨益稷五子之歌𦙍征湯誥咸有
一徳典寳伊訓肆命原命武成旅獒冏命二十四篇除
九共九篇共卷為十六卷蓋亦略見百篇之序故以伏
生二十八篇者復出舜典益稷盤庚二篇康王之誥及
泰誓共為三十四篇而偽作此二十四篇十六卷附以
求合於孔氏之五十八篇四十六卷之數也劉向班固
劉歆賈逵馬融鄭𤣥之徒皆不見真古文而誤以此為
古文之書服䖍杜預亦不之見至晉王肅始似竊見而
[000-26b]
晉書又云鄭沖以古文授蘇愉愉授梁栁栁之内兄皇
甫謐又從栁得之而栁又以授臧曹曹始授梅賾音/色
乃於前晉奏上其書而施行焉
 漢書所引泰誓云誣神者殃及三世又云立功立事
 惟以永年疑即武帝之世所得者律厯志所引伊訓
 畢命字畫有與古文畧同者疑伏生口傳而晁錯所
 屬音/祝讀者其引武成則伏生無此篇必張霸所偽作
 者也碧梧馬氏曰按孔傳所言則古文書其經已送/之王官藏之中秘其傳則遭巫蠱而不復上聞
[000-27a]
 藏之私家者也以其未立於學官是以經伏而傳不/行於世耳是則所謂古文書豈惟未嘗逸蓋亦未嘗
 不在王官也劉歆移太常書所謂藏於秘府伏而未/發者是也中秘書非世儒所得見宜乎後之引古文
 書者皆不得其真若杜韋趙註諸書所引皆指為逸/書也如是幾七百年而後𫝊斯文之興喪可畏哉
 臨川吳氏曰書二十五篇晉梅賾所奏上者所謂古/文書也書有今文古文之異何哉晁錯所受伏生書
 以𨽻寫之𨽻者當世通行之字也故曰今文魯共王/壞孔子宅得壁中所藏皆科斗書科斗者蒼頡所製
 之字也故曰古文然孔壁真古文書不傳後有張霸/偽作舜典汨作九共九篇大禹謨益稷五子之歌𦙍
 征湯誥咸有一徳典寳伊訓肆命原命武成旅獒冏/命二十四篇目為古文書漢藝文志云尚書經二十
 九篇古經十六卷二十九篇者即伏生今文書二十/八篇及武帝時增偽泰誓一篇也古經十六卷者即
[000-27b]
 張霸偽古文書二十四篇也漢儒所治不過伏生書/及偽泰誓共二十九篇爾張霸偽古文雖在而辭義
 蕪鄙不足取重於世以售其欺今梅賾二十五篇之/書出則凡傳記所引書語註家指為逸書者收拾無
 遺既有證驗而其言率依於禮比張霸偽書遼絶矣/析伏氏書二十八篇為三十三雜以新出之書通為
 五十八篇并書序一篇凡五十九有孔安國傳及序/世遂以為真孔壁所藏也唐初諸儒從而為之疏義
 自是漢世大小夏侯歐陽氏所傳尚書止有二十九/篇者廢不復行惟此孔傳五十八篇孤行於世伏氏
 書既與梅賾所增混淆誰復能辨竊嘗讀之伏氏書/雖不盡通然辭義古奥其為上古之書無疑梅賾所
 增二十五篇辭製如出一手采集補綴雖無一字無/所本而平緩卑弱殊不類先漢以前之文夫千年古
 書最晚乃出而字畫略無脱誤文勢畧無齟齬不亦/大可疑乎吳才老曰增多之書皆文從字順非若㐲
[000-28a]
 生之書詰曲聱牙夫四代之書作者不一乃至二人/之手而定為二體其亦難言矣朱仲晦曰書凡易讀
 者皆古文豈有數百年壁中之物不訛損一字又曰/伏生所傳皆難讀如何伏生偏記其所難而易者全
 不能記也又曰孔書至東晉方出前此諸儒皆未見/可疑之甚又曰書序伏生時無之其文甚弱亦不是
 前漢人文字只似後漢末人又曰小序決非孔門之/舊安國序亦非西漢文章又曰先漢文字重厚今大
 序格致極輕又曰尚書孔安國傳是魏晉間人作托/孔安國為名耳又曰孔傳并序皆不類西漢文字氣
 象與孔叢子同是一手偽書蓋其言多相表裏而訓/詁亦多出小爾雅也夫以吳氏及朱子之所疑者如
 此顧澄何敢質斯疑而斷斷然不敢信此二十/五篇之為古書則是非之心不可得而昧也
今按漢儒以伏生之書為今文而謂安國之書為古文
[000-28b]
以今考之則今文多艱澀而古文反平易音/異或者以為
今文自伏生女子口授晁錯時失之則先秦古書所引
之文皆已如此恐其未必然也或者以為記録之實語
難工而潤色之雅詞易好故訓誥誓命有難易音/異之不
同此為近之然伏生背音/佩文暗誦乃偏得其所難而安
國考定于科斗古書錯亂磨滅之餘反專得其所易音/異
則又有不可曉者至於諸序之文或頗與經不合而安
國之序又絶不類西京文字亦皆可疑獨諸序之本不
[000-29a]
先經則賴安國之序而見故今定此本壹以諸篇本文
為經而復浮去/聲合序篇於後使覽者得見聖經之舊而又
集傳去/聲其所可知姑闕其所不可知者云董氏鼎曰帝/王之書歴代
所寳天下家傳人誦之人生八嵗入小學教之以詩書/六藝之文即此書也蓋自孔子以前則然矣孔子初志
本期道行於天下亦未肯止於刪詩定書而已及既老/而道不行然後始及於此所以斷自唐虞訖于周者蓋
以前乎五帝為三皇世尚洪荒非後世所可考後乎三/王為五伯習尚權譎又非聖人所忍為故為自唐訖周
而百篇之書定自是誦習者簡要而不繁舉行者中正/而無弊此夫子之意也若夫一書之中其於明徳新民
之綱修齊治平之目即堯典已盡其要而危微精一四/言所以開知行之端主善協一四言所以示博約之義
[000-29b]
務學則説命其入道之門為治則洪範其經世之要也/他如齊天運則有羲和之厯定地理則有禹貢之篇正
官僚則有周官之制度脩己任人則有無逸立政諸書/煨燼壞爛之餘百篇僅存其半而宏綱實用尚如此故
嘗謂六經莫古於書易雖始於伏羲然有卦未有辭辭/始於文王耳六經莫備於書五經各主一事而作耳易
主卜筮即洪範之稽疑也禮主節文即虞書之五禮也/詩主詠歌即后夔之樂教也周禮設官即周官六卿率
屬之事也春秋褒貶即臯陶命徳討罪之權也五經各/主帝王政事之一端書則備記帝王之全體脩齊治平
之規模事業盡在此書/學者其可不盡心焉
[000-30a]
欽定四庫全書
 書經大全圖說
  唐虞夏商周譜系圖
[000-31a]


[000-32a]
     春分日在昴初昏仲春
 
 
 
 
 
 
     鶉鳥正七宿之中星紀
[000-32b]
     夏至日在星初昏仲夏
 
 
 
 
 
 
      大火正七宿之中星火
[000-33a]
     秋分日在房初昏仲秋
 
 
 
 
 
 
     星虚正七宿之中星虚
[000-33b]
     冬至日在虚初昏仲冬
 
 
 
 
 
 
     星昴正七宿之中星昴
[000-34a]
鄭氏云二十八宿環列于四方隨天而西轉東方七宿
自角至箕是為蒼龍以次舍而言則房心為大火之中
南方七宿自井至軫是為鶉鳥以形而言則有朱鳥之
象虚者北方七宿之中星也昴者西方七宿之中星也
星本不移附天而移天傾西北極居天之中二十八宿
半隠半見各以其時所以必於南方而考之仲春之月
星火在東星鳥在南星昴在西星虚在北至仲夏則鳥
轉而西火轉而南虚轉而東昴轉而北仲秋則火轉而
[000-34b]
西虚轉而南昴轉而東鳥轉而北至仲冬則虚轉而西
昴轉而南鳥轉而東火轉而北來嵗仲春鳥復轉而南
矣循環無窮此堯典考中星以正四時甚簡而明異乎
吕令之星舉月本也然聖人南面視四星之中豈徒然
哉凡以授民時秩民事而已
[000-35a]


[000-36a]


[000-37a]
按律歴諸書與周髀皆云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
分度之七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故日一周
天為嵗嵗十二月而無整數故以閏月定四時三嵗一
閏五嵗再閏及十九年而餘一百九十日一萬五千七
百十三分以日法除之共得二百六日六百七十三分
為七閏之數是謂一章然必以十九嵗而無餘分者葢
天數終於九地數終於十十九者天地二終之數積八
十一章則其盈虚之餘盡而復始推此以定四時嵗功
[000-37b]
其有不成乎詳見/蔡傳
[000-38a]
 
 
 
 
 
 
 
 
[000-38b]
漢天文志曰木仁也火禮也土信也金義也水智也金
星與日同南北之行為贏與日分南北之次為縮出早
為月食出晚為天妖主兵象也木星所在國不可伐而
可以伐人超舍為贏退舍為縮出入不當其次必有天
祅水星出早為日食出晚為彗四時不出則天下大饑
出於房間主地動也火行一舍二舍為不祥東行疾則
兵聚於東方西行疾則兵聚于西方填星失次而上一
舍三舍則為大水失次而下二舍有后戚五緯之變其
[000-39a]
詳見於漢晉志
[000-40a]
 
 
 
 
 
 
 
 
[000-40b]
 
孔氏曰五行之時如四時也言撫順五行之時則衆功
皆成禮運曰播五行於四時葢四時者氣也五行者象
也四時各分九十二日八十分之二十五為一時之正
而五行則以木配春以火配夏以金配秋以水配冬而
土則分王於四時每季一十八日有竒胡氏旦曰五行
在地為物在天為時順其時而撫之故仲春斬陽木仲
夏斬隂木所以撫木辰季春出火季秋納火所以撫火
辰司空相阪隰以撫土辰秋為徒杠春達溝渠以撫水
[000-41a]
辰又春德在木布德施恵順木辰也餘倣此
[000-42a]
 
 
 
 
 
 
 
 
[000-42b]
武成旁死魄哉生明既生魄
康誥哉生魄
召誥既望丙午朏
顧命哉生明
畢命庚午朏
[000-43a]


[000-44a]


[000-45a]
日有中道月有九行説見洪範本𫝊合以陽歴隂歴之
説推之凡月行所交以黄道内為隂歴外為陽歴冬入
隂歴月行青道冬至夏至後青道半交在春分之宿當/黄道東立冬立夏後青道半交在立春
之宿當黄道東南至/所衝之宿亦如之冬入陽歴夏入隂歴月行白道冬/至
夏至後白道半交在秋分之宿當黄道西立冬立夏後/白道半交在立秋之宿當黄道西北至所衝之宿亦如
之/春入陽歴秋入隂歴月行朱道春分秋分後朱道半/交在夏至之宿當黄
道南立春立秋後朱道半交在立夏之/宿當黄道西南至所衝之宿亦如之春入陽歴秋入
隂歴月行黒道春分秋分後黒道半交在冬至之宿當/黄道北立春立秋後黒道半交在立冬
[000-45b]
之宿當黄道東北至/所衝之宿亦如之四序離為八節至隂陽之所交皆
與黄道相㑹故月行有九道所謂日月之行則有冬有
夏也
[000-46a]


[000-47a]


[000-48a]
孔安國云河圗者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
以畫八卦洛書者禹治水時神龜負文而列於背有數
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劉歆云虙犧氏繼天而
王受河圗而畫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
之九疇是也河圗洛書相為經緯八卦九章相為表裏
闗子明云河圗之文七前六後八左九右洛書之文九
前一後三左七右四前左二前右八後左六後右邵子
曰圎者星也星紀之數其肇於此乎方者土也畫州井
[000-48b]
地之法其放於此乎葢圎者河圗之數方者洛書之文
故羲文因之而造易禹箕敘之而作範也
[000-49a]
 
 
 
 
 
 
 
 
[000-49b]
一合九而為十二合八而為十三合七而為十四合六
而為十此洛書以虚數相合而為四十者也若九疇則
以實數相合而為五十矣
[000-50a]
 
 
 
 
 
 
 
    右五疇象天圎而有變
[000-50b]
 
 
 
 
 
 
 
    右四疇象地方而無變
[000-51a]
  箕子洪範九疇之圗
[000-52a]


[000-53a]
大衍之數五十者一與九為十二與八為十三與七為
十四與六為十五與五為十共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
者一用五行其數五二用五事其數五三用八政其數
八四用五紀其數五五用皇極其數一六用三德其數
三七用稽疑其數七八用庶徴其數五九用五福六極
其數共十有一積算至五十也又曰一而曰極大衍所
虚之太極也
[000-54a]
 虞書律度量衡之圗
[000-55a]


[000-56a]
 
 
 
 
 
 
 
 
[000-56b]
 
漢志云虞之律度量衡所以齊逺近立民信也
數者一十百千萬也算法用竹徑十分長六寸二百七
十一枚而成六觚為一握所以為算法之用也以之度
圎取方則積一分而為一寸積一寸而為一尺方其尺
而計之有百寸方尺之外謂之羃而不足於四角之庣
也是以制為之度則度長短者不失毫釐量多少者不
失圭撮權輕重者不失黍絫是為三平之法也
度始於黄鍾之長以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
[000-57a]
黄鍾之長一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
丈為引而五度審矣量起於黄鍾之龠其容秬黍中者
千二百實龠中以井水準其槩十龠為合十合為升十
升為斗十斗為斛斛之為制上為斛下為斗左耳為升
右耳為合龠附于右合之下
衡起於黄鍾之重一龠之黍重十二銖積二十四銖而
為一兩十六兩為斤而有三百八十四銖三十斤而為
鈞一月之數也萬有一千五百二十銖所以當萬物之
[000-57b]
數四鈞為石重百二十斤象十二月也
[000-58a]


[000-59a]


[000-60a]


[000-61a]


[000-62a]


[000-63a]
 
 
 
 
 
 
 
 
[000-63b]
按禮公桓圭九寸侯信圭伯躳圭各七寸子穀璧男蒲
璧各五寸後鄭云雙植之謂桓陳祥道謂強立不撓以
安上為任也信伸也注作身與躳同皆象人形有瑑飾
陸佃云信圭直躳圭屈取詘直之義為人形誤矣穀有
養人之義蒲有安人之義子男之璧象之雜記云公圭
博三寸厚半寸剡上左右各寸半其下方璧註云肉倍
於好其形圜其中虚言其質曰玉言其符合曰瑞言其
象而為用曰器子男不用圭者言未成國也三帛孔安
[000-64a]
國謂諸侯世子執纁公之孤執𤣥附庸之君執黄陳祥
道云雖無經見然天子巡狩卿大夫士皆贄見於方岳
之下則附庸之亦有贄孔氏之説葢有所受之也古者
制幣其長丈八尺其束十端或素或𤣥纁其色不同羔
取其羣而不黨雁取其候時而行雉取其守介不犯卿
大夫士實似之𫝊曰男贄大者玉帛小者禽鳥此大小
所以異等云
[000-65a]


[000-66a]


[000-67a]


[000-68a]


[000-69a]


[000-70a]


[000-71a]
 虞書樂器之圗
[000-72a]


[000-73a]


[000-74a]


[000-75a]


[000-76a]
 
 
 
 
 
 
 
 
[000-76b]
 
黼扆司几筵凡大朝覲大饗射凡封國命諸侯王位設
黼依音/扆注斧謂之黼其繡白黒文以絡帛為質依其制
如屏風賈釋云諸文多作斧字若據采色而言即繢人
職白與黒謂之黼若據繡於物上即為金斧之文近刄
白近銎曲恭/切黒則曰斧取金斧斷割之義屏風之名出
於漢世故引為况舊圗云從廣八尺畫斧無柄設而不
用之義
[000-77a]
 
 
 
 
 
 
 
 
[000-77b]
 
圭瓚玉人云祼圭尺有二寸有瓚以祀廟後鄭云祼謂
以圭瓚酌鬱鬯以獻尸也瓚如盤大五升口徑八寸深
二寸詩箋以圭為柄黄金為勺青金為外朱中央凡圭
博三寸典瑞注云漢禮瓚下有盤聶崇義云宜用黄金
青金為外朱中央宜深一寸足徑八寸髙二寸
[000-78a]
 
 
 
 
 
 
 
 
[000-78b]
彝書序曰班宗彝疏謂周禮有司尊彝之官鄭云彝亦
尊彝鬱鬯曰彝彝法也言為尊之法正卣中尊尊有三
品上曰彝中曰卣下曰罍三禮圗卣謂獻素何/切象之屬
受五斗今案獻象二尊皆有畫飾惟此尊未詳何飾但
圗其形耳
[000-79a]
 
 
 
 
 
 
 
 
[000-79b]
麻冕按三禮圖以漆布為殻緇縦其上前廣四寸髙五
寸後廣四寸髙三寸
[000-80a]
 
 
 
 
 
 
 
 
[000-80b]
冕漢制度云冕制皆長尺六寸廣八寸前圎後方其旒
皆以五采絲繩貫五采玉每旒各十二垂於冕禮有六
冕裘冕無旒袞冕十二旒鷩冕九旒毳冕七旒絺冕五
旒𤣥冕三旒
[000-81a]
 
 
 
 
 
 
 
 
[000-81b]
雀弁唐孔氏云韋弁也鄭云冕之次也其色赤而微黒
如爵頭然用三十升布為之亦長尺六寸廣八寸前圓
後方無旒而前後平
[000-82a]
 
 
 
 
 
 
 
 
[000-82b]
綦弁孔𫝊綦文鹿子皮弁士冠禮注云皮弁以白鹿皮
為之弁師云王之皮弁㑹五采玉琪象邸玉笲注云㑹
縫中也琪讀為綦綦結也邸謂下柢梁正張謚圗云弁
縫十二賈疏引詩㑹弁如星謂於弁十二縫中結五采
玉落落而處狀似星也
[000-83a]
 
 
 
 
 
 
 
 
[000-83b]
介圭𫝊曰大圭也唐孔氏云考工記玉人云鎮圭尺有
二寸天子守之鎮圭圭之大者介訓大者故知是彼鎮
圭非三尺大圭
[000-84a]
 
 
 
 
 
 
 
 
[000-84b]
璋禮書云半圭曰璋
[000-85a]
 
 
 
 
 
 
 
 
[000-85b]
琬琰周禮典瑞琬圭以治德琰圭以易行考工記琬琰
皆九寸鄭𤣥云大琬大琰皆度尺二寸       九
[000-86a]
 
 
 
 
 
 
 
 
[000-86b]
瑁方四寸邪刻之以冐諸侯之珪璧以齊瑞信也
[000-87a]
 
 
 
 
 
 
 
 
[000-87b]
豆三禮舊圗云豆髙尺二寸漆赤中大夫以上畫赤雲
氣諸侯飾以象天子加玉飾皆謂飾口足也又鄭注周
禮及禮記云豆以木為之受四升口圎徑尺二寸有葢
盛昌本脾臄胉析之韲醓蠃兔雁之醢韭菁芹筍之葅
麋臡之屬鄭注鄉射記云豆宜濡物籩宜乾物故也
[000-88a]
 
 
 
 
 
 
 
 
[000-88b]
籩三禮圗云以竹為之口有縢縁形制如豆受四升盛
棗栗桃梅菱芡脯脩膴絶糗餌之屬
[000-89a]
 
 
 
 
 
 
 
 
[000-89b]
笥說文飯及衣之器曲記注云圎曰簞方曰笥
[000-90a]
 
 
 
 
 
 
 
 
[000-90b]
玉几阮氏圗几長五尺髙尺二寸廣二尺兩端赤中央
黒漆馬融以為長三尺按司几筵掌五几左右玉雕彤
漆素詳五几之名是無兩端赤中央黒漆矣葢取彤漆
類而髹之也
[000-91a]
 
 
 
 
 
 
 
 
[000-91b]
木鐸周禮小宰曰正嵗帥治官之屬而觀治象之法徇
以木鐸注木鐸木舌也賈疏云鐸皆以金為之以木為
舌則曰木鐸以金為舌則曰金鐸
[000-92a]
 
 
 
 
 
 
 
 
[000-92b]
鼎古之鼎不一按禮圗有曰牛曰羊曰豕然雉雊之日
未審在何鼎也惟牛鼎最大可受一斛今姑繪之以見
其狀云
[000-93a]
 
 
 
 
 
 
 
 
[000-93b]
篚按三禮舊圗云篚以竹為之長三尺廣二尺深六寸
足髙三寸如今小車
[000-94a]
 
 
 
 
 
 
 
 
[000-94b]
經曰於予擊石拊石𫝊曰重擊曰擊輕擊曰拊磬有小
大故擊有輕重大磬即球也小磬即此編磬也小胥云
凡縣鍾磬半為堵全為肆注云鍾磬編縣之二八十六
枚而在一簨虡謂之堵鍾一堵磬一堵謂之肆簨者下
横者也簨上板曰業簨之上有崇牙業之上樹羽制度
曰為龍頭及領口銜璧璧下有旄牛尾植者為虡詳見/周禮
[000-95a]
 
 
 
 
 
 
 
 
[000-95b]
干楯也羽翳也舞者所執修闡文教周禮兵舞即朱干
也周人用舞而祭山川三禮圗曰羽析白羽為之形如

[000-96a]
 
 
 
 
 
 
 
 
[000-96b]
太常案巾車王乗玉輅建太常十有二斿以祀又覲禮
注云王建太常縿首畫日月楚下及斿交畫升龍降龍
縿皆正幅用絳帛為質斿則屬焉又用弧張縿之幅又
畫枉矢於縿之上故輈人云弧旌枉矢是也凡旌旗之
上皆注旄與羽於竿首故夏采注云緌以旄牛尾為之
綴於幢上其杠長九仞其斿曳地又左傳云三辰旂旗
昭其明也據杜鄭二注皆以三辰為日月星盖太常之
上又畫星也阮氏梁正等圗旂首為金龍頭案唐志云
[000-97a]
金龍頭銜結綬及鈴綬則古注旄及羽於竿首之遺制

[000-98a]
 
 
 
 
 
 
 
 
[000-98b]
鼖鼓案三禮圗云鼖鼓兩面鼓鼓人職曰鼖鼓鼓軍士
注云大鼓曰鼖鼓長八尺韗人云鼓四尺
[000-99a]
 
 
 
 
 
 
 
 
[000-99b]
鉞經曰左杖黄鉞𫝊云鉞斧也以黄金為飾
[000-100a]
 
 
 
 
 
 
 
 
[000-100b]
旄經曰右秉白旄以麾𫝊云旄軍中指麾白則見逺
[000-101a]
 
 
 
 
 
 
 
 
[000-101b]
干楯也方言曰自闗而東或謂之楯或謂之干闗西謂
之楯是干楯為一也
[000-102a]
 
 
 
 
 
 
 
 
[000-102b]
戈廣二寸内四寸胡六寸援八寸柲六尺有六寸内謂
胡以内接柲者胡謂矛之㫄出者曲猶牛胡焉援謂直
刅也柲謂柄也戈之用主于胡胡過于直則倨但可以
刺胡過於曲則句但可以鈎人惟得其中制徃無不利
[000-103a]
 
 
 
 
 
 
 
 
[000-103b]
矛説文曰戈矛酋矛也建於兵車長二丈
[000-104a]
 
 
 
 
 
 
 
 
[000-104b]
胄說文曰兜鍪也兜鍪首鎧也經典皆言甲胄秦世以
來始有鎧兜鍪之文古之甲用皮秦漢以來用鐵
[000-105a]
 
 
 
 
 
 
 
 
[000-105b]
矢槀長三尺殺其前一尺令趣鏃羽六寸夾其栝以設
其羽分其羽以設其刅
[000-106a]
 
 
 
 
 
 
 
 
[000-106b]
弓長六尺有六寸謂之上制六尺有三寸謂之中制六
尺謂之下制取幹角以膠漆筋絲為之案周禮司弓矢
掌六弓其名王弧夾庾唐大
[000-107a]


[000-108a]
書𫝊云大輅玉輅也綴輅金輅也先輅木輅也次輅象
輅革輅也天子五輅飾異制同今圗玉輅之制兼太常
之旂以修祭祀所乗其他金象革木之輅可類推之矣
[000-109a]


[000-110a]


[000-111a]


[000-112a]
周禮大司徒云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
日南則影短多暑日北則影長多寒日東則影夕多風
日西則影朝多隂日至之影尺有五寸謂之地中乃建
王國焉
[000-113a]


[000-114a]


[000-115a]
一成之田耜廣五寸二耜為耦一耦之伐廣尺深尺謂
之畎田首倍之廣二尺深二尺謂之遂九夫為井井廣
四尺深四尺謂之溝九遂入一溝九溝入一洫一同之
田方十里為成成間廣八尺深八尺曰洫方百里為同
同間廣二尋深二仞曰澮九澮共入大川一同之田其
遂九千溝九百洫九十澮九
[000-116a]
 
 
 
 
 
 
 
 
[000-116b]
合沙鄭氏曰召公曰明王慎德四夷咸賔無有逺邇畢
獻方物惟服食器用予觀禹貢九州之貢篚雖非四夷
之獻而亦以服食器用為要而冀州獨不言貢篚者葢
畿甸之内賦其總銍秸粟米也總銍秸粟米者倉廩之
儲也糇糧之濟也是食為土貢之要也兖州之貢蠶絲
豫州之貢絺紵其地則密邇於畿甸焉是衣服之用亦
為土貢之要也自服食之外則器用次之器用之外則
不過寳玉玩好而已不足為國家慮也帝王之建都必
[000-117a]
擇衣食之地而謂之京師京大也師衆也言天子之居
既衆且大非衣食之豐不可以為國也若夫大賂南金
犀革象齒珠貝之類非服食器用之物貴其土産也皆
逺于畿甸而或貢于要荒之服焉苟帝王以為貢篚之
要國家所急則堯舜之都遷於荆梁久矣其肯以冀為
都區區禦大河之患圗一日之安耶及周之衰荆揚陷
於吳楚貢金不入而天王求之於魯葢以魯通於呉也
是豈聖人制貢之初意哉
[000-117b]
 
 
 
 
 
 
 
 書經大全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