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136 南華真經新傳--王雱 (WYG)



[006-1a]
欽定四庫全書
 南華真經新傳卷六    宋 王雱 撰
   天道篇
 夫天下之世俗外效曾史楊墨之所為而内失其自
 然之正性正性失則不能無為而安靜矣莊子因而
 作天道篇
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
歸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内服明於天通於聖六通四
[006-1b]
辟於帝王之徳者其自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
 無為為之之謂天審諦不妄之謂帝大而化之之謂
 聖天與帝聖皆出於道而所以通達矣故天道無為
 而行健萬物所以資始也故曰天道運而無所積故
 萬物成原本有/闕文故曰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
 聖道自然而彌綸民心所以悅懷也故曰聖道運而
 無所積故海内服明於天者知天也通於聖者入聖
 也知天則達於無為入聖則任於自然如此則了於
[006-2a]
 帝王之徳而其所為寂然而物莫礙矣故曰明於天
 通於聖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徳者其無為也無不靜
 矣
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鐃心者
故靜也水靜則明燭⬤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靜猶
明而况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
夫虚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徳之至故帝
王聖人休焉休則虚虚則實實者倫矣虚則靜靜則動
[006-2b]
動則得矣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無為則俞
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夫虚靜恬淡寂漠無
為者萬物之本也明此以南鄉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
面舜之為臣也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徳也以此處下
𤣥聖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間遊江海山林之士服
以此進為而撫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靜而聖動
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聖人非有意於靜以其歸根而靜也歸根而靜則靜
[006-3a]
 之至故曰非曰靜也善故靜也夫靜之至則嗜慾忘
 而天機深外物安足以動矣故曰萬物無足以鐃其
 心者故靜也然而聖人之至靜愈於水之所靜也水
 靜則明見於毫末其平則大匠取法焉聖人之心靜
 則精神完復而洞徹雖天地之大萬物之衆不可逃
 吾照之也故曰而况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
 也萬物之鏡也虚者所謂曠兮若谷也靜者所謂其
 息深深也恬淡者所謂希夷也寂漠者所謂晦黙也
[006-3b]
 無為者所謂自然也此皆真空妙有之至也雖天地
 道徳不出於此數者矣帝聖所以處之而息焉故曰
 夫虚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道徳之至故帝
 王聖人休焉夫帝聖既處此數者而心休心休則虚
 虚則靜靜則無為無為則自得矣然而虚則未嘗不
 實實則極天下之理也故曰虚則實實者倫矣靜則
 亦未嘗不動動則無一事之失也故曰靜則動動則
 得矣無為則亦未嘗不為為則無有不當也故曰無
[006-4a]
 為也則任事者責矣任事者責矣則自得自得則悲
 哀不能入而形未嘗哀也故曰無為則俞俞俞俞者
 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
夫明白於天地之徳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
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
和者謂之天樂莊子曰吾師乎吾師乎⬤萬物而不為
戾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於上古而不為壽覆載天地
刻彫衆形而不為巧此之謂天樂故曰知天樂者其生
[006-4b]
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隂同徳動而與陽同波故
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故曰其動也
天其靜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
心定而萬物服言以虚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
天樂天樂者聖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靜則歸根而晦黙寂然所以自得也故曰靜則與隂
 同徳動則愈出而明白汎然所以無礙也故曰動則
 與陽同波此天樂之至也夫天樂者孔孟之所謂樂
[006-5a]
 天也樂天則萬物不足以憂之而樂之至也故曰天
 樂也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徳為主以無為為常無
為也則用天下而有餘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故
古之人貴夫無為也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是下與上
同徳下與上同徳則不臣下有為也上亦有為也是上
與下同道上與下同道則不主
 付物自然則贍足萬物而不絶故曰無為也則用天
[006-5b]
 下而有餘俾物使然則萬物相役而力不贍故曰有
 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非帝王之道也
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不得不無為人不得不
 有為無為所以無心於天下而天下歸於役使也有
 為所以有心於天下而天下從而役使也歸其役使
 者常逸從而役使者常勞此萬世不變之道也故曰
[006-6a]
 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
 道也
故古之王天下者知雖落天地不自慮也辯雖彫萬物
不自說也能雖窮海内不自為也天不産而萬物化地
不長而萬物育帝王無為而天下功故曰莫神於天莫
富於地莫大於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
馳萬物而用人羣之道也本在於上末在於下要在於
主詳在於臣三軍五兵之運徳之末也賞罰利害五刑
[006-6b]
之辟教之末也禮法度數刑名比詳治之末也鐘鼓之
音羽旄之容樂之末也哭泣衰絰隆殺之服哀之末也
此五末者須精神之運心術之動然後從之者也末學
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
 莊子之作此篇首言天帝聖人之道而次言虚靜恬
 淡之妙次又言天樂帝王之徳所以極明無為之妙
 理也夫無為者必至於有為有為則有迹而已矣故
 繼言其兵軍賞罰禮樂喪哀之五事所以極言有為
[006-7a]
 之迹也然而又慮後之治天下者以治天下之道不
 出於此五者而用之以失其真性遂稱五事為徳教
 禮樂喪哀之末也夫有末者必有本本則無為之理
 也理不出於性命之際而知其理而順之則五者自
 行而已矣故曰此五者須精神之運心術之動然後
 從之者也
君先而臣從父先而子從兄先而弟從長先而少從男
先而女從夫先而婦從夫尊卑先後天地之行也故聖
[006-7b]
人取象焉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後四時
之序也萬物化作萌區有狀盛衰之殺變化之流也夫
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後之序而况人道乎宗廟尚親
朝廷尚尊鄉黨尚齒行事尚賢大道之序也語道而非
其序者非道也語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
 夫莊子之此篇深明自然之道所謂知於天而已至
 此而言君臣父子兄弟少長男女夫婦尊卑先後之
 序亦所謂知於人而已荀子言莊子蔽於天而不知
[006-8a]
 人周豈為不知於人歟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徳次之道徳已明而
仁義次之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
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
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賞罰已明而
愚知處宜貴賤履位仁賢不肖襲情必分其能必由其
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脩身知謀不用
必歸其天此之謂太平治之至也故書曰有形有名形
[006-8b]
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語大道者五變而
形名可舉九變而賞罰可言也驟而語形名不知其本
也驟而語賞罰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迕道而說者人
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驟而語形名賞罰此有知治之具
非知治之道可用於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謂辯士
一曲之人也禮法數度形名比詳古人有之此下之所
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萬物待是而後存者天也莫不由是而之焉者道也
[006-9a]
 道之在我者徳也以徳愛者仁也愛而宜者義也仁
 有先後義有上下謂之分先不擅後下不侵上謂之
 守形者物此者也名者命此者也所謂物此者何也
 貴賤親疎所以表飾之其物不同者是也所謂命此
 者何也貴賤親疎所以稱號之其命不同者是也物
 此者貴賤各有容矣命此者親疎各有其號矣因親
 踈貴賤而任之以其所宜為此之謂因任因任之以
 其所宜為矣放而不察乎則又既天地必原其情必
[006-9b]
 省其事此之謂原省原省明而後可以辯是非是非
 明而後可以施賞罰故曰先明天而道徳次之道徳
 已明而仁義次之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
 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
 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賞罰次
 之此九變者古之人孰不從之矣至後世則不然仰
 而曰彼蒼蒼而大者何也其去吾不知其幾千萬里
 是豈能如我何哉吾為吾之所為而已安取彼於是
[006-10a]
 遂棄道徳離仁義略分守慢形名忽因任而忘原省
 直信吾之是非而加人以其賞罰於是乎天下始大
 亂而寡弱者號無告聖人不作諸子者俟其間而出
 於偏見言道徳者至於杳冥而不可考而原一世之
 有為者為不足以言形名者守物誦數罷苦以至於
 老而凝道徳彼皆忘其智為之不贍也而魁然自以
 為聖人者此矣悲夫故曰五變而形名可舉九變而
 賞罰可言語道而非序安取其言也
[006-10b]
昔者舜問於堯曰天王之用心何如堯曰吾不敖無告
不廢窮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婦人此吾所以用心已
舜曰美則美矣而未大也堯曰然則何如舜曰天徳而
出寧日月照而四時行若晝夜之有經雲行而雨施矣
堯曰然則膠膠擾擾乎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夫天
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堯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
天下者奚為哉天地而已矣
 夫堯不敖無告不廢窮民苦死者嘉孺子哀婦人此
[006-11a]
 雖為惠而以心惠物也夫以心惠物則仁於一物而
 所惠不廣矣故舜曰而未大也豈若無心惠物乎故
 無心惠物則所惠者大而物安平故舜又曰天徳而
 出寧
孔子西藏書於周室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徴藏史有老
耼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徃因焉孔子曰善徃
見老耼而老耼不許於是繙十二經以說老耼中其說
曰太謾願聞其要孔子曰要在仁義老耼曰請問仁義
[006-11b]
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則不成不義則不生仁
義真人之性也又將奚為矣老耼曰請問何謂仁義孔
子曰中心物愷兼愛無私此仁義之情也老耼曰意幾
乎後言夫兼愛不亦迕乎無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
天下無失其牧乎則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
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羣矣樹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
徳而行循道而趍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掲仁義若擊鼓
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亂人之性也士成綺見老子而問
[006-12a]
曰吾聞夫子聖人也吾固不辭逺道而來願見百舍重
趼而不敢息今吾觀子非聖人也鼠壤有餘蔬而棄妹
不仁也生熟不盡於前而積歛無崖老子漠然不應士
成綺明日復見曰昔者吾有刺於子今吾心正郤矣何
故也老子曰夫巧知神聖之人吾自以為脱焉昔者子
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茍有其實人
與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吾服也恒服吾非以服有服
士成綺鴈行避影履行遂進而問脩身若何老子曰而
[006-12b]
容崖然而目衝然而顙頯然而口闞然而狀義然似繫
馬而止也動而持發也機察而審知巧而覩於泰凡以
為不信邊境有人焉其名為竊老子曰夫道於大不終
於小不遺故萬物備廣廣乎其無不容也淵乎其不可
測也形德仁義神之末也非至人孰能定之夫至人有
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為之累天下奮棅而不與之偕
審乎無假而不與利遷極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
遺萬物而神未嘗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徳退仁義賔
[006-13a]
禮樂至人之心有所定矣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
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
不可以言傳也
 夫道無乎不在也雖天地之大由之而生蜩鷃之小
 由之而成故在於大則亦未嘗不小在於小而亦未
 嘗不大當在其大也則不可知其極故曰於大不終
 當在其小則不見不足故曰於小不遺大不知其極
 小不見其不足萬物之用無不備也故曰萬物廣備
[006-13b]
 然萬物之既備而無不涵容也故曰廣乎其無不容
 也容於萬物而其深無涯矣故曰淵乎其不可測也
 道之如此而非至人孰能體用矣故至人之體道天
 下雖廣而不以累心也故曰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
 以為之累權謀用而不與之偕也故曰天下奮棅而
 不與之偕明物儻來而不為之役也故曰審乎無假
 而不與利遷辯是與非而不失性也故曰極物之真
 能守其本至人如此而天地不足拘萬物不足累性
[006-14a]
 命安全而汎然逍遙故曰外天地遺萬物而神未嘗
 有所困也逺乎無為明乎自得抑乎仁義外乎禮樂
 真君淵靜而不動也故曰退道徳賔禮樂至人之心
 有所定矣
而世因貴言傳書世雖貴之哉猶不足貴也為其貴非
其貴也故視而可見者形與色也聽而可聞者名與聲
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聲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
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
[006-14b]
識之哉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斵輪於堂下釋椎鑿而
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公曰聖人之言
也曰聖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
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
可無說則死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斵輪徐則甘
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
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
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斵輪古之人
[006-15a]
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

 夫道視之不見也聽之不聞也搏之不得也不可以
 智度不可以情求妙而至妙神而至神惟聖人心得
 而知之矣聖人心得而知之也以道神妙深微而廣
 後世不能知之矣故載道之粗於其書書所以為道
 之粗迹也桓公不能心得於至道徒讀聖人之粗迹
 宜乎輪扁之所以譏也然輪扁雖譏於桓公至於己
[006-15b]
 之所輪而其術雖為得於心亦未為無失而已矣夫
 破百年之木而揉之以為輪是使木失真性也安若
 不斵於輪乎二者均為有為之累故莊子言於此篇
 終
 
 
 
 南華真經新傳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