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68 欽定禮記義疏-清-高宗弘曆 (WYG)


[019-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禮記義疏卷十九
 王制第五之五
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后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
人脩而兼用之食音/嗣
 正義鄭氏康成曰兼用之備隂陽也凡飲養陽氣凡
 食養隂氣孔疏郊/特牲文陽用春夏隂用秋冬 孔氏頴逹
 曰此論虞夏殷周養老不同之事有虞氏以燕禮者
[019-1b]
 盧氏云燕禮脱屨升堂崔氏云殽烝於爼行一獻之
 禮坐而飲酒以至於醉有虞氏帝道𢎞大故以燕禮
 夏后氏以饗禮者崔氏云饗則體薦而不食爵盈而
 不飲依尊卑為獻取數畢而已夏貴禮敬故以饗禮
 殷人以食禮者崔氏云不飲酒享大牢以禮食之殷
 人質素故以食禮皇氏云饗有四種一是諸侯来朝
 天子饗之則周禮大行人職云上公之禮饗禮九獻
 其牲則體薦體薦則房烝左傳云饗有體薦二是王
[019-2a]
 親戚及諸侯之臣来聘王饗之禮亦有飯食及酒其
 酌數亦當依命數其牲則折俎亦曰殽烝左傳云饗
 有體薦宴有折俎公當饗卿當宴定王饗士㑹而用
 折俎知王親戚及饗朝廷之臣亦當然也三是戎狄
 之使来王饗之其禮則委饗也王不親饗但以牲全
 體委與之是也若夷狄君来則當與中國子男同故
 小行人職掌小賔小客所陳牲牢當不異也四時饗
 宿衛及耆老孤子則以醉為度故酒正云凡饗食庻
[019-2b]
 子饗耆老孤子皆供其酒無酌數鄭云要以醉為度
 食禮者有飯有殽雖設酒而不飲其禮以飯為主故
 曰食也其禮亦有二一是禮食大行人云諸公三食
 之禮有九舉及公食大夫禮之屬是也二是燕食謂
 臣下自與賔客旦夕共食案鄭注曲禮酒漿處右云
 此大夫士與賔客燕食之禮是也燕禮者凡正饗食
 在廟燕則在寝燕以示慈恵故也燕禮則折俎有酒
 而無飯其牲用狗燕安也其禮最輕升堂行一獻禮
[019-3a]
 畢而脱屨升堂坐飲以至醉也燕禮亦有二種一是
 燕同姓二是燕異姓故鄭箋湛露詩云夜飲之禮同
 姓則成之庻姓讓則止此燕饗食致仕之老則當用
 正饗正食正燕之禮以其有賢徳不可以䙝禮待之
 饗死事之老不必有德又是老人不宜久立當用折
 俎之饗燕食之食異姓之燕禮也凡飲養陽氣凡食
 養隂氣者飲是清虚陽氣之象食是形質隂體之義
 皇氏云春夏雖以飲為主亦有食先行饗次燕次食
[019-3b]
 秋冬以食為主亦有饗先行食次燕次饗一日之中
 三事行畢義或然也 輔氏廣曰脩者周人總三代
 之禮而兼取其善者以為一王之禮也
 存疑孔氏頴逹曰周人脩而兼用之者謂周人春夏
 用虞氏燕禮夏后氏饗禮秋冬用殷人食禮周極文
 故兼用之也 皇氏侃曰人君飬老有四種一是養
 三老五更二是子孫為國難而死王養死者祖父三
 是養致仕之老四是引户校年養庻人之老 熊氏
[019-4a]
 安生曰天子視學之年養老一嵗有七謂四時皆養
 老四也文王世子云凡大合樂必遂養老注大合樂
 謂春入學舍菜合舞秋頒學合聲通前為六又季春
 大合樂天子視學亦養老總為七也國語云王公立
 飫則有房烝其所云飫即謂饗也立而成禮亦有飯
 食故舂人云凡饗食共其食米鄭云饗有食米則饗
 禮兼燕與食也案饗禮酒清人渇而不敢飲肉乾人/饑而不敢食安得兼燕食二禮舂人
 所云米亦共之/歸於其館耳
[019-4b]
 辨正陳氏祥道曰天子之於老也其所養者三國老
 庻老死政者之老也嵗養之亦三仲春季春仲秋也
 周禮羅氏羅春鳥獻鳩以養國老在仲春月令養衰
 老授几杖在仲秋文王世子云大合樂必遂養老鄭
 云大合樂謂春入學舍菜合舞秋頒學合聲於是時
 也天子則視學焉此養於仲春仲秋者也月令季春
 之末擇吉日大合樂天子親往視之大合樂亦必養
 老此又養於季春者也若夫簡不帥教出征受成以
[019-5a]
 訊馘告凡天子入學莫不養老又不在嵗養之數也
 又有死政者之老焉故羅氏獻鳩以養之者國老也
 司徒以保息養之者庻老也司門以其財養之者死
 政者之老也若夫外饔酒正稾人所謂耆老者總三
 者而言之也先王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則三老五更
 乃羣老之尤者而致仕之老固在其間皇氏離而三
 之誤矣月令無冬夏養老之文周禮禮記特言春養
 秋食而已熊氏謂養老嵗有七亦誤矣
[019-5b]
 案周人脩而兼用之孔疏謂春夏用虞燕禮夏饗禮
 秋冬用殷食禮拘於飲養陽食養隂之説恐未然也
 皇侃云先行饗次燕次食一日中行三事析理獨勝
 盖養既致其敬又欲其安且樂故始則饗而敬之繼
 乃燕而安之食之而使有醉飽之樂至云春夏以飲
 為主秋冬以食為主則猶膠於所見耳竊疑養老之
 燕饗食當與疏所引天子享諸侯来朝来聘及諸公
 三食燕同異姓之禮有不同特用其名云然否則方
[019-6a]
 養老時執醤而跪袒而割牲他燕饗有其儀乎凡肅
 賔客祀鬼神曰享於老致敬如賔與神故亦名其禮
 曰饗居䖏安之為燕養老時不欲煩其拜跪之節以
 逸其肢體故亦名其禮曰燕飲食以養其厭飫故亦
 名其禮曰食陳氏謂簡不帥教出征受成凡天子入
 學莫不養老初無明文
五十養於鄊六十養於國七十養於學逹於諸侯八十
拜君命一坐再至瞽亦如之九十使人受
[019-6b]
 正義鄭氏康成曰天子諸侯養老同也國國中小學
 在王宫之左學大學也在郊小學在國中大學在郊
 此殷制明矣命謂君不親饗食必以其禮致之 孔
 氏頴逹曰五十始衰故養於鄊學六十漸衰養禮彌
 厚故養之於小學七十大衰養禮轉重故養於大學
 至於八十年轉衰弱不堪来學受養君以饗食之禮
 使人就家致之其受君命之時理須再拜不堪為勞
 一坐於地而首再至於地也瞽人無目恐其傾倒拜
[019-7a]
 君命亦當如此 陳氏祥道曰年彌髙者養彌厚養
 彌厚者禮彌敬故五十養於鄊而不従力政六十養
 於國而不與服戎七十養於學則天子&KR0221而割牲執
 醬而饋執爵而酳 方氏慤曰養於鄊者特尊於一
 鄊養於國者則尊於一國猶不離於臣道養於學者
 則有師道焉以其年彌髙而徳彌劭也 陸氏佃曰
 六十者坐五十者立養於鄊之謂也春養孤子秋養
 耆老六十養於國之謂也 劉氏彜曰養於鄊者鄊
[019-7b]
 飲酒之禮五十始與於養也六十養於國者有命賙
 餼老者則及之矣養於學則君就行焉
 存疑孔氏頴達曰此言子孫為國死難而王者養其
 父祖盧王等以養於鄊者不従力政養於國者不與
 服戎皆庶人之老非鄭義
 案本文及鄭注皆無死事之老之文恐孔説未確也
 又陳氏以年言方氏以徳言則其義可通盖庶老之
 養於鄊者未必盡有徳若國老之養於學則必齒徳
[019-8a]
 俱尊矣有由鄊遞升者有終養於鄊者有不必自鄊
 升者要視其徳何如耳
五十異粻六十宿肉七十貮膳八十常珍九十飲食不
離寢膳飲從於遊可也粻渉良反/離去聲
 正義鄭氏康成曰粻糧也貮副也遊謂出入上觀
 孔氏頴逹曰自此以下雜記卿大夫士及庶人年老
 節制在家自養之法随年為品也五十始衰糧宜自
 異不可與少壯者同六十轉老故恒宿肉在帳下不
[019-8b]
 使求而不得也膳善食也七十恒令善食有儲副不
 使有闕也八十常使有珍竒羙食九十飲食無時或
 急求須得故不離於寢羙善之膳水漿之飲從於所
 遊之䖏可也 方氏慤曰粻則地産以養其隂肉則
 天産以養其陽膳用六牲而已珍用八物則為貴有
 膳則肉可知有肉則粻可知異者不必宿宿者不必
 貮貮者不必常言之䡖重其禮之隆殺也由八十而
 下飲食或庋於閣而已於寢則亦離焉膳飲止於所
[019-9a]
 居而已於遊固不從焉故必九十然後飲食不離寝
 膳飲從於遊也
六十嵗制七十時制八十月制九十日脩唯絞紟衾冒
死而后制絞音爻紟/其鴆反
 正義鄭氏康成曰絞紟衾冒一日二日而可為者孔/疏
 檀弓/文 孔氏頴逹曰年既衰老預為送終之具嵗制
 謂棺也不易可成故嵗制然此大夫以下耳人君即
 位而為椑不待六十也其槨則死後為之以其𦵏尚
[019-9b]
 賖故檀弓云旬而布材是也時制謂一時可辦衣物
 難得者是年轉老所須辦轉切也月制謂一月可辦
 衣物易得者九十棺衣皆畢但日日脩理之為近於
 終故也絞紟衾冒四物易成故生不逆為須亡乃制
 也
 存疑陸氏佃曰九十日脩不保月也八十月制不保
 時也七十時制不保嵗也
 辨正朱子曰嵗制者嵗以展而脩之下時月日放此
[019-10a]
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飽七十非帛不煖八十非人不
煖九十雖得人不煖矣
 正義方氏慤曰五十始衰宜有以扶其衰九十雖得
 人不煖則衰之極養之宜無不至也
 通論周氏諝曰孟子言五十可衣帛七十可食肉與
 此不同者王制主言血氣而養血氣者以食為先以
 衣為次故也
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鄊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
[019-10b]
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以珍従從去/聲
 正義鄭氏康成曰就其室以珍從尊養之也 陳氏
 祥道曰大夫七十而後賜之杖此五十而杖者盖杖
 於家邦鄊國者不必待賜杖於朝則非賜不可也
 通論方氏慤曰前言廵守之禮曰問百年者就見之
 而此言九十者何也彼之所言則一國之老又不必
 有爵者故其禮為殺此之所言則天下之老惟有爵
 者而已故其禮為備而又以珍從也祭義又言八十
[019-11a]
 君問則就之者彼言異禮此言常禮也
 案伏生大傳以此為文王之政子春述樂正子語告
 齊宣王未致仕而優之遞隆如此
七十不俟朝八十月告存九十日有秩
 正義鄭氏康成曰大夫士之老者揖君則退朱子曰/揖君當
 作君/揖故不俟朝月告存毎月致膳也秩常也有常膳
  孔氏頴達曰此謂大夫士老年而聽致仕者則七
 十杖於國朝君之時入門至朝位君出揖之即退不
[019-11b]
 待朝事畢也若不聼致仕則祭義云七十杖於國八
 十不俟朝告謂問也八十者君毎月使人致膳告問
 存否九十極老君則日使人以常膳致之故云日有
 秩 陸氏佃曰告存告而後存之即日有秩不必告
 也 胡氏銓曰九十君日使人膳則八十月告存之
 時亦膳矣 方氏慤曰日有秩日有常賜也若酒正
 之秩膳是矣
 案此既致仕而優之遞隆又如此
[019-12a]
五十不従力政六十不與服戎七十不與賔客之事八
十齊䘮之事弗及也與音預/齊音齋
 正義鄭氏康成曰五十力稍衰也力政城道之役也
 與及也八十不齊則不祭也子代之祭是謂宗子不
 孤孔疏父是宗子年已八十子則代之是有父之宗/子也若父不為宗子則不主祭祀無祭可代也無
 父稱孤有父不孤/故云宗子不孤 孔氏頴達曰上文嵗制及杖於
 家之屬兼含大夫士及庶人之老此惟據庶人之事
 其大夫士六十未致仕若為軍将當與服戎故知此
[019-12b]
 據庶人也服戎謂從軍為士卒案易孟氏韓詩説年
 二十行役三十受兵六十還兵古周禮説國中自七
 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許慎
 云漢承百王而制二十三而役五十六而免六十五
 已老而周復征之非用民意鄭駁之云周禮皆征之
 者使為胥徒給公家之事如今之正衛耳胥徒事暇
 坐息之閒多如鄭此説力政田役為重故云五十免
 之故此五十不從力政祭義五十不為甸徒是也戎
[019-13a]
 事差輕六十不與服戎及孟氏説六十還兵是也胥
 徒又輕故野外六十五猶征之若四郊之内以其多
 役故二十受役六十乃免若於野則力役又少故十
 五征之六十五乃免若兵革之事則三十受之如孟
 氏韓氏説是也 方氏慤曰力政則事之常者故五
 十已不從矣服戎則事之變者故六十然後不與焉
 七十不與賔客之事八十齊䘮之事不及者盖事生
 之與事死事人之與事神不能無䡖重之别故也從
[019-13b]
 謂行其事焉與則預之而已及則旁有所加之謂以
 其衰老已甚非特不能從與於事也而事固不當及
 於我矣 馬氏睎孟曰力政服戎此免於公者也賔
 客齊䘮此免於私者也盖代之以子孫矣
 案八十已傳祭有子主之故齊弗及力不勝哀故䘮
 弗及然亦指旁期以下若正期則猶及之老愈甚而
 事愈寡如此
 通論季氏本曰老者之役止於五十其曰六十不與
[019-14a]
 服戎謂不得已之兵變非謂軍旅亦至六十而始免
 也祭義王制二條可正鄊大夫六十六十五皆征之
 失許慎謂五經説皆不同無明文可據夫祭義王制
 之言五十即文王所謂老者非可據之明文乎
五十而爵六十不親學七十致政唯衰麻為䘮
 正義鄭氏康成曰爵謂賢者命為大夫不親學不能
 備弟子禮致政還其君事也
 存疑孔氏穎逹曰凡常之人有賢徳故五十始為大
[019-14b]
 夫若其有徳不必五十故䘮服小功章云大夫為昆
 弟之長殤是幼為大夫為兄之長殤
 案五十而爵示人不當躁於進七十致仕示人不當
 戀寵榮六十不親學示人至此學已晚也惟衰麻為
 䘮恐毁或至滅性也五十而爵即内則五十命為大
 夫始錫命也其未命皆士試大夫也既試大夫則皆
 用大夫之禮䘮服篇所云是通禮也孔謂此殷法殷
 士無爵恐大拘惟衰麻為喪所謂飲酒食肉處於内
[019-15a]
 也然亦通制耳若仁人孝子豈無所以自盡哉
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夏后氏養國老
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
左學周人養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虞庠虞庠在國之
西郊
 正義鄭氏康成曰皆學名也異者四代相變耳或上
 西或上東或貴在國或貴在郊上庠右學大學也在
 西郊下庠左學小學也在國中王宫之東東序東膠
[019-15b]
 亦大學也在國中王宫之東西序虞庠亦小學也西
 序在西郊周立小學於西郊膠之言糾也庠之言養
 也周之小學為有虞之庠制是以名庠云其立鄊學
 亦如之膠或作絿 孔氏頴逹曰此明養致仕之老
 及庶人之老給賜之事養老必在學者以學為教孝
 弟之䖏故於中養老熊氏云國老謂卿大夫致仕者
 庶老謂士皇氏云庶老兼庶人在官者其致仕之老
 大夫以上養從國老之法士養從庶老之法故外饔
[019-16a]
 云邦饗耆老掌其割烹虞殷尚質貴取物成故大學
 在西小學在東夏周貴文取積漸長養故大學在東
 小學在西庠則後有室前有堂若夏后氏之序及周
 之學所在序者皆與庠制同其州黨之序則歇前而
 已序則豫也故鄊射云豫則鈎楹内堂則由楹外彼
 鄭注豫讀如成周宣榭火之榭是也 周氏諝曰上
 庠下庠以尊卑言之東序西序以方言之右學左學
 以位言之虞與殷尚右貴有為也夏與周尚左貴陽
[019-16b]
 位也國老庶老皆養之者恩也國老必於大學庶老
 必於小學者義也孟子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
 則三代共之與此異者盖以教則皆得謂之校以射
 皆得謂之序以養士皆得謂之庠以糾不帥者皆得
 謂之膠孟子之言特應時改造之名耳 陳氏澔曰
 養老必於學以其為講明孝弟禮義之所也
 案鄭謂四代皆大小二學為國學其立鄊學亦如虞
 庠為三孔云周天子立虞夏殷周四代之學諸侯止
[019-17a]
 立時王一代之學賜則得立東序大功徳如魯則得
 立三代之學陳氏謂記言天子設四學盖周制周之
 辟雍即成均又謂之序又謂之庠東膠即東序瞽宗
 即右學成均居中其左東序其右瞽宗此皆大學並
 建一丘之上虞庠在國之西郊是為小學則周大學
 有三小學止一也陸氏謂東膠虞庠郊學也諸侯謂
 膠為校左傳鄭人遊於鄊校校雖在鄉距國不逺又
 謂周置師保之官居虎門側正當王宫南之左此是
[019-17b]
 小學又謂此二庠二序二學東膠虞庠皆小學先儒
 分養國老者為大學養庶老者為小學非也其大學
 在郊非此東膠虞庠是周小學有三其大學在郊者
 别一也項氏謂周於近郊並建四學虞庠在北夏序
 在東商校在西當代之學居中南面三學環之言其
 地曰郊言其象曰辟雍是四學總一地今考易大初
 篇云天子旦入東學晝入南學莫入西學夜入北學
 是虞夏殷亦未必止二學且此四學天子入之則必
[019-18a]
 國學而非小學且一日周之則其地必相近而不在
 郊大戴禮記有五學賈誼所述古禮亦同是此東西
 南北四學中有大學為五也甞總而論之大學小學
 以年分鄉學國學以地分鄉學中有小大國學中亦
 有小大而天子大學之在西郊者猶鄊學非大學而
 先儒毎求小學於此是以誤也盖以年論則八嵗所
 入者名小學天子小學在王宫之東天子之子入焉
 所謂虎門側者即此諸侯小學在公宫南之左諸侯
[019-18b]
 之子入焉不於正東避天子也大夫士庶之子各在
 其家之塾或天子諸侯擇其公卿大夫適士之子之
 雋者與世子居遊亦入故周禮師氏曰凡國貴遊之
 子弟學焉是天子諸侯之小學一有常所而卿大夫
 士庶之子其小學無數亦無定所也若謂天子諸侯
 之子八嵗即入四郊之小學案鄭謂虞下庠夏西序/殷左學周虞庠在西郊
 為小/學則太逺而不情若謂卿大夫士庶之子同入此
 宫左之小學亦太雜而不倫矣及其十有五年則所
[019-19a]
 入者皆謂之大學而其地迥殊五百家為黨黨有庠
 士庶之入大學者在此二千五百家為州州有序卿
 大夫之子及庻人之子由庠升者入焉孟子所謂夏
 曰校殷曰序周曰庠者指此皆鄉學也自鄊而升乃
 入國學亦謂之校諸侯之國學在郊諸侯之子卿大
 夫元士之適子及自鄊而升士庶之子皆入焉諸侯
 嵗貢士於天子亦取諸此故曰諸侯之大學在郊将
 出而效之天子也天子之制則黨庠州序鄙庠遂序
[019-19b]
 以下大約與侯國同而諸侯之郊學則視其國之大
 小或一或二或三天子之郊學則必四或曰虞夏殷
 郊學皆一周兼四代則四焉東之前曰東膠周學也
 謂之南學養致仕之老於此東之後曰東序以法夏
 亦曰東學養老更於此西之後曰瞽宗以法殷亦曰
 右學謂之北學養死事之老於此盖教士之法至周
 而詳六鄊六遂之所升既衆而諸侯亦嵗貢士於天
 子非四學不足以容故各就其方居之所謂天子之
[019-20a]
 小學在郊将收天下之人材入而用之也大司徒掌
 其教教成乃升之大學董子言五帝大學曰成均賈
 誼言三王大學曰辟雍陳氏言明之以法和之以道
 曰辟雍成其所虧均其過不及曰成均大樂正掌其
 教天子之元子衆子内諸侯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
 則不必由郊學升而即入於此或天子年尚少如太
 甲成王亦學於此常居東膠則三公三孤涖之不專
 受教於樂正矣而此成均亦備五學之制蔡氏邕謂
[019-20b]
 辟雍明堂異名同實則大體如明堂而鄭氏於考工
 亦言或舉宗廟或舉王寢或舉明堂明同制也
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養老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養
老殷人冔而祭縞衣而養老周人冕而祭𤣥衣而養老
 冔火/羽反
 正義鄭氏康成曰皇冕屬也畫羽飾焉孔疏周禮皇/邸皇舞皇鳳
 皇也鳳羽/五采故畫凡冕屬皆𤣥上纁下凡養老之服皆其時
 與群臣燕之服孔疏以夏燕衣養老/周人燕用𤣥衣知之有虞氏質深衣
[019-21a]
 而已孔疏虞質深衣用白布其冠未聞皇氏云皇冠/崔氏謂與夏周同案郊特牲云太古冠布齊則
 緇之則虞或/白布冠也夏而改之尚黒而黒衣裳殷尚白而縞
 衣裳孔疏縞白色生/絹亦名為素周則兼用之𤣥衣素裳孔疏經/云𤣥衣
 若衣裳俱𤣥則與夏不異據儀/禮朝服緇布衣素裳故知也其冠則牟追章甫委
 貌也孔疏儀禮朝服𤣥冠即委貌知殷/朝服著章甫夏朝服著牟追也諸侯以天子
 之燕服為朝服孔疏以燕禮諸侯燕臣/用朝服知天子同也燕禮曰燕朝
 服服是服也孔疏言燕時服是/𤣥衣素裳之服王者之後亦以燕服為
 之季康子朝服以縞僭宋禮也孔疏康子事見玉藻/若當時朝服無以縞
[019-21b]
 者康子不應服之明是/宋所著 案此恐未確天子皮弁以日視朝也孔疏/證天
 子與諸侯朝服之别詩頍弁注云禮天子諸侯朝服/以燕天子朝服以皮弁服以皮弁服燕不用𤣥衣者
 詩所謂燕同姓諸公及異姓甥舅等故用皮弁尚質/故也若燕其諸侯則用𤣥衣明諸侯朝服以日視朝
 服則𤣥冕/素裳也 馬氏睎孟曰先言祭者盖祭所以追養
 繼孝而年之貴乎天下乆矣次乎事親也故以祭為
 先在祭祀不言衣言冠則知其有衣在養老不言冠
 言衣則知其有冠
 存疑陸氏佃曰燕衣燕居之衣𤣥端是也據卒食𤣥
[019-22a]
 端以居縞衣朝衣也據朝服之以縞自季康子始也
 𤣥衣冕也據食三老五更於大學冕而總干養老夏
 后氏衣以燕服殷人以朝服周人以祭服後王彌文
 也言燕則知有所謂朝言𤣥則知有所謂素言縞則
 知有所謂麻深衣亦燕服其服之卑者也記曰朝𤣥
 端夕深衣 陳氏澔曰夏𤣥冠緇帶素韠白舄
凡三王養老皆引年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
不從政廢疾非人不養者一人不從政父母之喪三年
[019-22b]
不從政齊衰大功之喪三月不從政将徙於諸侯三月
不從政自諸侯来徙家期不從政政同/征
 正義鄭氏康成曰已而引户校年當行復除也老人
 衆多非賢者不可皆養廢廢於人事自從也 孔氏
 頴逹曰案旅師云新甿之治皆聼之使無征役鄭注
 引此文以證之是據民之遷徙也王肅庾氏謂從大
 夫家出仕諸侯從諸侯退仕大夫非鄭意也 方氏
 慤曰人莫衰於老莫苦於疾莫憂於喪莫勞於徙故
[019-23a]
 王政恤之 周氏諝曰一子一人不從政則老者廢
 疾者有所養喪不從政則生者得以盡其哀将徙不
 從政所以寛之始来不從政所以安之也
 通論陳氏祥道曰凡言養老必兼虞氏此特言三王
 引年者逺則論略近則論詳故也特言引年養老以
 年為主故也病者老者在所養喪者在所恤徙者在
 所寛此所以或復其家或復其子或復其身也周官
 大司徒以保息六養萬民有曰養老有曰寛疾以至
[019-23b]
 小司徒鄊大夫遂人皆辨其老者廢疾者旅師凡新
 甿之治皆聽之使無征役然則辨其老者廢疾者盖
 亦特復其身而已新甿之無征役盖亦不過期而已
 制之以義綏之以仁也
 存異孔氏頴逹曰自諸侯来徙家謂諸侯之民来徙
 大夫之邑大夫役多地狭欲令人貪之故期不從政
 案引者引伸之義謂由國之養而推之也雖庶民中
 無徳之老亦必復其子復其家使之得所養焉廢疾
[019-24a]
 以下因言養老而類及之来徙家謂他國来徙而家
 於此盖徙於諸侯自我國而往者具餱糧備械器其
 時猶少故止三月不從政若徙而来家於此則授之
 田里垣墉畝澮皆非素習故期不從政也若大夫之
 邑即諸侯之邑其民即諸侯之民役使無不均也大
 夫豈有私結其民之術哉
少而無父者謂之孤老而無子者謂之獨老而無妻者
謂之矜老而無夫者謂之寡此四者天民之窮而無告
[019-24b]
者也皆有常餼少詩照反矜與/鰥同古頑反
 正義鄭氏康成曰餼廩也 孔氏頴逹曰此論矜恤
 鰥寡孤獨之事案劉熙釋名云無妻曰鰥愁悒不能
 寐目恒鰥鰥然其字從魚魚目恒不閉無夫曰寡寡
 倮也倮然單獨也無父曰孤孤顧也顧望無所瞻見
 也無子曰獨獨鹿也鹿鹿無所依也 成氏伯嶼曰
 四十無妻不為鰥三十無夫不為寡有室無父不為
 孤壯而無子不為獨先王制禮憂民之極則以老少
[019-25a]
 年齒為限也
瘖聾跛躃㫁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瘖音音跛彼/我反躃跲亦
 反㫁音段侏/音朱食音嗣
 正義鄭氏康成曰㫁謂支節絶也侏儒短人也器能
 也 孔氏穎逹曰此論矜恤疾民之事瘖謂口不能
 言聾謂耳不聞聲跛躃謂足不能行㫁者謂肢節觧
 絶侏儒謂容貌短小此等既非老無告不可特與常
 餼然既有疾病又不可不養故各以器能供官役使
[019-25b]
 以廩餼食之晉語文公問八疾胥臣對曰戚施權鎛
 注云使/擊鐘籧篨蒙璆注云璆是玉/磬使擊之侏儒扶廬注云扶縁/也廬㦸柄
 也/矇瞍循聲注云歌/詠琴瑟聾聵司火注云使/主然火其童昬嚚瘖
 僬僥官司所不材宜於裔土是各以器食之外傳不
 云跛躃此不云籧篨戚施文不具外傳瘖與僬僥置
 於掌土此瘖與侏儒以器食之者今古法異也 方
 氏慤曰先王之政使在下者無廢才而人人各得其
 養随其大小長短而用之故謂之器耳
[019-26a]
 案百工執技利用官司之所材瘖聾侏儒則官司不
 材者何以並言之意盖謂瘖聾侏儒廢疾之人不能
 執百工之業無以自食王政之所矜故各就其所具
 之器而從之使得食淮南子云伊尹之興土功也脩
 脛者使跖钁強脊者使負土眇者使之準傴者使之
 塗即各以其器食之之意
道路男子由右婦人由左車從中央父之齒随行兄之
齒鴈行朋友不相踰輕任幷重任分班白者不提挈行/如
[019-26b]
 字一音户剛反幷必性/反又作併挈苦結反
 正義鄭氏康成曰道有三途逺别也於塗中而随行
 鴈行不相踰廣敬也幷分皆謂以與少者雜色曰班
  孔氏穎逹曰任謂有擔負者老少並䡖則幷與少
 者擔之老少並重不可幷與少者則分為䡖重重與
 少者輕與老者 陳氏祥道曰男女嫌於無别故男
 右女左車患於阽危故從中央 陸氏佃曰父之齒
 年長以倍是也兄之齒十年以長是也所謂五年以
[019-27a]
 長則肩随之視此焉 方氏慤曰随行從其後也鴈
 行差其次也朋友不相踰謂各以其齒而為先後之
 序也
君子耆老不徒行庶人耆老不徒食
 正義鄭氏康成曰徒猶空也 陸氏佃曰無車而行
 為徒行無肉而食為徒食
 案君子謂士以上方氏云大夫謂之君子以位稱之
 士謂之君子以徳稱之
[019-27b]
大夫祭器不假祭器未成不造燕器
 正義鄭氏康成曰造為也 孔氏穎逹曰皇氏云此
 謂有地大夫故祭器不假若無地大夫則當假之故
 禮運云大夫祭器不假聲樂皆具非禮也謂無地大
 夫也 周氏諝曰祭器未成不造燕器者先神而後
 人也
 通論陳氏祥道曰君子之行禮也無事則先諸神故
 田則先乾豆營宫室則先宗廟造器則先祭器有患
[019-28a]
 則先諸己故凶年君膳不祭肺馬不食糓馳道不除
 祭事不縣
方一里者為田九百畝方十里者為方一里者百為田
九萬畝方百里者為方十里者百為田九十億畝方千
里者為方百里者百為田九萬億畝億於/力反
 正義鄭氏康成曰一里方三百步億今十萬萬億今
 萬萬也 孔氏頴逹曰此論開方之法總計天子畿
 外内諸侯之地論語注云步百為畝是長一百步闊
[019-28b]
 一步畝百為夫是一頃也長闊一百步夫三為屋是
 三頃也闊三百步長一百步屋三為井是九百畝也
 長闊一里一箇十里之方為田九萬畝十箇十里之
 方為田九十萬畝一百箇十里之方為田九百萬畝
 今云九十億畝是一億有十萬十億有百萬九十億
 為九百萬畝也 陳氏澔曰方千里則一百箇百里
 之方以億言之當云九千億畝以萬言之當云九萬
 萬畝經文誤也
[019-29a]
 存異皇氏侃曰億數不定或以十萬為億或以萬萬
 為億或以一萬為億此云萬億者祗是萬萬也六國
 時或将萬為億故云萬億 李氏曰此即注天子之
 田千里之文
 案此以下皆申釋前文古經後有記皆如此李氏謂
 此漢儒注王制之文非也此一節由一里推之而總
 計一州田畝之數縱廣一里為田九百畝縱一里廣
 十里則九千畝縱十里廣十里則九萬畝縱十里廣
[019-29b]
 百里則九十萬畝縱百里廣百里則九百萬畝此大
 國之數縱百里廣千里則九千萬畝縱千里廣千里
 則九萬萬畝此一州之數朱子謂是漢儒硬做這算
 法是也若論其實田可井則井之不可井則截長補
 短有百畝之地即可授一夫有二十五畝之地即可
 授一餘夫此方田之法所以列為九數之首原不必
 盡其地而井之盡其井而方之也今之積步法即古
 之方田法東與西幷而折半南與北幷而折半則不
[019-30a]
 方者皆方矣若謂古之井無不方者則方田一數又
 安用哉
自恒山至於南河千里而近自南河至於江千里而近
自江至於衡山千里而遥自東河至於東海千里而遥
自東河至於西河千里而近自西河至於流沙千里而
遥西不盡流沙南不盡衡山東不盡東海北不盡恒山
凡四海之内㫁長補短方三千里為田八十萬億一萬
億畝
[019-30b]
 正義鄭氏康成曰恒山至南河冀州域南河至江豫
 州域江至衡山荆州域東河至東海徐州域東河至
 西河亦冀州域西河至流沙雍州域方三千里為田
 八十萬億一萬億畝此九州之大計 皇氏侃曰千
 里而近者謂以千里言之其地稍近不滿千里千里
 而遥者謂以千里言之其地稍逺不啻千里也 孔
 氏頴逹曰此論四海之内地逺近里數也為田八十
 萬億一萬億畝者以一州方千里九州方三千里三
[019-31a]
 三如九為方千里者有九一箇千里有九萬億畝九
 箇千里九九八十一故有八十一萬億畝但記文詳
 具於八十整數之下云萬億是八十箇萬億又云一
 萬億言是詳也以前文誤為萬億此則因前文之誤
 更以萬億言之 方氏慤曰經上重有萬億二字盖
 衍文 李氏曰此經乃注九州千七百國之文也
 應氏鏞曰海獨言東者東海在中國封疆之内而西
 南北則夷徼之外疆理有不及也南獨以江與衡山
[019-31b]
 為限百越猶未盡開也惟河獨舉東西南者河流
 縈帶而周繞雖流沙分際亦與河接也當先王盛時
 東西南北各有不盡盖聽四夷居之故外薄四海弼
 成五服至於五千里者此區域之大數而疆理之略
 者也四海之内㫁長補短方三千里者此民田之大
 數而疆理之詳者也觀於曰内曰外二字而治之詳
 略可見矣 陳氏澔曰方三千里當云八萬一千億
 畝疏亦承誤釋之
[019-32a]
 案細究此經非計四方道里逺近盖作王制者因九
 服五服之法欲割九州之境規方處中以為都畿也
 古者天子邦畿千里而實不止一州故自恒山至南
 河則割冀州之南以為王都之北境自南河至於江
 則割豫州以為南境東河至於東海則割徐州之西
 以為東境而兖在其中其不言西境者漢都長安雖
 仍豫州域而已帶雍州故不須割規方䖏中而王畿
 之規模大定則計其里數恒山至南河南河至江南
[019-32b]
 境皆千里東河至西河東境亦千里自冀豫徐東南
 北合而規之則王畿之内㫁長補短方三千里矣而
 其外則為逺服故皆千里而遥要亦概言之或不至
 千里或過千里不必拘於必千里也如孔疏所云則
 四海之内㫁長補短何至三千里海内之地方千里
 者九便是九千里孟子固言之矣下是規定王畿而
 因計畿内之地應得田多少之數作王制者有意復
 井田封建故此經及前後文於分田制禄建國詳言
[019-33a]
 之
 通論葉氏時曰古言九州者三禹貢之冀兖青徐揚
 荆豫梁雍夏制也爾雅之冀幽營兖徐揚荆豫雍商
 制也職方之揚荆豫青兖雍幽冀幷周制也商有幽
 營而無禹貢之青梁周有幽幷而無禹貢之徐梁此
 三代九州之不同也爾雅何以知其為商制以郭璞
 詁云也賈氏乃謂之夏制盖以詩譜所謂梁雍荆豫
 徐揚之民被文王之化文王當商之末有雍梁之名
[019-33b]
 爾雅無梁州則不可為商制然爾雅有九州之名無
 九州之界而禹貢職方之界有相侵者冀州視禹貢
 為小以分冀而為幽幷如舜時制是一分而為三也
 禹貢曰海岱及淮惟徐州又曰大野既瀦今職方青
 州之川淮泗兖州之澤大野是以徐而入青兖可知
 禹貢曰華陽黒水惟梁州又曰厥貢璆鐵銀鏤砮磬
 今職方豫州之山華雍州之利玉石是以梁而入於
 雍豫可知職方既以青兖而包徐故青州多入禹貢
[019-34a]
 之豫兖州多入禹貢之青禹貢豫州曰被孟瀦而職
 方青州曰其澤望諸豈非青之入豫乎禹貢青州曰
 鹽絺海物而職方兖州曰其利蒲魚豈非兖之入青
 乎職方既分冀而為幽幷故幽州多入禹貢之青徐
 冀州多入禹貢之雍其山醫無閭醫無閭在遼東漢
 光武以遼東属青州後又屬幽州茲非幽之入青乎
 職方曰幽州其澤貕養其浸菑時貕養在長廣菑在
 莱蕪地理志以長廣屬徐州琅琊有莱山茲非幽之
[019-34b]
 入徐乎職方曰冀州其澤楊紆爾雅謂秦有楊紆李
 淳風以為在扶風茲非冀之入雍乎大抵周以禹之
 一冀州分而為三以禹之八州合而為六杜氏與二
 鄭不本此説不改職方之字則改職方之意後鄭以
 頴宜屬豫溠宜属荆不知幽青雍梁兖豫尚多侵入
 況荆豫相距之州乎改其意而釋者此也先鄭以青
 之&KR0694徐也謂雍之弦當為汧蒲當為浦直謂雍有汧
 水曽不謂吴山在汧而有弦蒲之藪杜氏以荆之湛
[019-35a]
 當為淮後鄭以兖之盧維為雷雍直以湛與盧維無
 所經見曽不謂地名變易不一不可一一知也改其
 字而釋者此也至如山鎮藪澤又有可得而辨者九
 州山鎮分言之則曰四鎮五嶽總言之皆曰山鎮揚
 之㑹稽青之沂山幽之醫無閭冀之霍山故為四鎮
 矣而五嶽在虞夏商周與漢世皆有不同舜典南嶽
 孔安國以為衡山職方曰山鎮曰衡山是衡為南嶽
 眀矣而漢武帝以衡山遼逺又移其神於霍山此漢
[019-35b]
 嶽與虞周不同也王制南北以山為至東西以水為
 至故五嶽言其二舜典言四方廵守所至之地故五
 嶽言其四嵩髙太室即禹貢之外方初無嶽名職方
 山鎮有岱有華有衡不言嵩髙而有嶽山盖周都在
 五嶽之外故以雍之吴山為嶽山此周嶽之與虞夏
 商不同也故曰山鎮之有可辨者此也九州藪澤在
 職方為九在爾雅為十盖職方以州言爾雅以國言
 也爾雅吴越有具區即揚楚有雲夢即荆鄭有圃田
[019-36a]
 即豫宋有孟豬即青魯有大野即兖秦有楊紆即冀
 燕有昭餘祁即幷此藪澤之名同也獨晉之大陸齊
 之海隅周之焦穫爾雅與職方不同然爾雅之徐即
 職方之幽以其幽之澤藪貕養而貕養在徐也爾雅
 之燕為職方之幷以其幷之昭餘祁而燕為幽州也
 爾雅之周為職方之雍爾雅之秦亦為職方之雍職
 方既以弦蒲為雍所以不受焦穫爾雅之晉為職方
 之冀職方既以冀之界入於秦以楊紆為冀所以不
[019-36b]
 受大陸此藪澤之名異也故曰澤藪之可辨者此也
 案此由一州推之而總計九州田畝之數其分言逺
 近以見前所謂九州皆方千里特舉其概非果截然
 正方而建國之數田畝之數特例推之而非果皆如
 一也明乎此則固不以文&KR0675辭矣
方百里者為田九十億畝山陵林麓川澤溝瀆城郭宫
室塗巷三分去一其餘六十億畝
 正義鄭氏康成曰以一大國為率其餘所以授民也
[019-37a]
 山足曰麓
 案古之建國有多山林者有多川澤者亦有平原廣
 野無大山川者上既以開方法計疆域之數此又舉
 一大國以約計其田畝之實而七十里五十里之國
 可知其實未必皆三分去一也
古者以周尺八尺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為步古者
百畝當今東田百四十六畝三十步古者百里當今百
二十一里六十步四尺二寸二分
[019-37b]
 正義鄭氏康成曰周尺之數未詳聞也案禮制周猶
 以十寸為尺盖六國時多變亂法度或言周尺八寸
 則步更為八八六十四寸以此計之古者百畝當今
 百五十六畝二十五步古者百里當今百二十五里
  陳氏祥道曰投壺記曰籌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公
 羊傳曰膚寸而合鄭氏曰鋪四指扶一指案寸何休
 曰側手為膚案指為寸扶即膚耳然則尺寸之度取
 諸身也漢律歴志一黍之廣為分十分為寸十寸為
[019-38a]
 尺然則尺寸之廣又取諸物也先王制法近取諸身
 逺取諸物指尺之與黍尺一也黍有巨細故尺有長
 短先儒以黍之巨者積而為寸則與指膚不合於是
 有指黍二尺之辨謂圭璧之屬用指尺冠冕彝尊之
 屬用黍尺豈其然乎周禮典瑞璧羡以起度考工記
 璧羡度尺好三寸以為度璧徑九寸羡而長之從十
 寸廣八寸同謂之度尺則周之法十寸八寸皆為尺
 也考工記於案言十有二寸於鎮圭言尺有二寸此
[019-38b]
 十寸尺之證也説文曰咫八寸周尺也王制曰周尺
 八尺為步今以周六尺四寸為步六尺四寸乃八尺
 耳 蔡氏元定曰以十寸之尺起度則十尺為丈十
 丈為引八寸之尺起度則八尺為尋倍尋為常
 案此經諸儒因不明周尺之義遂至紛説徒作算博
 士竊意所謂周尺非指周代之尺而言周盡也凡尺
 之用盡於十至十則為丈而非尺矣此言古今丈田
 之不同丈田於一丈之中盡十尺之數而去其二尺
[019-39a]
 而以八尺為步古之步田則然故曰古者以八尺為
 步今於一丈之中盡十尺之數而去其三尺六寸而
 以六尺四寸為步故曰今以周尺六尺四寸為步細
 究之義自灼然不然何不曰周以八尺為步而曰古
 者以周尺乎惟古今尺步實不同故明著其文曰八
 尺曰六尺四寸故知此周尺之周㫁不指周代而言
 今則指漢時然六尺為步彭季山謂是古法不知實
 自秦始司馬法所稱且置勿論商君在穰苴之先故
[019-39b]
 知自鞅始攷商君治秦步過六尺者有罰步過六尺
 正謂步畝之數盖鞅因古八尺為步則畝寛今去二
 尺以六尺為步則田必有餘積其有餘則田數増多
 而賦税加益此下令墾草時阡陌經界幷盡變古人
 者也惟田數増多故古者百畝得當今東田百四十
 六畝三十步兩古者則指周時且兼夏商而言耳又
 案天地之數生於一成於十律度量衡本天地自然
 之數故十寸為尺一定而不可易者蔡邕獨㫁云夏
[019-40a]
 以十三月為正十寸為尺律中太蔟商以十二月為
 正九寸為尺律中大吕周以十一月為正八寸為尺
 律中黄鍾後人據此遂以周尺果八寸此恐不然古
 人用尺無不以十寸為定者説苑云度量權衡以粟
 生一粟為一分十分為寸積十為尺漢志云度者所
 以度長短也本起黄鍾之長以黍度之一黍為一分
 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而五度審
 矣此其明證故自黄帝至三代漢唐無不以十寸為
[019-40b]
 一尺虞書同律度量衡正恐其於十寸之正或有長
 短之不齊故必同之武王滅紂即謹權量猶之舜同
 律度何得言禹尺十寸而殷周遞減其數豈理也哉
 又攷周時尺與漢晉時尺短長正同汲冡得古周時
 玉律即玉尺也荀勗揆校比今尺長四分半後始平
 掘地又得古銅尺亦然則知周不以八寸為尺明矣
 又案如邕言周以十二月為正律中黄鍾則黄鍾九
 數周且當依九數以九寸為尺何取於八益知其不
[019-41a]
 足信
 存疑孔氏頴達曰古者八寸為尺今以周尺八尺為
 步則一步有六尺四寸今以周尺六尺四寸為步則
 一步有五十二寸是今步比古步毎步剰出一十二
 寸則古者百畝當今東田百五十二畝七十一步有
 餘又今步毎剰古步十二寸則古之百里當今百二
 十三里一百一十五步二十寸與經不相應
 辨正陳氏澔曰疏義所算亦誤當云古者八寸為尺
[019-41b]
 以周尺八尺為步則一步有六尺四寸今以周尺六
 尺四寸為步則一步有五尺一寸二分是今步比古
 步毎步剰出一尺二寸八分則古者百畝當今東田
 百五十六畝二十五步一寸六分十分寸之四
 存異季氏本曰六尺為步古法也自后稷教民稼穡
 以来即有一畝三畎畎皆廣尺深尺之説則六尺之
 為步不始於周矣半步曰武因二武而度其長曰步
 此本人身自然之度不知王制何縁更起古步八尺
[019-42a]
 之説至以六尺四寸為步則當省尺之四尺八寸耳
 步狭田増不合人身步武之數此必阡陌既開之後
 欲文富國者之言注疏雖正其誤亦未究六尺為步
 之古法也
 案此申前制農田百畝之意明古今授田有異數無
 異實也由周而言古則古謂商由周而言今則今謂
 漢周法布指知寸布手知尺引肘知尋以一指之廣
 為一寸兩手之廣為一尺引伸兩手為一尋古之積
[019-42b]
 步皆起於車周車廣六尺六寸故以六尺六寸為步
 秦車六尺亦以六尺為步漢車六尺四寸亦以六尺
 四寸為步步廣則畝數少步狭則畝數多故商之七
 十畝於周為百畝而周之百畝於漢為百五十六畝
 二十五步也鄭氏謂周尺之數未詳聞案禮制周猶
 以十寸為尺蔡邕則謂商尺得夏九寸周尺得商八
 寸鄭據周禮謂鎮圭尺二寸公桓圭九寸知周尺亦
 十寸盖周之尺未甞不分為十寸而其實則當商之
[019-43a]
 八寸耳諸儒於孟子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
 助周人百畝而徹不得其説各以意推之皇氏謂夏
 時民多殷漸少周民至稀則天之生人有日益無日
 損非大兵大疫未甞驟減何以三代之隆而户口反
 日少耶熊氏謂夏政寛簡一夫百畝止税其五十畝
 殷政稍急増税七十周政極煩畝盡税之則夏民何
 樂於殷之増税而歸殷殷民何樂於周之増税而歸
 周孟子又何以言皆什一耶陳氏謂夏時洪水方平
[019-43b]
 可耕之田尚少故授田止五十殷時漸廣周大備故
 日増徐氏謂夏民儉約故授以五十而用足後世彌
 文而用廣故田不得不加多是二説朱子甞疑之謂
 先王疆理天下溝洫畎澮大叚費力一旦加増許多
 疆理都要更改煩擾已甚恐無是理金氏謂區皆百
 畝三代所同但夏一井十六家受之自貢什一商一
 井十二夫受之而助耕公田周乃毎夫一區不知夏
 始畫井何不人一區而故為牽配又金氏謂周世君
[019-44a]
 子工商及庶人在官皆不受田故田多而農得百畝
 豈夏商君臣皆並耕而治其工商皆耕且為耶其説
 尤不可曉袁氏謂三代民皆百畝但夏以五十為莱
 田商以三十為莱田周人莱田在别井考周禮所謂
 莱田因其田非衍沃故别給此以補其不足未有一
 井中而半墝半次半荒半熟者尤不當以此附㑹也
 惟蔡邕寸度不一之説近之而數亦未盡合總之不
 若孟子與此文明白可據也朱子曰孟子之言雖本
[019-44b]
 三代遺制然盡其大不必盡其細則所云五十七十
 百畝亦大數則然耳正不必寸寸而推之也 又案
 周尺當今營造尺六寸四分則今方五尺為步在周
 止方三尺二寸又周步百為畝今二百四十步為畝
 則周百畝當今二十五畝六分耳漢景帝始定二百
 四十步為畝王制作於文帝時故猶以百步為畝耳
 若就本經細推之則孔疏固誤陳注亦未精孔疏謂
 今一步有五十二寸者誤陳注謂一步有五尺一寸
[019-45a]
 二分是也陳謂古百畝當今百五十六畝二十五步
 得之謂尚有竒零一寸六分十分寸之四則猶未精
 盖以古步六尺四寸自乗得四十尺九十六寸為古
 一步之積與百畝一萬步相乗得四十萬九千六百
 尺為古百畝之積以今步五尺一寸二分自乗得二
 十六尺二十一寸四十四分為今一步之積與一畝
 百步相乗得二千六百二十一尺四十四寸為今一
 畝之積以方百畝之積為實以今一畝之積為法除
[019-45b]
 之得一百五十六畝二十五步即古百畝當今畝之
 數也並有竒零今既以原注寸法計之復以尺計之
 本法及用分數計之捷法参之皆無不合若三法有
 一不合即不確矣今惟録原注寸法後二法詳算術
 不贅
方千里者為方百里者百封方百里者三十國其餘方
百里者七十又封方七十里者六十為方百里者二十
九方十里者四十其餘方百里者四十方十里者六十
[019-46a]
又封方五十里者百二十為方百里者三十其餘方百
里者十方十里者六十名山大澤不以封其餘以為附
庸閒田諸侯之有功者取於閒田以禄之其有削地者
歸之閒田聞音/閑
 正義孔氏穎逹曰此論畿外八州建國之法凡千里
 之方以開方計之為方百里者凡有一百封方百里
 者三十國謂公也又封方七十里者六十謂侯國也
 又封方五十里者百二十謂伯國也 方氏慤曰諸
[019-46b]
 侯之有功者取於閒田以禄之即廵守之禮言有功
 徳於民者加地是也其有削地者歸之閒田即廵守
 之禮言不敬者君削以地是也 周氏諝曰所謂封
 國之數非實有此國特計其地之廣狭所能容者也
 周官職方謂凡邦國千里封公以方五百里則四公
 方四百里則六侯方三百里則十一伯方二百里則
 二十五子方百里則百男以周知天下盖以一千里
 度之則天下可以周知其法與此同名山大澤不以
[019-47a]
 封亦非不以封也故詩曰泰山巖巖魯邦所瞻又曰
 奄有龜䝉遂荒大東是泰山之與龜蒙雖不悉是魯
 國實封之地然亦在其所封域之内也附庸所以畜
 小國閒田所以待有功之諸侯周官之法若縣師所
 謂野者皆閒田也
 案此申前州二百一十國之實大約以方百里之地
 封方七十里之國則為二國而餘二里封方五十里
 之國則為四國然國必因山川以為界限所謂方七
[019-47b]
 十里方五十里皆絶長補短以開方法計之固未必
 方亦未必整整七七四十九箇方十里五五二十五
 箇方十里也
天子之縣内方千里者為方百里者百封方百里者九
其餘方百里者九十一又封方七十里者二十一為方
百里者十方十里者二十九其餘方百里者八十方十
里者七十一又封方五十里者六十三為方百里者十
五方十里者七十五其餘方百里者六十四方十里者
[019-48a]
九十六
 正義孔氏頴逹曰此計天子縣内之地畿外所餘地
 少畿内所餘地多者以畿外之土本擬封建諸侯故
 國數多餘地少畿内本為天子之有郊闗鄊遂準擬
 公卿王子弟采邑故建國數少餘地多也 陳氏祥
 道曰畿外封國多而餘地少廣封建之制於天下畿
 内封國少而餘地多備采邑之分於王朝也
 案此申前縣内九十三國之實國即公卿大夫食邑
[019-48b]
 所謂禄也其餘為賔或喪祭諸用所出後世諸王子
 弟但飬以禄而無采地者甚多觀周自成康以下豈
 無支子孫惟鄭伯友得受甫田之地可知若畿外諸
 國多自古以来世守其地世有其民原不待封之而
 後有國若滅一國亦必封一國其從古所未開闢之
 地甚少必貶削其地乃歸閒田故閒田少也
諸侯之下士禄食九人中士食十八人上士食三十六
人下大夫食七十二人卿食二百八十八人君食二千
[019-49a]
八百八十人次國之卿食二百一十六人君食二千一
百六十人小國之卿食百四十四人君食千四百四十
人次國之卿命於其君者如小國之卿食音/嗣
 正義孔氏頴逹曰此以下論士大夫及諸侯等食禄
 之數次國二卿命於天子禄各食二百一十六人而
 一卿命於其君為賤則禄不可等命天子者故視小
 國卿若子男二卿命於其君其國小不復差降也其
 天子之士卿大夫無文宜準大國之卿大夫士也
[019-49b]
 通論應氏鏞曰由下士以至於君其禄愈厚則所食
 愈衆豈非以人徒服役漸増而漸廣與然由卿以下
 皆服役乎君者也則既各給之田以為禄矣君禄之
 所入豈盡以食二千八百八十人哉以二千八百八
 十人之食而飬一國之君所飬極其厚則所食兼於
 衆也然必析其數以見其所食之多亦欲居人上者
 知吾之所奉合衆力而共為之則必思其有以稱此
 且不至擁利以自私而必推己以飬人故君所食之
[019-50a]
 人十倍於卿而由士至卿所食者次第加衆皆欲其
 無獨富之心而助君以飬民也
 案此申前諸侯之士視上農夫君十卿禄之制庻人
 在官者之禄有視九人至五人之差下士皆視九人
 無差者優士也然自士以上至於君卿雖不言差而
 使知禄出於耕則民力之甚艱享之之不易視此亦
 已可惕也
天子之大夫為三監監於諸侯之國者其禄視諸侯之
[019-50b]
卿其爵視次國之君其禄取之於方伯之地上監如字/下監平聲
 正義方氏慤曰篇首言監於方伯之國此言監於諸
 侯之國者盖方伯長於諸侯三監監方伯即所以監
 諸侯其實一也以其監方伯故其禄取之於方伯之
 地焉 王氏炎曰昔管叔蔡叔霍叔為三監於殷成
 王既殺武庚以其地付康叔兼治之謂之孟侯則為
 諸侯之長成王使之劼毖其民且曰矧惟若疇圻父
 薄違農父若保宏父定辟圻父司馬農父司徒宏父
[019-51a]
 司空此天子使三卿監其國故以為康叔之疇
 案禄視諸侯之卿者其食少爵視次國之君者其體
 尊盖視子男而一隆之一殺之也
方伯為朝天子皆有湯沐之邑於天子之縣内視元士
 為去聲/朝音潮
 正義鄭氏康成曰湯沐之邑給齋戒自潔清之用浴
 用湯沐用潘 孔氏頴逹曰案前文云不能五十里
 曰附庸又云天子元士視附庸以湯沐之邑視元士
[019-51b]
 亦五十里以下左氏説諸侯有功徳於王室京師有
 朝宿之邑泰山有湯沐之邑魯周公之後鄭宣王母
 弟此皆有湯沐邑其餘則否 陳氏祥道曰湯沐則
 朝宿之邑也不曰朝宿而曰湯沐者齋戒以見君故
 也 又曰凡非方伯其邑不得視元士也
 案此以申前三監之制左氏於衛言有湯沐盖晉魯
 衛皆為方伯故湯沐邑在天子縣内視子男鄭非方
 伯雖有祊邑而差小故鄭以祊易許而加璧祊薄於
[019-52a]
 許田故也
諸侯世子世國大夫不世爵使以徳爵以功未賜爵視
天子之元士以君其國諸侯之大夫不世爵禄
 正義鄭氏康成曰世子世國象賢也大夫謂縣内及
 列國諸侯為天子大夫者孔疏知是天子大夫者/以下云諸侯之大夫
 世爵而世禄辟賢也以君其國列國及縣内之國也
  孔氏頴逹曰禮運云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則周
 召畢原之等是縣内諸侯也尚書顧命齊侯為虎賁
[019-52b]
 衛侯為司寇是列國諸侯入為天子大夫也畿内諸
 侯有為三公則周召是也列國諸侯入為六卿則鄭
 武公是也若言公卿大夫於文為煩故總言大夫以
 包之詩云三事大夫謂三公也春秋諸侯殺大夫謂
 卿也是大夫為總號列國諸侯及縣内諸侯其身既
 死其子未得爵賜其衣服禮制視天子之元士各君
 其本國其畿内諸侯有大功徳元子出封畿外則王
 命次子守其采邑若其賢才則世為公卿則春秋周
[019-53a]
 公召伯之屬是也諸侯降於天子故大夫不世爵禄
 若有大功徳亦得世之 王氏炎曰在其國為世子
 則可以世國入為大夫則不可世爵盖以徳而使之
 待其功而爵之非子孫所得繼也 又曰未賜爵此
 乃外之列國非畿内有采地之公卿也除服来朝以
 士服見於天子天子命之則授以冕服於是以諸侯
 而臨臣民或未朝天子亦遣使以冕服就賜之苟無
 君命而為諸侯春秋於桓公所以嵗首不書王也
[019-53b]
 通論程子曰古者使以徳爵以功世禄而不世官故
 賢才衆而庶績成及周之衰公卿大夫皆世官政由
 是敗矣
 案此又申前縣内諸侯禄外諸侯嗣之制諸侯之元
 子命於天子乃稱世子未命不稱世也天子之大夫
 為諸侯諸侯世國而大夫不世爵者大夫之子見徳
 可任即使之必其成功乃爵之所謂五十命為大夫
 也夫外諸侯之世子初嗣君位其衣服禮數皆視天
[019-54a]
 子之元士以君其國至除喪入見天子天子命之乃
 用諸侯之禮是世國者且不遽世爵況大夫乎然天
 子之大夫雖不世爵猶得世禄若諸侯之大夫則爵
 禄皆不世矣盖天子地廣其采邑可不收諸侯地狭
 不收則將有所不給也但雖不世邑亦以賦税飬其
 子孫
六禮冠昏喪祭鄊相見七教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
朋友賔客八政飲食衣服事為異别度量數制冠去聲/長上聲
[019-54b]
 别必列切/量去聲
 正義鄭氏康成曰鄊鄊飲酒鄊射也八政飲食為上
 衣服次之度丈尺也量斗斛也數百十也制布帛幅
 廣狭也 又曰事為謂百工技藝異别五方用器不
 同也 李氏曰此注司徒脩六禮明七教齊八政之
 文也
 辨正項氏安世曰飲食衣服度量數制六者易明獨
 事為異别注不能通事為者冡宰之九職司徒之十
[019-55a]
 二事考工之六職皆司徒所頒以任民者也異别者
 司徒五地之常職方九土之宜王制中國四夷之俗
 皆司空所辨以居民者也
 案冠以昭成人昏以正男女喪以慎終祭以報本鄊
 以崇齒徳相見以正交接六者所以節民性也父慈
 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聼以齊其家君仁臣忠長恵
 幼順朋友有信賔客有禮則逹於鄊國七者所以興
 民徳也事為導民以所當為異别教民以所當辨如
[019-55b]
 親踈貴賤之等皆是飲食有節衣服有章事為有恒
 異别有辨度有長短量有大小數有多寡制有廣狭
 八者皆所以防民之淫也
 通論方氏慤曰冠昏嘉禮也喪凶禮也祭吉禮也鄊
 相見賔禮也不及軍禮者六禮司徒脩之以節民性
 而有𤼵司徒教士以車甲則軍禮固在其中矣 陳
 氏祥道曰六禮不及朝聘軍旅而不備乎宗伯之五
 禮八政不及貨祀之類而異乎洪範之八政者宗伯
[019-56a]
 之五禮洪範之八政人君之所揆於上也王制之六
 禮八政司徒之所教於下也
 
 
 
 
 
 
[019-56b]
 
 
 
 
 
 
 
欽定禮記義疏卷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