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11 阿毘曇毘婆沙論-北涼-迦旃延子 (T@YUAN)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五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智揵度修智品第三



八智。法智比智他心智等智苦智集智滅智
道智。云何法智。乃至云何道智。如此章及解章
義。此中應廣說優波提舍。問曰。彼尊者迦
旃延子。何故依八智而作論。答曰。此中應廣
如使揵度大章中說。法智攝幾智。乃至道智
攝幾智。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為止併義者
意故。如毘婆闍婆提說攝他性法不攝自性
法。為止如是說者意。而作此論。攝如使揵度
一行品中廣說。


法智攝法智。亦攝五智少分。謂他心智苦集
滅道智。總而言之。法智攝法智。然法智在六
地。謂未至中間根本四禪。未至禪中者。攝未
至禪中者。乃至第四禪中者。攝第四禪中者。
又法智是四智。謂是苦智。乃至道智。苦智攝
苦法智。乃至道智。攝道法智。又法智在過去
未來現在。過去者攝過去者。未來現在者。攝
未來現在者。又過去法智。有無量剎那。彼剎
那即攝彼剎那。未來現在說亦如是。云何攝
[055-0390b]
他心智少分耶。答曰。他心智是有漏無漏。
攝無漏者。不攝有漏者。彼無漏復有二種。
謂法智分比智分。攝法智分。不攝比智分。
是名少分。云何攝苦智少分耶。答曰。苦
智是法智分比智分。攝法智分。及攝比智
分。是名少分。乃至道智說亦如是。比智攝
比智。亦攝五智少分。廣說如法智他心智
攝他心智。亦攝四智少分。謂法智比智等智
道智。總而言之。他心智攝他心智。然他心
智在根本四禪中初禪者。攝初禪者。乃至第
四禪者。攝第四禪者。又他心智。是有漏無漏。
有漏者攝有漏者。無漏者攝無漏者。又他心
智。是法智分比智分。法智分攝法智分者。比
智分攝比智分者。在過去未來現在。如先所
說。云何攝法智少分耶。法智是四智攝道
智不攝餘智。是名少分。又道智是總相別相。
不攝別相者。不攝總相者。道智有緣三世者。
有緣現在者。有緣自身者。有緣他身者。有緣
心心數法者。有緣五陰者。攝緣現在他身心
心數法者。不攝緣過去未來自身及五陰者。
是名少分。比智亦如是。隨相而說。云何攝等
智少分耶。答曰。等智在十一地。從欲界乃
至非想非非想處。攝在根本四禪地者。不攝
餘地者。又等智緣總相別相。攝別相者。不攝
總相。餘廣說如上。云何攝道智少分。答曰。道
智在九地。謂未至中間根本四禪三無色定。
攝根本禪地。不攝餘地者。是名少分。又道智
緣總相別相。乃至廣說。是名少分。等智攝等
智。亦攝一智少分。謂他心智。總而言之。等智
[055-0390c]
攝等智。然等智在十一地。謂欲界未至中間
根本四禪四無色定。欲界攝欲界者。乃至非
想非非想處攝非想非非想處者。又欲界者。
有善穢污不隱沒無記。善攝善者。穢污攝穢
污者。不隱沒無記攝不隱沒無記者。此三在
過去未來現在。過去未來現在。即攝過去未
來現在者。又過去。有無量剎那。彼剎那即
攝彼剎那者。未來亦如是。如是欲界乃至
非想非非想地說亦如是。云何攝他心智少
分。答曰。他心智是有漏無漏。攝有漏者。不攝
無漏者。是名少分。苦智攝苦智。亦攝二智少
分。謂法智比智。總而言之。苦智攝苦智。然苦
智在九地。謂未至中間根本四禪三無色定。
未至禪攝未至禪者。乃至無所有處攝無所
有處者。餘廣說如上。云何攝法智少分。答曰。
法智是四智。謂苦集滅道智。攝苦智分。不攝
餘智分。是名少分。如法智比智亦如是。如苦
智。集滅智亦如是。道智攝道智。亦攝三智少
分。謂法智比智他心智。總而言之。道智攝道
智。廣說如上。苦智異者。攝他心智少分。云
何攝他心智少分。答曰。他心智是有漏無漏。
攝無漏者。不攝有漏者。是名少分。若成就法
智。於此八智。為成就幾不成就幾。問曰。何故
作此論。答曰。為止說無成就者意故。而作此
論。


若成就法智。於此八智。為成就幾。不成就幾。
答曰。或成就三四五六七八。苦法智時。無他
心智三。謂法智苦智等智。有他心智四。苦比
忍時。無他心智三。有他心智四。此中增見
[055-0391a]
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苦比智時。無他心
智四。謂法智比智等智苦智。有他心智五。此
中增見增慧增道增智增名。集法忍時。無他
心智四。有他心智五。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
增智不增名。集法智時。無他心智五。謂法
智比智等智苦智集智。有他心智六。此中增
見增慧增道增智增名。集法忍時。無他心智
五。有他心智六。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
不增名。集比智時。無他心智五。有他心智六。
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所以者
何。苦比智時。已立比智名。集法智時。已立集
智名。滅法忍時。無他心智五。有他心智六。
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滅法智
持。無他心智六。謂法智比智等智苦智集智滅
智。有他心智七。此中增見增慧增道增智增
名。滅比忍時。無他心智六。有他心智七。此中
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滅比智時。無
他心智六。有他心智七。此中增見增慧增道。
不增智不增名。所以者何。滅法智時。已立滅
智名。苦比智時。已立比智名。道法忍時。無他
心智六。有他心智七。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
增智不增名。道法智時。無他心智七。謂法
智比智等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有他心智
八。此中增見增慧增道增智增名。道比忍時。
無他心智七。有他心智八。此中增見增慧增
道。不增智不增名。所以者何。道法智時。已立
道智名。苦比智時。已立比智名。乃至成就道
智。隨相而說。


若修法智時。亦修比智耶。修有四種。廣說
[055-0391b]
如上。此中因二修而作論。謂得修行修。凡夫
人離欲界欲時。方便道。九無礙道。八解脫道
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第九解脫道
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等智。他心智。離初禪
欲時。若即依初禪作方便者。方便道中。現在
修等智。未來修等智。他心智。若依第二禪邊
作方便者。方便道。九無礙道。八解脫道。現
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第九解脫道。現在
修等智。未來修等智。他心智。乃至離第三禪
欲亦如是。離第四禪欲時。若即依第四禪作
方便者。方便道。現在修等智。未來修等智。他
心智。若依空處邊作方便者。方便道。九無礙
道。九解脫道。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離
空處欲時。方便道。九無礙道。九解脫道。現在
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乃至離無所有處欲。
說亦如是。未離欲界欲凡夫。起四無量初二
解脫初四勝處不淨安那般那念念處煗頂忍
世第一法時。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離
欲界欲凡夫。起四無量初三解脫八勝處八一
切處不淨安那般那念念處時。現在修等智。
未來修等智。他心智。離欲界欲凡夫。起達分
善根時。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離欲界
欲凡夫。起通時。方便道二解脫道中。現在修
等智。未來修等智。他心智一解脫道中。現在
修他心智。未來修等智。他心智五無礙道中。
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即彼凡夫。起無
色界解脫空處一切處識處一切處依無色界
念處時。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此則說
凡夫人聖人見道中起如是功德現在前。即是
[055-0391c]
功德未來修。如起忍現在前。即未來修忍。起
智現在前。即未來修智。唯除三心頃。未來
修世俗道。謂苦比智。集比智。滅比智。修見道
邊等智。問曰。何故見道中。唯修相似法。修道
中修相似不相似法耶。答曰。見道中所緣定
對治定故。唯修相似法。不修不相似者。修道
中所緣不定對治亦不定故。修相似不相似
法餘答廣說。如雜揵度。若無他心智入見道
道比智現在前時。現在修二智。謂道智比智。
未來修六智。除等智他心智。若有他心智現
在。亦修二智。未來修七智。除等智。聖人以世
俗道。離欲界欲時。若以無漏作方便。方便
道。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未來修七智。
若以世俗道作方便。方便道。九無礙道。八解
脫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七智。第九解脫
道。現在修等智。未來修八智。離初禪欲時。若
以無漏作方便。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
修未來修八智。若以世俗道作方便。方便道
九解脫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八智。九無
礙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七智。乃至離無
所有處欲。說亦如是。聖人以無漏道。離欲界
欲時。若以世俗作方便。現在修等智。未來修
七智。若以無漏作方便。於八智中。若起一一
智現在前。修未來修七智。九無礙道。八解脫
道。於四智中。若起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
七智。第九解脫道。於四智中。若一一智現在
前。修未來修八智。離初禪欲時。若以世俗道
作方便現在修等智。未來修八智。若以無漏
作方便。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
[055-0392a]
修八智。九無礙道於六智中。若一一智現在
前修未來修七智。九解脫道。於六智中。若一
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乃至離無所有
處。欲說亦如是。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若以
世俗作方便。現在修等智。未來修八智。若以
無漏作方便。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
未來修八智。九無礙道。於六智中。若一一
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六智。八解脫道。於六智
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七智。第九解
脫道。於二智中。若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
智。及三界善根。是則說聖人離欲。未離欲界
欲。信解脫轉根作見到。若以世俗。作方便
道。方便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七智。若
以無漏作方便。方便道。於八智中。若一一智
現在前修未來修七智。無礙道。於八智中。若
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六智。解脫道。於八
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或有說者修
六智。或有說者修七智。離欲界欲信解脫轉
根作見到時。若以世俗作方便方便道中。現在
修等智。未來修八智。若以無漏作方便。方便
道。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
智。無礙道。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
來修六智。解脫道。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
前修未來。或有說修七智。或有說修八智。時
解脫阿羅漢。轉根作不動時。若以世俗作方
便。方便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八智。若以
無漏作方便。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
未來修八智。九無礙道。於六智中。若一一
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六智。八解脫道。於六智
[055-0392b]
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七智。第九解
脫道。於二智中。若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
智及三界善根。修勳禪時。初剎那頃。於八智
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七智。第二剎
那頃現在前修等智。未來修七智。第三剎那
頃。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
智。起通時五無礙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
七智。二解脫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八智。
起他心智解脫道時。現在修他心智。未來修
八智。起四無量初三解脫八勝處八一切處
不淨安那般那念禪中世俗念處世俗無礙無
諍願智半多俱置迦空空三昧無願無願三昧
無相無相三昧世俗無色解脫空處識處一切
處無色界世俗念處生滅定微細想時。現在
修等智。未來修八智。起無漏智時。現在修
他心智。未來修八智。起禪中無漏念處無漏
無礙。於八智中現在。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
來修八智。起無色界無漏解脫無漏無礙無
漏念處。於四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起出滅定微微心。現在修等智。未
來亦修等智。如是等說是略毘婆沙。若修法
智時。亦修比智耶。乃至廣說。作四句。修法
智不修比智者。見道中苦法智集法智滅法
智道法智時。不修比智。所以者何。見道中若
修此功德。即此功德未來修法智現在前。即
修法智比智現在前。即修比智學見迹。若阿
羅漢起本得法智現在前。學者是須陀洹斯
陀含阿那含是聖諦。若有見者。名為見
迹。阿羅漢者。若慧解脫。若俱解脫。是時不修
[055-0392c]
比智。所以者何。起本得功德現在前。尚不
能令次後剎那修。何況未來遠者。修比智不
修法智者。見道中苦比智集比智滅比智時。
不修法智。如先所說。學見迹。若阿羅漢起本
得比智現在前。如上所說。修法智亦修比智
者。入見道道比智時。修法智亦修比智。所以
者何。是時捨曾得道。得未曾得道。斷煩惱同
一味證解脫。得具得八智。修十六行學見迹。
若阿羅漢。起未曾得無漏智現在前。學人以
無漏道。離欲界欲時。若以無漏作方便。方便
道。九無礙道。九解脫道。乃至離無所有處欲。
得俱修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若以無漏作
方便。方便道。九無礙道。八解脫道。信解脫
轉根作見到時。若以無漏作方便。方便道。無
礙道。解脫道。修勳禪時。前後心剎那。學人起
無漏他心智。起無漏念處。起無色無漏解脫。
如是等時起未曾得無漏智現在前。得修法
智。離非想非非想處欲。阿羅漢住最
後解脫道時。解脫阿羅漢。轉根作不動。若
以無漏作方便。方便道。九無礙道。九解脫道。
修勳禪時。前後心剎那。起無漏他心智。起無
漏念處。起無漏無礙起無色無漏解脫。如是等
時。起未曾得無漏智現在前。得修法智比智。
起未曾得世俗智現在前。是時得修法智比
智。學人以世俗道。離欲界欲。若以世俗作方
便。方便道。九無礙道。九解脫道。乃至離無所
有處欲。說亦如是。若為斷非想非非想處欲。
以世俗。作方便。方便道信解脫。轉根作見
到時。若以世俗作方便道方便道。修勳禪時。
[055-0393a]
中心剎那。起通時方便方便道。五無礙道。三
解脫道。起四無量世俗解脫勝處。一切處
不淨安那般那念世俗念處入滅定微細想
時。解脫阿羅漢。轉根作不動。若以世俗作
方便。方便道。修勳禪時。中心剎那起通時。方
便道。五無礙道。三解脫道。起無量世俗解脫
勝處一切處。起世俗念。處世俗無礙。起無
諍願智半多俱置迦。入滅定時。微細想。如
是等時。起未曾得世俗智現在前未來得修
法智比智。不修法智比智者學見跡。若阿羅
漢。起已曾得世俗智現在前。已曾得功德現
在前。尚不能令次後剎那修。何況未來遠者。
起未曾得世俗智現在前。謂聞思慧。及出滅
定微微心。是時不得修法智比智。一切凡夫
人。不修此智。所以者何。此智非凡夫法故。是
以不修染污心者。是退分。其性沈重。與懈怠
相應。勝妙與精進相應。心能有所修。無記心
者。是卑下劣弱。如腐種子。不能有所修堅
固牢強心。能有所修入無想定滅定。是無心
法有心法。能有所修無想。眾生或有說者。一
切時不能起善心現在前。或有說者。雖起善
心。不能為修作所依。一切忍現在前時。唯
修忍不修智。問曰。起已曾得法現在前。何故
無未來修耶。答曰。此法已用。已有所作。已
與果故。復次此法已修已猗。更無勢用。復次
起已曾得法現在前時。是行修在未來世時。
是得修以經歷世故。但有損減。何得更增益
邪。如人食用先所聚財物。但有損減。更無增
益。彼亦如是。
[055-0393b]


復次多用功多有所作者。欲令未來世。能
起已曾得法現在前。不多用功不多有所作
故。不能令未來世者修。復次若起已曾得法
現在前未來修者。世尊般涅槃時。入一切諸
禪三昧。亦應未來世修。若修者。則世尊得
盡智時。則不具得一切諸善功德。欲令無如
是過故。起已曾得功德。無未來世修。餘智修
隨相廣說如經本。有見道邊等智。有得盡智
時善根。此中應廣說如雜揵度。


法智當言緣法智耶。問曰。何故作此論。答
曰。欲止說境界緣無有體性者意亦明境界
緣實有體性故。而作此論。或有說者。此中作
如是問。法智緣幾智耶。若如其所說。法智
不緣比智。盡緣餘智。比智不緣法智。盡緣餘
智。他心智等智。盡緣諸智。苦智集智。緣等智
他心智。不緣餘智。滅智不緣諸智。道智不緣
等智。盡緣餘智。復有說者。此中作如是問。法
智為幾智所緣。若作是說。法智為幾智所緣
者。若如其所說。苦智集智比智滅智。不緣法
智。餘智則緣苦智集智法智。滅智不緣比智。
餘智則緣滅智。不緣他心智。餘智則緣滅智。
道智不緣等智。餘智則緣苦集滅智。各不為
苦集滅智所緣。餘智則緣苦集滅智。不緣道
智。餘智則緣。問曰。何故法智比智。各不相
緣耶。答曰。法智境界於下。比智境界於
上。譬如二人同住一處。一人視地。一人視
空。其二人面各不相視。彼亦如是。法智
於法智有幾緣。乃至於道智有幾緣耶。問
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欲止說四緣無體性
[055-0393c]
者意亦欲明四緣實有體性故。而作此論。法
智於法智。有幾緣耶。答曰。法智於法智。因
次第緣威勢。問曰。何故此中說緣異。使揵度
不善品中說緣異。如此中說。法智於法智。因
次第緣威勢。如不善品中說。身見於身見。或
四三二一邪。答曰。如此中所說。法智於法
智。因次第緣威勢。彼中亦應如是說。如彼所
說。身見於身見。或四三二一。此中亦應如是
說。復次欲現二門二略。廣說如使揵度。法智
於法智因次第緣威勢。因者如種子故。次第
者前開導故。境界緣者。如執杖故。威勢緣
者。不相障礙故。法智於法智。有一因。謂相似
因。次第緣者。法智次第起法智現在前。境界
緣者。法智緣法智。威勢緣者。不相障礙。法
智於比智。因次第威勢無緣。因者。謂相似
因。次第緣者。法智次第起比智現在前。威勢
緣者。不相障礙故。無緣者。法智比智。各不相
緣。法智於他心智。因次第緣威勢。如先所說。
法智於等智。次第緣威勢無因。所以者何。因
者如種子。無漏法不為有漏法作種子。法智
於苦集滅智。因次第威勢無緣。所以者何。苦
集智緣有漏法。此智是無漏。滅智緣無為。此
智是有為。餘廣說如上。法智於道智。因次第
緣威勢。廣說如上。比智如法智。隨相而說。他
心智於他心智。因次第緣威勢。如上所說。此
中異者。若有因無緣。若有緣無因。有因無緣
者。自身於自身。有緣無因者。他身於自身。他
心智於等智。因次第緣威勢。因者二因。謂相
似因報因。餘廣說如上。他心智於苦集智。
[055-0394a]
因次第緣威勢。因者謂相似因。若有因無緣。
若有緣無因。有因無緣者。因是無漏。苦集
智緣有漏。有緣無因者。苦集智緣有漏。因是
無漏故。他心智於滅智。因次第威勢無緣。廣
說如上。他心智於道智法智比智。因次第緣
威勢。廣說如上。等智於等智。因次第緣威
勢。因者有三因。謂相似因。一切遍因報因。餘
廣說如上。等智於苦集智。次第緣威勢無因。
所以者何。因如種子。有漏法不為無漏法作
種子。等智於滅智道智。次第威勢無因無緣。
次第者。次第智。次第起滅道智現在前。威
勢者不相障礙。無因者有漏法不為無漏法
作因。無緣者滅道智緣無漏。等智是有漏。等
智於法智比智。次第緣威勢無因。廣說如上。
等智於他心智。因次第緣威勢。因者謂相似
因。餘廣說如上。苦集滅智。於苦集滅智。因次
第威勢無緣。因者相似因。次第緣者苦集滅
智。次第起苦集滅智。威勢緣者。不相障礙無
緣。所以者何。苦集智緣有漏。此諸智是無漏
滅智緣無為。此諸智是有為。苦集滅智於道
智法智比智他心智。因次第緣威勢。廣說如
上。苦集滅智於等智。次第緣威勢無因。廣說
如上。道智於道智法智比智他心智。因次第
威勢。廣說如上。道智於等智。次第緣威
勢無因。廣說如上。道智於苦集滅智。因次
第威勢無緣。所以者何。道智是學無學。此諸
智緣非學非無學。諸結欲界繫。彼結法智斷
耶。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欲令疑者得決
定故。法智能斷色無色界結。比智不能斷欲
[055-0394b]
界結。或謂如法智能斷色無色界結。比智亦
能斷欲界結。或謂如比智不能斷欲界結。法
智亦不能斷色無色界結。欲令此義決定。法
智能斷色無色界結。比智不能斷欲界結故。
而作此論。


問曰。何故法智能斷色無色界結。比智不能
斷欲界結耶。答曰。法智先斷欲界結故。謂能
斷色無色界結。比智先不斷色無色界結故。
不能斷欲界結。復有說者。以比智未斷色無
色界結故。法智能斷。以法智已斷欲界結故。
比智不斷。復次若比智能斷欲界結者。為已
斷色無色界結斷耶。為未斷耶。若已斷者。
無有先斷色無色界結後斷欲界結者。若未
斷者。比智則應有如是責。自界結欲未斷。乃
斷他界結。譬如國王不能降伏自國。乃欲降
伏他國王。則有如是責。云何不能降伏自
國。乃欲降伏他國。彼亦如是。復次道比智
時。比智設離欲界欲。最後解脫道。比智乃出。
以沒不出故。不能斷欲界結。復次法智斷欲
界結已。最後解脫道。其性猛利。以猛利故。能
上斷色無色界結。比智斷非想非非想處結。
最後解脫道。其性猛利。以猛利故。欲斷欲界
結。而欲界結已斷。復次邪見能緣三界苦集
者。先已斷結。次求其對治及滅。而能使色無
色界結便斷。色無色界邪見。不能緣欲界。不
求對治及滅故。不能斷欲界結。復以若是他
界一切遍能緣三界苦集者。先已斷後求其
對治及滅。而能使色無色界結便斷。猶如負
債之人。先殺怨賊。後亦壞其遊戲歡娛之
[055-0394c]
處。彼亦如是。復次法智猛利。不多用功。能斷
不善無記煩惱。何況無記煩惱耶。譬如利
刀。能斷於鐵。何況草木。彼亦如是。比智非猛
利智。多用功力。乃能斷無記煩惱。何能斷不
善煩惱。譬如鈍刀。多用功力。能斷草木。何
能斷鐵邪。彼亦如是。復次法智如千人敵。云
何如千人敵。以能對治十八界十二入五陰
故。比智非如千人敵。云何非如千人敵。以
對治十四界十二入五陰四陰故。復次行者
為欲界五陰之所逼切。如負重擔。求其對
治。及滅時能斷色無色界結。若法智能斷色無
色界結者。是滅道法智。非苦集法智。問曰。何
故非苦集法智。答曰。行者為欲界五陰之所
逼切。欲負重擔求其對治。及滅時能斷色
無色界結。復次欲界是不定界。非修地。非離
欲地。色無色界。是定地修地離欲地。不可以
緣不定界智斷定界結。復次欲界是麁界。色
界是細界。不可以緣麁界智斷細界結。復次
欲界是下界。色界是中界。無色界是上界。不
可以緣下界智斷中上界結。復次若苦集法
智。能斷色無色界結者。便為於異處修厭異
處得解脫。譬如斷手繫手得解脫斷脚繫脚
得解脫。不可斷手繫脚得解脫斷脚繫手得解
脫。彼亦如是。若以滅道法智。斷色無色界結。
必是生欲界者。非生色無色界者。問曰。何故
但是生欲界者。非是生色無色界者。答曰。入
法智出比智方便心。是欲界繫法。以棄彼法
生色無色界故。復次與法智迴轉戒是欲界
四大造。棄彼四大。生色無色界故。復次法智
[055-0395a]
於欲界。所作已竟。更不作方便。於色無色界。
更不起現在前。猶如阿羅漢。更不起三界斷
對治現在前。彼亦如是。


校正序



宋本此卷首云。智揵度他心智品第二之
六。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念前世
云云乃至卷末云。是說願智方便緣自身者
等凡十五紙文。其與國本宋本逈異者何
耶。今撿宋本錯亂。此文即是此論前文。宋
丹則第五十卷。國本則五十一卷之全耳。
而重書為此五十五卷者錯也。今依丹本
正之。國本雖與二本不同。但分卷有異耳。
序則不亂焉。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