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64 黃氏日抄-宋-黃震 (WYG)


[028-1a]
欽定四庫全書
 黄氏日抄卷二十八     宋 黄震 撰
 讀禮記十五/
  大學第四十二
  程氏謂大學乃孔子遺書初學入徳之門無如大學
  者至晦庵先生表章四書遂以大學為稱首然其詮
  次皆與記禮元書不同明道以康誥曰以後釋明字
  新字止字者聨於首章明徳新民止至善三語之下
[028-1b]
  然後及古之欲明明徳一章又然後以所謂誠意以
  後節節釋之伊川移古之欲明明徳一章於前然後
  及康誥曰一章至晦庵先生定為大學章句亦與程
  氏微不同自脩身一章以後程氏無移易者今悉仍
  舊而今舉世之所誦習者惟章句也謹先鈔記禮本
  文以存古昔然後抄章句於其後以便誦習云
大學之道在明明徳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028-2a]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
徳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
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
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
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
脩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
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
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
[028-2b]
謂知之至也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
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
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
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
乎富潤屋徳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詩云瞻
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
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
[028-3a]
學也如琢如磨者自脩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
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徳至善民
之不能忘也詩云於戱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
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康誥曰克
明徳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徳皆自明
也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詩
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云緡蠻黄鳥止于丘隅子曰
[028-3b]
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
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
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子曰聽訟吾猶人
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
知本所謂脩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
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
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
知其味此謂脩身在正其心所謂齊其家在脩其身者
[028-4a]
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
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
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
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苖之碩此謂身不脩不可以齊
其家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
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
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衆也康誥曰如保赤子
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逺矣未有學養子而后嫁者也一
[028-4b]
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
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堯舜率天下以仁
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
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
后非諸人所蔵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
治國在齊其家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
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
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
[028-5a]
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所謂平天
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
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
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
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
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
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節
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
[028-5b]
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
監于殷峻命不易道得衆則得國失衆則失國是故君
子先慎乎徳有徳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
財此有用徳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奪是
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
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
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寳惟善以為
寳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寳仁親以為寳秦誓曰若有一
[028-6a]
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
技若已有之人之彦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
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
嫉以惡之人之彦聖而違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
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
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
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逺過
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
[028-6b]
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生財
有大道生之者衆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
恒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
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
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乗不察於雞豚伐氷之
家不畜牛羊百乗之家不畜聚歛之臣與其有聚歛之
臣寧有盗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
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
[028-7a]
菑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
利以義為利也
  右禮記元本
大學章句序
 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
 民則既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然其氣質之禀
 或不能齊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
 也一有聰明睿智能盡其性者出於其間則天必命
[028-7b]
 之以為億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教之以復其性此伏
 羲神農黄帝堯舜所以繼天立極而司徒之職典樂
 之官所由設也三代之隆其法寖備然後王宫國都
 以及閭巷莫不有學人生八嵗則自王公以下至於
 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
 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
 元子衆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
 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脩己治人之道此
[028-8a]
 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所以分也夫以學校之設其
 廣如此教之之術其次第節目之詳又如此而其所
 以為教則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餘不待求之
 民生日用彛倫之外是以當世之人無不學其學焉
 者無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而
 各俛焉以盡其力凡古昔盛世所以治隆於上俗美
 於下而非後世之所能及也及周之衰賢聖之君不
 作學校之政不脩教化陵夷風俗頽敗時則有若孔
[028-8b]
 子之聖而不得君師之位以行其政教於是獨取先
 王之法誦而傳之以詔後世若曲禮少儀内則弟子
 職諸篇固小學之支流餘裔而此篇者則因小學之
 成功以著大學之明法外有以極其規模之大而内
 有以盡其節目之詳者也三千之徒盖莫不聞其說
 而曽氏之傳獨得其宗於是作為傳義以發其意及
 孟子沒而其傳泯焉則其書雖存而知者鮮矣自是
 以来俗儒記誦詞章之習其功倍於小學而無用異
[028-9a]
 端虚無寂滅之教其髙過於大學而無實其他權謀
 術數一切以就功名之說與夫百家衆技之流所以
 惑世誣民充塞仁義者又紛然雜出於其間使其君
 子不幸而不得聞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
 至治之澤晦盲否塞反覆沉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壊
 亂極矣天運循環無往不復宋徳隆盛治教休明於
 是河南程氏兩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傳實始
 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為之次其簡編發其歸趣
[028-9b]
 然後古者大學教人之法聖經賢傳之指粲然復明
 於世雖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與有聞焉顧其為
 書猶頗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輯之間亦竊附己
 意補其闕畧以俟後之君子極知僣踰無所逃罪然
 於國家化民成俗之意學者脩己治人之方則未必
 無小補云淳熈己酉二月甲子新安朱熹序
大學大舊音泰/今讀如字      朱熹章句
 子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徳之門也於
[028-10a]
 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萹之存而論孟次
 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
大學之道在明明徳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程子曰親當作新 大學者大人之學也明明之也
 明徳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靈不昧以具衆理而應
 萬事者也但為氣禀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昬然
 其本體之明則有未甞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
 遂明之以復其初也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
[028-10b]
 其明徳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汚
 也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
 極也言明明徳新民皆當至於至善之地而不遷盖
 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此
 三者大學之綱領也
  或問在明明徳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曰天道流行
  發育萬物其所以為造化者隂陽五行而已而所
  謂隂陽五行者又必有是理而後有是氣及其生
[028-11a]
  物則又必因是氣之聚而後有是形故人物之生
  必得是理然後有以為徤順仁義禮智之性必得
  是氣然後有以為魂魄五蔵百骸之身周子所謂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者正謂是也然以
  其理而言之則萬物一原固無人物貴賤之殊以
  其氣而言之則得其正且通者為人得其偏且塞
  者為物是以或貴或賤而不能齊也彼賤而為物
  者既梏於形氣之偏塞而無以充其本體之全矣
[028-11b]
  唯人之生乃得其氣之正且通者而其性為最貴
  故其方寸之間虚靈洞徹萬理咸備盖其所以異
  於禽獸者正在於此而其所以可為堯舜而能參
  天地以賛化育者亦不外焉是則所謂明徳者也
  然其通也或不能無清濁之異其正也或不能無
  美惡之殊故其所賦之質清者智而濁者愚美者
  賢而惡者不肖又有不能同者必其上智大賢之
  資乃能全其本體而無少不明其有不及乎此則
[028-12a]
  其所謂明徳者已不能無蔽而失其全矣况乎又
  以氣質有蔽之心接乎事物無窮之變則其目之
  欲色耳之欲聲口之欲味鼻之欲臭四肢之欲安
  佚所以害乎其徳者又豈可勝言也哉二者相因
  反覆深固是以此徳之明日益昏昧而此心之靈
  其所知者不過情欲利害之私而已是則雖曰有
  人之形而實何以逺於禽獸雖曰可以為堯舜而
  參天地而亦不能有以自充矣然而本明之體得
[028-12b]
  之於天終有不可得而昧者是以雖其昏蔽之極
  而介然之頃一有覺焉則即此空隙之中而其本
  體已洞然矣是以聖人施教既已養之於小學之
  中而後開之以大學之道其必先之以格物致知
  之說者所以使之即其所養之中而因其所發以
  唘其明之之端也繼之以誠意正心脩身之目者
  則又所以使之因其已明之端而反之於身以致
  其明之之實也夫既有以唘其明之之端而又有
[028-13a]
  以致其明之之實則吾之所得於天而未甞不明
  者豈不超然無有氣質物欲之累而復得其本體
  之全哉是則所謂明明徳者而非有所作為於性
  分之外也然其所謂明徳者則又人之所同得而
  非有我之得私也向也俱為物欲之所蔽則其賢
  愚之分固無以大相逺者今吾既幸有以自明矣
  則視彼衆人之同得乎此而不能自明者方且甘
  心迷惑沒溺於卑汚茍賤之中而不自知也豈不
[028-13b]
  為之惻然而思有以救之哉故必推吾所自明者
  以及之始於齊家中於治國而終及於平天下使
  彼有是明徳而不能自明者亦皆有以自明而去
  其舊染之汚焉是則所謂新民者而亦非有所付
  畀増益之也然徳之在已而當明與其在民而當
  新者則又皆非人力之所為而吾之所以明而新
  之者又非可以私意茍且而為也是其所以得之
  於天而見於日用之間者固已莫不各有本然一
[028-14a]
  定之則程子所謂以其義理精微之極有不可得
  而名者故姑以至善目之而傳所謂君之仁臣之
  敬子之孝父之慈與人交之信乃其目之大者也
  衆人之心固莫不有是而或不能知學者雖或知
  之而亦鮮能必至於是而不去此為大學之教者
  所以慮其禮雖粗復而有不純已雖粗克而有不
  盡且將無以盡夫脩己治人之道故必指是而言
  以為明徳新民之標的也欲明徳而新民者誠能
[028-14b]
  求必至是而不容其少有過不及之差焉則其所
  以去人欲而復天理者無毫髮之遺恨矣大抵大
  學一篇之指總而言之不出乎八事而八事之要
  總而言之又不出乎此三者此愚所以斷然以為
  大學之綱領而無疑也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
慮而后能得后與後同/後放此
 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則志有定
[028-15a]
 向静謂心不妄動安謂所處而安慮謂處事精詳得
 謂得其所止
  或問此章曰此推本上文之意言明徳新民所以
  止於至善之由也盖明徳新民固皆欲其止於至
  善然非先有以知夫至善之所在則不能有以得
  其所當止者而止之如射者固欲其中夫正鵠然
  不先有以知其正鵠之所在則不能有以得其所
  當中者而中之也知止者物格知至而於天下之
[028-15b]
  事皆有以知其至善之所在是則吾所當止之地
  也能知所止則方寸之間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矣
  理既有定則無以動其心而能静矣心既能静則
  無所擇於地而能安矣能安則日用之間從容間
  暇事至物来有以揆之而能慮矣能慮則随事觀
  理極深研㡬無不各得其所止之地而止之矣其
  間四節盖亦推言其所以然之故有此四者非實
  有等級之相懸為終身經歴之次序也
[028-16a]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明徳為本新民為末知止為始能得為終本始所先
 末終所後此結上文兩節之意
古之欲明明徳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
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
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
治平聲/後倣此
 明明徳於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徳也
[028-16b]
 心者身之所主也誠實也意者心之所發也實其心
 之所發欲其一於善而無自欺也致推極也知猶識
 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格至也物猶
 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此八者大
 學之條目也
  或問此章曰此言大學之序其詳如此盖綱領之
  條目也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脩身者明明徳之事
  也齊家治國平天下者新民之事也格物致知所
[028-17a]
  以求知至善之所在自誠意以至於平天下所以
  求得夫至善而止之也所謂明明徳於天下者自
  明其明徳而推以新民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
  明徳也人皆有以明其明徳則各誠其意各正其
  心各脩其身各親其親各長其長而天下無不平
  矣然天下之本在國故欲平天下者必先有以治
  其國國之本在家故欲治國者必先有以齊其家
  家之本在身故欲齊家者必先有以脩其身至於
[028-17b]
  身之主則心也一有不得其本然之正則身無所
  主雖欲勉强以脩之亦不可得而脩矣故欲脩身
  者必先有以正其心而心之所發則意也一有私
  欲雜乎其中而為善去惡或有未實則心為所累
  雖欲勉强以正之亦不可得而正矣故欲正心者
  必先有以誠其意若夫知則心之神明妙衆理而
  宰萬物者也人莫不有而或不能使其表裏洞然
  無所不盡則隠微之間真妄錯雜雖欲勉强以誠
[028-18a]
  之亦不可得而誠矣故欲誠意者必先有以致其
  知致者推致之謂如喪致乎哀之致言推之而至
  於盡也至於天下之物則必各有所以然之故與
  其所當然之則所謂理也人莫不知而或不能使
  其精粗隠顯究極無餘則理所未窮知必有蔽雖
  欲勉强以致之亦不可得而致矣故致知之道在
  乎即事觀理以格夫物格者極至之謂如格于文
  祖之格言窮之而至其極也此大學之條目聖賢
[028-18b]
  相傳所以教人為學之次第至為纎悉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
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
治去聲/後倣此
 物格者物理之極處無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
 無不盡也知既盡則意可得而實矣意既實則心可
 得而正矣脩身以上明明徳之事也齊家以下新民
 之事也物格知至則知所止矣意誠以下則皆得所
[028-19a]
 止之序也
  或問此章曰此覆說上文之意也物格者事物之
  理各有以詣其極而無餘之謂也理之在物者既
  詣其極而無餘則知之在我者亦随所詣而無不
  盡矣知無不盡則心之所發能一於理而無自欺
  矣意不自欺則心之本體物不能動而無不正矣
  心得其正則身之所處不至陷於所偏而無不脩
  矣身無不脩則推之天下國家亦舉而措之耳豈
[028-19b]
  外此而求之智謀功利之末哉愚按晦庵之說既/行異端之辯交起
  皆所不問惟以格物為格去外物其説本於大賢/温公或者宗之以格闘為證後學不能無疑愚謂
  格之義皆至也格于皇天上至於天也格汝舜舜/来至於前也七旬有苗格有苖至于中國也惟先
  格王先王有極至之徳也若格闘云者亦正以兩/人親手而闘彼此擊刺皆至其身非有間隔其間
  故謂之格安得以格闘為格去外物之證哉若曰/格去外物當用間隔不當用感格之格武夷胡氏
  既以格為格式廬陵胡氏又以格有三義謹按格/式之格亦以法制於是而極所謂規矩方圓之至
  也一以論語有恥且格為證不思/格乃感格與吾無間隔是亦至也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
[028-20a]
 壹是一切也正心以上皆所以脩身也齊家以下則
 舉此而錯之耳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
之有也
 本謂身也所厚謂家也此兩節結上文兩節之意右
 經一章葢孔子之言而曽子述之凡二百/五字其傳十章
 則曽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舊本頗有錯簡今因程
 子所定更考經文别為序次如左凡千五百/四十六字凡傳文
[028-20b]
 雜引經傳若無統紀然文理接續血脉貫通深淺始
 終至為精密熟讀詳味久當見之今不盡釋也
康誥曰克明徳
 康誥周書克能也
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大讀作泰/諟古是字
 大甲商書顧謂常目在之也諟猶此也或曰審也天
 之明命即天之所以與我而我之所以為徳者也常
 目在之則無時不明矣
[028-21a]
帝典曰克明峻徳峻書/作俊
 帝典堯典虞書峻大也
皆自明也
 結所引書皆言自明己徳之意
 右傳之首章釋明明徳 此通下三章至止於信舊
 本誤在没世不忘之下
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盤沐浴之盤也銘名其器以自警之辭也茍誠也湯
[028-21b]
 以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惡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故銘
 其盤言誠能一日有以滌其舊染之汚而自新則當
 因其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畧有間斷
 也
康誥曰作新民
 鼓之舞之之謂作言振起其自新之民也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
 詩大雅文王之篇言周國雖舊至文王能新其徳以
[028-22a]
 及於民而始受天命也語録曰新民之/極和天命也新
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自新新民皆欲止於至善也
 右傳之二章釋新民
  或問謂盤銘言自新也康誥言新民也文王之詩
  自新新民之極也極即至善之云也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詩商頌𤣥鳥之篇邦畿王者之都也止居也言物各
[028-22b]
 有當止之處也
詩云緡蠻黄鳥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
而不如鳥乎緡詩/作綿
 詩小雅綿蠻之篇緡蠻鳥聲丘隅岑蔚之處子曰以
 下孔子說詩之辭言人當知所當止之處也
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熈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
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於緝之/於音烏
[028-23a]
 詩文王之篇穆穆深逺之意於歎美辭緝繼續也熈
 光明也敬止言其無不敬而安所止也引此而言聖
 人之止無非至善五者乃其目之大者也學者於此
 究其精微之藴而又推類以盡其餘則於天下之事
 皆有以知其所止而無疑矣
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
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
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脩也瑟兮僴兮者恂慄也
[028-23b]
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徳至
善民之不能忘也澳於六反菉詩作緑猗叶韻音阿僴/下版反喧詩作咺諠詩作諼並况晩
反恂鄭氏/讀作峻
 詩衛風淇澳之篇淇水名澳隈也猗猗美盛貌興也
 斐文貌切以刀鋸琢以椎鑿皆裁物使成形質也磋
 以鑢鐋磨以沙石皆治物使其滑澤也治骨角者既
 切而復磋之治石玉者既琢而復磨之皆言其治之
 有緒而益致其精也瑟嚴密之貌僴武毅之貌赫喧
[028-24a]
 宣著盛大之貌諠忘也道言也學謂講習討論之事
 自脩者省察克治之功恂慄戰懼也威可畏也儀可
 象也引詩而釋之以明明明徳者之止於至善道學
 自脩言其所以得之之由恂慄威儀言其徳容表裏
 之盛卒乃指其實而歎美之也
詩云於戱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
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於戱音烏/呼樂音洛
 詩周頌烈文之篇於戯歎辭前王謂文武也君子謂
[028-24b]
 其後賢後王小人謂後民也此言前王所以新民者
 止於至善能使天下後世無一物不得其所所以既
 沒世而人思慕之愈久而不忘也此兩節咏歎滛泆
 其味深長當熟玩之
 右傳之三章釋止於止善 此章内自引淇澳詩以
 下舊本誤在誠意章下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
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028-25a]
 猶人不異於人也情實也引夫子之言聖人能使無
 實之人不敢盡其虚誕之辭盖我之明徳既明自然
 有以畏服民之心志故訟不待聽而自無也觀於此
 言可以知本末之先後矣
 右傳之四章釋本末 此章舊本誤在止於信下
  或問謂此章之下有闕文焉
此謂知本
 程子曰衍文也
[028-25b]
此謂知之至也
 此句之上别有闕文此特其結語耳
 右傳之五章盖釋格物致知之義而今亡矣 此章
 舊本通下章誤在經文之下 間嘗竊取程子之意
 以補之曰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
 物而窮其理也盖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
 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
 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
[028-26a]
 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
 豁然貫通焉則衆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
 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愚按/大學
 自二程先生更定至晦庵先生章句益精矣獨所謂/傳之四章自聽訟吾猶人以下釋本末云下有闕文
 傳之五章釋致知云上有闕文是以功夫次第大備/之間猶有文字闕失未滿之恨也辛酉嵗見董丞相
 槐行實載此章謂經本無闕文此特錯簡之釐正未/盡者矣首章明徳新民至善三句綱領之下即繼以
 欲明明徳以下條目八事之詳此經也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
 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此謂/知本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
[028-26b]
 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右正/係釋致知在格物不待别補今錯在首章三句之下
 耳/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
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好惡上字皆去聲/謙讀為慊苦刼反
 誠其意者自脩之首也毋者禁止之辭自欺云者知
 為善以去惡而心之所發有未實也慊快也足也獨
 者人所不知而已所獨知之地也言欲自脩者知為
 善以去其惡則當實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惡
[028-27a]
 惡則如惡惡臭好善則如好好色皆務决去而求必
 得之以自快足於己不可徒茍且以徇外而為人也
 然其實與不實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已獨知之者
 故必謹之於此以審其㡬焉
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
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
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閒音閑厭/鄭讀為黶
 閒居獨處也厭然銷沮閉蔵之貌此言小人隂為不
[028-27b]
 善而陽欲揜之則是非不知善之當為與惡之當去
 也但不能實用其力以至此耳然欲揜其惡而卒不
 可揜欲詐為善而卒不可詐則亦何益之有哉此君
 子重以為戒而必謹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引此以明上文之意言雖幽獨之中而其善惡之不
 可揜如此可畏之甚也趙氏纂䟽曰語録曰此承上/文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
 意不可謂人不知/人曉然若見如此
[028-28a]
富潤屋徳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胖歩/丹反
 胖安舒也言富則能潤屋矣徳則能潤身矣故心無
 愧怍則廣大寛平而體常舒泰徳之潤身者然也盖
 善之實於中而形於外者如此故又言此以結之
 右傳之六章釋誠意 經曰欲誠其意先致其知又
 曰知至而后意誠盖心體之明有所未盡則其所發
 必有不能實用其力而茍焉以自欺者然或已明而
 不謹乎此則其所明又非已有而無以為進徳之基
[028-28b]
 故此章之指必承上章而通考之然後有以見其用
 力之始終其序不可亂而功不可闕如此云
  或問六章之指其詳猶有可得而言者耶曰天下
  之道二善與惡而已矣然揆厥所元而循其次第
  則善者天命所賦之本然惡者物欲所生之邪穢
  也是以人之常性莫不有善而無惡其本心莫不
  好善而惡惡然既有是形體之累而又為氣禀之
  拘是以物欲之私得以蔽之而天命之本然者不
[028-29a]
  得而著其於事物之理固有懵然不知其善惡之
  所在者亦有僅識其粗而不能真知其可好可惡
  之極者夫不知善之真可好則其好善也雖曰好
  之而未能無不好者以拒之於内不知惡之真可
  惡則其惡惡也雖曰惡之而未能無不惡者以挽
  之於中是以不免於茍焉以自欺而意之所發有
  不誠者夫好善而不誠則非唯不足以為善而反
  有以賊乎其善惡惡而不誠則非唯不足以去惡
[028-29b]
  而適所以長乎其惡是則其為害也徒有甚焉而
  何益之有哉聖人於此盖有憂之故為大學之教
  而必首之以格物致知之目以開明其心術使既
  有以識夫善惡之所在與其可好可惡之必然矣
  至此而復進之以必誠其意之說焉則又欲其謹
  之於幽獨隠微之奥以禁止其茍且自欺之萌而
  凡其心之所發如曰好善則必由中及外無一毫
  之不好也如曰惡惡則必由中及外無一毫之不
[028-30a]
  惡也夫好善而中無不好則是其好之也如好好
  色之真欲以快乎己之目初非為人而好之也惡
  惡而中無不惡則其惡之也如惡惡臭之真欲以
  足乎己之鼻初非為人而惡之也所發之實既如
  此矣而湏㬰之頃纎芥之微念念相承又無敢有
  少間斷焉則庶乎内外昭融表裏澄徹而心無不
  正身無不脩矣若彼小人幽隠之間實為不善而
  猶欲外託於善以自盖則亦不可謂其全然不知
[028-30b]
  善惡之所在但以不知其真可好惡而又不能謹
  之於獨以禁止其茍且自欺之萌是以淪陷至於
  如此而不自知耳此章之說其詳如此是固宜為
  自脩之先務矣
所謂脩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
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
不得其正忿弗粉反懥勑值/反好樂並去聲
 程子曰身有之身當作心 忿懥怒也盖是四者皆
[028-31a]
 心之用而人所不能無者然一有之而不能察則欲
 動情勝而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矣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心有不存則無以檢其身是以君子必察乎此而敬
 以直之然後此心常存而身無不脩也
此謂脩身在正其心
 右傳之七章釋正心脩身此亦承上章以起下章
 盖意誠則真無惡而實有善矣所以能存是心以檢
[028-31b]
 其身然或但知誠意而不能密察此心之存否則又
 無以直内而脩身也 自此以下並以舊文為正
所謂齊其家在脩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
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
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
天下鮮矣辟讀為僻惡而之惡/敖好並去聲鮮上聲
 人謂衆人之猶於也辟猶偏也五者在人本有當然
 之則然常人之情唯其所向而不加審焉則必陷於
[028-32a]
 一偏而身不脩矣
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苖之碩諺音彦/碩叶韻
時若/反
 諺俗語也溺愛者不明貪得者無厭是則偏之為害
 而家之所以不齊也
此謂身不脩不可以齊其家
 右傳之八章釋脩身齊家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
[028-32b]
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
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衆也弟去聲/長上聲
 身脩則家可教矣孝弟慈所以脩身而教於家者也
 然而國之所以事君事長使衆之道不外乎此所以
 家齊於上而教成於下也
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逺矣未有學養
子而后嫁者也中去/聲
 此引書以釋之又明立教之本不假强為在識其端
[028-33a]
 而推廣之耳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
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僨音/奮
 一人謂君也機發動所由也僨覆敗也此言教成於
 國之效
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
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
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蔵乎身不恕而能喻諸
[028-33b]
人者未之有也好去/聲
 此又承上文一人定國而言有善於己然後可以責
 人之善無惡於己然後可以正人之惡皆推己以及
 人所謂恕也不如是則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矣
 喻曉也
故治國在齊其家
 通結上文
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
[028-34a]
人而后可以教國人夭平聲/蓁音臻
 詩周南桃夭之篇夭夭少好貌蓁蓁美盛貌興也之
 子猶言是子此指女子之嫁者而言也婦人謂嫁曰
 歸宜猶善也纂䟽曰詩傳曰/宜者和順之意
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
 詩小雅蓼蕭篇
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
法之也
[028-34b]
 詩曹風鳲鳩篇忒差也
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此三引詩皆以咏歎上文之事而又結之如此其味
 深長最宜潜玩
 右傳之九章釋齊家治國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
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長/上
聲弟去聲倍與/背同絜胡結反
[028-35a]
 老老謂老吾老也興謂有所感發而興起也孤者幼
 而無父之稱絜度也矩所以為方也言此三者上行
 下效㨗於影響所謂家齊而國治也亦可以見人心
 之所同而不可使有一夫之不獲矣是以君子必當
 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間各得分願則上下
 四旁均齊方正而天下平矣
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
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
[028-35b]
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先並/去聲
 此覆解上文絜矩二字之義如不欲上之無禮於我
 則必以此度下之心而亦不敢以此無禮使之不欲
 下之不忠於我則必以此度上之心而亦不敢以此
 不忠事之至於前後左右無不皆然則身之所處上
 下四旁長短廣狭彼此如一而無不方矣彼同有是
 心而興起焉者又豈有一夫之不獲哉所操者約而
 所及者廣此平天下之要道也故章内之意皆自此
[028-36a]
 而推之
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
之此之謂民之父母樂音洛只音紙好/惡並去聲下並同
 詩小雅南山有臺之篇只語助辭言能絜矩而以民
 心為己心則是愛民如子而民愛之如父母矣
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
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節讀為截辟讀/為僻僇與戮同
 詩小雅節南山之篇節截然髙大貌師尹周太師尹
[028-36b]
 氏也具俱也辟偏也言在上者人所瞻仰不可不謹
 若不能絜矩而好惡徇於一己之偏則身弑國亡為
 天下之大戮矣
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道得
衆則得國失衆則失國喪去聲儀詩作宜/峻詩作駿易去聲
 詩文王篇師衆也配對也配上帝言其為天下君而
 對乎上帝也監視也峻大也不易言難保也道言也
 引詩而言此以結上文兩節之意有天下者能存此
[028-37a]
 心而不失則其所以絜矩而與民同欲者自不能已
 矣
是故君子先慎乎徳有徳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
有財有財此有用
 先慎乎徳承上文不可不謹而言徳即謂明徳有人
 謂得衆有土謂得國有國則不患無財用矣
徳者本也財者末也
 本上文而言
[028-37b]
外本内末争民施奪
 人君以徳為外以財為内則是争鬭其民而施之以
 刦奪之教也盖財者人之所同欲不能絜矩而欲専
 之則民亦起而争奪矣
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外本内末故財聚争民施奪故民散反是則有徳而
 有人矣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悖/布
[028-38a]
内/反
 悖逆也此以言之出入明貨之出入也自先慎乎徳
 以下至此又因財貨以明能絜矩與不能者之得失也
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
 道言也因上文引文王詩之意而申言之其丁寧反
 覆之意益深切矣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寳惟善以為寳
 楚書楚語言不寳金玉而寳善人也
[028-38b]
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寳仁親以為寳
 舅犯晉文公舅孤偃字子犯亡人文公時為公子出
 亡在外也仁愛也事見檀弓此兩節又明不外本而
 内末之意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
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彦聖其心好之不啻
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
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彦聖而違之俾不通寔
[028-39a]
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个古賀反書/作介斷丁亂
反媢/音冒
 秦誓周書斷斷誠一之貌彦美士也聖通明也尚庶
 㡬也媢忌也違拂戾也殆危也
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
能愛人能惡人迸讀為屏/古字通用
 迸猶逐也言有此媢嫉之人妨賢而病國則仁人必
 深惡而痛絶之以其至公無私故能得好惡之正如
[028-39b]
 此也
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
而不能逺過也逺去/聲
 命鄭氏云當作慢程子云當作怠未詳孰是 若此
 者知所愛惡矣而未能盡愛惡之道盖君子而未仁
 者也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菑古灾字/夫音扶
[028-40a]
 拂逆也好善而惡惡人之性也至於拂人之性則不
 仁之甚者也自秦誓至此又皆以申言好惡公私之
 極以明上文所引南山有臺節南山之意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君子以位言之道謂居其位而脩己治人之術發己
 自盡為忠循物無違謂信驕者矜髙泰者侈肆此因
 上所引文王康誥之意而言章内三言得失而語益
 加切盖至此而天理存亡之㡬决矣
[028-40b]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衆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
則財恒足矣恒胡/登反
 吕氏曰國無逰民則生者衆矣朝無幸位則食者寡
 矣不奪農時則為之疾矣量入為出則用之舒矣愚
 按此因有土有財而言以明足國之道在乎務本而
 節用非必外本内末而後財可聚也自此以至終篇
 皆一意也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028-41a]
 發猶起也仁者散財以得民不仁者亡身以殖貨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
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上好仁以愛其下則下好義以忠其上所以事必有
 終而府庫之財無悖出之患也
孟獻子曰畜馬乗不察於雞豚伐氷之家不畜牛羊百
乗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盗臣此
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028-41b]
 孟獻子魯之賢大夫仲孫蔑也畜馬乗士初試為大
 夫者也伐氷之家卿大夫以上喪祭用氷者也百乗
 之家有采地者也君子寧亡己之財而不忍傷民之
 力故寧有盗臣而不畜聚歛之臣此謂以下釋獻子
 之言也
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
為國家菑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
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028-42a]
 彼為善之此句上下疑有闕文誤字 自由也言由
 小人導之也此一節深明以利為利之害而重言以
 結之其丁寧之意切矣
 右傳之十章釋治國平天下 此章之義務在與民
 同好惡而不專其利皆推廣絜矩之意也能如是則
 親賢樂利各得其所而天下平矣 凡傳十章前四
 章統論綱領指趣後六章細論條目功夫其第五章
 乃明善之要第六章乃誠身之本在初學尤為當務
[028-42b]
 之急讀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
  或問何以言絜矩為度也曰此荘子所謂絜之百
  圍語録曰荘子注云絜圍束也/是将一物圍束以為之則也賈子所謂度長絜
  大者也真氏曰度謂以尺之長短絜謂以帶之/小大量物之小大如今人之圍木也
  此諸儒盖莫之省而强訓以挈殊無意謂先友太
  史范公乃獨推此以言之而後其理可得而通也
  盖絜度也矩所以為方也以己之心度人之心知
  人之所惡者不異乎已則不敢以己之所惡者施
[028-43a]
  之於人使吾之身一處乎此則上下四方物我之
  際各得其分不相侵越而各就其中校其所占之
  地則其廣狭長短又皆平均如一截然正方而無
  有餘不足之處是則所謂絜矩者也愚按此章惟/絜矩之說與
  先儒不同而其義方精故備録如此趙氏纂䟽曰/真氏曰矩曲尺也又按彼為善之疑有闕文愚意
  彼指用小人者言之也善之謂利為有/益善其說而行之也文意似亦自全
   右皆晦庵章句也晦庵甞云大學章句次序皆
   明白易曉不必或問但致知格物與誠意較難
[028-43b]
   理㑹不得不明辨之耳又云或問乃注脚亦不
   必深理㑹今愚所抄故全以章句至或問則斟
   酌其說而間附之然詳說将以反約也由或問
   而反之章句由章句而反之正文此晦庵本心
   也晦庵嘗令學者且去熟讀大學正文又言大
   學最是兩章相接處好看凡今所抄章句雖分
   一經十傳而逐句逐節之下各有注釋惟初讀
   時各於其下詳之既已熟讀之後合浄寫正文
[028-44a]
   惟於兩章相接處分之以便玩味凡皆全祖晦
   庵先生説也致知一章則參用董丞相之說移
   置本經元文以足之以試觀其合與否爾
大學之道在明明徳在親民親當/作新在止於至善此三者/大學之
綱/領古之欲明明徳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
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
格物此八者大/學之條目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
[028-44b]
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
國治而后天下平此覆說/上文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
以脩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
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結上文/兩莭之意
 右經一章
康誥曰克明徳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
徳皆自明也
 右傳之首章釋在明明徳
[028-45a]
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
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右傳之二章釋在新民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云緡蠻黄鳥止于丘隅子
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
於緝熈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
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詩云瞻彼淇澳
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
[028-45b]
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
琢如磨者自脩也瑟兮僴兮者恂慄也赫兮諠兮者威
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徳至善民之不能
忘也詩云於戱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
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右傳之三章釋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
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028-46a]
此謂知本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
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右傳之五章釋致知格物此用近世董丞/相就經文易置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
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間居為不善無所不至
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
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
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徳
[028-46b]
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右傳之六章釋誠意
所謂脩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
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
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
味此謂脩身在正其心
 右傳之七章釋正心脩身
所謂齊其家在脩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
[028-47a]
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
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
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苖之
碩此謂身不脩不可以齊其家
 右傳之八章釋脩身齊家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
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
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衆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
[028-47b]
求之雖不中不逺矣未有學養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
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
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
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
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
諸人所蔵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
在齊其家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
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
[028-48a]
弟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
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右傳之九章釋齊家治國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
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
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
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
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詩云樂只君子民
[028-48b]
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
母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
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詩云殷之未喪師克
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道得衆則得國失衆則失
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徳有徳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
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徳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内末争
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
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誥曰惟命不于
[028-49a]
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寳
惟善以為寳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寳仁親以為寳秦誓
曰若有一个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
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
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
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彦聖而違之俾不通寔不能
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
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
[028-49b]
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
不能逺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
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
失之生財有大道生之者衆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
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
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
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乗不察於雞
豚伐氷之家不畜牛羊百乗之家不畜聚歛之臣與其
[028-50a]
有聚歛之臣寧有盗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
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
使為國家菑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
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右傳之十章釋治國平天下
 
 
 
[028-50b]
 
 
 
 
 
 
 
 黄氏日抄卷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