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s0097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唐-圓照 (master)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第十三


西京西明寺沙門圓照撰


總集群經錄上之十三




*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一卷或二卷十二紙永昌元年於魏國東寺譯見大周錄初出與後實叉難陀譯不思議境界經同
* 大方廣佛華嚴經修慈分一卷天授二年於大周東寺譯見大周錄
* 大乘造像功德經二卷或一卷天授二年於大周東寺譯見大周錄
* 智炬陀羅尼經一卷天授二年於大周東寺譯見大周錄
* 諸佛集會陀羅尼經一卷天授二年於大周東寺譯見大周錄
*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一卷天授二年月十四日於大周東寺譯見大周錄
右六部七卷其本並在。
沙門提雲般若。或云提雲陀若那。唐云天智。于闐國人。學通大小智兼真俗。呪術禪門悉皆諳曉。以天后永昌元年來屆于此。即以其年謁。
帝于洛。
勅於魏國東寺後改為大周東寺翻經。以永昌元年己丑至天授二年辛卯。總出經六部。沙門威陀惠智等譯語。沙門處一等筆受。沙門復禮等綴文。沙門德威慧儼法明弘景等證義。
* 讚觀世音菩薩頌一卷見大周錄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慧智。父中印度人也。婆羅門種。因使遊此而生於智。少而精勤有出俗之志。
[013-0866a]
天皇時因長年婆羅門僧。奉勅度為弟子。本既梵人。善閑天竺書語。又生唐國。復練此土言音。三藏地婆訶羅提雲。若那寶思惟等所有翻譯。皆召智為證義令度語。智以。
天后長壽二年癸巳。於東都佛授記寺。自譯讚觀世音菩薩頌一部。
* 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十五卷
右一部十五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明佺。東都佛授記寺僧也。尤精律學兼閑經論。
天后天冊萬歲元年乙未。
勅刊定經目。佺首末條錄編此次序。與翻經大德二十餘人同共參定。雖云刊定繁穢尤多。雖見流行實難憑准。中有乖舛如別所述。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第二出東晉覺賢譯者同本證聖元年三月十四日於東都大內大遍空寺譯天后親受筆削至聖曆二年十月八日於佛授記寺功畢
* 文殊師利授記經三卷於清禪寺譯第三出與文殊佛土嚴淨經等同本今編入寶積當第十五會
* 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可思議經一卷於東都佛授記寺譯第四出與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等同本
*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一卷第三出與提雲般若所出境界分同本
* 大方廣普賢所說經一卷第四出與宋功德賢等出者同本久視元年五月五日於東都三陽宮內初出至長安四年正月五日繕寫畢
* 大乘入楞伽經七卷
* 觀世音菩薩祕密藏神呪經一卷初出與寶思惟等出者同
[013-0866b]

* 妙臂印幢陀羅尼經一卷第二出與勝幢印陀羅尼經同本
* 百千印陀羅尼經一卷
* 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呪經一卷
* 右繞佛塔功德經一卷亦云遶塔功德經
* 大乘四法經一卷與前日照三藏出名字雖同經體全異
* 十善業道經一卷
* 大乘起信論二卷第二出與真諦譯者同本
* 摩訶般若隨心經一卷
* 大方廣不生不滅經一卷
* 大方廣如來難思議境界經一卷
* 離垢淨光陀羅尼經一卷初出與彌陀出譯者同本
* 菩薩出生四法經一卷
右一十九部一百七卷起信論上一十四部一百二卷見在摩訶般若隨心經下五部五卷闕本
沙門實叉難陀。唐云喜學。于闐國人。智度弘曠利物為心。善大小乘兼異學論。
天后明揚佛日敬重大乘。以華嚴舊經處會未備。遠聞于闐有斯梵本發使求訪。並請譯人。實叉與經同臻帝闕。以天后證聖元年乙未。於東都大內大遍空寺譯華嚴經。
天后親臨法座煥發序文。自運仙毫首題名品。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沙門義淨同宣梵本。後附沙門復禮法藏等於佛授記寺譯。至聖曆二年己亥功畢。又至久視元年庚子於三陽宮內譯大乘入楞伽經。及於西京清禪寺東都授記寺譯文殊授記等經。前後總譯一十九部。沙門波崙玄範等筆受。沙門復禮等綴文。沙門法寶弘景等證義。太子中舍
[013-0866c] 人賈膺福監護。至長安四年實叉緣母年老請歸覲省。表書再上方蒙免許。
勅御史霍嗣光送至于闐。後和帝龍興重暉佛日。
勅再徵召方屆帝城。以景龍二年達于茲土。帝屈萬乘之尊親迎於開遠門外。京城緇侶備諸幢幡逆路導引。仍裝飾青象令乘入城勅於大薦福寺安置。未遑翻譯遘疾彌留。以景雲元年十月十二日。右脇壘足終于大薦福寺。春秋有五十九。緇徒悲噎。歎法梁之遽摧。俗侶哀號。恨群生之失導。有。
詔聽依外國法葬。以十一月十二日。於開遠門外古然燈臺焚之。薪盡火滅其舌猶存。斯是弘法之嘉瑞也。至十二月二十三日。本國門人悲智。
勅使哥舒道元。送其餘骸及斯靈舌。還歸于闐起塔供養。後人復於焚屍之所。起七層塔焉。
* 不空羂索陀羅尼經一卷一名普門此有一十六品是梵本經抄沙門波崙製序第二出與寶思惟譯三卷者同本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婆羅門李無諂。北印度嵐波國人。識量聰敏內外該通。唐梵二言洞曉無滯。三藏阿儞真那菩提流志等翻譯眾經。並無諂度語。於。
天后代聖曆三年庚子三月。有新羅國僧明曉。遠觀唐化將欲旋途。於總持門先所留意。遂慇懃固請譯此真言。使彼邊維同聞祕教。遂於佛授記寺翻經院。為譯不空羂索陀羅尼經一部。沙門波崙筆受。至久視元年八月
[013-0867a] 將所譯經。更於罽賓重勘梵本。方寫流布。
* 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一卷第二出與實叉難陀離垢淨光陀羅尼同本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彌陀山。唐言淑友。覩貨邏國人也。幼少出家遊諸印度遍學經論。於楞伽俱舍最為精妙。志弘像法無悋鄉邦。杖錫而遊來臻皇闕。於天皇代共實叉難陀譯大乘入楞伽經。後於天后末年共沙門法藏等譯無垢淨光陀羅尼經一部。譯畢進內辭帝歸邦。
天后厚遺任歸本國。
* 甄正論三卷
右一部。三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玄嶷。俗姓杜。名乂。是黃冠。為東都大弘道觀主。遊心七籍妙善三玄。黃宗之中此為綱領。
天后心崇大法弘闡釋宗。又遂歸心請求剃落。
詔許度之。住佛授記寺。後為寺都兼預翻譯。悉彼宗之虛誕。知正教之可憑。遂造甄正論一部。指陳虛偽。主客問答極為省要。
* 不空羂索陀羅尼自在王呪經三卷亦名不空羂索心呪王經長壽二年十月於東都佛授記寺譯沙門德感筆受初出與李無諂出一卷者同本
* 浴像功德經一卷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三日於東都大福先寺譯婆羅門李無諂譯語初出與後義淨出者同本
* 挍量數珠功德經一卷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三日於大福先寺譯李無諂譯語初出與義淨出者同本
* 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羅尼經一卷第二出與實叉難陀等出者同本
[013-0867b]
* 文殊師利根本一字陀羅尼經一卷長安二年於天宮寺譯沙門惠智等證梵文婆羅門李無諂譯語直中書李無礙筆受初出與後義淨出者同本
* 大陀羅尼末法中一字心呪經一卷神龍元年於大福先寺譯李無諂譯語
* 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呪經一卷亦云所得見大周錄長壽二年於東天官寺譯罽賓沙門尸利難陀設等證梵文李無諂譯語李無礎筆受
右七部九卷其本見在。
沙門阿儞真那。唐云寶思惟。北印度迦濕蜜羅國人。剎帝利種。彼王之華胄。幼而捨家禪誦為業。進具之後專精律品。復慧解超群學兼真俗。乾文呪術尤功其妙。加以化導為心無戀鄉國。以。
天后長壽二年癸巳屆于洛都。勅於天官寺安置。即以。
天后長壽二年癸巳。至中宗神龍二年景午。於授記天宮福先寺。譯不空羂索陀羅尼經等七部。後至叡宗太極元年壬子四月。太子洗馬張齊賢等繕寫進內。至延和元年六月。
勅令禮部尚書晉國公薛稷右常侍高平侯徐彥伯等詳定入目施行。三藏自神龍二年已後更不譯經。唯精勤禮誦修諸福業。每於晨朝磨香為水塗浴佛像。後方飲食。從始至終此為恒業。衣鉢之外隨得隨施。後於龍門山請置一寺。依外國法式製造。呼為天竺。己及門人同居此寺。精誠所感其數寔多。壽百餘。以開元九年終于寺矣。
* 金光明最勝王經十卷第五出與北涼曇無讖四卷金光明同本長安三年十月四日於西明寺譯畢沙門波崙惠表筆受
[013-0867c]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卷第五出與姚秦羅什元魏流支陳真諦出者同本長安三年十月四日於西明寺譯
* 佛為難陀說出家入胎經二卷出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第十一卷景龍四年於大薦福寺譯今編入寶積當第十四會改名入胎藏會
* 入定不定印經一卷第二出與元魏瞿曇流支所出不必定入定入印經同本久視元年五月五日譯畢
*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二卷第四出與陳笈多等出者同本但廣略有異神龍三年夏於大內佛光殿譯和帝親御法筵手自筆受
* 彌勒下生成佛經一卷第六出與羅什彌勒下生經等同本大足元年九月二十二日於東都大福先寺譯
* 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一卷第三出與舊諫王經及唐譯勝軍王經同本神龍元年七月十五日於東都大福先寺譯沙門玄傘筆受
* 浴像功德經一卷第二出與寶思惟出者同本景龍四年四月十五日於薦福寺翻經院譯
* 數珠功德經一卷第二出與寶思惟出者同本景龍四年四月十五日於薦福寺翻經院譯
* 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經一卷第三出與實叉難陀寶思惟等出者同本景龍四年於大薦福寺翻經院譯
* 曼殊室利菩薩呪藏中一字呪王經一卷第四出與寶思惟出者同本長安三年十月四日於西明寺譯
* 稱讚如來功德神呪經一卷第二出與隋譯十二佛名神呪經同本景雲二年閏六月二十三日於大薦福寺翻經院譯沙門玄傘智積等筆受
* 大孔雀呪王經三卷第八出與梁僧伽婆羅等出者同本神龍元年於東都內道場譯
*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一卷第五出與杜顗日照波利等出者同本景龍四年於大薦福寺翻經院譯
* 莊嚴王陀羅尼呪經一卷大足元年九月二十三日於東都大福先寺譯
* 香王菩薩陀羅尼呪經一卷神龍元年於東都大福先寺譯
[013-0868a]
* 一切功德莊嚴王經一卷神龍元年七月十五日於東都大福先寺譯沙門玄傘筆受
* 拔除罪障呪王經一卷景龍四年於大薦福寺翻經院譯
* 善夜經一卷大足元年九月二十三日於東都大福先寺譯
* 大乘流轉諸有經一卷大足元年九月二十三日於東都大福先寺譯
* 妙色王因經一卷大足元年九月二十三日於東都大福先寺譯
* 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一卷景雲二年閏六月二十三日於薦福寺翻經院譯沙門玄傘智積等筆受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頌一卷無著菩薩造景雲二年於大薦福寺翻經院譯沙門玄傘智積等筆受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釋三卷無著菩薩頌世親菩薩釋景雲二年薦福寺翻經院譯沙門玄傘智積筆受
* 因明正理門論一卷大域龍樹菩薩造第二出與奘法師譯者同本景雲二年於大薦福寺翻經院譯沙門玄傘智積筆受
* 成唯識寶生論五卷一名三十唯識論順釋論護法菩薩造景龍四年四月十五日於薦福寺翻經院譯沙門玄傘智積筆受
* 觀所緣論釋一卷護法菩薩造景龍四年四月二十五日於大薦福寺翻經院譯沙門玄傘智積等筆受
* 掌中論一卷陳那菩薩造第二出與解捲論同本長安二年十月四日於西明寺譯
* 取因假設論一卷陳那菩薩造長安三年十月四日於西明寺譯沙門惠表筆受
* 觀總相論頌一卷陳那菩薩造景雲二年於大薦福寺翻經院譯沙門智積等筆受
* 止觀門論頌一卷世親菩薩造景雲二年於薦福寺翻經院譯沙門玄傘等筆受
* 手杖論一卷尊者釋迦稱造景雲二年於大薦福寺翻經院譯沙門玄傘等筆受
* 六門教授習定論一卷無著菩薩本世親菩薩釋長安三年十月四日於西明寺
[013-0868b]

* 五蘊皆空經一卷出雜阿含經第二卷異譯景龍四年於大薦福寺翻經院譯沙門智積等筆受
* 三轉法輪經一卷出雜阿含經第一十五異譯景龍四年於薦福寺翻經院譯沙門玄傘筆受
* 無常經一卷亦名三啟經大足元年九月二十三日於東都大福先寺譯
* 八無暇有暇經一卷大足元年九月二十三日於東都大福先寺譯
* 長爪梵志請問經一卷久視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於東都大福先寺譯
* 譬喻經一卷景龍四年於大薦福寺翻經院譯沙門玄傘等筆受
* 略教誡經一卷景龍二年閏六月二十三日於薦福寺翻經院譯沙門智積筆受
* 療痔病經一卷亦云痔瘻景龍四年於大薦福寺翻經院譯沙門玄傘等筆受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五十卷長安二年十月四日於西明寺譯沙門波崙惠表等筆受
*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二十卷景龍四年於大薦福寺翻經院譯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四十卷景龍四年於大薦福寺翻經院譯
*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十卷或八卷長安二年於西明寺譯
* 根本說一切有部戒經一卷景龍四年於大薦福寺翻經院譯
*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戒經一卷景龍四年於大薦福寺翻經院譯
*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十卷長安三年十月四日於西明寺譯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頌五卷尊者毗舍佉造景龍四年於大
[013-0868c] 薦福寺翻經院譯先在西域那爛陀寺譯出還刪正景龍年奏行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攝頌一卷景龍四年於薦福寺翻經院譯
*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攝頌一卷景龍四年於大薦福寺翻經院譯
*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二十卷尊者勝支集或十四卷久視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於東都大福先寺譯
* 一百五十讚佛頌一卷尊者摩咥里制吒造於中印度那爛陀寺譯至景雲二年於薦福寺重更迴綴
* 龍樹菩薩勸誡王頌一卷第三出與舊勸發諸王要偈等同本於東印度躭摩立底國譯至都重綴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二卷從西國還在南海室利佛逝撰寄歸
* 大唐南海寄歸內法傳四卷從西國還在南海室利佛逝撰寄歸
* 別說罪要行法一卷或無別字
* 受用三水要法一卷或云要行法
* 護命放生軌儀一卷或云軌儀法
* 法華論五卷莫知造者單重未悉景雲二年譯
* 集量論四卷景雲二年譯已上多取奏行年月所以出曰多同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二十卷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二十卷內欠二卷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出家事五卷內欠一卷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安居事一卷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隨意事一卷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皮革事二卷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羯恥那事一卷
[013-0869a]
右此上從藥事下七部共五十卷。並從大周證聖元年。至大唐景雲二年。以來兩京翻譯未入開元釋教錄。今搜撿乞入貞元目錄。於內由欠三卷為訪本未獲。旦附闕本錄中收。切依前遣失。兼誤為別生。故重標於此耳。右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法華論下二部九卷失本
又加七部五十卷。內元欠三卷。
沙門釋義淨。齊州人。俗姓張。字文明。髫齔之年辭榮落彩。於是遍詢名匠廣採群籍。內外閑曉今古遍知。年十有五志遊西域。仰法顯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風。加以勤無棄時手不釋卷。弱冠登具逾厲堅貞。咸享二年三十有七方叶夙懷。遂之廣府初結誓同志數滿十人。洎乎汎舶餘皆退罷。唯淨堅心轉熾。遂即孤行備歷艱難漸達印度。所至之境皆洞言音。凡遇王臣咸蒙禮重。鷲峯雞足並親登陟。祇園鹿苑咸悉周遊。憩那蘭陀禮菩提樹遍師明匠學大小乘。所為事周還歸故里。凡所歷遊三十餘國。往來問道出二十年。以天后證聖之元乙未仲夏還至河洛。將梵本經律論近四百部合五十萬頌。金剛座真容一鋪。舍利三百粒。天后敬法重人。親迎于上東門外。洛陽緇侶備設幢幡兼陳鼓樂在前導引。佛授記寺安置所將梵本並令翻譯。初共于闐三藏實叉難陀翻華嚴經久視已後方自翻譯。即以久視元年庚子。至長安三年癸卯。於東都福先寺及西京西明寺。譯金光明最勝王。能斷金剛般若。入定不定印。彌勒
[013-0869b] 成佛。一字呪王。莊嚴王陀羅尼。善夜。流轉諸有。妙色王因緣。無常。八無暇有暇。長爪梵志等經。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尼陀那目得迦。百一羯磨。及律攝等。掌中。取因假設。六門教授等論。及龍樹勸誡頌。已上二十部一百一十五卷。北印度沙門阿儞真那證梵文義。沙門波崙復禮慧表智積等筆受證文。沙門法寶法藏德感勝莊神英仁亮大儀慈訓等證義。成均大學助教許觀監護。繕寫進內。
天后製新翻聖教序令標經首。暨和帝龍興神龍元年乙巳。於東都內道場譯孔雀王經。又於大福先寺譯勝光天子香王菩薩呪一切功德莊嚴王等經。上四部六卷沙門般度讀梵文。沙門玄傘筆受。沙門大儀證文。沙門勝莊利貞等證義。兵部侍郎崔湜給事中盧粲等潤文正字。祕書大監駙馬都尉觀國公揚慎交監護。
和帝心崇釋典製序褒揚號為大唐龍興三藏聖教序。
帝御洛城西門。宣示群品淨所新翻。並令標引。二年景午隨駕歸京。
勅於大薦福寺別置翻經院處之。三年丁未帝召入內。並同翻經沙門九旬坐夏。
帝以昔居房部幽厄無歸。祈念藥師遂蒙降祉。賀茲往澤重闡洪猷。因命法徒更令翻譯。於大內佛光殿譯成二卷。名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帝御法筵手自筆受。又至景龍四年庚戌。於大薦福寺譯浴像功德。數珠功德。如意心。尊勝。拔除罪障。出家入胎。
[013-0869c] 五蘊皆空。三轉法輪。譬喻。療痔病等經。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毘奈耶雜事。二眾戒經。毘奈耶頌。雜事攝頌。尼陀那目得迦攝頌。唯識寶生。觀所緣釋等。已上二十部八十八卷。吐火羅沙門達磨末磨。中印度沙門狀努證梵義。罽賓沙門達磨難陀證梵文。居士東印度首領伊舍羅證梵本。沙門慧積。居士中印度李釋迦。直中書度頗多等讀梵本。沙門文網慧沼利貞勝莊愛同思恒等證義。沙門玄傘智積等筆受。居士東印度瞿曇金剛。迦濕彌羅國王子阿順等證譯。修文館大學士特進趙國公李嶠。兵部尚書逍遙公韋嗣立。中書侍郎趙彥昭。吏部侍郎盧藏用。兵部侍郎張說。中書舍人李又蘇頲等二十餘人次文潤色。左僕射舒國公韋巨源。右僕射許國公蘇瓌監譯祕書大監嗣號王邕監護。又至叡宗景雲二年辛亥。於大薦福寺復譯稱讚如來功德神呪。佛為龍王說法印。略教誡等經。能斷般若論頌。及釋因明理門。觀總相頌。止觀門頌。手杖等論。及法華。集量百五十讚。合一十二部二十卷。沙門曷利末底烏帝提婆等讀梵本。沙門玄傘智積等筆受。沙門慧沼等證義。太常卿衛國公薩崇胤監護。合從。
天后久視元年庚子。至叡宗景雲二年辛亥。都譯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又別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內法傳。別說罪要行法。受用三水要法。護法放生軌儀。凡五部合九卷。又出說一切有部跋窣堵即諸律中揵度跋渠之類
[013-0870a] 是也梵音有楚夏耳約七八十卷。但出直本未遑刪綴。遽入泥洹其文遂寢。淨又於一切有部律中抄諸緣起別部流行。如摩竭魚因緣等四十二經四十九卷。既是別生抄經。不合為翻譯正數。今載別生錄中。如刪繁錄中具列名目。淨雖遍翻三藏。而偏功律部。譯綴之暇曲授學徒。凡所行事皆尚其急。濾漉滌穢特異常倫。學侶傳行遍於京洛。美哉亦遺法之盛事也。三藏道茂年衰示有微疾。至景雲三年壬子正月十九日改為太極元年。二月二十二日門人比丘崇勗摹三藏和上真。和上時年七十八也。

叡宗大聖真皇帝製贊。


「 猗歟釋種
 降迹閻浮
 三明備證
 六度圓修
 離空離有
 無作無求
 至德孤秀
 嘉名罕儔其一



「 載涉山川
 屢移寒暑
 跡遠塵累
 情忘出處
 濟苦慈航
 除昏智炬
 梵典爰集
 門人攸敘其二



「 高步寰中
 獨遊方外
 遍覩靈塔
 親觀法會
 足踐布金
 躬瞻獻蓋
 緬鑒澄什
 寔為居最其三



「 以斯上士
 弘茲妙業
 拯俗不疲
 破魔寧怯
 遺揚震旦
 光敷像法
 勒美丹青
 傳芳永劫其四



至五月十三日改太極元年為延和元年。並
大赦天下。七月二十五日制傳位皇太子。八
月二日皇太子即位。上尊號曰太上皇。四日
太上皇勅。自稱曰朕。處分事曰誥。皇帝自稱
[013-0870b]
曰予。處分事曰制勅。五日改為先天元年。歲
仍王子。二年癸丑三藏義淨臥疾。不愈欲
歸齊州正月六日。


誥內常侍輔令問。宣奉。


誥問。舜闍梨三藏義淨法師何日歸向已東
報來。三藏道茂年衰卒難勝致。氣力漸劣逮
手中旬七日夜初。便命紙筆對諸弟子乃遺
書曰。吾聞乾為天也坤為地也。百億日月翕
闢照山河。百億閻浮幽明成晝夜。死生常道。
唯聖人之能踰。衰變恒然。豈凡夫之能越。吾
漸微弱汝等未安。慮忽臨終遺書敘意。吾稟
氣山岳養志經書。錯綜古今搜求圖籍。七歲
念文舉之俊。念之日。不獨天生。十二見甘
羅之才。念之日。應同我輩。英達君子雖未當
仁。博識丈夫應權而動。少尋周孔。以禮樂
為常。長習老莊。將恬淡而為樂。於國有益於
人甚安。不知過去之因。不說未來之果。研
精失慮據賾求微。枯木死灰之言。何足鑿其
心眼。玉藻金縢之典。詎可瑩其精神。乍北乍
南。每作栖遑之客。或隱或處。頻尚虛白之心。
發願出家投身入道。一歸緇侶再沐。


皇恩。屬天子高居公卿政事。盛揚佛日。自漢
魏而不同。虔奉釋文。與周隋而全別。思之琳
遠希欲連蹤。想之騰澄無妄接影。三藏教迹。
將漢地而未圓。十二部經。想中天而可取。年
始一十有七。思遊五印之都。歲臨三十有七。
願到雙林之境。哀別南去遠達西征。海路波
濤關山險阻。歷三十之外國。將四百之真
經。願為眾生志存翻譯。辭八相之靈塔。歸九
[013-0870c]
洛之神州。天子親迎群公重法。歡心伇思盡
力妄疲。五聖天波常遭覆蔭。百年天命漸自
衰微。佛說涅槃。流傳十二分教。余見將死。寧
無一二之言。遙想前途不知幾里。又思生路
不知何年。吁吁嗟嗟。至無至之處所。到不
到之境界。取證可知。生不生之形骸。於心尚
惑。事既忩迫恐無暇言。所譯之經虔敬無
盡。未翻之典愧恨彌深。不得盡本心。不得
終本願。不知天之故奪。不知神之故為。桑
公俞附之醫。昔年何有。扁鵲葛洪之手。今
日何無。石火流光光銷難續。水花發彩彩不
久停。負氣吞聲銜悲茹泣。情既恨恨乃述言
焉。弟子門人不可具載。略而書矣。望遣傳
燈。學戒學律之徒。莫違微細。學論學經之輩。
須識邪疑。三學總成佛之上願。一行偏善吾
未喜焉。具圓之人觸犯須慎。近圓之者尊卑
有方。講律之流願無休恩。傳經之士冀見
奉行。若為寺主綱維。盡身盡命荷護。僧徒
慈仁慈忍。尼眾禁戒分明。大須堅固。汝等如
吾言行吾法。吾若為石為土也。即為汝之屋
宅。吾若為楸為柏也。覆蔭汝之形容。吾若為
神為鬼也。即益資汝之精氣。吾若為花為
藥也。即加備汝之靈壽。吾若為天為人也。即
以甘脆為汝之飲食。吾若得道得果也。即以
威神令汝之安樂。汝若違吾語失吾言。吾若
為石為土也。汝死而不為丘墓。若為楸為柏
也。汝死而不為棺槨。若為神為鬼也。為崇而
不為荷護。若為花為藥也。為毒而不為氣
力。若為天為人也。為惡而不為安穩若得道
[013-0871a]
得果也。怖汝心而為伴為侶。慈之若此。悲
之如斯。崇慶崇勗元廓玄秀玄叡慧神等
聰明稟氣特達奇神。須存鑿壁之功。無使
面牆有分。剝皮為紙。昔菩薩之大心。重法傳
經。在汝等之用意。吾自病已久。鎮臥床枕既
不瘳損。無復聊生。惠奭悟道以下返道小
者。扶侍辛苦慚愧唯深。文藝最處老生。汝等
偏須優愛。梵本先有表文。付智積才藝等。百
德豐碑須為我立。衣鉢錫杖持律者收。吾別
有語。已屬才藝。京城貞法師莊法師傘法師
恒律師昭上座海都師等。天骨神授器深智
達。為眾生之眼目。作。


佛法之棟梁。吾貴之重之感通千萬。東京玄
秀懷秀十二。及諸州弟子門人法明敬忠慧
福等。雖不相見如上處分。齊州孤妹諸親眷
族並言好住。慧日阿湛相去既遠。吾何忘之。
各寫一本待諸後人。知吾之情稟吾之意。汝
等努力吾亦自憂耳。先天二年正月十七日
夜二更。鄔波弟耶付弟子門人智積崇俊
玄暉曇傑寶嚴等。時二更遺書訖。至後夜分
寂然而終矣。時門人號踊具狀上聞。至二十
八日叡宗大聖真皇帝令內侍伯趙元福宣奉
 誥問。舜闍梨三藏義淨法師何日葬於何
處葬報來。至二十九日招福寺主寂狀進。


故翻經三藏法師義淨。右昨晨時內至口宣
奉。


誥問。舜闍梨義淨三藏法師何日葬於何處
葬報來者。為正誥未行。不敢定日。具狀奏
訖。其日未後。曹司奉。
[013-0871b]


誥。其葬事準例。又得門人等狀。師徒至重累
劫恩深。攀號荼毒不勝悲戀。奉承。


恩誥不敢延停。請取來月七日。於京延興門
東陳張村閣院內葬。謹錄狀進伏聽誥旨。同
日中書令崔湜宣誥旨。故翻經三藏義淨宜
贈鴻臚卿。賜物一百五十段葬事量。準例官
供。正月三十日銀青光祿大夫撿校中書令
太子左庶子昭。文館學士上柱國中山郡開
國公臣崔湜。宣門下。故三藏義淨道心惟微
德宇增峻。既韞瀉瓶之智。方通慧鏡之明。
幽詣絕域躬傳祕藏。遺文大備。比羅什之
總持。析理入微。等生公之懸解。境對而現緣
離示滅。嗟法雲之無影歎宗師之不留。雖道
門恒寂。已證無生之忍而朝序褒賢。宜加飾
終之命。可贈鴻臚卿。主者旋行。至二月六日。
內品官馬孝忠掌扇劉普賜同送內出贈絹
幡花等香花盤二十八輿。香花樹大小十八
輿。幢四輿。錢財四輿已上共五十四輿百尺幡四口
竿夾侍幡八十口。四十九尺幡二十口。夾侍

幡二百四十口。道場幡一百口。雜色大小幡
一百口并輿皅已上五百四十四口。絹四百匹。
像一鋪。牒奉。


誥出。上件香花盤輿幡及竿絹等。令品官馬
孝忠劉普賜送薦福寺。付弟子崇俊等贈故
義淨三藏法師謹牒。洎乎明日京城四眾。陳
布威儀鹵薄供養香花。內出。


誥使弔贈。聖眷殊深錫賚增優。以旌傳法之
功也。輟舂罷相悽慘郊衢。望焉慕焉終于掩
坎。建乎反哭痛焉疑焉。門人萬餘或躄或
[013-0871c]
踊。洎五月三日和上卒哭。中書令蕭志忠宣
誥旨。故翻經三藏義淨宜為度一七人。仍令
所司准格試。至其月十五日靈塔修成。銀青
光祿大夫行祕書少監同安侯盧璨撰文。開
業寺沙門智詳書字。題云。大唐龍興翻經三
藏義淨法師之塔銘并序師諱文明字義淨。俗
姓張氏。齊郡山莊人也。師特達英靈天生慧
晤。弱冠圓具便講毘尼。慨七歲之文虧。歎
五明之未具。迺裹糧負笈躡屩擔簦。以咸享
二年發自全齊達于廣府。汎舶南海達指中
天。周流三十餘國凡經二十五載。探貝葉微
言四百餘部。得真容舍利三百餘粒。傳燈願
滿振錫而還。以證聖元年屆于東洛。勅命有
司具禮兼遣。洛邑僧眾盡出城迎。緇素駢闐
延于授記之寺。尋又。


勅加三藏之號。便於福先授記兩寺翻經。神
龍二年駕幸西京。又勅薦福寺翻經。前後所
翻經總一百七部都四百二十八卷。並勅編
入一切經目。而夜舟潛徙朝景不留。奠楹之
夢忽臻曳杖之歌奄及。以先天二年正月乙
丑朔十七日辛巳。示疾終于薦福譯經之院。
春秋七十有九。


恩誥贈鴻臚卿賻物一百五十段。為度七僧。
給羽葆鼓吹一部。加武賁班劍八十人。粵以
二月乙未朔七日辛巳。葬于京城延興門東
之平原。葬日。


誥遣中使弔慰。又內出花樹香盤幢幡蓋輿
等六百餘事絹四百匹像一鋪。令充葬儀。及
贈孝子門人動餘萬數。輟舂罷相悽慘城邑。
[013-0872a]
聲明文物暉曜郊衢。弘法之功遠矣。哀榮之
典備矣。門人智積等仰千仞之崇峻奄歎崩
頹。挹萬頃之波瀾俄驚逝閱探遺美於緗簡。
式言時於翠竭。其詞曰。彼遍知兮出現比
利物乎大仙。有開士兮傳譯邁羅什於秦年。
修多因而遠被毘奈。由是遐宣法方煥於朝
景。舟忽移於夜川。明主悼兮流賻贈門人
慕兮緝遺編。紀丹文於萬古。扃白日於三
千。其時復有摩訶支那東都盟津北四由旬
太行左麓。假名隱居撰頌德碑。文廣不敘。至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乾元元年。
於塔院所置金光明寺。以表譯經之最勝力
時至德三年戊戌二月五日改為乾元元年八月十二日勅度七人僧出額名金光明寺十二月日迎至寺所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第十三